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温庭筠的诗

温庭筠的诗

时间:2023-05-30 10:4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温庭筠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 温庭筠 《上裴相公启》 上启时间 启主

《上裴相公启》是温庭筠参加进士试前行卷的书信。对启主“裴相公”及上启时间,学界颇有争议,莫衷一是。引起分歧的关键是对启文中“旅游淮上”的事件及时间的看法不同。要考订上启的时间,进而考订启主“裴相公”的真正所指,需要先弄清启文中“旅游淮上”的时间。

一、“旅游淮上”事件及时间考

1.“旅游淮上”事件考。细绎史籍可知,温庭筠“旅游淮上”的经历不止一次,因而需先弄清启中的“旅游淮上”具体指哪次事件。

《玉泉子》对温庭筠的“旅游淮上”有较明确的记载:

温庭筠有辞赋盛名,初将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庭筠少年,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勖大怒,笞且逐之。以故庭筠不中第。

其他史籍中对此亦有相关记载:

吴兴沈徽云:“温舅(指温庭筠)曾于江淮为亲表槚楚,由是改名焉。”[1]90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久不刺谒。又乞索于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侯所击,败面折齿。……庭筠自至长安,致书公卿间雪冤。[2]5079

徐商镇襄阳,署巡官,不得志,去归江东。令狐绹方镇淮南,庭筠怨居中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乞钱扬子院,夜醉,为逻卒击折其齿,……事闻京师,庭筠遍见公卿,言为吏诬染。[3]3787

上述是目前可看到的与“旅游淮上”相关的记载,由此可推断出温庭筠“旅游淮上”仅有两次。一次是庭筠少年时,将应京兆试前不久,为时任扬子留后的亲表姚勖所笞逐。《玉泉子》、《北梦琐言》所载当指此事。另一次是咸通中,当是庭筠中老年时①,过广陵,为虞侯(逻卒)所辱。两唐书所载即是。这两次“旅游淮上”后的遭遇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在扬州“受辱”,都为此背负恶名,之后都致书公卿,以求雪冤。不同之处有三:一是施辱者不同,一为亲表姚勖,一为低级官吏虞侯。二是受辱时庭筠的年龄不同,一为少年时,一为中晚年时。三是受辱的后果不同,一是科举仕进之途受阻,一是恶名传遍京城。这些异同之处易导致学界对“旅游淮上”受辱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夏承焘、[4]409顾学颉[5]认为是指咸通中在淮南令狐绹指使虞侯折辱之事;牟怀川、[6]刘学锴[7]38则认为是指受姚勖笞逐之事。

据启文可推见:“旅游淮上”当是指温庭筠早年为姚勖“笞逐”之事,而非指中晚年遭受虞侯“败面折齿”之事。理由如下。

其一,从其身世经历的先后顺序看。在启中温庭筠叙述了他“旅游淮上”之前的身世、经历:出身显赫家庭,曾占籍“辽西”,游学“稷下”。这些显然是温庭筠早年的行迹。“俄属羁孤牵轸”,即不久突遭某种变故,可能是父亲亡故,或者收养人亡故。父死为“孤”,启中屡次出现带“孤”的词语绝非偶然。这种变故使得温庭筠落于“处默无衾,徒然夜叹;修龄绝米,安事晨炊”这样一种衣食无着的境地。之后,他就“既而(马上)羁齿侯门,旅游淮上”了。而他之所以会做出“旅游淮上”的决定,极可能是因为他的亲表姚勖在扬州任盐铁官。温庭筠早有盛名,姚勖出于亲表关系及爱才心理,可能曾邀温庭筠前往扬州,这从姚勖在温庭筠“客游江淮间”时的举动“厚遗之”也可见一二。而在咸通中归江东前的温庭筠已近老年,且已于数年前以被贬的名义释褐,之前他不大可能还有游学“稷下”的举动,那时的诗文中亦不见其遭遇某种重大变故的记述,那段时间他是在襄阳入幕于徐商,后又闲居于江陵。咸通前后的经历与启文中的“羁孤牵轸”、“直视孤危”之语不符。此外,温庭筠“旅游淮上”后,即“投书自达,怀刺求知”。而咸通中令狐绹镇淮南时,庭筠怨其居中时不为助力,过府不肯谒,故不曾有“投书自达,怀刺求知”之举。

其二,从其“旅游淮上”的目的看。温庭筠此行是由于“将从乡里举”故“客游江淮间”的。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即寻找仕进的机会。而咸通中,“失意归江东”的温庭筠的举动却是: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至扬子院乞钱而犯夜,过令狐绹的府地却不肯拜谒,这些行为和启文中的“投书自达,怀刺求知”毫不相干,他此次到扬州不过是路过而已。此外,早在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夙著雄名,早随计吏”的温庭筠即被贬为随县尉,[8]实际上是以乡贡进士的身份释褐,此后便无须行卷了,其启中应不再会出现“谨以文、赋、诗各一卷率以抱献”之语了。

其三,从施辱者的身份看。启文中有“杜挚相倾,臧仓见嫉。守土者以忘情积恶,当权者以承意中伤。直视孤危,横相陵阻”等叙述施辱者情况及受辱原因的语句。夏承焘认为“守土者”指巡夜的虞侯,“当权者”指令狐绹。牟怀川则根据启中杜挚、臧仓之典认为这两者皆指宦官势力。“守土者”指地方长官,虞侯乃巡夜的低级官吏,称其为“守土者”似不大妥。此外,温庭筠此次路经扬州,并无明确的求仕目的,故“绝飞驰之途”的说法无从谈起,而且此时的庭筠已近老境、饱经沧桑,难以会有年少时的“飞驰”的想法了。至于杜挚、臧仓之典在这里的使用,究竟是出于他们的身份还是他们的行为?如果只因为臧仓是宦官,杜挚是和宦官甘龙一同破坏商鞅变法的秦国大臣,就由此断定他们是指宦官势力,证据似乎亦不够充分。细绎启文可推见,“守土者”当是和温庭筠家有旧交情、对温庭筠的家事有一定了解的人。因为嫉恨等原因,这位“守土者”忘记旧日的交情,对庭筠施以不友善的恶行,致使他背负恶名。而与之有关系的“当权者”则无视温庭筠这种“孤危”的状况,又对其科考施加不良影响,即“绝飞驰之路”。由此,可以考订“守土者”应指庭筠的表亲、曾任扬子留后的姚勖,而非令狐绹。

温庭筠“旅游淮上”时被姚勖“笞逐”的经历在温诗中亦有叙述,诗中所述与《上裴相公启》中的“旅游淮上”前后的经历甚为吻合。作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的《开成五年,以抱疾郊野,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将议遐适,隆冬自伤,因书怀奉寄殿院徐侍御,察院陈、李二侍御,回中苏端公,户县韦少府,兼呈袁郊、苗绅、李逸三友人一百韵》(以下简称《百韵》)一诗的开头即有“顽童逃广柳”之句。[9]119温庭筠在回忆自己早年的读书、宦游经历时又云:“适欲群英集,将期善价沽。叶龙图夭矫,燕鼠笑胡庐。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前两句当指温庭筠准备应考之事,和《玉泉子》所载的“初从乡里举”相吻合。后四句则指应考前受到诬陷,即指“旅游淮上”受姚勖笞逐之事。“叶龙”当指姚勖,温庭筠认为他表面爱才,但实际上并非真的爱才,仅仅因为年少的温庭筠“人之常情”的宴游行为,姚勖就“大怒”,甚至“笞逐”温庭筠。姚勖前后反差甚大的举动令温庭筠“寒心”,认为自己是被姚勖欺骗了。因为姚勖的身份地位及和自己的亲表关系,庭筠不便明言,故以此典隐晦道出。之后,温庭筠就“文囿陪多士,神州试大巫”了,即受京兆府荐送,参加科举考试了。

据上述可知,温庭筠启文中的“旅游淮上”应指庭筠早年之事,当在开成五年之前。至于此次“旅游淮上”的具体时间,还须分别考订姚勖任扬子留后的时间和温庭筠应京兆试的时间。

2.姚勖任“扬子留后”时间考。温庭筠“旅游淮上”为姚勖笞逐时,姚勖时任扬子留后。扬子留后即盐铁转运在扬州之分设机构,说明姚勖在“笞逐”温庭筠时应为盐铁官。

对于姚勖的仕历,牟怀川考之较详。他由上述记载推断,姚勖为扬子留后而知扬子院在开成四年(公元839年)五月“佐盐铁使务”之前,亦必在“知河阴院”以前,姚勖任扬子留后应在太和中后期至开成四年间,温庭筠被笞逐亦当在这一期间。考虑到姚勖开成四年五月已治河阴有相当时间,笞逐庭筠后也未必马上离任,而温庭筠也是在江淮一些时日后才受笞逐的,如此推算估计,温庭筠“旅游淮上”约在太和、开成之交。此说比较可信。

3.“旅游淮上”后受京兆举荐应进士试时间考。太和中后期至开成四年间,关于温庭筠应进士试之事,两唐书均未载。黄坤尧认为温庭筠曾于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受地方举荐到尚书省应进士试,[10]38不过他未曾论证。温庭筠的《百韵》诗中对此有明确记载。此诗的诗题即已言明,开成五年秋本已被京兆举荐应进士试,但因病“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此行未果。《百韵》诗在“对虽希鼓瑟,名亦滥吁竽”句下有自注云:“予去秋试京兆荐,名居其副。”可见庭筠于开成四年秋亦为京兆府举荐应进士试。温庭筠曾于开成四年、五年连续两年受京兆府举荐参加进士试,据诗中所述可知,两次应试正是他“旅游淮上”被姚勖笞逐后发生的。其中开成五年秋那次因“抱疾”而未成行。那么开成四年秋的应试是有记载的温庭筠最初的一次科举考试吗?

在《感旧陈情五十韵,谢淮南李仆射》(后简称《感旧》)诗中亦有关于受举荐参加进士试的叙述:“未知鱼跃地,空愧鹿鸣篇。稷下期方至,漳滨病未痊。”“漳滨病未痊”原注云: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顾学颉据《百韵》及《感旧》两诗的自注认为这里的“二年”必指开成二年,而非咸通二年。此说甚是。由此可推知,早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温庭筠就已被荐,“试有司”了,只是由于“抱疾”未成行而已,那么庭筠“旅游淮上”后受地方举荐应进士试当在此年。

唐代的进士、明经试一般即在正二月举行,各地最迟将举子于十月送到京都[11]52。温庭筠“旅游淮上”是在其“少年时”、“初将从乡里举”之前,那么此处的“乡里举”应是指参加开成二年正二月的进士试前的地方考试,即“赴乡荐试有司”中的“乡荐”,由于举子须于八月行乡饮酒,故地方考试的时间为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八月之前。温庭筠应当在开成元年五六月之前从扬州回到隶属京兆府的故乡鄠县②,参加县、州两级考试。考虑其从扬州归故乡的路途亦需花费一定的时间,“旅游淮上”的时间至迟当在开成元年年初。

二、上启时间考辨

温庭筠“旅游淮上”的时间至迟当在开成元年年初,又据《玉泉子》及启文的叙述可知,扬州被笞逐严重影响了温庭筠的仕进之路,极可能使其无法参加开成二年的进士试。由此,温庭筠投书“裴相公”寻求帮助,希望洗去冤屈,以免影响以后的仕进。因此,上启的时间应在开成二年科举试前,举子们举送京都后,即开成元年年末。目前关于上启时间的三种看法,分别存在一些疑点,下面分别对此进行辨析。

关于夏承焘的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说。此说的疑点有三:一是似乎未考虑到温庭筠淮南受辱其实有两次,未曾进行论证即把温庭筠“旅游淮上”受辱事件和《旧唐书》所记“致书公卿间雪冤”之事联系在一起。二是咸通四年时的温庭筠已释褐,不必再投书行卷了。三是若上启时间为咸通四年,“裴相公”只能是裴休。但裴休大中十年既已罢相,至咸通四年时已近十年,姑且不论称谓有何不妥,不知此时他是否尚有“悬解”之力以语救困济厄呢?而且裴休此年似已去世,《旧唐书》云:“咸通初,入为户部尚书,累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卒。”

关于刘学锴的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说。刘学锴认为庭筠此启上于“旅游淮上”之后十七年(公元835—852年)[7]40。若如刘学锴所言,这与庭筠上启“裴相公”寻求雪冤的目的不符,事隔十七年方才寻求雪冤不大合乎人之常情,启文开头的“斯则没为疠气,来挠至平;敷作冤声,将垂不极”则不知该如何解释了。未细绎启文的文义,仅以裴休任职的时间来推断温庭筠上启的时间,此说亦难以令人信服。

关于牟怀川的开成四年首春说。对于此种说法,刘学锴已指出其不妥之处,他认为自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以来,度已年高衰病,温庭筠不大可能于度衰病时上启求助,且以文、赋、诗各一卷抱献。此时上启有悖人之常情。[13]此说甚是。

如前所述,温庭筠“旅游淮上”的时间至迟当在开成元年年初。据《玉泉子》及启文的记载可知,扬州被“笞逐”影响了温庭筠的科举之路,极可能使得他未能参加开成二年年初进行的进士试。于是,温庭筠为洗冤和今后仕进的考虑,投书“裴相公”求助。因此,上启的时间应在举子们赴京应进士试后不久,即开成元年年末。

三、启主“裴相公”考辨

温庭筠上启的时间应在开成元年年末,这段时间可称“裴相公”者,只有裴度一人。刘学锴对裴度说持有异议,主要的理由是认为此启的题目中对启主的称谓不符合唐人重官职的习俗。[13]

唐人在称谓上是有重官职的习俗,这不假,但在其他唐代诗人的诗题中有不少在裴度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封晋国公后仍称呼裴度为“裴相公”的情况,现举例如下:

白居易的《宿裴相公兴化池亭》。《白居易年谱》系此诗于太和二年(公元828年)。白居易的《酬裴相公见寄二绝》,此诗当为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将罢刑部侍郎时所作。刘禹锡的《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双鹤》。其中有“经年留滞清洛苑”的诗句,亦当太和三年白居易将罢刑部侍郎时为所作。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云“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衔恩暂遣分龙节,署敕还同在凤池。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生祠请立碑。”当为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所作,时裴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2]4421。

裴度于太和八年(公元833年)三月“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充东都留守,依前守司徒、兼侍中”。白居易等人的诗题中称裴度为“裴侍中”者,皆为太和八年三月后所作,如:白居易的《夜宴醉后留献裴侍中》、《集贤池答侍中问》,刘禹锡的《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等[16]343。

此外,在唐文题目中也有一些裴度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封晋国公后仍称呼裴度为“裴相公”的情况。

《刘宾客文集》卷十五中有《代裴相公辞官表》一文。其中的“裴相公”即裴度。此文云:臣犬马之齿,六十有七,寿虽不长,亦不为短。为忝公台近十五年,皆由际会非以才进。惧官谤以招国刑,今被病得死,保其始终为幸甚。

裴度卒于开成四年三月四日,时年七十五岁,[2]4433依此类推,裴度六十七岁那年即太和六年(公元831年),此时的裴度“自见功高位极,不能无虑,稍诡迹避祸”,故有此辞官之举。

由上举各例可知,唐人在称谓上是有重官职的习俗,但并非绝对严格,也存在一些例外。温庭筠诗题中未出现称呼裴度为“裴相公”的情况,和其诗文散佚严重有一定关系,若仅根据温庭筠启文题目中的称谓就断定“裴相公”不可能是裴度,理由似乎不是很充分。

此外,由于上启的时间尚待考定,开成四年首春只是一种看法,其实上启的时间应该再早二三年,所以刘文所言“不应直到开成四年首春所上之启仍只称‘裴相公’”的说法亦难以成立。

温诗《中书令裴公挽歌二首》亦透露出温庭筠和裴度的交游情况及曾为裴度荐举的情况。其前一首诗云:“铭勒燕然暮,碑沉汉水春。从今虚醉饱,无复污车茵。”“从今虚醉饱”二句使用了汉相丙吉不责罚因醉而污车茵(车上的席垫)的官吏的故事,据此可知,温庭筠与裴度相识,曾参与裴度宴游。宴游当在温庭筠“少年”之时,因年岁尚幼,故在与裴度宴游的当时名流的诗集中难觅其名。宴游与“旅游淮上”可能同为温庭筠早年的经历,两事相隔时间不会远,这也是温庭筠上启于裴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后一首诗云:“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温庭筠于开成四年秋,“试京兆荐,名居其副”,“空嗟荐贤路”很可能即指此事。

综上所述,温庭筠《上裴相公启》一文中的“旅游淮上”应发生于开成元年年初,系庭筠早年的行迹,温庭筠上此启的时间应在当年年末,启主是举荐过温庭筠的一代名相裴度。

注释:

①温庭筠的生年,史书未载,目前有三种说法;“元和”说、“贞元”说、“长庆”说。最早为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最晚为长庆元年(公元824年)。详情参见王丽娜.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

②关于温庭筠的寄籍,史书未载,详情参见王丽娜.温庭筠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参考文献:

[1]孙光宪著.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刘煦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顾学颉.温庭筠交游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5).

[6]牟怀川.温庭筠生年新证[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1).

[7]刘学锴.温庭筠传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8]梁超然.温庭筠考略[J].漳州师院学报,1994,(3).

[9]温庭筠著.曾益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黄坤尧.温庭筠[M].台北:台北国家出版社,1984.

[1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初期词风的开拓者和文人词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首词,其中大部分都是“闺情”、“闺怨”之作,沉浸在一种儿女情长,红香翠软的氛围之中 。下面本文就其作品的分析,来揭示一下其作品的特点。

一、哀怨的爱情主题

温庭筠的大部分诗作都属于“闺情”、“闺怨”之作。在收集他作品的《花间集》之中,写的几乎全是男女的相思离别,凄凉怨恨。

我们来看看他的一首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其一)词中的开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居然是如此平淡随意的句子,而且一开篇直接就从去年跳到今年,有一个时空的跨越。接着点明是“别君时”,原来是一对情侣分别的日子。这个“君”是男方还是女方并不清楚。但接下来就有分晓了:“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写的是一个女孩子临别时的表情。她忍住泪水低下了头,含着一丝羞涩半敛眉头。这个动作是一刹那间的,却让人记了整整一年,以致在回忆时还历历在目。显然,这首词应是词人对自己过去恋人的怀念。接下来就直抒情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哪知道一别之后就从此音尘相隔,再想见面已不知何时,想起临别时你的模样令人魂断心碎,只有在梦里才时时与你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对你的怀念,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哀,除了天边的月亮,没人知晓。读毕全词后仔细回味,这劈头一句“四月十七”看似漫不经意,其实细品后才觉出是从词人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真情:这个非节非假的普通日子,是这位词人和少女很难忘记的时刻,是只属于两个有情人的私人时间记忆。所以词人才记得如此清晰,在词中一开始就点了出来。与这个时间点相伴而来的就是当时两人临别的表情。这显然是伴随着时间记忆的具体情感内容。在时间记忆的背后,就是当时那女孩子最打动词人的那种情感流露。也就是说,正是当时女孩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样的真情流露,才让词人在今天这分别一周年的特殊日子耿耿难眠,忧思难忘,感到了一种无法排解的忧伤。

当然,这种哀怨的主题不仅仅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菩萨蛮》《更漏子》《河渎神》《归国谣》《定西番》等,虽然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份各异,但其哀怨的爱情主题是同一的。

二、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哀怨感伤的诗歌主题导致了温庭筠在创作之中表现出了含蓄蕴籍的朦胧美。

温庭筠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阴柔美的极致。温庭筠的《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表层看这是一首描绘女性独处深闺时幽怨心理的词。前两句采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昭示出主人公在暖香闺房中的有所寄托,也描绘出了主人公的与妩媚。但第三四句却突兀其来令人费解,历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有的由前两句中“暖香”、“鸳鸯锦”的温馨场面推测认为是由实境转入梦境的。也有的认为是室内写到室外,由近景拉开成远景,由观赏性的描绘变为开阔性的视野。其实梦境也罢,远景也罢,怕是除了温庭筠本人以外无人能说得出此处的真正含义所在了。温词中的这种多元化趋向,提供了多种审美与理解的可能。造成了这种朦胧含蓄、包蕴层深的效果。

在他其他的作品中,含蓄朦胧的特色同样体现了出来。如温词中《荷叶杯》其二“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两情相悦时的欢畅时光已逝,正如莲花的凋残,如今只剩孤独之身肠断惆怅。但这惆怅连同回忆的美丽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扑朔迷离,只留下一个美丽的水边倩影久久萦绕心头。温庭筠在他的词中煞费苦心地动用想象勾勒,为我们描绘出一幕幕感伤暧昧之景,但女主人公却始终如雾中花一般朦胧飘忽,可望而不可及。

总之,温庭筠通过意象的组合跳跃,使词言少义丰,达到了一种幽约深隐的境界,在我国文学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

第3篇

(1)《知音吟》宋邵雍

仲尼始可言无意,孟子方能不动心。

莫向山中寻白玉,但於身上覔黄金。

山中白玉有时得,身上黄金无处寻。

我辈何人敢称会,安知世上无知音。

(2)《赠知音》唐温庭筠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

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

星汉渐移庭竹影,露珠犹缀野花迷。

景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2、关于知音的名言名句:

(1)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

第4篇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斜晖脉脉( )

(2)锦帽貂裘( )

(3)舴艋舟( )

2.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千骑卷平冈( )

(2)也拟泛轻舟( )

(3)马作的卢飞快( )

(4)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3.文学常识填空。

(1)温庭筠,原名 ,字飞卿。晚唐时

词派的重要词人。

(2)范仲淹,字希文, (朝代)

家、 家。

(3)苏轼,字子瞻,号 ,北宋 家。

(4)李清照,号 ,宋代著名女词人,是

派代表人物。

(5)辛弃疾,字幼安,号 ,南宋

词人,是 派代表人物。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回答下列问题。

4.词中,女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5.“过尽千帆皆不是”中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二)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回答下列问题。

6.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这个“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说说你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的理解。

(三)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回答下列问题。

8.“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9.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

(四)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下列问题。

10.“沙场秋点兵”中“秋”字起什么作用?

11.说说你对“可怜白发生”的理解。

(五)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

1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说说你对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诉衷情

[南宋]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4.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5.“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北宋]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5篇

【关键词】温庭筠;《菩萨蛮》;新解

【作者简介】韩宝江,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入了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对于词中“小山重叠”的理解向来纷纭。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才思敏捷,诗词兼工,《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温庭筠貌丑,然而“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场中号“温八叉”。温氏恃才狂放而为权贵所忌,开成四年(839)近四十岁时开始应举却屡试不第,咸通六年(865)出任国子助教,世称“温助教”。次年主国子监试,“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触怒权贵遭贬方城尉,抑郁而终。温庭筠与李商隐、段成式号称“三才”,三人皆以骈文绮丽著称,又都排行十六,诗文号“三十六体”。

作为晚唐著名文人,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他善于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来表现人物的情思。重含蓄的表现风格比较适合于篇幅短小的词调,耐人寻味却往往不够明朗。致力于字句的修饰和声律的谐协,使得词在文采展现和声情并茂的感染力效果上得到了加强。温庭筠以其杰出的意境创造才能,奠定了词的美感特质与艺术特征,其唯美主义的绮艳词风对晚唐五代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词这种文学形式,自温庭筠起真正获得了文人群体的重视,经过了五代与宋代广大词人的相继推进,词最终得以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绽放出了绚丽的芳颜,蔚为大观,从而拥有了迟来的、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地位。

清代常州词派开山张惠言编辑《词选》时录入温庭筠词《菩萨蛮》14 首、《更漏子》3 首、《梦江南》1 首,占入选词作总数的 15%。后蜀赵崇祚《花间集》首刊温词最多达 66 首,占全集收词总数的 13% ,足见对温庭筠的推崇。历代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

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

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己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皋文曰:“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酝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

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

有以丽密胜者,有以清雅胜者。

温庭筠词多写妇女生活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故尊他为“花间鼻祖”,温氏在词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旧唐书》本传中载:“初至京师,士人翕然推重。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蒲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张惠言《词选序》里又盛推温八叉“最高”、“其言深丽闳美”。

简析温庭筠的《菩萨蛮》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历来对“小山”一句的解释纷纭不休,多是说屏风上画的重山在晨光辉映下明灭闪烁。针对“小山”所指,清人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说:“小山盖指屏山而言。”俞平伯解析:“小山,屏山也,其另一首‘枕上屏山掩’可证。”认为指大理石屏风上的石纹,刘永济继承此说。唐圭璋认为指绣屏,夏承焘主张指眉型款式之一的小山眉,周振甫先生支持此说。沈从文认为温词此句“即对于当时妇女发间金背小梳而咏”。当代学者多有撰文对此句含义做深入探讨者。

笔者认为单从字面讲,“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有两种均可圆通的理解。

其一,作品通篇描写女子晨起梳洗打扮一节,笔触理应针对颜面、发髻等特定的部位,则“小山”一句当不必与屏风、枕关联。“金”可以指古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女性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还有粘贴法,用胶水把黄色材料剪制成的星、月、花、鸟等形状的薄片饰物粘贴于额上,又称“花黄”、“花钿”。“花钿”是唐代西域地区流行的妇女面饰,在眉目之间饰有金、银、羽翠制成的五彩花子。贵族妇女多涂胭脂、抹铅粉、贴花钿,唐西州张雄夫妇墓中出土的女舞俑丰颐花钿,吐峪沟出土的残绢画上的妇女额颊间贴有“靥子”。“明灭”可以表现女子眉间“花钿”一类的饰物光泽闪烁,也可以推想昨日点涂的色料或者粘贴的花钿夜里部分掉落后的斑驳之状,还可以把“明灭”视为偏义复词,这里显然侧重于“灭”的暗淡褪色之状。

“小山”当指女性眉型,一则距离、方位上紧靠“花黄”前额,一则次句将涉及“鬓云”。如果指发髻则与次句在描写对象上就会出现重复赘述,在这样字数有限的篇幅里,温氏似不致出现此类疏漏。唐代张泌《妆楼记》:“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明代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载“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至于眉的“重叠”并不难理解,古诗词例句实不鲜见,“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多少相思,皱成眉上千叠”“缓歌处、眉山怨叠”。眉的“重叠”似还与西域风俗有渊源,20世纪出土于新疆吐峪沟的胡服妇女绢画,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的弈棋仕女图,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的舞乐图屏足可以证明,唐时妇女确有把眉毛画成上下多条重叠的眉式。其实“重叠”之“叠”字,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古人有“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蛾叠柳脸红莲”之句,正此之谓。另外,还可以理解为描眉色料一夜被不慎拂拭而成的模糊之状。

所谓“逆叙”,是指通篇始终把时间顺序整个颠倒过来,对人、事、物由今及古、由后渐先、由近渐远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描述了女子懒起、画眉、梳洗、簪花、照镜、更衣的过程,时间上看不出有什么倒序,不知张氏“节节逆叙”之说渊源何处。统观全词意,谀之则为盛年独处,顾影自怜。抑之则侈陈服饰,搔首弄姿。“初服”之意,蒙所不解。 的确,张惠言所说的词中蕴涵“离骚初服之意”,实在缺乏可资支持的有力证据。末章后张氏以“青琐”“金堂”“故国吴宫”为例,得出“略露寓意”的判断结论,似也不足以服众。

“青琐”也作“青锁”“青F”,①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宫廷:“出草苗,起林薮,御青琐,入金墉者,无日不有。”②泛指豪华富丽的房屋建筑:“黄扉蔼蔼,青琐沉沉,有若张公之万户千门。”③指刻镂成格的窗户,喻指篱笆:“休将薜荔为青琐,好与玫瑰作近邻。”

“金堂”,①指金饰的堂屋,神仙居处:“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於山顶。”②泛指华丽宏伟之堂:“金堂玉户,丝哇管语。”

“故国”,①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②祖国、本国、旧都:“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③指故乡、家乡:“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④指旧地、古战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吴宫”,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或者三国时期东吴君主的宫殿。范成大《吴郡志》明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园也。一名琴川,语云“梧宫秋,吴王愁”。吴王夫差时有童谣“梧桐秋,吴王愁”,“干戈动,桐叶冷,吴王醒未醒?寒鸦唱,梧叶秋,吴王愁更愁”,后来“吴宫”一词几乎成为愁绪的代名词了。

第6篇

1、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 王昌龄

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

3、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思念的诗句《凤求凰.琴歌》

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杨柳枝》--- 温庭筠

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李白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7、怕相思,已思相,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俞彦

8、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 叶梦得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0、只身千里客,孤枕一灯秋 --- 陆游

11、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徐再思 ( 思念 )

12、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 唐温如

13、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

14、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

15、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曾几

16、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 秦观

17、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虞美人》--- 纳兰性德

1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六首其三》--- 李商隐

19、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玉楼春》--- 周邦彦

20、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 苏轼

21、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乡心 --- 卢纶

22、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减字浣溪沙》---况周颐

23、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 杜牧

24、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月满西楼》--- 李清照

2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 张泌

26、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晏殊

第7篇

窗外的雨又开始飘洒了起来,我已经记不得这是入秋以来的第几场雨了。

在这样一个个秋雨缠绵的日子,夜色如墨之际,泡一壶香茶,氤氲在那一阵阵雨打残荷的光影里,手捧一卷唐诗,和那些千百年前的诗人们一起沐浴在飘在唐朝的雨声里,该是何等的浪漫和惬意。

静夜温柔,听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悱恻和李商隐的缠绵情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夜雨寄北》是我最喜欢的诗歌。在蜀地淅淅沥沥的雨声里,诗人思念如池水般盈盈上涨,想起两人共剪西窗烛火的欢爱,如今何等的孤独和凄凉,这发自诗人心底的声音,不知千里之外的她能否听得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台湾歌手齐秦正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创作了《大约在冬季》,一时间红遍了整个亚洲。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这是诗神白居易《秋雨夜眠》的句子。同样是秋雨冰凉,但对于白居易来说,心境就要平和许多了。瞧,尽管是一场雨来一场寒,不过对于这位整日倚红拥翠,不时“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在口的诗人来言,能“睡美雨声中”就不足为奇了,翌日,满目“霜叶满阶红”,秋雨声俨然成为了诗人耳旁的小夜曲,心境何样自若安详。

“秋风秋雨愁煞人。”对于秋来说,更多是带给人萧瑟之感,凋敝之境。文思超群的温庭筠因恃才不羁,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终生不得志,郁郁在怀,在《更漏子》这阕词里,尤为突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一声叹息,可谓撕心裂肺的痛。冰冷的雨滴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砸碎在人的心里,令人不免顿生伤感。而这首词和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映成趣,构成了梧桐秋雨的“双壁”,叹为观止!

“诗佛”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其诗歌创设的意境优美,诗情画意常跃然纸上。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该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歌的经典之作。“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他这首《栾家濑》的小诗勾勒了飒飒秋雨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情景,一场秋雨,使溪水才流得更急,溅起跳珠惊动了白鹭,白鹭受惊而飞,飞而复下。诗人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所有景语皆情语,这一份恬淡的心情,正是当时刚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细数起来,唐代的诗人们创作关于秋雨的诗歌可谓不计其数,或哀伤,或喜悦,或空灵,或宁静,或恬淡,行走在唐诗的秋雨中,任思绪飘洒,顿觉自己也“诗意”了许多。 雨一直下!这样的雨声,这样的雨雾,有了诗人们的描绘,隽永而生动!

第8篇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发下誓言:“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和王昌龄一样,贾岛也是位苦命诗人,但他身后不乏众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佩戴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叮咛再三,“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

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当时连唐宣宗都写诗赞白居易,诗日:“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流传到了日本,受到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

说起来,白居易还是李商隐的“粉丝”。《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居家中,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若说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那么坡无疑是宋朝的知名品牌。

坡的诗文影响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加以模仿。

例如与他相关的几道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东坡壶”,甚至他所戴的那种高简短檐帽,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称为“子瞻帽”。

第9篇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民歌

可以这样说,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中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名家辈出:韩愈、孟郊一派通过奇思幻想,用僻字造奇韵,打造出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而白居易、元稹诗派却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诗风迎得世人的交口称赞;李贺独辟蹊径,新颖诡异、精辟含蓄是他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印象。面对上述三大诗派,刘禹锡没有盲目趋同,他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最终成为与韩孟派、元白派、李贺派相抗衡的一支异军。

如果说夔州三年是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收获期的话,那么朗州、连州的岁月则是他重要的奠基期。朗州位于沅湘之滨,民歌相当盛行,历经千年未见衰弱,虽然当地竹枝“词语尘下,音韵鄙俚”,但其内容清新,格调激扬,旋律轻快,这一切吸引了正处于探求中诗人的目光。在博采众收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民歌体乐府诗的创作。写于这时期的《采菱行》初步显示了作者学习民歌的成效,他在《采菱行》的序中写道:

“武陵素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佾采诗者。”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共两组。一组是九首,另一组为二首,合起来正好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

《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在于它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刘禹锡是幸运的,他以其敏锐的思辨能力,致力于描写巴蜀下层人民的劳动场景、巴蜀风情与民俗,不仅形式上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在取材也有新颖独到之处,从而使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生活水平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突破。也许我们能够这样说,从陶渊明之后,唯有他能将下层劳动人民平凡的春种秋收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读着他的《竹枝词》,恍如自己已身临巴蜀山水之间。在此,诗人尤其擅长对生活中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从而将一幅幅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的画面展示出来。如《竹枝词九首》之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里,诗人以“银钏金钗”来代妇女,“长刀短笠”来代劳作中的男子,生动形象,也反映了当地的人情、服饰等特征,从而赋予全诗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烈的异乡情调。其中的“烧畲”场面尤其值得我们去仔细回味,刘禹锡在另一首叫《畲田行》的诗中具体细致地描绘了巴蜀人民的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情景。

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红艳成霞、鬼惊蛟骇、火光明灭、如星如月。多壮观的一幅烧山开荒劳动场景。刘禹锡只用区区二十几个字,便将当时巴蜀人民的生产情况在诗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身为夔州刺史,他能主动深入山区,了解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取得一定的成就,正应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又如《竹枝词九首》之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白帝城”在夔州城东,“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曰白帝城。”《正德夔州府志》“白盐山”则在夔州城东,由于“色若白盐”故而得其美名。作者把当地的古迹、名胜顺手拈来放在自己诗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其次,《竹枝词》十一首中,作者在很多方面都将他的笔伸向下层人民细腻的情感世界,他或者从正面描写或者从侧面衬托,把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将男女间的爱情作为题材写入诗中加以描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佐证。但像刘禹锡那样能够冲破正统的儒家诗教观念束缚,把笔大胆伸向恋情领域,并情不自禁地在诗中对爱情加以讴歌,细腻而又婉转传达出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所经历的欢乐,痛苦以及种种“欲说还休”的微妙心理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对传统爱情的主题进行了深化。如《竹枝词九首》之四: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刻画了一个初恋女郎在江边听到请人唱歌时那种乍喜还疑的复杂心情和聪明可爱的性格,刘禹锡抓住眼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物,融入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用天气的“晴”与“不晴”来谐对方的“有情”和“无情”,两种本不相干的事物作者此,巧妙地将它们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融合的一个艺术整体。整首诗清新、向上、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着生活情趣。诗人在刻画热恋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时,采取一种似露非露,欲吞还吐的抒情方式,表现她们欲喜还忧的特定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在某些吟咏风情的诗中,也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寄寓其中。在这些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触发出来的情感,笔者认为是诗人自己的情感。如《竹枝词九首》之六、七: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中,作者有借失意女子的口吻来浇己心中块垒之嫌,刘禹锡由滟滪堆的坚不可摧想人心的见异思迁、喜怒无常之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因为爱情失意而由爱生恨的怨妇的内心独白,也可看作是诗人自己由于政治上受打击,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所发出来的人生愤慨。诗人宦海为官多年,对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有深刻的体念,他懊恼那些没有廉耻之心、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对他的排挤,也长恨那些目不识珠、掌握着用人职权的庸人,诗人借诗中抒情主人公之口来为自己鸣内心的不平。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当时受人喜欢,晚唐诗人温庭筠是这样来形容刘诗的流传之广的:“京口贵公子,襄阳诸女儿,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词。”(温庭筠《秘书刘尚节挽歌词》) 京口和襄阳都非刘禹锡为官之地,可见,他的诗是多么受人喜欢。群众是最好的评论家,他们对刘禹锡诗歌的热爱就是刘禹锡努力向民歌学习的最好奖赏。确实,当时文学唯有和民间诗歌血肉相连地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掌握语言的艺术。这也算得上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创作中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考察学情,发现问题

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只有寻找到学生合理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身上往往有这样几个通病:

(一)审题问题,忽视题目的指向性

审题不当导致误答的情况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犹为突出。比如在高三开始训练之初,学生往往会注意不到“哪些手法”和“哪种手法”的区别。而在江苏省的高考试题中,试题往往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题的方向,给学生一些提示。如2010年的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一诗,第三题的题目为“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境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题干中引用了陆时雍的诗评,而实际上“代为之思”就蕴含了答案“设想”这层意思,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其情更远”,则涉及到了表达的效果,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情感更深。又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第三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题干中的“变化”二字提示了我们思想感情至少有两种,答题时要注意将词中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感概括出来。

(二)概念术语混淆,造成答题有误

尽管在高一高二,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有所渗透,但是笔者发现,对这些概念和术语学生在实际答题时还存在着混淆的情况。比如“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概念,这是必须要帮学生区分清楚的问题。“表达技巧”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等多方面。“表现手法”可包含“修辞手法”,江苏省高考考纲里涉及到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2009年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第一题问的是“‘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11年的《春日忆李白》第二题问到“‘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概念混淆会造成此类题型答题错误。此外,不少学生对“衬托”和“对比”,“借代”和“比喻”这几组具体手法之间的区别还存在混淆,需要教师结合具体诗歌指导他们加以辨析。

(三)对诗歌内容不理解,读不懂诗歌

诗歌是一种“生命的感发”,是作者用来抒泄自己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和作者所处时代境遇不同,受到自身阅历的限制,再加上作者对诗歌内容进行了艺术的修饰,学生读到一首诗歌时往往会茫然无措,无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2年的江苏省高考题,温庭筠的《梦江南》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期盼丈夫归来的思妇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而有不少学生没能看出温庭筠是通过塑造一位思妇的形象来抒写情感,导致答题错误。

二、方法点拨,强化训练

基于学生学情,根据他们的具体学习状况,我们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效率。

(一)吃透考点,明确教学目标

考纲中对诗歌鉴赏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评价鉴赏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可以据此制定出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或从形象入手,或从语言入手,或从表达技巧入手,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词的情感。如温庭筠的《梦江南》一词,我们就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给学生清晰的复习指向,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二)强化主题,分类梳理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之上的,若没有较充实的知识储备,鉴赏诗歌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面临枯竭。“汝果欲‘赏’诗,功夫在诗外”,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按主题分类梳理,深化对诗歌不同主题的认识,让学生读诗歌能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按主题,诗歌通常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和闺怨诗等类型。如2009年的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军旅边塞诗,2010年的高考题《送魏二》、2011年的高考题《春日忆李白》都属于赠友送别诗,2012年的高考题《梦江南》则是一首闺怨诗。

(三)抓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歌中常常有些词是能直接反映作者心情的,如悲、喜、怒、叹、愁、孤、痛、惊等。抓住这些词就能初步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能更快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送魏二》一诗标题中的“送”,诗歌中“醉别江楼橘柚香”的“别”,“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忆君遥在潇湘月”的“忆”,“愁听清猿梦里长”的“愁”。诗中句句都有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上,在指导学生解读诗歌时,不妨从这些关键词入手。

(四)举一反三,规范答题

要使高三复习课更高效,我们还需要举一反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培养规范答题的技巧。比如2012年《梦江南》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局”,答案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009年《送魏二》的第二题“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这两道题目属于同一类题型,答案都包含了三层: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将同一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起思维的链接,提升思维的品质,同时也能总结出规范答题的经验,使学生对考试题型印象更深刻。

(五)讲练结合,精选习题

第11篇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8、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9、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10、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杨万里《兰花》)

11、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杨万里《腊前月季》)

12、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3、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14、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蒋锡震《梅花》

15、连夜深山雨,春风应未多。(恽格《晓起》

16、紫恨红愁千万种,春风吹入此中来。(沈固《折花仕女》

17、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宿太原寒甚》)

18、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徐贲《雨后慰池上芙蓉》)

19、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方岳《春思》)

20、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李商隐《春风》)

21、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22、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温庭筠《嘲春风》)

23、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白居易《春秋》)

24、总向高楼吹舞袖,秋风还不及春风。(王建《未央风》)

25、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和练袖才杨柳》)

26、春风知别苦,不谴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第12篇

作者:闫 平

我认为一首好诗就是一杯好茶,浓缩了诗情画意,饱含着声色香味,风光无限,意味无穷。然而喝茶前需要浸泡,只有充分浸泡过的茶叶才会摇曳生姿、清香四溢、回味无穷。品诗亦是如此,只有充分翻译过的诗歌才能尽现其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

所以,翻译在古诗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翻译有助于领略古代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

许多诗句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组简单的词语,几个简单的意象,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经过翻译,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跃然于眼前,且意象与意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翻译以后: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尽得“早”之风流韵味。

二、翻译有助于体味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古诗的语言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例如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看去,这似乎只是一首表达新嫁娘将要拜见公婆的忐忑心理的诗,但是结合诗歌的题目与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我们却只能把它翻译成“临到要考试了,我生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我此刻的心情就像作为新娘子不知道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一样忐忑不安。”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相对于赠诗的内容,答诗的翻译则: “你犹如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完全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在对这一赠一答诗歌的翻译中,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尽显无遗。

在诗歌的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既追忆过去又展望未来,既怀念历史又遥想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