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哲理的文章

有哲理的文章

时间:2023-05-30 10:4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哲理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哲理的文章

第1篇

我以《人生》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究,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

一、细读文本,认识生活

哲理散文并非向我们生硬地灌输某种道理,而是讲述一个生活常识,让道理蕴涵其中。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先能读懂文本,进而读懂生活,所以我尽力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上课伊始,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思考作者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生活故事,然后让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们踊跃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攀登高塔”。

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攀登经历,谈一下这里的“攀登高塔”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开始细读文本,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下:

学生1:“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人到达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说明攀登的过程很难,不易到达目的地。

学生2:登塔的阶梯随时都可能从脚下消失。这种攀登是危险的,有不确定性。

至此,我发现学生已经完全读懂了课文前四段的内容,并借机进行深入引导,转入文本阅读的第二个环节。

二、多元解读,感悟哲理

什么是哲理,即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它饱含作者的感悟,是思想的火花;它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它寄寓于人生百态、家常里短之间。既然是哲理性散文,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初读《人生》,我被文中充满哲理、意趣的文字所打动。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备课时,我总有一种冲动,急于把这种哲理告诉给学生们。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既要做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呢?我想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哲理与写作技巧。为此,针对前四段内容研读,我请学生思考、回答:

(1)作者谈及的“攀登高塔”,或许你没有亲历,但其中哪些内容,你有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和经历呢?

(2)作者谈的“攀登高塔”的特别之处,有哪些情形你很认同?哪些地方不认同?

同学们打开话匣子,争相发言。有的谈自己的登山经历,有的谈去沙漠探险的经历,虽然经历各异,但对攀登过程中的体验大致相同,甚至于与作者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我进行导问:文章的题目是《人生》,前四个段却写高塔,“人生”与“高塔”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看法。

从学生跃跃欲试的动作和喜悦的表情上,我感到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感悟,于是我请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1:文中“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我觉得这就是讲人生,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呀!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我马上对他们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表扬他们。

三、掌握写法,激趣拓展

第2篇

一、备课要深入

(一)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之过深或失之肤浅,要长文短教、深文浅教是难以想象的。

有的文章深在所表达的深刻哲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至于作者如何把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来,学生理解更有困难。

(二)要根据学段教学特点,把握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的阅读,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至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是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阅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内容的体验理解方面的目标,已有很大提高。表达方法的学习方面,尚未列入第一、二学段的目标要求。第三学段的阅读,则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逻辑思维训练要求大为提高。牢牢把握学段特点,才能长文短教、深文浅教。

(三)要根据学生的真实起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据研究,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低年级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高年级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要形象思维的支持。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假如在低中年级的教学中侧重于理性的分析,教学效率之低是可以想象的。学生的知识与生活背景,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主要依据。

二、教学要浅出

备课的深入,是为了教学的浅出,让学生明明白白的感悟、体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1、降低起点,逐步提高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起点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为继。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对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不少老师偏好课一开始抓住表现哲理的句子,然后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的顺序。实际证明效果并不好。而从课文描写的人与事入手,体验人与事,然后才去理解蕴涵在人与事中的哲理,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得多。

2、突出重点,有所不为

深文浅教,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教学重点同时是教学难点的,要去突破。是文章的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可以淡化甚至忽略。如,低年级的寓言、古诗的教学,寓意可以淡化,古诗意境的深入品味可以忽略;高年级的的辞藻华丽类的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忽略大部分词语的教学;对哲理性很深刻的课文,对人与事的感悟、体验要充分,对哲理的认识则可以点到为止。

3、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读的引导,就默读来说,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有边读边想象的默读,有深入理解词句篇章的默读;朗读呢,有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感知性的朗读,有在老师用语言或画面创设的情景中的体验性的朗读,也有分角色的体验性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引导朗读或默读,并在读中体验。

4、引导思维,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解决。深文浅教,要浅在能使学生的思路顺畅。用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寻得问题的解决,可以促使学生阅读理解时思路顺畅。

(二)根据文章特点,找准突破的支点

1、以朗读的指导为支点

低年级的童话、寓言的教学,识字是重点,其次是感性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于蕴涵的道理的感悟,能有初步的感受即可。如,《刻舟求剑》的教学,主要是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第三自然段的“有人催他”说的话,第四自然段“那个人不慌不忙”说的话,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气,在读中体会“催”和“不慌不忙”的意思。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中高段情感性浓郁的课文,可以少些理性的分析,多在朗读中感悟。如,《圆明园的毁灭》《再见了,亲人》等课文,名师如于用正、窦桂梅等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很好的示范,这里不再赘述。

2、以情境的创设为支点

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兴趣,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知为易懂。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维护和平的艰难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可以用战争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战争的残酷;用维和部队的感人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和平的可贵和保卫和平的艰辛。

3、以知识或时代背景的介绍为支点

有的文章,学生因为缺少相关知识而难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如,《放弃射门》,学生如果平时对足球比赛常识没有基本的了解,很难理解福勒放弃射门的行为的高尚。因此,教学前,要对足球的比赛作适当的介绍。有的文章,要是不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的情感,也是会失之肤浅的。如,《第一场雪》,为什么特别标明“第一场”?说明是不能把它作为一般的写景的文章看待的,但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则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补充有关时代背景,才能使学生领会到那场大雪的意义,以及作者对那场大雪的特殊的欣喜之情。

4、以与生活的联系为支点

《挑山工》《桃花心木》等类型的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但都蕴涵很深刻的生活哲理、人生智慧在里面,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蕴涵的哲理变得易以理解。如,《桃花心木》,“人也是这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联系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经历,能比较容易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5、以递进的问题解决为支点

多数深奥的文章的学习,可以问题为深文浅教的支点。问题,可以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然后老师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也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解决。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3篇

哲理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富有启迪性的认识,它隐藏在纷繁复杂、变化无穷的生活表象下;但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具有一定的生活“透视力”与触类旁通的联想力,就完全可以发现并提炼出来。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具有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哲理魅力呢?

一、层层剥笋,透过现象见本质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被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文章立意要深,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如写景,许多同学只是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下面几句话则不然。

这几棵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因为砖缝里没有足够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它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真了不起。

显然,小作者超越了绘形绘色的表层描写,透过现象,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了其神韵。

二、辩证分析,全面思考问题

由于一些学生看问题角度单一,认识片面、狭窄,所以文章停留在浅层次。因此,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面认识事物,或比较,或假设,或逆向思考,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如《宽容》,作者写道――

在生活中,一个人不能不懂得宽容,也不能一味地宽容。一个不懂得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拔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宽容地对待别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律。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语言的精炼和思考的深度,正是作者从正反面看待“宽容”,多方来比较“宽容”,深刻透彻地剖析“宽容”,给人以深深的哲理启示。

三、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一些学生作文立意不深的另一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超越了“自我”的,我们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这种超越,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大致序列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

四、巧化名言,寓事于理

格言大多是具有哲理性的。化用名言,是对名言加以改造,使之变成自己的话,而不是对名言的引用。具体的化用有二:或者选取一典型事例或生活片断,去印证、体现被改造的名言;或者为典型事例寻找一条与之适应的名言,再对其加工改造。总之,化用名言是为了提示和升华所写之事的意义,使之更鲜明,更深刻。

第4篇

关键词:阅读;记叙文;议论文;主旨大意

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呢?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故阅读主要是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了解重点细节, 通过细节去推理判断作者的态度,写作的目的;新课标指明了阅读的方法和目的,高考主要是围绕这些要求而命题的,以下对主旨大意题的阅读技能进行探究。

记叙文:纯记叙文通常有一条或两条线索(一主一次),通常以事物,人物,时间,感情为线索,分为记人或记事,线索是文章的经脉,理清了,文章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作者记叙人物,事件,感情,貌似很散,其实他必须要表明文章的主要意思,即(main idea),亦是他写作的目的。高考考查主旨大意题的词句通常有:1、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mainly about /main idea ? 2、The best title is…3、The writer is aimed at…/intended to …? 4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s…? 记叙文的篇章通常是先总后分,即先说文章的主旨,后叙人事;如文章 Many parents don’t love to read to their children. But there are so many professionals and PhDs doing the opposite thing. And they really promote reading to children, which is so good for children.(总--主旨)I have found that this is true with my children. Children enjoy sitting on your lap while your voice flows over them. Sometimes children are laughing sometimes they are sobbing when listening . They are caught up in the story… (分) 或先分后总,即先叙事,后说文章的主要意思: I grew up in a house where the TV was seldom turned on and with one wall in my bedroom entirely lined with bookshelves, most of my childhood was spend on books . I grew up thinking of reading as natural as breathing and books unbelievably powerful in shaping perspective (观点) by creating worlds we could step into ,take part in and live in(分)….At 14, I decided to become a writer…(总--主旨) 在夹叙夹议的文章中,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纯粹是记事的,是事实;含有哲理性的话是观点,是说理。说理就是文章的升华,说理是依据事实要说明一个道理,哲理,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不会为了记事而记事,他一定是为了说明一个真善美的哲理,比如,Module 4 Unit 1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描述了林巧稚在治病救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笔者最后点破主题――Women can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此乃哲理,是文章的升华, 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是研究作者写作的深度。

议论文:作者列出他的论点和论据。论点,即中心思想,它是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语句,通常在标题,首尾段。论据是用来论证的,它支撑,扩展论点的,是为说理服务的。要先学会判断主题句和论证句。主题句:He is hardworking.论证句:He always gets up very early; He often goes to bed very late.等于2=1+1.往往每段首句是主题句。再如 Remembering names is an important social skill. Here are some ways to master it. Recite and repeat in conversation .When you hear a person’s name, repeat it. Immediately say it to yourself several times without moving your lips. You could also repeat the name in a way that doesn’t sound forced or artificial.显然第一段是主题段, 记住名字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下面谈谈掌握这一技能的巧门。之后,文章就此张开,第二段首句记忆并重复他人名字,是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接着张开阐释如何记忆和重复他人名字。主题段和主题句在这篇文章里体现清晰。有些文章的主题段可能在文章中间,用此方法去解题,迎刃而解。没有明显主题句,段的文章我们要根据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或提供的线索来概括主旨大意。

议论文的主支: 推理文, 推理判断常用infer, imply ,suggest, conclude, learn, intend, mean...来要设置题目,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信息,归纳中心意思,挖掘深层含义,不要脱离原文,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而是要全面分析文章中的主要的信息,通常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以作者的立场分析推理,依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文人通常较含蓄,不直接表白,而是通过上下文字里行间的褒贬词来表达他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而 此乃文章的主要思想。 如 … …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with making excuses is that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get idea that it’s ok not to be totally honest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corollary (直接推论) to that: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even if it isn’t honest, then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implied about a good excuse?

怎么推理出:Bitter truth is better than a good excuse.

从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这一句较难,不好理解,(可分解几小句),但下文有明显的尾句,“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 .编制美丽借口的社会有问题,它使人们不诚实,而且真话无所存在。可见,作者虽不明确表明态度,但通过下文的字里行间,作者对编制借口不赞成。故选项应是D.做到判断有据,推断有理,此乃探究阅读的深度。阅读时 抓住关键信息,排除辅助信息,灵活应对长句,难句,先浏览问题选项,不必过多纠缠无关的信息,与题目相关的找出句子的主谓语,主从句,在弄清句子的附近成分;难题易做,有些题目看似很难,其实只要抓住文章中相关内容,题目迎刃而解;易题难做,有些文章语言虽然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所以不要掉以轻心,透过表层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寓意。

运用以上的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题的解题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解题兴趣大有提高 ,喜爱参与和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了; 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素质亦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哲理小故事;德育工作;原因;做法;注意事项;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59

一、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原因

1. 有必要。班主任不但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有了这些,是否就能够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呢?其实不然。比较“乖”的学生一说就通,比较“皮”的学生听惯了道理灌输,产生“抗体”,已然不以为意。这时,我们不妨利用哲理小故事来教育学生,更有说服力,更有现实教育意义。

2. 有实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宜导不宜堵,只能采取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的办法,而不能采取粗暴压制的做法。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听取富有说服力的批评,如果能带有点哲理,那就更好。所以,班主任在做思想工作时,必须集思想性、知识性、现实性、哲理性于一炉,详细耐心地阐明道理,只有这样,才有实效。

3. 有可能。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对哲理性的德育故事加以理解领会。班主任选择有哲理性的、有寓意的德育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其体会其中深刻的意蕴,激发其情感,以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 有互动。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太注重于灌输,班主任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注入器,而学生成为了接受器。班主任只是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来宣讲学生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未能使道德达于学生的心灵,起不了震撼心灵的效果。而讲述一个哲理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就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故事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认识上的冲突,是一种互动的德育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认识与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

二、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方法

1. 定期印发哲理小故事。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印发几则哲理小故事,发动同学讨论故事的哲理所在,引导同学发掘故事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一条条人生的哲理,远比空洞的大道理和说教更容易令人乐意接受。经过同学的充分发言讨论后,班主任作最后的总结发言,阐明故事的教育意义,并结合班级情况类比引申。

2. 适当增加经典短名言。在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言经典,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

3. 导入课堂激发求知欲。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上课之前讲一两个小故事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考,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才会产生持久的正能量,专注课堂。

4. 撰写心得润物细无声。把哲理小故事编辑成校本教材,让学生经常翻阅,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在阅读故事、撰写心得的过程中如沐春风,感悟和理解了故事中的事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了“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的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三、利用哲理小故事的注意事项

1. 单位时间内故事不宜太“多”。太“多”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彻底消化故事内容。哲理故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2. 哲理故事不宜太“长”。大量的篇幅内容可能造成主次不分、本末倒置、适得其反,要力求短小精炼,微言要义,以小见大,以浅掘深。

3. 哲理故事不宜太“远”。引用的故事要围绕德育主题,恰当精准,避免离题万里、覆水难收。

4. 平时做好德育小故事的积累和分类工作。我们可以把哲理小故事分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热爱科学”“团结协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文明礼仪”“爱护环境”“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好学”等12个主题。

四、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案例

案例一:《温水煮青蛙》

哲理故事: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那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特别快。但是要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就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锅里的水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一旦温度上升70~80度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德育观点:“温水煮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突如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

案例二:《心中有盏灯》

哲理故事: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船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是,他仍陪着儿子下海捕蟹。一夜,艄公父子正捕蟹,突然乌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旋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地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掌起了舵。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打火辉煌的码头。“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我的心里装着一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回答。

德育观点: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下转第49页)(上接第59页)遁入黑夜,但是心中唯独不能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有盏灯,走到哪里,都是光明。

一则则哲理小故事,让学生醍醐灌顶,也让班主任拥有了人格魅力。我们的教育也就在学生入神倾听与积极思考中实现了。我们不冀望于一则小故事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但至少,这些故事会化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份营养餐,帮助他们更加愉快地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

第6篇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借景抒情

作者在文章中还加入了自己的感情,她是饱含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看待这些花的。其中有她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感受。这种写法称之为借景抒情。也就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是作者在抒情,是融入了作家深刻的人生体验的呢?请你们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与周围的同学相互交换意见。

学法指导:景为情而生,写景就是为了传情,情感往往在景中流露出来,注意分析体会。

预计将找到如下几个:

(1)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学法指导:补充介绍生死谜、手足情的背景,联系背景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2)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学法指导:先来看上下文,这句话是如何引出来的。作者写到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后来拆掉了,改种了果树。是因为喜欢种果树吗?不是的,是因为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句话如何理解?是因为时隔久远,作者已经记不起来是什么关系,也是因为这种言论太荒唐了,她已经不太想重提此事。因此,这句话换种说法就是那时的人认为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为什么有关系呢,而且是必然关系?

(3)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谁能根据课文更加具体地来解释呢?

学法指导:结合文章涉及内容,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不幸而停止流动。“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首尾分析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阅读全文,分别说说作者“停住”和“加快” 脚步的原因。

学法指导:注意文章中前后呼应的语句的作用。

开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明白地告诉读者:作者对眼前景物的注意

开始了,看到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触动了内心的情思,驻足观赏。接着,作者仔细观看了这一片茂盛的藤萝和每一穗盛开的藤萝花甚至是每一朵花蕊,这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在观察中联想到了瀑布、水花、帆船等形象,并且寄予了宁静和喜悦的情感。而后,作者又联想到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萝,从而扩展了时空境界。作者从藤萝的衰败和茂盛的变化中又进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这是文章的升华。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萝面前,摒弃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苦”,情感得到了净化,感受到生命永恒的价值,在一片光辉和芳香中,她得到了解脱,精神受到鼓舞,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想开了、看透了,于是“不觉加快了脚步”, 振奋精神,朝着目标继续前进,赶快生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后面说,“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似乎也有象征意义,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确是这样,那么象征什么?包含什么哲理呢?

学法指导: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理解“文章为时而著”的内涵,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甩开膀子大干”,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又像千舟竞发,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这两句话又表达这样一个哲理,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理解了这个哲理,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会赏析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例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第7篇

书中的记录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作者用自己童贞的情感和独具慧眼的思维,通过心灵的酝酿而收获到的人生哲理,所以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正如诗人郭曰方所说:“当我们站在波罗的海岸边,迎着扑面而来的欧洲之风,聆听白桦林在微风的吹拂下浅吟低唱时,我们不会忘记欧洲各国人民曾经走过的那个坎坷曲折、充满血雨腥风的年代。石梅在许多篇章中所表达的这个主题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作者用一个立体的景象代替了她对古城布拉格的议论,令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有时,一连串的提问使人震撼。实际上,这是作者在激烈地思考,不知不觉地用一连串的提问表现强烈渴求答案的心情,而形式上就使语言峻急,使读者的心也随之激动起来,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作者去寻找答案。有时候,只是逼真地刻画而一言不发,任凭读者想像。俄罗斯的一个伤兵在地铁的乞讨形象就是。这种不着一议的纯现实主义画面让人心中一震。

哲理是文章的灵魂,那是因为作者用自己的哲理去思考所接触的事物,所以事物才发出灵光。我们崇敬塔,因为造塔之初就已经融进了佛理,否则那不过是一堆砖土。

抓住景物事物本身的规律,用自己生命的经验去体会,就会把那景物的规律生命化,从而启发人们按照规律去生活、思考,哲理就在其中,从而散发着启迪心智的灵光。石梅散文就是这样让我们的思维在智慧的光晕中飞翔,优美亦在其中。

作者经过艺术的酿造,创造了很多让人神驰向往的诗情画意。作者创造诗境有一种独特的方法,就是让读者常常听到声音。画面是优美的,而声音更激发了这优美的力度。牧歌的景象在清脆悦耳的牛铃声伴奏下越发显得安宁恬静,清脆的牛铃声也在读者的心中回荡,把读者在尘世间的烦躁心情都滋润得安静了。文章奏响的美妙声音不是配音,而是诗意的飞腾。有文艺评论家开玩笑地说,石梅的文章“带响”!

从一个静止不动的雅典神殿,抓来了瞬息万变的云影天光,凝固的石头也有了灵性;短短百字,把一个浩大繁华的伊斯坦布尔闹市勾勒得毫发毕现,声情并茂而又意趣盎然!在我们眼前,诸多的人物在晃动着,诸多的颜色在旋转着,诸多的动作在闪烁着,诸多的声音在回响着……

这已经不是语言精练的问题了,而是作者以独具特色的观察力捕捉到的典型形象,是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的突出体现。

欧洲的普通农舍读来如仙境一般:寂静与喧闹、天光与古桥、农夫与栅栏、牛铃声与狗吠,都立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在我们耳边震响。我们不能不惊讶作者艺术修养的深厚。轻声漫语,就烘托出一个优美自然的诗境。

石梅的语言风格非常突出,一句细腻已经不足以概括了,我们读她的语言,总感觉是清丽古雅、端庄雍容。对我们不但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艺术的陶冶,使我们尘虑顿释,心湖清波荡漾,心胸和风抚野……

书中文章66篇,结构都是精心构筑的。构筑文章结构同语言一样,是衡量作者艺术修养的一种严格尺度。

作者如同构筑苏州园林一般地构筑自己的文章。曲桥回水、山石攀藤、花窗蔓廊、湖绕亭榭,结构精巧生动而又自然天成。顺着文章结构漫步,真如徜徉于颐和谐曲、北海琼荫,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8篇

1.抓住富有哲理的语言,捕捉技巧,提升认识。

《落花生》一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是父亲的话,借物喻理,借花生说做人。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领会父亲的话中蕴藏的道理,探究语言构建的基本技巧。父亲的话采用了对比的说理技巧,先说苹果、桃子、石榴高高挂在枝头,再说花生深埋地下。学习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意思,发现道理,更要捕捉技巧,明白这些哲理是怎样传递出来的,这样才能理法兼得。

2.抓住富有美感的语言,丰富语汇,迁移表达。

文章中那些富有美感的语言,不但准确严密,而且生动凝练,这些句子最好能熟读成诵,从而达到丰富语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的目的。《爬山虎的脚》一课对爬山虎脚的描写用词准确,用语规范。“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从脚的生长方向、脚生长的位置、脚的形B、样子、数量等方面写得清晰明确。“像蜗牛的触角”,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动,容易引发联想,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些语言要积累,还要仿照进行表达训练。

3.抓住富有智慧的语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

《晏子使楚》一课中,晏子的智慧体现在他的话语中。言为心声,教学本课,要从晏子的语言入手。晏子面对侮辱是怎样借力使力,借石反砸的?从晏子反讥的话语中体会人物的智慧,带出深层次的思考。楚王让晏子钻“狗洞”,晏子先为自己“不从小门进”找到理由,再用狗洞联系到狗国,最后直指楚国,让学生体悟晏子几句话的逻辑关系,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将计就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于这些富有智慧的语言,要体会语言的巧妙,语言中所包含的人物思维的过程、人物的特点。这样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对文字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使学生获得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观体验,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4.抓住富有知识的语言,理解表达,形成经验。

科普小品文往往用语言来传递科普知识,文章中既包含科学思维,也包含文学思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科普作家是怎样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学的思维方式融为一体的。对于这些语言,了解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容易,难的是明白作者使用哪些恰当的方式将这些知识讲明白,并为大众所接受的。《太阳》共有两部分内容,有关太阳的知识和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句子自然连接,承上启下,串起全文。太阳有什么特点?“远、大、热”,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传递这些知识的方式,有的准确,有的形象,有的易懂,有的直观,重要的是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列数字,科学精准,令人信服;举例子,借用实例,站得住脚;打比方,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思考、分析、梳理,逐步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了个体言语经验。

5.抓住富有特色的语言,品味艺术,感受魅力。

第9篇

一、引用法。

经典的名言警句、诗句、歌词往往具有凝练典雅、含蓄隽永的特点,如能根据题意、结合写作内容,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既能展示出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又能增强说服力,别有韵味。

如佳作《笑谈英雄之亮点》的题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歌词有力点缀,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进了历史,跟随作者一起去评点英雄人物。

二、修辞法。

丰富的修辞,精美的语言,在为文章增添文采的同时,也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如佳作《五彩的幸福》,其题记为:“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生活如梦,绚丽多姿。”运用一连串的比喻,诗意的表达,诠释出幸福的多彩性,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特质与良好的语言素养。

三、哲理法。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有时哪怕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也会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我们如果能以题记的形式,拟写出切合文意并富有哲理内涵的语句,不仅会使文章的立意变得高深,而且还能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

如佳作《其实很简单》的题记:“春天其实一直都未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的确,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天,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这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令人信服,拓宽了文章的意蕴。

四、抒情议论法。

在题记中,以抒情议论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渲染气氛、或直抒胸臆、或揭示主旨,可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达效果。

第10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突出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考生可以大胆想象,内容上不拘一格,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任其自由翱翔;写法上百花齐放,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也可以写虚幻,可以写联想,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由于范围太宽泛,几乎没有限制,考生天马行空,自由驰骋,胡思乱想与奇思妙想,没有明显的界限。

2000年的话题作文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涉及的范围可以是任何领域,无所不包,生活、思想、观念一些大的话题可以写;争辩、求异、独见,一些学习中的事情也可以写。从文体看,2000年第一次取消了“除诗歌外不限”的说法。总的感觉是:开放有余,限制不足。

2001年的话题作文是“诚信”。与2000年的话题作文相比,2001年明确要求“立意自定”,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思想”的空间,但立意必须积极向上,决不可以任意立意。另外,“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此点是在2000年基础上加的限制。这一要求既在写法上放手,又划定了内容的范围。2001年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既有开放,又有限制。

2002年的话题作文是“心灵的选择”,话题画出了作文内容的范围,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考生的作文仅仅进入话题范围的外圈是不够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选择都属于“心灵”方面。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2002年话题作文的限制比往年多了一些,但是文体仍然不限制,是自选的。

2003年的话题作文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有一定陌生度,取材范围也有所限制。与过去几年的话题形式比较,2003年的话题作文在语言形式上既不同于1999年的一个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同于2000年的一个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既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概念(诚信),也不同于2002年的一个偏正短语(心灵的选择)。它是一个并列短语,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由于材料蕴含哲理,注重考查认知方法,立意上又多了一些限制,客观上落笔成文的难度增加了。

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中作文话题的语言形式与2003年的基本相同(都是并列短语),但今年四套全国卷的四个作文话题内在关系的体现比“感情与认知”的内在关系的表达要明朗得多。所以话题中包含的哲理性认知难度要低于去年的话题,这也正是再次利用寓言、故事提炼话题时汲取以往经验的结果。这样引至审题,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面对话题迅速展开联想,进入实质性的写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题失误,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的匠心独运。

严格地说,近两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像一个作文题,只是一个话题的范围,考生不能直接把这个话题当作题目搬上去,也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文章套上去,考查的是考生临场发挥的真本领。考生没有比较丰厚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是难以写出精彩文章的。笔者认为,这正是今年话题作文的成功之处。成功体现在三个方面:

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

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检测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

何处限定?哪里开放?怎样才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是高考命题专家煞费苦心的事。高考作文应该展现的是考生在某种限制下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为保证国家级大考的公平、公正,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除加强思想教育、评分控制之外(这些都是有限的),命题本身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就是最好的保证。从这个角度上看,近两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话题式作文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开放的作文考查方式,话题式作文也给材料,但材料只提供一个话题,这个话题的作用是引发、开启考生的想象和思考,考生行文中对这个话题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上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但是,话题式作文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示了方向;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突出的一个就是抄袭和套写。前几年的话题作文,或话题过于宽泛,或要求过于宽松,大多限制较少,造成了胡编乱造、矫情造作之风愈演愈烈,语文教学圈内圈外早已非议众多。

如何对付宿构、套写和抄袭之作?如何区分优秀考生与一般考生?笔者认为,一面是必须坚持开放、鼓励创新不动摇,一面是必须拉开得分差距、增强试题的区分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3年高考,“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性的话题出现了。经过去年的投石问路,今年全国卷的四个作文题均以关系型出现,这既是一种延续,也是对关系型话题作文更深入的探索。近两年关系型的话题作文题变得有点陌生和复杂,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力度加大了,增加了选材的限制性,依赖宿构套作的可能性小了,有效地防止了押题、猜题、仿作、宿构、套写甚至抄袭等不正之风的蔓延,更好地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作文命题的变化反映了命题人审慎、严肃的求实态度。

材料蕴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辩

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前几年,高考作文十分强调道德说教、时代特点、社会热点。而近两年全国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材料蕴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辩,话题既富有哲理性,又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考生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感情”与“理智”的辩证关系。“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强调的是情感要服从理性,情感要受理性的指导。但是,在认知、判断事物过程中,情感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感情是认知事物必要的却又不绝对的条件,“感情”与“理智”缺一不可。 转贴于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不完全矛盾的,立论时不能片面、绝对,要辩证思考和说理。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可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思想成熟的情况下应该相信自己,而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对启发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思考及个性化表达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不仅话题本身体现了较强的思辩性,而且所给的四句名人名言、谚语也具有鲜明的哲理内涵,如:“走路与问路”、“相信与怀疑”均体现了这一点。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话题的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点;“遭遇挫折”是经历,“放大痛苦”是态度,二者构成某种关系,考生必须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话题的引导文字里“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由此可见:前者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后者是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考生只要关注到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话题引导的倾向,就能选好话题立意的角度。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感情体验”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一个积极的、乐观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它和人的思维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思维方式决定着幸福观”。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从另一个角度看,“幸福”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主要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或事业的成功,并且不断地追求和提高,即“幸福决定着思维方式”。要从自立自强发展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那样一味自我麻醉。

“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从材料的提示、思维的方法以及哲学家的分析上看,应强调“看到别人”。但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例如可以说“既看到自己也不忽视别人”;也可以说“看到自己的智者绝不会看不到别人”;还可以说“能看到别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若能把握好上述关系,准确理解话题,选准立意,文章就能写得深刻。应该说这一话题为考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选拔的意味比较浓。

今年全国高考的四道作文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理论与认识水平上下功夫,导向是正确的。它发扬了我国作文命题以哲理入题的传统,意味着辩证思维作文的回归。

远的不说,就说前些年的高考作文:1983年漫画“挖井”,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体现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也包含“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987年“游泳训练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玫瑰园的花与刺”,体现了“片面与全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写文章,限制很多;话题作文是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起着引子或例子的作用,材料引出话题,也作为一个例子帮助考生理解话题,限制少,自主多,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写作个性和特色。总之,无论是材料作文的哲理命题,还是话题作文的哲理命题,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辩能力,引导学生把事物放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去思考,用辩证的、长远的、人文的目光去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用个性的思考、独到的慧眼去感悟世界。

认识与表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11篇

定义: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虽然小故事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但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故事都能说明一个道理或者总结一次教训,大致可分为哲理故事励志故事名人故事,成功故事失败故事等。

作用:编辑本段分析介绍小故事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作者】普希金 【朝代】现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