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悟文章

感悟文章

时间:2023-05-30 10:4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悟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悟文章

第1篇

1、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的思想,常常试图划破空间的约束,翱翔于七彩的长空。

2、看着初一新生如朝阳般的活力,我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啊!回眸过去的一年,充溢我心房的只有甜蜜、芬芳。

3、一年前,鄙人私下里认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公鸭嗓”,在选报学校的社团活动时,曾举棋不定,正犹豫间,居然被“合唱社团”选中。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自信的种子开始在我的心田发芽。

4、于是,每周两次的社团活动,我积极参加,即使生病也再所不辞。我认真的、受宠若惊般卖力地唱呀,练呀……悠扬的旋律飘扬开来,美妙的乐曲使我忘却了学习的疲惫……因先前没受过训练,故开始时有些吃不消,得了一个星期的咽炎。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坚持着,坚持着……半年下来,我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嗓音也有了质的飞跃。无意间,我受到了艺术的洗礼,我觉察到自己的潜能了,我不再是天生的“公鸭嗓”,只要努力,我也能行!自信的芽开始在我的心田里茁壮成长……我深信,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定能!

5、有人说,一棵树,也许没有漂亮的花,但可能有碧绿的叶子,挺拔的枝干。如果都没有,或许只是因为它生长的地方好,从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一个人也许没有漂亮的面孔,但可能有高大的身材,强壮的肌肉。如果都没有,或许只是因为他身上有美好的东西,从而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相信,人只要有了自信,只要能发觉自己的潜能,就有了攀登的方向,奋进的目标。于是,对他而言,世上也就没有什么难做的事啦。

6、其实,生活就是一首歌,就看你如何去演奏它,练就它。你的自信和对潜能的发觉,将决定它是首欢歌还是悲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引发生命的思索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写一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生齐读。

2.师:在《触摸春天》中,我们认识了一位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悟生命美好的盲姑娘;在《永生的眼睛》中我们又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了人性的真善美。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再次触摸生命,感悟生命,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读课题

1.师:大家看,这个题目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2.师:谁来读一读?你关注到了中间一个空格,读出了停顿。

3.齐读课题。

二、在阅读中品悟,感悟生命的脉博

(一)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检查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

1.生分组读词。

2.老师相机指导读“动弹”、“糟蹋”。

3.师:“动弹、挣扎、鼓动、欲望”这排词在说文中的哪个故事?(生板书:飞蛾求生)

师总结:老师用四个字概括了第一个故事,这就是取小标题,谁能用这个方法归纳第二个故事?

4.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三个故事。齐读板书。

(三)研读课文

飞蛾求生

1.一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们边听边感受,划下最受震撼的句子,圈出最受触动的词语,写下感受。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触动你呢?

生“挣扎“

师:什么是挣扎?

师:小飞蛾啊,小飞蛾,你都被我抓在手中了,还挣扎什么呢?认命吧!(生说)个读,带着情感读。

师:据我所知,你的寿命最多只有9天,微不足道,你就不要苦苦挣扎了。

师:你这么弱小,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不能动弹了,放弃吧!个读

3.让我们一起来替这只顽强的小飞蛾表达强烈的求生欲望。

总结方法:抓住关键词语重读,更能帮助你发挥情感。

4.师:你们的朗读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不禁想,捏在杏林子手中的还仅仅是一只小小的飞蛾吗?

5.师:同学们,面对着如此珍惜生命的小飞蛾,当你再读这个课题时?还仅仅只是一个空格的停顿吗?个读、生齐

6.师:难怪杏林子在文中最后写道——(师读)虽然生命短暂——

瓜子发芽

1.师:感谢小飞蛾给予我们生命的启迪,刚刚我们运用了划住最令人震撼的句子,反复品读;找出最触动自己的词语,认真体会;作批注,写感受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小故事,现在请你用这个方法自学瓜子发芽、静听心跳两个故事。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哪个次最能触动你?(那么恶劣的生长环境、那么短的生存时间、它能长出来连杏林子都没意料到啊!)

3.师:面对着香瓜子的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难怪杏林子在文中最后写道——(生齐)虽然生命短暂——

静听心跳

1.师:一只小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为了争得一寸光阴、一线生机而顽强拼搏着,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呢?孩子们,请把手轻轻地放在胸口上,闭上眼睛,听到了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吗?生——

2.师:这就是你的生命,单单属于你的!来,让我们大声的告诉自己——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师:同学们,在第4自然段静听心跳这个故事中又有哪个句子最震撼你?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杏林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呢?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谁来介绍一下杏林子?(生汇报预习内容)

5.师:在我们看来,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可是,面对自己的生命,她却说: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6.杏林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7.师:难怪杏林子在文中这样写道——虽然生命短暂——

8.是呀!杏林子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板书:光彩有力或无限价值)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情境;感悟

阅读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通常意义下的体验是指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它可以分为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真实体验和虚拟体验等。感悟则指学习个体通过对语文及其语境的直觉感知,从中获得某种感受、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本质是意会,它不遵循逻辑程序思考,是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直接感受。它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推敲品味,在体验中达成。感悟要学生自求得之,别人是无法教会的。它有时还难以表述清楚,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会意的过程也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体验与感悟一个显著的特点则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在过程中获得。

一、在情境表演的体验中感悟

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之后,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演,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反复的修改剧本、反复的表演中逐渐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达到对课文阅读的再创造。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便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他们选好导演、编剧,再确定演员。之后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搜集查阅资料和排演。在课堂上他们演完后,再让其分别谈谈各自表演后的感受和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写剧本,他们理清了文章的层次;通过表演,他们感悟到了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通过导演,他们感悟到了文章的写作手法等等,这些感悟都是发自内心的。它彻底改变了由老师分析讲解对人物性格进行“贴标签”的现象。

二、在反复诵读的体验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诵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诵读树起,让意境以诵读创设,让诵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对文言文的文章作过于繁琐的分析,一般把课文的层意和整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再适当点拨,达到理解性记忆,加快积累速度。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可设计这样二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诵读:1.用“……为……所……”句式逐节概括内容;2.文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当快要熟读成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吟诵中参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在辩论中体验感悟

有些文章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口头上常说的,但从不会真正用心去领会。如教学《伤仲永》时,设置辩题:“学习能力是先天获得的,还是受后天影响?”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激烈争论,各抒己见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他们分成两组,让各组充分讨论,并联系课内外知识及生活中的例子,准备好辩论材料,然后进行辩论。各组辩论后,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议,教师再进行小结:“正方、反方各证明了问题的一半,我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学习能力,它既受先天影响,也跟后天因素有关,但后天影响是关键的,像方仲永的例子就是一个证明。”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学生旁引作证,并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各自都得到了体验和感悟,对这一道理的认识就再也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了。

四、在专题研读中体验

第4篇

[摘 要]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而感悟文本就要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因此,要品读文字,理解情感,填补空白,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文本 感悟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努力尝试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而感悟文本就要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品读文字,感悟文本

选入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作者或编者精心选择与加工的。大多句子都隐含着深刻的内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情况,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非常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只有让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才能获取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要让学生从品读文字开始,引导他们在理解文字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与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教师以“甲天下”一词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品读文字,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感悟。首先,把文中介绍桂林“水”特点的三个字 “静” “清”“绿”,桂林“山”特点的三个字“奇”“秀”“险”这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把“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等句子带到情境当中,并结合品读桂林山水的特点字词进行比较,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文字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品读,让学生逐渐感悟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这既让学生习得了作者抓住特点形象描写与对比描写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又让学生具体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理解情感,感悟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就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的情感,学生才能真正地感悟文本。记得一位语文教育家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有情感教育才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大的驱动力。”不同的课文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情感是融合在语言文字中的一条生命线。无论是科普类课文、写景状物类课文,还是写人记事类文章,都承载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除了要让学生从文字层面来感悟外,还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来感悟。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句话,提出问题:“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呀?船在桂林山水中航行,人却在画中游。人怎么能在画中游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从“画卷”一词入手,再来审视文本的主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与同伴交流、辩论,让学生悟出“桂林山水”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最后,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理解,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样,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填补空白,感悟文本

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我们总会发现文本中留有很多空白处。而这些空白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从而真正地对文本产生体验。比如,《桂林山水》一文对桂林的山“奇”的特点,作者作了形象的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但是,对这些山峰的奇妙之处却只字未提,这就是文本的留白。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就要让学生来填补这些空白,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这些山峰的奇妙之处。除此之外,文章还写到 “翠绿的屏障” “新生的竹笋”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感悟。

第5篇

语文阅读 感悟体验 语感

一、感悟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1.通过感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所说的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程度。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语言对象的意义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敏锐的感受与领悟。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说过“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融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语言的感受。

2.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

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创作时必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情感追求融入到了其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适当的引导增加其感悟体验,在实践中分析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现代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从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

二、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方法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文字认读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必须重点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培养: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里主要是指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工具书等在阅读的同时自动的进行生字的认知,从而将读书、识字联合起来。

(2)要注重朗读、默读的训练,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咬字发音以及阅读的连贯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范读工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描述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此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汲取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理解文章中词句的能力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对其中较为明显的主题词、主题句甚至主题段的把握,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进入文中语境,体验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1)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朱作仁谈朗读》中曾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教学中,除了要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发音及语调、节奏进行朗读,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视线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展开想象,通过对文章的感悟体验在头脑中形成图像。通过阅读与思考的结合将文章中的词句进行扩展,将文章中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图像。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更为全面的感受并体验文章主旨。如《荷花》一课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熟练阅读,从其中对荷花开放时的动态描写进行联想,从而让这一充满生机的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荷花的形象美。并就文章对荷花不同部位的描写分别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想象力,启发学生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的感受、体验到荷花的美丽。而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在由读到背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品味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优美的词汇。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文中的很多词语平实无华,也无甚特别之处,但是经名家信手拈来,却用的精妙传神,别具一格。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比较这其中的含义,挖掘文章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与对文字的运用,从而有所感悟。比如对文中的“冒”字的理解,作者通过一个“冒”字,生动传神的描写出了白荷花向外透,向外钻的旺盛的生命力,不但写出了荷花的数量,同时也传神的刻画出了荷花的动态美以及其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2)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创建的情境当中,就必须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其头道中所储存的相关资料,同时利用一些教学手法与道具,在教学中进行模拟实验以及情境表演等方法。但是,教师一定不能舍本逐末,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段落,要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练习实际生活,锻炼其敏锐的语感。

(3)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领悟读写方法

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不止是对其中语言现象的体会,还要对作者的创作过程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同时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及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指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偶揣摩到作者的协作思想以及协作意图,从而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方式。如在《桂林山水》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分别描述,运用了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读、对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所在,同时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阅读过程,并对整篇课文中教师指导阅读的步骤进行回顾。从而领悟到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能够完成自主阅读。

三、结论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赞科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教学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并掌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意,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感悟体验,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浮躁空虚、华而不实的毛病。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人为本,在强调学生感悟体验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柴正考.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

[2]罗艳.感悟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3]周诗芬.怎样指导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3).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 任务 互动探究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任务型教学原则运用能在丰富学生知识视野思维基础上,更能够帮助学生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感悟,形成多元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思考,在质疑的过程中进行互动探究,不仅能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互动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1. 利用阅读难点设计学习任务,找准文章主脉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是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文章表达主题大意和把握文章主脉的有效办法。围绕阅读难点来设计学习任务,能使得学生更好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帮助他们深入感知阅读素材表达内涵。以这样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为学生主动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阅读素材的难点来设计学习任务,应该在紧扣阅读表达主题大意前提下,注重任务的针对性和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够在找出各自学习疑难的基础上提交讨论,形成具有共性的学习思考探究任务;依据文章表达难点来突出情节结构、内涵意义、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学习探究,帮助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探究任务,深化认知感悟过程;围绕文章表达的难点抓住主线不断拓宽认知感悟思维,让学生能够带着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能归纳阅读理解策略方法。

带着这样的认知设计阅读学习任务,能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认知感悟有更为深入地感知。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教学中,可根据“What’re the characters about the school life?” “Why does the author like his school life?”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文章,激活他们认知感悟思维。在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能更好感知文章表达主题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感知,可提升思考探究任务的难度,建议学生围绕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and an American school?和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准确理解文章表达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思维方法。这样的方法运用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感知。

2. 关注任务引导突出小组合作,深化认知感悟

围绕任务的探究和解决来注重小组合作方式运用,能使得学生将自主阅读感知过程拓展至主动实践交流,深化认知感悟。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运用,不仅能使得阅读理解过程更为宽松自由,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合作中更好互动交流。

突出任务引导和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探究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策略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情况,一方面,帮助他们组间学习团队,建议学生在自由选择和合理调配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有效的学习力量;另一方面,关注互动交流中的多样化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在争辩、演讲、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理解感知,不断延伸认知感悟。

以这样的形式优化阅读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针对阅读理解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同伴交流形式,就“Why do giant pandas become less and less?”找出相关答案,便于理解文章。同时,可要求学生就“What should

we do for wild animals?”进行小组探究,用阅读学习任务指导理解探究,强化认知感悟。

3. 拓宽任务阅读综合表达思维,升华语言运用

围绕阅读理解思维的升华注重拓展延伸,能帮助学生在准确理解语言表达运用规则的基础上,更好灵活运用。通过对任务阅读的发展延伸,不仅利于养学生严密的语言表达思维,还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实践运用中提高学习效果。

延伸任务阅读表达,就是在强化学生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可融入听说写等多方面技能,可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拓宽口语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感知;运用书面表达的方式予以呈现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精彩之处;鼓励学生运用扩写、改写等方式改变文章,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情感,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应突出任务引导和探究感知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强化认知感悟的基础上不断活化思维,激发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运用能在体现阅读引导生成和主动感知运用基础上,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7篇

一、加强诵读,获取真切感受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言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①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用它来准确接收文本的书面信号;②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用它来体味文本的内质涵义。

同时,我们还应教会学生掌握两种操作方法:①是外显的,运用语音和语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②是内隐的,运用学生思维和心智,重构文本中的生活原型。

即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感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会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落花生》中“议花生”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花生的精神,父亲那意味深长的一番话,我采用范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等形式,在诵读中进行感悟,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较一致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愉悦。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二、自主学习,领悟读写规律

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这要注意三个“给予”。

1.给予时间。只有足够充足的时间,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从中确有所悟。

2.要给予任务。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远离教学目标。

3.给予指导。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认真抓好“强化”“引路”“矫正”。“强化”是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其产生成功的愉悦。“引路”是对学生自悟困难处多设铺垫性的问题,使之拾级而上。“矫正”是当学生理解不正确、训练不到位时加以纠正和补充,促使其达到目标。

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授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需要领悟的规律有很多,大致可分为这两个方面: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规律,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造句的生动、形象等;领悟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体会文章段落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主旨来选材的等。

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可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增删字词、调换顺序等,学生自会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则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如教学《雷雨》一文,把文中好的句子,进行评析,积累其中的好词好句。在学习完内容后,再让学生抽筋剥皮,归纳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先写雨前,再写雨中,最后写雨后的情景。在领悟了这个规律之后,学生就能迁移运用,进行大胆想象,写出结构相同的一段话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方法是自己归纳的,规律是自己发现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得以运用,使之巩固。

三、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

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如在学完《珍珠泉》一文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与此文有关的《歌溪》,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随之也必然提高。

四、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第8篇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各省、市中考试卷也在考测学生的感悟能力,如2013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3题:“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 ’的意蕴。”学生这道题的得分率偏低,这与平时的缺乏训练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情绪过分紧张时好主意是想不出来的,那时可能思维不清,判断失常或对自己的紧张摸不着头脑,学习兴趣减少,甚至出现“感情迟钝”的现象。相反,在一种身心放松的环境里,人们才更有灵气、悟性。

如何去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尊重的态度,表情和蔼,口气亲切,善于消除学生紧张胆怯的心理,努力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使课堂出现一个又一个的亮点。下面是我教《窗》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贬恶扬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这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不仅给予我们这样的感受,我想,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待人处世上也一定会有许多启示。下面请同学们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师用红笔板书:感悟)(学生写作五分钟)

师:现在已经有许多同学想好了,这位同学先来。

生1:一扇小小的窗户,便能窥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现实世界里,我的心灵该接受怎样的洗礼呢?灵魂深处一个响亮而又坚定的声音回答我:是善良。

师:强调善良的重要性。噢,那位同学有点迫不及待了,好,你说。

生2:我认为做人要学会知恩图报,不能恩将仇报。

生3: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有失公允,她说一个人不能有自私的心理,我觉得是不妥当的。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与环境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私的心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产生自私心理的时候,能够克制自己,不让它发作。这篇文章就像一滴水,水滴虽小,反射的光芒却是五彩斑斓,而这篇小说短短一千多字,却提示了当今社会心胸狭隘的深刻问题,同时也揭示了要做靠窗口的人,不要做不靠窗口的人。(学生鼓掌)

师:你很有魄力,能勇敢地陈述不同的见解。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谈谈?

生4:我想文章说明了人不管做什么事,心胸要开阔,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否则你得到的也一定是一堵光秃秃的围墙,你将后悔莫及。

师:你讲的话非常具有哲理——“你将得到的也一定是一堵光秃秃的围墙”,真是言简意赅。还有谁要说?

生5:窗,只是一扇平常的窗,它的跟前虽然是一堵墙,但是它在品德高尚人的眼里,就会变成赏心悦目的画卷,而心境卑劣的人,却只能从窗中看到无限的悲凉与悔恨。

师:你用的语言非常生动,对比鲜明。哪位同学最后说说?

生6:文章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反映人类心灵美与丑的窗,用离窗病人的丑恶衬托靠窗病人的高尚。那位眼见得同伴死去,却毫不动心的离窗病人,直到他见到了那堵光秃秃的墙,才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感,但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也只有空守一房,这样寂寞、自悔下去。虽然我对他埋怨的同时也有点可怜,可怜他的私欲战胜了人类本性的善良,但我始终认为“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另外,我当堂写了一小诗(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一扇窗户一堵墙,两个病人两张床,三更归梦三更去,四点回忆四点思。(全班热烈鼓掌)

第9篇

维度一: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

观察是感悟的基础。走马观花,对外界事物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感悟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从事物的表面看到内在风采和神韵,然后在内心深处引起感情的波澜。在一般人的眼里,山是静的,但在南朝文学家吴均的眼里,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山的内在神韵。同时作者还借助自己的视听感觉,写自己内心的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就是吴均在他的佳作《与朱元思书》中的观察和感悟。在有灵性的作家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可以变得有生命、有思想;静止的东西可以活起来,可以与人对话。

维度二: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拥有一颗真挚美好的心灵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宗璞就写不成《紫藤萝瀑布》;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也不可能出现那样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当然也不会有杏林子由寻常小事中感悟出的《生命,生命》。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因爱而美丽,因爱而生动。朱自清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跨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下雨天从包袱中拿出来的花夹袄和两个铜板;还有莫怀戚散步时蹲下身子背母亲的动作。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事情,但是因为渗透着真挚的爱心,文章才非常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这些千古名句中,可明显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的作用,这些都缘自作者的那颗爱心。

维度三: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怎样才能有所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外界事物要敏感,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时注意自己心灵的触动。时间长了,就会注意到那些不经意发生的现象。如:地上的一阵风,天边的一朵云,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朋友的一个微笑,父母的一个眼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都可以训练人的感悟能力。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创作的《思念》,被毛阿敏在198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主持人马东曾采访乔老,这首歌中的“蝴蝶”是否真的在生活中出现过,乔老回忆:有一天,他坐在阳台上晒太阳,一只蝴蝶落在他的窗前,后又飞去远方的花丛中。于是敏感的他灵感大发,写下了开头两句:“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家杏林子,夜晚在灯下写作,一只小小的飞蛾让她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所有这些,都是作家们用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捕捉到的。

维度四:要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深入的思考,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是不可能深刻的。如果没有思考,莫怀戚不会在很平常的散步中领悟到自己作为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如果没有对生命的思考,杏林子就不会对一只飞蛾和一粒香瓜子做那样入微的观察,引起心灵强烈的震动,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感悟。

可见,善于思考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多么重要。中学生的作文是习作,但它同样离不开作者的思考、想象,没有思考的作文是苍白的、空洞的、没有生命的,读起来更是乏味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平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经常回味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维度五:要有一种虚心学习的胸怀

第10篇

感悟,即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语言和语境的感受和领悟。感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从纯粹知识的积累转变成生命的体验,在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独特而丰富、广阔而深刻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素养。

一、诵读吟咏,以读促悟

感悟以读为前提,诵读吟咏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感悟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吟咏,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有激情有节奏有韵调的朗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悟理。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涵咏品味,在读中感受春的“新”、“美”、“健”等特点,在读中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读中领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在读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诵读感悟”后,笔者结合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诵读抒情”:(1)配乐诵读。播放配乐诵读范文,学生仔细倾听,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奏及重音,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对盼春的描写,节奏舒缓;“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这一段是对迎春图的描写,节奏轻快。两个“多”字,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重,以传达出孩子们的无限喜悦之情。两个“有的”也需重读,强调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希望。(2)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受到启迪,获得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诵读时语气的变化,神情的变化以及体态的变化。(3)自由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欣喜之情。(4)指名诵读。指名学生对文章的精彩段落或重点段落进行朗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情景创设,激发感悟

情景创设是引发感悟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才会得以激发,心智得以激活,情操得以陶冶。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情景,营造情境交融氛围,以情激情,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理解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受到启迪,获得感悟。

比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作者从 “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真挚朴素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抒发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而展开,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2)文中四次写父亲的背影,四次写“我的”眼泪,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这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情感?(3)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地问题设计,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自我思考与感悟。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领会文本内涵,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升华情感,激发爱心。

三、想象驰骋,深化感悟

感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架起文本语言与学生感悟的桥梁,学生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借助文本中的那些未定点和艺术空白,为学生创造想象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拓展,从而深入体会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感悟。

例如,鲁迅《故乡》一文中对闰土的语言描写,用了多处省略号(写少年闰土用了四处省略号,写中年闰土用了十处省略号),每一处省略号都值得学生去深究、剖析。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创设留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在每处省略号处各加上一句话。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些留白处填补完整,然后再让学生将填补后的内容与原文““留白”艺术进行对比分析。这样通过留白填补,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闰土处境、地位以及精神的变化,深刻体会作者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理解作者“呐喊”的深层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理解了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使课堂焕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第11篇

关键词:福建高考 现代文 感悟类作文

一、困境与思索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板块70分的最高赋分值的诱惑,任何师生都希望在此处能为最后的成绩多争取些胜利的筹码。尽管实际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但一想到作文在决战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法甘心放弃。于是,在面对作文这块摆在面前的硬骨头一定要啃的挑战时,我们就有了纷繁的战略与战术:分文体写作训练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四部曲训练法;“凤头、猪肚、豹尾”步步为营设计法;并列式、总分式、正反式、递进式、因果式等文段关系结构法;文采修饰法……众法纷呈,不一而足,也不论它们有的是否有交叉或抵牾,有的是否片面或大而无当,总之是来个大杂烩乱炖,结果是老师搅得晕头转向,学生吃得消化不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虽说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如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给写作内容和形式过多的要求和束缚,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无所适从或顾此失彼。鉴于上述作文教学中的教训,笔者一直在反思和摸索:能不能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一种能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成功写作的作文模式和作文方法?这种模式和方法既要能使学生对其操作程序易于理解和掌握,又要简约不简单,能幻化无穷,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充分自由的个性创造空间?

二、探索与发现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的试题分析中,笔者在对自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历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研读、分析中,获得了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启示。

现将2004-2007这四年的福建高考现代文的行文思路以图表的形式梳理如下:

从上述对2004-2007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行文结构及思路的梳理图表中,笔者发现了作者创作这些文章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1、由于这些选文都是作者以一个对象为触点,由此触发广泛的联想和想像,最终的创作目的在于表达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它们都可冠以“感悟类”文章之名。

2、作者在选文中的创作思路流程都可用图表表示为:

3、这些感悟类文章的感触点可以是物,如《书》《日历》;也可以是景,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还可以是生活瞬间细节/片断,如《泪与笑》等。

4、这些感悟类文章的联想和想像方式有:《书》的连锁式(由触点联想出与之同类或近类的对象)、《日历》的辐射式(分别由触点的多个特点进行联想)、《泪与笑》的对比式、《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因果式等。

三、实践与总结

“读写不分家”、“以读促写”, 是已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由此,笔者在这一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尝试将上述名家的感悟类文章的创作规律和方法引入到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类作文的写作训练。在第一次做这样的教学探索实践中,笔者在对学生进行了感悟类作文写法指导之后,就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节”一题,开展了一次要求学生进行行文结构和立意构思的训练,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学生的创作思路提纲展示如下:

相对于07年考生作文(以高考评卷中抽出的优卷为参比对象)的构思和立意水平,笔者认为,上述教学尝试中,学生的感悟类作文的写作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深受鼓舞,在后来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这种感悟类作文的巩固训练,以期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笔者发现训练学生写感悟类作文有以下好处:

1、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有逻辑、有条理地写作

自作文由命题式向话题式转变以来,学生写作的自由进一步放开了,写作的范围也更大了。伴随着这些改革之利,学生写作的随意性弱点――行文跳跃零散,段间衔接混乱;材料杂乱堆砌,材料与中心无法统一;杂思纷呈,立意群龙无首――也被充分地暴露出来。而感悟类作文“选定触点――联想、想像――思考感悟、总结提升”的创作思路流程,可以非常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该怎么走,一阶段一阶段该写什么:第一步要选定与话题有关的或能引出话题的触点,对触点进行或记叙或描写或概述;第二步要由前触点引发与话题相关的联想、想像,对这些联想、想像的内容进行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第三步要对一、二步所写的内容进行水到渠成地思考、感悟,顺理成章地加以总结和提升,通过或议论或抒情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主旨中心或论点。依据这样的写作流程,学生写作的行文思路就有了明确的轨迹可遵循,就不会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了,也就达到了作文基础等级中“结构完整”、“中心明确”的要求。

2、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写作

也许有人会对上述要求有质疑:要求所有学生都依照“选定触点――联想、想像――思考感悟、总结提升”这同一创作思路流程来写作,这不是新“八股”?这不是与新课标中提倡的“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等理念相违背?这样单一的训练模式会不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僵化和雷同?笔者认为这些顾虑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虽然流程是限定的,但写这类感悟类作文,最大的活跃点和开放点是在它的“联想、想像”环节。联想和想像的方式有连锁式、辐射式、对比式、因果式等几种,学生可以依据各自的思想取向和材料占有量来各显神通,各展其才。而且,这几种方法还可以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打开思路,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和安排文段间的关系,如连锁式可以是层进结构,辐射式可以是并列结构等。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对作文话题的思考角度四面开花,又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有可依的章法。

3、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全面调动各种积累,内容充实、丰富地写作

作文取材面狭隘、内容贫瘠陈旧,长期以来成为困扰学生的写作瓶颈。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导致作文低分的上述硬伤,纠结点是学生在对自我生活体验的开发上存在不足和欠缺。而在感悟类作文的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运用前述的多种联想和想像的方式,活跃思维,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观察、生活、情感、阅读等积累,使学生较为流畅地实现由积累到写作的迁移,从而使得写作素材有广泛的源头活水。

4、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真诚地、有个性地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由于我们常常会为了所谓的事例的典型、语言的文采,而容易片面地强化学生眼睛向“外”看的训练――看时事热点、看名人名言、看古典诗词,尽管这些积累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如果过于偏重,甚至以此为作文高分的取胜法宝,那么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知收集他人的生活素材,而无视个人的生活悲喜;只会人云亦云地对公众舆论亦步亦趋,而没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独立的是非判断;只会拾人牙慧,顶多是一个剪刀加浆糊的“缝补匠”,而不会有自己的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里将充斥着假、大、空,表面上材料丰富,底蕴丰厚,文采华美,但揭开这些技巧上的面纱,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章中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缺失,学生作为一个“人”的鲜活思想、真挚情感、独特个性的苍白!

而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2]显而易见,上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传统做法是一种只为应试的短期投机行径,与作文教学的真正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作文与其说以素材和文笔取胜,还不如说唯有真情才有真正的成功文章。而感悟类作文,所谓“感悟”,是基于写作者的真切感触、真诚思考和个性领悟,因而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实感,这样也就可以解决作文中素材大同小异、感情空洞等问题了。由此可见,感悟类作文训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时事,注重阅读积累,也可引导学生由外转内,回归自我,去倾听自我内心对外界点滴的回音,去真诚地关照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不断地内省和提升,从而获得真正地成长和成熟,并因此在对自我生命的真诚拥抱中获得生命的自豪。而一个人只有在对自我感到自豪的时候,才会自信、坦诚地展示自我,自由、大胆地表现自我独特的情思和个性;也只有这样,他的作文才会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真诚,从而达到以真情感人的效果,而且也满足了高考作文“感情真挚”、“有个性色彩”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感悟类作文写作方法的总结和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认为让学生训练感悟类作文,可以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更好地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模式。

“纷繁世界,智者不惑。”虽然我们很难达到智者洞察一切本质的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摸索和实践,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化繁为简,让学生获得的教育成效不断趋于最大值。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整体阅读;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90-01

阅读一向被认为是学生学会学习,丰富知识结构与技能,学会运用知识来适应未来社会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自身素质不断发展的关键。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打牢学生的阅读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以爆炸的趋势发展,国内一批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分析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劣势,并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明确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

一、对整体阅读概念的认识

注重感悟、重视整体历来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中的重要一环[1]。近代以来,信息的流通逐渐加快,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开始更加重视整体阅读教学,可以说,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理念是在吸取传统的阅读教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教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整体阅读是指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部分和要素的相互联系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阅读方法。整体阅读的关键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整体意识,不但从形式上更要从内容上对阅读对象进行整体的解读。同时整体阅读还特别重视在解读过程中,以阅读者为主体,强调阅读者以情感投入的方式参与阅读过程,从而促进阅读者的感悟。

具体实施中,可以将整体阅读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即整体感知、局部品读和系统把握。整体感知是整体阅读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初步的整体认识阶段。这一过程主要着眼于阅读全篇,从宏观和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核心内容,表现的理念,并梳理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初步整理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局部品读是整体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属于局部分析理解阶段。这一阶段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和核心章节或者段落的进行认真阅读,对关键语句进行深入剖析,细致品味文章的细节和重点。系统把握是整体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属于整体综合升华阶段。这一阶段是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作者倾入的思想感情、文章布局上的特色,还包括语言风格等进行深入认识,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从直觉到理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二、整体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整体阅读是阅读教学领域的一种重要观念和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整体阅读教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形成独特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单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大量的讲述和剖析中,会将具有感染力的美文被剖析的支离破碎,这样就破坏了文章原有的整体美感。同时学生也会将注意力和精力专注于文章的局部,导致虽然进行了阅读,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感悟,而没有感悟的教学属于低层次的教学。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将文章视为有思想有生命的统一体,将阅读过程抽象化为是学生与这一生命体的交流过程。整体阅读的所有实施步骤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局部体会,再从局部收获回到整体感悟,这一过程强调学生与文章的思想上的对话,注重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产生共鸣,并以这种感悟感染学生的思想。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厚优美的文化、深邃精辟的思想和美好动人的情感、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等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在与优美的文学作品的情感层次的交互中,会极大的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全面的人文素养。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在熏陶和感悟中活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快学生语感的形成。整体阅读教学重视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对重点局部的分析非常注重结合语境来分析词、句、段的意义,也是建立在结合整体的基础上的。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方式能够更好的、更加准确的领会语意。因此,通过整体阅读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语意来品味语言,能够更加有效的激活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以这样的方式去感受语言文字的象、情、意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感受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可以说,建立在领会语意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次的感悟,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个性化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整体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阅读中占据主体地位,重视个性化阅读,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整体阅读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学,在阅读体验中没有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也不限定学生思想的发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受约束、养成从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

三、结束语

总体来看,整体阅读教学以学生为本,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培育学生的多种素养和能力,值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