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各行业都出现了新的增长,其中房地产行业的进步显得尤为明显。房地产经营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企业是高风险行业,虽然高收益,但也有着高风险。房地产企业如果无法做好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则会为企业经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同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与管理便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
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进行地产项目的选择是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最强、风险最大的阶段,如果房地产企业项目选择出现问题,那么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获得预期利润甚至亏本;房地产项目区位选择出现问题,房屋最后出售出现困难等。因此,企业在项目选择确定前,进行周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详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区位环境,预估房地产未来售卖能力;通过对公司现有资金状况及未来可能的融资渠道及融资金额,科学合理预测资金流入流出,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通过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数据预估企业在该项目的财务杠杆等数据,预判投资该项目存在的收益等。例如,HD房地产开发公司试图打造HS市最大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该项目选址在人流量大,地段成熟的老城区,但是项目开盘后2个月内,原租户都退租关门。后分析原因:该地段虽然人流量大,且地段成熟,但是该地区主要居住人群消费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购买力。该处房地产的开发最终失败,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投资几乎完全没有收回。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项目选址确定后,经过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便进入了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施工阶段。此时,房地产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如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原材料采购质量不合格风险;工程质量把关不严风险;工程进度停滞不前风险等等。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当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建设完工后,经过验收交付即进入房地产项目的租售阶段。在房地产租售阶段,房地产企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此时,房地产商的目的是实现房地产的商品转化,尽快收回投资获得企业利润。如果已经建造完工的房地产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租售,则会导致企业完成的房地产项目中的房产积压,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出现财务危机。此时,市场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极大,如果市场上需求者持续处于观望态度,则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如果贸然降价将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但如果持价待售,企业的财务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注重对房地产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会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前,需要完整把握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减小投资失败的风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目标及方式,针对每一个项目均应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报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房地产项目投资成功率。(2)运用变通的开发组合理论。俗语“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在进行经营投资时也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开发组合理论。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可通过选择处于不同区位、不同开发类型、不同租售组合的项目来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达到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目的,防止因为某类项目的失败造成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况出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在综合考察多个投资项目时,可最终选择符合本企业基本生产条件,但是与其他在建项目共性较弱的项目进行投资。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聘请具有良好资质及信誉的监理公司及专业人士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管,确保资金顺畅。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主要进行的就是房地产的建设开发,而对于这种事关民众人身安全的商品,民众也比较关注其安全性。因此房地产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在进行开发时需严格把控房产质量。同时,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需要聘请专业的、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对项目进行监管,减小项目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同时公司财务必须按资金预算筹集和使用资金,严格按照监理公司等专业部门核定的产值支付工程进度款,严格按合同及资金预算支付各项款项,防止资金链断裂。(2)根据市场行情与销售状况决定开发进度与销售策略。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价量齐跌的普遍状况。虽然目前大多数地区取消了“限贷”等相关政策,国家也对首套房的优惠政策做出了调整,但大多数购房者还处于观望心态。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行情,作出合适的开发进度决策与合理的销售策略判断。如当前情况下,对于项目的进度可以考虑稳健性,确保交房即可,用不着提前或赶工期,增大资金支出,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保证足够的销售费用预算,加大对销售广告费效比的考核,但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例,总体提高企业利润。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选择业务管理水平较高的物业公司。对于现代购房或者租房者而言,考虑的不仅仅是房屋面积、房屋版型等硬性条件,还会认真考虑物业管理水平等软条件。一个优秀的房地产项目只有配备了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才算是完整的成熟的房地产项目。而同时,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力也会提高房产的竞争力,增大对于该房产项目的需求。当外部环境对房地产项目的租售并不有利时,房地产项目的内部条件优化将明显促进企业租售实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减小企业财务压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同时也会促进企业的形象提升,在同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2)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损失。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租售是资金回笼阶段,此时如果出现久欠房款或租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的出现概率,防止出现财务恶化等状况。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严格把控购房者首付比例及余款支付期限,租房者支付押金数额及租金缴纳期限。当购房者财务信用情况较差时,需要考虑提高其首付款额度,不能只盲目考虑销售,如果后期按揭办不下来将会导致长期未达账项。因此,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销售控制管理,才能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
结论: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保持着发展的态势,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房地产业实质上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在投资房产项目时需要占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同时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因此资金周转期也较长,如何有效把握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便成为了房地产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房地产业经营风险大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及发展。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现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减小风险、制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为确保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首先分析各项目经营风险及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风险控制;应用
1传统财务分析的局限性问题
1.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假设进行,其分别为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假设。从各种假设对于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影响程度来看,其中货币计量假设所带来的影响最明显,这是财务报表本身性质所不能突破的局限。在进行货币计量假设过程中,其形成的资产负债,一般都是以历史成本为确认,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其历史成本在收益、费用等方面将没有办法反应企业的资产价值、经营收益等真实情况。
1.2财务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进行财务分析其主要就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围绕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当前主要应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1)所谓趋势分析法,其主要以时间推移为基础,进行纵向分析,需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比较多个不同的会计期间、相同财务数据以及财务指标,通过比较以后就可以反映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变化和趋势,以及反映出企业的财务趋势。这种方法需要比较历史数据,以此为基础和进行趋势定位。但历史数据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分析出的结论也不能与发展的形式相符。(2)比较分析法与趋势分析法不同,其属于横向分析,并以标杆对象为基础进行分析。在实际使用比较分析法的过程中,其更倾向于与同行业标准、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但这些平均值所反映的都是在行业中的一般水平,实际各企业在资本、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其平均值没有足够的代表性。(3)采用因素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将某些分享因素或者是某一总指标变动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其各个因素对于总指标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法需要以统计方法假设为前提,因素不同、替代顺序不同,分析结果自然也会不同。因此,在财务分析结果中,假设的合理性、经济意义符合程度都有着重大影响。
2从风险控制视角重构财务分析体系
传统的财务分析主要依靠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其也是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外部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企业运作提供一些风险预警。而以风险控制为出发点进行财务分析,则更加侧重于内部管理者,以数据分析为依据,就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更深层次的风险控制点。
2.1基于战略风险的财务分析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战略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会受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宏观经济政治带来的影响;而如果以企业外部为出发点来看,企业在资源方面、能力方面、竞争力方面对企业的战略实现有着制约性。既有战略风险进行财务分析,要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大局,其战略高度要站在企业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中,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资产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能力变化,将影响战略布局实现的整体变化,对财务和经营活动给予揭示。企业如果偏离了既定的战略目标,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预警。
2.2基于经营风险的财务分析
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继而就会存在对企业的潜在威胁因素,这就是企业经营风险,这种潜在威胁会在不确定情况下,很容易引发企业的某环节出现一些问题,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甚至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导致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等严重的财务危机。
2.2.1盈利能力
其主要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根本性动力,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且这种盈利能力会促使企业保持逐步提高,从而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自然会较低,相反,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其盈利能力无法确保企业实现增长,则企业就会存在经营风险。进行企业的盈利能力方面的风险分析,主要是进行主营业务增长、盈利水平变化的分析,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构成、增长方式等进行分析,
2.2.2营运能力
企业的盈利水平、盈利效率都是企业的营运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企业在营运方面的效率,会对企业在总体盈利方面产生直接性影响,同时对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等都会产生影响,在市场中如果企业具备良好的营运效率,自然具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是企业的效率方面的问题,这也是企业的命脉所在,效率不高,就会更多的增加在资金方面、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占用或浪费,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方面的直接性成本,企业的经营风险自然也会更高。
2.2.3存量资产风险分析
在企业经营风险之中,存货和应收账款都是其中重要的风险组成部分。企业的经营利润中,存量资产的损失属于经营利润的损失风险,对其分析,主要是由应收账款、存货两方面组成,如果应收账款增加,可降低资金周转的机会收益,甚至会转变成为呆坏账,从而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方面的损失。而存货长时间积压的情况下,必然会占用企业的资金,从而出现滞销、价值流失等情况,给企业带来损失。
2.3基于财务风险的分析
每个企业的血液就是企业的资金,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资金需求是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如果企业在资金占用、周转过程中,出现短缺、收益不确定等情况,就会带来风险。以财务风险分析作为基础,以资金来源、使用、周转的过程中的安全性、收益性进行分析。当今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投资、经营、现金流四方面的风险。下文对财务分析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2.3.1筹资风险分析
进行筹资风险方面的分析,首先要对筹资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还要提高筹资的收益。筹资主要有股东投入资本、介入资金(企业债务)两种来源方式。根据其资金来源进行筹资风险分析,主要应该考虑在收益性、偿还能力方面问题。在筹资风险中,其主要有收益低、到期无法偿还两方面因素。以收益方面来说,主要是要提高对资本收益的分析,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对融资风险和成本进行权衡。其次,是要对财务杠杆作用力进行分析,对财务杠杆作用进行合理评价,对利润率变化进行分析,如果利润率提高,自然会升高负债比率,相应的财务杠杆系数也自然增高,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和效益,如果利润率下降,就要将负债比率降低,避免出现财务风险。
2.3.2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财务分析是对专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的主要工作,也可以进行公司整体性投资方面的分析。究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过程中,对实际的收益进行跟踪并分析,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对投资项目进行判断,看项目是否可以按照预期进行发展,是否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预期收益,是否需要追加投资进行评价。
2.3.3现金流量风险分析
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出现失败,其主要诱因之一就是现金流量风险,而如果企业出现破产,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发生。因此,如果想要对财务失败、企业破产进行预防,其关键环节就是现金流。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个方面的现金流,对现金流量财务进行分析,就要对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变化提高关注度,对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能力给予更多的重视,对投资、筹资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有更加合理的安排。
2.4基于发展风险的财务分析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达到瓶颈时期,主要是来源于企业产业规模、盈利增长方面的瓶颈而导致,从而企业就会感觉增长乏力,甚至是出现倒退的情况,这就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而进行财务分析,就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动力、速度、质量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对风险因素实现量变。对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价值增长、企业价值变动因素等进行分析。
3基于风险控制的财务分析主要程序
3.1收集财务分析数据和信息
分析数据与财务数据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广泛性,其中不仅包括内部风险因素,还包括外部、过去等风险因素,同时还有未来预期的风险变化因素等等。因此,进行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数据的收集工作,不能局限于财务结果的数据,还应该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环境、宏观环境、企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预期数据等。
3.2分析整理数据
数据分析整理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初始信息进行分辨,尽可能剔除没用的数据,留下真实有价值的数据,对数据信息进行提炼,与此同时还需要运用比率、因素分析方法,以及建立财务评价模型,最终完成信息加工工作。
3.3判断风险因素
企业经营信息中就含有风险,对数据变动进行分析,将有利信息、不利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就会发现企业在实际运行中蕴含的风险因素,这包括企业在战略执行中、经营活动中、投资、筹资等方面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优点 功能 方法
1957年首次将风险与审计程序设计联系在一起,20世纪70年代,基于审计风险观念的审计方法陆续运用到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模型又推动了审计技术的进步。一般来说,将基于审计风险模型,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来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审计方法,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虽然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对其处理相当简单。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的结合起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从零散的风险分析到结构化风险分析,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其审计的重心也从测试转移到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重心向联合风险转移;审计证据范围扩大,更加注重外部证据的取得;审计测试更加个性化。
风险导向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也可以是内部审计机构,而内部审计机构相对于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方面具有更多优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为了确保经营者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使企业的关键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是由受托经济责任拓展到受托风险管理责任而引发出的一些具体功能,除了传统的审计功能之外,还强调审计的保障功能和咨询功能。其功能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1、风险管理作用。风险管理效应是指内部审计积极主动整合审计资源、发挥资源的作用作用来调控、驾驭关键风险,实现审计目的。要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必须科学选择审计战略路径,健全内部审计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风险价值目的和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建立内部审计风险预警与风险报告体系,提供风险管理的信息资源,建立考评奖惩制度,为风险管理提供激励和约束。
2、价值创造作用。这里主要是指充分充分发挥作用而创造是使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及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的业务及结果。价值创造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各种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理由可以形成各种审计能力。再者,要实现价值创造就必须是内部审计系统的审计决策适应于特定审计环境、驾驭相关审计风险。
三、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相对系统和规范的过程,是由几个阶段构成,各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依赖。而且每一个阶段都要相应的减少风险,并使下一阶段处于更可控的水平。这个方法可以用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上到整个企业,下到一个具体的项目,也适用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输入:主要指输入风险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描述审计师如何基于战略、风险承受水平以及组织架来制定审计计划。这份审计计划必须要关注被审计的业务的特定目标,关注管理层与特定目标相关的业务的风险承受水平。审计师在这份计划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结构,更需要考虑业务层面上的架构,与其他部门或业务的合作交流。
2、风险评估:审计的风险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估经营风险,而是评估业务风险。前者通过企业的关键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的可行性,而通过后者,可以梳理把关键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的必要的风险管理活动。不像全面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是根据企业经营的重大变化更新,或者定期更新,而审计风险评估一般情况下是在下一次审计时予以更新。
3、风险分析:审计的风险分析不仅有助于企业把风险管理资源投入到正确的领域,而且能够分析审计发现出的问题发生的根本动因,从而保证其改进建议是针对导致其问题的动因提出的,而不是仅仅解决其表明问题。再就是在风险分析这一过程当中,审计师必须审计师必须要考虑绩效指标或其他风险计量指标,用来监控和评价那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4、风险策略:在审计当中,对被检查业务有影响的风险策略有很多选择,这些策略经常用于对潜在风险进行管理。在输入信息和风险评估这两个阶段中,审计师应当对现有的风险策略有所了解掌握,并在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根据这些风险策略确定具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同时审计师至少也要能够描述这些风险策略,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些风险策略。这些都有益于审计方法更适应于当前的风险策略。
5、风险管理基础:进行这一阶段必须具备战略、流程、人员、技术和信息这五种能力,可以通过对这五种能力预期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对比确定其差距,通过对差距的认识,我们可以对尚未达到期望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调整和补充。
现代风险审计导向的内部审计是持续的、实时的并必需保持活力的一项活动,所以其不是盲目的、无限制的,而是需要受到一定约束的。这些约束条件包括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正当怀疑和应有的关注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如了解组织、行业情况与竞争情况、特定业务和流程,以及这些业务和流程与整个组织的关系等;还要有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不是对过去的评价,而是需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评估风险,寻找增值机会;最后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当中应当具备良好的心态,以及优异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危机 风险防范
市场经济中机遇和风险并存。机遇是每个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良机,它稍纵即逝,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抓住。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风险却在每个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中外许多著名企业在短期内衰落或倒闭,尽管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都存在重大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严重的财务危机。这提示我们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要重视研究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随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防范、化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使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 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及其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地位
企业财务活动经常是在有风险情况下进行的。风险就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长期投资管理、长期筹资管理活动中,进行财务决策带来的风险。长期亏损或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两大威胁,也是导致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长期亏损使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信用下降,筹资成本增大,并最终使现金流出企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因此,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减少违约风险,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是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目标。
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和控制,财务管理形象地说是聚财、用财、理财。因此,财务管理基本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展开的,利用各种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筹集企业经营资金,用好企业资金,合理安排偿还企业的负债,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研究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借助于灵活应用电子计算机工具以及相关学科的各种知识,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向前发展。
会计实务中,稳健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般原则。在会计准则中,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都是企业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有效办法。在管理会计理论中,财务风险研究始终是重点,而且风险的防范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重视。
二、企业财务风险同企业组织形式、发展规模、经营方式、资本结构的联系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客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中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带来的内在风险。经济环境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企业理财有重大影响。企业为了跟上这种发展趋势并在其行业中保持相应地位,必须有相应的增长速度。为了达到这种增长,企业需要大规模地筹集资金或发行股票。同时,经济发展的波动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企业为了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必须调整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同时采用多种财务管理手段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收入和成本的调整会影响企业销售和市场份额,给财务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三)利息率波动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经常会利用利率来调节市场,进行资源配置。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资本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利息率的波动,也必将影响企业经营发展。
(四)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企业经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地区某行业的政策倾斜或限制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企业的生存发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要认真把握政策动向,按政策行事,才能趋利除弊。
(五)竞争
竞争存在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中,企业自设立起就面临国内外、行业内外的激烈竞争。竞争会给企业带来发展规模、资本运作等财务问题。
企业的财务风险除上述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外,更重要的风险来自企业自身。可以说外因是基础,内因是根本。从企业内部看,财务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经营风险来自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包括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债务筹资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安全性。
企业财务风险同企业组织形式、发展速度、经营方式、资本运作方式存在内在联系。企业组织形式越复杂、发展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经营范围越广、资金来源渠道越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大。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企业经营风险中,特别是在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产品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大型企业由于其先天的经营优势,财务风险主要在于融资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等会计资料,利用会计报表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定期对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指企业产生现金能力。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企业能否定期偿还短期债务,除了取决于有多少债务,关键在于有多少能够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企业营运资金越多,变现能力越强,风险越小。生产企业合理范围内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
(二)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能力,利润是企业筹集资金或偿还债务的根本保证。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债权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越大。盈利能力比率主要由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等指标构成。
(三)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是指债务、资产和股东权益的关系。它反映企业到期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通常由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组成。负债比率分析就是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负债和资产之间关系、负债和权益关系,计算相关比率来判断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财务风险。
除了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比率来分析财务风险外,在实务中,还应从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来分析财务风险。
实际财务管理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决策中决策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以及企业实行的融资政策十分重要。融资政策的核心是资产和负债的匹配,评估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制定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
一、财务预警系统的特点
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全面性,即财务预警系统能从企业各个不同角度、各个层面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各部门在经营动作中更加协调;其二是可操作性,即财务预警系统的财务指标应是有效的,所揭示的问题应是关键的,采取的措施是具有指导性。
二、财务预警系统的功能
1.监测功能
监测即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作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当危害企业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提出警告,让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2.诊断功能
诊断是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对比分析,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运营状况之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之所在。例如,某家企业的流动比率恶化,导致财务经理疲于调动资金以应付日常财务周转。
3.治疗功能
通过监测、诊断、判断企业存在的弊病,找出病根后,应对症下药更正企业营运中的偏差过失,使企业回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一旦发现财务危机,经营者既要阻止财务危机继续恶化下去,也要寻求内部资金的创造渠道,还要积极寻求外部财源。
4.健身功能
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和的缘由,处理经过、解除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处理反馈与改进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这样,将企业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为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三、财务预警机制的架构
要发挥企业财务系统的功能,必须从机制上架构企业财务预警分析,进行系统设计。具体内容包括:
1.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
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是兼职的,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在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来承担这一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这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数据和相关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更有其它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的企业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并及时进行消除财务危机的工作。
3.财务风险分析机制
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成固,估计其可能造成损失。当风险的成固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验证制定相应的措施了。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预警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预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
4.财务风险处理机制
在财务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损失。企业损失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构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当有超过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深入研判,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以防财务恶化。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于缓慢,表示企业营销部门可以不尽心收取顾客账款。如此,一来资金运转将吃紧。二来企业将随更多的交易风险。此时,营销部门主管应深入深究缘由,并提出对策。
5.财务危机的责任机制
即将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个人,并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每个部门及个人防范献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财务预警系统正常而有效地运转提供制度性保障。
四、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一是立场错位,主要是站在股东立场的财务分析;二是财务分析与业务分析脱节;三是过多地关注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这四个板块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四是过于关注指标计算,忽视指标经济利益的描述。笔者认为,财务分析应更多地站在管理者立场上,从经营者角度透视企业全貌,财务分析从内容上扩展为企业实力分析、企业风险分析、企业质量分析、企业效率分析、企业成长性和失败性分析这五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板块,每个板块分别按照财务和经营两条线索展开。
一、企业实力分析
企业实力是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综合体现,前者反映企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后者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形成过程。
企业财务实力是体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数字上,总资产和净资产。用资产作为衡量财务实力的指标,是因为资产的实质是未来经济利益,资产的规模体现企业潜在获利能力的大小。在资产负债率一定时,资产越多则其财务实力越强。管理者在分析时应注意来自会计报表的资产数据的局限性:一是资产中包含虚资产;二是资产内容不完整;三是重数量、轻质量;四是资产计量不真实。
企业经营实力也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经营业绩(销售)和获利能力(利润)上。用销售指标判断经营实力,应将本企业的产品销售与同行业的产品销售总额相比较分析,还应注意由于会计上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销售在发生了坏账而不能确认为经济利益的“无效销售”因素的影响。在用净利润衡量企业经营实力时,也应注意到由“无效销售”可能带来的“无效利润”,只有有效利润的数字,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经营实力。这也正是会计报表反映的收入与利润的局限性。同时,管理者还应注意信息的混淆,分清会计因素与非会计因素、经营利润与非经营利润、有效利润与无效利润、经常性利润与非经常性利润、再生性利润与非再生性利润等等。
二、企业风险分析
企业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企业财务风险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财务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同,使得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对盈余的影响最终在财务风险中予以显现。
会计报表中能观察到的企业财务风险有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一是支付风险。理论界认为的支付风险过多地关注资本结构,大多是针对举债经营企业因不能归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支付风险。实际上,支付风险的形成体现在现金流不能适应开展各种活动的需要,应包括经营、投资和偿债三方面的支付风险。管理者在分析时不能一味地侧重对偿债能力的评价。二是资产风险。企业资产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资产结构比率是否合理。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在40%~60%。合理的资产结构是企业资金成本较低、盈利能力较高、企业不会出现偿债危机和破产风险的基础。企业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害,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适当水平。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一是市场风险是指由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选择、产品性质以及销售地区等经营结构方面的因素带来的风险。对市场风险的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合理安排和调整企业经营结构,降低企业非系统风险。二是收益风险是指企业存在的不能实现期望收益或收益资金出现逆差的可能性。企业收益风险,可由损益表提供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企业收益包括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投资净收益等,通过对利润结构的分析,保持主营业务占收入来源的稳定比重,确保企业收入来源的稳定性是降低收益风险的首要前提。
三、企业质量分析
企业财务质量,也即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企业资产质量分析指标包括:一是不良资产比率。从理论上讲,凡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都是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反映企业不良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率,用来测试资产的损失程度,该指标越低越好。最易形成不良资产的有应收账款、存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应给予高度关注。二是资产减值率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资产质量越差。同时,资产质量分析不能只从理论上进行,必须通过企业年末的全面财产清查,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确认各类资产,并对资产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企业经营质量即收益质量,是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程度。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利润和净现金流量的差异,主要指标如下:一是销售收现率。该指标反映企业销货收取价款的能力和水平,比率越高说明应计现金流入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的能力越强,收益质量越好,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意味着企业收益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企业可能处于过度贸易状态或有利润操纵之嫌。二是收益现金比率,该比率可提供权责发生制下的收益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异信息,大体上反映会计报告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
四、企业效率分析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曾多次论及效率问题,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对企业效率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财务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增值能力。从全社会的立场上来看,该指标用资产增值率来衡量,而在股东立场上则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上。比率越大,资产增值能力越强。二是资产周转速度。资产周转速度可以用资产周转率指标来衡量,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其中,总资产周转率中的长期资产与效率缺乏相关性,而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又是通过经营(存货、应收款)和投资引起的,因此,在分析资产周转率指标时,企业应重点关注应收账款和存货。
企业经营效率主要表现在销售利润率和每股净收益上。一是销售利润率。从利润构成的性质来看,与销售直接相关、产生于日常活动的营业利润稳定性相对较好,具有持续再生的性质。要准确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率,应使用营业利润或经常性营业利润计算销售利润率,才能使这个指标直接反映销售产生盈利的能力。二是每股净收益。可认为是一家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通常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中广泛运用,它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企业成长性和失败性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 风险 非财务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47-03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银行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甚低。据统计,在1000多万家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4%。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以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不规范、财务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商业银行主要依据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失灵”,无法完成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判断。因此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必须加入多种非财务指标的定性分析。
一、 非财务指标的重要作用
非财务指标是指那些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不一定与财务状况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加强非财务指标的运用有助于信贷人员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提升贷款判断、决策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在分析企业的还款能力时,商业银行习惯于分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但财务分析只是对企业的历史还款能力进行分析,且是建立在持续、稳定经营,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的假设上。事实上,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多为“家族型”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报表的编制随意性较大,可信度相对较低,主要通过财务指标计算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的未来经营变化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其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主要经营者素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是判断企业的信用。一笔贷款能否按期偿还,除企业的还款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还款意愿。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不是企业没有还款能力,而是“有钱不还”,恶意套取银行贷款。而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做出贷款决策时,仅靠财务指标分析难以获取企业还款意愿信息,必须综合分析企业信用等非财务指标才能得出判断。
三是判断企业真实信息。中小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制定了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未得到认真执行,这导致企业外部监督困难重重,企业信息透明度低。商业银行在贷款调查中要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往往需要通过对非财务指标的收集、监测、分析和利用,来补充还原企业的财务指标,从而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发展状况。
二、非财务指标设定原则
(一)突出重点原则
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涉及各个方面,在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把各种因素都涵盖在内,不大可能,而且评估成本也很高。所以对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主要考虑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二)针对性原则
确定非财务指标时,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小企业运行特点以及所属经济区域特征,考虑其所适用的经济政策和监管要求,合理确定。
(三)可操作性原则
非财务指标的设定,要选择那些便于理解、便于获取,普通适用,实用性强的信息,否则会产生误导,容易引起评价结果失真。
三、非财务指标的设定
中小企业多具有经营决策、管理、财务权力集中于企业少数管理层,甚至企业主一人身上的特点,换句话说“法人”和“私人”在中小企业身上几乎重叠,难以区分。企业经营之外的因素即企业主或企业核心人员自身的因素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按照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原则,基于目前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非财务指标体系和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将中小企业非财务指分为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和与企业主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两类进行具体设定。
(一)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非财务指标
1.企业所在行业:不同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潜力、竞争的激烈程度,受到的政策支持程度都不尽相同。企业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的好坏、政策支持力度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企业偿债能力。
2.企业所处行业地位:虽然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但并不代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就弱。若企业在本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则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较强。
3.企业主经验:企业在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从业年限,取得的业绩和具有的影响力,以及企业主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企业经营管理安全措施:中小企业大多生产条件简陋,作业环境差、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加之企业个别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只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资金实力弱,因安全措施不得当,引起的工伤、火灾、产品事故等,极易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拖垮整个企业。
5.企业融资渠道:在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分析中,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高利贷借款。因高利贷利率相对较高,一年期利率能够达到50%的水平,利润率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难以长期维持如此高息的借贷,易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引发企业危机。
(二)与企业主相关的非财务指标
1.企业主接受贷款调查的诚意:商业银行在进行调查时,企业主是否愿意真实披露相关情况,所提供口头、书面材料是否真实可信,是否存在刻意隐瞒或欺骗的情况。如果在调查中企业主不予配合或提供虚假信息,将直接影响调查结果,也说明存在套取银行贷款的可能。
2.企业主信用状况:历史数据和实践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与其所有者或主要经营者的信用水平具有极大的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中小企业贷款视同对其企业主个人的贷款,因此,从中小企业主个人的信用历史,就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期中小企业未来的还款表现。
3.企业主个人品质:重点考查企业主或企业核心人员有无不良嗜好、是否稳健踏实、社会各界评价如何。在多数中小企业中,企业主即是企业,两者难以分割。如企业主有赌博等不良嗜好,很容易造成挪用企业资金归还赌债等事情的发生,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企业主家庭状况:该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与“企业主品质”分析基于同样的原因。企业主的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若发生重大变故,一方面会造成企业主的无心经营,另一方面若涉及财产纠纷,很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特别是在贷后信用风险分析中要将该指标作为重要的风险预警信号。
5.企业主社会关系:通过了解企业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的关系,能够判断企业的生存能力。因为企业主社会公共关系好,与上下游业务伙伴合作关系融洽,具备良好的口碑,不仅在遇到临时性困难时容易得到各方支持,还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促进企业经营的稳健运行。
四、商业银行非财务指标分析面临的障碍
虽然非财务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商业银行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由于历史和社会大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上述非财务指标收集、分析、运用上,仍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一是非财务指标获取成本较高。非财务指标分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并且需要对多方信息进行验证才能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非财务指标获得、分析上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二是非财务指标判断主观随意性大。目前许多非财务指标的量化没有公认的准则,商业银行也没有针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估体系,而且,还有一些非财务指标是无法量化的,全凭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个体差异性较大。三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相对于财务指标分析,非财务指标分析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非财务指标分析的复杂性要求信贷人员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从国家政策到行业规范、从企业管理到专业技术、从企业营销到财务会计最好无所不知;而且非财务指标分析还要求信贷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度的敏感,能够洞悉企业的细微变化。但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为数很少。
五、结论
非财务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指标设定、准确地判断分析,有助于信贷人员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状况,进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贷款决策。但非财务指标在收集、分析和利用上仍存在一些困难,有些至关重要的指标,如“企业主个人品质”,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准确性以及调查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因此,商业银行与社会各界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非财务指标分析,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是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步伐,充分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如对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依法纳税情况、借贷信用记录、企业主的个人信用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银行收集此类信息的成本。其次是加强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方法研究,尽快建立规范公认的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再次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采用培训、考核、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尽快建立起具备专业素质、业务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晓安、卢蕾,《问题贷款―成因、识别、监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糜仲春、申义、张学农,《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金融论坛》,2007年第3期。
[3]沈蕾,《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28卷第4期。
[4]李霄鹏,《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势在必行》,《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
[5]彭彤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中非财务指标的设计》,《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11期。
【关键词】企业 风险 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企业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风险,不同的风险对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进行分析,并介绍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因素,同时阐述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我国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概况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投资与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其投资与经营结果与企业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经营风险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差别性与进步性等。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形成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外汇风险等。
企业自然风险因素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对企业有着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及人身安全方面有着严重的影响,对其控制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其进行财务管理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社会风险因素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制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社会的动荡、变革等不稳定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是由于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市场供求、产品的价格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况
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有着显著的特征,其管理的范围广、管理的手段先进、管理的效果显著、管理的理念科学及管理的内容完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与普遍的管理相比,其管理的范围更加全面,包含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指标与数据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手段先进使其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强,能够全面的落实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观念日益更新、转变,其管理的理念更加先进与科学,对企业的风险有了明确的认识,进而采取了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一系列措施,使其风险财务管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资金的规划、筹集、使用与控制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完善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可以从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利益、行业的行为、经济环境及成本等,企业为了获得利益,进而通过冒险的方法对其风险进行处理,其方法的不科学性将增加企业的风险隐患。在非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其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经营;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明确,使得其风险更加严峻;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或其管理的决策、企业的文化等都将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二、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方法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自然风险财务管理、社会风险财务管理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等,下面将对企业不同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预防风险
对自然风险的财务管理,自然风险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如:火灾、洪涝、雷电、地震等,由其引起的风险,主要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是巨大的财产损失、或是严重的人身伤亡等,对其采取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保险,保险实现了对风险的分散,并能够实现对企业的经济补偿,投保人在遭受巨大的损失后转移给保险人承担,属于财务补偿技术。保险在自然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第一,提供经济补偿。在企业受到风险的影响后,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使其具有一定的财务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第二,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对于所有的投保人来说通过保险将使企业获得一定的保障,降低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保险的合同中对其财务损失有明确的规定,进而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三,提供相关的服务。保险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分析、风险预防等服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并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1]。
(二)预测风险
对社会风险的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预见社会风险,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预测方法就是德尔菲法。对于市场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是来自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其中国际市场的风险影响是严重的,对其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将市场风险进行分类,如:资金风险、技术风险、物资风险、人才风险等,进而面对其中的不同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市场是相互影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积极面对,并利用其风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暮景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影响企业的各种因素,利用图表、文字、曲线等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其比较、分析与决策,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面对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控制风险
对于经营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结构的复杂,企业对其风险的认识、控制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企业的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的主观性与不科学性,使其不能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见与控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面对企业的风险,风险财务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见,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同时要协调各个部门,使其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监督资金的使用,预防风险,并且可以进行风险管理的考核绩效。针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风险,筹资与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决策,其风险主要是在市场、销、自然、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此时,财务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企业要采用多种筹资投资方式,进而降低其风险。
三、如何利用财务管理手段针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逐渐较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其风险要进行有效的识别及其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全面的管理,通过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利于其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升值,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进而保证其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促进企业的生产,使其趋于稳定。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是重要的,同时其管理也是复杂的,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利用财务管理手段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要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预警系统与监督制度等,从而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企业要健全其风险防范的体制,树立风险防范的观念,通过岗位责任制,进而落实相应的责任,积极发挥财务部门、监管部门的作用,通过监督实现对的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加强对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监督,进而防范其风险,同时企业监督机制不仅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还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风险,企业还可以成立监理会等监督机构,让其人员保持独立的监督权利。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要健全其体系
首先,实行法人治理的体系,对其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使其决策更加规范,并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建立风险财务管理的机构,要求其具有独立性,使其权利得到保障,进而积极发挥其作用,从而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最后,优化业务处理的程序,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使其信息更加准确与真实,通过明确的内部审计与管理,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审计的流程要明确,从而保证其信息与数据的安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审计工作的内容,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企业在筹资与投资决策方面,要更加科学
企业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结合决策的经验与决策的系统分析,进而提高决策的准确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的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保证财务决策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完善的制度也利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企业制度的完善要求其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借鉴,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并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同时评价制度也要对其财务决策进行全面的评价[2]。
总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发展,要注重其财务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为了能够实现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对其具体的涵义、特征、重要性及原则,同时还有其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进行财务管理,保证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予婧.关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9(12):71-7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预警机制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这种观点从财务本质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外延广泛,包括了所有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出现的原因
(一)自身经营特点,从房地产业的经营特点看,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开发过程复杂、周期长、涉及部门和环节多的特点。从土地获得、市场调研、投资决策、建设施工,到销售推广、物业管理等开发过程,涉及多家合作单位,并接受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从而使得开发商对开发工程的进度、质量、营销控制的难度增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项目周期拉长、营业成本增加、收益大幅降低甚至亏损。
(二)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由自有资金、预售款、银行贷款、经营性欠款4部分组成,其中自有资金往往只占较小的比例,负债资金往往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70%,有的甚至高达90%,一旦企业不能控制各类风险,出现不能支付到期本息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三)财务管理水平,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都由国有资本控制或者本身就是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国有企业所具有的诸如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缺陷时有体现。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往往无法保证。
(四)决策的风险意识,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因素。决策过程中,往往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地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地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确立
本文在广泛考察了在以往的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中对最终预测模型有显著贡献的预测变量,参考了在实证研究中目前广泛采用的财务和现金流变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24个预测变量。这24个预测变量主要反映了房地产企业五个方面的财务状况,即: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和未来成长基础及能力。具体指标见表1。
四、房地产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对策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架构
1.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房地产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信息(例如政府的政策、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等)、房地产行业等相关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不仅包括内部信息,还包括外部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相关信息,而且数据资料系统可以通过信息的收集、剔出得到及时更新。
2.财务预警分析的组织机构
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房地产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该机构成员有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的组织体系,独立展开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
3.财务危机分析机制
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风险分析可以迅速排出对财务影响小的警情,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警情上。预警分析一般有两个要素:即预警指标和扳机点(即预警指标的临界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临界点,局部危机或者全面危机发生,应急计划则应随之启动。在财务危机分析机制下,最为关键的就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扳机点的确定。财务预警模型中的变量是关键财务指标,是形成预警结果的关键依据,诊断过程就是财务预警模型的应用,而其他指标知识帮助辅助判断。对于扳机点的确定,不同的指标类型有着不同的设定,可以确定为行业均值或者历史均值,甚至可以是一个区间。
4.财务危机处理机制
在财务危机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以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财务危机处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面对财务危机,应该采用何种手段去规避,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危机再度发生。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日常监控
1.财务危机监测财务危机主要表现为财务支付风险和财务结构风险
财务支付风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监测:(1)现金流动能力。企业年度现金流入总量能否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各项强制性支出需要,例如:贷款利息、工资以及其他必需的投入。如果不能保证需要则应引起管理层的注意。
(2)资产变现能力。房地产企业相对于制造业之类的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较少,主要表现为暂时未能出售的物业,开发商能否按照既定的销售节奏,即开发期、开盘初期、销售中期、收盘期四个阶段完成销售工作是房地产企业资产能否顺利变现的关键,一般而言,房屋能越早的出售,资产变现能力就越强,如果发生滞销,则开发商就需要注意了。
(3)逾期负债率。包括未能在法定、约定期限内付款而欠缴的税费、工资、银行贷款本息和工程款等。这是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最直接表现,所以应密切关注企业是否存在大量逾期负债。
2.经营风险监测
经营风险是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般指企业因经营决策失误、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可能损失或经济效益低下。经营风险大小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和市场预测能力的高低,它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最终影响了企业财务危机的程度。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加以监测:(1)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供应量、市场购买力、市场价格等反映供需状况指标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供需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进而极易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形成市场供需风险;反过来,市场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商品房空置滞销,使投资者承受资金积压的风险。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房屋市场需求越稳定,经营风险越小。
(2)产业政策的变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影响房地产商品需求结构变化,决定着房地产业兴衰。国家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直接促进城市商业和服务业、楼宇市场的繁荣;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紧缩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将会减少房地产商品市场的活力,给房地产投资商带来损失。这种损失不一定体现在房地产商品的绝对价格降低上,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活动的减少。
(3)房屋销售价格的变动。目前我国房地产商品价格虽然面临国家更严格的宏观调控,但涨势不见回落。这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房地产价格涨得太高太快,极有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导致楼盘不能按既定计划销售。
(4)管理者的素质和经验。一个拥有丰富经验和科学管理的领导就比没有经验、盲目管理的领导者风险要小。
3.日常监控与年终财务状况的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已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这就为企业的日常监控,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可运用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对其进行财务支付风险和财务结构风险的监控,管理部门可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监控管理风险,而市场销售部则时时监控市场营销风险。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使这些财务危机监控和经营风险监控的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企业管理当局。
五、结论
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都将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不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时刻需要警惕企业财务状况会陷入危机。为此,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自己的财务状况,如发现有财务危机的征兆存在,则运用各种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全面检查公司的财务状况,找出处于恶化趋势的项目和原因,及时调整其财务活动,有效地阻止和抑制不利事态的发展,将企业的财务危机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6-96.
[2]蔡河山.浅谈投资性房地产财务风险的分析.现代商业,2008/15.
[3]龙胜平.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求索,2007/06.
[4]王晓曼.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建筑,2007/11.
中图分类号:TM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目前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方法上,如果企业对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识别,会得到大量的风险信息和数据,并且这些信息和数据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动态变化的,靠人工难以跟踪和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统等工具,对风险数据不能有效利用,则风险管理效果会差强人意。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一个适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风险信息采集
风险源于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影响战略实施或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可能包括的内容涉及面广,可能与经济、法律、自然环境、政治、社会、技术、基础设施、人员、流程等相关,因此风险管理系统首先要具有风险信息采集功能,将尽可能多的风险信息收集到系统中。
初步采集到的风险数据数量是巨大的,系统需要提供功能强大的各种视图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方便了解到数据内容,对于采集到系统中的风险数据,要设定与其他模块的交互方式,用于将泛泛的数据整理后导入风险信息库中。
2风险的定性分析和管理
风险管理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其中包括对经营目标的定义、风险类别管理、风险基本信息管理、风险信息的定性分析、数据审核、风险坐标呈现、综合统计查询等功能。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类别、分等级管理,并通过初步分析,绘制出企业风险坐标图,对危害较大的风险制订应对方案。
3风险的评估
风险评估功能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处理算法设定、风险预警项目及上限值设定、评估方法设定、定量分析值处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损失模拟测试等功能。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大量业务数据,风险评估即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出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首先要针对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别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当业务数据达到什么临界值时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风险业务模型要由对本企业和本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制定,并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进行调整,同时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建立起适当的评估模型,评估模型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建立、逐步成熟的过程。
业务数据来源于企业现有的EPR系统或独立的各信息系统,按功能可能分为财务、安全生产、人力资源、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物流、环境保护等,同时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由人工定期录入风险相关生产经营数据。
险监控及预警
风险监控及预警功能可以设备企业关心的重大风险点,对相关数据进行监控,当数据达到某个范围时进行提示预警,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正确应对风险,控制风险的发生或降低风险。
关键词:不良资产 重组风险 管理
据《网易财经》、《中金在线》等多家媒体报道称:2016年中国不良资产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而《人民网》在2016年7月6日报道称: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超万亿。这些多充分说明目前企业不良资产处置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盘活不良资产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其中资产重组是较为合理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而且不少企业在重组中又获得了新生。但是,企业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往往会遇到重组风险,一旦不能够及时有效的防控重组风险的发生,那就会影响不良资产处置,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一、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组风险分析
(一)价值风险
在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组过程中,被重组的不良资产往往存在着价值上的风险,被重组方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符合甚至超过账面价格,即“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那么对于不良资产处置而言既不会造成资产损失,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收益,如果不良资产通过债务重组后的实际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就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之所以出现这种价值风险,主要是由于财务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被重组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充分,甚至被重组方故意做假账,来增加资产和收益,而人为的降低负债和亏损,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不良资产处置重组的价值风险,盲目的定价,造成溢价收购,那就是价值风险的出现。
(二)经营风险
不少企业在运用重组处置不良资产上采取了债权转股权的做法,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的评审以及有关部门批准,将不良资产所形成的债权转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对所持股权的企业参与其经营管理,从而使不良资产得到处置。不过在债权转股权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债权与股权转换的比例问题,更存在着经营风险,不少企业在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组中通过债转股直接参与原债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由于不少是跨行业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对该行业市场不了解,人才缺失以及市场把握不准确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经营不善,甚至出现亏损,严重的不仅没有盘活不良资产,甚至还会承担更多的债务,因此,这种经营风险是随着不良资产重组而存在的。如何有效防控和降低重组经营风险尤为重要。
二、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组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信息调查,消除价值风险
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物流是采取兼并重组还是债务重组还是破产重整都要对被重组企业进行详细的信息调查。首先是对被重组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对财务报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依靠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科学的权威的全面的财务调查,不要过分地依赖被重组企业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从而减少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通过对被重组企业进行市场调查、走访座谈,能够充分地、及时地获知被重组企业比较广泛的财务信息,如:走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工,倾听他们对近年来企业经营的情况的介绍,走访被重组企业相关的债权债务关联企业,核实被重组企业债务情况等,不仅要从被重组企业的近三年来的财务报表中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存在的财务风险,还要对所反映的应付账款、流动负债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全面了解被重组企业的债务情况,确定合理的重组价格,从而使重组能够做到“物有所值”,甚至能够“物超所值”。
(二)加强债转股后的经营管理
企业通过债转股的重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后,要及时的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对被重组企业进行管理,完善被重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合理制定绩效考核,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留住技术、管理及营销人才,留住核心员工,这样才能够保证债转股后企业能够按部就班的经营发展,在此基础上,不良资产处置企业还要加大对被重组企业的技术投入以及工艺、设备改造等,从而使 被重组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加强债转股后的经营管理上,还要从财务管理出发,构建起来被重组企业的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有效防控重组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财务部门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重组风险进行日常风险监测和定期综合预警,能够及时发现并并有效防范风险,将重组风险始终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对企业重组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而且风险预警系统能够针对不良资产重组的财务危机状况进行针对性控制,避免由于控制不利造成的企业财务损失,缩短风险的处理时间,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步入正轨,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进行债转股后不良资产处置后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很多,在采用重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上,一定要有效的进行风险防控,特别是在价值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防范管理上,要对被重组企业进行全方面的信息调查和了解,真实掌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情况,做到知彼知己;而对于采用债转股重组的风险管理就要从对被重组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入手,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注入资金,盘活企业产能,大力进行科技投入与创新,从而使被重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赵小红.浅谈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J].现代经济信息. 2010(09)
[2]田翠红.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2(23)
按照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的理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具体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监督。
按照上述理论,我认为,构建具有良好绩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即
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响因素。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其主要内容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面临企业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如何辨别、分析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按公司既定的经营战略,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高风险区域经常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最后,要善于转嫁风险,如购买保险等。总之,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企业控制的全过程。
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方面。
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寻找关键控制点。企业一般根据其经营活动的关键绩效领域确定其关键控制活动,一般包括对人的素质、任职资格以及业绩考核的控制,企业运营的控制,包括计划决策管理、销售收款、采购付款、财产物资管理、质量管理、融资投资管理、资金管理控制等,以及对内部信息系统的构建、内部监督机构运作等方面进行的控制。
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包括向下的、向上的和横向的沟通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