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婴幼儿护理知识

婴幼儿护理知识

时间:2023-05-30 10:3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婴幼儿护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婴幼儿护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婴幼儿;保健门诊;健康教育;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4-02

儿童保健门诊(Infant and child health clinics)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为健康儿童保健[1],咨询所开设的,针对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常见疾病给予咨询指导和防治的机构。对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360例婴幼儿家长分别予以常规指导和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咨询和治疗的婴幼儿共为1757例,随机选择360例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本次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本组的3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婴幼儿均180例。据统计,本组的360例婴幼儿当中,共有男215例、女145例;年龄3个月至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为(4.2±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本组的360例患者,均行常规指导,针对观察组的180例患者和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 广泛宣传 首先,保健人员需要将婴幼儿保健知识通过健康专栏向患者家属进行传播,并且定期对健康专栏中的婴幼儿的保健知识进行更换和创新,让婴幼儿家属切实认识到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婴幼儿保健知识对保证婴幼儿健康发育和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婴幼儿家长的保健意识。

1.2.2 电话咨询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家属无法及时地获取婴幼儿保健方面的知识,为此,我院婴幼儿保健门诊特设置了咨询电话,为婴幼儿家属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从而有效地拉近婴幼儿家属与婴幼儿保健门诊之间的距离,取得婴幼儿家属的信任,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为我院儿童保健门诊的发展和优化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保健人员还可以向婴幼儿家属发放婴儿操光盘[2]、健康处方等包含育儿、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的光盘或宣传小册。

1.2.3 早期优育指导 新生儿期向婴幼儿家属选择新生儿的保暖方法,脐部及皮肤护理的方法,以及母乳喂养的正确方式,开展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3]。耐心、详细地向婴幼儿家长讲解和介绍婴幼儿常见疾病防治知识,指导家长按时进行计划免疫,从而培养婴幼儿家长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在婴幼儿发育和成长阶段,婴幼儿家长应该注意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保障婴幼儿膳食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1.3 效果判定标准 婴幼儿家长在接受健康教育后,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婴幼儿家属对婴幼儿营养、心理、喂养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明确掌握并熟练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活动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据统计,两组婴幼儿家长在接受婴幼儿保健门诊服务和指导后,对婴幼儿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其中,观察组婴幼儿家长对疾病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幼儿家长,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 结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提高了婴幼儿家长的保健意识,深化了婴幼儿家长对保健知识的认识,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儿和婴幼儿疾病的发生,保障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儿童保健门诊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值得更大范围地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琴,万娟,周静.小儿泌尿外科专科护士在专科门诊行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2009:372-373.

第2篇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第3篇

[关键词]住院患儿;护理安全;安全问题;护理纠纷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在住院期间,若护理不周或家长监护不当,极易发生意外伤害。我科主要收治的是0-3岁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患者,其中婴幼儿围术期治疗每年近1100例(其中2008年1083例,2009年1196例,2010年1321例[2]),护理任务繁重、年龄小、病情重,通过多年临床工作观察,现就婴幼儿在我科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分析如下:

1原因分析

1.1各类管道脱出造成的意外伤害

1.1.1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

婴幼儿气管细而短,年龄小、同时由于术后患儿疼痛、舒适的改变引起躁动,治疗和操作时不配合,对插管不耐受,故极易造成气管插管的意外脱出。导管的意外脱出会威胁患儿的生命,据文献报道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死亡率达25%[3]。

1.1.2引流管道意外脱出

婴幼儿患儿心脏术后均需要放置心包引流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由于患儿躁动,引流管的意外脱出,给患儿造成心包、胸腔的大量积液积气,引发心包填塞或胸腔积液,加重患儿病情。

1.1.3中心静脉置管及特殊液路的脱出

液路通畅是心脏术后各项生理机能及生命体征平稳的保障,尤其对于体重轻的婴幼儿,在正常情况下置管都十分困难,如果一旦患儿中心静脉插管、静脉置管意外脱出,可造成各种治疗药物进入体内时间延长,加之再次置管延误时间,对于患儿影响明显,尤其对危重患儿影响更为明显,严重时可以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又将各输液通路称之为婴幼儿的生命线。

1.2患儿喂养不当所致的意外伤害

1.2.1患儿术后早期在ICU均由护理人员喂养,病情平稳后转入病室,术后患儿大多体力消耗过多,吸允无力,而家长又急于喂养,造成喂奶过多、过急、过量,引起急性腹胀使膈肌迅速上抬,影响患儿呼吸,严重时甚至引起窒息。

1.2.2由于气管插管刺激喉部引起局部水肿吞咽反射差,再加上家长对患儿术后伤口的顾虑,在喂养时家长不敢抱起患儿,造成姿势不正确,而术后患儿主动咳痰欠佳,呼吸道常有分泌物造成堵塞,出现喂奶时呛咳或因反射性呕吐引发窒息。

1.3术后意外压伤

1.3.1手术时由于麻醉而头后仰,过于强调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畅,而未及时移动患儿卧位,造成头枕部压伤。

1.3.2对于鼻部插管的患儿,因插管时间长、观察不及时而造成鼻翼部压伤。

1.3.3手术后患儿采取的是被动仰卧位,由于病情较重,加之婴幼儿皮下脂肪薄皮肤娇嫩,个别部位因长时间位置固定而受压,如电极、指脉氧监测探头形成的压伤。

1.3.4术后患儿发热,给与头枕冰袋或冰敷,造成患儿耳廓和周围皮肤的损伤和冻伤。

1.4患儿意外坠床及触电

1.4.1患儿在住院期间,由家长24小时陪护,家长与患儿同睡一张床,因床单位面积小,过于拥挤,加致患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感兴趣,或患儿活动过失、卧床姿势不当造成坠床。

1.4.2在日常治疗时,由于输液或治疗,增加了患儿在床上活动的时间,活动范围小,幅度大,也增加了患儿坠床的风险。

1.4.3为方便医疗,在医院床头设有医疗电源,患儿在床上活动时与医疗带电源距离很近,好奇心促使患儿伸手触及电源带,易造成意外触电。

1.4.4医院儿童床有床栏防护,患儿由于好奇将头伸出护栏后被卡住,造成头部挤压伤。由于坠床等意外伤引起软组织损伤、骨折、脑部水肿,延误手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1.5术后烫伤

心脏手术多在低温全麻下进行,婴幼儿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的波动,在围术期危重婴幼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温非常关键,术后大多患儿睡辐射台或使用热水袋保温,容易出现由于温度设置不当或使用热水袋包裹防护不佳,加之人员配备不合理,造成观察不及时,引发患儿的烫伤。

1.6无效沟通造成的意外伤害

婴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当护士在进行抽血、发药、输液等各项治疗时,因查对不严、与陪护人员沟通不彻底极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或因错接手术病人而导致做错手术或做错部位。

2对策

为了更好的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减少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伤害,提高患儿诊治过程的安全,现就婴幼儿病区护理安全提出以下几点:

2.1做好各种管道脱出的预防

2.1.1护士要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做好标识,对重要管道必要时加宽棉布带再次固定,及时记录,做好管道交接。

2.1.2定期测量气管插管外露部的长度、听双肺呼吸音,对长期气管插管的患儿应每日拍胸片来判断气管插管的位置。

2.1.3对躁动的患儿根据医嘱适当给与镇静,保证气管插管、各引流管、液路的通畅,便于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2.1.4适当采取肢体约束,每2小时为患儿解约束带并协助被动活动[4],危重患儿带管期间必需专人守护。

2.2给与正确喂养指导及做好观察

护士应当在患儿转出ICU或术后对家长给与喂养指导:

2.2.1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的喂养,减少由于多喂多食引起腹胀造成的呼吸困难。

2.2.2给患儿喂奶时宜选择右侧头高位,奶嘴不要过大,母乳喂养的姿势要正确,不可堵住孩子的鼻孔,每次喂完后将其抱起轻拍后背,最好让孩子打个嗝后观察15分钟在轻轻放下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减少吐奶,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

2.2.3交待术后喂养注意事项,定时在每次喂奶前空腹时护士给予拍背刺激咳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护理,防止喂饱后刺激咳嗽,引起患儿呕吐误吸及窒息的潜在危险。

2.3压伤的预防

2.3.1对于患儿头枕部,护士要定时为患儿翻身更换,给予轻轻抚摸,同时科室要保证人员配备合理有序。

2.3.2病情较重患儿,鼻部气管插管时间长,鼻部插管固定不易过紧,应及时检查鼻翼皮肤并记录,有拔管指证时,尽早拔出气管插管。

2.3.3为患儿放置冰袋时,护士最好采用冷水袋或将冰块压成冰泥并给与包裹软棉垫,定时给与患儿耳廓及枕部的按摩,减少压伤的发生。

2.4防坠床及触电的发生

2.4.1在患儿住院时,做好患儿家长入院宣教,包括环境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等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使家长认识到发生意外伤害的危害性,提高家长的安全防护意识,消除危险因素,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2.4.2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若患儿在床上跳跃玩耍时应及时制止,必要时固定床体,尤其是加强夜间查房,反复检查及督促陪护人员放好床护栏,防止发生患儿坠床。

2.4.3对于医院医疗带上用电设施,应有防护罩加以保护隔离,要事先告知患儿陪护人员,防止患儿好奇而无意触摸。

2.5烫伤的预防

2.5.1护士要按时巡视,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对低温患儿应尽可能用安全辐射台,使用前检查各项功能是否正常,根据病情调整辐射台的温度,定时观察监测并记录辐射台的温度,适时给予必要的遮盖,防止。无条件时使用热水袋,应用水温计测好水温,再装入水袋使用,热水袋的温度不应高于50℃[5]。

2.5.2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对重危患儿要严格监控并合理地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烫伤的意外发生。

2.6正确指导陪护并加强各项制度

2.6.1对不能表述的患儿,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工作中要细心,必须做到工作时精力高度集中,切忌粗心草率。严格施行婴幼儿标识查对制度,在重要检查、手术前,在患儿腕部贴病人信息标识及腕带,由电脑条形码机打印,以确认患儿身份。

2.6.2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进行每项治疗时严格三查七对,在抽血、给药等治疗护理的查对中必须通过两名护士和家属来确认。特别是在外科手术环节,对手术患儿进行三次查对确认,第一次确认在患儿手术前一日,麻醉师病房看病人、病区护士、患儿家长与其腕带确认,第二次确认在术晨由手术室护士接患儿、病区值班护士、家长及腕带再次确认;第三次确认在手术开始时,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台上护士及其腕带又一次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手术。

2.6.3在婴幼儿用药剂量上必须计算及抽取精确,熟悉常用药物每公斤体重的用量,纠正医生的笔误,尽可能使用微量泵或小剂量空针抽取给药,以免药物过量导致差错。

2.6.4患儿在输液治疗时,部分家长由于患儿哭闹,将患儿抱起外出治疗并私自举高输液高度,造成患儿输液速度加快,致使大量液体短时间输入,引起局部肿胀或急性肺水肿。尤其是特殊用药时,造成药液外渗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影响功能,应给予必要的劝阻及教导。嘱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一旦发生输液器针头脱落,及时呼叫护士处理,不可自行处理。

2.6.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我科重视安全教育的落实。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先心病患儿护理常规》、《医院护理管理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我科护士的护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的自觉性,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

2.6.6加强健康教育:要求责任护士在患儿入院当日讲解有关安全及疾病知识,签发有关安全知识条例,护士长对入院3d以上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检查,并纳入护士年终考核,护士长每周组织专人开一次护患安全座谈会,倾听患者对诊疗护理及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安全管理工作。

总之,由于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我科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008年的8/1083下降至2010年的3/1321,为我科住院患者营造了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住院环境和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在婴幼儿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掌握婴幼儿的特点,尽可能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其次对于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环节要严格管理,时刻警惕意外伤害的发生;最后通过不断提高手术技术,更新监护设备和治疗手段,强调规范化护理和有效的健康教育,全程保障婴幼儿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高患儿护理的安全性;同时做好意外的预防,才能保证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康复,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3.

[2]数据取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HIS系统.

[3] CarrionMI,Aguso D,MarcosM,et al.气管内插管,胃管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意外拔除.世界医学杂志,2000,4(8):9~12

第4篇

【关键词】 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

近年来,本院门诊抽血检验的婴幼儿越来越多,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采血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且缺乏对操作的配合能力,若操作不当,易发生一些意外。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熟悉的解剖知识和精湛的穿刺技能。并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做好婴幼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元月482例2岁以下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技能进行总结,针对婴幼儿静脉采血易出现的问题浅谈护理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482例。其中男272例,女210例;年龄最大2岁,最小10 d。一次穿刺成功率96%,采血量根据化验的项目而定,一般2~5 ml。

1.2 颈外静脉解剖特点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耳后静脉、颌枕后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在该肌下端后方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1]。其体表投影比较明显,易充盈,可在直观下进行穿刺,且无重要结构伴行,并发症少,损伤动脉、神经、胸膜的可能性也小。掌握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2 方法

2.1 穿刺方法 由于小儿颈部较短,为充分暴露颈外静脉,应采用仰卧位,在小儿颈、肩部垫一小枕,使头部位置稍低,尽量后仰,使脸部侧向一边。常规局部皮肤消毒,使小儿啼哭颈外静脉会更充盈,左手置于小儿面颊部,这样既有利于固定头部,又有利于绷紧皮肤。右手持7号采血针在颈外静脉上段中点,使针与皮肤成300角,视下向心性穿刺皮肤,深度3 mm左右再沿静脉走行100~15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2~5 mm,立即固定针头,采足血量。如果进针稍深,无回血可将针头慢慢后退,见回血后立即固定针头,采所需血量。对颈外静脉不充盈的婴幼儿,应在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但不能用力过大,防止发生意外,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静脉平行进针,无一失败。

2.2 拔针方法 拔针动作迅速,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 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时间5 min以上,拔针按压穿刺点的同时,立即将小儿置头高位抱起,有利于迅速恢复小儿头部血液循环,减少哭闹和皮下血肿的发生。

3 讨论

3.1 由于婴幼儿四肢短,四肢主要静脉细小,回流血量较少,不易穿刺成功,即使成功也很难采到所需血量。股静脉采血易出现穿刺失败或抽血时间过长而造成溶血,影响检查结果。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位置表浅且恒定,血流量较大,采血充足可避免标本溶血,如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可免去脱衣的麻烦,缩短准备时间,防止婴幼儿受凉。

3.2 在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3.2.1 据文献报道,小儿颈外静脉穿刺过程中,可因呕吐窒息而至死亡[2]因此,婴幼儿应在进食至少1 h后才可进行穿刺,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婴幼儿面色、哭声等情况,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处理。

3.2.2 当穿刺点距颈静脉窦较近时,易造成采血后因按压止血用力过大或压迫不当刺激颈静脉窦,导致迷走神经受刺激,致使婴幼儿心率突然减慢,出现暂时意识丧失的危险,因此,穿刺点要远离颈静脉窦,采血后止血按压力度适当并由护士完成。

3.3.3 绝大多数婴幼儿为独生子女,当其哭闹不安时,许多家属不知所措,这时应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告知家属,小孩哭叫有助于穿刺成功,颈外静脉穿刺并不是想象中的可怕,以取得家属对穿刺的配合。

综上所述,婴幼儿外周静脉穿刺采血,应首选方便、快捷、穿刺成功率高的颈外静脉。在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小孩的变化,严格无菌操作,高质量完成颈外静脉采血,杜绝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关键词:婴幼儿;输液渗漏;原因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1]。但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流动性大,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小儿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哭闹易动,输液环境嘈杂等原因易发生输液渗漏,不仅影响患儿治疗,增加患儿痛苦,增加护士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 总结分析造成输液渗漏的原因

1.1护理技术原因 由于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血管情况不熟悉,穿刺技术不成熟,在静脉穿刺时刚见有回血便不敢再进针少许,怕再进针会刺破血管便匆匆固定,实际上,针尖才刚进血管,这样在输液过程中极易滑出和渗漏:选择血管不恰当,有的护士认为关节处血管粗,弹性好,选择在关节处穿刺,而小儿天性好动,这样在输液过程中针头极易刺破血管引起渗漏:输液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及固定不牢,小儿天性好动,哭闹时头部又容易出汗,致使头皮胶布固定松脱,针头易刺破血管或脱出引起渗漏。或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条血管反复多次穿刺等。另外,家属因患儿生病哭闹心情焦急,对护士的期望值高,要求"一针见血"无形中给护士穿刺带来压力,影响操作。

1.2患儿哭闹不配合 婴幼儿本身易哭闹,加上身体不适,陌生的环境,周围的哭声,说话声,易引起恐惧感。再加上穿刺带来的疼痛使其更加不配合。另外,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间长,而小儿天性好动,容易碰到针头,使针头穿破血管或滑出血管外而引起渗漏。

1.3家属缺乏护理知识 有些家长是首次看护患儿输液,不知道应该如何护理;看护人大意,没有及时看护,在处理婴幼儿大小便或患儿上厕所时疏忽或不小心碰撞患儿,更换衣服时牵扯肢体碰到针头。另外家属对患儿过分宠爱,不加约束或领着患儿随意到处走动,以及看护人之间替换不小心碰撞患儿等导致液体外渗。

1.4留置针使用率低 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认识,不清楚留置针的用处及优点:部分家长认为门诊只是短时输液不需要使用留置针或认为门诊只能用钢针不能使用留置针;有些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护理知识,认为自己不能护理好留置针害怕出现意外及认为留置针放在身上会让患儿不舒服和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留置针成本高,家长不能接受。

1.5环境嘈杂 输液室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多,环境嘈杂使患儿哭闹,家长心情烦闷。输液区生活垃圾多,卫生差。温、湿度控制不适宜,患儿输液时都集中在输液大厅内,输液处的气味难闻导致家属抱患儿走出输液区,针头脱出血管外而致渗漏。

2 预防对策

2.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应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的约束,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对新入科的护士及初学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静脉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师进行实地的言传身教,从而提高整体穿刺技术水平。

2.2加强输液知识教育 在输液大厅及走廊醒目处张贴宣传画和提醒标语,如留置针的优点及护理要点、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不能外出输液,因为在太阳下输液,会使药效减低或失效以及当发生输液反应时不能及时抢救:不能自行换药及回插输液器等宣教知识。在输液前及输液中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告知家长输液的目的及顺利完成输液应注意的问题,消除其过分紧张的心理,并指导家长根据患儿输液部位选择合适的抱孩姿势,及孩子应处于的。输液时和家长交代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护士[2]。输液后,指导家长正确按压穿刺点,应用干棉签沿血管走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min,按压的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正确的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3弹性排班、加强责任心。根据春冬两季患者就诊较晚,夏季小晚班患者较多等人流量规律合理排班,在输液患者高峰时多排人员,排班时老中轻合理搭配。输液室加派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因婴幼儿其特定的病理及生理特点,不能够或不能很好的表达及交流,当他们输液出现不适时,往往表现出哭闹,但有些婴幼儿在正常输液时也哭闹,这给护士的观察带来困难。因此,要求护士在巡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仔细观察。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多与家长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会家属保护和观察静脉输液部位。

2.4推广留置针的使用 由编号护士针对6个月以下、需连续注射3d以上、特殊药物者推荐使用留置针;对以上不愿使用留置针者及其他患儿在输液时由治疗护士针对血管弹性差、烦躁、好动、输液时间长的婴幼儿,进一步推荐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减少了患儿的疼痛,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5优化输液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在输液大厅张贴小儿喜欢的动物卡通图片,在输液区安装空调和空气消毒机,安排保洁人员随时保持输液大厅的清洁卫生。丰富多媒体,每天播放小儿喜欢的动画卡通节目,使患儿感到温馨和舒适,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减少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哭闹,也使家长心情放松。

3 总结

在婴幼儿门诊输液室中,小儿输液患者较多,而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问题,这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加重护理工作量,同时也易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合理的选择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加大留置针的使用率、加强巡视并重视家长的健康宣教等,能有效的降低输液渗漏率,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婴幼儿;手足口病;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下属机构郑州黄河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接诊97例手足口病患儿(共7种)。13例为复查,上报84例。婴幼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多为1-3岁,全年均可发病,多发生在5-7月。本组无死亡病例。

1.2方法本组患儿确诊后填写社区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患儿家长在社区医护人员组织下参加社区健康大讲堂进行培训,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和护理内容,取得良好效果。

1.3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针对患儿家长不同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采取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内容通俗易懂,达到手足口病防治家喻户晓的目的。

1.3.1健康教育形式社区医护人员在流行季节,每周六开展健康大讲堂,以课堂授课、现场交流、座谈、个别提问、现场示教等为主要形式。以广播、宣传海报、图画、个别访谈等为辅助形式,进行多途径健康教育,使患儿家属掌握婴幼儿手足口病防治和护理。

1.3.2健康教育对象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首次带宝宝进行预防接种的家长、托幼机构的婴幼儿和幼儿教师为主要对象。分类进行教育,防治交叉感染。并进行筛查,发现可疑病例,立即诊治,确诊后上报,填写社区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1.3.3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社区防治及护理。

1.3.3.1传染源手足口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携带者。患者潜伏期:2-7天,此期患儿咽部和粪便可检出病毒,由于无明显症状疏于防范而易造成传染。多数病人在发病1-2周内自咽部排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约3-5周)。

1.3.3.2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源可经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一般多是在婴幼儿中暴发流行[2]。

1.3.3.3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3]。

1.3.3.4流行特点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男女均可发病,男:女1.8:1,全年均可发病,最常见于春末夏初,5-7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因此教育幼儿教师及家长帮助做好婴幼儿个人及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1.3.4临床表现

1.3.4.1普通型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数可自愈。

1.3.4.2重症型个别年龄小、体质差、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的病例,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神经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救治不及时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4]。

1.3.5手足口病的社区防治和护理

1.3.5.1控制传染源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需隔离2周,患儿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愈合后方可解除隔离,一般自诊断之日至痊愈后7天。

1.3.5.1.1指导患儿及家属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较大儿童进餐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注意棉棒不可过干引起疼痛不适,更不可过湿,以免引起误吸或棉棒脱落。

1.3.5.1.2皮疹的护理①指导居家隔离患儿家长给患儿穿宽松、柔软舒适的纯棉质衣服、勤清洗、勤更换,被褥要清洁,床铺应平整干燥,勤晒衣被。②剪短患儿指甲,勤洗手,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③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铺柔软小棉垫,勤换、勤洗、勤晒,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并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1.3.5.1.3发热的护理教会居家观察患儿家长测量体温,每4小时测量一次并记录,每天上报社区护士。鼓励患儿多饮水,若体温超过38.5℃,可在片医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1.3.5.1.4心理护理由于居家隔离患儿离开幼儿园单独隔离,加上疱疹疼痛的刺激,使患儿产生紧张、孤独,哭闹不安,社区医生、应每天1-2次进行家访,主动和家长、患儿沟通,态度和蔼,取得信任和配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5]。

1.3.5.1.5做好居家患儿消毒隔离居家隔离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混匀消毒2小时后倾倒。

1.3.5.1.6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通风换气,温度适宜,避免过多探视,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1.3.5.1.7休息及饮食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发热患儿、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流质食物。

1.3.5.1.8注意观察居家隔离患儿病情变化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3.5.2切断传播途径

1.3.5.2.1严格执行手卫生现场示教,指导患儿及家属饭前便后、外出后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给儿童洗手,教会家长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15秒,避免交叉感染。

1.3.5.2.2看护人接触婴幼儿前、替婴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对患儿排泄物应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1.3.5.2.3居家治疗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1.3.5.3保护易感患儿

1.3.5.3.1幼儿园、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可疑患儿,应立即带患儿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轻症者建议患儿居家隔离治疗,重症者立即住院隔离治疗。以免造成广泛传播。

1.3.5.3.2本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提高儿童免疫力。

2小结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多发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控制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容,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廖炯,黄萍.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51-4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11.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婴幼儿保健中对儿童体格与智能发育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根据所选择保健服务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检查与健康教育服务。结果研究组婴幼儿经过1年的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后,体质量与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童保健是按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开展的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保健工作。人员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尤其是在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和生长发育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据WHO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儿童保健(childcare)是指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提供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努力消除各种因素对儿童的危害,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儿童保健的目标是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包括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能接受适宜的健康指导,能获得合理有效的卫生资源,有爱及安全感。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之中,儿童能否健康成长,是和周围环境及生活条件,如合理喂养、正确护理、疾病防治和教育的影响等密切相关的。婴幼儿及学龄前的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中心,以家庭为必要的保健阵地,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儿童保健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家长,通过家长的爱心和双手,在家庭中保护孩子的健康。断提高家长的卫生知识水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家长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卫生知识和保健服务的兴趣,教会孩子们掌握各项自我保健技能,如:合理选择食物、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及防范意外伤害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预防知识,重视婴幼儿的生活卫生,结合社区定期体检和矫治,完全有可能降低患病率。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儿童婴幼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生长发育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儿童的生存质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当前儿童保健工作仍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例如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儿童中“现代文明病”(肥胖、孤独症、网络成瘾等)逐渐增多的同时,西北贫困地区仍有肺炎死亡率较高、营养不良等问题尚未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各地区经济、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儿童保健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策略,儿童保健也因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第8篇

关键词:尿路感染;患儿;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14-02

小儿尿路感染是婴幼儿时期的多发病,是因小儿生理特点决定的[1]?新生儿尿道长度是,女孩尿道长约2.2~2.3cm,尿道外口约0.6cm,外口暴露,接近,易受粪便污染,引起上行性感染?男孩尿道长5~6cm,尿道外口直径0.5cm,尿道海绵体部发育较差?尿路感染随着患儿年龄等不同呈现不同的症状?临床诊断时,根据尿沉渣中白细胞计数,可初步做出诊断?下面就28例尿路感染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28例尿路感染患儿分别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新生儿6例,婴幼儿10例,小儿12例?男孩6例,女孩22例?首诊病例18例,复发病例10例?临床接诊后,对18例初治患儿进行尿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首选复方磺胺异恶唑或呋喃妥因,连服7~10天?10例复发性患儿,给予上述治疗一个疗程,然后小剂量维持,疗程6~12月?根据尿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评估评估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心理?社会因素评估?其次进行护理诊断,通常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排尿异常与膀胱?尿道炎症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等潜在并发症?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及护理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尿路感染患儿的主要护理措施有休息?饮食?抗炎及对症护理?同时叮嘱家长定期进行复查尿常规和进行尿培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复发?

1.2.2饮食护理进行患儿体温?排尿异常?潜在并发症护理?细菌和毒素随着尿液而排出体外,因此护士和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饮水?促进患儿排尿,促使致病细菌的排出?同时,水还起到降低组织渗透压的作用,从而降低细菌的繁殖?在患儿的饮食方面,首先食物要易消化,其次,食物所含热量要充足?另外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对于发热患儿,要给予牛奶?米粥之类的饮食?尽量让患儿多进食,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2.3药物护理对高热?头痛等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对尿道刺激症状明显者,酌情应用654―2等抗胆碱药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保持外清洁?

1.2.4健康教育为了及时知晓患儿病情及疗效,护士需叮嘱家长要定期复查患儿尿常规?尿培养?尿路感染,重在预防?因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开展健康教育?首先要耐心讲解此病的相关知识,其次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尿路感染?男孩?女孩如何进行会的清洁,婴幼儿?成人的洗浴等用品要分开来用?尽量减少感染因素,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再有,为了有效控制再次感染,一定要遵医嘱严格完成抗生素治疗?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择实验组的14例患儿经过综合护理,排尿异常现象得到缓解或消失,无潜在并发症出现,经过治疗全部患儿康复出院,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儿13例效果良好,1例出现并发症,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2%?3讨论

尿路感染是小儿婴幼儿时期一种多发疾病,这是由小儿生理特点决定的[2]?尿路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一定要坚持完成疗程,否则会因致病细菌根除不彻底,导致该病的复发?针对该病的这一复发特性,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消除诱因,预防复发?在治疗时,护士要做好患儿发热?饮食等护理工作,教育家长,在小儿期应注意会阴卫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尿路感染的诱因出现,如何清洁婴幼儿的会阴?同时,教育家长婴幼儿与成人用品要分开使用等等?耐心指导患儿按时服药,完成疗程,定期复查?总之,在进行尿路感染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疾病的护理?在进行治疗护理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小儿尿路的生理特点进行?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家长坚持完成患儿的抗生素治疗,定期进行尿常规及尿培养坚持?积极避免尿路感染的诱因,控制再发,以保障患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产科护理人员;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65-01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具有营养防病功能。通过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婴关系,同时对母体的健康有着极大作用。然而部分产妇在哺乳期合并有其他疾病,而医务人员做断奶处理,增加了新生儿患病的危险。医护人员的指导对母亲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在母乳喂养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出现上述情况,一些护理人员的失误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笔者对我院90例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产科工作的106例护理人员。其中女96例,男10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2.9岁。其中中专学历34例,大专学历39例,本科学历33例。5年以下护理人员共49例,工龄5-10年护理人员32例,工龄在10年以上护理人员25例。所有参与研究调查对象均在产科工作2年以上。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我院产科106例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4各项目,包括护士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妊娠并发症。除去特殊情况,各项目均有“可哺乳”、“不可哺乳”、“不知是否可哺乳”、“其他”四选项,护士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符合情况的栏目内打钩。由专人进行指导,保证调查者亲自填表完成。本次发放调查表106例,收回106例,均有效。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不同职称产科护理人员认识妊娠并发症产妇哺乳知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

2.2 不同职称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能否母乳喂养的知识认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P

3 讨论基础认识

3.1 母乳优点认识,母乳所含营养丰富,与婴幼儿所需营养配比有着很高的重合性,生物利用率较高。母乳中含有多种抗感染物质及抗体,母乳喂养,婴幼儿的免疫力较强,抗病能力较高,有效地降低了儿童患病的可能性,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保障。通过母乳可以增进母婴之间的感情,一些年轻初产妇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会出现紧张、烦躁等情绪,甚至对婴幼儿产生排斥情绪,通过母乳喂养,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情况,保证了新生儿身心的正常发育。而早期母乳喂养促进了母体子宫收缩,术后出血的症状减少,同时降低了卵巢癌、乳腺癌的发病率,有助于母体健康。

3.2 专业培训,产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直接影响着产科护理的效果 对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并提高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专业技术。对护理人员进行母婴知识的讲解与培训,使医护人员掌握母乳喂养的正确知识及观点,对常见的并发症知识进行掌握并在护理时灵活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护理人员知识的掌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而护理人员接受知识的途径较少,知识内容也不同,导致产科护理人员对于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认识及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

3.3 加强护患沟通是健康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护患沟通主要是以治疗性沟通为主,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照顾,并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掌握,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及治疗的指导,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压力,适应治疗,克服心理障碍。孕妇孕期超过22周后,要定期到孕妇学校进行培训,学习妊娠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学习母乳喂养知识,了解产前的护理,使孕妇了解母乳喂养对患儿的好处,使孕妇学习正确母乳喂养的技巧,保证产后哺乳的充分准备。

3.4 妊娠合并症患者容易对母乳喂养缺乏信心,从而导致母乳分泌量降低,母乳缺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而缺乳又会造成孕妇信心不足。妊娠合并症孕妇由于对自身及婴儿的担忧,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而医护人员不正确的引导又会使产妇彻底放弃母乳喂养。是正常母乳喂养的重要工具,平坦、凹陷、皲裂,乳腺炎、乳腺管阻塞等均会影响母乳的正常喂养。

3.5 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护理干预,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活动较少,宜食汤面、粥等食物,避免加重产妇消化道负担。而产妇体力逐渐恢复后,鼓励产妇进食水果、肉、鸡、鱼等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饮食要合理搭配,多喝汤水,如排骨汤、鸡汤、猪蹄汤等食物,促进乳汁分泌。

3.6 对妊娠合并症产妇的进行正确引导,在哺乳时产妇侧卧,上半身抬高20°-30°,用软垫支撑腰背部,减轻产妇的紧张、疲劳感,同时避免了平卧时,由于重力作用,肉头、周围乳晕不易凸起等引起的婴儿含接困难问题。

护理人员的意见对患者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科学的护理及心理关怀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显著作用。因此,医院应该加大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护理人员应该鼓励孕妇母乳喂养,同时在孕妇孕期进行相关知识的指导及讲解,帮助孕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共同保证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俊华,欧淑琼.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的认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1054-1055.

[2] 胡云霞.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认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60-261.

[3] 杨俊华,闵丽华.不同职称产科护理人员对妊娠并发症产妇哺乳的认识[J].现代护理,2006,12(15):1439-1440.

第10篇

【关键词】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07-01

前言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是在上个世纪被人们所提出,被认为是引起儿科婴幼儿惊厥的主要原因。但是,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完全认识清楚。轻度轮状病毒主要感染的对象是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因而是儿科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广大学者通过研究表明,轮状病毒不仅仅会引起婴儿的肠道内感染,还会引起婴儿全身多个器官的损害。由于我国对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的晚,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就使得我国对该病症的治疗水平比较的低。为了更好的治疗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症状,对其特点、症状、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探究就成为了目前迫在眉睫、借贷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一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我们所认识到的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病毒感染和婴儿的免疫失衡有关。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肯定了轮状病毒感染及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危险性非常高。第二,与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通过对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期间脑电图检查均正常,只是由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而出现异常。第三,与婴儿的惊厥阈值有关。现在已经有人研究发现,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发病机制还与婴儿的脑部的惊厥阈值有关。由于婴儿的脑部还没有发育完全,从而导致婴儿的惊厥阈值降低,进而引起婴儿出现惊厥现象。由于目前我国对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认识还不成熟,因此,了解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显得很有必要。

二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表现

通过观察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多有患者都是急性起病,并且大多数患者都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有的患者还伴有轻度脱水症状,从而导致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的体内酸碱度失衡。当然,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和呕吐症状,但是没有明显的腹泻。随着治疗的进行,不断发现有患者出现惊厥现象,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抽搐伴意识丧失、肢体局部小抽动和抽动反复多次发作等。每次婴儿发病后,患者都具有无精神萎靡、烦躁和无力等症状。

三诊断标准

3.1热性惊厥诊断标准

热性惊厥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婴儿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发病的年龄一般是6个月到两岁,超过两岁的婴儿发病率较低。第二,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大都出现发热症状。第三,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大多数呈现全面性抽搐症状,同时伴有短时间意识丧失现象,发作后患者很快清醒。第四,该病症会使患者脑部受到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第五,该病症还将会伴随有急性的呼吸道感染问题。

3.2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一般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出现频繁抽搐和惊厥持续等症状。第二,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意识障碍。第三,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出现大脑皮质损伤、肢体瘫痪和精神行为异常等。第四,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的皮质下和脑干损伤。第五,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的内压严重升高。

3.3癫诊断标准

根据癫诊断标准,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发作的时候不出现发热的症状,但是会有轻度的脱水,从而导致婴儿患者体内出现酸碱度紊乱。第二,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疾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发病时间一般为一周。第三,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基本发病形式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主要表现为多次发作。第四,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在发病期间,其脑电图表现正常。

四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次研究之中,所有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婴儿都会按照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婴儿主要进行补液等对症治疗,首次治疗需要对患者注射一定量的苯巴比妥药物,一定患者再次发病,需要对患者静脉注射一定量的地西泮,这样可以重复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惊厥发作。

五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发病特点

5.1一般表现

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一般表现为精神没有明显变化,婴儿发病期间精神状态正常,也没有中毒症状出现。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表明,大多数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没有发热现象,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但是发热时间一般只有一两天。

5.2胃肠炎表现

患有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症状的患儿一般会在其症状较轻的几天时间内出现呕吐的现象,同时,患者还会伴有轻度脱水体症状。

5.3惊厥表现

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惊厥表现主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作次数。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发作频率一般不高,发作的次数也因人而异。第二,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表现为全面性强直。第三,发作的时间。该病症的发作时间一般是在肠胃系统症状发生后的几天内。第四,持续时间。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只有几分钟。

六讨论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病症的患病人群主要是婴幼儿,且岁数以1-2岁居多。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表现为轻度腹泻、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轻度脱水症状。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发生的过程中,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发热症状,婴儿惊厥的形式大多数是全身强直痉挛发作。但是,由于该病症的发作时间比较的短,且不呈现持续惊厥的状态。

目前,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大多数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认为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失衡有关。当然,有的学者则认为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关,因而,他们认为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是轮状病毒所致的轻微脑炎。也有的学者认为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是由于菌血症、病毒症等疾病引起的,其将导致婴儿的惊厥阀值降低而出现的与状态相关的发作。此外,也有人认为一氧化氮与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有关。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的并且一般恢复较快,无需长期抗癫痫药治疗,而且发作时间较短。

根据对大量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者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患该病的幼儿都患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度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因此,详细的了解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以便于医生对患儿进行明确的诊断以及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还可以减少患儿不必要的检查,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检查和药物对婴儿的不良影响。

七总结

总而言之,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病猪之一,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其发病机制,因而现阶段的治疗一般是以对症治疗为主。为了有效地提高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治疗效果,有必要了解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因此,现阶段研究轻度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薛莉,晁玲.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的临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8):2083

[2]许亚茹,郑成中.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335-337

[3]李卫兵,唐敏,秦浩玉.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3):263-265.

[4]王静,黄杰.轮状病毒所致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6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4,40(2):216-217.

[5]杨润英.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8例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61-62.

第11篇

【关键词】 探普萘洛尔; 婴幼儿; 血管瘤; 住院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71-03

doi:10.14033/ki.cfmr.2016.28.039

婴幼儿毛细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为10%~12%,男女比例为1∶3~1∶5[1],约有2/3的血管瘤患者累及头颈部。治疗的目的是在疾病的增生早期就控制皮损增殖,将有助于对外观破坏的最小化,并使皮损消退期提早,消退过程缩短,使患者获益。根据法国医师Leaute-Labreze等[2]于2008年6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报道普萘洛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后,此方法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因其有效率高及安全性较好,已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优选方法。笔者所在科从2013年8月-2016年2月有23例患儿的住院治疗,现将治疗住院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收治的幼儿期血管瘤患儿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3~6岁,平均4.46岁。入选标准:均诊断为毛细血管瘤,分型为海绵状血管瘤。病变部位散布在全身,范围1~5 cm,均住院治疗。治疗前,必须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血压、心律、呼吸等),在确保心、肺功能良好的前提下方可选择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应常规行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标准:治疗前小于3个月或有以下疾病的患儿排除,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脏传导阻滞(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重度或急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血糖异常。

1.2 方法

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低有效剂量,并逐渐减量。金英姬等[3]认为初始剂量为0.5~1.0 mg/(kg・d),以后逐渐增加到2.0~3.0 mg/(kg・d),分2~3次口服。治疗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用药后1、2 h监测血糖、心率、呼吸、血压。如果两次用药后患儿没有出现并发症和低血糖症状,第2天用药剂量1 mg/(kg・d),分两次口服,用药后1、2 h均监测血糖、心率、呼吸、血压。住院第3天2 mg/(kg・d),分3次口服,间隔8 h,用药后1、2 h均监测血糖、心率、呼吸、血压。第4天监测疗效、有无不良反应,决定是否出院,每月复诊。如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心动过缓则给予阿托品,哮喘给予肾上腺素,低血糖给予输注葡萄糖,并请儿科急会诊处理。

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国内剂量1.5~2.0 mg/(kg・d)疗效佳且副作用发生率低,切不可为了追求治疗效果而增加剂量,从而导致严重副反应的出现。普萘洛尔不能突然停药,一定要缓慢减量,减量时间应超过2周,避免普萘洛尔的反跳作用。

1.3 护理方法

1.3.1 健康宣教 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新生儿血管瘤的发病原因,该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且难以准确的预测其生长时间及增长面积[3-4]。责任护士告知家属血管瘤是良性肿瘤,是可治愈的,帮助家长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地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且应告知患者正确的喂养方式。此外,还应告知患儿家属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还应指导患者相关处理方法。

1.3.2 住院期间的护理

1.3.2.1 心电监护的护理 心电监护已成为医院危重患者必需的监护手段,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先兆,及时给予积极的抢救措施,大大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3]。婴幼儿服用普萘洛尔后首要观察的是心率,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电监护对患儿进行动态观察。心电监护仪作为心电监护的主要设备,构造上配置了血压袖带及各种心电导线等,相对比较复杂,进行实际监护时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对患者造成不便,另外婴幼儿不会像大人那样配合,好动,而且监测时仪器会发出心跳声、报警声、测血压充气声等各种声音,容易给情绪原本就不甚稳定的患儿带来恐惧、焦躁、紧张、愤怒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样给数据监测带来诸多不便,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观察并给予安抚。

1.3.2.2 给药前护理 (1)用药前应认真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检查,并且还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在患儿心肺功能良好的基础上可给予患儿普萘洛尔治疗。另外,给药前还应对患儿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且应对患儿进行血糖、心率等常规检查,并对血管瘤的种类、发病部分进行认真记录。(2)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儿家属缺乏对普萘洛尔的了解,对其治疗效果较为担忧,故而,在用药前护理人员应认真的向患儿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药物机制等,并且可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以消除家属内心疑虑。由于治疗前72 h患儿须在无家长陪伴的监护室进行监护,多数家长担心患儿在陌生环境中不适应,对此,护理人员也需要耐心的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让患儿家属明白该治疗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以获得患儿家属的支持。

1.3.3 给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用药后护理人员应严格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认真对患儿血压、脉搏等进行观察及记录,同时应做好抢救准备。本组1例患儿用药后1 h心率较用药前降低15~20次/min,经及时通知医生查体、观察,1 h后自动恢复正常,未给予任何治疗性干预。1例患儿出现腹泻症状,给予其蒙脱石制剂后症状改善;另外需嘱咐患儿家属需加强对患儿会及臀部皮肤清洁的重视,确保该部分皮肤清洁干燥,以避免臀红、糜烂等现象发生。(2)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家属正确用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嘱咐患儿家属务必遵从医嘱给患儿喂药,且为避免因婴幼儿用药困难而发生漏服现象可将药物研碎溶解服用。(3)注意休息和饮食。护理人员应叮嘱患儿家属保证患儿睡眠充足,可取患儿半卧位或平卧位,不可突然变换。研究显示普萘洛尔易分解脂肪,故而极易引发低血糖症状,故而,在给予患儿普萘洛尔治疗前1 h需指导患儿适当进食,避免低血糖发生[5]。

1.3.4 并发症护理 患儿心率减慢给予密切观察,查找原因,心动过缓则给予阿托品,哮喘给予肾上腺素,低血糖给予输注葡萄糖,并请儿科急会诊处理。腹泻患儿给予清淡饮食,必要时遵医嘱给药。

1.3.5 出院指导 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出院指导,嘱咐患儿家属应确保患儿营养均衡,且应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患儿受凉;同时护理人员应嘱咐患儿家属定时带患儿进行复查,若有异常及时就诊;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做好随访工作,定时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前3 d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每天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血糖比较

前3 d,每天用药前1 h的收缩压、舒张压与用药后1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用药前1 h的心率、呼吸、血糖与用药后1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本组1例患儿服药后1 h心率较用药前降低15~20次/min,经及时通知医生查体、观察,1 h后自动恢复正常,未给予任何治疗性干预。本组1例患儿出现腹泻,4~5次/d,每次量少,经遵医嘱给予蒙脱石制剂后好转。

3 讨论

婴幼儿血管瘤具有明确的增生、稳定到消退的自然病程,找到治疗的平衡点就非常重要[6]。对于有并发症或某些特殊部位如眼睑、眼眶、鼻、唇、口腔、会阴等部位的婴幼儿血管瘤应积极予以治疗。国内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给药剂量较国外略小,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7],故而可用于婴儿血管瘤的治疗中。因此,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在临床上使用普萘洛尔是安全可取的。

普萘洛尔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缺氧诱导因子-1的表达,阻断促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治疗最好不要在新生儿期治疗,如果在这一时期瘤体生长迅速,则可以考虑减量口服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9]。本文从表1、表2、表3看在低剂量的情况下,婴幼儿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好,血糖虽然有所下降,但没有出现低血糖症的发生。但婴幼儿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主观接收能力比较差,需要护理人员通过用药前认真评估,做好家长的咨询及宣教工作,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及心理顾虑。用药后勤巡视,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注意患儿的休息和饮食,从而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Metry D.Update on hemangiomas of infancy[J].Curt opin pediatr,2004,16(4):373-377.

[2] Leaute -Labreze C,Dumas de la Roque E,Hubiche T,et al.Propranolol for severe hemangiomas of infancy[J].N Engl J Meal,2008,358(24):2649-2651.

[3]金英姬,金哲虎,崔笑怡,等.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9):688-690.

[4] Schupp C J,Kleber J B,Günther P,et al.Propranolol Therapy in 55 Infants with Infantile Hemangioma:Dosage,Duration,Adverse Effects,and Outcome[J].Pediatric Dermatology,2011,28(6):640-644.

[5]黄巍,王欣,李建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2,28(2):140-142.

[6]吴志贤,李响,梁杰.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35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4,36(4):513-515.

[7]池晨.临床应用普萘洛尔的注意事项[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2):139.

[8]田月华.品管圈活动对临床规范使用心电监护仪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64-65.

第12篇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腹膜炎;穿孔;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91-02

Nursing for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holedochal cyst in infant

XUE Jing

(Department of Surgery,Kaifeng Children's Hospital,He'nan Province, Kaifeng47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for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in infa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 cases with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was established by paracentesis in 8 patients. Abdominal sonography and CT found a cyst in 5 of the 8 cases reviewed. 3 different operativ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choledochocyst excision & Roux-Y choledocho-jejunostomy(3 cases), choledochotomy with T-tube drainage (6 cases),and cholecystostomy(2 cases) .Radic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about 3-6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operation. All patients recovered had got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icacy without any grave complication. Conclusion: The misdiagnosis of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in infants is more common,with understanding keys in the diagnosis and correct operation and meticulous care are important in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Key words] Choledochal cyst; Peritonitis; Perforated; Nursing

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发病率低,误诊率高[1]。我院自1996年8月~2008年6月共收治11例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者,耐心细致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对患儿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将我们的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手术时年龄2个月~3岁。平均1.6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发热和呕吐为主,其中5例伴黄疸。病程6 h~10 d,平均4 d,有5例病程

1.2护理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是婴幼儿,术前护理常难以配合,很难从语言方面给予心理支持,因此护理人员应多给予体贴、关怀和安抚,亲近患儿,使患儿感到和在家中一样温暖;该组患者均以急腹症入院,家长都比较恐慌和焦虑,应同时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特点和意义,耐心地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用疏导法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避免对家长们有不良的语言刺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及安全感,使他们积极配合支持治疗,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2.1.2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尽可能改善部分患儿脱水和休克状况,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感染等。给予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胃肠减压,按外科常规行手术野备皮,按全麻常规给予阿托品肌内注射。

1.2.2术后护理

1.2.2.1心电监护此类患儿因术前一般情况较差,又经历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所以术后应常规给予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30 分钟记录1次,准确记录24 h 出入水量。本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下的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未清醒的患者,设专人护理,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同时予吸氧,氧浓度2 L/min,提高氧饱和度。

1.2.2.2腹部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由于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患儿均合并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水肿和腹腔内感染。无论采取哪种术式,术后都有发生渗液、渗血和(或)吻合口瘘的可能。所以应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外接导管长短要适中,防止扭曲、打折、受压,定期更换引流袋,并严格无菌操作,变换时要始终保证引流袋不能高于引流口。

1.2.2.3胃肠减压的护理术后持续胃肠减压3~5 d,有效的胃肠减压是缓解术后腹胀,保证吻合口愈合和防止吻合口瘘的重要措施。保持胃管的通畅,持续负压吸引,根据引流情况不断调整胃管的深度和方向,并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较差,再加以急诊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很容易出现术后胃肠道的应激反应,术后如果胃管内有大量咖啡样液体流出,应考虑有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生,我们按医嘱常规应用胃酸抑制剂西米替丁0.2 g 加生理盐水100 ml ,每日2次静脉给药进行预防性治疗3~5 d,效果良好,无一例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如果胃肠引流液减少,肠蠕动恢复后即可拔除胃管。

1.2.3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术后观察“T”管引流出胆汁的量,正常情况下,每日200~500 ml,如呈褐色、混浊、量增多,同时腹腔引流管血性液增多,呈鲜红色,怀疑是否有出血可能,应立即提醒医生,积极止血治疗及补充血容量。本组无一例患者术后出血。术后2~3 d肠蠕动恢复,先让患儿饮水30~50 ml,改为清淡流质饮食,1~2 d后改为半流质饮食,以低脂肪、高能量、富含营养、少量多餐,宁少勿多为原则。术后观察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膜刺激征情况。检查伤口及腹部情况,有无伤口感染及胆瘘的发生,同时加强抗生素的应用;对术后反应性发热的婴幼儿,体温在38℃以下者,一般不作特殊处理。若体温在38℃左右,采用温水擦浴效果较好,体温在39℃以上易发生高热惊厥,应及时处理。对温水擦浴效果不明显者,采用30%~50%的酒精擦浴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1.3出院及健康指导

患儿出院后,注意饮食卫生及调理,加强营养、补充易消化的饮食。适当加强身体锻炼,但不参加剧烈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门诊随访,定期复查。特别对拟行二期手术的患者一定要严格叮嘱引流管的固定和护理,以防脱落和感染。

2结果

11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见有胆汁样腹腔积液。3例行一期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胆总管-空肠R-Y 吻合术);6 例行胆道外引流加腹腔引流术,2例行胆囊置管引流加腹腔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11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胆漏、肠瘘、黄疸,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 10.5 d(8~15 d)。术后 8 例获随访,平均6个月(3~12个月),未见胆道感染、黄疸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3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少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8%~7.0%[2-3]。陈亚军等[4]认为,胰胆管合流异常引起的胆道梗阻导致胆道内压力急剧升高、婴幼儿胆道弹力纤维的发育不完善在局部血运不良的情况下加重了局部缺血,以上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胆道自发穿孔的发生。

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术式。应根据具体的病理情况以及患儿的整体状况,在以抢救生命为第一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辅以精心细致的护理。术后定期随访消除隐患并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Ando H, Ito T, Watanabe Y, et al.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hole dochal cyst[J].J Am Coll Surg,1995,(181):125-128.

[2]Yamaguchi M.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analysis of 1 433 patients in the Japanese literature[J]. Am J Surg,1980,(140):653-657.

[3]Ando K, Miyano T, Kohno S, et al. 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holedochal cyst: a study of 13 cases[J]. Eur J Pediatr Surg,1998,(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