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探春理家

探春理家

时间:2023-05-30 10:4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春理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探春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之一,金陵十二钗之正钗。大观园青春美丽,才华横溢,颇具代表性的少女之一。探春无黛玉之媚,无宝钗之冷,无湘云之憨,无迎春之懦,亦无凤姐须眉之风,晴雯灵巧之韵。棹红轩主称之曰:敏。探春之才仅为“敏”吗?愚以为不然。

探春之雅

探春之雅犹如魏晋竹林之七贤,抱膝谈月;亦如晋之二谢,呤啸而游山。在作品第四十回中,贾母游大观园,到探春之室,只见:“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 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案

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文中探春室中的布置描写,足见探春喜书香,爱清淡之雅趣。

其次,在 第二十七回中,探春要贾宝玉再出去闲逛时替她买些好东西: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同时,探春 之居名之曰:“秋爽斋”,亦足见其文化修养上的 雅兴及“天高气爽”的精神。

探春之能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 薛宝钗,林黛玉般的 多情红颜,同时也 描绘了似凤姐,探春般的 能干女子。

探春理家之时遇到的情况比 秦可卿的 丧事要复杂得多,面对诸多困难,以及贾府大厦将倾的 局面,探春客服了自己因是庶出而遇到的特殊困难,是自己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探春为了树威,骂生母,气平儿,连凤姐的面子也不给,让躺在病上的凤姐也不得不说:“好 ,好,好 ,好个三姑娘”,但探春无情之人,相反,探春在大观园中的人缘很好

,有一次薛宝钗指着?夺堆痰娜鹤由系囊桓霰逃衽逦实溃骸罢馐撬??愕模俊保?堆痰溃骸罢馐侨?憬愀?摹薄1︻蔚溃骸八?羌?舛?巳硕加校?滥忝挥校?氯诵?埃?仕湍阋桓觯?馐撬?南钢?Α?!逼浯魏罄从钟刑酱喝闷蕉?镉?阂?乇蝗槟钙?叩脑苤槔鬯拷鸱锏氖隆

探春之精细不下凤姐,协助李纨,宝钗理家,使下人“更觉比凤姐当差时谨慎了许多,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倒下了一个 巡海夜叉 ,又添了三个 镇山太岁 ,索性连偷着吃喝的工夫都没了”。

探春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出了名的须眉之风,当抄检大观园时,探春马上想到江南甄家被抄,意识到这是自家人“窝里斗”,于是冷眼旁观,护卫自己的丫头 ,掌打王善保家的,连凤姐也唯唯诺诺,出不顺之气,让人十分痛快,再次彰现了她刚烈精明的本色。

探春之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写的是探春远嫁的悲剧,而探春远嫁的悲剧似乎又与她的身世与性格相关。

友人把探春比做 “刺玫瑰”我相信这与他的出身有莫大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嫡庶是十分讲究的,连贾政这样老实的人(尽管有些迂腐),也纳了三个妾,大老婆王氏生了 贤德妃元春,贾珠以及“混世魔王”贾宝玉;二老婆周氏,无子;三老婆赵氏,生探春和贾环。因此,探春对其庶出的 身份十分忌讳,加之贾环与赵姨娘在贾府十分讨人厌,因此探春与王夫人、宝玉走的很近,也因为如此,凤姐病后,探春能以庶出的身份理家。

探春理家是,不巧她舅舅赵国基死了,赵姨娘到 探春那儿撒野要银子,探春却以为赵国基不过是贾环的奴才,否认了赵国基是她的舅舅,甚至否认了赵姨娘是她的母亲:“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王子腾),我倒素日按理尊敬,越发散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的时候,为什么他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 ?”也许这些话在今天我们听来是十分可怕的,但也发泄出探春对自己出身的 不满。凤姐就说过:“好 ,好 ,好 ,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命薄,没生在太太的肚子里。。”

如果上面是探春出身之悲的 话,那么探春的悲莫过于远嫁之悲了。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是探春元宵节所做的灯谜,谜底是:风筝。贾政思曰:“探春所做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我们也可读出其预示的远嫁之悲了。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第2篇

1、探春当时放了一只凤凰风筝。

2、贾探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府后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

3、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诨名,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为了捧太太重用的奴婢袭人而打压赵姨娘,造成明明是奴婢家眷不该有丧礼费却高过身为姨太太赵姨娘的家眷,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 《红楼梦》 治乱 激励 开源节流 兼顾公平

在《红楼梦》这本经典的名著里,王熙凤不仅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际交往能力极强的贵族,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相当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的女强人。在协理宁国府期间,王熙凤的的管理才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按职分则,责任到人,建立岗位责任制,是治乱的前提。王熙凤实行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她按照府内佣人的人数,给每个人都安排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府内的每个佣人都有自己固定的职责。她还约法三章,迟到早退的要受罚,职责没有尽到出了纰漏的要罚,丢失物件的要罚。

严字当头是治乱的根本。针对宁国府管理混乱弊病,王熙凤决定采用猛药。她一到宁国府,就发表了措辞及其强硬的就职演说。她不讲情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得平时失去约束的佣人们感受到了她的威严和权威。她快刀斩乱麻,不讲情面的严格管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了宁国府空前的由乱到治的翻天覆地的根本转变。

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是王熙凤治乱的保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是王熙凤的这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自己首先不做的典范带头作用,严格自律,身先示范的榜样力量,才使得她的管理理念和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王熙凤因病不能管事后,探春被王夫人指定来主持管理家政,担任了一段时间荣国府的“CEO”。探春很有志向,如今授命管理贾府,给了她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她抓住这个机遇,在宝钗和李纨的配合下,大力进行管理改革,推行了一系列不同于凤姐的管理措施,显示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良好的管理者素质。

探春出来主持家政管理时,贾家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中,她对症下药,大胆改革,兴利除弊,使贾府的管理不仅没有因为强人凤姐的不能视事而陷入混乱,而且有了新的起色,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良好局面。探春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一、有的放矢,强化执行

探春管理的成功,首先在于她对贾府存在的问题清醒的认识,能够有的放矢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巧妙利用权力运行策略,强化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使管理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探春不仅有明确的管理的目标,也有很强的达成目标的执行力,表现在:一是看准了的事情,认为正确的决策,就坚决推行;二是善于利用权力运行的策略,来确立自己的威信,有效推行管理;三是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管理中能够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把改革的阻力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管理措施能够顺利推行。

二、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

探春新官上任,遇到的第一关,就是她的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了,探春的处理办法是,按制度行事,查明旧账,依照往例“赏银”一两不肯多加。因此事,得罪了自己的生母。正因为探春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使得那些以为她年轻可欺,准备向她发难的下属不得不尊重她的权威,服从管理。

三、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

探春管理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家庭收支的不平衡。贾府开支庞大,收入却不足,使财政陷入一定程度的困境。探春解决家族财政危机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首先是压缩不必要的开支,精简节约。这些都显示出探春敏锐的观察力和魄力。探春之精明,不仅在于她敢作敢为,去“除宿弊”;更重要的是,她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从开源上思考问题,变消极理财为积极理财。探春的这套改革方案,在当时显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以前的荣国府纯粹属于一个消费型组织;改革后变支出为收入,开始向“消费与生产型”组织过渡。

四、明晰权责,形成有效激励

与王熙凤的一手遮天集权式管理不同,探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把权责明晰到相关人员,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成功的开发利用大观园资源创收,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探春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承包制的管理方法,获得极大成功。探春管理上的另一个改革,就是把小姐丫环们的“头油脂粉之类”的日用品,府里发实物分配改为发钱自己去买,既减少了花的钱,又使小姐们能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用品,提高利用效率。这种方式与现代经济学大师佛里德曼所揭示的“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消费效率是最高的”经济学原则完全一致。

五、兼顾公平,关注利益相关者

由于任何改革的实质都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少数承包者显然是这项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探春的管理改革不仅注重效率原则,也兼顾了公平原则,使相关者都能分享改革带来的利益,因而深得人心。

尽管王熙凤的治乱的方法有些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她的做法有些独断专行,基本上以惩罚为主,缺少激励和正面教育的人性化措施,但是她的治乱的技巧和经验,仍然对我们的企业、学校和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除糟粕,学习其中那些精华有价值的东西。探春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优化改革开发中的管理,更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4篇

采购是购买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各种物资或接受劳务以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红楼梦》里有不少采购情景,揭示其中的漏洞,借鉴其中的防控,有利于企业规范采购行为,防范和控制采购风险,促进合理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一、请购与审批控制

面对各种物资或劳务需求,需要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明确谁来申请采购,谁来审批采购,这是采购业务和采购内部控制的出发点。

1.买办钱华及其同事

宝玉去梨香院看望宝钗,遇到吴新登、戴良及几个管事的头目从账房里出来。吴新登是银库房负责人,戴良是仓库负责人,想必那个“忙上来打千儿请安”的买办钱华当属管理买办的头目。此外,鸳鸯的哥哥金文翔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内厨房的柳家媳妇还说过“四五个买办出去”才凑了二千个鸡蛋的话。这样看来,钱华与这些买办组成了荣国府的采购部。荣国府公共的以及各房的需求事项,由各单位提出需求计划报给采购部,再由采购部安排专职买办进行采购。

企业的内部机构和物资需求远比荣国府广泛、复杂,需要按照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请购权。通常,原材料由生产部门及仓储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库存情况等提出请购申请;临时性物资需求由使用者提出请购申请。进而明确这些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正常经营所需物资,进行一般授权。资本支出采购,进行特别授权。需求部门、仓储部门负责人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核,签署意见后,报至采购部门。采购部门进行审核和归类汇总,然后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和采购行动。

2.头油脂粉的集中采购

贾府女儿多,头油脂粉消费量很大。府里每月每人都有固定金额的预算,由买办从银库房领取资金,到市场上集中采购,买来后让女人们按房交与姑娘丫头们使用。头油脂粉统一采购符合内部控制有关采购业务应当集中进行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和堵塞管理漏洞。

在探春、李纨和宝钗理家期间,探春注意到,贾家的这项集中采购弊端很大。这三位想不通,“不知他们是什么法子,是铺子里坏了不要的,他们都弄了来,单预备给我们?”面对此情,有半数以上的姑娘只好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叫人另外再买一份好的来。鉴于花了两份钱,买了两份货,又白白丢掉一份,探春决定,免除购买头油脂粉的专用款项,不再实行头油脂粉的集中采购。

她们还注意到,如果派官中他人去买,买来的竟然与买办所买一样。平儿解释道:“买办买的是那样的,他买了好的来,买办岂肯和他善开交,又说他使坏心要夺这买办了。所以他们也只得如此,宁可得罪了里头,不肯得罪了外头办事的人。”破解此类难题,需要对采购人员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防止他们与供应商形成利益联盟;除了小额零星物资或劳务外,不得安排他们办理采购业务的全过程。

3.采买乐器行头的审批

贾蔷和贾蓉一起来到贾琏家里,贾蔷向贾琏汇报说:“下姑苏合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大爷派了侄儿,带领着来管家两个儿子,还有单聘仁、卜固修两个清客相公,一同前往,所以命我来见叔叔。”贾琏听了,将贾蔷打量了打量,笑道:“你能在这一行么?这个事虽不算甚大,里头大有藏掖的。”贾琏怀疑贾蔷的专业胜任能力,也透露出他对其父如此安排的疑虑。这是管家人应有的警觉,也是管家人的职责所在。

荣国府的诸项大权掌控在贾政和王夫人手里,贾母不喜欢老大贾赦,贾赦早已经被边缘化了。然而,此次派贾蔷前往姑苏采购的竟然是靠边站的大爷贾赦。原来由于贾政不惯于俗务,筹划省亲的重大事项是由老爷们集体商议决定的。对于建造省亲别院更是只凭贾赦、贾珍、贾琏、赖大、来升、林之孝、吴新登、詹光、程日兴等几人安插摆布。下朝闲暇,贾政不过各处看望看望,最要紧处和贾赦等商议商议。贾赦也是在家高卧,有芥豆之事,贾珍等或自去回明,或写略节。或有话说,便传呼贾琏、赖大等来领命。无疑,荣国府的这项采购安排与审批是特别授权下的安排和审批,尤其需要加强控制。

二、订购与验收控制

确定采购计划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合理定价,落实具体采购事宜,验收物资并入库。

1.向谁买人参

给凤姐配药需要二两上等人参,家里没有,王夫人要周瑞家的去市场上买二两来。宝钗拦住了王夫人,她说:“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王夫人笑道:“倒是你明白。就难为你亲自走一趟更好。”

宝钗知道人参造假的伎俩和普遍。让她哥找熟人采购人参,为的是防范供应商欺诈,避免买到质次价高的劣质人参。企业不能把供应商的选择简单地维系在私人关系之上,而是要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与选定的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第5篇

网,编织起来又似乎很难,上编一条,下拉一根,谁知道什么时候忽然错了位断了线;

终于一张网结成了,一张世上独一无二的网。

可你又知道,这张网包容了多少种感情,交织了多少的汗水。

老老少少的亲情,姐姐妹妹的友情,男男女女的爱情,早就在这张网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站在网中央,放眼望去,一条条网线是那么的清晰,上面似乎还有许许多多闪亮的光芒。

一是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悲剧,它带出使二钗和婢女的婚姻不幸,是这网中的一条主线。

二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府的衰落,凤姐探春的理家和失败,也是这张网中的一条主线。

三是贾政宝玉父子围绕着走什么人生道路而展开的矛盾,它涉及到宗教教育科举入仕等制度,又是着网中的一条主线。

网,网罗着多少欢乐,网罗着多少不幸,网罗着多少遗憾。

人世间的幸福,人世间的悲哀,早就在网上交织。剪不断,理还乱。笑容,泪水只不过一念之差。

生活的真实,语言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在这张网上也早就让人如透过玻璃般看待的真真切切。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姹紫嫣红的亭台水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紫菱洲,藕香榭……在这张独一无二的网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潇湘妃子林黛玉,事不干己不愿多说一句。两个不同的人在这张共同的网上相遇了,想必这就是缘分。

大观园并不是一个好玩的地方,它是一张网,是一张封建社会的网。在网上的人固然有缘分,能够相遇在此,这是值得乐的;但在网上的人也只能够跳跳走走跑跑,却始终被束缚着,有谁又能够走的出去呢 这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网是美丽的,根根晶莹的丝线是那么令人赞叹,令人向往;

网是可怕的,一旦置身其中,便不能够自拔,只能深陷下去,彻底被网罗住,无处可逃。

第6篇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悲剧命运;原因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开篇便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P2)这就暗示了此作品是一部悲剧。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几乎全部带有悲剧色彩,而其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

无疑,林黛玉这一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重性: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摧残;自身孤傲的性格;薛宝钗的“完美”品性和家境。正是这诸多原因的互相渗透,相互作用,才使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使其具有更多浓郁的悲剧审美意蕴。

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摧残

首先,封建的门第观念使林黛玉从根本上失去了成为“宝二奶奶”的可能。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主义已渐趋没落,但封建势力仍处于强大的统治地位。像贾府这样的一个贵族世家,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人品相貌、家庭背景和财产才是男女双方婚嫁重点考虑的对象。而林黛玉的家庭背景首先就和贾宝玉不般配。《红楼梦》中,贾家居四大家族的首位,而林府却榜上无名。黛玉父母去世后更是没有给她留下任何财产作为生活的依靠,而她只能吃穿用度一应皆依傍贾母的垂怜。更别说在大家都看出来她和宝玉的爱情后会有人给她做主。所以是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这个无形的巨大杀手扼杀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

其次,封建社会对女子基本素质的要求,使黛玉为“众人所不容”。封建社会把“立身扬名”作为光宗耀祖的根本手段,而林黛玉却从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反而支持。怂恿宝玉的离经叛道行为;封建社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对这些要求,林黛玉很少做到。她总是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诗句竟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口吟出;封建社会极为讲究严格的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而黛玉却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谁也不比谁高贵些;封建社会要求女子必须“三从四德”、“甘于卑”、“伏于弱”,而黛玉却蔑视这类封建道德的信条,锋芒毕露,唇枪舌剑,自尊自强。她对你宝玉的爱情让她对“金玉之言”一再的较劲,这就使那些维护封建道德规范的人们如贾母。王夫人等所不能容忍。

再者,恪守封建礼教的贾府里的封建家长最终夺走了黛玉的爱情和生命。贾政作为一个封建统治的忠实卫道者,迂腐、顽固、保守。在他的统治下的贾府也可谓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贾府里生活的林黛玉虽有外祖母疼爱,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贾府的生活就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她言行举止,必须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从九十四回宝玉失去通灵宝玉开始,大家明明知道黛玉因宝玉已经病的很严重,却不让宝玉探望,而且还巧设骗局,让宝钗嫁给宝玉。“贾府的当权者们毫不顾及宝黛的感情,他们遵从他们的时代,遵从金玉姻缘,最终葬送了一个如花的生命。”[2](P103)可怕的封建伦理最终还是露出了其“吃人”的本质。

二、黛玉自身孤高自傲、目下无尘的性格

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最后的命运悲剧也是她的性格使然。所以曹雪芹用一句诗来暗示――“莫怨东风当自嗟”。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态度一方面是同情,另一方面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自我反省。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反思自己的恃才傲物。不屑于人情世故。事事多疑多少也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酿成和宝玉的恋爱悲剧,也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在贾府林黛玉的“小心眼儿”是颇出名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府众人对黛玉的态度上得出结论:首先,贾府的下人都在无形中喜欢宝钗而疏远黛玉,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1](P14)。其次,原来和黛玉好的英豪阔大的史湘云也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黛玉而倾向宝钗。没有了盟友的支持,本来就势单力薄的黛玉更孤立无援了。再次,贾府的实力派人物也不喜欢黛玉,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给王夫人及众人的印象竟是“狂”,最终连最疼爱她的贾母也开始抱怨她不“省事”。在“三从四德”的封建大家庭中要求的是识大体,知书达理,温和谦让,而黛玉这样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被封建家长们认可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以黛玉这样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她悲剧命运的暗示。

三、宝钗的“完美”品性及家世

“容貌丰美、善体人情、心机过人、深谙世事、满腹经纶、且又身体健康的薛宝钗自信平和地应对着贾府的一切。”[3](P103)而不善为自己打算的黛玉却秉性率真、不屑曲意逢迎、“小心眼”、“使小性儿”、“爱刻薄人”得罪了贾府上下人等,遭到明里暗里的攻击。性格方面的差异,让温柔敦厚、随时守分、时时处处尊奉“三从四德”闺教的宝钗,成为封建淑女的典范,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成为让人感到最受用的“贤妻”。而任情任性、孤高自许、充满灵性的黛玉却被周围的环境所抛弃,最终由众人怜爱到顾影自怜。

另外,薛宝钗的家庭背景也刚好符合了封建社会要求的“门当户对”。薛家祖上是做官的,虽然到了这一代走上了商人一行,但也是皇商,家资百万,巨富无比,再加上与另外三家互相联姻,官商相护,自然是显赫一时。作为四大家族中的一门,林黛玉的家世与薛宝钗自然不能相比。在贾府被抄后的困难环境中,贾府更是需要这样一个有钱的世家来帮他们度过难关。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薛宝钗有着健康的身体,而林黛玉却“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十分“怯弱不胜”。“宝二奶奶”这一角色的第一要务是帮着王夫人处理家政,贾家素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那么作为贾府的实力派人物王夫人在为自己挑选儿媳妇的时候,当然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左臂右膀,能帮着自己料理家务,主持家政。

“若向红楼觅佳偶,薛君才合配湘妃。”[4](P458)在封建的社会时代里,注定了只有薛宝钗这样的“完美”性格、“完美”家世才能成为公认的贤妻良母。而林黛玉必然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成为一个悲剧。

曹雪芹之所以把林黛玉这样一个拥有着现代自由美和新思想的人物塑造成一个悲剧就是让读者反思造成这种悲剧背后的残酷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本质。从而使人们认清清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的真实面目。悲剧越悲壮,反思就越深刻。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一节黛玉的悲剧可谓悲壮到了极致,让读者在叹息扼腕的同时,不得不痛恨腐朽的封建社会,反思这样的社会到底扼杀了多少美好的生命。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对女人的观照已超越了女性问题圈,它将穿着女装的人性美人情美及其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种种缺憾一并揭示给人们看,然后,又将这各具特色各有缺憾的人性美人情美撕毁给人们看。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深思。(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王继荣.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J].文学空间,2011,(21).

第7篇

关键词:木石前盟;性格;情商;封建道德伦理;缘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94-01

《红楼梦》被誉为跨越三千年来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凝聚着清代作家曹雪芹(1715―1763)一生的心血和情愫,它以描写生活于昌明隆盛之邦的一干风流冤家的不幸遭际为主线,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处于众星拱月般的中心地位。宝黛的爱情悲剧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爱情悲剧之一,也是《红楼梦》前八十四回宝玉人生最绚丽多彩的篇章。那里面公子翩翩、佳人风流,可偏就造就了一个千古难弥的悲剧。我曾埋怨过处处是桎梏牢笼的封建社会,也曾一度认为薛宝钗的多余,但再三读红楼后,我发现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

一、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讲述的是女娲娘娘补天时,一顽石修炼成灵性,一仙草修成女体的故事。这段美丽的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奠定了宝黛之间爱情的因果报应。“造历幻缘”时,绛珠草出生在林家,她神话的出身体现在她的姓上,姓林,森林的林,即木头,植物,从而暗示她的前身是草木。石头化身的宝玉出身在贾家,“宝玉”之名暗示宝玉的神话前身。因为黛玉的来世意在报答宝玉给她的生命馈赠甘露浇灌之思,仅此一点便可断定宝黛的爱情不会以圆满的婚姻终结。黛玉以停止流泪结束了她对宝玉的爱情,“泪干而情完”,“泪枯而石烂”。临死时黛玉诀断地说:“我欠的眼泪已经全部流完了”。正如枉凝眉中所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是啊,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悲剧在一开始便已注定,有没有宝钗,他们都总归有缘无份。如果说木石前盟是显性的悲剧根源,那么书中主要人物在大观园中的居住地便是悲剧的隐性根源。

二、世外仙姝寂莫林

从宝黛的性格来看,一个多愁善感,心思慎密,一个大大咧咧,结果就是相互猜忌,不断的误会和冲突将他们越隔越远。

林黛玉是贾府为数不多的主子之一,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在父母双亡后,寄身于钟鸣鼎食的贾府,这对从小孤单的她来说无异于把一个根本不会舞刀弄枪的人一下子推到了战场之上。她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完全是依赖于贾府而成为“主子”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做“我又不是正经主子。”是“主子”,但又不那么名正言顺(“正经”)――这就是林黛玉在贾府的特殊地拉,这“特殊主子”的身份,使她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于是,她暗暗告诫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这种紧张、拘谨甚至带着一点儿敌意的为人处世准则怎么可能构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呢?由于林黛玉一开始就把他人放在可能耻笑她的对立面,所以,她往往无端猜测,

宝玉从小生活在贾母,王夫人的溺爱娇宠和贾政严厉教育的夹缝中,在大观园这个烂熳的女儿国里,和一群花一般娇艳的女孩子一起渐渐成长,既保持了一颗纯洁的童心,却也因此导致发育不健全,缺乏正视现实的情商,他成了一个特殊化的矛盾人物。晴雯死后,他做《芙蓉女儿诔》生命的逍逝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一件大事,而且,晴雯的死完全是人为的,但宝玉宁可相信一个小丫头的胡诌,也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后迎春错嫁孙绍祖,探春远嫁,妙玉遭污,都让他痛苦不堪,但他除了哭之外,没有任别作为。

贾雨村在谈起宝玉时这样说道:“上则不能为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贾宝玉没有明确的做人目标和没有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到底的决心。这一性格特点也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三、牢笼中的挣扎

宝黛的爱情悲剧,不简单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社会环境难以超越,生于那个年代,现实决定了悲剧上演,而不是她或是他。多少年来,中国的封建礼教束缚着人类的正常情感,父母之言,媒约之言才是婚姻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相爱,听起来多少让人觉得轻浮。在宁国府那样的牢笼里,她只能让人感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研”?张生还可以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可宝玉和黛玉连这点幸运也没有。

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泣泣的林妹妹。更重要的是,即使贾府依然繁华如昔,“宝二奶奶”也要肩负新一代管理家务。在这方面的才能,宝黛二人孰劣孰优,恐不需赘言了吧。宝钗家境殷实,有钱有势,而且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如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下诌者,临下必娇。”而宝钗竟可以两全。

“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人世间的痛苦莫过如此。在孤傲对抗庸俗,高洁对抗肮脏,美好的理想对抗冷酷的现实中,他――宝玉,失败了,他毕生理想,希望化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杀了;玛丝洛娃,她堕落了,而贾宝玉,他能超脱的了吗?悲剧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走了,到大荒山无稽崖去了。此正应了“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三春手及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四、结语

原来最初书中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

“魂归离恨天,情归无稽崖,“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

参考文献

[1]邓云乡著.《红楼识小录》[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政 贾宝玉 角色期待

一、前言

“角色”这个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应保持的某种身份特性。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中生活,在不同的场合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一个人出现在某个场合时,别人就会对他抱有某种具体的角色期待,期待他按照角色规范的要求行事,说符合角色身份的话。[1]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扮演各类角色――父亲、儿子、情人、老师等,有人能够在各类角色中转换自如,有人却应付不来,不但无法成为别人眼中满意的角色扮演者,甚至无法满足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角色要求,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父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对父子。贾政正经,有使命感,端正方直;宝玉来历不凡,对女子深情体贴,他们都有别于贾府中的贾敬、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皮肤滥”的蠢物,但他们父子之间却是疏离的,互相不能认同。贾政对宝玉是期望过高却又粗暴教育,宝玉对贾政是拼命躲避,彻底逃离,无法相互理解与沟通,终以悲剧告终。

二、无能又无奈的贾政

1.贾政的严父角色是中国传统父亲角色的习惯定位。

在中国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制度中,父亲的形象总是刻意以刚性形象展现。“敬父莫如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2]等教条,就充分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父性的推崇,父亲们总是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传统观念中的“钢铁男人”、“大男人”“严父慈母”等角色定位使得父亲们大多变得刻板、教条、严肃而威严,甚至严酷与专横。

贾政是十八世纪的封建家长,在以理杀人的程朱理学仍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言行的背景下,君臣、父子、男女、尊卑、长幼变成了绝对的隶从和相尊的关系。贾政作为当时封建王朝正统派的官僚,身处在这个被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所涵盖的社会之中,他的角色行为必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按照正统思想的要求,贾政必须是严父,他的亲情只能为封建纲常所替代。元春好不容易回家省亲,但做父亲的贾政连见亲生女儿一面都不可能,有话也必须像臣子对皇帝那样启奏,而且只能一个在帘外,一个在帘内。贾政尽管正统,但在向元妃启奏时也是眼中含泪,在喜庆中伴随的却是骨肉不能接近的痛苦。滔天富贵背后却是个性自由和骨肉亲情的丧失,这也就不难理解贾政为什么总是对宝玉那么无法理解与宽容,动辄斥骂的原因了。

2.贾政的家族核心管理者的角色是被迫的,最后成了“虚摆设”。

在宁、荣两府贾氏大家族中,宁国公居长,因此在辈分上,应以贾敬为尊。但贾敬一心求道修炼,不与家人来往,将世袭爵位让给了儿子贾珍,加上荣国公遗孀贾母还健在,使得荣府成了贾氏家族的中心。在荣国府中,贾赦居长,并世袭了官爵,因而贾政应以兄长贾赦为尊。然而贾母偏疼小儿子,跟贾政在一起生活,而且贾政子孙众多,嫡庶共出了三子二女一孙,长女元春还入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是整个贾氏家族的荣耀。二子宝玉衔玉而诞,来历不凡,且面貌酷肖贾母的丈夫贾代善,成了贾母的心尖子。众多外因使得贾政在家族中的地位陡然升高,被架到了贾家的“舞台”中心。不仅荣府声势超过宁府,就是兄长贾赦在贾政面前也显得矮了三分。但这些是外在因素使然,并非贾政的才能所致。所以在管理家政时,贾赦并不合作,贾珍等子侄辈也不配合,贾政在贾家实际是有名无实的“虚摆设”。在内被王夫人、王熙凤架空,在外被贾赦、贾珍等刻意忽视。“虽则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任族长乃是贾珍,彼乃宁府长孙,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三则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第4回)。[3]贾政对家事是时时挂怀的。如贾珍要用薛蟠提供的“纹若槟榔,味若檀麝”的高级樯木给秦氏入殓,贾政就劝告他:“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第13回)可惜贾珍不听。小说第79回贾赦作主将女儿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时,贾母虽然心中“不十分称意”,但因为是迎春的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便放手不管。而贾政却“深恶孙家”,“因此倒劝谏过两次”,如果贾赦能听贾政一句话,迎春也不至于“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了。荣国府里的坏事,譬如抄检大观园、撵晴雯、放高利贷、讹人家的古扇等,都和贾政没有什么关系;金哥、鲍二家的、尤二姐等人之死,也都与贾政无关。可见,贾政虽是一个正直的、有善恶标准的人,可惜手里没实权,身边的几个清客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之流又都是些无能之辈,他欣赏的贾雨村也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因此,做不得主的贾政只好假装潇洒,无奈放权,成了“虚摆设”,贾政――假管正事尔。

3.贾政把自己定位为贾宝玉的改造者,却无力教子。

贾政的堂兄贾敬是终日只晓得炼丹求道,不问世事,“只在都中城外和那些道士们胡羼”(第2回),最终“吞金服砂,烧胀而殁”(第63回)。其兄长贾赦袭着官,“如今上了年纪”,依然“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第46回)。贾敬之子,现任族长贾珍,“只一味的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第2回)”,和儿媳秦可卿有“扒灰”之实,和儿子贾蓉还“素有聚~之诮”(第64回)。子侄辈的贾蓉和贾琏等人也都和贾珍、贾赦一样都是“皮肤滥”的蠢物。贾家男人的堕落与不堪让素以“继业”为己任的贾政感到了家族的使命感,他也是贾府中唯一早早感受到盛世悲音的人,在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政已有了大厦将倾的危机感,并“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加上贾政的长子贾珠早逝,三儿子贾环又猥琐不堪大任。二儿子贾宝玉衔玉而诞,给整个家族注入了强心剂,也使贾政骤然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对宝玉的期待也骤然加重。所以在诸事上无奈的贾政在教育宝玉之事上用力最深,用情最切,可宝玉却让贾政大失所望。一岁抓周时“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那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第2回)。贾政的“怒”暴露了内心的焦躁,和对宝玉成长为合格继承人的强烈期待。为了扶正这棵幼苗,贾政板起面孔,开始诉诸暴力――言语暴力与身体暴力,对宝玉动辄呵斥、嘲讽、谩骂。当宝玉把“上学”的决定禀报他时,贾政竟“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的地,靠脏了我的门!’”(第9回)贾政挂在嘴边的常是“作孽的畜牲!”“无知的孽障!”“叉出去!”等语,使得宝玉一见贾政,便如“避猫鼠儿一般”,一听到贾政叫唤,心中就“不觉打了个焦雷”,父子见面成了宝玉最痛苦的事,父子亲情彻底断绝。在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因宝玉的“歪才”,贾政在众人面前大有面子,是全书中他笑得最多、最开心的一回。但贾政还是不忘“冷笑”(1次)、“喝道”(1次)、“断喝”(1次)。可见,贾政已过分偏爱自己严父的角色,不能自拔了。在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袭人劝宝玉:“你真喜读书也罢,不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做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我家代代读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在他心里又气又愧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叫做‘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主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教别人怎么想你!”善解人意的袭人把父子两人的矛盾看得清清楚楚:宝玉的不读书上进,诽谤圣贤书,让贾政的期待落空,所以又急又恼,时时敲打宝玉。第33回宝玉挨打使父子的矛盾升到了顶点。琪官儿事件与金钏儿事件是对贾政的毁灭性打击,对宝玉失望已极的贾政丧失了理性,将“上辱先人”,并“祸及于我”的宝玉一顿暴打。可挨打后宝玉却说:“就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第34回)完全体会不到贾政的一片苦心。之后的宝玉未见收敛,反变本加厉,在贾母的庇护下更加懒于读书上进,还学会了与父亲智斗:在赵姨娘房中安插了“密探”小鹊;晴雯还敢谎报军情,谎称有人从墙头跳下,吓病了宝玉等(第73回)。这场父子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以贾政的彻底失败告终。第37回贾政外放出京做学差后,就彻底退出了贾家的政治中心。再次回京后的贾政,从第71回开始到第78回,贾宝玉完成《O词》,无能也无奈的贾政已对贾宝玉的生存状态开始被迫认同、妥协了。这种妥协既是“年迈,名利大灰”的老年贾政的真实心理写照,又是对自己无能教子角色的默认。

三、被迫叛逆的宝玉

1.特殊教育环境造就了贾宝玉特殊的性别角色意识。

因长相酷似祖父,加上衔玉而诞,贾家老祖宗贾母对他另眼相看,自小放在身边养育,宠溺有加,且“自幼姊妹丛中长大,亲姊妹有元春、探春,伯叔的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等诸人。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华,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须要为子弟之表率”(第20回)。

贾母的保护和母亲王夫人、皇妃姐姐元春的宠爱,使得宝玉自小就生活在众多女性织就的保护网下,满眼看到的都是钟灵毓秀、天真烂漫的女子。在女子的比衬下,贾府那些男人形象更加不堪,令宝玉对男性心生厌恶,彻底失望,也完成了对女性形象的认同,成了个“女性的男人”。他厌倦男人们追求的仕途经济,称之为“禄蠹”,厌倦自己的性别,对女子深情体贴,从形象到心理都在向他欣赏的女子看齐。他有着女儿般的外表:“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第3回)他也有着细腻的,能与女子充分共情的内心世界。第33回中被贾政痛打,已“昏昏默默”的宝玉,看到黛玉为自己流泪时还不忘说:“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妆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在第44回中,平儿受连累被打,宝玉有了为平儿理妆的机会后有段心理描写:“宝玉因自来未在平儿前尽过心……深为恨怨……竟得在平儿面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心内怡然自得……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两人……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想到此间,便又伤感起来,不觉洒然泪下。”得不到为平儿服务的机会就“深为恨怨”,得到服务的机会就“怡然自得”,想到平儿的不幸就“洒然泪下”。宝玉的全部心神都在女子身上,全然忘我地扮演着女子的侍者角色。宝玉舍不得散,又知不得不散。第19回他有一段著名的表白:“只求你们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是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那时凭我去,我也凭着你们爱到哪里去就去了。”到了第36回,宝玉还进一步说:“比如我此时果有造化……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宝玉的情痴状态在世人的眼里成了“怪物”,即便疼爱他的母亲王夫人都称之为“孽胎祸根”、“混世魔王”、“疯疯傻傻”(第3回);连袭人都认为他“性情乖僻”(第3回),有时索性在背后叫他“呆子”、“傻子”(第57回)。对众人的非议,宝玉却不以为然,自觉自愿地成了贾府的异类。

2.宝玉刻意逃避自己的男性角色定位,变成了一个“小废物”。

贾府男人们的不堪使宝玉心中的男人形象彻底坍塌;贾政的暴力教子,不但使父子之间丧失了起码的亲情,而且切断了宝玉对男性世界的最后一丝留恋,促使宝玉决然地滑向清静女儿世界,龟缩在女儿国里再也不愿走出来,对作为贾府继承人的使命完全不感兴趣,每日浑浑噩噩地过着寄生虫的生活。第33回挨打后,宝玉就“日日只在园中游卧……却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消闲岁月”(第36回)。贾政外放离京后,宝玉更是“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旷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第37回)。不愿听到谁提起仕途经济之事,对向他规谏的女子――宝钗、湘云等人皆冷语相向,“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第36回)。“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第32回)这两句话里宝玉把宝钗、湘云和黛玉放在一起作了比较,也作了爱情的选择。宝玉甚至愿意别人将他比作女儿。如写宁府为秦可卿出殡时:“凤姐儿因记挂着宝玉……惟恐有个闪失,难见贾母,因此便命小厮来唤他……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两人说笑前来。”(第15回)可见,宝玉挺受用“女孩儿一样的人品”的评价,正如脂评说:“非此一句宝玉必不依,阿凤好才情。”这对宝玉心理的分析,可谓准确。

宝玉恨不能化身为女儿的心理实际上是对现男性角色的一种逃避。不认同男人,不认同男人们的价值观,就不必像其他男人一样去追求仕途经济,从而逃离父亲,逃离污浊的男性世界,逃离男性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躲在女性世界里自我麻醉。在这种心理诉求下,宝玉也彻底成了一个小废物。对国家,对家族,对他爱恋的女子,都是无用的。他不能劳动,不能持家,不能创业亦不能守业;对自己爱恋的女子,也不能保护,不能争取,任由她们凄惨地死去,成了贾府的“局外人”。第62回里,连林黛玉都为家族的命运担心,对宝玉说:“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完全是一副局外人的心态。

第3回有《西江月》二词就是对宝玉生存状态的确评:

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无人承担继业的贾府最终坍塌,多情而无用的寄生虫宝玉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子死的死,散的散,连挚爱的黛玉也无力保全,连忠心的袭人也得嫁与他人。实在退无可退了,宝玉就悬崖撒手,作个彻底的逃避。

四、结语

贾政、贾宝玉父子本是贾府中的相对出色的男人,一个为维护好贾氏基业,兢兢业业;一个天资灵秀,来历不凡。可父子俩都无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既无力满足别人的角色期望,又无力满足自己的期望。贾政最终是“忠臣未做成,严父没当好,家长不治家,孝子未尽孝”。[4]而宝玉虽聪明灵秀,但最后仍在父兄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父子俩都无力为贾家的家族大业添砖加瓦,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贾家不肖子孙中的一员。想到曹雪芹在《红楼梦》凡例中以“作者自云”的名义说:“……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此番痛彻肺腑之语,再看看这对无奈又无能的父子,悲哉。

参考文献:

[1]刘伯奎.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董仲舒.春秋繁露[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