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内部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日益增加,内部审计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内向性、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局限性、审计方法及审计手段的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管理一个重要课题。
一、内部审计及高校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主要类型为两种,即独立设置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由于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都在学校领导层领导下工作,审计工作仍依附于高校的行政权力,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被领导意志所左右,部分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作用、任务和职能了解不深,认为可有可无,限制了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其次,内审部门的直接领导大多不是学校的正职行政领导,一般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受到高校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内审工作的客观性无疑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审计的公正性。此外,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的职能部门之一,不能完全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其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因此,现有的机构设置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2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人员缺乏主动性
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增加,审计项目逐年扩大,审计内容逐年增大,从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营审计、内控制度评价、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合同管理审计等逐步拓展,高校内部审计业务日趋复杂。相对而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已不能满足高校审计快速发展的需求,繁杂的审计任务与薄弱的审计力量不相适应。高校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站在决策的高度,为高校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缺乏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只是例行公事,被动接受上级部门安排的审计工作,市计范围没有全面开展,提出的建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还很有限。
3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没有制订严格内部审计程序制度、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从实际执行方面来看,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随意性大,审计深度和力度不够,没有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部分高校的分级复核制度等常规性制度也没有得到执行,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内审工作人员绩效的考核机制,内审部门难以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估,工作得不到有效考核,难以激励内部审计人员,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工作管理。
4 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审计权威性需要进一步树立
内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了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及时整改,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向相关领导或部门反映情况。但部分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充分,不重视审计结果,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只是看看而已,没有认真落实报告中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相关部门与领导对内审结果利用程度不高,使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特有的监督和评价作用,也打击了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建议及措施
1 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施行审计委派制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高校领导应增强内部审计管理意识,充分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支持内部审计机构实现其独立性,建立健全以高校最高行政领导下审计工作领导体制,内部审计只有在其领导下相对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其次,国家教育部门可考虑在一定情况下,对高校推行审计委派制,由教育部统一派出审计机构负责对各高校的审计。在人员的管理和审计经费的管理方面,采取垂直管理,也就是直属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内审部门受到牵制和干扰,确保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并有效提高其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此外,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也应保持独立性,与审计方有利益关系的,实行回避制度。
2 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必须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修订和补充现行审计准则,从制度上保证内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套适应高校经济活动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高校内部审计准则,明确内部审计职能的目标和范围及审计人员权限、职责,促使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科学确定审计目标,妥善制定审计方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建立完善审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内容予以具体化,规范审计程序及审计行为,研究高校内部审计的规律、改进业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3 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学习,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针对内审工作涉及专业知识较多的特点,强化审计人员业务培训知识,将审计人员培养成为拥有多专业的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的审计人才。还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信息化审计工作,培养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意识,将信息技术作为审计工作实施的工具,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审计实施实现信息化,逐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4 加强内部审计管理,落实审计结果的利用
高校管理层应将审计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的作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参加学校财经工作的会议和其他重大决策会议;认真审定并批复审计报告,重视审计结果的落实的和审计建议的利用;增加内部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建立内部审计结果校内公告制度,在充分保证审计秘密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内进行审计结果公告,让校内各方面的人士更多地了解内部审计信息,从而对学校管理和内部审计进行有效的督促,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内审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随着高校不断发展和壮大,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经济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强高校内部审计管理意识,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评价、服务职能,更有效控制、防范和治理风险。
参考文献:
[1]仇海红:《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期综合版(下).
【关键词】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 作用; 问题; 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高校经济活动内容也随之日益多样化。为了适应新形式下高校的发展,许多高校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树立了经营管理理念,高校不但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同时考虑经济利益。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健全的内部控制是管理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探析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高校现实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当前高校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高校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学校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业务程序。高校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业务流程,这流程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组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就是评估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监督要素是保证,只有持续有效的监督才能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的运行,而这个监督要素就包含内部审计。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是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及其内部控制进行确认、评价和咨询的活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包含动态监督职能、管理控制和决策服务的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动态监督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环境变化对内部控制实施持续有效的实时评价,以促进高校完善管理控制。因此,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相比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来体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合理保证
1.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
“七五”期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自和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高校多渠道筹措经费格局的基本形成。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高校独立办学的法人资格,高校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一个依法理财的经济实体。“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跨越性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格局更加稳定。在高校深化发展的同时,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学校财务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树立经营管理理念,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控制办学成本,逐步成为许多高校的共识。
高校经营与一般的企业经营不完全一样,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产品不能直接地以货币进行量化,它强调的是满足人们的文化教育需求。同时高校追求的经营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收益上,也体现在追求人才质量、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收益上。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似,高校经营也体现于人事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招生就业等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因此,高校要提升核心管理能力,有效规避办学风险和提高办学质量,就需吸收企业先进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管理理念。
2.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经营管理的合理保证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689所,其中普通高校2 305所。由于高校扩招及高校“高、大、全”的办学之风盛行,高校的经营管理问题凸显。比如不少高校举债严重,2006年起,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浮出水面,据调查,总额高达4 500亿~5 000亿元。2007年吉林大学“自曝”欠债30亿元;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杭州市审计局又曝出消息:至2008年底浙江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负债合计13.11亿元;浙江大学通过卖地还债。深层次分析这些高校过度举债的原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相同点: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没有注重内部控制,严重低估风险所引起的。因此,只有建立有效、规范、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风险机制,重视内部审计监督、服务功能,才能合理保证高校的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建立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发挥了保障高校健康运行的功能,但在发展及执行进程中也日益显现出不少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认知不强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具有较重的行政色彩,高校各层级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大多高校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的责任,把内部控制看作是各种政策、文件和制度,形成重制度建设而轻制度执行;也有的高校把会计控制视为内部控制,形成重会计控制而轻管理控制,甚至有的高校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形成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理念;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引言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对高校的日常或特殊的财务以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合法性、有效性、合规性的审查,并给予评价与反馈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发挥,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成为我国当前需要的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高校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应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观念的优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与创新,首先是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认为内部审计只是个形式上的工作,对于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定位认识不清,既不注重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也没有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凸显,高校领导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项对于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积极的通过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提高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流程的合规性、科学性以及效率。总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价值,确立向内部审计要效益、通过内部审计为高校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的观念。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优化
要想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与价值,首先要在高校内部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注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发挥。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内部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法发挥其独立性,那么高校内部审计必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如何解决独立性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问题。从理论来说,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在高校负责人领导下才能现实出崇高的地位,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虽然多样化,但是基本上是将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部门合并、或者与纪委联合办公,独立性很差。本人建议,规模比较大的院校应考虑设置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的人员可以由各个院系的领导以及外部的专家构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其他部门分开,单独办公,对于重大的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应该进行内部讨论和表决,然后再制定相关计划开展审计算工作,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四、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创新
审计人员是审计队伍的细胞,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基本元素。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人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部门,处于全局工作的“边缘地带”。而内部审计在交流、沟通和宣传教育力度上都很有限,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不是缺位,就是实力不足,使内部审计既缺乏横向交流,又缺乏纵向沟通。
内部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尤其是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比较广泛的财务会计知识、审计技术以及方法,还要对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比较精通。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会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信息处理系统来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还要学会利用各种软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应推广和完善统计抽样、内控测试、风险评估,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应该具有一丝不苟、大公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因此培养出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将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高校应该积极的进行内部工作人员招聘体制的改革,加大力度引进有能力、有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此外应该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提高他们现场审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应专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注重建立一支具有学习精神的内部审计工作团队,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本领和技能。
五、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与范围的拓展与创新
内部审计具有多种职能,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比较注重事后监督与评价职能,而忽略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职能。在内部审计的范围上,高校内部审计一般只对相关预算的审计,对一般性财务活动的审计,很少将内部审计的触角涉及到高校的重大经济活动中。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够,忽略了管理效益审计。在信息化时代,现在内部审计早已不是查错防弊那么简单,高校内部审计应该积极实施参与式审计,确立对内对外服务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加大对相关财务活动事前控制以及事中监督,要积极的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审计范围,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要通过参与式审计,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面对世界经济多元化、全球化,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增强审计监督前瞻性,审计关口前移,改进审计方法,采用跟踪审计,在预防和增值上下功夫,以改变目前的审计现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和效果。要通过开展多个范围,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确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中的地位、强化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这对于健全高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保护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高校健康良性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阶段,积极的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创新力度,是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该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的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体制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高校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就我国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就改善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提出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学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工作重心,忽略了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停滞不前,跟不上高校发展的脚步。而在监管上漏洞日益显露,监管严重缺位,从而成为高校各类经济犯罪的有利条件。因此,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清晰,仅停留在查错纠弊环节,而没有与时俱进,应该提出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审计方法,使高等教育内部审计真正发挥作用。内部审计是一种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自律行为,在高校内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的有效评价、监督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各部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因此,研究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与思考对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局限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工作的深入,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却非常迟缓,显然已经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内部审计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健全,存在着很多问题,高校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制约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很薄弱,部分已建立的制度形同虚设,督导复核具体内容不明确,内部审计责任没有追究到位或是未建立很好的责任追究制度。
2.现有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一个人际关系复杂和人情味重的微型社会,对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造成严重影响。审计人员素质参差,只懂财务知识,不懂在经营管理中进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机构技术力量较薄弱,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效率及准确率低,审计作用受到影响。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起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造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发展缓慢,且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现有内部审计内容比较单一
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内容仍比较单一,审计的深度、广度仍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仅开展了财务审计,主要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往往未能有效开展效益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也就达不到内部审计工作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此外,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偏重于事后审计,而没有积极参与高校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过程,不能从源头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当资金运行过程中因使用不当、管理不严、监督不厉或监督流于形式,造成损失和浪费,仅能够在事后发表评价,却无法挽回损失,达不到内部审计的预防和维护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发展思路
我国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查、自评的重要工具,是管理层审视本校运作状况的重要纽带,是维系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评价高校发展战略与管理策略的重要支撑,对于审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内部审计的突破需要国家、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内审人员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内部审计在高校环境中把自己做好、做大、做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内部的发展,导致高校组织机构复杂、经济结构的散杂。高校除了所属的院系及行政处室外,还有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和校办产业等,其中高校的二级单位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上呈现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强化管理才能满足这种全新的高校格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责任部门的控制和管理需要内部审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对一个高校做出较全面、系统和客观的审计评价。利用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不仅可以督促高校内部遵守财经法规和本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纠正违背本校发展思路的决策,还可以帮助高校领导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单位的经济状况和运作优劣,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四、完善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1)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认识,切实发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功能,推进依法行政、促进高校廉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重视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高校内部审机关要指导和监督管辖范围内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制定和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三化建设。结合项目审计,检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内部审计成果。同时总结推广内部审计工作先进经验,使内部审计实务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3)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拓宽审计范围,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学校教育资金整体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和教学及科研管理等审计类型进行积极地拓展。按资金走向实施跟踪审计,努力减少和预防各种损失浪费,并且针对从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为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积极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技术含量和审计人员整体的能力。
(4)加强宣传力度,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报刊及时报道内部审计查处大要案情况,及时交流内部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典型,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从要我建和要我审转到我要建和我要审,主动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决策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5)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协会,加强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高校应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认真系统的学习会计、审计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并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力。通过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以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先培,王振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调查报告.会计之友,2012(10).
2.李业鸿,孙昊,王福利.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教育审计,2008(2).
3.赵希海.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燕山大学学报,2007(2).
4.万国超,李黎.高校内审的新思路:利益相关方的视角.中国审计,2006(23).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现状调查; 未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和校区规模不断扩大,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出现办学行为不规范、建设资金滥用、教学设备不完善、干部违法违纪、高校发展定位不合理等问题。此外,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深层次的变革,高校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①。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②。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为摸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3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以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以从中窥见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政府教育部门设置了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机构;有73.33%配备了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0%的机关利用了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看出政府部门在较大程度上对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全部的被调查者对未来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要程度均认为非常重要。通过与前面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未来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高校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和审计部门分管领导的调查可以基本了解高校对内审的重视程度。首先,审计机构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为: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的占78%;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占22%。其次,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审计机构直接由书记和校长领导的占27%,由副书记和副校长分管的占73%。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且有27%的审计机构直接受书记或校长领导,审计地位较高,保证了审计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有22%的高校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的分管人为书记、副书记等党委成员的占52%;为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的占48%。该数据表明了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开展工作时的权力支持。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情况
(一)审计人员的来源
总体上,审计部门人员来自高校招聘的占43%,财务部门调入占29%,其他部门调入占28%,没有临时聘用情况。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高,互补性较强。高校毕业招聘的人员对审计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创新性较强,但缺乏工作经验;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调入的人员有工作经历,业务能力较强,但新审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审计人员来自高校招聘和其他部门调入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并且保证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数量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共有574人,均值为7人。与全部在校生均值28 697的比例为1:4 099。具体来看,全职人员10—16人的占22%,5—9人的占51%,1—4人的占27%,比例最大的是5—9人。数据显示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工作任务重的状况。审计人员的缺乏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人员学历
高校全职的审计人员中本科毕业的占50%;硕士毕业的占37%;博士毕业的占5%;其他情况占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2%,反映出高校审计人员学历较高且结构比较合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质比较高。
(四)审计人员技能
总体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含高级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5%;具有中级职称(含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8%;具有CIA资格的占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比较高,有利于审计业务的拓展和职能的转型。
(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整体上,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上、5—10年(含5年)、3—5年(含3年)、3年以内的人数比例均在25%左右,差别不大。5年及以上的占55%,说明多数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工作时间较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容易受到固有工作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创新方面有待提高等。5年以内的占45%,说明新进审计人员占比较大。
四、高校审计工作保障情况
(一)审计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推进,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应用和集成,导致审计对象数据化、审计线索模糊化、审计风险多样化。因此,结合审计资源相对有限与审计需求不断增加、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质量相对偏低的现实,研究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提升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评价
审计质量有广义(审计工作整体质量)和狭义(具体审计项目质量)之分,审计质量管理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审计质量持续提高为核心,是一个涉及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规章、审计方法、审计项目等诸多因素的持续的、动态的系统过程,高校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提高审计取证的精度,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复核;(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增强其专业胜任能力;(3)修订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流程;(4)突破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不断提高咨询业务比例,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5)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总体而言,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和内审工作整体质量都呈现出提高趋势,高校内部审计趋于同内部治理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由监督导向逐步转变为服务导向,在实践中日益关注风险,体现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但是,实证调研结果表明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模式、业务类型、人力资源状况不同,内部审计依然存在传统账目基础审计、事后审计所占比例过大,对学校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管理绩效关注不够等问题,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管理层和教职工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就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审计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培训和后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强调了监督性,而忽视了服务性、内向性以及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咨询职能;(3)缺乏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和有效的审计沟通,难以增进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和支持;(4)内部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结果运用受阻,独立性得不到保障,降低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5)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审计效率、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未能实现实质性改进。
2信息化环境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挑战
2.1内部审计理念亟需转变。C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高校内部审计因缺乏完备的委托-关系这一基本前提而出现认知和定位的偏差,内向型的评价、控制、咨询活动所占比例偏低,工作理念尚未上升到帮助学校提高决策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状况、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既定目标的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式发生变化,经营管理活动潜在风险增加,亟需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以风险为导向,以增加学校价值为目标,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原则,有效参与内部治理。
2.2传统审计领域和方法受到冲击。已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中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所占比例依次递减,并且传统的监督性业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审计对象,需要运用审计抽样软件、接口软件、分析软件进行样本抽取、数据获取、配比分析,需要分析和评价学校内部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面临的潜在风险,这些都将严重冲击传统审计领域和审计方法。与此同时,现有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专业胜任能力欠缺,使得代表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以及咨询、评价业务受到阻碍,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现代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2.3内部审计风险加剧。信息化环境在给高校内部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内部审计风险。一方面,数据生成、存储、传递方式变化造成审计线索隐蔽化、审计取证动态化,信息系统本身成为审计对象增加了审计难度,内审人员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将在短时间内面对财务、业务、管理方面的复杂信息并进行审查、评价,博弈难度和失察的可能性加大。此外,虽然运用审计软件采集、计算、分析数据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但审前数据分析不充分,原始凭证、账簿、报表人工审核不足,审计软件跟踪程序设置滞后,都将加剧审计检查风险。
2.4内部审计管理手段和效率面临升级。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高校管理体制及内控制度的变革,在对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管理、招标采购等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内部审计参与学校治理、提升自身管理手段和效率提出升级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能仅局限于对各个功能要素进行孤立的审计,还要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活动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审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总体上对审计目标进行动态、系统的审计评价。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需求增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质量偏低并存的矛盾,整合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3信息化环境下提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取向
3.1转变内审理念,更新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要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立足于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升级要求,通过部门会议、个别交流等形式,统一认识,实现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由外向监督到内向服务的转变,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切实通过防范风险、查处问题、完善治理的相互作用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突出层次性、针对性、系统性,增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效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已有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经济统计、工程建筑、计算机、法律、管理知识;要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提升准确应用审计标准、正确识别控制薄弱点和审计重点、保持合理职业审慎、进行有效审计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胜任能力。
3.2拓展审计领域,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高校内部审计需要通过积极拓展审计领域、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进而提供高质量审计产品后,才能实现“以为立位”,提升其权威性并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随着信息生成速度加快、信息容量加大,内审人员要把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将信息系统纳入审计对象,及时了解和评价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流程以及内部控制措施。要强调信息接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加大非现场审计,实施“参与式”审计。要区别对待系统开发、应用程序、数据文件三类审计业务,探索程序追踪法、平行模拟法、受控处理法、数据检测法、嵌入审计程序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创新。
3.3强化风险意识,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对审计工作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内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鉴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加剧,应强化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特点。要坚持廉洁从审,总结经验,增进内部沟通协作,通过审计数据之间的相互比对增加发现审计线索的可能性。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审前风险预测和评估、过程控制、分析和修正审计结果的有机结合。要确定合理的审计抽样范围,提高审计取证精度,严格进行审计质量检查,准确评价和定性审计发现。
3.4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环境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和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加大审计检查覆盖范围。要主动适应学校事业发展、内部控制改善、内审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信息化硬件基础、软件基础、人力资源状况,不断丰富内部审计法规库、案例库、专家库、数据库、中介机构库信息资料,逐步构建网络化管理体系,充实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审计资源管理系统、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和审计信息化保障系统,实现标准作业、便捷操作、过程可控、资源共享等目标。
作者:夏午宁 陈丽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纪监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理论研讨论文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13(01):30-33.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现状 原因分析 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一)高校内部审计可实现高校资产增值目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履行工作职能能够实现高校资产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对于高校资产的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即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努力帮助高校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挽回的损失(或创造的效益)时,高校的资产价值就相应增加。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创造的间接价值,它包括“威慑价值”和“潜在价值”。“威慑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在高校治理结构设计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当事人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促使其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维持高校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提高工作绩效;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协调管理、优化价值链为学校创造“潜在价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管理控制功能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与企业单位经济协作活动日益增多,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还具有以下职能:一是监督职能,防弊纠错,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监督是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防范、监督高校各级干部的廉洁自律,对于维护学校声誉,对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有保值增值作用;而且对于高校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防弊纠错,能够有效防范经济损失,保护学校资产。二是鉴证、检查、评价职能,控制成本,节约资金。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正确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法律和考核标准,在监督检查的事实基础上行使鉴证、评价的职能,其客观性强、可信程度高,因此其鉴证、评价作用是其他部门不能代替的。它涉及高校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的关键指标、计划、预算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以及各种具体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现代化高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这些方面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评价高校计划、预决算方案、投资可行性;评价生产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揭示高校经营中存在的弊端。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审查的重大项目,是实施管理审计、风险审计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整合高校内部的各种信息,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风险。三是管理控制职能,提高投资效益。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新定义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是实现组织目标,其主要功能是为组织领导提供真实的控制信息,使组织在管理控制中目标到位、措施得当、管理有效。现代高校制度管理控制职能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固有功能,是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加强管理自身建设的要求,具有主动参与性,其管理控制职能也将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通过对高校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如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等,可以加强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节约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投资效益。管理控制职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找到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学校的管理控制;通过管理审计、风险审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防范投资风险;辅助高校建立健全系统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由原来的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与直接控制相结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各个方面的管理水平,加快学校经济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防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决策服务职能,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现代高校制度的建立,使政府对高校经济活动由直接行政管理向间接的经济责任关系转变,高校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赋予它更高的地位,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因此而有了质的飞跃,由泛泛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逐步转移到为管理决策服务。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其成本、效益的审计,对各种教育政策和措施做出决策前和决策后的成本、效益评估和成本、效益的审计,使教育经济核算思想成为学校管理者决策的工具,为引进人才和教育发展投资成本需求提供科学预测,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已有20余年,从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能与时俱进。在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甚至审计人员眼里看来,内部审计工作就是查错挑毛病的,诚然,监督检查仍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且通过这一职能才能实现其他的职能,但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纪检监察部门,它是高校内部专业技术职能部门,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如果仅仅将查错纠弊作为内审工作的指导思想,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形象和工作方法,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有甚者,某些高校由于相当长时期内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单位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工作范围狭窄,内部审计的作用很不明显,在机关机构改革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审计部门被并人纪律监察机构,失去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二是管理审计及审计监督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对待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未能得到及时、严肃而合理的处理,其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这种怪圈现象并不说明高校基层领导不怕法律制裁,对各种违纪现象听之任之的惯性模式,使内部审计人员形成了以微观思维定式为主的模式,审计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校内部教育审计很多都是停留在微观审计、个体审计,审计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在总体上也制约了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审计监督形式滞后。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这三个方面的监督应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但长期以来,审计仅依赖事后监督对会计活动进行再监督,在会计监督失效的时候,即在问题出现时,审计才会站出来评价你这里不合法、那里不合规范,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不仅不容易赢得被审计单位的信服,“事后诸葛”的形象也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打折扣。四是经济责任制有待完善。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教育系统内高校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有自己的行业特点,系统内实行经济责任制实行权责利的分开不能完全借鉴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虽然教育系统有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全面、科学的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尚在研究阶段,许多具体
情况需要内审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敏锐去判断、根据上级要求去操作,缺乏专业系统标准。此外,由于经济责任制在高校推行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现在在任的领导干部上任时没有确定其经济责任,经济责任评价只能通过与前任比较、与相同时期其他岗位的经济职责完成情况比较来实现,而此时困难在于在前任时期并没有实行经济责任制。五是内部审计人员与职业需求存在矛盾。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站得高,看得远”,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除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现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中,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员并不多,审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也与职业需求有差距,这些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的原因很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体制上的不合理,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目前许多高校的审计机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据调查表明,全国高校里大部分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有的设在财务部门,有的与监察、纪委联合办公,有的把审计部门交给分管领导管,有的交给纪委管。有些领导既管财务、又管审计。审计机构形式多样复杂,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审计缺乏独立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审计人员与本单位同时长期共事,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在审计中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时,难以遵循回避制度,导致内审机构很难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保证不了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二是审计职能作用发挥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是外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无法取代的。理论上讲,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效益职能,但这些职能能否得到有效落实,还要看高校领导对内审部门的重视程度,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职权划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三是审计范围的扩展与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的矛盾,严重影响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和科研成果等领域正逐步与市场接轨。学校内审工作范围从单纯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了单位负责人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和采购付款审计等,审计项目日趋复杂和广泛。面对这样的变化,现在大多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存在知识单一、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这让一些审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较大,畏难情绪增强,甚至对审计工作感到反感和排斥。并且由于多年来,学校领导固有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体制,使得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甚至财务工作认识不够,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可有可无。重视程度不够。对审计人员不能实行合理的分配待遇,大为降低了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四是审计方法和技能滞后,审计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对审计理论,如审计证据、审计测试的定义和理解相当滞后。许多高校审计目标仍定位于“查错防弊,保全资产”。在2005年云南省开展的高校教材采购收取贿赂案件查处及2006年全国反商业贿赂案件查处等工作中,都说明了高校内部管理包括内部审计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弊端。而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面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工作重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没有给予过多关注。如“基建账务”、“二级财务”及部门创收、资产监督和采购与付款等都急需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另外,更有甚者,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有些高校为了降低工作成本随意减少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严重影响了整体内审执业水平,加大了内审的风险。这样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的发展需求。
三、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内部审计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
如果说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那么,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则是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为内部审计环境的建设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内部审计工作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就不可顺利地进行。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必须注意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章立制,规范内审工作程序根据上级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规定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使审计人员有章可循、严明纪律、敢抓敢管、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怕得罪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协调工作到位,保证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广大教职员工对内审工作的大力支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审计法规宣传,让广大干部、教师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支持审计工作并自觉地接受审计监督。为此,笔者建议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建立内审专栏,多渠道地宣传内审工作。同时,通过定期出版《纪检监察审计简报》、用审计通讯广播稿等形式,深人宣传审计工作动态及本学校的审计工作。充分展示审计工作的实绩,以优良的工作、显著的成绩,赢得广大干部、教师的认同和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二)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思路高校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学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上,实现由“把关型审计”向“管理型审计”的转变,而不能单纯只看查出了多少违纪违规问题和多少违纪违规金额,应当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及时反馈领导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制度的执行情况,紧紧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推动现代高校治理结构的建立,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三)转变传统观念,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在审计层次上,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控制;在工程审计方面,不仅要审计工程决(结)算,更要审计工程预算,要从合同审计人手,参与招投标和隐蔽工程验收,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逐步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任期工作目标考核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坚持有离必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审计方法上,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过渡。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
(四)坚持依法审计,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㈠高校内部审计概述
2003年3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定义了“内部审计”:独立监督和评价机构内部及下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的真实、合法、有效的活动即为内部审计[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就是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对高校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行为。
㈡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高校的审计部门对内部的各项事务的优劣程度进行控制,包括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部门建立、实施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其宗旨是为了实现目标、规范行为、明确责任、确保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协会的审计准则;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科学的审计项目、客观工作的审计准则、审计部门的专业能力等等。
二、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微观控制体系和宏观控制体系两方面。微观控制体系是指审计部门内部的质量控制和检查。这涉及到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工作分配、简单等方面。规范的说包括:人员的控制、计划控制及实施审计时监督控制、审计结果控制等[2]。宏观控制体系则主要是审计规范方面的控制,它包括审计法规、审计准则、职业道德等的质量控制。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
㈠审计工作质量体系方面应当采取的控制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改进和提高高校的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部门内部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主要体现在对审计队伍的建立、审计法规和审计标准的制订、设计方法等多方面的控制,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法、技”三方面加强控制。
⒈加强审计部门及队伍的建立,提高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就必须有独立的机构和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来负责审计。因此,在构建审计人员体系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准则:首先是政治准则;其次是专业准则,再次是能够文化准则。另外,上岗后,还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把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及时的更新审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
⒉加强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审计活动
首先,要制订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使内部审计时有法可依。制订审计的规章制度首先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行业协会所制订的行业准则,同时还要结合高校内部的实际情况,既要符合现实又要高瞻远瞩,并且借鉴国外或者其他高校机构的先进经验,规范审计行为[3]。
⒊合理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或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要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另一方面要采取多部门配合来进行审计,整合资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㈡审计项目质量体系方面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审计项目控制措施,即具体审计项目的选择、立项、实施、报告等环节的效率和效果达到的程度。其控制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⒈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和程序控制。从确立项目至报告编写等整个过程都必须规范,同时审批严格。
⒉建立审计立项制,做到立项有依据。审计部门应避免随意立项,必须签订经相关部门或主管领导签字认可的审计立项书方可立项。
⒊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审计项目计划要尽可能涵盖每项具体工作的流程,使实施者易于执行。
⒋加强审计报告审核。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要经层层审核,才能出具。
⒌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座谈会,通报审计结果,对有异议的进行解答、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听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和威慑度。
㈢审计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控制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逐步在高校各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服务和监督作用。从总体上说,高校内部审计已趋于成熟,但是随着内部审计越来越受重视,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高校内部的审计风险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原因,文章主要从审计机构内部找出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建议和方案,力求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1审计风险的基本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或是漏报的情况,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可能性,是审计人员惟一可以控制的风险要素。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风险,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部门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风险。
2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21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诸如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实施办法、科研经费审计或审签办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基建工程和维修工程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的审计制度和办法,但是对审计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监督等方面却很少建立相应的制度或规定。在当前高校审计人员少、项目多的突出矛盾下,没有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会导致一些审计人员为了如期完成审计项目出具审计报告而人为减少某些审计程序,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从而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2未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了解不足
审前调查是审前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下发审计通知书之前,就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重点,到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一项活动。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都是校内部门或校办企业,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不够重视,特别是针对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校办企业或者以往未审计过的内部机构,审计实施阶段前没有对被审计单位多方面了解和调查,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存在一些不良动机时,即被审计单位有意隐瞒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时候,审计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同时,审前调查的不充分,也影响到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进而影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所以笔者认为,做好审前调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同样重要。
23审计程序不健全或未完全履行
建立健全的审计程序,并按制度履行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没有严格、健全的审计程序,有些即使有健全程序但由于任务时间紧、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等原因没有完全履行。例如:在审计准备阶段忽视审前调查;随意编制或不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凭证审核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自身业务经验的判断对凭证进行抽查,往往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完整抽取应获得的会计凭证,造成抽取样本容量过少,不具有代表性,审计人员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24三级复核程序不严谨
为保证审计的质量,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应该严格履行三级复核制度。每一级复核都有不同的人员进行,复核内容和侧重点也不一样,缺一不可,但是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未对三级复核予以足够重视,没有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有些高校未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只有一级或者二级复核;有些高校虽然有三级复核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只进行最后的三级复核或者是未认真进行一级或二级复核等。
25审计人员能力和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虽然各高校已经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人员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部分重点高校配备了具有CIA、CPA 的职业资格或审计、工程等专业的审计人员,但是仍有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而来,专业的审计人员相对较少,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审计人员由于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擅自缩小审计范围、简化审计程序,风险意识不足,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形成的原因,笔者总结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31建立和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发展需要建立和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实行规范的内部控制来解决内部审计机构遇到的各类问题。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规定,完善内部管理控制,使各项内审制度覆盖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制度建设在高校监督管理中的关键性作用;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项目组人员各自的责任、权限和风险相关事项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审计人员自觉遵守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督查考核制度,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内审机构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
32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前调查,通常是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情况、自身情况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进行充分了解,对于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并降低审计风险。虽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来说,审计对象往往是本校内部的二层机构或校办企业,审计人员相对比较了解,但是仍然需要审计人员认真对待。做好审前调查,审计人员不仅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的特点,选择并掌握适当的审计方法,为实现审计目标提前做好准备,还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确定该单位内控制度测试的内容,为符合性测试打好基础。
33完善并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保证三级复核
从表1(笔者推荐的完整审计程序)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机构完整的审计程序包含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实施审计工作阶段、报告审计结果阶段,同时每一个阶段都有必要的审计步骤。为了保证上述程序的有效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依托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等基础设施,开发出一套支撑上述审计程序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又可以便于监督和检查程序的执行。
执行三级复核的过程中,每一级的复核人员都应该根据复核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特别是一级和二级复核,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和相关性和是否按规定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专业判断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仔细检查,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
34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客观公正、诚信正直,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树立审计风险的意识,保持怀疑的职业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将风险意识在审计的全过程中加以应用。审计小组应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审计小组内部每位成员的职责,每一个岗位的职权,并做到事事有人审核,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为了降低工作成本和节省时间而随意放弃审计程序。
3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知识拓展及培训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风险; 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116-05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涉足领域的不断扩宽和高等院校教育变革的推进,内部审计在高校改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是高校变革的关键期,对高等院校的管理部门开展内部审计是发现高校管理漏洞、提升高校管理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办学状态,推进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内部审计的不断细化,人们看到了审计给高校改革带来的希望,同时,这也就意味着审计在以后的高校管理中会承担更多的责任,遭遇更多的风险。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及特点
审计工作面临很大风险是业界长久以来的一个共识,但高校领域内所隐藏的风险还没有得到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高校内部审计活动一般以校长为中心,对学校财政开支是不是合法进行有效的审查和监控。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杜绝不必要的开支,保护学校的经济财产。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重点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
1.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高校在我国是一种特殊的单位,每年要接受国家财政的支持,自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校的收入。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和高校联合进行科学研究,这样高校就有机会将自身的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转换成收入;各类委培学费、全日制在校生缴纳的学费也是一项数量庞大的收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成为了内部审计风险的首要原因。
2.机构设置的多元化
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蓬勃发展,院系数量的增加使高校的内部管理不断分化,各院系都有独立的管理系统和财政系统,这就导致各院系在财政开支上有了一定的自。这种管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内部审计工作者很难在工作过程中照顾到每个方面,因此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漏洞和误判。
3.高校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高校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事业单位,虽然一直进行改革,但是其在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隐患依然存在。高校负责人大都把学校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对高校内部的财务监控制度不够重视,这就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力量单薄,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作弊和违法现象无法进行有效控制,这在无形之中会削弱内部审计的威慑力,增加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带来的审计风险
几乎所有高校都快速实现了会计数据存储的电子化,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工作形式的深刻变化,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不断更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完全监控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传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利用财务数据的勾稽关系审计人员便能及时找到账目中的修改线索和痕迹,快速判断数据的真实性;而在电算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中,安全管理措施难以快速跟进,缺乏特定的安全管理人员,无法实行会计数据的实时监控,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1.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与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相比,现代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已经愈来愈综合与复杂,其不再是仅仅为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财务收支提供服务和监督,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物资仪器设备的采购、科研经费的管理、学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多种复杂的财务活动逐渐成为了审计的主要工作对象。
2.风险的潜伏性
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决定了其对直接的经济活动少有参与,因而很难找到高校内部审计结果与经济损失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上高校的审计依然与高校的经济活动有密切关联,例如,很多高校都会根据审计结果决定对领导干部的任用与选拔,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某个部门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发展。
3.风险的可预见性
高校的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固有风险,该风险是独立于内部审计而单独存在的,在假设被审计单位无任何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某个账户或者交易类别自身或者与其他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同时出现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2)控制风险,是指高校内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并没有预防或者遏制住发生错误或漏报的情况。这种风险水平依赖组织本身的控制能力,审计人员不会影响到风险水平,它属于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情况。(3)检查风险,虽然遵循了审计程序,但是由于审计人员工作的失误,并没有检查出会计报表中隐藏的重大错误或漏报情况,失误是这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与被审计单位的外部工作环境有密切联系,单凭己力,高校审计人员是不能改变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但是高校内部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专业技能、丰富审计人员的经验,来有效降低高校的审计风险,使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
(一)模糊数学法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1.模糊数学法的可行性
所谓模糊数学法,是指对那些评价因素具有模糊性,并且还受到其他多个方面影响的因素作出客观综合评价。上述的模糊性,主要是指评价对象的外延比较模糊,无法进行准确的界定和清晰的划分。本文要评估的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所评估的对象既涉及多个方面又比较复杂,同时还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并且其评价指标的判断也不具确定性。因此,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可行性。
2.模糊数学法评价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建立影响评价对象的集合
U=(X1,X2,…Xn) (1)
第二步:建立评价集合
V=(y1,y2,…ym) (2)
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可以将评价集合依据风险的不同分为高、中、低三档,写成表达式则为:
V=(y1,y2,y3)
3.对每个影响评价对象的单个因素进行评价
当确定了对象的影响因素后,分别来评价单个因素,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实现。如建立因素集U到评价集V的一个模糊映射,记为f,然后反过来利用f来确定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Rf,我们可以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如:
R=(rij)n×m即:f(xi)=ri1 /y1+ri2 /y2+…+rim /ym (3)
在这个表达式中,rij表示x1对y1的依赖程度,而R则为这两种量作用下的单因素评价矩阵。根据这个公式,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综合评价时,依据问题的实际要求来建立该矩阵。
4.综合评价
在综合评价中,每个因素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需要建立一个U的模糊集合A,即A=(a1,a2,…an),满足下面的公式:
在公式(4)中,ai代表的是因素集U中某一个因素Xi对整个评价的作用,记为uA(xi)=ai,同时也表示xi关于A的隶属度,将A称为综合评价的权重向量(简称权重)。
根据矩阵的乘法原则,只有两个矩阵满足第一个矩阵的列数与第二个矩阵的行数相同时才可以相乘,因此,R=(rij)n×m可以与Q=(qjk)m×l相乘而得到矩阵S=(sik)n×l记作:
S=R・Q (5)
其中对一切i=1,2,…,n和k=1,2,…,l有
Sik=∨(ri1∧q1k)∨(ri2∧q2k)∨…∨(rim∧qmk)(6)
公式中的∧表示两者中取较小值,∨表示两者取较大值。这个公式说明,审计中确定好对风险影响较大的因素集合,再结合专家评价和模糊数学法,就能够将每个风险因素量化为数值,然后代入风险模型,就可以明确审计风险了。
(二)构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三类风险进行标记:A1代表固有风险;A2表示控制风险;A3表示检查风险。
1.固有风险(A1)
这种风险主要是业务处理中一些错误或容易舞弊的漏洞,在会计报表中有很高的敏感度,能直接影响到固有风险的水平。高校外部经济环境间接对这类风险产生作用,因为它是独立于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之外的风险,高校内部对其并没有任何影响,当然审计人员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当需要评估这种风险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6个因素:
(1)行业特性(A11)。该性质对部分账户的风险产生影响。
(2)外部因素(A12)。比如对于机械设备,当新技术更新后,将会加速其淘汰,这使得固定资产折旧不正确。市场波动也会引起一些难以预料的风险。
(3)会计报告规模(A13)。在会计报告中,错误或者舞弊的发生概率与组织总体规模大小、账户余额的多少以及总体容量的多少、构成项目的复杂程度都是成正比的。
(4)受上期审计结果的影响(A14)。用上期的审计结果来预测本期是否也同样发生该错误,或者能引起哪些关联的重要错误发生,从而得知本期固有风险水平。必须明确上期发生哪些错误情况,对下期的财务报表有哪些影响,对上期出现的风险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5)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A15)。与企业和银行相比,高校财务部门的组织力量较为薄弱,监管也比较放松,所以,更容易出现管理人员的肆意行为,会计人员也更容易对会计报表造假。
(6)政府部门干预的影响(A16)。政府行政部门属于高校外部环境,因此,固有风险受其影响程度较大。
2.控制风险(A2)
当需要评估这种风险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3个因素:
(1)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A21)。如果没有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即使已通过测试取得一定的符合率,也很可能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在审计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依赖这种系统,将会产生很大的控制风险。
(2)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A22)。不管系统设计如何,都必须进行测试后才能起到作用,测试的过程就是检验系统可靠性的过程。同时,系统调试阶段也存在管理人员人为的操作错误,这使得重要错报或者漏报概率更大,控制风险自然会较大。
(3)内部控制的效果(A23)。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单位内部确实设置了控制机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就会有风险产生。
3.检查风险(A3)
当需要评估这种风险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3个因素:
(1)抽样方式(A31)。在实质审计测试时,抽样检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选择审计对象的方式。这样做的弊端在于难以保证抽选出的对象能够反映整体特性,存在发生检查风险的可能性。
(2)工作程序(A32)。如果审计师工作程序设计不够科学,就不能保证及时准确地发现财务活动中的错误或舞弊行为。
(3)思维上的误判(A33)。思维上误判会使审计行为与实际情况相背离,诱发检查风险。
用以上指标就可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如表1)。
三、实证案例
本实例来源于对西安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考察,研究使用了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这些年来,随着该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的审计项目逐日增多,1984年校内单独成立了审计处。其主要功能是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独立开展校内审计工作。经过近几年学校对审计工作的不断探索,如今已领悟审计工作的真正意义,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又建立各种奖励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该校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事项包括国家固定拨款的审计、基建工程资金审计、投资审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的考核、各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等。
(一)确定因素集
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各项因素集设置如下:
总体水平:
A={A1,A2,A3}={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细分如下:
固有风险A1={A11,A12,A13,A14,A15,A16}
={行业特性,外部因素,会计报告的规模,受上期审计结果的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部门的干预}
控制风险A2={A21,A22,A23}={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内部控制的效果}
检查风险A3={A31,A32,A33}={抽样方式,所采用的审计程序和使用的方法,思维上的误判}
(二)各类因素的集合
诱发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总集:V={x1,x2,…,x5}={最低,较低,中等,较高,最高}
(三)绘制调查表,征集专家意见
让15到25名审计人员领取统一样式的内部审计风险因素调查表(表2),要求这些人依照实际数据和审计工作的需要对表内所有的指标进行选择确认,然后单独完成表格的填写。每个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它们各自的影响力是确定其权重的依据。本研究中权重的确定主要依据专家的意见。
所选用调查表见表3,aij所对应的专家i给出的数值就是aij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专家会结合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情况、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综合来给出aij。然后对各个层次以及各个准则的平均权重值进行归一化,从而得出最终的权重值,并汇总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四)对单因素进行评价
首先要对A1、A2、A3这三大类风险中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价,风险类别中的风险因素得分是由大类风险进行各单因素评价。其各个单因素的得分是在此风险程度上打勾的专家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得出的。
从表4中可以得出固有风险因素A1的评价矩阵:
R1=0.2 0.3 0.5 0 00.3 0.2 0.2 0.2 0.10.4 0.2 0.2 0.1 0.10.2 0.4 0.2 0.2 00.4 0.1 0.2 0.2 0.10.3 0.2 0.2 0.2 0.1 (7)
根据专家的意见,其权重矩阵为B1=(0.15,0.15,0.15,0.2,0.3,0.05),得出固有风险A1的综合评价:
A1=B1・R1=(0.15,0.15,0.15,0.2,0.3,0.05)
0.2 0.3 0.5 0 00.3 0.2 0.2 0.2 0.10.4 0.2 0.2 0.1 0.10.2 0.4 0.2 0.2 00.4 0.1 0.2 0.2 0.10.3 0.2 0.2 0.2 0.1=(0.3,0.2,0.2,0.1,0.1)
(8)
由表5得出A2的评价矩阵:
R2=0.2 0.3 0.1 0.4 00.1 0.3 0.3 0.2 0.10.2 0.2 0.3 0.2 0.1 (9)
按照指标权重专家意见表,计算得出权重矩阵为B2=(0.2,0.3,0.5),控制风险A2的综合评价为:
A2=B2・R2=(0.2,0.3,0.5)0.2 0.3 0.1 0.4 00.1 0.3 0.3 0.2 0.10.2 0.2 0.3 0.2 0.1
=(0.2,0.3,0.3,0.2,0.1) (10)
从表6中可以得出A3的评价矩阵:
R3=0.2 0.3 0.2 0.2 0.10.1 0.2 0.1 0.3 0.30.1 0.2 0.1 0.2 0.4 (11)
根据专家的意见,其权重矩阵为B3=(0.2,0.3,0.5),得出检查风险A3的综合评价:
A3=B3・R3=(0.2,0.3,0.5)0.2 0.3 0.2 0.2 0.10.1 0.2 0.1 0.3 0.30.1 0.2 0.1 0.2 0.4
=(0.2,0.2,0.2,0.3,0.4) (12)
(五)综合评价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二级综合评价,由专家意见表可以确定权重矩阵为B=(0.3,0.3,0.4),总体评价矩阵为:
R=A1A2A3=0.3 0.2 0.2 0.2 0.10.2 0.3 0.3 0.2 0.10.2 0.2 0.2 0.3 0.4 (13)
风险的总体综合评价为:
A=B・R=(0.3,0.3,0.4)
0.3 0.2 0.2 0.2 0.10.2 0.3 0.3 0.2 0.10.2 0.2 0.2 0.3 0.4
=(0.3,0.3,0.3,0.4,0.2) (14)
最后得出:A=(0.1875,0.1875,
0.1875,0.1875,0.2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校内部审计风险水平评估为:极高。
根据上面的评估和对学校实际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该高校从各级领导到每个审计人员都应对内部审计风险予以足够重视。首先,可以尝试建立“分级复核制”,逐级划分审计人员的职责。组长负责方案的制定和明确审计对象,其他审计人员要相互复核彼此的审计结果,最终的审计报告要集体讨论,对各个审计对象进行明确定性。其次,要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让审计工作既有良好的外部支撑,又有内在的技术保障。再次,要充分调动网络资源,依靠畅通的信息渠道来丰富内部审计各个要素,据此来不断完善审计程序和方法,开发出适合本校开展内部审计的软件系统。最后,对于本单位审计人员不熟悉的领域,如建筑工程审计、校园网络建设审计等,可以提请审计外包,吸纳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审计机构和专家介入到高校内部审计中来,以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人为的误判。
【参考文献】
[1] 苏婷.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聂庆芝.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
[3] 陈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情况调查研究[J].财会月刊,2010(6).
[4] 汪惠兰.高校内部控制缺陷浅析[J].财会通讯,2010(8).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质量 衡量标准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校的资金活动及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高校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高。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监督中的作用也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到高校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最终影响到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然而审计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如何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俨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分析审计质量的含义、特征入手,提出了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经济及时性标准、审计职业标准、审计理念先进性标准等是衡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有关审计质量的涵义,国内外学者对其有着许多不一样的观点。其中国外研究者中的代表性观点有:美国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认为审计质量应该是审计师报告管理当局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这种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人发生了违约行为,这种概率有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第一个决定因素是审计师发现某一指定违约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取决于审计师在审计方面付出的人力和物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能力;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审计师将已被察觉的违规行为进行报告或者公布的可能性,这一种可能性决定于审计师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独立性。国内研究者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冯均科(2002)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过程与最终审计报告的优劣程度,而这里的审计工作与报告都是根据社会性与专业性的标准来判断的。叶少琴(2004)则指出审计质量是审计报告可以满足报告使用者的合法、合理要求的特性。从上述国内外研究者对审计质量含义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于审计质量含义的定义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
二、审计质量的特征
普遍认为,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客观、可靠、全面、充分及时等方面的特征,并将这些作为衡量审计质量优劣的标准。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基本特征外,审计质量还有隐蔽性、经济性和统一性等特征。
1.隐蔽性。
审计质量的优劣隐藏在审计报告甚至整个审计过程当中,而审计报告使用者想要根据报告的表面内容迅速的推断出审计质量的水平难度很大。因此隐蔽性便成了审计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形成审计质量隐蔽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既存在于审计人员和审计报告使用者之间,也存在于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之间。这就导致了审计人员本身也无法准确判断出审计质量的真实水平,可能要等到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事件之后才能发现审计质量的缺陷。这种隐蔽性导致审计人员重速度轻质量,尤其是在高校目前存在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就更容易使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为了追逐高速度,而提供低质量的审计报告。
2.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审计质量受到成本与效益准则的约束。审计本身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审计成本会随着审计要求的提高和审计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上升,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审计成本也许会因此无限度增加,但审计的收益却终究是有限的。基于成本与效益的准则,成本预算经常会在某些方面制约到审计质量,由于受到审计成本的制约,有时某些能够提升审计质量水平的程序只能停止运行。所以,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只能在特定成本水平下效益最大化时取得。
3.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工作并衡量其审计质量水平的统一标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它不仅是审计人员执业时的依据,也是衡量审计质量水平高低的准则。
三、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由于审计工作质量并非显而易见,因此就算是被审单位有着重大的舞弊行为,内部审计人员也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么如果被审单位在短期内并未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管理不善的问题,那么这些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会暴露出来。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财务舞弊行为有着非常谨慎的职业态度,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搜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严谨慎重地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意见中是否对被审计单位中存在重大的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发现并披露是判断审计质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除此之外,根据内部审计质量的定义和对审计质量的特征分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1.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
审计期望是指审计服务对象对审计功能所产生的审计效果的意愿、要求及评价。作为以高校管理层、被审单位及广大师生员工为服务对象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就必须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要求为唯一的和最高目标。审计人员应以积极的职业姿态最大限度地、及时地满足他们这些期望要求。审计的期望值和满意值越接近,审计质量就越高,反之审计质量就越低。审计期望满足性标准是审计质量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
2.经济及时性标准。
审计工作必须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且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高校内部审计如果不考虑人力、物力及时间因素的限制,致使审计效益与成本不成比例,审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早已过时,那么,即使审计工作完成的再好,也只能是低质量的,甚至是无效的。另外,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建议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提出的审计建议,被审单位采取改进措施所付出的成本超过所带来的收益,这样的审计报告也不能算作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因此经济及时性标准也应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3.审计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是由职业界制定的用以规范审计行为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技术规范。审计界制定各种审计职业标准,就是为了使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而进行自律的具体体现。所以审计的职业标准成为判断审计质量最直接的、最具可操作性的具体依据。当前,2013年新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具体审计业务时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绳,它不仅是审计人员执业时的依据,也是衡量审计质量水平的准则。
4.审计理念的先进性标准。
审计理念是审计工作的根本指导。有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审计行为,并最终出现相对应的审计结果。审计质量的本质在于保证审计功能的顺利实现,具体表现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审计服务需求者的需求。从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定位发展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功能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国有资产的“守护神”、“经济卫士”、“免疫系统”等。因此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必须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审计理念,才能保证审计功能的顺利实现。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应将推动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高校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事业,并最终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作为衡量审计质量好坏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Watts&Zimmerman.Agencyproblems,auditingandthetheoryofthefirm:Someevidences[M].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6.23-28.
[2]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功能
1.1风险管理功能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评价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来降低经营风险,帮助管理人员预防风险,对于高校而言,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在高校体制的改革之下,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也表现出了外向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职能对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内部控制功能
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参与监督与评价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审计部门与高校内部的其他部门是不同的,不仅需要评价高校内部制度的完善性、健全性,还要看高校各个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高校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避免由于资源利用不当而出现的浪费。
1.3建设功能
建设功能是基于建议基础下产生的一种功能,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与缺点,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用,挖掘管理潜力,实现预期管理效果。此外,还能够帮助高校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经营意识与业务水平。
1.4评价功能
审计工作可以为高校采取计划与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2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途径
2.1完善制度,提升管理职能成效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也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各个部门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高校承担的风险、压力与责任也增加,这就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呈现出复杂性的表现特征,为了提升管理成效,高校必须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的审计部门是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学校内部工作,工作应该涉及到规划的制定、资金的筹集、经费的安排、科研、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控制工作需要涵盖到细节,以便为高校管理人员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高校内部管理部门还要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整合与完善过程中,只有采用该种措施,才能够为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2.2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内控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影响高校的管理成效,在政府财政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未对资金的效益性与安全性开展完善的管理,一直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高校审计部门需要对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寻找其中存在的易失控点,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成效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与汇总,找出其中的重点,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2.3创新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
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熟悉自身管理环节与业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选择采购管理环节、招投标管理环节、融资管理环节、设备管理环节、财务管理环节等活动作为出发点实施内控审计工作。充分的落实各项检查制度,分析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落实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对高校管理与经营活动造成的威胁,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2.4做好后续的审计工作
在发出审计报告之后,还要继续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则要对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与审计结果进行跟踪,看相关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关的控制与防范措施。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风险防范原则,对于潜在性或者较大的风险,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拓展后续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