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英雄的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重宣传积极发出倡议
大队部利用升旗仪式,向全校一千二百多名师生发出倡议: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向全体师生宣布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活动的口号。布置学生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和回顾北京奥运会盛况,学习英雄少年和奥运健儿“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邀请了汤校长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主题,发表了题为“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国旗下讲话。全校少先队员强烈地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多渠道广泛开展活动
1.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我们学校充分发挥了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校园广播站、板报、墙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少先队员学习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各个年级以学生为中心,以班队活动为主渠道,结合学校的计划部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讲小英雄的故事、向灾区小朋友说说心里话、向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我的规范我来学、我的规范我来画……通过具体的活动,指导少先队员向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学生先进典型学习,学习他们敢于面对危险和挫折的勇气、在逆境中镇静沉着、自救互救的智慧和团结帮助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2.推进奥林匹克精神教育
开学初,学校利用各种新闻媒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宣传橱窗、教室展板、校园网、校园广播站等,向全体少先队员宣传、教育广大运动员展现出来的努力拼搏、勇争一流、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目标前进的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学生要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既要尊崇体育运动场上成功的英雄,又要重视虽经拼搏却榜上无名的失败的英雄。通过活动,同学们明白了真正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与参与才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弘扬方式。三——六年级开展了“我看北京奥运会”的手抄报评比活动,同学们认真记录下了北京奥运会留给他们的感受与思考。通过活动的开展,同学们懂得了:通过北京奥运会,我们成功展示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改革进取的精神风貌,包容开放的大国风范,博大精深的中华魅力,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
3.深入探讨“中秋”主题文化
结合学校的九月一事——阅读,以“阅读·中秋”为主题,各班利用班会课,师生一起了解了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故事和中秋节的习俗……与此同时,学校大队部开展了与“中秋”有关的经典诵读比赛亲情书信评比,在活动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中秋文化的魅力。
4.深入推进“感恩”教育活动
结合学校的十月一事——感恩教育,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学校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们、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通过活动,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心中都培植了一种感恩的情感——向身边的人发出真诚的问候和微笑,共同构建和谐融洽的文明校园。
4.开展实践主题教育活动
在学校,开展了“和谐校园”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推行校园文明礼貌用语,做到知礼仪、重礼节;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通过交流谈心、补习功课等形式,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要求每个少先队员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强化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开展以“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资源 发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三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长时间的训练。因此,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注重语文课的语文氛围;学生能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敏感地捕捉语文信息,自觉关注语文现象,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也就离高效语文学习的阶段不远了。
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指出: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而且发生在家庭里、社会里,因为年轻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要把学生校内与校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因为学校本身对青年人进行教育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这句话几乎己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换句话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认识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形式,联系生活,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引入“活水”,是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一.与语文学科相联系的其它课程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述各种门类的知识的,各门课程的教科书都是供学生阅读的书面材料,解答各门课程的作业都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如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引导他们从阅读说明文的角度去阅读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科书。生物书在介绍各种动植物时就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画图表、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会发现:原来说明文无处不在。
学习议论文时,可引导他们阅读政治、历史教科书的某些评价的文字,甚至可引进几何证明体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条理性,这样在教学中适当引进其他课程的语言材料,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育旨。
二.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
一个学校和班级都有自己学习的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不可忽略的语文学习条件。如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都是学习语文的途径,使用语文的阵地,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语文无处不在。除了在这些活动过程本身——需要用到语文,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如校运会,可为本班写解说词,又可选取某个场面写成记叙文,还可写成消息、评论,运动会后的感想,一个素材多种写作角度,饶有趣味。
我班学生办了一份自己班级的手抄报,用来刊登自己班级学生的习作,办报者和投稿者热情都十分高涨,投稿者精心写作,力求自己的习作能在报上刊出,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有的还写起了小说连载;办报者要精心组织稿源,给自己的小报取名字,认真筛选来稿,安排版面,亲手誊写,点缀插图,搭配色彩……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学校的小电视台,广播电台,学生自己采访、编辑、录制、播音,整个过程就是语文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体现的过程。能力欠佳者可得到锻炼,能力优秀者自我风采可得到全面展现,成就感十足。
语文教学资源在这些活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师引导组织得好,学生对语文自然充满了兴趣,充满了关注。
三.现代家庭生活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因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氛围以及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差异的。但是,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协调,间接而充分地利用家庭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在电视和网络以及十分普及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看电视。让他们学会选择电视节目,指导看什么电视是有益的,以及看电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利用好电视这个教学资源,增进电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诗歌散文,领略文字与音乐、画面组合的魅力;欣赏读书栏目,了解当代文化的动向等。另外,指导学生认真聆听新闻节目的语言,体会其简洁、精当的特点;欣赏体育频道球赛解说员的语言,体会其反应敏捷、准确专业的特点:领略综艺节目主持人幽默生动、生活化的语言特点。
经过引导,利用假期,我让学生们在看电视之余,写出《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我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我最喜欢的一则电视广告》等,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表达。家庭中除了电视,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网络让人眼界开阔,随时可以掌握时事动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沟通。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网络可提供许多名家名作的北京资料,丰富和拓展语文课本所不能涵括的内容,还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加工整合资料的能力。
四.广阔的社会空间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社会里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裸地存在。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见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这就可以学习广告语言;当我们在公共汽车里,可以有意无意之间,听到文明美好或低劣粗俗的言语,那就是在批判地学习交际语言了;能否在社会课堂中学会对语言的辨识和取舍,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随机学习语言的自觉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所以,老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如,“五一”期间,组织学生调查家乡过节的风俗和风味小吃,并写成《我们家乡的小吃》、《家乡娶亲的风俗》;春节期间,组织学生研究春联的来历、写法,搜集精品春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小论文《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春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五.其他艺术门类的熏陶
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均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在渲染气氛、调节情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着独特的功能。有些篇目能找到与之相符的音乐做背景,在语文课程中的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讲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用古典音乐《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烘托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之情。古典文化的优雅,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讲到《白毛女》选段,就放一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戏剧舞台上的情景如在眼前;讲到《愚公移山》《水调歌头》都有与之相配的现代歌曲,可在对比中求异求美;讲到《枫桥夜泊》,可唱上一首毛宁的《涛声依旧》,让学生们知道古文化的精髓己深深渗入了现代文明。
美术在学习诗歌时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学习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古诗时,让学生依据诗的意境,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图画,体会中国诗歌“诗中有画”的至高境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对诗的理解既深刻又独特。现在的孩子多爱看动画片,优秀的动漫同样可引入语文学习。学习了《木兰诗》,可让学生观看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学生在这样的动画片中能够欣赏到美国人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理解和诠释,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美术、舞蹈、三维技术、音响效果。“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千古绝唱令学生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