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

时间:2023-05-30 10:4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针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针灸

第1篇

主攻:颈、肩、腰、腿、关节疼痛、扭挫伤等骨病,顽固性头痛、失眠、心慌、胸闷、腹胀、腹痛、便秘、泄泻、面色不华、痛经、月经不调、阳痿、等脏腑疾病,X型腿、O型腿、口眼歪斜、驼背、长短腿等骨骼结构疾患,太极揉腹、捏脊调理小儿消化不良、夜啼、久咳等儿科疾病。崇尚道法自然,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医患结合,健康养生,疗效显著,患者信赖。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本期专访武汉道一堂中医医院针灸专家张忠,他介绍,针灸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如今,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谈行医多年的经验

记者采访张忠时,他一直用很平和的语气回答记者的问题,他说他从事中医针灸二十多年,深深的热爱中医,也拜读了很多名家的医书,对中医治病也有一定的理解。他觉得在治疗病人时,首先要有仁和之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问题,比如有的病人来,只是为了调节腰疼,经过综合调理后,常常不只解决了腰疼的问题,很多都有意外的惊喜,困扰多时的症状减轻了,或者没有了,大大提高了病人生活的质量。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和探索,他发现了人体很多疾病的产生,都是因人体结构失衡后发生的,因此在治疗时,他总是经过病人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表相来治疗,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张忠说道,中医治病目前的状态是人们的认识有偏差,可能有些人会认为中医就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在我的理解里,中医是中是为本,医是为用,具体的意思就是让人保持一个中和、中正和中庸这样一个境界。而中医通过“望、闻、闻、切”来了解病人的w型,结构和体质的,通过病人的体型结构和体质来对症下药。

谈中医针灸与西医的区别

谈到中医针灸与西医的区别时,张忠表示,中医针灸的本质是针对人体的经络穴位这方面入手,是以中医的思维来决定中医的处方和治疗范围。中医有中医的好处,西医有西医的好处,西医最大的好处是见效非常快,治求目的非常明确,缺点是副作用比较多,西医领先的四个方面急救、免疫、仪器诊断、手术等这是西医的优势。

针灸作用中方的治疗一是运用针刺和灸诊来防治疾病的,应用针灸治病有很多优势,避免了内服和注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在中医学上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针灸疗法适应症非常广泛,据资料统计,针灸可以治疗三百多种疾病,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疗效,是其他中西医疗效所无可比拟的,即对某些病症,针灸应该是首选,像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科的多种病症都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和预防。再者,针灸治病的疗效也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各种疼痛问题上是非常有优势的,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针灸易学而难精,正因为如此,针灸治疗,历经千年而不衰,并激发了全球性针灸研究热潮。

谈对每一位看中医病人的态度

“每一位选择看中医的病人,多半都是一些疑难杂症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的疾病。”张忠认为,很多人治病都是西医治不好后去看中医,每一位选择看中医的病人,要么是崇尚绿色治疗的,要么多半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难以治愈容易复发的疾病。病人疾病的发生一般是分三个阶段的:一是人体结构失衡期,就像是汽车的大架歪了,但汽车还能跑;二是,肾脏功能失调期,由于形体结构长期失衡,最终影响内脏引起肝脏功能失调,这时疾病的各种症状都表现出来了,是病人选择的治疗时期;三是思想情绪障碍期,因受疾病牵连,不断的折磨,导致患者心身疲惫。由此可见越早发现病人所受的痛苦越小,治疗起来也更容易,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程越长,治疗起来越费工夫。最后张忠提醒,每个人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能遵循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早发现早治疗,少受些痛苦,让自己的生活更好,更有质量。

【延展阅读】

拔火罐有哪些误区

拔火罐是一种传统的外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机械的或加热的方法,驱除罐内的空气,利用其负压,吸附,在局部造成微小的皮下淤血,这种小创伤能刺激人体自身功能(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的效果。但在日常使用中,有很多人还是对拔火罐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1:拔火罐后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误区2:拔得时间越长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因为火罐拔得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伤害到了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建议:正确的拔火罐时间应该是在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

误区3:同一位置反复拔

一次不成就拔两次,同一个位置反复拔,认为这样才能拔出效果。其实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坏,比如红肿、破损……那就得不偿失了。

建议:拔火罐的时候,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

误区4:拔胸口、肚子

很多人认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实这样也是错误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为这样拔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建议:我们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

误区5:老新产品差别不大

拔火罐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传统火罐和现代拔罐器之间的功能并无太大差别,尤其是材料的差别,对于火罐的疗效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是针对寒症如、老寒腿等,则使用传统的需要点火的火罐效果更好些。

第2篇

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而中医针灸治疗哮喘历史悠久,疗效非常显著,且其具有治疗方法多样、价格低廉、复发率低、简便安全、无不良作用等优势,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值得在临床大量的推广及应用。现将收集到的文献整理、总结并分析近年来运用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也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疗法;哮喘;综述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患,其典型特征为可逆性气道阻塞,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气流障碍引起的呼吸困难、胸闷、喉中带有哮鸣音以及咳嗽等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哮证”“喘证”范畴。中医认为哮喘乃多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机体虚弱、腠理疏松,卫气不固,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环境变化引发,易为外邪侵袭,外邪侵袭首先伤肺,若反复发作,气阴俱伤、可波及脾肾,因此“正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也是辨证的主要依据。目前对于哮喘治疗尚未有明确的诊疗方案,多以控制症状为主,中医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中医针灸治疗哮喘疗效肯定,且无不良作用,值得临床大量推广和应用,现将近年来中医疗法对哮喘的治疗综述如下。

1单纯针刺疗法

刘红娥取膻中、肺俞、定喘、肾俞为主穴,定喘、膻中施捻转提插(泻法)手法;肺俞、肾俞斜刺补法;每周2~3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临床痊愈32例,占36.8%;显效5例,占5.7%;好转27例,占31%;无效23例,占26.5%。邵素菊等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85.9%。王海荣等以针刺攒竹为主穴治疗哮喘,结合中医辨证取穴为原则,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6.10%。孙六合等[4]运用双侧孔穴,再配合头针穴区额旁1线,治疗发作期哮喘39例,总有效率94.7%。徐永刚等以泻法针刺膻中穴治疗哮喘20例,总有效率为90%。蒋向东以针刺翳风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60例,进针后施以提插手法为主,出针时强刺激,针刺1min后有效5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2艾灸疗法

吴捷等取肺俞、心俞、膈俞穴三伏天运用隔姜灸治疗哮喘120例,每穴灸3壮,隔天1次,共3次,结果治愈19例,显效44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90.8%。洪建云取穴:①大椎、脾俞、肺俞;②膻中、定喘、肾俞。在初伏行化脓灸,每年1次,连续2年,交替用穴,总有效率96%。赵吉平等取大椎、肺俞、足三里、列缺穴,施以温和灸治疗36例,总有效率86.1%。吴洪皓等运用天灸疗法治疗哮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穴位贴敷疗法

李丽萍等将冬病夏治贴膏贴敷于肺俞、膈俞、心俞穴治疗哮喘130例,结果有效率达到80%。吴爱莉初伏取肺俞、大杼、心俞,中伏取大椎、定喘、天突、膻中,末伏取厥阴俞、风门,用复方斑鳌膏贴敷治疗200例,有效率为91%。张舒雁等均选取背腧穴穴位贴敷法治疗喘88例,总有效率85.23%。李建丽取膈俞、肺俞、肾俞穴,用治喘膏于三伏天敷贴治疗117例患者,有效率为93%。任伟等将126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单纯予口服中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总有效率81%。

4穴位注射疗法

王伟等运用鱼腥草注射液,在定喘穴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260例,近期治愈率为79.2%。刘乃积取迎香、肺俞穴分别以曲安奈德、654-2等注射治疗53例,有效率为94.3%。高洪英等以痰热清注射液注射定喘、天突穴治疗哮喘患者52例,总有效率100%。王旗将62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仅予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丰隆(双)穴位注射喘可治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曹美珠等运用穴位注射防治哮喘临床研究,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1.4%,治疗组总有效率81.4%。

5穴位埋线疗法

郑春良等近部选穴用膻中、璇玑、气海穴,埋植羊肠线治疗56例哮喘患者,并以30例为对照,有效率达89.3%。杨培智以上下配穴法选风门、肺俞、定喘、丰隆、肾俞等穴,用埋植药线治疗384例哮喘患者,有效率为99.3%。段丽娟运用穴位埋线治疗哮喘22例,取脾俞、肺俞、足三里为主穴,结果治愈12例、好转9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5.5%。老昌辉等[24]观察穴位埋线对哮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8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

6电针疗法

李俊等运用电针治疗哮喘,取肺腧、定喘为主穴,结合辨证论治取穴,针刺得气后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选取疏密波,频率20Hz,强度以针柄轻微颤动,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总有效率为90%。管遵惠采用GZH型热针仪治疗哮喘,取列缺、合谷、丰隆等穴,治疗6次后,哮鸣音几乎消失;治疗10次后,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观察半年无哮喘发作。隆长泉等[27]亦运用电针刺激风门、肺俞、大椎、身柱等穴治疗哮喘,总有效率达93%。

7火针疗法

吴名运用火针治疗哮喘,取肺俞为主穴,配穴定喘、风门,结果有效率97.1%,证明火针疗法对哮喘的疗效确切。房恭运用火针治疗哮喘患者75例,将患者分为火针组和西药对照组,火针组取肺俞、风门、大椎、脾俞、肾俞穴,西药对照组用必可酮气雾剂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有效率64.87%,火针组有效率94.74%。

8其他疗法

陈月琴采用梅花针治疗哮喘,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自大椎依次向下轻叩至第10胸椎旁往返3次,以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嘱患者仰卧,同样方法沿任脉从天突轻叩至膻中,施予温和灸灸大椎、肺俞、天突、膻中,每次约15min,有效率达89.3%。郭荣胜等运用温针灸法,取定喘、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治疗哮喘,有效率达90%,证实温针灸对哮喘疗效确切。唐双胜采用眼针疗法治疗哮喘78例,有效率为100%,证实了眼针疗法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佳。冷钰玲等运用磁圆针治疗哮喘患者64例,采用磁圆针雀啄法叩击穴位,结果有效率为96.9%。张苏娅在膻中穴敏感点割脂治疗200例哮喘患者,3次为一个疗程,治愈100例,显效9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5%。

9讨论

综上所述,从近年来看中医针灸治疗哮喘已在临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其远期疗效更为显著,且治疗方法多样、复发率低、安全简单、不良作用小。目前针灸治疗哮喘的方法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运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辨证标准和明确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这给判定各种疗法的疗效带来一定困扰;实验设计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临床中多数采用自身的对照,缺乏对年龄、病程、遗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评定;针灸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纵然有确切疗效,但仍缺乏科学数据支持,往往难以推广及应用。因此,针对这些不足更加明确今后要完善和提高的方向: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指标,加强试验设计的科学严谨性;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进一步加深中医针灸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以便针灸在治疗哮喘的临床应用方面广泛推广;同时,由于哮喘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疗效,而多种疗法联合治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疗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刘红娥.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87例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36.

[2]邵素菊,秦小永,高希言,等.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1):793-796.

[3]王海荣,颜阿圆.针刺攒竹为主治疗哮喘76例[J].中国针灸,2008,28(11):788.

[4]孙六合,尤艳利.孔最穴配合额旁1线治疗哮喘急性发作3例[J].中国针灸,2004,24(6):398.

[5]徐永刚,雷澎,宣丽华,等.粗针膻中穴埋针在慢性阻塞性肺系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4(2):67-69.

[6]蒋向东.针刺翳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60例[J].中国针灸,2002,22(9):611.

[7]吴捷,胡龙才.穴位灸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12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5,6):67-68.

[8]洪建云.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8):35-36.

[9]赵吉平,崔红生.温和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6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4):21.

[10]吴洪皓,龚享文,罗小林,等.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10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8):566-567.

[11]李丽萍,包烨华,楚佳梅,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13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4):307-310.

[12]吴爱莉.复方斑鳌膏贴敷穴位防治哮喘、慢性支气管炎200例[J].中国针灸,1999,19(3):140-142.

[13]张舒雁,马泽云.穴位贴敷法防治哮喘88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47.

[14]李建丽.穴位贴敷治疗哮喘117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5):19.

[15]任伟,张建玲.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496-497.

[16]王伟,章卓琳.定喘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26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11):667-668.

[17]刘乃积.肺俞迎香穴位注射治疗哮喘53例[J].中国针灸,2002,22(l):11.

[18]高洪英,徐建勇.痰热清穴位注射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2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574-1755.

[19]王旗.穴位注射喘可治治疗支气管哮喘31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5):102-103.

[20]曹美珠,邓丽莎,曾莺,等.穴位注射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9):956-958.

[21]郑春良.璇玑、膻中、气海穴埋线治疗肺肾两虚型哮喘[J].华夏医学,2000,13(1):94.

[22]杨培智.穴位植入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9):44-45.

[23]段丽娟.穴位埋线治疗哮喘2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38.

[24]老昌辉,载勇,梁可云,等.穴位埋线对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1,39(11):77-79.

[25]李俊,赵吉平.电针肺俞穴为主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5):15.

[26]管遵惠.热针疗法临床应用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34-35.

[27]隆长泉,陈娴.电针背部穴位为主治疗哮喘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9):33.

[28]吴名.火针治疗哮喘34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5,21(9):1366.

[29]房恭.火针对哮喘患者IL-4、IFN-γ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304-305.

[30]陈月琴.梅花针加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94.

[31]郭荣胜,李鑫元,李元鑫,等.温针灸法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58.

[32]唐双胜.眼针治疗支气管哮喘78例[J].中国针灸,2004,24(11):778.

[33]冷钰玲,潘清蓉,李义.磁圆针叩击法治疗哮喘64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32-33.

第3篇

关键词: 针灸  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m)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咽炎、支气管炎或肺炎。肺炎支原体大小为200nm,是自由生活的微生物,比病毒大,比细菌小。

        1  诊断要点

        1.1 临床表现

        1.1.1 春季多见,起病缓慢,有低热、咽痛、倦怠、乏力、纳差。

        1.1.2 随后出现咳嗽,渐加剧呈刺激性,咳黏液痰,偶有血丝。

        1.1.3 肺部体征很少,偶闻干湿啰音,无管状呼吸音。

        1.2 辅助检查

        1.2.1 血液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发病两周后冷凝集反应阳性,超过1:32支原体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及补体结合试验可阳性。

        1.2.2 X线表现早期可呈细网状阴影,代表间质性肺炎期;两天后即有肺泡小叶性实变,呈小片状阴影;4日后呈更多融合性或散在性片状阴影;在病期第7~10日则小片阴影吸收消散。

        2  治疗

        2.1 体针疗法

        2.1.1 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渊、鱼际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太溪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第六组取单侧的少商、商阳。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退热、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组穴位。

        2.1.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斜刺孔最1.2±0.2寸,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太渊0.4±0.1寸,直刺鱼际0.8±0.2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太溪0.8±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关元1.4±0.4寸。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临床分析

经络疼痛定义为不同于人体神经疼痛或者其他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疼痛, 因为经络疼痛会引起患者独特的病理症状和体征状况, 经络疼痛有一定的发病规律。大部分临床中经络疼痛会出现酸、痛、麻、困、胀等不同的刺激反应, 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生活干扰。较为严重的经络感觉和循经疼痛会表现为丘疹、湿疹、红线、疤疹、色素痣、扁平苔癣、脱毛带等现象。我国对于经络疼痛的病因和病理都有较多的实验研究理论[1], 循经传感客观存在包括有:“外周”和“中枢”两类, 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也致力于对循经传感的经络疼痛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分析, 总结出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收治的200例沿经络循行路线疼痛患者, 简称经络疼痛的患者。经络疼痛患者的职业包括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团场一线承包土地职工。男95例, 女105例, 男性年龄15~75岁, 平均年龄(33.56±3.08)岁;女性年龄19~79岁, 平均年龄(30.98±5.12)岁。200例患者中经络疼痛的病程最短3 d, 最长1年多。

1. 2 方法 首先根据200例经络疼痛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有效的分组, 确定患者间的不同类临床症状后, 采取切实可行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均选取患者相应疼痛经络循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上采用针灸针刺刺激30 min, 每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观察其是否存在其他的并发症状。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临床疗效进行分类, 显效:临床体征和疼痛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疼痛减轻并有所缓解;无效:临床体征和疼痛感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经络疼痛的发病特点 200例经络疼痛中的经络分布:13例手太阴肺经, 15例手厥阴心, 13例手阳明大肠经, 12例手太阳小肠经, 23例手少阳三焦经, 13例足太阴脾经, 15例足少阴肾经, 20例足阳阴胃经, 17例足太阳膀肤经, 32例足少阳胆经, 10任脉, 9例督脉, 8例带脉。

2. 1. 1 经过临床分析后总结出以下经络疼痛的疼痛区域:①患者沿整条经络疼痛:如足太阳膀肤经络的疼痛是自足小趾的外侧经下肢后侧, 至患者的腰和背部, 直至头顶部的循行疼痛;②沿两条同名经络路线的循行疼痛:如手足少阳经络疼痛是下肢外侧、颈项头外侧、季肋与上肢的外侧至肩到耳前部位的两侧疼痛;③经络某一线路的局部疼痛:如足少阴肾经络的疼痛, 表现为内与至的局部一部分;经络上的间断性疼痛:大部分为点的经络疼痛, 比如足阳明胃经络疼痛, 则分布于足次趾、解溪穴、犊鼻穴的各个点上的间断性疼痛。

2. 1. 2 经络疼痛的其他发病特点:经络疼痛的患者除了会有相关经络路线的疼痛, 还伴有组织器官脏腑的一系列疼痛症状, 足阳明胃的经络疼痛患者会伴有一定的胃胀和胃痛;足少阳胆的经络疼痛则会伴有眼睛红肿和痒痛、口苦而口干等不适的临床症状[2]。

2. 2 200例患者中医针灸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 200例经络疼痛患者的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后有128例患者为显效, 68例为有效, 4例为无效。其中显效占总人数的64%, 有效人数占总人数的34%, 无效占总人数的2%, 治疗总有效为98%, 196例经络疼痛患者最终病情有所好转, 疼痛感减缓或者无疼痛感。

3 讨论

经络是在人体内连接五脏六腑、四肢、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组织形成的有机整体, 经络循行具备其特殊的线路特点, 经络存在疾病时可以通过疼痛感、神经感觉、麻木等经络现象体现于患者的体表中[3]。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认为在经络疼痛临床的治疗上对患者的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法具有一体性的特点, 采用中医针灸的诊断方法可以明显的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缩短患者的疼痛时间, 加快患者的恢复情况。通过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施针灸、推拿、拔罐、腧穴给药及相关气功治疗可以通经脉, 平阴阳, 对经络疼痛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中医针灸的治疗具有取穴位少, 疗程短, 疗效好等优点, 高在临床治疗方面受到普遍的应用。作者认为对于经络疼痛这一特殊的病理, 必须要结合其发病体系的特点和规律, 顺应中医理疗的核心, 可以从古代的中医治疗理疗进行着手分析总结相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海.经穴与脏腑靶器官相关联聚焦性与弥散效应特性规律的实验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2] 汪家柔.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 余利忠, 孙作乾, 李向军, 等.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5):27-29, 94.

第5篇

关键词:减肥;中医;针灸;推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18-01

肥胖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与物质生活方式有关,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临床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法减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且该法无毒副作用、疗效持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2]。本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及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肥胖症患者56例,其中,男9例,女47例;年龄在17-51岁之间,平均为(33.6±11.5)岁。根据其体重指数(BIM)进行分类,其中,17例为轻度肥胖(BIN超出标准值的20%-30%),33例为中度肥胖(BMI在30-40kg/m2之间),6例为重度肥胖(BMI在40kg/m2以上)。

1.2方法

1.2.1针灸疗法

取穴:基本穴取上中下脘、大横、水分、天枢、足三里、带脉以及三阴交,针法为平补平泻。辨证取穴:胃腑实热型加取曲池、内庭、支沟以及腹结,针法为泻法;虚湿盛型加取丰隆、太白以及阴陵泉,针法以补法为主;脾肾阳虚型加取太溪、肾俞及脾俞,针法为补法;肝郁气滞型加取肝俞及太冲,针法为泻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可视自身实际情况取舒适,并对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40-75mm直径的毫针予以快速进针,并在得气以后,据病情应用针法,实证予以补法,虚证则予以泻法,结束补泻疗法后,于针柄上连接G6805电针治疗仪,予以持续波针刺,控制强度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限度,控制留针为30min。在针刺治疗的前3d为1次/d,此后改为隔天1次,以30d为疗程。

1.2.2耳穴贴压疗法

取穴:取神门、内分泌、三焦、饥点、交感、胃脾、皮质下、肺、大肠等穴。

操作方法:每次治疗时可取穴3-5个,在穴位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并以胶布进行封贴。于餐前30min以及睡前自行按压耳穴,按压时间为2-3min,力度以局部存在酸疼感为限度,春动季节为每2d进行1次,夏季则每隔1d进行1次。两耳交替轮换贴压,以单侧耳廓10次为疗程。

1.2.3推拿法

该法主要是进行腹部推拿,分为以下几种:(1)点揉法:穴取气海、天枢、中脘、关元以及水道;(2)叠掌摩腹法,双掌重叠摩按腹部;(3)运腹法:以双手的手掌吸顶患者的脐部,并进行顺时针按摩;(4)揉捏法:以双手十指用力抓紧皮下脂肪并进行揉捏,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5)揉捏法:以双手的指掌对腹部进行揉捏,注意手法应缓和,力度应均匀持久。

1.3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的BIM恢复正常范围或降低20%-30%;有效:患者的BIM降低了10%-20%;无效:患者的BIM指标降低不足10%或者加重。

2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有30例(53.6%)为显效,24例(42.9%)为有效,2例(3.6%)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6.4%(54/56)。

3讨论

3.1肥胖症的中医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劳作运动不足、七情过度以及痰饮水湿等因素有关,脾胃功能失调、脂浊痰湿内聚以及水谷精微输布不畅乃其组要病机[1,2]。患者过食肥甘以及膏梁厚味之物可引发肥胖,或者肌肤内停痰水湿、脾肾气血等均可导致肥胖,此外,进入中老年以后,人的肾气渐衰,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将逐渐减退,可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地输布,从而在体内积蓄,进而引发肥胖[3]。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由于其症起与脾胃肾以及三焦功能失调等有着密切关系,故中医治疗多疑脾胃及任脉经腧作为主要穴位。

3.2针灸推拿减肥的原理分析

祖国医学学认为,机体实际上是一个内外相协的整体,机体的体表异常变化与内脏功能失常紧密相关,而经络则是内外联系的关键枢纽[4]。针刺腹部穴位能够刺激腹腔中分布的内脏神经以及周围组织,可引发内脏系统产生应激反应,从而直接性地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并可引发机体全身性的变化[4]。利用中医辨证取穴,以针灸推拿手法刺激全身经络运行,可有效调节脏腑功能,并可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机体将胃肠内容物排出,同时配以补气补血以及温经散寒疗法,即可将体内多余的脂肪消耗、转化,实现减肥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针灸减肥作用可能是由于针灸能够激活体内的乳酸脱氢酶,提高其活性,从而加速糖代谢,控制血糖水平,从而减少可转化为脂肪的能量;同时,针灸可降低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从而减缓糖脂转化,加速脂肪的分解过程[3,4]。通过辨证取穴位实施推拿按摩法,综合推法、拿法、按法及摩擦法等刺激穴位的反射区,反射通过静脉可刺激机体的部分器官或者组织产生应激活动,有效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可促进脂肪的消耗。

3.3针灸推拿减肥法的取穴

中医针灸推拿法取穴主要以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指导依据,结合辨病辨证理论进行取穴施治。通常基本取穴包括气海、脘穴、大横、天枢、丰隆、足三里、关元以及三阴交等,配穴则主要包括脾胃肾三经以及带脉等,并可随证加减。其中,足三里具有补益脾胃以及助运化滞等功效;丰隆具有通腑化浊等功效;三阴交可调益肝肾,并可健脾利湿;天枢有化痰利湿、健脾和胃以及调节阳明经气等功效;关元可调理下焦,并可化气利湿[3]。针灸推拿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以及阴阳平衡等,在减肥的同时可调治脏腑功能紊乱,并促进机体养生保健等。本组对肥胖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总有效率达96.4%,提示中医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肥胖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其志,何航行.谈谈中医减肥[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375-375.

[2]戴景.中医针灸减肥[J].包头医学,2011,35(4):231-232.

第6篇

1汗法

汗法所讲的是通过调畅营卫与宣发肺气来实现,让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发汗而得到消失,该方法主要能够解除表证[2]。在对患者进行针灸的时候可以采用汗法进行治疗,该方法能够通过组穴方法进行配伍,和腧穴的特性,或者利于刺针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不仅有利于解表散寒,同时还能够疏风解热。对患者进行刺针取穴时与深浅的选择当中,有相关研究表示:使得刺针刺入合谷二分位置,并進行搓数十次操作,性别为女的可以向右边位置搓,反之性别为男的向相反方向,当患者伴有出汗表现之后进行泻法,同时在患者停止出汗时候将针拔出。

2吐法

吐法所讲的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得停留在患者咽喉部位以及胸膈和胃脘当中的食物残渣以及痰液进行排出,该种治疗方法适合运用在宿食堵塞胃脘、痰浊内阻等患者当中,同时吐法主要适合用于治疗急症。因此,临床上在针灸治疗当中,主要选取的穴位为以下几项:内关穴、曲池二穴,先通过气上一穴补针3次,顺摇共17次,循摇3次,并横摇使血逆[3]。即使得穴位以及手法互相结合治疗,并且取中脘穴以及气海穴。由于对患者采用吐法,容易使得其脾胃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故需要对患者进行取血补气治疗,一般取中脘穴,并在气海穴中使得气体得到有效的调节,但是该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运用比较少。

3下法

该种方法通常是通过荡涤、泻下和攻逐等作用,使得停留在患者的胃肠中的食物残渣以及燥屎能够通过下窍中泻出,而实现治疗的效果,且该方法属于一种见效快的方法。临床上病症一般分为实症和虚症,前者通常通过通便泻火的方法以及清肠导滞等实施治疗;而后者需要进行健脾治疗、通便治疗,或者进行补虚通便等[4]。通常最为常用的穴位为以下几种:即大肠俞穴、足三里穴、天枢穴、上巨虚穴;对于伴有寒结的患者可以给予温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泻火的患者可以加用支沟穴、天枢穴等进行提插泻法治疗。

4温法

该方法主要是采用驱寒温里的方法对寒证进行相应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采用温里、驱寒、回阳、通脉等的方法,使得脏腑经络寒邪的到有效的消除,且该方法主要能够用于治疗阳虚之症。同时,由于寒邪所停滞的部位局域差异,温法还分为几种,即温中驱寒、温经驱寒以及温补元阳、另外,寒证的形成通常伴有阳虚并列存在,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通常将其和补法联用[5]。最为常用的的温补穴位下述几个:气海穴、元关穴、命门穴、足三里等,治疗的方法为提插补法,并依照患者实际病情情况对穴位进行增加。

5和法

该方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以确保患者阴阳表里相和,在中医治疗方法中,该方法在治疗始终均得到贯穿,同时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运用,因此具有适用广泛的特点[6],并且和法主要是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方法,具有缓和的效果,能够进行全面的照顾,对于病情情况较为复杂的患者十分适用。例如,在对患者脾胃进行调和中,一般运用下述几个穴位:中腕穴、天枢穴、内关穴、足三里,能够对胃脘不适等症状进行治疗,且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6清法

该方法主要是进行解毒、清热等,以清除里热症状,有利于泻火解毒、凉血散血等,通常情况下热邪所侵的位置存在差异,故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所用的穴位也存在差异,例如外关穴、大椎穴、曲池穴均能够起到退表热的作用。对于病情急骤的患者,可以通过经验用穴的方法实施点刺放血。

7消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活血、行气、以利于消食,利水化痰、并使得淤血消散,主要用于治疗积食不化。该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所讲的是帮助患者消食,其次所讲的是消痞散结。如果患者属于伴有体内积滞的情况,则能够采用内关穴、中腕穴、足三里进行治疗。而对于痰湿的患者,则能够通过阴陵泉穴、丰隆穴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病八法对于中医治病当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该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上的针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有利于确保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宝霞.中医治病八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498.

[2] 郝玉霞.研究中医治病八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13):357-358.

[3] 李菲,葛宝和.中医治病八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0):53-54.

本文编辑:吴宏艳

第7篇

【关键词】中医针灸;颈椎小关节错缝;临床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共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3~75岁,均值(41.9±6.8)岁;病程5个月~5年,均值(2.3±1.8)年。观察组中,共有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5~73岁,均值(42.5±6.3)岁;病程5个月~5年,均值(2.2±1.6)年。所有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查与X线检查均证实患有颈椎小关节错缝,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接近,P0.05,满足研究指征。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组行常规治疗方案,内容包括行颈椎牵引、药物治疗与理疗。颈椎牵引选择颈椎牵引机,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牵引肌肉,通常将牵引的重量控制在7kg~14kg,1次/d。药物治疗时选用芬必得,500mg/次,2次/d,指导患者口服治疗,一个疗程为十天,合计治疗三个疗程。对患者采取推拿治疗:协助患者保持坐位,嘱咐患者挺直背部、腰部、肩部与颈部,其后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治疗者通过压、捏与揉等方式放松肌肉,使经脉活络,推拿时注意保持力度,尽量以患者自觉轻微疼痛适宜,20min/次,1次/d。对患者实施局部制动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治疗前嘱咐患者保持正坐,背、肩及颈平直,指导患者放松身心,通过压、捏及揉等手法放松患者的身体,促使经脉活络,以患者出现轻微疼痛感来控制操作力度,此时需对患者痛觉变化仔细观察,并随时调整力度,上述准备工作确保在20min内完成。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将肩夹脊、足三里、颈夹脊、悬钟、曲池与大椎等穴位作为主要穴位,将环跳、身柱、肩井、阳池、肾俞、中渚以及阳陵泉等穴位作为配穴。另外,结合患者具体症状选择对应的穴位治疗,其中手指麻木者可加合谷穴;头痛者可选天柱、风池等穴位;得气后留针0.5h,采取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一个疗程为一周,每一疗程完成后嘱咐患者休息三日,再开展下一阶段的治疗,合计治疗三个疗程。完成针刺治疗后将艾条点燃,放置在湿灸器中,控制温度为50℃到60℃,艾灸穴位,每次3min到5min。

1.3评价标准

根据《颈椎病中医外治法》中关于疗效的相关标准来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效果共分为三个标准:显效(经X线提示颈椎体均恢复正常,不适症状接近消失,生活及工作均恢复正常)、有效(X线检查提示与治疗前相比,颈椎体恢复明显,不适症状明显减少)、无效(经X线提示颈椎体与不适症状均无明显改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原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35/50),详见表1,差异显著(P0.05)。

第8篇

[主题词]躯体型障碍/诊断;医院门诊部;诊断,鉴别;@中医针灸门诊

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躯体形式因此而得名),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这类病人常反复陈述躯体不适,四处求医却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或即使有某种躯体疾病也不能解释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和烦恼。躯体形式障碍的名称引入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时间不长,许多综合医院的临床医生对它知晓甚少。而这类患者多就诊于各大综合医院,辗转于许多科室,却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长期无人能帮助他们摆脱病痛的烦恼。笔者注意到在中医针灸门诊也有不少这样的患者。在过去2年中搜集了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患者93例,并将他们的临床资料加以初步的总结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于2003年6月-2005年6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针灸科门诊就诊,以躯体不适为主诉,但检查无明显客观异常能够解释其主诉症状的患者93例。

1.2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上述患者的情绪障碍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先将量表的内容和要求向患者简要地说明,由患者自己填写量表。书写有困难的患者可由他人帮助。然后按要求分别计算出每位患者SAS和SDS的标准分(表内各项分数之和为粗分,再乘以1.25即可得到标准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躯体形式障碍诊断的有41例,占44.1%;符合抑郁症诊断的30例,占32.3%;属于神经衰弱22例,占23.6%。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5,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3组患者一般资料

躯体形式障碍组男17例,女24例;年龄16~60岁,平均(33.88±11.5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平均(31.29±35.71)月。抑郁症组男7例,女23例;年龄19~63岁,平均(39.50±13.0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平均(13.60±10.28)月。神经衰弱组男6例,女16例;年龄17~64岁,平均(40.64±14.07)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5年,平均(17.25±21.34)月。

躯体形式障碍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例,中学(含中专)11例,大学及以上27例;抑郁症组小学及以下1例,中学(含中专)12例,大学及以上17例;神经衰弱组小学及以下1例,中学(含中专)8例,大学及以上13例。

(2)3组患者焦虑、抑郁严重程度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躯体形式障碍组SAS、SDS平均分均显著低于抑郁症组(tSAS:5.889,tSDS=8.419,均P0.05),而抑郁程度明显低于神经衰弱组(t=3.013,P

(3)3组患者躯体化症状临床特点见表2、表3。

从表2可以看出,3组患者躯体化症状均以疼痛为主,其中以躯体形式障碍组所占比例为最高,但与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躯体形式障碍组患者的皮肤异常感觉明显高于神经衰弱组(X2=7.757,P

从表3可以看出,3组患者约一半以上的躯体化症状都出现在头、面、颈部。躯体形式障碍组肢体出现躯体化症状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X2=6.581,P%0.05;X2=9.562,P

另外,对躯体形式障碍组躯体化症状左右侧出现几率进行观察,在41例患者中,出现在身体左侧的有10例,占24.4%;右侧3例,占7.3%。采用二项分布的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P=0.09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4)3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见表4。

3讨论

3.1 病因分析

有证据表明躯体形式障碍应属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导致躯体化有着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妇女特有的心理、生理特点,容易受社会和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以躯体化症状表现出来,因而女性患病比例高于男性。本文资料也反映出这一特点。

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前。本文资料躯体形式障碍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3.88±11.51)岁,与文献(36.12±10.12)岁十分接近。

一航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由于不善于表达其内心深藏的情感,往往把自身感觉通过“器官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把疾病仅仅理解为躯体的不适,成为需要找医生解决的问题,然而本资料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比例超过半数,原因可能与样本采集地点是北京高等学校最集中的地区有关,同时,也不能否认高文化层次的人同样存在躯体化的倾向。

从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理解,躯体症状不但能反映心灵问题,还可被视为对社会、道德和体制的一种批评。中国人较为容易接受的躯体化症状为主诉,而不善表达情绪。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并非不善于表达,而是以其特有的语言方式来表述兼有

躯体症状和躯体感受,把情绪躯体化。“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伤寒论》小柴胡汤证的描述),是将躯体不适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3.2 临床特征

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如各种疼痛、胃肠道症状、皮肤异常感觉、性冷淡、月经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本研究所调查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近80%的躯体化症状出现在头面部或肢体上,并且左侧出现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左:右=10:3,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我们知道大脑右半球具有独特的信息处理方式,更多地负责人的注意和情绪,因此推测这种情况可能与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有关。中医很早就发现人体左右两侧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反应存在不同,如《素问・刺禁论》提出“肝出于左”的说法,认为肝的症状常反应于身体左侧。那么从中医理论解释,躯体化症状与中医肝之气血失常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3.3 与抑郁症躯体化以及神经衰弱的鉴别

一些抑郁症患者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他们不主动谈及自己低落的情绪状态,或者不愿意显露出来。临床上考虑为抑郁症躯体化,也有人称之为“隐匿性抑郁症”。其躯体症状表现与躯体形式障碍十分相似。有人对两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在疾病行为与态度、病程演变以及发病背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笔者体会在普通门诊中一方面可以通过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严重程度来鉴别,另一方面还可根据躯体化症状分布的不同规律来区分。一般抑郁症伴随的躯体化症状数目较少,且多集中在胃肠系统。躯体形式障碍的躯体化症状较多出现在肢体或头面部。

躯体形式障碍在综合医院里经常被诊为“神经衰弱症”。从发病过程和表现上看,躯体形式障碍与通常所说的神经衰弱症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一般病程较长,患者执意认定自己的躯体不适与躯体疾病有关,即使医技检查均为阴性,医生再三解释保证之后仍不能消除其疑虑和不适感,反而责怪医生的态度不负责任,锲而不舍地在数家医院或不同科室反复就诊。这样的患者要考虑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

3.4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现状

现代精神病学把此病单独列出的时间不长,对此病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虽然本症不属于抑郁症的范畴,但目前临床仍使用抗抑郁药物来改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疼痛等症状。缺少有效的根治方法也进一步加剧这类患者普遍存在的长期反复诊治和对医生不信任的突出医疗行为。

从本文统计数据来看躯体形式障碍组患者SDS平均分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和神经衰弱组,临床中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因素与其症状的关系,但适当的心理干预仍然是改善他们躯体化症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3.5 中医证治规律初探

目前还没有形成躯体形式障碍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在笔者粗浅的临床调查中,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中医辨证仍有一定规律性。主要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其中肝居首位,超过半数的患者都存在肝郁的症状,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郁痰阻以及肝。肾阴虚等为主要病机。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调气机;在志为怒。肝经上行于头,与督脉交会巅顶,督脉入络脑,故肝经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常的情况下,肝的疏泄作用使阳气顺利升发至头部,以荣养神明之府;情志抑郁可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脑部气血的供应;反之,头部气血紊乱也会进一步加重肝经的异常状态,产生相关部位一系列症状。因此临床治疗要从肝论治,注重调肝、疏肝。

笔者特别关注此类患者的情感问题,发现与患者交谈开始阶段,相当多的人否认自己有情志异常,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深处存在心理冲突或者归咎于躯体不适的刺激,但随着谈话的深入,很多人才渐渐袒露“心声”。因此在初诊时,不能只关注患者的“主诉”,要进一步追根溯源。

从中医角度来看,躯体形式障碍的病机与郁证有很多相似性。杜元灏等认为郁证的发病机制是“脑神失调”。既然躯体形式障碍被定义为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那么这类患者存在脑神失调可能性很大。

笔者以往采用针灸治疗本病即刻效果很好,但远期疗效差。分析原因关键是不能简单地局部施针而忽视调神,要注重形神同治。笔者调神多选百会、印堂、神庭、神门、内关、三阴交等,并配合疏肝理气、行气活血通络的太冲、合谷。此外,杜元灏等的“调神疏肝针法”也可以借鉴用于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丛莘等电针印堂、百会以升阳,刺神门、三阴交以补阴,使上下沟通,经气调畅,加上背部走罐刺激背俞穴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治疗本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经络氧疗法过去一直用于治疗与脑病相关的一些障碍,笔者曾试以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数例,效果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医在诊断躯体形式障碍方面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对于查无“证据”的躯体形式障碍,能否从经络气血的运行状态进行客观的评测,如井穴良导络的测定、计算机经络状态检测等,从而发现一些客观指标,以消除患者对西医诊疗手段的抵触心理,并进一步指导患者通过放松练习、气功锻炼等身心调节方法,去主动调控异常的经络气血状态,从而摆脱躯体化症状的折磨和困扰,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

第9篇

关键词:颈椎小关节错缝;中医针灸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97-01

颈椎小关节错缝在中医学中被称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小关节面之间发生微小错位,小关节超出了人们的正常活动范围的一项常见疾病,青壮年为此病的多发人群[1]。颈椎小关节错缝的病因包括外伤及睡眠姿势不当等,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如果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或是治疗效果不理想,那么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后期极有可能出现双肩不平的现象,进而发展成为颈椎病,情况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迷走神经刺激症及颈髓压迫症等,对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28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探究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今后此种病症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8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过X线片确诊。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最大为63岁,最小为18岁;病程最长为1年,最短为1天。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形式及程度的临床反应,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发生间歇性针扎疼痛或持续性酸痛,颈部一侧较为僵硬,手触有突起且患者的痛感增强,部分患者存在头晕、耳鸣、心神不宁、呼吸不畅及血压间接性升高等临床症状。本组28例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及其他类型的颈椎疾病。

1.2治疗方法

(1)治疗前的准备:在实施针灸治疗前,要求患者正坐,全身放松,颈部、肩部及背部打直。首先采用揉、捏等手法,力度以稍有一点疼痛为宜,将患者颈部肌肉进行放松,达到活络经脉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痛觉的变化过程进行高度关注,以便随时改变力度。准备工作进行20分钟左右即可。

(2)实施针灸治疗:完成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后,患者继续保持正坐姿势,医护人员选用长度约为40毫米的毫针,选取患者的相关穴位依次进行针灸。取穴:肩井、风池、肩k、肩贞、天宗、百会、头维、晴明、大椎、列缺,其中,每个穴位均需在患者颈部两侧进行,进针深度为0.8寸至1.2寸。需要注意的是,需在患者颈部两侧对每个穴位进行为期35分钟左右的针灸,时间最长不得超出40分钟。在实际针灸过程中,施针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灵活控制与调整,对于患者痛感增加的相关穴位,可适当将扎针的力度减轻,并合理增加扎针时间。如患者出现耳鸣症状时,可增加听会穴与合谷穴的针灸;出现头晕头痛时可增加天宗穴及百会穴的针灸等。每次针灸治疗的时间应控制在45分钟至60分钟之间,并将患者的病情进展作为治疗依据,一日进行1至2次的针灸,7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的间隔应控制在4天左右。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X线片的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成功:患者X线片显示颈椎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不良反应全部消失,患者可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有效:患者X线片显示颈椎有所恢复,且不良反应得到明显减少;

失败:患者X线片显示颈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良反应未减轻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2.2治疗效果

经过为期3至15天的中医针灸治疗后,本组28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中,19例治疗成功,7例有效,2例治疗失败,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26/28)。

3.结论

颈椎小关节错缝主要由颈椎关节突较低,关节囊松弛,且颈椎横突间缺少必要的横突韧带,使得患者颈椎稳定性不强而导致[3]。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由于枕头过高、姿势不正确,对颈部的肌肉造成损伤;长期进行低头工作,使得颈部呈现出慢性劳损;或是快速转动及运动头部等,导致颈椎的小关节超出了人们正常的活动范围,从而引发了颈椎小关节错缝。对于此种病症,临床主要采用手术、牵引、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4]。

作为我国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主要原因便是以患者具体症状为基础,选取相关的人体穴位,使用特殊的针灸毫针适当刺激穴位,通过将患者血脉进行疏通从而达到治疗的目标。在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时,采用中医针灸法不但安全简便,且疗效显著。在本研究中,28例患者经针灸治疗后,67%(19例)的患者在2个疗程内得到痊愈,且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减轻。

患者在整个针灸治疗及恢复期间内,应注意保护好颈部,避免做一些快速、大力转头的动作,并尽量保持平躺、仰卧的睡姿。同时,患者还应时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尤其在长时间治疗且收获甚微的时候,切忌出现沮丧、消极等负面情绪。在日常饮食方面,患者需注重营养的摄取,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作息习惯。此外,患者还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选择一些活络经脉的药膏或药物进行外用或内服[5]。

综上所述,在对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中医针灸法可获得显著疗效,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病情的痊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晓斌.针刺加推拿治疗陈旧性颈椎小关节错缝[J].中国民间疗法,2013,11(03):16-17.

[2] 哀晓辉.中医针灸治疗30例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63-64.

[3] 吕亚南.指针点穴颈椎仰卧牵拉复位整骨手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54例[J].四月中医,2011,19(08):69-71.

第10篇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药;针灸

夏天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孩子的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的常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烧,呕吐和其他西医症状,儿童腹泻,腹泻的治疗抗炎,补液,中医认为,与腹泻的儿童的主要疾病脾,脾往往是湿的治疗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腹泻55例,辨证论治,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和治疗方案》[1]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在我们医院就诊的小儿腹泻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2.2)岁,病原菌的检测,其中7例细菌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腹泻3例,45例非感染性腹泻,发热7例,呕吐12例,轻度脱水15例,14例严重脱水,中度脱水16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4±2.6)岁,病原体检测,其中10例合并细菌感染性腹泻,6例感染性的病毒性腹泻,34例非感染性腹泻,10例在发烧,呕吐8例,轻度脱水13例,中度脱水29例,8例严重脱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纠正水,控制和非感染性腹泻的电解质,酸碱失衡,加强护理,饮食调整,防止病毒感染的并发症;蒙脱石散对腹泻和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低镁联合应用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抗感染治疗。观察组的一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中医和针灸辨证。细菌性腹泻明显,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同样的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

1.2.1.1湿热泻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病。由于季节性气候,长夏多湿,所以夏天容易受湿热之邪,湿热泄泻。本证多急性起病,泻多,如果不及时治疗,易伤阴,治疗不当易腹泻迁延。治疗应根据清肠解热,化湿止泻原理,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为基础方加减,重用葛根素,发表解肌,并提高清阳,腹泻,夏天孩子里热多偏生,黄芩,黄连以清热,甘草协调诸药[2]。多次腹泻,并伴有发热、马鞭草,胡椒,鸡苏散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呕吐、竹屑,半夏降逆呕吐;腹痛甚者加木香理气止痛。

1.2.1.2小儿腹泻有脾常不足,运输能力弱,因为夏天容易吃生的水果或冷菜,难以消化的食物,以损伤脾胃引起腹泻。食物残渣,味酸为特征,伴有腹胀,便前腹痛及压痛,并缓解后呕吐。腹泻可以单独发生。脾胃治疗,如胃。方药保和丸山楂重用,可以消除所有的食物停滞;神曲辛温,消食健胃;莱菔子感平和,下气消食除胀。三种药物与陈,加强消化功能。食品容易呛,湿,热,为半夏,陈萍罪万,气湿,和胃呕吐;茯苓甘淡,有健脾利湿;连翘味苦、性寒,能散结,而且还明确解决发热辅。各种药物的配伍,保留胃气,热,湿,然后所有的症状都会消失。呕吐次数更加藿香,生姜和胃止痛;腹痛甜,槟榔理气止痛;谢仍感腹胀、白玉兰消胀气[3]。

1.2.1.3观察组采用中药、针灸治疗配合针刺治疗,加固效果的影响。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和其他要点。针灸曲池湿热腹泻,消化不良,冷的腹泻和呕吐,神厥,甚至与内关,腹胀感和峡湾。用毫针针刺,神阙穴隔姜灸的方法,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1~2次/d针灸。此外,儿童应伴随脱水补液纠正脱水适当。

1.3疗效评价

1.3.1疗效标准 两组的效果是1998年国家公布的《腹泻疗效判断补充建议》[4]为疗效判断标准,治愈:5d内的粪便和次治疗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5d大便频率的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5d大便次数及全身症状的治疗,没有更好或更糟。

1.3.2其他观察指标 对两组小儿腹泻的总住院天数、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进行综合评估。

1.3.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无效1例,有效4例,治愈50例,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无效6例,有效6例,治愈38例,总有效率为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2.2两组小儿腹泻总住院天数、脱水纠正时间、止泻时间比较。观察组在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总住院天数上均短于对照组,且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根据两项新的针对儿童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多个儿童腹泻,尤其是0~2岁的婴儿更可能有腹泻,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被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腹泻。夏季由于细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因素多,增加小儿腹泻的风险,所以夏天是小儿腹泻病的发病高峰。在中医,腹泻为"泄泻"的范畴,其原理是小儿脏腑娇嫩,往往因为致病因素,对饮食和脾胃损伤,引起腹泻脾胃虚弱,脾中的主要病变。中医专著《汇编儿科,腹泻综合征》是"由于脾胃腹泻提到,无不为",所以脾脏治疗小儿腹泻的基本原理。最近,治疗小儿腹泻的中医学者的观察[5],如刘勇的《对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5例应用》,张文亭的《63例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的治疗》,这样的研究也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6]。然而,大多数这些研究在药物治疗方法,如与服药依从性较差的缺点的孩子,药物治疗是困难的,因此作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结合中药和针灸两种小儿腹泻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方法,以达到内外合治,标本的临床疗效。采用经典的处方,这源于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并根据临床证候特点改进[7]。从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在使用草药和两种疾病的方法和单用西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治疗,针刺疗法,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彻底的治疗优势。作者认为,针灸疗法已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抗御病邪的作用,正确的诊断和穴位选择可以发挥出来,促进药物或药物归经,提高中医药的疗效,但也有疗效,副作用低,夏季的腹泻患者的临床治疗,因此,在为了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减少滥用抗生素的滥用,缩短治疗周期,为了治疗,可以考虑使用针灸和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小儿急性腹泻治疗的许多国家建议补锌。有系统地回顾了锌的治疗价值在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2010在印度医学研究基金[8],鼓励发展中国家锌在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基本策略。2010的欧洲对锌的制备营养杂志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讨论,虽然锌补充剂可能影响儿童的血锌水平,但可以降低儿童腹泻的患病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①锌缺乏会影响刷状缘酶活性,与肠粘膜增生和角化不良。锌离子可减少有害物质在细胞的损伤,保护肠粘膜;②通过降低胃肠激素的分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磷酸腺苷水平,促进吸收的钠离子和氯离子;③可能是肠道渗透压降低有关,提高肠黏膜酶的功能,加强肠道免疫功能,抑制细菌繁殖和早期清除肠道细菌[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9.

[3]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刘景衍,马俊仙,刘益林,等.腹泻病患儿8 054例次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423.

[5]林泽军.小儿腹泻病616例流行病学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161.

[6]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0.

[7]刘勇,陈娟.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81.

第11篇

作为临床医学中一种极为常见的骨外科疾病,腰间盘突出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在20~65岁年龄阶段均有发生的可能性,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患者多表现为腰部酸疼、下肢麻木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的活动,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医学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地重视。为了探究中医正骨针灸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特对我院80例腰间盘突出患者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的报告:

资料与方法

1.基本资料研究选取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腰间盘突出治疗的80例患者,将其在随机的基础上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干预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24~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4.3)岁,病程为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其中单纯腰疼者为12例,单下肢疼痛者有17例,腰部及下肢都疼痛的为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3~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2.3)岁,病程为3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21.4)年,其中单纯腰疼者为14例,单下肢疼痛者有16例,腰部及下肢都疼痛的为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腰间盘突出的临床诊断标准,无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病史,临床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此进行比较。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棘的中医正骨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保持俯卧位,然后用拇指对患者的背部双侧骶肌进行点式揉推,一般以5min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揉推的过程中要使施力的方向与肌纤维保持垂直,使患者的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然后采用肘尖对患者的压痛敏感部位进行点揉。1次/2d,共持续5周。干预组:在对照组中医正骨法治疗基础上,进而对干预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使患者保持俯卧位,进行局部取穴,对患者的肾俞穴、气海穴、承山穴、足三里以及腰阳关穴等进行针灸,对这些穴位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采用25~28号3寸毫针在患者的穴位处快速进针,以患者产生酸、麻、胀的针感判断穴位是否有效,留针时间以25min左右为宜,1次/d,持续2 周。

3.评价指标 根据临床诊断疗效标准,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显效:患者的腰部疼痛症状消或明显好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有效:患者的腰间盘突出症状有所改善,可进行适当运动;无效:患者的症状无明显变化,或疼痛加重。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当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结 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分别为(22.241.32)、(29.321.34),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过治疗,干预组患者有37例有效,达92.5%,而对照组仅有25例治疗有效,占62.5%,两组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临床医学中对腰间盘突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腰间盘突出不仅使患者遭受巨大的身体折磨,而且还限制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等活动,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学中多采用药酒擦揉以及按摩推拿的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然而也存在失误创伤以及后遗症等弊端,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中采用中医正骨针灸的治疗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尤为明显。首先,中医正骨手法主要是对患者的压痛点以及背部双侧骶棘肌进行推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腰肌痉挛现象,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而针灸疗法通过对患者局部穴位的针刺,能够疏通患者的经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消除患者的下肢麻木症状,增强患者的血液循环,持续针灸达到一定时间后,腰间盘突出病症能够消除或得到大大减轻。中医正骨与针灸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增强腰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采用中医正骨针灸治疗的干预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其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正骨针灸疗法治疗腰间盘突出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腰椎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值得参考借鉴。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型教学;真人教学;针灸

针灸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有关针灸的教学,理论难懂,操作难把握。教师必须经过思考和探索后,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模型教学和真人教学结合起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方法有:

一、激发兴趣,引导入门

讲故事,激发兴趣是《针灸学》入门的关键。因为之前学的中医的基础理论抽象又未学精,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又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出入,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习针灸时比较茫然。教师应当在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找一些与针灸相关的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寓教于听。同时穿插的讲讲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实用、便利等优点。通过所讲的故事,来消除学生对中医的偏见,甚至是对针灸是否能治病的顾虑,然后通过一些专家们的临床实例介绍,坚定学生对学好针灸学的信心。

二、模型教学,直观多练

针灸的教学中,经络、腧穴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深奥难懂,而针法灸法的具体操作比较难掌握。但绝不可忽视,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只听与记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针灸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技术,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无法掌握进针与行针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理论上掌握了针灸的知识后,便会渴望能亲自动手实践。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教学模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在模型上找到相应的穴位,反复地练习扎针。即使扎错了也没关系,可以重新来扎。现在又有一种智能针灸教学模拟系统,由人体穴位模型、穴位传感器、信号放大跟随电路、穴位矩阵键盘电路、矩阵键盘扩展电路、中央处理器、终端PC机及控制软件所组成,其特点是:每个穴位传感器设有三层导电膜层,对应针灸“接触穴位”“的气”“偏离穴位”三种状态,并分组构成矩阵键盘电路,中央处理器扫描矩阵键盘电路、检测传感器状态信号,判断出某个穴位有针灸,并控制终端PC机提示针灸“接触穴位”“的气”“偏离穴位”三种状态及该穴位相关资料。优点是可使学员准确地掌握人体针灸穴位及针灸技术,使抽象难懂的针灸教学变得具体直观,大大缩短教学时间。

三、真人教学,身体力行

前段已说明模型教学的方法虽好,但是,模型没有感官,学生本人无法获得针刺入皮肤和穴道的亲身体验。所以,我们需要在学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并且已经在模型上练习熟练后,开始亲身体验针灸。首先教师应以身示范来消除学生对针刺的恐惧感。其次,鼓励学生互相配合在自己或者对方身上扎针。最后,教会学生点压重点穴位,教会取穴技巧,熟练掌握行针手法。真人教学,选择穴位应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对针灸的印象比较深刻。

四、相互结合,相辅相成

针灸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学科,需要勤加练习,并且亲身感受。所以需要模型教学与真人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腧穴的定位,进针的针感以及针刺补泻手法,通过模型练习和真人联系轮流进行,使学生对针灸治疗疾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知。

五、总结

针灸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把它好好的发扬光大。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针灸,有它的特殊性,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教师积极认真地去思考与探索,并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由理论结合实践,模型教学结合真人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燕.针灸研究的反思.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3.

[2]陈丽,文华,余秋琼.护理学基础设置模式的探索理论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