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道德风险点

思想道德风险点

时间:2023-05-30 10:3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道德风险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道德风险点

第1篇

(一)小额信贷存在的具体问题。

1.合规风险意识薄弱。一是预留部分款项作为利息。银行为确保借款人能够按时还款,要求或建议借款人在收到款项后,预留一部分金额作为贷款利息。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借款人非恶意逾期的概率,但其必须以借款人自愿为前提。如果变成强迫借款人预留部分款项作为利息并留有证据,即使银行的实际放款金额与合同金额相一致,在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存在被法院适用《合同法》第二百条规定的可能性,从而承担不利后果。二是信贷员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信贷员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应借款人的口头要求,在还款日到来之前,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第二种是借款人出现逾期的情况下,为降低信贷员自己名下贷款逾期率,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

2.信贷从业人员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所谓信贷道德风险就是信贷从业人员由于主观意识在面对不正当利益的诱惑时,故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风险。自信贷业务开办以来,通过广大信贷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信贷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信贷从业人员暴露出的道德风险;不严格执行基本条件和限制性条款;对于客户提供的申请资料检查不仔细,从而导致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帮助客户编造虚假的信息。贷前调查阶段流于形式,了解分析工作不到位;刻意提高客户信用评分和授信额度;在撰写调查报告时,人为夸大客户经营业绩,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造成审查审批或决策失误。审批贷款时,信贷员为了促使贷款的发放,甚至做其他员工的工作使其同意给不符合贷款要求的人发放贷款。贷后管理阶段,忽视贷后检查工作,没有对借款人贷后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导致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3.信贷人员与客户之间存在可疑转账。由于信贷管理上的失职可能会导致的问题:一是存在信贷员向借款人账户转账替借款人还款的现象。二是存在借款人将贷款资金向该行信贷人员账户转账的现象。此种行为违反了总行《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小额贷款资金的规定,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4.贷后检查工作质量不高。一是贷后检查粗浅且不全面。贷后检查时只注重微观信息、不注重宏观信息;只关注财务状况等“硬信息”不注重涉及还款意愿的“软信息”。二是贷后检查人员不能有效发现风险点。由于贷后检查工作复杂,防止出现漏洞,需要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经验。贷后检查人员由于经验欠缺,不熟悉检查方法和工作重点,往往导致在贷后检查中不能有效发现业务风险点,增加了信贷工作的风险隐患。三是贷后检查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检查人员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贷后检查时间过长,不利于提高检查工作效率。

(二)小额信贷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合规风险的教育培训。银行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忽略了对信贷员进行定期合规风险的教育工作,从而在扩大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缺乏合规风险意识。

2.忽视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邮政储蓄银行未正确处理好加快业务发展和加强员工学习教育的关系;没有制定定期学习制度,放松了对员工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未定期与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思想波动,导致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无法与企业达成一致的目标追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造成重大后果或恶劣影响。

3.信贷管理上的力度不够。有些银行开办初期,对于小额信贷业务方面的工作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贷后检查工作,而是由信贷经理兼任贷后检查工作,信贷经理不仅要负责放贷工作还要兼顾贷后检查工作,长时间下来,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很劳累,从而就忽视了对信贷员的监督管理工作,这就使得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利用空隙做一些违反银行制度的事,为了降低逾期率提升自己的业绩,就会与客户进行私下转账活动。

二、解决小额信贷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合规风险意识

加强信贷合规意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树立合规意识。每周定期组织信贷人员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总行、省行、市行有关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性业务培训和加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各岗位人员履职能力以及风险识别能力,进一步强化小额贷款业务的制度执行,提高全行风险合规意识。提高全行的风险管控能力,降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信贷系统进行定期清理,杜绝信贷员使用未注销但已经调离的人员的工号进行放款的情况,不断提升信贷员的整体素质和风险意识,从而提高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水平。

(二)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银行应把防范道德风险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以对信贷员展开定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主要的工作,这项工作能够了解员工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给予关怀,消除员工的不良情绪等,从而也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使信贷人员能够端正自己的思想,能够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地工作,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出现,银行也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为信贷员敲响警钟,杜绝道德风险的出现。

(三)杜绝信贷员与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

第2篇

本文所说的人事风险不同于保险学范畴的风险,它是指由于经营管理上的不善和制度上的缺陷而导致的对企业(组织)利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种类,风险发生的原因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这些原因可以是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风险都是人的风险,或思想道德方面的,或工作能力方面的,或故意的、或非故意的,或作为的、或不作为的。所以,搞好风险防范,抓住人的因素,就是抓住了根本。

二、人事管理几个重要环节的风险防范

人事管理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组织机构及职能设计、人员甄选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工资管理、教育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对于人事风险,应该不放过每一个环节,要系统地加以防范,同时要抓住用人、选人、进人等重要环节,有重点地推进人事风险的防范工作。

(一)关于用人风险

这里所说的用人,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身居高位,握有权力,而级别越高,岗位越重要,责任就越大,其行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用好了,影响力是正面的;没用好,影响力就是负面的。所以,对领导干部使用问题的风险防范应当是人事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来自领导干部的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风险,二是本职能力风险。

1思想道德

风险思想道德风险即由于思想道德境界和水准与领导岗位的要求相比的不足和偏差而形成的风险。

2本职能力风险

本职能力风险即由于能力的不足而形成的风险。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常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二是技术、技能和技巧;三是工作经验;四是体能和智能。这些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的不足都可能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判断、执行、协调、沟通和公关等能力。其中,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不足是需要重点防范的。

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是决策,诸如,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经营思想和方针的确立、机构的设置与分布、公司名称的确定和变更、产品的研究和推出等等,决策正确,则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进一步走向繁荣或使企业走出困境;决策错误,则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将企业带向困境直至衰败。象保险公司这样的企业,一个决策的错误,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人保公司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过,其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当然,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仅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有关,而且与决策者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动机有关。

领导干部的执行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决策,单就执行行为而言,如果决策正确而执行不力或发生偏差,决策目标也不能实现,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用人的风险防范,首先是要防止思想道德素质有问题、品质不过硬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进入决策层;其次是不要让那些能力平平、不善决策的人担任领导工作。防范措施,一是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和干部四化”的标准选拔领导干部,为此要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免制度,杜绝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制度上保证将那些符合条件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依靠制度而不仅仅是依靠道德信任来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三是要建立和健全严格的人事考核制度,同时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使用人不当和监督不力所形成的潜在风险不致成为现实,并使那些与领导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人能够及时得到调整。

(二)关于选人风险

这里所说的选人,指的是根据岗位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是人与事相适应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岗位,如果选人不当,都有风险问题。我们知道,每一个岗位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的职责、环境、繁重程度、复杂程度等所要求的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经验、技能等也是特定的。一些岗位对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更高,而另一些岗位对专业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特定的岗位有特定的要求。如果所选用的人与特定的事相适应,这个岗位所要求的工作目标就能实现,工作就能进步,反之,就停止不前,无所作为,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保险公司的很多岗位诸如承保、定损、理赔等,虽然不是领导岗位,但却是重要的、关键的岗位,这些岗位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就会发生大的损失。

人事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使人与事相适应。选人是人事部门的一项基本工作。防范选人方面的风险,就是要把人选好,一是要把好进人关,把我们所需要的人选进来。二是要在了解事的基础上了解人。了解事,就需要进行岗位分析,进行定岗定责,并制定职务标准”(每个岗位的每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和“职能标准”(每个岗位的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包括德行、知识、经验、技能等),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我们一直没有做,而要搞集约化经营,要讲科学管理、防范风险,就有必要将这项工作摆上议程。了解人就是要了解每个干部职工的德、能、勤、绩状况,特别是德和能的情况,为此要建立健全人事考核制度,重视和加强人事考核工作,通过科学、严格的考核掌握人与事的适应状况、人的潜能和不足,并予以及时、合理的调配。三是要强化教育培训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和个体素质与工作和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三)关于进人风险

第3篇

【关键词】投保人;被保险人;道德风险

一、投保人道德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投保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分析

保险市场上很多非对称信息问题其根本是由于信用问题造成,本文主要是从信用这个主观的层面来进行。我国投保人存在的各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信用的层面,可以从物质、文化和经济三个视角来进行分析。

1.物质视角

信用是都是以其背后巨大的物质基础为保障的。只有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当人们为了少许利益而付出的声誉、名誉和信用惨重,投保人觉得为了最大化自己那点私利的动机和行为得不偿失时,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减少,这也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些问题更为突出的原因之一。

2.文化视角

从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的角度,可以将各种文化分为低信任的文化和高信任的文化。低信任的社会是指信任只存在于血亲关系中的社会,高信任的社会是指信任超越血亲关系的社会。有学者认为,中国、意大利南部地区、法国属于低信任文化。而日本、德国、美国属高信任文化。保险市场上的各种关系往往存在于陌生的双方之间,这种由传统文化所支配的心理惯性,在保险市场制度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很自然会导致交易双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经济视角

信用其实就是一个交换的中介,要建立保险市场上的信用,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保险交易双方之间需要多次交易;第二,是信息传输的速度要足够快,使得欺骗行为能被及时的发现;第三,是受害人要有积极性和可能性来实施惩罚。

(二)降低投保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措施

1.提升保险市场的软环境

提升保险市场的软环境是指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从源头上、思想上使投保人主动减少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动机。

首先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奠定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丰厚了,人民才会注重精神领域,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要加强诚信治理,建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中国保监会、各地方保监局和保险行业协会应扛起维护保险信用;保险公司应加大对保险消费者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投保人应落实以人为本的诚信交易行为。

2.提升保险市场的硬环境

提升保险市场的硬环境指的是通过法律规章、条款制度等的颁布实施以及制度体制的强化。第一,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和司法制度。只有不断完善有关保险的法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投保人有可乘之机,大大地提高了道德风险的成本,也有效起到警戒的作用。第二,保险公司内部也应加强管理,加强核保验险,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对投保人进行更准确分类和严格筛选;灵活设计费率体系,满足不同投保者需要从绝对公平的角度看;有效运用免赔条款,降低道德风险通过设计免赔条款可以使投保人在签订合同之后不隐瞒或者是较少隐瞒自己的行为。

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分类

在保险市场上成交保险商品以后,根据被保险人道德风险产生的不同结果,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如果签订保险合同后,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维护水平只影响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不影响保险事故的损失规模,则称此类道德风险为影响出现损失概率道德风险。第二类,如果签订保险合同后,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维护水平只影响保险事故损失的规模,不影响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则称此类道德风险为影响出险损失规模道德风险。

(二)被保险人产生道德风险的原因

第一,保险双方目标的不一致和信息的分散化构成被保险人道德风险行为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期限内发生的可保风险事故越少,它从保费收入与赔偿金的差额中所能得到的收益就越大;但被保险人会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在风险防范上付出努力或花费成本,这必然导致事故发生概率增大和损失程度增加。其次,由于保险标的始终控制在被保险人一方,保险公司无法观测到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的风险防范行为,也就不可能准确判断损失的发生到底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还是人为因素的结果,这就使被保险人能利用他在信息上的优势做出利己的投机行为。

第二,保险的风险转移职能使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客观存在。投保后损失的风险被转嫁给了保险公司,此时被保险人即使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可保风险事故发生后也能得到保险公司的损失补偿,他若仍然采取风险防范,则不仅要承担所有额外预防行为的成本,并且他努力所致意外事件发生概率及损失程度减小的积极影响也不由其独享是和保险公司共享。所以,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后自然会产生偷懒(或节省努力负效用)的本能需求。

第三,我国保险客户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以及保险行业发展的滞后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道德风险。我国企业及个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就要淡薄,一旦获得保险保障就急于节省出努力成本;此外,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立足并尽快占领市场,忽视对保险存续期间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理赔制度也不够科学严谨,理赔工作本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理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都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和复杂化的保险赔案的要求,这些都为被保险人在投保后的疏忽、懒惰提供了条件,也使我国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尤为严重。

三、保险道德风险调查的结论及对策

综上可知,保险道德风险已成为当前保险业的最大威胁之一,因此,要达到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在严格内控制度,加大违规违纪成本,使从业人员抵制诱惑,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信息透明度。要防范道德风险,首先要增加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增加对外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外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内信息的积累与共享。同时还要建设具有信息共享功能的网络,让同业之间共同来防范道德风险。

第二,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从根本上降低保险的内部道德风险。必须经常组织读书活动,开展警示教育,不断渗透合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降低保险内部道德风险的发生率。

第三,完善有效的约束机制。各保险机构应该致力于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和激励约束办法,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更要突出资产质量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第四,建立完备的个人诚信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完备的个人诚信档案有利于在投保人投保之前,对投保人的诚信记录进行调查,一旦有不诚信问题,就能对此人的投保意图进行探询,也能有效地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第五,完善保险法制建设。通过对相关保险法规的宣传,使人们对不实告知、故意隐瞒、诈赔是违法行为形成共识。通过与地方公安、司法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保险欺诈的打击力度及深度。

参考文献

[1]李爱东.保险业信息不对称与诚信体系构建[J].保险研究,2003(1).

[2]苏圣杰.浅谈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J].中国金融,2003(5).

第4篇

一、工作目标

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预防腐败成效明显提高,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施范围

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范围包括局领导班子,各科、各司法所、依法治区办、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以下简称“各科室”)所有岗位。

三、工作内容和方法步骤

(一)动员准备阶段(2014年4月)

建立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成立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廉政风险监测、管理、处置等工作机构,明确任务分工,搞好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学习《实施指南》,了解掌握廉政风险防控PDCA循环管理模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实施步骤、操作流程等要素,为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标准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重点推进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以《实施指南》标准化文件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着力抓好以下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

1.核定权力清单,排查廉政风险

清理职权。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权限,突出权责一致的要求,按照岗位、科室和单位三个层面,逐一清理和明确各类职权。

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时,依据以下两种情形分别绘制。一是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法定程序绘制,流程图应载明行使权力的步骤、承办部门、办理时限、投诉举报方式等,方便行政相对人办事、监督;二是法律、法规、规章没有明确规定的,按照“便民实用”和“一权一图、权图对应”的原则,针对每一项职权(包括内部职权),优化运行流程,明确办理主体、时限和监督方式等,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

审核把关。局廉政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对职权清理项目以及“权力运行流程图”进行审核,审核重点是职权等级是否全面彻底、表达是否准确、流程图的编制是否符合权力运行规律、是否符合具体操作程序。清理出的职权目录以及绘制的权力运行流程图经审定后对外公示。

2.制定防控措施,规范权力运行

查找确定廉政风险。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廉政风险分思想道德风险、岗位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和制度机制风险五类风险。要从人员、科室、单位三个层面查找。

个人风险包括思想向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三类。(1)思想道德风险。重点查找遵守党纪和工作纪律,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道德修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2)岗位职责风险。重点查找在集体决策行为和执行议事规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内容;可能引发行政不作为、失职的风险内容;资金流量大、业务频率高、权力相对集中的重点岗位业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内容。(3)外部环境风险。重点查找对树立良好作风和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因亲情请托等情节可能违反执业操守,导致行政行为结果不公正不公平的外部因素。

科室风险包括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外部环境风险。(1)业务流程风险。重点查找在业务工作流程的某一环节,或与之相衔接的业务流程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导致不作为或的风险内容。(2)制度机制风险。重点查找由于缺乏明确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时限标准等可能发生的风险内容;自由裁量权较大,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制约,可能造成行使权力失控的风险内容。(3)外部环境风险。重点查找在落实各项组织原则、政策,执行制度规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外部因素。各科室要在充分讨论后填写。

在查找廉政风险过程中还应重点查找以下内容: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严密性与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审核、审批环节是否设置到位;岗位的职责权限,重点关注自由裁量权大小等;岗位人员履行业务职责所受到的外部不良因素影响,如潜在接受服务对象宴请、礼品等行为;岗位人员履行业务职责应执行的规章制度健全、执行等情况;岗位人员履行业务职责所接受的监督情况,包括来自流程下一环节的监督、上级部门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以及社会的监督等。

评定廉政风险等级。根据权力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大小、腐败现象发生概率及危害程度等方面考虑,廉政风险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廉政风险等级评定标准参照《实施指南》。

制定防控措施。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有针对性的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是按高、中、低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二是属于思想道德、权力运行、制度机制等风险的,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教育、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等。同时严格按照区办事公开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推进办事公开标准化建设,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将权力上网公开运行接受电子监察,推进科技防控。在区司法局网站专设“廉政建设”栏目,接受群众监督。

3.构筑五道防线,防范廉政风险

先行过滤。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前期预防。通过综合运用听证质询、办事公开、权力制衡、公开承诺、述职述廉、民主测评等措施,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主动性。

中期监控。通过召开专题会、组织自查、群众评议、明查暗访、专项检查、舆论监督、举报、政风行风评议等方式,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

后期处置。针对中期监控发现的问题,视情节轻重予以警示提醒、诫勉纠错,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避免违纪违法。

综合治理。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努力创建有利于党员干部争效促廉的制度环境。

4.组织评估修正,检验防范效果

通过定期自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估,纠正存在问题,完善工作程序和制度。

5.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岗位廉政风险教育机制。结合开展“为民务实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开展“推行马上就办,加强治庸问责”工作,以岗位廉政教育为着力点,继续完善岗位廉政风险教育机制。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监测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加以防范。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预警纠错机制。通过定期分析、研判和评估发现廉政风险,及时发现预警信号,综合运用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等方式,及时纠正和处置权力运行中的失误和偏差,化解廉政风险。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责任机制。按照“谁在岗、谁防控,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分别是单位、科室、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第一责任人,对本层面内的风险管理负总责。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考评检查机制。要研究制定检查评估标准,结合“推行马上就办,加强治庸问责”工作的要求,探索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的社会评价办法,采取定期自查、年度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提高自身检查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考评阶段(2014年10月)

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修改完善工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科学构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网络。做好迎接上级检查的准备工作,及时上报工作总结与经验做法。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与司法行政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科室负责人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负总责,其他人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二)全员参与,整体推进

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参与,紧密联系本科室、本岗位具体工作,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强化风险防控措施,要全员参与、全员防控、全域覆盖,建立起反腐倡廉建设与行政业务之间的关联机制,在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廉政风险实施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抓上带下,系统联动

按照“规范统一、严谨细致”的原则,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局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对各科室防控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各科室在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各岗位的具体指导和检查,定期组织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ituation, the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management occupation, and gradually become a core of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department ( work ), assuming the protection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responsibility is bigger, the greater the risk, how to adop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resolve the management risk, to take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s a measur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isk; guard against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职业,并且逐渐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战略管理部门(工作),承担着企业发展的保障重任。责任越大,风险就越大,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化解管理的风险,承担起企业赋予的重任,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其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认真地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问题,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基本特征:

1、人的因素是主要考虑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由最高主管能动性的人。这个特征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和防范都需从人着手。首先是研究主体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要研究管理对象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成长环境等。

2、风险的类型:按风险引起的后果分为管理型和法律型。即大量的风险是弱化企业的管理基础,还有一种风险就是使企业在法律上陷于被动和不利,使企业经济上遭受一定损失并对企业的声誉造成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影响巨大、深远。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核心和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企业管理基础的逐渐削弱,直至企业的衰败。

4 、隐蔽性强。人事管理的风险不能准确预测衡量,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不容易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二风险防范的具体环节和内容。

1、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和补充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调整的重要工作,其前提和基础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析以及对组织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出科学的人才需求计划包括数量、(性别、学历、资历)结构、层次等。计划制定后,还要把握人才的选择关,通俗的讲就是进多少人和进什么人。该环节的管理风险有两个:一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预测工作不科学,导致人才的引进结构和层次不合理,人才引进后人和事的不匹配,出现某些岗位人才十分紧缺,或者素质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要,一些岗位不能满负荷工作甚至闲置;二是由于负责招聘的负责同志知识、经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引进了有瑕疵的人才,从而对职工队伍建设造成影响。

2、人才的使用和管理风险。人才引进后要加强职工职业生涯的管理规划,使职工的成长和发展满足企业发展目标的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从人才的引进开始,从人才素质测评着手,通过适应性的培训,安排并不断调整工作岗位来促进个人的成长。如何使引进的人才毛坯不断成长进步,脱颖而出,既是对企业负责,又是对个人负责,既有企业经济效益,更有太多的社会效益。人才的管理责任可想而知,管理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要对“人和事(即岗位)”认真分析,分析人就是要从人的成长环境、个性气质及爱好入手;分析“事”就是人力资源的岗位和工作分析了,看一个岗位需要一个什么性格、学历、技能的人才,定岗定责,制定系统的“职位说明书”“岗位工作标准”,为人才的选择提供依据。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个人工作岗位科学评价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促进人事匹配改善企业管理的最佳途径。

企业人力资源的生命力是企业的生命力的源泉。如何赋予企业人力资源生命力,从而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责任。如何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如何进行人才的补充、岗位轮换、如何使企业中层以上的员工进行科学的提拔和更新以保持企业组织的活力等等,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工作本身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和风险。

3、人才的提拔选择。对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使用风险防范应是人事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来自领导干部选择的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风险,二是本职能力风险。

(1) 思想道德。思想道德风险即由于领导者思想道德境界和水准与领导岗位的要求相比的不足和偏差而形成的风险。身居一定位置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高于常人的道德水准和更广阔的胸襟和气魄才能有利于组织或企业发展,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职工的利益得到保障。

(2) 任职能力风险。任职能力风险即由于能力的不足而形成的风险。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常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二是技术、技能和技巧;三是工作经验;四是体能和智能。这些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的不足都可能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判断、执行、协调、沟通和公关等能力。领导干部的执行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决策,单就执行行为而言,如果决策正确而执行不力或发生偏差,决策目标也不能实现,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在企业中层管理者存在此种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提拔干部的风险防范,首先是要防止思想道德素质有问题、品质不过硬的人走上领导岗位,进入决策层;其次是不要让那些能力平平、不善决策的人担任领导工作。防范措施:一是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和干部“ 四化 ” 的标准选拔领导干部,为此要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免制度,杜绝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制度上保证将那些符合条件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将长期无所作为的领导淘汰出领导岗位,避免因人设事使领导岗位出现冗员。二是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依靠制度而不仅仅是依靠道德信任来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通过任职目标考核、职工民主评议等几道红线,真正建立起 “能上能下 ” 的淘汰机制,使用人不当和监督不力所形成的潜在风险不致成为现实,并使那些与领导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人能够及时得到调整。

4、日常管理事务工作的法律风险。企业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劳动关系的管理,劳动关系的管理是在《劳动法》及有关法规的约束下进行工作。而劳动关系的一方是企业,一方是单个的劳动者,《劳动法》及有关法规的立法动机就是保护劳动者及职工个人的利益,所以日常工作稍有不慎就会陷企业于法律的不利境地。法律风险存在于《劳动合同》的起草与签订、解除与终止以及按时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等工作过程。大中型企业在无意间被劳动仲裁且败诉的屡见不鲜。这种风险的防范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加强法律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及法规的学习,自觉接受法律法规培训,依法加强劳动关系的过程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如何防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无处不在,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需要管理部门从以下方面努力:

1.首先要争取到企业领导层的最大工作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在它的全局性和战略性,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只有争取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把部门的工作规划纳入企业管理的整体规划中 ,才能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否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除了做一些日常事务其它一事无成,以上所述管理风险就会变成残酷的现实。

2.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时至今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管理职业,其管理理论已日渐成熟并达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已经在全社会逐渐统一。

3.人力资源管理者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和掌握《公司法》《劳动合同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用法律知识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从而减少和杜绝工作的法律风险,还要有更宽泛的知识面:熟悉企业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本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

第6篇

去年以来,省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在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制定措施,全力推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年年初印发《州廉政风险重点环节防范管理办法(试行)》。同时,为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职、落实责任,州委将廉政风险防控列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并在选择了工作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6家单位进行试点,探索方法、积累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助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各县市、州直各单位成立工作机构,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认真抓好工作落实。12个县市和州直各单位共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911个,成立工作机构877个。

认真排查,准确评估。各单位通过召开动员会、学习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要岗位、关键环节,按照“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组织审”的工作要求,从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五个方面,全面排查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并按要求进行公示。各单位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按照风险发生概率和危害损失程度,划定风险等级。同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风险的监管责任领导。各级各部门共查找廉政风险点83470个,其中,思想道德风险点17282个,岗位职责风险点16412个,业务流程风险点20871个,制度机制风险点15499个,外部环境风险点13406个。按照行使权力和产生腐败可能性的大小,将廉政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确定一级风险点11002个,二级风险点28997个,三级风险点43471个。

制定措施,强化监督。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过程中,各单位围绕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的风险等级和表现形式,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防控措施并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排除隐患。州林业局实行公务接待、出差派遣、办公用品采购、会议、节假日和双休日用车5项预审批制度和林业资金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制度的治本功能,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市检察院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将单位、科室及岗位排查出的廉政风险内容在单位大厅电子显示屏上每日滚动播放,并将其公布于单位内网,随时提醒广大干部职工。目前,共制定防控措施89690条,健全完善相关制度4142项,新建廉政风险配套制度689项。通过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工作扎实,成效初显。州在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筑牢了广大干部职工思想“防腐堤”。通过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制定防范措施、廉政风险防范考核等工作,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构建了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监督网”。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制度与各单位原有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相互支撑,结合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了立体的监督网络。三是架起了干群“连心桥”。通过廉政风险的查找公示,进一步畅通了群众渠道,健全和规范了办理的工作程序,案件查办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四是延伸了为民“服务链”。通过开展公开服务承诺、公示廉政风险、群众评议等活动,有效解决了机关工作作风中存在的“庸、懒、散”等问题,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

第7篇

一)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随着国库会计核算新系统运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开通以及央行会计“四集中”的实施,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将摆脱长期以来对会计营业部门的依靠,减少资金汇划环节,拥有如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同城票据交换等直达、畅通、多样的资金汇划手段,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形成较为独立的体系,国库资金运行从此驶上快车道。国库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金融、财政体制改革给国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央行职能分拆、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及财政存款计付利息政策的实施,这些改革举措无疑丰富了国库会计核算工作的内涵,拓宽了国库监管范围,提高了对国库会计信息报送质量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库部门应把握机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摆正位置,更好地发挥国库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点的重要作用,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因此,各级国库必须树立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作的效率。

(一)资金清算方面。国库资金清算方式快捷、多样增大了资金清算风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国库资金清算由过去单一的“行库往来”方式转变为包括现代化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国库内部往来在内的多种资金清算方式,使国库直接处于资金清算第一线。2.资金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国库部门的资金划转都是通过会计营业部门,国库人员对国库资金清算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资金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习惯于传统意义的“账平表对”。而国库直接参加联行资金清算,印、押、证的管理、查询、查复的处理、突发事件处置等高风险业务将直接考验国库人员安全防范意识。3.思想道德风险突显。国库业务处理和风险防范最终还是要由人来实现,从历年各地国库出现的案件我们可以发现,因人员思想道德偏差而导致国家财产遭受巨额损失,因此我们说道德风险是整个国库风险中隐蔽性最强、危害性最大的风险。

(二)内控制度方面。相对于国库外部改革的深入和国库会计电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库会计制度建设更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行制度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存在制度空白点。如对国库电算化操作方面缺乏明确统一可操作性的规定,存在规范运用国库业务信息技术的制度盲区。二是岗位设置与国库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突出。如果按照新的操作规定要求,各地国库人员配备将严重不足,势必造成兼岗现象普遍存在,某些内控制度将形同虚设,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风险防范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网络方面。随着国库会计核算对计算机依赖性逐渐加深,网络、计算机以及系统安全成为国库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是计算机病毒风险。目前,国库核算系统通过mt及note系统向上级国库上报日报,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模式极易使处在中心的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二是网络非法侵害。由于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业务用机和其他机器处于同等地位,内联网上任何一台机器,只要安装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就有可能作为客户端登陆服务器进行非法操作。三是应用系统本身设计缺陷的风险,如系统访问控制不严密;缺少对通信传输操作的控制,未能真正实现岗位互控的作用。四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对参数设置、科目属性、级次、比例等不能实现系统自动审核控制,仍需要人工操作,伴随着很大的随意性。以上问题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国库业务充分发挥电算化核算的效率。

(四)监督管理方面。由于国库内外部改革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变,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国库监管窗口也随之前移。国库会计核算不仅需要事后监督,更应加强事中监督。当前国库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监督管理的对象过于狭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传票、报表、账薄的事后监督,这种依靠手工完成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国库核算电算化和国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二是国库监督管理职能弱化,国库部门在实际的监督管理中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而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特别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以及公共支出改变了国库原有的库款支拨核算方式。然而与之相应的国库监管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加强,这种滞后的局面将不利于国库对预算执行监督作用的发挥。

(一)健全制度、统一流程、规范操作。首先,央行职能调整之后,国库监管的内容、范围、职责、措施、手段应在有关制度或法律中予以明确,为国库监管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针对业务的发展和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对原有制度中一些与现时业务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滞后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研究制定国库会计电子设备和网络管理方面制度,形成一套较为完整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以适应国库业务的未来发展。其次,通过制定科学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国库业务规范化操作,特别是关键环节要制定出环环相扣的统一的操作流程,建立起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制度屏障。除此还要制定出异常业务处理的应急方案,以备突发事件下国库会计核算能够得以顺利开展。

(二)强化内控,构建起国库资金风险三道防线。要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国库部门应与会计、科技、支付清算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分析和查找风险的成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督和防范措施,构建起有效控制国库资金风险的自控、互控和监控三道防线:1.自控防线。在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账制度和查询查复制度,真正做到及时查询,有查必复,及时对账,相互签章。2.互控防线。建立“前台核算”与“后台检查”相分离的机制,明确责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对关键性岗位要实行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印、押、证三分管原则,严禁财务处理的“一手清”。3.监控防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控网络,加大事后监督的监督管理力度,实现事后监督的电算化操作,提高事后监督的效率。通过以上三道防线的建立使内控制度贯穿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保证国库资金收支准确、及时、完整,从根本上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三)转变观念,调整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新思路。1.强化风险意识。面对国库资金汇划清算方式的增加和风险点的前移。各级国库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国库干部风险意识,加强防范措施,把监督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对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严把资金进出关。2.增强时效观念。国库存款计付利息是国库部门一项崭新的业务,是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新举措。各级国库要充分认识到国库存款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扭转在办理财政资金收支及时性上的认识偏差,摈弃视财政资金为“数字”的旧观念,增强财政资金收支时效价值的新理念,为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提供优质服务。3.调整监管思路,由于单一账户改革后预算资金拨付业务由国库部门延伸到财政集中收付业务的商业银行。针对这一变化,国库应调整监管思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经理国库、为财政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监管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对商业银行零余额账户及财政资金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督职能,督促银行规范核算行为,及时、准确、安全地划拨财政资金。建立财、税、库、行及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联系机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反映,切实发挥国库在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上的“预警”作用。

(四)优化和完善新系统及内部网络建设。针对目前新系统及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系统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增加对业务系统口令恶意登录识别、报警、记载和封锁等功能,增强系统安全防范自控能力。尽快开发补充国库事后监督功能,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效率,为国库资金安全和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保驾护航。二是在内联网上配置一个子网,区别于其他办公用机的网段和ip地址,将国库业务用机构纳入其中。由此,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以外的机器将无法访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安全系数。三是加强国库业务用机使用的管理,不仅要在所有业务用机上安装杀毒软件,而且要对杀毒软件随时更新。四是对新系统数据备份采取双重备份,在设置共享时要设置专门的用户,权限应设置为只读,保证国库资金数据不被篡改。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

一、引言

风险是指由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引起损失生成的可能性,人们对这种潜在的损失难以确定,因此就构成风险。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 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使借款人不按合同的相关规定还贷,造成信贷资产的预期收入有所损失的概率和可能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及严峻的管理挑战。由此可见,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是大势所需。

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金融风险不确定性、扩散性、传递性等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不同特点。(1)普遍性和客观性。(2)偶然性。(3)可控性。(4)多变性。(5)危害性。(6)信贷风险难以量化。(7)具有潜在道德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

1.政府的干预过多

政府干预过多,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当前,多数地区政府部门为了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要求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或是开发新项目,过多干预企业的投资权、经营权等,迫使当地银行发放多种“政策性”贷款,从而造成银行受损。

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存在一定确实,使得各大商业银行间出现盲目地竞争。例如,目盲为企业进行多头开户,导致企业逃避信贷的监督;银行的信息部门未及时全面、准确掌握相关的信息,有关决策者也未重视对信息的采用;信贷部门未严格管理信贷工作,相关的贷款审批责任不明确;“三查”制度未严格落实等。

3.缺失社会信用

社会信用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整体仍不发达。多数企业为了弥补经营周转的缺失,用过向银行筹款,使得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过于依赖,但它们的信贷关系存在的信息却不相称,直接导致贷款对象的选择风险。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加快,管理经验得到不断地累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某些信贷风险,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也间接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进而增强了信贷风险。

4.金融体系滞后,制约信贷风险的防控

首先,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金融工具较缺乏。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管,进而束缚银行业务的分散化能力,从而降低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其次,金融市场的融资机制不完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直接金融的比重过低,间接金融又过于依赖银行的投融资。这使得银行的信贷资产过于集中,不良资产不断产生,极大可能造成银行损失。最后,金融监管力度不强,导致信贷风险不断增强。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对策

1.减少政府的政策干预

目前,针对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干预问题,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危害,应尽快地回归于客观调控的工作上,积极树立长远的目标,尽量克服短期的利益行为。商业银行方面也应加快改制步伐。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应去除自身的行政身份,完善金融市场。融资主体也应加快改革,从先前的依赖正政府独立出来,真正地成为自主经营门户。

2.加强风险集中的防范工作

加强对风险集中的防范,才能最大化的预防风险的产生。可通过信贷的组合管理,实现银行有限资源获得风险的最优化配置。最主要的任务还在于对风险构成因素进行合理地、科学地计划、监测与控制,具体为:制定风险可接受的标准、明确对地区、行业、交易对手以及某种风险的限额,对它们进行实时的监测组合,对各项业务提供战略指导等等。

3.加快动态风险评估系统的建立

随着金融市场创新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会不断增加。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建立能对商业银行进行实时监测相关动态风险的评估系统。可以行业银行的业务类型、资产规模以及风险管理等为根据,明确监管周期,在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监测后,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和综合评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切实实时动态的、持续地监管。此外,监管当局要制定严谨的、明确的现场监督制度。针对风险的传递、控制等问题,应加快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4.加强对信贷文化的建设

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是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例如,各项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道德文化等。信贷文化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能促使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信贷职业道德与工作作风。加强建设信贷文化,可强化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信贷相关的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能够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毒害,培养良好工作作风与高度责任感。此外,还应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队伍的素质,优秀的风险管理人员,在信贷业务与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极度缺乏高级的风险管理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善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发展。要解决这种现状,必须加紧引进人才,以此充实银行管线管理队伍。对现有的员工也应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奖惩制度,明确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岗位责任制。

五、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形势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唯有有效减少政府的干预以及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商业银行才能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晓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淮北师范大学, 2010.

第9篇

一、岗位廉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是搞好岗位廉政教育工作的关键

岗位廉政教育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重要岗位党员干部“多做事,做好事,不出事”的主要工作环节。区委将我局作为今年岗位廉政教育活动唯一的试点单位,既是对建设局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工作寄予了希望。因此,局党政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部署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并制发了洪建发[]29号《岗位廉政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局大力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工作活动,做到抓好学习促认识的提高,以认识提高促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行为规范,以行为规范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了一班人在岗位廉政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带头和齐抓共管作用。

与此同时,局领导班子一班人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契机,认真落实中心学习组制度。

(二)突出重点,科学系统是使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

为了使岗位廉政教育活动真正发挥预防违法违纪行为的作用,我们突出了以掌握“人权、财权、事权”的党员干部作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个重点,坚持双方互动、重在预防、科学系统的原则,严格认真地按照梳理工作岗位、查找岗位风险、制定防范措施,设计教育内容的四个步聚,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活动。

1、梳理工作岗位。局成立了工作专班,锁定关键环节、围绕项目决策、施工许可、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安全监管、档案管理等类96个工作项目,分别编制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对局属各单位及局机关的36个岗位职责和118个工作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

2、查找岗位风险。通过采取内部帮、群众提、互相查、领导点、组织评等查找方法查找出风险点,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存在的不同职务风险,把岗位风险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思想道德风险点风险类,风险点主要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和作风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思想信念动摇;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阳奉阴违、独断专行、弄虚作假;贪图享受、铺张浪费、骄奢逸等方面。二是制度机制风险点风险类,风险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制度不够科学严谨,缺乏时效性,没有约束力,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可能造成工作中出现偏差;对制度监督检查不够,可能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发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行政管理风险点风险类主要集中体现在承担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弄虚作假,违反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及其它规定,发生不廉洁行为。四是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点风险类主要集中体现在项目的决策审批方面,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在项目决策、招投标、项目建设施工、建筑项目预和决算、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等环节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及其他规定,引起申请人的申诉、投诉和诉讼以及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后果。

3、制定防范措施。根据查找的岗位风险点,结合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拟定防控措施,分级审核,最后经局党委会集中研究制定防控措施,防控措施主要分为健全制度机制和设立思想道德防线两个方面,制度机制主要针对目前运行的制度机制容易诱发腐败的漏洞,建章立制,实现流程再造,规范行政行为。设立思想道德防线主要任务是依据岗位风险点,开展岗位廉政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重点岗位人员都深知本单位每个岗位的风险,建立起岗位廉政教育长效机制。

4、设计教育内容。本着“因岗施教、因人施教、因知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对风险岗位行了分类,一是按岗位类别进行划分,针对岗位职能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二是按职务层级进行划分,针对领导干部、基层领导干部、一般干部等不同等级人员,因人施教;三是按年龄知识结构进行划分,针对提任干部等知识结构差异,因知施教,突出行业特色和岗位特点,解决不同问题,打牢思想基础。

在划分教育类别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把岗位基础的廉政制度要求作为岗位廉政教育的重点内容。制作一批岗位廉政督牌和岗位廉政教育心得手册,时刻提醒本岗位工作人员正确履行岗位职权。如行政人员以廉政法律法规和作风建设的要求为主;新提任干部则以党政干部廉政条规和廉洁自律要求为主,主每一位干部都能了解自身所处的岗位职务风险和行为规范,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其在面对类似情形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提高对腐败现象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御意识,达到预防风险、回避风险的目的。

在开展岗位廉政教育中,我们注重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在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以树立“六观”为核心的专题教育,以党组中心组学习、廉政培训、党课教育、撰写 心得、观看电教片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读书修德、以德律己”活动,开展“为谁掌权、怎样掌权”问题的讨论,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在科级干部岗位教育中,充分运用剖析典型案例、组织参观监狱听犯罪人员现身说法、参加法院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和以案释法活动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做到“三惜”即珍惜工作岗位、珍惜家庭幸福、珍惜个人自由。对提拔任用干部,开展任职培训和任前廉政谈话;对出现苗头性倾赂性的干部实行廉政谈话教育,把问题消来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在敏感时间进行全员重点教育,实现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局把岗位廉政教育作为绩效评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年终对各单位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建立健全岗位廉政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岗位廉政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责任、措施得力是搞好岗位廉政教育工作的保证

为了使岗位廉政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我局一是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把岗位廉政教育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的一个基础性必查内容进行检查考核。二是认真落实廉政谈话制度,局党委书记胡忠利同志局长李用高同志与局党委每名成员进行廉政谈话。党委委员与其分管科(室)及局属单位班子成员进行了不少于一次的廉政谈话,三是严格执行述职述廉制度。与此同时,我局还“硬化”岗位廉政教育工作,要求做到“九个一”,即:一个《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一份《岗位廉政承诺书》;一次岗位廉政风险点自查;一块廉政警示牌;一次廉政约谈;一次情影模拟案例教育;一次集中警示教育活动;一套符合实际的岗位廉政教育工作制度;一次岗位廉政教育工作考核检查。

通过一年来开展岗位廉政教育活动,我局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了材料供应中心主任卢金甫、拆迁办副主任陶涛等一批好的典型,全年无涉及党员干部个人的违法违纪举报,政风行风评议取得优秀成绩,行政投诉下降30%,按时优质办理率达100%。有力地促进了我局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今年我局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9亿元,完成市级重点工程配套拆迁任务230万方。

二、岗位廉政教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及下步打算:

第10篇

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着力提高风险防范,高度重视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强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是2012年银监会风险监管的重点。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显著。到2012年9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超额准备金率为3.8%,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值1.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存贷比为67.83%,若剔除贴现,实际存贷比会更低。从基本面上看,农村信用社资金宽裕,支付能力较强,但受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存款波动大、不良资产上升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因此,在流动性过剩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在流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尽快采取措施,及早化解,确保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

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之下的问题

存款波动较大

2012年以来,全部金融机构受业绩考核、信息披露等因素的影响,存款持续出现季末大幅度冲高、季初明显回落现象。根据银监会相关资料,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季度,月度新增存款稳定处于平均2400亿元的水平,季度增量占到上半年的65.7%。二季度月增存款波动性明显加大,4月存款冲高回落,负增长234亿元,5月恢复增长,6月又攀升2575亿元”。存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款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到信贷计划的执行,并对流行性产生较大影响。授信随时履约,“农户贷款证”随到随办,发放的贷款一时也不能收回,因而贷款持续增加。由于存款的这种上下波动,超额准备金率就会出现季度末较高而其他月份却较低,可能出现流动性缺口,形成流动性风险的情况。

不良贷款反弹,难以压降

当前,全国农村信用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持续实现“双降”,但应当理性地认识到,如果剔除贷款增加稀释的因素,剔除呆账核销等因素,实际不良贷款不降反增。据调查,2012年1~9月,A县联社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1346万元,而呆账销3512万元;B省农村信用社呆账核销占不良贷款处置额的33.2%。呆账核销虽然减少了不良贷款余额,扩大了存贷款差额,但没有真正收回,没有增加现金流,没有形成偿还负债的能力。若剔除呆账核销,实际不良贷款没有压降。

同时,有的联社通过“借新还旧”隐藏了不良贷款,如C联社各项贷款36.7亿元,不良贷款3.8亿元,占比10.44%,而“借新还旧”贷款达到7.25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9.6%。“借新还旧”只是在借款人交上利息、偿还部分本金、落实有效担保的情况下,换借据而已,并没有增加现金流,没有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多数“借新还旧”在关注类反映,隐藏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如果加上“借新还旧”,不良率会更高。像这样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农村信用社如果在存款稳定性方面出现大的问题,就会出现支付风险,危机生存。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排头兵,信贷管理水平较高,但近两年也出现不良贷款反弹,特别是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增长幅度较大,到2012年6月底不良贷款增加129亿元,增长率为143.43%,余额达到426亿元。如D省农村信用社2012年1~6月新形成不良贷款当年处置额12.3亿元,当期处置率仅为14.9%,均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1~9月贷款到期收回率97.4%,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126.5亿元到期没有收回,较去年同期增加32亿元,其中有10个市地不良贷款较年初不降反增,增长最高的达到5亿元。根据银监会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6月末,不良贷款3574亿元,不良贷款率4.7%,分别比年初减少79亿元和降低0.7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余额在4月和5月两度出现环比上升,6月末关注类贷款也较年初增加250亿元”,“有14个省份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增加额共计119亿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目前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严重影响了资产的流动性。

银行承兑汇票存在潜在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具有融资手续简单、成本低、流动性高、融资功能强的特点,在持续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受到企业和银行的青睐。为了拉客户,完成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等指标,有的农村信用社主要审查企业的信用评级情况,对是否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却审查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降低保证金比例,忽视担保和抵押的考察,从而埋下了风险隐患。如2012年9月底,F市农村信用社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11399万元,较年初增加1891万元,而保证金较年初下降1766万元,余额为6506万元;保证金比例由年初的87%下降到57.08%;剔除全额保证金后,保证金比例由年初的80.69%下降到33.4%,敞口部分较大。农村信用社虽然承兑纳入表外科目管理,避开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但若出现垫款,会增加逾期贷款,形成流动性风险。2012年3月末,内蒙古累计形成承兑汇票垫款13.9亿元,比年初增加9.7亿元,增幅高达232%,其中不良贷款6.9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垫款不良率接近50%。

投资产品存在较大风险

近年来,由于存在流动性过剩,资金宽裕,有的农村信用社为了增加收益、完成经营利润考核任务,将资金投向限控行业。一是购买其他银行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如太原市城区一基层信用社以购买15亿元信托收益权方式,变相向一家重组更名的退出类平台公司发放大额贷款,并通过“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核算,规避了存贷比和贷款集中度监管。2012年6月末,河南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购买信托产品202亿元,占各项投资的29.7%,其中投向涉农相关行业的金额为零,直接投向房地产行业的信托产品余额31亿元,占全部信托产品的15.3%。辖内个别联社甚至违规投资股权类信托产品,不仅严重偏离支农方向,而且潜藏较大合规风险,风险已经暴露。二是有的农村信用社购买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城投债,偿债来源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益,还款保障不足。

收息率下降,利润增长放缓

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到利息收入和经营利润。2012年以来,一些农村信用社收入及经营利润增长趋势下行明显。1~9月,F市农村信用社表内外应收利息达到37.68亿元,较年初增加5.31亿元,综合收息率仅为83.76%。B省农村信用社收入增幅每月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由1月末的35.4%逐渐下降至9月末的25.8%;三季度经营利润74.8亿元,比二季度减少4亿元。收息率下降,利润增长放缓是影响资本充足率提升的重要因素。6月末,16个省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资本充足率未达到8%的农村信用社有839家,比年初增加55家。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下降说明了有的农村信用社清偿力和流动性减弱。

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7个季度下滑。在经济下行风险还未彻底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下,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受存款竞争和民间融资的影响,存款不稳定性加大;另一方面信贷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全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化与我国经济下行表现出高度一致。

当前经济环境对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偿债能力下降,贷款违约风险加大。二是“三角债”再度抬头。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户基本处于行业下游,处于资金链的最低端,普遍存在“要账难、资金回笼难”等问题,很多客户不能按月交息,不能到期偿还本金,其贷款成为不良。三是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农村是高利贷的重灾区,受高利贷崩盘、老板跑路的影响,高利贷风险最终转嫁给农村信用社,使信用社信贷质量下降。四是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与之相关的客户受到较大影响。2012年前三季度,C联社新增不良贷款569笔6441万元,其中:次级类贷款4758万元、可疑类贷款1683万元;按行业划分,种植养殖业697万元、餐饮服务业197万元、房地产建筑业3989万元、加工制造业859万元、运输业193万元、批发零售业421万元、租赁业85万元。房地产建筑业与其相关的行业新增不良贷款4464万元,占比69.3%。五是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涉农不良贷款也成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2011年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2.2%。2012年6月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余额2912.7亿元,比年初下降54.6亿元;12个省份涉农不良贷款反弹,5个省份涉农不良贷款超过200亿元,3个省份涉农不良率超过10%。六是虽然当前我国未出现普遍性的规模裁员和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现象,但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月以来逐月下降,用工需求也在下降。致使农民工收入减少、储蓄减少、偿还贷款的能力下降。

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持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诚信守法,人民银行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但从目前看,农村信用环境还亟需优化。

一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不降反增,其中的原因,不仅来自信用社自身,还受复杂多变宏观经济形势、高利贷崩盘的影响,更受当地农村信用环境的影响。一是一些农户缺乏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诚实守信的意识淡薄,在申贷之日就没有打算还。二是一些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虚假材料,伪造合同和营业执照,或采取顶冒名等手段,骗取贷款,挪用信贷资金,恶意逃废债务,给农村信用社造成重大损失。2011年,D省通过排查,发现符合诈骗和骗贷行为的贷款64535笔61.6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05%。三是法院执行力度不够,致使农村信用社赢了官司收不回钱。2011年以来,C联社诉讼不良贷款136件,标的额1958万元;申请执行405件,标的额2012万元。诉讼后,未经执行,借款人主动偿还、收回的不良贷款527万元;通过法院执行,收回不良贷款仅为451万元。10月底,C联社表内外涉诉不良贷款18906万元,占全部表内外不良贷款的30.97%;未收回诉讼费用239万元。“执行难”诱导了多数农户不还贷款。一些借款人虽然早已被,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有效执行。这对其他农户产生了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使很多村民纷纷效仿,产生了“欠债有利”、“还贷是傻瓜”等赖账不还的心理,有钱也不还信用社贷款,从而出现了“一户不还,其他户观望”的现象。

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是部分农村信用社重业务发展,忽视了员工思想道德教育,致使一些员工缺乏道德操守、合规意识淡薄,执行制度不到位,甚至有的内外勾结,帮助客户诈骗和骗贷,出现了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是考核指标不科学,重规模轻质量,重显绩而忽视对潜在业绩的考核,致使一些信用社为完成贷款营销指标,忽视贷款的考察,忽视监管风险提示,违规发放贷款,投向限控行业和企业。

三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一些农村信用社存在盲目放贷的冲动,办理社团贷款,但投“非农”行业,运转不规范,存在单家贷款超比例、还款方式不合规等问题;办理大联保体贷款、企业联盟贷款、村级联盟贷款、个体工商户联盟贷款,虽然较好地满足了客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求,但存在着行业相同、多户贷款一户使用、转移贷款用途等问题,风险难以控制。特别是,部分农村信用社超出资本承受能力大量发放大额贷款。2011年末,全国有993家机构单一贷款集中度在10%以上,占机构总数的42.5%。

相关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信用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执法、司法、行政等多个部门,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首先,地方政府应制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起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其次,加强法制建设。法制治理也需要一定的声誉环境,只有在人们十分重视声誉的社会环境里,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诉讼贷款执行难,一方面造成贷户失信成本低,欠贷有利;另一方面造成法律震慑力下降,执法部门声誉下降,很多人敢于向法律挑战。因此,法院、公安局要加大对案件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骗贷、高利贷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对钉子户、赖账户,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曝光,在全社会形成“对失信者,人人喊打”的氛围,增强公民“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再次,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和信息制度,加大风险监测预警力度,引导民间资金流向,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治理民间借贷乱象,防止类似温州“跑路”风波的再次发生,严防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业传递。

二是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各级银监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和风险提示,促使农村信用社尽快化解存在的风险,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

三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严把贷款投向。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学习研究央行《中国农村金融金融服务报告》、银监会监管风险提示,严把贷款投向,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同时,仔细梳理,列出风险较大的企业和行业,制订退出计划和措施,早预警、早识别、早处置,优化资产质量。对存量不良贷款,加大压降力度,尽快处置。

四是加快转型步伐,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实际,以防控风险为目标,以实施《农户贷款管理办法》为契机,完善法人治理,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建立现代化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全程、动态、实时监控各类风险;要修改完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服务、管理和贷款质量,解决“重放轻管,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促进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要以改善服务、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为前提,审慎科学开展业务创新,加快业务转型,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

第11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动员大会,是为了贯彻落实县委、县纪委廉政风险预警防控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在我县尚属试点,财政局被列为6个试点单位之一,充分体现了县委、县纪委对财政工作的关切和重视。作为试点单位,我们要按照统一部署,抓好党风廉政预警和领导干部腐败风险防控,促进财政事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下面,我就如何抓好这项工作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是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所需。当前,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接近尾声,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明确要求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从纪检监察工作的角度来讲,就是要认真查找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就是我们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主要是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预防,超前预防,推动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是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求,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纪检监察工作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推进此项工作为重点,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二)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是反腐倡廉客观形势所急。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是坚持反腐倡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具有特色惩防体系的有效途径。把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作为“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具体实践,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为党员干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是关心爱护党员干部所在。保证干部成长安全重于泰山。我们财政干部手中大多数都有着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财务开支、物资采购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但同时这些权力和资源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针对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不同风险点的个性和特殊性采取预防措施,增强了教育、制度、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提高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和积极化解廉政风险的意识,促进决策民主、程序公开、运行规范,使预防腐败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职责清楚,目标明确,便于检查和考核,防止权力滥用。在党员干部出现腐败苗头,未构成违纪时,及时予以提醒、预警和处置,促使党员干部正确、健康、有效地履行职责,以免铸成大错,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关心、挽救有腐败倾向党员干部的有力措施之一。

二、深刻理解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具体内涵

廉政风险:是实施公共权力的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发生滥用公共权力或的可能性。

预警防控:是纪检监察机关针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主动防范和监控的一种措施。

风险具有客观性、损失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性。风险的客观性揭示了任何有业务处置权、有职责的岗位都有风险。风险的损失性揭示了一旦风险发生,就会对本人有效履行职责,对事业、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有责任、有必要主动防范,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到最低。风险的不确定性揭示了风险只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是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预防措施,增强自身的自律意识,去防止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通过努力把它降到最低程度。

廉政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关注和遏制“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针对在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和岗位职责三个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在综合运用现有工作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后期处置办法构建了预防腐败的“三道防线”。其中,前期预防措施解决了预防工作覆盖面的问题,规范了预防工作的措施体系;中期监控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后期处置办法对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实施超前预警。

三、全面掌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的工作程序和重点

(一)工作程序

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按照制订方案、贯彻执行、检查考核、修正完善四个环节进行。

1、制订方案。成立局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目标,制订实施方案。

2、贯彻执行。通过查找廉政风险点,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风险库,制订执行防范措施。一是查找廉政风险点。结合自身实际,在从上到下或自下而上清权明责的基础上,查准找全廉政风险点。二是分析廉政风险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认真分析廉政风险存在的原因、根源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提高防范措施的针对性。三是评估廉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廉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高低,提高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四是制订并执行防控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着力形成以岗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五是建立廉政风险库和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廉政风险库,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把握重点,提炼共性,及时修正防范措施。同时,逐步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

3、检查考核。建立和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制度,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工作要与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目标考核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结合进行。

4、修正完善。按照年度运转,周期循环的推进方式,根据检查考核结果,纠正存在问题,完善工作措施,修正完善防控制度等,推动工作进入新一轮循环。

(二)工作重点

查找风险点,是预警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次试点工作风险点查找的对象包括全局干部职工。

1、把握查找廉政风险的方法

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相互帮、集中评、组织审”五步法,从梳理行政管理事项、审批程序、公共服务程序等业务流程方面入手,查找廉政风险点。:

2、把握查找廉政风险的类别和程序

(1)廉政风险三大类别: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制度机制风险。

(2)廉政风险查找程序:第一步,针对个人岗位查。查找对象对照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的实际,通过查找风险“五步法”,认真查找并分析评估自身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由各股室、单位负责人审核后报局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办公室备案。第二步,针对各单位职责查。各股室、单位对照“三定”方案和业务流程,查找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重点查找并分析评估人、财、物管理和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要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提出防范控制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由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局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办公室备案。3、把握查找风险的重点部位

重点围绕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民生等领域的重要环节的风险点查找;突出围绕拥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及人、财、物管理等业务处置权的关键岗位的风险点查找。

4、把握查找风险的四个关键步骤

(1)清权明责。对行政管理权力或业务处置权力进行全面清理和确认,是找准风险点的基础。通过梳理行政管理事项和业务工作,明确各个单位和岗位职责,并依照运行程序绘制业务流程图。

(2)找准风险。围绕岗位权力、权力运行核心找准可能出现廉政问题的点和环节,而不是找工作差距。查找风险点一定要在“自己找”的基础上,通过领导提、相互帮、集中评、组织审等形式查准找全。

(3)分析评估。按照风险发生几率、危害程度和违法、违纪、违德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

(4)制订措施。针对已经查找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确定采取工作措施的力度,有计划地研究制订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的具体防控措施和相关工作程序,并统一以流程图或表格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5、把握制订防范措施的“五强”原则

一是岗位措施对应性要强。对应风险点的岗位措施要体现一岗双责的要求,确保“双安全”,即确保在勤政方面有效履职,廉政方面不出问题。

二是防控措施衔接性要强。要避免单位与单位、岗位与岗位、正职与副职之间的防控措施互不衔接,防止出现空白点和断档。

三是公示公开监控性要强。要加强政务公开、事务公开建设,强化外部对单位、岗位执行职能的监督,做到岗位责任人的自控。要加强网络建设,把风险点和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在局域网进行公开,提高网络的监控性,规范工作程序。

四是制度建设可操作性要强。制度建设既要注重制订,又要注重执行;既要注重实体要求,又要注重程序要求;既要注重廉政建设的制度,又要注重勤政,以廉促勤,使廉政勤政相得益彰;既要注重正面要求,又要注重责任追究。

五是廉政教育针对性要强。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控措施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要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单位措施、网络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自觉分析危害,启发主观防范意识。

四、具体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在我县尚属试点,我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各股室(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实施。局领导班子成员、各单位负责人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本单位和分管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确保防控腐败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要狠抓落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做到人员、时间、措施、效果四落实。

第12篇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客观上讲,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推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下降,对此,人民群众是认可的,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但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种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相互交织,使得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务犯罪仍呈现高发、易发趋势,大案要案的遏制还不理想。对于这种反复出现的问题,需要从规律上找原因,“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防范与惩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与惩治打击相比,前者具有更为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积极预防职务犯罪,在降低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的同时,也保护了领导干部,所以遏制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应当防范与惩治并举,在保持坚决打压的高压态势下,更加重视预防工作,实施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已然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和趋势,这不仅是职能上的转变,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国际潮流和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们在已有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解决预防职务犯罪问题,从岗位风险、制度设计、监督管理上探究发生职务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从抑制领导干部个体腐败动机、健全管理内部流程和办事程序、规范群体行为的立场上,构筑起防止利益冲突的长效机制。

预防工作应重视交叉学科的应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科是知识储存的方式。因此,知识的发展和知识观的变化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传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学科领域主要局限于刑法学和犯罪学领域,但如果要真正实现试点工作所设定的“探索和深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战略方针的有效机制”的目标,我认为仅仅在刑法学和犯罪学,或者在法学领域恐难寻找到职务犯罪立体预防足够的理论依据。对此,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

本课题的设计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廉政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均为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成果,能够解决权力的风险问题,在金融和保险行业被广泛运用多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将这些管理方式大量引入政府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理论与前述“预防为主”的政策相契合,能够为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工具。

具体而言,在本次试点工作中,我们聚焦于解决权力的风险控制问题,通过侧重微观,拓宽反腐败的路径,实施关口前移,更有效地预防腐败。基于此,试点工作注重查找四类风险(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运行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建立三道防线(前期防控措施、中期控制措施和后期处置措施三道防线)、抓住四个环节(即抓好计划、执行、考核和修正四个环节)作为基本内容,对东航集团的航空客货运营销、物资采购、财务监管及主要负责干部权力运行等重点领域开展了试点工作。总之,在本次试点工作中,权力配置或运行中的不合理因素怎样调整更为合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以此着力打造一条持续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控链、一张覆盖权力行使全方位的监控网,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让理论研究在社会实践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