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国王的演讲

电影国王的演讲

时间:2023-05-30 10:4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国王的演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影国王的演讲

第1篇

《国王的演讲》故事简介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是汤姆・霍珀执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国电影。这部优秀影片取材于英国乔治六世的真实故事。二战前夕,乔治六世的哥哥,那位为了美人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为了娶辛普森夫人,为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最终在政府成员的施压下选择了退位。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约克公爵继位,这就是日后在二战前给予人民极大鼓励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的乔治六世。登基之前这位公爵口齿不利落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作为

国元首,作为一个经常要在公众场合进行发表的公众人物,这种缺陷是不被允许的,在自身缺陷与外在情势交迫之下,乔治六世的前途始终被一层阴郁的阴霾笼罩着,医生罗格的介入逐渐使阴霾消散,帮助国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二战之前成功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精神分析世界里的国王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

种方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口吃最为神秘而巨大的部分,包含了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它既包括了口吃给你所带来的恐惧、焦虑、压力、寡情、羞耻、内疚、挫折等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征,也包括了由此导致的你对口吃、对自己、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认知,因为口吃,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遭遇的挫败太多,而他们又认为口吃是治不好的,这辈子是完了,进而对前途感到无望;反之,极度悲观心理又加剧了口吃的症状,造成恶性循环。影片中国王的口吃症状,是种典型的神经性口吃症状,是由后天的经历、后天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精神分析认为症状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功能的丧失,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的无法调和。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共同组成人格。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生理、心理与心理活动)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超我是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本我中装盛着满满的准备蓄势而出的欲望,而超我则时刻以高道德标准约束着自己,手执利剑,时刻瞄准着那蠢蠢欲动的欲望。自我斡旋与二者之间,试图以一个说客的身份在双方之间进行游说,以求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当自我不够强大,无法很好履行这一游说人物时,人格就会陷入内在冲突状态,并以各种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国王的这种口吃状态是因为国王的本我和超我之间有冲突,而又由于他的自我的不健全,没法来调节这其中的冲突而造成的症状的出现。

事出有因,国王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是什么呢?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表达受阻。这里的表达,并不是指相对口吃而言流畅顺利的口头表达,而是指真实自我欲求的心理表达。作为一个王室成员,从出生的那刻开始,各种束缚就接踵而至。公爵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被容许表达自我的氛围之中,不能是左撇子,不能膝盖弯曲,不能……诸多的不能,对生理自我的否定和压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心理的、原始欲望的自我?就如中国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身处什么地位就得尊崇什么样的礼制,不能有半点逾越,否者就会被批为不忠、不孝,这种礼制就是超我的种超高思想道德标准,规范着体制下得每一个人。作为王位的并非第继承人,在思想意识里,绝不能对国王的职位抱有非分之想。公爵在次和罗格的聊天中提到,哥哥继承王位对他而言是个解脱,因为终于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国王了。仔细去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感受,实际却是在讲自己愿望无法满足的无奈。国王这个职位的渴求,对公爵而言,也许并不是名誉权利的追逐,而是心怀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然,这种感觉与父亲兄长有关,然而这种渴望又是危险的,因为他意昧着对规则对礼制的反对、挑战和超越。在影片中,公爵旦提及像国王、哥哥、国家等这样的词汇时,卡壳的现象就表现得极其明显。

在本我和超我处于激烈冲突的时候,国王自己处于无意识中,在罗格试着让他意识到的时候,他没有勇气去正面、去直视自己的症状,他就逃避、就愤怒、就甩袖而去,他不能与医生建立一个崭新而平等的关系,更没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

第2篇

作为一部关于人的电影,它描摹的可能也不是政治伦理的正义与否,而是假借一个与政治有关的题材诉说人性中的正义力量

综观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对应于西方电影工业在技术层面的不断进步,对感官的直接刺激一直是基本方略。刺激,不仅是确保上座率的噱头,也一向是当代电影艺术呈现的义肢。上届获奖影片《拆弹部队》虽无《大兵瑞恩》那么广阔和血腥,但冷酷的战争场景和沉重的恐惧感确实成为它成功的核心因素;遑论《无间道风云》(2009)的结构主义、《撞车》(2008)的犯罪问题,以及《老无所依》(2007)的西部风光……出奇制胜表达的是无奇不胜,相比之下,《国王的演讲》乏善可陈。它所忠实的是电影最朴素也是最豪华的影音元素,镜头传统而保守,但做到了无与伦比的精致和优雅。有如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在城市和村镇的一侧缓缓流淌,在波澜不惊的叙事中展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奋斗史”。

确实如此,完全可以将该电影视为一部励志片。约克郡公爵艾伯特作为英王乔治五世所信任的儿子,拥有了一位王子所应拥有的美德,却因为父兄的坚强存在而缺乏自信,这导致了他自幼的口吃。作为王子和国王,他却无法在无线电时代对公众进行演讲,一旦演讲只能出丑。其妻进入民间,替丈夫找到了一位“体制外”语言矫正医生。在后者的帮助下,他终于鼓足勇气接替了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辞去的王位,并在1939年的圣诞致辞中流畅而清晰地向世界表达了英国向德国纳粹“说不”的坚定意志。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这就是一个残疾人身残志坚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成功学”不仅在中国畅销,或者亦为世界的主旋律?好在作为励志片,这部电影毫无催泪效果,也完全抛弃“弱者关怀”,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煽情做作不夸大其词,它所体现的恰恰是人性的力量和平等的力量。传奇主义应为皇室题材的先天优势,《国王的演讲》似乎仅仅试图说明王子或国王与众生在人性上的平等。换言之,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而非关于身份的电影。

事实上,历史上的乔治六世并非如电影中那么坚定和勇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编辑毫不客气地指出,电影的主角乔治六世的形象被彻底美化和罗曼蒂克化了。历史上的乔治六世被认为是一个“傻瓜”,他嗜烟如命,缺乏主见,在纳粹问题上也一直表现软弱,绥靖主义。不过,它既然不是一部关于身份的电影,也势必不是一部关于政治是否正确的电影(即便电影中所叙述的政治是正确的),换言之,它与张艺谋的权力美学泾渭分明。作为一部关于人的电影,影片描摹的可能也不是政治伦理的正义与否,而是假借一个与政治有关的题材诉说人性中的正义力量。所以,我以为用是否忠于史实来对这部电影进行评价是毫无意义的。

多年以来,真正滋养中国观众的正是包括电影在内的大量优秀的西方文艺作品。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诚信已经颜面丧尽,加之在文艺方面创造力的全面萎缩,没有任何东西足以使他们产生信任感。景观使人们对金鸡百花诸奖毫无兴趣,对诺贝尔奥斯卡却如数家珍。这显然是这个民族当下一个极其严重并容易让人产生绝望情绪的危机。不过,我们要反问自己的是,对西方文艺作品的认知,我们是否存在偏差?西方的物理运动也许并非我们的静止审美所评判的那样。就我所看,《国王的演讲》获奖毫无问题,它精准地表述了人类在同等问题面前必须付出勇气和努力,即便这一主题如童话一般陈旧而单薄(事实上它是人类的母题之一)。起码它对人性正义力量的赞美使我们觉得毕竟有人是平和的,世界终归是美好的,人类还有希望。

第3篇

[关键词] 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文化词语

一、文化词语与电影字幕翻译

文化词语就是指蕴含特定社会文化意义、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文化词语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文化词语在语言中随处可见。

电影字幕翻译包括三个基本特点:瞬时性、通俗性和综合性。瞬时性是指电影字幕翻译中没有加注说明,因此要求字幕翻译简洁明了,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得到观众的理解和接受。通俗性是指电影字幕翻译需要通俗易懂,尽量使用口语语言而非书面语言。综合性是指电影字幕翻译需要能够和影片中人物表情、肢体语言、动态画面等因素相协调。众所周知,影视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字转换,更是一定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因此,任何一部电影中都包含了一些特殊文化信息的文化词语。这些文化词语会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约,使观众难于理解和接受。如果电影字幕翻译力图在母语中尽可能地传递源语影片中的文化信息,保留原片的风格,就必然需要采用涉及文化翻译的两种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策略。

二、归化与异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要求译文既要克服语言障碍,又要克服文化障碍,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尽可能使源语文化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提倡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异化翻译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三、电影《国王的演讲》中文化词语的翻译

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伯蒂)由于身患口吃,致使他无法在公众面前演讲。伯蒂因为无法治愈口吃感到既痛苦又失望。在妻子伊丽莎白的介绍下,伯蒂结识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莱昂纳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信心消除了伯蒂的疑虑,伯蒂开始配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两个人也渐渐成为朋友。然而,对于自己是否顶替哥哥爱德华王子继承王位的问题,两个人意见发生了分歧,不欢而散。伯蒂的父亲去世之后,爱德华王子主动放弃了王位,伯蒂成为国王乔治六世。伯蒂这时明白了莱昂纳尔的良苦用心,两人在伊丽莎白的撮合下又重归于好。在莱昂纳尔的协助下,伯蒂终于战胜了自己,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圣诞节演讲。该片是一部反映二战前后英国皇室生活的影片,无论从画面和语言上都赋予了浓厚的英伦风格,影片中包含了一些能够反映英伦国家生活的文化词语,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两种翻译策略在处理文化词语方面的应用。

(一)电影《国王的演讲》中文化词语的归化翻译

例1:Have you thought what you will call yourself?

I…I…

Certainly not Albert, Sir.Too Germanic.

“Germanic”一词是英语“Germany”的形容词,意思是“德国的、德国人的、德国作风的”。但是,如果在这里我们仅仅把这句话简单的理解翻译成上述含义即“这样太德国作风了”,明显是不合乎情理,也让观众摸不到头脑。影片的背景时间是二战前夕,当时的德国受到希特勒纳粹集团的统治,而希特勒试图占领全世界的野心也已经昭示天下,父亲这里用“Germanic”一词的意思实际上是表示“像德国人一样热衷权力”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成“当然不会,你没有这样热衷权力”。“Germanic”本身是一个普通的词语,但是用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含义,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会让语义更加明确,观众一目了然。

例2:I see all your pronouncements are to be broadcast, Archbishop.

Ah, yes, wireless is indeed a Pandora’s Box.

“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一词是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火神制造出的潘多拉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不顾众神的劝告,私自打开了漂亮的魔盒,致使各种邪灵来到了这个世界。因此后来人们以“潘多拉魔盒”形容“不幸和灾难”。然而,如果在这里我们把这句话采用异化的手段直接翻译成“无线广播是潘多拉魔盒”是不利于观众的理解的,也不能充分表达演员话语的真实意图。因为影片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当时无线电还是大众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伯蒂知道无线电的神奇力量,害怕在无线电前进行公开演讲,知道这种东西既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形象,也可以摧毁形象,因此,这里“Pandora’s box”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译成“双刃剑”比较符合原文的意思,更为贴切。

例3:Just a great deal of nerve.

the star chamber inquisition, is it?

第4篇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 乔治六世; 存在主义; 极端境遇; 选择一、引言

2010年由汤姆·霍珀导演执导,科林·费斯、杰弗里·拉什、海伦娜·伯翰·卡特主演的影片《国王的演讲》改编自马克·罗格编纂的同名文集,又译《王者之声》《宣战时刻》《皇上无话儿》等。马克·罗格的《国王的演讲》一书以其祖父莱诺·罗格的个人资料为基础,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与他的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之间的真实故事。《国王的演讲》一书在经过编剧大卫·塞德勒改编成电影后情节更富戏剧性,将乔治六世和莱诺·罗格之间的故事浓缩在一年的时间中并加以提炼,突出展现了乔治六世在极端境遇中的艰辛与抉择。影片《国王的演讲》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在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奖,同时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12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男主角等四项奥斯卡重要奖项,此外,《国王的演讲》一片还获得了金球奖,导演公会、美国制片人公会、影视演员公会的多项提名和奖项。

大战爆发之际,自幼口吃的乔治六世面临着战时演讲的这一困境,正如在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的指导下乔治六世所朗诵的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台词所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战时演讲的困境已经使乔治六世面临着“生存”或是“毁灭”的选择,在语言矫正师莱诺·罗格的鼓励和帮助下,乔治六世毅然踏上了寻求“生存”之途,成功地发表了战时演讲,为战争中的英国军民鼓舞了士气。

二、《国王的演讲》:极端境遇中的生存选择

当爱德华八世在选择美人而放弃江山之后,乔治六世被推上皇位。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故事开始于1925年的一天,民众聚集在大英帝国的展览会会场上静候王子艾伯特即后来即位的乔治六世致闭幕词,为帝国服务的英国广播公司国家频道将使用最新的无线电技术将王子的演讲传遍整个英国乃至全世界,而令人错愕的是,广播中传出了艾伯特王子断断续续的结巴声,顿时人群沸然。而将其推至幕前的父亲乔治五世也在听到儿子的结巴声后雷霆大怒,“如果你不能顺畅地读出讲稿,面前这个邪恶的话筒和机器就会毁掉你。”导演将乔治六世的极端境遇浓缩在一幕发表闭幕词的场景中展现,使观众在观影之初便明晰了其中的矛盾焦点,自幼患有口吃的乔治六世正处在一个极端的境遇之中,选择“生存”就意味着他必须克服自己长期以来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障碍——口吃。

(一)《国王的演讲》之极端境遇

临床研究证明,口吃并非遗传疾病,其形成的时间大多在幼年时代,即5~12岁期间,外倾型攻击性及将自我意志强加他人的冲动是口吃症状的主要成因,当大脑遵循急切而强烈的冲动之时,就无法让元音和辅音顺利通过,便在言说的过程中形成了发音的滞涩和艰难,长此以往,前额区域掌管语言的大脑神经元便会习惯性地保持惰性。[1]想要消除这种导致口吃的惰性就必须寻找到患者无意识领域中被错误禁止的东西并加以疏导。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主人公乔治六世的口吃即源于其意识中被禁止的亲情,这种亲情的缺失和无爱的家庭生活使乔治六世一直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处境之中,所导致的扭曲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即为他严重的口吃。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乔治六世的父亲乔治五世十分强势、严厉,他拥有着与自己父亲之间的融洽关系,却不愿多关爱自己的儿子;乔治五世酷爱集邮,便严禁自己的儿子拥有其他爱好。可以说,与众多皇室家族一样,乔治五世与乔治六世之间的关系已并非单纯的父子关系,他们还是君臣,在这种排斥亲情的君臣关系中,家族成员间的亲密程度自然降低。此外,相比于自幼口吃且胆怯的乔治六世而言,乔治五世一直寄希望于自己的大儿子爱德华八世,而且按照英国王位的继承权而言,身为长子的爱德华八世自出生以来便被视为未来的储君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直到当放荡不羁的爱德华八世在王权和辛普森夫人之间选择了后者之后,乔治五世才无奈地将王位寄托于乔治六世身上,因为根据英国教会的要求,曾经离过婚的辛普森夫人不能够成为储君之妻,对于乔治五世而言,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作为君王,乔治六世都是一个不被重视和宠爱的孩子。在缺失父爱的同时,兄长爱德华八世自幼以来的嘲讽与压制也是导致乔治六世口吃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口吃患者大都拥有着对于至高无上的权利的幼稚而强烈的渴望,这种精神状态使患者一方面傲慢而霸道,无法忍受超越他的存在,渴望摧毁比自己优秀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环境中的弱势地位又使患者带有无法消除的恐惧感,这源于患者无法通过打败他人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次子地位使其在家中没有地位、缺少权利,永远不会继承王位的乔治六世在与身为长子的哥哥的对比中日益强化了心中无处发泄的愤怒与无从实现的自我价值。从这一层面而言,乔治六世潜意识中希望打败的人就是一直比自己获得更多优越感的哥哥爱德华八世,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多个乔治六世与爱德华八世共处的场景,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乔治六世面对兄长之时,他便难以开口,这就说明了他内心压抑自己的力量在压抑对象出现后的膨胀,即所谓的防御机制被启动,口吃随即出现。除了乔治六世自幼以来的口吃之外,爱德华八世开朗热情、不拘小节的性格也成为加重乔治六世语言障碍的重要原因,通过影片中二人相处的场景可知,爱德华八世的嘲笑与戏弄几乎伴随了乔治六世的大半生,哥哥对于口吃的弟弟并没有施以援手,而是凭借长子的地位和幽默的谈吐来嘲弄乔治六世,如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当爱德华八世带领辛普森夫人出席宴会时,乔治六世出于好心提醒兄长这种行为会损坏皇家的威严,但爱德华八世却反过来以嘲弄的姿态模仿弟弟的口吃,这使本来吐字艰涩的乔治六世彻底哑口无言。在长期的口吃中,乔治六世一直在默默忍受命运的折磨,但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决定将乔治六世推上了一个更为紧迫和极端的境遇之中,继承王位的乔治六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善自己的口吃,从而在大战之际发表战时言说,这是一个国王的责任,也是乔治六世一直希望实现的自我价值。

(二)《国王的演讲》之生存选择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于世界中的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与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推崇存在先于本质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戏剧理论,萨特认为人的本质需要拷问,他善于在自己的戏剧中设置极端情境来加强或加快对于主人公本质的拷问,其中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主人公们不同的命运。[2]正如上文所述,战时演讲前的乔治六世便因严重的口吃而陷入了这种极端的境遇之中,面对“毁灭”或者“生存”的决定,乔治六世在妻子莫琳的关怀和语言矫正师罗格的帮助下毅然做出了生存选择。

乔治六世的妻子莫琳温柔、贤良,是一位典型的英伦淑女,面对多年口吃又经常暴怒的丈夫莫琳不离不弃,为丈夫四处寻访名医,但数年的弹珠疗法却完全不见成效。影片中王妃莫琳是一位很有主见的女性,在传统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她来到伦敦的哈雷大街上寻找到一位并不为皇家服务的医生罗格,但罗格独特的治疗方式开始并不为乔治六世所接纳,二人的医患关系一度中断。当乔治六世在1934年的圣诞演讲再次失败后,沮丧而无奈的乔治六世和王妃莫琳再次来到罗格的治疗室中,当乔治六世在《费加罗婚礼序曲》音乐中流利而大声地朗诵出莎士比亚剧作中“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台词时,乔治六世与罗格共同踏上了“生存”之路。

影片中的罗格是一个澳大利亚移民,远离上流社会的他却拥有着绅士的气度,他坚持以平等的姿态与乔治六世对话,最终也是这种自尊与平等使他与乔治六世建立了一直被传为佳话的君王与平民的友谊。在了解到乔治六世自幼以来的生活境遇及心理问题之后,罗格坚定了为其治疗的信心,与乔治六世一样,罗格选择了“生存”。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罗格一直迷恋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戏剧中的国王角色,但由于其年龄偏大的问题,一直被剧组拒之门外并因此遭到了儿子的误解。帮助乔治六世克服口吃、树立王者风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完成了罗格本人的“国王梦想”。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肌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后,乔治六世的口吃有了明显好转,影片的出现在乔治六世战时演讲之前,在登基仪式即将开始时,乔治六世邀请罗格与其共同熟悉仪式过程并将其安排在王室成员的包厢中就座,然而罗格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坦然地坐在了象征着国王权利的坐椅之上,并对于大臣们关于他没有行医执照的指责不以为然。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心情紧张的乔治六世,出于愤怒,乔治六世克服了自己口吃的症状,流利地斥责罗格道:“我是你的国王,我有发表声音的权利!”而罗格则激动地站起来说:“是的,你有这样的权利,你是我认识的最勇敢的人,会成为一个相当好的国王!”机智的罗格使用激将法成功地为乔治六世建立了信心,国王在向德国宣战之际发表了登基过后的首次演讲,虽然这次演讲是依靠罗格在讲稿上标注的发音提示完成的,但至少乔治六世完全克服了口吃的症状和对于发表演说的恐惧,在大英民众面前展现了一个坚定而自信的王者风范。“……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同时,乔治六世也将真诚的谢意送给了罗格:“谢谢你,我的朋友。”乔治六世成功的战时演说也标志着罗格“国王梦想”的实现。

三、结语

以英国王室故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一向颇受大众欢迎,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传奇经历了,而影片《国王的演讲》则大胆地选择了一位在历史上被公认为怯懦无为、没有故事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实属冒险。事实证明,这一冒险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影片一举斩获多项重要奖项,虽然片中所塑造的乔治六世有刻意美化之嫌,但这样一部以英国王室故事为题材的励志影片确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评论界的赞扬。相比于小人物的故事而言,身居王位的乔治六世克服自身缺陷、勇于担当责任的故事更能鼓舞人心,其教育意义和榜样作用也因主人公的特殊身份而被扩大。[3]这迎合了当下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即克服困难的坚毅与勇气,现实的巨大意义胜过了导演使用的不甚真实的历史研究方法。

在现实意义之外,《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堪为精品的电影,整部影片弥漫着令人怀念的英伦气息和令人向往的华丽元素,细腻的镜头和适度的节奏使两位主人公乔治六世和罗格的形象塑造细致入微。另外影片中典雅的布景、古朴的装束与还原历史的服装、道具等要素的运用也为《国王的演讲》增色不少,加之舒缓而悠扬的音乐、音效的配合,可以说影片《国王的演讲》不仅使观众在心灵层面获得了慰藉和鼓舞,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雕细琢的视觉盛宴。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弗里兹.直面内心的恐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55.

[2] 让·保罗·萨特.萨特戏剧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242.

第5篇

论文摘要: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性是现代社会各式各样语篇的一大特色。而电影是集多种符号资源为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合理有效地利用影视作品有助于外语学习,使学习者立体式地感受英语、体验英语、模仿和使用英语,使学习者在愉快的环境下自觉学习,从而激励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和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外语教学走出以文本和教师讲解为主的藩篱。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以英语电影为语篇语料,以大学英语听说和读写为着力点进行研究,以期大学英语教学走出单一教学模式的藩篱,为英语听说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国内多模态话语研究异彩纷呈,路径各异,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探讨到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而且研究范式也呈多样化态势,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体系。首先以胡状麟(2006)、张德禄(2009、2010)、朱永生(2007)、韦琴红(2009)、曾方本(2010)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之探讨和研究。这些理论研究主要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符号语言学理论的观照下展开的。其次,诸多专家学者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阈下对不同语篇进行的实证或个案研究,李妙晴(2008)、谢贤春(2009)等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电影以及电影海报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给电影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有张德禄(2009、2010)、龙宇飞、赵璞(2009)等,总之,这些路径各异的研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二、电影的多模态性赏析

既然电影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那么我们在赏析的时候也就应该多维度、立体式地进行赏析。由于电影话语分析涉及到图像、音乐、语言、声音、文本等多种符号模态,以往人们常从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心理学、美学等宏观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探讨,而较少用以语言学为切入点的语篇分析方法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电影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电影图像、音乐和文字相互兼容的方法。下面以《国王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音乐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王的演讲》在音乐方面影片巧妙地选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作为配乐,与人物刻画、影片主题相得益彰。影片一开始就响起古典而优美的音乐,在配上一直古老麦克风的干净画面,使观众能够体验到一种在吵杂的现代社会中少见的古典美,这也给该片奠定了历史传记片的基本基调。

该影片在图像颜彩方面主要运用了黑白和灰色,灰蒙蒙的天空,幽暗的房间,微微闪着火光的壁炉,还有那雍容但并不华贵的宫廷,处处充满着二战大背景下的那份英伦色彩。电影中的图像选择也颇具特色,大多数图像表现了伦敦灰蒙的天、稠湿的雾、灰色的雕塑以及古建筑,还有绅士们的风衣、礼帽、雨伞,在雾都上空被云层遮掩的逆光中,但是极具魔力地呈现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的变化在影片中也体现了叙事的进展和变化,刚开始的灰蒙蒙一直到最后国王成功演讲后出现的明亮的色彩也暗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影片最后国王的那段的演讲将影片推向了,期间的画面特写镜头也为演讲增色不少。

影片的语言也值得欣赏,从中不仅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在具体语境下如何理解地道英语的表达。更进一步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影片的理解大有裨益。

三、以电影为语料的多模态外语教学设计

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实践表明,运用电影进行外语辅助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虽然具体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我们应该遵循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多样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利用影片辅助外语教学绝非在课堂里播放电影让学生观看而已,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在运用电影进行外语听说教学时,除了像模仿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等教学设计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保持听说的兴趣和动机。

第6篇

The King's Speech is both a lot funnier and, strangely, a lot more polite than you'd probably expect.

The humour mostly comes from Geoffrey Rush's speech therapist, who aims to cure Colin Firth's Duke of York's terrible stammer. And this is increasingly imperative; as the film begins, reigning monarch King George V (Michael Gambon) is ailing.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over the next-in-line – Guy Pearce's Edward. Not only is Edward a bi-plane-flying, party-loving socialite but he is also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merican divorcee Wallis Simpson (Eve Best)。 Marrying her would cause a constitutional crisis – and potentially rip apart the Church of England.

With the advent of radio, the monarch must be able to speak well, and Firth may well be in the job sooner than he thinks. After trying many options, wife Helena Bonham Carter's Elizabeth finally turns to an Antipodean, specialising in some rather unconventional techniques, based on London's Harley Street. The Duke and the speech therapist form an unlikely friendship, verbally and even physically bouncing off each other with middle-aged abandon.

These scene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film. They are funny, entertaining and performed by two actors obviously enjoying themselves enormously. Geoffrey Rush delivers great line after great line and Firth 'reacts' with a deadpan

straightness. You'd wish there would be more of these moments. Additional comedy comes from some of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s. For instance, Timothy Spall's Winston Churchill rides the line of parody (mostly) successfully.

As for the film's politeness – some of it comes, predictably, from Firth's monarch-in-waiting. He's mild-mannered and sensitive royalty, and Firth employs a similarly understated approach than that of his work in A Single Man. The portrayal is quintessentially English, and as good as we've come to expect from Firth recently.

The remaining politeness comes from the film's level of drama. There are crown-loads of dramatic potential here – the troublesom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ambon's truculent, demanding monarch and Firth's

stammering son; the tension coming from the American interloper; the painful, unfolding, prelude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playing out – but it's all background noise. Sometimes it feels forgotten about entirely,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s, almost tastelessly, lost. And although there is a definite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movie, there's only a sprinkling of edge-of-your-seat material. Any drama is tentative and inoffensive.

So, although there is a lot of humour, crowd-pleasing fun and some

award-worthy performances, there is a lack of edge and darkness here. Triumph over adversity is fine if you get the measure of bitter and sweetness right. The King's Speech fails, and the end result is questionable and problematic.

【参考译文】

国王的演讲是一个很有趣的,奇怪的是,你可能会希望了解很多。

幽默大多来自杰弗里·拉什的言语治疗师,他是科林菲尔斯约克公爵的可怕的口吃治疗。随着这部电影的开始,在位君主乔治五世(迈克尔·刚本)生病了。有一些争议的下一行-盖·皮尔斯的爱德华。爱德华不仅是一个双平面飞行,爱党的社会名流也在美国离婚的Wallis Simpson的关系(夜最好)。和她结婚会导致宪法危机–可能撕裂英国教会。

随着广播的出现,君主必须能够说,Firth可能在工作比他想象的快。经过尝试多种选择,妻子海伦娜·伯翰·卡特的伊丽莎白终于变成了一个反向的,专门从事一些非传统的技术,基于伦敦的哈利街。公爵和语言治疗师形成了一种不太可能的友谊,口头上,甚至身体上互相排斥,中年放弃。

这些场景是电影的主干。他们有趣,娱乐和表演的两个演员明显享受自己。杰弗里·拉什将大线后大线和Firth与一个面无表情的反应

直线度。你希望会有更多的这些时刻。附加喜剧来自一些背景人物。例如,蒂莫西·斯波温斯顿邱吉尔骑戏仿的线(大部分)成功。

至于影片的礼貌–一些它的到来,可以预见的是,在等待Firth的君主。他是温和的和敏感的版税,Firth采用了同样低调的方式比在一个单一的人,他的工作。塑造典型的英语,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Firth最近。

其余的礼貌来自电影的戏剧水平。有巨大的潜力–冠负荷甘本的好战的麻烦之间的父子关系,要求君主和Firth

口吃的儿子;从美国的闯入者来的张力;痛苦,展开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的–但它的所有背景噪声。有时感觉完全忽略的,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几乎无味,失去了。虽然整个电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发展,但只有一个边缘的座位材料。任何戏剧是试探性的和无害的。

第7篇

关键词:人际隐喻 电影对白 口头交际

一、人际隐喻及研究历史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1985:342)中主要在功能语法框架中提出了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Halliday在区分两类隐喻“词汇隐喻(Lexical Metaphor)”和 “语法隐喻”的基础上,将语法隐喻主要分为两小类: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Halliday在系统功能语法中阐述了英语中的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Mood)和(Modality)来体现的。我们知道几种基本的言语交际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存在着大致的对应关系:陈述功能一般用陈述语气,疑问功能一般用疑问语气,提供功能和命令功能一般用祈使语气。例如(1)Don’t go there now.(2)Do you think it is ok for you to go there now ? 若用疑问语气[如(2)]来表示祈使语气,则属于人际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情态是话语发出者用来表达自己对某事的态度和看法,英语中常用各种情态成分加以表达:(1)It is probably going to rain. (2)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把原来含有情态成分的句子,用另外一种含有分句来表示原来的情态意义,这就出现了人际隐喻中的情态隐喻。有如:‘And he’s been back with this girl since he’s been with Gertrude ?’ ‘yes.’ 上句表达的显然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却用了陈述句的形式。这就会出现表达形式与语气之间的不一致,这就是人际隐喻的修辞手法。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Geoff Thompson 和 J.R.Martin ,相继丰富和完善了人际隐喻方面的研究。J.R.Martin在《系统功能语法教程》中对人际隐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类,以下更能体现他的解释:

Table 3.6 Example of Mood metaphor (J.R.Martin: 2010:67)

J.R.Martin对情态隐喻的解释和分类同他在功能语法中对人际意义的阐释是相一致的,他把情态隐喻分为情态化隐喻和意态化隐喻,并按照情态化意义和意态化意义的划分原则,下面是J.R.Martin对情态隐喻的解释和分类:

Table 3.7 Metaphorical realisations of modality (J.R.Martin: 2010:69)

二、人际隐喻出现在电影对白中的合理性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阶层的特性(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教育水平,政治观点等许多方面)会长时间内决定一个人的语言行为,体现着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电影中的角色对白,是在特殊情境下角色的口头语言交流。人际隐喻的运用与许多因素有关,特别是交际方式。一般来说,口语中的语法隐喻要少,但口头交际中,也不乏听到一些表达新颖的会话。有些时候会话交流者更倾向于使用人际隐喻的修辞手法,这样的交流风格也同人物的语言特点,社会地位,等因素相一致。因此,在电影对白中会有一些修辞手法丰富口头语言的形式。

三、电影对白中的举例分析

电影《国王的演讲》讲了国王(George VI)和他的语言矫正师(Lionel Logue)的故事。除了两位主要角色外,影片中的人物还有王后(Queen Elizabeth),威尔士公爵(Edward Ⅷ),首相(Stanley Baldwin)等角色。影片中,这些具有社会阶层特性的角色的对白,表现出了他们语言交流过程中语言特点。例如:在影片Duke of York见到他的第一位语言矫正师时,有以下几处:If your highness will be very kind as to open your hand ? (恳请殿下摊开手);If you would be so kind as to read ? (烦请殿下朗读)---在这样的信息交流中,交流者的意图是要求对方做某件事(I need you---),可是却用了含有虚拟词if 的疑问句的形式,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要求。这就是交流者通过人际隐喻的手法,巧妙地达到交流的目的。在影片中,不但有If --- ? 的形式,还有 Would you--- ? , Can’t you--- ? , Weren’t you--- ? 等句子,还有Noun phrase --- ? 的形式,比如:当Duke of York在工作室和Lionel Logue 谈话时,公爵想抽烟, Lionel Logue 的规则是工作室不许吸烟,出于对公爵和客户的尊重,Lionel Logue既没有要求也没有请求对方制止,只是说:“ my turf, my rules.” 这时,公爵自然地掐灭了烟。因此,在英语的交流中,即使是日常的口头交流,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人际隐喻的方法,更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言语交流。

人际隐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但有表示语气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还有表达情态隐喻的语言形式,比如:当Duke of York第一次在工作室和Lionel Logue交谈时,他想让公爵谈自己的语言问题,不知该怎么问,于是Lionel Logue就这样先说: “ I believe when speaking with a prince, one waits for the prince to choose a topic.” I think---表示了说话者肯定的态度,并没有用certainly, 代替I think---的情态隐喻的表达方式。这样既把优先话语权交给了公爵,又表示出对公爵的尊重。这样的手法在影片的对白中多次运用,还有如:I am sure---, I thought---, I bet---, I don’t feel---, I imaged that---, I see---, I trust---,等多次出现表示情态化的隐喻。而且还有如:I’d like to---, I am willing to---, I want to---等表示表示意态化的隐喻。

四、结语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体的正式程度与语法隐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实现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之一,人际隐喻与话语交流也有着某种联系。实际上。人际隐喻的使用与话语交流者的身份,地位,所拥有的社会权势有着密切联系。根据人际隐喻的出现频率,可以预测交流各方的态度,身份,地位及交流的正式程度。本文尝试从人际隐喻的视角,对电影《国王的演讲》的人物对白中所出现的人际隐喻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人际隐喻在表现角色的话语态度,话语语言特点,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欣赏影片。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 Geoff 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 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J.R. Martin, 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 Clare Painter. Deploy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 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4] Ronald Wardhaugh.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第8篇

自古到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命运改变,看清事实,修补关系,摒弃傲慢。短短几个字,却成为了受用无尽的哲理。

在公元十世纪,也就是神秘的苏格兰高地,人们口口相传,留下这么一个故事:国王弗格和王后埃莉诺有一个既美丽又勇敢的女儿——梅丽达,她喜欢舞刀弄枪,但王后却希望她是一个文雅的公主,并且能嫁给一个贵族王子,事实却相反,因为种种矛盾,她用女巫的魔咒把妈妈变成了熊,埃莉诺和女儿几经周折,历经磨难,按照嘱咐,最终换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看完了这精彩的剧情,我有了深深的感触。这部电影蕴含着迪士尼一贯的向善和醒世价值,动作场面丰富却不过火,整体上温馨感人,塑造了一个罕见的女英雄。当我想起埃莉诺把梅丽达心爱的剑扔进火堆,梅丽达把全家福划了一刀,母女之情就在一瞬间“短路”,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当我看到梅丽达与埃莉诺遇上魔度,死里逃生的那一刹那,我的心中不禁多了三颗石头,当她俩转危为安时,我再次被母女之间浓浓的情意打动了,心中的三颗石头也着地了。当我看见梅丽达在安慰绝处逢生的“熊妈妈”时,我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是一幅多么浓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场景啊!

命运改变,看清事实,修补关系,摒弃傲慢。这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她是个盲人,普通人无非认为她的人生像一棵满是枯枝败叶的树,格外悲哀,但事实却相反,属于她的世界永远是光明的!她的关系不错,陪在她身边的老师,密密麻麻的书籍,永远是她的朋友!当她一本又一本的励志书籍出版了,当她一次又一次的演讲博得了成功,她,却从不骄傲,真是学无止境啊!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是二十世纪的杰出人物!

一个人要是懂得,并且实践了:命运改变,看清事实,修补关系,摒弃傲慢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勇敢传说观后感600字(二)

星期五,在电影课上,四至六年级的同学观看了《勇敢传说》这部电影。

里面主要讲述了:有一个公主,她很调皮爱玩,她母后有一天跟她说她要比武招亲,可公主不同意,因为她想要自由,在比武招亲的大典上,公主因为失礼被她母后拉进王宫里,她母后因为很生气,所以把公主的弓扔入火堆里,公主很生气地跑到了树林里,她跟着精灵见到了女巫,女巫给她研制了一块蛋糕,她说让王后吃了这块蛋糕,就能改变王后对婚事的看法,公主拿着蛋糕回到了王宫,也让王后吃了这块蛋糕,王后吃后,感觉很不舒服,就让公主扶她去睡觉,结果王后变成了一头熊,国王正好是捕熊高手,他闻到了熊的气息,忙带人去捕熊,公主连忙带着王后去树林里找女巫,可是女巫外出了,一个月后才回来,公主和王后不敢回王宫,就在树林里睡下了,第二天早晨,王后弄好了树皮当早餐吃,公主却带王后来到了河边,公主捕到一条鱼,把鱼烤熟了给王后吃,王后觉得很好吃,公主就带王后捕了很多鱼,烤给王后吃,公主在这天晚上又带王后回王宫了,她们很顺利地进去了,国王来到王后房间,只看到王后的衣服,他就以为熊吃了王后,他马上来到公主的房间,看见了熊,他要杀死熊,公主被锁在房间里,她叫仆人上来帮她开锁,仆人上楼后,发现了三只小熊,她马上跑下去,那三只小熊是三个小王子,也因为贪吃,吃了王后没吃完的蛋糕,公主砸开玻璃逃了出来,三只小熊也一起跟着她来到树林,国王被公主感动了,他并没有继续追杀那只熊,当朝阳照射到四只熊的时候,他们都变回了人,从此,他们一家快乐地生活在王宫里。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明白了:人是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

勇敢传说观后感600字(三)

这个星期是期末考试,但是我们班的电影课程却不能落下,可由于改试卷的缘故,所以我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看电影,所以只好回家来自己把电影看一遍。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作《勇敢传说》,这是一部动画电影,所以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孩,叫梅莉达,另一位主人公就是她的母亲,艾莉诺。在距今很久的大陆上,生活着许多的族群,而梅琳达的父亲则统一了他们,成为了受人尊重的国王,所以梅琳达也就成了公主。在梅琳达还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为了救她而与狗熊拼搏,失去了一条腿,这让她的父亲极度讨厌狗熊,并且发誓一定要杀死那只狗熊。而梅琳达则从小就喜欢摆弄武器,长大了也不例外,但身为公主的她应该要矜持,可是放荡不羁的她却想要自由。她的妈妈,也就是艾莉诺,努力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公主,但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不合,所以很容易就发生了争执。

在这一天,艾莉诺没经过她女儿的同意,就擅自为她举行了比武招亲,听到消息的她当然不高兴,于是在比武招亲的那一天出逃,一直逃到了巨石阵(我不知道叫什么,就姑且这样叫),在巨石阵里,梅琳达看到了呢喃精灵,并追随他们来到了一个小木屋前,她小心翼翼的探进头去,却看到了一件件的精美的木雕,在旁边的就是一个老人,她看起来是一个木匠师傅,但她的实际身份是一个巫师,聪明的梅琳达一下子就识破了她的身份,被识破的巫师要将她赶出房门,但一心想要改变妈妈的梅琳达却执意要巫师帮她炼制魔药,改变妈妈,可是她没有足够的钱,于是她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巫师见到这么漂亮的首饰,马上就答应了她的要求,立刻就帮她炼制出了一块具有魔力的蛋糕,欣喜的她立刻拿着蛋糕回去,让她妈妈吃下。

第9篇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叙事 记叙文 写事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虽然借助的媒体不同,但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相通之处,二者“都能自由地表现人的活动和所经历的环境,都有充分的自由真实地记录事件在时间、空间中发展的自然进程”。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影像和声音)和话语(有声语言和字幕)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激活大脑中的表象,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它表现形式更丰富,张力更大,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无穷无尽,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还有明亮的太阳,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电影更好看了,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还有人物、场面画面,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第10篇

当然,这份提名中也仍然一些被媒体忽视的“意外”――

1、克里斯托弗・诺兰缘何出局

《盗梦空间》(Inception)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无缘最佳导演提名,这出乎所有人意料。提名公布后微博上一片哗然,博友们纷纷称“诺兰是本届奥斯卡提名最大遗珠”;美国网站Fandango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奥斯卡有史以来爆出的最大冷门。尽管《盗梦空间》共获得八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但奥斯卡的评委们对诺兰似乎有着一种令人费解的好感缺失。诺兰曾凭借《记忆碎片》、《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Dark Knight)和《盗梦空间》三度获得美国导演工会奖,却总是被奥斯卡拒之门外。而且,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额从五个扩充到十个的主要原因,就是《黑暗骑士》错失2008年最佳影片提名。

那么,克里斯托弗・诺兰为什么没有获得最佳导演提名呢?

《盗梦空间》配乐师、曾九度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Hans Zimmer)忿忿不平地说:“因为《盗梦空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奥斯卡的评委们便对导演的精湛技艺熟视无睹。”《盗梦空间》是一部深入心灵的艺术电影,但却被先入为主地戴上纯属娱乐的“暑期大片”帽子。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一位成员表示:“奥斯卡并非年度大片盛宴”。从这个角度来说,口碑和票房都获得巨大成功的《盗梦空间》与其他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比起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和《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都是小预算文艺片,《黑天鹅》(Black Swan)的总成本只有区区1200万美元等等。《盗梦空间》有自己的灵魂,但在佳片云集、个个争做“有心”影片的今年,它却被视为一次技术性尝试。《冬天的骨头》的导演德布拉・格兰尼克(Debra Granik)说,《冬天的骨头》之所以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是因为“人们打开了发挥移情作用的开关。”这样说来,奥斯卡的评委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诺兰执导《盗梦空间》,就只是简单地按下摄像机的开关而已。

2、奥斯卡缘何冷落莱丝利・曼维尔(Lesley Manville)

尽管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凭借《又一年》(Another Year)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然而女主角莱丝利・曼维尔的突围失败却令不少人大跌眼镜。索尼经典影业公司联合总裁迈克尔・巴克尔(Michael Barker)说:“这真的令我非常错愕,我以为莱丝利・曼维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在对演员表现的评价方面,英国影评界认为《又一年》甚至超过《国王的演讲》;而美国《洛杉矶周刊》和《乡村之声》联合进行的电影民意调查也显示,莱丝利・曼维尔击败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高居首位。

那么,莱丝利・曼维尔为什么无缘角逐最佳女主角呢?

迈克・李素来以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而著称,他的电影的主角常常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在《又一年》中,莱丝利・曼维尔只是一个相对的主角,而不是绝对主角。那么,她究竟是女主角还是女配角呢?她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以及芝加哥评论协会奖的最佳女主角奖,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英国独立电影奖和美国圣地亚哥影评人却提名她为最佳女配角。而索尼经典在为她申报“最佳女主角”提名之初,也引发了极大争议,而且争议一直延续至今。美国电影网站The Rope of Silicon认为,莱丝利・曼维尔若是放在竞争不那么白热化的“最佳女配角”单元,可能已经击败《动物王国》(Animal Kingdom)的杰姬・韦弗(Jacki Weaver),获得提名。或许,正是因为“女主角”和“女配角”的不明确定位才让米歇尔・威廉姆斯有机可乘,夺走了本该属于莱丝利・曼维尔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3、《玩具总动员3》缘何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不同于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的其他电影,《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原创的,从未出现在任何书籍或者影视中。

那么,《玩具总动员3》获得的为什么不是最佳原创剧本提名,而是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呢?

“因为《玩具总动员3》的人物角色都是从前两部电影延续发展而来的。”编剧迈克尔・阿姆特(Michael Arndt)解释说,“创作一部电影剧本,有一半的工作都是在塑造人物角色,所以等于说我们一开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剧本创作,已经拥有了这些发展成熟,且广为观众熟悉的角色。坦白讲,我们创作剧本的四年,是充满焦虑、创作痛苦和难以抑制的恐慌的四年,因为我们必须向前两部看齐,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而这做起来真是太难了。”

4、《创:战纪》(Tron: Legacy)缘何错失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3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使《创:战纪》在技术方面下足功夫,不仅采用IMAX规格拍摄,而且还引入了《阿凡达》之后成熟的3D技术。谈及本片的视觉特效,曾经担任《龙骑士》(Eragon)、《终结者3》(Terminator 3)等片的视觉特效总监萨米尔・荷昂(Samir Hoon)说道:“《创:战纪》这个项目的后期制作是我做过的项目里最复杂的一次,我们数百人的团队昼夜不休的执行着电影各个方面的特效制作。因为在电影里,整个电子世界都是虚拟的,因此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力图要给观众营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空间。

除了对场景进行特效制作,《创:战纪》的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让28年前的主角杰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恢复他的年轻状态,为了做到这一点,制作组重建了一个30岁的杰夫・布里吉斯。这一点让杰夫・布里吉斯本人都大叹惊奇。制作年轻版杰夫・布里吉斯的团队,曾经制作过《返老还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里年轻和年老的布拉德・皮特。负责人艾里克・巴巴(Eric Barba)说道:“虽然我们之前有《返老还童》的制作经验,不过在这部电影里,特效镜头远远多于《返老还童》。”

第11篇

《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2.11

受惠奥斯卡 《国王的演讲》冲击2亿美元票房

以12项提名领跑本届奥斯卡的历史题材影片《国王的演讲》,全球票房有望突破2亿美元大关。该片目前已经创造了美国本土8640万美元、海外票房8680万美元的耀人成绩。即使在非英语市场,因其在今年夺奖季屡获殊荣,加之领跑奥斯卡的强大知名度,同样有着相当乐观的票房前景。目前本片已在西班牙收获690万美元,法国420万美元,在英国也即将突破5000万美元。此外还有澳大利亚2120万美元和新西兰210万美元。随着奥斯卡颁奖典礼日益临近,票房仍有继续冲高的可能。加之该片还将在更多国家和地区上映,票房2亿几无悬念。

《广播与有线》Broadcasting & Cable

2011.2.10

NBC欲增加超级碗广告费用

随着第45届超级碗比赛落下帷幕,NBC广告部高管表示,NBC考虑下一届超级碗广告费在今年“30秒300万美元”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作为全美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超级碗(即美式橄榄球冠军总决赛)历来都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更有“全球最为昂贵的决赛”之称。2009年NBC的超级碗广告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2.61亿美元。据去年7月《福布斯》公布数据显示,超级碗的商业估价达4.2亿美元,居所有体育赛事的首位,甚至高于世界杯和奥运会估价的总和。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2011.2.3

DVD销量不佳 维亚康姆第一财季利润受挫

美国传媒巨头维亚康姆(Viacom)近期2011财年第一财季(截至12月31日)的财报。由于旗下派拉蒙影业DVD销售业绩不佳,总营收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8%,由40亿美元缩水至38亿美元,其中DVD销售额下滑44%之多。内部分析认为,尽管有《斗士》和《大地惊雷》等电影热映,但DVD市场方面相对缺少大制作影片,《驯龙记》和《怪物史瑞克4》远远不敌2009年的《变形金刚2》和《星际迷航》。

《财富》FORTUNE

2011.2.10

Android缘何无惧Verizon版iPhone

2月10日美国开始发售Verizon版iPhone。不少人因此断言此举将终结谷歌Android系统的一路高歌。然而Android似乎有足够理由无惧苹果此项战略。一方面,Android手机在2010年销售了6.72亿部,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尽管Verizon占据了全美50%的Android手机市场,据估计其中可能转投iPhone怀抱的潜在用户在第一财季大概只有100万人,在全球庞大的Android用户中只占很小部分。第三,免费的开源操作系统大大降低了智能手机门槛,如今入门级Android手机价格已经下探到100美元以下;而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iPhone的售价均高于600美元。

调 查

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在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的十部电影之中,你觉得哪部最有可能获奖?

《国王的演讲》 14%

《社交网络》25%

《盗梦空间》16%

《玩具总动员3》5%

《大地惊雷》 7%

《黑天鹅》13%

《127小时》2%

《冬天的骨头》3%

《斗士》5%

《孩子们都很好》10%

声音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

“如果冯小刚的《大地震》曾让观众用了一包纸巾的话,那我的《大海战》必然得让男士们把女士们搀扶出来。”

开年大片《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将于3月下旬正式开机,导演冯小宁如是说。

“总是40岁的人演20岁的角色,太不正常了。”

香港电影人曾志伟坦言香港近年来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

“前些年的奥斯卡还有点像个文艺青年,常常把橄榄枝抛给《老无所依》这样没有多少观众愿意掏钱观看的片子,这两年,当文艺青年变成了中年大叔后,提名也好、颁奖也罢,都渐渐散发出了铜臭与世故的味道。”

《南方都市报》评论近年奥斯卡奖过于向商业化妥协。

“我对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但对决定不做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专注于打造设计简洁的产品,他认为创新意味着消除多余元素,凸显必要元素,对一千件事说不,才能对一件事情真正说是,把事做大。

“我希望人们能记住我是一个强大的人物,我不止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刚在今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的Lady Gaga随后又出现在《早安美国》节目中,她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此时此刻他们再也不是两个住在狭小屋子里、在生活最底层为梦想和音乐努力、忍受贫苦和非议、忍受生活的压力以及不公的年轻人,而是两个在娱乐圈名利场中努力做翻唱的歌手。”

因为禁止旭日阳刚组合演唱《春天里》而引发争议,歌手汪峰在博客中发文解释自己这一举动的初衷。

“明智的‘弱弱结合’。”

李开复评价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广泛战略合作关系。

“春晚跟我无关。”

曾以《警察与小偷》、《吃面条》等一系列春晚小品闻名的陈佩斯表示,虽然要求自己重回春晚的呼声很高,但他已没有再上春晚的打算。

“成功的秘诀?他就像你在任意一处街角碰到的一个普通人,你可以和他边吃面包圈边轻松自然地闲聊。”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前电视评论家霍华德・罗森伯格评价已退休的CNN著名主持人拉里・金,认为他具有一种令人放松的能力。

“把日本情报人员拍得那么招摇,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日本人吗?”

由作家麦家担任剧本创作、刘江执导的电视剧《风语》中出现日本人在重庆的情报据点大厅内横挂日本国旗、摆设日本武士刀,内部人员穿着和服走来走去的情节,被网友诟病细节漏洞太明显。

数字

2.5亿

网络电视平台PPTV总裁姚欣、CEO陶闯近日召开会,正式宣布完成第四轮融资,获得软银2.5亿美元融资,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

2.57亿

美国《名利场》日前公布2010年好莱坞电影人收入榜,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成为吸金王,凭借着电影《阿凡达》狂捞2.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85亿元)。

1200万

2011年,IPTV作为电信运营商宽带竞争的最重要业务,将继续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流媒体网预计2011年底的全国IPTV用户规模将接近1200万,其中中国电信IPTV用户将突破1000万。

99.3%

2011年2月10日至14日共有4371人报考北电表演学院,而今年表演学院仅招30人,淘汰率高达99.3%。

31个

截至目前,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高清纪录片《颐和园》已经发行到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

12倍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称“喜羊羊”系列是这些年最赚钱的国产电影,《喜羊羊2》的投资回报率超过12倍。

33座

截至2011年1月底,中国内地建成的IMAX影厅已达33座。

30%

苹果公司有意就其大获成功的移动设备提出更加苛刻的商务条款――对于直接通过iPad和iPhone销售的所有订阅内容,苹果将抽取30%的收入分成。

3倍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近日2010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CBS第四季度净利润为2.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主要得益于整个行业广告销售的回弹。

5个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发表声明说,公司下属的国际台将关闭5个语言频道以节省开支,这5个频道为阿尔巴尼亚语、马其顿语、塞尔维亚语以及针对非洲的葡萄牙语频道和针对加勒比地区的英语频道。

产业博客

中国电影发展空间巨大

王雪野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目前,电影的盈利模式有3种:票房、DVD和衍生品。其中,票房是主要部分。我国电影票房总量很小,单片票房的总量也不大。当然,单纯依靠票房收入的风险依然较大,所以现在很多导演在电影里植入广告。电影不能只依靠广告植入或营销环境植入来盈利。电影在美国,也仅仅是美国,已真正发挥出产业效应。这不是简单的推出衍生产品概念,而是充分挖掘电影的附加值,用电影的影响力做很多其他非娱乐产品的开发,如贴牌、授权等,用电影的促销能力或品牌价值在主题乐园、衍生产品、儿童玩具、日常用品等消费业态中大量回收利润,获取资金支持电影行业。这个是美国电影产业的经验,也是我国电影产业将要经历的。电影应拓宽自身产业的界面,建立一系列常态的消费业态。

中国电视剧走向何方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随着电视剧资源的竞争越演越烈,电视剧购买价格水涨船高,各电视台都在寻找用不同模式重新整合制播资源,强化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和控制。许多电视台通过各种方式与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建立松散和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论坛、评奖、盛宴等各种形式,提升对优秀创作资源的吸引力,几家有实力的电视台开始了前期投资、预购、订购、定制等方式,获得资源主动权,而湖南电视台则更坚决地从电视剧购买的竞争红海中脱身而出,加大自制剧力度,争取用最低成本的制作、田忌赛马的方式,摆脱卖方市场要挟并通过植入广告和内容定制生产更符合频道定位的电视剧产品。

谁制造了赵本山这个钉子户

解玺璋

文化评论人

精英们在痛批赵本山之余,也不妨反观一下自身,究竟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启蒙做了什么?很显然,赖在春晚不走的责任不全在赵本山,更在于观众通过投票所表达的“老九不能走”的态度。观众目前的审美趣味支持了赵本山的存在。所以,改善观众的审美趣味,才是“驱赵”的釜底抽薪的良方。鄙薄大众的低俗,或者以迎合大众的低俗,为大众的低俗推波助澜,来满足自己的钱袋,我们做了多少普及和提高的努力?百余年前,梁启超就有“启发民智”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了一生;而百年来的战乱动乱,世事沧桑,却把他的梦想击得粉碎。前几天又听了《王贵与李香香》,我就想,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文艺家,可以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又不失格调的作品?

热 微 博

@李开复:有人问我希望创新工场留下什么价值?1)创造一些可能立足全球、基业长青的公司。2)训练一批想成功也有理想的创业者,成为明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企业家。3)填补中国初期投资的空缺,成为创业者真正的良师益友。4)帮助中国的创业环境更开放、自由、创新。5)诠释创业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全球电影榜:一部电影的票房和实际能赚到的钱相差甚远. 一部电影,先要抽出5%交给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作专项基金,然后再扣3.3%的营业税。剩余的钱,影院和院线拿走57%,剩下43%归投资方和发行方。按照合作模式不同,发行方能分到3%到10%,剩下30%多的票房,才属于投资方。

@王冉:昨晚看了票房势头很猛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前二十分钟让我很担心,好在后面的两个故事扳了回来,没让我大失所望。依靠计算能力强大的电脑将电影的场景动漫化(我说的不是阿凡达那样的动漫电影)是歧途,电影的魅力永远在于丝丝入扣地把一个好的故事讲好,而不是炫耀你会用一个靠谱的电脑软件。

@胡延平:2011年一季度,包括PPTV在内的多家视频-广告网络-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将陆续重大融资消息,中国互联网企业2011批量上市将不是悬念。资本蜂拥,天使飞翔,这是一个价值比资本更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暗流比泡沫更汹涌的时代。

@东东枪:小沈阳夸奖郭德纲的相声,用的词是“稳重”。我觉得,能看出稳重来,还是很准确很犀利的。曾见师胜杰回忆,侯宝林批评晚辈的演出,用的词是“不圆润”。“稳重”到“圆润”,又是一层境界。能“稳重”已是难能可贵,若“圆润”就是稀世奇珍。不过,据说现在能把话说顺溜儿就已经算艺术家了。

@徐文广:地方台卫视春晚收视率只有湖南与辽宁两家过1%,大部分收视惨淡,某家打出的特色春晚更比去年下降了近七成。这么多春晚都是众星云集、重金投入,屏幕貌似丰富,实则单调:都是面目相似的“缩小版”央视春晚,内容注水一点,形式山寨一点。文化产品也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冯小刚:终于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了,舒服。这一年干了11亿,累死我了。歇!从今天开始我要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想不干嘛就不干嘛,就虚度光阴醉生梦死,一直歇到恶心了再干活。在此,我要弱弱的说一句:感谢观众给了我游手好闲不干正事的资本,我能说,我爱你们吗。植入一句广告:我能!

第12篇

[关键词]类型片;武侠片;叙事;商业

类型片的概念最早生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①在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激烈的商业竞争迫使电影制作转变为更高效率的产业化运作,商业背景孕育的分工制度和制片人制度恰恰满足了电影制作的需要,而明星制为电影的营销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更赋予了电影类型明确的指向载体,于是,西部片、侦探片、爱情片、喜剧片等电影类型在好莱坞的商业土壤中开始了其规范化、产业化的生产制作,同时也创造了今天仍具备普适性的类型电影规则。

一、武侠片:本土民族化类型的生长与表征

类型片的诞生和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一战结束后,世界列强忙于重建本国经济和划分战后新的势力范围,因此无暇顾及身处远东的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恰好处于一段平静与自由的“真空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滋养了文学、艺术生长的土壤,“鸳蝴派”“文明戏”等创作力量十分活跃,而各种武侠玄幻小说更是在上海市民阶层中盛极一时。相对自由的外部环境和上海独特的地域、政治优势孕育出渐趋稳定的资本主义商业市场,电影院等新兴的大众娱乐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兴建于老上海街头。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赚取更多的商业利润,片商、电影创作者适时地紧跟社会潮流,推出了杂糅民族传统文化与商业趣味的武侠片这一本土娱乐类型。与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西部片相类似的是,由于恶性商业竞争所造成的粗制滥造和低级趣味,中国武侠片在其盛行时期饱受舆论非议,最终在行政的强制干预下被迫退出舞台。然而,武侠片在动荡的历史际遇中发展并延续到今天的顽强生命力支撑起了面向世界的中国民族电影类型。

虽然在经历了20年代的昙花一现后,武侠神怪片曾一度销声匿迹,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内核和善恶因果的普世价值体系却始终符合中国大众尤其是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接受心理。因此,在孤岛时期和日据上海的初期,贯穿着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装片仍旧能够盛极一时。战后中国内地政治格局的风雨突变直接改变了电影的创作面貌,较为自由宽松的电影创作被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类型所取代。从“十七年”到“”结束前的漫长岁月中,滋养类型片生长发展的商业土壤已不复存在,但在战后的香港,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却催生了中国类型片创作的又一次热潮。从上海搬至香港的“天一公司”取名“邵氏影业”,“邵氏”重新延续了武侠类型片的创作,张彻、胡金铨等活跃于香港影坛六七十年代的知名导演在传承内地武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香港地区的国语武侠片一改以往神怪化、舞台化的陋习,以更加真实的武打动作和富于戏剧冲突的剧情设置,使武侠片在香港电影市场再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而李小龙的功夫片则把传统的古装武打场景置换为近现代的历史境语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固定的情节模式中贯穿的依然是武侠片的精神内核,但中外对决的武打场景却赋予了功夫片一个整合外部动作的内涵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徐克、周星驰、吴宇森等香港电影导演进行了更具形式感的类型片创作尝试,武侠片被融入黑帮片、魔幻片甚至喜剧片等类型当中,武侠类型片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着重表现真实的打斗,如徐克于2000年导演的《顺流逆流》就更多地结合了警匪片元素,片中的武打动作已然被演绎得更趋于舞蹈化。

相较之下,中国内地电影在新时期之初就恢复了武侠片的创作传统,《少林寺》《木棉袈裟》以精良的制作水准重新回归中国电影市场,但资金短缺所造成的低产量与叙事手段的滞后,使内地类型片创作一直处于较为尴尬局促的境地。1994年中国内地重新引进好莱坞商业类型片,为数不多的好莱坞大片开始重新大规模占领内地电影的票房市场。直到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本土制造的商业类型片才逐渐回暖,第五代导演陆续投身于潜力巨大的内地商业电影市场,《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巨制电影凭借成功的营销策略把观众重新吸引到电影院。2002年,张艺谋的巨制武侠片《英雄》缔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国产类型片不仅在国内市场第一次击败好莱坞商业片,而且在北美上映后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雄》发掘了中国本土类型片市场的巨大潜能。然而,随后推出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巨制类型片再未能立足于海外市场,甚至在国内上映期间也频频遭到观众与舆论的负面批评,内地类型片创作在民族文化与商业趣味的衔接过程中显露出了共同的缺陷。

二、叙事:民族情感与商业趣味的双重表述

《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第一批试水的商业巨制武侠片可视为当代中国导演由艺术向商业转型的积极尝试。《英雄》那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内置了民族气节的宣扬与释放,而被用于电影制作的巨额资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足以让制作者们脑海中的想象转化为精妙绝伦的视觉呈现,但华丽的视听营造与丰厚的票房利润之下,松散、平乏的叙事却始终无力承载恢弘的历史文化精神。《英雄》暴露出内地导演在进行商业类型片创作时叙事功底的薄弱,这一点在《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巨制类型片中显得更为突出。从巨制武侠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国外先进的数字特效团队,内地电影完全有能力营造极富震撼力的视听场域,但类型片商业与艺术地位的确立依托的绝不是华丽的视觉外观,更不是鸿篇巨制的历史文本载体,而是能够衔接民族文化情感与商业趣味的稳健叙事。

早在好莱坞类型电影称霸世界之前,格里菲斯就已经天才般地创造了“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这一术语意指电影元素的一种特定组构范式,它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包括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动因是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②在黄金时期的好莱坞,无论是惊险刺激的西部片、黑帮片,还是幽默诙谐的爱情片、音乐片,都把经典好莱坞叙事体系视为讲述故事的标准规范,因为封闭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叙事轨迹总是可以迎合影院中绝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预期。在好莱坞类型片经历了近20年的沉沦而重新称霸世界电影市场的当代境语中,类型片的面貌相较黄金时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异军突起的数字技术催生了魔幻片等更多的亚类型,而各类型彼此之间业已发生了更多的互文与渗透,但无论是凭借强大的电影特效屡屡创造票房神话的灾难片《泰坦尼克号》、魔幻片《指环王》系列、科幻片《阿凡达》,还是具备极高艺术水准的黑帮片《教父》系列、剧情片《肖申克的救赎》、人物传记片《辛德勒的名单》,稳健和相对保守的经典好莱坞叙事模式一直作为类型电影的核心价值体系被传承与延续着,摩登的意象经由好莱坞电影的“通俗叙述”被创造和接受,影院中的观众为导演所虚构的一个个“电影梦境”而唏嘘感慨,类型片对戏剧程式的恪守恰恰体现了电影商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如汉森所指出的:“经典时期的美国电影首次提供了一种全球性的‘通俗白话’,它对多种现代性试验进行了调整与铰合。通过接受、消费和挪用的过程,它影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电影文化,其自身也为它们所改造。”③

自入世以来,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互相借鉴,本土类型实践与域外类型经验形成了复杂的、若即若离的互文关系,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引进极大地扩充了本土商业电影的类型创作,“中国制造”的魔幻片、科幻片、恐怖片等新颖的电影类型纷至沓来,《魔侠传之唐吉可德》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文学巨著改编成了一个富有魔幻色彩的中国故事,《画皮》《画壁》则直接把中国古典传说糅以现代爱情元素改编成了具备中国古典韵味的魔幻片。然而,数字特技外壳下羸弱的叙事依然是困扰内地类型片创作的主要瓶颈,仅凭营销策略回收的票房市场对仍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商业电影市场产生了诸多负面效果。中国内地类型片创作混乱与迷失是多数华语类型片在创作上的集体表现,这种在类型创作中流露出过多的艺术电影情结,弱化叙事的影像本体美学创作始终无法适应面向大众的商业电影市场。

在国产类型大片一再失利的境遇下,一批主打喜剧、爱情类型的低成本类型片反而以巧妙的叙事角度赢得了极佳的票房与口碑。2007年,一部低成本的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投资博得了2300万的票房收益,影片借鉴了英国黑Snatch、《两杆大烟枪》的多轨叙事方式,并巧妙地混搭了本土方言和生活场景等民族文化特征作为喜剧元素。该片凭借其新颖的叙事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是当年中国小成本电影获得成功的典范之作。2011年上映的爱情片《失恋三十三天》是当年最大的一匹票房黑马,影片以一个失恋女孩的视角建构了触及每个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爱情故事,影片既没有恢弘的视觉场景制作,也没有曲折离奇的剧情设置,女主角从失恋到走出失恋的三十三天情感历程叙述贴近了中国青年群体的恋爱体验,是对喜剧片叙事方式的大胆尝试。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为内地类型片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但个体化创作尝试始终无力形构贯穿本国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质的主流叙事体系。

三、经验:域外类型的创作与接受

在以艺术电影为主导形式的欧洲电影市场,由英格兰本土文学作品或历史题材改编而成的遗产电影在频频摘得世界级电影奖项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对美国电影市场的渗透。遗产电影并不关注于视觉奇观效果的营造,也没有惊险、刺激的剧情设置,而是把充满人文主义情感的英格兰民族文化贯穿于和缓的叙事中,沉稳的叙事方式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表述成功地吸引了众多长期受到好莱坞视听围困的观众群体。讲述犹太学生对抗种族偏见,最终赢取奥运会金牌的遗产电影 《烈火战车》于1982年为英国赢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作曲的四个奖项,而根据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影片《国王的演讲》,曾在第83届奥斯卡得到了12个奖项的提名,并最终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个重量级奖项。《国王的演讲》在全球共获得41亿美元的票房回报,其中北美市场就贡献了13亿美元的高额票房。

事实上,类型片的艺术创作并不能归属于精英文化的范畴,无论是好莱坞的西部片、印度的歌舞片,抑或是中国的武侠片,商业类型片的本源形态始终是一种“大众文化”形态,新时期以来,以小众化的艺术电影为主流的电影制作方式急需转型。而如何有效地弥合高雅与低俗的鸿沟,发展稳固的观众群体,实现类型的消费和接受,是中国类型电影发展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012年2月18日,中美就好莱坞电影进口达成了最新协议,协议规定,每年允许进入中国院线发行放映的美国电影数量将增加50%以上,美方电影公司从分账片获得的收入比例也将提高,这意味着未来国产类型片将面临好莱坞大片更为猛烈的冲击。在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语境中,与好莱坞商业类型片的重新崛起相伴相生的是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输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各国都在积极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技术手段和叙事蓝本,并融入本民族文化特质加以提炼与表达,英国遗产电影、印度歌舞片,以及日本、韩国、泰国相继推出并大获成功的亚洲恐怖片正是国外类型电影在好莱坞大片环抱中成功突围的经典范例。面对好莱坞大片大举压境的现实困境,中国商业类型片的创作也应在积极借鉴域外经验的同时,扎实立足于本土观众,重新回顾中国早期类型片的发展轨迹,找寻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期类型片仍能焕发勃勃生气的根本原因,再续被延宕已久的民族叙事传统,以更加沉稳、从容的姿态,建构有中国民族文化个性的主流类型形态。

注释:

①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