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项羽与刘邦

项羽与刘邦

时间:2023-05-30 10:4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羽与刘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鸿门释刘”,如果单从结果上看,似乎确为项羽失策,但哪能一概以最终的成败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究竟为何不杀刘邦?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鸿门宴》上的项羽心理活动作一番探析。

一、 守义的谦谦君子

中国人讲究一个“义”字,古语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项羽,出身于楚国望族项氏,秉承了上层贵族文化的诚信守义、知恩图报、光明磊落等品质。鸿门宴中,项伯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诺之。项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说得项羽没了底气,没有了攻打刘邦的理由,所谓杀之无名。既然项羽已同意了项伯的意见,就不能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讨伐刘邦,因此,他更不会以小人行径,在宴会之上置刘邦于死地了。如果对一个已经来谢罪的人还要杀害,就是杀之不勇,胜之不武了,项羽信义卓著,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贵族英雄。即使今天,坚信守义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秉承的最宝贵的精神传统。

刘邦自项梁起事,便紧随项氏集团南征北战,抗击秦军,虽然没打过几次胜仗,但刘邦曾和项羽联手攻打城阳、定陶、雍丘、外黄……可谓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战友”。刘邦在灭秦战争中是有功劳的,况且,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刘邦先入了咸阳。如今项羽设鸿门宴,刘邦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之则有违良心,这是诚信守义的项羽心理上所不能承受的。

再者,此前项羽曾答应季父项伯不杀刘邦,君子一言九鼎,再杀刘邦,不仅失信,也失和于叔父。鸿门宴上,樊哙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为由责备项羽时,很多读者疑惑为何出现“项王未有以应”的尴尬局面。其实,原因之一即是“义”在起作用。

因此,作为贵族后代的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真刀真枪地拼命,也不愿玩弄这种不仁不义的小人伎俩。因此,对于范增的多次暗示,他才“默然不应”,故作不闻不知,并宽容了樊哙的不敬,甚至产生了英雄惺惺相惜的情感,这其实都是“义”字在起作用。

二、 高度自信的心理

刘邦进入咸阳,他下一步会作何打算呢?《史记·项羽本纪》载: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沛公欲王关中”,此事应该属实。从沛公的言行中,我们也可窥得一二,“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见王也’。故听之。”而范增据当时情势,因势利导,激励项羽,并得到一个假想的结论:“此其志不在小”“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这是范增审时度势的结论,这是他高常人一等之处。

刚刚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取得辉煌战果的项羽,怎能忍受刘邦的嚣张气焰,因此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此时本不该吃饭,秦汉时期的人一天只吃两餐,项羽却一大清早要将士吃饭,项羽要将士吃饱喝足,目的是早点攻破刘邦的军队,把刘邦消灭。

但是,后来项羽却改变主意不杀刘邦,是因为他对自身勇气和实力有充分的自信。“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项羽本纪》)。这种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鸿门宴发生时,项羽不仅挟钜鹿胜利之威势,而且兵力要胜刘邦数倍。(“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由此看来,鸿门宴上项羽的确没有必要采用暗杀的手段来消灭刘邦。即便后来,如果他在其他方面政策正确,那么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清除刘邦。他的自信心理是有雄厚实力做基础的,并非妄自尊大。难怪项羽死前还三番五次地叹息:“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至死,项羽还觉得他有实力,较之于刘邦,他强大得多,他的失败是上天的意旨:“天之亡我。”

因此,在这样复杂的大背景下,项羽本身的贵族情结,加上项伯的撺掇、刘邦登门谢罪,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妄自尊大,而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

三、 仁而爱人的君子心理

一般人认为,项羽性格残暴,动辄杀人。但项羽杀人也有他的原则:他杀的都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大业和冒犯他尊严的人。

时谚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秦世仇,尤其项羽,祖父项燕即为秦所杀。号称卿子冠军的宋义奉命救赵,却徘徊观望四十余日,使抗秦事业岌岌可危,项羽果断杀宋义,排除进军障碍;当他发现秦国降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史记·项羽本纪》),毫不犹豫地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但是,项羽还有至情至性的另一面。范增对项庄所言“项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即使韩信也曾对刘邦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作为一名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武将,项羽本是性情中人,他不是政客,不像刘邦那样惺惺作态,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高祖本纪》)项羽仁而爱人,敢爱敢恨,因此才会有分食推饮的举动,才会见伤病者而落泪,才会流传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楚汉相持未诀,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这想法虽幼稚,但爱民之心天地可鉴。

也许,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在项羽看来,至少在当时刘邦还算不上是他的对手,如果随意杀了有功的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瓦解。

四、 “勇武”的角度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对于刘邦的到来,项羽定然高兴。最重要的是,刘邦没有让项羽在将士面前食言。项羽也是懂得兵法的,而且不少。不然,也不会“破釜沉舟”,《史记》也载“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本纪》)

古人所谓:“武者,止戈为武。”(《说文解字》)《孙子兵法·谋攻篇》也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是我项羽不想打刘邦啊,而是因为刘邦他已经认罪,亲自上门向我项羽请罪来了,我怎能再打,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我何乐而不受?这可是战争的最高艺术啊!因此,对刘邦的请罪,他得意忘形,一不小心脱口而出,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其次,鸿门宴上,刘邦主动臣服:乖乖让出关中之地以及秦国所有财宝,使得项羽及其他诸侯实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愿望。刘邦已经至军营请罪,使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所有胜利果实。如继续动武,不但毫无必要,而且不得人心。鸿门宴的结局以及以后分封都按项羽意志进行,一切完全掌控在项羽手中。鸿门宴上刘邦一无破坏他的大计之行,二无忤逆他的意志之言,刘邦是那么样“诚惶诚恐”地谢罪,那么样“诚心诚意”地解释,项羽有什么理由置他于死地?又怎能下得了手呢?再说刘邦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 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

第2篇

鸿门宴上,范增示意,项羽不应,是因为项羽不能杀也不愿杀刘邦,也并不是项伯真正救了刘邦。我们要用知人论世的思维去思考这一历史事实。当时,众多实权派并立,时势使之然也。刘邦、项羽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在众多实权派眼中,如果刘邦敢挑战项羽的霸主地位,那项羽杀刘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该。 但是如果刘邦对项羽俯首称臣,项羽只因猜忌刘邦就杀刘邦。在众多实权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项羽固然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但刘邦的军队呢?项羽却显然不可能马上消灭。众多诸侯的实力,他显然无法消除。

项羽不杀刘邦,那他当时已是无人能挑战他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杀了刘邦,众多实权派必然马上人人自危,项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马上就会受到威胁甚至丧失。

项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谋求自己最大的政治利益。就好象庞统劝刘备杀刘璋,程昱劝曹操杀刘备,刘备与曹操都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很简单,政治利益决定的。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说杀刘邦,也是基于政治利益。人们常奇怪,为什么项羽不杀刘邦。后来人们终于发现,在北伐成功后,不敢杀冯、李、阎任何一个人,情景大约也是如此吧!

项羽真的是妇人之仁吗?

最初会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觉势单力孤,于是就找项氏叔侄做帮手。项氏叔侄想当老大,于是项羽就拿刀把都尉杀了。有人不服,于是项羽拿刀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个,直到没有敢表示不服,项羽才住手。后来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后,下令屠城。当时的人都说,项羽打仗从来都是这样子的,太野蛮太残忍了。再后来项羽给宋义当副手,项羽不满意宋义的指挥,于是拿刀就把宋义给杀了。从此他成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再后来项羽大败秦军,俘虏了二十万秦军,他感觉这些秦兵留下来实是祸害。于是一黑夜把他们全活埋了。再后来有人说项羽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于是项羽把他扔到锅里煮了。再后来,项羽感觉义帝对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于是派人杀了他。这种人如果都称得上妇人之仁,那杀人不眨眼该是什么样子?!项羽绝对是一个举手不留情的人。

他为什么不杀刘邦,时也、势也!是迫于时势。这种时势,刘邦、张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则,凭刘邦那种雄才,张良那种智谋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托于项羽这号人的恻隐之心上。

第3篇

内容摘要:在平时有关《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关注了主要人物,而本文作者则另辟蹊径,通过对文中并不太引人注意的项伯这一小人物的分析,来领略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

关键词:《鸿门宴》 项伯 写人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关注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而对次要人物项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分析不够,讨论不深。那么,身处“鸿门宴”中的项伯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项羽接到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密报,又采纳亚父范增的建议,决定攻打刘邦。项伯连夜密告张良,张良不愿逃亡,转告刘邦。刘邦闻之,大惊,一筹莫展。张良建议刘邦通过项伯之口向项羽谢罪,项伯也要求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一一应允。项伯回到楚军军营,转达刘邦的“本意”,劝说项羽“善遇之”。从这个角度看,项伯是这次宴会的发起者。如果没有项伯看在与张良有旧的份上前往报信,鸿门宴断然无法举行。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气氛骤然紧张,千钧一发。此刻项伯挺身而出,暗中保护刘邦,缓和局势。范增项伯联手,使鸿门宴迭起,悬念丛生。

二是衬托了其他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刘邦的衬托。项伯的到来,为刘邦的脱险提供了可能。刘邦马上意识到项伯的重要性,在再三询问,确认项伯的可靠后,立即拉拢团结。他一改往日的傲慢无礼,盛气凌人,放低姿态,恭敬谦和,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项伯,并奉卮酒为寿,结成儿女亲家。危困之际,亲家理当相互帮助。鸿门宴上,项伯力保刘邦在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中化险为夷。“刘邦争取项伯”这件事,鲜明地表现了刘邦高人一筹的灵活,把他顺势而变的睿智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我们来说说对项羽的衬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项羽闻讯即定,事先竟没有运筹谋划,也不瞻前顾后,未免过于草率;刘邦的军队,难道一击就破?未免过于狂妄。但这种“草率”与“狂妄”绝非盲目。当时,项羽三军勇冠诸侯,剑锋所指,皆为齑粉。谁敢与之争霸?挑战项羽,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因此,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更不会把他当作竞争对手。项伯亦如此,他们都不像范增那样认为,“夺天下者,必沛公也。”这种轻视刘邦的心态突出了他们的目光短浅。毕竟,刘邦率军西进,能先破关入咸阳,绝非等闲之辈。占领咸阳后,一反暴秦之苛政,“约法三章”,收买人心,积聚力量,舍小利谋长远。对有如此鸿鹄之志的人,怎能麻痹大意,养虎为患?

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虽说项羽击溃秦军主力,激化秦朝内部矛盾,在瓦解秦朝统治上居功至伟。但终究是别人刘邦先攻破咸阳,按照约定,理应称王。现在违背誓言盟约,去攻打有功之人,确实违背道义。况且项氏为楚国贵族后裔,与一般的地痞无赖,宵小之徒到底不同,知耻重义的高贵还是有的。只要刘邦不擅自称王,万事好商量。之所以出兵教训刘邦,是为了维护自己霸王的权威。项羽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要杀掉刘邦的话,“击破沛公军”和“杀掉刘邦”不能等同为一回事。故项伯转告刘邦的谢罪,并以“击之不义”来游说,项王许诺。故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默然不应。故项庄舞剑,项伯翼蔽,项王没有阻拦。故刘邦离席出逃,张良致歉,项王未加责备。因为项伯与项羽都认为刘邦不能杀,一旦诛杀,就会蒙受“不义”之恶名,招致诸侯背叛,天下唾弃。后来,戏下封王时,项羽以巴蜀也是关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遵守了当年的约定。这里通过项伯衬托了项羽“重义”的性格。

司马迁写人闲笔不闲,举重若轻。区区一个“项伯”,就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其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第六中学)

第4篇

刘邦少时嗜酒如命,经常喝酒不给人家酒钱,甚至在当了皇帝衣锦还乡时,还欠别人酒钱。有一次县令招待客人,他说大话,说送一份厚礼,结果是一分钱都没送。他生性狡黠,油猾,爱吹牛皮,如此一个市侩算得上君子吗?

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轻时就带了一支由八千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军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时,常亲自持汤喂药,赏赐衣物、食品,但由于对有功的贵族封赏较少,所以他们纷纷倒戈,以至于项羽后来败给刘邦。如此一位体恤士兵的好将军,竟被刘邦及其部下嘲笑为“妇人之仁”。

人才方面,刘邦有萧何、曹参、张良、韩信、蒯越、英布、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皆当世之英豪,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不胜就有悖天理了。

而项羽呢,仅范增一人而已。韩信、英布、蒯越等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了。表面上看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不懂得驭下之术,实则刘邦阴险狡诈、圆滑而已。当时韩信握有十万重兵,举足轻重,曾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就帮助刘邦一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了壮大抗击项羽部队的力量,勉强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得天下后,还不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韩信,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一首脍炙人口的临刑诗应运而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不是韩信的真实写照吗?高祖皇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英布等异性王,要知道他们曾是与高祖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啊!

在新丰鸿门,刘欲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进攻刘邦十万人马。刘邦害怕了,就笼络项羽季父项伯,以兄弟相称,并对项羽称臣,使项伯在鸿门宴上,常以身子挡住刘邦。如此行为,恐怕只有刘邦一人能做到吧!

而项羽被围垓下时,也不曾有过诸如此类的行为。项羽垓下突围后,走东城,仅二十八骑,而汉追兵数千人。此时乌江亭长已准备好了快船,准备把项羽接回江东,而项羽不肯。念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诗句,最后拔剑自刎,血洒乌江。倘若霸王接受乌江亭长的劝慰,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亦可重整旗鼓,再拉起一支队伍,与刘邦一决雌雄。而项羽却认为这很可耻,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了死亡。刘邦苟且偷生,奴颜媚骨。试问刘邦、项羽谁是君子呢?(现为初三年级)

第5篇

在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刘邦围垓下,因受不了自己的失败和虞姬的死去而自刎,他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李清照《夏日绝句》中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项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不一般。

刘邦少时嗜酒如命,经常喝酒不给人家酒钱,甚至在当了皇帝衣锦还乡时,还欠别人酒钱。有一次县令招待客人,他说大话,说送一份厚礼,结果是一分钱都没送。他生性狡黠,油猾,爱吹牛皮,如此一个市侩算得上君子吗?

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轻时就带了一支由八千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军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时,常亲自持汤喂药,赏赐衣物、食品,但由于对有功的贵族封赏较少,所以他们纷纷倒戈,以至于项羽后来败给刘邦。如此一位体恤士兵的好将军,竟被刘邦及其部下嘲笑为“妇人之仁”。

人才方面,刘邦有萧何、曹参、张良、韩信、蒯越、英布、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皆当世之英豪,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不胜就有悖天理了。而项羽却因多疑而无良将,这大概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了。

而项羽呢,仅范增一人而已。韩信、英布、蒯越等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了。表面上看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不懂得驭下之术,实则刘邦阴险狡诈、圆滑而已。当时韩信握有十万重兵,举足轻重,曾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就帮助刘邦一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了壮大抗击项羽部队的力量,勉强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得天下后,还不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韩信,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一首脍炙人口的临刑诗应运而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成也想和败也萧何”这不是韩信的真实写照吗?高祖皇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英布等异性王,要知道他们曾是与高祖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啊!

由此可见,汉高祖是多么,把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送上断头台,不顾当年情分。如实项羽,可会如此?

在新丰鸿门,刘欲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进攻刘邦十万人马。刘邦害怕了,就笼络项羽季父项伯,以兄弟相称,并对项羽称臣,使项伯在鸿门宴上,常以身子挡住刘邦。如此行为,恐怕只有刘邦一人能做到吧!

而项羽被围垓下时,也不曾有过诸如此类的行为。项羽垓下突围后,走东城,仅二十八骑,而汉追兵数千人。此时乌江亭长已准备好了快船,准备把项羽接回江东,而项羽不肯。念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诗句,最后拔剑自刎,血洒乌江。倘若霸王接受乌江亭长的劝慰,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亦可重整旗鼓,再拉起一支队伍,与刘邦一决雌雄。而项羽却认为这很可耻,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了死亡。刘邦苟且偷生,奴颜媚骨。试问刘邦、项羽谁是君子呢?

五年级:媛汐

第6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有看鸿门宴吗?那有什么感受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鸿门宴读后感600字高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1《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2也许大家都听说过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吧!其中就有一段著名的《鸿门宴》,在鸿门宴中,你喜欢的是项羽还是刘邦呢?

曾经的项羽,可是“力拔山兮力盖世”的人物,他能扛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楚霸王!但是他那桀骜不驯、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错过了一你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军师范增就让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可是刘邦知道后,认为这鸿门宴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一线生机。

宴会上,项庄上前为刘邦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这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来护驾。樊哙气冲冲地闯进门来,严厉指责项羽,项羽羞愧万分。此时刘帮以上厕所为由,趁机逃出了项羽的军营。

在此,我们发现项羽在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了刘邦,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3《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4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5今天,学完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有一些感触。我用纸和笔把这些感触写下来。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

第7篇

一、不要面子却很有面子的刘邦

刘邦好酒,但是没有钱来买酒,于是便赊酒。因为每当刘邦来饮酒时,卖出的酒竟是平日的数倍,酒家很奇怪。喝醉了酒的刘邦倒头就睡,他的身上常有龙出现,令酒家很奇怪,到最后酒账不了了之。没钱买酒并且赊酒是没有面子的,但是能够一直喝下去,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到吕公家庆贺,身无分文,却诈称“贺钱一万”,明明是吃白食,竟令吕公刮目相待,不但请坐上座,而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刘邦。要知道连当时与吕公要好的县令求亲,吕公都不同意,却将女儿许给了只有一面之交且是来吃白食的刘季,这是不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负责看管城门的老头郦食其来见刘邦,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为其洗脚。郦食其很不客气地批评刘邦说:“你这样子接见老年人是很不礼貌的!”被人当面批评是很没面子的事,但是人家刘邦马上知错就改,整理了衣服就向郦食其道歉,请其上座。于是得到了一条重要的计策:袭击陈留,以得到秦军储存的粮食。

被项羽追得到处跑,自己的父亲也被捉住,当项羽要煮了他的父亲喝汤时,刘邦却厚着脸皮说:“咱俩是仁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喝人肉汤时能不能分给我一勺子呢?”在危急关头,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些,刘邦竟然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连马夫都看不过了,下车把孩子抱到车上。追兵一急,刘邦又把孩子推下车去,马夫停下车再把孩子抱上来,“如是者三”。我想,脸皮薄一点的父母,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都会愧杀。但是,人家刘邦脸皮很厚,不要这个“慈父”的假面子,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啊!

韩信的军权越来越大,对刘邦的命令有点打折扣了,于是刘邦说:“事成之后,封你为齐王!”韩信马上漂亮地完成了刘邦交给他的任务,刘邦也说话算数,封韩信为齐王。封了韩信为齐王之后,刘邦有点后悔,于是大清早单枪匹马闯进韩信的卧室,把大印夺了过来。想想吧,这和两个很要好的孩子,翻脸之后的“算账”有什么区别呢?那时刘邦已经快要称帝了,干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很没面子啊?然而,夺了韩信的大印,却为后来维护自己皇帝的面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很要面子却很没面子的项羽

看到秦始皇出行,项羽是充满羡慕的,说道:“彼可取而代也。”在以后的战争过程中,项羽时刻没有忘记“风风光光”回家乡的念头。在称霸之后,项羽不是思考如何“安邦定国”,而是在想:“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正是项羽的爱面子,才导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听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大怒:这厮也太不给我项羽面子了。传令下去:“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然而项伯被刘邦收买了,项伯替刘邦求情说:“刘邦日夜盼望你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刘邦是不敢忘恩负义的!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合乎道义。”听了项伯所谓的一番大道理之后,项羽的火气消了。因为项羽很要面子,“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他是不屑于做的。

等到第二天刘邦亲自来谢罪时,一听刘邦说“我根本没料到比将军您先进入关中,一定是有小人说了我的坏话”,项羽感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听着刘邦一口一个将军,看着刘邦诚惶诚恐的样子,项羽决定“大人不计小人过”,给刘邦一个面子。项羽本来有很多机会杀掉刘邦,但是一考虑到面子,便白白地把机会放走了。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说:“我打仗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称霸据有天下。然而今天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啊!”为了证明不是自己作战方面的错误,项羽又说:“我要让大家知道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作战的过错。现在我马上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来回三次冲破重围。”然后项羽就像演戏一样做给自己的手下看,事成之后,他向骑兵说:“怎么样?”在被重重包围之下,项羽仍然把面子看得很重,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把失败推卸得一干二净。

逃到乌江亭,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纵横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以称王。”项羽大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其实项羽内心深处是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面”的羞愧,也就是面子在作怪。

三、要不要面子无所谓的韩信

韩信很穷,品行又不好,人们都很厌恶他。他常常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有一次竟然在南昌亭亭长家里吃了好几个月的闲饭。我想亭长夫人的脸色一定是“冷若冰霜”,但是人家韩信不在乎,照吃不误,那个脸皮真是很厚。

为了摆脱这个死皮赖脸吃白食的韩信,亭长家里提前开饭,等韩信来吃蹭饭的时候,人家把碗都刷干净了。

没有了饭吃,韩信只好到河边钓鱼,有个给大户人家洗衣服的老大娘看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韩信就蹭了十几天的饭,直到老大娘活干完了不再来洗衣服。老大娘也是个贫苦之人,要不也不会给人家洗衣服,所带的饭一定也不多,然而人家韩信的脸皮就是厚,连这样的饭都能吃得心安理得。

有个少年侮辱韩信,让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俗话说:士可杀而不可辱。然而韩信竟然是:士可辱而不可杀。愣是把面子抛到九霄云外,趴在地上,钻了过去。

我想,如果后来韩信没能成为大将,对于这段历史人们不知道要怎么议论呢。至于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对这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少年反而以德报怨,真不知道韩信是怎么想的,韩信是不是想要挽回点面子:你看我是多么大度!

四、要不要面子是个问题的荆轲

荆轲很矛盾,有时不在乎面子,有时又视面子大于性命。

有次荆轲和盖聂讨论剑术,盖聂发了脾气,用眼狠狠地瞪着荆轲。于是荆轲便走开了,并且驾上马车立刻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还有一次,荆轲与鲁勾践玩一种赌博游戏,因为争夺博局上的格道,鲁勾践恼怒地呵斥了荆轲,于是荆轲就默默地逃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和鲁勾践见面。

后来,荆轲答应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但是由于等候另一个助手没有马上动身,太子丹怀疑荆轲胆怯了,询问荆轲道:“时间已经不多了,难道您还有什么想法吗?”荆轲听了大怒,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说道:“冒失地前进,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您竟然怀疑我了,那么就诀别吧!”为了面子,荆轲竟然明知道意气用事可能失败,还是负气上路了,悲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第8篇

关键词:刘邦 高祖本纪 淮阴侯列传 项羽本纪

刘邦是汉代的开国皇帝,也是司马迁《史记》中着重要叙述的历史人物。由于司马迁自身的遭际,以及汉初的学术思潮等影响,司马迁对任何历史人物都尽力展现其真实的历史形象,因此无论什么人都有正面与负面的特征与表现,显示其真实而复杂的多面性。这是与后来许多“为尊者讳”的史书很不相同的。

一.《高祖本纪》中的刘邦

与其他史书一样,刘邦的主要历史是在《高祖本纪》里进行叙述的,司马迁在其中表现的刘邦形象,主要方面是正面的,有这样几个特点:

1.深谋远虑,识得大局

秦二世而亡一大半的原因是其苛刻的刑罚以及秦二世本身的荒无度,刘邦正是看出了这点,因此一直在众人面前树立仁厚爱人的长者形象。司马迁在写《高祖本纪》时为了突出这点,致力于拿项羽和刘邦作对比。如在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准备派人向西攻打咸阳时,文章这样写道: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G悍滑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项羽G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怀王是项羽叔侄拥立的盟主,但他和他手下的众将对项羽却是这样的评价,反而对刘邦大加称赞,这足可见出项羽和刘邦在人们心目中的差距,这是奠定刘邦最后胜利的关键。

中国有句俗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刘邦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让百姓爱戴自己,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得称自己为王。

在刘邦率先诸侯行知霸上的r候,秦王子婴自缚请罪,但刘邦没有诛杀秦王,而是将他交给主管官吏。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赢得民心。更是一种暗示,暗示百姓连秦王婴都投降了自己,那么他刘邦就一定是众望所归的胜利者。一番自我表白之后,他就和秦诸县父老“约法三章”,声言来意,并保证他的军队军纪严明,不会烧杀抢略。在“秦人大喜”,争献“牛羊酒食”时,他又客气地谢绝。在这么多的铺垫下,最后的结局就像刘邦所想的那样“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在这里,刘邦的谋虑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2.长于用人,勇于认错。

无论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怎么美化刘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论领兵打仗的才能,刘邦是远远不及项羽的。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重要的不是自己拥有多么杰出的才能而是要善于识人用人。在这方面,刘邦做的尤其出色,他在驾驭人的同时也乐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沛公率西进时,郦食前去拜见刘邦,《高祖本纪》中短短几十个字,刘邦不耻于承认错误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了。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除了善于认错之外,刘邦还能用人。韩信、陈平投奔他,他能用之,周勃、灌婴谗害他,他能用之。在用人上,他可以说是达到了气魄非凡的境界。用人不仅要给位,给权,给钱财,更重要的是要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采纳。

后来当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他曾进行了一番自我评价,虽有自傲之意,但也还算的上中肯,揭示了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由此可见,刘邦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有着清醒的认知。利用长处,避免短处说来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刘邦做到了所以他也成功了。

当然《高祖本纪》中也不全然是对刘邦的赞美,其中也有些许批评,但毕竟在于少数,司马迁对刘邦性格阴暗面的描写多在于与刘邦相关人物的传记中。

二.《高祖本纪》之外的刘邦

刘邦的事迹,在同时代其他人的传记中也有比较多的表现,这其中笔墨较多的有《项羽本纪》和《淮阴侯列传》。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刘邦与其本纪中的形象显然有较大的差异。

1.生性多疑,自负狡诈

首先,我们能肯定的是刘邦是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这是不可否认的,关于这点在所有有关刘邦的传记中都有讲到。但在《项羽本纪》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出刘邦骨子中的狠辣与多疑。沛公入驻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的反差表现引起了范增的关注,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项羽决定发兵攻打刘邦。

而在这种关键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冒险夜闯刘邦的军营向好友张良泄露了泄露,想让张良连夜和他一起逃走,却被拒绝: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从张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收买人心很有一套,“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邦的礼贤下士让无数的能人为他出生入死以报知遇之恩,在这点上,项羽远远不如他。但张良心中的贤君刘邦在知道项羽想要杀他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他毫不犹豫的将“欲称王秦地”的责任完全归罪于他人: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由此可见其实刘邦和项羽一样也是个自负的人,但他比项羽会伪装,会将自己的这种自负隐藏在任人唯贤的面具下。还不止这些,刘邦在推卸完责任之后还不忘对张良猜疑“君安与项伯有股?”在张良拒绝和项伯逃离并将情报告诉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就应该看出他的忠诚,但他仍不放心,仍是怀疑。或许,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将来刘邦屠杀功臣的影子。

在《淮阴侯列传》中也有着这样一段很精准描绘刘邦的语句: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蒯通认为人心难以猜测。韩信功高盖主迟早会被抛弃。后面的事实证明蒯通并没有错,韩信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关押。几年后就身死宫中,并被诛杀三族。

刘邦之所以处心积虑想要处死韩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统治受到了威胁,他对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自信,领军作战才能,他比不过韩信、英布;谋略智慧他也比不过张良、萧何。只要这些人中有几个联合起来,他的地位就是不保了,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地软禁韩信。诺不是张良功成身退,恐怕他的结局也不会太好。

刘邦的多疑在韩信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刘邦在被困荥阳调韩信救驾却被乘机要求封韩信为王时就埋下了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韩信生死后才被彻底拔除。

2.春荻纠保不择手段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帝成业百将死。”刘邦出身草莽,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他的身边聚集了许多能人异士,先后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这些人在他称帝之后成为了专制皇权的最大隐患。于是,刘邦选择了杀戮功臣来巩固他的政权。将领阳夏侯陈g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更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这样凶狠毒辣的刘邦又哪里是将领们心中仁慈的君王,此时的他恐怕连项羽都不如。

《项羽本纪》中记录汉王败于彭城,家眷四处逃散。刘邦在逃忙的路上遇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西逃。但在楚军骑兵追赶他们是,刘邦做出的事情却不符合他仁德君子的名号: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

这段话说的是刘邦逃跑途中推坠儿子女儿下车的事,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况一定非常紧急情,在这种时候刘邦他选择推孩子下车以保全自己,或许从君王,从上位者的角度看,他是正确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想法每个君王都应该有。但从一个父亲的身份来看,刘邦的这种行为确实算得上是凶狠残暴。对他而言,在危机关头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抛弃的。

第9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第10篇

(《资治通鉴》)

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③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因以与之( )②项羽不然( )

③连百万之众( ) ④有功者害之( )

2.与“陛下使人攻城略地”中的“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孙吴之略B.进兵北略地

C.而略不世出者也 D.若其宏才大略

3.下列句子中的“所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B.此所以失天下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两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别是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通

_________ 。

A.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B.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C.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D.群臣说服

5.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一个成语出自于本文,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史上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取胜而告终。从本文来看,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归纳。

第11篇

奇特婚礼

秦朝末年,陈留郡阳武县,一场婚礼成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谈资。新郎官是十里八乡著名的帅哥剩男,新娘子更是死了5个老公的富婆寡妇。这个新郎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出生在阳武县户牖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去世,跟随大哥陈伯一家生活。少年陈平展示出与一般农村孩子不同的潜质:他喜欢读书,却不愿意做农活。陈伯勤力稼穑,全力资助陈平的学业;可是他老婆却觉得这个小叔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成年后的陈平长得高大英俊,一表人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帅哥。有人问陈伯老婆:你家小叔子究竟吃了什么好东西,能长成这样呢?她冷冷回答说:也不过是吃点粗粮罢了,有这样的一个小叔,还不如没有呢!

时光飞逝,很快陈平就到了婚娶的年龄。陈帅哥的大名在当地绝对是如雷贯耳,所以尽管家里很穷,仍然不乏前来提亲的媒人。只不过一般的有钱人家舍不得让女儿跟着陈平过苦日子,而贫苦人家的女儿陈平也不愿意娶。久而久之,陈平沦为了“剩男”一族。

陈平对这种情况也暗暗着急。他打听到本乡一个姓张的大富翁有个孙女,已经结了五次婚,但每次婚姻都以丈夫马上死去而告终。因为这样,张富姐成了克夫的代名词,没有人再敢娶她。经过一翻思想斗争,陈平决心要娶这个女人。

得知陈平对自家姑娘有意思,张家人的心态是忧喜参半。喜的是女儿终于有可能摆脱独自终老的悲惨命运,忧的是传说中的陈平是个毁誉参半的问题青年。最后,张富翁决定亲自出马,实地考察一下陈平的人品才干。这次考察地点放在了一个大户人家的丧礼上,陈平帮忙办理丧事。张富翁仔细观察了陈平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不觉暗自首肯。丧事结束后他又尾随陈平回家,发现陈平家里连门都没有,只是挂了一张草席,但户外却有不少贵人留下的马车痕迹。由此他断定陈平交游广阔,志向非凡,绝对是个可造之材。回来后,张富翁说服了家里人,决定把孙女嫁给陈平。他不但负责了婚礼的一切开销,还谆谆告诫自己的孙女:嫁过去以后不要摆什么富家小姐的架子,对陈平的兄嫂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有礼。

有了岳父家的大力资助,陈平一举脱贫致富,跻身当地有身份之人的行列。摆脱了经济困扰之后,陈平的交游更加广阔,学识、名声急剧飙升。一次乡里举行社祭,陈平负责把祭祀后的牲畜分割给大家,他“分肉甚均”,获得了一致称赞。陈平独自叹息道:“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辗转归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率先举起了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英豪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到处是烽火狼烟。陈平分析天下大势,觉得秦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如此时机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想干就干,他得知义军已经来到自己家乡一带(战国时的魏国领地)活动时,立即辞别家人,前去投军。

自古雄才多磨难,陈平的投军过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他首先投奔的是陈胜义军在魏地的部队,但所献的计策不被采纳,而且还遭到谗言攻击,只好灰溜溜地离去。

陈平投奔的第二个主子是项羽,在这里他过得也并不如意。项羽表面礼遇,实际却不给他任何职权。后来楚汉相争,项羽所封的殷王(原为战国时赵国将领,封地在河内)背叛了楚国。陈平主动请缨,成功降服了殷王回来。项羽一高兴,给陈平封了个都尉的官职,并且赏赐他黄金二十溢(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溢)。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刘邦的部队攻占了殷地,项羽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有人在其中捣鬼,于是打算杀了己方平定殷地的这些人。陈平收到消息,觉得在项羽手下实在呆不下去了,当即封金挂印,项羽的赏赐一文不取,只带了随身的一把宝剑就扬长而去。

两次失利并没有消磨陈平建功立业的雄心,他清楚当时有能力争夺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于是决心去投奔刘邦。在前往刘邦军营的途中,需要渡过一条大河。划船的艄公不是善类,他从陈平的打扮装束猜测他是个逃亡的将领,身上可能还藏有金银珠宝,就动起了坏心思。陈平一看艄公的眼神,立即猜到了对方的意图,他当机立断,假意说天气太热,脱掉了自己的衣服,精赤上身装作要去帮忙划船。艄公瞪大眼睛看着陈平,发现他衣服里面什么都没有,便打消了谋财害命的念头。就这样,电光火石之间,陈平成功地使自己逃脱了一场杀身之祸。

崭露峥嵘

陈平通过一个熟人——魏无知去求见刘邦。刘邦满口答应,却只是叫人安排他和另外十几个求见者吃饭休息。陈平一看不对,马上站出来说:我有话要说,很重要的事情,过了今天就没有意义了。刘邦觉得陈平与众不同,就和他谈了起来。他们的谈话内容没有记载,反正结果刘邦非常高兴,马上任命陈平做了都尉。

刘邦手下的将领听说陈平三言两语就做了都尉,纷纷前来说他的坏话。陈平对种种污蔑根本不加解释,他对刘邦说:我之所以离开魏王、项王,是因为他们不能听我的计策。后来我听说大王能用人,这才前来投效。如果大王觉得我帮不上什么忙,那就让我回家吧。您给我的赏赐我一文没动,原封奉还。刘邦越发觉得陈平难能可贵,“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里,请求割地求和都行不通。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详细分析了项羽的人品性格,指出项羽最大的缺点在于小气和猜忌,最好办法莫过于使用反间之计挑拨他们的君臣关系。刘邦深以为然,当即拿出巨额黄金任由他处置。

第12篇

宴会之日,刘邦、张良和樊哙等一行到来。宾主欢叙后,分席坐下。范增呕心沥血谋划的“百毒宴”隆重开席。首先是餐前小吃,包括矿物油加工制作的毒瓜子、猪大粪浸泡制作的臭豆腐和人造色素染色的海带,香脆可口;然后是双氧水漂白的鱼翅与激素鸡熬制的鸡煲翅汤,汤色纯白,香浓得让人食欲大动。主菜陆续登场,有“肯德鸡”的苏丹红烤鸡翅,红艳诱人;清蒸孔雀石绿多宝鱼,鱼身铺上葱丝,翠滴;海南毒豇豆清炒重金属超标的毒带子,荤素搭配,营养充足,毒性丰富;敌敌畏金华火腿烩毒豆腐和冬笋,色香味毒俱全;粗如手臂的避孕药鳝鱼用来烧烤,假如刘邦吃了,相当于被计划生育了,一年内想要小孩估计很难;红烧瘦肉精猪脚,多食保证得“疯猪症”。主食是石蜡翻新陈米饭和淋巴结肉馅爽口水饺,雪白光洁中暗藏杀机;酒水是工业酒精勾兑的“猫台酒”;饮料则是上海三联霉菌乳酸饮料和含砷蜜桃多果汁。更引以为豪的是,全部菜肴采用百炼地沟油烹制,毒性更上一层楼。这一桌饭菜,乃天下毒物之大全,堪称问题食品界的最高水准,甭说是刘邦等人。毒死一群非洲象也绰绰有余,实乃时令进补,杀人灭口之最佳食材。

项羽和其他陪席的人早被三番叮嘱只能假吃或做做样子。而刘邦这边一向经济困难,生活艰苦,几时见过这些美食佳肴和山珍海味?于是放开怀抱大吃大喝,不一会便风卷残云,杯盘狼藉。借着酒意,刘邦向项羽献上家乡名菜――牛肉生。为了表示恭敬,刘邦先吃了一口,项羽有点恶心,但是抹不开面子,不顾范增频频制止的眼色,硬生生地吞了下去。这一场宴会宾主尽欢,最后上了一些农药超标的毒葡萄和蜜桔才算圆满结束。

告别时,范增见刘邦他们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没有半点中毒的迹象,几次暗示要上刀斧手,都让项羽制止。刘邦二行人全身而退返回灞上。

事后,范增派人继续打探刘邦等人的消息,见刘邦始终没有毒发身亡,好生奇怪。经过明察暗访,才知道原来刘邦等人专用地沟油烹饪菜肴,日日食用毒大米毒豇豆等,鸿门宴上的菜式对他们来说不过小儿科。刘邦本人一向相信无毒不丈夫,所以主张日服一毒,百日后不仅百毒不侵,而且全身早已毒如蛇蝎。有一次,一条五步蛇不慎咬到他,结果患上了坏血症,只爬了五步便一命呜呼。范增听后,叹道:“汉王百毒不侵,天下迟早是他们的。”

项羽为了面子付出了代价,刘邦所献的牛肉含有弓形虫,侵人头中,令项羽头痛欲裂,性情大变,行事暴戾,亚父范增含恨离开了。刘邦暗中发动食品攻势,而且从娃娃下手,最厉害的一招是利用奸商向楚地大量倾销三聚氰胺婴儿奶粉,当地婴儿大多成为“大头婴”或“结石宝宝”,民间怨声载道。不几时,西楚霸王徒有虚名,实则人心涣散不堪一击。

最后,楚军兵败垓下。夜间,汉军四面楚歌,楚军斗志全无。项羽身边的人寥寥无几,只有虞姬和乌骓马陪伴着他。项羽知大势已去,英雄末路,心中悲苦,没想到自己英雄盖世,纵横天下,到头来却栽在区区吃的问题上面,不禁慷慨悲歌,吟唱出荡气回肠,震古烁今的《垓下歌》:

地沟油兮毒大米,

雀绿鱼兮激素鸡。

饮苦食毒已难堪,

人心之毒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