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丘吉尔二战演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早在16岁,丘吉尔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公学就读时,便饱受牙病的困扰。那时母亲经常抱怨,家中大把的银子都花费在了他的牙医账单上。一次,丘吉尔的牙龈又出了问题,导致发炎化脓,使得面部比平时整整肿胀了一倍。还有一次,丘吉尔的一颗智齿由于疼痛不堪,不得不让医生拔掉。那次拔牙时,他在被麻醉后昏昏睡去,甚至在整个拔牙过程中“鼾声如雷”。
二十多岁时,丘吉尔的前上齿便几乎全部提前“下岗”,因此便落下了说话漏风的毛病。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生理缺陷,年轻时的他一说话就脸红,结结巴巴。无奈之下,他找牙医制作了一副假牙。
然而,丘吉尔最初的假牙由硬橡胶制作,佩戴起来非常不舒服。因此更多时候,他都只好将它取下,揣进口袋里。有一次,他一不留神一屁股坐了上去,之后只好找到牙医进行修复。
丘吉尔的第二副假牙是固定在一个巨大的假上颚上的,虽然比第一副略感舒服,可是仍不尽如人意。而得到一副咬合紧密、佩戴舒服的假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二战打响之后,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联合政府首相。随着战局节节吃紧,丘吉尔时常感觉心烦意乱。有一次他甚至用拇指将口腔中的假牙撬下,然后将其重重摔向墙壁!
二战期间,丘吉尔几经辗转找到了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牙医威尔弗莱德・费希。那次就诊时,丘吉尔用白兰地代替难闻的漱口水,还吸了2支雪茄。费希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副假牙,由自己的得力助手、牙科技师德雷克・库迪普加工制作。
为了以防万一,德雷克还特意制作了一副“备用假牙”。多年后,德雷克的家人将其无偿捐赠给了位于伦敦的皇家外科大学博物馆。
费希大夫设计的假牙让丘吉尔十分满意。从此,他说话不再漏风,经过刻苦的磨炼,他演讲时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处处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丘吉尔每天鼓舞人心的反法西斯广播演讲几乎成为了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
从1952年至1954年,已经进入第二届任期末期的丘吉尔多次写信向费希大夫致谢,甚至提议授予爵士头衔。在一封写于1954年1月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非常荣幸地推荐你被授予这一实至名归的荣誉。随信我附上一副假牙,如果你能够帮忙将它们再拧紧一些,我将非常感谢。其他的几副一直工作完好。”
一名皇家外科大学博物馆的发言人表示:“对于丘吉尔而言,一副舒适合体的假牙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心理和生理道具。它使得他能够自如地说话――对于任何政治家而言,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语言技巧是导致他成功的一项最重要的因素。要知道,自从丘吉尔成年之后,便一直担心失去自己的语言能力。”因此,一副假牙拯救了世界不无道理!
摘自辽宁青年网
要说起来,这位丘吉尔先生也是有些来历的,出身贵族,正儿八经上过贵族学校。可这位贵族出身的学生在贵族学校里却吃了不少苦头,甚至还因为不听话挨过鞭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到小学这段生活颇感辛酸:“我在功课方面收益甚少,我天天计算着学期的终了,何时可以逃避这令人生厌的奴隶生活而回到家去,并在我的游艺室地板上把我的那些兵器和兵俑摆成作战的阵势……我看过的书超过我的年纪,然而在本班中却成绩最劣。”那时,丘吉尔喜欢历史和英文,可学校却偏重拉丁文和数学。他转到一个新学校时,他的拉丁文是零分,数学不及格,他被编进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班,最末的一个组,成为被人耻笑的全校倒数第三名,以致一个大学老师这样奚落他:“那孩子绝不可能是从哈罗中学的校门里出来的,他一定是从窗户里溜出来的。”
可丘吉尔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记忆力奇强,过目成诵。有一次他背诵1200行的一本书,毫无差错,老师和同学都惊叹不已。
好在丘吉尔的父亲也没有强求他去考大学,而是顺从了他的意愿,让他进军校,走当兵的路,考上了骑兵学科。这个学科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某些学校,只要出得起钱,就让你念。
就是这样一个差等生,在伦敦惨遭轰炸时,以首相的身份大声向群众疾呼:“即使伦敦化为灰烬,也比沦为德国的奴隶强上百倍。”
就是这个差等生,在希特勒向苏联进攻时,他站在了自己一贯反对的斯大林一边,以致别人讥讽他转变的幅度太大,可他说:“如果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和魔鬼站在一边。”
就是这个差等生,当他率领人们抵抗了法西斯的侵略,被人们选下首相的位置后,他居然能引用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为自己解嘲:“对自己的伟大人物不怀感恩之情,是强大民族的一个特点。”
英国是个充满了高等绅士的国度,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都在那里,怎么也轮不到这么一个差等生来领导这个国家,但他们偏偏就选出这么一个差等生领导自己的国家,而且没有被辱没的感觉,这个国家真是奇怪。
丘吉尔是二战时期的英雄,两次当选英国首相,还凭借自己的多卷本回忆录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要想对自己小时候的历史美化一番不是什么难事,可他似乎没动过改写自己的历史的念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当年是个差等生,而且不觉得面子上有什么过不去,丘吉尔真是个奇怪的人。
如果丘吉尔这样的人生在中国,那么后人对他的描述就可能大相径庭,人们不会再提起他当年曾是差等生的事实,只会对他过人的记忆力大肆渲染,而对他的成绩不佳、调皮捣蛋却避而不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他的光辉形象。
成功,因积极而充满机遇;失败,因消极而困难重重。
------题记
思考源于这本来自美国作家威尔·鲍温的畅销书《不抱怨的世界》。
抱怨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个世界每天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压力大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有矛盾了,生活环境差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总之,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命如纸薄......
到底什么是抱怨?有人说它是一种宣泄,一种平衡,它能把觉得不如意的事情发泄出来,也就是俗称的“发牢骚”。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缓解生活压力。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病。每个人可能都会面对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抱怨是一时的还可以接受,但抱怨有时候是会形成习惯的。长期以往,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能使抱怨升级,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甚至形成心理障碍。
是什么让我们抱怨?我认为是不满足。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事对我不公平,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怎么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从而陷入无尽的委屈和自怜中,从而要不断地去向别人诉说。熟不知,在抱怨的同时,你已经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最佳机会。
怎样才能做到不抱怨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启发:
首先,要学会接受,保持一颗上进心。一个心态积极、乐观的人是有行动力的。俗话说得好,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你用抱怨的语气道出命运的“不公”时,你已经放弃了要改变它的愿望。但其实我们还有明天,还有将来,此刻的大悲大喜都只是暂时的。
于丹老师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做手工陶艺的亲兄弟,将一百多个精美的手工陶罐用船运到一个海滨城市去卖。然而不幸的是海上起了狂风,所有陶罐成了一堆瓦砾。哥哥号啕大哭,我们一年的口粮钱怎么办?弟弟在哥哥哭泣的时候,一言不发地上岸考察,发现这个城市的房地产业蒸蒸日上,家家户户都买新房忙装修呢!弟弟回来的时候,就拎了把大锤,把烂罐子砸得粉碎,对哥哥说:咱不卖罐子了,改卖马赛克。最后一船大大小小的瓷片,在集市上都抢疯了,比卖罐子的利润还高出很多。你看,这就是不抱怨并设法改变了命运!
《史记》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受刑辱著《史记》”。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又何尝不是柳暗花明!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他们是最好的榜样。
再次,正面看待问题并积极解决它。那些倒在问题脚下失败的人,不是问题有多么难以解决,而是他自己退却了,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现后,他失去了解决它们的勇气。
在二战初期,面对德国的强势进攻,英法盟军节节败退,伦敦成为德国的轰炸场。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首相丘吉尔也没有过逃避和退却的想法。艾森豪威尔将军说:“他考虑的是如何去进攻和取得胜利而不仅仅是防御和等待失败。”如果丘吉尔放弃对德国的抵抗,英格兰必将被德意志的战车蹂躏。
最后,要善用不利条件的反作用力。很多时候,不利条件反而会激发我们更大的潜力。积极的人往往能够利用这些不利条件脱颖而出。贝多芬耳聋了,但丝毫不妨碍他成为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罗斯福在轮椅上指挥了美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全身只剩下3根手指可以活动,也丝毫不影响他著书立说,出访和演讲。
这些成就卓著的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利条件,但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激发了更大的激情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所以他们成功了。
早晨坐火车去波茨坦,在柏林换S车,一路过去,窗外景色变化,渐次出现颓败的建筑,树林稀疏,有空地荒芜,恍然明白,已经进入东德,心情有些不平静,仿佛火车正把我们带回已经遥远的过往,或者说,“东德”代表了一种记忆,一个特殊的场景,当我们提起她,一段历史栩栩如生。
一青年来接车,就像在明斯特,虽然未预先衔接,一行人被直接拉到剧场。这间波茨坦舞蹈剧场前身也是工厂,坐落在湖边,岸边未有多少点缀,愈显空旷。
与中国青年编导重逢,已有午饭等着我们,竟然是中国餐。坐在剧场酒吧用餐,此刻更像一间食堂,因为人手一只陶瓷大碗,一双木头粗筷,半碗饭盖着一勺菜,红烧豆腐或辣椒炒肉,一饭配一菜,是不是太少了?然而这是十天来第一顿道地中式午餐,片刻间,已风卷残云,锅碗瓢盆全部出空。
年轻女行政分房间,大部分人留宿剧场,住宿房间与剧场的行政办公室同一层面,其实是用办公室改装。看起来像兵营,白粉墙水泥地,几乎未做装饰,每个房间都有个陶瓷洗脸池,长长的走廊尽头是公用厕所和浴室。
总之,在这座相当宽敞的建筑内,感受到的是曾经浸润其间多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气息,之前停留过的挪威和西德那些剧场都是工厂改造,但相比较,这间曾经的社会主义空间巨大得多,也简陋得多,坚硬的生存,当然那是过往的痕迹,然而,对于我们,有如归故里的感觉,“故里”并非都是美好,何谓不堪回首,许多不堪正是在你的“故里”发生。
午后,小柯等人去了柏林。我有些累,不知为何,在这类水泥地白粉墙的建筑里,很容易疲倦。三月的欧洲气候像上海,天阴湿寒,畏惧出门,便与张献他们一起揉报纸,“左脸”的场景是从报纸做的空间装置开始,揉成团的报纸铺满舞台,在灯光下,宛若嶙峋的岩石堆。
巡演中,每间剧场都要为“左脸”演出准备大量报纸,有意味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文字的报纸,都曾经出现在“左脸”的舞台上。
其实剧场已准备了好几麻袋揉好的报纸,以舞台面积衡量,远远不够,所以每到一地,通常组合嬲成员总要花上几小时将一厚叠一厚叠报纸揉成团。
不过,揉报纸这件事介于工作和休息之间,大家有机会围聚一圈,不无乐趣,有点像手工业时代人际相处。我曾向一位相当富裕的美国医生太太描绘中国上一代女子聚在一起织毛衣的情景,她羡慕得要命,文明使人拥有隐私却要忍受孤独,剧场是以艺术的名义让人们聚在一起,做剧场的人至少不那么孤独。
黄昏,张献演讲,在剧场旁边的休息厅,社会主义国家最宽裕的是公共空间,这里人事格局也有大锅饭遗风,一个剧场有近二十位工作人员。然而,听讲座的听众却很投入,张献的演讲主题,关于国家剧场的主体性如何转变为个人身体的主体性,个体解放和独立艺术的关系等等等等,无论如何,东德的听众有更深切的共鸣。
今晚是中国青年编导演出,同时,剧场酒吧间循环放映李凝的舞蹈电影,李凝来自济南,其作品冷酷极端非常有力,这一部是他和另一舞者努努的舞蹈,其背景是底层民宅废弃的工地厂房等日常最无诗意场景,有些片刻,当人们喝酒谈笑间,被高悬半空的电视屏幕上的画面震动而静默,这喧闹和静默的转换,似乎比剧场内的演出更有戏剧性。
是的,演出结束观众涌到酒吧喝酒,这一刻的东德和西德几无差异。十点开晚饭,我们退到厨房站着用餐,仍是中国餐,量比午餐多,人人大碗堆尖,饿慌了。
临睡前我们在宿舍旁的休息室小聚一阵,对剧场供应饭食取消津贴一事有些怨言,夜晚的日光灯,几乎让人忘了是在欧洲,此时,小柯和小燕回来,从购物袋拿出时髦的鞋子和个性鲜明的复古眼镜,才记起柏林近在咫尺,众人情绪又高昂。
二十八日,阴雨天,波茨坦(Potsdam)
起床已过十点,众人还在睡,张献进剧场先忙起来。
酒吧桌上放着早餐,可颂面包刚从烤箱出来,咖啡滚烫,水果沙拉拌上特殊的沙司和果仁,口感超好,东德的早餐很优质啊,有点意外,只是量少,昨天的午餐也是,当然这里应该不再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匮乏,想来是厨师没有把握好“量”。
厨师是位漂亮的金发女生,也是舞者,安静地蜷坐空无一人的酒吧间,带着她的狗。
我拿了地图和旅游手册经过波茨坦老城去郊外王宫。人们认为波茨坦在德国和欧洲历史上作用重大,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宫殿就设在这里,二战后盟军在此决定了欧洲命运,著名的圆桌会议室,以及丘吉尔、斯大林和杜鲁门的书房仍然保留在采齐林宫。
踏进王宫公园大门,便下起雨,游人无几,景和心情都有几分寥落,一日本女孩让我为她拍照,她对镜微笑摆着“莆士”,也抚慰了我。花八欧元进无忧宫参观十二间房,如同参观小型艺术博物馆,弗里德里希大帝曾在此款待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欲与伏尔泰在文学和哲学上一辩高低。
无忧宫出来朝大道尽头的一系列宫殿去。那里有典型皇家建筑的“新宫殿”、天才建筑家申克尔设计的夏洛藤宫。园林规模大,可惜是冬天,如果春暖树绿,定是另一番华美景象。
远远瞥见金闪闪的中国茶馆,圆顶上用金子雕出三叶草和胖胖的弥勒佛,小巧精致的茶馆,美得炫目!终究,园林太大,宫殿太多,已近黄昏,雨又来,头痛发作,只得放弃参观。
回老城进餐馆,中年女服务员态度冷淡令我退出,再一次记起这里是东德。在中东人店终于吃到“多拿”。“多拿……多拿……”这些日子我们的舞者常常吟唱这个词,“多拿”是流行的中东食物,一种包了羊肉和生菜的饼,“组合嬲”在欧洲巡演时经常买来果腹。
头痛欲裂,回剧场睡觉,错过演出,掌声如雷将我唤醒,在走廊遇见剧场主管斯万(Sven Till),这位气质儒雅的男子激动地拥抱我,他被演出震撼,不能自已。
在昨天做过演讲的休息厅,张献和演员与观众交流近一小时,那是一场值得记录,远远超过演出本身的讨论。
【论文摘要】《高级英语》是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有一定难度的,在多年讲授《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专业课阶段较难的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在所难免,它词汇量大,句子偏长偏难,题材广泛,也涉及到很多其它领域的知识等等,以上这些特点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其难点以及对策。
1 词汇量
《高级英语》的文章长度较长,因此词汇量大,课后没有单词注释,而且其中不乏生僻词,这些困难是学生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也因此导致了很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没有了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学好,所以,解决词汇量的问题,是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
词汇量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量”是问题,大量的词汇一股脑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会不知所措,从而导致厌学,解决方法其实不难,就是以大化小。这要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求快,把大量单词抛给学生,要把句子讲细致,学生把整个句子弄明白了,其中的单词自然牢记于心,因此,解决词汇量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把握大局,从大的方面理解整个句子,从而记住每个小的单词。
此外,还要及时复习。及时复习是对抗遗忘的好方法,但如上所述,这里的复习不是指死记硬背,而是对整个句子的复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需要痛苦地死记硬背,就把单词牢记。
2 语法
《高级英语》中出现的语法,并不是学生以前没学习过的,只是其中某些语法现象本身就很难,学生以前学的时候就没有完全理解,所以解决语法问题,实际上就是带领学生复习并巩固基础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提高。
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高级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语法问题,主要集中在定语从句以及虚拟语气两者上。其中定语从句尤为突出,尤其是在长句子中,从句套着从句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在绝望中自暴自弃。解决方法同样还是以大化小。“大”指的是句子的主干,“小”指的是句子的修饰成分。先从句子的主干下手,找出句子的主干,让学生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再把其它的修饰成分填上,就好像搭积木一样,一点一点地把完整的句子意思呈献给学生。最后还要让学生再反过来由小到大地把句子重新梳理一遍,一遍不够的话多来几遍,直到最终掌握为止。经过几次练习,学生便能熟练运用,实现英语水平的质变。
关于语法教学,每位老师一定都有各自的方法,相关资料也是浩如烟海,老师们可以抽出时间专门研究一下,而且作者认为,单独抽出个别课时专门讲授语法是有必要的。
3 修辞
对于修辞的教学是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薄弱的一环,学生们在中学时代没有学习过,到了大学,无论是大的环境和小的个人,关注的只是各种功利性的考试,为了拿证而学英语,几乎没有人再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对修辞比较陌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为了讲修辞而讲修辞,应该先引导学生体会、欣赏文章的美,待学生进入状态后,再由浅入深地把句子中的修辞介绍给学生,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这样做效果显著。
在讲授修辞的过程中,对比法很关键。即,在保持句子意思不变的前提下,用没有任何修辞的句子,重新表达句子本来的意思,把两个句子间的落差展现给学生,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此外,趁热打铁,熟能生巧,教师一定要及时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并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
4 时代与文化背景知识
《高级英语》课本中所选的课文来自各类外文原版书籍,题材广泛,所涉及的时代与文化背景知识范围广,跨度大,有几个世纪前中东的集市,有二战时丘吉尔的讲话,有肯尼迪的就职演讲,也有关于地球环保的科普文章等等,要想透彻理解这些,必须要有广泛的课外知识的沉淀,而这又是中国学生的一大缺陷。
解决上述问题其实也不难,还是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设备,比如网络,PPT(幻灯片)等。例如,在《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一课中,涉及到了哥特式建筑,如果此时老师只是用语言对学生解释哥特式的词义,必然显得苍白,甚至晦涩难懂;而如果老师使用PPT,将一些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图片呈献给学生,那效果自然不同凡响!除了图片以外,还可以使用视频等能足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师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以各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此外,如果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蕴含在文化意义中的词和表达方式,成语,习语,禁忌语和委婉语也会成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障碍,这有待于英语教育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转贴于
5 教学生用语感去更深入理解课文
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的高级阶段,培养语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
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以下这些方法,对于语感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5.1 教师的语言教学。泰戈尔说:教师的语言是表现情绪与情感的语言。通过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情感的范读,创造一种情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利用语言的变化,把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引起相应的情感体验。
5.2 教师的非语言教学。非语言在语言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认为,非语言交流有时能够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5.3 使用教具,强化语感:根据内容,辅之以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如绘制彩图,放映幻灯,引进乐器演奏等等,通过设置场面,充分挖掘和展现情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到深化。
5.4 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鼓励他们在做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把握自我表现的分寸。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调控。
语感属于精神思想领域,很多情况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在必要时抛弃口头的说教,而是把重点放在营造一种氛围,制造某种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会,这又何尝不是对老师的一种提高呢?
6 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高级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拥有更高级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就是说不出,听不懂,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也是有方法的。众所周知,英语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可以被分为两类,其中听和读属于INPUT,即输入技能;说和写属于OUTPUT,即输出技能。输入技能是输入技能的基础,只有能听、能读,才会能说能写,因此,解决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解决其听说能力的问题。
提高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摹仿。摹仿是一个复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为唤起语感注意。恩格斯说,重复产生力量。通过摹仿,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由陌生到熟练,由模糊到明朗。语感注意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经常不断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通过不断的发现与探索产生对语感的顿悟。正如叶圣陶说:“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于它有深切的生活经验。”
这段话也再一次提到了语感的重要性,可以说语感有了,自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基本有了。
以上是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关于《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些拙见,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以上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潜移默化,以及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书育人需要耐心,不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还需要教师主动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扩展知识储备,并随时运用到教学中,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一过程本身不也是充满了乐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