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雪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麦垛]
又是一个冬天了
麦秸儿一家团圆
风来了,最多
眨眨眼,不用穿棉
头发都一乱不乱
麦秸柔软
可以作被盖
还有麻雀做伴
不愁天冻地寒
年年的麦垛高高
粮仓才满
小麻雀和老农民
才能好好地过个年
[芦苇]
还没有下雪
芦苇的头发全白了
只有我知道
你其实是个孤儿
结实顽皮,还骂过镰刀
也更有我知道
夏天的时候
你站在水里摸鱼
还和青蛙吵架
姐姐又在秋天出嫁
别愁了,让我带你回家吧
要不,你还会挨冰雹的打
[雪花]
冬天里,总是
有一些新鲜的事物
给光溜溜的枝丫带来生机
日渐坚硬的冬天
一次次砸破河面的薄冰
大朵小朵的棉花
无人纺织却簌簌落下
想起以前就是如此
阳光如织,那时
我们还互不相识
看!雪花的那张脸
使劲地想
她怎么就忽地不见了
让我们依附着逝去的低色
把冬天越走越短!
[日子已是很老很老了]
日子已是很老很老了,老得月亮已搬进水乡,江南落尽残荷
失语的岁月在岸边矜持,距我不过是一望的平米
八月桂树人间该有多少事发生,日子陷落绿树松针
清泉石上流,已收不到李白的月光
那些远方的河流,也在这时拐了个弯,山也一样
初雪大概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只是你听不到它任何的响声
就像山坡上的那棵苦楝树,望着村庄的炊烟
――远远地,你听不到她任何的声响,但日子听得见
那些斑驳篱落的对望,像是匆匆来演亦庄亦谐的戏文
每一节,都是山路曲折的人生剧情
有的时候人们已不敢举步;怕踩伤山;踩伤石头的神经;
也怕踩伤自己――一个甲子,浅浅的道行
即使举步的人们,也只是踩在一条不能直走的山路上
望得见这头却望不见那头!山里仅有的一块平地,险要眩目
背起行囊的时候,月亮――这位村子里最年长的送行者
就会把它那弯弯的根,有意地给你伸出来几支。
然后又深刻地扎进山里,那种迷人的手势千里之外也能看得见
也能把你的小魂,在异乡一块残月的阴影里,勾住
遇上一个苍老的季节还乡,它的指缝间就会有一片片叶子
自然地落下,将你思想深处的一个要害,狠狠打痛
即使再强悍的男人在倔强地和它比蛮劲,都会败下阵来
甚至连粮食也没有力气,吆喝着,翻一个身!
选个有阳光的日子,在庭院里劈柴
一生的工作也从此开始,劈劈啪啪
大斧子映亮了屋檐,雪在远山上闪光,像是惟一值得信赖的事物
叮叮当当一阵乱响,等老祖母们的厨房里涌出蒸汽
人们停下手拭一下汗打量:整齐的劈柴流着橙黄芬芳的树液
越过这些柴堆,便看见山上的白雪
没等上目光、雷、阳光和旧事开始呢喃,如潮的新年就赶来凑热闹
老祖母们便开始张罗着人们张贴起年画,把大大的福字贴倒
再一一贴住:关羽张飞秦琼敬德,麻姑观音嫦娥王母
大红大绿贴满庭院,他们看着人们人们看着他们
有一惊一乍的爆竹声传来,老祖母蹒跚走过,人与神都流泪了
有的时候日子像一匹老马,在一抹残霞和遍地黄花的旷阔处穿行
低下头,咀嚼青草,闻一闻大地芬芳
有时日子很会累,人也是,它便开始安顿那群赶路的人们
只需要片刻的宁静,他们就做着风雨兼程的梦
在日子的徒徙中,人们躺下了又不甘寂寞
他们还是要起身的,请别把泥土盖得太沉!
因为跋涉,脚下硬茧层层;除了征尘,背上行囊空空
马的鼻息悠远而温和地覆盖着大地,一呼一吸
马奔向远方,铿锵有力的四蹄,使大地飞扬
从前,此刻,聆听急促的马蹄声,时远时近
如今,已不知过完了多少个秋天
而人们正在那匹马的鼻息里,埋着头,把生活搬运回家。
作者言
“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想再也没别的什么诗句能比这更准确地表达出我内心的情愫。
我的写作,或诗歌总是离不开故里,每每要写下点东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总会是故里,还有故里的故事。父辈们每日都会在那里不停地耕作忙碌,从一年的开始,或_一年的结尾,就像是在不停地装订一本史诗,重彩的日子已挂满岁月的枝头,仿佛史诗铿锵的韵脚。诗歌的起点总是从一个春天开始,秋天自然是另一个段落,一字一字地书写。
“诗家清景在新春,杨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赏春应趁早,此时一阳初复,万象更新,草木蕴势待发,正是一年中最有生机的时节,踏青觅诗,此时最佳。
春天最先开放的就是迎春花了,山岭坡头或者路边田埂,不经意间就会有一丛丛鹅黄映入眼帘,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了。
于是采摘了两三枝迎春花,用作午间茶席上的花供。花瓶用这尊青瓷缠枝小瓶,配着藤黄迎春花瓣,简洁而雅致。茶碗用这款美浓烧“樱”茶盏,最能传达茶人喜悦心情。盏垫用这块凤凰牡丹锦垫,用来衬托“樱”茶盏最为贴切。煮水则用这款龙文堂云纹老铁壶,很有些松风桧雨的气势呢。
窗外水仙花渐次开放,虽然错过了春节花时,却恰好应了初春景致。
在我国,茶席花供由来已久。屡见于历代诗词歌赋中,如《诗经》中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蔺兮”(《诗经・郑风》)的诗句。南北朝陆凯《赠范哗》五言诗: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代张祜《穆护砂》乐府歌辞: “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以及薛涛《酬辛员外折花见遗》七言诗: “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一枝为授殷勤意,把向风前旋旋开”等。
宋词中则有姜夔《暗香》: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无名氏《满江红・梅》: “笑去年,携酒折花时。君应识”等。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已很流行,与焚香、挂画、点茶并列,称作“四般雅事”,是文人大夫和才子佳人的书斋雅供日常功课。从花品选择到花器品鉴,都有一定规矩。
明代袁中郎著述《瓶史》,对历代插花艺术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规则。譬如在《瓶史・清赏》条中说:“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石边。”袁氏《瓶史》在当时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书画作品。如仇十父《汉宫春晓图》、《人物故事图》册页,陈洪绶《清供图》、《仕女图》等,里面都有关于折花、插花场景描写。到了清末民初。传统花艺渐趋没落,到了建国后,遂成绝响。
所幸袁氏《瓶史》后来流传东瀛,形成日本花道,至今为世界所承认。中郎在天之灵,也许会得到些许慰藉吧。
去年看了一部名为《山樱》的日本影片,剧中有女主人公折花、插花一节戏。首先让她小妹找来了相应的花八(即花瓶),然后开始修剪枝叶。她的母亲闻声也过来了,并提出了修剪意见。晚上父亲来到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尊樱花,他欣赏良久,神情颇为感动。剧中插花器具以及环境设置等,都有一种古雅的美,近似于宋词和明曲的风韵,显然是受到了袁宏道《瓶史》的影响。
这些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归复,茶道和插花艺术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但无论茶品、花品取舍,还是茶器、花器品鉴,都是一门相当精深的学问,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雅致的人文情怀,否则,很容易流入低俗。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在论及茶室插花时曾说:茶室里的鲜花要如同绽放在原野中一样。这就是有名的“利休七则”。这些心得之语,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茶席布置完毕,开始冲瀹茶汤。
水是自来水,贮放于水缶中一昼夜后取用。烧水用日本老铁壶,据说可以软化水质,在云贵高原和北方很适用。水声近三沸时提铫离火,冲烫茶碗毕,开始备茶、投茶。
茶为陕南著名茶品――午子绿茶,虽然是去岁春茶,因为保鲜良好,和新茶略无二致。先将适量茶叶投入茶碗,冲入约五分之一开水,轻轻旋转茶碗,使茶叶充分浸润,接着冲入开水至六分满,静置约半分钟,一碗茶汤就冲瀹好了。首先礼佛,然后啜饮。茶汤入口,甘滑鲜爽,清香满口,依稀能感受到春天的氤氯气息。
一、两者生平简介
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都是十分惹人注目的君王,同时是两位故事性很强的人物,他们虽在政治上并无所作为,但在艺术的造诣上却是高山仰止的。宋徽宗,名赵佶,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并于元符三年即皇帝位,是为北宋第八任皇帝。据《宋史.徽宗本记》中云:“徽宗.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宋邓椿在《画继》中对于宋徽宗艺术才能有如下判断,从中可窥见其艺术成就之高,其云:“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南唐后主李煜,史称李后主,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继位。李煜在艺术上极具才能,其醉心翰墨,诗书画样样精通且深谙音律。可以这样说,宋徽宗与李后主二者均是驰骋艺坛倜傥风流的强者,国家政治上的弱者。
二、书画风格之比较
1、书法风格之比较
宋徽宗“瘦金体”作为其独特书风,有其自身的特殊笔墨表现方式,总体来说风格清新健雅、风骨遒劲,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宋徽宗传世作品繁杂且大都夹杂与书画题跋之中,通过对其传世作品和书论的分析,后世大体认为宋徽宗书法应是初学薛稷、薛曜二兄弟,进而又汲取黄庭坚之书法营养。宋代蔡在《铁围山丛谈》中有曰:“(徽宗)初与王晋卿诜、宗室赵大年令穰往来。二人者,皆喜作文词,妙图画,而大年又善黄庭坚。故陵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时亦就端邸(即端王府)内知客吴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后人不知,往往谓佑陵画本崔白,书学薛稷,凡斯失其源派矣。”另外,明代陶宗仪也在《书史会要》中曰:“(徽宗)万几之余,翰墨不倦。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要是意度天成,非可陈迹求也。”但是,是否就可以认为宋徽宗书法只是单单吸取这三者呢?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众所周知,褚遂良楷书助筋骨,欧阳询楷书重瘦硬,这恰如宋徽宗“瘦金体”总体的健雅遒劲风格一致。所以说包括褚遂良、欧阳询他们的书法在一定意义上,应该都是对宋徽宗“瘦金体”的形成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况且,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思想层面上,诸如宋徽宗信奉的道家思想、文人情怀等对于“瘦金体”的理论的指导作用。所以,宋徽宗“瘦金体”是杂糅各家,取众人之所长而形成的。李后主的书法如其诗词一样透露着清新婉约的气息,他不喜欢字,说其如田间老汉略显粗鲁。只可惜如今,李后主书法真迹已不多见,且鲜有人知。后世一般认为,今藏于博物馆内的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上的标题也被认为是李后主之真迹。李后主书法初学柳公权,进而学习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彦之等人,最后溯源魏晋书法大家钟繇、卫铄、王羲之。应该说李后主对于魏晋时期的书法最为推崇,也对此朝书法钻研用功最多,其摹仿程度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此种说法在《天禄识余》中就可佐证,其曰:“《笔阵图》乃羊欣作,李后主续之,今陕西石刻,李后主书之,以为王羲之,误矣。”另外,李后主与宋徽宗一样,不仅仅致力于对古法孜孜以求的学习,更是更注重自身书法风格的创新。以阳刚华丽、古朴顿挫的“错金刀”之法最为其代表。李后主“错金刀”之用笔是利用其手部的颤笔技巧,使其线条成苍劲顿挫之状。宋陶谷撰《清异录》中曰:“后主善书,作颤笔曲状,犹如寒松霜竹。”而关于李后主书法的结体和布局,在《皇宋书录》中张舜民曾跋李后主曰:“江南后主书杂说数千言,及德庆堂题榜,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似非笔力所为,欧阳永叔谓颜鲁公书正直方正,似其为人,若似书观,后主可不谓直倔强丈夫哉。”
2、绘画风格之比较
宋徽宗同时痴迷于绘画,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在后世的眼中,宋徽宗甚至是达到了“艺极于神”的地步,对其推崇者代不乏人。南宋张在《画录广遗》中曰:“(徽宗)用意兼有顾、陆、曹、吴、荆、关、李、范之长;花竹翎毛,专徐熙、黄筌父子之美写江乡动植之物,无不臻妙。”可见,宋徽宗绘画以其天纵之姿,同其书法取法之策相同,同样是杂糅各家之长,然后自出机,将自然之趣与精工笔法、雅致的色彩相融合。邓白在《赵佶》中对宋徽宗花鸟画有一段评价,其曰:“赵佶的花鸟作品,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观察周密,重视形似。赋采华而不俗,重而不板。用笔挺秀灵活,与它的瘦金书法有共同特色。从画面上流露出来一种富丽气氛,一望而知是吸收了黄筌父子的风格,而又有所发展,造型更加生动,构图也更简练。一幅之中极少有多余的笔墨,而丰神飘逸,气韵高妙,表现出花和鸟德精神特质,给人以优美高贵和愉快的感受,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邓白对于宋徽宗花鸟画作品的认识可谓是高屋建瓴般的,其分析徽宗作品往往是用笔精细,勾线力道十足且气韵高雅,这与其“瘦金体”清劲高妙的气韵风格确有共同之处。诚然如此,宋徽宗书法与绘画确实是相互汲取营养,同时又都重视筋骨、气韵,都喜欢去追求一种清新雅致的风貌。李煜李后主同赵佶宋徽宗一样,都是艺术全才,诗词、书法、绘画已是皆臻妙绝的境界,同时两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除了其自身敏锐的艺术感知外,应还与其特殊皇家身份有直接关系。关于李后主绘画,在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就有记载:“后主,才识请瞻。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金陵王相家有家禽,花木、李忠武家有竹枝图,皆为稀世之物。”可见,李后主的绘画之法在其朝代就十分推崇,其绘画成就同样影响深远。李后主、宋徽宗之于绘画取法,是不可避免受到其自身书法的影响的。宋徽宗勾线之法应与其“瘦金体”有所关联,而李后主绘画之法也应与其书法中“金错刀”“、铁钩锁”有关。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就有一则记载李后主作竹之法,其中涉及此说法,其云:“世传艰难李主作竹,自根至梢,极小者,一一勾勒,谓之铁钩锁,自云,惟柳公权有此笔法。”总而论之,李后主的绘画风格应该是重自然率真之神韵、注重筋骨线条之勾勒,可惜李煜没有绘画作品传于后世,饶有遗憾。
三、诗词风格之比较
宋徽宗赵佶本人的学术思想上有明显的文人价值取向,这种泛文人化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其书法、绘画之中,在其诗词创作中也有所体现。邓白在《赵佶》一文中曾这样评价其诗才:“至于赵佶的诗才,为他的书画所掩,不以诗名世。然从他的题画诗中,不论五绝或七律,都流丽清新,格律谨严,显示了宋诗的本色足见他诗、书、画可称‘三绝’,非附庸风雅者可比。”宋徽宗赵佶资质聪慧,不仅体现在书画方面,诗词领域也造诣颇深。如《徽宗诗集》后记中云:“徽宗聪敏,实由天纵,特非帝王之材略。无论诗文词赋,为艺苑英才所不及”有此可见,宋徽宗不仅工于丹青之法,同时在诗词上也卓有建树,其诗词风格大多文人一路,被金人囚禁期间也曾作过些许凄凉、婉约的诗句《,宴山亭》《、醉落魄》都是出于这位皇家才子。现如今其诗词之作大都被诸如《,二家宫词》卷上(宋徽宗)、近人曹元忠所辑《宋徽宗词》所收录。李后主李煜,其诗词实乃五代之冠。其性格特点也如同宋徽宗一样,他也是位情感丰沛、醉心于艺术的天子。其诗词大体以时间为节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前期风格大多柔美妩媚、充满糜烂的宫廷气息;后期风格随着其人生轨迹跌宕,转而题材丰富、风格清新、感情真挚而深远。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曾提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从这个意义是是否可以说,李煜是日后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诗人的先行者,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诗词代表作,如《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现今见《新五代史》卷六二,录有《南唐二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