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测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试结果的调查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完善高校学风的建设,本文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了测试卷,针对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经行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积极向上,对当前的状况满意,并且为未来努力着。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同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一)学风概述。学风,简而言之就是学习的风气。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优良的学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意义重大。学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校园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元向上的校园文化,写有振奋精神话语的展板,都对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形成有所帮助。二是学生管理。完备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奖罚条例,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至关重要。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系统的准则的建立对于学生的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三是教育载体。学风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教育载体逐步形成的。这些教育载体涵盖了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等学校生活的多个方面。学生通过这些教育载体,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整个校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学习风气。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是绝对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融入集体,进行一系列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常常害怕被孤立,由此引发的从众心理对我们的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个寝室如果其余人都在打游戏,那么剩下的那个人即使不玩游戏,也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加入打游戏的行列;而一个寝室,如果其余人都去上自习,都拿奖学金,那么剩余的那个人就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去自习,奋发向上,从而形成一个寝室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比如如果以一个四人寝室为单位,对于一个活动,其他三个人都不打算参加,那么第四个人即使已经填好了报名表,也会抱着随大流的心理而放弃参加该活动。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如果善加利用,便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向上、严谨、刻苦的风气,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学风。
(三)模仿心理和替代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模仿心理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语言,记住一个大概,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及行为的过程。大学生还未能达到完全的成熟,很多时候他们都会产生一个模仿心理。如果一个学校学生作弊成风,老师监考不严,放任学生作弊。那么在模仿心理的驱使下,越来越多内心正直的学生渐渐会走上考试作弊的不归路。而如果一个学校学生都能自我约束,老师监考认真负责,那么即使有作弊心思的同学也会渐渐放弃作弊。由此可见,高校学风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以身作则,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约束,只有两者都做到了,才能让积极的风气占领上风,从而使整个学校的风气越来越好。而替代心理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或态度后进行的自我批评,并由此进行一些自我的改变。如果看到别人因为违纪而受到处罚,那么在学生心里便很容易进行自我反省,并记住违纪造成的后果,从此更加谨言慎行;如果看到别人因为成绩优异而受到奖励,那么在替代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使大学生为了获得荣誉而不懈努力,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高校对优秀同学的褒奖,对违纪同学的处罚,很好地运用了大学生的替代心理,对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高校建设的影响。每一个大学的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家庭条件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呈现多样性。
1.优越性与自卑性。有一些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花钱大手大脚,这一行为易在学校引起攀比的不正之风。也有一些大学生成绩优异,对知识的理解较其他的同学快,付出的精力却不一定比其他同学多。以上两类同学往往易形成优越心理,从而在很多事情上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另一些同学或是家境不好,或是成绩不好,往往易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丧失信心,形成自卑心理而低估自己。这两种心理对于优良学风的建设都是有害的,他们很容易使大学生找不到方向,走到错误的道路上。
2.情绪起伏较大。大学生还在成长阶段,只能说在不断接近成熟,而并不能真正达到成熟。所以,大学生很容易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产生较大的情绪起伏。有些同学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便大受打击,质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丧失信心,觉得自己怎么做都学不好,从此一蹶不振。这类同学由于这一个情绪波动,有可能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有些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得到学校的奖励和同学们的关注,产生骄傲的心理,并从此沉浸在这一次的胜利中,不思进取。这类同学很容易在面对考试失利时转变成第一类同学。
3.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活是我们首次离开父母外出生活的经历。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普遍较强,而离开了父母之后,自我意识得到了增强。很多同学很少为别人着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这就引发了同学间的一系列矛盾,长此以往,同学之间的嫌隙渐渐加深,校内易形成一种不和谐的氛围。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一所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于这所学校至关重要,可以产生很多种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奖励及处罚制度可以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产生奋发向上的斗志;而完备的管理制度也给教师以约束,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种种效果的叠加,使高校的学风趋于严谨、求实、创新、向上。
(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学风。由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非常重要。学校可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举行定期的讲座,并开设心理咨询室,给每一个内心感到困惑却无处倾诉的学生一个可以随意倾吐心声,困惑得到解答的地方。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迷失的心找到方向,走回到正轨上。同时,学校也可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学生心理的最新动态。
(三)利用模仿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应该联系优秀的校友,给在校大学生进行一些成功经历讲座,让同学们对未来充满希冀,拥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辅导员也可以不定期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把一些高效的方法分享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在收获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燃起了对优异成绩的向往,从而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刻苦治学的学习氛围。
作者:吴昊 刘晓贺 魏乐 单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关键词: SCL-90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1.研究目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众多调查研究表明,新生进校后会面临很多的心理压力,易诱发心理问题,新生心理健康对其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为了对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各系(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①对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我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次测试对象为黄淮学院l6个系(院)的2010级新生,有效测试的总人数为5176人,其中男生2333人,女生2843人,专业涉及中文、外语、社会科学、管理、体育、艺术、护理、计算机、化学、数学、建筑、物理等12个专业。
2.2测量工具。
本次新生心理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道题目计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方面。量表采用5级记分制,“从无”记1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3分、“偏重”记4分、“严重”记5分。因子得分越高,说明个体在该因子上表现的心理症状越严重。
2.3测试方法。
以系(院)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各系(院)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主试,再由这些指导教师向新生说明本次心理测试的目的、意义及测试中需注意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集中新生统一上机进行网络测试。测试时间为2010年10月10日至2010年12月15日。
2.5测试平台。
本次测试采用北京奥泰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学网络2.0版。
2.6数据处理。
用测试系统自带的功能分析一些基本的数据,再运用SPSS13.5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处理。
3.测试结果
3.1测试结果总体情况。
一般认为,各因子大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有症状”;各因子大于或等于3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按照以上标准,将SCL-90的各因子分所占百分比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因子出现中度以上问题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其他、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所占比例最高。
表1 各项因子得分总体情况
3.22010级新生测试得分与国内正常人群组、全国大学生常模组的比较
由表2可知,我校新生SCL-90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群的水平,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我校新生相对于国内正常人群而言,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我校新生SCL-90因子得分(除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四个因子)均比较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2010级新生测试得分与国内正常人群组、全国大学生常模组的比较(X±SD)
注:*表示P<0.05,T1表示我校大学生与国内正常人群的T检验,T2表示我校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的T检验。
3.3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SCL-90因子分得分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男生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比女生高,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比男生高,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性别大学新生的SCL-90因子分得分比较(X±SD)
*表示P<0.05,**表示P<0.01
3.4文、理工科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
从表4中可以得知,文、理工科学生在各因子得分上,文科学生均高于理工科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文、理工科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X±SD)
*表示P<0.05,**表示P<0.01
3.5不同学历层次大学新生的SCL-90各因子分得分比较。
从表5可以得知,本科学生的测试得分和专科学生测试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学生的测试得分均低于专科学生测试得分。
表5 不同学历层次大学新生的SCL-90因子得分比较(X±SD)
*表示P<0.05,**表示P<0.01
4.讨论与对策
4.12010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测试结果表明,我校有15.96%的新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一比例较已有的研究结果较低②。这表明我校新生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好的。
调查结果还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我校新生的SCL-90因子得分比较高,这可能与我省的经济、文化落后有关;而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我校新生的SCL-90因子得分(除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四个因子)比较低,这可能与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
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上的差异,这可能与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对自我的评价不同有关,也有可能与他们对社会的评价、受家庭教育、担当社会角色的不同有关,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文科类学生的SCL-90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在访谈工作中得知,这与他们所学专业不同导致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敏感性等不同有关,也有是因为文科类专业的实用性比理工类要差这一因素,这个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科类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生的测试得分均低于专科学生的测试得分,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专科生与本科生相比,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自我认知偏颇等问题。由于学历偏低而产生自我否定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在用人单位方面,由于用人单位普遍趋向于选择名牌大学或高学历毕业生,对专科生则另眼相看,认为专科生能力差。
4.2对策
针对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工作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改善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1)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新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清晰地认清自我,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帮助他们尽快解决心理问题。(3)要注意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特征,对心理问题的性别、学科专业、学历等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大学生心理特点,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及相应主题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的技能与水平,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5)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系统培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注释:
①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②秦瑞莲,曹晓平.辽宁省三千名大学生SCL-90测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95-297.
参考文献:
[1]金华等.全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98,(5):125-128.
[2]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3]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1):15-16.
[4]唐秋萍,程灶火.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19-23.
[5]魏俊彪.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13-315.
[6]王艳,赵守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8,(195):111-114.
[7]刘淳松,陈正.湖南理工学院大学新生SCL-90测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3,(23):180-182.
[8]宋芳.3779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09,3,(7):211-212.
[9]曾凡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6):96-100.
[关键词] 整体 课余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一、研究目的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有其独特的作用。研究证明:大学生参加和不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大和小,都与心理健康有着高度的相关。本文立足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的现状,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和对执教班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试与统计分析,探讨课余整体锻炼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江西农业大学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A组共56人,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体育锻炼;对照B组53人,为非整体体育锻炼组。研究对象年龄均在18-21岁之间。
2、文献分析法:检索、查询和分析有关文献资料。
3、问卷调查法:①采取随机分层抽样问卷调查,对江西农业大学大一学生发放《课余体育锻炼调查表》285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占95.78%。②在我省学术会议上,运用《影响课余体育锻炼因素问卷表》对27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教授和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4、对比分析法:实验A组:有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自愿经常参加者(每周3次)56人(男生);对照B组:为非整体体育锻炼者(每周3次)53人(男生)。运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测验和对比分析。
5、实验方案的设计:(1)实验的周期及锻炼次数与时间:实验周期为4个月,即2004年9月-2005年1月。各组学生每周参加3次活动,每次1小时。(2)实验的项目内容:我校现开设的体育课项目。(3)实验条件:实验前各组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差异做t检验,结果均为p>0.05;对各组学生与全国常模的因子均分差异做t检验,结果均为p>0.05。
6、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方法:(1)身体素质的测试:以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按不同年龄组制定测试项目和评分标准。(2)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法: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含有9个因子和90个项目,问卷及其每个题目均以五级评分制计分,得分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SCL-90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使用,被公认反映症状全面、准确,而且容量大。
三、结果与分析
1、《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对比分析。
课题组依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50米、立定跳、铅球、1000米四项测试,结果表明,实验A组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B组。
2、SCL-90量表测验对比分析。
实验A组各项因子平均分均显著低于对照B组,表明实验A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对照B组。由此可以得出,高校大学生课余整体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个结果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良好作用,而且也证明了不同的锻炼形式和方法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会有很大差异,其中参加整体锻炼的方式是更有效的途径。
3、分析讨论。
在我国,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有关方面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虽然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整体锻炼”的形式虽然认为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效果,但始终没有得到证明。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在理论上证明了“整体锻炼”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本文的研究证明:“整体体育锻炼”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课余整体体育锻炼的形式,不仅可以为人际交往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和舒畅的环境,同时一些集体运动项目本身就要求参加者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四、结论与建议
1、课题组通过对实验A组与对照B组大学生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和SCL-90量表测验与对比分析,实验A组在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上明显优于对照B组。实践证明了课余整体锻炼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2、从1998年以来,我校就开设了以项目为主的课余体育辅导班。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选择体育辅导班,在通过老师的指导,都能较快地掌握体育技能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鉴于本文论证了“整体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作用,建议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整体体育锻炼,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敏:《四川大学生新生身体素质的追踪测试与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8卷第6期。
[2]曾吉:《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第六期。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普查对象为该校2014级新生3978人对其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987份,为测试总人数100%。本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被众多高校大学生心理评估和测查研究者广泛运用。
二、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研究人员利用两天时间对该校3978名新生集中测试。测试完成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15.0版本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录入和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三、测试结果分析
(一)SCL-90总测试结果
该校整体测试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3978名新生中,总分超过200分的人数为208人,占新生总人数的5.23%;单项因子分超过3分的人数为595人,占新生总人数的14.96%。
(二)各因子得分情况
在3978名新生中,总分超过200分的人数为208人,占新生总人数的5.23%;单项因子分超过3分的人数为468人,占新生总人数的11.76%。可能存在强迫症状的学生共178人(占4.47%),可能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学生146人(占3.67%),这三项是得分最高的因子。
(三)我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相关常模比较分析
该校新生在强迫等7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水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四、调查分析结论
(一)该校3978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调查显示,该校3978名新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健问题的学生占新生总人数的14.96%,这与已有的研究相比偏低。
(二)该校3978名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相关常模的比较分析
与全国正常人群常模和国内青年常模相比,新生在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这4个方面心理健康水平均较低,与国内相同研究相一致,可能与新生入学后面临一个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一时难以适应有关。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症状自评量表 独生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应着眼于以下两点:一是预防;二是干预。而这些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真实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采用整群抽样原则,随机抽取2008级新生若干人,通过计算机网络测试,实际获得有效问卷3422份。
其中城市应届生是2032人,农村应届生有1049人;非汉族学生中有134名男生。
(二)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开放式问卷、半结构心理访谈
1.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是诊断性量表,评定被试近一周的身心状况,包括10个因子:(1)躯体化;(2)强迫症状;(3)人际关系敏感;(4)抑郁;(5)焦虑;(6)敌对;(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10)其他。
2.SCL-90量表因子分值的意义:一般认为任一因子分为1~2分提示心理健康;2~3分提示亚健康心理状态;3~4分提示有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4~5分提示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三)时间:SCL-90测试和开放问卷调查在2008年10月底;心理访谈在2008年11月。
二、研究结果
(一)SCL-90测试结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把“异常标准”设定为“任一因子分为3~5分”。在591名异常者中:强迫症状者占68.0%、人际关系敏感者占46.7%、偏执者占27.2%、敌对者占22.3%、抑郁者占21.9%、精神病性者占20.0%、焦虑者占17.4%、其他占11.3%、恐怖占5.9%、躯体化占3.7%。
其中,城市应届生是320人,农村应届生有187人;非汉族学生中有23名男生;独生子女中有240名独生子。
(二)心理访谈和调查结果
在心理测试之后我们即组织专业人员对SCL-90测试结果筛选出的任一因子分为3~5分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同时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
1.半结构深度访谈情况
对SCL-90任一因子分为3~5分2008级大学生的半结构深度访谈一般用时20-30分钟,由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提前预约。之前,咨询老师会仔细阅读该生的SCL-90测试报告;访谈时针对其测试情况及对测试时要求的“一周”情况进行简单询问以排除或帮助解决突发生活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此外对其家庭情况、上大学过程等也会适当询问。访谈结束后我们发现,大学新生中SCL-90测试结果“任一因子分为3-5分者”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分析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以下几种因素都应该考虑:(1)家庭;(2)人际关系;(3)学习;(4)生活适应;(5)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2.开放式问卷调查情况
随机抽取2008级大学新生70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自从您到大学以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哪些困惑?(请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统计结果“困惑指数”从高到低排列如下:(1)学习方面:大学学习的方式、课程授课速度、作业多少,尤其是英语、数学、C++等课程的学习普遍感觉有压力;(2)时间安排:学习、睡眠、娱乐、兼职等时间的安排;(3)生活适应:气候、交通、校园环境、饮食口味及物价等;(4)理想与现实的差距;(5)思念远方亲友。
3.心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异同
因方式不同,心理访谈和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我们发现与书面调查相比,访谈涉及的问题更加感性,较多地指向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宿舍人际关系、时间分配等;而书面调查首当其冲的是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教师授课方式、具体课程的学习、学习与娱乐的冲突等。
三、讨论与建议
(一)2008级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从总体上说2008级大学生SCL-90阳性筛选率(任一因子分为3~5分)并不比2006级、2007级大学新生的高。从我们用SCL-90量表诊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纵向来看,SCL-90阳性筛选率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
2.在SCL-90测试结果“任一因子为3~5分者”中,2008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及抑郁,以上因子分在3~5分之间的人数均超过20.0(。这可能和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17~18岁的他们刚刚涉世,对人生、未来充满好奇、憧憬,“自我同一”是他们现阶段的人生课题,可由于之前一心读书,无暇他顾,更缺少人际历练,因此在独挡生活的时候会不知所措。
3.无论SCL-90测试结果“任一因子为3~5分者”还是“任一因子为3~4分者”、“任一因子为4~5分者”中男大学生都较女大学生更多地发生心理问题,而其发生的概率也要略高于女生,这提示我们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格外关注。
4.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他们的生活适应关系密切;他们发生频率高的心理问题与汉族大学生的几乎一致。通过心理访谈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生活贫困、语言交流有障碍、有及时常做一些宗教仪式,由于其与汉族学生杂居,容易产生一些生活起居方面的问题。
5.大学新生中往届生比应届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要高;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要多,但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者”中却例外。
6.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90前。笔者认为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进步以及人们关注心理健康可能都有关系。
7.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尤其是独生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关注。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的独生子可能由于荷尔蒙的作用较独生女更激越的度过这个时期,当然这里面或许还有社会角色的期待起作用等。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以团体活动的方式培养和开发大学新生人际沟通技巧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保健。大学新生大多数来自遥远的地方,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面对全新的学业,加之之前大部分学生因为学业而在人际沟通方面较少用心历练或学习,因此在这个时期对大学新生开展此类内容的课内或课外学习特别及时和必要――利用群体的动力和朋辈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会事半功倍。
2.通过心理普查对“任一因子分3~5分”者尤其是高分者应给予心理跟踪并及时给予积极心理干预。
3.大力加强90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部分学生现在依然在大学里,而且有的已经在读研究生,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可掉以轻心。
4.男大学生、独生子和城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格外予以关注。因一般他们的家境较好可充分借力于其家人的支持和帮助,齐心协力共同扶助其健康成长。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的并不取决于最高那块木板而恰恰是最低那块!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其心理素质可能就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低那块板!有人说:谁赢得了现在谁才能赢得未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从他们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开始。
参考文献:
[1]陆明.2100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
[2]范韶维,李红娇.中国矿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J].中国校医,2009,(04).
【关键词】个性 心理健康 EPQ SCL-90
个性是在社会现象中形成的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适应社会有关。
一 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有直接的作用。据第1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表明,国内大学生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占16%以上。那么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 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及分析讨论
第一,大学生个性分析
表2 EPQ各分量表不同等级人数(实际百分比%)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精神质量表、内外倾向量表、情绪性量表的第五个等级均与常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分值高的人数多。精神质的分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分数低表明随和、富于同情心,喜欢和他人友好相处。大学生的精神质分数高需要在教育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与家长要多与学生沟通,多引导。
内外倾向性分数高表示外向,可能是好交际,不爱阅读研究,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倾向进攻,乐观,迅速,不踏实。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喜读书,富于内省,有秩序,严谨,保守,少有进攻行为,踏实可靠。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外倾性,多数大学生是乐观、好交际的。
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分数高表示情绪不稳,焦虑,紧张,易怒,忧心忡仲,闷闷不乐,睡眠不好,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表示情绪稳定,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弱,通常是有节制的,不紧张。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家人和老师的管制比高中少了,在生活和学习中,又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和不理智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调理饮食与睡眠,平稳情绪,遇事多思考,冷静行事。
在效度量表高分表明回答多掩饰、可靠性差。除去不合格的问卷外,效度量表的分值普遍低,说明大学生还是朴实、真诚的。
不同性别学生在躯体化因子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多表现出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肠胃道、呼吸道系统的不适和头疼、脊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男女生在其他分量表上均没有显著差异。文理科学生在EPQ与SCL-90各分量表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精神质与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偏执因子相关显著。在测试中发现精神质高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是:多疑、敏感、与同学不易相处。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内外向与焦虑因子相关显著。内倾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上已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倾的人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性与躯体化因子、强迫症状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睡眠及饮食因子相关显著。情绪性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情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效度量表与忧郁因子、偏执因子相关显著。因此,个性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相关,良好的个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一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1)
[2]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
[3]张丽宏、姜晶、胡玉娇.大学生性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3)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异化对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深化的关键时期,这些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及道德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们一方面要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社会上各种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休学、退学以及其它校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异化”现象严重。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异化”的表现
(一)心理健康教育虚设化。
目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开展了心理咨询就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而是凭经验、热情和想象,随意操作,表面上让人感觉很重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高校为了显示其对该工作的重视,纷纷加大心理测试的力度,测试完把资料装入档案便完事了,忽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为测试而测试,为建档而测试,为应付检查评比而测试。这种形式化的工作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员配备上,以临床心理医生为主,这在医学院校表现尤其突出;第二,工作形式上,表现为几个教师定期接待有需要的学生来访,进行坐堂接诊、你病我医的消极治疗;第三,教育者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错误地把学生心理问题一律视为“障碍性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或者是对少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人为地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第四,在操作过程中,过早地把学生介入临床,使得咨询和治疗形式带有较浓的临床医学色彩。这种医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而深入地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本上是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很少有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第二,教育者思想意识上往往以德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容易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品德问题,以传统的优劣标准来判断学生;第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从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以道德法则代替科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现象严重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逆反、畏惧和逃避心理,严重者则会延误学生的调适、治疗时机,致使学生从亚健康走向不健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异化”的原因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必须有全面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在实施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做到全面规划,这也说明了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校工作应有的位置,还没真正意识到这一工作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于是,就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轻忽重的现象,即出了问题大家都感到重要,平安无事时则可多可少,使得本应常抓不懈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围绕高校稳定状况转的临时性工作。而如果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得到及时的、科学的指导,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误区,大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教育重视不够。
一是重视不够,经费少或者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认为它是软指标,只要做到学生不出事、不走极端就行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舍不得投入,连基本的条件都不具备,心理咨询室简陋,心理测量软硬件落后。二是师资力量缺乏。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1500,但是在我国基本是1∶5000,甚至没有一名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严重不足。要么是由临床心理医生和德育工作者兼任,要么是人员配备不齐全。三是制度不健全,机构设置紊乱,归属不清。有的归属学生处、团委,有的设在马列部、德育部,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编制、级别都含糊不清,这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估、职称晋升晋级等都带来了不便。
(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传统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使得人们更加看重大学生的成绩、考试能力,而往往忽略其人格、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教育部门虽然多次提出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际上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多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由于这种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管理者为了显示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纷纷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程,按照专业课程方法安排教学,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受自身专业的束缚,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演化为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极为贫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异化”的对策
(一)统筹安排,建立一个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扎扎实实的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又离不开德育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等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必须统筹各方面教育力量和各项工作:首先,校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预警,制定一套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确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其次,与教学密切配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调整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课程结构,增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类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再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谓“知生莫若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关心和化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重要的信息反馈给专职人员;最后,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在平时的学生活动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反馈信息。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比较晚,目前以下两种情况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一些老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工作时间较长,而且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是这类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书;二是大部分年轻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热情,但他们缺乏心理咨询的实际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经验。这当中,对第一部分教师的要求比较简单,鼓励他们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对于第二部分教师则要增加其实践经验,具体做法:首先,让这部分教师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生和了解学生的全面;其次,让他们观摩心理咨询专家咨询的整个过程,在观摩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心理咨询的各种技能和艺术。观摩学习时间不低于一个学期,同时,每次观摩都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疑问,交给自己的指导老师,然后对其进行指导;最后,指导教师对其咨询的整个过程进行督导,并定期举行个案研讨活动,分享各自的咨询体会和感受。
(三)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必要的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系统规划,建设队伍,还需要加大投入,以必要的硬、软件设施作为前提。一方面,学校要提供专项经费和物质保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等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室设备。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做好建档、诊断、咨询、辅导、治疗等多项工作,这些都离不开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手段和测评软件,某些治疗还需要特定的空间和辅助设备。而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停留在文字建档记录、手工统计分析、谈话辅导治疗的水平,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自然大受影响。为此,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购置权威的测评软件和统计软件等,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刘国秋,李明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关键词:心理健康;专家诊断;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1-0045-02
University Student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N Hai-long
(Tongji University Software College,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Thi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it can manage the information of mental health, it also can achieve th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in the statistical. The system uses ASP and SQL server 2000 to manage the database.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xpert diagno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现代人所关心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尤其突出的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近年来社会上有很多关于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方法,本系统采用ASP技术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管理和查询,旨在防患于未然,早些洞悉学生的心理问题,早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该系统还具备统计分析功能,力图找到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本系统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即可自己创建也可咨询心理专家。
1系统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大学时期是从青年期向成人期发展的阶段,是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中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时期。现代大学生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但是尽管现在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多的多,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变的更狭窄、更局限。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通过电脑网络可以遨游世界,与天下人结交、通信;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自身环境的过多关心使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更广阔的视野,大学生根据自我需要吸取知识,并根据自我需要来形成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有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有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包括异性、恋爱关系等)问题有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是通过相互交流、碰撞来确认自我与对方的关系性质,而是尽量做到自己既不伤害对方,也不让对方伤害到自己,以采取回避的方式居多。现代的大学生相互之间是在不“侵犯”对方领域的默许规则下,各自探索自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大学生一般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采取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对心理健康的忽视,自尊感过强,对他人缺乏信任感这几点原因。如果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就处于心理亚健康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这对人的一生是有很坏的影响的。
在传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面对心理医生时可能出于害羞心理而对病情描述不过详细,使测试结果不够精准。这一问题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借助网络的以经不再存在。
2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及系统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校领导及各位辅导员老师提供及时、方便、全面的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方便其统筹管理。因此其首要功能就是根据各位学生用户所提交的答题信息来分析出其所隐藏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并应该能给出相应的建议;然后系统应该可以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不用的功能,如可以对学生做简单的心理咨询等;最后系统将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的结果提供给用户进行管理决策。因此系统应实现下列目标:
设计合理友好的操作界面,界面是用户对系统最直观的认识,合理、友好的操作界面将有助于用户方便的使用本系统。实现用户的注册及管理,同时维护系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本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及时给用户提供直观的数据模型,方便用户管理。
系统的模式一般有B/S和C/S两种,针对系统的主要目的及设计目标,系统应能支持多主机共同访问的功能,而且,应该不受地域性的限制,同时如需专家辅导咨询时要保证一定的大众性,因此本系统选择采用B/S结构。
2.2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2.2.1数据库结构的分析和设计
系统是建立在数据库之上的,因此数据库结构的好坏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系统各个实体关系的分析,我们得到系统的E-R图如图2所示。
系统E-R图中的用户和心理健康测试题是本系统的主要实体,系统中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题目、答案选项等,这也是跟心理健康最密切的一个实体。系统对用户的心理健康情况是通过一张心理健康答题表来实现的,心理健康答题表中的主要信息包括用户名、答题的答案、过往信息等。
同时,系统在满足一定的功能的同时,还应提供比如专家在线咨询等功能,因此系统中的用户的种类是很多的,这主要体现在用户的类别上,因此本系统的用户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实体。通过维护用户表,使得具备不同用户身份的用户在本系统上行驶该用户所拥有的特殊权利,如统计分析功能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系统中的重点数据应该是心理测试信息,对于每名大学生所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都要从学生的答题信息上反映出来,因此心理测试题是本系统中维护数据的一个重点。系统中的心理测试问题应不止一套,可以实现反复利用,同时应可以根据心理咨询专家的要求动态的调整题目的设置,以达到不同的测试效果。系统中还应有心理问题等实体,用以和用户的答题信息一起来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总体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用阀值法或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诊断。
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决策前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具体的统计分析的数据模型。系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存储于系统中的学生答题记录实现的。系统实现对学生答题记录的管理主要是围绕每个学生的答题信息表来实现的,此表所要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学号、姓名、题目、答案以及该次的结论等。每次学生在答题工作完成后系统自动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给出该学生该次答题情况的一个总结,即结论;而对于该系统的管理员如辅导员老师等可以根据每个关键问题取得所有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对之汇总处理,得到相应直观的数据模型,如直方图,圆饼图等,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所统计分析出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
通过E-R图可以看出系统中除了以上的实体外,还应该有心理咨询专家等实体。这些实体是为了丰富系统的功能,以实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的宗旨,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2.2.2系统功能的分析和设计
立足于系统的设计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系统按功能可以分为试题信息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学生测试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及专家诊断模块等。图3为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心理测试题管理模块:本模块主要负责对心理测试题的管理和维护,除简单的增删改外,系统还应能动态的调整题目的设置,以达到不同的测试目的和效果。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是对本系统中的用户信息进行管理,由于本系统的使用者比较多,所以用户的类别也很多,该模块除了维护各个类别的用户信息之外,还要负责管理本系统中的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问题,如专家的权限、试题维护者的权限和辅导员及领导的权限等。
学生测试模块:本模块是系统的工作重点之一,学生按照各自的学号和密码登录本系统后可以选择心理测试题进行心理测试,系统根据该名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个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价,同时系统将该名学生的答题信息存储起来为以后统计分析和管理做准备。学生除了具备答题的功能外,还可以就关心的心理问题在本系统上进行咨询,咨询的方法分为简单的文档式查询和专家咨询两种。
心理咨询信息统计分析模块:此模块是系统实现管理的重点。模块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学生的答题记录来进行的。当学生在本系统进行完心理测试后,该学生的答题信息就自动被系统记录起来。作为系统的统计与分析部分,系统应当可以提供用户按各种要求统计查询的功能,比如,对于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系统可以给予统计分析,并反馈给学生;辅导员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来了解个别或整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得到像直方图或圆饼图等直观的数据信息。依此类推,心理专家可以利用该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来分析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上的差异,以此来得到更多更准确更可靠的数据。
专家咨询诊断模块:系统中还应具备专家咨询模块,为广大学生和老师提供帮助。专家咨询分为人工咨询和人工智能咨询两种。人工咨询即为由心理专家在线咨询,负责一对一或一对多(自建聊天室)的为广大师生进行心理咨询。人工智能咨询是指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人工智能程序来实现非人工在线的专家咨询,该功能的实现方法有神经网络诊断法等。
3总结
综上所述,本系统可以实现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并得出简单的结论,同时还可以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统计分析,是可以帮助管理者领导和决策。
参考文献:
数据挖掘(DataMining,简称DM)[2]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表示为概念、规则、规律等形式。数据挖掘的过程是由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人机交互过程。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过程一般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的表达和解释[3]。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较多,主要包括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关联规则方法、遗传算法、统计分析方法、可视化方法、粗糙集理论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其中决策树方法是最受欢迎的数据挖掘技术,与其他数据挖掘方法相比,决策树方法的计算量比较小、可以处理连续和离散数据、能够生成可以理解的规则。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用C4.5算法构建决策树。对高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预测,找出其中最有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属性,使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做到科学有效地预警、及早干预、重点防范,使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与效率。
1C4.5算法的原理
决策树(DecisionTree)也称为判定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它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信息,并以树的形式快速给出问题的分类。在生成算法过程中,非叶子结点表示属性,而叶子结点则代表类别。树的最顶层节点是根结点。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一条路径形成一条分类规则。决策树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分类规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分类模式表示形式[2]。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有ID3算法和C4.5算法。
ID3决策树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信息熵原理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分类属性,递归地拓展决策树的分枝,完成决策树的构造。但在实际应用中,ID3的信息增益函数存在下列问题,测试属性的分支越多,信息增益值越大,但输出分支多并不表示该测试属性对未知的对象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因而在C4.5算法中人们提出用信息增益率来作为测试属性选择的依据。C4.5算法是ID3算法的改进算法,它基于以下原理[5]。
定义1:设S是S个数据样本的集合。假定类标号属性具有m个不同值,定义m个不同类Ci:(i=1,2…,m)。设St是类Ci的样本数。其中,Pi是任意样本属于Ci的概率,并用Si/Sj估计。对于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I(S1,S2,…,Sm)=-∑mi=1SiSlog2SiS(1)定义2:设属性A具有V个不同值{a1,a2,…,av}。可以用属性A将s划分为V个子集{s1,s2,…sv};其中Sj中的样本在属性A上具有相同的值aj(j=1,2,…,v)。如果A选作测试属性,则这些子集对应于由包含集合S的节点生长出来的分枝。设Sij是子集Sj中类Ci的样本数,则由A划分成子集的熵(entropy)或信息期望为:E(A)=∑vj=1S1j+…+SmjSI(S1j,…,Smj)(2)项S1j+…+SmjS充当第j个子集的权,并且等于子集(即A值为aj)中的样本个数除以S中的样本总数。熵值越小,子集划分的纯度越高。I(S1j,…,Smj)=-∑mi=1Pijlog2(Pij)(3)其中,Pij=Sij|Sj|是Sj中的样本属于类Ci的概率。定义3:A的信息增益是指由于知道属性A的值而导致的熵的期望压缩,其公式为:Gain(A)=I(S1,S2,…,Sm)-E(A)(4)定义4:A的信息增益率定义为:Gainratio(x)=Gain(x)SplitInfo(x)(5)其中,SplitInfo(x)=-∑ni=1|Ti||T|×log2(|Ti||T|),它表示把T分成n部分而生成的潜在信息。
C4.5算法的主要思想为:假设T为训练集,为T构造决策树时,根据选择Gainratio(x)值最大的属性作为分裂节点,按照此标准将T分成n个子集。若第i个子集Ti含有的元组的类别一致,该节点就成为决策树的叶子结点并停止分裂。而对于不满足此条件的T的其它子集,按照上述方法递归的生成树,直至所有子集所含元组都属于一个类别为止[4]。
2C4.5算法的具体应用
每学年新生入学时,许多高校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已将这些数据存入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从高校已有的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的海量数据中找出其隐藏的信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比如,经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等,为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探索学生心理障碍的早期预防、干预的新方法。本文将采用C4.5算法来创建决策树,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2.1确定挖掘对象及目标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本人所在的学院2010级学生在入校后所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共采集了1000名学生数据。
2.2数据采集
本文中用到的数据是通过下表1来获取的。
2.3数据预处理
一般情况下,所收集的数据是不完整的、不一致的、含噪声的,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挖掘对象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后面的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数据预处理过程通常包含以下3个步骤。
2.3.1数据清洗
在学生心理问题数据中,一些感兴趣的属性缺少值,对于这些空缺,可以通过数据清洗来填补。对出现了大量的空缺项,采用忽略元组的方法进行删除,对个别空缺采用人工填写的方法,填充的方法采用在该属性上出现的多数属性值来填充该空缺的属性。经过数据清理后,总的记录数为960条。
2.3.2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有时也称为数据取样或数据简化,是在对发现任务和数据本身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依赖于发现目标的表达数据的特征,以缩减数据规模,从而在尽可能保持数据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精简数据量。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问题数据库中抽取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关键影响的属性,确定了对性格内向、家庭和睦、家庭收入和精神遗传病4个属性分别进行挖掘。
2.3.3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据清理后的数据信息转换成适合于挖掘的形式,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例如。心理健康数据库中“家庭收入”字段原来为连续型数值,进行数据挖掘时,必须将此属性转换成离散型值(属性名改成“经济困难”,取值为:是、否)才适合分类挖掘任务。经过数据预处理后,共有960条学生记录,为了后面对建立好的决策树模型评估预测,所以预留1/3的记录作为测试数据,2/3的记录数据作为建立决策树模型的训练集,共640条。部分数据信息如表2所示。
2.4构建决策树
下面以表2中的训练集为例来说明学生心理有无疾病的决策树模型的生成。C4.5算法建立决策树模型的步骤如下:(1)对表2中的每个测试属性分别计算该属性的信息增益率;(2)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根结点,并按其值划分数据集合,如果该属性只有一个值则停止划分;(3)对划分的每个子数据集递归执行(1)~(2)。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每个测试属性的信息增益率,从计算结果中选取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作为根结点,以此划分样本,引出多个分枝,然后再计算各个分枝节点的划分,重复执行以上步骤,完成各个分枝的划分,返回的最终决策树如图1所示。
2.5决策树的修剪
值得说明的是:在采集数据及输入数据的过程中,慎重地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没有噪声数据,对于属性的缺值问题,在数据清理阶段已经人工填加了,因而对生成的决策树不进行剪枝操作。则最终生成的学生心理是否有疾病的决策树模型如图1所示。
2.6生成分类规则
采用决策树的最大优点是能直接提取分类规则,并以IF…THEN形式的分类。根据图1提取的学生心理是否有疾病的分类规则如下:
IF精神遗传病=“有”THEN心理有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是”AND家庭和睦=“是”THEN心理无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是”AND家庭和睦=“否”THEN心理有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是”AND经济困难=“是”THEN心理无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是”AND经济困难=“否”THEN心理无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否”AND经济困难=“是”THEN心理有疾病,
IF精神遗传病=“无”AND性格内向=“否”AND家庭和睦=“否”AND经济困难=“否”THEN心理无疾病。
2.7实验结果分析
由于主要希望了解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因此,从本例所提取的规则中主要考虑分类为“Yes”的规则。挖掘的结果是在已知的4个属性中家族是否有精神遗传病史对分类影响最大,其次性格内向者较易患心理疾病,然后是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好也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最后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
2.8模型准确性评估
生成决策树以后,要评判它的好坏,通常的做法是采用误差率或准确率。本课题准备了一个包含320条记录的测试数据集,对该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进行测试计算,得出其分类准确率接近80%。
当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是在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有价值的知识。本文结合高校学生心理测试产生的数据,采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分析预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 ID2算法 决策树 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角色转变、环境变化、家庭因素的消极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大学正是人快速成长发展的时期,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诱发的心理疾病,如何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2 数据挖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中的必要性
2011年教思政厅[2011]1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到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科,保证学生在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高校应开展课外时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文件中体现出教育部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建设。目前,各个高校每年举行心理测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心理测试结果,更重要的是从测试结果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对应的心理治疗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何充分利用在测评结果数据帮助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测评结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到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这是体现出数据挖掘的必要性。
3 数据挖掘的工作过程
目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大数据,但并非所有数据都是完整有价值的,许多数据还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希望从数据中找到有规律的知识,这就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工作过程如下:数据准备:包括数据的选择、预处理和转换。选择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存储在心理测评系统数据库,每年的高校开展的各个年级学生心理测评,测评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其中广泛采用症状UPI或者SCL-90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转换、集成得到目标数据集。数据挖掘:选择合适的算法对所得到的经过转换的数据集进行挖掘。在心理问题分析中可以采用ID3算法的挖掘方法获得知识库。
4 基于ID3算法的数据挖掘分类预测
ID3算法是最早由Quiulan提出的一种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分治方式构造决策树,构造决策树时首先利用信息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信息增益)寻找数据库中具有最大信息量、最重要的数据项,通过自上而下的递归方法建立树的结点。采用ID3决策树算法计算出哪种属性与哪个心理问题最为相关(即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以此作为决策树的根结点,然后采用迭代递归方法将剩余的属性也进行分类,形成决策树分析模型,用它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数据预测分析。
高校采用SCL-90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该测试将9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饮食等)。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没有(1)、很轻(2)、中度(3)、偏重(4)、严重(5),SCL-90的统计总分为90个项目的得分之和,10个因子分反映某一方面的心理情况。
结合大学生的4个主要属性(性别、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家庭经济状况),将10个因子和4个属性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并给它们标号,如性别(男A10,女A11),独生子女(是B20,否B21),其他类似进行标号,每个学生测试结果形成一条记录,共14个字段,将标号代入表示转换为属性值向量,下面设挖掘任务为分析敏感症状与学生的哪些属性相关,关联程度如何,因此选择学生的4个属性和敏感因子作为挖掘字段,选练元组如表1。
将该表中的每条记录转换为向量,如(男,是,城市,不困难,无)、(女,否,农村,困难,有)分别表示为向量(A10,B20,C30,D41,M50)、(A11,B21,C31,D40,M51)。以某高职院校的400名新生测试结果为例,利用ID3算法构造决策树过程如下:
(1)计算决策属性(有无敏感症状)的熵:S1(有)表示有敏感症状人数、S2(无)表示无症状人数,S=S1+S2表示测试人数。P1=S1/S(P1表示有症状人数的概率),P2=S2/S(P2表示有症状人数的概率),I(S1,S2)=-P1log2P1-P2log2P2。
(2)计算各属性的熵(过程如(1)),分别计算平均信息期望E(x)和性别信息增益Gain(S,x),其中x表示各属性。
(3)根据个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结点构造决策树。
从决策树的结果预测大学生的敏感症状与性别、独生子女最有关,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类的人群,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心理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5 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心理测评的结果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必要准备。本文阐述了基于决策树的心理问题分析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平,夏玲.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谢华,戴海崎.SCL-90量表评价[J].神经疾病与神经卫生,2006.
作者简介
卓书尧(1980-),男,海南省万宁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软件工程。
邓奉先(1985-),女,海南省琼海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模式
1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传统教学方式信息量较少,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计20课时,设置8个专题,每个教学班级学生数40人至80人(以专业开班上课)不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保证学生掌握多个知识点、实行学生互动、完成学生考核等难以实现。(2)学生携带智能手机,无法专注教师的口讲笔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当前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发消息、看新闻,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朋友”。学校虽然在教室的讲台上钉上几十个手机袋提醒学生课堂上交手机,但是依然有学生无法自控。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运用信息化教学和互动方式,播放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课堂参与性教学互动时间空间有限,难以实现有效沟通。参与式教学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角色设计和游戏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成长经验的分享,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有限,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上很难进入真实的情景角色之中,难以实现有效沟通。
2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模式相关要求
(1)加强资源库和网站建设。建设质量高、信息量大的心理健康课程网站,栏目丰富、针对性强、信息量多、适合学生兴趣特点,网站要不定期进行内容更新完善,吸引学生点击浏览学习知识。(2)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投入经费建设校园数字化学习中心,加强配套硬件的建设,实现校园免费网络全覆盖。建设功能性教室、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手机APP,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互动和考核。(3)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对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和运用,每年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学习新知识,全面提高信息化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视频的下载转换和微课制作运用等方面走在其他教职工的前面。(4)引导学生对资源的学习与运用。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中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微信、腾讯QQ和邮箱等实现互动反馈,如翻转课堂任务的、网络咨询的预约和接待、视频书籍的推荐、引导学生观看课程网站上的视频、微课和心理电影,网上的作业和批改,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活动,针对性开展教学与咨询。
3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
(1)先进教学设备和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利用多功能教室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使学生轻松掌握心理知识和技能。如,在第一堂课《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中,我们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剪切了两部分的央视新闻视频,一个是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的部新闻报道,一个是尼克•胡哲的励志宣传片,直观性的视频冲击力和震撼力较大,学生观看两段视频后陷入深深思考,“身体残疾和心理问题,哪一个危害更大”。信息手段的引入更高效、更切合实际、更简洁地让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们在每一章节都引用生动适合的视频、图片、音频等信息化手段,增强教育的有效性。(2)网络覆盖后的课堂学习与心理测试更加便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学生非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如气质类型测试、焦虑自评测试、情商测试等。传统的心理测试采取的笔纸测试,复杂且费时,消磨学生的耐性,导致学生半途而废。网络覆盖后通过进入信息化学习中心上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在线心理测试”,学生只要回答完测试问题并提交答案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测试结果,快捷方便[1]。(3)制作微课和拍摄视频补充课堂教学。对于课堂中的重难点内容,或者需要拓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中现有的微课或者自己制作的微课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或者补充教学。心理健康教师每人都善于制作微课,不同的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阅读文字、欣赏画面、思考问题,触发心灵的律动。(4)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辅助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少数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或者遇到隐私问题(性心理障碍、家庭父母婚外情、等),不愿对心理辅导老师袒露心声,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如聊天工具,微信、QQ等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且隐秘性强,避免了尴尬,操作方便、简洁,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学生培训、交流和学习,目前每年有超过200以上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证并顺利通过,学生在聊天群里通过交流学习,提升心理素质,拓展学习范围。(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课程资源库。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制作独立、美观、实用的心理网站,让学生在这个“心灵之家”找到心理知识的食粮、倾诉心声的朋友、安全温馨的环境。在2014-2016年期间还建设了集趣味性、互动性、自主性、发展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栏目设计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心理论坛、学生表演的心理情景剧、著名的心理电影、艾滋病预防的动画动漫和心理新闻等板块,鼓励学生根据需要,上网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2]。(6)微信微博发挥隐性课堂功能。微信、微博是学生晒心情、发牢骚、发感慨的场所,是学生的心理晴雨表。心理老师在课堂之余发挥隐性课堂效能,借助平台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互动。师生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文章、视频或者说说,植入正面、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闻和榜样,用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智睿智处世哲学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学生可针对这些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分享自己的经历等。这种教育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充满趣味性。(7)APP客户端安装使用促进师生沟通。安装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APP,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渐受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例如,心理FM是目前受众面比较广,专业性较强的一款APP,以音频材料为主,涉及内容广泛,受到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的青睐。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自己的APP平台“心兜兜”,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网络心理咨询的功能,励志故事、心理学相关的优美散文、心理学专业知识介绍,还有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以及帮助入眠的轻音乐或优美诗歌,可帮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丁香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5)
为了响应学院五月心理月的号召,提高我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懂得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在校院里掀起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我班举行了主题为“我爱我”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首先,在班会开始之前,我们邀请了主题班会总结“诚信考试,诚实做人”庞世义辅导员为我们讲解宣传有关毕业信息及申请免听的信息,让我们提前对剩余的大学生活有了个初步的发展前进框架,也让我们当中的某些准备申请大三免听的同学对申请免听的程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次,由班里的心理委员讲解“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和大学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班风建设之我见”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讲解之后,进行数字手心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与默契。奖励游戏胜出的队伍中,并让胜出者说出游戏心得。游戏过后,进行一个心理测试。通过一个简短的潜意识心理测试,让同学们对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进一步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观看照片加文主题班会总结 批评与自我批评字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欢笑声中回忆起大家一起走过的日子,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与缘分。由心理委员对班会进行总结,再一次强调此次班会的主题,心理的健康很重要,一个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很重要的,就是怕你在不断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这样才是导致事情悲剧发生的最根本,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能够做到最好!走出属于自己健康,积极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