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冕墨梅

王冕墨梅

时间:2023-05-30 10:4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冕墨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王冕墨梅诗画;道家文化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梅叟、煮石道者、老村、梅翁等。著有《竹斋集》。元代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据宋濂《王冕传》所载,幼时放牛,常潜入村塾听人诵书,听后默记。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决意科举,放浪江湖。读古兵书,戴高檐帽,被绿蓑衣,着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手持《汉书》以读,人皆以为狂生。同时四处游历, “游历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 长期的游历生活,使他广泛的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状况,预感元代社会即将出现大动荡,次年秋回归故乡,携妻隐居会暨山。

王冕晚年隐逸山林,与花卉中矜赏竹梅。早年屋舍周围茂竹密敝,环境优美,遂以竹名斋。自称“平生爱梅颇成癖”,晚年嗜爱尤笃。宋濂《王冕传》,其“隐于九里山,种豆顷亩,粟倍之。种梅花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早在浪游四方时,王冕便有了:“便欲筑山之幽。断桥流水无人处,添种梅花三百树。直待雪晴冰满路,骑驴相逐寻诗去。”这里可看出王冕是何等潇洒自如。

当时元朝正处在一个道家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也影响了元代画家的绘画,而王冕也深受这样思想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一些诗画中如果以青山白云、野鹤孤道、渔独舟等这类的内容,可以说这有道家风骨的再现。而王冕对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宋初林和靖十分敬佩,在他的咏梅诗句中有这样写到:“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又如“昔醉西湖处士家,酒痕吹上水边花。东风狭碟迷香梦,一树珊瑚月影斜。”林和靖在孤山植梅放鹤的生活以及他放狂自然、高逸超尘的野逸追求都深深让王冕着迷,孤山的梅花,西湖的风景这些都让他迷恋,因而他对孤山梅、西湖水有着难以忘却的情怀,在其诗画作品中反复的描绘吟唱。在诗歌《下直沽》:“拍河健橹比长驱,百尺飞帆下直沽。浩浩碧天秋气萧,堂堂明月夜窗虚。旗两岸芦花影,鼓三声海浪趋。淡烟荒草是幽都。”《江山渔隐图》:隔山青欲流,江云洗尽江风秋。幽人小艇江上游,碧波万顷无白鸥。我知幽人爱潇洒,岂是机危鸥不下?⑦《云麓渔舟图》“大山小山无寸青,长江万里如明月。楚天不尽鸟飞绝,老树欲动风无声。何人方舟顺流下?草衣箬笠俱潇洒。蓬舟有儿能读书,不是寻常钓鱼者。玄真子,陶朱翁。避世逃名俱已矣,后来空自谈高风。我视功名等尘垢,何以忘言付杯酒?武陵岂必皆神仙?桃花流水人间有。”从这些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冕向往的生活态度,不为权贵挣扎,一心希望自己过着幽静、雅意的隐士生活,而这些生活态度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他的诗画之中,从中能看出他对道家思想的应用。

在王冕留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有着道家的静意。道家讲究清静无为,比如说,以清体静、以远体静、以野体静、以幽体静、以孤体静、以寂体静、以空体静、以古体静、以寒体静、以凉体静、以枯体静、以疏体静、以隐体静等等。角度虽然不同,但用意一致。比如王冕的《墨梅图》现存于日本宫内廷。提款为:王元章为敬安作,并提七言绝句一首:“霜花浮影月娟娟,恰作西湖雪后天;清气逼人禁不得,玉箫吹上大楼船”。从这副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以枯、凉、幽、寒来表现静意。而他的《南枝春早》作品是王冕密梅风格的代表。题诗一首,后题[会暨王元章自南作]。题诗:侯仙人学道成,欲乘黄鹤见三清;明月独立天坛上,雪域衣裳玉佩聋。其中“黄鹤”在道家看来是仙友的意思。而《南枝春早》图则是以枯、寒、阔表达静意。

另外王冕的《幽谷先春》图也有静意的表达。《幽谷先春》全名[集古名绘],印一,竹斋书画。提款:[元章],字山农。此副也是王冕存世墨梅画中的精品。其图的名字就体现了静意,幽、空、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静意。此外,另有王冕的《照水古梅》,左中央部位则题提款:[乙末秋八月望前一日会暨山农王冕],钤印三:王元章、竹斋书画会暨佳山水。从题目中可看出古、幽、清的静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人常常把梅花和太极联在一块,这就为梅花题材加了一层神秘感,因而也就促使了元代一大批咏梅爱梅之士,而王冕就在这样的时代熏陶下咏梅画梅,而梅花又被道教视为太极符号,有“ 一花一太极”之说。元代田园诗人黄镇成(1288-11362)有《题梅花太极图》诗云:“太极在物物中,不独梅也。而梅开冬熟夏,得六阳之纯气,华得受采之全色,实得曲直之正味,是梅为植物之尤异着,中明绘为十图,以见太极之初终。万里江天欲雪时,石梁斜路枕寒漪。山翁拟觅春消息,踏遍青苔未有诗。”诗人视梅花为带来“春消息”的使者,因其花得“六阳之纯气”,“受才之全色”为“太极之初衷”。⑩这些都明显涉及道家的一些理念,而王冕也被这些隐士的道学思想影响着。

参考文献:

[1]宋濂.《王冕传》王冕《竹斋集》附录

[2]徐勉之.(未署)《保越录》

[3]宋濂.《王冕传》

[4] 王冕《竹斋集・续集》

[5] 王冕《王冕集》

[6] 《程氏遗书》卷一一

第2篇

意思:反通“返”,即有返回之意。

此句译文:傍晚才返回。

出自《王冕求学》,文章主要讲述作者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望。

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元月中旬,当江西浔阳古城飘洒第一场瑞雪时,有“江南一枝梅”之称的画梅大家傅梅影先生赠我一册《傅梅影墨梅精品集》,这是先生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精品墨梅图,这些墨梅作品有多幅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或在境外参加展出。打开精品集,但见墨梅作品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老干虬枝,曲如龙腾,奇崛古朴,清气袭人,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被业内人士和收藏界认为是部不可多得的珍藏精品,捧之令人爱不释手,览之令人回肠荡气。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它傲冰斗雪,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梅花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傅梅影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墨梅”,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更显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墨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时期林和靖、坡等诗人热情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之情,梅花因而成了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宋、元以来,历代画梅大师迭出,大诗人、大画家王冕被画梅和颂梅者称之为“梅圣”。他创作的“墨梅”风格,可用“神韵秀逸”来概括。王冕在自绘墨梅上题写了一首千古绝唱:“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被选入当今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诗中的一个“淡”字表现出墨梅的风格,一个“满”字将墨梅清淡的芬香充盈天地之间。王冕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隐姓埋名在家乡浙江诸暨的九里山蛰居,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和纯洁操守,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梅影先生自幼受父亲熏陶开始学画,老师见其画梅有灵性,为他取名为“梅影”。从此他恋梅、画梅、诗梅,对梅花情有独钟,与梅花结为知己。梅影先生的画在继承传统功力的基础上,注重“意”对“神”和“形”的主导能动作用,努力从造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因而使自己的作品从精神性和形式构成上都具有实质的根基,显得丰富多彩,新鲜生动,这是这部精品集的特色之一。《一身傲骨,满怀清气》是梅影先生70岁的墨梅精品,气势磅礴,枝干虬劲,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傲骨精神。在许多大构图墨梅作品中,他敢于塑曲干如蛟龙,有腾空于九霄之气势,苍遒之干,墨韵四射,八面出锋,勾墨花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功底来自认真观察生活。

将绘画艺术与精、气、神融为一体,是《傅梅影墨梅精品集》的特色之二。梅影先生认为,他笔下的梅花就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梅花是我友,梅花是我师”,梅影先生以梅花铸就自身性格,胸怀坦荡,不媚权势,不屈不挠。他在遭受挫折之时,也以梅言志,以梅花的傲骨精神激励自己,坚信严冬过后必有明媚春光。“忽如一夜清香发,又见梅花二度开”,党的的春风使他重登画坛。梅影先生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充满精神魅力的诗句,激励他栉风沐雨,经历磨难,顽强拼搏,他“精、气、神”全都凝聚在笔底的梅花上。时间飞越了三十年,他很自信他的梅花画出了风格,画出了品位,凭自力奋进的人终于在艺术事业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将“诗格”、“画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傅梅影墨梅精品集》的特色之三。梅影先生是一位具有诗才的画家和书法家。《墨梅精品集》中收集了梅影先生125幅墨梅精品、48首诗词和20多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是作者诗格、画格、人格的真实写照。由梅影先生创作、迄今在江西九江广为传唱的《甘棠湖之夜》,20世纪80年代曾荣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歌词传导出一种秀美宁谧、心旷神怡的境界,把九江甘棠湖之夜写得美轮美奂、动人心扉。梅影先生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作画时又将心中蕴藏着的诗境以笔墨勾写点染出来,成为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的艺术精品。梅影先生作于72岁时的一幅“明月有情常照我,春风着意送寒香”的墨梅,用了半幅纸面描画出从云层中拱出的一轮皎月,一幅梅花从画幅下半部伸向夜空,似与月对语,画面明净简洁,浓郁的诗意和情趣扑面而来,耐人寻味;梅影先生所作《雪梅》题咏:“夜半和风到窗纸,不知是雪是梅花”,把人们直接带进一个冰雪晶莹、纯净美丽的银色世界。这些诗情画意勾画出艺术家的心灵意境。

“老梅铸就傲霜骨,腕底寒香意风流”。梅影先生已届80高龄,然而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仍勤于耕耘。梅影先生说,做艺必先做人,人难得是一个“真”字,作为一个画家,千好万好最好把自己的画画好。画梅有“三要”:要有梅之性格,梅之气质,要与梅花同傲骨,人与梅花融为一体,才能表现梅之精髓。这是一位老艺术家一生追求奉献的真谛。

(作者系江西《九江日报》社总编辑)

第4篇

1、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焦石图》,郑板桥《墨兰图》,徐悲鸿《八骏图》,齐白石《虾》。

2、郑燮,扬州八怪之一,代表作有《双松图轴》、《竹石图轴》、《丛竹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2017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咏物诗

动物诗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根本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托物言志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第6篇

一个细雨??鞯脑绯浚?液桶职帧⒙杪枰煌??登巴?胨罩莶辉兜墓飧Hビ瓮妫?懊僖桓鲇凶琶览雒?纸小跋阊┖!钡牡胤健L?担?阊┖D嵌?拿坊ㄔ缭谇?』实凼逼诰椭种擦耍??沂乔?』实劬?I兔返暮萌ゴΑK渌低辽?脸ぴ谒罩荩?胰椿故堑谝淮稳ツ抢铮?闹谐渎?耸?值暮闷妗

刚一进园,我就被那浓浓的春意所深深吸引。用鼻子轻轻一吸,那阵阵清香的空气加杂着沁人心脾的梅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站在矮矮的山丘上,往下看,漫山遍野都是争奇斗艳的梅花,有大半都是纯白色的。我走近一看,标牌上写着“绿梅”二字,“咦?明明是白色的,怎么能叫绿梅呢?”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让我再仔细观察。我再凑近看,真的是绿色的!原来,是绿梅在跟我开玩笑——雪白的花瓣间绽露出淡淡的绿色,宛若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

墨梅也不甘示弱,打开它那粉嘟嘟的瓣儿,翩翩起舞,可漂亮啦!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冕的诗《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红梅像个急性子的小伙子,它们都迫不及待地随着雾一般的雨从树枝上飘落下来:有的落在了游客的身上,有的落在了小朋友的头上,有的落在撑开的伞上,更多的都在湿湿的泥土上……

虽然一直下着小雨,但游客的热情半点不受影响——他们有的不顾一切地想把这美丽的梅花照下来;有的干脆脱下了外套,露出他们鲜艳的毛衣,与梅花拍照……

烟花三月,诗一般的季节,美丽的梅花是神奇的大自然送给我们礼物。

第7篇

金农是清代书画大家,“扬州八家”之一,被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达千卷。精篆刻,懂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生机勃发,古雅拙朴。金农从事绘画创作较晚,50岁后始作画,但由于他博览名迹,又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终成一代大家。其传世名作主要有《东吐花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杆清标图》《菩萨妙相图》《琼姿矣赏图》等。

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数幅金农绘画作品,较具代表性的有设色《黛影脂香图》轴、墨笔《梅花图》轴和十二开《杂画图》册等,或可窥其书画艺术之一斑。

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可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有金牛、老丁、古泉、稽梅主、百二砚田富翁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天姿聪颖,博学好古,乾隆元年(1736年)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历齐、鲁、燕、赵、秦、晋、吴、粤等地。晚寓扬州,以卖书画为生。因妻无子,逐不复归。金农的一生,可谓坎坷。为了生计,他贩古董、抄佛经,或为人刻砚,还曾托袁枚求写彩灯以补贴生活。王昶撰《蒲褐山诗话》记述金农“性情逋峭(būqiào),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尝不熙怡自适也”。 金农的绘画以花卉最为见长,尤爱画梅。蒋宝龄在《琴东野屋集》中写道:“冬心画梅多野梅,瘦枝如棘画繁开。淡墨晕花清有神,萧散特过王与辛。”称金农所画梅之萧散要胜过元代画梅大家王冕和辛贡。其实,金农自己曾说过,他的梅花是取法辛贡的“粉梅长卷”和王冕的“红梅立轴”,从中受益匪浅。

沈阳故宫所藏金农的《梅花图》轴(图1),为纸本墨笔,纵167厘米,横98厘米。画面上老干、细枝盘曲交柯,红梅、白梅攒聚分散,构图得宜,欹正合度,用笔老辣,墨色和谐。左上部花枝间自题“应识前身是明月,几生修得到梅花”。又以小字题款:“仙坛扫花奴金农,漫写数幅”,款下钤“金农印信”朱文方印、“寿门”白文方印,图右下角钤“养和堂印”小方印。此图以淡晕的墨色、苍浑的笔触勾染出古梅的老干,旁插入三五斜枝,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更突出了青梅如珠似玉,清纯隽雅。

沈阳故宫所藏金农的另一梅花图,即《黛影脂香图》轴(图2),为纸本设色,纵123厘米,横28.5厘米。图以墨笔画梅两枝,树干直贯画面,短枝横斜交错,枝上分别以口脂、螺黛画红花绿蕾,相映成趣。图左侧自题:“玉楼人口脂与画眉螺黛,写此小幅,但觉春光撩乱在几案间,老子与复不浅也。”后署款:“七十四翁,杭郡金农笔记”,款下钤“金氏寿门”朱文方印。图左右侧分钤蒋祖诒、孙煜峰、吴湖帆等人鉴藏印十方;画心四边满题朱祖谋、叶公卓等名人题跋、署款。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金农的《杂画图》册(图3),原为十六开,现存十二开。单开纵27厘米,横19厘米。各开分绘花卉、人物、景观之属。其中五开为墨笔,七开为设色。各开之上均有题句。在最末一开另有作者题款和钤印。全册用笔简练,自具一格,加上每开的“金漆书”题句,使作品更与众不同,让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金农的绘画功底,也可一窥他的“漆书”特征。

金农的书法(图4)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等变化而出,别具奇趣,谓之“漆书”体,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其传世书法作品非常少。

此外,金农在治印方面也颇有成就。据不完全统计,金农共有印章50余方,其中一小部分印文雷同,但篆法、刀法和外形大小均有所不同。如“冬心先生”印有10方、“金农印信”有7方、“金吉金”印有5方、“寿门”印有4方、“金氏寿门”有3方、“金农之印”“生于丁卯”各有两方。此外,“寿”“农”“金氏八分”“莲身居士”“金农私印”“洁樽论阔”“金老丁”“一日清闲二日仙”“努力加餐饭”“己卯以来之作”“与林处士同邑”“光风霁月”“金氏寿门字画”“金氏寿门”“平民三老”“龙虎丁卯”“苏伐罗吉苏伐罗”“寿”“门”联珠印等各有一方。在沈阳故宫收藏的金农作品中,这些印章多有出现。 责编 李挺

第8篇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迁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第9篇

不久前,听了一节语文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教师,激情四射,更兼配以相应的课件辅助,整节课砰砰、啾啾之声不绝于耳,热闹异常,听着如身处战场,居于闹市之中。课停,教学进入写字时间,我只觉得脑袋晕乎乎的,耳畔仍萦绕砰砰、啾啾之声,再看学生,边写字口中边念念有词:砰砰,啾啾,砰――,学生俨然无法进入写字的佳境。

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真正让学生沉下去的东西很少。是的,语文教学不是玩花样,今天,就有不少名家提出要上简简单单的语文课。

当然,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确实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件,只是课的附件,如果让它占领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失去了课堂的本位,就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为了把学习语文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简单的语文课堂教学随之而生,课标也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如何让语文课堂简约而高效,我认为教师要舍得割爱,要敢于放手,要敢于创新。

有人说没有遗憾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教学前,设计者总有无数的想法,而且老担心不面面俱到学生就不会。如果这种种想法都实施于课堂,那4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能1个小时也完不成。因此,想让语文课堂内容简约,首先教者预设的教学内容要简约。确定一个准确高效的教学目标:牵一发而动全身。古人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月光曲》一文。课的伊始,教师由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课文中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这三次弹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这样的问题创设,不仅抓住了全文的主线、重点,而且便于学生由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进入学习,从而再从局部感受文章的来龙去脉。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亦是如此。课堂以“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这一疑问引入,在学生说出“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等答案时,于老师又提出一问深究:八十万禁军教头,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五虎将之一,他的为人、人品究竟怎样?这一问题的提出,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进而让学生看到一位谦让、礼让、忍让、宽让的真君子、真英雄、真好汉――林冲。

设计者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简约,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去掉了浮躁与伪饰,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课堂内容的简约还在于教师语言的简洁明了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要应试,因为担心学生没听清、没掌握,教师总要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重复多遍,而与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不多。实际,我们反复强调的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我们不去强调的内容,学生自主研究的成果,学生未产生厌烦抵抗的情绪,反而能轻松接受。

我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和元代王冕的《墨梅》,这两首诗的末句分别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和“只流清气满乾坤”。教学这两首诗之后,我让学生随堂默写,班中43人有4人将“留”、“流”写错,有的用同一个,有的是颠倒。于是,我到班中强调这两个字,再次默写,居然有9人默错,我大发雷霆。一生嘀咕道:我本来会的,被你唠叨来唠叨去就错了。

我一听,很生气,细一想,有道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心理暗示吧。

课堂上反复唠叨,效果不佳,那就让学生交流自己如何记住这两个字的:一生说我认为于谦的清白是存留下来,而王冕的香气是在天地间流动的,像流水。这种理解不错,再次默写,没有错误。

可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让课堂内容简约了,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堂练习设计得精巧与否,也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简约高效化。

现在迁移运用在语文课堂上随处可见。迁移运用,坚持了语文课程的本位,把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作为首要任务和主体内容,让学生真正深入进行语文实践体验,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也能很好检验学生本节课的所得、所获。但,如果迁移不精雕细琢,会给人一种臃肿粗糙的感觉。

有位教师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共挖掘六处空白,六处皆让学生拓展,述说。这样一来,不仅给听者雷同之感,而且学生不断思考、述说,徒增一份厌烦,少了一份快乐与情趣。可见,适当的迁移是必要的,过多的迁移只会使课堂灰暗许多。

再者,现在教师留的作业总给学生无限大的选择空间。如作业超市,作业花园,习题乐园等,不胜枚举。这些园地中的作业题型不低于3种,学生任选。这样的作业设置,给学生自选的空间,但也让学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给听者一种随意雷同之感。这样的作业,大多属夭折型,付之东流者多,真正落实者少。好的练习设计应讲究“度”和“量”。既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又要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体现语文“文道合一”的理念,使语文味更浓。

第10篇

谁说父母就一定比子女厉害,我就不服气。今天,在我再三挑战的情况下,妈妈终于应战了。五局三胜制,我和妈妈各出两道题,由爸爸来出关键的第五题。

第一局,我选择了国画。经过三年的系统训练,我胸有成竹;妈妈虽然画画不错,但从没上过绘画班,更谈不上画国画了。比赛开始了,我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一幅山水,而妈妈用了半天才画出一座小房子,太慢了!显然,她根本不会使用毛笔,“哈哈!我赢定了!”“可不可以画点别的呀,比如说云彩、太阳?”“绝对不行,比赛过程中是不可以随便更改题目的。”我对妈妈说。因为我早画完了,便一一指出妈妈画的缺点,这一处,那一处,太多了,结局当然是我赢了。

轮到妈妈了,她选择了洗衣服。洗衣服,妈妈可是行家,家里每个人的衣服都归她,这可是她的强项。那一件件脏衣服,眨眼间经过水和洗衣粉的帮忙,就变成了一件件干净如新的衣服。不过,我想那主要还是洗衣粉的功劳,我相信多放些洗衣粉,一定能洗得干净,我充满了信心。但事实是,可能由于水和洗衣粉与我“不熟”吧,除了制造了满盆的泡泡,衣服依然没有干净,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局的比赛是背诵古诗词,这可是我的强项,《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我都会。而妈妈由于小时侯的教材和我不一样,很多诗她都没有听过。我特意挑了两首生僻的诗让她背,王冕的《墨梅》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女儿,我们能不能换一首啊?”,当然不可以啦,不费吹灰之力,我拿下了这一局。

第四局,比赛包饺子。由于我很爱吃饺子,也会包,所以我包的很快。可是由于着急,很多都没有捏紧,饺子馅都露出来了,妈妈只好又一个一个重新捏好。看到妈妈的速度上来了,灵机一动,我故意做了几个“张嘴鹅”,妈妈不得不去补救,最后我以两个饺子的优势取胜。尽管赢得有些不光彩,但终归是我赢了。

最后一局应该由爸爸出题,不过由于我已经3:1领先,所以已经是事实上的冠军了。“还用比吗?”,“不,一定要比”爸爸的语气很坚决,“你们每个人写出最少五位家庭成员的生日”妈妈很快写完了,剩下我呆呆地坐在那里。我只能写出自己的生日,虽然我喜欢吃生日蛋糕,喜欢过生日宴会,但我从来没有记住过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日。

“你赢了”父亲说,“但你也输了”。是啊,我,输了!

第11篇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 现代 回归

吴冠中说:“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会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以上参见中国美术馆“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他取了西方的经,视觉形象中的形式美感,在中国传统的意境的美的领域中,播种形式美因素,摸透了双方的家庭,扎根民族传统,把形式、意境,传统、现代等有机融合,灵活运用,创出了一条有东方韵味,又不乏西方形式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一,本土文化的迷茫。

面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我们照抄西方的教学模式,从画石膏几何体开始,然后石膏头像,人头像素描,……而今西方已完全抛弃这种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找到更好的模式来替换,难道又要照抄西方?不禁反思:我们的本土教学风格在哪里?自己的美术教育特色在哪里?现代化到底带来了什么?迷茫已经开始泛滥,谁能看到头?而今天的国画一样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国画中画女人体的多了,注重明暗过渡的多了,黑山黑石中挂着一道白瀑布的构图多了,走进美术馆,观者疑问:“怎么国画看起来都一个样儿”。评价艺术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富能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表达出来,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今,我们所看所学到的国画是否具备这样的格调?吸收其他画种的长处来丰富国画本身是一种很有时代气息的形式,但现在画坛的风格多样,姿态颇多,偏向了写实,而非写意,偏向了视觉化,而非内在美。在我们学习汲取外来画中的过程中,欠缺了对传统的传承,这种多样性已经模糊了国画的边界,不能确立民族身份,没有民族特色。就快丧失传统国画的审美观念,偏向西化,这就是国画中所谓的“现代化”其实就是被动的“西化”,我们的“国色”在哪里?

二,中西方绘画对比。

西方的艺术一贯依赖于他们的宗教和文化背景,追求一种真实的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写实画作品涌现,到了17 ,18世纪更是到了辉煌的时期。伦勃朗①笔下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也体现了宗教的生活化。他的名作《带天使的圣家族》②圣母善良可亲,完全是一位荷兰农妇的形象,笔触细腻,情景真实,目光与姿态都流露出对儿子的无比关切,传达出真切的人间母子真情,从而深深地感动了观者。鲁本斯③描绘的人体总是生机勃勃,他的《对镜梳妆的维纳斯》④《三美神》⑤画的虽是女神,却取自当代贵妇的形象,1

2体感逼真,光影及人体结构都造诣颇高。画家继承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和世俗精神,对人的生命力加以热情的歌颂与赞美,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含有享乐主义。

我们的国画是在空灵虚境的背景中产生的,特色正是灵动写意。追求“意在笔先”,“似与不似之间”,“画外意”等等,这些是我们国画的底蕴和积淀。元代墨梅画家王冕,传世之作《墨梅图》⑥塑造繁花满树的梅树形象,以墨笔画梅花一枝,劲健而充满生命力的枝条和水墨点出的繁花,极富生意,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又借梅花抒发其意志,留露出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的不满。提升了立意的精神境界。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不求“造型”,但求“风骨”,这正是国画的气韵和魅力所在。

三,回归传统。

如果我们舍弃自己的特长,去追求西方的写实,就相当于失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和特色,终究无法传承,那时再来想现代化中传统何在,也为时过晚。在传统的绘画中,一幅作品,一点一皴都是一个生命,是画者的心迹。学习国画时,讲求气韵生动,要有“精气神”,要表现画者的性情格调和精神境界。现代化的求新求变求丰富,让我们盲目,如果用毛笔来画油画,终将失掉国画的特色。全球化只是民族化一个温床而已,我们探索其中,却要彰显本色。当代缺乏一种淡然修道的自我意识。在这喧嚣的商品化社会中,难有传统的心源感悟。曾几何时陶渊明一个人留给这个世界一方田园,比他写的诗更重要。现在我们没有走进传统的勇气和执着,我们为现实为现代化所左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强调感受大自然,融情于景,不然作品哪里来的“精气神”哪里来气息。“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那一刻李白像个出世天真的阐释者,醉于自然,回归自我。有怎样高的艺术造诣,取决于有怎样的心境。回归传统,回归一种本色,一颗诗意的心,切莫让“国色”渐行渐远。

注释:

①伦勃朗: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外国美术史》第125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③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德国 1577.6.28——1640.5.30 (《外国美术史》第115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参考文献:

[1]邵大箴。《外国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年

[2]薛永年 罗世平。《中国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