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婴幼儿护理知识

婴幼儿护理知识

时间:2023-05-30 10:37:51

婴幼儿护理知识

第1篇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3岁以下(含3岁,下同)婴幼儿是养成儿童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1],作为阅读服务中坚力量的公共图书馆对这一年龄段阅读推广服务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调查问卷描述

2016年3月1日?D8月31日,公共图书馆面向南阳市展开调查,调查地点选在了早教中心、幼儿园、公园、医院等,调查方式分为调查问卷法和分层抽样法。由于调查对象为3岁以下婴幼儿,需要有陪护者在身边陪同。通过全面的调查,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南阳市3岁以下婴幼儿的阅读情况,又从婴幼儿陪护者的角度了解他们对公共图书馆婴幼儿阅读服务的详细情况。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6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40份。

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1 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

2.1.1 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现状统计。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笔者将其分为A组(0?D12个月)、B组(13?D24个月)、C组(25?D36个月)三组进行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A组中已经开始阅读的婴幼儿有1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未开始阅读的有8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7%;B组中已经开始阅读的有5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7%,未开始阅读的有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3%;C组中已经开始阅读的有9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4%,未开始阅读的有4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2%。

2.1.2 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现状分析。据统计发现,婴幼儿阅读人群比重呈递增趋势,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越来越重视引导婴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调查中,虽然已经有一部分3岁以下的婴幼儿开始进行阅读,但是阅读人群比重并不大,仅占总调查人数的46.8%,还有53.2%的调查对象没有阅读行为。一般情况下,刚出生的婴儿就具备了听觉、视觉和触觉。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三种感知能力不断地完善,婴幼儿的阅读能力也随之增强。我国著名的儿科教授鲍秀兰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后指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在3岁之前的婴幼儿期,最好是从新生儿时期开始[2]。从发展心理学来讲,1岁以下的婴儿处于语言准备期,陪护者对其进行大量的阅读可以刺激婴儿的大脑皮层,使婴儿在成长中潜意识地运用故事书中的语言;1?D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好奇期,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十分强烈,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研究成果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是在5岁之前开始阅读的[3]。因此,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2.2 陪护者与婴幼儿的关系数据统计和分析

2.2.1 陪护者与婴幼儿的关系数据统计(见表2)。

据调查,首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是陪护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的主要人群,分别有119人和1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5%和33.8%;其次,由妈妈陪护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的人数共8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3.8%,而由爸爸陪护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的人数最少,只有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1%;最后,保姆也是陪护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的主要人群,共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

2.2.2 陪护者与婴幼儿的关系数据分析。①祖辈是婴幼儿陪护者的第一大人群。就我国社会现状而言,3岁以下婴幼儿的祖辈以60后居多。这一代人群由于时代原因形成了一种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树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理念,这成为婴幼儿早期阅读的“短板”。②保姆成为婴幼儿陪护者的新增人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一些家庭的成员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个时间段内无暇顾及陪护孩子,选择聘请保姆照看。保姆作为婴幼儿的陪护者在引导婴幼儿早期阅读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保姆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情况,对其早期的阅读培养并不重视。

2.3 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地点数据统计和分析

2.3.1 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地点数据统计(见表3)。据调查,已经有阅读行为的3岁以下婴幼儿的总人数有159人。选择在家阅读的有159人,占已经有阅读行为总人数的100%;选择在早教中心阅读的有103人,占已经有阅读行为总人数的64.8%;选择在私营绘本馆进行阅读的有87人,约占已有阅读行为总人数的54.7%;仅有59人选择在图书馆读书,约占已有阅读行为总人数的37.1%。

2.3.2 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地点数据分析。由表3可知,家是3岁以下婴幼儿进行阅读的首选场所,其次是早教中心和绘本馆,而图书馆却居于末位,作为“阅读大本营”的图书馆,其影响力并没有超过早教中心和绘本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①不知道图书馆有阅读服务。其实,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展了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的阅读服务,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的彩虹亲子系列活动,是专门针对该年龄段婴幼儿的阅读推广活动。②图书馆离家比较远,不方便。3岁以下婴幼儿外出通常需要陪护者携戴食品、儿童推车等各种生活用品,因此距离问题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公共图书馆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服务策略分析

3.1 服务工作方式

3.1.1 “走出去”。近年来,公共图书馆越来越注重对本馆各项服务的宣传,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但是公共图书馆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阅读服务的宣传广度还是不够。因此,公共图书馆要积极采取深化宣传服务的策略。在宣传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介绍本馆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所举办的各种阅读活动,同时也要重点介绍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阅读观念,并对该年龄段婴幼儿读物进行介绍推广。

3.1.2 “灵活化”。①时间灵活化,即采用预约制。目前,公共图书馆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服务时,会举办一些故事会、家长沙龙等活动,其举办的时间也会提前在网站上公布。但是由于活动是固定的时间,有些家长会因为一些重要事情而无法参加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提前在网上公布消息,让家长预约时间,同时根据家长所预约的时间段,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开展活动。②地点灵活化。图书馆可以与社区居委会联系合作,定期使用图书流动车进入社区服务,并可以向社区居委会争取一定的场所举办图书馆活动。

3.2 图书馆员个人素养

第2篇

[关键词] 儿童保健;家长;健康教育;关键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6-02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儿童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我院始终把0~3岁婴幼儿的保健工作放在首位,遵循“以保健为主、临床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婴幼儿健康体检,到主动带婴幼儿到医院做健康体检。现将我院的具体教育措施报道如下:

1 健康教育步骤

1.1 新生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1.1 向新生儿家长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主要包括:眼部检查、口腔检查、听力筛查、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的检查。若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可早发现、早治疗。

1.1.2 新生儿家长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时,向家长发放婴幼儿营养指导书、儿童保健手册(卡),嘱其满月时到本院儿童保健科为婴幼儿体检及预防接种,使家长对儿童保健有初步的认识。

1.2 满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2.1医生查看婴儿有无黄疸,对黄疸未退婴儿,要进行黄疸指数检测,若指数偏高,应延缓预防接种,积极治疗黄疸。告诉家长黄疸可影响婴儿大脑和智力发育,嘱其母亲暂停母乳喂养,给婴儿口服妈咪爱,3次/d,1支/次,5 d为一疗程。待黄疸消退后,再到医院预防接种。

1.2.2 对婴儿进行常规生长、体重、头围、前囟、心肺等检查,并为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将体检结果打印出来,并附本次体检的评价标准、儿童保健指导,主要包括:动作方面、语言方面、对周围环境方面、平衡膳食指南。这样家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婴儿的健康情况,并可根据其上各个方面的知道内容,在家训练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1.2.3 为了预防儿童佝偻病发生,常规指导家长给婴儿口服小儿五味赖氨酸糖浆,2次/d,2.5 ml/次;维生素AD滴剂,每晚3滴。嘱家长经常带婴儿进行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以增强体质。

1.3 3~11个月婴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3.1 此期保健重点:合理喂养、加强日常护理和早期教养、预防疾病和意外、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定期进行健康和体格检查,以促进生长发育[3]。

1.3.2 对满3个月的婴儿常规进行智力检测,向家长介绍智力检测是对婴儿智力发展指数以及运动发展指数的检测,达标分数是90分以上,若在90分以下则再做进一步检查。到儿童保健科早教训练基地做Vojta测定,标准是7项合格,若有3项不合格,则怀疑此婴儿有中枢性协调障碍,建议家长对婴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1.3.3 常规对婴儿进行骨密度检查。向家长宣传它是一种无痛、在婴儿左腿胫骨处进行的骨B超检查,主要检测骨中钙的情况。如Z值在-1.0以上,则表明此婴儿缺钙,建议家长为婴儿补钙,以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生。

1.3.4 3~6个月内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到第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为断奶作准备。嘱家长合理添加辅食,正确选择和制作食物,如先添加米糊,再添加蛋黄、水果、蔬菜。遵循从少量到多量,从稀到稠,从一种食物到多种食物的原则,循序渐进,使婴幼儿渐渐适应。

1.3.5 督促家长在婴儿1岁以前,每个月或每隔3个月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检查,查看生长曲线是否正常,若体重、生长未达标,应及时向家长指出,了解是喂养不当,还是血中微量元素缺乏、血铅偏高等,这些都可影响小儿食欲,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1.4 1~3岁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1.4.1 此期的保健重点是保证均衡的营养、合理安排小儿生活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和意外、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完成计划免疫[4]。

1.4.2 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医院应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儿童营养专家讲课,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进食特点,现场示范指导家长掌握食物的搭配、合理的喂养方法和技巧,教育家长自己要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为儿童树立好榜样。

1.4.3 幼儿期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教会小儿说话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而家长要多和小儿说话,认真回答小儿提出的问题。对于不喜欢说话的小儿,建议家长带其到我院早教基地,由专业早教老师来训练小儿说话,效果理想。

1.4.4 教育家长定期带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可用软毛牙刷刷牙,尽量少吃糖果,以预防龋齿。

2 健康教育方式

2.1语言教育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医护人员对于婴幼儿家长提出的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要一一耐心地进行解答,使家长了解婴幼儿保健的重要性,并习惯性、经常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另外,我院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婴幼儿到医院接受预防接种时,应先接受医生的健康检查,发现生长发育不良时,及时向家长提出,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2.2书面教育

向家长发放儿童保健手册(卡),其上有儿童保健的项目介绍,可提醒家长带婴幼儿进行儿童保健。在显眼的地方放置健康教育处方笺,向家长宣传通俗易懂的儿童保健知识,如“新生儿疾病筛查须知”,“重视孩子就餐环境、培养良好进食习惯”,“积极行动预防儿童铅中毒”等,这样家长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依照书面说明去做。

2.3 形象化教育

儿童保健科门诊走廊、室内墙上悬挂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内容有母乳喂养的优点、预防接种须知、实行早期教育挖掘儿童潜能等,以增加婴幼儿家长的保健知识。

2.4 电化教育

利用电视、VCD在儿童保健科门诊每天按时播放婴幼儿喂养方法、婴儿操和儿童早教节目内容。

2.5 电话教育

在儿童保健科门诊专门设立健康宝贝热线电话,通过电话回答求询者提出的健康知识、卫生保健、心理等问题,由于此方式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5],在传播儿童保健知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6 社会性教育

医院经常开展大型婴幼儿营养咨询活动,利用家长带婴幼儿参加活动的机会,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为婴幼儿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7 健康教育大课堂

儿童保健科专家定期为婴幼儿家长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儿童喂养方面的知识,并现场示范,教家长怎样进行食物的搭配,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欢迎。

3 结果

3.1 家长高度重视

通过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婴幼儿保健的重视。据统计,来医院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从2002年的60%,上升到2008年的95%。

3.2 拓宽了儿童保健内容

几乎所有在本院出生的婴幼儿,都能在家长的带领下按时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医院的保健项目,由原来的生长发育监测,发展到现在的智力检测、骨密度检查、Vojtai测定、营养指导、婴幼儿早教等。

3.3 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测起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

如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诊断治疗,儿童营养不良、小儿佝偻病等的预防治疗,减少了儿童患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确保了21世纪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实现。

4 讨论

4.1 坚持对婴幼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只有家长的保健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婴幼儿到医院儿童保健科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医院的儿童保健项目才能得以实施。

4.2搞好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关键是健康教育方法要多样化

医护人员可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儿童保健知识,传授儿童保健技术,特别是医护人员与婴幼儿家长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4.3 我院始终坚持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同步进行

这样可使家长在节约重复来医院时间的同时,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全面检查,使婴幼儿的一些疾病得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建议可以在综合性医院推广我院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婴幼儿都能接受儿童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2]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3]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4,36

第3篇

关键词:婴幼儿;科学启蒙;探索;关键期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2008年上海市颁布了《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这标志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据2011年统计,我国拥有0-3岁婴幼儿约有近7000万,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于脑科学的研究

在脑重方面:新生儿的脑重量为360克-390克,是成人脑重的1/4 ;六个月新生儿脑重为660克-700克,近成人的一半;三岁脑重量为1000克,是成人的3/4 (约占70%),成人平均脑重量为1400克。由此可见,三岁之前脑重发展最为快速,为儿童的潜能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对于心理学的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假如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100%,4岁时发展为50%,8岁时发展为80%,12岁时发展为90%,从这个曲线看到儿童智力发展是非匀速不均衡的,前四年发展快,第二个四年减慢,第三个四年缓慢。说明儿童智力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三)对于学习能力的研究

研究显示:儿童的学习能力在0-3岁发展了50%,4-7岁发展了30%,7-17岁发展了20%。因此,0-3岁是儿童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形成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二、提高0-3岁婴幼儿科学启蒙素养的作用

婴幼儿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意识、"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学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等等,它不仅是实现"三个面向"、"科教兴国"之基,造就亿万人之源,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之本。0-3岁是婴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黄金阶段,想提高婴幼儿的科学素养,需要从早期抓起。

(一)有利于保护和激发婴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婴幼儿天生好动,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看看。他们往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探索活动,直接进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婴幼儿在观察、思维、认识、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有利于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及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

婴幼儿在科学启蒙活动中对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而且对他们长大成人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也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婴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未知世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会对他们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起着极大的影响,而浓厚、持久的兴趣又成为努力学习知识的动力。

(三)有助于发展婴幼儿智力,积累科学经验

婴幼儿在有计划的科学启蒙活动中,学会了使用感官去观察发现,通过操作进行探索。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科学概念。不仅如此,婴幼儿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

(四)科学启蒙活动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坚持性等品质的发展

婴幼儿在探索世界的科学启蒙活动中,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由于好奇心的作用,每位婴幼儿都会不停地忙碌着。实践证明,不同的婴幼儿在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努力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功,从而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性、坚持性,增强了自信心。

三、提高0-3岁婴幼儿科学启蒙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丰富的生活游戏

婴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试探着去认识世界,想弄清究竟。例如,婴幼儿喜欢将柜子和抽屉倒空,实际是在探知空间和理解空间的大小。0-3岁的婴幼儿以家庭教育为主,我们应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借助亲子活动或生活游戏,认知和探索生活中的简单常识和科学知识。例如,可以在家为婴幼儿种植花草或养育小乌龟等,让婴幼儿在观察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家长适时给予指导,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从而促进婴幼儿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保护婴幼儿的好奇心,提供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

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教具和感知材料,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提高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例如各种益智类的玩教具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提供不同的感性材料,如:让婴幼儿感知各种物体,可以玩袋中摸物的游戏,让婴幼儿对不同物体的属性有初步的感性经验。还可以通过玩具和游戏开启婴幼儿的数学潜能,形成初步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婴幼儿初步的科学启蒙素养。

(三)创设户外活动的空间和机会,提倡大自然教育法

带宝宝去大自然摸摸泥土、石块、树干、树叶、小草、小动物的皮毛,感受大自然的空气、阳光等。通过室外活动,可以提高婴幼儿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感受性,增强探索欲望,形成初步的科学启蒙。同时还要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为提高科学启蒙素养奠定基础。可以玩触摸各类物体属性的游戏,如:水中游戏、泥土游戏、抓痒游戏、涂料游戏、吹风机游戏、抓沙游戏、裸足游戏。孩子们在和自然环境接触过程中,常常被环境中的事物现象所吸引,从而引起科学探索的愿望,开始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教师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多种有趣的探索,如"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落叶什么样?""为什么会有影子?等等,这些都是婴幼儿感兴趣、想了解的,通过观察、探索找出了其中的科学因素。

(四)创设简单的科学小实验,提高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兴趣

婴幼儿在一系列有趣的科学活动中主动尝试、不断探索、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如:和婴幼儿玩海绵吸水的游戏、磁铁实验等,可以提高婴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尝试,形成初步的科学启蒙。

综上所述,0-3岁是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对婴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形成婴幼儿初步的科学素养,不仅可以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培养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索意识,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论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4).

第4篇

[关键词]婴幼儿服装标准 健康安全意识

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抵抗力很弱,因而也是人最脆弱的时期,对与人体密切接触的服装安全健康隐患,更易受到侵害,并且很多潜在的伤害是不可预见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欧洲“生态纺织品服装”理念的影响,婴幼儿服装是否安全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于2008年10月1日首次正式推广实施《婴幼儿服装》标准,这不仅是对我国服装产品质量标准的完善,更是对婴幼儿这一特殊人群的强制性保护措施。

标准实施以来,对规范婴幼儿服装、服饰的生产销售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许多大中型婴幼儿服装生产企业,针对标准加强自身产品技术质量管理,稳定品牌声誉,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中不断涌现。孕婴专卖店也在近几年迅猛发展,为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

为了解婴幼儿服装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笔者调查了当地的市场。调查表明,各孕婴专卖店及高档大中型商场中的婴幼儿服装及服饰的品牌基本固定,新上市的产品基本执行FZ/T81014―2008或 FZ/T73025―2006标准,安全检测标准为:GB18401―2003,安全技术类别也均为A类,均标注不可干洗提示;积压产品则执行的是:FZ/T62009-2003标准,符合国标要求,产品的质量能得到保证。而对于其他类型商场,如人防商场、外贸商场,一些批发市场等,产品的品牌交杂,良莠不齐,吊牌仍存在大量不符合标准以次充好的服装,甚至没有任何证明产品质量的标志,婴幼儿受侵害的隐患仍然存在。而且比较而言,大型商场与专卖店的销量不如后者,对于《婴幼儿服装》标准已经实施将近三年的时间,这种现象着实让人堪忧。

一、笔者通过对经销商、销售人员、消费者及一些小型企业等部门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消费者的个体安全意识差别、经济能力有限是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的主要因素。几乎被调查者都不知道《婴幼儿服装》标准的事情,也不懂得如何判断服装是否达合格,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是纯棉的就行,其中25%的人认同大品牌的产品质量,并有简单的鉴别质量的知识,如纯棉织物、色泽不能太艳丽、有无刺激异味等,而对于是否能够干洗、领口要求、外露绳带的长度要求等这些强制执行标准的内容却无人知晓。

通过对被调查人群的学历、年龄、性别等分析,高学历、年轻的女性对服装的安全健康性意识较强,对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而相对低学历、上年纪的女性安全健康意识相对较弱,对产品的质量判断仅限于是否为纯棉及有无刺激异味的认识层面。而被调查的男性则几乎无这方面的意识与知识,他们判断产品的质量仅限于价格的高低。

2.商场管理部门:一些商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参杂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现象视而不见,基本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接受调查的人员也不了解新标准的情况。

3.所有别调查的经销商与销售人员,均称自己所经营的产品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经正规渠道进货,不知道有《婴幼儿服装》标准之事,而且认为标准只与厂家和质监部门有关。事实证明经销商在确定选择经营的商品时,只重视服装的外观效果、经济利益、是否有销售市场。

4.一些小型企业责任心不强。为减少成本,选用不符合标准的低廉面料,片面追求经济利用,逃避质检部门的检验。另一方面市场也的确存在对价格低廉,款式美观而不注重健康安全的产品的需要。

所有被调查的对象均认为,不合格产品的出现,责任在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和质监部门检验不严格。而笔者认为,职能部门不作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关键在于对不合格产品的危害性及新标准内容的宣传力度上远远不够。只有全民的健康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切断不合格产品的终端需求,经销商才能从环保、安全健康的角度选择经营的商品,而企业也就能够自觉遵照国家标准来执行产品的生产。

二、如何加大宣传力度,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宣传国家《婴幼儿服装》标准的知识,及不合格产品对婴幼儿的危害,推广选择婴幼儿服装的技巧:

1.发挥多方力量,加大对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一方面可以调动街道、社区力量,通过社区宣传栏、社区报、向准孕夫妇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另一方面鼓励孕婴学校(包括孕婴网站)在介绍孕婴知识时,介绍相关内容。此外,人们对医院的建议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因而可以尝试在医院的儿科、皮肤科的宣传栏中宣传不合格婴幼儿服装服饰的危害,及必要的服装选择技巧。再者,鼓励各大知名婴幼儿服装公司,将部分广告费用作宣传此类知识。

2.加强服装经销企业相关人员必要质量意识与标准政策法规了解

通过对经销人员进行《婴幼儿服装》标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标准的内容,真正认识到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主动经营合格产品,并能从专业的角度向消费者介绍产品,从而让消费者能了解标准的内容,及不合格产品对婴幼儿的危害,掌握选择婴幼儿服装的技巧。

3.各监管、质检部门在加大对生产、流通领域婴幼儿服装质量的监管力度的同时,与新闻媒体联合,及时公布不合格产品的名称,及其存在的健康安全隐患。加大对违规厂家、经销商及其所在商场的惩罚力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检举,让不合格产品无藏身之处,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4.严格管理服装生产企业。服装生产企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必须通过标准培训,提高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方有资格进行生产。坚决杜绝伪劣产品投入市场。

总之,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的健康安全意识,普及国家标准知识,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净化婴幼儿服装服饰生产销售市场,也才能真正使婴幼儿这一特殊人群穿出安全、穿出健康。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婴幼儿保健中对儿童体格与智能发育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根据所选择保健服务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常规检查与健康教育服务。结果研究组婴幼儿经过1年的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后,体质量与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儿童保健是按照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开展的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保健工作。人员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尤其是在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和生长发育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据WHO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儿童保健(childcare)是指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提供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努力消除各种因素对儿童的危害,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儿童保健的目标是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包括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能接受适宜的健康指导,能获得合理有效的卫生资源,有爱及安全感。儿童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之中,儿童能否健康成长,是和周围环境及生活条件,如合理喂养、正确护理、疾病防治和教育的影响等密切相关的。婴幼儿及学龄前的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中心,以家庭为必要的保健阵地,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儿童保健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家长,通过家长的爱心和双手,在家庭中保护孩子的健康。断提高家长的卫生知识水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家长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卫生知识和保健服务的兴趣,教会孩子们掌握各项自我保健技能,如:合理选择食物、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及防范意外伤害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预防知识,重视婴幼儿的生活卫生,结合社区定期体检和矫治,完全有可能降低患病率。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儿童婴幼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生长发育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儿童的生存质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当前儿童保健工作仍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例如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儿童中“现代文明病”(肥胖、孤独症、网络成瘾等)逐渐增多的同时,西北贫困地区仍有肺炎死亡率较高、营养不良等问题尚未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各地区经济、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儿童保健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策略,儿童保健也因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常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00-01

肺炎是由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肺部炎症,其中病原体一般指的是细菌和病毒。而在婴幼儿肺炎中常见的是病毒性肺炎,常常由于出现呼吸道感染或者是支气管发炎等病症以后引发肺部炎症。其实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之一,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营养不良以及患有百日咳、麻疹等婴幼儿而言,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而使其患肺炎的几率更高。因而在对婴幼儿肺炎患者进行护理之时,应该密切关注婴幼儿的肺炎症状,加强护理与治疗。

1婴幼儿肺炎症状

婴幼儿本身的免疫力不强,因而极易由于病菌、微生物等而感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其中肺炎就是其中一种,在婴幼儿患者身上其病症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患肺炎的婴幼儿尝尝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呼吸声重,并伴有鼻翼扇动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出现缺氧的现象:面色灰白、嘴唇发紫等。

其二,在婴幼儿肺炎初期,其体征现象并不明显,体温有略微的上升,食欲不振,并伴有呕吐、腹泻的现象。

其三,出现明显的咳嗽现象,并且呈刺激性频咳,其咳嗽声中伴有痰的声音。

2婴幼儿肺炎的护理措施

肺炎在婴幼儿中是一年四季常见病症,而在冬季或者是天气骤变之时更是多见。同时由于护理不及时或者是护理不周到,将会使得呼吸道疾病以及感冒发烧发展为肺炎,加重婴幼儿的病情。因而,对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必须进行十分详细的护理,从而保证婴幼儿的尽早康复。针对婴幼儿特殊的体质,应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第一,保持环境的清新。由于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其呼吸道一般也表现有一定的炎症症状,因而首先控制其居住环境中的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的通风状况,保持空气流通;然后保持室内安静,让婴幼儿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最后是保持室内温度的适应,一般在18℃左右。

第二,保持婴幼儿呼吸道的通畅。由于肺炎常常发生在冬季或者是气候骤变的时候,因而有许多家长怕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容易感觉寒冷,通畅用棉布将孩子的面部或者是口部捂住。但是对于患有肺炎的婴幼儿而言,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之时应该注意婴幼儿的面部或者是口部是否有遮掩物,如果有则应该立即摘取,否则会加重婴幼儿的病情。

第三,及时补充水分。由于患有肺炎的婴幼儿常常变现为体温上升、呼吸频率加快,因而体内水分散失较快。同时肺炎病症一般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所以此时患儿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增多。所以在患病期间应该适当的为患儿补充水分,通过注入液体可以减轻患儿的病症,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第四,注意营养的补给。患有肺炎的婴幼儿此时的免疫力较低,应该通过营养的补给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而在选择食物方面应该注意不能给婴幼儿喂食含脂肪丰富的食物,以免加重患儿的咳嗽症状。同时应该加大维生素的摄入量,如可以少量多次喂食牛乳、菜水以及果汁等液体食物。

第五,密切关注婴幼儿的体征状况。由于婴幼儿的身体体质特殊,因而需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应该主动联系主治医生。其中,应该关注的体征有体温、呼吸频率、心率。

3护理婴幼儿肺炎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对患有肺炎的婴幼儿进行护理之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注意饮食方面。由于此时的婴幼儿一般体质较弱,如果饮食稍有不注意将会引起呕吐、腹泻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从而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根据此时婴幼儿消化功能减弱的特点,应该选择更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为主,常见的有水果、蔬菜等。

其二,注意室内环境方面。患有肺炎的婴幼儿的呼吸道此时较为敏感,极易感染。因而保持婴幼儿患者居住的环境的清新以及舒适,不能够忽冷忽热,否则会加重婴幼儿患者的病情。而在保持室内通风的时候注意不要形成对流风,同时婴幼儿身穿的衣物不要过紧,保持他们的呼吸顺畅。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引起肺炎病种的不同安排相应的病房,进而尽量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帮助婴幼儿的恢复。

其三,与家长之间的配合。其实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以外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从而为患儿的康复共同努力。首先,护理人员应该讲日常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家长;其次,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以及患儿的体质特征,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4小结

其实引发婴幼儿肺炎的原因有多种,并且其初期病症症状不明显,不利于及早发现婴幼儿的患病情况。因而,后期的护理以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根据引起肺炎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尽快的帮助婴幼儿身体健康的恢复。本文只是根据患有肺炎的婴幼儿护理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主要分析了患有肺炎的婴幼儿症状、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护理人员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为婴幼儿的康复提供更多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群.小儿肺炎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2(15)

第7篇

【关键词】美国;婴幼儿;家庭访问计划;高危家庭;父母育儿支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90-05

家庭访问(home visiting,简称家访)是一种结构化的父母育儿支持计划。通常家庭访问员(简称家访员)会定期到婴幼儿家中了解父母关注的问题,观察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帮助父母理解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向父母传授婴幼儿保教知识与技能,借此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伴随访问的深入,家访员可以成为父母育儿的有效资源,而父母则成为孩子成长的强大后盾。近年来,家访计划作为提高父母育儿技能以及加强高危家庭与社区联系的核心策略,受到美国政府的空前重视。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Reinvestment Act)为提前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早期提前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拨款10亿美元,用于扩展对3岁以下婴幼儿及其家庭的服务。每周的家访和每月的小组活动是其最主要的服务形式。2010年美国《病患保护和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规定,联邦政府将在五年内投入15亿美元联邦基金,为高危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访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低收入婴幼儿家庭、未满21岁的孕妇、有暴力虐待史的家庭、忽视和虐待儿童家庭、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及军人家庭。美国已有32个州贯彻落实了本州的婴幼儿家访计划。全美每年大约有40万0~5岁婴幼儿接受家访服务,约占婴幼儿总数的2%。虽然婴幼儿家访计划的形式各有不同,但均对婴幼儿及其家庭有显著支持作用,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婴幼儿家访计划

除了到婴幼儿家里提供服务这一形式上的共同点外,不同早教项目家访计划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一是家访员的背景不同,有的是聘请专业人士(通常是公共健康护士或者社会工作者)作家访员,有的则是请社区内经过培训的婴幼儿父母或主要照看者等非专业人士作家访员。二是家访计划的内容、频次、服务持续时间以及与社区内其他家庭服务资源的联系等不尽相同。三是家访计划的发起者不同,公共卫生、教育、人类服务、儿童福利或其他部门都有相应的家访计划。全美约4600个婴幼儿家访计划服务点基本可以归为下表的六个项目。

二、家访计划的特点

1.聚焦高危家庭

无论是从最初的设计还是从最终的结果考察,美国大部分婴幼儿家访计划的重点都落在高危家庭上。这些家庭通常有初为人母的低龄母亲或低体重新生儿,还包括非英语母语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等。大部分家访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些家庭婴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避免婴幼儿遭受潜在的虐待或被忽视。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政府在财政支持和相关政策制定上对弱势群体家庭婴幼儿的倾斜。

长期的纵向研究表明,接受过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深入的家访服务后,高危家庭子女的高中毕业率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率下降了,对公共福利资源的依赖减少了。这些社会收益远远超过为这些高危家庭提供家访服务的费用。

2.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

除了鼓励父母的积极育儿行为外,家访员常常会鼓励父母履行自身的成人责任。比如作为工人、学生和公民的责任等。家访员也会向父母介绍职业培训项目,鼓励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让他们了解获得公共支援或者家庭所需的其他服务的途径。

3.深入婴幼儿家庭

因为家访场所是在婴幼儿家中而不是在公共场所,所以家访员能够直接观察到父母和婴幼儿在家中的自然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家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与其处境相适应的指导策略。

4.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家访员会根据婴幼儿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所在社区、家庭的整体需要及其他直接因素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

三、家访计划对婴幼儿及其家庭的影响

1.提高婴幼儿入学准备水平

婴幼儿从出生到3岁,大脑迅速发育,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许多家访计划都制定了与提高婴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相关的目标,为父母提供促进婴幼儿学习的方法,要求父母参与促进婴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鼓励积极的亲子互动。一些家访计划还与早期教养机构合作,为婴幼儿未来的学业成功作准备。随机实验发现,相比对照组,参加了高质量家访计划的儿童在小学中年级的认知发展和行为表现、语言发展、数学成绩等都相对较好。此外,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家访计划可以促进父母的积极育儿行为,如鼓励孩子在家阅读,愿意送孩子进入早期教养机构接受教育等,从而为孩子日后的入学做好准备。

2.有效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家访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为婴幼儿创设能支持他们身体、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些从产前开始的家访计划非常注重向怀孕妇女宣传关于胎儿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知识。孩子出生后,家访计划要确保婴幼儿能获得适当的身体保健、免疫注射、疾病医疗服务,还要向婴幼儿父母传授有关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养膳食和体育锻炼的知识。随机实验发现,高质量的家访计划可以有效支持婴幼儿的健康发展。相比对照组,参加产前家访计划的父母,孩子出生时的健康状况更好,母乳喂养和婴幼儿接种疫苗的比率更高,婴幼儿语言发展滞后问题的发生率更低,问题行为更少,心理发育更健康。

3.减少婴幼儿被忽视和被虐待事件的发生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安全舒适的环境。由于年龄弱小,他们比年长儿童更可能受到虐待。家访计划通过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减少婴幼儿被忽视和被虐待事件的发生。家访员会向父母普及预防婴幼儿被虐待的知识、技巧和行为。例如,家访员会教育父母如何以更负责的态度与孩子互动,管教孩子。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一些家访计划还会尝试通过向父母介绍社区的相关资源(如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药物滥用服务等),以减少家庭的压力,从而避免父母不良的管教行为。一些随机实验表明,参加家访计划一年后,婴幼儿身心虐待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参加家访计划两年后,首次生育母亲和有抑郁倾向母亲的心理状态明显更加积极了。此外,参加家访计划的少女妈妈也很少发生忽视或虐待子女的问题了。

4.提高父母支持子女整体发展的育儿能力

为了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和为学业做好准备,家访计划会为婴幼儿父母提供一些资源和工具,以帮助他们支持婴幼儿充分发展。家访计划鼓励父母的正面育儿行为,一些家访计划会通过结构化的课程对父母进行教育,另一些则会在家访时根据父母的特定需要给予具体的指导。随机实验表明,相比对照组,参加了家访计划的低收入父母更有可能与孩子一起阅读、游戏,更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有助于他们发展的家庭环境,他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儿童发展知识,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一些关于家访计划的效果评估研究表明,父母参加家访计划后,正面的育儿行为增加了,与孩子有了更多的语言交流,会更频繁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

四、提高家访计划质量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家访的品质

高品质的家访应满足三项基本要求。首先,家访员应深入家庭,保证家访的高频次,延长单次访问时间。相关研究表明,每周1次的家访要持续3~6个月才能显现效果,持续2年更理想。其次,家访计划应针对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对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从而保证计划的设计和执行一致。一些家访计划会通过收集质量控制数据来监测和改进项目的实施状况。例如,如果数据显示家访计划的参与者流失率较高。那么程序管理者可以通过输入服务提供者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参与者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以改变某些项目因素,从而提高家访质量。再次,家访计划应聘用合适的家访员,以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考虑安排非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家访,从而为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关键是要保证家访员具有合适的知识和技能,能满足所服务家庭的需要。

2.为亲子两代人提供组合式服务

有研究表明,家访计划与以教育机构为基础的早期教育项目相结合,或者与其他针对父母、子女两代人的家庭支持项目相结合,可以取得最佳效果。例如早期提前开端计划(Early HeadStart)有家庭式、中心式、家庭与中心结合式共三种服务模式。关于早期提前开端计划有效性的研究表明,与单纯的家庭式或中心式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相比,当两者结合时,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和父母支持孩子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第8篇

【关键词】 婴幼儿; 心理特点; 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童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许多躯体疾病都可引发婴幼儿患者的心理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烦躁、哭闹等[1]。婴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疾病因素易感,容易患各种躯体疾病。为此,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引起重视[2]。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通过娴熟精湛的技术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婴幼儿心理知识,了解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患儿疾病的治愈及身心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现就笔者多年的儿科心理护理工作体会,做以下浅述。

1 婴幼儿患者常见心理特点

1.1 焦虑紧张 婴幼儿患病后,从熟悉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还要接受疼痛性的检查、治疗及护理,已习惯的行为受到限制,心理状态由轻松、愉快变得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再加上病后不适,又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打针、手术等医疗措施,就更易产生恐惧不安和紧张的心理,继而表现出不讲话、情绪不稳、无理吵闹、治疗不合作、哭闹、入睡困难、咬口唇等心理特点,严重者可有心率、呼吸加快,多汗、颤抖等表现。

1.2 哭闹 哭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个心理表现,由于患病不适,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常以哭闹的方式表现病情,求得关爱。另外根据不同疾病表现,其哭声特点也各不相同。急腹症患儿的哭声因疼痛进行性加重,哭声持续不减,随病情的恶化,哭声变慢转小,并有脸色苍白等症状。一般的不适,则表现出哭声可高可低,时断时续。

1.3 皮肤饥饿 并非饥饿引起,无法用饱食来满足,他是一种情感和内心的交流。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具备情感反应的能力和无意识幻想的能力,如果母亲和婴儿经常进行皮肤亲情的感情交流,婴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母爱,否则会产生“皮肤饥饿”现象。新生儿至6个月的婴幼儿情感的需要如同吃奶的需要,要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去除“皮肤饥饿”,给予、搂抱、触摸,达到良好的心理安慰。

1.4 行为退化 有的患儿生病住院后,由于疾病和生理障碍,出现退化行为,重复儿时的尿床、尿裤子、睡前哭闹、吸允手指等,这是一种常见的逃避压力而表现的行为方式。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关心他们,消除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于精神抑郁不爱说话者,常表现为绝望、冷漠、伤心、失望等,要防止自行出走,要鼓励患儿同其他患儿一起玩耍,激发积极情绪,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

1.5 依赖、任性 由于患病,神径、心理受到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再加上家长对病情的焦虑、不安,患儿常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照顾、迁就和同情,使孩子得寸进尺,拒绝吃药打针,同时向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形中婴幼儿患者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离不开父母,其结果是越来越依赖、任性,稍有不顺心意,就张口骂人,动手打人。

2 根据婴幼儿患者不同年龄特点分层次开展心理护理

2.1 新生儿至6个月患儿的心理护理 对于这类患儿要尽量满足其生理需要,经常给予、搂抱、触摸、与他逗耍、和他说话等,减少皮肤饥饿感的发生。指导家长正确喂奶、换尿布、搂抱患儿,同时将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逐一解释,取得配合。有些家长担心在囟门及周围处输液,护士应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讲解小儿头皮血管浅显易见,静脉粗直,容易穿刺,好固定的优点,头皮血管穿刺输液不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以取得主动配合。

2.2 6个月~3岁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由一个具有初步记忆的小生命,逐步发展为具有抽象认识、低级思维、朦胧意识等能力的婴幼儿,注意力和情绪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和改变情绪。再则由于家长缺乏常见小儿疾病的心理护理知识,孩子患病焦虑不安,继之患儿也因父母的表情影响,感到不安心、焦虑、害怕,一看见穿白衣帽的工作人员就哭闹。对于这类患儿,要主动亲近他们,亲切地与患儿交谈,有意抚摸患儿,满足其需要,同时父母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在孩子患病时不慌乱、不失态、平静、愉快、自然的表情对患儿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

2.3 学龄前期(4~6岁患儿)的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由于年龄、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智能差异较大。一些患儿理解能力强,适应环境快;一些患儿胆小退缩,适应能力差。必须根据其特点,做到以下几点:(1)及时消除患儿的孤独寂寞感。(2)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进行治疗时,多使用赞美及鼓励性语言,让患儿感到被尊重,感到满足。同时耐心向患儿交待操作过程和目的,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儿自己选择注射部位,然后说一些鼓励性语言,当患儿配合完成穿刺后,再说一些“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赞美表扬的语言。每项治疗时,都要先给勇敢不哭的患儿操作,其次再给其他患儿操作。(3)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人到心到”,珍惜自己的工作价值,从内心理解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或挑剔。利用一些语言,如“我很理解您的感受”,“一定想尽办法让您的宝宝康复”,“别急、会好起来的”等语言来沟通护、患、陪的关系。

3 为婴幼儿创造有利益疾病恢复的住院环境

3.1 病房内布置儿童喜爱的饰品,窗帘也以患儿喜爱的卡通图或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墙壁可粘贴别致的动画片,集中输液的地方可放电视,室内备有可移动的输液竿,输液哭闹时,可在家长陪同下四处走动。让患儿暂时忘记身处医院。

3.2 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对待患儿,视患儿如亲人,关心体贴他们,使之感到温暖。表情要谦和、温柔,衣着整洁大方,操作技术熟练,第一次操作一定轻柔,一次成功,尽量减少不给患儿留下疼痛感。

3.3 通过沟通技巧建立良好信任关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与患儿沟通应做到面带微笑,注意语气、语调、耐心、温柔、亲切;语言简洁明了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夸奖赞美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容易配合操作和治疗;增加使用暗示性语言,把希望患儿要达到的目标逐步暗示给患儿[3]。同时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借助家长因素促进与患儿的交流。

3.4 减少创伤和疼痛,疼痛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一种极不愉快的感受与情绪的体验,且伴有一系列生理变化及心理行为的反映。对于患儿来说,有些治疗护理手段是有创的,疼痛的,令患儿害怕。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动作要轻柔,技术要娴熟,尽量防止和减少患儿对护理操作的创伤和疼痛,减轻患儿对护理操作的恐惧感。

3.5 护士、家属的语言、行为、情绪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对一些行为退化,过份依赖、任性的婴幼儿,其常常以哭闹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时需要父母对婴幼儿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临床工作中,无论是护士还是家属都应以患儿为重,护、患、陪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护士的情绪直接影响患儿和家属,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带进病房,家属的情绪也直接影响患儿和护士。一处不稳即形成恶性循环,三者要和谐一致。

4 娴熟的护理技术

为婴幼儿患者进行第一次穿刺治疗时,“一针见血”的技术显得极其重要,它可在患儿的心目中留下第一印象,取得患儿的尊重与信任,尤其对小儿来说,打针毕竟是可怕的,挣扎哭闹也是很自然的表现,家长的焦虑更是可想而知。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次成功,使患儿及家长从心理上认可。既是偶尔不能一针见血,也应向患儿及家长表示歉意,取得其谅解。

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儿科护理知识和精湛的儿科护理技术,还必须广泛了解和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洞察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变化。要做到因病施护、对症下药,形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护理意识,苦练过硬的护理操作基本功,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手段,做到科学的护理,以亲情、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不断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这对进一步完善护患关系,提高儿科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晓红,杨惠.婴幼儿患者的心理问题.南京医学院学报,2002,24(2):119-122.

[2] 崔焱.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9篇

中国消费者协会2004年第2号消费警示目前,安徽阜阳等地出现的蛋白质含量很低的伪劣婴幼儿奶粉一事已被多家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针对此事已做了重要批示,并于昨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国务院和安徽省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全面调查。全国各地执法机关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专项检查,全面清剿伪劣婴幼儿奶粉。市场上假冒伪劣婴幼儿奶粉,严重影响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已经威胁到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农村,生活尚不富裕的农民要购买婴幼儿奶粉,喂养没有母乳的婴儿经济上比较困难,这给伪劣奶粉以其低廉的价格、精美的包装混入市场以可乘之机,使食用这些伪劣奶粉的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予以高度重视,及时与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进行沟通,责成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涉及消费者请求赔偿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积极配合当地相关执法部门进行市场检查,及时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根据本地婴幼儿奶粉市场状况发布消费警示,协助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其合法权益。

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以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或(和)谷物豆类及其加工品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加工制成的供婴幼儿食用的产品。其营养成分应能满足0至6个月龄正常婴儿发育的营养需要。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一种母乳的替代品。

这次事件中发现的劣质奶粉多是蛋白质含量极低。长期用这种劣质奶粉喂养婴幼儿,会造成营养不良,蛋白质严重缺乏。蛋白质的缺乏可使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退,而远期效果是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蛋白质的缺乏,往往又与能量的缺乏共同存在,常见的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下降、贫血及干瘦病或水肿,并因为易感染而继发疾病。0至1岁的婴儿阶段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对蛋白质的摄入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因此,国家专门制订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国家标准,对配方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及所含热量都做了严格规定。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必须得到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当前市场上,特别是农村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现状,特向广大消费者发出如下消费警示:

    一、注意了解食品安全信息,选择正规购买渠道。重视政府部门公布的不合格产品信息,对不合格奶粉要拒绝购买。购买婴幼儿奶粉要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品牌产品,尽可能到正规商场或超市购买。劣质奶粉大多是不知名的中小企业产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或村头小贩是劣质奶粉的主要流通渠道。

二、掌握购买食品基本常识,注意索要购物凭证。消费者在选购奶粉等与人身安全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时,要注意了解此类食品的基本常识,注意检查食品外观、标识及来源、合格证明等内容。购买商品后要向商家索要发票类的购物凭证,注明购买日期、产品品牌、名称、包装规格、价格、数量等,购物凭证上应加盖有效印章,保存好凭证及外包装,以便出现问题时作为维权的有效证据。

三、食品安全第一,不要一味贪图便宜。阜阳事件中查到的劣质奶粉的价格一般在10元左右,而合格的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最低价格也在20元左右,劣质奶粉的销售者往往利用人们的心理价格因素进行推销。因此,购买时要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因素考虑,切忌因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

四、提高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农村消费者,要借此全国清剿劣质奶粉之际,积极行动起来,在发现或购买到伪劣奶粉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对因购买食用劣质奶粉造成人身健康损害的,要及时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损害严重的,要依法提起诉讼,勇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了解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及时给婴幼儿进行体检。0至1岁的婴儿期,身高、体重的增长都比较明显,满月时婴儿体重应增加600至800克,3个月时的体重约是出生时的2倍左右,1岁时的体重约是出生时的3倍左右。如果发现婴儿体重、身高不增长或其它不正常现象,不能耽误,请及时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鉴于当前农村婴幼儿奶粉市场状况,特别提醒正在使用奶粉喂养婴幼儿的农村父母们,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建议你们到当地医院给孩子门做一次全面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防患于未然。

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 年对农村消费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食品质量问题在农村已成为继种子和农药之后,排位第三的农村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产品。安徽阜阳农村市场发现的伪劣奶粉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村消费环境状况的确很令人担忧。为此,我们呼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村市场的食品质量监督检查,给农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渠道让广大对农村消费者了解食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避免受到不合格食品的伤害。对于食品、药品等与消费者健康安全直接相关的产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将伪劣食品拒之于市场之外。加强对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儿童保健体系。扩大对消费者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使广大农民掌握一些相关的鉴别食品优劣的常识,让那些假冒伪劣食品没有“市场”。呼吁相关执法部门对生产、销售危害人身健康的伪劣食品的企业依法给予严厉惩处,净化市场,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10篇

美育实施的场所包括:家庭、幼儿园、社区、自然、社会。只要有美好事物存在的地方,皆是美育的实施场所。美育开展的主要形式包括:美术(视觉)、音乐(听觉)、文学(听读欣赏)、舞蹈(肢体语言)、工艺(手工制作)、旅游(心灵感知)等。

美育第1步――感知、理解

Step1 直觉性美感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外界,此阶段的审美感知是无意识、表面化的,也称直觉性美感。

行为表现:喜欢颜色鲜艳、明亮的物体,并用手去碰,不喜欢颜色单调的画面;听到节奏感强、欢快的乐曲,会集中注意力,并随着节奏舞动手臂或身体;哭闹时,听到摇篮曲或童谣会平静下来,并专注一段时间;能从大人的长相、面部表情判断友善与否。

Step2 模仿性美感

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幼儿开始发展出一种重要的能力――模仿,此阶段称为模仿性美感。安德鲁・梅尔特泽夫(Andrw Meltxoff,1994)等人将一个6周大的婴儿带入实验室,试图通过培养使其产生对面部表情的滞后模仿能力。在实验中婴儿被动地、不断地观察到成人张开嘴和伸出舌头的面部表情,24小时后,他们发现婴儿开始模仿所观察到的成人的面部表情了。这些发现表明,滞后模仿在婴儿生命的第二个月就开始产生了。很多时候,婴儿已经用这种方式与大人进行交流,只不过大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行为表现:微笑的表情表示感兴趣和喜欢;害怕或伤心的表情传达抵触和厌恶;生气的表情表示不安;快乐的表情传递对美的欣赏。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会在模仿大人表情的同时,模仿大人的言语表述,或通过一些象声词表达情绪。此时,婴幼儿的美感是在成人美感的影响下产生的,因而尚不具有独立性。

Step3 独立性美感

审美感知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独立性美感阶段,每个幼儿逐渐学会从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欣赏不同形态的美,并能通过活动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行为表现:以绘画为例,从刚开始在纸上进行涂鸦,发展到为图画描述外形和形状。随意画的线条,孩子会把它描述成通往城堡的小路或是迷宫。孩子也开始为自己创作的蝌蚪人,添上眼睛、眉毛、鼻子、耳朵、手指等。更深入一步,孩子会创造出更复杂、有更多细节的图画,这些细节也是孩子独立性美感的呈现。

Tips:审美感知理解阶段的养育建议

1、保护婴幼儿的感觉器官,训练感觉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婴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发生得比较早。米歇尔(Michel,1g73)对婴儿音乐感知能力进行了追踪研究,他发现音乐感知从婴儿出生时即已开始,两个月时已能安静地躺着听音乐,两至三个月就能区分出音高,三至三个半月能区分音色,六至七个月能区分简单的曲调。色彩方面,婴儿的感觉能力发展也很快,从两个月开始,就能从整个光谱中对颜色进行辨别,三四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并产生对某种颜色的偏好、触觉方面,婴儿早期触觉发展迅速,3个月时增长了通过触觉探索获得环境信息的倾向,5个月时视觉和触觉参与口部探索活动。健全敏锐的感官是婴幼儿审美感知的生理基础,同时面对如此迅猛的感觉能力发展,一定要及时提供充分的感官刺激,以训练其灵敏性和精准性。

2、丰富审美感知对象,保护审美感知的积极情绪。婴幼儿美感的直觉性和表面化要求提供的审美感知对象必须是丰富的、灵动的,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注意,不断帮助婴幼儿进行美感体验。爸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提供不同的感知对象,从益智类玩具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到回归人的本性的行为美、心灵美。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孩子的自我中心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泛灵论,从而赋予世间万物以生命,比如下雨,有的孩子会认为是有人在天上浇水。奇思妙想在幼儿身上非常普遍,不要觉得孩子幼稚,随着认知的发展,自我中心思维的逐渐消退,随之产生的便是科学的生命观和世界观。

3、传授审美理解的方法。提高审美理解的能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感知对象进行理性的思考。幼儿的审美理解具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审美理解需建立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爸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由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观察静态物体时,理解线条、色彩、形状、质地、味道;欣赏音乐时,体会节奏、快慢、音色、力度、乐曲的情感;建立事物关联时,把握对称、翻转、分合、旋转、移动的逻辑关系;阅读文学作品时,理解比喻、拟人、夸张、联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掌握了发现美的方法,就会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能力,从而帮助幼儿认识一个美的世界。

美育第2步――表达、评价

幼儿审美表达和成年人有所不同,他不必去顾忌绘画的空间关系、透视效果等技巧手法,也不用去顾忌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特点、仕途遭遇等文学背景,他只是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或模仿得来的语音语调。于幼儿而言,这些只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的出发点只是兴趣,或即兴的情感发泄。

以幼儿的画作为例,他们的画并不特别反映现实,只是将个人喜欢的或认为有必要的事物,一股脑儿呈现在画纸上,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艺术加工”。他们会把乌龟的头画得很小很小,把身体画得很大很大,也会把屋顶画得很尖,烟囱画得很胖。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幼儿的审美表达给出合理的评价。

评价是美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以欣赏的眼光予以评价的时候,可以促进整个美育过程的良性循环。

Tips:审美表达评价阶段的养育建议

1、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宝宝的想象力,需要我们给幼儿提供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和材料。那些能够被随意摆弄、灵活多变、可塑性强的玩具有助于宝宝想象力的发挥,橡皮泥、积木、石子、沙子都可以作为孩子审美表达的工具。先给孩子听一些自然界的声音,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听一些包含简单情景的乐曲,把孩子的思维带到音乐营造的美好境界中,也有助于想象力的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音乐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54-02

婴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实质上类似于语言的学习过程。婴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先会听别人对自己说话,并在他们周围说话而构建听的字汇库,然后,婴幼儿尝试通过听到的与自己所创造的声音来牙牙学语,并构建属于自己的字汇库。这种牙牙学语能够变为看护者与孩子间共同玩耍的一个游戏。在反复的游戏下,注重健全婴幼儿的说的字汇库,并有机融合实际感知与抽象的认知。

一、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

1.能塑造、扩宽婴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及听力频率。一首好的音乐除了能够培养婴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外,还能够扩宽婴幼儿的听力频率。从相关科学研究中看到,在外语方面听力好的人通常是因为其实际可以听到的语言频率十分的广泛,能够接收到各类语言的频率。而全频是音乐频率范围的最显著特点。举例说明,在钢琴的88个键中就存在着我们可以聆听到的所有频率范围。而频率范围较为广泛的要属西方古典音乐。婴幼儿以后学外语过程中,会因为小时候听过的宽阔的频率而及时有效地接受别的语言音域范围。倘若家长想培养自己孩子唱歌、跳舞的能力,就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音乐熏陶。

2.音乐能提高婴幼儿的注意力。婴幼儿的注意力很难做到集中,通常在十分钟左右就会出现疲劳感。但具有亲和力的音乐可以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可开展一些实验活动,每天播放儿童古典音乐给婴幼儿听,如《小兔子乖乖》、《丢手绢》等,经过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奇的发现,宝宝们的注意力显著提高了。

3.无词歌曲与念谣的重要性。在《音乐游戏》中存在诸多的无词歌曲与念谣,应让婴幼儿聆听各类调性与节拍的无词歌曲、念谣、音高型、节奏型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字汇的语境,其方式就好像是聆听过周围成年人使用大量单词、句子、想法的婴幼儿构建语言字汇。所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使得婴幼儿对音乐的音高型、节奏型、节拍、旋律、调性有了及时的理解与回应。培养婴幼儿学习多样性的音乐对于以后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有词歌曲与念谣,主要是提供丰富的音乐内容(调性与节拍)来提高婴幼儿的听觉能力。使用有词歌曲与念谣,有助于成年人通过传统的方式回应音乐并和婴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

二、0-3岁婴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的具体途径

1.合理选择音乐。选择音乐过程中,应以和平优美的为主,不得选择节奏太快或者过于忧郁的音乐。选择西方古典音乐或者本国传统的古典音乐,能够对婴幼儿的文雅情操进行培养。如果让婴幼儿从小就开始听一些流行音乐,那么,将难以提高婴幼儿的气质,如果让婴幼儿听摇滚乐,那么,婴幼儿长大后就会好动且暴躁,但有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总是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如《梁祝》、《二泉映月》等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就会形成忧郁爱哭的性格。因此,应持一颗谨慎的态度合理选择早教音乐,不可给孩子听一些流行音乐、忧伤音乐以及摇滚乐。

2.听音乐的方法。只要每天在婴幼儿吃饭、玩耍或者睡觉时播放优美平和的音乐即可,从0岁到80岁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听,不可专门的抽时间让幼儿听音乐,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不得强制性的教一些音乐理论。音乐素养并非学出来的,而是慢慢的陶冶而来。只要音乐像空气一样自然的存在,婴幼儿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优美的音乐所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3.构建音乐字汇库的种类与过程。婴幼儿参与早期音乐教育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进行音高型与节奏型的牙牙学语以及无任何约束的律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有一名看护人花足够的时间直接唱歌或者念谣给婴幼儿听,这样,婴幼儿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就会听到诸多调性与拍子的歌曲或者念谣。如果看护人在唱歌或念谣的同时做一些动作,那么,效果会更加。此外,看护人还应创设出有变化又有重复的音乐环境,然后等待婴幼儿的回应。一旦婴幼儿进入到了音高或节奏的牙牙学语中,就会慢慢形成音乐的说的字汇库,这时,看护人就能通过婴幼儿来开展音高型或者节奏型的探索与对话活动,从而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指导。

4.教材的选择。可以购买一些正版的音乐集锦,如《爱和乐》(西方古典音乐集锦),价格虽贵,但无论是质量,还是后期教育服务咨询均有很好的口碑。如果购买《国乐启蒙》(中国传统音乐集锦),应注意里面存在一些低沉的曲目,不要全部给孩子听,不过,其算得上是当前质量较高的国乐集锦。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研究明确指出,婴幼儿早期音乐环境如何,直接关乎到其未来音乐潜质的终身发挥。创设和谐丰富的环境给婴幼儿,利用早期音乐教育让婴幼儿学会通过音乐思考,将会促进婴幼儿的音乐潜能的全面体现。此外,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相关人员要根据婴幼儿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音乐教育,培养天才宝宝,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军.论儿童智力开发与早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2]国外的早期音乐教育[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03).

[3]林欣.佐孔丹·达利: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03).

[4]李元宁.说话时请与孩子平视[J].母婴世界,2010,(03).

[5]王莉.音乐不只是在跳动[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第12篇

一、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涵分析

(一)家庭教养指导的概念

父母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必然需要遵循正确的方式方法,确定科学的目标、内容等。然而父母并非专业的教育人员,很多时候对于子女的教育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想法去做,这便会破坏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导致其发生的随意性。那么针对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行为,又该如何进行指导?国外在20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所倡导,德国称为“Elternbildug”,译作“双亲”教育,美国称之为“parental(or parenting) education”,我国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简而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份的教育。

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指导”这一概念,是鉴于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教附于养”的特殊性及当前家长对0~3岁婴幼儿教养缺失、失或过度的问题而提出的。“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即帮助0~3岁婴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必要的育儿知识,学会应用正确的育儿方法,进而提升科学育儿的综合能力,以有效促进婴幼儿快乐、健康、幸福成长的引导性工作。

(二)0~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对象、目标与内容分析

关于家长教育或亲职教育的对象或目标,不少学者均有论述,如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家长教育在于“帮助父母了解不同阶段孩子和自己的发展任务,以调适生命发展的挑战并培养相关能力”;华生则认为家长教育是要教导父母各种行为改变技术,协助父母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班杜拉提出,家长教育指导在于协助父母了解自身行为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罗杰斯则认为协助父母自我探索发掘其潜在的亲职能力;美国结构家庭治疗创始人萨尔瓦多・米纽庆(Sa1vador Minuchin)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亲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父母了解自身角色定位,以及家庭成员彼此的界线,促使成员间良好的沟通。

综合各家所说,结合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本文认为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对象主要为父母,包括替代父母角色的照顾者,如保姆或祖父母等。家庭教养指导的目标可从三个层面界定,即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本文中将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目标确定为“帮助0~3岁婴幼儿家长掌握必要的育儿知识,学会应用正确的育儿方法,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进而提升科学育儿的综合能力”。

目标决定内容。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涵盖了三大板块。第一,婴幼儿教育与养护的基本技能。如身体锻炼、喂哺、辅食制作等。第二,婴幼儿教育与养护的相关基本知识。如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常见疾病症状与病因等。第三,正确的教养观念,如科学的家庭教养之于幼儿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困境

要实施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先明确该项工作中的两大主体:指导者与家长。两者之间必须搭建一条链接才能实现双方主体的良好互动、共同投入与积极合作。然而,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这一链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阻碍。

(一)“指导者”角色不清

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中的“指导者”角色并非单一的个人,而是由政府组织、机构及专业人员组成的主体群的总称。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如教育、卫生、计生、民政、妇联等。还包括社区(含街道)、早教机构及婴幼儿教育研究人员等。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长期以来还存在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如各主体角色的定位与职责是什么?工作中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导、以谁为核心、由谁来执行等。

(二)配套机制与体制不健全

主体群应该秉持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价值引领、事务决策、工作统筹到条件保障、工作实施,再到质量监测,努力构建一个利于各方主体共同投入与积极合作的立体运行机制。然而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中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等相关部门责任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场地、资金等保障条件不到位,实施效果差、质量监测缺失,各参与主体缺乏协调与合作等一系列机制与体制问题。

(三)指导的内容、方法等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无论是政府的统筹决策与价值引领,还是社区的资源整合与条件保障,又或是专业人员的工作组织与实施,目前仍缺乏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这必然会导致家庭教养指导科学性与规范性的不足。如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应包括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

(四)家长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作为家庭教养指导中的受体,家长一方面仍缺乏对家庭教养本身意义的充分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制约,参与和接受指导的意愿不强烈,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也会影响到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实践效果。

三、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出路构想

(一)厘清以家长为中心的多主体角色关系与职能分工

针对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中“指导者角色不清、配套机制与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多主体角色关系与职能分工网络图。该模式中包括了统筹决策层、管理指导层与操作层(如图1)。

1.统筹决策层包括由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包括教育、卫生、计生、民政、妇联及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统筹决策层主要是依据国家、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对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进行价值引领、事务决策和工作统筹。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组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工作委员会,解读国家政府相关法律,并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适宜地方婴幼儿事业发展的优惠、帮扶、支持性政策法规,部署相关工作、监督工作落实效果等。

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0~3岁婴幼儿教养方面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规范早教机构的审批手续,加强早期教育机构的质量监控等。同时给予有实力、有爱心,尤其是愿意为0~3岁婴幼儿科学教养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相关的政策倾斜,鼓励他们为婴幼儿的科学教养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二,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提供资金、人员培训、场地建设等基本的条件保障。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工作要深入开展,最为关键的是要有一批具有丰富婴幼儿教养知识的专业人员与家长,为了让0~3岁的婴幼儿享有这种优质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物资等投入力度,分批次培训一支0~3 岁的保教人员与家长队伍,如育婴员、育婴师培训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医疗、卫生、计生、妇联、社区等组织向家长发放婴幼儿科学教养方面的书籍、音像资料,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婴幼儿家长培训会,组织开展亲子活动等。

第三,利用自身的行政影响,加大对0-3岁婴幼儿家庭家养指导的社会宣传,加快指导工作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指导效果的检查测评。如各部门可联合组织教育专家面向广大家长开设讲座,提供家长和育儿专家交流的机会,充分考虑不同文化水平家长的接受能力,多形式、多途径丰富其在婴幼儿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尤其是要让家长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养对孩子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积极影响。

2.管理指导层由社区、早教机构、教研部门联合构成,主要负责家庭教养指导工作的实施条件保障、事务协调、业务指导等。

第一,社区应在计生、民政、妇联等部门领导下,通过社区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教养婴幼儿的知识,努力配合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挖掘社区及社区周边的人力资源,鼓励有能力、有意愿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做出贡献的人士投身到此项工作中来。

第三,可结合社区自身特点,自主探索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模式。如由社区规划设立科学教养婴幼儿咨询点、亲子活动室等,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实施提供场地保障。早教机构及教育科研部门可选拔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定期到社区开展家长科学育儿讲堂、技能实训展示活动等,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提供专业的人员保障。

第四,联合社区内婴幼儿早教机构、卫生、儿保、计生等组织,开展0~3岁婴幼儿情况调查,以便及时获取孕妇及新生儿、家庭基本状况、家长需求等信息。

第五,协调社区内婴幼儿早教机构、计生、文化社团以及社区外的学校、教科研部门等组建共同团队,综合有序地开展婴幼儿家庭教养咨询、讲座活动,逐步形成服务上门、跟踪指导的服务模式。

3.操作层由社区教育事务管理人员、早教机构教师、专业研究人员组成,他们是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执行主体。

首先,三者之间应明确统一的价值取向,所共同追求的不是经济利益、也不是政绩表现,而应是一份人文情怀与道德关怀,即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的综合素养,实现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三者之间应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服务参与意愿的“共同体”。最后,三者应准确定位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虽然各自职责不同,工作方法不同,但各参与主体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工作中拥有平等的地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当工作中出现分歧与冲突时,应通过对话与协商来彼此规约、调整自身的行为。

(二)科学规划指导内容,实现指导与被指导的双向链接

针对“指导工作内容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家长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了以家庭教养指导内容为中心的主体角色链接图(如图2)。

此主体角色链接模式主要考虑了“指导者”的工作内容与“家长”综合能力生长点两个维度,在对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内容分解的基础上找到了二者的契合点。

1.找准供需双方的链接点。从家长成长的角度来看,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实质上是对家长综合能力的提升。综合能力的体现,往往依托于三个方面的支持,即观念、知识与技能。从“指导者”的角度来看,指导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家长的客观需求。结合已有的相关调查,发现家长在接受指导的不同阶段会有三方面最突出的困惑。一是“我该怎么做?”二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三是“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两个维度之间似乎没有太紧密的联系。但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深入剖析这三方面的困惑,其实是与家长三个层面的需求相对应的。“我该怎么做?”是家长面临复杂的婴幼儿家庭教养工作时需要获得一种掌控感与心理安全感的“现实行为需要”。“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是家长获得一定行为后的“求知的需要”。求知需要的满足意味着其能在特定的群体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理解、赞许以及尊重。“我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是家长在婴幼儿家庭教养过程中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事件的期望,从而对“家长”这一角色的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方面的困惑与需求恰好是可以通过“技能的训练、知识的传授、价值观念的养成”来解决的。而“技能的训练、知识的魇凇⒓壑倒勰畹难成”也正是家长家庭教养综合能力的体现,二者的链接点即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

2.科学规划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内容的科学性决定了工作的有效性。主体角色链接模式中的指导内容提炼、融合了婴幼儿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保育学及家庭教育学五门学科的重要知识要素与技能要素。重要知识要素与技能要素的细化与融合,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家长对自身综合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婴幼儿家庭教养的基本内容。

3.明确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中的互动主体关系。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工作中的两大主体:指导者与家长。“指导者”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工作主体,“家长”为婴幼儿家庭教养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体。双方须认识到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是需要各主体之间保持一种双边互动关系的活动。在工作中,“指导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家长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促进家长综合能力的提升;“家长”必须以饱满的热情与端正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指导者”的指导是家长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条件,而家长综合能力的提升又是指导工作的价值体现,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概而言之,“以家长为中心的多主体角色关系与职能分工模式”和“以家庭教养指导工作内容为中心的主体角色链接模式”反映出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质量的提高,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家长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基本前提的。有着共同需求、共同价值理念的多方主体需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实现多元主体间的积极合作和良性互动,促进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