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树的词语

描写树的词语

时间:2023-05-30 10:4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树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树的词语

第1篇

1、杨柳依依

描写了柳树轻柔的样子;

2、婀娜多姿

形容柳树姿态轻盈柔美;

3、垂柳蓬茸

形容柳树非常茂盛的样子;

4、柳絮纷飞

形容柳絮漫天飞舞的样子;

5、枝叶婆娑

形容柳树纷披的样子;

6、枝繁叶茂

第2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厘清题目中的概念,直击题干,教会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技巧。

一、“理解”与“解释”不同

翻看语文试卷,理解词语意思是必考项目,但此项要求表述各不相同,有的是“说说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有的是“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理解词语”可以是理解词语的形式,也可以表示理解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指理解词语中所蕴含的感情等;而“解释词语”只需要说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即可。

如“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如果要求“说说你对句中‘坐’字的理解”,那么可以这么回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方法),写出了树叶漂在水面的情景(理解意思),这样写把秋天写活了,把景物写动了(理解表达效果)。

二、“意思”与“含义”不同

“意思”包含“含义”。“含义”除本义外,也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文字背后的意思。

如句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如果让你说说句子的意思,则这样回答:经常剪,手上就有数了,熟悉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高超的技艺都来自于平时刻苦的练习,也就是所谓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思想”与“感情”不同

课后练习或试卷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说说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思想”和“感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是指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道理;而“感情”则是指表达对什么的喜爱、憎恨、思念、热爱、悲伤的感情。所以回答时最好既说“思想”又说“感情”。

如句子“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明天我们毕业》)该句表达的思想是:老师的作用是伟大的,像天使一样心灵纯洁,像大树一样为我遮风挡雨,像海洋一样胸怀宽广。作者表达的感情是:表达了作者对教师的赞美之情。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要求作出不同的解答。

四、“表达方法”与“修辞手法”不同

“表达方法”与“修辞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方法”专指写作中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写作方法。当然,这里面又可以细分,如描写又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说明方法则分为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等。而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夸张等手法。学生经常在答题时乱答,如题问“文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而很多学生却答成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结构”与“顺序”不同

文章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总分总”“分总”“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结构。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地点变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有题目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有的学生答成是按照“总分总”顺序写的,这就是把“结构”和“顺序”混淆了。

第3篇

一、 我会拼,我会写(20分)

bō lànɡ shēn tǐ yǐ jīnɡ xiū xī

( ) ( )( ) ( )

chéng shì mín zú hù xiānɡ huān qìnɡ ( ) ( ) ( ) ( ) biǎo shì qí zhì

( ) ( )

二、 我会组词(10分)

其( )  壮( ) 弯( ) 访( )

奇( ) 状( ) 湾( ) 纺( ) 刚( )钢( )

三、我会补充词语(6分)

( )苗( )长 风( )( )美 七( )八( )

绿( )成( ) 徒( )无( ) 三( )二( )

四、我会归类并抄写(6分)

有名 复杂 欢乐 安全 办法 轻重 方法 危险 快乐 简单

反义词:( )—( ) ()-() ()-()

近义词:( )—( ) ()-() ()-()

五、我能加标点符号,写在( )里。(3分)

1,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

2,爷爷买的枣儿真甜啊( )

3,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 )

六、我会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6分)

飘着 蓝天上 几朵 高高的 白云

凶残的 怎么会 狼 跟小羊 呢 讲道理

七、我会填空(14)

1,梨树挂起金黄的­_____________,苹果露出红红的_____________。

稻海翻起金色的_____________,高粱举起燃烧的_____________。

2,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有56个民族,我是______族人。我还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雨绵绵﹑一叶知秋”是描写秋天的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描写秋天的词语。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

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画上“_______”。(4分) 蜻(qin qing)蜓 扇着(shan shanɡ) 乘凉(niang liang) 捉住(zhuo zuo)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4分) 漂亮---- 喜欢----

3、作者在描写大蜻蜓的外形时,具体地写了蜻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 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4分)4、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打比方的句子)。(4分)

在这个句子中把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5、我非常喜欢大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了?(4分)

第4篇

要了解“模糊种差释义法”,首先得了解定义法。所谓定义法,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任何一个定义都是由被定义项(被定义的词语)、下定义项(下定义的词语)和定义联项组成。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即被定义的词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下定义项,即下定义的词语;“是”是定义联项。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属+种差定义法”,即下定义项是由种差和邻近的属概念组成的。用公式表示则是:被定义项一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根据种差内容的不同,“属+种差定义法”可以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功用定义和关系定义等四类。

“性质定义”是以事物的性质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发生定义”是以事物产生、形成情况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图形”。

“功用定义”是以事物的功用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关系定义”是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特点为种差内容的定义。例如:“负数是小于0的数”。

在辞书释义中,“属+种差定义法”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解释明晰词语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够准确地解释明晰词语(即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上面所举对于“平行四边形”、“角”、“商品”和“负数”等明晰词语的解释就是如此。其实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解释模糊词语。那么,“属+种差定义法”在解释明晰词语与模糊词语时有何不同呢?关键在于:解释明晰词语时,用来表示种差的词语一般是明晰语言,如:“两组对边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种差,“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是“角”的种差,“交换”是“商品”的种差,“小于0”是“负数”的种差。这些表示种差的词语都是明晰语言;而对于模糊词语,则往往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这种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模糊种差法”。“模糊种差法”能够准确地揭示模糊概念在内涵上所具有的模糊性。例如:

树林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比森林小。

森林通常指大片生长的树木。其中的“树木”是“树林”和“森林”的属概念,并且是明晰语言;“成片生长的”和“许多”是树林的种差,“大片生长的”是森林的种差,并且都是模糊语言。正是通过运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这就揭示出了“树林”和“森林”的模糊性。又例如:

蔬菜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

水果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其中的“草本植物”是“蔬菜”的属概念,“植物果实”是“水果”的属概念,并且都是明晰语言;“可以做菜吃的”是“蔬菜”的种差,“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是“水果”的种差,并且都是模糊语言。番茄和西瓜都是草本植物,番茄“可以做菜吃”,但又是“可以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那么番茄是蔬菜还是水果呢?也正是通过运用模糊语言来表示种差,这就揭示出了“蔬菜”和“水果”的模糊性。

有时明晰词语的释义也可以运用“模糊种差法”。它一般是将种差分成偏正两部分,即一部分是中心语,一部分是修饰限制语。某些修饰限制语可由模糊语言来充当。例如:

霜是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

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是“霜”的种差,其中“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是中心语,并且是明晰语言,而修饰语“接近”则是模糊语言。这种使用模糊语言充当种差修饰语的方式,可以使明晰词语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对于明晰语言的释义,在种差中能够不用模糊语言的则宜尽量不用。例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和2002年增补本对“云”的释义分别为:

云在空气中由大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物体。

云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

“空气中由大量冰滴或冰晶组成的”是“云”的种差,其中“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是中心语,并且是明晰语言,而修饰语“大量”则是模糊语言。增补本的释义去掉了原来释义中的模糊修饰语“大量”,释义显得更为精练。

二、定量释义法

定量释义法与模糊理论中的“隶属度”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所谓隶属是刻画元素与集合、事物与类别之间关系的概念。隶属度是刻画这种属于程度大小的概念,即表示论域中的某个元素隶属于某个集合的程度,或者说,隶属度表示论域中的某个元素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属于某个集合的资格。既然隶属度表示在同一集合中不同的元素隶属于该集合的不同程度,那么这些隶属度不同的元素实际上就是一个变量,用变量x来表示这些元素,隶属度必将随着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关于变量x的函数。人们称之为隶属函数。设A是论域U上的模糊集合,隶属函数一般记为μA(x)。而μA(x)的大小就反映了元素x属于该模糊集合A的程度。这样一来,模糊语义便可以用隶属度的方法来定量化。例如表示时间序列的模糊词语“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在解释这些模糊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定量释义法,即把某个模糊词语当作一个集合,把该集合中的一个个对象作为该集合中的元素来考察,通过测定这些元素对该模糊集合的隶属程度,我们就可以用定量的方法来解释这个模糊词语了。例如:

早晨从天将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一般也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下午一般也指从正午十二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隶属度的具体制定并非“一定如此”,它往往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考察的对象、所处语境等情况而制定的,是“可以如此”,只要这些隶属度的具体数值符合规律就行。

三、形象描写释义法

所谓形象描写释义法,是通过描写模糊词语所指代的那一事物所具有的形象特征(譬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形象特征)来释义的方法。描写事物形象特征的主要词语都是模糊语言。例如:

黄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颜色。

哄拟声词,形容许多人大笑声或喧哗声。

甜像糖和蜜的味道。

霉气霉烂的气味。

火热像火一样热。

以上例句就是分别通过描写模糊词语所具有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的形象特征来释义的。

四、比喻描写释义法

所谓比喻描写释义法,是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来解释模糊词语的方法。例如: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蛇行形容像蛇爬行时蜿蜒曲折的样子。

任何比喻都具有模糊性,因此这种释义方法特别适宜用来解释模糊词语的意义,并且在释义的开头往往有“像”、“比喻”或“形容”之类的模糊词语作标记。

五、对比释义法

所谓对比释义法,是通过将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模糊词语进行相互对比来释义的方法。例如:

甘甜;甜美(跟“苦”相对)。

苦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相对)。

这种释义法往往在释义的末尾有“跟某相对”之类的词语作标记。

六、否定释义法

所谓否定释义法,是通过“不+反义词”的方式来对模糊词语进行释义的方法。例如:

丑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对)。

柔软软和;不坚硬。

这种释义法也适用于具有对立关系的模糊词语,因此在释义的末尾也往往有“跟某相对”之类的词语作标记,只不过它一般用于有标志单位的词语。例如跟“丑”相对的无标志单位“美”和跟“柔软”相对的“坚硬”就不宜使用“不+反义词”法来释义,即不能把“美”解释为“不丑”,不能把“坚硬”解释为“不柔软”。

七、比较释义法

所谓比较释义法,是通过将一组相关的模糊词语进行关系比较来释义的方法。例如:

集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比城市小的居住区。

市镇较大的集镇。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

都市大城市。

“都市”与“城市”之间也具有大于关系,因此把“市镇”解释为“较大的集镇”,把“都市”解释为“大城市”。可见,运用比较法来解释这样的模糊词语,就显得准确而精练。

八、模糊义素释义法

“模糊义素”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如果同一语义场内的几个义位之间的区别义素具有模糊性,那么这几个义位的语义无疑也具有模糊性。这种具有模糊性的区别义素,我们称之为“模糊义素”。所谓模糊义素释义法,是通过在同一语义场内的几个义位之间寻找出它们的具有模糊性的区别义素来对模糊词语进行释义的方法。例如:

香:[+气味]、[+好闻]

臭:[+气味]、[-好闻]

长:[+两点间]、[+距离]、[+大]

短:[+两点间]、[+距离]、[-大]

“香”与“臭”的共同义素是“气味”,区别义素是“好闻”,并且“好闻”具有模糊性,因此我们称之为“模糊义素”。“长”与“短”的区别义素“大”具有模糊性:距离大与不大之间很难截然划界。这就决定了“长”与“短”两个义位的模糊性。把寻找出的模糊义素引入释义之中,就是模糊义素释义法。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香”与“臭”、“长”与“短”的释义分别为:

香(气味)好闻(跟“臭”相对)。

臭(气味)难闻(跟“香”相对)。

长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

短两点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

上述释义方法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释义的系统性。所谓释义的系统性,是指在解释某个词语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去释义,而是要把它与相关的一组词语聚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相关词语的某一义位进行比较,然后再进行释义。

综上所述,用模糊语言来解释模糊概念,照样能收到释义准确之功效。如果用明晰语言去解释模糊概念,有时反而会显得不准确。例如:

秃(人)没有头发。

秃头头发的人。

这里用“没有”和“”等明晰语言来解释“秃”和“秃头”,表达并不准确,难道只有头发的人才叫“秃头”吗?如果脱得只剩十几根头发,这算不算秃头?如果只有“头发的人”才能算是“秃头”,那么就不会有罗素的那著名的“秃头”悖论了。又例如:

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

科盲不具备科学常识的成年人。(《现代汉语词典补编》)

我们曾经对这两条词语的释义作了这样的评析:“不识字”是明晰语言,如果“不识字”的成年人是“文盲”,那么认识十来二十个字的成年人还算不算“文盲”?他们是否属于“扫盲”的对象?根据有关规定,成年人要认识1500左右的字才能算是“脱盲”。可见“文盲”不仅包括“不识字”的成年人,也包括那些“识字不多”的成年人。“科盲”也是模糊概念,“不具备科学常识”的成年人固然是“科盲”,只懂得一点点科学常识的成年人算不算“科盲”?其实,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说的“科盲”,往往包括那些对科学常识知之不多的成年人。可见这两个条目都是用明晰语言来解释模糊概念,但表达得并不十分准确。相应地来看《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对“法盲”的解释,就比对“文盲”和“科盲”的解释要准确得多:“法盲,缺乏法律知识的人。”这里用的解释语是模糊语言“缺乏”,而没有用明晰语言“不具备”。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科盲”的释义已改为:“指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可见运用模糊语言来解释词义,有时比运用明晰语言更为准确;有时运用一些模糊释义的方法来解释模糊词语,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

一、感悟学习词语的用法

词语是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学生对文中的“意味深长”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词义,再让他们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谁和谁之间会“意味深长”地对视。学生悟出来了,是夫妻间。所以,课文中那只娇小的黑甲虫是那只不怕困难的黑甲虫游侠的妻子。我还让学生拓宽思路想一想,除了对视,还可以“意味深长”地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意味深长地说;有的说可以意味深长地笑;还有的说可以意味深长地看等。

二、感悟学习句子的写法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那些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句式典型的句子进行仿写,这是引导他们积累词语、锤炼句子的最佳方式。

如《山中访友》中有这样一句:“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进行练笔:作者在山中还走访了哪些朋友?学生写道:你好,可爱的黄莺,你婉转地叫着,是邀我与你一起唱歌吗?你好,美丽的蝴蝶,你围着我翩翩起舞,是想我和你一起跳舞吗?你好,茁壮的小树,你挥动手臂,是要我与你一起跳舞吗?你好,挺拔的水杉,你沙沙地唱着歌,是想请我为你伴奏吗?

三、感悟学习段落的写法

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落,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段落结构、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让学生用来以读悟写。

如《穷人》中有关环境描写的段落就是对环境描写的极好例子。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环境描写,让他们思考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从中感悟到了桑娜家的穷苦,桑娜一家的勤劳、善良,并进行仿写。学生写道: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悠悠的白云,山中的树木也格外有精神,鸟儿在树枝间欢快地唱着歌,动物们也走出了家门,伸了伸懒腰,去寻找可口的早餐了。农家的屋顶上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呀!

四、感悟学习谋篇的方法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其谋篇布局都有其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第6篇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描写老师的词语,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老师的词语11、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

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2、满堂灌: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

3、满城桃李:桃李:比喻学生。

城中到处都有自我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

4、青过于蓝: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比喻学生胜过教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5、高足弟子: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

成绩优异的学生。

6、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教师。

7、德高望重:德:品德;

望:声望。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8、教无常师:受教不必有固定的教师。

9、良师益友:良:好;

益:有帮忙。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忙的好教师和好朋友。

10、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教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11、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教师,善经商;

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12、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教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描写老师的词语2衣钵之传:原指佛教徒师父把袈裟和食钵传授给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学问技能的传授和继承。

师严道尊:本指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立雪程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经师人师:经师:研究或传授儒家经典的学者;人师:教人如何做人的师表。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教师。

门生故吏: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我一天的教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教师。

一字师: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二字的教师。

入室弟子: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到达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赞美教师为学生用心的艰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异常耐心,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教师。

描写老师的词语3误人子弟:误: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职责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教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减师半德:谓只学到教师的一半。[由Www.QunZou.Com整理]

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教师。

青蓝冰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公门桃李: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教师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教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教师。

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教师。

桃李之教:指教师的教诲。

桃李遍天下: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教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必须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教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描写老师的词语41、桃李争妍:桃李争妍。

2、勤勤恳恳:勤劳而踏实。

3、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

4、聪明过人:形容非常聪明。

5、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6、教导有方: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7、研桑心计: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8、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9、无私奉献:形容不求回报的付出。

10、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11、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12、后继有人: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13、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描写老师的词语5博学多识:指人很有学识,懂得很多。

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诲人不倦:教导人时耐心而不知疲倦。

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文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

指路明灯:指引人朝光明方向前进的人。

恪尽职守: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系毫不马虎。

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第7篇

千( )百( ) ( )( )勃勃 德( )望( )

慢( )斯( ) 不( )不( ) ( )( )不吭

二、填上合适的词。9%

一( )墙 ( )的稻田 ( )地走

一( )马 ( )的乐曲 ( )地问

一( )秤 ( )的感情 ( )地看

三、选词填空。6%

感觉 发觉 察觉

1.我的心事到底还是被母亲( )了。

2.熟透的杨梅太甜了,吃起来都( )不到一点酸味了。

3.掩耳盗铃的人刚把手触到门铃,就被人( )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

1、一个人无论( ),都( ),要( )。

2、( )照在( ),没有( ),湖面( )。

五、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4%

( )许多行人被吸引住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拉琴。

( )有一天,他在河边练琴,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

( )聂耳拉小提琴的时候常常会入迷,忘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 )悠扬的琴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六、读一读,连一连。10%

独坐幽篁里 早有蜻蜓立上头 王维

蓬头稚子学垂纶 弹琴复长啸 胡令能

平明寻白羽 侧坐莓苔草映身 卢纶

月落乌啼霜满天 没在石棱中 张继

小荷才露尖尖角 江枫渔火对愁眠 杨万里

七、阅读。29%

小老鼠赏花(14%)

春天到了,山上开满了wǔ yán liù sè()的鲜花,小老鼠哼着歌儿去赏花。

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小老鼠踩着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对不起!”小老鼠连忙说。

蒲公英那长长的茎都被踩弯了,可它还是摇着头说:“没关系,我不会倒下,我要坚持到花开的那一天,让更多的人来xīn  shǎnɡ( )。”

小老鼠感动了冲着太阳喊道太阳公公快让蒲公英开花吧太阳听了它的话,把温暖的阳光洒在蒲公英的身上,蒲公英开出了美丽的花儿来。

1、拼读音节,将词语写在文中的括号中。(2%)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

急忙( ) 感激( )

保持( ) 暖和( )

3、在里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

4、“着”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在“小老鼠踩着了路旁的一朵蒲公英”这句话中应该读(zháo zhe),用“√”勾出。它还可以组成词语:( )(4%)

5、小老鼠为什么而感动呢?请用“ ”划出相关的句子。(2%)

乡间绿阴(15%)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 悟)桐树。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的柳树。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拨 拔),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 值)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 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括号里错误的字划去。(4%)

2、文中描写植物长得茂盛的词语是( ) ( ),

你能再写两个描写植物的词语吗? ( ) ( )。(4%)

3、用” ”划出文中的比喻句。照样子写一写。(2+3%)

,像 。

4、短文中“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句中省略号(……) 表示( )。(2%)

A、省略了其他的果树 B、省略了其他的景色 C、省略了其他的人

第8篇

zhuànɡ lì gānɡ qín zhī shí rè nào

shān wā bō lànɡ yōnɡ bào ɡào sù

二、在读音正确的( ) 里打“√”(6 分)

附近f ǔ( ) 空房k òng( ) 银行h áng( )

好吃h ào( ) 暑假ji à( ) 兴奋x ìng( )

三、 比一比,组词。(16 分)

未( ) 绕( ) 栽( ) 蜜( )

末( ) 烧( ) 裁( ) 密( )

四、 照样子,写词语。(6 分)

1 、欢乐( 高兴) 特别( ) ( )

2 、图画( 画图) 带领( ) ( )

3 、照相( 照相机) 集邮( ) ( )

五、在( ) 里填上合适的词。(6 分)

一( ) 桃 一位( ) 一( ) 中队会

一( ) 风 一部( ) 一( )足球 赛

六、把词语补充完整。(6 分)

四面( ) 方 自( ) 自( ) 守( ) 待兔

随风( ) 散 千( ) 百( ) 目不( ) 睛

七、连一连。(6 分)

忠实的 原子 茂密的道路

结实的 身体 聪明的枝叶

严实的 向导 泥泞的孩子

八、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4 分)

1 、老师您好吗 2 、这是多么好听的歌声啊

3 、老师要到图书城去买书

九、写一首你本学期学过的古诗。(6 分)

十、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14 分)

1 、日月潭是我国的一个大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 ,树木 ,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2 、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 。

3 、满架的葡萄像成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美丽极了。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 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 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 ”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打“√”。(4 分)

忽然(y án r án) 扇着(sh ān sh àn)

乘凉(ch èng ch éng) 捉住(zhu ō zu ō)

2 、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 分)

漂亮----- 喜欢------

3 、作者在描写大蜻蜓的外形时,具体地写了蜻蜓的________ 和________ 的特点。用“ ” 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2 分)

4 、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3 分)

请你用“……像……”造一个句子:

第9篇

建立语言宝库,为写话充电

合理挖掘课程资源 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文章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积累等。学段不同,积累的内容亦各有侧重。小学低年级,重在字、词、句的积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一教学资源,夯实学生的基础。一是立足语文课本。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以及园地中都有“读读记记”这一板块,记录的都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教师在教学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日月潭》中“太阳高照、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树木茂盛、湖水碧绿、名胜古迹”“隐隐约约、点点灯光、蒙蒙细雨”这三组词语不仅优美,而且也是文本悟读的关键词语。教师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日月潭的优美风光,在体悟朗读中凸显这些词语的魅力,然后让学生在写《夸家乡》时,学会运用这些描写景色的词语。二是用好《词语手册》。手册里的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积少成多”这一板块。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丰富、新鲜、生动,还可以通过记一记、背一背来充实自己的词语宝库,扩大和丰富词汇量。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小鹿的玫瑰花》中描写春天的词语,向学生们呈现了春天里的各种美好景物。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赛一赛,看谁在一分钟内记住最多的词语。在积累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描写家乡美景时运用这些好词。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每课堂仅有40分钟,每册教材仅有三四十篇课文,这样的语言积累必定是学不够用的。教师要善于拓展课外材料,创设更多听说读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悟欣赏,逐步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笔者开展了课前3分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欣赏和展示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周一集体背诵古诗、名家名句;周二儿童诗歌欣赏;周三好词好句欣赏会(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周四好词好句接龙比赛;周五学生佳作欣赏。

借助思维导图,为写话导航

作为写作的重要基础,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必须抓好、抓实。笔者从高年级的作文提纲联想出一种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使学生乐写易写,效果颇佳。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表表征知识的方法。它最主要的优点就是用清晰的图表,将写话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梳理写话思路,指导学生有序写话。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夸家乡》时,可通过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迷人风光”和“丰富物产”这两个方面来夸家乡;然后把家乡最具代表性、最能显示家乡特色的风光和物产,用板块式的思维导图勾勒出来,这样就相当于将整个写话内容列了一份提纲。老舍先生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可见,学会写作文提纲,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思维导图就相当于高年段的作文提纲,有效地帮助低段学生学会写话、喜爱写话。

巧用多元评价,为写话助力

新课标提出:评价要多元,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这一要求为语文教师指明了小学低段学生写话评价的方向――要站在儿童角度去思考,以个性化的要求、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评价。

创意性符号,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喜欢直观形象的图案。《夸家乡》这篇写话,就可以画一些小花、小树、小馋猫的图形以示奖励,还可以画张笑脸,表示内容生动有趣;画个大拇指,表示动作描写传神;画支笔,表示书写工整……以此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充满趣味的评价符号,既有新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伙伴式语言,拉近距离 有人说:“蹲下来看学生,你就能看到学生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就告V我们,应该用学生的目光、学生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写话。《夸家乡》中,有学生写到:“诸老大的粽子品种五花八门,有鲜肉、蛋黄、红枣,应有尽有,好吃极了。”老师这样评价:“你不仅会吃,而且会写,馋得我的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伙伴式的评语,就像亲切的交谈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第10篇

反观中高年级课文,亦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叙述的,为了生动而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使用了大量精彩、传神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抽丝剥茧,找到这些词形成词串,并借助词串,构筑词语之间、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使词与词之间互通经纬,就如同在美妙的文字中串起了一根“语之链”,彰显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词串教学与词语教学:由同一起点走向不同层面的课程资源

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多将解决词语的音形义作为起点,将运用词语说话作为终点。而词串教学,起步时尚需解决词语的音形义,随着教学的深入,将承载着情的生发、意的伸延、境的拓展。如何组建词串变得尤为重要。于作者而言,词串是他情思凝结的点、情感发展的线、故事铺陈的面,因此词串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骨架。对教者而言,其价值在于,词串可作语言训练的点、思维构架的线、情境创设的场。

1.求同让文本主旨更集中

(1)围绕同一情境形成词串

苏教版六上《夹竹桃》

一到春天这些花全都开了,这里一片红色的,那里一片黄色的,整个院子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这就叫——花团锦簇。

这么多花一齐开放,充满生机,这就叫——满院生辉,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呀!秋天到了,季先生家的院子里这些花开了:

大家看,一年三季,季老先生家里是——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令人神往。

让我们带着向往的感情把这一组词读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这篇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有“满院生辉”“美不胜收”,但是放进花名组成的词串中,并辅以图片的渲染,再和形容词组成的词串相串联,无需更多语言,便将季先生家院子里一年三季活色生香、满院生辉的热闹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词语理解迎刃而解。

(2)围绕同一主题形成词串

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

种类繁多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这一组词串是从全文中对秦兵马俑进行描绘和评价的语句提炼而来,它们指向的不是秦兵马俑某个方面的特点,而是兵马俑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读这些词串,能感受到的是秦兵马俑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苏教版教材中许多练习安排了读读背背学成语,许多成语的编排便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形成了词串。例如: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定不移

2.分层让文本对比更明显

苏教版四上《特殊的葬礼》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雄伟壮观 逐渐枯竭 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这两行词语中,第一行描绘的是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作为世界水量最大瀑布群之一的壮观情景,第二行则描绘的是如今瀑布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的情景。词串让同一瀑布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景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归类让文本主线更明晰

苏教版五上《二泉映月》 执教:孙双金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到了高年级,课文线索日趋复杂,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叙述各有铺陈又相互关联。例如《二泉映月》一课中,有对月光的描写,有对阿炳的介绍,有对《二泉映月》乐曲的描写。分三列归类后,既有利于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积累大量词汇,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文本主线的发展,情愫在月光中酝酿,在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积淀,在乐曲的委婉连绵中交织,复杂的、朦胧的、痛苦的,都借由这月光、这乐曲倾斜而出。

二、词串教学:握住这把钥匙,走进诗意的语文世界

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整合词语而形成的词串是微缩的文本,是开启文字大门的金钥匙。握住这把钥匙“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将带领孩子走进绮丽诗意的心灵栖居地。

1.用词串直击文本核心,还语言以灵性美

浙教版五上《在大熊猫的故乡》 执教:张祖庆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一组词语)

苍绿幽静 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

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学生读,语气平淡)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品味一下,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自由读词语后纷纷举手)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记牢。请你把自己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课文里,那关键的几个词是“文之眼”“文之骨”,找出这些词,便能拥有穿透文本的力量,文章的意境、文章的厚度、文章的情感借此生发,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场”,引生入胜。张祖庆老师说:“我一直以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这样的词语,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片枯萎的叶子。我们要想尽办法通过词语教学,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2.用词串创设文本情境的场,营造语言意境美

苏教版三上《庐山的云雾》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流连忘返

变化多端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1)读词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说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孩子们不禁想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因此对庐山的云雾萦绕身边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了解云雾,接近云雾。

(2)画云雾,品味云雾奇妙姿态。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拿出画笔,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画一画,画白色绒帽,画一条条玉带,画天幕,画大海。像这样姿态万千,变幻无穷,就叫“千姿百态”。再运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将云雾随意改变形状,让学生想象“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会变成哪些样子。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云雾也变得真实可感,学生体会到那种仙境般的神秘感和变化多端的壮美感。词串教学,把奇丽壮美的庐山云雾,浓缩成似梦似幻的童趣,在课堂上随着画笔流淌。在这里,词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方块字,它被赋予了画面和情趣,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词串产生关联,学生在语境中反复体悟,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

3.用词串挖掘文本内在联系,品味文本结构美

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 执教:孙双金

师: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认识吗?谁来读读?(出示词串)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双目失明 热爱音乐 卖艺度日 经历坎坷 向往光明

静影沉璧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委婉连绵 舒缓起伏

第一个读的学生是按照常规横着读的,孙老师不急于点破词语排列的奥妙,而是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横着读的,你还可以怎么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还可以竖着读,老师进一步问:“你为什么竖着读?”学生理由很充分:“因为第一行是讲月亮、月光的,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在一步步的发现中,学生深情地读起了三行词语。

这节课中,孙双金老师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并分成三类,短短的几分钟的教学,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积累了描写月光的、描写人的身世的、描写乐曲的词语,又初步领略了月光的幽静、阿炳身世的凄凉、乐曲的跌宕,把长课文读短,厚文本读薄,文本的主线不知不觉中凸显出来。

4.用词串锤炼语言,展现语言丰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教师精心研读文本,提炼出来的词串,恰似源头活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汹涌而来。

苏教版三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执教:薛法根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逐组出示四组词语: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一生用了这几组词语,基本上说清楚了“我”是怎样钓鱼的,但用词还不够灵活,说话不连贯)

师:这位同学钓鱼的动作有点生硬,有点像木偶。最后也是说钓到大鲈鱼的,最好有点变化,因为野生的鲈鱼是很难钓到的。谁再来说?(又有两个学生说,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

生(信心满满):会!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将文本提炼成词串,让学生运用这些词串,组合成新的、学生“自己的文本”。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让词串最大限度地增值。

三、词串教学:透过“言”的表象体察“意”的实质

词串与文本的“意”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关联往往能使读者管中窥豹、由表及里走进文本。王尚文教授说:“言语形式就是这样一个期待着你去参与其中,参与创造的召唤结构,吁请你的全部内存与之发生一问一答,来来往往的对话活动。”词串以其短小精悍吸引学生的眼球,教者切莫将其当做单一的“是什么”进行词语教学,而要从表象的词语象征找寻文本的深意,发掘读者的共鸣点,用词串营造丰富的意象、丰厚的情感、丰满的形象,温润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语感。

浙教版五上《我盼春天的荠菜》 执教:张祖庆

师:这篇课文当中,出现了一些我们平常也许没有听过,也许听过但是没有见过,也许见过但是没有吃过的东西。(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荠菜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很好,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词串)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词串)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齐读词串)

第11篇

二、在读音正确的( )里打“√”(6分)

附近fǔ( ) 空房kòng( ) 银行háng( )

好吃hào( ) 暑假jià( ) 兴奋xìng( )

三、 比一比,组词。(16分)

未( )绕( )栽( )蜜( )

末( )烧( )裁( )密( )

四、 照样子,写词语。(6分)

1、欢乐(高兴) 特别( ) ( )

2、图画(画图) 带领( ) ( )

3、照相(照相机) 集邮( ) ( )

五、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6分)

一( )桃 一位( ) 一( )中队会

一( )风 一部( ) 一( )足球赛

六、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四面( )方 自( )自( ) 守( )待兔

随风( )散 千( )百( ) 目不( )睛

七、连一连。(6分)

忠实的 原子 茂密的 道路

结实的 身体 聪明的 枝叶

严实的 向导 泥泞的 孩子八、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4分)

1、老师 您好吗 2、这是多么好听的歌声啊

3、老师要到图书城去买书

九、写一首你本学期学过的古诗。(6分)

十、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14分)

1、日月潭是我国 的一个大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 ,树木 ,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2、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 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 。

3、满架的葡萄像成串的 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美丽极了。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打“√”。(4分)

忽然(yán rán) 扇着(shān shàn)

乘凉(chèng chéng) 捉住(zhuō zuō)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漂亮----- 喜欢------

3、作者在描写大蜻蜓的外形时,具体地写了蜻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用“ ” 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2分)

4、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3分)

请你用“……像……”造一个句子:

第12篇

课题

海滨小城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介绍了家乡海滨小城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阅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海滨小城的美。

学前准备

1.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2.学生自读课文、认准生字。(学生)

3.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习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学前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交流收集到的海滨风光图片。

二、读文识字(用时:16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海滨(

棕色(

石凳(

渔业(

3.辨字组词。

棕(

滨(

宗(

缤(

摆(

洁(

罢(

结(

三、熟读感知(用时:11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第一段(1~3):写海面和海滩的美景。

第二段(4):写小城的树多。

第三段(5):写小城的公园美。

第四段(6):写小城的街道干净。

第五段(7):总结全文。

4.在文中画出每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文质疑(用时:5分钟)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5.回答问题。

(1)“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2)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的?

五、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6.找近义词。

寂寞(

浩瀚(

喧闹(

整洁(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用时:5分钟)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7.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大海

)的军舰

)的云朵

)的海鸥

)的贝壳

)的鱼

8.用“喧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用时:30分钟)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庭院:树的种类、数量多(形象美);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凤凰花多、红(颜色美);“热闹”“一片红云”写出了凤凰花开得多、颜色红。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9.抄写各处具有特色的景色的句子。

小城庭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公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城街道: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滨小城》教学片段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贝壳怎么会寂寞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理解,请帮帮忙吧。

生1:寂寞就是孤单、孤独、冷清的意思。

生2:课文中说贝壳寂寞,并不指它孤单,沙滩上有很多贝壳。

生3:贝壳很多,但孩子们见得多了,都不理睬它,贝壳就显得寂寞了。

师:贝壳仅仅是多吗?还有谁有不同的见解,说一说。

生1:贝壳不仅多,而且美,课文中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都有”写出了贝壳的色彩美。

生2:这个与下文中写“船队一靠岸,海滩就喧闹起来”形成对比,作者写贝壳寂寞,实际上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

师:对,同学们,从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理解词语不能只看它的字面意思。

生2:我体会到了理解词语要联系上下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