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与创新

企业与创新

时间:2023-05-30 10: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与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与创新

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系统 战略创新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但是在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势以及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1)制造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尽管中国制造业大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规模上还是偏小。(2)中国制造业面临产品低端、利润微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尴尬。(3)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创新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常常使许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失败,例如,国内一些制造企业引进了不少国外专利或技术知识,但由于吸收消化能力不足,因此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另外一些制造企业缺乏管理自主创新的实践经验,对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复杂程度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自主创新的失败;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新产品市场化的知识和经验,新产品自主开发出来以后不能有效的推向市场,而企业为开发新产品的巨额投入等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企业创新失败并面临生存威胁。目前如果不解决我国制造产业当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问题,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新视角

以上问题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制造企业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创新能力体系的基本构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缺乏深入了解。片面地追求技术创新,忽视了企业内部不同创新间的相互影响,未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企业创新系统不健全对自主创新的长期而重大的影响。事实上,企业在技术上的任何创新只是推动企业目标实现的手段,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企业只有建立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创新系统,才能自发且持续地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一)企业创新系统

企业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实现价值增长的过程,这条价值链上涉及了许多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要素。创新的过程不应该再被简单看作是一个技术工程、技术项目等,也不能简单地考虑创新作为一个结果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影响这个结果的要素作用及其关系。创新的过程是动态进行的,组织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中,其涉及了组织许多职能,从战略制定到战略执行最后到创新绩效产生,都应该被考虑到。因而,在企业层面来看,创新应该是一系列涉及价值创造或价值管理环节要素的系统创新,并且这些要素彼此联系协作形成系统观以及完成系统创新。基于这样的视角,企业才能真正认识创新的动态性、系统性,同时通过系统分析认识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系统的定义及要素

创新系统是指企业的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发现、市场中的机遇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及有关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新的变革,并使变革成果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一切活动所依赖的条件、规则、流程、方法等的总和。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努力。因而,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明确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整个过程中涉及的价值增长环节包括战略、组织结构和流程、文化、产品、工艺、营销等6个主要要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角度,创新系统包括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营销创新。

(1)战略创新。战略创新是随着环境变化企业打破旧有的战略模式,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战略行为。主要包括战略思维创新、战略形成创新、战略控制创新、战略评估创新等方面。战略创新首先得进行战略思维的创新。这种战略创新思维表现在改变传统的着眼于行业竞争的方式,应以为顾客、供应商、企业员工等创造新价值为目标。这需要企业主动去适应变化、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从而不断地重建本企业甚至行业的价值创造模式。Hamel甚至将战略创新定义为一种能力,即重构行业现有的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2)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对内调整时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正确的理性控制和情感引导传递给企业的新员工,并能使企业更好处理内外的各种问题。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并指导员工行为,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又适应内部组织调整,从而更好地把握、适应以及创造变革。

(3)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制度、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4)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通过采用新理念、新结构、新材料等开发出能够满足客户更高甚至全新价值、效用需求的产品。它的目的在于为顾客提升价值改变,并为企业赢得价值增长。这里强调产品创新应当注重开发满足客户更高效用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改变既有产品模式,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保持竞争优势。

(5)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例如,新工艺、新设备,也包括企业

生产流程的创新,并往往意味着生产过程重组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例如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柔性生产技术、敏捷制造等)。工艺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工艺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或组织效率;通过工艺创新改变技术能力;通过工艺创新的过程重构提升顾客价值等等,这些变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配合或促进其他创新环节实现价值增长。

(6)营销创新。企业营销过程是发现顾客需求、价值变化并直接服务于这种变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方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营销创新体现为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方法等的创新。营销创新是企业创新完成商业化的最终环节,通过营销创新发现和满足客户新需求、开辟新市场或发现新商机、完成创新产品商业化和实现利润增长。企业营销创新应当以满足甚至创造顾客需求及价值为目标,但它的本质是为企业创新完成商业化并获得利润增长发挥杠杆效应。

2、创新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努力。因而,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明确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问题。我们构建的创新系统六大要素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见图1。

我们强调战略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首要要素,在战略高度下的创新才能走出纠缠于细节问题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困境,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持续的战略创新。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当技术创新不明显的情况下,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打破“行规”,进行战略创新。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和变化速度的加快,曾经带来成功的战略模式也将会带来失败,因此首先就应当对当前顾客重新思考,并且对企业价值创造内容重新定义,从而产生最根本的战略改变。企业必须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唯有能够彻底改造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那些企业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

针对价值创造的持续创新的战略方式的转变中,组织惯性是战略创新的一大障碍,这种障碍体现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两个层面上,因此有效地保证战略执行就需要企业在组织与文化上进行相应变革。换句话说,一方面,战略创新需要有效地组织结构变革来匹配,以保证战略被有效地在组织内部实施;另一方面,文化的创新避免了战略思维的僵化,形成了创新氛围,使企业高管团队面对多变环境时仍能发现与选择新机会,并且保持企业持续拥有新的战略思维来与对手竞争。

组织内部变革的改变使得企业需要新的文化氛围来适应,同时文化创新对组织成员进行熏陶保证和加强变革后组织的稳定性。组织与文化是创新系统第二层面要素,对企业有效的创新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职能的管理方式下,信息渠道是纵向而非横向,职能壁垒的存在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信息交流,因而也限制了企业有效的创新行为。事实上,职能组织结构对于创新的制约不单体现在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上,还包括其他任何有助于创新的资源有效流动,这就大大影响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的完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有价值观,对于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选择有着深刻影响。坎特的分析表明,企业文化是传统导向还是变革导向,是自豪还是自卑,以及能否给员工安全感和价值观,都会影响其创新行为。

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终归要通过具体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完成。产品创新是企业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供应商的价值。而营销创新一方面直接为顾客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也通过关系营销网络发现顾客新价值,从而为产品创新指引方向。对顾客、供应商等价值创造的目标,总是通过这样具体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体现的。而产品创新又与工艺创新密切相关,产品创新经常意味着生产工艺、流程的变革。而工艺创新则又会影响到组织创新。

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创新要素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服务于价值管理、价值创新的企业创新系统。概括地说,企业创新系统是以价值创新为核心,以战略创新为先导,以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保证,以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工艺创新为基础,通过企业资源等的有机整合来实现价值管理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系统。企业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化的视角对创新过程本质进行认识,这样的视角使企业面临创新执行时,能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关注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协作,从而有效实现系统创新。

第2篇

关键词: 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人力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方法等必然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组织方法变革和企业管理变革所代表的“管理革命”为标志;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也掀起了生产组织方法和企业管理的变革。这些管理的新变化表明,管理创新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的概念应源于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始终面临着稀缺资源与无限需要之间的尖锐矛盾,需要做出抉择来恰当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组织在动态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存,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就是管理的创新职能。

创新包括以下5种情况:(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者开发一种产品的新属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既可以是出现在制造环节的新工艺,也可以是出现在其他商务环节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控制原材料或配件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以前是否存在。(5)实现任何一种产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二、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激励和约束制度、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及至在企业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只有勇于创新,敢于追求新事物,乐于解决新问题,才能使管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难以用价值衡量的。而这一局面的创造,其最根本的在于管理者和管理组织的观念创新。

2.战略管理创新

树立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人的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其次,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

3.组织机构创新

几乎每位研究管理创新的学者都将组织创新作为管理创新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对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其实质是资源的重新配置。

4.人力资源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知识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应当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一种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5.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且在实践中认真实施,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6.企业员工。企业员工也可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基础。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属于操作层,其工作仅属于管理创新领域的边缘,形成的管理创意属于单一、细小和微观的范畴,所以单个企业员工很难成为创新主体。而企业员工作为一个群体成为管理创新主体却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作为群体的员工可以包含大量的创意,当他们的创意得到企业家的认可并决定试行时,这些员工们就成了真正的管理创新主体。

三、企业管理创新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其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它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种效率最终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目前的效益,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未来的效益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都增加了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二)降低交易成本。“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

四、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对软件产业而言,吐故纳新也是规律。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对于自身的一种强烈要求。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成长方式,自主创新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

信心与希望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频繁遭遇水灾之害,于是鲧奉尧之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不成,结果被舜杀死在羽山。继而舜命令鲧的独生子禹去治水。禹发明了疏通江河,疏通沟渠的新法,最终制服了洪水。这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可谓是我国最早的、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创新实绩。

在久远的历史传说中,我国就出现了像大禹这样敢于突破创新的英雄,今天,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依然生生不息,我们的生活由此日新月异。比如我国软件产业20多年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不断创新的过程;比如我国软件企业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在摸索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创新史。

这一切都是人在主导,人在演绎,人在创新。在庞大的软件从业大军中,涌现着一批批创新者,他们在软件技术、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创新成就,群星闪烁、熠熠生辉,正是他们推动着中国软件的发展和壮大。

4月6日,第五届(2005年度)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汇聚一堂,共商中国软件的发展大业,“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成为专家、领导们讨论最为活跃的主题。

的确,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而对于软件业来说,创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自主创新的风雨路上,中国软件产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快速成长和壮大起来,并成为整个IT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今,中国企业已覆盖大部分软件领域,软件产业链越来越完善。在这次十大领军人物的评选活动中,候选人所在软件企业范围广泛,既有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中间件、Office等等;也有应用软件(金融、电信、电力、制造业等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安全软件、内容软件、数字纸张,中文处理等等;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系统集成、服务咨询也均有覆盖到。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一句话让所有的人感到振奋:“任何一个软件领域中国软件企业都有可能做好。”同时,他对中国软件产业的未来也很有信心,理由是“软件技术更新快,比较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软件是中国很有希望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因为在软件业的物质条件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差别。”

希望的曙光从未在我们眼前消失过: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依然硕果累累。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5年中国软件软件产业总额达3900亿元,同比增长40.6%。软件产业还有发展的空间。

倪光南院士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烈宏热情洋溢地交流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陈英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在软件企业的成长话题上有许多一致的观点

作为本届十大领军人物中的惟一女性,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郑妙勤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刘烈宏

从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刚刚结束的“两会”,自主创新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软件产业更是如此。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将本届十大领军活动的主题定位为“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就是希望借助赛迪集团的媒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能够遴选出更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成绩卓著的领军人物。因为,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软件企业、中国软件产业真正的出路。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软件处处长 陈 英

现在全球的软件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在这里作为国家的战略性的核心产业,软件产业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是责无旁贷,希望获奖的领军人物能够继续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带领各个企业也带领整个软件行业能够锐意进取,继续创新,使我们的软件产业取得新的辉煌。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陈 冲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努力,这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去年,我国软件产业已经达到了3900亿元。但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我们现在要努力地创造中国软件的品牌。要树立这个品牌最关键的是六个字―诚信、创新、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少需要两点:不仅要重视软件和服务业的总量,更应重视提高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仅要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应用软件和外包,更应加强基础软件等薄弱环节,使中国软件业能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体系。

谁将是本届十大领军的最终得主?颁奖典礼前,嘉宾们交流起各自的看法

挑战与忧患

在市场越来越趋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软件产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国外成熟软件商来势凶猛。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圆满地收获到核心技术,表现出来就是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仍旧很高。“目前,国产软件和服务的本国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质的差距,不考虑某些软件领域被外国垄断的状况,仅就市场份额而言,我国软件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就高达70%左右。”倪光南院士不无忧虑地表示。

另外,在软件体系中,基础软件是上游,对信息安全和下游软件有制约作用。但十几年前,中国软件业基本上只有应用软件和外包,属于下游产业,基础软件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基本上都由国外软件厂商所把控。倪光南院士认为:“中国是大国,不能只做下游软件,而应建立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这也是国内众多国产软件的呼声。如今,一个基于Linux的自主软件产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中,但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仍有待时日。现实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持续进行创新和进步。

另一方面,竞争趋于白热化使得本土软件商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创新之路存在着许多阻力。

专门研究国家创新策略的日本学者角南笃指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严酷的竞争,因为世界各地有实力的企业几乎都进入了中国市场。所以,生存就成了他们在成长中第一位的事情。这样,由于模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获益,企业就更倾向于选择模仿的发展道路,至少在早期是如此。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保护知识产权就会损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过度的保护原来老的知识产权就会阻止新的知识产权的诞生。如何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如何进行适度保护的知识产权是中国必须明智处理的问题。

连续五届的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活动,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创新与成长

未来,创新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是软件产业的基础。”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说:“要持久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产业的影响力。”

倪光南院士也强调了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中国软件产业要赶上发达国家,关键是充分发挥软件企业和人员的创新潜力。”

要更好地贯彻自主创新精神,必须正确、全面地理解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在本次颁奖会议上所提出的自主创新类别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

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经济、技术两张皮的现状。其根本方法就是要从体制上把技术和科学分开,让技术和经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毫无疑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软件企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加快自身的成长。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自主集成和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技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等。

通过自主创新,软件企业才能掌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先进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对于市场的需求、风险、发展变化等具有最直观和感性的认识;高校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人才,主要是专业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而科研机构具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技术等资源。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盟,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是软件界一直以来大力倡导的“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理念,目的即是为了加快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除了自主的技术创新,软件企业同样需要学会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手段,以便促进整个软件产业的成熟。显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软件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中国软件产业要在全球市场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行自主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导权。这就是本次以“自主创新与企业成长”为主题的十大领军人物评选和颁奖活动,所要倡导的积极意义。

十大领军获奖名单

从大学老师下海到IT界,一入行便显出卓越的营销才华,他把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2005年底的一次收购,让业内外侧目,更让他的公司羽翼丰满;

做中国最大的IT管理厂商是他的梦想,如今,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宁

IT服务管理的创新包含三个层次,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这三个层次依次递进,难度也加大。技术创新是硬性的,并不是最难的事情;业务创新则需要对具体行业的具体业务有一个非常透彻的理解,融入其中;管理创新一方面也要满足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来帮助客户理顺、改进业务和管理流程。后两个创新正是我们中国软件企业的机会。

IBM中国有限公司名士(Fellow)、副总裁 郑妙勤

她是一个科学家, 28年来一直倾心于数据库、操作系统和普适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并将之成功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她是商场中的强者,但也喜欢逛街、购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女科学家理性、知性和率性的风采。

IBM不仅在技术上积极研发,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都在创新上引导整个业界的进步。IBM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要能够随机应变,并且需要能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远见,看得到方向。

创新并不是无谓的空想,更多的是一种团体智慧决策的成果。只有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海晟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张松峰

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要使公司在短时间跻身上海软件企业的前列;

在他瞄准外包这一突破口之后,公司也从一跃成为资产4亿元的多元化经营集团。

然而,他的野心还不仅仅在此。他要用自主创新的拳头,冲向国际市场。

做外包的关键是能不能做大做强。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造软件行业的民族品牌,在软件外包市场我们必须逼自己去作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和印度、欧美企业相竞争。印度企业就是瞄准中国这个市场,所以说我们的一些企业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去奋斗的话,他们一进来马上就会把市场给抢去,那样的话国内企业就只能做二流、三流的事情。

北京书生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王东临

他15岁上大学,毕业后只身闯荡中关村,六年后创办自己的公司;

在他身上,程序员的认真执著与秀才的浪漫气质并存,他创造性地提出发展自由知识产权的文档库技术,并联合国内企业成立UOML联盟,被IT界称为"中关村新四大天王"之一。

核心技术是一个公司的关键,并且核心技术可以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就要创新。

在高新技术行业,创新是必须的,应该成为一个很正常的问题,而不是狠抓的问题。中国的创新能力一点也不差,之所以没有做得很好,就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做软件,就是要走国际路线,要靠自己的核心技术闯入国外市场。由此,创新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杭州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廖建新

他是一名大学教师,长期从事前沿研究工作,他又是一位企业家,将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向市场;

他享有"移动智能网第一人"的美称,使移动智能网这个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保持在同一起跑线上,将国内移动智能网市场1/3的份额纳入麾下。

中国软件应该选择自己有优势的领域进行发展和突破,特别是在行业应用软件领域。如果软件水平能够达到既“专”又“精”的地步,再加上本地化服务,这将是国外厂商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电信领域,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国内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最初的模仿、跟随到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所以能够最终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的整体水平。

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伟伦

在变与不变之间,他既传承这家企业的“独特基因”,也在经营着自己的原则:一方面,他敢于改变、勇于与众不同,同样倡导享受工作乐趣的职业哲学;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懈地坚持探索,更引领着一个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中国团队。

无论是移动安全领域,还是正在开展的中小企业安全战略,或者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专家服务”战略,趋势科技都试图率先做好开拓新领域的准备,并且抢在其他厂商之前,到达“蓝海”。这就是趋势科技的创新策略―不仅是找到新的市场,最重要的是为这个新的市场做好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

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向东

从机关干部,国企领导,外企首代,到公司老总,他经历了多职业角色的改变;

4年实现销售额近5亿元,让他坚定了软件和集成双轮驱动发展方向;

于是,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20多项国家殊荣以及不同种类的认证,成了他成功的秘诀。

在中国,软件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企业管理上的“内外兼修”很有必要。

每家软件企业都会有不同的解决之道。其中,规范化管理是所有软件企业必经的一个阶段。这好比建筑行业的“装修工程”,软件的开发、编码、总体测试直到市场销售,都必须作到精细化管理,同时以提升客户使用价值为己任。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总经理 卜凡强

科研成果难以市场化,这是很多软件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最大烦恼。而他凭借10多年在电力行业的经验成功地做到了。

很多人惊奇于此,他的回答是:自主创新才是致胜的硬道理。的确,当他拥有上百项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时候,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专注也是软件企业的一种发展哲学,尤其对软件企业来说,专注更是自身成长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民族软件企业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专注并不排斥创新。科研和产业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只有坚持科研与产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真正大丰收。

上海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史一兵

13年来,他一直追求做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他和他的团队带着脱不去的书生意气,为这个梦想而奔波;

上海市政府内外网、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宁波砾社机场……. 在国内从事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领域中,他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城市信息化领域的自主创新应当由简到繁,从应用软件向中间软件再向基础软件逐步展开,不宜急于求成,期望一步到位。应通过制定国家标准,规范国内外厂商的行为,并为国内厂商创造提升、超越的有利环境。

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者联盟,强化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自主创新的速度。

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乃平

他是我国操作系统领域内年青的系统软件专家,是国家863"软件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他主持研发的第一个国产64位操作系统在国内应用广泛;

他还是一个卓越的企业领导者,其Linux操作系统已经在政府采购等众多项目中获得重大成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历史发展到今年,整体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强盛的一个标准,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但是系统软件产业仍然是制约我国整体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系统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的出现,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切实的结合我国软件产业自身的特点,走出适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快速之路。

风云人物获奖名单

新锐互动商业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克人

他是目标规划管理体系创始人,也是协同锦囊管理软件思想的倡导者。

普元软件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刘亚东

他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以面向构件理念为基础,提供前瞻性的企业级软件产品和服务。

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总裁 刘庆峰

他的公司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入围十大领军提名的候选人

卢汝文 美科利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

王 茁 蓝代斯克软件公司CEO兼总裁

王江民 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

雷 军 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文胜 BMC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晓亮 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左 春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石钟韶 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 春 金算盘集团董事长兼CEO

洪宜幸 明基逐鹿软件总经理

王星泰 易达讯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栾润峰 金和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统计 统计创新

统计创新是我国社会经济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长期以来,企业统计工作重心围绕政府统计,单纯地执行统计制度,以完成国家统计任务为目标,统计内容停留在规定的若干指标、若干报表和统计数据的简单汇总上,统计手段相对时代落后,“统计加估计”的现象仍偶有发生,统计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足。要改变企业被动统计的状况,一方面有赖于国家适时改革现行的统计体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进行统计创新,突破旧观念束缚,创新统计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统计手段,在完成国家统计任务的同时,不断提升统计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服务能力,从而提高统计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企业统计创新的必要性

(一)完成日益繁重的统计任务需要

企业为提升在市场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减机构和非生产人员,统计机构在改革往往首当其冲,许多企业出现专职统计人员数量减少、兼职统计人员兼职更多的现象,以致完成日常统计任务都显困难,而统计任务没有减少,还有统计难度日益增加之势,碰上投入产出调查、经济普查或人口普查等大型调查活动,综合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倍增,如果统计工作方法和统计手段落后,很难按时完成各项统计任务。

(二)统计任务完成的时间不均衡性,需要统计手段创新

企业统计部门每月需组织完成生产、投资、技术经济指标、财务指标统计、劳动情况、景气调查和价格调查统计及生产情况分析,负责组织产成品盘点、物料平衡等大量日常工作,统计任务完成时间不均衡且相对集中,特别是月初,报表扎堆,往往忙于收集数据和数据汇总,几乎没有报表审核和检查的时间,如果统计手段落后,就算按时完成,工作质量也难以保证。

(三)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一方面企业生产组织需要及时的生产信息,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决策需要统计信息支撑,并且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高效的统计方法和手段,统计信息难于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

(四)适应统计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统计领域的改革举措频频出台,如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就开创了我国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如果企业统计部门不能同步进行创新,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国家的统计改革要求。

二、企业统计创新基础

企业进行统计创新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企业统计人员需有必要的硬件工作条件。如果企业统计人员连电脑都没有配置,统计工作还主要靠手工和计算器,或连互联网都不能访问,那统计创新很难谈起;其次,需要有素质较高的统计人才队伍支持,至少从事综合统计的人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的统计方法和制度,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点至关重要;第三,企业要有较好的创新氛围和绩效考核机制,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鼓励人们创新。创新活动往往能提高工率,但也可能出现“做多错多,越做越多”现象,如没有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很难调动各类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三、企业统计创新思路

首先,更新统计服务理念,树立统计不仅要为政府统计服务,为部门统计服务,更要立足于服务企业自身加强管理需要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其次,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统计创新能力。适时开展统计继续教育,积极组织有关统计业务培训,鼓励统计人员自身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统计业务发展需要。

第三,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创新统计方式和统计手段,逐步实现统计信息文档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统计汇总软件化,实现信息共享,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质量。

第四,以国家统计体制改革和统计制度完善为契机,寻找创新突破口,致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水平。

四、企业统计创新实践

为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工作水平,提升统计服务能力,近年来我们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组织统计人员在信息交流、信息、台帐和报表管理及人口普查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创新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一)引入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为解决统计人员日常交流问题,我们在企业统计内部引入“QQ群”现代信息交流方式。通过QQ群统计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交流信息,传送报表;生产情况和各种统计动态,均可在群里。对口上级统计部门,我们也使用QQ进行工作联系。这种即时交流方式在方便交流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部分办公费用。

(二)创新统计信息传送和方式

生产进度、主要技术指标、产品出厂等基本统计信息,是企业调度部门进行生产组织所必需的信息。以往,这些信息要在当天生产完成,车间汇总各班情况后进行电话简报,次日早上再专人将详细的报表送到生产调度部门,信息及时性低,传送方式原始。为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我们在企业计算机中心的协助下,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平台,开发了日生产信息系统,及时在局域网平台上所需的信息,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信息汇总和传送问题。

(三)创新统计台帐和报表管理方式,实现报表自动生成

登记统计台帐和填报报表是企业统计人员主要的日常工作,工作量大、每月“重复”进行。传统手工登帐方式因个人书写习惯容易导致帐面不清晰,出现差错时修改困难,而且从台帐到报表,过程繁琐容易出错。2002年,企业在小型机上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过统计月报软件,极大地解决了月度报表的统计汇总问题,但由于统计人员不懂专业编程软件使用,软件系统日常维护非常困难,一旦台帐和报表发生变动,需请专业人员维护,维护成本高,几年后被迫停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组织了微软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培训,利用其中EXCEL软件强大的表格功能和计算功能,建立电子台帐,通过EXCEL对统计台帐和报表进行联动管理,将极大地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和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经过四年多的实践,这种方式较好地对统计台帐和报表进行管理,只要台帐设置合理,数据录入量优化,利用EXCEL软件的实时计算功能,在登完台帐的同时,实现报表自动生成。同时还可利用Excel和Powerpoint丰富的图形功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形成图文并茂的统计分析报告。

(四)推行统计资料电子文档化

除推行电子台帐外,我们尝试日常统计工作资料电子文档化,以减少纸质资料的保存。一般情况下要求统计人员整理的资料和报告要用电子文档形式储存和报送,统计报表进行电子表格化,而对分析资料使用Powerpoint做成演示文档,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如有需要,可将资料刻录到光盘,方便长期保存。

(五)尝试利用绘图软件制作普查小区图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本企业作为虚拟普查区由企业统计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其中一项头疼的准备工作是划分普查区域和绘制普查小区图。由于矿区范围大,开放性强,矿区内有许多外来驻矿单位,并穿插有多个农村的自然村落,均需纳入企业虚拟普查区范围。按普查规范,普查前除要求手工绘制普查小区图外,还需在新增的“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中对普查区域和建筑物信息进行数字化标识。在没有专业绘图人员参与的情况下,要做好这两件事非常困难。但我们参加普查的统计人员创新地提出,采用“临摹”方式,借助AUTOCAD软件在地方国土部门提供的电子航拍地图上进行普查区域划分,绘制普查区域平面图,然后再分割成普查小区图。利用这种办法,我们较轻松地完成了矿区49个普查小区图绘制工作,并在“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中进行电子化标识,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普查小区划分和建筑物数字化工作。

由于电子小区图中的建筑物比例、方位、位置都与实际相同,普查员在摸底和正式登记时,按图索骥,很容易找到登记对象,在高效完成普查的同时有效地避免漏普漏查现象,为顺利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5篇

联想多年来对品牌、对管理、对企业文化还是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我们把这些文化的积淀都传输给我们自己的子公司,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还有一句话就是此刻我们在把碗里饭吃好的同时,又在部署锅里的饭,2014―2016年联想控股准备整体上市,我们今天敢于提前说,觉得心里毕竟有点数。我们在吃碗里饭的同时又开始准备锅里的饭了。

贾昌荣:创新要抢先进入客户心智(实战品牌营销专家)

微软公司CEO鲍尔墨认为,创新是微软取悦顾客和阻拦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创新不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还是扭转竞争格局的利器。

企业创新的重心与着力点在于为谋求某一创新点上先于竞争对手,通过创“第一”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要知道,客户的注意力永远都在“第一”身上,就具有了先声夺人之势,并以先入为主快速实现占位,进入客户的心智。

刘杰克:未来绝非线上取代线下(网络营销专家)

“双十一”活动虽因种种问题备受争议,但其仍是零售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给从业者不少有益的启示。为使活动走向成功,企业要善于抓住噱头进行造势,以获得目标受众广泛的认可度。同时,对整体产业链条进行有效的协同,聚多方之力并加以精心准备,才能真正构建起成功的基石。“双十一”活动更让我们看到未来商业模式绝非线上取代线下如此简单,线上线下的紧密融合才是未来的趋势!

池向东:中层管理者决定公司效率(北京稻香村常务副总经理)

在任何一个公司里,中层管理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不能决定方向,但可以决定效率。在一个团队里,他们是骨干、中坚和榜样,他们的作用是黏合、催化和传动。一份中小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78%的被访者反映缺乏好的中层管理者,61%的被访者反映合格的中层管理者仅占一半甚至更低。对中层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主要是责任心、事业心和大局观。

姜汝祥:为客户创造价值才会盈利(锡恩咨询集团董事长)

企业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员工为客户创造结果,企业才会有结果(盈利),员工也才会有收入,员工与客户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懂得与承认这一逻辑,是执行的起点。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职工思想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就注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也要面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这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必须开拓新思路,变更新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改进工作的方法,提升思维的层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如何解决思想问题的学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它能将人心凝聚,将士气鼓舞,是协调员工关系的重要保证,更是不断创造企业辉煌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下面,本人就如何围绕企业发展,创新和改进新形势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浅谈几点看法:

1.摆正心态,一视同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作为一个单位的综合管理部门,工作职责范围较大,虽然不涉及到什么技术问题,但却涵盖了公司方方面面的工作,也却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着眼于提高所有员工的素质,注重引导“优秀”,鼓励“后进”,尊重职工的个性差异,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因人而异的分别作他们的思想工作,杜绝一刀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切实解决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其次,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注重培养个人特长;同时,就必须经常走访员工,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沟通,真正的走到员工生活中去。从而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常态,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帮助,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对及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障碍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也让企业充满了“人情味”。

2.营造氛围,积极鼓励,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教育职工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并由本职工作扩展到单位的各个领域,通过思想教育加速企业发展。既然大家能选择这份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兴趣使然,所以,要教育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鼓励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开拓新思路,不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还力争取得一份漂亮的工作业绩,避免消极懈怠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教育职工时时以主人翁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企业的整体形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关心、爱护、尊重员工,成为他们的亲密战友。让他们既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也认识到作为集体的主人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当然,关心和尊重并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而是严格有度,要求有法。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员工杜绝的,自己也坚决不去做。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平等的对待每位员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逐渐树立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这主要是从细枝末节加以规范,要求员工在工作中礼貌待人、文明处事;在生活中与人为善、和平相处,营造一种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企业人文环境。让员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所热爱的事业中去。

3.细化要求,全员参加,采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一个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绝不只是一个人奋斗的成果,而应是全员参加。建立奖励、惩罚等制度,细化要求,有章可循后才施行量化管理,在此思想指导下,管理过程中做到赏罚分明,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以制度管理人。潜移默化的让员工懂得凡事都要讲道理、懂原则、学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优秀员工模范带头作用,让大家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这既让自己的工作走向简单、轻松,又锻炼了职工的能力。从而形成团结、向上、奋进的精神风貌。

4.鼓励钻研,提高业务,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价值

俗话说:“授人鱼,莫若授人以渔”。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业务素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组织员工学习劳动法及国家最新企业改革政策,引导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最大限度激励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从而增强自身紧迫感,树立敬业意识,把大家的工作压力变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成为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在实现企业利润增加时也对日常工作中刻苦钻研及业务精湛的职工给予相应奖励,同时鼓励爱岗敬业员工,将其树为典型,以此带动后进员工,杜绝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赖一个样”现象的出现。人有各种不同需要,但在众多的需要中,物质利益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因此,要坚持把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使职工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更加信服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在竞争中让员工自觉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员工的技术提高了,企业才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保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把手。同时,企业应该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把软件变成硬件摆上日程,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要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这也是一种有效益的劳动,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立,要学理论,观形势,想办法,坚持不懈,日臻完美,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责任,坚持经常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坚持群众性,党、政、工、团一起抓,掌握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7篇

那么,文化与创新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揭开历史的画卷,可见一斑。

日本人汤浅光朝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近代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程是:

从上述历程中不难发现:科技中心转移的取向是有解放的思想、宽松的环境、对人才、技术、资金有吸引力的区域。为什么近现代的科技革命绕过了曾经有过辉煌巅峰时期的近现代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道路和速度与其文化传统、思想体系密不可分。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的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

让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美国高技术园区的发展。有人说,“文艺复兴之后的全部事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硅谷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在美国,跟硅谷有相同甚至更好的硬件环境的技术园区不止硅谷一个。

位于波士顿旁的128号公路区,附近有MIT、Harvard等知名大学,其创新力量丝毫不逊于斯坦福等大学,美国政府早期对128号公路区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比西部硅谷还要大,且128号公路区更靠近世界著名的NY金融中心。但128号公路处于老的工业基地,新英格兰的老传统如等级观念,多层管理,重技术、轻市场等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园区的发展。而硅谷是一个由创新者、创意、金钱等要素无限组合、急剧变化的特殊“星团”,是适于创新创业、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创业公司的“栖息地”。硅谷的文化特点是:

民主、平等、和谐、随意的人际关系:从CEO到普通员工大家平等,“找不到丁点儿官僚气味”。

开放、流通的企业网络结构:“交流、沟通无处无时不在”。

充满激情、永争一流的进取精神:那里的创业家有一句名言:“吃掉自己的幼崽”——逼迫自己始终位于技术的前沿。

宽松的舆论、法律环境:“失败了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正是这样的定义模糊、无法量化的文化因素,使得硅谷与128号公路区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如何建设创新文化?著名企业西门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150多年来,西门子不断创新,改变着行业,改变着世界。

西门子认为,对一家公司来说,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的必经之路包括整合产品组合、优化流程、减少产品的复杂性,以及根据成本设计,对现有业务扩展等等,这种连续性更新叫做“渐进式创新”。还有一种创新方式则显得不那么稳定,那就是“革命式创新”,这种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突破,但时间长、风险大,企业必须要有耐心,要有直觉,要有全面的视角。:

西门子把创新文化诠释为四大要素:

首先,必须具有客户导向。

其次,管理层要关注创新,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适当的系统控制创新人员,要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旦创新成功要给予到位的奖励。

第三,要创造一个敢于冒险的氛围,鼓励员工用挑战精神迎接困难,同时,赋予创新者充分的信任。

第8篇

1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的经济体制已经由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管理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意义。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更新,给企业带来了更方便快捷的管理途径和管理信息,要求企业在管理中必须使用现代化设备加快企业管理进程,减少不必要的企业管理层次,达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提高基本工作效率;还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现代化知识,拥有现代化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需求。经济全球化是每一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的福利,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给企业经济增长带来更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这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很苛刻的,企业要有足够强大的后备力量支撑才有可能做到,这样就迫使企业不得不努力创新,加快创新的步伐,争取提高国际竞争力。

2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创新观念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在过去的几年里的确给企业经营和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在新形势下,如果仍然继续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的话,那将会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些企业领导管理者还沉浸在过去的经验管理中,没有意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企业对市场变化要有准确的把握,并且能够及时掌握,但是对于目前的一些企业管理,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创新观念还表现在企业管理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只看重眼前的私利,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利润,这样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暂时的,想要长期地发展下去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明确的经营管理理念;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都是依赖经验,认为长期积累的经验是不会有错的,完全不按现代的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他们没有想过,经验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和改变,这也就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严重失调。

2.2企业管理创新有很多阻碍

有些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不需要复杂的程序与大量的投资,只要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却还是难以在企业中实践,究其原因有很多:(1)市场竞争混乱,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维持现状;(2)企业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对企业的管理创新产生了很大阻碍;(3)很多个人或者组织担心创新会给自身的利益带来损害,所以反对创新,这样使得创新很难在企业中进行;(4)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来鼓励管理者创新,这样让管理者承担高于收益的风险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发展。其实企业都具有创新的潜力,关键在于是否擅于挖掘这份潜力,将之变成为企业增效的助力。

3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举措

3.1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

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正确的创新观念。现在的很多企业管理者还保留着以前传统的管理思想,仍然用保守的经营管理方法去管理企业人员,这样不但企业的发展得不到提升,而且在市场中也会失去竞争力,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挤下来;甚至有些领导管理人不听取别人任何有关创新的意见,更是严厉打压了创新观念,这样就会让企业内部完全丧失创新的积极性,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主动吸收现代化知识观念,利用现代高科技电子产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也可以借鉴国内外著名的创新管理思想,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自身管理特色的思想观念。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宣传和倡导创新理念,加强企业的创新观念,让企业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其中。

3.2创建激励制度,鼓励企业人员创新

企业创新的实践需要企业人员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够实现,所以企业创新不单是领导者个人或者是企业管理者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中所有成员的事情。企业要大力推行全员创新,鼓励企业全体人员加入到创新的行列当中,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发展,对企业人员的利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对于如何有效激发企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是企业领导和管理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激励制度,有奖励才会有动力,企业人员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才能有更好的创新思路。激励机制不单是物质方面的资金奖励,还有鼓励员工参与到决策当中的机制。当今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普遍提高,知识水平不断上升,人们有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工作中,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自己的意见能够被接受和采纳,自己能够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而不只是服从命令的“机器”。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法管理企业人员,习惯于他们的听从命令做事,那么员工的实际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满意程度也不会很高。想要员工完全为企业着想,那么就要尊重员工的意见,建立合理的机制让员工参与企业活动中,让员工自觉主动地为企业发展创造自身的价值。

4结语

第9篇

摘要:顾客参与创新的理论研究是企业创新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动机、参与创新的角色和作用、参与创新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对创新中顾客与企业的互动模式进行了文献梳理和总结。基于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理论的已有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顾客参与;产品创新;互动

顾客参与创新的研究是从各行业顾客创新的实践开始的。Shah(2000)研究发现滑雪项目第一代产品全部是顾客创新的结果,主要改进方面大部分都是由顾客创新完成的。中国企业的产品创新面临着从竞争者驱动到顾客导向的转变。①据美国相关调查数据研究表明企业60%-80%的新产品和技术来源于顾客的建议。可见顾客参与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对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动机分析、角色及作用研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企业与顾客互动的产品创新模式研究有助于顾客更好的参与到企业产品创新,并提高企业产品创新的效率。

一、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动机分析

由于需求的异质性,当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个别顾客的独特需求时,顾客会改良现有产品和服务甚至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顾客创新的实践也越来越广泛。

国内学者徐岚(2007)研究表明认知需求、独特性产品需求和独特性体验分别对顾客创造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当信任程度高时, 独特性产品需求越高, 创造意愿越高。企业的创造激励调节了独特性体验需求对创造意愿的影响, 当存在创造激励时, 独特性体验需求越高, 创造意愿越高。②吴贵生等(2007)认为驱动顾客创新的条件因素有三个,分别是:顾客需求,顾客有能力,制造商“供给不足”。获得收益是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根本动机。

国外学者对顾客参与创新的动机研究比较成熟。主要从顾客和企业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熊彼特(1950)指出成功的创新者可以从他们对自己创造出的创新产品的暂时垄断控制中获得回报,获取暂时的相关利润或“经济租金”。同时制造商对用户的要求反应滞后,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时间成本。顾客参与创新还能够获得社会收益,如友善的人际交流,在社会的规范下,与服务人员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满足顾客的社会价值需求。若顾客认为创新的收益大于成本,他就愿意参与到产品创新活动中。其次顾客进行创新后,不需要承担将创新推向市场的风险,因此其承担的风险比其他类型创新者要小一些。还有学者指出顾客参与创新能感受到其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获得成就感(Luthje,2004)。Hienerth(2006)等研究发现顾客创新有助于企业实现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最小化,从而达到显著地降低企业产品研发成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顾客与企业进行互动,参与到产品创新可以获得经济收益、社会收益,以及个人内在的心理收益,从而带动了消费者创新的普遍发展。企业通过让顾客参与创新活动,与顾客进行相关互动,可以减少新产品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新产品开发创新的成本,为企业节省资源。根据如上所述,总结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动机如表1所示:

二、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角色及作用研究

不同学者对参与产品创新过程中顾客的角色分类不同。雍灏、陈劲(1999)等学者认为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各类顾客可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滞后者、常规用户、早期采用者、领先用户。早期采用者是指那些最早购买现有产品或服务的顾客。领先用户对于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在现有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该学者认为领先顾客会积极的设法解决现有产品的不足和缺陷,所以该顾客比一般顾客对未来市场的需求更丰富、更准确。领先用户顾客资料的收集能使企业得到更高质量的关于市场需求的信息,从而产生更好的产品概念。

基于消费者知识对创新影响的研究(Alba and Hutchinson,1987;Kristenssonet al.,2004;Magnusson el al.,2003;Lüthje,2004),国内学者将顾客分为两种:普通顾客和专家顾客。普通顾客对产品有所了解,能理解产品概念,但是缺乏与产品相关的技术知识。专家顾客是指那些对产品非常了解,并且掌握较为丰富的关于该产品或同类产品技术知识的人群,他们可能在产品技术发展方面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类人群在创意可行性上的表现一般更胜一筹(Magnusson elal.2003)。

NAMBISAN(2002)根据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过程,将参与产品创新的顾客分为两大类和相应的五种不同角色。第一种是顾客作为价值链上游的输入者,充当的是资源投入者和价值创造者的角色;第二种是顾客作为价值链下游的输出者,充当的是产品购买者、产品使用者和另一种形式的产品。顾客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单独或与企业一起参与产品创新活动,也可以借助企业提供的创新工具箱进行创新。

BROCKHOFF(2003)根据顾客在参与产品创新过程中投入的形式和方法,将顾客分成五个类型:苛求顾客、发起顾客、领先顾客、参考顾客和率先购买者。苛求顾客他们向企业提出建议和投诉,这些投诉和建议往往反映了产品的使用效果。发起顾客指的是那些有新的需要并愿意参与产品创新的顾客群,是产品创新的基础。领先顾客是那些现有的强烈需求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市场普遍需求的顾客,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他们对产品性能、优点更加了解,因此他们的知识更有助于发明更新更好的产品。③参考顾客是指那些提供应用经验的顾客群,他们把使用产品的心得和体会告诉企业和其他顾客。率先购买者比其他的顾客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这类顾客可以在使用新产品后提供反馈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进一步的修改产品,因此率先购买者在降低创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风险方面发挥了很大的重要。

Alba 和Hutchinson(1987)认为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专长。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产品性质,选择不同类型的顾客参与创新,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产品创新,提高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效率。综上所述,在产品开发创新的过程中,顾客参与的角色不同,如表2所示。

三、企业与顾客互动的产品创新模式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企业与顾客互动的产品创新模式。概括如下:

1.企业创新早期预开发活动产品创新模式

雍灏等(1999)国内学者在进行领先用户研究时,提出企业创新早期预开发活动如图一所示:首先企业在分析创新机遇和初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要研发的产品和项目,制定一个产品开发计划,选定参与科研创新的人员、时间和资金。其次在初步拟定市场趋势阶段,科研创新人员需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开展领先顾客研究。由于中国很多企业并不熟悉领先顾客研究,因此在第一次开展此研究时,应该聘请一个有领先用户研究经验的顾问,然后是收集数据、探究需求。科研小组确认领先顾客以后,对这些顾客进行采访和交流,从中获取一些对产品创新有用的信息。在开始研究开发概念时,选择并邀请合适的领先顾客及专家参与到研发概念过程,以便开发出一个有潜力的产品概念。之后,企业进入通常的概念测试和商品化生产过程。

2.用户创新工具箱产品创新模式叶兴波(2004)提出“用户创新工具箱”的产品开发模式。如图二,制造商提供创新工具箱给顾客,让他们自行设计和开发产品的应用特性部分,与传统的产品开发相比,顾客拥有更多发挥空间,产品开发的试错过程全部由顾客自己完成。

该产品创新形式具有以下优势:能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的异质性;用户偏好信息粘性较大;产品设计工作全部由顾客完成,试错过程也全部由顾客完成,因此提高了产品创新的速度。

该产品创新形式的缺点:有些工具箱要求顾客具备很高的能力水平,顾客不一定能处理每一种设计;工具箱提供太多的信息和选择,超出顾客信息处理能力;顾客设计产品经验有限,因此往往不如制造商工程师设计的产品先进。因此,适用工具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同时需要兼顾顾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3.基于客户关系视角的顾客创新管理框架

王永贵等(2009)开发了一个基于客户关系视角的顾客创新管理框架。如图三,通过建立和维系现有的、成熟的顾客,为更好地管理顾客创新提供实践思路和理论基础。(如图三)

该理论类似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路,一方面从创新顾客的识别开始,获取适合的创新顾客群,然后去进行开发并维系与创新顾客的关系;另一方面,从顾客、企业、情境等影响顾客创新的关键因素切入进行分析,通过强化其积极因素,弱化其消极因素,以维护产品创新的有利环境。综上所述,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和顾客紧密的沟通和配合,图一对领先顾客的识别和获取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仅凭采访和沟通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图二中,产品设计和试错过程全部由顾客进行处理,可能过高的估计了顾客的能力水平,超出了顾客的研发能力范围。根据以上的企业与顾客互动模型,本文得出以下产品创新途径,如图四。

该模型结合了以上三个模型可取的方面,首先在初期,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思路,对顾客进行细分、识别、获取、开发和维护,同时给予顾客一定的激励和报酬。其次,根据顾客的类型,分别进行核心产品创新、形式产品创新和附加产品的创新。在考虑了企业相关因素的前提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产品的概念,然后进入新产品的测试,修改,测试,最终完成新产品的创新。

四、研究展望

对于顾客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顾客创新研究的进度。今后,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

1.制造业中的顾客创新

现有的文献中,对服务行业顾客参与服务创新的研究比较多,相对而言,在制造业中,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如何建立专门适用于顾客参与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的互动机制还有待于学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2.参与创新的顾客管理

首先,如何识别制造业中的创新顾客,不同于服务行业,参与制造业的产品创新需要顾客对该行业产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在整个过程中对顾客的管理。在顾客参与的过程中,企业对顾客控制能力较弱,由于对于顾客很难采取合适的激励或处罚措施,现今企业与顾客沟通一般基于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等松散的方式,如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如何让互联网技术更深入到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领域,使顾客与企业更好的进行沟通和互动,比如建立一个专门适用于企业和顾客针对产品创新交流的平台等。

3.顾客参与产品创新的风险评估

产品创新本身具有风险性,由于顾客的选择、企业的相关因素等,顾客参与产品创新可能会导致企业创新失败,因此,对创新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和评估也是一项有意义的难题。

引文注释

①仝允桓,杨艳,朱恒源,吴贵生.中国企业的产品创新-从竞争者驱动到顾客导向[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2009(1):44-50.

②徐岚.顾客为什么参与创造?——消费者参与创造的动机研究[J]. 心理学报, 2007,39(2):343-354.

③杨波,刘伟.从CRM到客户并购:客户创新源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4):112-113.

第10篇

【关键词】 产业结构优化 企业家创新 社会偏好

一、引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产业结构优化是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内涵,探求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各项改革内容的深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偏差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受到需求制约,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2000年以后,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因此,确定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与程度,也就把握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

产业是由企业家主导的企业组成,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创新性。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化自身收益,同时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根本上的促进作用。但企业家的缺乏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然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企业家创新引起产业技术创新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现实所发生的技术进步由于部门特点的不同并不是全都按照中性技术的性质进行,故在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时,须考虑不同部门所拥有的技术性质。

那么企业家为何会进行持续创新?这种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的创新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除了供给层面之外,通常假定的不变社会偏好从需求层面有没有对产业结构产生优化作用?本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便于分析,在分析问题之前先作如下假设。

第一,经济体系有两类产品提供部门,分别提供两种产品。绿色部门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绿色产品,灰色部门采取有悖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生产出灰色产品。同一种产品可能属于灰色产品也可能属于绿色产品,主要取决于采取何种生产方式。绿色产品与灰色产品并不是区分产品使用性质的标准。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灰色部门向绿色部门转移、绿色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三,经济体系中的主体有三个:企业家、政治家和其他社会群体(以下简称社会群体)。企业家为产品提供者,社会群体为产品需求者,政治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

第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群体对绿色产品和灰色产品的总需求由社会偏好决定,社会偏好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社会偏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社会偏好线呈现严格凸性,表示边际替代率递减。

第五,生产可能性集合为闭集和凸集。

第六,产品现实提供点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即生产要素总被充分利用。

1、社会偏好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由微观经济学理论可知,社会偏好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切点决定了产品最优提供点。当社会偏好发生变动时,偏好曲线与PPF曲线的切点也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偏好曲线发生移动,最优产品提供点也转移到了B点,但由于现实中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生产过程,就造成现实产品提供点A和最优产品提供点B的偏离,这种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由A、B两点边际转换率的差异体现出来,这种差异以产品相对价格比的形式被企业家观察到,企业家将据此价格比来调整绿色产品与灰色产品的提供,以完成产品提供点从A到B的转移,即差距是创新的动力源泉。这个过程被称为效率改善,效率改善的结果使得灰色产品提供减少,绿色产品提供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现假定社会偏好保持不变,可用生产要素不变,考察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引起部门内技术进步,现实中不同部门所表现出的技术性质并不相同,故在此分别分析。

(1)当灰色部门与绿色部门都使用中性技术时,生产可能性曲线按原边际转换率向外扩张,与更高的社会偏好曲线相交于B点,如图2(a)所示。在产品最优提供点B,绿色产品与灰色产品的提供量均较技术进步之前的最优点A有所增加,各产业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2)当绿色部门使用非中性技术而灰色部门使用中性技术时,技术进步的发生会使得PPF曲线向外扩张,但扩张的幅度并不相同。绿色行业与灰色行业相比属于新兴行业,技术进步对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降低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十分巨大,使得企业家也热衷于在绿色部门进行技术创新。当这种不均衡的技术进步发生时,引起部门间生产效率的不均衡提高,导致部分灰色部门生产要素流入绿色部门。如图2(b)所示,新的PPF曲线更加平坦,B点为新的产品最优提供点。从原最优产品提供点A到新的最优产品提供点B,绿色产品提供量的增加程度较灰色产品更大。这种由于部门技术性质不同所产生的技术进步结果在改变最优产品提供的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

3、包含制度创新的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中的企业同时面对技术和制度边界:设想一种限制灰色部门扩张同时鼓励绿色部门扩张的制度颁布,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偏好不变的情况下,这将使得PPF曲线产生异常的移动,如图3所示,纵轴截距下降表示由于制度的约束作用,现有资源按照许可的方式全部用来进行灰色产品的生产,总提供量反而较之前有所减少;同时横轴截距有较大增加,表示由于制度的激励作用,绿色部门在发生技术进步的同时,现有资源按照许可方式全部用来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总提供量较之前有很大程度增加。加入制度创新因素的技术创新使得PPF曲线发生异常变动,产品最优提供点为B2,产品现实提供点为B1,这种现实与最优的差异要求企业家对自身行为做出调整,转而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优化了产业结构。例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改革,在一些国有部门留下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场合,乡镇企业的进入有助于矫正过于重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当加入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制度创新因素时,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将被扩张。

三、包含社会偏好的企业家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Crépon提出了一个包含研究与开发、创新、生产力三块内容的模型,按照研究与开发――知识资本――创新――生产力的分析逻辑,综合其他影响研究与开发的因素,采用计量方法分析了研发、创新对生产力的影响。Griffith(2006)按照创新努力、知识生产、生产力的分析思路对原始CDM模型进行了修正,并采用欧洲四国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检验。上述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分析范围限制在企业内部,且假定产品的社会偏好不变。实际上在改革范围与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产品社会偏好将不再是一个长期不变的外生常量。

下面将在修正后的CDM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展,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构造一个包含企业家创新描述与产业结构动态演变的模型,分析包含社会偏好因素的企业家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1、模型介绍

设i=1,2,…,n表示企业。

方程一:企业家创新努力ri?鄢描述

ri?鄢=zi'?茁+ei(1)

ri?鄢是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zi'是创新努力的决定向量,?茁是利益(interest)参数向量,ei为残差项,可以用企业的R&D支出来估计ri?鄢。

方程二:知识生产方程

gi=ri?鄢?酌+xi'?啄+ui (2)

gi表示知识量,可用产品与流程创新指数来代替,创新越努力知识产量越多,知识产量越多,技术进步越快;潜在创新努力ri?鄢作为解释变量,xi表示其他决定知识生产的因素向量;(?酌,?啄)表示利益参数向量;ui为残差项。

方程三:产业演化方程

X=X(t)表示某个产业在时刻t的产值,是描述产业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量。a是产业成长速度系数,主要反映产业系统的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状况,a=pgi,p是技术进步以外的其他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控制参数,假定其为大于零的常数。Ne表示包含企业家在内的社会群体对某产业产品增长极限值的加权预期值,上标e表示预期,或者说其表示的是该产业产品市场需求量极限的预期值。在影响社会偏好的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Ne值不发生变化。

2、模型分析

根据(1)、(2)所表达的各变量关系,不失一般性,令参数?酌,?茁,?啄>0。(4)式表示产业演进的速度取决于产业内企业家创新努力zi'和社会偏好决定的产业增长极限Ne,?淄i为误差项,?淄i=p(ei?酌+ui)X(Ne-X)。

考察企业家创新努力对产业演进的影响,(4)式对zi'求偏导有:

用(6)式描述绿色部门的产业演进状态对绿色部门企业家创新努力的变化:由于社会偏好向绿色产品的不断转移,使得绿色产品Ne增加。在此另假设X0Ne>X02(因正常产业发展的极限值通常远高于其初始发展状态),结努力对产业的演进,即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如图4所示,社会偏好加强了绿色部门企业家创新对本部门增长的影响,绿色部门产值不断增加且产值增加速度也不断提高。

用(6)式描述灰色部门的产业演进状态对灰色部门企业家创新努力的变化:由于社会偏好向绿色产品的不断用不断加强,即灰色部门企业家进行着不利于灰色部门扩张的创新努力,结合社会偏好使得这种创新对灰色部门的收缩作用不断加强。灰色部门扩张速度的不断下降最终将使得灰色部门消失,如图4所示。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

第一,在制度、文化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经济体系内,企业家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

第二,企业家创新的作用通过部门内向部门外的延伸,改变了产品的最优提供结构,最优提供结构与现实提供结构的差异推动了企业家持续创新行为的形成。

第三,制度创新由文化、价值观决定,社会偏好的改变会加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2、政策启示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进行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制度创新,例如生态保护、特殊行业准入等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向社会公众、企业家发送对要素使用或产品提供的调整、限制信号,进而引导企业家不断调整技术创新,产生微观主体效率改进、资源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转移等一系列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

第二,政府应充分重视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群体对现实可提品的需求结构朝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进行调整,这种社会偏好的变化将加速企业家持续创新努力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

[2]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

[3] 王诚:增长方式转型中的企业家及其生成机制[J].经济研究,1999(5).

[4]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6).

第11篇

关键词:创业企业;管理创新;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020-02

随着创业企业获得初步成功,企业必须尽快实施管理创新,以促进和支撑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产品与技术升级

(一)必要性

新企业的发展须臾不能离开创新。追求发展的新企业不应停留在既有的产品或服务上,而应去改进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拓展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或服务)自身具有生命周期,一个产品会经历引入、成长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因此,一种产品(或服务)不可能总被市场接受;另一方面,这一周期的长短受到竞争对手产品和技术的影响,竞争对手的模仿与创新,会加速企业既有产品的淘汰。新创企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只有一两种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客户也比较有限,一旦市场出现新的竞争者,或者新的替代品,市场需求萎缩,就会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和生存困境。从发展的角度考察,创业企业更应该开发新产品。新创企业的新技术可以将同质产品变成异质产品,使得客户获得更多的附加价值,从而接受企业的产品;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可以加强企业的成本优势,通过提高生产率,获得系统经济效益。此外,由于新企业比大企业相对决策快、效率高,能将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进而获得先动优势。

(二)创新的市场化观念

创新首先表现为市场化观念的创新。企业首先要掌握市场和销售的规律,然后才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有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新创企业在技术创新时,不仅要考虑技术概念、技术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技术创新的目标与效果。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通过5 000多个案例研究,观察到80%新产品失败是由于缺乏顾客接受,为此他创建了ACCTO标准。

(三)技术升级的策略

技术创新战略是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指导的长远政策。技术发展战略可概括为技术领先战略、技术引进战略、技术模仿战略以及市场细分战略。

一般来讲,在企业初期,往往采用市场细分战略,将基本技术专门用于为少数特定需求服务。而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将会采用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通过消化吸收和学习,可以减少自己开发的成本和时间,抓住市场机会,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时,可以进一步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取得风险投资支持的知识型企业家,可以直接获得领先技术,实施率先创新,确立先动者优势,树立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相对而言,技术领先战略风险大、成本高,但一旦成功则可以取得行业主导地位,而技术模仿战略则风险小、成本低,但往往需要被动适应率先创新者的种种规定,受到进入壁垒的制约。

在整个技术升级过程中,关键是要加快创新速度,创新的根本是如何比竞争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去创新。在企业还没有达到很大的规模以前,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唯有依赖于创新的速度。

二、人力资源升级与管理创新

(一)必要性

对创业企业来说,产品或服务能否得到客户的认同决定了其生死存亡。创业企业若想继续发展,其产品或服务就必须被打造成“品牌”。对于产品或服务来讲,技术能力只是塑造品牌的一个基础,必须通过管理的升级才能建立其品牌的效应。

对于企业的品牌打造来讲,广告、人员推销等方式的宣传只能树立其知名度,但如果知名度没有转化为顾客口碑相传的美誉度,那么这一品牌将是短命的。一个好的产品或服务,只有通过细致的、不断革新的管理,才能确保其质量和美誉度。对创业企业来说,只有把产品或服务打造成品牌,才能取得持续的发展动力。首先,要有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品牌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后,企业的发展则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状况。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需要更为强大的团队来支持;其次,随着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营销队伍、技术队伍和整个企业成员不断扩大,过去的管理方式将难以适应,创业企业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进行管理的升级。事实上,在管理问题解决之前,技术创新的贡献是有限的,过低的管理水平会使技术创新的效益大部分被侵蚀,比技术创新更为关键的是管理创新。

(二)职业化的人力资源升级

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人力资源的数量,尤其是质量急需提升,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新的冲突不可避免。许多新创企业在初始阶段的团队成员多是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熟人,这种团队构成的好处是团队成员的利益相对一致,信息沟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同时,由于受到血缘、亲缘、地缘等方面的影响,创业企业家与团队成员更加相互信任,团队成员对创业企业家更为忠诚,成本较小。应该说这种模式是比较适应企业创建之初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人员却可能由于能力素质的限制而难当重任。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正规化的需要也要求回避亲情的干预,事实上,随着企业收益的扩大,利益的分歧不可避免,巨大的利益可能会冲击既有的和谐与忠诚。总之,团队成员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化不可避免。此外,某些企业家自身素质的限制也可能需要“空降兵”的帮助。尽管引入职业经理人(以及高级技术人才)会带来潜在的成本,但却可以带来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运用带来的高收益,只要这个预期收益高于成本,引入职业经理人就是必要的。

在理论层面容易解决的问题,在现实操作时却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那些能够意识到人员升级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够妥善处理过去团队的利益问题的企业家,才能看好时机并实现人员“吐故纳新”的转型。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的升级关键的还不是具体的得到某些优秀人才,而是创造一个不断催生新人才的机制。这一机制既依赖于企业的发展愿景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激励,又依靠合理的薪酬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激励。人力资源的升级本身就是管理升级,并为整体的管理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管理升级与创新的几个关键方面

企业家不单是企业的创建者,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还要持续地进行着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制度和方式的完善和变革。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随着企业人员的扩大,企业家需要通过授权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这意味着企业委托――链条的不断延长。这要求企业家设计一套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即发挥调动每一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利益的共赢,又保证企业家控制权的有效性。企业的团队生产力最终取决于所有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相互协作程度。

其次,企业必须树立高标准、精细化的质量观念。正是微小的质量差异把企业区分开来。企业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过程,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远大目标。

再次,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进行管理创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放慢观念更新的步伐,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优秀的企业家永远具有危机感。想建立一家长寿的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创新是管理的灵魂。创业中企业家不能取得一定成就就志得意满,要有永远的忧患意识,在变革之前作出变革,不断地自我革命,赢得新的胜利。管理创新重在塑造员工的行为,建立让员工主动合作、学习与创新的企业氛围,创业企业要始终保持创业意识,居危思进,不断进行组织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超越。

三、创业企业扩张

通过收购的方式是实现创业企业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途径。采取多元化经营不一定自己去开拓新的市场,可以通过收购已有的其他领域的企业方式获得。而采取一体化扩张,即企业沿着其投入或产出方向的扩张本质上就是并购。并购是买下一个企业或其一个部分,被收购的企业完全属于其买主,而不再是一个独立实体。

第12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规模

1.引言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医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未来应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当前有大量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的研究,那么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医药企业,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规模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2.研究现状

“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此后,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现有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为四种:(1)正向线性关系,该结果支持“熊彼特假设”,即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更强;(2)“倒u型”关系:即技术创新能力随着企业的规模先增加后减少;企业规模在达到“最优规模”之前企业规模的增大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当处于“最优规模”状态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最强阶段,一旦超过“最优规模”,企业规模则会阻碍技术创新能力;(3)“正u型”关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4)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不存在相关关系。产生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差异性、计量方法的差异性以及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选择的差异。由于“熊彼特假设”没有限定适用的行业,那么对于医药产业而言,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的阈值,本文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3.数据

3.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名录,收集2011-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上市公司数据,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47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639条有效数据。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各上市公司的年报。

3.2变量选择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众多,角度不同则选取的指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学者主要投入或产出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从投入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科研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从产出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本文选择研发投入强度(研发金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于企业规模的指标,学者们各持己见。熊彼特认为销售额对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够反映短期需求的变动,因此销售额被认为是最好的企业规模的变量。国内学者杨春明(2011)则使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中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将分为采用企业的员工数量、销售额、资产总额来度量企业规模。各变量的定义和符号见下表1。

3.3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见,当前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7%,研发强度投入不足;从员工数量来看企业的平均规模在O.3万人,销售额平均在220千万元,资产总额平均在143082千万元。

3.4回归分析

本文将企业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作为解释变量,检验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为:

分别将评价企业规模的三个变量及其平方项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量研发投入强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模型(1)的结果显示,以员工数量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这说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模型(2)的结果显示,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模型(3)的结果显示,以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与模型(2)类似,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上述三个模型都证实了医药企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由此可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与Bound J.(1984)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我国学者彭征波(2006)也发现由于行业的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u型”或“倒u型”关系。

大型医药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的研发团队,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能够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小型医药企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虽然不及大型医药企业,但是小型医药企业组织层级少,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迅速做出创新决策已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小型医药企业凭借其灵魂的管理方式,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承接大型医药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因而大型医药企业和小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