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

时间:2023-05-30 10:4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知识

第1篇

一、规律记忆法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开动脑筋寻找规律帮助记忆。

例如:在记各物理量的单位时要记住,“兆(M)”、“千(K)”、本位、“毫(m)”、“微(μ)”等级别依次为1000倍的关系。

二、浓缩记忆法

心理学表明:“识记材料的数量和记忆效果有很大关系。”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的难度也越大。缩记法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把内容冗长的物理知识高度概括起来,以减少识记材料的数量,达到记少忆多的目的。这种方法适于记忆内容较长的物理规律、作图方法等。

例如: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可缩记为“看、放、读、记”。其具体内容是:①看,指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指尺要放正,不能歪斜;③读,指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一下位;④记,指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定要写单位。

三、实验记忆法

物理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是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超重、失重”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则可用弹簧秤和钩码演示在超重和失重情况下,秤示数的变化情况,用盛水的塑料瓶(瓶底部和盖上有小孔)演示在完全失重情况下,水不流出的现象,使学生联系这些现象记忆相关知识。又如:制作“土电话”、“潜水艇模型”;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模拟家庭电路”;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简单的磁现象”,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等。学生对自己动手做过的实验或观察到的现象印象深刻,且记忆持久。

四、故事记忆法

将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趣闻讲出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这样学生在回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自然巩固了相关的物理知识。

例如:物理课本中有“手抓子弹”、“曹冲称象”、“死海不死”等许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听故事时精力集中、求知欲强,若能适时分析,易使学生记住故事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

五、口诀记忆法

老师在课堂上会告诉我们一些自编写的口诀、顺口溜。其实这些口诀非常有效也非常有趣。若能把这些口诀记住,有很多的知识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例如:对惯性理解的口诀:“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力的图示画法口诀:“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画尖尖、最后数据标尖边。”凸透镜成像:“实倒虚正” ,“物来像去”。又如:安全用电口诀:“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座,火线接进保险盒,再过开关进灯座。”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学生对两种电路(内接法和外接法)误差来源及如何根据实际选择电路感到难度较大,若编成歌诀:“外接V分流,适合低电阻;内接A分压,高阻应选它。”则极大的降低了记忆难度。经常使用一些口诀、顺口溜能积极有效地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一种巧妙的、用途广泛的记忆方法。它可以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晦涩分散、枯燥无味的材料,变得诙谐幽默、流畅易记、轻松有趣。谐音记忆的核心,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似的话,来帮助记忆。

例如:摩擦起电现象中,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可用谐音法记作:“拨正”(玻正)、“胶布”(胶负),这样能轻而易举记住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又如:物距μ与像距v的字母易搞混淆,为此,只要记得:物距的“物”读音与拼音字母的“μ”读音相同,凡提到物距时,就谐音地联想到拼音字母“μ”,这样就把μ与v的物理概念区分清楚了。

第2篇

小小秤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致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融化时需要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由于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容易破裂。

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形成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

――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前沿知识 渗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步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阶段,物理学为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作为公共课的大学物理课程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面临课时少、内容多等客观因素情况下,教师总是回避和忽视物理教学的现代和前沿知识的介绍。其实这是一种不妥的认识和作法。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现代物理和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前物理学前沿正在研究的热门科学难题,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其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唤醒神圣的好奇心,更是时展的需求。

1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

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在不断地提出假说,并经过实验验证,对提出假说进行完善或者摈弃的过程。在现代物理和前沿知识的研究中这一思想体现得尤其突出。例如:“玻尔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揭示微观世界基本特征的前景,为量子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不愧为爱因斯坦的评价——玻尔的电子壳层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玻尔理论也有其局限性:这个理论本身仍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且其理论又与经典理论相抵触.它只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在解决其他原子的光谱时就遇到了困难。如把理论用于非氢原子时,理论结果与实验不符,且不能求出谱线的强度及相邻谱线之间的宽度.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等)看作是经典力学中的质点,从而把经典力学规律强加于微观粒子上(如轨道概念)而导致的。可见,科学的进步就是有继承才有发展,继承必须寻找正确的方法,科学的继承方法就是有批判地继承,这样才能前进。我们的大学物理教学就是应该通过向学生灌输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2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过程十分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般能力而言,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它表现在对问题明确后,立即作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向深层次探索和研究,从联想中得到相关结论,或者从特殊拓延到一般,寻求更有规律的东西。现代物理知识就极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介绍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后,学生就会由光对物质的作用而与电场、磁场联系提出光周围是否存在“光场”类似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对促使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有利的。

3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有利于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

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厌学和畏难情绪,这与内容枯燥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量地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和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好奇和兴趣对人类的学习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某问题有了好奇心,就会对如何搞清问题的实质、怎样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动力;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近代物理技术如光纤、光电效应、激光、超导等的实验和在各领域内的应用的介绍又极大地唤醒学生神圣的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技术,高温超导线材能耗低,通电能力是相同截面积铜导线的100倍以上,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电机、超导限流器、超导磁分离器、超导磁共振成像(MRI)、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悬浮列车等应用产品的研发,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不仅能起到起点缀的作用,更重要是能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唤醒神圣的好奇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有许多问题是不能用经典物理解决的,必须要用近代物理才能解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更是时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生产突飞猛进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加竞争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主要是教育的竞争。而大学物理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投入这场竞争中。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是青年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起着突出的作用。因而,它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科技发展的程度。所以,大学物理教学不能裹足不前,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知识 形成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9-01

1 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大量的物理现象表明,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比较抽象概括出来的,而就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性的,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现象,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综合实践、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再使概念形成的过程给展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教学时,学生对“力”的表象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力时怎样产生的?怎么去判断有力的产生呢?

(2)同样两个人,如果使用对等的力各击一拳,谁受的力作用会更大?

(3)如果我们把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进行对比谁受的力大谁受的力小,应该怎么做才能比较的出来?

此时,就需要我们的物理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三个问题,那么力是怎样产生的或者力有什么作用,这两个结论就不难想象出来,进而“力”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2 理解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大多数定律都和实验挂钩,是前人进行无数次反反复复的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物理方法,使物理现象再次展示出来,根据物理事实的分析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物理规律,把重点放在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方法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学“牛顿惯性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材首先是从伽利略的“经验分析”,在经过笛卡尔的的“进一步补充”,最后才过渡到牛顿定律的“总结概括”这一个历史推进过程。

3 注重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

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虽然会做题目、会解题目,但是对于解题的思路过程往往都说不前因后果。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解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中,让学生分别透过空瓶子(一个盛满水的瓶子)去观察一同学的脸,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透过装满水的球形烧瓶可以看到一同学倒立、缩小的像,尤其是在学生观察到这一种情况时会觉得特别的惊奇。而透过没有装水的瓶子就看不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就个问题,说明缘由。因为装满水的瓶子其实就相当于一个透镜也就是凸透镜,学生观察到的其实就是凸透镜成像的道理。如果让乙同学更近地靠向装满水的瓶子,还能出现到倒立、放大的像,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的放大镜观察纸上的字,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来了,都会想来一试。紧接着可以提出了以下思考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装了水的瓶子出现这种状况呢?

(2)如果用改成透镜进行观察会出现什么原因?

(3)距离的远近为什么会影响成像的不同?

经过教师这样的有效引导学生就会去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凸透镜能构成不同特征的像。那么接下来就要通过实验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跟同学的交流合作,探索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通过探究过程有自己的结论,体验到成就感。老师只要通过相关例题进行分析,重视学生的解题思路,就可能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4 重视解题方法的过程

第5篇

物理科学生活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下面一个例子: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第6篇

物理是很多初二、初三的学生都在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是就其他科目来说,初中物理是一个学生不怎么熟悉的科目,那么你是不是想问初中物理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竞赛知识点提纲提纲,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来阅读一下吧!

初中物理竞赛知识点提纲提纲力学部分

一、速度公式

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二、密度公式(ρ水=1.0×103 kg/ m3)

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 ρ水>ρ冰 v水

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

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

三、重力公式

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

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

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F1l1=F2l2 F1 /F2=l2/l1

五、动滑轮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

六、滑轮组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

七、压强公式(普适)

P=F/S固体平放时F=G=mg

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 =102dm2 =106mm2

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

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

九、浮力公式

(1)F浮=F’-F (压力差法)

(2)F浮=G-F (视重法)

(3)F浮=G (漂浮、悬浮法)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排水法)

十、功的公式

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

十一、功率公式

P=W/tP=W/t=Fs/t=Fv(v=P/F)

十二、有用功公式

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

十三、总功公式

W总=FS(S=nh)W总=W有/ηW总= W有+W额 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

η=W有/W总  η=P有/ P总

(在滑轮组中η=G/Fn)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学部分

十五、热学公式

C水=4.2×103J/(Kg·℃)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W=UIt=Pt=UQ (普适公式)

(5)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6)U1/U2=R1/R2 (分压公式)

(7)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 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三、知识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

第二章 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

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1)雾、露――――液化

(2)雪、霜――――凝华

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第四章 光现象

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5.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26.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8.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9.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0.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3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5.平行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图:

通过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

36.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原理);

(2)当f

(3)当u

另:当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用来测焦距)

当u=f时无法成像。

37.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8.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眼患者戴的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39.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1kg=1000g 1g=1000mg

40.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1.密度的计算公式。

42.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体积,用公式计算出该物体的密度。

43.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体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即热胀冷缩。

(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

44.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第七章 力

45.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7.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8.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49.重力: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第八章 运动和力

50.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1.二力平衡的条件:

(1)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在同一条直线上。

52.平衡状态:

(1)静止

(2)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为0 N。

5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第九章 压强

54.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大小

55.压强的计算公式。

56.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在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57.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58.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为760mmHg,即1.013×105Pa 。

59.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60.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第十章 浮力

61.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6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即F浮=G排=ρ液gV排。注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63.轮船是利用漂浮的条件F浮=G物来工作的。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4.求浮力的几种方法:

(1) 称重法: F浮=G-F拉

(2)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 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ρ液gV排

(4) 漂浮或悬浮法:F浮=G物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65.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66.功的计算:W=FS

67.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8.功率的计算:

( W=Pt )功率的推导公式:P=Fv

69.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且运动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较大。

70.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7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和物体的材料、性质有关。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72.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7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1L1=F2L2

74.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 F1

(2)费力杠杆:L1F2 费力省距离;(镊子、筷子)

(3)等臂杠杆:L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天平)

75.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杠杆,可以省一半的力。

76.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重物,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且物体升高“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s=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77.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斜面的机械效率

第十三章 热和能

78.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

79.分子热运动:

(1)内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80.扩散现象说明: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8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8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

83.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3)热量的计算:Q吸=cm(t-t0) Q放=cm(t0-t)

84.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等。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85.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最常见的热机是内燃机,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86.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其中,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工作时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87.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

公式:Q=mq(q为热值)。

88.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89.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1)使燃料充分燃烧 ;

(2) 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3)机器零件间保持良好的、减小摩擦。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90.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2)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9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92.电路的基本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元件;

(4)导线:连接电路。

93.两种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

94.电流表的使用:

(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串联;

(2)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3)选择合适的量程(0~0.6A; 0~3A)

95.电流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符号是“A”。

96.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即I串=I1=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并=I1+I2)

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97.常见的电压值:家庭照明电路电压220V;

一节干电池1.5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手机电池电压约3.7V。

98.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符号V,还有KV和mV。

99.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电压表的“+”接线柱连接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接线柱连接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

(3)选择合适的量程(0~3V; 0~15V)。

100.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串=U1+U2)

(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电源电压。(即U并=U1=U2)

101.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符号Ω。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102.滑动变阻器:

(1)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2)接法:必须“一上一下”

(3)作用:①保护电路;  ②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103.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0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R串=R1+R2 (R串大于R1,R2)

105.测小灯泡的电阻

(1)原理:欧姆定律

(2)方法:伏安法。

(3)注意事项: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②闭合电路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阻值最大处;③接通电路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多次测量时从该电压逐次降低。④应多次测量,最后计算电阻的平均值。

第十八章 电功率

106.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电功的符号是W。公式:W=UIt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电功的单位:焦耳(焦,J)。电功的常用单位是度,即千瓦时(kW·h)。

107.电能表:1kw﹒h=3.6×106J

108.电功率定义式:

电功率计算式:

109.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0.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1)原理:

(2)电路图与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相同。

(3)多次测量求出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111.电功率与欧姆定律的推导公式:

11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公式: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

113.家庭电路的组成: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开关、用电器、插座、导线等组成。

114.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情况:

(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

(2)双线触电:站在绝缘体上的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115.触电急救常识:发现有人触电,不能直接去拉触电人,应首先切断电源或用绝缘棒使触电人脱离电源。

发生火灾时,要首先切断电源,决不能带电泼水救火。为了安全用电,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16.安全用电:

(1)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①短路 ;②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2)保险丝的特点: 电阻率大、熔点低。

保险丝的作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发热熔断,切断电路。

(3)电压越高越危险;不能用湿手触摸用电器;注意防雷。

第二十章:电与磁

117.磁现象:磁性、磁体、磁极、磁场、磁感线、磁化等

118.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119.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120.电流的磁效应:

(1)实验:奥斯特实验

(2)内容: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12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122.安培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12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线圈匝数以及有无铁芯有关。

124.电动机的原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125.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英国 法拉第)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传递

126.电话: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第一部电话

(1)基本结构:主要由话筒和听筒组成。

(2)工作原理: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127.电话交换机:可以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128.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129.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130.光纤通信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131.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32.能源的分类(方式一):

(1)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柴薪等。

(2)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133.能源的分类(方式二):

(1)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食物、柴薪、地热能、沼气、潮汐能等。

(2)不可再生能源:凡是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134.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

(1)裂变:链式反应。

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核电站中进行的都是核裂变反应。

(2)聚变:热核反应。

氢弹爆炸的核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

135.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1) 利用集热器加热物质;(热传递,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2) 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136.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137.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保持不变。

138.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足够丰富;

(2)足够便宜;

(3)技术成熟;

(4)安全清洁。

初中物理知识点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是王道:

对于初中的物理来说,都比较容易,不少都是基本概貌念,主要是让学生先认识一些简单的物理现像,所以基本概念要分清,基本规律要熟记,基本方法要记住。

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有针对性的,能反复让学生理解定义和概念,一定要独立地完成,在做作业时学会思考物理现像和物理的思维方法,不少学生不注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质按量完成,而是把时间浪费在课外题上,不注意抓基础,初中是基础的培养。

重视物理过程,重视辅助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1、死记硬背?要得!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页,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论,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完成一定量初中物理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3、物理记忆以表象为载体,表象是人们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在活动时,痕迹的再现或恢复就成为表象。

如,我们要理解G=mg这个公式,就可以借苹果落地的图像痕迹为载体加以理解:苹果有质量,在地球上有重力,苹果才始终落地。

第7篇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鼓面碎纸屑跳动;

吊着的小球被振动的音叉弹开

(碎纸屑、小球的作用为把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放大成明显、易观察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或者转换法)

2、传播:声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传播

3、介质

分类: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举例:宇航员在太空不能直接对话

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4、声速

声速与介质种类

、介质温度有关

V固>V液>V气

空气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15℃空气,声速:340m/s

ƒ回声测距计算:s=vt/2

声波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的现象叫回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

通过人耳:物体振动产生声波介质骨膜振动听小骨振动

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声: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骨头听觉神经大脑

‚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

举例:贝多芬失聪后利用骨传声创作乐曲;

咀嚼口香糖、饼干觉到的声音比周围人感觉到的更大

2、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距离不同,导致声音传入两耳的时刻、强弱、步调不同

双耳效应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其他应用:双声道立体声

第四章

、声音的特性(超级超级重点)

1、乐音三要素:

音调:声音高低称为音调,频率大则音调高

(每秒振动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符号:Hz,人耳听觉频率

可听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

‚响度:声音强弱叫做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

(振动幅度的大小称作振幅)

ƒ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例:

音调:小提琴改变琴弦松紧(定弦),改变音调

吸管长度不同,吹气音调不同

养蜂人区分蜜蜂是否采蜜

暖水瓶灌水声音变化

一玻璃杯先后倒入不同量的水,细棒轻敲,频率不同

医生检查病人腹部积水

女高音音调高于男低音

响度:男低音响度大于女高音

震耳欲聋

音色:人耳能区分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声纹锁的原理、只闻其声便知其人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来源: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

‚环境保护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

2、噪声强弱:听觉下限0dB,理想安静环境30-40dB,超过50dB影响休息,

超过70dB影响学习工作,超过90dB影响听力,150dB失听力

3、控制噪声的途径(重点)

声源处减弱(例:消声器、无声手枪、禁止鸣笛等)

‚传播过程中减弱(例:远离噪声源、隔音板、关闭门窗、设立屏障或植树等)

ƒ人耳处减弱(例: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的特点

1)声能传播信息:

举例回声定位(蝙蝠利用超声波夜飞、声呐测距、超声波检测物体)

‚B超(是超声波)

2)声能传播能量:

举例,超声波清洗污垢、超声波治疗结石、

声波熄灭烛焰、造成破坏、超声波除尘、

超声波焊接

3、次声波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以及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很远,很容易绕开障碍物,且无孔不入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小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例: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③分类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快速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气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二、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明矾、奈、各种金属等

熔化图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硬-软-黏-稠-稀,最后变为液态。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

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

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段处于液态;

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

DE段于液态,

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处于固态。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两种方式:蒸发

沸腾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液面上方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图象: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完成这一过程都需要吸热。

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下进行

只在一定温度下(沸点)进行

发生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剧烈程度

缓慢的

剧烈的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的过程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4、注意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实例

(1)大气循环中

①属于液化的:云

②属于凝华的:雪

冰花(在玻璃窗的内侧)

(2)干冰(固态CO2)

①人工降雨

当干冰撒到空中,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降雨

②舞台效果的烟雾---

把干冰撒到舞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看到的烟雾。

(3)“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①夏天吃冰棒,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珠。

②开锅冒的“白气”,是锅里冒出的水蒸气(无色),遇到锅外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

第三章

光现象

知识点归纳

一、光的色彩

颜色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

光的色散: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色光的混合: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物体的颜色:

我们所看到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我们看到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和它颜色不同的光

例如:红色玻璃只能透过红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和它颜色不同的光

二、人眼看不到的光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

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三、光的直线传播

很重要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举例:激光测距、影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四、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举例:牙医使用、潜望镜、照镜子、

湖水倒影、水中月镜中花

3.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五、光的反射

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3.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球面镜

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第四章、折射

透镜

(一)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折射角与入射角存在相等、大于或小于的关系。

属于折射现象的:凸透镜成像(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筷子放水中弯了

、看水中鱼位置比实际高

(二)

透镜

1、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2、透镜示意图:

凸透镜:

凹透镜:

3、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a.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透镜由两个球面镜构成,固有两个球心)的直线

b.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c.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d.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像的绘制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如下图: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经凹透镜后__________,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________(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__________;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5、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成像大小

虚实

物像位置

像距(v)

应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v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u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片、投影仪

u

=

f

不成像

u

f

放大

虚像

透镜两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缩小;物在间像在外,物在外像在间”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照相机与眼睛

a.

人的眼睛与照相机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使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老花眼需佩戴凸透镜。

2、望远镜与显微镜

a.

构造:由两个透镜组成,分为目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和物镜(靠近物体的透镜)。

3、投影仪: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Km---------m--dm—cm—mm-----------um---------nm

10

10

10

10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二、速度

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3.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三、直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四、世界是运动的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改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第8篇

例1跳水运动员从离地面10 m的平台上跃起,举起双臂直体离开平台,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多少秒?

解析以最高点为临界点,运动员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为上抛运动,发生的位移s1=0.45 m,所用的时间设为t1,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得s1=gt21.

运动员下落至手触水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发生的位移s2=10.45 m,所用的时间设为t2,列出s2=gt22. 代入数据求得t1+t2=1.7 s. 这是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总时间.

点评同学们在解题中有两个难点:(1)不能正确建模(将运动员的重心当成质点来看待);(2)不能准确描述s2的大小.

二、跳高

例2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越过1.8 m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取10 m/s2)()

A. 2 m/s B. 4 m/s C. 6 m/s D. 8 m/s

解析某同学身高1.8 m,以重心为研究对象,起跳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把Δh≈0.9 m代入2gΔh=v2求得v大致与4 m/s接近,故选B.

三、跳绳

例3跳绳运动员质量m=50 kg,1 min跳N=180次,假设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试估算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解析跳绳运动员跳跃周期T= s= s,每个周期在空中停留时间t1=T= s.

由于运动员跳起后做上抛运动,故v0=gt. 运动员克服重力做功W=mv20,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P=. 代入数据求解得P=75 W.

四、跳伞

例4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在离开地面H=224 m的高度水平飞行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 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a=12.5 m/s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 为了安全,运动员落地时的速度最大不超过v=5 m/s,求运动员展伞时离开地面的最小高度h.(假设运动员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忽略不计,取g=10 m/s2)

解析运动员离开飞机后,在竖直方向上先做自由落地运动,然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其在离地面h m时展伞,此时速度为 v1 m/s,且落地时的速度恰好为v=5 m/s,由题意可知:

v21=2g(H-h),即v21=2×10(224-h).

v2-v21=2(-a)h,即52-v21=2×(-12.5)h.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h=99 m,v1=50 m/s.

五、跳起摸高

例5小明同学的身高h1=1.8 m,质量m=65 kg. 他的一只手举起时,地面到手尖的高度为H1=2.2 m. 他用力蹬地,经t= 0.45 s竖直离地跳起,设他蹬地的力大小恒为F=1060 N,则他跳起可摸到的高度H为多少?(g=10 m/s2)

解析人在蹬地的过程中,开始时人的重心下降,蹬地后重心上升,人向上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离地时获得一定的速度v,然后以v为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 设人的重心上升的高度(即他跳起的高度)为h2 m,则F-mg=ma,v=at,h2=v2/(2g).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h2== m≈0.4 m .

小明同学跳起可摸到的高度H2=H1+h2=2.2 m+0.4 m=2.6 m.

六、跳台

例6某体重为750 N的人从2 m高的平台上跳下,下落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方法缓冲,使自身的重心再下降一些,避免发生骨折. 设该人胫骨的横截面积为3 cm2,胫骨能承受的抗压强度为p=1.5×107 N/m2. 此人至少使自身的重心再下降多少米,才不会发生骨折?

解析依题意知,胫骨能承受的最大作用力N=pS. 对人运动的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mg(h+x)-2Nx=0. 解得重心再下降的距离x=18.2 cm.

七、撑杆跳

例7下图表现了撑杆跳运动的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 下面关于撑杆跳运动员在这几个阶段中能量的转化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助跑阶段运动员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人和杆的动能

B. 起跳时运动员的动能和身体中化学能转化为人和杆的势能和动能

C. 越过横杆后,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第9篇

1.拥有共同区间

数学与物理有一部分是完全重合的.同时,数学与物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果的唯一性.数学与物理的逻辑性都十分严密,每个步骤都必须环环相扣,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使结果不正确.而且数学与物理的习题结果永远都是唯一的,不论以什么解题方法来解答习题,最终结果都是一个固定值不会改变.所以,有一部分数学知识就可以运用到物理习题的解答中去.

2.数学学科更趋向于解决问题

与物理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更趋向于解答问题从而得出结果.而物理学科注重的要点更偏向与实验的过程.所以,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明了地解决问题,是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的.例如:如图所示,若电源的电压一直保持不变,当开关3与“相连时,电流表、与、的示「a-O—0-|数比是3:5,当开关S与6连接时,电流表、与、的示数比拓是2:3,求氏与民的电阻比.1|——这道题的解法应为:假设尽与足的电流分别是/,与A,根据题意可得出1八+/2=3/5;根据定律可算出///2=3/2;由于圮与尽是并联,因此能够得出尽/&=3/2;分析当前开关S与b连接时,圮与构的电流分别是与/3,那么就可以的到a_//3=2/1,又由于尽与是并联,所以能够得出巧/民=2/1,由此,可以推算出=3/4.所以,这道题的最终答案就是3/4..

二、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初中物理解题中

1.正确引导学生

初中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物理,直到升人初中以后才开设了物理这门学科,所以初中生对物理学科是完全陌生的.而数学学科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学科,所以对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学生都是比较熟悉的.学生刚一接触新学科的时候都会感到很难,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导学生解答物理习题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融人到陌生的物理习题的解答方法中,这样既能降低物理习题的难度,也能使学生对物理习题不再陌生.

2.处理好学科间的交叉

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是存在重合的一部分,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合,有一部分数学知识是无法应用到物理解题方法中的.因此,教师要帮学生归纳总结出能够应用在物理习题中的数学知识,和不能在物理习题中的运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不至于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处理好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把跟物理习题没有交集的数学知识剔除出去,减少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中的弯路.

3.注重物理实驗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课外知识;培养

中学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逐渐认识自然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并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

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三种途径:①注重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的教学;②让学生接触实际物理问题;③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能够融以上三种方法于一体,对学生进行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生对自然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的认识。

一、物理课渗透课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那些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创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向学生渗透“警眼”和“警眼的光学原理”知识(透过大门上小孔内的玻璃片,室内的人可以看清室外的人,室外的人却看不清室内有没有人),让学生观察并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提问题。①你在室内看到了什么,又在室外看到了什么?(室外是个缩小的人——一个缩小的虚像,在室外看室内什么也看不到。)②玻璃片是什么?(原来是一枚小小的凹透镜)。③警眼怎样安装?(警眼中的凹透镜装在靠近室内一边门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简易的警眼、望远镜、三棱镜等。这样,既可以巩固书本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物理课渗透课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现象,获得有关感性认识的源泉,是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和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地向学生讲解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准确性和持久性,提高学生物理观察和物理学习能力。如蛋壳的学问:取半个鸡蛋壳,先让它的凸面朝上放在桌子上,取一只削得不太尖的铅笔,在离凸面顶部10cm~15cm高处笔尖朝下垂直落下,撞在蛋壳顶部,结果蛋壳毫无破损。然后把蛋壳反过来放置,重复上面的实验,结果蛋壳被戳穿了。人们经过研究,在工程上采用薄壳基础要比实心基础节约混凝土30%~50%。另外,让学生感受骑自行车时的平衡问题、日食月食的发生过程、月亮走我也走等现象。

三、物理课渗透课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某一学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的教学。在学校,学生能否对物理产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语言和表情是否生动、板书是否能吸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为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除把握好课堂各个环节以外,更应该及时、适时向学生渗透与当时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讲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一节后,给学生讲“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然而,三个和尚都肯出力,就一定有水喝?用一根特殊的杆棒,棒有三个方向,互成120°,中间挂着一个水桶,他们同时沿杆的方向用力,则寸步难行,大家没水喝。从物理学的角度,根据力的合成法则,三个力大小相等,互成120°角且在同一平面上,其合力为0,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小鸟撞飞机的事故,荡秋千的学问等,都可以向学生讲解,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以正确的知识对事物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作出正确结论。

四、物理课渗透课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及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事例,结合近代物理学的伟大成就,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发展的辩证过程,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良好途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观点、量变质变观点等,使学生具有创新、怀疑和进取精神。如原子物理的发展,从汤姆逊的西瓜模型到卢瑟福的行星模型,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台阶,从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到波尔理论,使原子物理理论又一次得到发展,最后波尔理论又让位于新的理论——量子力学。这充分体现了人们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五、物理课渗透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向学生讲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海外华裔科学家的成就。这样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教学水融地结合在一起。

在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给予适当补充,要和讲授内容相一致,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和听课情绪,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适量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2]叶奕乾.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3]邢.物理·技术·社会[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第11篇

一、物理知识网络结构

纵向:力、电、光、原

横向:必修68个考点,选修3-4、3-5共有31各考点

网络:现象、概念、规律、思想、方法

新考纲的整体框架和考点内容、能力要求、题型示例都没有太大变化,根据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分析,理综试卷的物理部分试题仍然以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为主,即涉及到力学和电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场与磁场、电路、电磁感应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等。对选修的3-4、3-5的内容继续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在选择题中,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的理解,计算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题侧重考查仪器的使用和考纲中规定的某个实验的操作以及对实验原理的迁移和探究能力。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难度较为稳定。

二、一轮复习构建整体框架

一轮复习课上,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应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局部知识与教材整体内容的关系,每一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于区别。通过梳理,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就能十分条理、系统化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了,便于贮存在大脑中,有利于记忆,不易遗忘,目的在于使用时可以十分快捷的提取。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写出本章小结,主要总结物理量、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典型习题、存在问题。知识经过梳理后,使学生加深了对某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容易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便于学生发现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规律、方法和手段,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品质。构建高中物理知识网络的整体框架。

三、二轮复习突出物理方法

二轮复习要树立打通意识,把以往分散、独立、分割的知识或技能整合起来,找到它们的连接点,形成一个能够综合、创新的知能网络。可以某一关键的物理量或物理概念为中心,找出与之相联系的有关物理量或规律来构成知识板块。一般有物体的平衡、运动和力的关系、功和能、电磁学中的场、电磁学中的路、物理图像的意义和解题、如何审题等专题。

如:功和能专题以功和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核心,它可以将整个高中物理各个部分中涉及到做功能量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组成一个知识板块:功、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重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电场力作功、电流做功、安培力做功和核力做功。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进一步构建并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做到提纲携领,纲举目张。

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因此,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物理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所掌握。

常见的物理方法主要有:

理想模型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比较和类比法、隔离法、整体法、控制变量法、正交分解法、叠加法(矢量叠加、标量叠加)、图像法、反证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微小量积累法、归纳法、对称法、形象表示法、放大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等

在复习方式上,可以用典型的例题或常用的物理模型为蓝本,将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及解题方法整合起来,形成以解题为中心的知识链。

四、在三轮复习重点提高解题能力

帮助学生升华提高并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复习完有关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知识后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思考、理解,在技能、鉴赏、态度等方面产生行为变革。复习课是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多变思维品质和习惯。物理概念的高度概括性以及客观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概念、规律与能灵活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之间存在一个高台阶,要跨越,必须经过广泛应用,应用过程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技能技巧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而这些,也正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搞清典型物理问题,分析典型物理过程,弄懂物理情境,建立常见的物理模型,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训练:

看见一道题目,首先不是想这道题是否做过,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题中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2.题目中描述了几个过程?有几个状态?3.有哪几个关键点?每一个过程遵循什么规律?过程与过程之间靠什么连起来?状态与状态之间靠什么连起来?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处理。4. 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境,画出草图标出已知量未知量。题中隐含什么条件(如匀速直线运动,意谓着所受合外力为零;平抛运动,意谓着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不变,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5.题目要求什么?

编题要”拼凑”、”组合”,那么解题就要”拆分”、”卸装”。分析物理过程要抓住三点:

阶段性--弄清一个物理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联系性--找出几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

第12篇

一、内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知识是基础,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基本知识储备量不足,要解决物理问题就无从谈起。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物理成绩不好都是由于知识储存量不足引起的。物理基本知识包括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知识,即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定律、物理公式的正确书写等,以及以生活经验为主的知识。如果记不住这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则势必造成解题时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的解题困难。

比如2013年(新课标I卷)35: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静止的木块A和B,两者相距为d。现给A一初速度,使A与B发生弹性正碰,碰撞时间极短:当两木块都停止运动后,相距仍然为d。已知两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B的质盘为A的2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A的初速度的大小。如果记住一个运动的m■与静止的m■发生弹性碰撞后的速度公式,求解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高考重视与生活经验和科技的联系,因此记住一些生活常识非常有利于解题。例如(2011江苏第4题):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3JB.3JC.30JD.300J

这就要求学生要熟悉生活常识:一个鸡蛋50g左右。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这类题屡见不鲜。

(2013大纲版)18.“嫦娥一号”是我国首次发射的探月卫星,它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20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运行周期为127分钟。已知引力常量G=6.67×10■N·m■/kg■,月球半径约为1.74×10■km。利用以上数据估算月球的质量约为()

A.8.1×10■kg B.7.4×10■kg C.5.4×10■kgD.7.4×10■kg

地球的质量为6×10■kg,而月球的质量仅相当于地球的1/81,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提供多种变式,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促进知识的概括、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

问题解决的过程往往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知识量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跟他所掌握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有关。解题需要提取大脑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并将它与问题情境匹配。知识能否迅速顺利被提取出来,与知识的存贮方式直接相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姆·布鲁诺认为:人类记忆的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那么迟早会归于遗忘。这就是说,知识只有形成完善的结构,才能被牢固记住,也容易被检索。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网络,寻找各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把各个独立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编织成网,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认识,真正让学生学到系统全面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外化解题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对物理解题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是培养和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授习题分析过程、思维方法时,不应只是说说而已,而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使他们体会解题过程中每一步骤的做法,明确在解题过程中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形成简单明了的思维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盲目摸索。然后通过练习逐渐强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解题实践中体会和概括出对物理解题过程的本质理解,进而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分析、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正确解答物理题都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如审题,即对题目提供的文字、图表等信息认真阅读周密分析,尽量从全局把握,注意题中所叙述的现象、关键之处和“隐含条件”挖掘。从而了解到:(1)题中给出了什么;(2)题中要求什么;(3)题中隐含了什么;(4)题中考查了什么;(5)应用什么规律,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所求问题的比较清晰的物理情境,初步形成解题的物理框架。教师教学时一定要将这些成功的关键所在外显:

1.显审题。通过反复分析,既纵观全局又重点推敲关键词句。如“缓慢”、“匀速”、“足够长”、“至少”、“至多”“恰能”等词语;还有物体在“竖直”(或水平)平面运动;接触面“光滑”(或粗糙);物体与弹簧“连接”(或接触)。这些词语有的在题中起限制性作用,有的涉及对变化方向的描述及对过程的界定。从中捕捉解题信息,临界条件,揣摩解题思路和方法。

2.显挖掘。挖掘隐含在明显条件背后,物理现象之中、题目所求之中,题目附图之中的隐含条件,并借助联想、理论分析和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转化为明显条件。

3.显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模拟物理情景的思维习惯。通过明确物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研究对象,以及要研究的是哪个物体或哪些物体组成的系统;物体或系统经历了什么物理过程,该过程又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把握各个部分的联系,直观形象地反映物理过程的实质,使复杂的物理过程简单化。

4.显思维。如何应用物理规律进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定量计算、得出结果?这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紧跟老师分析的脚步,看老师是如何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的,是如何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将一道复杂题目一点点捋清脉络的。

5.显画图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画图的好习惯,将题中已知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将物体受力画成图、将过程画成图像。

6.显题后归纳。注重总结归纳解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等效法、对称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要认真领会并掌握运用;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