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禹治水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语文课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情感;激情;融情;抒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面无表情,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试想,你的教学未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怎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知道,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善于用形象直观的表情方式,创设情境,以情生情,让学生感受体验形象的鲜明性,进而来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我借鉴“情境教学法”的成功经验,深入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体会到:语文课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借助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大禹治水》,这个历史经典故事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禹的那种为了治理洪水而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品质是有难度的。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录像,亲眼看一看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场面,学生那颗幼小善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这时,教师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治水英雄禹,也就不由得肃然起敬。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如《大禹治水》一文,我抓住描写禹决心治理洪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精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从而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坚定信念,以及禹为了治理洪水而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为了百姓的安宁生活,饱受沧桑也心甘情愿的忘我精神。抓住“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爸爸在外工作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来看你和妈妈,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禹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禹那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教材之中。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如教《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在结束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禹在外治理洪水13年后,回到家中,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想一想: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三人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因此个个情趣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有互相诉说离别之情的,有聆听父亲讲述治水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的,有为父亲捶背揉肩的,有准备丰盛的酒菜来慰劳凯旋而归的治水英雄的……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关键词:词语教学;随文而教;文化浸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37—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感知环节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也是各年段设计、安排的关注环节。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不少老师对词语教学处理有些简单,有时低、中、高年段的老师竟然采用了雷同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年段特点,发人深思。
在初读感知课文阶段,为了扫清“拦路虎”,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常常采用自读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读音,去拼音再读巩固读音的机械方式进行;集中识字的教学环节,有时只是强调一味地读,只关注读音,对字词的形、义并没有过多涉及。这样简单机械的词语教学环节设计,怎能复制到中、高年级呢?
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随着年段的上升对词语学习的音、形、义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追本溯源:寻找词语教学的“起始点”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古汉语虽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少变化,从构字方法上,相当一部分汉字仍然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构造,通过造字方法,探求其本义,在追本溯源中达成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认识。
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时,解读文本发现“治理”与“制服”是承载这篇文章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两个词语中的“治”与“制”读音相同,如何区分又是当时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此难点,教学设计可从这两个关键词入手,采取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的方式进行。教学伊始,揭题后,就把话题聚焦到“治理”和“制服”这两个词上: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zhi”,从字形联系字义,想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治理”的“治”是“三点水”旁,跟“水”有关。
生2:而“制服”的“制”右边是“刂”,和“刀”有关。
师:你们抓住汉字的偏旁加以区别。“治”在古代就是指一条河流,现在,“治”的意思就是“理”,仔细观察“理”的构成,你会发现什么呢?
互动中,借课件演示:左边“王”就是一块美玉,“里”是一座房子,在房子里加工“玉”,加工玉需要四个步骤,即采玉—设计—加工—玉器,禹治水也需要动脑筋按步骤找到方法才行。
师:我们再来看“制服”的“制”,借课件演示:左边是一颗树,右边是一把“刀”,连起来就是用刀修剪枝叶,用强大的武力让敌人服从,要成功治理洪水就要依靠强大的力量。
…………
因此,我们从汉字的构成上,从汉字构成部件上把象形、图片引入,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引导学生“因形索义、因义记形”,结合文本内容,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词语的音、形、义,同时也把孩子从繁重的机械识记和反复抄写中解放出来,识字过程也变得充满乐趣,在探究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二、授予方法:放大词语教学的“联系点”
对于第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要避免机械地反复练读、简单的字形分析、空洞的词语解释,就不能忽略学生学习词语的主体地位。如果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词语方法的建构,结果就可能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词语学习“授之以渔”很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就要从词语的音、形、义的角度,根据孩子年段语文能力的发展,去研究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让孩子提高自主学习词语的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带领孩子经历“发现之旅”。发现,必不可少的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细致查看,从中寻找到“相同”或“相异”,抑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如低年级在生字学习的读词环节上,集中识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课生字词中什么音节最多,特殊的音节有哪些等,《蜗牛的奖杯》一文集中识字环节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师:这些生字词你们读正确了吗?出示生字词(有拼音,红笔标出这篇课文要学会的生字)
翅膀 蜜蜂 蜻蜓 洋洋得意
生怕 坚硬 冠军 遥遥领先
唯恐 勉强 甩 天长日久
生:反复读词语。
师:你发现这课生字什么样的音节最多?你能把它们一个个找出来吗?
生:后鼻音的生字词特别多。
师:请你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些后鼻音的生字词?
师:还有什么特殊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
这样处理读词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词语,带着思考读音节,孩子在读正确的同时,越读越有味,对有难度的音节记得特别牢固,从而避免支离破碎耗时间的音节讲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
其次,孩子还需要经历“比较”学习过程,“比较”中可以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内容。例如《大禹治水》一文中的“治”与“制”在学生自主观察与比较后,就会发现读音相同,字形结构的“同中有异”:“治”是左窄右宽,“制”是左宽右窄,要把握凸显字形结构的关键笔画才能写好汉字。接着,再去比较字义,借助象形字源的引入观察与联想,再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意义的不同学生轻松就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言语实践中运用。
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建构起学习词语的方法,将是进行有效词语教学的策略。
一、借助想象,创设情境
1.声效渲染,助推想象
声效包括音乐和效果音。相对于直观的画面,它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调动人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文本的动情点,恰当地运用声效渲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到一种特定的情景之中,激起学生的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苏教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一位教师播放了一段洪水泛滥的声效,让学生想象:“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伴随着洪水声,进入了情境。在交流中,他们深深地认识到洪水的巨大危害,治水任务的紧迫与艰巨。这为学习下文,树立大禹的形象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语言描述,丰富想象
在低年级中,短小课文多、诗歌多、语言平实的课文多,仅靠文字阅读往往很难引发学生的感受。因此,教师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动情的描述会直接影响、感染学生,丰富学生初步阅读后的想象,帮助学生搭起走进文本的桥梁。比如,学习《雨点》(苏教版)一课,如何让学生感受雨点“在小溪里散步”的悠然状态,把诗句读美呢?一位教师这样描述:“在茂密的丛林里,一条小溪在缓缓地流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小溪上,美丽的蝴蝶在小溪上跳舞,可爱的小花在小溪旁开放,小雨点呢,在小溪里散步。”教师动情的描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小雨点在小溪里悠悠然的状态,朗读自然声情并茂。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创设不错的情境。
3.运用类比,有效想象
教材中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有效想象,使学生真正有所体验。比如《云房子》(苏教版)一课,第二段中描写小鸟在空中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其中“有很宽的大礼堂”。很宽大的礼堂学生并不多见。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可以坐50多人的教室,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你认为“很宽的大礼堂”可以坐多少人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你们说的很宽的大礼堂,最小的相当于我们10个教室这么大;大的呢,差不多有100个教室大呢!”在学生的惊叹中,“很宽的大礼堂”深印在脑海中。从熟悉的教室到不熟悉的礼堂,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真切的体验,自然读得有滋有味。
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形象直观,很能吸引学生,是创设情境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观展示
主要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有选择地给予补充,或把原本抽象的文字放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恍如置身于生活中,激发内心真实的体验。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比如,学习《欢乐的泼水节》(苏教版)时,播放人们互相泼水的欢腾场面,让学生共同体验人们的幸福与快乐;教学《闪光的“金子”》(苏教版)一课,为了从徐虎在“特约服务箱”的留言中体会徐虎一颗热忱为大家服务的心,一位教师课件出示:一处居民楼墙上,挂着一个木箱,上面所写的即是文本中的话。教师让学生作为附近的居民读读箱上的话,谈谈知道了什么。这样一来,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了很真切的体会。
2.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可预设性和操作性,创设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用课件虚拟人物与学生进行对话。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知道》(北师大版)一课时,巧妙地实现学生与虚拟景物的互动。学习第三小节时,课件展示了一处平静的水面,教师让学生当风娃娃,一起向水面吹风。随着学生的表演,教师操作课件,平静的水面漾起圈圈涟漪。一个小小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入诗歌中的情境,体会到小孩子发现风的惊喜之情。
3.反衬延展
有时多媒体课件不一定直接呈现文本的内容,而是从反衬主题或延展文本的角度去创设情境,以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考。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人都说普通话》(北师大版)时,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一段用湖南话读的文本录音,学生一个字没听懂。还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呢?如此反衬文本主题,生动、简洁、有力。另外,利用文本的留白,多媒体创设未知情境,延展对文本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三、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在这里主要指教师创设一定情境,组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式。
1.画一画
主要指让学生通过画笔,表达阅读感受。比如,《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一课,学习丹顶鹤外形时,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创设了给丹顶鹤穿新衣的情境,让学生给没上颜色的丹顶鹤图涂色。学生在动手画一画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
2.摆一摆
主要指通过粘贴画的形式,辅助学生对重点语句、关键词的学习,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比如,《鸟岛》(苏教版)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描写岛上鸟多:“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一位教师教学时,画了很多鸟窝,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并引导学生看看是不是摆得“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如此设计,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对“鸟多”的相关描述,同时很巧妙地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即只有关注关键词,才能帮助自己把文本读懂。
关键词:历史;故事化教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一、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师结合历史知识,穿插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本事是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讲学中以叙述为主,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气氛当中。而转换一种方式,老师利用故事化教学,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背诵内容又多,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能够突出当时时代特点的“科举制”小故事,通过讲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读考得状元,内容渗透一些科举制八股文等,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科举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通过故事理解科举制度的程序,让学生们谈一谈科举制的优点和劣势,有了故事的学习,便为学生们学习“科举制”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历史情景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有好多种,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老师提前安排学生分组,告诉学生讲课内容,学生根据内容引导来搜集切合主题的历史故事,并且课下编排,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使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章节,老师安排两个学生小组,分别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课下,小组可以合作来制作服装、原始居民使用的生活工具等道具等,编排好整个故事的剧情以及演绎方式。在课上,学生们通过演绎两种不同原始人的居住情况,农耕生活等,同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情节,再现历史情景,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远古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课堂生动趣味,使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3.结合课上所学历史知识,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经历过课前搜集历史故事,以及课中历史故事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相信大部分学生并未尽兴,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脑洞大开,这个时候趁热打铁,在课堂结束之后,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后接着课堂内容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这一章节的内容,在课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多个唐朝盛世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故事,但由于唐朝的鼎盛以及唐朝有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并不能非常完整的演绎,那么老师就可以在结束课程之后,给学生们点出相关故事或者人物来作为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课下大家就会主动搜集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二、历史教学故事化的必要性
1.故事化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容易枯燥乏味,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小孩处在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历史学习,而故事性的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这一章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大禹带领居民与洪水作斗争,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完成洪水的治理。利用学生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进一步拓展到整个远古时代的知识当中,等到大家的精神疲劳之时再次穿插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故事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历史教学围绕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初中生的思维不够完善,拓展思维、逻辑思维等都不全面,有时候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是懵懵懂懂,理解不透彻。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当中“西周的兴起”这一章节,讲到了商朝的落败和周朝的兴起。这其中商纣王昏庸无度,可究竟是怎样昏庸,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很难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学生所学到的是较空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增加一些小故事来具体讲述,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抽象思维、拓展思维,可以想象到具体的内容和画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商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破败,西周如何休养生息一步步崛起的理解与认识。
3.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
其实中国历史就是中国的故事,所谓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进步的丰富事件。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使得讲学不再空洞、乏味,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因此,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但是选取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够反应当时的历史特征。
例如: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当中,这一时期,三国势力相对平衡,但这一时期时局动荡,人物故事相当丰富。老师可以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义失荆州”“桃园三结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拓展大家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是符合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的。
三、总结
对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它是严谨的,真实的,因此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情景当中,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且对历史进行理解感悟、抨击批判等,这是一种新兴的更适合当代初中生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式。
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此应该增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故事性教W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适应了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历史的故事性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教学,对学生本身来说,在思维拓展方面,调动积极性方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等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对教育本身来说,在教学效果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面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受到情感激励
1.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三册《大禹治水》洪水泛滥的一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滔滔”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从山谷奔泻而下,不断冲入早已翻腾汹涌的河流中,那树枝“嘎吱”的断裂声、那房屋“轰隆”的倒塌声、那轰轰隆隆的水声音,在拍打着岸边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震撼了学生的心。……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洪水的破坏性,用“滔滔的洪水……”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现代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同时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形象感知,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例如:《把骨灰撒向大海》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主席的一片深情,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主席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主席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运用多媒体,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激起情感的波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1.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难为易。如《小鹰学飞》中有一段描写小鹰继续往上飞的一段话。引导学生理解“盘旋”一词是个难点,“盘旋”字面上可解释为“绕着飞翔”,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小鹰跟着老鹰一边学飞一边看见头顶上几只鹰在盘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我适当点拨,让学生用“盘旋”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化虚为实,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化空洞为生动。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静为动。例如: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我想变成——”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制作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片荷叶,多媒体演示:我在荷叶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叶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学中。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1.多媒体展示景点地图。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媒体使用得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计算机媒体,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拓展多方面的协作学习。比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创设老师和同学们正在香港游览的教学情境,告诉学生因为是“一日游”,所以我们就去浅水湾、海洋公园和铜锣湾几个景点。这时多媒体展示三个景点的地图,学生自由组成小旅行团,去他们喜欢的地方尽情游览,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读相关景点的课文,学习预先收集的资料,等到老师请他们做导游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掀起。
2.多媒体辅助配乐朗读。《槐乡五月》一课就比较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展开想象。如他们所说,仿佛闻到了槐花的清香,看到千姿百态,雪白雪白的槐花,得到一次美的享受。给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那准确简练而又美的像诗一般的语言,这时再出示图片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欣赏,使优美的画面与精美的语句一起印在脑海里,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网络 合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民办高校在中国遍地开花,入校学生也越来越多。同时民办高校网络化的大量普及,学生每天都要用到电脑以及网络,这也正迅速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网络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接受丰富的知识,享受网络资源。但同时民办高校的网络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由于许多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网络存在的黄色、暴力、欺诈等问题,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
相比普通高校,民办高校无论是从学校本身还是其招收的学生都有其优势与劣势。由于民办高校的时间并不长,一般没有普通高校的那种校园文化底蕴。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民办高校一般是由企事业组织或公民个人举办的高等学校,所以它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民办高校培养的多为应用型人才,所以它的活动设置也更加灵活,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就业情况。而且民办高校也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
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是由于成绩不好而有的则是由于高考失利而选择民办高校。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自信,而高考失利的学生正经受着沉重的打击。这时的学生极容易使自己沉迷于网络世界以寻求自信或者安慰。但这些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头脑更加灵活,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对于所设置的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也跃跃欲试。他们更乐于为同学服务,也乐于自己安排活动去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而网络的普及正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2、网络的普及势不可挡。
据调查,高校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18.4个小时,同时,数据显示,这些学生将网络作为娱乐工具的依赖程度为56.1%。(王英, 2010: 99)。而在我校,广东一所软件学院,由于学生要求要在网上下载老师的课件与作业,并在网上上传作业与测试,所以学生的电脑拥有率几乎为99.9%。而没有电脑的极个别学生也可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上网,所以我校的网名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00%。种种数据表明,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是势不可挡的。
3、网络的优缺点
网络的迅速发展取决于它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学生不仅用台式的电脑上网,而且还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后者决定了网络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不管何时你想知道什么直接打开电脑或手机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许多信息。网络上的大量的信息使学生们的视野更开阔,知识的获取更方便快捷。这是其他的任何教育所望尘莫及的。它使学生们个性更独立,更有创新精神。并开始追求人格的平等。
网络的存在有优点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它的副作用。有学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了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1%的大学生对 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52.9%的学生对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男生中浏览的达62.8%;男生中存在网络黑客攻击想法的占35%;37.7%的学生在面对网络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时,会选择以牙还牙(王英,2010:99)。 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截然不同使得部分同学越来越缺乏责任感,对任何事情都不负责任。由于学生的道德观较不成熟,网上的不良信息也会影响部分同学。并且最让人头痛的网络游戏以其要求网名积极的参与与不断的升级而导致绝大同学上瘾。并且网络的普及及学生对于电脑的不断探索与进步,有一些同学甚至常常浏览并盗取其他人的隐私。
4、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教育与教学,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4.1当学生刚入校,由于各种情况迷恋网络时,教师也可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疏导。刚入校的学生,对于教师并不会一开始就很信任。所以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上这所民办高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便及早判断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上的不适。不要遵循传统教育的模式一味的说教。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比如QQ,MSN等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示出关心,慢慢的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在得到学生的信任后,学生自己就会告诉你他目前的状态而请你帮忙调整。这时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而且在接下来的日子也会更多的愿意和老师接触。
4.2网络的便利性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活动的安排更出色。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年龄上的差异,所以对待事物的看法与想法也不同,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代沟慢慢的变小。教师更明白了学生朝气蓬勃的想法,也使得教师更尊重学生的活跃的思想。学生对于从没举办过的活动类型也可以在网上查找活动流程,借鉴别人的想法,加上自己的创新,计划出不同凡响的活动流程。
4.3网络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提前的准备,这不仅仅限于预习。对于文科知识的相关的文化和一些理科的实用知识的设计都可以提前理解,或者直接通过网络自学接受知识。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4网络使得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并即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网络的虚拟状态下,学生甚至愿意向老师说出平时每次见面都想说但不敢说的想法。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在网上的联系使得学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后,教师以身作责并即时的指导学生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网上海量的信息,学生才能有一个正确取舍的态度。
[关键词]流体力学 板书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TB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5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课程的板书教学被多媒体教学取代。流体力学作为机械、土木、能源、采矿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包括液体和气体在内的流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力学规律及其与固体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一门科学。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有所不同,其主要反映在用场论的观点处理力学问题上。
流体力学中介绍了拉格朗日和欧拉法之间的区别,我们原来都是用的拉格朗日法来解决问题,即对物体的某个质点属性进行研究。而由于流体力学中的研究对象流体具有易流动性,因此某个质点的研究就不能代表整个流体,此时我们引入了欧拉法,即将物理参数(速度、压强、动量等)通过空间点的属性来进行研究,这是在学习中容易造成混乱的一个地方。此外,流体力学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分别都做了各种假设条件。例如,N-S方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般解的存在,那么在对N-S方程求解时,就必须做一些假设来简化该方程使其求解,这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一个地方。
流体力学被认为是高等数学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因此,要想学好流体力学,首先要有扎实的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及大学物理的基础。流体力学还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什么是黏性,在流体中体现在什么方面,黏性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关系等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细致地讲解。所以学习流体力学首先要改变观念,要有比较强的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样才能学好这门课。那么如何教授这门课、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且记住,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了。
一、板书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板书加讲解,有的时候会用到一些教具,但这些都是静态的,对于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很难表达清楚。流体力学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能口述进行概念讲解,学生看不到实物,即使和实验课相结合,有部分概念还是无法表达清楚。而且除了概念以外,该课程还有大量的方程推导,很多的文字说明、画图等需要大量的板书,每次课几乎都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擦,不仅教师感到筋疲力尽,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流体力学是很枯燥无味的一门课,但是很重要,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现在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在幻灯片中放上讲课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放出来进行“照本宣科”,有的干脆只是课本的扫描,上这样的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昏昏欲睡。
多媒体教学不仅是幻灯片在课堂上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二维及三维动画的演示,甚至是视频或者实验录像、现场工程录像等。多媒体教学为理解难懂的概念、定义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尤其是丰富的现场工程、实验的图片、录像等不仅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对于流体力学这样的课程如果仅有幻灯片加板书的内容,那么对公式的推导也不能很全面地讲解。我们知道,公式推导就是边讲解边思考边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如果省略板书学生对于前因后果都不太容易理解,且信息量大,没有思考时间。
如何将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并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的问题。
三、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于制作的课件(包括幻灯片、动画、影片等)应该与课本结合紧密,包括章节名称、讲解顺序、重难点等都要根据课本内容在PPT中按照板书表达出来。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一次出现整页的文字,这样不仅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没有时间思考,直接就能看到结果,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逐字逐句通过人为的控制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边讲解边让学生思考,逐渐地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当然这样做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下面具体说明怎样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首先,对于第一章绪论部分的讲解,可以结合大量的实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足球射门、火箭升空、消防等动画或视频对学生讲解本门课程的目的、学习方法和意义,以此可得出该课程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流体力学课程产生兴趣,感到该课程并不难。
其次,对于难理解概念的讲解,可以制作动画来表现。例如,流体质点,我们定义的文字叙述是指体积无限小的流体微团,即宏观尺寸充分小,微观尺寸足够大。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呢?如何利用动画来表示?我们首先可以在一个流体中取出非常小的一个点,指出该点就是一个流体质点,由于是一个点我们可以说它是没有尺寸的,这个尺寸指的就是宏观尺寸。再利用放大功能将该点无限放大,此时该点的区域内部存在无限多个细小颗粒(点),这无限多个点就代表了足够大的微观尺寸,再将放大镜去掉,那么就又回到了宏观上一个无尺寸的点。通过这个动画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第一个概念――流体的研究对象:流体质点的定义,形象直观,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其他的内容,如拉格朗日法、欧拉法的说明,以及流线、迹线等概念的解释都可以用动画来表达清楚。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生涩的定义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次,对于公式推导方面的讲解,可以和板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静止流体对平面壁的作用力时,用幻灯片给出已知条件即平面壁面积,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重心、型心所在的高度等,以及示意图。但是,公式的推导过程必须使用板书,推导时给示意图添加一些当时所需要的力或假设条件,得到结论以后,就可以通过幻灯片对每一个物理量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例如,平面壁上的总压力P=γhcA,这里说明A是淹没面积,此时根据需要,幻灯片上的淹没面积就可以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对公式的每个数学符号在计算时就不会带错值,对公式也能有很深刻的认识。
另外,对于实验方面,可以将动画和实验视频相结合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讲解。以雷诺实验为例,可利用flas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描述,再逐一播放动画使学生了解层流和紊流的定义,以及各自存在的条件。等学生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再播放整个实验过程的录像。这样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能对该实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真正实验时就能更好地记住实验的条件、过程以及结论,并能很好地记住该实验的结果及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对于例题、作业的讲解,如果是选择题、填空题都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是计算题、证明题可以和公式推导类似,大屏幕上显示题目和图,利用黑板进行讲解。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对于流体力学这门课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更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到流体力学这门课上起来是生动有趣的,让教师感到一节课下来是轻松惬意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忠宝,王梓.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2,(12):79-80.
[2] 陈二云.多媒体技术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47.
[3] 吴益华,谢洪勇.流体力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初探[J].陕西教育,200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