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基础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国内基础医学教育发展现状
1.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大都存在基础教学内容局限性强,课程设置过于繁琐。专业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有各学科脱节基础课程重复率过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协调的关系,没有实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也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够深入,常常是关联性学习费时过长,本学科反而难以突出重点,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致使教学主要内容讲解时间受到限制,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不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在学生的理论课堂上,由于教师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实际之间的密切结合。面对这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负责临床授课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理论功底薄弱,对临床教学形成负面影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成为专职老师之后,临床医疗的工作往往就停下来了,以至于教师临床知识出现老化与紧缺的现象。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更加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引入临床案例,造成二者之间的脱节。
4.教师知识储备影响改革,PBL是近年十分推崇的教学方式,是经过科学的认证与实践最终被认定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某个具体的临床问题为突破口,引出大量与此相关的知识,以调动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的热情,效果比较理想。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功底,一些临床知识较为匮乏的教师是不能胜任PBL教学的。
二、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情况
1.教学基本模式改革。实施模块教育,组建的六个模块分别为: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模块、科学文化素质模块、基础医学模块、科学常识模块、临床医学模块、思维训练模块等。在运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例如在基础医学的模块中,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课时的有效缩减,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相应的拓展课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医学研究的热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相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
3.教学内容手段改革。一些医学院校有意识的减少了验证类实践课程的节数,增加了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节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加深了对医学难点的理解。
三、国内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我国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我国国情与军事院校医学教育的现状,对我国军事院校医学改革展幵了研究与分析。
1.推动多学科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国内医学院关于基础医学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全面优化教学各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课程的影响,上世纪末我国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综合化的新思路,将原来的基础医学共组成了5个模块,又增设了两种前沿医学课程。在将原有课程体系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学密切整合,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调动学生深入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开设前沿医学课程,让从事不同专业的老师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前沿医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突出课程实践性,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从属于各自学科,重在验证医学知识,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一些院校又增加了综合实验类课程。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结果逐渐转化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重视当中。
3.立足培育创新力,拓展课外科研空间。医学教育改革注重帮助学生搭建创新型的教育平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扎实端正服务观,提高临床实践比重。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还没有落实到位,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某些医学院直到学生大三了还没有开设实习课程,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病人的机会,何谈给患者看病、治病呢?应采取下列教学改革,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情况:首先,在讲授临床基础学科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讲授具体章节;第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医院的实习工作,通过实习让学习了解基础医疗的知识,亲身体验对患病的救治过程。然后再重回基础医学课堂,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学习的目标,提升其学习的动力。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本文由收集整理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医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当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而,本文主要是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来进行探索分析的。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医学实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改革,医学实验教学更为突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其教育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要求现代学生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在面临临床常见疾病时候能够灵活面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同时还应该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将人类的健康与人们的心理与社会等方面因素进行结合[1]。因而,医学实验教学应该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来培养创新性人才。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一、重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到抽象的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医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就存在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因而,在医学教学中应该要从思想上来重视实验教育,更新师生观念,明确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观念贯穿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2]。
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改革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坚持动态发展原则,将超前的思想融入教学中[3]。首先,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医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每一个教材中都会有新的知识点。其次,对没有及时更新到教科书中的内容,应该及时掌握,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最后,也应该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删减复杂的内容,增设实验设计等。第二,改革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新课程体系下就应该要相应教材与之配套,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该要注意多层次性,多选择新知识在教材中,并提供优秀教辅资料。第三,鼓励双语教学。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运用英语知识来阅读国际医学类书刊,了解国际前沿的医学知识。第四,实践教学。传统类教学多数情况都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复现,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灵活运用,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体系之下应该要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增加其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内容。第五,改革考核的方式。在新体系之下,考核的内容应该要与新的课程设置相一致,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到的内容,也应该要重视学生在课外积累到的内容,及对知识点灵活运用的程度。另外,也应该要对考试的方式进行大胆改革,除了重视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还应该要重视学生平时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踊跃回答问题。总而言之,考核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等。
三、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式的教学手段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这样就会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节。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应该克服传统的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第一,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采用多种不同模式的尝试,包括研究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等多种模式相互配合教学。在改革中,应该要对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在实验教学课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实验室中配备录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教师的示范手法、实验过程与结果等能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反复重播,加深客观印象,另外,教学课件也应该是由教师亲自制作,以保证教学质量。第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革,学校也应该适量增加一些教学仪器,比如说数字解剖实验教学系统等。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4]。第三,网络互动教学。当今,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就应该要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应该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与创新,并不断尝试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互动性实验网络课程主要就是借助网络技术互动性比较强,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就以组织胚胎学为例,在实验教学中与指导中就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网络空间中有丰富的课外资料,学生可以采用网络技术等学习方式消除学习空间与时间上的障碍。
四、完善考核方案
考核对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不同的层次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来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性实验教学考核则是根据实验预习、报告、操作与考试。综合性实验教学考核则是根据选题的难度与合理性来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测试结果等[5]。创新研究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根据作品、论文、比赛等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医学教学的规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到综合型、创新研究型实验考核的方式,使之融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考核的质量。
五、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基础性医学教学中应该秉着发展学生个性,分层培养的原则来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质人才。创新实验室可以针对学习有空余精力的学生来进行课外的开放。可以聘请校内相关优秀的教师作为导师,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作为实验教学的项目,在实验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基础医学实验,使得广大的学生走进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更多地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的动态,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总结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会进步,才会成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在方式、内容与模式上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专业素质,创作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造就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与创新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雅娜,张连双,时彦.基于PBL的易位式教学法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1,17(3):314—316.
[2]任大勇,郑玮,石玉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6,(1):132—133.
[3]李巍,蔡文琴,李泽桂.护理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旬刊,2005,19(20):1870.
[4]孙文斌.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148—151.
一、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管共用,合理调配,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体制和制度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使开设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成为可能,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能力、敢创新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二、建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和思路
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目标是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实验教学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保障,更好地促进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保证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基本思路是: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实验内容分群建设,统管共用,全面开放,采取多样化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各学科课程负责人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同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也要引进高学历的专职实验教师,促进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最终形成以实验中心牵头,各学科参与,共同完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三、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结构体系、人员配置与职能分工
三峡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包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两部分。目前教学实验室平台分为病原学、机能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形态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模块。每个实验室模块按课程配备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共12人,主要负责全院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模块内的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相互协作,实行既有专业分工,又有相互合作的工作模式。同时每个实验室有一个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安排各课程的实验准备、实验材料请购计划的制定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工作。科研平台目前分为2个部分(见附图),一部分是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与省级药理学实验室研究平台,该平台设有独立的实验室主任,受医学院直接管理;另一部分包括省级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管理,配备有3名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以及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能是为学校所有教师、研究生和学生的科研需要服务。同时也对外单位的科研需要提供服务,发挥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诸多困难,解决了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初步显现了新模式管理的优势。首先是在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体现了优势。新的管理模式可以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可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实质性整合和统一再分配,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浪费,杜绝重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支,使有限的教学经费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比如通过集中财力一次性解决了解剖学骨标本严重不足的问题;一次性购买了实验教学急需的病理学和组胚学切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涂片等等,改变了以往凑合着用的局面,解决了实验教学的燃眉之急。随着教学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这也必将导致实验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水平上台阶。其次,新的管理模式对科技工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中心成立之后,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各学科分散的科研用房集中,腾出6楼、7楼和部分3楼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并按学科和功能分区,建立了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研究平台、免疫学研究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形态学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研究平台等,所有科研平台均对全校的科研需要者开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科研条件和管理有序的研究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科技工作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此外,由于实验室用房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效改善了科研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用房,使医学院原本紧张的用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和人员结构问题。实验室建设离不开实验系列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建立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实验中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而一个合理的实验系列人才队伍,既需要可以参与实验教学,并能牵头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也需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能够根据实验教学需要,自行制备实验用材、教学标本、简单修理仪器的专业技工。多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各尽其能,合理分工,使实验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有最合适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地运行。然而,目前我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共有18人,其中实验中心的主任由1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2名副主任来自教师系列,主要负责实验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余15个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6人,初级3人,技师1人。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仅1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7人,中专及以下3人。50岁及以上3人,45-50岁7人,35-45岁2人,35岁及以下3人。可见人员结构现状是职称较高,但学历较低、年龄偏老化,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很难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实验中心在多个岗位都急需引进新人,尤其是高学历实验系列教师。此外,有些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解剖学实验员也极度缺人,因为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限制了愿意从事该岗位的低学历人才进入,以致有些工作甚至无法有序开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医学教育成本很高,因为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就需要足够的人体尸体供学生解剖;要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需要开设大量的动物实验;要让学生学会揭示生命的奥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检测和分析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免疫反应、细胞状况等等技巧。这些实验的开设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耗材经费和先进的高新仪器设备经费。此外,还有实验室网络建设以及实验系列人员的知识更新、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都需要经费投入。而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远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此外,实验教学用房紧缺问题。随着三峡大学跨越式的建设与发展,医学院近几年的医学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不仅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办出了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医学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现有的实验室用房极度紧缺,一个实验小组原本只有4-5人,现在不得不变成7-8人。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当然,这些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是可以通过多方努力逐渐解决的困难。我们相信在国家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大氛围里,大学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将会不断加强。因此,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完全能够按照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目标,完成实验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最终成为培养优秀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农村。为解决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卫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主要目的是为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培养执业助理医师(乡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对本省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查结果,制定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我校在2011年增设农村医学专业,并于同年秋季开始招生,三年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在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中医学中的一些常用中草药、临床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等,在农村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面向农村培养的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尤其需要掌握《中医学基础》课程。
1 教材分析
《中医学基础》教材涵盖了基础理论、养生防治、中药方剂和临床技能等知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奥抽象的特点。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内容浓缩在一本教材,用几十个学时完成教学,内容多而不精,加大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对学生而言,由于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甚至厌学。
2 学生素质分析
从农村医学专业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分析,由于学校扩招几乎不设置入学门槛,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素质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为“中考淘汰生”,文化基础知识极为薄弱,学习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没有主动学习的观念,甚至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读书,自控力、自律性不强,容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此外,在入学后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具有孤儿、单亲、留守等背景的学生数量在50%以上。这部分学生中不乏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的孩子,但是由于家庭及社会的因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与人沟通等因素也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3 教学探索
3.1 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所用的教材,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势必对教材进行整合,在基础理论模块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追求面面俱到,较难的内容不必“深讲,精讲”;在临床技能模块,教学大纲参考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4∶1,根据我校情况调整为3∶2,通过适当增加实践课,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工作过程的充分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3.2 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已广泛使用,但在中医学方面的精品课件还是比较少。这主要与中医学内容深奥抽象,缺少视频、图像资料等因素有关。笔者坚持运用多媒体教学且不断改进,通过视频、图片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此外,还可以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望诊”中用大量临床图片展示舌诊图片,既解决了挂图、模型失真的问题,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节约了时间;在“中药”内容中将原药材与饮片对比展示,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中药,激发了学习热情;在针灸、推拿、拔罐等实践教学中循环播放视频,使学生查缺补漏,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任务,突破重、难点。此外,针对学生经常用手机上网、QQ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中医课程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浏览,并在QQ上答疑解惑。
3.3 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主动探索,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典型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采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通过定期到医院进修学习,收集有效病案,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4 运用兴趣教学法:
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医学应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需求,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1]。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接触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学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比较零乱的。因此,当学生接触中医学课程以后,会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长辈们处理疾病的方法,甚至日常的饮食保健等,都是中医学理论的运用,进而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兴趣教学法”,设置知识链接,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例如: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可以用“阴阳”归类的自然现象;列举自己家乡常用的草药及功效;平时的饮食中体现“药食同源”的例子等等。
3.5 强化技能培养: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是符合就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贴近岗位”的观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时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临床技能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则尝试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职业情感。
3.6 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是期末考试定终身,过分强调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种考核模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对成绩的考核标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所以不应该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将实践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和达标考核相结合[2]。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在考评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及评价指标,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4 结语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医学体系,至今仍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是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与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与实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的职业理念。
[关键词] 实验教学改革; 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1(a)-048-02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WEN Li-xiang, LI Fan-cheng , LI Hua , WU Chang-hong , LI Ying-qiu, QU Bo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which appears to the experiment educational reform of foundation medicine.
[Key words] Experiments teaching reform;Interactive digital micro-teaching system
早在20世纪中后叶,就有人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观点。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越来越多,社会对创造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关注度日益加深。
多年来基础医学实验都把改革的焦点放在仪器设备的更新上(以组织学实验为例,从上世纪中期至今,我校依次经历了自然光源单目显微镜、电光源双目显微镜、数码互动显微镜的更替),事实上,任何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在于仪器的更新,更重要的在于对教学过程的促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改革的过程作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待改进的相关问题,以求与兄弟院校共同学习和提高。
1 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生物医学实验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加深,社会更需要知识全面、实验技能过硬的创造型医学人才,而实验教学兼有验证学科理论和技能训练的功能,正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虽然在多年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确实存在许多弊端和漏洞,不但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 实验更新不够,不能及时补充和应用医学前沿技术。② 实验内容单一死板,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③ 实验教学以教为主,以“填鸭式”灌输为主,缺乏互动,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④ 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下的单学科型实验模式不合理,造成设备的利用率和更新率低。这些都表明实验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 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实验管理体制的合理化
我校将原来实验室由校、系、室三级管理的体制转变为由学校为主管的实验管理体制,于2006年组建了实验中心,负责全院的实验课教学任务。新体制的实验中心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节约了教学成本,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2试验设备的现代化
以基础医学为例,医学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均属于医学形态学范畴,在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以光学显微镜为主要的观察工具。基于以上学科的共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6年组建了6个数码互动显微形态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由数码显微镜系统、视屏多画面实时显示系统、电脑多媒体语言交流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可选择式多项语音问答系统组成[2]。随着图像数码化处理及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我校形态学实验教学有了历史性的转变,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硬件上提供了保障。
2.3实验教师知识的综合化
为适应向社会输送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知识水平提高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师知识的全面化才可能带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才可能在源头上实施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我校面向全校教师先后开展了:西医学中医培训、计算机培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专业英语培训、机能实验技能培训、显微形态学实验培训、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训等,这些让教师们有机会全面掌握各种实验机能,为推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师资上提供了保障。
2.4实验人员辅助教学的及时化
采用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时,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一个教研室最多只配备一个实验员。实验过程中,仪器出现故障、器材出现短缺时,常常会因为实验人员的匮乏而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实验中心组建后,所有的实验人员归属于同一管理部门,当一门学科开实验时,实验中心可调动的实验员远不止一个,这样可以让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极大保证了教学质量,为实验教学改革在人员上提供了保障。
3 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及问题
任何教学改革,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教学过程有无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自实施那天开始,就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这一点可以从学生实验课的到课率、实验成绩的提高率、实验内容的更新率、综合性实验的普及率得到体现。同时,由于采用了许多现代的教学设备,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如:多媒体教学、网络答疑等)、师生互动更加自然和频繁、教师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弱(将老师们从背模型、扛挂图、写板书、擦黑板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但改革是永无止境的,有许多已知和未知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实验课单独设课,形成独立的实验课体系问题;精简教学实习门数;实现多课程综合实习问题;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研究及应用问题等)。我们期待实验教学改革越做越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4):70-72.
[2]晏长荣,雷芬,邓成国,等.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J].解部学杂志,2006,29(4):531-532.
[3]倪晶晶,应志国,姚伟.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80-81.
[4]陈继兰,周雪,方定志.关于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6,1(5):93-94.
[5]王百林,池建安,郑泽棠,等.外科教学中“三优一减二指导”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126-128.
1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生命科学馆整个场馆内,学生可以在学习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同时就在同系统标本的旁边安排一套病理大体标本;同样,在学习正常组织学的时候在同系统切片的旁边安排一套病理组织切片。目的只有一个:比较学习才可以产生联想,记忆才不能磨灭。低年级学生可以知道下阶段要学什么,高年级学生可以回顾前面学习的意义,实现学习的融会贯通,建立整体思维。针对3年制实际情况,突出机能实验到底在临床工作中有什么用这一核心。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
(1)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机能实验的基础知识和了解实验动物的特点,重点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如动物的捉拿、给药,血管的分离、插管等操作),以及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
(2)综合性机能实验阶段:本校保留了部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经典传统实验,如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和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实验性动物缺氧模型的建立、药物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亲和力的测定等。在此基础上,本校进一步将3门学科实验方法相似、理论知识相关联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正常动物整体实验、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模型以及用药物进行实验性治疗等方法,观察和探讨疾病的发生以及药物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影响,实验操作难度加大、观察指标增多,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的观察、领悟实验现象,学习、领会理论知识,达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机能学实验设计、观察、分析阶段:由教师设计基于临床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情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复制临床任务模型,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完成最终的实验设计整个方案。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和防范误诊误治的基本意识。以机能实验为例,单独的急性肺水肿实验和单独的失血性休克实验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但如果在实验课程设计活动中模拟临床工作误诊误治情境,优化实验内容,先制作休克动物模型,在抢救过程中一组给予中心静脉压控制在正常条件下补液与升压药物治疗,一组给予过量、快速的大于中心静脉压的补液,并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升压药物治疗来诱发急性肺水肿的发生,让学生明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用的补液与滴速之间的利害关系,达到走入工作岗位后避免在患者身上发生类似错误的目的。实验结果会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且节约了实验动物资源。又比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采用人为制造实验动物骨折模型的方式,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发生的变化。根据骨折的程度随机分组,有进行合理复位与固定组,也有自然愈合组,由同学分组进行饲养,观察X光下骨折愈合以及延迟愈合或者骨不连发生的情况,再同步配合进行骨折局部解剖,制作病理切片,记录每周过程发生的变化,由学生自己总结骨折以后为什么需要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这样完全模拟骨科工作实际的实验,才是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结束后,设计问卷调查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总体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学生实验课的热情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从教学督导角度来看,教师上课跨学科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只要坚持培训,教师的实验操作示范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大量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而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学相长的局面一旦建立,教学的效果就可以体现。
3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实验室资源配置条块分割的多年历史原因,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扭转,资源整合需要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完全开发和设计出来,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以及课时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改革阻力较大。师资之间学科界限思想顽固,很难在老教师之间推行跨学科技能操作,只能在年轻教师当中培养既有专业化发展能力又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这也需要时间。另外,分配制度的改革滞后是一切改革不具有可执行力的根本原因。总之,借助重庆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行以临床需要为目标,强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针对性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校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解决学以致用和优化资源降低成本的办学目标。
作者:黄春李润琴龙云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三明治”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叉学习、汇报小结等环节,从而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以及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将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穿插结合的教学方法。
1.教师指导性开场:
教师以小故事、图片或影片等作为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教师说明本次课的学习目的。
2.提出具体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一般为4~6个),科学合理的问题是Sandwich教学设计的关键和难点。
3.分组讨论:
根据小班人数和问题平均分成4~6组,各组就某一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4.交叉学习:
小组讨论结束后,重新组成新的小组进行讨论。在新的小组中,成员来自不同的问题小组,互相汇报,使每个组员都能了解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发表意见,还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对内容的理解;此外每个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样可以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交换各自的意见以完善自己的答案。
5.学生汇报: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汇报对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教师小结:
教师根据讨论汇报的情况已经大致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掌握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能围绕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解析每个问题,并且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还能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7.总结和反馈:
教师对本次课内容进行总结,也可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大家还可对本次课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提出改进的地方。
二、Sandwich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
1.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Sandwich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在课堂中有所表现,必须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会自主学习。课堂上交替进行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轻松愉快,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临床医生每天和病人打交道,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Sand-wich教学法要求互相学习,每位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负责辅导其他同学,通过这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沟通,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的缺陷,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可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专业的教学要注重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andwich教学法中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必须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的重点内容经过学生的讨论、交叉学习、集中汇报和教师小结,这样重复多次,能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牢牢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5.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相长。
Sandwich教学法要求教师钻研理论知识,课前认真撰写教案,课中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和严格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通过Sandwich教学法的应用,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形成教学相长的格局。
三、Sandwich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需要时间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当教师刚开展Sandwich教学法时,有些习惯被动听讲的学生会不适应。所以当我们尝试开展Sandwich教学法时,对学生要引导,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使他们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上课时对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2.Sandwich教学法对场地有一定要求。
Sandwich教学法限于20~40人的小课教学,目前,我校没有专门的Sandwich教学教室。所以可以初步在实验室和小教室中实践。
3.Sandwich教学法对教师要求高。
Sandwich教学中教师有组织者、主持者和顾问等多重身份,一旦教师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最终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高校教师现在承受的科研压力较大,很难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投入大量精力。不过学校正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四、讨论
1组织学的学习特点
1.1组织原理的掌握是组织学学习的核心
组织学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学习的核心就是对组织原理的掌握,从而指导有关人员具体的操作步骤,帮助有关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根据的验证,并能够及时处理操作时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结果出现意外时候的手足无措现象。
1.2独立操作是组织学技术掌握的途径
实践是医学组织学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获取组织学知识的精髓,而实践就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学生在组织学的学习中,往往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验证理论结果,但是自己操作就会出现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符合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不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开设的意义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帮助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完成了计算机、管理、英语等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医学概况,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有关医学的十几门课程。基础医学概论是对医学基础知识、技术的简要性概括,能够帮助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疾病发生等问题进行基础性的了解,为医学人员开展不同的医学活动打下基础。基础医学概论对于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医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比如日后从事法学专业的医疗有关人员要着重培养其医事法律能力,在其掌握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向其灌输一定的医学知识;从事信息管理的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其从事医院管理以及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医学知识。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研究人体、形态、功能结构以及疾病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初学医学人员必备的医学知识,能够为其深入的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医学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个学科之前缺少交流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按照教材编订的顺序,由不同教师承担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学科讲解;另一种是将各个医学系统的内容在衔接后分系统讲解。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分学科讲解,使得教师的备课内容较多,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不能对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关联,从而造成了学科之间缺少交流现象的发生,甚至造成知识脱节的问题。
3.2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不够
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对其课时的安排不够,导致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学习中的很多知识要点理解不够。比如教师在对组织学绪论进行讲解时,一些学生对细胞的认识没有概念,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嗜酸性等概念就显得很困难。
3.3学生学习意识不够
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冗杂,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在具备化学、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一些文科类的学生基本从未接触过化学和生物,学习基础薄弱;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对其日后发展无用,导致对该科目的厌弃。
4将组织学纳入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研究的意义
非医学专业的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普遍反映为内容较难,主要原因是:①很多学生是非医学专业的文科生,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基础医学理解存在困难。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中组织学的内容重视不足,认为基础医学概论中的组织学内容不重要;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把握不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担;③组织学中涉及的一些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显微、超微结构,并进行实验课学习,才能理解组织学,但是学校往往不具备实验的设施。基于以上几点组织学教学中的问题,将其纳入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研究显得更加必要,通过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辅助组织学的学习。
5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整合策略探索
5.1实现对教学方案的重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教学大纲对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内容的层次要求不同,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为目标,同时还要利于促进非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的讲解。另外,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就需要教师在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教学内容,要对和教学重点关联不大的课程进行适当的删减。要在课前实现组织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规划,在课时和课时安排的衔接上恰当准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组织学的四大基本组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时安排得较少,教师不用再对器官进行统一讲解,而是适当地对内容进行删减,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器官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在明确组织和器官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人体结构的整体性认识。
5.2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用多媒体电子投影教学能够简化观察的对象,根据教学需求,对图片进行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选取,能够实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人体各个器官部位组织结构的展示。通过图文并茂、声音和动画具备的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制作成具有动态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声、光、电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组织结构的认识。其次,在组织教学中要从功能入手,逐渐引入结构,改变传统的结构为先的讲授顺序。比如在空腔器官的教学,教师可以先以大家熟知的人体消化和吸收器官的常识入手,引导学生从功能继而联系到结构,逐渐实现对小肠消化以及小肠吸收面积等方面知识的分析,像绒毛、微绒毛等,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镜下小肠管壁的组织结构,加强学生对组织学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板书设计将管壁的四层分解结构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最后以小肠吸收消化制作的动画效果收尾。通过由静态到动态的教学展示,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3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向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组织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在课程进行时要及时归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在课程讲解之后要利用表格、大括号、图片等形式对内容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比如在神经元结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及时用简短的字数总结出神经元结构特点;在讲解肺导气部时,教师要将肺导气部里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化处理,并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肺导气部结构变化的特点,比如“三减二增”即指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块的减少以及平滑肌和粘膜皱壁的增多。通过简化口诀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组织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4选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基础医学概论是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帮助其了解基础医学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让他们了解医学,而不是让他们都从事医疗工作。因此,基础医学中的组织学考核形式要尽可能实现多样化,也可适当地选择开卷的考核形式,并在考核中以综合体可应用题的考核为主,减少一些生硬理论的考核。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解答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变成缺乏理论实践,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书呆子。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基础医学概论,并结合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知识来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结合组织学和生理学知识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肌接头上的传递等。
5.5通过形象的举例,培养学生的动态空间思维能力
组织学是形态学科的一种,其中,对机体微细结构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现阶段的组织学教学无论是在图片选择还是观察实验,都是采用平面的二维图像,没有实现对组织结构的真实再现,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态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组织学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的举例,实现其从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构像的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的微细结构。
5.6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组织学教学内容
组织学作为一门动态学科,其发展和研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组织学的教学要实现与时俱进,在不断丰富组织学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查阅大量组织学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和组织学有关的临床应用知识,并采取适合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传送给学生,实现对原本枯燥教学的灵活化处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最新的I型糖尿病根治办法向学生讲授,从而激发学生对胰腺组织结构的好奇,鼓励其对组织学的学习。
6总结
【摘要】:目的了解教师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主观看法,进一步合理配置基础医学课程,完善基础医学教学。方法2008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组教师(有效人数77人)进行其对护理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主观看法调查。经专家修改后问卷的内容效度为1.0.
结果100%的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5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开设的基础医学必修课有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学;98%的教师认为开设实验课有必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是在解剖学的教学中;9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知识衔接,比较重视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师组间仅在课程设置意义和原则的部分条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考虑不同教学方向教师的观点,适当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调整。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1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对策
1.1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当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应用能力,而且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医学科研、临床应用、辅助治疗、辅助诊断、医院管理、药物分析等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学实例应该更加符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在教学内容中适当添加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内容,以满足医学专业的需要。
1.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际教学质量
1.2.1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别较大,在教学开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A、B两班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及学生自我评价形式对学生目前计算机应用水平加以初步了解,A班学生共28人,B班学生共32人。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及自我评价,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能熟练运用,使用计算机大多是进行游戏、网购、网聊,真正用来学习的很少,其中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
1.2.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对A、B两班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致处于3个不同层次,本文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例,设置课程任务,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要求学生运用视频资料回顾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装机过程及相应配置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求他们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计算机配置订单,并提高搜索效率。通过课后对学生作业检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基本完成作业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初步介绍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使用最为深入的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这个系统是我国大部分医院正在使用的系统。为了使学生对该系统有进一步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同步开放安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学校医学信息模拟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部分自由活动时间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流程。通过开放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并为下一阶段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后续课程中对Office、医学图像处理、Flas制作、网站建设教学模块课程任务进行如下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国内不同省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并记录相关搜索结果。中等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在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大多已经初步掌握了Word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讲解重点放到文档页面排版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模块操作上来,课后学生根据教师对Word软件的讲解,整理搜集内容,形成文档,并发送至教师邮箱。由于我国综合性“三甲”医院的数量众多,因此,应按照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区域的不同对学生进行编组,不同学生负责不同区域综合性“三甲”医院的搜集工作,并对自己所属区域范围内医院网站的综合建设情况进行讲解、评价。最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PPT、Excel等软件的讲解,要求学生利用PPT、Excel完成部分医学课程内容的汇报及统计。
2结语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具有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还具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同时,还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比如加大对教学硬件的投入,增开选修课等,这些都是提高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已普及并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应及时体现这一动态变化,应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循序渐进、逐步改革。总而言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与时俱进。
作者:隆波 单位: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像流行病学信息处理和基因组计划研究、医疗诊断中的远程会诊、多层螺旋CT技术以及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保健系统和医药信息系统等,可以说离开了计算机将寸步难行。但是,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新形势。笔者总结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对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些思索。
1 当前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脱节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的问题普遍存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主要采取工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即讲授计算机的发展简史、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及简单的数据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现阶段,既没有专门针对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也少有教师针对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实际运用作内容上的补充。容易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觉,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必须设法让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到与医学有关的实用计算机知识。
1.2 教学内容滞后且不能满足医学专业的需求。
计算机业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新的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而教学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课堂上仍讲授一些过时的内容,普遍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掌握与网络操作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些知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普遍偏少。
1.3 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本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是把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课程硬搬给其他专业的学生,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常用软件学习,另一部分为VB程序设计,教师授课时只是把计算机的方法和技术交给学生,学生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丧失学习兴趣。尽管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引入了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但有时设置的任务存在内容过时、以学生的水平完成不了、与学科专业脱节等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是很好。
2 提高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策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应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及市场需求优化组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课不同于纯粹讲原理、讲理论的一般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注重实用,或者说是要现学现用,必须保持教学先进性。对于医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除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外,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学习一些数据库、医学信息学知识。课程的教学应针对其特点及市场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能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2.2 选取更适合医学生使用的教材
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师、检验师、药剂师、护士等医学专业人才,因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上,培养其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在选用教材方面,一些医学院校曾经走过弯路,选用过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枯燥感。因此,应选择适合医学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材,以适应当今社会和职业岗位对医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使他们不断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内容上,应该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压缩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的教学,增加网络应用和网页制作、医学多媒体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与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动画设计技术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AutoCAD等知识,这样可以拓宽医学院校大学生知识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2.3 强调实践环节,构建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上机实践环节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指导学生针对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规则,详细设计实习步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这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当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后,就应该及时通过网络推荐给其他同学学习,或在授课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给学生,也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讲解、邀请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评论并提出改进方法,促使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转换。
2.4 要注重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师资水平是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更新很快,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量大面广,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善于学习、努力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在事业要有坚定的敬业态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看书,那么即使把教案记得滚瓜烂熟,讲起课来也是枯燥无味的。编程和应用的实践能够为课堂提供生动丰富的源泉。亲自进行大量的实践,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除了教师要自己抓紧学习以外,学校还应该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教师学习和提高水平,例如办培训班,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