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忆江南诗意

忆江南诗意

时间:2023-05-30 10:3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忆江南诗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做诗词《忆江南》,原诗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意为: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 古诗词;情感;意境;感受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

我去过好多地方,东南西北的大城市几乎我都去过,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要数京杭大运河终点——杭州了。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诗句中,在美景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在无数动人的歌曲中,去杭州的思意涌入了我的心头,她的美让人们称她为“人间天堂”。

这座被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的地方仅在我游览的第一天便让我感受到了它美丽之所在。这天我和家人步行游览了西湖,在中国有好多地方叫西湖,但惟有杭州西湖尤为出名,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杭州西湖有着流传千古的传说,如白娘子与许仙等等。我们从白堤上去从苏堤走下,听着导游的讲解我更加热爱西湖了。去的时候天空是晴朗的,游到了一半,火红的太阳仿佛故意把我们锻造成了“雨人”,尽管天气很热,望着不远处西湖荷花的净值,品尝着西湖莲藕的清甜,闻嗅着西湖旁的树香,我们的心变得冷静了。到了游玩西湖的最后,在与西湖做短暂告别的时候,我们都不停地回着头,渴望再多看上几眼,这时耳际边响起了优美歌声,望眼看去,一道道水柱直涌上天,这便是音乐喷泉了。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乌镇便是我们第二天的游玩目的地了,坐上前往乌镇的大巴车,在路途中我看到了自己家乡没有的茶庄,在幽幽茶香的萦绕下,不知不觉我们就到达了乌镇,走过石板小巷,我品尝了当地的酸梅汁、青梅汤,味道爽口无比鲜美。太阳下山了,在夕阳的照耀下,看着离身不远处小桥上面的行人,我不由得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诗句。

旅行的最后我们纷纷来到了名人故里——鲁迅祖屋和盛产珍珠的千岛湖,学到了文人挥毫泼墨的情韵,买到了多串圆润可爱的珍珠项链。

杭州之行给我印象尤为深刻,不单单是美景,更是一种文化,就如同杭州西湖一般。在坐飞机离开杭州之前,我和家人再一次走到了西湖旁,天下起了小雨,温度低了下来……种种思绪我也只能借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诗意来表达自己对杭州的喜爱了。

高一:张倍恺

第4篇

关键词:插图;作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4-01

1.以图助猜

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语文课照样应培养学生的猜测力。插图便是培养此能力的重要资源。写景的课文,课伊始,让学生凭插图,预测所学内容。如《忆江南》,先让学生根据插图,大胆猜一猜作者可能回忆江南的哪些景物。亮丽的插图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珠,有的说:"作者可能写墨蓝的江水。"有的说:"可能写火红的花儿。"有的说:"可能写起舞的彩蝶"……教师再顺风:"看谁猜中了作者心中的美景,谁就是最准的预测家!"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验证的企盼心理,顺水推舟,很快就在课文中"捉"到所写之景,并与自己预计对照,猜中的兴奋溢于脸上。

2.以图助记

掌握字词,领悟主旨均应以理解为基础,插图又是理解的好帮手。

2.1 凭图识字。有些会意、象形的字,无需教师"苦口婆心"讲解,只要充分应用插图,学生一看,一联系生活实际,轻而易举,意、形、义均举"图"可得。如认识"竹"字,启发学生把字与图结合起来,发现什么?学生眼睛一亮说:"竹"字上面的两个" 人 "是竹枝,下面的 " "和" "是竹杆,合起来就是有枝有杆的竹子。"可见,插图使学生豁然开朗,使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不讲自见,且记忆犹深。

2.2 凭图释词。有些词,一词多义,凭空讲解,词义会成过眼烟云。就此,借图断"案",记忆就深。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学生开始总以为羊死亡;"牢"以为牢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看图,再联系课文,马上理解了"亡"指丢失,"牢"指羊圈,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亡羊补牢"的寓意。

2.3 凭图解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是古诗教学任务之一。古诗跨度大,凝练性强,字词义古今差异大,加之小学生阅历浅,理解诗意难度大。幸好,每首古诗都配有相应插图,应以其作为理解诗句的"抓手。"如《四时田园杂兴》的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诗意。学生结合诗文,细观插图,看到太阳照射下,一位男农民扛着犁,就说出"昼出耘田"的意思是白天农民伯伯出去耕地。再看到晦暗的灯光下妇女手拿线儿在纺线,又理解了"夜绩麻"的意思是夜晚农民在灯下搓线。凭图,轻而易举,诗意自见。

2.4 凭图学文。有些插图,是课文重、难点的凸现,凭借它,可快捷排除障碍。如《桂花雨》课伊始,学生多数不清楚什么是桂花雨,我并没有及时"助解",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找出相应的句子来理解。观、读、找融合,不多时,不需教师"硬塞",学生知道了桂花雨不是真的雨,而是指桂花成熟时,大人们抱住桂花树摇,纷纷落下的黄色花瓣。再如《詹天佑》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的铁路,也是一个疑点。此时,引导学生紧扣插图,试说"人"字形铁路的形成。学生一看,知道了火车过青龙桥前的线路是" ",过了青龙桥上坡时线路是"丿",合起来就成了"人"字形。通过凭图理解,学生对詹天佑的独创精神赞叹不已。

3.以图助写

写和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两大板块。借图导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途经之一。

3.1 看图补细节。"真实、具体"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但大部分学生仍抓不住细节,重要的环节一笔代过。就此,在理解课文的基本上,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仿中有创,给图上景物补颜色、补形状、补动态;给图上人物补语言、补动作、补神态、补心理……

3.2 看图补诗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优美,节奏感较强,情感丰富,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宝贵资源。在体会意境、感悟诗情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及自己的感受,补写诗句。《乡村四月》前两句写了山原、平地、杜鹃、细雨四种景物,学生把插图上没写到的荷花、青蛙、杨树、鸟儿用诗"荷叶盘中青蛙跳,杨树伞上鸟儿鸣"补出来了,更突出乡村初夏的美景。根据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学生观图后又补上"乡村四月人人忙,才了茶叶又割麦",进一步再现了乡村繁忙景象,同时也让学生当了一次诗人,过了一把诗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3 看图补图名。课文插图大多没有图名,抓住这一"空白",课尾让学生补一补图名并写于图中最佳位置。如《乡下人家》,看到波光闪闪的田块,看到彩虹似的拱桥,盛开的花儿,成群的画,学生拟了《如画的风景》为图名。又如,学生为《自然之道》拟出了《帮倒忙》、《背道而驰》等图名。看图拟题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和审题能力,有效防止习作中"南辕北辙"现象。

4.以图助背

第5篇

关键词: 文学艺术 政治课堂 教育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艺术就如同一股清泉,为沉寂了许久的政治课注入了活力,使一向被学生认为说理的政治课堂成为彰显文学艺术魅力的殿堂,散发着无尽的芬芳。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呼唤下,政治课堂不再单调、枯燥、乏味,而是变得丰富、鲜活、有趣。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的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就政治课堂而言,可以选用一些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而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一、教学内容与文学艺术的交融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当学生被教学内容和教师丰富的思想感情的美所吸引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美的境界中,体验美的情趣,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的、健康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应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使师生在情感交融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地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心情得到愉悦、心弦受到拨动的同时,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人性完美、人格修养、人生境界的提升。

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

首先,开头要引人入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俗语足以说明课堂的导入是多么重要。如在讲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我用一首英格兰童谣《起风了》导入新课:“起风了,风把窗帘掀起了。……小猫饿死了!”这则童谣形象巧妙地反映出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间有一环扣一环的联系,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这样就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鲜活性,让学生轻松地进行课堂学习。

其次,主题内容要艺术气息浓厚。如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时用到这样一首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面对干旱的天气,农民到龙王庙祈雨,而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甚至担心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立场不同,对自然界的感受则不同。

最后,结尾要诗意化。古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体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触,而今,有“千手观音”的唯美表演,引发人们对无声世界的思考。可见,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是无穷的,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同样让人有艺术的美感,令人流连忘返。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尝试诗意化的结尾,构建课堂的艺术性。

二、教学语言中文学艺术的渗透

有人认为政治教师经常使用准确规范的经济、哲学、政治中的理论术语,语言单调而枯燥。因此,政治教师要学会挖掘语言的文化底蕴,用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性语言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1.运用饱含热情的语言。这就要努力做到进入角色,富有感彩,又要朴实无华,催人奋进。文字表达方面,应做到文理通顺,语言流畅,内容简洁,论证严密。教师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庄重而又亲切的神情,以及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声有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运用诗意化的语言,感染学生情绪。如在讲《矛盾普遍性原理》时,可结合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理解哲学原理。教师举例:同是陶渊明,就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出世的一面,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同是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和豪放遒劲的风格,又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种深沉惨痛之情和婉约低迥的风格。这样,学生在领略诗歌美的同时,也能深入分析知识原理,理解掌握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3.运用幽默性语言为课堂增色。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教学意境美

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首先感受到音韵铿锵、动听悦耳,其次感受到色彩绚丽、爽目动人,从而感受到这首诗所展现的江南美景,进入艺术感受阶段。文学注重艺术境界的创设,政治课堂也尝试创设这样的教学意境,让人感受到文学艺术美的熏陶。

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运用诗歌创造意境美。如在讲《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我尝试用配乐诗《乡愁》导入,缠绵悱恻的音乐、惆怅深情的朗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绪。学生求学离家,诗中“邮票”、“船票”、“母亲”等字眼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之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能自拔。若教师这时适时点拨:“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却隔不断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情感。台湾至今仍游离于祖国母亲的怀抱,我们怎样让它回来呢?”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创造的情境一步步升华,也由此引起了他们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坚定了他们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

总之,文学与美所产生的力量是无声的,对德育来说,却是无声胜有声,是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文学融入政治课堂,利用这一无声的力量,让课堂熠熠生辉,彰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海琴.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意境.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1).

第6篇

关键词:习作训练;写作技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教材简析:

《我们去春游》是人教版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围绕《我们去春游》进行口语交际。第二部分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这次习作训练是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后,为提高学生绘景作文能力的一次练笔;也是为了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单元课文写作技巧,增强表达能力的一次习作训练。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之后,我认为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应达到:

1.学会观察一处景物,并能说出景物的特点;2.抓住眼前景物的特点,体会因观察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互动联想,并能进行有序表达;3.结合单元绘景文的写作技巧,写出自己对春天的新发现和新体会。

教学重点:抓住眼前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因观察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联想,表达要有真情实感。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只有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充分调动学生,才能唤醒学生对身边景物的关注,产生新的感受,从而在习作中有话要说,有话想说,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动笔。

然而,三月份的大西北,还是春寒料峭,并非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要求小学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季节去写春天,他们怎么能乐于动笔呢?以往进行本单元作文教学时,都是将它与写人或写事的作文教学互换,等到清明过后,天气转暖花草萌生时再进行练笔。但学生对单元课文中所学的绘景方法明显淡忘,效果显然没有趁热打铁来的好。针对这一缺憾,如果教师能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定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可采用“旁敲侧击”“点石成金”的教学策略,紧扣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利用所学诗词为学生开辟出一块可供学生陶醉的美丽空间。课前要求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愿意去发现去体会,充分调动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这样不仅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而且从诗词中对祖国语言的美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使写春的作文教学在“诗词飘香,景暖人心”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美丽的文字。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查找有关江南风景图片文字等资料,初步感受江南特点,了解部分名胜。

2.教师整理学生熟知的关于江南春天的古诗词,搜集相关图片、录像,配用古琴和古筝名曲,或江珊的歌曲《梦回水乡》,林俊杰的《江南》等轻柔音乐,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多元思维

1.播放《梦里水乡》从歌曲及美景图片。

问:谁能知道歌曲中歌唱的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这个地方有很高平价,谁能说说他是怎样评价和描述这个地方的?

2.师生交流,教师点评。

(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江南美景的好奇与神往,同时激发学生图文想像,开发多元思维)

(二)畅游江南,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点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畅游江南,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导游图,熟悉旅游路线为诗中赏景,景中激情做好心理准备。(第一站:钱塘湖早春……《钱塘湖春行》;第二站:春江三月……惠崇《春江晓景》;第三站:西塞山前赏景……《渔歌子》;第四站:江南赏春……《江南春》;第五站:忆江南……《忆江南》)

3.音乐声中诵古诗,古诗韵中品美景,结合实际说美景。

(利用多媒体录像放映古诗,配景、配乐,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使三两朵桃花报春;星星点点绿染春;如烟细雨喜春;万紫千红闹春等不同时段的春天在学生眼里亮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捕捉春天景物的特点)

4.讨轮交流。

引:在诗意游览中,你最喜欢哪一处风景,它有什么特点?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说。

(目的是让学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广泛听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5.互动评价,指导表达

(利用古诗作为“导游”,引导学生观察景物,欣赏春天,采用视频实现了学生现实与记忆的衔接,从而使感情有的放矢。为了使学生在诗境的观察中能更细心,更用心,从而有效捕捉自己的感受点,达到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且有效的引导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学习活动的向导,教师对学生在意境联想中所表达出的个性发现和感受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来点然学生的真情表达。)

(三)情投意合话美景,潜心作文表真情

1.按讨论意见,重新分组,小组合作,交流同一景点的发现与感受,扩充信息点,深化旅游印象。

2.小组定人汇报,组员可做纠正,补充。对其间精彩的发现与触景生情的表达,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促使学生有话能说。

第7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维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古诗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传承,目前教学中侧重学生的诵读积累,而忽视了思维训练。针对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手语表演和划划圈圈两种方式,开展了动作思维的训练,以发展孩子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的教学手段,训练孩子的形象思维,提高孩子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开展动作思维训练,提高孩子理解能力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许多抽象的语句都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自己的轨迹。因此,可以通过手语表演和划划圈圈这样两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动作思维的训练,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1.结合手语表演,理解古诗含义

比如,教学《画》,这是一首写景的古诗。老师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再用铅笔圈一圈,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学习之后就让孩子们给这首诗配上动作:远看山有色(孩子们手搭凉棚,踮着脚尖,极目远眺,继而画个大大的“s”,表示“色”);近听水无声(侧耳倾听,微微躬身,然后摆手,表示遗憾。);春去花还在(右手食指中指伸出,代表两足行走,流水的光阴悄悄流逝,带不走朵朵花儿,手掌合并,托着下巴绽放笑颜);人来鸟不惊(以手为笔,书空“人”字,以臂为翅,依旧飞翔)。

这样的训练方式适用于《画》《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与手语相结合,赋予古诗自己的感彩。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理解古诗的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2.利用圈圈划划,亲近古诗意象

小学低段14首古诗中有9首古诗纯粹是描写作者所见所闻,分别是《画》《村居》《小池》《山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圈圈划划,你在这首古诗中读到了哪些景物。

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划出了“黄蝶”,我追问:“你真的看到了黄蝶?”

“应该没有黄蝶!”张雅宣突然叫起来:“不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了吗?”

“那要是儿童急走追蚱蜢――”我问。

“跳入草丛无处寻!”

那么“花”呢?文章明显告诉我们:“树头花落未成阴”,花已经落了,树木尚未成荫。

“篱落疏疏一径深”,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看看那篱笆是怎样的,有密有疏有高低。那是因为春天乍到,篱落的主人还没来得及修葺?放牛的孩子偷偷拔走中间一根用作赶牛的棒子?经历一冬,霜雪压迫,篱笆断节?仔细观察之后孩子们都理解了“疏疏”一词,也明白了这句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孩子们通过圈圈划划,不但理解了古诗的含义,还了解了作者对于这份景物所含着的感情。

当然,这样两种方式的训练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村居》,这首诗的前联是写景的,可以动手划一划,后联是叙事的,可以演一演。又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先划一划,后演一演。孩子在课堂上动手动身动脚,符合孩子好动活泼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学生内化能力

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字面上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训练了孩子的想象力;具有整体性,画面在脑海中形成的过程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训练了孩子的逻辑能力;具有直觉性,在每个孩子脑海中的形象各不相同,训练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古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孩子带进那梦幻又遥远的世界。比如,教学《忆江南》,我先播放音乐《琵琶语》,并深情地给孩子们介绍《忆江南》的创作背景,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孩子们似乎看到了白居易在庭院里寄情桃柳,醉意微浮,朦胧间回到自己陶醉的杭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孩子与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与文本之间也没有距离,诵读与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音乐能够使孩子在课间活动中澎湃的激情迅速沉静,走进诗文那悠远宁静的世界里。

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出示画面,唯美的画面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却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许就会弄巧成拙有时候,太过直接的表示反倒缺少了美感,不如留给孩子自己想象的空间。

形象的画面与音乐交融,让孩子们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生活情景,看到落花会吟诵:“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看到蝴蝶会感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破题揣测,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破题揣测就是让孩子看着诗题,说说要是自己写这个题材,会写点什么。比如,《回乡偶书》。我们学校有很多孩子是“移二代”。父母老家都是在乡下,经过一代人的奋斗已经移居到城关,孩子们会在寒暑假跟随父母回老家,乡下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有书本上的各种家禽,有不打游戏机专爱捕鱼捉虾的小伙伴,有泥泞的小路,还有夹杂着青草气息的空气!他们构建着自己的憧憬,再去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那份落差会在孩子心里烙下痕迹,让他们永远记得这个少小离家的诗人。

3.运用比较,强化学生思维

汪潮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那是因为比较能够让教学对象各自的特点一目了然,相得益彰。同样是白居易的诗,在写《草》的时候,功名未成,孜孜追求,有着草一般的坚持与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写《琵琶行》的时候,伤心失落,天涯何处寻知己?才会“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样是面对山村乡景图,高鼎看到的是一群孩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孩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引导孩子对诗文进行比较,从而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积累和运用也变得容易起来。

三、结语

动手动脑练思维,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入情入境学古诗,提高了孩子理解的能力。这样的古诗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更加灵动生气,也更受孩子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想象 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无数辉煌的诗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古典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资源。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古诗词中的精品、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是继承中华文化之大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良方,加强古诗词诵读,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得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意 感悟悟诗情 提练语感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的几种方法为:一、熟读成诵法,诗词教学以诵读为主;二、想象入境法;三、背景联系法;四、归类扩充法。[1]

一、熟读成诵法,诗词教学以诵读为主

古人就早已认识到诵读对于体验诗歌情感的巨大作用。曾对他的儿子说:“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法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学生不仅读通读对诗句,更要读出轻重音、停顿、语调、节奏,通过节奏或音调的变换感知诗文抑扬顿挫之美、形式之回环美、词句之整齐美、音韵和谐之美;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还有利于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对古诗词的理解;其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都是古诗词中的精品、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在古诗词教学中,把诵读贯穿始终,且层层推进,要由”会读“到”读懂“再到“吟诵”,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情诗境。[2]

二、想象入境法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对于小学生品析古诗词意蕴同样有着非凡的作用。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诗中有画,读诗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如赏画;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 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学习自居易 的《忆江南》时,可以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再如在学习送别诗时通过让学生联想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通过引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出与诗歌意境相似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情感、通过启发学生在古诗词留给读者的非常广阔之空间中展开合理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边想,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悠远、所表达情感的含蓄深长,从而激起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3]

三、背景联系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时会感觉到阅历肤浅 的现代儿童很难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和志趣,这时,联系诗人写作的背景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就特别有效。比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一首诗时,介绍背景,知道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了解了诗人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饱尝世态炎凉滋味,自然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孤独落寞之情。

四、归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学完一个阶段后,提醒学生给古诗归类,如写愁绪的,写理想的,写离别的,写四季的,写山水风光的等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我们往往发现,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倒背如流得古诗文因低年级重诵读,乏记默,记忆痕迹不够深刻,加之缺乏适当的复习和应用,升上高年级,这些学过的纵然在低年级的时候倒背如流得古诗文却渐渐被淡忘。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当中,不妨知新温故,不断帮助学生复习相关内容的古诗词。可以以诗人为专题,比如学习《独坐敬亭山》,就先把李白的诗背一遍;可以以内容为专题,又如在学白的《赠汪伦》一首诗时让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还有哪些,比较这些送别诗词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使学生温故知新、也便于学生丰富积累古诗词。

总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宋英河. 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0年06期

第9篇

【摘 要】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1 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2 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3 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 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10篇

今年的“太湖奖”工业设计大赛涌现许多优秀设计,大赛创意组以“互·生”概念为主题,强调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反思科技、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共收到参赛作品近两千件。“太湖奖”工业设计大赛作为无锡打造“设计之都”的重要内容,致力于构建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交流平台,强化产业对接链,聚合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无锡的整体竞争实力。家具家居类的设计别出一番心意,有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与畅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设计浸入到设计中,别有创意。

徽餐具

中国美术学院 何靖东

这套餐具的主题为“徽式建筑”。众所周知,徽式建筑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其本身也具有十分特别和吸引人的地方,包含着许多可再设计的人文元素,比如马头墙、四水归堂、牌坊等。而这款设计正是融合了安徽最典型的建筑元素的设计产物,非常具有地域性特色。餐具让人的视觉和味觉同时得到享受。传统徽菜餐具的辨识度太低,且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让人一目了然,失去了很多把玩的价值,让人视觉上不免疲惫。而这套餐具在设计的时候故意隐藏了许多当地独特的文化要素(如白墙黑瓦、木刻砖雕)在其中,含蓄而又气蕴绵长,让人在用餐的时候亦能感受到安徽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未来厨房概念设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蒋红斌/

整体厨房和家用电器整合在一起,形成小范围的物联网。如冰箱可以分析食品保质期,垃圾处理区会分类,操作区分析食品营养,给予营养建议等等。人们可以将烹饪过程分享给他人,也可以查看烹饪达人的菜单和亨调经验。

藏文化调料瓶系列设计本文由收集整理

/中南大学 付甜/

调料瓶既满足追求现代感的藏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满足向往西藏、充满藏情节的人群的潜意识心理需求。设计理念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缩小东西部地区在思想文化和观念上的差距,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互生。

气味记忆“收藏盒”

/南京艺术学院 赵欣、王丽亚/

我们最深的气味记忆,可能是关于某个人、某个地方、某件事情。在故事结束前,专门留存这种气息,永远保留,无限分享。每次打开,逝去的时光仿佛在那一刻重生。使用者可以手拿采集装置,将其靠近气味浓郁区。按住采集按键,直至蓝灯亮,方可松手。此时所需气味采集成功。

川菜

/中国美术学院 曹慧纯、汪舒曼/

设计采用了川剧变脸的元素和四川漆器的特色质地以及互生的可收纳式结构。它打破了传统的平铺式结构,并可以任由使用者随意组合且体验摆放的乐趣,收纳在一起是结构上互利共生:一则结合川菜酱料、调料多的特点,展开后的碟子种类多,可任由使用者发挥。再者,在形式上采用的漆器的经典黑红相间的形象配合极具代表性的川剧变脸脸谱元素,都极富川菜特色,且收纳起来时的形态更像带着脸谱的脸。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使用者分拆整体的餐具时,每下一层就会如同变脸一样出现一张新的脸谱。

忆江南:江南菜系文化餐具设计

/江南大学 许江/

这一系列的设计包括筷笼、碗碟、油醋碟、筷枕。此造型来源于造型多变的江南园林花窗中的一种,表达“隔窗观景”的概念,当筷笼中放入竹制的筷子时,一副“隔窗观竹”的景象便油然而生。此乃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碗盘造型来源于江南园林中千变万化的怪石假山,通过高度抽象化结构设计,在保证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造型做了恰当的夸张变形处理。油醋碟的造型来源于江南园林荷塘中的荷叶,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将荷叶的造型进行巧妙的再现。筷枕的造型来源于江南园林中的石塔,通过合理的分割,将形式与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石塔的“稳重感”与筷枕的“厚重感”完美契合。

鲁菜mdoest y

/山东建筑大学 薛梦茹/

餐具保持着统一的东向45度角,谦虚、羞

转贴于

涩、和谐、完美。他们如同有气质的学者,满怀谦逊的态度请教着、问询着、学习着、沉思着。不同的材质赋予其不同的感官刺激,陶瓷、黑陶、不锈钢,这些看似平常的材料在其独特的外形上也起到了惊人的视觉刺激。

螺器

/中国美院上海院 洪瑜希/

云南独特高级风味料理是当地人利用独特建水陶,研制出中心有嘴的蒸锅,名曰“气锅”,烹饪时利用蒸汽凝成汤汁,保持原汗原味。螺器即是从此名菜出发,改良外型与功能,成为新汽锅。

桨影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 杨媚、王爱红、林莆程、欧阳波/

这款餐具从淮扬历史文化着手,从它的船文化引出设计思路。整套餐具造型由船身的纹路和船在行驶中船桨划动水面所产生的波纹相结合而变化。这些纹路在功能上能起到很好的防滑作用,这款简单又素雅的造型在不经意间衬托出淮扬菜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的特点。

墨纹

/广州美院 刘吴旭、罗丽玲、张苓/

当墨汁滴落在水中时,水面会产生一层一层墨迹涟漪,渐渐散去。将富有江南韵味的水墨特色运用于餐具设计上,体现出江南婉约幽幽的感觉。设计通过简化墨纹散化的细节,直接提取重要的元素,使整体造型简洁,朴实。设计材质采用黑色陶瓷作为餐具主要颜色,墨纹痕迹则运用淡米色哑光陶瓷。

食趣

/同济大学 艾思琪/

这是一系列的饭碗、杯子、汤碗、碟子、盆、筷子、勺子,饭碗高低起伏的檐口便于手持碗的边缘,上大下小的造型,使碗内可以盛放更多种类的菜肴。杯子采用扭转的折法使原本简单的杯子多了一分趣味,在与手接触的过程中也显得更加贴合。汤碗圆润平滑的曲线边缘使得喝汤更加容易。碟子与碗采用了同样的结构但并没用固定,仅依靠纸本身的强度与折痕形成浅浅的弧度。筷子可伸缩,保证了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又方便携带。

依水

/南京理工大学 鲍梦玲/

此为“淮扬菜系特色餐具”。白色骨瓷与原色木材的完美搭配,成就别样的诗意格调。花苞曲线的餐具把手,为每一次端盘提供安全、舒适的感受。小型家庭用餐餐具,追求绿色、健康的高品质生活,色泽莹润、造型时尚的淮扬菜系特色餐具。

湘菜文化餐具设计

第11篇

一、动情朗读,感悟美

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更要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营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桂林山水》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初步阅读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浅的美,要想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融,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精读细读,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领悟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

为了营造情感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情感,我用诗情画意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陈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样的水?山又是怎样的山呢?”这样的导语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时,学生情绪昂扬,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齐声吟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此时此境,学生的情感饱胀得呼之欲出,不时发出惊叹赞美之声!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绿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来指导朗读感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节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因山而绿,如情似梦,读来气韵流动,语势圆转,“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风景如画,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播放同步动态录像来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最后组织学生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领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感情朗读推向!形式多样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朗读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将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二、品读写法,创造美

《课标》指出,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透过优美的语言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桂林山水》语言优美而生动,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在描写桂林山水特点时,作者成功地运用排比句式,使的句子对称工整,再看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漓江的水,却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也不直接写桂林的山,却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通过对比突出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特点。为了巩固阅读效果,达到学用结合,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一定被林林山水的美所感染了,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请你们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你自己的感受,相信,小诗人就在我们中间!”接着孩子们一个个思索着,动起笔来。我在一旁巡视,竟然发现几个同学写的不错,如杜晴雨同学的《桂林颂》(桂林山美如画,千山各显奇秀险。漓江水绿如玉,游山玩水不思归。)刘晓琳同学仿照《忆江南》写的《忆桂林》(桂林好,山水甲天下。水静水清绿清澈,山险山秀山奇特,能不去桂林?)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语言竟然如此富有诗意。

作者:王翠霞 单位: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学校

第12篇

其实我们都知道,古诗教学有着鲜明的个性,忽视了古诗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的味道。再者忽视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学生的兴趣也无从激起。针对这些,笔者不断探索,终于探出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活起来的浅微方法,效果较好。

一、以猜谜作画导诗,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直观抽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而我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有时在教学古诗导入新课时边猜谜边用简单的、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咏鹅》一诗时,我一边用谜语讲述,一边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色粉笔淡淡地点出雪白的鹅毛,红色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色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我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两诗比较学,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任何事都想极力尝试。我抓住这一特点,并结合其他老师留下的经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中大胆整合,创造出两诗比较学的方法,设想到效果颇佳。记得教学《忆江南》和《江南春》这两首古诗时,我无意发现这两首古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以写景为主,写的季节都是春季,又都是唐朝诗人所作,而且都是围绕“江南”一带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不同点是:作者不同,所取景点也不同。因而我随即改变了原有的教案,同时出示了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注意结合注释反复读,然后再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将相似点找出来,并说理由。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相互合作,自主探究找出了两首古诗的相似点。即: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的,写的都是江南一带,都写到了江花,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千里莺啼绿映江”。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这两首古诗,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结果笔者发现学生的发现力也是惊人的。他们不光发现了作者不同,还发现所写景的地点不同,范围不同等。

三、融合情感演诗,再现古诗中的情境

大人常言道:小孩没胆。是啊,不管在什么场所,小学生都有一颗好表现自己的心。再说,“表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我抓住这些特点,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激励他们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的会边演边把诗唱出来;有的会配画、配解说词演出来;有的更会相互合作,把诗演出来。记得在教学《凉州词》时,许多男同学联手扮演边塞将士,手举酒杯,以水代酒,开怀畅饮,少顷,便醉卧不醒。一位会弹琴的女生以古筝代替琵琶奏出那急促的曲调,好象催促将士赶快起来出征。看到此景,班上朗读特棒的同学随即吟诵出《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这样的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了边塞生活的疾苦以及将士的毫爽之气。再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

四、引导想象,配乐读诗,感受诗中的文景美

想象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学会想象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途径。再加上学生本来想象力又是极其丰富的。抓住此特点,我指导学生将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置身其中,想所人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我播放江南春天的美好风光,并配上苏轼为何写此诗的解说词的课件,,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是你作画,这幅画还有哪些美景要添?你要是此时站在那样美的地方,心理有何感受。想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一起在配乐《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下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从而深入地品味出诗中的语言文字美和景的独特美。

五、注重古诗积累,以便古诗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