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道德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职业道德
一、旅游职业道德及其意义
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以及所应该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旅游业是旅游从业人员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与旅游者相比,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掌握着信息优势。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职业道德欠缺,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培养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自觉地遵守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是维护旅游者的权益,使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旅游业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而且长期不能很好地解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
(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现状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现状如何呢?可以说,不同的具体行业表现不完全相同。以导游人员和饭店服务人员为例,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是私拿回扣即损害游客利益,饭店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态度差。
导游人员私拿回扣几乎无孔不入,加点拿回扣,购物拿回扣,吃饭拿回扣……,而且回扣的比例还高得吓人。最近,海南省价格监测中心对海南旅游市场收费进行了暗访,发现多数景点仍给导游高额回扣。如潜水价格每人300元,回扣270元;某演艺景点门票价格150元,回扣90元;某风情景点门票价格50元,回扣45元。为了私拿回扣,有些导游人员就会欺骗游客,让他们去买假冒伪劣的旅游纪念品;为了私拿回扣,有些导游人员就会擅自改变旅游合同,让游客去游那些旅游合同以外的景点。于是,游客的利益大受损害,该游的景点没游好,不该买的东西买了一大堆。
饭店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的表现有:用擦过马桶的抹布擦漱口杯;对客人服务不热情;对客人说话不礼貌等等。如果说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的特点是损人利己,那么饭店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的特点就是损人不利己了。
(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当前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种貌似正确但有一定影响的错误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素质低下说。即认为当前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和综合素质越来越低下的结果。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根据对一些游客的调查和对广西区旅游质监所、桂林市旅游质监所的游客对导游的投诉统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变化是呈现为马背型的,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变化成非正象分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导游人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了,而游客对导游的投诉却增加了。显然,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是无法用前面所谓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来说明的。
第二种说法是教育乏力说。即认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是由于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乏力造成的。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是越来越重视的。表现有:一是旅游职业道德的课程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在各旅游院校和旅游专业中普遍开设。二是旅游职业道德的培训也已经普遍开展起来。特别是对导游人员的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年度培训已经成为严格的制度。三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管理越来越到位。2002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其别规定了对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监管,这无疑能对旅游从业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有关各方对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措施还是比较有力的,教育乏力说是不成立的。
那么,什么是造成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严重滑坡的真正的主要原因呢?
还是需要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唯物主义来加以说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由旅游业的社会存在即旅游经济的客观运行状况所决定。
先说导游的主要职业道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吧。
导游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导游的职业道德问题与旅行社的经营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旅行社经营状况非常混乱。首先是旅行社多如牛毛,再加上不少旅行社又违规玩起了分身术,而“旅游蛋糕”就这么大,结果必然要引起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零团费”、“负团费”的普遍出现。旅行社光靠计划内行程,所获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在这种形势下,旅行社要生存,就只能把危机转嫁给导游。因此,现在很多导游在旅行社带团是没有基本工资的,更不用说其他补贴了。有些旅行社还要求导游交钱买团,即所谓向旅行社交人头费。在这种情况下,导游也要活下去,导游带团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就不是让游客吃好、住好、玩好,而是如何能把买团的钱挣回来,把工资挣回来,把补贴挣回来。导游似乎是情势所迫,一接到团就开始掉到钱眼里了。于是,旅游团游览景点的时间压缩了,购物的时间增加了,甚至计划内游览的景点减少了,计划外购物和游览增加了,旅游团变成了采购团,导游变成了导购。总之,在这样的旅游中,游客得到的服务降低了,花出的钱增加了,导游的职业道德也丧失殆尽了。
再说饭店经营中从业人员的主要职业道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吧。
到饭店去食宿,游客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接触到的饭店服务人员年轻人居多。据调查,到饭店工作的人,70%超不过3年,符合人们常说的服务员吃青春饭,是“临时工”的说法。我觉得,饭店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相当一大部分原因与这个“临时工”现象有关。因为,服务员干的时间不长,业务和技能就不可能十分娴熟;服务员既然认为自己干的时间不会长,就会产生临时观念,就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就会经常发生服务质量问题,就会很容易产生职业道德问题。
那么,饭店服务员的“临时工”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经过分别对饭店经营者和饭店服务员进行调查了解,可以得出两者各自不同的看法。饭店经营者认为,饭店的服务工作从技能来说是比较低的,所以,不应该给饭店服务员太高的工资。这就是饭店经营者的人力管理理念。但是,饭店服务工作对服务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又是比较高的,因此,他们又不得不尽量雇佣有一定文化的各种毕业生。饭店服务员认为,自己是有一定综合素质的人,年复一年重复一些简单的劳动,工资又比较低,长此以往,是不能被接受的。于是,除了一下可以升上去做管理人员外,一般的服务员就只好另谋高就了。
我认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是存在和意识的对冲效应造成的。这种对冲效应,就是我们有时说到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5+2=0的情形(即5天学校正面教育被2天社会不良影响抵消)。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发生的职业道德问题,真正的主要原因不是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不力,不是旅游从业人员本身职业道德素质或综合素质太低,而是我们旅游业的经营环境混乱和人力管理理念的错误。
三、解决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基本清楚了,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根子在旅游经营环境的混乱和人力管理理念的错误。按照除病要治根的原则,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只从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学习入手,要下大力气从解决产生旅游职业道德问题的根源入手,狠抓旅游业经营环境的整治,改正错误的人力管理理念。要进行综合治理,具体途径如下:
(一)解决导游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途径
导游人员的私拿回扣的职业道德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即:旅行社太多零团费、负团费导游无工资导游私拿回扣。所以解决导游人员私拿回扣的职业道德问题应该按以下途径进行:
1.提高旅行社入门门槛,清理违规挂靠经营的旅行社,遏制旅行社的过度竞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旅行社太多的问题。旅行社太多,必然造成僧多粥少,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又必然造成旅行社经济效益低下。旅行社经济效益低下就会驱使导游去私拿回扣。所以,解决导游私拿回扣的职业道德问题,必须从调整旅行社的数量开始。通过提高旅行社的进入门槛,既可以提高旅行社的质量,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减少旅行社的数量。通过清理违规挂靠经营的旅行社,既可以净化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市场,同样也减少了旅行社的非法竞争者。旅行社的经营环境宽松了,效益就会提高,导游人员才有可能拿到工资,也才有可能不再私拿回扣。
2.严罚零团费、负团费行为和导游私拿回扣
旅行社的数量合理后,只是为零团费、负团费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但并不等于就一定不会再有零团费、负团费问题了。如果说,在旅行社太多的情况下,旅行社搞零团费、负团费是情势所迫的话,那么,旅行社的数量调整合理后,有些不良的旅行社经营者,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仍有可能主动地搞零团费、负团费。同样的道理,在旅行社保障了导游人员的工资福利后,一个素质低下的导游也有可能会由过去被迫私拿回扣,变为主动私拿回扣。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必须履行监管的职能,严格查处旅行社和导游的违规行为。
(二)解决饭店服务员职业道德问题的途径
饭店服务员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服务员的高素质、低收入临时工问题与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的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因此,解决饭店服务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可以按照如下途径:
1.提高饭店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加单位工龄工资
对一般行业工资收入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饭店服务员的工资是跟相关行业的同类员工相比工资待遇是偏低的,跟相关行业同类员工与他们的领导的工资差距相比是偏大的。于是,就产生了以上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饭店服务员的工资待遇,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这样才能把人留住,把人才留住,把人心留住,解决临时工问题,解决与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的服务质量问题。
2.完善服务质量考评体系,使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
饭店服务员的服务工作,如果不出质量事故,服务优劣是比较难分的。这也是一些饭店服务员工作不尽心尽力的原因之一。提高饭店服务员的待遇是应该的,但并不等于应该吃大锅饭。要促使饭店服务员自觉地遵守旅游职业道德,完善服务质量,考评就是必须的。这样既能为饭店服务员提出努力的目标,也能对他们进行客观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评价。
此外,还必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虽然我们在前面并不认为职业道德的教育问题是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是,要全面地,持久地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我们端正了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入手,标本兼治,措施配套,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的顽疾是可以医治的,旅游业是可以健康发展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的。
参考文献:
[1]宋晓玲.饭店服务常见案例570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与行为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993年l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这一概念的界定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样的身份决定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高要求。特别是面对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在品格上还不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他们的文明习惯的养成,都会受到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言行举止的重要影响。一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师以德为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于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和原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引起教育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外延的争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新《规范》实施后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更好地促进《规范》的落实,以及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事实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结合新颁布的《规范》中涉及的教师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即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过程中,教师的师德观念和基本素养的建设状况作为维度编制问卷,问卷中试题的类型分为三种,有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调查对象为来自辽宁省内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共十三个市的中小学教师,主要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92.4%;其中,城市学校占71.19%,农村学校占28.9%;高中教师占25.8%,初中教师占24.9%,小学教师占37.8%,其他(职高教师、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科研主任)占11.5%;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的占48.3%,6~15年的占42.6%,5年以下的占9.1%。同时,辅之以访谈法,就有关新《规范》的要求,对26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目前师德建设中,我们确实能够发现一些教师表现出的职业热情和努力工作的劲头,学生及学生的家长还是认同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工作,学生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获得了各个方面的成长;学校领导认同主要依靠教师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等遵循《规范》要求带来的良好的认可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在教师在履行《规范》要求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规范》中所提出的各层次的要求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对师德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但在工作中却难以践履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是,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规范》要求的现实。
首先,教师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与作用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95.9%的教师了解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有75.8%的教师认为,做好教育工作,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95%教师认为在从教之前经过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对其以后胜任很重要;93%的教师认为在任教期间,有关部门或学校专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或培训很重要;有96.2%教师认为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今后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掌握和遵循非常重要;有86.6%的教师认为教师应当成为社会群体中的道德榜样;95.3%的教师认为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工作的职业声望非常重要;有99.6%的教师认为教师良好的职业行为表现,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教师的职业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按影响的大小进行排序:89.4%教师认为选择道德成长、57.5%教师选择审美情趣;26.3%选择学习成绩;您认为教师职业目前在社会上的地位:45.8%的教师认为目前还一般,但提高的趋势明显、只有14.1%的教师认为较低。以上结果反映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职业道德的价值和其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的,能够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树立教师形象和立身处世的首要因素。
其次,学校或者师资培养与培训部门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有61.6%的教师选择在当教师之前(包括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经过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培训;有95.7%的教师选择任教师期间,教育行政部门或所在学校专门组织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有67.6%的教师选择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过学习和讨论新修订的《规范》。上述结果反映出各相关部门通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重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
第三,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不尽人意。调查结果显示,有28.9%的教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不满意,满意的只有6.7%,基本满意的64.4%。可见,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对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缺乏自信。
调查结果显示,有41.5%的教师认为我国《规范》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表彰和惩罚措施与之配套,30.7%的教师认为职业道德规范本身不健全,缺乏真正的指导作用,14.7%的教师认为向教师宣传的不够,13.2%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不高。以上结果反映出广大教师对《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认识不清,缺乏践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是否曾经存在这种意识,在工作中应按照《规范》要求自己,而在家庭或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应当遵循另外一套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问题中,有20.3%的教师选择存在这种意识、31.6%的有一些这样的意识倾向;有60.9%的教师认为现行的《规范》对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较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25.9%的教师选择对一半左右的教师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有82.7%的教师认为实际遵循的真正约束自己工作行为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34.8%的认为来源于工作中学校或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培训。以上结果反映出不少教师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而忽视道德的他律,将道德和职业道德割裂开来,忽视了道德规范的制约和导向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76.8%的教师因领导处理问题不公平,偏袒于某些人、69.3%的因领导工作作风不民主,遇事不能与教师沟通和商量等问题而与领导发生矛盾;76.6%的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56.7%的教师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品;76.0%的教师认为教师间因晋升职称、工资以及分配奖金和住房等原因发生矛盾;48.4%的教师认为工作中,之所以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被大家认同的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32.8%的教师认为2008年修订的《规范》太理想化,很难完全照着做;92%的教师认为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偏袒自己的孩子,带着某些偏见向教师提出批评意见。以上结果反映出很多教师在工作中还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与学生、学校领导、同事、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矛盾。
从上述调查反映的问题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与践履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任重而道远。
2.教师有尊重学生的意识,但缺乏尊重学生的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在组织教学和管理班级时,您是否看重教师的权威:68.9%的教师认为注意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偶尔也能听听学生的意见,19.2%的教师不太看重教师的权威;有人讲“学生学与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为此承担责任”,这种观点78%的教师不赞同。64%的教师认为“对讽刺、挖苦学生的行为”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坚决避免,34.8%的教师认为生气时难免出现,可以原谅,只有1.3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教育手段;78.4%的教师认为当学生在公开场合对您的观点或要求提出质疑时,愿意与学生共同讨论;61.8%的教师完全由学生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班级干部;在按照教师认定的恶劣程度选出4项最恶劣的教师行为问题中,有72.7%的教师选择对工作不负责任、66.7%的教师选择经常讽刺、挖苦、歧视学生、58.7%的教师选择打骂或变相体罚学生、53.9%的教师选择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上结果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应尊重并公平地对待教育对象。
但是,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按照教师行为发生量或者发生频度的大小选出教师认为发生量或发生频度最高的4项问题中,有76.6%的教师选择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60.8%的教师选择对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求不严、56.7%的教师选择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品;47.6%的教师选择对工作不负责任;在是否有给支持或帮助过您工作的学生,在考试成绩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这样的想法问题中,有73.7%的教师从来没有过,经常有的是2.2%、偶然有的是24.2%;84%的教师选择曾给予他喜欢的某类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关于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72.5%的教师认为学生在纪律或学业等方面表现太差,教师忍无可忍,对其进行强烈的批评或其它形式的处罚,从而引发矛盾或冲突、59.7%的教师认为有的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引起学生不满、4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尊重教师,引起教师的反感。以上结果反映出很多教师在工作实际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与爱护,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或公平地对待学生,有违《规范》的要求,引起师生间的矛盾,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教育。
3.教师期望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但缺失合作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是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问题中,26.3%教师能做到、66.3%教师基本上能做到;在教育工作中,之所以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主要原因是:48.4%的教师认为找不到被大家认同的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28.9%的教师认为学校或教研室风气不正;教师与教师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76.0%教师认为是教师间在晋升职称、工资以及分配奖金和住房等方面发生了关系各自切身利益的冲突、71.6%教师认为是有的教师本位主义倾向严重,遇事只从自己的工作或所领导的班级利益出发,不考虑全局、56.5%教师认为为了在工作竞争中争得较好名次,不互相支持与合作。以上结果反映出教师们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期望有一个良好的学校和教研风气,不认同个人本位主义等,均表现出努力做好工作的良好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经常面临的情况是:59.8%的教师认为多数人采取漠然的态度、32.4%的教师认为大家真诚向您祝贺、学习。当其他教师在学生中散布贬低您的言行的态度是:49.9%的教师不予理睬、43.3%教师虽然痛恨,但一般不采取同样的方式反击,而在教师群体中寻找解决的办法;面对当前升学压力,教师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46.2%的教师认为以互相支持和合作为主,在少数方面竞争、28.7%的教师认为以竞争为主,互相支持和合作的空间和范围极小、只有17.5%的教师认为完全可能进行全面的互相支持与台作;在教学或班级管理上遇到困难时,首先想采取的办法是:45.8%的教师选择自己认真思考,摸索解决的办法、40.4%的教师请与此相关教师或者教研室的同志会诊、帮助解决。以上结果反映出当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多数还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取得成绩也多半靠孤军奋战,难以提升层次。教师这种缺乏合作意识状况的改善,还要期待社会和学校为教师创设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可行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安全的、健康的环境。
4.教师渴望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却没有很好沟通
调查结果显示,81.6%的教师把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看成是教师的一种义务;当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方法或者管理班级的方式提出意见或建议,25.7%的教师非常欢迎家长提出意见、67.6%的教师认为可以与家长讨论、交流、只有1.3%的教师非常反感,立即反击或作出解释;有人建议学校中的每个班都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65.2%的教师认为想法是好的,现在还实行不了、32.2%的教师认为应当立即推广实施。当您本人或您的家庭遇到困难,而您学生的家长又有能力解决您或您家庭的困难,您采取的办法是:9.3%的教师选择顺理成章地找这些学生的家长帮助解决、38%的教师选择坚决避免找这些学生的家长、18.4%的教师选择如果学生表现好,可以找他们的家长,如果学习表现不好,就不找他们的家长、34.3%的教师选择实在没办法时,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以上结果反映出大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期望和家长积极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但是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些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的教师经常把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找到学校,进行批评、训斥,36.5%的教师认为方法不对,但出发点是好的,可以理解、36.3%的教师认为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和方法、27.2%的教师认为对有些类型的家长必须采取这种方法;教师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92%的教师认为家长偏袒自己的孩子,带着某些偏见向教师提出批评意见、87.9%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间沟通太少,互相不理解、68.2%的教师认为有些家长对子女不负责任,不能配合学校工作;与家长沟通最常用的方式:87.9%的教师打电话、26.6%的请家长到学校来;在您认为发生量或发生频度最高的教师行为的问题中,56.7%的教师选择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礼品、22.9%的教师选择以不友好的态度对待差生的家长。以上结果反映出有很多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价值定位和工作定位不够准确,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家长、缺乏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导致沟通障碍。
5.教师有学习提升的意识,但缺乏实际的努力
一、目前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口号,也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被提到日程上来。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瓶颈。
1.校本制度建设方面
校本制度是保证学校日常运作的制度,现有的校本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研活动制度、专家引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师带徒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等。校本制度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规章条文上,积极倡导和促进教研形式的创新和实效的达成,这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农村中学制订校本制度时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使之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无法真正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外,还要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然而当今在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违背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师形象,如没有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给予学生正面引导,教师自身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职业倦怠等,他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良好人格的形成。
3.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方面
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把知识变为能力。当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瓶颈是校本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校本教研如同虚设的现象突出,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简单的知识复制,缺乏把课本知识通过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三维目标加以体现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瓶颈的突破策略
1.加强校本制度建设,以落实制度建设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时可能不缺乏宏观的战略规划,但可能缺少精益求精的执行”,即制度的落实。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制订发展规划,以实行动态教师业绩考评管理机制为突破口,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管理,使教学管理工作显性运行,提高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形成比、赶、超的良好态势,促进其内涵发展。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真爱”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内核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的基石。教师健全的人格是教师素质的最高层次,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基本条件。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作为学生德育的引领者,教师应该德才兼备,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没有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教育就无从谈起,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农村中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学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校本德育资源,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目标,着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冰心老人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农村中学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将学校文化底蕴中的精华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全校师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方法,让“真爱”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并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内核。
3.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1)加强校本培训建设,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水平
教师不可能像师范生那样接受长时间的脱产进修,因此校本培训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培训形式。
第一,以小课题研究为引领,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小课题研究是近几年教师培训的一种新形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手段。教育教学中有些问题十分典型,须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小课题研究则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在课题研究中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请名师骨干面对面地进行指导,通过开展汇报课检验研究成果。这种研讨既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让教师在研讨中增强了研究意识,提高了专业水平。
第二,搭设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就必须为教师搭设展示的平台。例如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专业理论交流、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师演讲比赛、教师教案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励优秀教师,鞭策新手教师,有效地激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兴奋点,帮助教师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第三,有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平台。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也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能否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成为新的教师评价标准。因此农村中学应在完善信息技术设施的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重点,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分内容的培训。
第四,鼓励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目标。学习是一种持续终生的活动。农村中学应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及时掌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获取教育研究的最新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鼓励教师学习,提供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增加教师学习途径,引导教师在原有水平上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但光有制度而不落实也起不到促进教学的效果。在落实教研制度方面,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支撑,而行动研究是提高基础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是单纯的分析教材和形成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利用集体智慧,在不改变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三维目标,探究如何利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明了地分析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设置作业等。同时三维目标设置要明了,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科备课要发挥教研组的指导作用,实行备课汇课制,备课组内可以采用“同课异构”,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发展。
第二,课例研讨。课例研讨是体现教师集体智慧的载体,也是引领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途径。通过课例研讨,可以有效地探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资源配置、学生认知程度等问题。农村学校应广泛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三,师徒结对。这种模式对“师”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要明确“师”的责任;其次每月帮助“徒弟”备一次课,检查一次教案,听一节课,每学期帮“徒弟”选定一项校本教研专题,指导一节汇报课;再次,帮助“徒弟”制订一年的提高计划,每单元提供一份教学设计。而“徒弟”每月至少听“师”两节课,坚持做到勤听、勤问,积极探索,定期总结,不断提高。
第四,“借脑行动”。农村中学师资相对困乏,因此应努力寻求各种有利资源开展“借脑行动”,即聘请区内名校中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作为教育教学顾问,请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借脑行动”使学校教研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 财会专业; 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2-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也越来越频繁,而反映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和向债权人与潜在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但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会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一直未得到重视和有效执行。自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来,较早时期就出现过琼民源、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操纵股市的现象,近期的就有云大地会计造假上市圈钱等行为。这还是我国监管较严的证券市场,而对监管较弱的非上市公司,向税务、工商、银行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的会计造假行为则是数不尽数。因此,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迫切,但我国目前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前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本文从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入手,探讨如何建立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体系。
一、我国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课程安排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更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造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作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法律后果,因而在学校阶段就没能植入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业后就可能随波逐流。现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缺陷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一个财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应该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财会专业学生树立“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品德操守。但我国目前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另一个环节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校方式教育,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老师也主要是从理论和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学分或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从内心的深处去思考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日常性和事务性的管理,未能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诚信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财会系列的法律法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会计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法律法规教育课程,当然更谈不上进行法律法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高校在对会计法律法规教学时,只是在会计课程中用一定的章节或课时来进行简单的学习,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将会计法深入到财会专业学生的内心,学生没有建立起“不做假账”的思想意识。
另外,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法、税法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而对作为公共基础的法律教育则不够重视,本来法律法规的学习就已经晦涩难懂,更加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时积极性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作假账、假报表”等提供虚假财会信息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毕业后不能明辨大是大非,随波逐流。
3.财会专业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我国财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已经开设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不太重视实践教育,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教学,而对模拟实验、会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对学生而言,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存在,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财会理论掌握的比较好,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财会理论掌握的不透彻,不够深入,从而也就没有深刻理解会计的目标,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会计报表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当然就不能形成诚信、遵守会计法规的职业道德思想。
4.财会专业教学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财会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我国需要的高级财会人才,适应我国现代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将在我国未来的财经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需要有熟练和精湛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但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财会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财会专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现阶段我国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处于探索、规范和完善阶段,我国职业道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形成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而入职后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包括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和行政监管三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只探讨专业学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1.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内容主要是改进我国目前枯燥乏味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该纳入针对财会专业诚信道德教育,可以引进我国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式政治思想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是做人的根本、立业之基的思想意思。
而改进教学方法则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教授的一人堂教学方式,而应该形成开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组,教师教授,提问、学生谈论、回答等开放式、论讨教育,这样可丰富教学方法、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也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其实就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教育方面主要为理论性和研究型教育,而我国目前大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理念也应从理论研究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因此我国目前的财会专业应开设更多地实践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地财会专业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财会精英一起编写财会案例,将案例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多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财会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建立起诚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社会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让学生首先从理念上建立起了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从法律方面强制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意识。第二个方面就是财会专业应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让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专业人士给学生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教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第三个方面,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去实习,并定期对其指导。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业的法制教育课程。鉴于此,我国财会专业教学应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会计规范。同时还应该邀请社会专业精英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职业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以解决;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高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环节,是整个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同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共同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秀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范杰.谈谈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J].上海会计,2002.4.
[3]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1996.10.
关键词:财会教学;职业道德;现状;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基于各种原因,会计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一直未得到重视和有效执行,财会人员造价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迫切。
一、我国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课程安排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更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忽略,造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作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法律后果,因而在学校阶段就没能植入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业后就可能随波逐流。现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缺陷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一个财会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应该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财会专业学生树立“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品德操守。但我国目前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另一个环节是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校方式教育,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老师也主要是从理论和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学分或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从内心的深处去思考和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是日常性和事务性的管理,未能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诚信建设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财会系列的法律法规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会计法律法规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基本上没有开设专门的会计法律法规教育课程,当然更谈不上进行法律法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高校在对会计法律法规教学时,只是在会计课程中用一定的章节或课时来进行简单的学习,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没有将会计法深入到财会专业学生的内心,学生没有建立起“不做假账”的思想意识。
另外,我国目前财会专业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法、税法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而对作为公共基础的法律教育则不够重视,本来法律法规的学习就已经晦涩难懂,更加上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法律法规时积极性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作假账、假报表”等提供虚假财会信息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毕业后不能明辨大是大非,随波逐流。
3、财会专业学习重理论轻实践
现阶段我国财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已经开设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专业课程。教师在进行财会专业教学时,不太重视实践教育,只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教学,而对模拟实验、会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对学生而言,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存在,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财会理论掌握的比较好,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财会理论掌握的不透彻,不够深入,从而也就没有深刻理解会计的目标,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和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会计报表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当然就不能形成诚信、遵守会计法规的职业道德思想。
4、财会专业教学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财会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我国需要的高级财会人才,适应我国现代建设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将在我国未来的财经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需要有熟练和精湛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但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课程安排方面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财会人员在会计职业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内容主要是改进我国目前枯燥乏味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该纳入针对财会专业诚信道德教育,可以引进我国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而不是单纯的进行式政治思想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是做人的根本、立业之基的思想意思。
而改进教学方法则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人教授的一人堂教学方式,而应该形成开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将一个班分为几组,教师教授,提问、学生谈论、回答等开放式、论讨教育,这样可丰富教学方法、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也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其实就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教育方面主要为理论性和研究型教育,而我国目前大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理念也应从理论研究型向应用型教育转变,因此我国目前的财会专业应开设更多地实践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提高,一方面,可以组织更多地财会专业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财会精英一起编写财会案例,将案例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多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财会案例,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建立起诚信、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社会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让学生首先从理念上建立起了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从法律方面强制学生建立起职业道德意识。第二个方面就是财会专业应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习,让专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专业人士给学生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理论教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第三个方面,同时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去实习,并定期对其指导。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也没有针对财会专业开设专业的法制教育课程。鉴于此,我国财会专业教学应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会计规范。同时还应该邀请社会专业精英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职业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这些问题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以解决;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高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环节,是整个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同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共同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秀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 范杰.谈谈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J].上海会计,2002.4.
[3] 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1996.10.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原则 德育课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1)职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信念不坚定。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
(2)学习动力不足。由于之前学习阶段成绩差使得学生面对今后学习自信心不强,于是存在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所以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目前,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中下等为主,这些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对学习的自觉性相对差很多,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和规范,导致因而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要求;
(4)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老师总是强调:专业课程对于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很重要,如果现在不努力,对今后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和阻力。但是由于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生专业思想很难稳定。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职高学生普遍认为,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物质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
这些问题都直接造成了职高学生职业道德的匮乏和不足。由此可见,如何提升职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重视的问题。
我们认为它应该走出“看看――讲讲――记记――背背――考考”的应试模式――学习职业道德重要的不是背出,而是真正感悟并融化在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中。如何才能达成这个效果?如何真正提高这门课的实效?依据教材阐述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逐步明确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上或发生于身边的先进典型或落后典型,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于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加深了对职业道德理论的理解。
第二,帮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验证职业道德理论的正确性――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中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大量引证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教育外,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去,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由学生自己到“大社会”中去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学生也深刻感受到了职业道德意义……学生经过思考,学会了摸索,他们获得的共同体验是“恪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多么重要。”
第三,开展“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活动,根据职高学生的平时表现,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放低起步,从实际出发,要求每个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作起,争做文明学生――只有做得好个人的事、管得好个人的事,才可能遵守企业的规范,达到企业的要求。
由学校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仪容仪表的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年级组、班主任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整改工作。此次工作的开展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是明显的,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并将新《守则》和《规范》的执行落到实处,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学生都能够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许多学生原本自由、散漫的习气得到了扭转,他们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的基础就是爱岗敬业。
第四,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作为我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德育有效途径,体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质精神。净化校园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困惑和需求,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积极创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氛围。
首先对全校受过学校处分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常规教育,促进这部分同学对已往错误行为产生思想根源上的认识和反思,并逐步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召开了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的家长委员会会议。确定会议主题“紧密家校联系,共同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针对职高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有序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心理辅导站牵头下,确定并统一了全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课时间,要求每学期每位班主任有计划地上好心理辅导课四节,做到有主题、有教案、有记录、有反馈,逐步培养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的教育能手、学生心理困惑的知心朋友。同时开放心理辅导室,积极疏导和帮助心理有困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工作作为基础,改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性和全方位性,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入展开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们也以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做了展示――应该怎样对待每一项工作,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表现就是作好每一项本职工作。
最后,加强学生实习训练的教育和就业的指导。职高学生需要有相当的时间进行实习训练,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重要的。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三年级学生介绍企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布置有关“职业道德”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收集工作岗位上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职业道德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以评价;对职业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职业道德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同学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结束后,实训处把对就业学生进行的就业前指导,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梳理,编成新一轮的教材,以便于对新的实习学生进行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加强了对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如此,当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
1.思想认识不足,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不强。当前有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敬业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育人意识淡化,缺乏奉献精神,一味追求个人名誉与待遇,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亟待提高。
2.教学艺术欠缺,业务能力有待增强。不少青年教师由于教龄短,经验少,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把握不准,往往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多,教学常规不熟,教学艺术欠缺,课堂上不能自如地与学生交流,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课堂调控能力较差,教学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3.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匮乏,人才断层现象凸显。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年龄断层”和“学术断层”现象,高级职称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大批老教师相继退休,随着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日渐显现。
4.优秀师资补充困难,后备力量资源不足。受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优秀师资引进较为困难,许多素质高、实力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往往择国内知名高校而不大愿意进地方高校,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亦难引进,本校教师学术影响不大,后备力量不足。
5.青年教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地域差异的影响,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不稳已成为普遍问题,青年教师流失严重。骨干教师稳不住,优秀人才引不来,成为地方高校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的集中体现。面对严峻的人才流失情况,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刻不容缓。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教育体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地方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严峻形势,切实将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常抓不懈。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建立校领导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成立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再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规划,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管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管理措施,形成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协作的青年教师培养教育工作网络。
2.强化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使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提高师德修养意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规范师德行为。再次,重视心理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加强青年教师的心理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健全人格,以克服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各国文化的融合、嬗变而带来的某些青年教师在心理道德方面存在的缺陷。
3.制定配套措施,创造良好培养环境。其一,实施“三项工程”,增强青年教师发展后劲。实施教师出国研修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青年教师帮扶工程,以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公派自费等形式选派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方式到国外知名大学研修。其二,推行以“教学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岗前培训制度、教学合格验收制度、授课质量跟踪反馈制度、教学方法研讨与教学案例分析制度、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其三,实施“三个计划”,提升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实施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计划、青年教师学术交流计划,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资助,对新引进的博士与硕士生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等级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其学术视野。其四,设立“四项基金”,优化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环境。设立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基金、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专项基金、青年教师研修专项基金、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专项基金,对青年教师主持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参加学历进修、假期培训、出国研修、从事合作研究,在教学、科研及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等进行资助或奖励。其五,设置“六项奖励”,强化激励竞争机制。设立教学新秀奖、学术新人奖、校级和院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胜奖、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与科研成果奖、校级和院级青年教师优秀教案奖、青年师德标兵奖,每年在青年教师中进行教学竞赛、评选“教学新秀”、“学术新人”、优秀教案、优秀教学与科研成果、青年师德标兵,通过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安顺学院 新任教师 教学能力
安顺学院是一所地方高校,位于黄果树瀑布以东40公里处,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安顺市。我校办学历史悠久,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
自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地方高校得到跨越式发展[1]。安顺学院于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国家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以来大量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目前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占教师总数的49.7%,接近一半。在我国,部分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超过在职教师总数的50%[2]。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增专业等使得学校师资力量欠缺,因此大批新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要力量,尽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文凭很高,但是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欠缺、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如何培养并提升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拟从安顺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出发,论述提升新任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为其他地方高校师提供参考。
一、提高我校新任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1.重视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新任教师任教以来进行的首次培训。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及要求,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打基础。
2.建立听课制度,加强新任教师入职后培养。虽然岗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教学技能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仍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现在我校有这样一批宝贵的中老年教师,他们教龄较长、资历较深、教学理论水平较高、教学实践经验较丰富,教学技能较熟练。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学校及相关部门领导建立了听课制度,规定新任教师每学期甚至是每月必须听课多少节。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提升教学能力,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让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起来,很好地承担教学任务。
对于新任教师的入职后培训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除了参加更多更好的各种外出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外,学校内部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非常丰富,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文明礼仪、怎样用好学校现用资源如多媒体及怎样使用好多媒体制作课件等。他们娴熟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可谓胜过读十年书。
3.建立完善的教学检查制度,丰富教师业余生活。近几年来,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学校教学管理的严格化、规范化,每承担一门课程都经常被检查教学资料、催促着交各种资料,如教学计划书、教学进度表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很多课程都是第一次接触,加上缺乏教学经验,要上好一门课程很吃力,会感到很迷茫,但当我们对整个课程有计划之后,便会豁然开朗,满怀信心地走进课堂。
这里的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指的是开展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的比赛。我校定期举办如“说课比赛”、“微课比赛”等活动,青年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高教学能力,以赛促教,在丰富教师业余时间的同时引导青年教师把精力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其他新任教师借鉴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多反思自身不足,多学习别人的长处。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而且可以让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我校新任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论知识薄弱,教学资料准备不完善。近年来,尤其是从2006年以来,我校主要引进的都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无论在他们的本科阶段还是硕士期间多数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在教师职业基础和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薄弱,没有经过专门学习和锻炼。虽然都参加过教师岗前培训,但是能力提升不明显。一是因为培训时间较短,效果不理想。二是培训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另外,教学资料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讲稿、课后小结等。新任教师教学准备不完善主要是对大纲理解不透,没有把握好课程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教案和讲稿区分不清。
2.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某些新任教师信念淡薄,敬业奉献精神不够,对教师的责任感认识不到位。一是极个别老师对课堂上的不良现象视而不见,随意发挥,想到什么讲什么,甚至发泄各种不满,不仅在课堂上如此,而且借助网络随意发泄,对学生形成一些负面影响。讲课“敷衍”,考前“点题”。二是因为学校的特殊性,新任教师大多数兼有行政工作,过多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三是职称评审指标侧重于科研成绩,导致新任教师甚至一些教龄稍长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精力投入较少。四是工作时间短,收入低,住房难,生活压力大,一定程度上挫伤工作的积极性。
3.教学手段单一。一是很多新任教师上课以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二是未能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复制粘贴,忽略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等优势。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一般是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做自己的,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就此,学校提出相关要求,不管是哪种授课方式均不得坐着授课。对于多媒体教学必要时还得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因此学校要求站着上课是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化学生。
总之,对于像我校这样的地方高校来说,地方政府支持不够,办学条件艰辛,要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首先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满足地方高校的办学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己任,走内涵发展和开放办学之路。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好的教学型大学,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波.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92.
[2]陈克忠.高校初任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策略[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14(4):97-101.
关键词: 教师;素养
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手执金钥匙的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由此可见,教师所负使命的崇高,任务的艰巨,教师要顺利地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教师应当有哪些素养呢?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社会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以下几点:
1.热爱人民教育事业
任何职业,都要求其从业人员“敬业乐业”、“忠于职守”。作为教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人民教育事业,也是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身的具体表现。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市人民教师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集中表现。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代教育家斯霞提倡像母亲一样爱孩子,主张爱的教育,把爱生看成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
3.教书育人
“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的。在学校中,“育人”主要是通过“教书”即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教师把课文中所载的“道”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就是在进行育人。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是不存在的。每个教师都要自觉遵守“教书育人”这个中药的师德规范。
4.以身作则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因此,历来教育家都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把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要有比较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好功课。较好功课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有比较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1.要有精而深的专业的知识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精通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具体地说,不仅对该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学的扎扎实实,而且对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要熟练、系统地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了解知识发展的线索。
2.懂得一些与本学科相邻近的知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既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文科的教师应懂得一些理科的知识,理科的教师也应懂得一些文科的知识,在教学中能运用大科学的观点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如能懂得较多的文史知识,数学教师也能懂得较多的理、化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使之互相配合。
3.要有较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
教师的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好像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教好功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好奇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年龄。如果一个教师除了叫自己的课以外,对什么也没有兴趣,不关心,不知道,这样的教师,要想把课教的透彻、风趣、易于学生接受是很困难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缺乏基础。
三、要有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掌握的知识不少,可是上起课来,就象“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或者勉强倒出来了,学生却难以接受,主要原因在于不懂教育科学,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学理论
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人后可以为人师也。”强调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的规律和理论。所以,教师也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教学法的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2.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等能力
为了完成教育工作任务,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组教材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并事先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做出科学的设计,编写教案。一堂卓越的课的设计,不仅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也是教学艺术的创造。
(2)了解学生的能力。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学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从事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眼神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用口头提问、书面测验和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通过调查谈心、开展活动等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运用各种测验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等,然后才能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行教育。
(3)组织管理能力。教师面对班级集体进行教育工作,他的组织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偶发的违反纪律事件能迅速作出判断,机智地加以处理;在班级工作中要有组织起良好的学生集体的能力和组织某些活动等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冷静地处理问题。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调,包括语言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和思维。教师的语言速度要适当,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太慢。对低年级学生速度要慢一些,对于关键性的问题、难懂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的语言要明白易懂,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艰难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借助适当的手势增强说话的表现力,提高教学效果。
(5)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善于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他们思想发展的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做好长善救失工作,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20-02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必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他们认为来学校是学技能的,学不学政治知识,知不知政治理论都无所谓。这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只重视教材,忽视对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密切的关系。只给学生提供知识框架,没有关注学生需求,不可能触动到学生的情感。而对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的教学,学生是难以参与其中的。
隐性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念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其根本特点在于隐含性、潜在性,在于通过无意识的情景发生水滴石穿的积极作用。隐性教育资源虽然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却能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促使显性教育资源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科学人文知识,对学生的道德、态度、价值、个性、情趣等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所以,挖掘和利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会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暗示、同化和激励,从而改变情绪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产生积极而久远的影响,提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育人功能,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说来,挖掘和利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隐性教育资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主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信任、接纳的教育环境,可以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才敢和教师辩驳;教师才能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热爱每位学生,相信学生能行;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起轻松的沟通环境;应注重身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一次课堂上,笔者发现班上有位学生低着头,双手在抽屉里摸索着,于是走了过去。学生猛然一抬头,一本美术速写本跌落到地上。笔者弯腰拾起,并微笑地还给了她,同时送上真诚的赞美与善意的提醒。该同学则脸色绯红,一脸诧异。后来,在讲到《杜绝不良行为》这一课时,笔者现场展示了这名同学的绘画作品,倡导大家培养向上的兴趣与爱好,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把微笑带进课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教学,可以使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考虑到一些学生不自信,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经常使用“一起来练习”、“试一试,可以吗”这样一些询问式语言邀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发自内心真诚地让学生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这样,慢慢会有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用全身心投入,去影响学生,激发其讨论的激情;应用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师生协调一致,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日益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拓展性内容对学生加以巧妙暗示
拓展性内容如学生学习情况、各种偶发性资源等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是装聋作哑,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通过收集课堂教学气氛等信息,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需要,凭借教师自身的智慧与应变能力,抓偶发资源巧妙引导,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更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收获知识与经验的同时更收获成长的快乐。
例如,笔者在讲授交往礼仪一课时,正讲到兴致处,发现一男一女两同桌思想开小差,肩并肩低头亲密交谈。这时笔者并没有恼羞成怒,当众指责他们有失异往礼仪,而是走到他俩身边,轻轻敲了敲桌面,和颜悦色地说:“请注意,新闻播报马上开始!,,接下来,便给学生讲一则新闻,然后请他们谈谈看法。
新闻回顾:某中学针对初高中阶段学生的礼仪教育规定,初高中的异性学生要设定文明交往的距离。异性同学的交往距离一般为0.8m~1m,低于0.5m算亲密交往。对异性学生在公共场所交往的距离低于0.5m的,老师要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
这个拓展内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新闻一读完,学生们马上议论纷纷。此时笔者大胆放手,让学生派代表进行辩论,把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
刚才肩并肩低头亲密交谈的两同学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那位男同学诚恳的说到:“规定是应该的,我们很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但这种精确到厘米的距离我觉得没有必要,我们会在接受教育后,学会交往的,尺度在我们心里,请老师放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了无痕迹,自然贴切,这种含蓄的教育方式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手段符合所教内容的基调,与本节课主旨吻合,教师虽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安排学生的学习,却取得了比原有预设更好的实效。
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只有富有变化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事件,灵活地调整教案,抓住契机,顺势引导,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深意的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完全改变了以往信息加工、获取和传递方面的落后局面,能用图、文、声、像和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的板书、语言描述及形体语言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也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把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真正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做到有效地应用媒体技术,在制作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行业(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现状
1.人才需求量分析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01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优势很大。同时,随着国家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外贸企业数量增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2.岗位需求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4项工作,它们所占外贸工作岗位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通过调查,企业对跟单员、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
3.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市场的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4)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或者是以公司作为跳板,经常跳槽等这些不忠诚的行为,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二、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以企业用人标准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1)参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标准》
明确任务和要求,深入开展以诚信和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企业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融入企业文化
①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利用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合一。
②每年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并在活动中渗透“先做人,后做事”、“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等文化理念,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立身、诚信为本”的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专干;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心理问卷调查,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防范意识。
②以满足企业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为标准,重视加强职业心理特别是订单培养学生心理的研究,举办职业心理辅导培训;利用板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4)职业协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特别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必须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能力。
①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的作用,正确引导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技能大比武等,要求人人参加,能上阵的奋力拼搏,其他同学呐喊助威,借此增强团队意识;
②在学习中,各个班级组织“一帮一”团队,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形成浓厚的团队氛围;
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联合办学企业,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充分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④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机会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⑤最大限度利用顶岗实习机会,与联合办学企业配合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2.“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建设
(1)根据业务流程确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①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理论实训一体、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
②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逐步使课程教学资料视频化、网络化,如将课程教材、讲义、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放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
③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与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④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在岗位模块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⑤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做、能说、能写、敬业、能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2]李玉.论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j].商业经济,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