时间:2023-05-30 10:3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7
手术室是实施手术治疗的重要场所,感染是手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做好手术室隔离消毒可有效阻止外源性感染,也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1]。因而,强化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只有严格把握好手术室无菌操作才有可能保证手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实践体会,加强对手术室器械、物品,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做好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发生率的重要保障。现对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体会总结如下。
加强对手术室器械及物品的管理
手术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与物品,而对这些器械与物品的消毒管理则直接影响到患者安全及手术质量[2]。为此,强化对手术器械与物品的消毒隔离工作极为重要。作者认为首先应对手术器械与医疗物品的质量严格把关,使用正规产品。其次对手术器械和物品务必做到用一次消毒一次。对于术中使用的如手术锯、剪、刀及显微精密器械可应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灭菌时保证灭菌质量的同时也需小心以防被其锐利所伤。对于各种内镜,导管,麻醉器材及手术刀具等不耐热手术用品,可应用环氧乙烷冷灭菌剂进行冷灭菌。对于用过的手术器械包实施严格灭菌后再清洗,在清洗时特别注意的是要清洗干净器械上的血垢,对于有齿槽,缝隙的手术器械应拆除或尽可能张开以清洁彻底,冲洗干净后并尽快擦拭干净,然后打包放置防止再被污染。对于使用过的敷料进行灭菌,除了少数不宜行湿热灭菌外,压力蒸汽灭菌法为首选。最后严格把好无菌器械与物品的质量监测关及存放关。对于已经消过毒的器械物品应按照先后灭菌的时间规范放置,并安排医院专职人员管理。此外,为预防已经消过毒的器械和物品被污染,对其应每周再实施高压灭菌一次,同时每日开启紫外线照射2小时,并应用酸性氧化电位水对无菌间的地面每天湿拖2次。
强化对手术室环境管理工作
手术室环境对手术室医护人员与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干净整洁无菌无毒的手术环境是手术成功的保障[3]。首先应保持手术室无影灯、门窗、墙壁及地面等地方的卫生。每次手术前应用消毒液进行仔细擦拭,擦拭完毕后开启紫外线照射并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术后还需进行全面消毒,并进行紫外线照射至少1小时[4]。其次为保证空气消毒效果,每月还应做1次常规细菌培养。如发现菌数超过指标,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最后对紫外线灯管的更换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检测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如果发现其照射强度<70pW/cm2应及时进行更换。
加强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管理
加强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应提高手术室每位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每人都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手术前术者务必谨记对手的认真消毒,对手臂进行彻底刷洗与消毒。护士也应有高度消毒隔离意识,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技术。其次成立专门隔离消毒督察小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手术室医护人员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每位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无菌观念感,熟悉各个分区操作规范及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规章制度,扎实掌握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此外,手术室医生及护士人员还需注意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比如一旦进入手术室就务必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帽子,鞋子及衣服。其他人员严禁进入无菌区,根据手术情况需要足量准备术中所需器械及物品,尽可能减少人员来回走动。术中发现手术手套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换,同时注意查看手术区域敷料是否被污染,如有应及时加盖无菌巾单或马上进行更换。仔细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包装是否失效或破损等,如果字迹模糊不清,破损或过期均严禁使用。
讨论
通过加强对手术室器械、物品,手术室环境及手术室医护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医院感染率降低,医疗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综上所述,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不仅是衡量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及医疗水平的标准,也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密切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应高度重视手术室的隔离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在良好条件下顺利进行,以提高临床治愈率,预防或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尹蕊.如何加强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3):248.
2 刘娅萍.手术室消毒隔离的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4(18):2225.
【摘要】 洁净手术室就是采取一定的空气洁净措施以达到一定细菌浓度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手术室。为保持洁净手术室的洁净度,日常管理很重要。
【关键词】 洁净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洁净手术室已成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为适应手术科室的发展,我院洁净手术室建成并投入使用,现有千级1间、万级7间、普通手术室2间。由于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仅能保证空气的无菌和使空气达到定的洁净度,并不能杀灭吸附于手术间物品表面的细菌。因此,必须做好洁净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正确使用和严格管理整净化系统,防止医源性感染。
1 控制措施
1.1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分别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制度与回收管理制度、登记管理制度、各项监测记录及清扫记录等。
1.2 严格控制人流量,限制参观人数,尽可能减少手术人员活动。
1.3 患有急性上呼吸道和皮肤化脓性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1.4 选择不产尘的非织布类材料制作敷料及服装,使用不易掉纤维的拖把和抹布。
1.5 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应当对其进行清洁处理后方可进入和使用;进入手术室的物品、药品等应先拆除外包装。
1.6 有条件的,患者在麻醉间施行麻醉,手术人员在准备间穿好手术
衣、戴好手套后进入手术间。尽量使用无粉手套。
1.7 正确穿戴手术衣、帽子和口罩,头发应全部塞入帽子内,口罩应罩住口鼻。
1.8 手术进行过程中,手术间的门应关闭,手术及参观人员不可互串手术间。
1.9 提高人员素质? ①成立控感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监测员为主的科内感染控制小组。院内成立三级管理机制,由分管院长、院感科、手术室护士长以及感染监控人员和维护技师组成。②加强本科及相关科室人员培训:在洁净手术室启用,聘请专业人员为手术科室医务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使全体人员对洁净手术室的原理与功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质量管理重要性。同时,加强护工和保洁员院感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洁净意识、消毒隔离意识,加强责任心。③责任到人,严格的感染监测:科内由专职护士统一对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手术人员的手、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等采样细菌培养,负责并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每周随机抽检1~2次,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记录相关数据入档,完善监督反馈机制。
1.10 严格的物品管理 ①一次性手术用品的管理:一次性手术用品应专室、专柜存放,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室内清洁干燥、良好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②无菌敷料器械的消毒管理:配置无菌敷料间专门放置无菌物品,分类专柜存放,指定专人对储柜进行定时清洁。配合院感科对所使用的消毒液、器械浸泡液进行严格监控,严格掌握浸泡时间和浓度,定期换消毒液。灭菌包内外均放置3M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胶带,每天由专人检查其有效期限。手术室无菌持物钳采用高压灭菌方法消毒,更换1次/4h。③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和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及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方法 2008年1月以来本院手术室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和工作制度,统计新的工作制度实施前后3年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防范措施的效果。结果 新工作制度实施前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29%,实施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0.78%,明显低于实施前,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管理,院内感染,防范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是医院外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1]。手术室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关系密切,与多个科室存在着合作关系,因此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也是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的关键[2]。随着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及患者对手术室的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同时,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手术室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严格无菌技术管理,提高手术室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及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2008年1月以来我院手术室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和工作制度,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有效地预防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现总结和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手术室共开展手术6924例,其中骨外科手术1089例,普外科手术1548例,泌尿外科手术1127例,心外科手术986例,耳鼻喉手术1207例,肛肠外科手术967例;患者年龄在1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Ⅰ类手术切口2541个,Ⅱ类手术切口2108个,Ⅲ类手术切口2275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开展手术7018例,其中骨外科手术1142例,普外科手术1485例,泌尿外科手术1238例,心外科手术1021例,耳鼻喉手术1327例,肛肠外科手术805例;患者年龄在1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岁;Ⅰ类手术切口2487个,Ⅱ类手术切口2284个,Ⅲ类手术切口2247个。
1.2 方法 深入了解本院手术室现状,依据手术室质量控制新要求,改进原有的工作制度,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重新布局,加强手术室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技术,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使新工作制度得到充分实施。
2 结果
新工作制度实施前3年内发生院内感染89例,手术切口感染268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9%,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13%;实施后3年内发生院内感染55例,手术切口感染197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78%,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81%。
3 讨论
3.1 合理布局 手术室严格按照功能流程进行洁污分流,设工作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和污物通道三条通道。手术室独立占一层楼房,将原来手术室一侧的ICU搬迁,并与其他病区隔开。将手术室严格划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不同区域用自动门隔开,并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手术间严格区分污染手术间、一般手术间和无菌手术间,每房间只设一张手术台[3]。
3.2 加强手术室人员的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增强护理人员防范院内感染的意识,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规范操作规程。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鞋帽和衣裤,严格按照消毒灭菌标准进行消毒灭菌,限制进入手术室参观的人数,自身有感染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间。严格执行洗手消毒制度。
3.3 避免空气传播 手术室每日进行晨间清扫,保持室内清洁无灰尘、无血迹,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剂擦拭地面、无影灯、手术台及室内物品等。每台手术后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地面,连台手术之间用高强度空气消毒机消毒,特殊感染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处理。手术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减少人员流动,限制参观人员的进入。手术室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4],每周一次进行大扫除后,用清洁空调过滤一次。手术间的拖把、抹布用完后在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后晾干备用。每月20号空气培养次,使手术室空气的菌落数控制在≤10cfu/m3以内。
3.4 一次性灭菌物品及手术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灭菌物品应专库存放、专人管理,无菌物品存放间通风干燥,温湿度适中,室内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使含菌量控制在≤200 cfu/m2,物品存放离地面25cm以上,物品严格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留置针、吸痰管、手套等不可回收。一次性物品在使用前检查包装的严密性,查看有效期,一旦发现有过期或怀疑污染均不能使用。手术器具及用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手术器械的灭菌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法,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内镜等不宜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物品用新购进的低温等离子灭菌,接送患者的平车每天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接送隔离患者的平车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3.5 加强手术过程中的管理 手术中手术医生和器械护士注意无菌技术,严格执行隔离原则,切开空腔脏器时切口用无菌巾保护切口,并用盐水垫隔离,切除后及时消毒残端,并更换或消毒使用过的器械,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台上布类打湿或污染要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瘤技术。
3.6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术前30分钟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要及时追加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3.7 术后污物处理 手术后的污物应分类处理,器械严格按照非感染手术、HBsAg阳性手术、特异性手术等进行消毒和灭菌。
参考资料
[1] 刘宏,鲁娟.手术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118~119.
[2] 董风云.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探讨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59.
[3] 陈建华,孙秀兰.手术室内感染控制[J].中华医药杂志,2003, 3(9): 820~821.
[4] 尹珍爱,冯立.手术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123~125.
1.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对策
1.1 手术室布局安排
手术室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洁污分开,分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手术室内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1??手术台。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1.2 严格把好大门关
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手术专用鞋和衣裤,戴好帽子口罩,经手术室护士长同意方可入手术室,参观时只允许在规定的房间内参观,不得随意走动,并严格遵守无菌规则,手术室的患者进入手术室也必须更换患者服,同时戴一次性帽子和鞋套,防止交叉感染,并设有1名护士专门管理,守好手术室的大门关,安装对讲控制大门系统。
1.3 手术室物品控制感染对策
手术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应避免使用化学无菌剂浸泡灭菌。腹腔镜、膀胱镜、纤维肠镜等高危险度手术用品,可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灭菌与未灭菌的物品分室放置,各种无菌包除注明名称、日期及执行者签名外,还应张贴指示胶布。如指示胶布不变色或变色不正常,或无菌包超过1个星期,都需重新消毒灭菌。灭菌包按无菌要求使用,有专人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应具有明确的无菌观念,并掌握无菌技术,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1.5 手术室空气控制感染对策
手术室必须每天及术后进行清洁消毒,用0.5%84消毒液擦地板,每天定时紫外线或空气净化消毒2次,每次60min,接台手术间照射0.5~1h;每周五用75%乙醇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每月用指示卡监测其强度1次,每周五清洁空调过滤网1次。手术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清洁无灰尘和血迹。各手术间有固定的抹布、拖把,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使其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设立有菌手术间,特殊感染手术处理。为防止交叉感染,设一有菌手术间,专用于感染手术,如脓肿切开、脓肿引流、皮肤化脓性感染等。特殊感染的处理也都要安排在有菌手术间进行,并按隔离技术进行操作,使用一次性消毒巾,术后器械消毒液浸泡后刷洗干净再高压灭菌,用过的敷料送焚烧,手术间进行空气及物品表面的消毒。
1.6 手术室人员手控制感染对策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要洗手。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存放的管理与使用:一次性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使用包装失效、破损、霉变的产品,一次性物品使用前要求核对产品型号、名称、规格、商标及有效期等。如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破损、字迹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须彻底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术中采用手术薄膜代替传统切口巾的方法,可做到防止交叉感染及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手术后污物处理:手术后必须更换床单、被套、约束带,用0.5%的84消毒液擦拭手术床、墙壁、无影灯上的血迹,污物桶用0.5%84消毒液浸泡30min后倾倒,手术布类送洗衣房处理。手术后严格终末消毒手术墙用0.5%84消毒液擦拭,地面用0.5%84消毒液刷洗,污物桶和引流瓶用0.5%84消毒液浸泡10min后倾倒,手术间0.5%84消毒液喷洒。对HBsAg阳性者,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
2.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内容及各项规章制度,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并不断更新医院感染意识,特别是认真学习手术室的各项制度,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执行,有效控制医院的感染率,在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知识及各种规章制度,护理人员训练与提高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掌握预防感染基本知识和技能。
3.健全管理组织和专职人员
手术室预防感染的管理是由多个环节、多项措施、多种人员参与的工作,要树立预防感染意识。我院感染科,专门负责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并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任务,每周不定时对各科室检查、督促、监测,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保证。手术感染监控工作应设专人负责,主要负责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平时医院感染工作督促每周抽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c)-151-02
近几年来,各国医学专家一致认为,在诸多解决医院感染的对策中,避免手术感染是整体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而手术室则是实施手术、救治疾病的专用场所。因此,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并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医院感染的发生,对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预防交叉感染,主要对以下几项内容加强管理:手术室的规章制度、手术室的环境、无菌技术、器械物品的准备消毒、患者宣教等。据统计,1998年11月~2008年11月,我院无一例因手术室原因引起交叉感染事件。
1 术中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手术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手术器械敷料处理不当导致切口感染,手术室环境及物品消毒不合格,消毒液浓度不能达到标准;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患者因素等。
2 预防感染的措施
2.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高度重视交叉感染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严格强化和遵守无菌原则。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预防交叉感染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监测、检测制度,消毒物品保管制度,手术参观制度等。
2.3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技术
2.3.1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更衣、洗手制度,主要由手术室护士严格监督参加手术的医生,特别是实习生,监督参观者的无菌原则,告之固定参观手术的房间,不许随意走动,以免引起空气污染及手术交叉感染。
2.3.2手术室内布局要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类区域要有明显的标志,手术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设定无菌手术间、普通手术间、隔离间;无菌手术与感染手术严格分开。
2.3.3乙型肝炎、结核、艾滋病、梅毒在我国有明显上升趋势,为了控制好此类手术的交叉感染,必须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在手术间外设置“感染手术谢绝参观”的明显标志。急诊手术患者化验检查不完善时,按特殊感染手术处理。
2.3.4无菌物品定位存放,专人管理,随时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2.4手术室的环境及物品消毒
2.4.1严格的空气消毒和环境清扫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空气污染,从而导致感染,使手术失败。据报道,手术中术野组织2 h内无菌落生长,超过2 h就会有菌落生长,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菌落会逐渐增多[1]。空气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而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与手术人员走动频率成正比。提高手术室环境和物品的清洁度也是一个重要环节[2]。每日清晨及手术后都做手术间物品表面的清洁工作,并紫外线照射1 h,每日晚间紫外线照射1 h,每周彻底清扫卫生1次,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 h。紫外线灯管应定期监测并登记。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另外,对特殊感染手术,术后用“84”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墙壁及地面,空气消毒机消毒2 h,包括接送病人的平车。关节置换手术等手术无菌要求严格,术前要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 h,或者手术时人机共处。
2.4.2器械敷料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器械、物品均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有效期为7 d,过期或潮湿、怀疑有污染要重新灭菌。对手术后的器械分感染与未感染手术分别清洗消毒:普通感染手术的器械术后先用酶清洗剂按规定时间浸泡后用流水冲洗,擦干上油打包消毒;对于乙型肝炎、结核、艾滋病、梅毒等患者手术用过的器械要进行特殊处置,先将此类器械放入“84”消毒液里浸泡30 min后,流水冲洗,再用酶清洗剂浸泡,流水冲洗,擦干上油打包,高压蒸汽灭菌两次,方可使用。“84”消毒液要先用现配,浓度要准确。手术用后的敷布应从专用通道运送至洗衣房清洗消毒,特殊感染的敷布尽量用一次性敷布,用后装入双层黄色袋中,注明特殊感染标志,送指定地点焚烧;如使用布敷料,术毕放入双层黄色袋中,注明特殊感染敷料,密封好拿出手术间,交洗衣房单独处理。一次性用物及所有手术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注明产生时间、地点、类别,密封后拿出手术间,送指定地点焚烧。
2.4.3参加手术的人员进入手术间应穿手术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手术衣,戴双层手套,术毕后弃去手套、鞋套及隔离衣,洗手后再出手术间;参加特殊感染手术的人员,应穿戴鞋套、长筒靴、隔离衣、戴防护镜及加厚口罩,术毕用0.2%~0.5%过氧乙酸洗手消毒,脱去污染的鞋、帽、口罩,从专用通道离开,洗澡后方可参加工作。
2.5患者因素
2.5.1加强对患者的卫生宣教工作。术前访视中告诉患者及家属要清洁卫生,如洗澡更衣、备皮、剪指甲等,是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2.5.2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营养不良都会增加手术的感染几率[3],因此,要调节患者的营养状况。
2.5.3患者本身存在感染灶,即便感染灶离手术区域很远,但其术后伤口感染率要大大高于无感染灶患者,因此,术前治愈原有感染灶对降低术后感染率的发生有很大的意义。
3体会
手术室是院内感染的高位区,严格把好控制感染的质量关,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发生率,是降低院内感染,评价医院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位医护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制度,按规章办事,尤其是手术室工作人员,一定提高感染意识,时刻保持“慎独”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我院将不断改进,吸取经验,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从而使手术室的感染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确保各类手术能够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余玉娥,刘丽珍.外科ICU医院感染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4):502-505.
[2]常后婵,戴红霞,曹艳冰,等.手术室护士绩效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使用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37-739.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我院手术室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尚未改造成洁净手术室,属于普通手术室,为了预防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 成立科室院感组,指定人员,落实责任
成立由护士长、科室成员组成的手术室院感组,负责手术室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对手术室感染控制实施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树立防控意识,提高防控能力
完善手术室院感规章制度,加强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院感防控知识。
3 实施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3.1 手术室环境的控制
3.1.1 手术室布局要合理
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感染手术间要分开,
3.1.2 手术室空气消毒
手术室空气消毒是手术室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1]。手术室每日应定时通气,术毕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地面,同时增加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常规消毒,连台手术的空气消毒:在上台手术结束后立即进行卫生处置,开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消毒30 分钟。过氧乙酸终末消毒;用化学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是一种传统方法,通常在实行严重感染或特殊感染手术后采用,以达到终末消毒的目的[2]。采用不锈钢容器盛过氧乙酸按1%过氧乙酸1 g/m3计算加热熏蒸使之产生气体进行消毒。
3.1.3 手术室卫生清扫的管理
严格执行卫生清洁、消毒制度。如有血液溅落在地面或器具上,应立刻擦去。各手术间的拖布、抹布应固定使用,用后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3.2 人员的控制
3.2.1 手术人员的控制 进入手术室的人员要按规定着装,限制参观人数,一台手术参观人数不超过3 人。
3.2.2 患者的控制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应洗澡、换穿清洁衣裤。检查患者术野皮肤是否清洁,有无疖肿、红肿及皮肤损伤,防止术后感染的扩散。
3.3 手术物品的管理
3.3.1 无菌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密闭柜内,专人负责,并严格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
3.3.2 手术物品、器械的管理 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手术器械的灭菌处理,所有手术器械一用一灭菌,手术后用过的器械要采用加酶清洗剂进行清洗,并打开轴节,彻底清除残留血迹和有机物。
3.4 手术人员手的控制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保证手术人员刷手后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
3.5 无菌技术操作的管理 作为手术室护士不仅应掌握无菌技术及操作原则,还应监督和指导其他团队成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3]。
3.6 重视临床因素
3.6.1 手术中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须在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给药,使术中和术后4 抗菌药在血浆内达到有效浓度[3],抗菌药物应有针对性的选择,若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出血量超过1500 ml,还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
3.6.2 预防术中低体温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低体温,全麻手术超过3 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 小时,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3],出现这一现象带来的危害之一是增加伤口感染率。
3.7 手术后污染物的处理
3.7.1 手术器械的处理,实行先清洁后消毒,但必须加强个人防护。术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单位,使其清洁无灰尘、无血渍。污物桶及吸引瓶装置用500~1000 mg/L的健之素溶液浸泡30 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3.7.2 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SARS、破伤风)的病人手术用过的器械及物品应做好标记密闭运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先消毒后清洗,手术用敷料、一次性布类及手套焚烧,术后手术间封闭用1%过氧乙酸按1 g/m3计算加热熏蒸使之产生气体进行消毒,湿度为70%~90%,密封24 小时
3.7.3 手术废弃物品的处理。对手术废弃物品采取分色分类包装,每次每袋物品不超过3/4。
4 小结
通过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科室人员定期组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学习,加强手术室内外环境的管理,手术物品消毒灭菌隔离工作的监控,严格无菌技术的管理,重视相关的临床因素,可有效防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铮.手术室护理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 钱健,周嫣,主编.实用手术室护理[M].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剖宫产是解决危险妊娠最有交的手段之一。而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是剖宫产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剖宫产产妇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不仅增加了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还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剖宫产手术切口染的因素较多,但多与手术前后相关因素及手术过程中操作有关。本文通过对本院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目标监测数据和发现的问题,结合手术室多年工作的体会,总结出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取自本院2013年7月~2014年3月对产科剖宫产手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目标监测的数据。
1.2资料分析 本组剖宫产手术共463例,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5.83±3.34)岁。发生术后切口感染8例,均为浅部组织感染,感染率1.75%,感染病例诊断依据2002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切口感染进行判断,排除切口部位脂肪液化病例。8例切口感染病例年龄在22~33岁,平均年龄27.75岁,其中疤痕子宫3例,术前上呼吸道感染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重度子痫1例。危险指数0级3例,1级5例,2级0例。
2讨论
2.1感染的危险因素
2.1.1人员管理不严
2.1.1.1研究表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室空气质量等多项手术室相庆因素有关,手术室人员流动是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进入手术室人员过多,常为手术医师,护理人中员,麻醉医师,儿科医师,产科接产护士,和带教的实习、进修的人员;而且一些实习进修人员未经岗位培训,无菌观念淡薄,感染预防知识缺乏,在手术室内来回走动,更增加了手术间内空气中的细菌含量。
2.1.1.2未能对入室的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手部感染的人员进行限制,包括产妇的感染性疾病的隔离措施的未严格落实,也是感染的因素之一。
2.1.1.3其它手术间的人员随意出入手术间取物。
2.2手卫生依从性不高,洗手不规范。手术人员的手是感染病源茵的主要来源[2]。医务人员、清洁工在各项操作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污染物,容易沾染细菌,洗手不及时不规范则会造成交叉感染。术前外科手洗手不合格,术中手套破损未及时更换,也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2.3手术野消毒不彻底
2.3.1备皮范围不够或不彻底,备皮时损伤皮肤,手术区皮肤清洁处理不到位等均可成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产妇多为产程开始后分娩困难转为手术分娩,皮肤容易受汗液、羊水污染,胎心音监测时腹部皮肤上使用的普通耦合剂污染细菌后,往往不能被常规的碘消毒剂去除和杀灭[3];产妇术前未能按常规洗澡清洁身体。这些因素也是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
2.3.2术前皮肤消毒不规范,消毒范围不够,消毒顺序颠倒,消毒作用时间不够,都直接影响消毒效果,造成隐患。
2.4清洁工的素质清洁工多数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习惯较差,对清洁、消毒、感染的概念和防范交叉感染的认识不足;对培训的知识接受能力差,在工作繁忙时容易忽略洁污分区的工作原则,将抹布、拖把不分区使用;处理污染物后不彻底洗手又接着干下一项工作,或带作胶手套一直干不同的清洁工作;对消毒液的配制方法、浓度要求、作用时间等记不清楚,使用不规范。特别是新上岗人员更易出现错误。因此清洁工的工作质量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关系非常重要。
3预防对策
手术室消毒隔离工作直接影响手术切口正常愈合和手术后的康复,任何疏忽都能造成手术室的环镜污染及患者的交叉感染。因此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做好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者严格检查,督促制度的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消除感染的隐患。
3.1严格控制进入手术间人数,减少人员流动;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有手部感染的人员限制入室。产妇有上呼吸道感染者需戴口罩;对进入手术室的进修、实习人员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带教老师随时做好指导和督促。手术室每天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计划安排,将人员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与手术无关的人员不能随意进入手术间。
3.2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 反复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列举手卫生不规范导致医疗感染的事例,使各类人员意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医、护、工个体积极参与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管理者做好日常监测工作的反馈,改善手卫生设施,制作一些提醒做好手卫生的标识,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手卫生的主动性和手卫生的合格率。
3.3手术切口的皮肤消毒应严格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范》执行。手术部位的皮肤应先清洁,以去除汗液、体液或耦合剂等物的污染。消毒皮肤使用浸有碘伏消毒原液的无菌纱布球局部擦试2遍,作用时间在于两分钟,消毒范围应在手术野向外扩展≥15 cm的部位向外擦试。
3.4清洁工的管理加强对清洁工对清洁、感染概念的认知培训,取多种形势,通俗易懂的方法使他们逐步掌握清洁卫生与消毒隔离在手术前的重要性。把消毒液的配制浓度要求,使用方法打印成表格并过塑后粘贴在配制消毒液的固定位置,方便工作时对照使用。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对清洁工的工作范围进行分区分工,明确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司其职,不能跨区操作,科室加强管理和指导,保证各项清洁消毒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周秀娟,高建萍.预防手术室相关感染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4(2):426-427.
1层流手术室的分级、功能及特点
层流手术室是指空气洁净度达到国家规定级别标准的手术室,Ⅰ级为特别洁净手术室:适用于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心脏外科、脑外科及眼科等手术室中的无菌手术。Ⅱ级为标准洁净手术室:适用于胸外科、整形外科、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骨外科和普通外科中I类切口的无菌手术。Ⅲ级为一般洁净手术室:适用于普通外科(除去Ⅰ类切口手术)、妇产科等手术。Ⅳ级为准洁净手术室:适用于肛肠外科等手术。层流手术室内的细菌数及麻醉气体浓度低,可提供舒适的气流,手术室正压气流可以防止外来污染气体的进入。并使室内空气清新爽洁,工作环境更加舒适。一般情况下层流手术室无需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这样在节省了劳力的同时又免除了不良气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2层流手术室存在的感染因素
2.1层流手术室的卫生较一般手术室要求更高,层流手术室层流进风口以及滤网未及时清洗和消毒,可影响手术室空气质量。
2.2有害气体来源最主要的来源是麻醉机泄露或排放出废余的麻醉气体,其次是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气腹机泄露的二氧化碳气体;骨科用的骨水泥溶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电刀、激光等手术器械应用时烧灼组织所释放的有害气体都是严重的空气污染源。
2.3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2.3.1医护人员的着装不符合要求,频繁的人流、物流进出手术间,手术间参观手术人员超出所规定的人员数量等。层流手术室人员过多流动及人员、物品的进出,可显著增加室内空气的尘埃与浮游菌,对室内空气的洁净度造成影响。
2.3.2对于进修医师、实习护生的管理、带教不严格,缺乏层流手术室基本知识和管理要求的培训,入室要求不规范,带教医师、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督促检查工作人员的执行情况不力,对违规行为未予以及时纠正及处置。
2.4净化过程不规范,室内温度及湿度未达到规定要求如:对于长时间不用的手术间应提前3小时开机,以提高空气洁净度,保证手术质量;接台手术需全封闭净化30分钟后才能使用;对于感染手术患者必须按规定进行清洁及消毒处理。手术室内应保持室温在22-25℃,湿度在50%-60%为宜,在手术开始之前应将室温调至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3护理管理对策
3.1严格执行层流手术室的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明确各班职责,对卫生保洁员加强培训、严格要求,手术间应采用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制度,清洁工作均要采用湿式擦拭。强化卫生管理监督,回风口装置每周必须清洗2次并有记录,必要时可酌情进行更换。手术后的手术间需按终末消毒处理,并有责任人、执行人及保洁消毒记录。
3.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制定各班工作流程,不能等到患者推进手术室才打开净化空气系统,要求在上班前20-25分钟,由夜班人员开启净化空气系统。百级手术间提前15分钟,千级、万级手术间需提前25分钟。术中空调系统应持续运行,不能关闭,以便将有害气体及污染气体及时排除。
3.3合理安排手术顺序,遵循先无菌再有菌手术、先阴性再阳性手术的原则。对进入洁净区域的人员要严格着装,穿着严格消毒过的专用衣裤和鞋,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入室人员登记制度,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每间手术间的参观人数不得多于4人;参加手术人员到达指定的手术间后不得任意走动,巡回护士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尽可能备齐用物,减少自动门开启频率。
3.4加强对进修医师、实习护生的管理,做好基本知识的培训工作。选择医德高尚、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做到一对一严格带教,严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5加强各种消毒效果监测,每月按时做空气细菌培养及各种消毒液、消毒包等的监测,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问题积极分析原因,组织学习讨论,制定整改措施。
【关键词】 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
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为医院当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具有人员流动大以及患者病情比较危急等特点,并且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对手术室的消毒情况等要求比较严格,因此,该区域为医院内发生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的地方[1]。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影响手术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因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与分析,现进行研究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6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患者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为(46±1128)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为(47±1137)岁。以上所统计的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措施。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22 安全护理措施 本次研究中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有常规护理和针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而展开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安全护理措施则主要包括有:① 对手术室的进行严格的消毒操作。② 对患者自身做好消毒工作,并在手术前对患者的营养不良等进行纠正。③ 对医务人员以及护理人员的手部等部位进行严格消毒。④ 对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的一些器具譬如说气管插管、导尿管等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处理。⑤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合理的抗生素的应用。
13 数据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软件处理,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为4例,约占1176%;对照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例数为7例,约占2059%。显然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 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患者因素、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侵入性治疗操作以及药物因素等。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布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对于在手术室内对感染发生进行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对手术室感染的监测工作要予以重视 对监测控制工作予以加强是对手术室院内感染进行预防的一项有效措施。在预防工作中应坚持每个月对手术室定期开展微生物监测工作, 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以及一些一次性医疗用品等。
32 对消毒灭菌制度予以严格遵守 医务人员必须要对消毒灭菌制度予以严格遵守[2]。手术时所能用到的器具以及物品等均应做到一用一灭菌。对油、粉、膏等一些不易进行蒸汽消毒灭菌的物品应首选干热灭菌。洗手刷要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麻醉用品也要进行定期的消毒、清洁,并且接触患者的物品也一定要做到一用一消毒, 对于具有一定消耗性的物品,也要做到一次性应用, 绝对不可以进行重复利用, 并且废物要分类进行集中销毁处理。
33 对无菌操作规程予以严格执行 无菌操作规程为医护人员以及护理人员所必须予以遵守的一项医疗法规, 该操作会在各项诊疗以及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因此就要求所有参加手术的人员均应对无菌操作予以严格执行。
对于抗生素的应用而言,也要做到尽量合理,对药品比例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抗生素滥用予以有效的避免[3]。
34 隔离患者的手术护理 各手术室在下达隔离患者进行手术的通知单过程中, 应该在通知单上对感染情况予以注明, 手术中对其给予严格的隔离管理, 在手术结束后,将器械以及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患者的手术标本而言也要按隔离要求进行处理;对于急诊手术患者而言,在常规检查结果还未出来之前, 也要以隔离患者手术后的原则为依据进行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以预防医院感染为主题的安全护理措施,从而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发生明显减低的现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梁凤珍手术室院内感染因素及防护对策探讨.ICU重症监护网,2009,13(21):13241325.
关键词:院内感染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院内感染也称之为医源性感染,近年来,院内感染情况原来越严重,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手术室是治疗的主要场所,也是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手术室管理对预防患者院内感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20例手术室护理人员,将所有人员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质控模式,对照组人员不做干预。两组护理人员不仅包括在职员工,同时也包括实习生。
1.2方法 对照组人员未实施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不进行特殊管理,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不作详述。实验组人员实施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具体方式如下:①质量控制培训。所有实验组人员在管理前均要进行手术护理管理质量控制培训,培训内容:术前手术室内消毒规范、配台人员手卫生要求、术中无菌操作以及手术室无菌器械管理等。并要对手术室相应制度进行重点培训,在培训后要对所有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重新参与培训[1]。②安排带教:对于新到任或从事工作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来说,手术室的工作氛围较为紧张,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自我保护意识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的情况[1]。安排带教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③围术期管理:患者在围术期间,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管理,告知患者注意自身卫生,按时擦拭身体、换洗内衣裤,术前做好备皮工作,剃除术前毛发,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消毒手术区域。护理人员也要按时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若患者床单被褥出现污染则要立刻进行更换。④建立分级制度:从护士长、主管护士到护理人员,实施分级、分层管理。手术室护士长要对所有人员进行管理,并要对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根据手术的详细情况来调度手术物品和人员,主管护士负责日常监督和指导工作,明确规定每台手术入室人数,严格控制人员的流动。要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在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急诊手术时,要根据当值人员的状态、工作时长来安排手术人员,不仅要保证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也要保证新到任的护士得到更多的锻炼[2,3]。此外,要根据不同的手术来安排不同的配台人员,通常来说,每台手术的手术人员为4~5名,包括主刀医师、助理医师、配台护士、调度护士、麻醉医师各一人,并要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空气、环境污染。⑤手术核查:核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疾病、手术部位、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温度、护理文书记录情况等内容。患者入室后,医师要对患者的血常规、血糖等指标进行再次核查,查看是所有指标是否符合手术标准。在手术开始前要对手术室的环境进行核查,确保温度、湿度完全符合标准。护理人员则要对手术器械的有效期进行查看,并要核对消毒指示卡,确保器械消毒达标,且在有效时间内。医师同时要对患者的消毒范围、消毒次数以及消毒液是否合格、消毒完成后是否即刻开展手术等情况进行核查,保证手术安全进行[4]。⑥手术室内部环境管理:手术室的污染区和无菌区要完全隔离,在污染区要设置污染物摆放标识,护理人员每日要对污染物的放置进行查看,确保污染区和无菌区完全隔离,并要将每日查看情况进行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将温度调节至舒适温度,术中定时测量患者体温,及时调整室温。在术后清理过程中也要将清扫工具进行分类,并要按时更换清扫工具。所有手术器械在使用结束后均要进行清洗、维护、检修、消毒。手术室的无菌储藏室也要进行严格管理,护理人员在进入储藏室前要穿戴无菌手套,并要按照规定放置或拿取无菌物品,切不可使无菌物品受到污染。若需要进行接台手术,务必在上台手术结束后彻底清理手术室,接台手术室内空气合格率、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合格。⑦医护人员也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在手术操作中要严格按照规定递交、使用手术器械,在手术中要按时查看手套完整性,若手套破损要立刻进行更换。在收拾手术器械、以及废弃物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损伤。
1.3效果观察 比较两组人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文书书写情况、消毒隔离情况、专业技能考核情况、器械和急救药品处理情况。所有内容均由护理部主任联合手术室护士长共同进行考核,所有项目均为百分制,超过90者分视为合格。
研究期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所护理患者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的次数进行统计,并作统计学分析。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人员考核合格率 两组人员考核合格率比较:实验组患者所有考核内容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2.2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统计 实验组护理人员所护理患者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4.96±1.34)次,对照组为(11.02±2.41)次,实验组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
3讨论
手术室是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的护理管理质量与患者的手术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院内感染管理能够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实验组发生护理行为致感染事故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可知手术室护理管理质控模式有利于规避护理风险,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落实手术室护理管理质控模式中,应注意院内感染不仅包括患者,也包括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手术室无菌、消毒的管理。同时,还要在护理管理质控模式中,强化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医护人员出现器械损伤、感染情况。此外,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性,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度,提高每个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进而直接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强化院内感染管理能够改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改善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洁,冯志仙.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3,7(36):145-147.
[2]梁丽清.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3(04):265.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7.224
健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组织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监测员组成,负责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清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督促,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健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的有关规定制订各项制度,并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工作以制度为指南,以制度管理医护行为。如一般工作制度、参观制度、洗手步骤、卫生保洁人员的工作制度、空气消毒工作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无菌操作规范、熏箱的管理制度等。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提高控制感染意识
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杂志和消毒技术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1]。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参加短期学习培训,并向全科人员汇报传达,实现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更新。
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
手术室布局及环境管理: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2],布局按功能流程和隔离预防原则设双通道,患者与医务人员物流通道分开,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和感染手术间。手术室每日及术后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500mg/L)对地板进行湿式拖擦消毒1次,每天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用95%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1次,每季度用指示卡监测紫外线强度1次,每周清洁空调滤网1次,每周固定卫生日进行全面清洁。每月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进行监测,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并记录。
手术物品管理:手术器械、物品一用一灭菌,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灭菌前彻底清洗,提高灭菌效果,一次性物品使用前严格查对,符合后使用。
人员管理:建立管理和监督体系,护士长每天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检查各项制度和无菌操作落实情况,将无菌操作与感染控制的环节检查、监督贯穿于始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减少手术间门开启次数。
缩短手术时间管理:空气消毒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在人员流动下,细菌数会恢复消毒前的水平。当空气中菌落数达到700~1800cfu/m3时则有传播致病的危险[3]。因此缩短手术时间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对策。做好此方面工作,首先术前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第二是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和取得术者的指导,使手术配合默契,熟练地配合手术。第三加强手术器械、物品、药品的定量、定位、定人管理,使手术所有用物的准备充分,随时可用,随时有用,减少手术中等物品、等维修器械、设备的时间。第四加强术中器械、物品管理,避免清点有误反复查找而延长手术时间。
手术人员的防护管理:个人防护是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应加强在职教育,加大免疫注射等相关知识的科普力度,增强手术人员的监测、控制、危险因素评估和自身防护意识,使医护人员树立“任何患者血液及污染血液的物品都存在潜在感染”的观念。参与手术的人员术前做好皮肤自查,规范着装,必要时戴护目镜。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及锐利物品时提高防范意识,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手术后污物管理:手术后污染物分别按非感染手术、感染手术、特异性感染手术的消毒-灭菌原则分类消毒处理,以保证下一工作环节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医院感染专业队伍规范化管理初探.2002,12(1):59-60.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规章制度;核对制度;差错事故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210-02
随着医疗的快速发展,各种新项目、新技术广泛应用,如何杜绝手术室差错事故发生、避免医疗纠纷,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是今后医务工作者工作内容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手术室要设计合理,布局严谨
手术室的设计应符合无菌技术要求。手术室为无菌封闭式,手术室的布局安排应该合理,必须符合功能流动和清洁与污染的分区要求,分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区与区之间必须用门隔开并且有非常明显的分界标志。手术室必须根据需要设置感染手术间、无菌手术间和普通手术间,设家属等候区和麻醉室。手术室医务人员和麻醉师必须有专门的换洗处和更衣间。只有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才能预防交叉感染[1-2]。
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手术鞋、手术帽、口罩及隔离衣。如为参观、见习者,护士长要严控人数,每台手术不超过4人,不可任意游走或出入,以免污染无菌区。
2.2 严格执行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
2.2.1 普通手术室常规每天紫外线照射1次,每次60 min。可实际每天每间手术室要多次进行手术,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每次手术前后都要进行卫生清洁和紫外线消毒,每次60 min。由于紫外线空气消毒后保持消毒时间较短,一般为0.5~2.0 h,所以采用空调过滤系统来控制细菌数。同时,手术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手术人员应注意在手术台上勿随意翻动患者,减少空气污染。(2)术中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尽可能缩短术前准备工作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巡回护士,应该减少无效活动,合理安排工作程序。(3)如果手术中要求医务人员和仪器设备较多,在保证手术可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应尽量控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量和出入次数,并且将所需要用到的特殊仪器或设备,在手术的前一天做好消毒、清洁工作,提前放置手术室。仪器设备应该尽可能的放置合理,减少其在手术间内的移动。(4)手术铺巾等准备工作完成后,可稍等片刻后再切开皮肤。(5)手术结束前,不要提前做整理、清洁工作。一定要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后才可以搬动仪器和设备。
2.2.2 正确的外科洗手是阻隔医务工作人员携带病原微生物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控制感染的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洗手方法是碘伏洗手法,需要注意的是洗手时应该洗至肘关节以上5 cm处,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5 min,保持双手高过肘部,以防止污染。如果洗手不彻底,那么手上的致病微生物将通过针眼进入手术部位,引起术后败血症。
2.3 做好消毒记录工作
手术室每天常规紫外线消毒,每周1次的甲醛室内熏蒸,每月1次的细菌培养等记录。
2.4 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必须要分室进行
遇到急诊手术时需先做无菌手术,然后做有菌手术,以减少感染概率。对传染性疾病的手术要做好二步消毒工作。
3 强化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
3.1 加强手术室各项设备的管理
手术室的器械、敷料、药品及各项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每日检查核对。做到定位、定数、定物,保持完好备用状态;已灭菌的物品和未灭菌的物品分室放置。无菌柜内物品按灭菌消毒日期前后循序摆放,超过1周必须重新消毒灭菌。器械包和敷料包内须放入消毒指示卡,并有消毒日期和包装人的签名。如无菌包潮湿或污染,打开时间超过24 h,应重新消毒灭菌备用。这是保证无菌手术的重要环节[3-4]。
3.2 加强药品管理
药品应及时清点与更换,以防过期;与剧毒药应有明显标志,加强专人保管;各项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保证功能良好,以确保手术顺利。
4 严格执行核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4.1 强化巡回护士的核对观念
在接手术患者时,应详细查看患者的病历,如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术前医嘱执行情况等资料。积极与麻醉师配合,以防止发生差错。全麻时,本院除1名器械护士外,常配备2名巡回护士。1名负责在手术前、中、后与器械护士配合,1名配合麻醉师给予患者全方位的麻醉护理及心理照顾。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要同时在手术前、关胸腹前、手术后3次清点所有的敷料和器械,登记记录并签名。器械护士术前要熟悉手术的整个操作过程,加强医护合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5]。
4.2 保证静脉通路通畅
巡回护士要保证静脉通路通畅,避免漏药,保证及时补充液体和药物,注意留导尿、胃肠减压等各管有无弯曲、受压等,为手术成功创造条件。对麻醉师及主刀医生的口头医嘱,应复述一遍,确保无误后方可推入或静脉输入,并及时记录,术后及时补医嘱。术中输血、输液及所用药品,都要三查七对,不可粗心,并随时做好意外抢救的准备。这样,就增加了核对环节,减少了医嘱漏洞现象及差错事故的发生机会[6]。
5 提高护士的护理专业技术及操作技能
业务学习是提高护士工作业务质量,防止差错发生的重要条件。进行不定期技术培训及定期各项技术考核,收集临床抢救资料,及时总结以往经验教训,也是杜绝差错事故发生的另一重要环节。
总之,手术室护士在手术与抢救中,应起到侦查员、通讯员和战斗员的作用,不要有任何私心杂念。手术室各项工作、查对制度环环相扣,做到办事有遵循、工作有标准,从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手术室的工作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梅英. 浅议手术室护理安全[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19):127-128.
[2] 陈丽君. 手术室护理安全防控措施[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6):90-91.
[3] 姜晓惠,孙毅力,关柏秋. 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6):161-162.
[4] 崔秀. 浅谈手术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36-137.
[5] 罗慧,吴胜晓,冯鸽,等.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