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州园林课件

苏州园林课件

时间:2023-05-30 10:43: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州园林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州园林课件

第1篇

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从理论到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投影仪投放图片或实物之后不久,多媒体以其集音、画、视频、PPT动画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效果迅速进入课堂,并一步步地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声情并茂。目前,越来越先进的各种不同版本的交互式电子白板除了具备多媒体所具备的功能之外,还增加了各种强大的资源库,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使语文课增加了学生参与的实践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加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也使语文教学方式、师生成长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一、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使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越于多媒体最大的长处即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功能,这一交互功能可以贯穿于个人或小组合作下的预习、课堂学习、课堂检测、总结反馈整个过程。其图、文、音、视频综合一体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对课堂的某一个环节进行回放、点评、强调、补充;每一个环节可随时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便于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在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进行《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渔人“发现桃花林―进入桃园―做客桃园―离开桃园―重返桃园”制成白板课件。设计课件时,教师可有意在渔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寻找表现情节、主题的思考空间,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阅读、边观察、边思考。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对所标注的重点词句做自我评点或理由说明。再让每个组的小组代表在白板上对重点词句所做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阐述,小组间进行相互评点。这样的碰撞之后,学生对文中词句的积累就会更细致、系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文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对整篇文章学习的过程进行回放,让学生重新体验一下自己所走过的路,让他们在反思中更好地去改进和升华。这样的课堂,就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再如,教师在进行改病句、句子仿写等专项知识与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探照灯、隐藏、拖拉等功能,让白板在“交互”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改病句训练中,教师可以事先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病句罗列出来,对它们出错及针对性的修改办法、规律进行示范和说明。之后,用白板给学生呈现出同样类型的病句,把需要修改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去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探照灯、隐藏、拉幕等功能对修改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解说(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白板上进行标注、更改、替换)。各小组之间再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复的修正、补充和理由说明,直至大家意见完全统一为止。教师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进行保存回放,引领学生进行反思重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基本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图1

这种形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投入、思考的深度,会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说教。他们会在充分享受主人翁地位的同时,对学习成果内化的过程也会极大地缩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音、画、视频集于一体的功能,可以为学生立体、动态地呈现文章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能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的感觉,并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图2

事实证明,教师在对说明对象进行阐述时,无论描摹得多么形象具体,学生头脑里对其形状(状态)、布局、色彩(调)等感知起来还是会比较困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能通过借助电子白板对与课文相关的音、画、视频资料进行搜集、筛选,制作成便于学生参与、互动的白板课件,可使教学收到省时高效的效果。如,在进行《看云识天气》教学时,教师可以广泛地收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气象图文、视频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制作成白板课件,在课上用图片引导学生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并让学生随着课件的推进及时做好文中语句的对应标注,逐一进行对应思考。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他们自己具体地列举几例自己观察到的天气变化现象。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的内容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再如,在进行《苏州园林》教学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查找出关于苏州园林布局、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然后根据学生对苏州园林的了解程度,制作成白板课件。通过画面或视频让学生形象地体会苏州园林“鱼戏莲叶间”的动态美,“明艳照眼”的布局美,花墙、廊子和漏窗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美。教师在紧紧扣住课文内容给学生播放这些课件内容的同时,用白板多种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时时去回扣课文,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对苏州园林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格局、色彩鲜明的园林印象。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鲜活了起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也随之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2篇

[摘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收录的说明文基本上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有效地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说明文的准确认知,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多种形式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实现阅读与写作整合可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说明文阅读;写作;提高实效

在多年的语文学习和文学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们对叙写人物故事、表达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当丰富的语言基础和写作表达能力。教师们对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作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如此,教师在说明类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上并没有全然忽视,不论是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还是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也进行了多方探索并有所收获。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导语提示:介绍事物要抓住特征,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该单元收录的说明文基本上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有效地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的准确认知,还能让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合理预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仿写、缩写、改写等方式,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阅读与写作二者整合,也很有教学实效。

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等手段高效地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赵州桥有一些了解,课件中关于赵州桥的图片展示直接唤起学生的关注热情。学生的口头描述五花八门,让他们当堂将自己所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并通过展示台展示,再互相点评,会发现他们大多思路凌乱,表达有偏差。趁此时机导引学生品味赵州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学生就能有效地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而周密。茅以升是一位严谨的桥梁专家,他的语言极有分寸。他说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 句中 “左右”一词表明作者的推测。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一句列出的数字精确,准确地向读者介绍了桥的长度和宽度。这样的语言表达都是作者尊重客观实际所使用的语言准确的表现。

俗话说: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园林。网络上关于苏州各个园林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繁多,制作成短篇播放给学生欣赏,往往能引来他们对美的惊叹和对祖国的自豪感。眼前所见的“图画美”在叶圣陶《苏州园林》中一一得到印证,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所了解,并有效地提高审美素养。

于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上映的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据说播出第一周的收视份额达到8.05%,这样优秀的资源在教学中自然不应错过。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先,可适时安排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故宫》的部分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堂教学有效蓄势。

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再通过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落实说明文的几个重要知识点。本单元各篇目显然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教学可结合各文本的显著特点,逐一落实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点,而不需面面俱到。仍以本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作为目标来谈。在体会了《中国石拱桥》语言的准确性之后,进一步把握说明方法就水到渠成了,文段中对“两个小拱”的诠释,说明其结构坚固,“列数字”说明其历史悠久,“引用”则体现了赵州桥的优美形式,这样一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便突显而出。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学生了解了说明方法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彼此的关系,在阅读《苏州园林》的时候,就能较轻松地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发现中心句能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这一重点,对本文总分的结构形式和主次分明的逻辑顺序也就一目了然了。《故宫博物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空间顺序而编选,让学生根据平面图来理清文章顺序应是本文的教学的一个便捷的手段,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空间顺序。教师利用课件,借助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向学生展示故宫平面图。学生在观看过纪录片后,总可以对平面图说道一二,本文的教学课堂便有了适当的切入点。在之前步步为营的基础上,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详略主次安排、空间方位词的运用等知识点,都可在此一文的学习过程中一一把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要让学生培养能力,应让其掌握些规律性的东西,而它是在实践中体会到,不是靠知识积累所能得到的。”在这一单元中进行阅读与写作二者整合,让学生在积累说明文的知识、提高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实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可有效体现课堂的价值。《课标》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阅读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写作说明文的兴趣的,把握说明文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试着对以上三篇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改写、缩写、仿写,写作目标不大,难度低,学生会兴致盎然。

学生品读《中国石拱桥》第4―6段后,以“导游”的身份,尝试着打乱文中的说明内容的顺序,对这3段的内容进行改写。是先介绍赵州桥大拱两肩上的小拱还是先介绍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讨论,进而对介绍事物时由主到次的逻辑特点有深刻理解。在缩写《苏州园林》一文时,有不少学生( “导游”)反应灵敏,直接将文中各段的中心句串联摘录出来,关于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便清晰可现。仿写则安排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之后进行,让初二的学生以“学长”导游的身份,向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介绍自己的校园。教材很典型,在课堂上对说明文知识的学习够扎实,校园又是可见可感的熟悉素材,学生写作起来自然有话可说且说得条理分明!甚至此课的仿写作品,在学生之间的作文互评环节中,又可激发一番新的讨论和思考。

将说明文单元中各篇文章进行整合,把说明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教材文本成了写作的范文,大师们的写作技巧被有效地迁移运用至写作实践中,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对说明文各项知识的积累一步步加深,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说明文指导生活的实用价值,极大地提高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说明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双赢”。

第3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教师费尽了心血,效果却很不理想。说明文在表达上注重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内容比较枯燥;说明文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说明文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说明文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乏味。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常识证明,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纪念碑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就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还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着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可制作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的风光图:“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中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再其次,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的好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此外,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如,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时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语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逐渐走进偏远地区农村中学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合理运用多种媒体,展示语文课堂魅力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一堂课可能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多媒体教学可将音乐、图像、文字融于一体,打破时空限制,再现生动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丰富的知识,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语言,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听潮》欣赏设计过程中,可精心挑选三幅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带着情感分别朗诵不同的海潮描写片段:潮起时配以轻快活泼的奏鸣,这样可以休现大海苏醒时充满生机的欢快;潮水高涨时,再配以气势磅礴的钢琴协奏曲,同时演示涨潮时的动态录像画面,让学生在波涛汹涌、澎湃咆哮中领略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体验那伟大乐章敲击心灵的震撼;落潮时则配以舒缓柔和的梦幻曲,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去品味大海熟睡时的那种安详和静美。这样,整堂课学生都在视觉和听觉上体验着美、欣赏着美、品味着美,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真正拥有对作品美的享受,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境界。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认识误区,效果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设计的课件过于“花哨”,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大量的音响和动画,以至于弄巧成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制作适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主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停留在文章大意、好词、好句的一般介绍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重点是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精确介绍。利用多媒体教学,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两座桥及其相关的图片,但是不能光“看图说话”,让同学们欣赏各式各样的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利用桥的图片和桥的剖面图制成课件,给学生讲授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它们的构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对话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用多媒体替代教师,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防止步入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的误区,应改变那种完全“无尘”教学和“光标”教学的模式,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不让多媒体来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在引入信息技术后,相关知识点均能够很快展现,既节约了时间,又更加生动直观。笔者在八年级的《苏州园林》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是制作了苏州园林分布图,并结合苏州园林的网上资料,现场展示了相关图片,对其有代表性的精华景点进行了解说,使学生深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点。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以整合教学环境为关键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基础是整合教学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体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其主题是“亲近文学”,列举了巴金的繁星、冰心的母亲、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预习活动,通过网络查询巴金、冰心、泰戈尔的基本资料,更进一步,还应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这些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等,加深对人文关怀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请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设定了“假如三位作家相遇”的情景教学活动。有学生创造性地分析了如果三位大家在情景互换的条件下,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杰作。又如,前文提到的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活动中,笔者也整合教学环境,请学生分组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模拟导游,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网上查询导游图、导游解说词等,将学习气氛推向了新的。笔者认为,仅仅读懂教材,反仅掌握教材的知识点还远远不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既能够促进基本知识点的巩固,还能够增加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注重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如前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其结果是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在此过程中,该模式对于教学活动整体来说,笔者认为,仍然是辅的。换句话说,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要服务于教学活动,从属于教学活动,一切服从于教育工作的大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而整合后,其学习形态、知识面、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学生思维集中性、注意力、团队精神都会受到一定的分散。因此,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大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搜集、加工、处理时,可向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如建议参考的网站;在写作中,老师可以欢迎学生不拘一格,在电子文档中插入图片、符号,甚至是其他视频资料;在校园讨论、语文学习兴趣小组讨论方面,教师可以联系学校开放专门的BBS平台等,同时也可以请学生分组,按团队在网上发表意见,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专注于课件的制作与编排。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把呆板的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的多媒体形象。当前,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础,在普通的九年制学校中都能够实现。因此,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完成课件与教具的制作。首先,教师要摒弃“电子板书”的错误观念。即教师把备课材料或板书内容,原封不动地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和传统的粉笔板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条件改善,而不是本文所倡导的“整合”。其次,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超媒体文本结构的知识点链接,来贯穿教学知识点。比如,在教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时,在制作课件时,就引用了后人谱写的歌曲,在课件中播放,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领会到诗人的心境与彼时的气氛。注重实践环节的建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其实质就是以语文教学为基本载体,将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也作为传递的一种手段。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技能,如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的操作与应用等。在此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安排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请学生完成一些课题、作业,通过电邮的模式进行上交。或者,在某些课文的学习方面,动员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或者讨论材料,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求知欲强,充满热情的初中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时代感的有益尝试。这就要求学校与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以构建新的教学环境为出发点,注重辅助教学模式的建立,编制优质的课件,使这一尝试起到良好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赵宇单位:常熟市王淦昌中学

第6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信息技术,利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一种情境,开启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强列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达到一种欲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初中生物《传染病及预防》一节时,课前先播放一段视频《健康歌》(动画版),视频背景上面衬上醒目的“健康快乐,人生幸福”的艺术字,让学生从歌曲的内容及艺术文字中领略到健康对人的重要性。紧接着伴随着上课的铃声,进入新课,仍然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资料展示的是“2003年,全民抗击非典”的一段画面,从非典的发生、发展,到在人群的迅速传播,以及给全民带来的危害及造成的恐慌等等,都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歌曲、文字、视频资料结集而成的特殊的情景氛围之中。在这种使人震憾的情景下,使学生内心“颤动”,自觉地想随老师了解《传染病及预防》的相关知识,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再如,江苏徐州三中的袁向萍老师在讲《诉肺腑》一文时,就很好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一开始袁老师放了名曲《枉凝眉》,“枉凝眉”正是唱林黛玉的,曲调深情婉转,如泣如诉,符合课文内容在品读、研读文本时,袁老师又放课件——宝玉黛玉的对话情节,同时提出问题,剧本和电影哪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这样的语文课,调动多种感官,不但施以良好的情感熏染,而且落实了文本语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一位教师在上地理时,把教材的要点、重点知识都做成了课件,一边讲课,一边用电脑放课件。一节课下来,容量比较大,同学们的参与也是积极的,但是课件是“流动”的,学完了这一节内容,同学们的头脑中,却没有很好的知识体系的建构,重点没留下,知识关系不清晰,这样的课件是没有大意义的。同样是这个内容,另一位老师则一边讲,一边将知识体系在黑板上展示出,而课件的设计,就成了一种辅助、一种延伸,“动”的课件与“静”的板书相辅相成,让学生感到内容清晰,而且知识纵横有机相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2.课件的展示,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无疑,恰当地使用课件可以使教学的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使用不当,反而会阻碍、限制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就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审美的形象思维,培养这一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借助文本的语言形式,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展开想象,进行联想和再创造。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件的花哨,追求课堂的所谓“活跃”,不是让学生去品读文本语言,而是展示所谓的课件,以此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有一位教师在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在学生刚刚了解课文之后,便一边放录音(背景音乐),一边放苏州园林的一幅画面。课是“活”了,但是学生的语文思维却“死”了。这样的语文课,不但没有使文本中的“文字语言”的内涵丰富地挖掘出来,而且也使文本中的本来丰富的内涵也大量流失。实在不可取。有人这样论过:“就人的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的。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很高的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作者:李海燕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三中

第7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夸美纽斯也说:“我们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农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文中的很多内容相距较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生涩,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而多媒体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动听、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手、眼、脑并用,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美;还有一句谚语叫“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美景。随后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看后不由惊叹:“真美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______”的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情绪高昂,踊跃发言,为下面的授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语文教学资源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其中仅听觉与视觉获得的信息就占94%。而多媒体教学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达到速度快、质量高的效果,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如在教授《故宫博物院》时,由于好多学生没有到过故宫,头脑中缺乏实际感受,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所以理解课文不免浮浅。我利用多媒体把参观故宫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语段,分析故宫复杂的建筑结构,了解其布局的讲究、摆设的豪华以及各宫殿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中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说明方法也有了深入的理解,还对我国举世闻名的故宫建筑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了敬仰与自豪之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作为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往往无法全面板书出来。多媒体却能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出教师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展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如在教学文言文《口技》时,我先在课前播放了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用相声演员高超的技艺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讲到文章的写作特色时,屏幕上出现了能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的若干句子,学生通过合作将不同的句子填入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的表格中,然后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不但明白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而且也学会了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同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四、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前学生预习课文,只是读一读课文、写一写生字、记一记作者。而现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就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特色、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等进行选择性了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知识面。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必要性;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多媒体教学改变单一模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简单性、直接性的特征,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在课堂上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整个课堂产生多样性的表达教学情境。

2.多媒体教学开展创新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文字、文本、图形、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够集中表现。带给学生全新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可以针对学生制作学生喜欢的教育模式。利用学生对视频、影像、图片的新鲜度,结合语文内容,做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实现了创新。

3.多媒体教学优化整体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同步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性在于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和集成性,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协调性,实现了整体优化。

二、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1.活跃课堂气氛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了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堂上,多媒体的介入,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材料,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声音、视频、图像的有效带动下,学生会发挥想象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体会语文教学的内容。

2.引发学习兴趣

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

3.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交互式电子白板 学习效率

一、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直观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状况来看,其更习惯于感性认知,然而,知识的习得过程通常为理性知识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初中学生的这一特质,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藉由感性认知实现对知识的理性习得。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将视频、音频与图形融合于一体,教师合理地利用电子白板,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官体验,进而对语文教学内容形成全方位的感性认知,并且能够使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帮助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先由学生小组交流,找出课文难点,为了让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形象起来,我特地做了课件。将文中的语句辅以画面想象,辅以音乐品味,辅以声、色、影,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兴趣高涨了,背诵的任务也轻而易举就完成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具备的交互功能为教师同学生搭建了知识交流沟通的平台,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在为学生讲授《苏州园林》后,文中所描绘出的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观,让学生无不产生“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渴望,看着学生那意犹未尽的神色,我马上利用上了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因为课前收集了相关的影像资料放在了资料库中,课堂中很容易带出相关内容,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的视频,一边听老师的介绍,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苏州园林的热爱之情。另外,库中可放很多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如一些课外的补充资料,图片、音频文件、动画……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前述所列举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随时展示,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后自行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性知识学习。

三、提升语文课堂练习效率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使用,语文教师不用如同先前那般在黑板上为学生誊写习题,而学生亦无需在练习本上进行抄写。教师能够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讲解习题,也能让学生来到白板前进行自行解题。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收获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提高知识纠错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系统具备“回放”功能,通过此项功能,教师能够为学生进行回放,使学生认知到自身的文字书写顺序是否正确。在阅读课堂之中,学生通常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文章朗读,以往教师只能在学生朗读之后,口头为学生指出不足,而学生往往“当局者迷”,对教师指出的问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难以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通过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教师能够将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进行情景再现,使学生通过观看自身的朗读过程,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有意识地进行改正。

五、促进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通常难以效度化地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实现系统性的反思,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无法完整的记录保存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想法,导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时往往出现遗漏,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反思。同样的,教研组在听课后开展同伴互助式的评课议课时,也只能是凭着自己的听课印象和听课笔记,对执教者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度思考。而基于电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能很好的弥补上述缺陷。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支持自动存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学生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对课件做的任何编辑,语文教师能够将这部分资源拷贝、存档,作为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法、教态、课堂教学组织、同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为日后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准备。由此可见,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即时存储功能,教师无需担心课堂教学进程的记录问题,能够将课堂教学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存储记录,从而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反思,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语文教学课堂。

六、结束语

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广泛应用,不但契合了新课改提出的教师应当注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应用的理念,同时此种教学辅助资源契合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与凸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师同学生之间实现知识交流与互动,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度且欠缺同学生进行沟通的讲授模式,学生能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附带功能了解自身的舛误所在,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反思,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同语文教学的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在各个发展时期,既有传承,又有一定背景条件下的发展变化,既有成绩也有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语文教学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正确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观。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中W阶段是一个人能力培养的关键,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语文教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个教学内容对一个人的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一系列的能力。

一、重视积累知识

1.基础知识方面

重视字音、字形、词语含义、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中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教师不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印在脑子里,今后再学习有关鲁迅的文章时,只要再进行简单的回忆复习浏览就可以了。

2.文体知识方面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框架意识。比如,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体裁分别是什么?学习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又是什么内容。如果学习的是说明文单元,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说明文的分类标准,说明对象如何寻找,说明内容具体是什么?该如何准确查找?说明的顺序一般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文的结构具体又有哪些?一般的说明方法包含有哪些?各自又有什么作用?说明文在语言上往往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因此,我的建议是先渗透知识点,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清晰地讲解。因为,这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应该掌握的。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这里说的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解疑答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例如,在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来分组讨论一下愚公精神。各小组经过讨论,分别从愚公的有毅力、坚忍不拔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个小组提出了一个问题:“愚公太傻了,愚公精神也不值得提倡,没有效率。既然在山里居住不便,为什么不搬家呢?那岂不是更方便?效率也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学生干脆提出“愚公精神就意味着没有效率,根本不值得学习”。发生分歧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就此问题继续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真正地做到了自主学习。这样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四、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第11篇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责任,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理念;方法;手段;合作探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8-01

1 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如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疾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慷慨大方;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十几种答案,而且很多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语文教学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又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肯定了作者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以及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做法,然而学生以发散思维,提出“教师态度不是太严厉吗?”、“现在社会不必要抄书了,生活没有这么困难了?”、“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不是懦弱?”等不同观点。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2 变“注入式”为“训练式”,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语文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有不少老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寻求好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训练”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首先“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授课,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的多样性。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说明事物的结构特点。教师首先点明说明文的几种结构方式,让学生判断,明确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并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从课文中找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原文句子,最后研讨课文内容。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其次“结合课后练习” 授课,我在教学中,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如《苏州园林》的练习一,这一题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练的问题,则是揣摩说明文语言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词语的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激发学习的兴趣。

3 变“传统”为“电化”,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师授课手段一般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电化教学取代了传统教学,传统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彩的画面、迷人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动画、清晰的教学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我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聆听《苗岭的早晨》乐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课件投影课文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朗读;而后一边听读课文一边展示美丽的图画,投影合作探究问题以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总之,一堂课在快乐有趣中结束了。

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文素养培养,就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培养出个性鲜明、情趣高雅、志向高大的新一代中学生。

第12篇

内容摘要: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多媒体以其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欣喜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