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祖国诗歌

赞祖国诗歌

时间:2023-05-30 10:3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祖国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赞祖国诗歌

第1篇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 我们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六十一个生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我校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国庆庆典活动,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1、组织一堂庆国庆的主题班会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动时间内上好一堂关于庆国庆的主题教育课,各班级发言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励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五彩画笔画祖国

学生通过水墨画、水彩笔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画出祖国巨大变化,画出人们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国的伟大。

3.唱响红歌颂祖国9月29日晚,我校全体师生带着金秋的喜悦,唱响了高亢奋进的颂歌,用诚挚的热情为祖国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咏比赛得到团市委、社区、兄弟学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一首《四渡赤水》赢得满场喝彩。全校24个班*级合唱了24首红歌,唱红了校园,唱出了对祖国的祝福。晚会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这次晚会激发了我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证明了晚会的成功。

4.自制版报赞祖国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处组织评比各班黑板报。学生利用板报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5、诗歌朗诵比赛

9月24日、25日学校按年级举行主题为“迎国庆、颂祖国”的诗歌朗诵比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

第2篇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励: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担任班长,每年均获三好学生,并多次获得学校的“学 习小博士”、“学习标兵”、“十佳小书法家 ”、“文澜孝星 ”、“优秀书香小博士”、 “全国校园小作家”、“文澜假日之星”等荣誉称号。

XX年习作《爱的眼泪》在小天鹅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上虞市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市“我的学习我做主”故事征文比赛三等奖,在庆祝建国60周年“贺岁祖国”知识竞赛中获银奖,作文在《小学生作文向导》《花火》等杂志发表。在校“爱的故事”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四届现场创新作文一等奖,“新思维”数学竞赛一等奖,“春意上虞”诗歌征文三等奖等。

主要事迹:

从一年级起,我就一直担任班长,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班长了。

我现任六(3)班的班长。我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积极争章,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们的“知心姐姐”。我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同学中的名人,校园里的风景线。

在学校,我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当同学有不懂的地方,我会热心帮助同学。我以身作则,是同学们的榜样。当学校有活动时,我会积极参加,争取为班级获得荣誉。让老师和同学为我骄傲。

在学习上我名列前茅,各科成绩优异,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每月被评为“文明之星”,是学习上的小博士,更是令人羡慕的“小作家”。我的习作《爱的眼泪》在小天鹅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上虞市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庆祝建国60周年“”在校“爱的故事”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学校举行的现场作文竞赛、征文比赛和数学竞赛中,我多次获得一等奖,还被授予一级“全国校园小作家”称号。还在“贺岁祖国”为主题的全国知识竞赛中获得银奖。

老师和同学们还夸我多才多艺。我从小酷爱写作,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曾获全国一、二、三等奖,我的习作在《小学生作文向导》《花火》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并多次获奖。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热爱劳动,是妈妈的好帮手,也是家中的开心果。当妈妈劳累的时候我会帮她分担我力所能及的家务。爷爷奶奶不舒服时,我会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多次评为“文澜孝星”。

老师经常夸奖我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我知道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将来。我将继续努力,在文澜这块无墙的乐园里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3篇

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

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

Про волнистую рожь при луне.

Шаганэ ты моя,Шаганэ.

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

Что луна там огромней в сто раз,

Как бы ни был красив Шираз,

Он не лучше рязанских раздолий.

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

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

Эти волосы взял я у ржи,

Если хочешь,на палец вяжи ―

Я нисколько не чувствую боли.

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

Про волнистую рожь при луне,

По кудрям ты моим догадайся.

Дорогая,шути,улыбайся,

Не буди только память во мне

Про волнистую рожь при луне.

Шаганэ ты моя,Шаганэ!

Там,на севере,девушка тоже,

На тебя она страшно похожа,

Может,думает обо мне...

Шаганэ ты моя,Шаганэ!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难道,因为我来自北国,

我准备把那原野向你来描述,

描述那月光下波浪般的黑麦。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难道,因为我来自北国,

那里月亮也要大一百倍,

无论设拉子多么美丽,

也不会比梁赞的旷野更迷人。

难道,因为我来自北国。

我准备把那原野向你来描述,

我的头发就是从黑麦那里索取,

若你愿意,就缠绕在手指上――

我丝毫也感觉不到痛楚。

我准备把那原野向你来描述。

描述那月光下波浪般的黑麦,

凭着我的鬈发你能猜得出它的模样。

亲爱的,开玩笑吧,微笑吧,

只是别唤醒我的回忆

那月光下波浪般的黑麦。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在那北国也有一个姑娘,

她长得同你出奇地相像,

也许,她正在把我回想……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

(左安飞 译)

叶赛宁(1895―1925)是具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著名田园派民族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很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叶赛宁的诗歌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从他的每一句诗当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饱满而又真挚的情感。叶赛宁的抒情诗更是清丽脱俗,为人们所广泛喜爱。祖国、爱情、大自然等都是诗人百写不厌的题材。

《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是叶赛宁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被列入了诗人的《波斯抒情》组诗之中。《莎甘奈,我的莎甘奈啊……》可以归入爱情抒情诗之列,但实际上这首诗最基本的主题仍是诗人那一抹浓浓的乡愁。叶赛宁非常喜爱东方诗歌,也曾梦想到波斯去游历,但是诗人的这一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波斯抒情》则是诗人于1924至1925年间在高加索地区旅行时所作,在这组诗中,无处不体现着诗人独有的创作风格。

全诗共划分为五个诗节,在第一个诗节中的第四句诗中出现了生长于俄罗斯原野上的黑麦形象,诗人借助隐喻(метафора)这一语义修辞,使得黑麦这一独特形象成为了远方故乡的象征,寄托了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诗人熟练地运用了夸张(гибербола)手法(Потому что я с севера,что ли/Что луна там огромней в сто раз),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要大百倍。然而,这种以虚作真的夸大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整首诗都体现着诗人高超的语言运用组织能力,在诗中叶赛宁打破了俄语原有的语法规范(Я готов рассказать тебе поле...),根据俄语语法规则要求,在这里动词“рассказать”之后需要搭配前置词“о”(即:рассказать о поле)。但是,通过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与合乎语言规范的“рассказать о поле”相比,“рассказать поле”更富有表达和表现力,感彩也更加浓厚,它在意义上也更接近“высказать”(说出),更能使得作者的心声得以言明。

由于叶赛宁的独创性,词语和诗句的反复(повтор)构成了《波斯抒情》组诗的典型特点。在诗中是人不止一次地使用常见于东方诗歌当中的结构修辞手法――环状诗节(строфическое кольцо)。正是在这样的结构中,该诗的第一节诗由接下来4个诗节中每个诗节的首行和末行诗句组成,并且包含了在 接下来4个诗节中所展开的主题与动机。在艺术结构上,叶赛宁采用了诗歌中比较少见的五行诗,而且还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花环诗(венок строф),即每个诗节都是环状结构。除此之外,在节奏上,该诗运用的是三音步抑抑扬格(трехстопный анапест),通俗地讲,就是两个非重音音节后加一个重音音节的音步,即:= = =? / = = =? / = = =?抑抑扬格的使用使得该诗既有迂回婉转之态,亦有一气呵成之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诗里完美结合,迸发出无尽的火花,创造出了一首旋律节奏优美且荡气回肠的绝美诗歌。

【注释】

①莎甘奈(Шаганэ)是巴统市的一位中学女教师,和诗人有过一面之缘。

②设拉子(Шираз)为伊朗南部最大城市,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斯诗人萨迪和哈菲兹的故乡。

【参考文献】

第4篇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从中吸收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及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并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但其内涵又比语文能力更为丰富。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正处在记忆力、想象力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让儿童多读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儿童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有效的促使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绘画美,凝练美、音乐美等特点。

古诗词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词作者对于诗中意象的描写上。古人作诗时常常是几句话就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如“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寥寥数语,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句中的画面,在结合自身感受去体悟诗歌塑造的独特意象所蕴含的情致。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p色彩的搭配p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骆宾王《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十个字就用到了“白”“绿”“红”“清”四种颜色,一读到诗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一幅白鹅在水中畅游的画面,感受到非常优美的情境。

同时,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的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老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标独傲。如果我们再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在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其主要成员被一网打尽,永贞革新烟消云散,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在柳州,他虽然得到了一个司马的虚衔,但既无官舍有无职责,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

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注重的是对古诗词的概略了解下的读背诵记,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语文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时完全不必细致分析到每个字。古诗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文字,常常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手段的运用,如果教师非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反而会使小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师教起来也会倍感吃力。

1、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体现了吟诵古诗的重要性。这里的吟诵不是指如读平常课文时的朗诵,而是指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后的按节奏的吟读。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和谐之美的同时,感悟诗中的情趣。

2、引导学生体验诗情

教学古诗词最忌讳的就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有些教师一上来就作品年代作者简介作品艺术特点一大堆的讲述,根本不在乎学生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感悟一首古诗词并不是理解字面意思知道写作背景就能融会贯通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不能生搬硬套一味灌输。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词一首或咏一物或赞一景,或抒一怀或感一事。无论咏物写景还是感怀伤时,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感情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意向。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在反复吟诵之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每一首诗词中的意趣和价值取向。当学生自主地去感悟一首诗而有疑惑时,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与所学诗词有关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3、学习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任务也不例外。小学课文中的许多古诗词都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不可多得的材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相当大的作用。

第5篇

早发白帝城

J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释义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声在不停地啼叫,轻快的小船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1.辞:别,离开。这里指出发。

2.白帝城:古城名,东汉公孙述所筑,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

3.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莞咚剩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4.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5.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6.啼:鸣叫,猿的叫声像啼哭。

7.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赏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诗大多是描写祖国山川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内容,诗风雄奇豪放。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在李白一千多首诗歌中,以长江三峡为题材的诗作达30多首,而《早发白帝城》这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他在58岁时的忧去喜来之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天资聪明。少年时代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25岁时离开巴蜀大地,奔波了半生,经历了人生的巅峰和失意,最终不仅没能实现自己雄伟的抱负,到了晚年,反而因为在“安史之乱”中不留意站错了队,被唐肃宗李亨下诏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

第6篇

教学目标:

1.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从活动中感受,从创作中得到快乐,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养成观察气候的变化、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以及人们的变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日历、各种植物形状的卡纸、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师: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师:秋妹妹特别淘气,它躲了起来,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秋天好不好?

(板书课题:秋天在哪里。)

二、新课教学

1.找秋天。

师:请同学们睁大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帮老师找一找,秋天妹妹躲哪里去了。你发现它了吗?

(板书:找。)

生1:树上的叶子都变黄了,小草也变黄了。

生2:枫叶变红了,也开了。每年这个时候我家旁边的香坊公园都会举办展,那里的可漂亮了。

生3:庄稼都丰收了(小麦、高粱、大豆、玉米……),农民伯伯开始收割了。各种蔬菜水果也都成熟了(豆角、茄子、黄瓜、苹果、橘子、葡萄……)。

师:你们观察得细致入微,真了不起。在我们的身边,除了植物,还有哪些地方蕴藏了秋天,你找到了吗?

生1:小燕子都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成一字或人字的队伍飞走了。

生2:青蛙,蛇等小动物都开始准备冬眠了。

师总结:秋天到了,蝉停止了鸣叫,燕子、大雁等都飞到南方去了。松鼠、蚂蚁往洞里搬食物准备过冬,螃蟹在这个季节成熟了,青蛙、乌龟、蛇等动物加紧时间挖洞准备冬眠过冬。 到了秋天哺乳动物都要进行第二次换毛。

师:除了植物和小动物,老师在你们的身上也找到了秋天,你感受到了吗?

生1:我都换上了厚厚的衣服。

生2:我昨天开始戴上了帽子、围巾和手套。

生3:我感到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而且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都感受到了秋天气温开始下降,人们脱下漂亮单薄的夏装,换上了厚厚的秋装,有些人还戴上了帽子、围巾、手套。在秋天,既有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也有秋风瑟瑟,秋雨绵绵的寒冷天气。

师:今天老师也在一个地方找到了秋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呀?

师:它就在老师发到你们手中的日历上,你们在8月这一页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秋姑娘的身影。

(学生翻看教师准备好的日历。)

生:在8月7日这一天,我找到了立秋。

师:你真善于观察,那你知道立秋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代表秋天到了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棒,立秋是一个节气,立秋的意思是指秋天来了,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秋天了。

生:我在9月23号这一天,找到了秋分这个节气。

师:你找的也很准确,这也是秋天的一个节气,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可能是代表到了深秋的意思。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秋分表示的是秋味已经越来越浓了。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秋天它无处不在,它在我们厚厚的秋装里,它在小松鼠的松果里,它在红红的枫叶里,它在农民伯伯的汗水里……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处处看到秋天,今天我们找秋天的任务圆满成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找到的秋天吧。

(教师播放秋天的美丽图片。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以及人们的变化。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找到了秋天,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欣赏同学自己找到的秋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为后一环节赞秋天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赞秋天。

师:同学们,秋姑娘虽然很淘气,它悄悄地藏在了不同的角落里,可是当我们大家一起把秋天一一找出来之后,我们发觉它特别的美丽,特别的可爱,你们喜不喜欢它呀?

师:喜欢它那我们就一起夸一夸它吧,好不好?(板书:赞。)

师:你打算用哪些词语描写这么可爱的秋天呢?谁能说一说?

生1:美丽。

生2:秋高气爽。

师:你们表达的真准确,你知道有一些专门描写秋天的成语吗?

生1:五谷丰登。

生2:瓜果飘香。

…………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成语呢,同学们的词汇量可真丰富。这些美丽的词语都是用来描写可爱的秋姑娘的。在我们的书中还有一首描写秋天的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小诗。)

师:今天,我们一起找到了秋姑娘,对秋天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这么美丽,丰富多彩的秋天呀?

生:喜欢。

师:看来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情真的很深厚,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个小礼物,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彩色的卡纸,快快拿起你手中的小画笔,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目中最美的秋天,好不好?

(学生拿出彩笔,在不同形状的卡纸上画画或者写写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师:谁愿意把你的小卡片给同学们展示一下,说一说你心中的秋天?

生1: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我爱秋天。

生2:秋天有黄色,红色,绿色,五颜六色的,可真美呀!

…………

学生们将画好的卡片粘贴在黑板上展示,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词语、成语、诗歌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表达出内心对秋天的赞叹,最后将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写到五颜六色的卡片上,激发出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3.爱秋天。

师:刚刚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美的秋天,在我们的国家,还有和我们不一样的秋天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呀?

(出示南方的秋天图片和北方的秋天图片。)

师:你看出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吗?

生:第一幅图片中的人们穿着清凉的夏装,第二幅图片中的老师和家人穿着厚厚的秋装,戴着围巾和手套。

师:其实这两幅图片都是秋天的图片,你知道这都是哪里的秋天吗?

生1:第一幅图片中的人们穿得那么清凉,我猜应该是我去过的海南,那里一年四季都很炎热。

生2:第二幅图片就是我们的家乡哈尔滨,我看到索菲亚教堂了。

教师边出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秋天图片,边讲解。

师:同学们,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有960万平方公里呢,东西南北差异很大。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哈尔滨人感觉无比凉爽舒适,但是在我国的最南方,海南的秋天,人们还穿着夏装,吃着西瓜纳凉呢。在我国的西部新疆,秋天可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葡萄,哈密瓜都丰收了,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呢。而在陕西粮食都丰收了,农民们正在辛苦地劳作着。所以说,不仅我们身边的秋天美,祖国的秋天到处都很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秋天,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将本节课的情感推向了。】

三、总结

第7篇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她的爱国情感,她偏爱在诗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乌江》中的项羽,《咏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复山河的王导与坚决主战的刘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李清照在诗歌中善于用典来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用典二十多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贴切,含义深刻。如她为了说明对敌人不可轻信,连举二例“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上半句用了春秋时楚人欲于盟会中袭晋,把甲穿于衣中,使晋人不备的典故,下半句则化用了唐贞元三年,侍中浑城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吐蕃军所劫事。还有为了劝说二使臣广泛使用当地人才,说道:“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用袁虎、孟尝君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贴切、得当。

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李清照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营造诗境,抒发感想。如《上枢密韩肖胄诗》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国,经过昔日的国都,必将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土的心情。《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这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诗人描绘出梦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地生活,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一美好世界之中时,梦忽然醒了,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不禁叹道:“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嗟叹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理想的难以实现而怆然涕下,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成为人类永恒的悲叹!

二、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位久居深闺的贵妇,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其诗作豪迈刚健,奇气横溢,有大丈夫气概,其政治见解也独树一帜,观点新颖深刻,这在当时女诗人中是极少见的,而形成这种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爱好文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文学造诣日益精深。清照l8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跟随丈夫仕宦,到过很多地方视野也较一般闺阁贵妇开阔。家庭环境的开明与文学气氛的浓厚给李清照的才华以极大的肯定与保护,在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虽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却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语道破安史之乱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比张耒“玉环妖血无人扫”的红颜祸水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力,她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甚至自负。“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够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她一直是活跃地、积极地关注时事,关心朝廷的一举一动,因此才有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才有了《上枢密韩肖胄诗》。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点就是刚烈。因为她的刚烈,她可以大胆反抗封建家长,上诗讽刺她的公公赵挺之,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卷入党争,被革职流放,清照曾上诗给她的公公赵挺之,请求他救助自己的父亲,诗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感人的诗句,但却未能打动赵挺之。而当赵挺之节节高升之时,李清照再次上书,这次却是对这位热衷权势的公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谓大胆之极了。清照的刚烈使她对一味妥协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满,写下了一系列充满爱国豪情与深沉无奈的诗句。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的阴影、亡国的威胁始终笼罩着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江河日下的局势与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都使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对朝廷的失望都是诗人急于要宣泄出来的,因此,在她的诗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为了避难,清照不得不远离家乡,不断流亡。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流离漂泊,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感都化作一腔悲歌,慷慨激昂地唱出邪浓得化不开的“愁”与“怨”。

三、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其诗作的整体风格与其词作差异较大。她在诗与词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说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诗中则充斥着一个激昂豪迈、悼国怀乡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致,一雄浑;一是诗人独抒性灵的心情日记,一为作者参政议政的豪迈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于一个弱女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人心目中诗词的不同地位。诗是“载道”、“言志”的工具,而词是“诗馀”,是“小道”,是游戏之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种严肃的文体。而词由于兴起于民间,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弹唱所制,所以流于“艳科”,且由于词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严格区分诗词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诗来表达她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但她在词中却沉浸在心灵的各种情绪之中,独自品味内心的点点滴滴与离愁别恨。

第二,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协律”、“可歌”。由于对词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缩小了词所能表达的题材范围,可以说,李清照是有意让词成为她抒感、伤春悲秋的载体的。

第8篇

2011年,文联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有新起色,有些工作有新突破,文学艺术创作有新成果,各学会协会有新活动,整体工作上了新台阶。

一、打造品牌文化,水墨漫画唱响全国。今年围绕湖北省文联和孝感市文联提出的“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我们主打水墨漫画牌,让水墨漫画唱响全国。围绕品牌创建,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成功策划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我市召开。这次会议有四大收获,出版了《市水墨漫画集》;举办了市及全国知名漫画家水墨漫画展;搜集整理出版了《水墨漫画理论文集》;被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授予漫画创作基地。

2、由水墨漫画院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国画研习班,提升老画者的功力,扩大新画者的队伍,营造更浓厚的创作氛围,先后有80余人参加研习班,并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

3、积极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文化馆、水墨漫画院一道完成了《科学发展观漫画知识读本》一书的编辑出版,反响较好。

4、积极组织作者参展参赛,王顺华参加了武汉城市圈名画家邀请展,展出水墨小品12幅;等12人作品入围湖北省第11届美展;三人作品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8月,23件水墨漫画作品参加2010年第三届亚太青年动漫大赛,引起国内外漫画界关注;10月,19件水墨漫画作品入选2010武汉漫画佳作展,并有6件作品获佳作奖;11月,王顺华在广州市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

二、发挥领军优势,文学艺术创作丰收。今年,市文联干部、市作协主席曹军庆加入中国作协,实现了我市文学艺术国家级会员零的突破,是一大亮点。曹军庆、黄世猛、曹成海、王顺华、张文斌、徐庆雄、聂武、易家镜、池云华等文学、诗歌、漫画、书法、摄影等各方面的领军人物,不断推出精品佳作,文学艺术创作喜获丰收。曹军庆在《清明》杂志发表中篇小说《逝去的足迹》,在《福建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去南方》等多篇,年末,其中短篇小说集《雨水》获湖北省屈原文学奖优秀奖提名;黄世猛的创作也进入高峰期,发表报告文学多篇;曹成海继去年在《长江文艺》发表长诗《我的祖国》后,今年又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诗作;朱绍斌的小城系列第三部长篇脱稿;易千元的《岁月如水》继获湖北文坛网络文学征文特等奖后,8月又获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聂武等19人作品在《书法报》刊登;池云华的摄影作品《2010随想》入选《中国摄影在线》第一届国际摄影展览;王小平的摄影在《人民摄影报》发表,池云华、段家强、刘鸣、易千元四人作品入展“三江杯”全国摄影大赛;9月,王小平的长诗《我是长江的女儿》获“富思特杯”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诗歌类一等奖;12月,李楚林的散文获“延安精神赞,颂歌献给党”诗歌散文征文三等奖;网络也有许多高品味的作品问世;市广电局办公室主任高玲的博客《永恒苦旅》点击突破60万大关,成为草根名博;退休老干部王昌波的博客点击也突破10万,倍受博友欢迎;博客圈已有博友120余人。

三、争取领导支持,大小活动接连不断。201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3月,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在成功召开;同月,《书法报》走进作品研讨会在成功举行;市作家协会和水墨漫画院联合在文化馆组织水墨漫画家与作家圆桌对话;4月,市作协成功举办2010·孛畈之春文学采风笔会;5月,组织部分作家赴一中进行文学讲座;5月,成功接待湖北省诗家采风行;5月,举办摄影培训班,先后有50余人参加培训;5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摄影展,同月,编辑出版《太白风》特刊;9月,会同市摄影家协会、市烟草局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烟草杯”摄影大赛;9月,市中老年合唱队参加孝感市红歌比赛,以总分第二获“牡丹金奖”;9月,市作协举办“一叶秋黄”网络诗歌座谈会;同月联合摄影家协会和烟草专卖局举办市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烟草杯”摄影大赛11月,市文联主席易千元参加孝感市“一县一品”经验交流会并作大会发言;11月,在钱冲举办首届中国银杏节银杏风光摄影展,展出作品15余0件,展出10余天,好评如潮,市文联被评为银杏节先进单位,文联主席易千元被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加班加点,编辑出版了《太白风》银杏节特刊;11月,组团参加了孝感市第四届文代会,我市1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其他多项小型活动。诸多活动的开展,使文联的社会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四、不用扬鞭自奋蹄,各学会、协会暗中较劲。作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一次30余人参加的文学采风活动,一次200余人参加的文学讲座活动,一次40余人参加的网络诗歌创作座谈活动,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10余部,1人加入中国作协,3人申报湖北省作协。水墨漫画院除积极参与全国水墨漫画理论研讨会的各项活动外,还举办了国画研修班的培训,出版了《水墨漫画集》、《科学发展观漫画知识读本》、《银杏漫画》,多人多作品入选湖北省美展及全国美展,为推介作品,开拓市场,11月28日至12月8日,王顺华个人作品展在广州成功举办,展出其各类作品200余件,各界观众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作家协会和水墨漫画院还在文化馆联合组织了水墨漫画家与作家圆桌对话。摄影家协会举办了摄影培训班;举办了数次相关采风活动;在网上积极宣传白兆山、钱冲银杏、太平寨、龙王湖等旅游风光以及日全食等重大自然景观;协助文联编辑出版了《太白风》特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摄影展”;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银杏节银杏艺术摄影展。诗词学会成功接待了湖北省诗家采风行;紫金路小学成功举办了第四届诗词诵演会;会员刘仕勇等出版了诗集。书法学会在太白广场开展了义务书写春联活动,写春联1000多幅,深受市民喜爱和好评;成功接待了《书法报》走进作品研讨会;积极组织参加了中华硬笔书法大赛等活动。

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收获的一年。但这一年中,限于主客观条件,我们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文人相轻的问题,协调各协会学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文联经费短缺的问题等等,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继完善,不继提高。

第9篇

一、新颖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改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地学习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例如:我在上《民主决策》这一节课时,采用播放(或学生齐唱)《走进新时代》这首歌的形式导入新课。然后提问: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区别是什么?从而引出我国人民当家做主,有权参与决策的课堂。导入环节方法的选取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比如,时事热点的导入、精彩的小故事的导入、诗歌文章的导入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导入形式。

二、质疑探究

我们要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此,我设问:“劳动生产率愈高,商品的价值量反而愈低,这样,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反而吃亏了吗?”我在学生平时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此刻我顺势请学生结合书本,然后同桌之间先进行讨论。正是这样的质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了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

三、参与合作

参与课堂、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该适当和适度地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怎样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考虑的。笔者认为,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回答。如在讲授“参与民主决策方式”时,笔者通过设置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了以上内容。教师请小组代表回答即可。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重要知识的认识和记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布置不同的活动,并且灵活运用。

四、利用时政激发兴趣

政治课本身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时政性。政治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学生聊天时,提起奥运会、世博会学生们津津乐道,提起利比亚战争他们更是能够高谈阔论,其兴致远远超过政治课上的其他内容。我们为何不把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搬到课堂上来,用时事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厌学为爱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呢?如通过对的分析,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的爱国热情;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09年国庆阅兵”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祖国的强盛。内容丰富、栩栩如生的教材之外的时事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了政治课的特殊魅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五、当堂训练,找到政治高效课堂的归宿点

再精彩的课堂,都离不开作业的训练,它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特别是洋思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走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另外,当堂训练的形式亦不胜枚举,布置适量作业的同时,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下完成,收效更佳。

第10篇

文兴趣

笔者在教学“夏日趣事”作文时,首先请学生观看一个捉蟋蟀的片断,让学生观察欣赏,由景激情、由情引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再播放一个钓鱼的场景,激发学生勇于叙述自己的事。果然,学生畅所欲言,大谈自己捉螃蟹、捞鱼、打蚊子等趣事。随后,笔者“引”势利导,进行写法指导,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于乐写作。

2 利用信息技术,选取动人的旋律,唤起学生学

习兴趣

2.1 让音乐成为导演

在教《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笔者精心地挑选3首乐曲穿插其中,分别用于导入、欣赏、作业等。

首先,让学生边聆听《美丽的西双版纳》乐曲边观看西双版纳的风光,包括望天树、野象谷、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竹楼、泼水节等图片。瞧!教室里多静,学生听得多么专心啊!媒体一下子将学生带入那“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热带雨林中,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的眼睛告诉笔者,他们渴望更多的知识。正如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才能推动孩子的学习。”可见,情趣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课上听鸟鸣,闻水声,让他们边听边想,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可见,健康优美的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能促进思维、开发智力,从而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把班会变成音乐会

在班会课上,笔者也尝试把音乐引进课堂;笔者不再就事论事、直截了当地当众指责学生的错处,而是经常利用班会课唱“每周一歌”,笔者把学唱和赏析歌曲作为教育的手段。发现班里出现不团结现象时,笔者就让学生学唱《永远是朋友》。歌会唱了,真挚友情的深刻内涵也就明确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认识到真挚友情的重要性。班会课没有说教,没有批评,只是向学生提出一点希望,即希望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知心朋友。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笔者又让学生赏析了《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这首歌。乐曲欣赏完毕,笔者带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歌中所讲的道理是什么?2)先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听听自己的优点,再从自己的口中说出自己的一个缺点。通过一番讨论,形成每一个人都要全面地认识自我的共识: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只有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取得进步,才能在今后的事业中获得成功。如此一来,学生自身的闪光点首先得到老师和全班同学的一致赞誉,学生调整好心态,增强了自信心,大家也就能心悦诚服地检讨自己的缺点,效果令人十分欣慰。

把音乐引进班会课堂,就把说教变成轻松的音乐欣赏,极大地优化与和谐了班会气氛。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创造一种接受性的心理气氛,是一种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换言之,教师的事业是否成功与他是否为学生接受与喜欢的程度密切相关,“良药苦口”并不一定利于病,而高明的教育工作者要有忠言不逆耳的本领才行!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讲究教育的艺术,充分关爱与尊重学生。

3 利用信息技术,选取感人的影视作品,升华学

生道德行为

电影优美生动的画面,逼真形象的配音,感人肺腑的事实,能营造“意美、音美、形美”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生动逼真的意境中感受美。《雷锋》电影记录了雷锋“苦难的童年”“心甘情愿当‘傻子’”“小小螺丝钉”,学生看了,进一步了解了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一生,激发起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好学上进、善于钻研的钉子精神,从而在心中树立“爱人民、爱祖国、爱集体、爱学习”的道德情感。

4 利用信息技术,选取声情并茂的示范,留住学

生兴趣——“读”占鳌头

4.1 模仿名家,妙趣横生

名家的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平静地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表明心迹。笔者在教阅读前,常常让学生观看一些名家风范,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阅读兴趣。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由于感受到演讲的魅力以致读得那么动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对名家的模仿中,从而使学生的诵读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

4.2 读出韵味,诵出精神

郑侠《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自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说的就是如何诵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眼到心到,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最后定然是“口味如珍”。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诵读时一定做到心无旁骛,读到熟,熟到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熟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体悟了,体悟了就可借此“攻玉”了。

在具体做法上,笔者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诵读3~5分钟,反复咀嚼,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感。诗歌缘情而发,可以说,没有情感的诗决不是好诗。笔者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注重体味辨别,体会出作者融于诗中的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学生小学时都读过,但未必都能深解其中的意思。笔者通过媒体,着意于“慈母意”和“赤子心”的对照,从而引导学生体味母爱之伟大和赤子之诚挚。

第11篇

【关键词】冼夫人 传播途径 文学 古代 现代

冼夫人,原名冼英,现广东高凉人氏,俚人后裔,其夫为高凉太守冯宝,出生于公元512年,逝于公元602年,岭南老百姓尊其为“岭南圣母”。冼夫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团结”,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中提出“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正因为如此,冼夫人精神应该通过文学形式,从而进行广泛的传播。目前,对冼夫人文化的文学传播途径调查结果粗劣梳理如下:

一、冼夫人文化文学传播途径扫描

第一个阶段:古代

关于冼夫人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书》。在唐德武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碧岢鲂蘖骸⒊隆⒈逼搿⒈敝堋⑺宓任宄的历史的意见。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作为总指挥,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一起编著《隋书》,他们都具有较高的修史水平,能很好地还原历史原貌。在魏征加冠之年时,冼夫人仍然在世,因此魏征在撰写《隋书.烈女.谯国夫人》时,是可以较为公正客观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历史状况。由此可见,《隋书.烈女.谯国夫人》成为现存可考全面记载冼夫人生平功绩最早的文学作品。同时这也是历代海内外学者研究冼夫人的权威史料。

文中对冼夫人的封号功绩的记载有:“仆以夫人以功封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由此可见,冼夫人在当代王朝中是受人敬仰的巾帼英雄。

不仅如此,《北史》、《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可见历代文人骚士对冼夫人的重视和爱戴,正是因为冼夫人的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地方割据,均希望通过描写冼夫人的一生来传播冼夫人精神,其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对历代皇帝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的作用。著名诗人苏轼也不例外。

在北宋时期,苏轼因与政派不和而被贬至儋州的时,提笔为冼夫人庙写了首诗《和陶拟古.咏冼庙》:“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e乱,屡渠破除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余欺。萆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并被记载于明代正德《琼台志》,成为了至今为止所知的诗歌中第一首歌颂冼夫人的诗歌。这首诗歌用铿锵的词句来描写冼夫人的一生,把冼夫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的“翁媪国于兹”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高州,从而旁敲出苏轼是在高州地区作的诗歌,但这仍在探究。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北宋时期以诗歌为文艺传播途径已经出现。但是相比于相同描写巾帼英雄人物的诗词《木兰诗》,这首由苏轼所写的《和陶拟古.咏冼庙》被诵读过的人是少之又少。

虽然冼夫人这段历史并没有作为重大历史部分记载详细记载在正史中,但是地方志对此却非常重视和具体地记载: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儋州志》、《高州府志》、清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乾隆、道光、光绪《电白县志》、清代茂名人谭应祥《冼夫人年谱》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这都是地方性文章,受众人群十分狭窄,传播面并没达到全国的高度,导致冼夫人文化在粤西、海南以外的地区鲜为人知。这也将是冼夫人文化文艺传播途径中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考虑如何把冼夫人这样地方性的优秀文化,通过文艺传播途径洒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第二个阶段:现代

1.传统传播方式

(1)散文、诗歌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文学创作体裁――散文、诗歌,是冼夫人文化传播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随着冼夫人文化在国内外广泛地传播,有关于冼夫人的散文、诗歌创作也愈发丰富与多样。许多作家把冼夫人作为一个新颖的创作点,挖掘其多面性进行文学创作,以弘扬冼夫人精神。在2012年2月举办的“中国移动杯・冼夫人精神”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中,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散文作品脱颖而出。在散文类奖项中,获得一等奖的是来自广东的作家梁健的所创作的《千年大爱》;获得二等奖有2个名额,分别是来自福建的作家少木森所创作的《善良者无敌》和来自安徽的作家尧鑫所创作的《岭南大地有巾帼,文化之根存高凉》;获得三等奖有3个名额,分别是王迅所创作的《丰神的母性》、小海轮所创作的《岭南大王冼夫人》和贺澜所创作的《红色娘子军与冼夫人》。

在诗歌类奖项中,获得一等奖的是周乾坤《咏冼夫人(并序)》;获得二等奖有2个名额,分别是孔翠云的《【天香】咏冼庙》和余承安的《七律・题岭南洗夫人》;获得三等奖有3个名额,分别是刘能英的《夺锦标・冼夫人赞》、张玲蕊的《咏冼夫人》、何孔武的《高州冼太庙放歌》和许宝江的《寿南枝・题电 白冼》。

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冼夫人所赋予的精神大加称颂,于此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冼夫人这一位名垂千古的巾帼女英雄,使冼夫人文化传播得更广、更甚。

(2)纸质小说

关于冼夫人文化的小说有:崔伟栋《冼夫人》上中下册、宋其蕤《岭南圣母冼夫人》、关庆坤《冼夫人演义》、钟万全《高凉女杰冼夫人》等。经过对广州市图书馆的藏书调查发现,其中小说的借阅占大部分,由此可见对如今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传播最为广泛有效的手段。除了纸质作品外,网络上的电子书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文献资料

在现代,冼夫人文化的文学传播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出书发行的方式,在全国流传。经调查,目前有创作关于冼夫人文化正史的主要书籍有:吴兆奇、李爵勋《冼夫人文化》、白雄奋、李爵勋《冼夫人文化全书》、李爵勋《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钟万全《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巾帼英雄冼夫人》等;

2.新型传播方式

网络小说是主要方式。在网易云阅读网站上,文人画家陈谷雨创作、发表了小说《巾帼英雄冼夫人》,该小说至2015年8月18日为止,字数为33675,网络点击量为894。作者目前已经出版了两部有关冼夫人的小说,他重新寻找新的创作角度在网上进行连载,是因为对冼夫人情有独钟。该小说是追溯到冼夫

人的先祖,从冼家的发展史入笔,更加详细地描写冼夫人的创奇一生;同时,在国内领先在线阅读网站――17k小说网站上,作者高山月创作了小说《冼夫人》,该文章于2014年6月16日发表,截至2015年8月18日,该文章字数为41364,点击量为557。这篇小说的特点在于小说的造句用词结合了时下热门的网络用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趣味性,例如小说的楔子标题是“女汉子是怎么养成的”,用以来描述冼夫人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这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加有利于冼夫人文化的传播;网友“九天任平生”在华语文学门户――榕树下网站发表的有关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长篇历史小说――《战场上的玫瑰》,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发表于2014年4月6日,全文已经完结,总字数为101859,点击量为8437,该小说的第七章就是描写岭南圣母――冼夫人的传奇一生,作者在内容简介中写道:“这篇文章就是介绍那些在战场上依然娇艳绽放的玫瑰!”,而在历史上众多活跃于战场上的巾帼女英雄中,冼夫人就是独树一帜盛开在岭南大地上的铿锵玫瑰,作者还称道冼夫人是创造了历史,引领了时代的非凡的女英雄。

二、冼夫人文化文学传播的意义与问题

1. 冼夫人的文学作品在市面上流通最为广泛的是小说形式,受众面广,流通性能较好。可是,相比于市面上畅销的小说,相关冼夫人的小说生动性较差,情节较为老套,不符合市场上对小说欣赏的品味。我们应该通过提高冼夫人小说的文学色彩,考察市场上对小说所喜爱的类型,结合史实,用文字更好地塑造冼夫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让国人通过阅读相关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的冼夫人精神,从而了解和喜爱冼夫人。

2.冼夫人文化传播可以效仿花木兰文化传播方式,把《木兰诗》放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中,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能有效地防止冼夫人文化断层现象,对冼夫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苏轼所写的《和陶拟古.咏冼庙》,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作为教科书的选材。

3.从有关冼夫人的网络作品的点击率和阅读量来看,这些作品受众面并不广,作品的评论微乎其微;同时,作品本身存在完整度不够的问题,在上方列举的几部网络作品中,有的作者已经停更了;从这些小说中还可以看出作品的创新力度还不够,抓取的角度也不够新颖,虽然有的作品有融入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但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叙述的传奇性不强,不足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网络文学是当代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冼夫人文化,必须从网络这一方面入手,利用冼夫人所具有的传奇性色彩,挖掘其独特的价值。参考这几年的热门的网络作品,冼夫人网络文学的创作可以借鉴一下几点: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庞大的构思,从情节入手进行改编,恰当地融入新兴的元素,如爱情元素、悬疑元素、玄幻元素;作品要有作者独特的风格,情节不落俗套,语言幽默风趣,摒弃历史的枯燥性,但趣说历史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突出其文化价值;作品内容要具有正能量,符合时代精神,在这个文学作品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为读者带来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黄益群.一代女杰―谯国夫人[N].2012,(1).

[2] 叶春生.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视[A].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第12篇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并在学习中产生创新的欲望。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高职学院,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别谈创新了。

一、教师要根据学情就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方案,做到读思议练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并随时把握目标,调控阅读进程。很难想象,一堂课没有教师的任务引导,而一味地强调所谓自主研究究竟会取得什么效果。问题是任务的主要形式,因此,提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中学生智慧技能的学习与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生,随着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优化,并以教师的提问水平为基准条件(区培民《语文教师技术行为概论》)。根据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解决问题模式,语文提问在认知策略手段中的作用为:将学生从已知信息的认识水平提升到似是而非、无以应对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在能大致明了题义的情况下,还必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策略即突破的契机,直至解决问题、突破成功的过程,便是策略习得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个体的智慧技能得到补充和提高(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此,必须讲究提问的质量。

提问要有策略性,不能满篇问,要对估计学生易领会的地方发问;不能“满堂问”,而要抓住“课眼”,有的放矢;要有思想性,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经过严谨的推理、判断才能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唰’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赞可夫语);要有序列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要有时机性,起始时如何提问、过程中如何提问,要因时制宜。

质疑是一种特殊的提问。说它特殊,因为它与师问生答的方向正好相反,它是学生就个体所发现、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教师(或班集体)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活动中是否就是一个被动者了呢?不是的,教师应该主动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和精神,并通过“抛砖”等手段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诱导学生对从文本、教师诸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思索,提出自己的不解之疑或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甄别学生质疑的价值,并采取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有的由教者直接讲解,有的交给学生探究,有的重锤敲打,有的一带而过。

二、课文内容的教学要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

很难想象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学生就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更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的总量,诸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如果把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也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因此课外活动这一块绝对不容忽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

1、课外阅读活动。一名学生若要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信息量,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由之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本着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根据语文课本学习的内容进度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学期每单元阅读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必须遵循择优阅读的原则,认真选读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书,如优秀文学作品、典范性文章、语文基础知识书刊、乡土教材等,这样才能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

2、课外写作活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坚持写周记。一个星期下来,学生总会有些印象较深的事情,正好可以将其写在周记本上,按时交给老师批阅。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还会成为生活的有心人。除了周记之外,还可让一些写作能力突出且有兴趣的学生写一些观后感、读后感、新闻、杂文、诗歌、农村景物描写、风土人情介绍等等,不一而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