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晋文公重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给材料作文:清明节的由来 辽宁省阜新市 新华小学五年三班 姚远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听信谗言,要杀掉公子重耳,重耳听说后,连忙带着随从逃跑了。
他们跑了几天几夜,实在跑不动了。因为当时走的匆忙,忘了带干粮,现在一个个饿得不行了。随从介子推见主人没吃的,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走到一旁,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端了去。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汤喝了。喝完后,重耳问道:“你真行,从哪儿弄来的肉啊?”介子推说:“这儿哪儿有什么肉啊,这肉是从我向上割下来的呀。”重耳一听,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大家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感谢当时的随从,晋文公便重赏了他们,可晋文公却偏偏忘了犒赏介子推。有人让介子推去找晋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愿争名夺利,于是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住进了深山。
晋文公知道后,感到十分后悔,也很内疚。于是他带着随从,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这时有人献计说:“只要放火烧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来了吗?”晋文公觉得有理,就让人放火烧山。介子推知道这是晋文公逼他,可他不愿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后来就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了,心里很难过。这时晋文公发现,在他们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树下,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深有感慨。为怀念介子推,他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他就把此树赐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指导教师:尹老师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1994年11月,博物院收入了十二件子犯稣钟,据传为1992年山西闻喜附近某墓葬出土。全套编钟大小不一、高低轻重相次,最大者通高71.2厘米,重44.5公斤;最小者通高28.1厘米厘米,重5.4公斤。各钟形制大致相同,均长腔封衡,鼓部较宽,周围饰目雷纹、夔纹。中央钲部共铸有铭文一百三十二字。铭文日:
唯王五月初吉丁未,子犯佑晋公左右来复其邦。诸楚不圣(听)命于王所,子犯及晋公率西之六师搏伐楚荆,孔休大工,楚荆丧厥师,灭厥禹(渠)。子犯佑晋公左右,燮诸侯,得朝王,克奠王位。王赐子犯辂车四牡、衣裳、带、市、冕。诸侯羞元金于子犯之所,用为(和)钟九堵,孔淑(且)硕,乃貅(和)(且)鸣,用宴(燕)用宁,用享用孝,用祈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乐。
作器者子犯,即晋文公重耳(前697-前628年)的舅父狐偃。铭文记述了春秋时期狐偃子犯佑助晋公去齐复国、晋楚城濮之战以及践土会盟等史实。由于子犯在这些事件中的卓著功勋,周王赏赐给他辂车四牡、衣裳、带、市、冕等物,各路诸侯也来进献上等好铜(注:铜器铭文中铜经常称作金。)给他,子犯因而铸造这套和钟以示纪念,并希望子孙勋绩传颂,永宝用乐。
关于狐偃的事迹,《春秋左传》、《国语》及《史记・晋世家》等典籍均有记载。狐偃,字子犯,生年不详,卒于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问。春秋晋上军佐将,父亲狐突、兄弟狐毛亦为晋国名将。《史记・晋世家》说:“狐偃咎犯,文公舅也。”可知子犯为重耳的舅父,典籍称舅犯,一作咎犯。狐偃一生最大的功绩即在于钟铭所记的三件大事:一为护佑重耳出亡以及返回晋国,夺回君位;二为晋楚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三是城濮之战胜利后在践土召集天下诸侯,确立晋文公重耳的霸主地位。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由于献公宠幸骊姬引起晋国内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奔,史称“骊姬之乱”。当时晋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此时狐偃审时度势坚决跟随重耳流亡在外,随从的还有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都是当时晋国有名的治国良将贤士。重耳根据狐偃的建议,最先回到自己母亲的娘家狄国避难,想借助母家的势力争夺君位。结果在那里住了十几年也没有机会,只好继续流亡。在流亡途中,经过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县南),狐偃说服重耳接受乡下人馈赠的土块,并认为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是重耳夺回君位称霸诸侯的象征。重耳来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丰厚礼遇。在齐国,重耳整天沉溺于富贵享乐和“安齐而有终焉之志”,狐偃与其他人谋划“醉重耳,载以行”,显示了他的果敢和当机立断的魄力。狐偃追随重耳在外前后流亡达十九年之久,到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春,在秦穆公派兵护送下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拿起一块宝玉献给公子重耳,子犯把玉璧又还给公子,说:“我牵马执缰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况您呢?让我从此走开,到别国去吧。”公子重耳说:“我如果要是不和舅舅一条心,就请白水作证。说着把那块宝玉扔到了河里,以示求河神作证。然后和重耳一起回到晋国继承君位。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晋、楚城濮之战。在战前晋文公梦到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吸吮自己的脑浆,因而感到十分的恐惧害怕。狐偃根据人死仰身葬表示“得天”,俯身葬表示获罪被杀的不同葬式的情况,比附晋文公与楚成王的博斗情形来鼓舞晋文公,认为这个梦非常吉利,这是上天在帮助晋国打败楚国称霸诸侯。果然晋文公听后大受鼓舞,不但因此消除了恐惧,而且信心倍增,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最终大获全胜。五月初十,晋文公重耳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请周天子参加,正式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通过文献典籍中有关狐偃子犯的记载与子犯编钟相比照,可知编钟铭文内容大多与《春秋左传》、《国语》及《史记・晋世家》等书记载相吻合,纠正了以往在“晋公子重耳之亡”和“晋楚城濮之战”等历史事件中过多关注公子重耳,而对子犯重视不够的问题。作为第一手出土材料,通过对钟铭的解读可以证明子犯在佑助晋文公称霸之众多股肱重臣中,地位举足轻重居功甚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我们补充相关历史细节记载之不足或订正其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五年级
李 娟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它是从周代开始的,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今天是农历3月9日,正好是清明节,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山路上却人来人往,扫墓的人源源不断。外公带着我也去先人扫墓。我们准备了香、蜡、纸、水果、饼干等东西。我们来到了先人的坟墓前,摆好祭品,外公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祭文,先把纸点燃,然后把香和蜡都点好插在坟墓前。外公还仔细清除了坟墓上的野草和杂物。一切都完成后,我们又叩了几个头,最后我们慢慢地往回走。
听外公说,清明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从前,有个太子叫重耳,他年轻时为了躲避别人的祸害,被迫逃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数都陆续各奔西东去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他左右。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请赏,他才忆起介子推割肉救己的往事,心中很是内疚。
第二天,晋文公去拜见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就背起老母躲入山林。晋文公知道后,就让御林军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就会自己出来的。晋文公听了,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晋文公带着御林军查看山林,在一棵柳树下看见介子推抱着老母亲,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大吃一惊,把介子推母子好好地安葬了。这时他在树下发现了一块木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与君做谏臣。”
晋文公后悔错信人言,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那座发现介子推的山叫做“介山”,并把放火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表示哀悼。他走到坟前,只见老树已经复活,长出了嫩绿的新叶。晋文公望着老树,把树起名为清明树,这一天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一到,气温就开始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时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近,而寒食也是民间禁火和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为了一体。而寒食也就成了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也多了一个习俗,就是不动烟火,也不吃热的食品。看,我刚要吃热饭菜,外婆就端走了。还告诉我:“我给你拿冷食吃,今天是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亦称“植树节”、“踏春节”、“聪明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明清以来,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故又称“聪明节”,江南民间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说法。现今,清明有祭祖、扫墓、祭扫烈士墓、植树、踏青以及吃青团子等风俗。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同时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节日之一,那么关于2022年的清明节是在什么时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清明时间几点几分几秒,欢迎参阅。
2022年清明时间几点几分几秒公历:2022年4月5日 3点20分03秒
农历:壬寅年三月初五 星期二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重阳节等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清明节,因为它的由来很耐人寻味。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起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做了晋文公,国家建立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可是现在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就亲自去绵山请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烧山必他出来。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后来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烧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介山,,又称寒食节。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清明节,标示着中国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说明中国人是讲义气的,重感情的,中国人有恩不忘,正因为这个,我忒儿喜欢清明节。
1、清明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侍从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曾经在晋文公断粮时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动不已。后来晋文公回国继位后,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2、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当时有人为其鸣不平,写诗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耳中。
3、晋文公羞愧不已,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来。
4、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5、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来源:文章屋网 )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2年4月4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我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上更好地为人处事。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就会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对照别人就会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下面通过两个历史故事,进一步加深理解。
1.介子推有自知之明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名重耳,遭到继母陷害,流亡国外。他在流亡中受尽困苦,有一次竟然绝了粮,随逃的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公元前637年,在秦国支持下,重耳回国当上了国君,他隆重地赏赐随逃的大臣,但却忘了封赏介子推。
有人对介子推说:重耳这个人不仁义,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介子推不以为然,认为国事繁忙,国君日理万机,不可能把什么事都处理的十分周到。并说,那时随主公逃亡,还能出点力,现在治理国家,我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主公不封我也有道理,我对自己最清楚。
介子推心胸阔达,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能以大局为重,体谅晋文公,没有因没得到封赏而不满意。晋文公全力整顿国家的大政方略没有因介 子推而受到扰乱。晋文公加紧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政,晋国很快成了北方一大强国,并向南发展,打败了楚国,晋文公的霸业也随之确立起来。
介子推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有长处,也有不足。对于工作,有的能胜任,有的则胜任不了,特别是他认识到自己缺乏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能力,适应不了当时的形式,缺乏综合能力,于是心平气和地功成身退,确实是难能可贵,让人敬佩。
可惜的是,介子推最后却成了一场悲剧,晋文公痛呼的“足下”也由此而生。
晋文公终于想起来介子推对他的大恩大德,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这时的介子推已回老家奉养母亲去了,他不愿奉召做官,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就和老母亲躲进绵山。晋文公带军围山,并下令放火烧山,硬逼介子推下山,谁知却烧死了介子推母子。事后晋文公把介子推遇难时倚靠着的树桩砍下来,做成了一双木履穿在脚上,他一看到它就情不自禁地大声痛呼“足下,足下”。以后人们就把最亲敬的朋友尊称为足下。
2.唐太宗以人为镜
魏征敢于直谏,为太宗筹谋划策,巩固大唐基业。有一次太宗问魏征,人君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直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要太宗谦听广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多方了解基层情况,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当唐朝统治得到巩固,魏征继续对太宗进谏,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一则处在安全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有可能出现,再则凡事一开始就考虑到后果,因而自始至终应谨慎行事。
由于直言进谏,有时候会冒犯太宗尊严,惹得太宗大怒,魏征仍神色不变,据理力争。有一天太宗退朝回宫发怒说:“总有一天要杀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上前问询,太宗说:“魏征在朝廷上当众侮辱我。”长孙皇后说:“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忠臣,正因为你是明主。”太宗听后转怒为喜。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1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2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4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之推。
寒食节起源: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故寒食节由此而来。
(来源:文章屋网 )
不觉又过了一年,离那些回忆越来越远,但很多画面我们永生都无法忘却,特别是在这祭奠的日子里。清明大家纷纷赶去扫墓,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去祭拜我们已逝的亲友,然后有几人知道这清明节的由来,又有几人知晓这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就是一个感恩的历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 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 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 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 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个节日的来历正是感恩过程,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
然而,中国的清明节对感恩,好 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的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人生中,给你生命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机会的人值得感恩,给你 快乐的人应当感恩,给你勇气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教训的人也值得感恩,给你方向的人值得感恩?……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 人,才会更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
清明不要光去怀念已逝的人,更要去感谢我们身边那些为我们付出给我们关爱的人,别等到失去再去痛哭流涕的去祭奠。寒食清明、青烟尘埃,因为想念所以祭奠,莫等到祭奠才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