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据中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从数据中心轻松选择可以精简的对象,这并非易事。
大家都知道,对空调、电力供应或者冷却方案进行任何改动都并非易事。改动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无异于动大手术。那么对数据中心里面的IT设备进行改动,效果又会如何?
不妨把IT设备分成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有两种精简方法对付它们。首先,需要找出未充分利用的设备,然后对它们进行处理。第二,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就会空出一些现在不需要的设备。这就意味着对服务器的工作负荷进行合并或者对它们进行虚拟化处理。
虚拟化服务器
由于Windows的多任务处理功能不太好,需要更多的存储设备,这样助长了购买另一台服务器来应付性能下降或者利用新应用软件处理问题的风气,结果服务器在数据中心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一种采用硬件的对策就是,推出刀片服务器,把多块服务器刀片安装在一个机架上,而不是安装在单个的机架单元上。这可以把机架的服务器密度提高三四倍,因而腾出了空间。不过这本身也会带来新问题:机架的电源要求随之增加,冷却要求也是如此,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电源要求。
所以,虽然刀片服务器有助于解决数据中心的空间问题,但同时加剧了数据中心的电源和冷却问题。为了能够获得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而把服务器激增现象减少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采取另一种方法来处理服务器――软件虚拟化路线。
这当然指的是VMware。它的迅速崛起表明了Windows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有多么糟糕。单单一台VMware服务器就能取代五台、十台甚至更多台的Windows服务器,不过这基本上是同一个硬件,而现有的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事实证明,对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处理是一种有效减少服务器在数据中心占用空间的方法,又不必加大电源和冷却要求。
Unix和Linux也有各自的虚拟化产品,比如XEN Source和Solaris容器。有了这些产品,同样可以合并服务器硬件。
购买VMware后,显然可以把相当多比例的设备单单运行一种应用的Windows服务器――空出来。客户声称,x86服务器的利用率达到了60%到80%,而如今的利用率只有5%到15%。这表明,对于10台利用率仅为10%的服务器,可以扔掉其中的8台服务器,而让另外两台服务器各自运行在50%的利用率下――从减少电力和冷却成本方面来看,这是一种不错的想法。
不过一个新问题是,8台被丢弃的服务器都是直连到存储。又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合并存储设备
如果把存储设备合并到SAN,那么就要为每台物理服务器添加主机总线适配器(HBA)。HBA最好具有虚拟化功能,这样它们就能够与VMware虚拟机、光纤通道线缆、SAN光纤通道交换机设备、与光纤通道相连接的一组驱动器阵列以及SAN管理软件协同工作。
但这增加了设备电力成本和管理员费用及技能。
如果使用iSCSI SAN或者NAS方案,那么可以使用以太网作为存储链路,从而避免了与光纤通道相关的费用和技能。
合并存储设备是虚拟化服务器方案的一种自然延伸。
对存储设备进行虚拟化处理可以提高阵列磁盘的利用率。要是采用了虚拟化处理,应用就以为独立享用了存储设备的逻辑单元号(LUN),而实际上LUN被虚拟化软件映射到任何驱动器阵列卷,存储管理员可以设置这个卷,还可以随意移动。
对存储设备进行自动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在过去,存储应用会分配到在一段时间内需要的所有块存储,比如12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不过很多应用实际上不需要所有这些磁盘块;它们可能这个月只用10%的磁盘块,下个月使用另外10%的磁盘块等等。
自动精简配置的功能就是,比如告诉某个应用它有100GB大小的LUN,但实际上只分配了10GB。存储空间快用完时,就会分配另一批实际存储资源。3PAR、惠普和日立数据系统等供应商都有这项功能,EMC目前还没有。
另一种大有希望的方法就是删除重复数据。把数据备份到磁盘后删除重复数据,这样就可以确认文件里面及文章之间的重复字符串,然后用指针取而代之。重复数据删除比率可以达到10:1,甚至30:1。信息实际上只存储了一次。如果以前需要30TB的磁盘来保存基于磁盘的备份内容,现在只要5TB或者更少的磁盘就能满足要求。
还可以进一步采取的一个措施就是,把需要联机但访问不频繁的辅助数据保存在MAID驱动器阵列上,MAID的全称是大规模非活动磁盘阵列。大多数磁盘停止转动,因而不消费能源。如果需要非活动磁盘上的数据,磁盘又会转动起来。
因为大多数磁盘没有转动,驱动器阵列不会变得太热,更多的磁盘可以塞入到同一个空间。这样就降低了电源、冷却和空间等方面的要求。
最后,可以继续使用磁盘或者光学存储介质用于保存第三级数据(tertiary data)。第三级数据是指必须保存起来,但可能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都没有访问的数据。一旦数据写入到了磁带或者光学存储介质上,该介质就能处于离线状态,放到架子上或者磁带库槽位里面,这根本不耗电。
总而言之,可以采取几个进一步的措施来减少存储设备的电源和冷却要求,并且摒弃一些驱动器阵列。
使用网络端口多的设备
数据中心“不差钱”
先看看哪些国内外的公司又在数据中心领域“烧钱”吧!
亚马逊AWS近日宣布,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群,目标是进一步扩大云计算服务区域。亚马逊AWS的服务目前覆盖12个地区,计划未来还将增加5个地区。
到2017年底,谷歌计划在全球建设12个新的数据中心,以扩展其云平台服务的空间。届时,谷歌的云平台将覆盖全球15个地区。
据悉,微软公司很快也将在法国,以及美国的几个州增加新的数据中心。
阿里云、腾讯云都加快了“出海”的步伐,在海外布局数据中心节点,将其云服务的触角伸向海外。
2016年11月,万国数据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当时外界最关注的题之一就是万国数据募集的资金将会以多快的速度投入到数据中心建设中。5月初,万国数据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第一季度,万国数据净增7000多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总签约面积;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的收购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这将增加在建数据中心面积1万平方米;近期正在新建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将新增4000多平方米的数据中心面积;运营中与建设中的数据中心数量也由2月公布的14个增加到了16个。
新扩建数据中心或是发生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并购、重组、上市等新闻不绝于耳。全球数据中心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Gartner较早前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全球IDC的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83.2亿美元迅速扩张到2015年的384.6亿美元;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规模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达到492.4亿元。
近两三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IT投资保持继续上涨的态势,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3640亿元。
在中国,数据中心是刚需,这一说法已经产生了很多年。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在中国的兴起和快速普及,国内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甚至曾经作为地产商业巨头的万达集团,也已形成了商业、文化、网络、金融四大产业集团,并早在2015年就建成了成都云基地。最近,万达又宣布与IBM合作,在其云数据中心部署IaaS、PaaS、认知技术、区块链和物联网等。
我们看到加入数据中心大潮的厂商越来越多,很多甚至是从房地产、制造、商贸等领域跨界而来。这也造成人们的担心:数据中心建设是否过热?是否会出现大量数据中心资源闲置的情况?
投资热的背后是什么
在探讨数据中心建设是否过热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数据中心市场发展如此迅猛?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IT或者更具体的说数据中心成了企业转型的动力和最重要支撑。而且,在企业业务发展的过程中,IT不再是以往被动的、辅助的角色,而成了主角,可以促进业务的创新,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正是基于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IT或者数据中心的地位和重要性,想想应该通过怎样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IT或者数据中心在企业云化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并深入挖掘其价值。
传统行业正在快速IT化。IDC的统计数据显示,67%的全球Top 1000企业已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的战略。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Jeff Immelt(杰夫・伊梅尔特)表示,通用电气已经成为一家数据和软件公司。AT&T首席战略官及技术和运营总裁John Donovan(约翰・多诺万)认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运营一定是建立在“软件化”的平台之上,并需要重新定义整体架构和所有业务。未来,能够在商业市场大展拳脚的可能都是“IT公司”,也就是能够玩转IT的公司,就像通用电气、AT&T一样。
数据中心的发展与IT软硬件的发展是同步的。Gartner预测,在软件与IT服务收入增长的推动下,全球IT支出将于2017年达到3.5万亿美元,相比2016年的3.4万亿美元增长2.9%。
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IT市场增长超过12%,规模接近1.5万亿元;未来3年IT市场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IT领域将出现新的驱动力、新的IT基础设施,以及新的生产要素和新商业模式的供给,新的产业变革时代将到来。
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变革过程中,数据中心的发展正呈现出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出现,让传统的小规模、分期、低能效的数据中心捉襟见肘。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甚至达到数十万平方米。从市场接受度来看,数据中心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洗牌,用户更愿意选择技术力量雄厚、服务体系上乘的数据中心服务商。
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业务的增加、服务范围和地域的扩展等,云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未来的数据中心将朝着全球化、国际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不过,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数据中心越来越“笨重”,反而因为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灵活和自动化、智能化,而且数据中心的拥有者越来越注重数据中心的高能效和绿色化,一些大型云数据中心的PUE值也越来越低。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的企业,其背后往往是第三方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或云服务提供商。虽然许多大型企业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仍然在持续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但是有数据显示,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是大势所趋。
现在,政府已经很明确地提出,尽量采购社会化的服务,而不是自己建设数据中心。许多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诞生和成长的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本身就“长”在云上。比如,一款由中国人设计的社交App――musical.ly覆盖了全球155个国家,拥有1.2亿注册用户。它的IT就建在亚马逊AWS上,自己没有一台服务器,整个IT运维团队也只有3个人。我们在市场中也逐渐看到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比如制造、能源、零售、教育、医疗等,也逐渐走上了外包加云计算的演进路线 。
毋庸置疑,云化是数据中心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有专家指出,企业数字化的本质就是业务全面云化。云服务从业者逐渐增多,云计算生态链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并深入云计算。RightScale 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已经有88%的企I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公共云,大多数企业未来会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云端;55%以上的企业表明,当前至少有20%以上的应用是构建在云兼容架构上的,可以快速转移到云端。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6年,中国云计算整体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的销售规模达到2797亿元,增长率为41.7%。从产品结构来看,云计算基础设施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0.2%。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当前数据中心市场的一个热点。云计算在中国市场不断加速地大规模部署,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于高性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需求。对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定义,以及建设标准,业内一直在研究和论证。
数据中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就像“要想富,先修路”所说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稳定、可靠、持续供应的数据中心资源。数据中心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投入的领域,并要根据应用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很多行业,基础设施先行都是“硬道理”。比如,电信市场的发展要依靠大规模铺设光缆,投资建设基础网络;在石油行业,大规模投资管线网络的建设是前提;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大量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机场的建设要先行一步。
在IT领域,基础设施市场的发展总是领先于应用市场的发展。企业的云化和数字化转型,依靠的是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
抓住这次的热潮
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一直在快速发展,并在其中经历了几次发展的。得益于互联网的大发展,早在2015 年,以电商、社交、游戏等细分互联网应用为主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扩大。在这一时期,不仅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行业巨头快速扩张,许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向互联网转型的各类传统企业都是数据中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的规模化、标准化、分布式等对机房的建设、IT设备的采购和应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去IOE”,以及整机柜交付、软件定义等新的产品和交付方式快速兴起,并成为其他行业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有专家指出,未来几年,互联网行业仍将成为数据中心需求的主体。互联网行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根据自己的特性和需求,做好未来的战略方向规划,让业务再迈上一个台阶。
我们看到,虽然有些企业将数据中心向偏远地区迁移,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仍然是数据中心需求旺盛的地区,毕竟这里有庞大的客户群。在中国,重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都是数据中心的黄金地段,大型公司通常会在这些中心区域设立总部或分公司,并希望附近有数据中心。同时,也有很多当地的小型企业在寻求数据中心空间,降低网络成本。此外,经济中心的电信市场具备更多的透明度、可用的熟练劳动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力传输),这些都是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从财报我们看出,万国数据基础设施资源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目前拥有1万平方米的在建面积,预签约承租意向率已达50%。另外,万国数据新增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预计将于2018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在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市场上,依旧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既有三大运营商,也有像世纪互联、 万国数据、中金数据这样老资格的数据中心服务商,还有BAT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云服务提供商。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数据中心服务市场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中心规模大小,或者服务商本身的资历,而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除了数据中心的优质资源、运营的丰富经验以外,还包括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新型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的能力、新的商业模式、全国乃至全球化的完善布局,以及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等。
对于那些已经在这一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来说,绝对不能吃老本,更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不断完善和扩大现有的业务格局,打造更具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赛迪顾问预测,2017年至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仍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率接近20%;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将成为投资热点,目前大型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占比已近50%;2019年,在云计算的推动下,我国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整体规模将达到157.9亿元。
基础设施先行
在云计算刚刚兴起时曾经出现过“数据中心过剩论”,大家感觉应用上线的速度跟上不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今天,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云化道路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所谓的“数据中心烧钱热”。有需求才有投资。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超算等的蓬勃发展,对于数据中心的发展来说又是一个利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热,预示着整个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数据中心 物理层设备层数据层 能源效率指标 PUE 设备能效比 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 C37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数据中心是数据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涉及数据中心的方方面面,包括整体建筑、机房、空调、UPS、服务器等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和管理效率等。能源紧张是世界性的一个问题。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降低能耗,这也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降低能耗是企业在每一个业务环节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提高企业成本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在确保业务稳定运营的同时,降低IT长期运营成本是每一个现代企业的任务。那么,当前企业的数据中心主要面临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第一是物理环境层面的问题。物理层面主要包括机房、UPS、布线、监控、空调等。传统的数据中心普遍存在局部过热导致系统宕机的问题。传统的数据中心因设计不合理,制冷系统不能按实际设备的需要进行分配,导致总体能源浪费高且存在局部过热的问题;机房空调设置不合理,没有采用机房专用的精密空调,而是直接采用了家庭舒适性空调;电源线缆布放过细,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没有配备保障电源,机房的设备安全运行无法保证。
第二是IT设备层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或提高芯片的性能能耗比等。数据中心的电力密度在过去几年增长了数倍。在美国,1992年每机柜的功率为2.1千瓦,到2006年,每机柜的功率达到14千瓦。很多企业经常因电力限制而无法充分利用机柜空间。处理器能力的飞速提高,导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电源需求大幅增加。人们既要用电力来驱动系统的运行,又要用相当多的电力来驱动空调,以达到冷却的效果。
第三是数据应用管理层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应用系统与数据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实施应用系统的整合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等。在传统的数据中心里,数据存储混乱,没有达到服务器与存储的最佳效能比,增加了数据管理的难度,也导致了许多潜在的危险。很多数据中心至今没有实施合理的灾难备份,这给突发事件的处理带来了很大麻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的潜力,企业中的每个员工必须能够快速查找和访问信息。IT专业人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必须应对无计划的应用程序停机、较差的系统可伸缩性和性能以及对数据安全性缺乏适当控制等状况,而过时的或效率低下的数据管理系统难以满足此需求。
对于绿色数据中心,业界的标准并不统一,没有形成可以参考的规范。笔者认为,绿色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据中心整体设计的科学合理和设备的节能环保。绿色应该体现在通过科学的机房设计和建设,形成最优化的动力环境配置,实现初始投入的最小化,在保障机房设备稳定运行的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此外,服务器和网络存储等设备也要实现效能比的最大化。第二,满足系统运营的基本要求,同时确保可扩展性。企业要合理规划数据中心的使用寿命,争取达到总体拥有成本(TCO)最小化。
数据中心是否是绿色,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能判断:
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用于评估一个数据中使用的能源中有多少用于生产,还有多少被浪费。在这方面,绿色网格组织的电能利用率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指标影响力较大。PUE=数据中心的总用电量/IT设备的总用电量。数据中心电能利用率的含义是在用户总输入的电能中,到底有多少电能被馈送到IT设备上。
数据中心机房的PUE值越大,表明为确保 IT设备安全运行所配套的由UPS供电系统、空调系统、输入/输出供配电系统及照明系统等组成的动力和环境保障基础设施的功耗越大。因此, PUE值越小,意味着机房的节能性越好。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数据中心PUE值为3左右,而欧美一些国家数据中心的PUE平均值为2左右。
IT设备能效比=IT设备每秒的数据处理流量或每秒的数据吞吐量/IT设备的功耗。IT设备主要是指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用户选用的IT设备的能效比越高,意味着IT设备每消耗1W的电能,所能处理、存储和交换的数据量越大。较高的IT设备能效比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与数据中心机房配套的UPS和空调系统的容量及功耗,从而达到节能、节省投资和节省机房安装面积的目的。因此,当用户选择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时,不仅需要了解各种产品在满负荷运行时的功耗大小和效率高低,还要了解这些设备在轻负荷运行时的实际功耗大小和效率高低。
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消费电子产品的能耗标准。我国已将服务器的节能指标纳入到国家节能规划体系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标志着我国在推进服务器的节能方面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近年来,许多知名的IT厂商,如IBM、惠普、Dell、Sun和Cisco等,也纷纷推出各自的绿色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IT设备的工作温度和湿度范围,如果用户选用了对工作温度和湿度都很敏感的IT设备,就不得不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立和维护耗能很大的空调保障系统。因此,用户应尽量选用具有较宽工作温度和湿度范围的IT设备。对于空调系统而言,在其他运行工况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空调机的运行温度(例如回风口的温度)提高 1℃,就可将其运行效率提高3%左右。
机房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指标主要包括关键电源及制冷设备的综合利用率、布线的合理程度、管理的人性化程度等。在机房的基础设施方面,与UPS相关的电源设备也是节能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
调查显示,尽管机房UPS的购买成本约占整个机房投入的5%左右,但是其电源消耗则占到机房总电耗的10%以上。要降低数据中心制冷的能耗,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外界的热量进入,同时减少内部热量的产生。为了减少外界的热量,要求数据中心建筑物必须符合相关标准,比如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
绿色数据中心的本质是一整套设计和方法论,而不是简单地购买新一代产品。最高效的数据中心不一定就是绿色的。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考虑位置、环境、物理建筑、基础设施、员工、系统建设和维护等众多因素。对于企业的IT负责人来说,绿色数据中心的效果就像是一条长尾--曲线的前端通常由服务器功耗、体积、空调功耗、不间断电源等"大指标"组成,而曲线的尾部则由空气动力设计、设备摆放位置、机柜和服务器之间的距离、维护难易程度等无数"小指标"组成。如果没有整体设计和方法论,即使抓住了全部的"大指标",也未必能达到理想的绿色效果。
1.基础设施与动力环境设计、安装合理,达到最优化
第一,数据中心应配置保障电源,至少配置N+1的UPS电源,确保市电中断以后,设备能正常运行。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再配置一台发电机,以避免因市电中断时间过长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二,数据中心要配置机房专用的精密空调,并做好整体监控,并能根据机房环境和湿度的变化,随时对空调的运行进行调节。
第三,数据中心要建设专用的送风通道。数据中心的设备能耗大,发热量也大。在机房设置地板,建立专用的下送风通道是一种解决方案。
第四,要进行专门的规划。企业不仅要对业务的发展做好长期规划,还要对机房进行全面规划,然后再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分步实施。只有这样,机房的建设才能更规范,才不会出现电源线缆发热等情况。
2.重点关注耗能的各个部分,层层把关,严防超标
第一,要关注IT设备系统。据ICTresearch的统计,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等设备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机房总功耗的50%左右。其中,服务器所占的总功耗约为40%,另外约10%的功耗由存储设备和网络通信设备均摊。
第二,要关注空调系统。据ICTresearch的统计,空调系统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机房总功耗的37%左右。其中,约25%来源于空调制冷系统产生的功耗,另外约12%来源于空调送风和回风系统产生的功耗。
第三,要关注UPS供电系统。据ICTresearch的统计,UPS供电系统的功耗约占机房总功耗的10%左右。其中,约7%是UPS供电系统产生的功耗,另外约3%来源于UPS输入供电系统产生的功耗。
第四,要关注照明系统。据ICTresearch的统计,照明系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机房总功耗的1%左右。
3.关注数据中心的整体成本和环保措施,达到最大效用比
当前,建造绿色数据中心和建造普通数据中心的成本相差无几。许多所谓的绿色实施计划,比如采用更高效的服务器,实现更好的系统整合,采用虚拟化技术以及高效的冷却设备等,都已经成了当前数据中心建设事实上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讲,绿色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在建设成本上的差别并不明显。
传统服务器的使用寿命大约是三到五年,但这一数字现在可以维持八年之久。而有些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必须运行更长的时间。由于硬件的损耗,设备需要更多的维护,但是这会增加数据中心的成本。
因此,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是,数据中心工程师如何延长其设备的工作寿命,并与此同时保持一切有效的成本?
延长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 优化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性能
我们需要采取的最佳做法,如通过适当的房间密封,热通道/冷通道机架的部署,以及预防性维护,可以优化现有的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性能。安装一个附加的冷却基础设施是下一个步骤。这确实延长了设备的寿命,并推迟了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的需要。
■ 使用模块UPS
因为模块UPS的输入功率将最终可以支持确定多少设备。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分析一个配置模块UPS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有专家建议,模块UPS的功率不少于数据中心设施负载功率的三分之一。
■ 小心维护老旧机器
为帮助系统运行更长时间,至少每月一次需要完成几个任务。如确保所有操作系统补丁的更新,部署驱动程序和滚动窗口;防病毒系统更新,并已开始运作。现在有了更好的技术和资源,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和更有效地完成。
■ 预测未来10年内的数据中心可能需要支持哪些技术
这是相当棘手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自适应技术,这将给人们带来最大的灵活性。虽然可用性仍然是基础设施设计的第一因素,而其灵活性则紧随其后。
■ 定期检查机器内部硬件组件的运行
运行磁盘清理和碎片整理工具,帮助机器运行时间更长,使得数据存储更加稳定,驱动器更加清洁。确保所有风扇的运行和验证,所有组件和电缆头都是非常重要的。还需要密切关注是否有灰尘堆积,因为这可以导致器件过热或短路造成电气故障,影响服务器的运行。
■ 改进监测系统
为了在机架和房间提供有价值的智能和控制水平,监测系统必须进行改进,而不只是简单的报警。智能控制使得部署在一个房间中的多个计算机机房空调作为一组集中控制,提高系统效率。智能电源插座还提供插座级的可视性,以及实现对机架级设备功率的控制。
■ 定期评估数据中心
以往的经验表明,具有完善维护方案和经验的各个设备,可以减少其停机的时间,并清楚地延长其数据中心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考虑定期对数据中心评估,以监测新技术的影响,并确保支持的技术和最佳做法是最新的。对电气和物理环境进行优化,有助于任何服务器工作持续更长时间。这包括以下重要因素:电力,温度和空气质量。
■ 关注电源质量
维持设备的健康运行,管理输入服务器的电压是非常关键的。尖峰会严重损坏电脑。而使用一个不间断电源和电力监管设备可以监测到服务器或机架服务器输入电压的数值。
■ 适当管理数据中心环境
大多服务器正常运行的房间温度应在60到85华氏度之间。并应保持在50%和75%稳定的湿度水平。适当地管理数据中心环境可以提高内部机器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数据的重要性在金融行业尤为突出,建设数据中心不仅是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确保企业发展的战略要点。2011年中国国际金融展展示了各厂商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威图是其中一家。
网络、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备进一步集中,这就对数据中心的基础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现有的数据中心而言,电力不足、制冷达不到要求,由此而引发的散热问题一直困扰着刀片服务器的推广和应用。在威图看来,小机柜就能带来大改善。
小机柜,大改善
长久以来,数据中心散热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除了高成本的空调制冷,机柜散热却往往被忽略。威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威图在业内最早提出了以服务器机柜为核心的制冷方案,针对机柜散热的高效率制冷方案,可以为每个机柜内消化30KW的热量。这就是威图IT物理基础解决方案中关于制冷解决的产品LCP系统,LCP是专为高发热量IT设备进行制冷的新型解决方案,配套威图为LCP提供的HPC专业机柜,组成成套LCP制冷系统,即使30KW / 机柜的发热量,该制冷方案产品也能轻松解决。
在业内,威图是机柜产品标准的推动者之一,威图机柜产品被统称为“威图柜”。 威图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机柜产品,我们还提供机房设计和施工服务,还有更高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对于金融行业用户来讲,它们需要最安全的机房,我们也可以帮助用户实现防火、制冷等更高端的服务。”威图的解决方案基于“模块化”的设计原则,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帮助用户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投入。
为数据中心节能
2011年时值威图成立50周年,今年上半年业绩相比2010年实现同比增长40%,这个数字让身为总裁的郑清好雀跃不已,而业绩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则归因于威图在绿色节能方面的努力:“目前,威图主要的行业用户集中在新能源、金融等行业,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给威图更多的市场机会。最终,这些都归结于数据中心建设,而节能是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
威图的绿色节能措施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威图在箱体系统领域首创、并一直秉承的标准化理念,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能源和材料的消耗。
此外,从产品设计到最后交付的整个生产流程也都强调绿色节能的理念。一方面威图会考虑生产工艺是否绿色环保、是否节能低碳;另一方面,从产品功能而言,绿色节能也是威图从产品设计就开始思考的重要指标。
对于未来,郑清好表示下一步要将此前在德国进行的产品研发移植到国内,与用户做更亲密的接触,为威图的下一步扩张做准备。
人们通常认为数据存储是成本最低的IT开销之一。随着磁盘价格的猛跌,以及支持大规模部署的新存储网络技术和差异化成本的多层存储技术的出现,数据存储的性价比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程度,但是存储消耗总量的增速却抵消并且超过了单位成本的降幅。
赛门铁克数据中心基础包括Veritas NetBackup、Veritas Storage Foundation、Veritas Server Foundation和Veritas i3应用性能管理等解决方案,它们取代了以往保护关键信息和应用并确保它们可用性所需要的几十种不同的工具。
为什么需要改进存储管理?
现在许多企业数据中心和存储网络所面临的情况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由于业务和法规的要求,企业关键信息是以几何级速度增长,并且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和电子系统不断涌入数据中心,而这种情况预计在未来还将持续下去。
对于不断增加并被存储的企业数据流必须进行管理。存储的数据量越大,需要进行的管理、资本费用以及运营开支也就越多。随着存储成本在企业的IT资本和运营开销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企业正寻找方法来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
现在的企业网络架构一般都是由分散和移动系统构成的异构网络,并且采用了多层存储架构。大多数数据中心的设备都来自多家UNIX厂商,并且有更多的数据中心采用了Linux和Windows两种操作平台。该领域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工具和最佳实践来减少它们存储网络的成本和复杂性。
Veritas Storage Foundation包括了Veritas Volume Manager、Veritas File System、和Veritas CommandCentral Storage。Veritas Storage Foundation核心包括了一个名为VxFS的文件系统,并集成了名为VxVM的数据存储管理器/存储虚拟系统。
Storage Foundation是一种管理企业存储的高性能、可扩展的工具集,它可以在所有主流UNIX平台上提供一个共享的用户接口。这些UNIX平台包括:Solaris、HP-UX、AIX和Linux (RedHat 和 SuSE)。
存储基础管理服务器
存储基础管理服务器(Storage Foundation Management Server,简称SFMS)是一种改变存储管理的免费技术。通过结合SMFS和Storage Foundation,IT企业可对其存储环境拥有前所未有的可视能力和控制能力。
通过单独、安全和基于WEB的平台,IT企业可以查看跨应用程序、服务器和存储资源的独特资源。
CIO负责管理运行Storage Foundation的服务器,可以通过安全的、基于WEB的用户界面迅速查看企业中是否有应用程序面临威胁(比如:磁盘故障、复制链接问题、路径故障)。管理员可以迅速修复这些问题(所有恢复工作都通过同一个控制台)并且消除对企业造成威胁的隐患。
集中存储和数据管理:虚拟化
对于连接到服务器的在线存储访问,VxVM数据存储管理器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控制:一种是直接进行控制,就像对磁盘驱动那样;而另一种方式是则是作为逻辑单元(简称:LUN),比如存储网络上的磁盘阵列。
通过与主操作系统中的适配卡和设备驱动的协同工作,VxVM组织这些设备的模块存储并以类似磁盘驱动的虚拟存储设备与上一级进行交互。
由VxVM表示的虚拟存储设备在文件系统和实用程序看来就像是类似磁盘驱动的模块存储设备。这种类似磁盘驱动的数据存储设备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几乎所有的存储实用程序、文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以处理存储在磁盘驱动上的数据。通过像磁盘驱动那样的工作,应用程序和数据管理系统便可使用这些存储设备,而无需投入额外精力或者进行任何修改。
多层存储功能
Storage Foundation的动态存储分层(Dynamic Storage Tiering,DST)功能可以允许IT经理将时间较为久远、或者不经常使用的信息转移到便宜的存储层中,而无需改变用户或者应用程序访问这些文件的方式。
在当今这个信息世界,每个数据中心都拥有大量的信息财富。这些财富可能会开启带来利润并赢得市场份额的新途径。换句话来说,让正确的人员掌握更多信息资源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然而,掌控更多数据也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业务风险。它会阻塞网络通道,降低系统的数据存取性能,而且还会导致存储资源的耗竭。正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仅仅简单地增加存储容量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同应用具有不同数据存取与管理方式,这样有可能造成无法整合的信息孤岛。
以这样的情形发展,最终的结果是,数据中心效率低下,关键信息丢失,存储管理成本不断攀升。这对于那些急于在瞬息万变、对成本敏感的市场中增加业务价值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CIO们来说,绝对不是好兆头。
融合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数据中心融合如此重要?目前,数据中心的融合让IT行业与商业界怦然心动的原因,在于它能够简化存储管理流程,并降低数据中心设施的整体成本,减少数据中心设施占用的空间。
简而言之,数据中心融合可以引入一系列新的集成服务器,能够在共同的管理平台之上,利用虚拟化技术拓展网络能力并进行存储创新。此外,数据中心融合还能够在消除数据中心设备与组件管理方面的低效状态的同时降低成本。
对客户而言,数据中心融合可以转化为立竿见影的两大价值:减少数据中心实际设备数量;降低管理成本、空间需求,以及减少能耗。
此外,在融合后,数据中心可以采用单个控制台管理所有数据中心组件,无论是服务器、网络还是存储资产。这样能够使数据中心对部署多种管理工具的需求显著降低,同时降低对获取管理各种工具所需专业知识的需求。另外,融合数据中心还可以解放价值不菲的IT人力,使这些IT人员能够从事对企业增值更高的业务。
这些价值优势加在一起可以为CIO们带来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企业的云部署打下基础。
数据中心融合的优势
最近,很多解决方案的井喷式与推出,会让人产生“数据中心融合是一种新事物”的错觉。实际上,作为一种概念,它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数据中心融合与统一计算已经被大家谈论了很多年。
数据中心融合近期地位的提高源于两方面的演进。
IT业的创新使数据中心组件整合在一起成为可能,企业还可以对这些组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千兆以太网带宽以及能耗更低的服务器与处理器,现在业界已经可以设计和创建出集成系统。
IT行业目前还在整合这些资源,并创建以数据中心融合为中心的新合作关系。例如,日立数据系统与其合作伙伴依托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出能够优化数据中心关键环境的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这两方面的演进使许多企业的数据中心融合梦想变成现实。
虽然上述这一切已经提高了数据中心融合的价值定位,但是客户仍然对其发展趋势心存疑虑。而这种疑虑不无道理。
大多数产品是以新产品为中心,并且要求抛弃现有的基础设施组件。这一点在现如今企业都想方设法最小化开支和最大化投资收益的形势下,很受争议。另外,它也会影响到CIO自己的价值定位。因为它会让先前摆在首位的遗留数据中心组件的部署理由与决策一无是处。
不过,优势仍然超出风险。
如果不部署数据中心融合解决方案,数据管理就会成为一直存在且始终让人寝食难安的问题。
由于企业对数据中心融合的需求程度随着它们对数据性能要求的提高而提升,CIO们最终仍会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微调。同时,数据中心融合往往被视为数据中心实现云部署的第一步。其部署会从根本上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与众不同之处
日立数据系统公司为CIO们提供了让业务和经济两个层面都获益的更佳的解决方案。
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Hitachi Converged Data Center Solutions)将其领先的行业创新与数十载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实现优化存储、服务器及网络的目标。该解决方案采用了可运行多种应用、可随时部署的信息技术,能够简化管理、降低成本、减少空间占用,同时实现按照客户步调执行的云部署。
与并未针对关键任务应用环境进行优化的、松散整合的解决方案相比,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企业级可靠性、部署速度、性能及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此外,该解决方案还能够为企业解答许多问题,简化定购与部署过程,并带来可量化的成效。
与市场中其他解决方案不同,日立数据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设计时还考虑到对IT投资的保护。每种解决方案都可以针对业务需求,尤其是数据与信息管理方面的需求,优化客户的现有关键任务环境。
电子邮件管理对许多企业都是一个关键问题。日立融合解决方案已经针对Microsoft Exchange 2010进行优化,可以解决电子邮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利用处于单个平台中的日立数据保护套件(HDPS)与日立内容平台(HCP),该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客户统一管理、备份资料,同时提高存档效率。
此外,由于允许Microsoft Exchange平台驻留于日立计算机刀片服务器机箱(解决方案的关键组件),该解决方案能帮助企业节省数据中心的占用空间。
另外,日立数据系统公司的方案使客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步调实施云部署。例如,基于微软Hyper-V Cloud Fast Track的日立融合解决方案把日立存储、计算能力与网络功能融为一体,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R2与Hyper-V、System Center融为一体。一旦部署该系统,客户能够获得高性能私有云基础设施,以增强自动化和协调性。
结束语
总之,数据中心融合可以说是应对数据量剧增的灵丹妙药。它使数据中心能够与业务和市场需求发展保持更加一致的步调,同时,能打消企业对当前及未来数据可用性的顾虑。
许多人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获得这些优势的成本可能会过高。而对于日立数据系统,我们坚信当前环境急需此类解决方案。市场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克服不稳定性,力求提高用户需求,对企业具有更高业务和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我们现有和未来计划的解决方案所坚守的价值定位。
进入云计算时代,云数据中心的管理出现了新需求,由此导致对云数据中心管理系统的变革。
不久前,H3C公司宣布在iMC智能管理中心中先后推出APM应用管理、SOM运维流程管理等解决方案。新增加的这些功能,让数据中心管理系统从管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备,逐渐走向管理业务,最后走向运维管理。
H3C业务软件总工翟传璞告诉记者,H3C数据中心管理软件的变革,全部来自云计算数据中心对管理的特殊需求。“传统网管采用的是以设备管理为核心的FCAPS网管模型,各种管理工具之间不易融合,很难满足数据中心各种灵活易变的业务模型和管理需求。新的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应该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的设计思想,融合并统一管理资源、业务、运维这三大数据中心组成要素,通过按需装配功能组件与相应的硬件设备配合,形成直接面向客户应用需求的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从而为数据中心的各种关键业务系统提供支撑。”他说。
那么,云数据中心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在管理上具体有哪些不同呢?
翟传璞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管理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云数据中心的基础设备更加规模化、标准化,由此带来了管理的复杂性。比如淘宝网,这个日均4亿次网页访问量、日均交易额达到7亿元、全年交易额达2000亿元的互联网巨头,其业务背后是遍布全国的8个数据中心、上万台服务器、几千台交换机、海量存储等,如此大容量的设备基于统一的IP标准协同集中工作,这是传统数据中心不能比拟的。因此需要更智能化的设备管理。
其次,云数据中心为了节省成本、实现日益增多的业务,必须采用各种虚拟化技术。其中有“一虚多”――一台服务器虚拟成多台服务器、有“多虚一”―多台服务器处理同一个业务,更多的是“多虚多”――多个业务在多台虚拟服务器上运行。如此复杂的虚拟化,如何能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让新增业务快速上线并运行?这同样是传统数据中心不存在的新管理问题。“还是以淘宝为例,淘宝的各种新业务划分很细,比如秒杀、竞价等业务,目前的业务种类有几百个之多,并且每天还在不断推出新的业务,每上一个新业务,不可能新增太多的服务器等系统资源,而是采取在原有的资源池中增加业务,这就对虚拟化管理提出了新挑战。”翟传璞说。
第三大管理差异,体现在自动化方面。在云数据中心,当业务需要迁移、设备需要统一配置、故障需要及时检查排除、流程需要跟踪时,如何高效管理这样海量的设备和应用?当然需要通过自动化的手段来实现。“比如腾讯网,一次上架就要配置上千台交换机,管理人员也就几个人,如何保证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工作?配置错误能否恢复到原有状态、到底由谁负责?如何进行跟踪和审计?这些都需要通过自动化的管理技术来实现。” 翟传璞说。
正因为对云数据中心管理的深入理解,才让H3C的iMC智能管理中心在云数据中心时代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云管理不仅需要从底层资源的角度出发来保障业务和性能,也要从业务和性能的角度出发来优化网络。这意味着对云的管理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型和灵活的功能架构,并且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技术趋势、业务运行、运维服务等各种管理要素,建立一个标准化、开放式、易扩展、可联动的统一智能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业务、运维融合联动的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数据中心;系统独立;信息共享;统一数据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289-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与单位大量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提高工作效率。如学校里人事部门使用《人事管理系统》,财务部门使用《财务管理系统》,教务部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由于属于不同部门使用,而且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同一类型产品性能和质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就导致这些系统可能由不同公司来提供,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能互联互通,内部的数据结构定义也不相同,给用户造成很大麻烦。比如说一位教师他的职称发生了变化,那他的工资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当职称发生变化时,首先反映在人事系统,而财务系统与人事系统不互通,所以无法及时调整其相应的工资。像这种情况很多,因为学校是一个整体,所有部门之间要协调运作,而他们的信息又只能在各自内部流通,这就必然发生矛盾,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任务繁杂。因此如何有效的使这些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数据中心的重要作用
(1)整合资源,减少学校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
对共享数据实行统一管理,例如将数据中心管理分为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客户服务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员成本。由于人员分组保证了每个组的成员在所管理的领域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因此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2)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
当共享数据实行统一管理时,只有数据中心的数据对外开放,各个应用系统数据保持独立且仅限内部使用,而数据中心配有专门安全管理人员,使得数据安全性更有保障。
(3)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
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对系统来说是最重要。各应用系统是整个单位大系统的一部分,许多数据都需要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系统能够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这也是数据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3 常见的解决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各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每个人都有不同想法去实现,下面列举几种常见解决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如:
(1)将整个单位、公司、企业的所有系统交由一家软件公司承包开发。
从表面上看,同一家公司开发整个系统,数据结构和信息标准能很好的统一,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联互通,这应该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很难行通。各软件开发公司的主打产品不同,因此不能保证每一个应用子系统都能做到最好。一方面,由一家软件公司承包开发的开发成本太高,导致用户购买费用也相应过高,因为整个系统都要重新设计、重新开发,而且很难做好后期维护工作;另一方面,各个应用系统在市场都已有相对成熟的产品,价格也相对便宜。比如金碟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铂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知名品牌。
(2)各系统预留数据接口
看似预留数据接口是个很不错的解决思路,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预留的接口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不用用户要求不同接口、同一用户不同时期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数据库类型存在多样性等。软件公司很难为每个用户去开发不同的数据接口。第二,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子系统所定义的数据结构、信息标准不同,预留数据接口兼容性较差。第三,软件需要不断维护更新,接口也会发生变化,已预留的接口间很难再统一。
4 设计思想
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在广泛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数据中心,设计统一数据平台的设计思想。
首先,按信息标准设计数据中心,可以使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如数据量非常大、安全系数要求很高,建议使用ORACLE数据库。各系统中数据均分为私有数据(只在本部门内部使用)和共享数据(与其他系统数据存在关联)。其次,设计抽取转换工具首先将各系统中的数据通过抽取共享数据转换成统一标准数据格式导入数据中心。再次,数据中心系统(数据统一管理平台)管理员对整个数据中心进行权限分配及数据管理。最后,由各系统根据所赋予不同权限从标准的数据中心提出所需数据,不同的需要可以使用同步更新或异步更新来实现,以及在数据中心做相应扩展开发。统一数据中心实现原理及模块功能示意图如下:
各模块功能、性能要求:第一,数据转换、抽取及更新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抽取公用数据转换为统一数据格式并导入数据中心,性能要求能够分级设定权限管理、数据库接口丰富,能实现对不同数据库表内相关字段读取,要求数据处理灵活、安全、扩展性能好、更新设置灵活等。
第二,数据中心系统(统一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数据中心的信息管理、权限分配、保障数据安全等.性能要求有友好的管理界面,管理员设定自由权限进行数据管理,不同用户可以根据分配权限操作数据,使得数据安全可靠。第三,公用信息使用及开发平台:主要功能是实现从数据中心提出相关数据,或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性能要求数据传输速度快、信息标准统一。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解决目前应用系统中存在不同系统之间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提出建立数据中心,设计统一数据平台的设计思想,希望通过这个设计思想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戚丽,吴海燕,冯珂. 校园数据中心建设问题探讨[J]. 全国高校信息化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10:135-139.
[2]沈锡臣,陈怀楚. 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3(4):P529-531.
“新的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大大减轻了我们在数据中心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工作量,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真正用到信息化的规划和推进上。”看着眼前整洁、有序的机房,冯栋梁这样告诉记者。
冯栋梁是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中铁三局)信息网络中心的工程师,他和信息网络中心仅有的3名工作人员一起不仅要承担数据中心的日常维护,也要参与中铁三局诸多信息化项目的日常推进工作。工作头绪多、压力大,是冯栋梁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感觉。去年11月份新的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冯栋梁明显感觉花在数据中心的管理上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与之前相比,现在省心了不少。”冯栋梁说。
老机房面临升级需求
冯栋梁工作的中铁三局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其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铁道部第三工程局,2007年随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整体上市,成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独资持股的有限公司。
作为一家国有大型综合性建筑施工企业,中铁三局是一家以项目施工为主导的传统企业中,先后完成了包括京九、京秦、青藏铁路60余条著名铁路线的新建和技术改造,业务范围涉及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信息网络中心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信息化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工作就落在包括冯栋梁在内的全部3名员工身上。据冯栋梁介绍,只有3名员工的信息网络中心所要承担的工作并不少,担负着10多个信息系统、20多台服务器、10TB左右的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日常运维。
其中,财务系统是整个公司的经济命脉。目前,中铁三局所有分/子公司的财务系统已经都集中到中铁三局的太原总部。“这个系统很关键,一旦出现问题,中铁三局的资金就无法流动,所有的项目都可能会受影响。”冯栋梁介绍说,这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
信息网络中心支持的信息系统还包括内部的OA、对外信息的Web系统、资产及设备管理、项目管理和视频会议系统等。“中铁三局下设22个子/分公司,共有员工近3万人,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城轨交通、市政工程施工等多种类型,这些项目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项目管理。”冯栋梁说。
所有这些信息的运行都离不开数据中心的支持,而在数据中心早就力不从心了。“一方面,原来的数据中心太小,还不到新数据中心的1/3,后期几乎被各种服务器、网络设备把可用的空间都要填满了;另一方面,原来的数据中心没有采用整体机房,空间利用率很低,设备、线路摆放相当凌乱,故障隐患很多,一旦出现故障,查找原因非常困难。”冯栋梁介绍说。
而让中铁三局最终决定彻底改造数据中心的决心还来自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工程项目建设资质认定的新规定中对数据中心有着明确的要求,中铁三局原有的数据中心显然难以满足这个要求。“这个资质认定是一票否决的,有没有这个资质无法承接一些大型项目,所以,中铁三局最终决定改造公司的数据中心。”冯栋梁表示。
新数据中心三大选型标准
新建数据中心的要求于2010年7月份正式提出,随后信息网络中心马上紧张地开始了新数据中心的设备选型和建设工作。基于过去的经验,中铁三局对新数据中心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稳定可靠;第二,为一体化的整体机房;第三,智能化、操作方便。
“整体可靠是基本要求。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系统频频宕机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影响公司的业务也有损公司的品牌和声誉。”冯栋梁解释说,“而整体机房这个标准也是基于对数据中心发展趋势的判断,新一代整体机房支持模块化、热插拔,既方便设备的维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还支持动态升级。”
在冯栋梁看来,操作方便、支持智能化的管理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由于信息网络中心人员编制少,平时很多精力都投入到信息化项目的推动中,实在抽不出很多精力来管理后台的数据中心。
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就是基于这样的选型标准中标来为中铁三局提供设备的。新建的数据中心为80平方米,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B级标准设计,采用APC的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的整体机房解决方案。UPS设计负荷为64KVA,系统后备时间为4小时(后备时间按机房期初负载40KW)。
据悉,中铁三局选择的英飞集成系统是一种模块化的UPS系统, 具有保障 n+1冗余性,能满足5年内设备扩展的能耗需求;其模块化的组件方式和热插拔结构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线增减各种模块,提高输出功率或维修,因此在可用性、可维护性方面具有传统1+1并联不可比拟的优点。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这套系统的核心功率模块冗余并联输出,控制部分采用冗余的两套热插拔控制模块、两套逻辑低压电源模块冗余设计。另外,系统完备的管理和监控系统也让冯栋梁和其同事们很满意。
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以及虚拟化是今年IT界最热门的话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IT成本,同时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但是,不论如何变化,“数据中心”所扮演的角色,注定是绕不过去的。2009年4月15日和21日,以“ 绿色高效、转危为机”为主题,由《计算机世界》报、《服务器与存储》杂志承办的2009年绿色数据中心大会春季峰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
在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企业的业务快速扩张,IT系统急速膨胀,增加了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扩建了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危机到来后,企业一方面开始不断压缩各项IT开支和成本,另一方面业务变化提速以应对市场需求,这对作为业务重要支撑的IT系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IT核心组成部分的数据中心更是面临巨大压力。
《计算机世界》报社副社长傅再军表示,金融危机使得企业业务扩张放缓,IT业务增长停滞和收缩,正好给IT从业者一个反思的机会,因此真正理解并理性进行数据中心的建设,苦练内功,优化管理,多快好省地适应企业内部的变化和快速发展,这也就成了2009年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新目标。
绿色的真正内涵
“建立绿色数据中心,就是要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管理成本,提高数据中心各个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要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有较好的投资回报。”APC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推广经理谢卫刚说,“因此,理性并深刻认识绿色数据中心的能耗和成本内容非常重要。”
相关资料显示,在IT预算受到压缩的情况下,供电和制冷的成本一跃成为数据中心第二大成本消耗源。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数据中心庞大的能耗、日益严峻的散热问题以及高昂的电费所困扰,降低能耗、简化管理,已成为企业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核心问题。
对于数据中心的核心应用设备――服务器,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亚太(含日本)地区,服务器耗电量的年增长率为23%,高出全世界年均增长率16%的水平。在存储设备中,硬盘占用能源消耗较大,Seagate北亚区技术行销经理朱秋男认为,在有些存储系统中,硬盘占用能耗甚至超过存储能耗比率的60%,对于配置了数以万计硬盘的大型数据中心而言,采用具有节能效应的硬盘可以节省数兆瓦的IT能耗。
除了直接承载IT应用负载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外,大量的能源还要服务柜式机箱计算机、网络和供电设备,还要用于冷却系统、空调和冷凝器等设备。华为存储网络安全有限公司全球行销总工姜天露说,典型数据中心的机房电力消耗构成,真正负载消耗大概只有40%左右,相应的电力传送损耗和负载消耗相当,另外的20%是制冷消耗。
万国数据副总裁凌宇翔则举例说,一个拥有500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服务器每年电费达到180万元,用于服务器冷却的空调等设施耗电量几乎等同于服务器本身的耗电,这样每年电费将达到350万元人民币,而这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类似于证券公司或者是中小型的保险公司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不断攀升的能耗成本,催高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日益增加的电能消耗,意味着有更多的碳排量和更大的环境污染。
事实上,数据中心除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其他设施的能源成本外,还需要涉及到管理/运营和安全控制。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数据中心对自己的每个设施,一方面没有易于获得设备详细信息的工具,另一方面大量的数据分散在不同工具软件中,不能在同一视图中获得数据中心的全部信息,数据相关性管理也就无法自动完成,需大量的人工参与,难以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因此而增加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Avocent中国区技术部经理季晓文说,数据难以共享,缺乏一致性管理,无法提供定制的报告,就无法满足大型数据中心的规划需求,自然也就大大增加了数据中心的成本。
未来数据中心还有一个较大的成本支出来自于虚拟化和数据中心高密度服务器的整合,谢卫刚说,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构建、设计、运营和管理数据中心,将很难进一步保证整个IT的可用性或者是可靠性,IT可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正常的业务运营就得不到保障。
如何实现绿色
了解到了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管理和建设问题后,不同的厂商对实现绿色数据中心的技术和方式各有差别,但基本上都是针对数据中心各个环节,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完成能耗和成本的最小化。朱秋男说,“绿色数据中心是数据运行、存储、管理和传播的存储库,用生态系统方法,每个关键组件都需要经过仔细地计划和确定,机械、照明、电力和计算机系统都应该为达到最高的能效和最小的环境影响而专门设计。”
“建立绿色的数据中心,从规划建设开始就要节能,对于好的规划和策略,在构建时要把这些策略落到实处。”凌宇翔说,对于数据中心,要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进行管理,以专业化建设和专业化运营为基础。
这样,从数据中心规划开始,一个数据中心的功能首先要切合数据中心运转流程,包括数据中心的功能性和可服务性。无论数据中心是由若干个建筑物组成,还是一个建筑物里不同的功能分区,布置和方位将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功能性的要求,机房区要与运营工作区分离,机房区要与动力区分离,运营工作区要与生活区分离。
即使是对于用户的数据中心的服务区,也需要根据用户群体进行划分,不同阶段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在一个数据中心里面,需要能够提供给不同客户,不同资源等级的数据中心。因为资源等级的划分不单单是在面积上,还有不同的规模,它所使用的功率可以根据客户所处行业的不同来计算,金融行业、制造业和进行科研计算的数据中心所需要的功率等级就不一样。
凌宇翔认为,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更新。在短周期内,从数据中心的第五年开始,就应该对这个数据中心进行能源的审计,每隔两年对数据中心的整个运行情况进行一次相应的内部评估或者内部审计,及时调整数据中心运行的效率。
服务器虚拟化,也能够大幅提高IT负载的运行效率,节省能耗。Redhat资深顾问顾玮说,虚拟化能够帮助服务器有效逻辑整合,合理控制硬件规模,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提高服务器CPU运行效率,而且虚拟化还能在备份、存储、宕机等方面提供好的支持。提供更快的备份和恢复速度,就能够搭建复杂测试环境,即节省机房和楼面空间,也降低了机柜、网线、空调的能耗。
在存储系统上,硬盘制造商应在致力于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设计出重量更轻、可靠性更高,而功耗和运行成本更低的硬盘。朱秋男说,通常能源和性能密不可分,存储的性能越高,所需的能量就越多。为了既保证节能又保证性能,业界正向 2.5 英寸硬盘和 SAS 技术转移。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供电系统的“绿色”程度也显得至关重要。使用直流电供电的一个原因,就是直流系统的效率高于交流系统20%。姜天露说,华为的全系列电信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设备以及网络设备都是支持直流供电的。
对于数据中心利用自然冷却的策略和技术,凌宇翔说,万国数据已经在技术上将此概念变为现实,在一些地区每年只要日平均温度低于10度,数据中心空调主机就不需要开动。当前万国数据在成都的数据中心,就可以做到每年有三个月不开空调制冷,利用外界的自然冷空气来冷却整个机房的环境。
随需应变的数据中心
“未来的数据中心,一切皆服务,以服务为中心的观点将覆盖整个IT价值链,”惠普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首席技术顾问朱伟雄说,“IT世界将一分为二,事实上,对于数据中心来讲,不可能用任何一种技术来取代数据中心所有的服务。”传统的企业数据中心将继续存在下去,是一个企业的服务主干,所有基础设施都是专用的,是针对企业特定的一些业务应用、核心应用来提供服务的。另一方面就是云或者云计算,利用一些外部的计算资源和数据,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企业服务,角色是备用的,适合的应用是跨多个业务部门或者是跨多个企业。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来讲,仍然要有企业数据中心,但将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自己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可以用外包和托管的方式建立一个数据中心,也可以使用云和云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一些环境提供一些计算的平台,提供自己的服务。
未来,数据中心对于企业而言,可能将是一个混合模式,就是“云”也不可能取代原来传统的数据中心,“云”并不是一个IT的终结,发展到最后,将来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基于上述的变化,数据中心要有处理无法预料的,能够随时变化的能力。新一代数据中心管理系统不但要求实现对各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同时也要求机房管理系统提供成本运营的相关数据,满足相关节能规范,自动计量与自动监控,客户只对自身消耗的资源“埋单”。
现状与问题
全国进入数据中心投资高峰期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创新驱动下,我国数据中心发展势头迅猛,运营商、IDC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等加快数据中心全国布局,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数据中心进入新一轮投资高峰期。
政策环境逐步明朗优化。2013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电监会、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健康发展。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统筹规划数据中心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要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等新要求。地方层面,贵州、内蒙、吉林等省区出台政策措施,力图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并由此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需求带动与技术进步提供强劲驱动力。伴随行业数据大集中趋势,机构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新兴应用不断深化,我国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服务商是推动数据中心发展的中坚力量,金融、政府、能源等重点行业数据及灾备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普及应用也驱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体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数据中心总量超过46万个,总面积逾1000万平米,产业规模约120亿美元,且未来三年仍将保持9.8%的复合增长率。与发达国家情况对比,我国中型以上数据中心规模,2010年底约为日本的1/2,不及美国的1/10;到2013年底已远超日本,约为美国的1/3。
多种问题伴随而生
我国数据中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布局失衡、资源浪费、概念炒作、应用滞后、投资过热、一哄而上”等突出问题。
空间布局失衡。从区域空间布局情况看,我国数据中心多数分布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仅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就占全国数据中心总量的近60%,银行、证券、税务、海关等诸多重要领域的数据中心和备份中心集中选址于北上广三地,同我国战略安全纵深、能源分布、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基础条件不相匹配。从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角度分析,如若发生战争、能源危机、突发性自然灾害或重大安全事故等,可能会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转造成严重影响。
结构性过剩。从功能形态上看,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仍存在重建轻用的现象。近年来,相关企业及地方政府建设了大量传统数据中心,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实际应用需求和本地现实情况,以产业园区思路竞相建设数据中心,在物理设施层面存在较大的冗余和重复建设,在处理层面云计算服务还需要规范发展,在应用层面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不足,物理设施同云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的脱节形成了结构性过剩的局面。
创新水平低。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数据中心总体还处于集成应用的水平,与美、欧发达国家建设水平相比仍有3-5年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化程度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还未能充分把握赶超机会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二是技术架构落后,计算存储资源调配能力弱,设备资源平均利用率低,PUE等关键技术指标落后。三是规模效应不明显,80%以上为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数据中心,普遍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有集聚性风险。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带来了核心数据资产的大汇聚,对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信息安全保障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储备、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监管部门、用户单位、服务主体之间的权责界限还不够清晰,难以形成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多元主体无缝衔接配合的信息安全保障新局面。
可持续发展难题。整合构建政府数据中心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政府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旺盛,但是仍以分散建设模式为主,多数部门不具备单独建设和运行的能力,难以形成数据中心的规模化运行效率,不利于整合汇聚政务治理大数据,不利于形成纵横联动、上下协管的治理局面,也不利于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我国数据中心相关技术创新突破。总之,政府数据中心传统分散自建模式不可取,需严格限制。
相关对策建议
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服务市场2015-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7%,数据中心需求也将大规模攀升。在此背景下,顺应数据中心发展趋势,把握好、规划好我国数据中心发展,需辩证性明确以下几项政策决策基线:
问题导向,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建设存在规划缺位、盲目抢建、重建轻用等现象,形成了较大的资金、资源、空间浪费,尤其是空间分布上的布局性失衡、功能形态上的结构性过剩、技术水平上的创新性差距等问题,亟待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来实现健康发展。
需求引领,统筹发展。数据中心是大数据汇聚、存储、深度开发利用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创新基础设施,从长远发展看,需求空间和创新潜力巨大。我国具有大数据资源优势,正面临成为数据强国的历史性机遇,应在规避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予以大力发展。
自主可控,安全发展。数据中心形成了重要数据资产的集中汇聚,成为事关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设施,必须坚持在法律法规保障、自主可控技术保障、管理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确保物理场所安全、数据内容安全、安全保密到位、数据使用可控,实现安全发展。
融合创新,集成发展。数据中心是融合传统数据中心(物理层)、云计算(处理层)、大数据应用(应用层)的集成创新平台,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创新基础设施,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强化大数据创新应用具有基石性作用。
同时,为贯彻数据强国发展理念,把握好数据中心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笔者从规划布局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引导数据中心合理空间布局。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已出台的政策基础上,结合数据中心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组织编制《数据中心建设总体规划》,综合考虑能源、土地、人力、气候、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布局规划,坚决遏制盲目和重复建设。对于不符合布局规划和集约建设要求的项目相关部门应坚决不予审批,避免资金、资源、空间浪费及布局失衡风险。
强化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调控。开展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监测工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态势,有效避免产能过剩、发展失衡等情况,对于大型数据中心工程建设,采用核准或备案形式进行调控,形成监测、核准(备案)、引导、规范相结合的闭环调控方式,促进数据中心产业健康发展。
统筹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一是统筹推进政府公共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规划形成符合我国政务信息化工程特点的政府公共数据中心体系,着力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分散建设小规模数据中心的局面。二是强化政务大数据创新,在统一公共数据中心基础上,构建政务大数据平台,以国家基础信息库的共建、共用、共享为切入点,加强政务大数据汇聚和创新。三是引导产业创新赶超,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化对产业的扶持作用,引导我国信息产业实现集成创新赶超。四是积极消化冗余产能,在政府公共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积极消化我国数据中心目前已显过剩的冗余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