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敬畏生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秀的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的确,做班主任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拓宽教育视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更能够净化自身的灵魂,也就是怀捧着对教育、对鲜活生命的敬畏之心。
从事班主任工作20多年来,敬畏教育,敬畏生命是我做班主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于是,我工作起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以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信条教育学生,管理班级。
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班级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把握住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凭着优秀班主任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恰到好处的工作方法,就能把一个所谓的“差班”、“乱班”,变成“好班”、“优秀班集体”。反之,一个本来不错的班级,由于班主任缺乏得宜的方法与策略,可能逐渐松弛散漫,沦为“差班”。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更深刻的智慧,更娴熟的技巧,更真诚的耐心。
首先,建立具正能量的、接地气的、切实可行的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
接手新班级,班主任要通过一段时间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学校对于本校学生的行为规范,目测并指定个别学生开始参与班级初步管理,让班级向一个符合学校基本规范的目标上行进。也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师生、生生、学校相互之间有了基本的了解,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确定班级发展方向与目标,制定班规和“班法”,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班级的具体事务作明确的规定,使得学生在校生活与行为就“有规可依,有规必依”。使之更具正能量,更接地气,更有可操作性。
班规一旦定下来,执行一定要严格。谁违反了班规与“班法”,按照规定,谁就要自觉接受相应的处罚,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做到位,执行过程一丁点儿不能打折扣。或写千字以上的说明书张贴,或重做,或扫教室和清洁区,或背诵古诗文等,有布置有处罚者就一定要有合乎规范的严格的检查,以达初衷与预期。让教育过程和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
其次,海选班干部,培养高中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
对于班级管理制度,就老师层面来说,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必须做到,承诺学生的也一定要兑现。若因客观或“大气候”所致,一定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求得学生的谅解或理解,做到“行为世范”。这样就可以很快地引导一批学生走到积极、健康、规范、公平、民主的轨道上来,一批主人翁意识较强的积极分子就会突现出来,激发学生的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遇事多和学生商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自主管理的能力,班级具备一定的正能量以后,“海选”班干部的时机就成熟了。班主任对“海选”提出一些要求:一是你所选的对象要有积极为班级服务的热情与激情。。二是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三是必须品行正派,足以为楷模。四是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较好的学习成绩(比较而言)。定期海选,让更多的新人参与,培养更多学生的能力。对任职期间有重大违纪者,处以中途停职或就地免职,并接受相应处罚。一定要保持班干部队伍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同时发动学生民主地勘定、修改、完善班规,民主地管理班级,充分信任班干部。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第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教室成为精神文明的主阵地。
相处到一定时期,班主任可适时地引领学生向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文明勤学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结合学校相关制度开辟多个园地。诸如:在教室正前方黑板上方张贴正楷大标语“净――敬――竞――静”;黑板左侧建立学校和班级的相关制度栏目;右侧张贴大幅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在教室的正后方充分利用黑板报,及时报到相应和相关的时事,学校和班级重大举措,学习成绩和好人好事,做人和学习的心得与感悟等;左侧开辟兴趣园地,右侧开辟“计划与实践”园地等,充实内容并不时更新。教室两侧廊柱挂上做人与做学问的条幅,墙壁开辟“心愿角”等。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交流做人的心得和学习的体会,讲解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并学会感恩;播放相关的视频教育学生。利用好教室这块主阵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引导,促使其主体意识的复苏和对自身价值的追寻,使其成为聪明、勇敢、乐观、自信、自尊和自重的健全人格的人。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学雷锋树新风”、“走进大自然”远足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大自然、乐于助人等高尚情操。
第四,做学生的慈爱长者和知心朋友。
高中阶段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个人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更是一个关键的塑造时期。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人生的困惑、世事的不解、交往的烦恼、父母的管束、家庭的变故、生活和学习的不顺等,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关心。尤其是住宿生和留守孩子,困难更多。诸如生活开支的合理安排,季节和天气变化引起的衣着更换,上网吧和游戏机室,上课和通宵玩手机,特殊体质,学习消极,生理成长因素、青春期的烦恼等等,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成为细致关心、悉心爱护学生的慈爱长者,做与学生相处和谐,适时适地地真诚关心,为他们生存解难、生活解惑、方向引领、目标创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
高中生心智发育正在走向成熟,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还不强,遇事很想有一位知心朋友谈谈,排遣郁闷。倘若不能释怀,便会越来越郁闷,会失眠,甚至抑郁等。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开通了一个QQ班级聊天室,适时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疏导青春期的烦恼、考前焦虑症,正解对待父母离异、家庭的变故带来的痛苦等。
曾读过这样一个关于人和树的故事。
美国的《森林保护法》规定,不得虐待树木。一次,一个叫丹尼尔的小店主因为把自行车锁在树上,擦破了树皮,被人投诉到执法部门。第二天,丹尼尔向大树公开道歉。他抱着大树说:“树啊,我的好兄弟,我对不起你。你吸进二氧化碳,把氧气送给我们,还为我们遮阴,而我却虐待了你。我发誓,今后再也不干这样的蠢事了,请你原谅!”丹尼尔把脸久久地紧紧贴在树身上,向树表达深深的歉意。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无法表达读这个故事时的心情,只觉得“生命”一词在我的心中凸现得那么鲜亮。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对于生命的珍爱与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是的,只有当我们拥有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勃勃生机。俏立于枝头的花朵,在风中甩着绿袖的草儿,水藻间嬉戏的鱼儿,草原上奔跑的羚羊……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昭示着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自然界的万物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自然界的万物又都有生命。被猎人追赶的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逃向悬崖彼岸,不惜以血肉之躯下坠,为小羚羊搭起生命之桥;母狼为救幼狼,用胸膛堵住猎人的枪口;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始终弓着腰部的身子,保护腹中的鱼卵……这种舍身守护神圣生命之举,值得我们深深敬畏。
丰子恺先生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用开水残害蚂蚁。他说自己这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之心扩大开来。在我们人类社会中,确实不乏贪婪者与邪恶者,他们吃着油煎活鱼还不知满足,偏要吸猴脑,尝蛙肉。为了金钱,他们敢与虎谋皮,活熊取胆,暴殄天物。丢失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的情怀,人就会异化为禽兽不如的恶魔。纪念馆和欧洲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至今还陈列着人类中的恶魔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暴戾恣睢,人神共愤。渴盼人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类自身的和谐,首先要从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做起。而守护神圣的生命,又必须首先灭私欲、戒贪婪,直至为了保护弱小生命,不惜舍身取义。
选自《百姓生活》
一个失去双臂的瘦弱的青年,用双脚去弹奏钢琴浪漫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经典曲目《梦中的婚礼》,所有的听众都沉浸在这个残疾青年所营造的缠绵悱恻、浪漫多情的音乐氛围中,去感悟人生与爱情的神圣和庄重。
这是东方卫视推出的人气挺旺的《中国达人秀》电视节目的一幕。这位失去双臂的青年叫刘伟,23岁的他没有双臂却能在黑白琴键上弹奏悦耳动听的旋律。这些天,他成了网络红人,短短3天内视频点击率就多达20余万次。在《中国达人秀》电视节目中,刘伟用双脚弹奏了一曲《梦中的婚礼》,打动所有观众。人们亲切地称他“无臂钢琴王子”。 刘伟的一句: “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当我看完这档电视节目后,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头脑里仍然还在回味着这位失去双臂的青年在用他的双脚去弹奏的《梦中的婚礼》以及他那感动许多人的话语。我感觉他不是在演奏《梦中的婚礼》,而是在用心、用泪在弹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位残疾青年并不是什么英雄,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却让我对他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使得我对这一位被折断翅膀的钢琴王子那种无畏、充满激情的生命心存敬畏!当他从不幸失去双臂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他曾经迷惘过、哭泣过、失望过,独自去品尝着生活的艰辛。他乐观地说: “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顽强不屈地与坎坷不平的命运作一场青春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刘伟无疑是胜利者,他告诉我们什么是乐观?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人生的真谛?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我们虽然四肢健全,拥有体面的工作和显赫的职位,但是整天不思进取,只知道享乐,为了一点工作压力就怨天尤人。如果我们去听听这位钢琴王子的演奏,去细细地品味他的振聋发聩的青春的宣言,我们岂能不羞愧万分?
冰心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我今生已是满足了。”这是冰心的对人生的感喟。而刘伟的人生感喟和冰心老人何其相似!难能可贵的是刘伟是用自己的顽强不屈的生命,体味出这能够感动许多人的话语。经历过生与死磨练、淬火的哲理是不朽的,我们没理由不用心、不用我们的耳朵去倾听这铮铮作响的人生哲理。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多了。——题记
玫瑰,以花大瓣繁者为美,单瓣则不足以表现其富丽堂皇之态;水仙,则以色洁单瓣为上,多瓣则不足以表现其优雅高阶之姿。由此不难看出,繁多是美,简单也是美!花卉如此,生命亦如此!无数生命的构成形成自然界中无穷无尽的启迪,因此,我们要用一生去品读这本书,去认识它!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粒粒金黄的细沙,一点也不起眼;生命又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非常的珍贵无比!因此,我们更要敬畏这伟大的生命!更要让为我们拥有这简单的生命而自豪!
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天气,午后我一路携着饱饱的肚子,徒步向学校走去,再次路过小公园,小风一吹,树叶落下,顿然惬意了许多,反正离上课的时候见还早得很,于是,决定在此处小息片刻……忽然,我发现在杂草丛生的草丛里有几朵凋零的花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用手扒开一层层草看,一朵铃铛似的花展现在我面前。几朵花瓣早已凋零,但它依然昂首挺胸的在哪耸立着,衣服顽强不屈的样子……过了几天,我又来到那个草丛,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被花强大的生命力给震撼了:从一朵变成一簇,整齐的地排列在叶子旁,像一排刚入伍的的小士兵似的。此时此刻,我完全被它的生命力所佩服,我第一次发现竟是这样的强盛,我感到自己在这顽强的生命面前,自己是多么渺小、脆弱。
生命如此简单、敬畏!
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初一二班林媛洁初一:林媛洁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天情形完全一样,我开始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着,我不能不被生命(外一则)
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可以成树,但造物者周而复始地做这样惊0动魄的壮举,乐此不疲。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选酋长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地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回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着光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以后,第=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首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一陪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你难道一无所见吗?连蝴蝶也没有一只?”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关键词:动物小说 鸟奴 形象分析
短短的20多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获得了几十项儿童文学奖和其他各种荣誉,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之王”。他以敏锐的感悟力,带着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灵气和厚重的生活积淀,借助艺术化了的动物形象,诗意盎然地展开了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的精神对话,给大自然动物王国中的芸芸众生赋予了社会学、美学的意义。沈石溪以极为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广袤的丛林里动物们的情爱和生存奋斗史,尽显了千姿百态的动物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社会的种种境遇,以一种立于苍穹之上的高度俯瞰的视角,思考生命、观照生命、体味生命的本质内涵。本文就以沈石溪的《鸟奴》为例,试图通过“鹩哥形象”的分析,来探讨沈石溪动物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沈石溪总是选择那些勇猛、强悍、凶狠甚至残忍的狼、豹、熊、雕、野猪等动物作为刻画对象,通过这些充满野性的动物形象,展现了动物界的生存状态和新陈代谢,演绎着汰劣留良的自然法则。他众多的作品都着眼于对强者的颂扬,对力与勇的讴歌,弘扬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狼王梦》中的主人公母狼紫岚为了实现自己要从子女中培养出一个家族狼王的梦想而呕心沥血、赴汤蹈火;《云豹布哈依》中的主人公布哈依为了救自己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把狂怒的象群引离自己的洞口;就连《疯羊血顶儿》的主人公血顶儿也具有非凡的性格,它勤练格斗,改变羊角形状,直面狼的威胁,用它那直直的羊角挑死了狼。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这些主角都有一股硬汉精神,都有一种英雄本色。它们在残酷无情的命运面前,毫不畏惧,以英雄气概战胜了困境逆境,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然而,我们在《鸟奴》中看到,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在了一对弱小的鹩哥夫妇身上。鹩哥既没有豺狼虎豹的强壮身躯,也没有鹰雕的凶猛,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天生就是一个弱者。这对鹩哥夫妇的卵总是被蛇吃掉,为了躲避蛇的袭击,它们来到了蛇的天敌――两只蛇雕所居住的大青树上筑巢,主动要求给蛇雕当奴隶。鹩哥夫妇每天起早贪黑、毕恭毕敬、鞠躬尽瘁地照顾幼雕,清理雕巢。但是,四只小鹩哥却先后死于它们的主子的利爪之下。而这对鹩哥夫妇最终也被主子们冷酷无情地逐出了巢穴。
但这对鹩哥夫妇虽弱小却伟大!在它们弱小的身躯下隐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不由得产生一股敬畏之情。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它们对子女的强烈而深沉的爱。动物是奉生存为第一原则的,在鹩哥夫妇眼中,血脉相连的子女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了保住自己生命的延续,哪怕“卖身为奴”,也在所不惜。为了子女的安全成长,哪怕“累死累活”也愿意。正是心怀对子女的深深的爱,才会有失子的切肤之痛。在失子的悲痛打击下,雌鹩哥精神失常,不停地向空巢做喂食动作;不停地啄自己的伴侣,发泄自己的苦闷。正因为有爱,雄鹩哥才任由老伴发泄,直到被啄得“双翅耷拉,站立不稳,蹲了下来”;回过神来后,鹩哥夫妇相对饮泣,“交颈相拥,你一声我一声,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这一幕真是感动天地!自诩比动物高尚得多、伟大得多的人类的爱却在失落或变质,甚至卖婴、弃婴事件也屡见不鲜。鹩哥夫妇就像一面明镜,照出人性的沉沦,促使人类深深反省自己人性的泯灭。
另外,这种精神力量还来源于鹩哥夫妇的“抗争精神”。尽管弱小,但鹩哥夫妇绝不轻易向命运屈服,而是在为生存而竭尽全力地“抗争”着。鹩哥夫妇由于先天不足,无法保全卵躲过蛇的攻击而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它们就调整“生存抗争”策略,转向借助它们天敌的天敌的力量,寻求延续生命的机会。即使美梦再次破裂了,但鹩哥夫妇依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倒,它们再次调整“生存抗争”策略,投靠更有力量的观察者……也许它们还得继续努力,直到探索出一条活路来。鹩哥夫妇虽然“屡战屡败”,但绝不言败,而是“屡败屡战”,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抗争者!
也许有人会骂鹩哥夫妇有一股奴性,但这恰恰是鹩哥夫妇智慧的表现。“适者生存”,强者们可以凭借尖牙利爪在与天敌的PK中赢得生存的机会,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弱者们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狼式的生存方式,直面天敌,然后一决高下的生存策略肯定是行不通的。鹩哥夫妇的爱子水晶球年轻气盛,忍受不了小蛇雕的欺辱,奋起反抗,虽英雄了一把,但最终也只落得个命丧雕爪的命运。这种结局再次证明了这种硬拼的抗争策略肯定不是弱者的理智选择,并且充满危险的大自然怎么能容许动物丢弃生存第一的要素,去进行这种慷慨却毫无意义的把戏呢?这种策略只能逞一时之勇,无疑等于自杀,会使物种走上灭绝的道路。种族延续才是森林第一法则,弱者只能用智慧来与强者周旋,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强者的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这是弱者无奈的选择,哪怕“卖身为奴”,也是弱者务实选择,是无奈而最优的生存策略。这就是丛林中的残酷生存现实。鹩哥夫妇正是在运用它们的智慧,四处寻找能使生命得以延续的机会。
在这篇作品中,沈石溪依然采用动物而非人类视角来审视鹩哥的生存状况。写鹩哥夫妇的爱其实也是写生存竞争,因为激发爱的就是生存竞争。作为强者尚且需要“生死搏斗”去赢得生存机会,就更不用说作为弱者的鹩哥夫妇了,它们对生存竞争有更为深刻的体验,最能体会生存竞争的酷烈和频繁。作者通过鹩哥夫妇这一艺术形象,展现了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弱者的生存竞争,与强者的生存竞争一起构成了动物世界完整的生存景观。
总之,鹩哥夫妇是弱小但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者形象,鹩哥夫妇就像我们人类夫妇一样,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奋斗着,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这一形象与沈石溪过去那种精明、勇猛、强悍、激昂的动物形象相比,有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品中鹩哥夫妇的形象还有着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这篇动物小说同作者的其他动物小说一样 ,融进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地以物写人,而是“从生命本质意义的角度加以诠释,考察生命的存在、发展,生命的现实、未来,个体生命的死亡和物种繁衍的使命”。从生命的本质意义角度来看,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弱者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弱者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这样,就更不用说人类同类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还是活生生的高贵的人的生命,他们的生存现状就更应该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人类社会似乎充满着公平的竞争机会,但弱势群体由于先天不足或其他各种原因,致使生活举步维艰,如果人类社会也像动物世界那样,任由他们“自生自灭”,那人类高贵的地方在哪儿?与禽兽何异!
沈石溪在《鸟奴》中站在上帝的视角,怀着对动物的深深敬畏之情来描写动物,没有把鹩哥的生活世界跟人类社会进行简单的拟人对照,而是有意识地对鹩哥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活灵活现的描绘,通过述说它们的骨肉亲情、喜怒哀乐,展示了鹩哥这类弱小野生动物严峻艰辛的生活景观,渗透着作者对生命伟大而平凡的理性思考。作品写的是“生活本身”,作品本身并不直接训诲什么,而是让动物们置身不同的场景,上演一幕又一幕“生存抗争”,让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去感受。把作者对生活的入骨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笔端汩汩地流淌出来,融动物性、社会性、人性于一体,富于思维性、艺术性、哲理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金禾:《扼住生命的咽喉 做命运的主人》,《湖北社会科学》,2002(10)。
2.张玉玲:《敬畏生命――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研究综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9(1)。
3.沈石溪:《鸟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4.徐萍:《略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学术探索》,2003(12)。
5.施文青:《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审美价值》,《语文学刊》,2001(6)。
6.马亮静:《论沈石溪动物小说中野性的呼唤》,《龙岩学院学报》,2005(4)。
7.马亮静:《试析沈石溪笔下狼形象的母爱》,《龙岩师专学报》,2005(2)。
8.马亮静:《照出人类的灵魂――沈石溪笔下狼形象的象征意蕴探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
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全体公民。汶川到芦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感动着“最美老师”、“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在臂弯中为孩子撑起生命之伞的母亲、跪地为受伤妻子遮挡太阳的丈夫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救援力量,无不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南方日报》(4月22日评论员文章《72小时.为7生命最高的尊严》)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始终在奔跑的力量,不顾喘息与辛劳――为了生命最高的尊严。
、总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仅18分钟,四川省军区已成立抗震指挥部;仅28分钟,第一批救灾部队已动身赶赴灾区;仅38分钟,第一批非军方专业救灾队伍己动身前往灾区;仅88分钟,首个民间专业救灾队伍动身赶赴灾区;仅118分钟,无人直升机已出现在灾区芦山县城上空,为救灾获取第一手资料……5年了,从汶川到雅安,生命的最高准则从来没有改变。唯一的不同是,5年过去,应对灾难,我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有了更多的科学与理性。我们无法阻止灾难降临,但灾难亦无法阻止爱的力量。在臂弯中为孩子撑起生命之伞的母亲、跪地为受伤妻子遮挡太阳的丈夫、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救援力量,无不传递着对生命的敬意。一个大写的人字凝聚在雅安这片被巨震撼动的大地上,只因全力捍卫生命的最高尊严。
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截至4月22日本刊发稿时,地震造成两百多人遇难和失踪,一万多人受伤。
这一天,恰在青海玉树地震3周年之后、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前。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芦山地震,又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剧痛。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救人第一、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没有变。芦山地震映照出对生命保持敬畏的国家表情,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灾难磨砺中从容前行。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始终在奔跑的力量,不顾喘息与辛劳,为了生命最高的尊严。”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悲伤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人的悲伤,歌舞狂欢,肆意放大自由的边界。对当下而言,暂停娱乐意味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生者的慰藉。
在全民伤感的大环境下,部分电视台还在播放着搞笑娱乐节目,演艺人员在荧屏上插科打诨,惹得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愤怒:国难期间,如此行径,简直是没心没肺没人性。随后多家电视台决定暂停部分娱乐节目,改为转播雅安地震相关新闻。
关键字:天鹅之死;芭蕾;奥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9-02
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曾有一支天鹅的身影,在心湖轻轻划过,留下了一层层涟漪,那天鹅的身影便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由俄罗斯著名编导福金所编排的《天鹅之死》正是借天鹅抒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崇高追求,被誉为20世纪的芭蕾经典。《天鹅之死》是用一个传统的芭蕾艺术形式来表现具有现实意义题材的典范,这个舞蹈对当今的芭蕾史,有着历程碑似的作用,可以说是开创了芭蕾表达人物内心独白的先河。“福金在这个作品中借鉴了伊万诺夫《天鹅湖》所采用的手臂姿势和动作,但他没有单纯的模仿。如果说《天鹅湖》中手基本上只是帮组塑造鸟的外在形象,那《天鹅之死》中手是起了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作用,而且《天鹅湖》中身体根据古典芭蕾学派的基本要求比较死板不动,《天鹅之死》中全身充满了活力,是“活”在舞蹈之中,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感人。”[1]
这个经典的作品已被无数的芭蕾明星演绎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影像资料有巴甫洛娃版,妮娜-阿娜妮娅什维丽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的版本,伊韦特-肖维雷50多岁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版本,乌里杨娜-诺帕特金娜的版本,以及男版的《天鹅之死》。“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对这个作品的解读和表现都不尽相同。我们通过分析经典的作品,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艺术感知能力,更有助于我们通过艺术的现象把握事物的真理。正如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天鹅》里的诗句:“在永恒的死亡面前,天鹅终于发现了真理。”对比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问题:1、手臂的动作对于这个作品的诠释起着什么样重要的作用?2、年龄的差别对作品的呈现有何不同3、如何解读男版的《天鹅之死》?下面我就这个几个问题的线索,试着去探寻一下这部伟大的芭蕾作品的奥秘。
一、手臂的动作对于这个作品的表达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知道芭蕾跳条件,通常来说条件好的演员,由于四肢纤长,比较适合表演抒情类的作品,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四肢过于纤长,反而会影响的技巧动作的发挥,所以,在培养演员的时候这两个分类之间的泾渭一直很分明。《天鹅之死》主要以手臂动作为主,展现了一只天鹅想要展翅高飞的形态,也是通过手臂表达出了天鹅临死之前的挣扎和抗争。所有的情绪都是通过演员手臂的抖动传达出来的,可以说手臂的抖动是情感的宣泄,是形象的刻画,是整个作品的核。也正是这个作品在芭蕾的发展史上,把曾经只是辅助动作的手臂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芭蕾是跳条件,但是艺术需要的不仅仅是跳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大师们在处理手臂动作时候的不同之处,有的是舒缓而流畅,有的则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并且会有几处的停顿。这样的处理就会给观众造成完全不同的感觉。前者优美而端庄,像生命消失前的一场华丽的仪式;而后者则充满了对死亡的抗争和对命运的不屈服。“福金所重视的不是“死亡的真实感”,也不是临死前的痛苦与悲哀,而是歌颂了连死亡都不能征服的精神力量。福金自己把这个舞蹈称为“万物求生”,为生存而斗争的象征,它与巴尔蒙特的悲歌相反,是一首热爱生活,宁死不屈精神的颂歌。”[1]所以,简单的一个手臂动作不仅体现了一个演员的条件,也反映了她们各自不同的身份、背景及对生命的理解。
二、年龄的差别对作品的呈现有何不同?
舞蹈艺术是残酷的,培养一个演员需要从小开始,但是往往演员在舞台上的艺术生命是短暂的。因为人的生理条件的限制,能跳到50岁的芭蕾演员少之又少。抛开生理的因素不说,单从审美的方面去看,年轻的演员在视觉感官上也比年长的演员更有活力。但是《天鹅之死》这个舞蹈作品很特别,没有炫技的高难度动作,需要的是舞者对音乐深刻、准确的理解,把自己的全身心的融入到作品之中。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芭蕾舞明星伊韦特-肖维雷在70多岁时,还在表演这个作品。但是20岁的“天鹅”和70岁的“天鹅”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是迥然不同的。前者是青春的赞歌,后者更像是对生命的咏叹。在我看来,一个演员的修养,是通过时间沉淀的。我们在欣赏老年版的《天鹅之死》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追求和自己身体渐渐衰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演员把自己全部的内在经验融入到了表演之中,天鹅和人合为一体,真正做到了演员和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是超越了肉体的灵魂的舞蹈。另一方面,年轻的乌里扬娜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天鹅形象,她高贵、悠雅,举手投足间不紧不慢,对呼吸的控制细腻之极,使她看起来就像飘在天边的女神一样。正是因为她的完美和青春,才使得天鹅最后的逝去,显得那么的令人扼腕痛惜。我们很难下定义说哪一个版本更好,但我个人更喜欢肖维雷在给年轻女演员排练时,坐在椅子上跳的那一段。随着圣-桑《天鹅》旋律想起,她缓缓的舒展着自己的手臂,时而舒缓,时而铿锵,把自己全部融入了音乐之中。椅子的移动代替了足尖的小碎步,给人造成一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陌生化的效果,。这时她表演的不是天鹅,而是自己对舞蹈执着的追求,对舞台深深的迷恋,让我的心灵为之震颤。芭蕾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和艺术之争始终是“各领数百年”,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真正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应该是把技术融进了艺术。
三、如何解读男版的《天鹅之死》
在个世纪90年代,一股改编经典芭蕾舞剧的思潮曾风靡一时。在那段时间里,《天鹅湖》《睡美人》等经典舞剧,都被编导做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天鹅之死》也不例外。男子表演的滑稽版的《天鹅之死》,确实做了很大胆的尝试:从一地鹅毛的出场,再到自杀式的死亡,都是典型的先锋派的做法。首先,它打破了人们的审美定式,以男演员来演绎天鹅,不是一味的模仿女性的矫揉造作,而是以反传统的滑稽动作,表现了一只穿着天鹅外衣的人,在表现自己优雅和高贵时遇到的尴尬,这种风格是对浪漫主义时期审美的离经叛道。它想向人们表达芭蕾并不一定是完美的,正如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一般,她的魅力就在于她的残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也会有失意,挫败和想骂人的时候,那为什么天鹅就都必须是优雅的呢?这只特立独行的天鹅,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极富个性,敢于表达,不再是不接地气的神仙,而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这种对作品的重新组合出来的意义,为我们今后的舞蹈创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天鹅之死》以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尚的艺术情操,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各种肤色的人所喜爱,它向我们传达了美的真谛。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而应该是通过眼睛直触到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天鹅之死》这个编排最简单,没有任何难度技巧,却被列为世界上最高难度也是最伟大的舞蹈作品的原因。
人生感悟文章: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唐国民
在荷兰北部城市吕伐登的一个展览厅,人们正在摆放400多万张多米诺骨牌,打算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只麻雀突然闯进了大厅,并碰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导致数以千计的多米诺骨牌顺势倒下。看着已经完成的工作被这只麻雀破坏,气愤的人们开枪将它打死了。
这下可惹了麻烦,因为麻雀在荷兰属于被保护动物,主办者的这种行为引起动物保护者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抗议,要为麻雀讨还公道。
在强大的压力下,主办方作出了一个选择,为这只麻雀举行哀悼仪式,并向全国进行电视直播,以此来求得人们对他们的谅解。主办这次多米诺骨牌世界纪录挑战活动的恩德莫尔公司发言人说:“我们知道,我们对全国很多人的不满情绪负有责任。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命造成的伤害,因此以今天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哀悼和忏悔。”
在斯里兰卡的热带森林里,一群野象穿过一条铁路,其中一头小象好奇地停在铁轨上不肯离去,此时一列客车开来,小象被撞到了路基下,其他的象便发火了,一起朝火车冲去,它们用长长的牙去撬铁轨和枕木,一会工夫,铁轨和枕木就乱七八糟地躺在了那里。第二天,许多工人在警察的保护下开始修铁路,但修到离野象50米远的地方时,站在那里的象群开始冲向人群,人们连忙逃进了火车里,象群就把刚刚修好的铁轨又捣毁了。第三天,当局派来了两个排的军队,士兵们一下汽车就摆好了阵形,端着枪慢慢地往前走,枪响了,密集的子弹射向了象群,但不是真子弹,而是用来吓唬野象的“空包弹”。他们想把野象吓进森林。
然而,这个办法也没能奏效,野象们视死如归于是,就在这一天,政府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停止“战斗”,绕过撞死小象的地方另修一段新铁路,而且要沿整个铁路线为野象和其他丛林动物修一些专门的通道。这场“战斗”最终以人类妥协而告终,我在心里为这样的妥协叫好。
法国学者史怀哲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小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该和动物、植物平等相处。”为一只麻雀开追悼会,为野象让路,这两件事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只有当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生命,对它们给予尊重和爱护,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对所有生命常怀敬畏之心,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关键词:生命;敬畏;敬畏生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4-03
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自己、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敬畏生命还要学会向死而生,敬畏死亡。因为有死,生命才有了赋予其意义的必要,才有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力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敬畏”表示的是在面对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时所产生的敬畏或谦卑意识。“敬畏生命”的基本含义是,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敬畏生命”即尊重和关怀人及宇宙中与人相关的一切其他生命。
一、敬畏自己的生命
对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像植物生命那样生存,像天道自然那样度过人生,顺乎自己的天然本真之性而为,不将自己的生命贬为工具或手段而糟蹋自己的生命。以生命为本,以生命为乐,以生命自身为目的。这就叫做敬畏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敬畏造物主将我们的生命创造出来的本意。敬畏自己的生命具体体现为保护生命,对生命负责。生命对于人而言是至高无尚,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生命同时也是具有社会性的。生命是大自然最神奇的作品,尤其是人的生命,经过几亿年的进化;父母的辛勤养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凝聚了多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财富,才有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国家的、家庭的、社会的、人类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敬畏自己的生命就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命运,依靠父母,依靠他人都只是暂时的。反对那种失败后就怨天尤人,怪自己运气不好的思想。要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二、敬畏一切生命
生命是世上最完美的造物,最复杂的、最玄妙的现象,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与之相媲美。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与生俱来秉有必死的命运,面对无法言表的生命世界及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古圣人言“暴殄天物,害虐蒸民”都是极大的罪恶。世界上的一切物种,都如同人类一样,是上天的造化物,每一种天物都有其功能和存在的必要。所有动物都有生命,并且有与人类同样的生理机能,还有某种程度的感情,人类应当尊重他们,爱护它们,不要轻易伤害和虐待它们。生命是不是令人敬畏?是不是谁也没有权利随意毁灭生命?善待一切生灵,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准则?
三、敬畏死亡,学会向死而生
死是生的动力。死亡给人以生的可贵和生的尊严,也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正是由于有了死亡,人们才会对生命更加敬畏。正是由于有了死,人才追问生的意义,正是由于有了死,人才追求生的辉煌。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之所以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人最终都要死亡这一事实所决定的。死的必然性和生的有限性使人无比珍惜现实的存在,假如人能够超越死亡,那么,他的生就失去了意义,就会变得无聊。“倘若真的超越了死亡界限,也就是说,人可以永无止境地活下去而不必直面死亡以获得震颤,那么,人就始终处于开端与终结两级:他可以做这件事也可以干那件事,一会是这样,一会是那样,仿佛随时都可以做一切事,但却没有一件是真实的。他会感到生活的无聊,生命的无意义,单个人只是百万人中的一员,为什么他的作为就会有分量呢?任何事都瞬间发生,但很快又被人遗忘了。”别尔嘉耶夫指出:“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意义与终点相关。假如没有终点,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世界上存在着无限的生命,那么在这样的生命中就不会有意义。”既然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要遭遇到的厄运,既然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那么,我们就只有认识它、正视它,才能使我们自己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之中,才能在自己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去追求无限的超越,思考死亡对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成熟,对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对死亡的思考:能够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越的眼光看人世间的成败祸福,这样就可以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滚滚红尘的束缚和羁绊,从而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做好现实中的死的精神准备。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怕死的,人又是无法躲避开死亡的问题的。由此可见,“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向死而生”是20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意义做出的哲学阐释。他说:理解了死,才理解了生。意思是只有对生命进行反思,对自我存在进行认同,生和死才会有意义。的确,死是人从诞生的一瞬间就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人类至今仍在探讨的一个命题。西方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我国的先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一直试图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样的探索和思考虽不能躲避死亡,实现长生,却能够辨明生之价值。只有知道了生命的脆弱,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才会为生命的丧失而哀伤,也才会为生命的跃动而感恩,为生命的奇迹而礼赞。“向死而生”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超越的宿命,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事实。海德格尔把人的这种走向死亡的宿命说成是人的生存内在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生存说成是向着死亡的生存,即“向死而生”。人的生命这种“向死而生”是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事实,不论一个人知晓不知晓它,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它都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可更改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一例外的逃脱不了这种“向死而生”的命运。
“向死而生”告诉我们,热爱生命应当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应当敬畏死亡。因为向死而生,生命才有了赋予其意义的必要,才有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力量,人类也才会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持续地创造出灿烂文明和辉煌成就。向死而生提醒我们,生命有限,死亡无常。只有把握“生”的每一天、每一年,让积极的心态伴随成长,让个体价值在生的过程中不断彰显,才能够在面对“死”的时候不枉此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自杀背后原因[EB/OL].案例来源:中国网.2005-09-28.
[2]刘慧.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5.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7-48.
[4]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329-330.
[5]周国平.安静[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9.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但自从人类文明时代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再也没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过其他的生命。可是这些生命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旁。“万物平等”,是的,人们常常是这么说的,可是人类对那些和他们一样有生命的万物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拿起了斧子、弓箭开始向大自然进攻。最终我们在森林中建起了房子,在篝火上烤起了野味。除了人类,其他生灵都被我们视为低级的生命。我们站起来,走到高山上看着我们的杰作: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中大片的森林被毁,无数的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很多生物种群渐渐绝迹……我们忘记了,人类也是自然之子,我们也是在艰难的挣扎中走到了今天。
如果有朝一日,地球上那些珍贵的物种被人类消灭净尽时,我们会怎样想?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身体的中间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古之君子之畏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敬畏”之言,古已有之。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诚如前人大家所言,古之敬畏,亦即君子之畏。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现代民之无畏
现代人无畏自然。自人类从猿人发展到现在,是大自然给予了我们生命,以及发展,无畏的现代人却在用他们所谓的科技肆意破坏自然母亲的一切,大自然的天空不再是蔚蓝的,大自然的湖水也不再是清澈透底的,甚至大自然生长出的食物也变成了有毒的。现代人可谓是无畏自然,无畏未来啊!
现代人无畏生命。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之。生命何其宝贵,父母给了你生命,你不单是为自己活着,还要顾及亲属的感受。如今媒体报道不是大学生自杀,就是高中生跳楼,更有甚者小孩子也热衷于轻生游戏。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他们对生命的不珍惜,以及带给他们亲人的无尽悲伤。现代人可谓是无畏生命,无畏父母养育之恩,无畏责任。
现代人无畏法则。无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看似受到约束,实际是维持了公共秩序,而人类生存是离不开秩序的。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如今犯罪率的频繁化、年轻化,无一不是由于现代人无畏法则、忽视法则造成的。从小偷小摸起步,到频繁违反法纪,进而由量变到质变。现代人无畏法则,扰乱社会运行。
“敬畏”与“科学”
“敬畏”可以励志,“戒惧”可以担责。这是古之君子之畏的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是人类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而如现代人之无畏,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蔑视自然、无视生命,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长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科学”,何谓之“科学”
中科院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两人中有一人迷信求签;四人中有一人迷信星座;五人中有一人迷信周公解梦。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而2000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了二三十年。因此,有人提出,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制定《全民科学普及行动计划》。此处所讲“科学”、“科学素养”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理解以及掌握水平。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此类科学发展到现在,任何一个学科的一个小小的分支都足够一个人用尽一生的精力去钻研,在科学的大门前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感到自己的渺小,值得自己去敬畏。
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武装和思想建设,注重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倡导领导干部要懂得敬畏文化、尊重文化,懂得敬畏科学、尊重科学,提高对学习科学重要性的认识。此处的“科学”是指社会科学,对社会历史形态的变迁,政府机构、法律的建立的客观认识,分析研究。
“科学”不是单指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某一方面,“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也是二者矛盾的平衡点。如今网上大肆评论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更有大量的不法商贩利用现代科技去残害生命,无视生命,这都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以及对科学的无畏。
我们应该常以君子之畏对待科学,认识到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社会发展。
“敬畏科学”与“献身飞航”
敬畏科学,就是以敬畏自然和生命、敬畏历史和文化为终极使命,以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爱护自然、保卫国家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正确认识科学,运用科学。航天科学作为一门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多学科综合的科学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作为航天工作者更要正确地认识科学、运用科学,而献身飞航,则是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对敬畏科学最好的诠释。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欲新一国家,必先新一国之国民。”假如一个航天工作者迷信鬼神,敬畏神明,或是打着敬畏自然的口号反科学、反对政府法律,或是高举敬畏科学的旗帜无视自然、生命,那么这个国家不是在祈祷神明保佑中消亡在敌人的枪炮下,就是滥用枪炮毁灭生命,最终毁灭地球,还谈何建立现代化国家呢?
一个航天工作者,不应该敬畏神明,因为神明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益于社会;不应该打着敬畏自然的口号反科学,因为科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现代航天科学的发展,代表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防能力的壮大;历史上由于忽视科学技术,导致国防能力落后,最终造成朝代更替、国家消亡的不在少数,航天工作者如果盲目地反对科学,不但阻碍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步伐,更是置国家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一个航天工作者,不应该高举敬畏科学的旗帜无视自然、生命。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吃果冻了,请舔一下皮鞋,如果你想喝老酸奶了,请舔一下皮鞋,如果你感冒了要吃药了,请舔一下皮鞋,出得厅堂,下得厨房,2012皮鞋很忙。”这段话,既表达了人们的无奈,也说明了,科技是在进步,可是人们对科学的无畏,导致人们滥用科学,破坏自然、生命。现代航天科学既是保家卫国、建设国防的基础科学,却也是毁灭自然、戕害生命的利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武器的一锤定音,虽然结束了战争,但战场中的人间地狱又何尝没有科技的因素呢?航天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科学,运用科学,便是将地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如果自然、生命都毁灭了,那还谈何发展,谈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