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语熟能生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天,我看了《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故事,觉得文中的陈尧咨实在太骄傲了,他以为只有他的箭术才是好,经常得意洋洋,最后却被一个老头给教训了,那时候他才知道,他有那么好的箭术,不是特殊的本领,只是熟能生巧而已。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常练习,练多了就能熟能生巧了。
四年级:雷神6
近义词:心灵手巧( ) 乐颠颠( ) 挑剔( ) 刁难( )
普普通通( ) 熟能生巧( ) 准头( ) 隆冬( )
清清爽爽( ) 期待( ) 温顺( ) 敦厚( )
深入人心( ) 技艺( ) 神态( ) 赞叹( )
反义词:熟悉( ) 悦耳( )温顺( ) 敦厚( ) 隆冬( )
乐颠颠( ) 赞叹( )危险( ) 机灵( ) 清爽( )
成语积累。
心灵手巧(含人体器官)
左邻右舍(一、三互反)
心灵手巧(含有“手”字)
啧啧赞叹(AABC)
无所不能(“无”字开头)
各式各样(ABAC)
有声有色(有—有—)
不加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飞针走线:走:跑。形容缝纫技术非常熟练。
弓马娴熟:十分熟练拉弓射箭与马术。指人善于骑射。
滚瓜溜油:形容背得非常熟练。
滚瓜流水:形容说话极其熟练、流利。
花须蝶芒:形容草书笔法优美熟练。
挥翰成风:翰:鸟毛,借指毛笔。握笔写字,腕下生风。形容写字作画极快速和熟练。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关键词:大班;成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69-1
一、精心选材,激发兴趣
在进行成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我翻阅了很多关于成语的书籍:如《成语故事》、《成语词典》、《幼儿成语大全》等,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成语视频和课件。这样一是为了更好挑选适合幼儿学习的成语,二是为了让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提高,以便进行传授时能给予幼儿准确的成语定义。经过筛选,我选择了幼儿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与实际生活接近的相关成语。如从一到十的数字成语:“一五一十、三言两语、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故事性的成语:“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十二生肖相关的成语:“胆小如鼠、对牛弹琴、生龙活虎、马到成功”等等,与生活接近的成语:“一心一意、兴高采烈、津津有味、相亲相爱”等。
二、形式多样,灵活学习
1.借助实物、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成语。
有些成语借助图画、实物来教能让幼儿更形象地理解,如在学习“熟能生巧”时,我特意找来一枚铜钱,让幼儿亲眼目睹铜钱眼之小,亲手尝试往铜钱眼里倒水之难,让幼儿明白卖油翁之所以能做到,正是因为他天天反复练习,熟练后掌握技巧的缘故。在学习成语“鸟语花香”时,我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图中花园里的花都开了,小鸟在高兴地歌唱,小朋友很轻松地学习了,同时也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春游活动中幼儿们看到公园里的花开了,树上停着许多小鸟,聪明的幼儿马上就讲出了“鸟语花香”,使成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
2.借助课件、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成语。
不少成语都包含着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如不知变通、不肯努力的“守株待兔”,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自己欺骗自己的“掩耳盗铃”,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等等。我为这些成语故事设计相关的教学流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幼儿们在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了一段动画视频就让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词语中蕴涵的意义,幼儿们如临其境,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3.借助游戏的形式,巩固幼儿对成语的理解。
在定期学习成语的同时,我也尝试安排了多种成语游戏。如猜成语等小游戏,这些小游戏深受幼儿的喜欢,它可以是听故事梗概猜成语,也可以看图片或者表演来猜成语。例如:守株待兔,只要老师说故事中的有一个农民不好好种田每天等着天上掉馅饼下来,幼儿就可以反应过来是说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画图画猜成语,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边画边说,或者边说边画:眉眼弯弯,嘴角上扬,很高兴的样子,是“眉开眼笑”;眉毛紧皱,嘴角下弯,一副愁苦相,是“愁眉苦脸”;眉毛竖起来,眼睛瞪起来,是“横眉竖眼”;还有就是看表演猜成语,幼儿将故事表演出来,请大家猜成语、说意思。如“狐假虎威”,一名幼儿弯着腰走路,说话尖声尖气,另一幼儿昂首挺胸,大摇大摆。下面的幼儿很快就猜出他们演的是狐狸和老虎。接着“狐狸”带“老虎”来到了森林,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当“老虎”恭恭敬敬地拜“狐狸”为大王时,下面笑声、掌声不断,大家也都猜出了他们表演的是“狐假虎威”。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结合环境创设,进行成语教学。
我们着力创设了“浸润成语”的园际、班级环境,将“浸润成语”的环境融于幼儿园新学期的环境创设活动中,创设了园际环境――“成语长廊”,班级挂饰、墙饰等,让幼儿浸润在成语世界中,另外还选择了在晨间和起床后给幼儿倾听一些成语故事,午餐前播放优秀成语视频,离园前让幼儿讲述、表演成语故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习得成语。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成语教学。
如:在环境创设“天气预报”小板块中,如果天气很好,就贴上“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图片和成语字卡;如果天气阴有小雨就贴上“绵绵细雨”的图片和成语字卡;如果雨越下越大,就贴上“倾盆大雨”“风雨交加”的图片和字卡。
3.结合一日生活,引导幼儿善用成语。
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教师可以运用成语表扬“某某小朋友把桌子擦的一尘不染”“某某小朋友正在一丝不苟地擦椅子呢”等等。这样幼儿不仅能熟悉成语,还能无意识地学习成语的应用,比教师一本正经教幼儿如何应用成语要有效得多。
4.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用成语说一句话。
了解成语的意思后便是引用成语说话。幼儿刚开始用成语说话较简单,如“五颜六色”:气球五颜六色,某某东西五颜六色,但与教师的“蓝蓝的天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相比较后,他们造的句子也比较优美。
四、家园共育,促进成长
1. All shall be well, Jack shall have Jill.
有情人终成眷属。
2.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结果好,一切都好。
3. Grasp all, lose all.
样样想要,样样难得。
4. Dead men tell no tales.
死无对证。
5.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6.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7. 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别自找麻烦。
8. The biter is bit.
害人反害己。
9.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10. Death pays no debts.
一死百了。
11.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金窝银窝,不如家窝。
12. Dumb dogs are dangerous.
不叫的狗最凶。
13.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4.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人人平等。
15. No cross, no crown.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16.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入而出。
17.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闪光的未必全是金子。
18.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19.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0. As close as an oyster.
守口如瓶。
21. Good words without deeds are rushes and reeds.
空话一堆草。
22. Business is business.
公事公办。
23. An ass in a lion’s skin.
色厉内荏。
24.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25. Many men, many minds.
人多心不齐。
26.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27. Clothes make the man.
人靠衣装。
28. Rob Peter to pay Paul.
拆东墙补西墙。
29.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30.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不打不成器。
31. Setting a thief to catch a thief.
使贼捉贼,有去无回。
32.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3. Knowing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通百艺,专其一。
34. Such carpenters, such chips.
什么木匠出什么活。
一、文言文知识以练代讲
放给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文言文知识点不重要,也不是弱化基础知识,而是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知识等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可以采取语法开路的方式,也就是先给学生上一次系统的文言文语法课,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再将系统方法与具体指示相结合,这样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文言文语法,便于记忆和整合。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多加练习以便巩固,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效果会好很多。毕竟文言文浩如烟海,老师再强大也不可能一一点到,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勤学勤练,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学习重要的是“熟能生巧”,教师做到“授之以渔”,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起《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更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自由扩展楚汉之争的故事,讲解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段落,让学生充分了解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主人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并且布置几个成语让学生课下整理,课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筛选手机信息的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以课本中的文章为点,以完整的故事为面,点面结合,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个整体的把握,对人物形象作全面的分析。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高中生面对升学压力,作业繁多,时常给他们安排一场视听盛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以屠洪纲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时,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分角色表演,不但能把课文流利的背下来,而且能加入自己的性格元素,真正的体会人物形象,真没想到他们刚刚接触长篇深奥的文言文,竟会如此顺利,这便是优越的课堂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会的场景。在谈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时,请他们入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入座,这时教师趁机讲解鸿门宴上座位体现出来的地位尊卑,这种教学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座次好得多。
四、让学生改写文言文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语言简明却内涵丰富,其中也不乏写景抒情的优美片段,意境幽深,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优美的写景文段,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这些文段改写成现代文,这样既能深入理解文言文,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赤壁赋》中有一段精美的环境描写:“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坡笔下的赤壁游赏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文字数不多,却能准确简洁地描摹出广阔缥缈的意境,激发读者更多的想象,学生进行改写或者进行优美的翻译,对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教师为帮助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困境,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视野,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个整体的全面的把握,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作者:吴美美
关键词:语感;语言实践能力;激发兴趣;诵读;语音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89-1
一、用英语组织教学,创造有利于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通过耳濡目染,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步学会母语,他们能通过辨别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来察觉出说话人的语气,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就是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学生很难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语境,因此教师要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增加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即使错了也不批评,不埋怨,要求学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运用来为英语教学提供非常好的条件,让学生能从音、形、意各个方面去感知英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办英语角和英语兴趣小组,经常让学生欣赏经典英文歌曲。这样的环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朗读和背诵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觉得初学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散文或诗歌,把它们读透背熟,真正消化成自己的精神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成敏锐的语言感”。因此,教师如果一味的只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地强调语法和句法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在文山题海中累得抬不起头来。我们要适当地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但朗读和背诵的材料不能信手拈来,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生觉得太难而高不可攀,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材中课文的难度适中,用法规范,是很好的诵读材料。教师只要充分而合理的应用教材就可以了。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要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经过长期大量的诵读,如果能做到脱口而出,就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语感。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说,某个题目的答案是猜的,读了以后感觉这个答案好像对,其实这就是语感。
四、重视语音教学和听力训练
良好的语感离不开正确的语音,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纯正而地道的语音。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每一个不正确的发音,帮助学生读准每一个音标,掌握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尤其是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其次是要求学生多听磁带,多接触英美国家人的纯正的发音,注意模仿,跟读,做到朗朗上口。听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磁带,可以是广播,电视,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收听英文歌曲和英语原声电影。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五、反复操练,熟能生巧
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一项技能,既然是技能我们就要刻苦操练,直到掌握为止。英语也是一种工具,只有熟练地掌握这个工具,并且用这个工具去学习,去交流,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语感也就是在操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抓住一切点滴的时间来操练英语,认真地听,大胆地说,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感,才能在与人的交流中和各种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卢氏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南 卢氏 472200)
语文新课程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那么,如何上好作文课呢?
首先,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学生作文感到头疼的原因就是没有兴趣,而无兴趣的根源在于写作不入门。正如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的“儿童学习任何事物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并抓住写作材料,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兴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大胆地走进生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自由命题,喜欢说什么就写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学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有文章可写。
其次,让学生积累素材,多练笔。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要求学生就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好词佳句和好的篇段,要多看课外书。”除了多看课外书,还要多背文章。古时候老师教学生写文章:先让学生背诵大量的文章,如四书、五经等等。当背诵到一定程度后聪明的学生就能慢慢的从中领悟到一些精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能逐渐写出很好的诗句。古代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要能写出好文章多看课外书,多背好文章,也是非常关键的。借鉴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精粹部分,我们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去熟读并背诵成语,理解典故的意思和内涵,多收集一些好词、佳句、美文,并理解记忆它们。俗话说“熟能生巧”,学习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只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熟读各种好词、佳句、美文,让学生从中慢慢的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精粹,在学习中吸取其精华,舍去其糟粕,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为自己能出美好准备。在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美文之后,如果不加于练习,那么作文写作水平就会停滞不前,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就像学开车一样,如果不亲自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的,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学习写作,也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了理论,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后,还需要将这些好词佳句很协调的组合在一起,而又不让人感觉是生搬硬套,胡乱拼凑,要想写出的作文文笔自然流畅、优美,就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勤练习。只有反复练习,反复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找出经验,功到自然成。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实践,勤练习,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一些小的片段,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进步了。
第三,重视作文写法的指导。文学知识海阔天空,写作技巧奥妙无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水平的提高凭一天、两天是无法写好的。要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要说,有话会说,我们平常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习作教学贯穿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写作就是努力写自己想写的话,每次写作应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亲自去感受体验生活。正如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作文须有章法,而不是材料的拼凑。教师批阅学生的作文,应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败笔和成功之处。做好评语中的指导交流,同时让写作优秀的学生谈谈自己写作时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全体学生分享成功的经验。
以上所述仅是笔者在几年的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之谈,它只不过是语文作文教学之“沧海一粟”。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从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始,先让他们积累素材,打好基础,再多实践、勤练习、课堂多练笔,让学生学会勤动脑、善发现、细观察,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持之以恒的指导和训练,要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写作;积累;培养
教育者可以把很多学生雕琢成玉,却不能让每一块玉都有沁色。玉能在天长日久的掩埋中吸收周围的各种物质,并被浸染于体内。我们的学生能否广采博收、持之以恒地将课内外对自己有益的养料吸收将之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呢?要想达此境界,必须坚持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引导学生,去养成他们的积累习惯,在此我抛砖引玉了。
一、养成搜集民间俗语、谚语的习惯
流传在民间的俗语、谚语,是老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对后人极富启发和教育意义的经验之谈,这些语言或许比不上文学家笔下婉约雅致的辞藻,也没有哲人精准凝练的文采,但那些语言或言简意赅,或生动简洁,或诙谐幽默。还有一些口语是长辈们随口发挥,却也形象贴切,听后很让人回味。现列举几例:(1)赚不赚钱,赚个肚儿圆。(押韵,道出劳动收获不大,但心态知足平和)(2)这六七个月大的孩子,站不稳呐,你看像不像刚出窝的小鸡?(比喻新颜生动)(3)她那不爱收啊,还幸好只有两间房,给她五亩田,我看她也能把那些东西摊开。(夸张又不乏幽默)(4)睡出来的病,挠出来的疮。(生活养生经验,句子通俗易懂,字简义丰)像这样的语言,只要我们在听长辈们讲话时多留心,就会发现俯拾皆是,犹如沙滩上的贝壳,只要你去观察、去收藏,就会有五光十色的斑斓。有了留心这些民间口语俗语的习惯,把它们整理收集,到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生活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文章也增趣添味了。
二、养成运用课本雅词美句的习惯
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绝大部分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对每课重要的需掌握的词语罗列,其中就有很多平常使用频率高,含义或意境悠远的成语。七年级下册《绿色蝈蝈》,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这三篇课文所归纳列举的词语可以说是多姿多彩,里面有大量的成语。其他课文中也或多或少有着学生喜爱的并且可以借鉴的词语。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进行有效运用,除了练习、抄写、默写,还要把这些词语用到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可以用每课所列举词语中的一个说话,也可以连缀四到六个词语写一段话,这样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养成每日记录、多背多抄的习惯
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写,往往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也挤不出几个字来。其实,就和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道理,无处不是语文,同样无处不是作文。可以走进学生作文中的素材不会是不请自来的客人,而是靠平时点滴记录积累的。诚然,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这种思维状态并不是心血来潮或灵机一动的产物,灵感“得之于顷刻,积之于平日”。灵感的触发,离不开作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认真投入的长期酝酿与构思,正如柴可夫斯基说的:“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作家也好,科学家也好,他们某个时刻灵感的到来并不是偶然,是长期辛勤劳动探索积累的必然结果。若是让学生养成每日必记随时记录的习惯,哪怕只写一句话,写下当天的喜怒哀乐,记下身边的花草树木,教室里的大事小事、同学老师的言谈举止,剖析一天的得失,抄下读到的经典语段精彩文章等等,长年累月积少成多,就是一笔价值不可低估的创作素材。写多了,熟能生巧,笔下顺滑了,思维开阔了,灵感也会来叩你的心扉了,行文就如流水了。这个时候,学生还会把作文当成登山之难吗?
文无定法,文成而法立。中学生作文应先从积累、借鉴、模仿开始,从课内词句段篇章到课外经典,到撷取生活浪花,先吸取别人和外界的优点,然后综合百家之长自成一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是人格审美之典范,孔子把世间最美的人格――君子的人格比拟为美玉,由此可见,在儒家的思想境界中,玉代表了品德高尚、美好与尊贵,玉是完美的象征。几千年来,人们爱玉、赏玉、戴玉、敬玉,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其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玉器是高洁品德的寄托。
1. 要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世界著名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推去动作用.有了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主动、积极,学得才会有深度、有广度,邀游在外语的知识海洋,游览在异域他国,趣味盎然,其乐无穷。 ”
2. 应适当看些相关的课外书,开阔视野作为一名21世纪的中学生,学习不能只拘泥于课本,要适当向课外延伸。多看报刊杂志或学习辅导书,来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英语知识,这有助于昕辩单词和对语句、篇章的总体理解,为听懂、看懂英语打好基础。
3. 在初一入门学习要把好语音关,这是提高听力的关键所在学习语音知识时,应记好笔记,勤学多练。对常见字母缀合的读音规则以及开、闭音节、音节的划分等知识要学精、学透,发啻要纯正、标准。
4. 把好单词关,尽可能多地记背单词在英语里,字母组成单词,单词连成句子,句子合成语篇。可以通过联想法、对比法、归类法、派生法、编顺口溜、单词卡、标签法等方法记背单词,为听力水平的提高扫除障碍。
5. 要积极踊跃参与英语语育实践活动反复地由听到说才会熟能生巧,出口成章。拿我们的母语来说吧,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起到长大成人,这期间他“听”和“说”了不计其数,最后才有现在的出口成章。学英语也应如此。需时时刻刻型去练、去听、去说,不要怕出错,慢慢就会由错到对,由生到熟、运用自翟。,所以,课堂课下要尽可能地用英语交流、思维,久而久之,听力水平必定荟撼商。
6. 坚持多看多听英语节目或英语电影不妨坚持收看、收听,学习他们的语音、语调、语速,培养英语语感。最初可能会听不懂看不懂,但不用担心,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我什么时候竟能听懂、看懂了! 此外英语学习磁带,如英语儿歌、英语幽默故事、英语日常会话等每天坚持听10-15分钟,效果会更好。
7. 要有科学有效的听的方法有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会事半功倍。听力训练应由易刭难,循序渐进,从听辨字母、单词开始。到听简短对话、长篇对话。不要好高骛远,那样只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当然听力训练还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日曝十日寒。中学生做听力题时应注意:听之前:
(1)先肴明白题目要求,清楚题目要求你千什么。
(2)迅速济览一遍听力材料,对要考查的具体内容有个总体了解,做到心里有数,有地放矢。
(3)要全神贯注地听,做的心静、脑静、手快(把听到的答案词、关键词句等信息迅速写下,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图形等代替文字)。
(4)听第二遍时,要认真对照、校正,并且有重点地把第一遍没听清楚的地听之后:
(5)认真检查、观察,理顺整个对话、整个语篇,根据上下文和对刚才听力材料的回忆以及已学过的词组、句型,检验做题的准确度。并把最终没听明白的地方顺上答案。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直译;意译;套译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所以有人说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提炼出来并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是语言的结晶。由于中西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对英语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其民族个性特色,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广义的习语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法:一、直译法;二、意译法;三、汉语同义习语的套译法。
一、直译法
英语习语的直译应在那些不违背译文语言规则,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有关形象和地方色彩。尽管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生活中总有相近的物质环境,对自然、社会及情感的理解也有许多共性的因素,尤其是习语,绝大部分来自生活感受和人生经验,许多时候同一形象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心目中能够引起相同的感受和联想。因此,有时我们应在忠实于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整保留英语的指称意义,采取直译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完全相符。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Break the record 打破纪录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鼻子底下
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The cold war冷战
The hot line 热线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此外,直译法还适合于一类习语:它们看上去有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蕴含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然而由于使用范围广、历史悠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早已经被中国读者所接受。所以对于这类习语,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表达的原汁原味。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途径)
Pandora’s box 潘朵拉的盒子(灾难、麻烦的根源)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An olive branch 橄榄树枝(象征和平)
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比喻假慈)
二、意译法
由于文化的千差万别,英汉两种语言的联想意义也往往会不相同。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翻译这些习语时无法保留源语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译入语同义的习语借用,如果直译出来,译文要么难以确切表达原意,要么就是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这时可将源语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传达出源语原文的语用目的,可以采取意译或者意译加注的方法。
例如汉语中有“班门弄斧”这个成语,但在英语国家中很少有人知道鲁班,这就构成了文化空缺,如果直译成“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恐怕英语读者会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成语的来历,也可以采用简洁而达意的意译法将其译为“to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甚至还可以找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法“to offer/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或者“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这两个熟语。
对于文化冲突的处理尤其要谨慎,一定不能使用直译法,否则会引起读者的严重误解,甚至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扬时要说“哪里哪里”或者“我做的还不够”之类的谦虚话,而在英语表达中则直接说个“Thank you”就可以了,或者在“Thank you”之后不上一些谦虚之辞。如果采用直译,就会闹出“Where, where”之类的笑话,或是让外国友人误以为自己没有眼光,要么是让中国读者误以为外国人很高傲。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
三、同义习语的套用法
虽然中西方民族文化背景、地方风情有很大差异,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社会经历以及感情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创造了许多在字面意义、形象意义近似且隐含意义基本相同的习语。当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含意和形象比喻相似或相同时,可采用套译法,即直接套用译入语的俗语或谚语来表达源文语的俗语或谚语。这种译法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能使译文易为读者所接受。
(一)双方有完全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习语时,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谚语或俗语直接对译。这样既可较好地保持原文的压韵和形式,又可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Shut one’s eyes against视若无睹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Laugh and grow fat心宽体胖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加油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二)双方有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翻译这些英语习语时,我们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习语,以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to show one’s colors原形毕露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A stony heart铁石心肠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To return good for evil 以德报怨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通过利用汉语中非常相似或相近的习语对英语民族色彩不很浓厚的习语进行套译,能借助语言反映人类思维中的共性。套译不仅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较为吻合,而且保持了习语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
结语
语言的意义一直是翻译学家和语言学家探讨的主题,而在翻译中尽量能够做到生动贴切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则一直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就是文化内涵的精髓,只有弄清习语的真实内涵才不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英汉习语中多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仔细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对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冯伟年.最新简明英语翻译教程[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2.
[3]侯业勋.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 2005, (2).
[4]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5]邢春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 2006, (3).
[6]宋小娥. 英汉习语翻译方法探微[J]. 科技英语学习, 2007, (3).
关键词: 文言文 阅读 命题 学习策略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经典,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必不可少的“大餐”。结合各地的中考命题特征,我们不难察觉,该题型的总体趋势是“稳中有变,重心外移”,即命题涉及的考点、题型、题量以及试题总分值,与前两年比起来在大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略有变化,文本取材重心呈“立足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1.命题的考查要点
1.1 考点增多,题型丰富。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衍生出一些相对固定的考点,有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的,如:理解实词的意义、把握虚词的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以及重要语句背默等;有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分析及价值取向的,如:提取概括、感受体悟、评价赏析、拓展迁移等。这些考点,将会继续保持。
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述题等,不过,选择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主观表达题逐年增加。选择题大多用来考查“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本写作特色赏析评价”等对初中生来说是难度较大的考点。
1.2题量适中,分值稳中有升。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量最少的为3条,如广州卷;最多的6条,如福州卷。2007年中考,题量最少的也为3条,如广东卷;最多的为7条,如福州、成都和南宁卷。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为5.3条左右,2006年则为4.8条左右。因此,笔者预测,中考文言文阅读平均题量将会稳定在5条左右。
2005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值最高的为26分,如武汉卷;最少的仅8分,如哈尔滨、河南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4.1分。2006年,最高分值为22分,如浙江、兰州卷;最低分值为8分,如广东卷;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约为13.9分。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试题平均总分值稳定在14分左右,与语文教育界重视并加强文言文教与学的呼声相合拍。
1.3选材考究,重视内外结合。
课内文言文取材时普遍重视考查新课标推荐的必背16篇文言文,尤其青睐课内经典名篇,如《〈孟子〉二章》(2005年被8省市选用),《岳阳楼记》(2006年被5省市选用)。课外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或小议论文为主。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古代名臣良将事迹,表现官员的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或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正直品行和从政治军的才干等;第二类为古人事亲至孝、诚信待人事迹,体现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传统美德。预计近几年中考仍将会遵循这些特点来选材命题。
2.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依据文本,狠“背”放“活”,由“内”而“外”,强化掌握文言知识点。
我们在教授文言文阅读时,不难发觉,尽管初中文言文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但统观六册课本,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固掌握的课内知识,亦即人们常说的“死”知识。如课内实词、虚词的积累、课内文言文名篇(段)的积累、文言文常识的积累、课文涉及成语的积累等。对这些,可以采用抓“死”出“活”的复习方法:对各种“死”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进行记忆,并通过各种练习,学会运用。能记忆,就抓住了“死”;会运用,就出了“活”。
虽说文言文命题取材的重心将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因此,我们必须抓“内”联“外”,注重转移。可以从已确定的每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扩展到课外,增补适当的复习内容。所增补的内容可以是和课内知识点、能力点同类的,也可以是延伸的,或异类的。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可以扩展其《狼三则》;学习了《与朱元思书》,可以增读《黄生借书说》等等。通过同类的、延伸的和异类的课外内容的增补,就可加强对课内知识点、能力点的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达到“取法于课内,决胜于课外”的目的。
2.2 利用文言文知识“点”,引出复习“面”,让学生能够做到“熟能生巧”。
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各种知识和能力得到主次分明、难易得当的梳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就会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控制性和准确性。如,对于“古今异义”这个知识点来说,可生发出来的“面”应是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再如,以文言虚词为例,其“面”上的“而”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点,由它生发出来的小“面”则应是表并列、表顺接、表修饰等几种。当然,抓“点”一定要准,带“面”则不要太宽。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熟能生巧,孰能使我们文言文阅读的分数“锦上添花”。要抓“生”致“熟”就必须注重综合,练得精,练得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练课内的难点和重点。课内文言文,繁难之处和要害之处,通过“练”弄懂了,掌握了,其浅显之处、次要之处也会迎刃而解。二是练多样化的题型。必须广采精选各种格式的题型,练以致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题型的变化,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三是练答题的准确与规范等,即使是开放性的试题,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来。
2.3 背诵经典名言语段,阅读对比,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灵魂。
我们通过观察近几年来的文言文阅读命题特征、趋势,不难发现有两点:(1) “单一课内型”语段考查少;(2) “课外型”依然走俏。这种阅读理解的“考点”涉及两种:一种是课内、课外各取一段进行综合比较;另一种是单一课外命题。此种选材做法便于形成“内”“外”齐放的局面,既能有效地检阅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情况,又能考查学生对浅易课外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将会被更多的地区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