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宝宝营养不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长如何为胖宝宝选择食物呢?
1、首先要注意饮食科学合理地搭配,保持营养均衡,才能使胖宝宝既达到减重的目的,又避免了营养不良的发生,使宝宝健康成长。
2、食谱中应多选择含蛋白质丰富、脂肪和热能低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鱼、虾、豆制品等。因这些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长,消耗慢,可减少控制饮食后孩子的饥饿感。
3、严格控制谷类、糖类食物,对轻度肥胖的儿童一般每月减少50克,中、重度肥胖的小儿减少100克,减少的时间一般放在中餐和晚餐。临睡前最好不吃任何有热能的食物,因临睡前所摄入的食物,通常储存多而消耗少,更易转化为脂肪。
4、进餐时先吃蔬菜、水果,然后喝汤,最后吃主食,这样不会过度进食。两顿饭的间隔也可以让孩子吃些水果,以免到了吃饭时,孩子由于饥饿而吃得过量。
5、吃饭时让孩子细细地咀嚼,进食速度要慢,但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吃进太多食物。不要给孩子视觉刺激,如甜食存在家中或到处乱放。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活动转移孩子总是想吃的念头。
一般情况下,每餐主食量大。进食速度快,暴饮暴食,睡前进食,乱吃零食,喜欢并多吃甜食、肉、冰淇淋,多吃少动等是引起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快餐文化的蔓延。洋快餐属高脂、高热量的食品,如过多地食用,使摄入的营养成分单一,久而久之,会造成一些营养素的缺乏,打乱了体内营养素机制的平衡,导致体内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谢为热量散失,只得积存于腹部与皮下,体重自然就会超标。因此,肥胖宝宝也会发生营养不良。
现今仍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发育阶段,胖是发育好的表现,瘦了会影响发育。实际上这些看法是没有道理的。儿童肥胖对健康具有多方面负面影响,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将对儿童的健康和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有时,尽管孩子看起来还不太胖,但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就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了。
读者 李宏艳
李宏艳读者:
喂养方式不当,同样能造成宝宝营养不良。有些妈妈对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水果、蔬菜不是榨汁就是做成糊,以为这样宝宝吃起来省力,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极易导致宝宝咀嚼能力得不到锻炼,不仅食物在精加工过程中流失了一部分营养,而且食物没有经过咀嚼,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也不充分。久而久之,宝宝就营养不良了。
宝宝七八个月大时,有时吃菜往外吐,家长就觉得宝宝还没有咀嚼能力,大点就好了。其实,咀嚼能力和大脑一样,越用越灵活,而闲置不用,功能必然下降,会让孩子养成食软不食硬的坏毛病。
宝宝的咀嚼能力不仅关系到营养吸收,如果孩子不经常咀嚼,颜面肌肉就得不到锻炼,还可能影响颌面发育,不利于牙齿萌出及排列整齐。国外的研究表明,宝宝咀嚼食物时,大脑的血流量增大,对神经、大脑发育也有好处。
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6个月大时是关键期。此前,宝宝是母乳喂养或喝配方奶,只需吮,不用嚼,从宝宝6个月大开始,就应给他添加蔬果、肉类等辅食。一开始,让宝宝吃米粉或菜泥、肉泥等流质、半流质辅食,等宝宝适应以后,可以将蔬菜切成小丁,拌进米粉糊里,这样宝宝光吞咽就不行了,需要一定的咀嚼,但不费劲。如果宝宝把小菜丁吐出来,家长千万别轻易放弃,等宝宝饿了再尝试,会容易得多。如此,食物从小丁逐渐到小薄片,薄片切得越来越厚,孩子不光咀嚼能力增强了,也有利于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除了饮食上不能太精细,预防龋齿对保护宝宝的咀嚼能力也很重要。一旦牙齿龋坏,不仅咀嚼面小了,吃东西还会疼,孩子就不愿意也不容易嚼烂硬食。防止龋齿重点是控制宝宝吃甜食,尤其是糖果,要点如下:
1. 吃糖选在正餐前。吃糖后马上吃饭,特别是一些加工不精细的五谷杂粮,宝宝咀嚼过程中不仅能洁净牙齿,还可降低口腔酸度,预防龋齿。
2. 不随意吃糖。蛋糕、糖果等甜食,要吃一块儿吃,别一会儿吃蛋糕,过一会儿又吃糖果,口腔长期处在酸性环境下,会增大龋齿风险。
3. 睡前不喝酸奶,喝完刷牙漱口。否则,酸奶又甜又酸,牙齿容易龋坏。
经常有女性朋友会问:“医生说我气血不足,怎么办啊?长辈说我体质虚寒,怎么补啊?我宫寒总是怀不上宝宝,怎么吃啊?”
范老师说:对于这种问题,很难做到一概而论。因为“气血不足”、“虚寒”、“宫寒”这些词语都不是科学词汇。这些词语就像一个筐,什么不舒服的状况都能往里装。情况不明,所以没法给出有效的饮食建议。对于这类问题,范老师经常会追问具体的身体状况。
比如,一位女士是这样说明的:她脸色缺乏光泽,日常总是手脚冰凉,尤其是秋冬最严重。天气一凉,手脚就凉,然后吃什么都不消化,小肚子总有气体,胀得像个球一样。月经总是推迟,偶尔还有两个月来一次的时候。还有,就是小腿特别容易水肿,尤其是下午又胀又肿,有时候简直和大腿一样粗。
针对这位女士的具体情况,范老师的初步推断是:她去检查过肾脏功能吗?检查过甲状腺功能吗?还有其他什么疾病吗?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就会怕冷,身体疲乏,月经推迟。因为甲状腺素不足的时候,身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低下,血液循环也不好,所以就表现出这些症状。此外,肾脏功能不好,人体就容易发生水肿。
但是这位女士回应道:去医院检查过了,什么病都没有,甲状腺没问题,肾功能也正常。医生只是说她气血不足。
说到这里,范老师才能明白症结所在。所谓气血不足,大概就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结果。很多人以为只有食品安全重要,却不知道长期营养不良会给人带来多少痛苦,生命质量有多么低。
如果没有其他疾病,估计这位女士的身体缺乏多种营养素: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不足,B族维生素不足。
如果她的蛋白质营养缺乏,铁、锌等微量元素也不够,那么她就会怕冷,容易疲乏,月经推迟,而且抵抗力下降。蛋白质不足还会导致体液渗透压下降,从而造成水肿。缺乏维生素B,也会造成下肢水肿,腿脚感觉异常。由于营养不足,血液循环也很差,身体末端部位对血液循环效率最为敏感,于是环境温度稍微下降就会感觉手脚冰凉。
如何克服营养不良
但是,正常的饮食,怎么就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营养不良呢?从胃堵腹胀的情况来看,她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差,别人能够消化的正常食物,她却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于是一部分不消化的食物进入到大肠当中,被大肠细菌发酵利用,产生气体,结果就是肚子胀。而且,由于身体羁龊褪澄镒纯龅挠跋欤她的大肠微生物,估计组成比例也不是很理想。
由于胃肠黏膜细胞的更新速度几乎是所有组织中最快的,它对营养不良的情况最为敏感。同时,人体每天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消化液的制造效率也对营养状况十分敏感。所以,营养不良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又会加剧营养不良,从而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心情不佳、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等情况,又会给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的状况雪上加霜。
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
铁、锌、碘、铜、锰、铬、硒、钒等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甚微。虽然它们毫不起眼,但也是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的必要成分,参与生命的代谢过程,对人体非常重要。
微量元素检测一般是在孩子出现临床症状时,才被医生推荐使用的。如果孩子身体情况良好,能吃、能玩、能睡、大便正常,就不一定要做检测。
父母之所以要带孩子去检测微量元素含量,最大原因是他们以为微量元素是判定孩子营养状况的惟一标准,只要数字上稍不达标,就非常紧张,以为孩子营养不良。其实,要判断孩子是否营养不良,除了看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结果外,还要看身高、头围、胸围、体重是否达到标准,以及结合临床症状才能判定。
另外,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结果稍有偏差是很常见的。例如孩子对锌的需求特别大,但从食物中摄取锌的量往往不足够,加上锌容易流失,因此,缺锌的情况很普遍。然而,这只能说明孩子可能有微量元素缺乏症,并不等于营养不良。
多大的宝宝需要做检测
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的宝宝以母乳为主,完全可以确保充分补充各种微量元素,不必做任何检测。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可能会出现添加不及时或不足的情况。这时医生会通过询问家长喂养情况,并结合孩子的身体表现,决定是否进行检测。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医生则会根据是否挑食、偏食,是否反复生病,是否先天不足等情况,进行检测。
检测方式:剪发OR抽血
目前的微量元素检测一般为头发检测和血液检测两种:头发反映的是几个月内相对长期的情况;血液反映的是人体内微量元素的现状,结果相对来说较为准确,只需要微量指血即可。需要指出的是,微量元素检测只是一种筛查手段,其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数值来看,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靠检测报告单上的数值做判断,要结合临床症状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定论。因为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原本含量就极少,仅仅靠一滴血做出的检测,其结果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影响。
缺了什么心里有数
有时候,不去医院做检测,细心的妈妈只要对宝宝多加留意,也能大概地了解宝宝是否缺了某种微量元素。
缺铁:一般而言,缺铁的宝宝多表现乏力、多动、食欲差、伤口易感染、面色苍白或蜡黄。
缺锌:孩子经常口腔溃疡、挑食、多汗、异食癖等。
缺碘;通常表现为智力低下、 眼突、身体矮小等。碘缺乏的初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宝宝缺碘应尽早检查,否则易造成体格和智力发育的滞后。
滥补不如食补
盲目给孩子服用补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非但机体可能不吸收,还容易出现各种微量元素间的相互抵抗问题。如果孩子真的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有时候通过食物补充,短期内就可以达到正常指标。
补铁:可多吃动物肝脏、血制品及肉类,并注意补充维生素C。肉类和血制品是铁质的宝库,乌骨鸡更是微量元素丰富而脂肪特低的食品。各种可乐、雪碧类碳酸汽水也不利于铁剂吸收,所以在服用铁剂的同时,别给宝宝喝汽水。
像洋洋这样的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挑食、偏食,在医学上统称为小儿厌食症。厌食的小儿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很多家长带小儿到处求医,往往见效甚微。对于小儿厌食,必须先找出引起其厌食的原因。一般来说,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是疾病、饮食和心理,引起厌食的常见病有贫血、佝偻病、营养素缺乏症、乙肝、胃肠道及呼吸道反复感染。
母乳喂养的婴儿往往由于未能及时添加辅食,使婴儿消化道缺乏食物刺激而导致厌食。某些母乳量不足的婴儿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又不能从辅食中摄取,使消化器官延缓了从流质―软食―硬食这一正常的发育过程,导致婴儿贪恋母乳而拒食。
人工喂养的婴儿,若喂养方法不当,幼儿或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造成营养失衡。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零食过多、进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等,会影响消化功能,也会出现厌食。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针对小儿厌食的成因,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先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看看有无原发病。
2、家长要了解科学育儿知识,根据不同年龄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配餐、烹饪,使食物色、香、味俱全;经常变换饭菜的花样,使膳食结构平衡。
3、饭前不要让小儿吃糖果及零食或喝饮料,饮食要定时。
4、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
吃饭时,孩子在前面跑父母在后面追的情景,相信在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广州市妇婴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程冰梅说,厌食在儿科门诊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也是父母很头痛的问题。宝宝出现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多种微量元素缺乏,影响生长发育。
喂养不当易造成儿童厌食
程冰梅介绍,一般造成小儿厌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疾病造成食欲不振,临床中的厌食症,有全身性的疾病,比如慢性胃肠炎、微量元素缺乏等,其中锌缺乏引起的厌食是比较常见。如果发现不是菜谱的问题,就应该找医生看看是否是疾病导致的厌食。造成小儿厌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喂养不当,喂养不当造成儿童厌食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一点在城市儿童特别明显。乱吃零食、喝过多果汁饮料等不良饮食习惯,容易使孩子的食欲下降。
做父母的应了解,宝宝的胃口会时好时坏,尤其是两三岁的宝宝,他生长速度可能并不像以前那样快了,因此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常常表现出饥饿。如果宝宝不想吃东西,有可能是因为他不饿,或者在长牙,或者因为屋里有其他东西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爸爸妈妈要记住,不要强迫他吃东西,不要把吃饭变成一场战争。
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聪明的妈妈应该懂得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1、让宝宝吃各种不同口味、颜色和口感的菜,这会让宝宝总是对饭菜很感兴趣。即使是很小的宝宝也会因为每天吃相同的东西而感到厌烦的。
2、当宝宝吃得很好的时候要表扬他。
3、给宝宝提供健康零食,宝宝每天消耗大量的能量,因为他们每天动来动去,所以营养丰富的零食来补充宝宝的能量,比如水果片(新鲜的或干制的)、天然酸奶、米糕、面包条。
4、不要给宝宝吃快餐食品,如果在就餐时间带着宝宝出去转转,您最好随身带一些健康食品,这样您就不必依赖快餐店了,薯条、汉堡包、香肠都是高脂肪、高盐、高糖分食品,而且含有很多添加剂,应该避免食用。
5、别把甜食当奖励。如果您想让宝宝喜欢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自己首先要大量吃这些食物以给宝宝树立榜样。如果您总是把饼干和巧克力当作零食,并且把甜食作为奖励(这些食物会使宝宝越来越喜欢吃甜食,并使他们长出龋齿),不要指望您的宝宝爱吃水果。您可不能为了宝宝吃水果和蔬菜而跟他讨价还价,这会形成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
6、给宝宝喝的饮料中,水是最佳和最提神的,所以要把水作为首选饮料。如果宝宝的食欲不是很好,在他吃饭前就不要给他喝含糖太多的饮料,因为喝这些东西会使他感觉不到饿。
妈妈们注意:
进食看总量而不是一餐两餐
当宝宝拒绝妈妈给他准备的食物时,您的反应不要过于激烈,这只说明他不想吃罢了,不要强迫宝宝吃东西,不要将吃饭变成“拉锯战”,把吃饭的时间延长30分钟。如果您觉得宝宝吃得还不够,那在1-2小时后,再给他吃一些零食,例如水果或者牛奶,一天三顿主食再加上两顿零食就足够了。
一些孩子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拒绝某种食物,不要为此担心,只要总体的饮食情况是均衡的就行。
如果宝宝看到碗里的饭太多,会感到厌烦。妈妈其实可以给他换一个大一点的碗,或者装少一点的饭,让宝宝从心理上先接受,以后逐渐增加。这就是聪明妈妈的做法了。
不要给宝宝吃含过量的饱和脂肪、食盐和糖的油炸食品,最好以蒸烤的食品取代之。加工食品中的盐、糖和人工调味剂的含量很高,所以要给宝宝吃新鲜的食品,包括以下四类:
1、鱼、肉、鸡蛋和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牛奶、酸奶和其他奶制品;
3、大米、马铃薯、面包、面条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健康专家调查孩子们每日饮食摄入情况,发现他们单日的盐分摄入量经常在9.3~9.6克,然而,对成人而言,健康专家推荐的盐分单日摄入量也仅仅为6克,儿童更应控制在4克以下。
健康专家表示,加工食品和调味料在日常饮食中的滥用,加剧了儿童健康情况的恶化。高盐分的摄入会导致高血压,从而容易诱发中风和心脏病等问题的发作,这些疾病已经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死亡和残疾原因之一。高盐分亦是流感的诱发因素,因为多吃盐,一会减少唾液分泌,使病毒在口腔内容易繁殖;二会使钠盐渗透性高,口腔和咽喉部上皮细胞的防御能力会被抑制,易使流感病毒进入人体。高盐分还易致钙质流失,影响儿童身高发育。
1周岁以内婴儿不宜吃蜂蜜
蜂蜜香甜可口,而且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维生素、多种有机酸盐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喜欢在宝宝的牛奶和温水中添加蜂蜜来增加营养。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危险性。
蜜蜂在采取花粉酿蜜的过程中,蜂蜜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肉毒杆菌既耐严寒,又耐高温,不易灭活。因此,即使经过一般加工处理的蜂蜜,也仍有一定数量的肉毒杆菌芽胞存在。成人抵抗力强,食用蜂蜜后肉毒杆菌芽胞不能在体内繁殖发育。但婴儿由于肠道微生物生态等平衡不够稳定,易使食入的肉毒杆菌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同时婴幼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也差,因而容易引起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
饮用蜂蜜中毒的婴儿可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科学家建议,1周岁以内婴儿不宜吃蜂蜜。
孩子经常腹泻多是营养不良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经常腹泻的儿童中,营养不良的患儿所占比例高达30%以上。
研究发现,营养不良会导致患儿消化道形态和功能改变,消化酶活性降低甚至分泌不足,一旦受到病菌侵袭或是饮食不当,就会引发腹泻。腹泻患儿由于肠蠕动亢进和食物消化功能受影响,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两者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小儿腹泻迁延不愈,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出现发育迟缓、佝偻病等严重后果。
营养不良要主以饮食调理为主,在治疗腹泻症状上,除了在有明确的感染因素时,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进一步恶化本已失调的肠道菌群;合理补充益生菌和消化酶制剂。此外,正规的“捏脊疗法”等中医手段也有一定效果。
儿童夏季易患“空调病”
面包、饼干、点心、糖果,有哪一个宝宝能抵挡得住这些甜蜜的诱惑呢?然而我们都知道,精加工的食品吃多了没好处,糖果又损害牙齿,怎样才能让宝宝健康地选择甜食?
吃甜食一定会得牙病吗?
很多宝宝有蛀牙都是因为爱吃糖又不注意牙齿卫生所造成的。口腔里的细菌与残留食物形成牙菌斑附着在牙齿上,食物中的蔗糖,经细菌分解产生酸,时间一长,残留在牙菌斑上的酸慢慢侵蚀牙齿上的保护层――珐琅质。珐琅质受酸长期侵蚀而遭破坏,形成龋洞,就形成了蛀牙。
也并非常给宝宝吃甜食、或爱吃甜食的宝宝牙齿就一定不好。只要家长帮助加强对宝宝牙齿的保护,就可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甜蜜蜜”给牙齿带来的麻烦。要做到吃完糖就立即刷牙,那么宝宝患蛀牙的机率就可以降低许多。另外,定期带宝宝去口腔科检查牙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也是保护孩子牙齿免受糖的侵害的步骤。一般来说,两岁以上的宝宝应该每年至少检查两次牙齿,想想看,您的宝宝做到了吗?
会变成营养不良的小胖子吗?
蔗糖在体内吸收速度快,很容易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所以吃糖过多,又不愿意运动的话,自然容易变成小胖子了。而且科学家还发现,糖除了提供热能以外,并不是什么很好的营养品,营养学上称糖为“空能量”食物。吃太多会影响宝宝正常的食欲,导致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摄取不足,从而出现营养不良,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宝宝纠正偏食习惯,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宝宝均衡的饮食习惯,尽量少在两餐之间吃过量甜食和零食,控制宝宝单次对糖的摄取量,尽量减少吃糖次数,就可以很好地掌控宝宝的甜食食谱,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甜食观。
吃甜食最适宜的时间
甜食中的糖除了能为宝宝提供身体所需要的热能以外,还参与宝宝身体细胞内的多种代谢活动、负责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等多项任务。同时,糖几乎是大脑唯一的燃料,宝宝的大脑能持续、稳定地工作也全靠它提供能源。
适当地给宝宝吃些糖,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记忆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宝宝情绪激动时,给他吃点糖,还可以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在宝宝参加运动比赛时给他吃点糖,可以补充宝宝体内所消耗的热量。
(摘自《健康导报》)
体弱宝宝以轻中度的营养不良较为多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套调理套餐。
体弱宝宝的调理套餐:主食+荤菜+蔬菜+汤羹
主食
白米烂饭/刀切小馒头/小花卷
适量进行米面搭配,以添加花色干点为好,这样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提高热量。
荤菜
茄汁小肉条
原料:猪肉50克、鸡蛋1个、洋葱少许
调料:盐、粉、淀粉、番茄酱、白糖、醋、酱油制作过程:
1.将猪肉切成小长条,用盐、鸡蛋、粉少许,再加干淀粉、适量水拌匀后,将猪肉条放入烤箱(清蒸亦可),调至180℃,烤20分钟,烤熟后取出。
2.炒锅中放入少许油,煸炒洋葱末出香味,放入番茄酱、白糖、醋、少许鲜酱油、盐,烧开后放入肉条,再烧开后勾芡即可。
特点:酸甜入味,色泽诱人。
营养价值: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提供热能脂肪的好来源,加以番茄酱内的茄红素,是一道酸甜可口、适合不爱吃饭宝宝的营养菜。
素菜
烩五色蔬丁
原料:青豆30克、枸杞5克、甜玉米粒30克、山药30克、松仁5克
调料:盐、淀粉、食用油
制作过程:
1.山药切丁,同青豆、玉米粒和起放入开水锅中煮熟备用;松仁用油锅略炒后取出;枸杞子用温水泡开备用。
2.炒锅中倒入少许油,烧热后加入青豆、枸杞子、甜玉米粒、山药丁和松仁一起煸炒,加少许水、盐,最后勾芡即可。
特点:色彩丰富,营养全面。
营养价值:5种不同色彩的蔬菜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青豆钙质丰富,枸杞明目,山药健脾,玉米热量高,富含B族维生素等,同时食用可为体弱宝宝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汤羹
苗苗鱼圆汤
原料:净鱼肉50克,豆苗20克,鸡蛋1个
调料:盐、淀粉、葱、姜、鲜汤、黄酒
制作过程:
1.洗净豆苗,并摘出嫩叶,待用。
2.将鱼肉剁成鱼茸,加入葱姜水、盐、蛋清、淀粉拌匀上劲,待用。
3,将拌匀的鱼茸用手挤成鱼圆,放入开水锅,浮起成熟后加盐、味精、少许黄酒,烧开后放入豆苗嫩叶即可。
特点:绿白相间,清淡营养。
营养价值:鱼肉所含蛋白质量多质优,吸收性能好,配以豆苗,这道汤荤素兼备,热量充分、营养齐全。
添加营养菜
奶油鸡肉小圆饼
原料;鸡脯肉100克,鸡蛋2个
调料:淡奶20克,色拉油10克,盐、酒、生粉、葱姜汁少许
制作过程:
1.鸡脯肉除去筋膜,洗净后剁成鸡茸,放入盐、葱姜汁搅拌,再加蛋清用力搅拌直至上劲,最后放入生粉、水拌匀。
2.用手做成一个个小圆子,放入四周涂油的烤盘,再压成小饼状,放进炉温160℃~180℃的烤箱内(清蒸亦可),烤15分钟后取出装盆。
3.炒锅中放入淡奶、糖、盐、水少许,烧沸后用水淀粉勾芡浇在烤好的鸡饼上即可。特点:白中透黄,奶香可口。
营养价值:鸡蛋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并有一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宝宝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给体弱宝宝的喂养建议:
调整膳食,在原有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摄入量。
先添加质软、易消化的食品。比如:先每天喝牛奶100克,适应后根据不同年龄添加牛肉、瘦猪肉、鸡肉、鱼虾类、蛋类和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适量进行米面搭配,以添加花色干点为好,这样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提高热量。
健康宝宝的脸色应该是白里透红的,不健康宝宝的脸色却各有各的不同……小脸蛋儿一向是宝宝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
脸色偏黄
球球已经lO个月了,一直是个白白胖胖的乖宝贝。可是最近突然变得不爱吃饭,连奶粉也不爱喝,口腔有酸味,还经常拉肚子,原本红润的小脸也开始发黄,可把爸妈急坏了!
病症分析
1.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如果宝宝经常出现腹泻,则有可能是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
2.大部分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脸部发黄现象,这有可能是生理性黄疸。
3.肝胆疾病和遗传原因等。
护理方案:首先,新妈妈要做的是去医院确认宝宝脸色发黄并非遗传或肝胆功能异常,而是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此时,要注意的就是为宝宝进行合适的食补。
其次,对于营养不良的宝宝,不能强迫其进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最后,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进食氛围,并辅导宝宝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宝宝不吃千万不要强喂、呵斥,更不要追赶着喂。
就医指征:当出现严重贫血等状况时,仅仅食补是不能缓解病情的,此时应该带宝宝去医院检查血色素,遵医嘱进行适当的治疗。
脸色苍白
6个月大的小跳跳最近精神一直不好,脸色和嘴唇都是苍白的。小跳跳平时总不愿意吃饭,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爱说爱笑,而且谁都不让抱,还总是摔东西,手脚冰凉,小身子也变得越来越瘦,可把妈妈心疼坏了!
病症分析
1.造血原料不足,如铁、叶酸、维生素B。蛋白质等缺乏。
2.造血功能障碍,有的宝宝得过肝炎或服用过氯霉素、磺胺类药物,骨髓的造血功能会发生一定的障碍。
3.红细胞被破坏或丢失过多。
护理方案:首先,母乳的锌含量高且易于吸收,有条件的新妈妈应该尽量为宝宝进行母乳喂养。对于4个月以上可以接受辅食的宝宝,仍需以母乳为基础,添加适当的辅食。
其次,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在宝宝平时的饮食中应该注意给宝宝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动物肝脏、鱼类、牛肉等含锌量高且易于吸收;南瓜、茄子、菠菜、芝麻等含铁量高且易于吸收。
就医指征:面色苍白与贫血密切相关,应去医院详细检查。
脸色发红
提前4周出生的晓晓,现在已经半岁大了,在大家眼里一直都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宝贝。可不知什么原因,晓晓最近脸色老是发红,并伴有轻微的咳嗽,吃饭也不像以前那么乖了,真让人着急!
病症分析
1.宝宝如果出现脸色发红、轻咳嗽,可能是扁桃体发炎。
2.若出现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的情况,呼吸变粗变快,脸色发红,常是发热的反应。
3.室内缺乏充足的氧气、天气过冷或过热、空气过于干燥或含有某些刺激性的化学物质等都有可能造成宝宝脸红、呼吸不畅。
护理方案:首先,预防扁桃体发炎。在感冒流行的季节,可用板蓝根冲剂当茶饮。为了更好地保护宝宝的扁桃腺,平时应注意给宝宝补充水分,多带宝宝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其次,宝宝需要灵活机动的穿衣方式,以避免受凉。保持空气的新鲜与流通,定期给居室和家用物品消毒。
最后,若发现宝宝脸色发红,气息急促,不停呛咳,应及时检查气管有无堵异物。
就医指征:如果发现宝宝是由于急性喉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呼吸不畅造成的脸红,应立即送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脸色发紫
兆兆18个月了。前些天兆兆刚学会双脚蹦,于是便不停地蹦。在他蹦的同时妈妈发现兆兆的鼻子及嘴的四周变得青紫,进而整张脸变成了青紫色,令其停止后的第二天晚上才慢慢消退。这让妈妈很担心
病症分析
引起宝宝脸色青紫的原因并不多,但大多比较严重。
1.如果宝宝平常就有脸色青紫的状况,新妈妈需要注意宝宝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疾病。
2.突然间的呼吸道堵塞。
3.某些贫血症,如缺铁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都可能造成宝宝脸色青紫。另外,一些食物、药物中毒也可能引起宝宝脸色青紫。
护理方案:首先,为了避免人为原因阻塞宝宝呼吸道,在宝宝进餐时要细心照看,教育宝宝安静进食,培养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同时注意不要给宝宝玩别针、硬币、小球、纽扣等物品,不给宝宝吃整粒的豆类、花生米、瓜子等不易嚼碎的食品。
其次,出现类似症状以后,建议先送医院为宝宝做个血常规检查。
最后,根据医院检查的结果,做好对宝宝身体的保护,例如补充营养,锻炼身体等。
就医指征:如果宝宝出现面色青紫现象,在无法确定原因的情况下,应及时送医院接受专业检查。
脸色发黑
2岁大的田田有一个很让人担心的地方每当哭闹得太厉害时,原本红润的小脸蛋儿就会开始发黑发暗,有时眼睛还会不停地向上翻,或是手脚规律性地反复抽动,甚至还会吐白沫。看着真让人害怕
病症分析
1.如果宝宝平时经常出现脸色发黑的话,新妈妈需注意宝宝是否患有恶性贫血或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
2.抽筋也可能引起宝宝面色发黑。在宝宝恢复正常后,需带宝宝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3.宝宝在哭闹的时候,常常容易丧失意识,进睡眠状态,就容易造成脸色发黑。此时,新妈妈应缓和及安抚一下宝宝的情绪。
护理方案:首先,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会因为宝宝发绀的程度及时间,影响到宝宝的治疗方式及愈后情形,若未能及时正确进行治疗可能有很大危险。因此,新妈妈应该在第一时间送宝宝做检查,以确定病因。
其次,哭闹中的宝宝在吸了一口气之后,有时会无法吸到下一口气。此时在爸爸妈妈的照顾下,应该立即适当地给予宝宝安抚,并果断终止当前正在进行的事项(例如打针)。
1、首先,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要合适,给宝宝添加辅食要从六到八个月开始,如果给宝宝添加辅食太早,由于宝宝肠胃消化功能不健全,不仅不能够很好的吸收辅食里面的营养,而且还有可能会引发消化问题。而如果给宝宝添加辅食太晚,则又容易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2、其次,给宝宝做流食吃。这时候宝宝牙齿尚未长全,还没有咀嚼功能,所以宝宝吃的东西只能整吞下去,如果吃块状的东西会使肠胃的消化负担比较重,因此要尽量给宝宝吃流食,比如粥、汤、鸡蛋羹等都很适合给刚添加辅食的宝宝吃。
(来源:文章屋网 )
稳定情绪,愉悦心情
糖,在食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艳丽的色彩、奇特的口味,对宝宝有巨大的诱惑。它让宝宝大饱口福、愉悦心情。在宝宝情绪激动时给他吃点糖,还可以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
能量来源,促进生长
对于某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如大脑、神经组织、红细胞来说,糖几乎是唯一的能量来源。在饥饿情况下,身体分解利用储备的糖原,保证脑、红细胞等重要组织的能量供应,但是储备的糖原一般只能维特数小时,因此每餐都要吃些含糖的食物。如果糖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各器官功能,严重时会出现晕厥等低血糖反应。
参与代谢,焕发精神
糖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素,除了提供热能外,还参与细胞多种代谢、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工作、促进蛋白质合成。血糖升高有焕发精神的功效,适当给宝宝吃些糖,能提高他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恨”糖
糖在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吃糖是否多多益善呢?当然不行了,吃糖过多,弊大于利。
1 出现龋齿(蛀牙)
龋齿(蛀牙)大多是因为宝宝爱吃糖又不注意保护牙齿造成的。口腔里残留的糖分,经细菌分解产生酸,慢慢侵蚀牙齿的保护层――珐琅质,形成龋洞,就有了令人头痛的蛀牙。
2 肥胖症
小胖墩越来越多,和宝宝吃的各种含糖的甜点、饮料、水果等食物有关。糖在体内吸收快,容易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所以吃糖过多,又少运动的宝宝,自然就成了小胖墩。
3 营养不良
糖除了提供热能外,并不能提供其他营养,吃太多会影响正常食欲,导致其他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另外,吃过多甜食,必然会减少其他必需主食的摄入,如谷类、水果、蔬菜等,这种不平衡的饮食结构会导致维生素类及骨骼生长需要的钙、镁、铁的摄入不足,而影响健康。
4 易患甜食综合征
大量吃甜食的宝宝常爱哭闹、好发脾气,原因就是吃的糖太多了,影响了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这种症状称为“甜食综合征”。
科学吃糖助健康
糖是把双刃剑,带给宝宝甜蜜的同时,也给宝宝身体带来危害,吃糖要讲究科学。
控制糖的摄入量
减少饼干、糖果的摄入,减少吃糖的次数,两餐之司不吃或少吃糖果零食,尤其在睡前不吃糖果糕点。如果宝宝对糖有依赖,以下办法对你会有帮助:
别觅“新欢
不同品牌、口味相同的产品,含糖量大不相同。购买时,不妨寻找含糖量更低的品牌,或是干脆就用无糖的产品替代。市场上也有专供宝宝食用的葡萄糖等食品。
自己加糖,逐渐减量
放弃甜牛奶,只买不含糖的鲜牛奶,掌握放糖的主动权。如果宝宝的饮食中需要加糖,可以逐渐减少糖的添加量。以前放3匙糖,不妨试试放2匙或1匙,慢慢地,宝宝会发现少放糖的食物味道也不错呢。
糖做配角
控制糖的摄入量,不意味着拒绝所有的糖。有时候加一点糖会让一些健康食品更可口。让糖成为宝宝饮食中的配角吧。
多吃水果
水果含大量的天然糖,在你要减少添加糖的摄入时,水果是给宝宝味蕾一点甜头的最好办法。通常一块巧克含糖量大大多于个苹果的含糖量。而苹果能提供纤维素,让宝宝更有饱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
放弃果汁
非鲜果榨的果汁饮料,是导致过量摄入糖分的罪魁祸首,离它越远越好。现在市场上的运动饮料是不错的选择,有点味道,含糖量低,还含矿物质。
选择吃糖的最好时机
如果宝宝感到饿,不妨吃点糖,它比其他食物更易被人体吸收而快速提高血糖。宝宝运动前吃点糖,将补充体内消耗的热量。
适量吃蜂蜜
据调查,吃蜂蜜的宝宝体重、身高、胸围、皮下脂肪增加较快,皮肤较光泽,少患痢疾、支气管炎、结膜炎、口腔炎等疾病。体弱多病的宝宝可以多吃蜂蜜患佝偻病的宝宝,每天吃蜂蜜2~3次,每次10~20克,能改善佝偻病症状,患感冒的宝宝,每天两次,每次饮一小杯蜂蜜水,能促进感冒痊愈,睡眠不佳的宝宝,睡前30分钟喝杯温蜂蜜水,不久便会安然入睡。
加强对牙齿的保护
吃完糖后立即刷牙,宝宝患蛀牙的几率就将大大降低。
10分健康“过三关”
体温维持关
早产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皮肤、汗腺和血管发育不成熟,体温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当环境温度过高或者宝宝包裹过多时,就会引起发热。只有给早产宝宝一个适宜、恒定的外界温度,才有利于宝宝维持正常的体温和健康状态。
呼吸关
早产宝宝呼吸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呼吸不规则,往往浅而快,常常出现呼吸间歇或者呼吸暂停。早产宝宝的肺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胎龄少于35周的早产宝宝,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或者吸入性肺炎。
消化关
早产宝宝吃奶时吸吮动作与呼吸动作、吞咽动作不能够协调起来,容易呛奶。早产宝宝容易吐奶,引起吸入性肺炎,而且宝宝的胃肠分泌、消化能力较弱,容易导致喂养不耐受,消化功能紊乱以及营养不良。
肝脏关
早产宝宝的肝脏功能不完善。肝脏储存维生素K较少,产生的凝血因子也少,所以早产宝宝容易出现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或者颅内出血等症状。维生素D代谢差,容易出现低血钙,肝糖原储存少,易出现低血糖。
免疫关
早产宝宝免疫功能低下,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弱,即使轻微的感染也会发展成为全身感染。同时也由于皮肤比较薄,脐带伤口的存在,容易患皮肤感染、脐炎,生产时使用的急救措施也容易造成感染。
肾脏功能关
早产宝宝的肾脏发育不成熟、肾小管功能差,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肾功能不足也会使宝宝体内的药物排除到体外或者分解代谢的能力降低,容易导致药物潴留和中毒。
血液关
早产宝宝血液和正常宝宝不同,血小板数比正常新生儿少,红细胞少。出生体重越轻,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越低。所以早产宝宝容易出现贫血,早产宝宝的毛细血管脆弱,容易发生出血。
神经系统关
早产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常常伴有脑发育不全,容易引起脑发育障碍,导致智力低下。早产宝宝的低血糖、呼吸暂停,低血钙容易引起惊厥。早产宝宝血脑屏障不健全,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和中枢系统感染。
生长发育关
出生后的早产宝宝的生长比足月宝宝快,如果没有正确的喂养,合理的营养,极容易发生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
10分健康4步走
早产宝宝在0~1岁之内必须加强营养,细心的护理才能让他们的健康评估得10分。
1 保温 室温在24~26℃,湿度在55%~65%,室内放一个可蒸发的水盆,使空气干净清新。衣被要求软、暖、轻,在小包被外两侧放热水袋,对早产儿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移动。每4~6小时测体温一次,保持体温恒定在36~37℃。当早产儿有青紫或奶后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另外,早产儿的取平卧位,不能用枕头。
2 各种维生素的补充 由于早产儿生长快,又储备不足,维生素A、B、c、E、K、钙、镁、锌、铜、铁等也都应分别在生后一周至两周后开始补充,最好有母乳,初乳中各种人体必需的元素,蛋白质、脂肪酸、抗体的含量都高,正好适合快速生长的早产儿所需用。如母乳不足,则采用早产儿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