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杨贵妃安禄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你知道安禄山的体重有多少斤吗?
你知道中国第一个跳芭蕾舞的人是谁吗?
大家怎么也想不到超级大胖子安禄山居然会跳芭蕾舞吧?
芭蕾舞,这个现代人认为源于意大利的高雅艺术原本是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贵族们在宫廷内观赏的一种叫做“芭莉”或“芭莱蒂”的华美舞蹈。
其实,早在1 200年前,我国的安禄山入朝谢恩,谒见唐玄宗时,为讨玄宗和杨贵妃开心,跳过一段“胡旋舞”,应该可以看做“宫廷芭蕾”的滥觞。
那天,群臣毕集,盛筵铺排,玄宗特许安禄山到杨氏姐妹所在的贵宾席就座,安禄山简直受宠若惊,所以当贵妃和她的3个姐姐手执琵琶竹笛闪亮登场时,安禄山就按捺不住一颗怦怦跳动的心急于表现自己的舞蹈才能。他走到御席前,先是把杨氏乐队的演奏吹捧了一番,说她们的音乐悦耳堪称盛世元音,有如仙乐,然而,有乐无舞,未免遗憾,而他是胡人,擅长“胡旋舞”,愿意献丑。
玄宗难以置信,笑着问:“你如此肥胖,也能跳得动?”
安禄山胖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载,安禄山体重330斤,“腹垂过膝”,走路时,需要侍从“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平素穿衣服,需要两个仆人抬起他肥硕的大肚子,再由贴身侍者用头顶起他肚子上的一大坨肉,才能帮他系上腰带。
但超级胖子安禄山对玄宗妩媚一笑,只说一声“献丑了”就闪入“舞池”,以脚点地,随着音乐旋转起来。刚开始,他转得较慢,但过了一会儿,他就变成了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
就这样一直转了一百多圈,随着杨氏女子乐坊乐声的停止,安禄山摆了一个姿势,定住了身子。唐玄宗不住叫好,指着他硕大的肚子好奇地问:“你腹中装的什么东西,如此庞大,跳起舞来却又显得如此轻盈?”安禄山是个马屁精,出口便答:“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的心。”玄宗被拍得舒服,头脑一热,喊出“禄儿”,安禄山借梯上树,认了比他小20多岁的杨贵妃做干娘。安禄山从此成了杨贵妃的干儿子,比安禄山要年轻得多的杨贵妃竟然有了这么一个大腹便便、满脸虬须的孩儿。
从此,安禄山走向了发迹之路。
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每日笙歌宴乐,快慰平生。在宫廷宴乐中,他发现跳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非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艺术禀赋极高,便将她纳为贵妃。
李隆基从此不早朝,与杨玉环日日游宴。唐明皇在华清池赐浴,以此地特有的温泉水,洗尽杨玉环的民间凝脂,使之具有贵族气息。
在渔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危及皇帝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杨玉环挺身而出,甘受白绫,做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她与唐明皇诀别,唯一的要求是把她葬在梨树之下。她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御林军继续前进。
安史之乱平息,但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李隆基下野,立太子为皇。他日夜思念杨玉环,检讨荒误国以及往日种种过失,浩叹人生不能两全。他以神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追寻杨玉环的幽灵而不可得,遂请来杨贵妃的画像作祭。他老泪纵横,昏然睡去。恍惚间,到了月宫,去叩杨玉环的门环。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是如此痴心。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长生殿》;杨贵妃;痴情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15-01
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对杨李故事的描述自中唐时期白居易的《长恨歌》便开始了,随着时代的演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形象也愈加的形象鲜明、富于变化。徐朔方先生曾说:“杨玉环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由于受到杂剧形式的限制,在《梧桐雨》里没有得力的描写。《长生殿》出色地弥补了这一缺陷。”《长生殿》较前代作品在杨贵妃形象方面有了较大改变,杨贵妃由之前的红颜祸水转变为一位为爱而痴、忠贞不渝、深明大义、敢于为爱牺牲的女英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加以探讨。
一、天生丽质、才华横溢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记载:初,武惠妃薨,上悼念不已,后宫数千,无当意者。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娶左卫朗将韦昭训女。
在《长生殿》中洪N有意剔除了杨玉环与寿王的关系,使其变得尽可能完美。身份定格为宫女,虽然卑微,却纯净,并且极富美貌与才情,深得唐明皇的喜爱。在《定情》中便有“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丰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此时的后宫可以说是群龙无首,而玉环年纪轻轻便能凭借着“德性温和,丰姿秀丽”而成为贵妃,统领后宫,可见其容貌与德性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此后《春睡》中又有“性格温柔,姿容艳丽。温揩罗袂,泪滴红冰;薄试霞绡,汗流香玉。”
二、为爱而痴、娇痴善妒
在《长生殿》中杨玉环是善妒的,而这种善妒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李隆基爱的深沉,她向往专一的爱情,向往平常夫妻的生活,因此面对李隆基的背叛,便表现得骄纵任性。在杨李感情日益升温,情浓意浓之时,李隆基为讨好杨玉环而去曲江游玩,不想却看上了虢国夫人,爱上了她的“妆梳淡,天然无赛”,“三杯之后,便暗中筑座连环寨,哄结上同心罗带”,这使杨玉环十分不悦“先自回宫”。在《傍讶》一出中也提到杨贵妃“娇痴性,天生忒利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直迁置楼东无奈。如今这虢国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须知道连枝同气情非外,怎这点儿也难分爱。”对于杨玉环来说爱情是不可替代的,即便是自家姐妹,也无法分享。如果说杨玉环对虢国夫人是出于妒忌,那么对梅妃便是妒恨。梅妃先于玉环陪伴在明皇身边,她与明皇之间并无爱情,只是简单的帝妃关系,但必然会引起杨玉环之妒。并且梅妃富于才华,创制了惊鸿舞,深得李隆基的喜爱,对于杨玉环来说,梅妃是她与李隆基爱情道路上的一大情敌,让她不得不防,在《夜怨》中便有杨玉环的自白“唉,江采O,江采O,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李隆基复召梅妃,又使她醋意大发,不能自己,甚至要将定情时的钗、盒交还给李隆基,两人若不能携手与共,还不如分离。杨玉环对爱情的专一、痴情也深深打动了李隆基,使其从不专一走向了专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爱而痴,至死不渝的女子。
三、为爱牺牲、深明大义
马嵬坡之变是杨李爱情的一大转折。安禄山造反,李隆基携玉环避兵幸蜀,六军痛恨杨国忠专权误国并将怒火牵连至杨玉环身上,在杀死杨国忠后,要求陛下“戈恩政法”。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国家利益以及李隆基的安危,玉环甘愿赴死,几次三番请求赐死“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这几句话也表现了杨玉环是一位深明大义,敢于牺牲的女英雄。
四、为爱执着,忠贞不渝
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之所以感人肺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杨玉环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在《定情》一出中曾反复唱到的“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就表达了最初贵妃对这段感情的期望,希望自己同唐明皇的爱情能够像平常夫妻那样平凡长久,恩爱不相疑。甚至在玉环死后仍对唐明皇的一片痴心,复位仙班,定情之物从不离身,心心念念能够与唐明皇早日重会。在《补恨》一出中,天孙责备李隆基心如铁,负玉环时,玉环为其辩解“岂是他顿薄劣!想那日遭磨劫,兵刃纵横,社稷阽危,蒙难君王怎护臣妾?妾甘就死,死而无怨,与君何涉!”天孙便又劝她“只是你如今已证仙班,情缘宜断。若一念牵缠呵,怕无端又令从此堕尘劫。”而玉环却坚定自己的信念,大胆表白“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倘得情丝再续,情愿谪下仙班。双飞若注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可见杨玉环对李隆基爱的深沉与执着,可以说杨李能够重续前缘,在天宫相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杨玉环对李隆基的专一和不弃以及对他们爱情的执着。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中华书局,1997.
[2]徐朔方.长生殿校注・前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39-01
人造物象中常常包蕴着文化功能,如中国诗歌中的“怨怒文化”就会激起我们去感悟。下面的人造物象的两首“华清宫”就寄托了作者怨恨之情。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吴融)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
一提到华清宫,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为吃到新鲜荔枝,派使者从遥远的四川驰马进贡。骏马飞驰,不是使者送国家情报,而是进贡荔枝。我们从这里看到作者鲜明的倾向性,华清宫的奢侈让世人难以描摹,可以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唐明皇、杨贵妃这两个历史人物,一直是历代文人议论的对象,则是他们奢侈生活的重要见证,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焦点。唐代李涉的《题温泉》,写出了盛时之象,“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唐玄宗时太平盛世四十年,曾经兴旺一时,姚崇、宋、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都经常跟皇帝出巡,多么热闹。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题目看,题材是相同的。但其题咏的角度、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题并不相同,这就使两首诗各有特色。
从思想内容来比较鉴赏,我们会发现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如下:
第一,诗歌感情基调不同。唐代诗人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吴融的诗讽刺意味特强,讽刺统治者一味沉湎于宫中之乐,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问民生疾苦,不问国家命运,以致让安禄山们拉队伍打进来,断送了繁荣的朝政。诗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思索,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进行了鲜明的讥讽,表达了诗人愤恨的感情。
崔橹的《华清宫》流露了感伤的情调。面对眼前只见月色清辉,却不见玉人倩影的宫殿,忧愁之感袭上心头,正如他在另一首同题诗写的那样:“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月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秋山空寂,门户紧锁,宫殿无人,落月悄然,秋水无声。红叶纷飞,乌云潮湿,雨线飘散,给人以寂寞感。再也看不到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如那繁忙的磴道,悦耳的鸣鸾,然而白天不见,夜里也是为此,让人深感神伤。
第二,作品取材角度不同。吴融诗歌取材于兴盛之时的华清宫,在《华清宫》为我们描写这样的一幅画面:郊外绵绵不断地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云端依然灰暗阴沉,这雪花只有飘落在华清宫中,马上风干,踪影不见,宫中与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绿树参差,与宫室垂下的碧帘色彩相映,加上地有温泉,热气腾腾,全无一丝寒意,显现出一派春的气息。华清宫宫内宫外暖寒气息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可见,华清宫环境多么宜人,统治者生活多么开心。
崔橹诗歌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华清宫中的唐朝统治者因为骄奢逸,不治理国家,导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堂堂大唐顷刻间土崩瓦解。华清宫自然也难逃衰落厄运――昔日磴道(石头修的登山之道)热闹非凡,今日御驾匿迹,磴道冷清,已杂草遮没,更不用说听到皇上辇车的鸾铃声了。此情此景,失去昔日的生机,白日夜里,物是人去,楼阁玉阑依旧,无人倚凭,给人以寒冷的气氛。
从作品的艺术手法上看,我们发现它们都使用了对比修辞格。
吴融的诗在对比时,一、四句写宫外,二、三句写宫内,这样构思跟常人不一样。诗人将华清宫的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写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写宫内只见雪飘,不见雪堆,树林葱郁,碧帘垂地,暖意融融,统治者生活悠闲,毫无觉察外面的寒冷,毫无觉察安史之谋。
关键词:《长生殿》;洪升;言情观;情悔
洪升是清代的戏曲大家,其创作特点一向很明朗,即对“情”字的重视。《长生殿》就是一部“专写钗盒情缘”之作,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玉环的爱情故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洪升这里说的“情”,既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也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的忠厚情谊。
“情在写真,义取崇雅”
洪升将对明末清初的传奇创作中形式主义“虚情”的愤懑转化为对“真情”的追逐,最终完成了《长生殿》这部“情在写真,义取崇雅”的传奇之作。“情在写真”,表示出对真情真爱的理想追求,“义取崇雅”,意味着用雅正的诗化意境取代粗鄙恶俗的风月描写。
关于“真情”,《长生殿》中着墨最多的自然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描写。这种“真”是艺术上的“真”。一方面,洪升有选择性安排历史史实,“凡史享秽语,概删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另一方面,洪升特意美化了“杨贵妃”的角色,将她成功改造为一个美丽、多才、深情且果敢的痴情女子。此举的目的,自然是宣扬李、杨二人真挚专一的爱情。“情”字也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厚情谊上和爱国主义上。一方面它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批判“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的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它还发出了“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臣忠子孝,总由情至”这点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应该受到批判。
“感金石,回天地”
洪升强调“有情”,摒弃“无情”。他认为人应“有情”,这种真挚的情感可以“感金石,回天地”。这在《长生殿》里体现在各个方面。当李隆基为了爱情,表示“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难道把恩和爱,霎时抛下”;当杨玉环和李隆基互诉离别之情,说,“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李隆基更加感到了这种情的珍贵,“妃子说那里的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当杨玉环自请赐死时表白,“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我一命儿便死在黄泉下,一灵儿只傍着黄旗下”。往往是在生死离别的关头,则更能显出“情”的伟大力量。
而当一个国家即将覆灭之际,“有情”之人对国家和民族秉有“感金石,回天地”之爱国之情才能更好地流露出来,比如郭子仪救君民于水火的大智大勇、雷海青舍生取义的壮烈行为、郭从谨遮道送饭的忠义表现、李龟年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等。《长生殿》还塑造了一群“无情”之人,如杨国忠、安禄山之流。他们只有假情、恶情和对权力的野心,最后也就成了叛臣贼子,落得遗臭万年的后果。
“净化说”
“情”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升华,使感情得到过滤和净化,即“情悔”。 在《长生殿》中这种“情悔”思想主要表现为李、杨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两人之间情感的自我净化、超越和升华。李、杨完美真挚的爱情在《定情》一出奠定了情真意切的基础,在《密誓》一出终达到了专一不二的品格。但杨贵妃把这种爱情的排它性施之于享有一夫多妻特权的唐明皇,这必然就铸定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马嵬之变”后,杨玉环通过“情到真时,万劫还难朽”的努力,最终达到“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李隆基则历经“精诚积岁年,说不尽相思累万千”和“牢守定真情一点无更变”,最后得以“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一悔能教万孽清”,实际上就是爱情的自我净化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情悔”也显示出了洪升纯正、温良的内心。
通观《长生殿》,洪升从“情”字出发,强调在“真情”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让感情上升到最美轮美奂的净化境界。他还将生死之恋用来揭示“情”的超时空性和表现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给中国古代戏曲的爱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之则.汤显祖集·附录[M].昭代丛书·三妇评牡丹亭杂记[M].
[2]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关键词】人物;衬托;工笔;运用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李白的《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王维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虫鸟的叫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以有声衬无声。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中也是十分重视衬托手法的。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通过烟霞的衬托,山更高了;山林的掩映,水更远了;主体事物更鲜明更突出了。因此,许多艺术创作常常运用衬托手法,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也是这样。虽然,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大类,但这只是大的方向,在艺术实践中,衬托手法却是千变万化,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总结其用法,主要是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
一、以人衬人
1、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更能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身份地位、言行动作等。何家英的获奖作品《魂系马嵬》较突出的体现了这一表现手法。安史之乱后,唐明皇携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唐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唐明皇赐杨贵妃一死。画面正是表现这一悲剧场景,通过对大片的身着红色服饰的众多将士的描绘,来衬托衣裙洁白飘逸,神情凄美,楚楚可怜的杨贵妃,可见主要人物的高贵与脱俗,也可以看出贵妃曾经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更显画面的悲凉与人生的无奈,主题更见鲜明突出。
2、人物相互映衬,在表现不分主次的人群时,由于此人群中的各人服饰、动作、性格、气质等均有不同,他们之间即形成相互映衬的关系,而效果则是映衬对比,相得益彰。宋彦军的作品《都市丽影》,整个画面的节凑和旋律十分协调,静观画中的9个女青年,不混杂忧喜,也不带任何感情冲动,整个画面进入了十分自然的优美境界。张绘,现为美国专职画家,从其作品《行》中可以看出画家以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手法来表现西方题材,画中四个人物的排列,好诗一首绝句,起承转合,参差有序,相互映衬,缺一不可。
二、以景衬人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叫景物衬托法。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景物描写,它的作用是渲染环境、衬托人物、抒发感情、揭示背景等。以景衬人更是人物画中常见的表现技法之一。画家将人物安置在特定的景物中,创造出典型的艺术氛围,以景衬人,借景写人,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精神和气韵。东晋顾恺之为谢鲲画像,在他的周围画上丘壑,表现他喜爱山水、耽于林泉的情趣。《世说新语?巧艺》论及此事,曰:“画谢幼舆于一岩里,人问所以,顾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不同的景物具有自身不同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衬托人物形象的思想与性情。费丹旭的《四季仕女图-采梅图》,以采梅仕女为主景,她立于溪石上,右手扶着梅干,左手举起正欲攀花,姿态自然生动,十分传神。仕女用细笔勾成,笔墨细柔,设色淡雅,面容俊俏,身材婀娜,充分体现出费丹旭仕女图的美学特征。仕女背景衬以繁密的梅树,梅之枝干,盘曲挺生,或疏或密,或实或虚,迷蒙中透出一片寒意,衬景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
三、以物衬人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人物画的服饰、器具、动物等既能起到供托人物精神境界的作用,又能显示人物所处的时代、地城的特征。何家英的作品《米脂婆姨》、《昭君》、《无声》、《红苹果》等,画家或通过服饰,动物表现人物的地域特征,或通过物件小提琴、苹果表现时代特征,都较好的运用了以物衬人的手段来表现主题人物,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气质,象征着人物的精神境界。
其实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刻划人物形象的性格,展现他的思想感情、志向理想等内在世界,从而达到富于神韵的目的。运用衬托应主次分明,主要艺术形象与次要艺术形象应有明显区别,不能近似,更不能等同,应使读者明确地认识到作品中衬托者与被衬托者之的相异及相互关系。虽然衬托者与被衬托者之间有主次关系,但它们都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都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呼应映衬,这就是二者关系的统一。实现衬托中主次分明的方法之一是把握好空间位置,通常是将主要形象设置在作品内容的前面或者显要位置,使其更加显著,如何家英的《魂系马嵬》。其方法之二是表现形体的大小,常见情况是主要形象形体较大,以显得突出,如周P的《簪花仕女图》。其方法之三是用好色彩,主要形象身上色彩常常较为鲜明、艳丽,如赵国经、王美芳的《郊游图》。其方法之四是注意表现程度,一般情况下主要形象被描画得很精细,以其生动形象而求得明显突出,如宋彦军的《都市丽影》。
用衬托手法从侧面描写还不够,还应对人物形象自身进行多方面描写以展开其内在世界。这是工笔人物画表现的另一方面,在此就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余锋 陶瓷科学与艺术《衬托手法在陶瓷美术中的运用》2003,3
海南有个“正清和文学创作研究会”及“正清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体,“正清和”逐步进入人们视野。那么,真知道“正清和”者能有几多?现从两个方面谈些“盲人摸象”的话语。
(一)正清和的本源和演绎
正――从汉字本源讲,“正”的上面是“一”下面是“止”,“正”即“止于一”。“止”本来是指脚趾。脚趾有站立、行走的功用,所以可以引申为为人处世。“一”者根本也。老子说,道生一,这是事物的根本,“止于至善”是达到“至善”的最高境界。“至善”是什么境界?我个人认为是老子讲的“无私而成其私,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兼融至刚至健、至柔至顺的境界。“善”还是有痕迹的,“至善”则已无善恶之痕迹可寻,所以这里的“至善”也可理解为“一”。那么如何做到“正”?为人处世要正,首先思想观念要“止于一”、“止于至善”。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我说“止于一”不仅是结果,而且还是方法。《三字经》讲“学贵专”,修学贵在专一。写信告诉他的几位弟弟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道德经》讲:“知(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智)。”当今佛家大德之士净空法师当年参学的时候,就大大受益于“一门深入”。他早年在台湾追随李炳南大居士学佛,李老居士不仅要求他专守一经,而且规定必须跟着他专一修学五年,别人讲经不许听,看书没有自由,以前所学统统不承认,这多苛刻!一开始净空法师并不服气,但五年期满,他自感收获甚大,主动要求又再加了五年。这时他听老师讲八十卷本《华严经》,听完第一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法华经》、《阿含经》、禅宗集等,虽没有学过也能明了。净空法师说,这十年的专修奠定了他一生学佛的根基。所以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和公案来看,都强调学习先专后博,这样不但保证知见正确,而且学习效率特别高。这也许是“止于一”的演绎和功用罢。
清――右边是一个青字,在金文字形上头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丹表红石,石之精,像采丹之井。那么无论“青”是跟直接红石有关,还是来源于“采丹之井“,青表颜色的内涵已经传承到现代。“清”的左部首是“水”。有解释说水表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所以“清”字的准确来源笔者无从可考,但我们现在的后人更多使用“清”字表清净,从人的涵养角度讲就是“心地清净”。《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当然,“格物”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错认为“格物”是掌握事物的规律,其实“格物”是“格杀物欲”的意思,把物欲格杀,人的心就清净,思维就会变得清晰。同样,前清解释“诚”字,他的定义是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做“诚”。动了一念就不诚了。这同佛家的理是一致的,六祖云:“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若能当下承当,此心反染成净……”。“禅”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玄机,有一种说法“禅”是梵文“禅那”的简称,意为“静思”。另外一种说法“禅”的左边“示”字,《说文解字》对“示”字解为“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即上半部“二”表示“天”。下面“三垂”表“日月星”,右边是一个“单”字,即天地万物都变“单一”,这同六祖讲“外不着相为禅”同样一致。佛家讲“觉正净”,净土宗就是从“清净心”入手,一句“阿弥陀佛”以一念代万念,从而达到“觉”和“正”。
和――古写作右禾表声,意调;左是龠,中三口是品字表示合众声,余下是表三孔竹管乐器。和与古代一种乐器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乐器虽能吹弹奏出不同的音调,但吹弹奏出的曲子肯定是和谐的。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和而不同”的声音;2009年韩国媒体报道,该国的教授们选出的表达新年愿望的四字成语是孔子《论语》里的“和而不同”。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包容,不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在北京的紫禁城,故宫里头中心建筑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但在明朝,这些殿名并不如此叫法,是清代乾隆年间把这个殿名改为太和、中和、保和。净空老法师讲,清朝开国的这些帝王对于中国儒释道三家是真下了功夫。清朝,他是少数民族入关,统治这么多人的民族(注:清朝三十万人入关要统治上亿人)。这么一个弱小的群族统治这么大的国家,靠什么?靠和,没有和,他就不能够立足,所以他对这个和,非常重视。然而要达到太和、中和、保和的这种境界,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把最高权利机构所在的建筑,用太和、中和、保和来命名,表示一种希望和寄托,或者是一个国家治理的目标。
(二)正清和的传承
从字面上理解“正清和”并不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正清和”却不容易。
庐江中华文化研究中心蔡礼旭老师讲:“唐朝中叶,出现了一次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数月之内,失去了半壁江山。所有科举出身、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当时有两位忠臣,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他们死守淮阳城,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进来。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失败了。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他们至死不肯,还当着安禄山的面骂他是叛臣。安禄山很生气,下令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旧正气凛然,含血唾骂安禄山。张巡和许远那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能够屹立如山。”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在和平年代,舍弃生命去坚守“正清和”,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唐太宗就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除去佞臣(奸邪谄上之臣)。唐太宗对此说:“朕所任命的官员,都以为是贤臣,卿怎能知道佞臣是谁呢?”上书者说:“臣居住民间,不知道谁是佞人,请陛下假装发怒以试群臣,如果能够不畏惧雷霆之怒,直言进谏的则是正人;顺情阿谀奉承的则是佞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还是浊,是水源决定的。君王是政道的源头,百姓就像水。君王自身做假欺骗,却要臣下做到公正正直,这就像水源头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在道理上都是行不通的。朕总认为魏武帝狡诈,深为鄙视他的为人。这样,岂能作为教令?”对上书人说:“朕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想以做假欺骗之道教化民众。卿的话虽然好,朕仍然不能采纳。”
我们不能苟求每个人都能成为为真理舍弃生命的圣贤,但是如果没有圣贤用生命的代价演绎正清和,那么正清和将失去最根本的生命至里。但是对于我们很多凡夫俗子来讲,我们真的能对家人问心无愧,对自己工作尽忠职守,这本身就在传承正清和――这种传承不是把“正清和”这些字眼当作额外的任务来背负,而是坚守正清和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清净、平和,开显我们的智慧,从而自然体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中传承正气、清气、和气。
(注:作者为海南正清和文学创作研究会成员)
根据国内外一些男性学家研究表明,男人出现的所谓“绝精”现象,类似于女性的“绝经”,这是由于男性分泌的雄激素睾酮的水平降低所引起的。导致睾酮水平降低的因素是酒精、疾病、药物、遗传等,甚至与水源中的雌激素含量升高有关。男性“绝精”的表现一般为性冲动降低,功能障碍,同时还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障碍。
女性绝经后常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男性绝精也可用“睾酮替代疗法”,补充外源性的睾酮。目前,此疗法已开始在临床上应用。然而,由于睾酮的降低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个男性的降低程度也不一样,因此睾酮替代疗法就要像“量体裁衣”那样,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目前可供选用的睾酮制剂的种类很多,以口服制剂、透皮贴剂和酯类肌肉注射剂较常用。口服制剂主要有甲基素片和十一烷酸睾酮胶囊。前者对肝脏的毒性较大,疗效不很确切,后者无明显毒性作用,可模拟雄激素晨高、午后降低的生理节律,更有利于接近人体自然的生理需要。透皮贴剂可贴于阴囊和非阴囊部位,剂量易于控制,且使用方便。酯类肌肉注射剂不宜使用长效注射剂。总之,无论选择什么药物剂型疗法,均应根据临床检查结果,严格按医嘱执行。
(据《卫生与生活》)
唐代开放的性教育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则唐太宗给其妹夫上性教育课的趣事:“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闻,笑焉,为置酒,悉召它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架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下嫁给薛万彻后,因为薛在方面比较愚钝,公主以之为耻,很不高兴,几个月不和他同床。太宗听说后,就办了一桌酒宴,把其他的几个妹夫都招过来,给他们仔细地把的要领讲解了一遍。并且用自己的佩剑作赌注,如果薛回去后还是不懂行,就把佩剑赐给丹阳公主。公主高兴地和薛一同乘车回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记载唐太宗有十九个姊妹,仅一人早夭,余皆名花有主。也就是说驸马爷如果全来的话,当有十八位之多,可见这堂“生理卫生课”规模不小。如此大的场面进行性教育,况且是由皇帝亲自讲授,又为史书记载,足见当时性观念的开放和人们对性知识所持的健康、开明的态度。
唐代是性观念十分开放的时期,与后来的宋、元、明、清相比,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也比较自由公开,无论是宫廷、官宦、民间都是如此。在唐代的宫廷中,后妃、宫女都不回避外臣,不拘礼节。例如史书记载,韦皇后与武三思同坐御床玩双陆游戏,唐中宗就在旁边观看指点。又如唐玄宗的宠臣姜皎常与后妃连榻宴饮,安禄山在后宫与杨贵妃同食、戏闹,甚至通宵不出。宦官们更时常“出入内外,往来宫掖”,结交朝臣外官。这些在当时并未被斥之为。
高度的紧张、压抑很容易影响关系“性”的脏腑――肾的功能,容易使人对产生淡漠,或者导致以性作为心理发泄的方式,更不会出现唐朝这样以性作为娱乐的文化。而唐代国富民强,社会稳定,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大多心态平静安详,有利于各种文化的发展,性文化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京剧艺术传承的载体是剧目,所有流派的技艺以及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在剧目的表演上。而剧目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重新选择的过程。这个选择包括了时代的选择、观众的选择,还有演员自身的选择。例如在建国前,一位京剧大咖可以凭借几段经典的唱就把戏票售罄,但那个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观众买票进剧场看戏,不光听的是唱,还要看故事、看剧情、看结构、看节奏、看人物、看舞蹈……可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对外开放、文化的融合与繁荣,观众的审美品位在水涨船高。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了满足观众节节攀升的审美品位,也为了北京京剧院这张北京文化名牌更加光彩夺目,北京京剧院将在2016年大力推动艺术品质提高工程。艺术品质提高的对象就是那些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的经典剧目。
艺术品质提高的内容,包括从经典剧目的思想内容到结构、节奏方方面面。例如京剧院已经尝试将经典剧目的结构调整得更加合理,使之更加紧凑,尽量保证演出时间在两个半小时以内,方便观众在看完戏后回家还有地铁可坐。其实,京剧院的这些骨子老戏就像咱们家中的老家具,虽然价值连城,但时间久了,也得掸一掸上面的土,加一加固、补一补漆,才能在宾客面前重焕姿彩。
像《锁麟囊》《西厢记》《春秋笔》《审头刺汤》等就是属于上述的骨子老戏。艺术品质提高工程提高的就是这些老戏的艺术价值。当然,除了在思想内容与结构上下功夫外,舞台呈现也是艺术品质提高工程的重点。首先这种舞台呈现的提高肯定以京剧艺术的形式为绳墨。在旧有一桌二椅的写意表达的基础上,根据剧目和观众的需要融入新的舞台表达元素。例如灯光,传统的戏曲舞台都是平光,但可以根据戏剧冲突的需要,对灯光进行新的设计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要。还有舞台的道具,原来老戏班的道具为节约成本多为租用,现在条件好了,道具的应用会根据剧目的需要更加讲究、更加精细。 《锁麟囊》将成为艺术品质提高工程的重点剧目之一
事实上,2015年伊始,艺术品质提高工程就已被京剧院提上项目日程,而在2016年,艺术品质提高工程更被划定为重中之重的项目。《锁麟囊》是该工程的一个重点剧目,此戏从2015年开始被重新精细打磨,将于2016年3月份与观众见面。其中一个打磨的方面就是戏词的规范,相信看过《锁麟囊》的观众都知道此戏丑角儿的戏份比重很高。但每位丑角儿的戏词随意性比较大。这现象在过去老戏班搭班唱戏,是很普遍的,也符合情理,底下观众边喝茶边嗑瓜子,听着也并不以为意。但在如今的观戏环境,这种戏词的随意性会给演出时间的把握和电子屏字幕的呈现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需要规整、精确。同时3月份上演的《锁麟囊》还会在舞台呈现和舞台调度上有一个全新的设计,布景、服装、道具,以及幕与幕之间的演出节奏,都会有一套全新的视觉形象。这会让观众进入剧院欣赏的是一整出精品剧目,而不再仅是一位角儿的独演。
除了《锁麟囊》还有《西厢记》以及三国类的戏目等骨子老戏,作为北京京剧院的经典剧目也将在舞台、布景、服装、结构与节奏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品质提高。2016年北京京剧院将推出经典老戏12出,并将这些老戏的资料汇集成册。每整理加工一出经典老戏,就会有一出老戏的相关资料集结成书,包括有关这出老戏的剧本、曲谱、特色亮点、历史渊源、演员心得、剧照、舞台调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会在这本书中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本有关老戏的书,不仅会有经典剧目的历史资料,还有北京京剧院传承这出戏一路走来的传承史。也就是说,自一出经典剧目诞生之后,都有哪些北京京剧院的演员演过这出戏,何时演的,都会一一记录在册。虽然这项工作十分繁琐,但12出经典老戏,12本完整的资料书籍,显然北京京剧院做了一件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功德无量的大事。
除了出版书籍,北京京剧院还将就推出的12出经典剧目进行录影录像的资料收集工作。将其作为完整的影像资料,与书籍的文图资料一并保存,相辅相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料内容也将成为北京京剧院资料库中弥足珍贵的资料之一。 艺术品质提高后的经典剧目将会在结构、节奏、服装、舞美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其实,在院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北京京剧院已经渐渐形成一套经典剧目艺术品质提高的机制,我们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老戏重焕新彩。显然,想一想就会发现,对一出经典剧目加工提高,其难度显然大于创排一出新戏。
因为经典剧目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高度,想要进一步完美可谓难上加难,它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观众的新需求、艺术家与专家的研究新成果进行艺术品质提高,是一个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再到自我否定的过程。这过程是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也向其发出挑战,这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慎重的情怀。
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京剧院在京剧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剧院在艺术品质提高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一出新戏,会有相应的编剧、导演等人员开展创排工作,但经典剧目的艺术品质提高,这个工作由谁来做,谁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他必须对经典剧目有深刻的认识,又懂表演,同时还有深厚的导演基础与现代艺术意识。将这些条件与限制罗列出来,就会发现这样的人才几乎凤毛麟角。这是北京京剧院艺术品质提高工程推动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点。当然我们也不用过分担忧,以梅、尚、程、荀、马、谭、张、裘、赵为底蕴积累到今天的北京京剧院,就算条件再苛刻,依旧会后继有人,接火传薪,让那些老戏更加熠熠生辉。
好戏前瞻
《大唐贵妃》重回舞台
《大唐贵妃》取材于梅兰芳上个世纪20年代名剧《太真外传》,同时参考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洪《长生殿》等名篇名作及今人的一些作品。重新创作的《大唐贵妃》,就内容而言,突出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真诚爱情。在塑造杨贵妃形象时,回避了其原为皇子之妻的身世,也摒弃了与安禄山一些暧昧的关系,突出了她的纯洁、无辜和对爱情的忠贞。对唐明皇的塑造,则写出他性格上的复杂性,他是开元之治的开创者,又是安史之乱的责任者。剧中最后一场,退位后的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表现他的人性复归。由此,引起观众一连串的思考,加大戏的人文价值和讽谏意义。
在十多年前,梅葆玖先生曾在上海上演了《大唐贵妃》这出交响乐京剧,当年轰动一时,其中交响乐的伴奏,大型的舞蹈与合唱都让人耳目一新,梅葆玖先生的“梨花颂”更让人记忆犹新。而后,《大唐贵妃》在北京上演一回便成了梅先生的夙愿。但由于此戏动用的人力物力较多,因此一直没有再现舞台。 《裘盛戎》公演让观众眼前一亮,并且仍有打磨的空间
《大唐贵妃》作为新时代的经典剧目,不仅保留了《太真外传》的经典唱腔,还成功融入了西方交响乐的艺术元素。正所谓旧中有新,心中有根。十几年过后,2014年,北京京剧院开展“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项目时,就曾计划将《大唐贵妃》重现舞台。可当时因种种原因,《大唐贵妃》再次搁浅。
当时钟转到2016年,《大唐贵妃》终于要和观众们见面了,并且这一次《大唐贵妃》将秉承剧院艺术品质提高工程的精神,从剧目的方方面面进行改进、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观众朋友不仅会欣赏到久违的《大唐贵妃》,北京京剧院还将举办一场有关该剧的大型交响乐音乐会。
《云之上》不会被忘记
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云之上》,取材于当代科技高地中关村的“云端”企业,故事以一本记录中关村创业发展历程的书稿为线索展开,剧名谓之《云之上》。讲述春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知春一家正在盼望着久违的团圆,不料想妻子贺航天的归来却是要实现全家人定居美国的计划。面对着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紧握着春天集团前行航向的命运之舵,肩负着父亲的夙愿与女儿的企盼,陷入重重矛盾的梁知春更希望妻子能够回国团聚,共同打造“春天”的远航之舰。
只身在外打拼十年的贺航天无法放弃在硅谷所赢得的一切,先后以加盟美国威尔集团、离间春天集团分管市场的副总裁李建生等计谋促使梁知春改变主意。一心捍卫春天品牌和民族自主创新理想的梁知春与贺航天无奈离婚。得知两人离婚的消息,女儿含泪离家出走,两位老人激愤万分,贺航天的父亲突发疾患与世长辞,噩耗为这个家庭烙下了无可弥合的遗憾。
在父亲未竟的遗稿中,贺航天读懂了“中关村”,解开了心结。逆流之中,春天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威尔集团,把“春天”的事业推进到硅谷,实现了春天集团跨越式发展。 2016年《裘盛戎》将成为北京京剧院的重推剧目之一
作为新创编的、北京题材的现代戏,《云之上》推出之后曾引起一时轰动,但演出的效果并没有预期中那么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京剧的艺术语言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当代的主题。我们以剧院不久前推出的《裘盛戎》为例,同样是现代戏,《裘盛戎》的剧情较《云之上》简单。但由于裘盛戎这个人物来自京剧,在用京剧语言述说裘先生的故事时,观众看了就觉得恰到好处。也许话剧或现代舞等艺术形式更适合于展现《云之上》的题材,但北京京剧院不能因此就放弃展现这类题材的探索与尝试。以京剧语言讲述当代的故事,也是京剧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京剧院就提出,“要么不上手,上手不撒手”。对于《云之上》同样秉承艺术品质提高工程的精神,所以,在2016年,《云之上》同样值得期待。
小剧场《审头刺汤》,换个角度看经典
《审头刺汤》,是京剧传统剧目,故事讲述:莫成代主替死,被戮蓟州,严嵩命戚继光将头解京,令汤勤验视。汤察得非莫真头,直告严嵩。严嵩震怒,交刑部陆炳严密复讯,并令汤到堂督察。然诸人供词皆同,绝无破绽。陆炳拟诘讯复严,汤不允,谓诸人皆串供蒙听。陆炳与力争辩,汤不可,甚至欲诬陆炳通同。争执间,忽朝旨下,命陆炳出斩他犯。陆炳将人证他押,唯留雪娘命汤代行盘诘。故与汤可乘之间,伺其行为。汤见四下无人,向雪娘陈述思慕之情,挟此案求婚。雪娘自计,既有挟而来,不遂其私,如徒己无辜,戚继光等人,皆遭陷害,故伪诺之。陆炳事毕返,汤改词称人头非伪,无待再讯,惟要求定雪娘给彼为妾。陆炳早知其奸,而许之。临行陆炳暗授雪娘,雪娘会悟而去。汤酩酊洞房,被雪娘刺死。雪娘亦即自刎,以明其志。
《审头刺汤》原本是一出大戏,但年经月久,其从完整的一出戏变成了折子戏。2016年《审头刺汤》将以小剧场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这里不得不说,要复原一出京剧是很难的一项工作,何况小剧场的京剧与传统京剧有所不同。
近两年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搞得风生水起,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原因在于小剧场达到了与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沟通的目的。众所周知,老戏迷进剧场看戏,看的是角儿,听的是味儿,并不需要从一出剧目中得到什么人生哲理的反思,因为一出戏他们都看了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老戏迷看的是演员,比较的是演员身上的功夫。
但年轻观众或者说新观众则不一样,他们需要剧目的深度,对演员身上的功夫,由于对京剧了解不多,反而要求较低。而小剧场京剧的定位恰恰在这里,它不是传统剧场的缩小版,而是换个角度看京剧。
可想而知,折子戏《审头刺汤》改编为小剧场版,一定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程。但恰恰因为困难,《审头刺汤》才格外令人期待。
京剧《画眉》,人物给你深刻的思考
《画眉》原本以人艺小剧场话剧的形式公演,讲述发生在战国时期,军事家、改革家吴起出仕鲁国,为获得“相国”之位,受同窗公叔怂恿,杀死身为卫国人的妻子以向国君表示忠心,结果消息不胫而走,受到国人驱逐,吴起亦再无任何立锥之地。
《画眉》以正史为依托对故事进行重新解读,注入现代思考。一方面,真实的历史中,吴起作为战国时代的名将,辗转出仕于鲁、魏、楚三国,最终被楚国贵族杀死,而在本剧中,他却有了不同的结局。另一方面,在历史上被一笔带过的吴起的妻子,在剧中被赋予了“思姜”的名字,成为重要角色,凸显出剧中人物更为鲜明的个性与故事的戏剧性。
北京京剧院院方人员在看了话剧《画眉》后,也被剧中人物的张力所震撼,并认为《画眉》的故事、题材以及人物都非常适合京剧的艺术形式,因此小剧场京剧版的《画眉》应运而生了。
同为小剧场京剧,《画眉》与《审头刺汤》有所同有所不同。不同点在于《画眉》是一出完完全全的新编戏,《审头刺汤》则在一折之上有所补充;相同点则在于,两出戏都摒弃了繁缛的艺术形式,换作以人物的深度、现代式的思维取悦观众。
更多关注
同庆胜利80周年
2016年是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的年份,北京京剧院将上演《党的女儿》等一系列红色经典京剧。有红色现代戏情结的观众,2016年绝对有眼福了。
《裘盛戎》将在2016年巡演
《裘盛戎》截取京剧艺术家裘盛戎先生艺术生涯的最后片段,在平和含蓄的叙事中,紧紧围绕“一事”,着力塑造“一人”结构全剧。“一事”即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北京京剧团创排现代京剧《杜鹃山》的一波三折,裘盛戎先生倾尽热情、孜孜以求在《杜鹃山》中塑造主要角色乌豆,却由演A角到演C角、最后被换下的“三起三落”。《裘盛戎》公演后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2016年北京京剧院还将就《裘盛戎》进行加工、打磨,并在本年进行巡回演出。
新编京剧《正考父》
作为新编京剧,《正考父》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对戏迷来说也是一大福音。剧中,杜镇杰与张建峰分饰正考父一角。在“筑堤”“夜谈”两场,张建峰以富有奚派韵味的唱段,尽显正考父对百姓的关怀、造福一方的作为以及清廉的作风。杜镇杰则在“昭明”“抒怀”两场中,继续塑造正考父的崇高人格。特别是“抒怀”一场,一段长达38句的反二黄唱段“家庙简铜鼎陋毫无气派”,张弛有度、起伏跌宕,将正考父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感言,表现得极有艺术震撼力。在剧尾,年迈的正考父与管家满仓打马去民间的段落,杜镇杰对《小放牛》《徐策跑城》等传统戏身段的妙用,也极为精彩。此戏也是北京京剧院2016年重点首推的剧目。
“每周一星”北京京剧院送大戏下基层活动
“每周一星”将由剧院“九大头牌”“剧院中坚”“青年领军”和“魅力新星”共同完成,是北京京剧院惠民低票价的公益性演出。整个活动将于2016年全年在北京市区及近郊区县进行演出,主要目的为剧院演员提供演出平台,将优秀剧目送到京城百姓身边,为观众戏迷提供更加便捷的观演机会。同时为培养观众戏迷打下基础,形成从时间、地域概念上对全年、全市的覆盖,将“每周一星”打造成深入基层的品牌和演员展示的平台。
第四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
“魅力春天”是剧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的品牌项目,擂台赛的举办将进一步调动青年演员练功学戏的积极性,推动品牌效应及市场化运作模式。同时将擂台赛定位成为剧院发现、挖掘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演员的平台。拟定演出时间3月至4月,演出场次:20场。
石门关(关隘建筑)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
在唐天宝9年,天宝战争爆发,南诏叛唐,这道石门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就是在这一历史大事件发生时的记录。要提这一历史事件,必然要提及天宝战争。
战争背后的政治阴谋
唐李隆基早些年也是个雄主,但自从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国主耽于享乐,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军权在握。
当时天下形式,除中原的大唐外,在西南还有吐蕃及南诏国。南诏作为唐王朝的附属国。杨国忠一直想消灭南诏国,便派遣张虔陀出任姚州都督府都督。
在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南诏国第五代王阁逻凤带着他的妻子到姚州都督府拜见张虔陀,张虔陀借此机会侮辱他的妻子并勒索钱财,引发长达九年的天宝战争,并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此事详情,大致如下
天宝七年(748年),南诏国主皮罗阁死,其子阁罗凤立,唐封阁罗凤袭云南王。
唐王朝控制了洱海地区之后,便加紧经营滇池区域,筑安宁城,开步头(今元江)直通安南,受到爨氏各部反抗,杀筑城使者越崔都督竹灵倩,唐王朝派南诏前往镇压,阁罗凤乘机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以各爨氏谢罪而罢。
阁罗凤还将一女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唐认为南诏势力进入滇池地区,对已不利,遂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讧。爨崇道杀爨归王、爨日用。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导致唐与南诏矛盾激化。唐朝廷决意打击南诏,想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南太守张虔陀,毫不顾忌地在南诏新国主来觐见他的时候,肆意勒索阁罗凤,并作出了侮辱阁罗凤妻子的行为,可以看出边将已经骄纵到何等地步,以及这一切背后的政治阴谋。
阁罗凤受此大辱,回到南诏后,发兵功打姚州的37州县,杀了张虔陀,史称“姚州之役”。张虔陀被杀,实属罪有应得。《南诏德化碑》列举了张虔陀的六大罪状,说张虔陀先是勾结吐蕃,企图夹击南诏;阴谋扶持阁罗凤的二弟诚节为南诏王,颠覆阁罗凤的统治;唆使爨崇道与南诏为敌,制造事端;更为南诏所不能忍的是,只要与南诏交好的唐朝官员,张虔陀一概不启用,偏偏重用那些仇视南诏的人,企图孤立南诏;张虔陀时刻进行军事准备,不时谋划军事袭击南诏;故意加重对南诏的赋税征收,征求无度。可以看出,张虔陀的这些行为,具有明显的挑衅倾向,目的是激起南诏的反抗情绪,离间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唐朝宰相杨国忠集团一贯的手法。正如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新丰折臂翁》中所说:“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天宝战争打响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大军8万进攻南诏。唐军兵分三路,一路由鲜于仲通率领,由越蒿一带沿清溪关道南下,由今天的滇东北地区进入云南;一路由大将军李晖率领,从会同路进攻,进入姚州地区,迫近洱海地区;另一路由安南都督王知进率领,从步头路北上,进入滇中地区。三路大军从不同的方向直奔南诏腹地。
面对严峻的形势,阁罗凤派出特使杨子芬、姜如之到曲靖鲜于仲通军中,向鲜于仲通陈述“姚州之役”张虔陀被诛的事实经过,说明事情的起因与过错在张虔陀而不在南诏,南诏愿谢罪请和。特使对鲜于仲通说,虽然吐蕃早已对南诏威逼利诱,但南诏不为所动,仍然一心向唐。吐蕃已是虎视眈眈,依据情势,如果唐军执意要进攻南诏,唐南双方交战,吐蕃将坐收渔翁之利。鲜于仲通不为阁罗凤的求和与谢罪姿态所动,继续率大军向洱海地区进发。当鲜于仲通兵行至白崖时,阁罗凤再遣使者请和,鲜于仲通不仅不允和,反而扣留了南诏的使臣。大战一触即发。
唐军的一队骁骑,在大将王天运的率领下,秘密绕道点苍山西坡,企图在漾濞一带登山奇袭南诏。鲜于仲通亲率主力,直抵龙尾关(江口)。此时,阁罗风第三次派出使臣求和,鲜于仲通仍不予理会。他心想,8万唐兵已包围了苍山洱海之间的南诏腹地,又有奇兵从苍山西坡突袭,大军由西洱河东岸从水道向西进攻,同时由陆路猛攻龙尾、龙首二关,东西夹击,南北协同,可一举而下,直捣南诏太和城,成就非凡伟业。
对于此时的南诏来说,唐王朝大军在南,吐蕃大军在北,形势万分紧迫。南诏向唐王朝请和无望,改向吐蕃求援。当时吐蕃御史论若赞率领大军已经驻守在洱海北部浪穹(今洱源)一带,即命军队从浪穹急驰洱海之滨,南诏与吐蕃军队联合,唐军惨败,主将王天运战死,被悬首辕门,唐兵远远看到,无不心惊胆颤。与此同时,阁罗凤亲自披挂上阵,率南诏和吐蕃大军与唐军奋力杀敌,经过洱海东岸的鲁川(今双廊)、鲁南(今海东)、江口(今下关)等战役,全歼唐军于洱海两岸,唐军主帅鲜于仲通“逃师夜遁”,只身逃离。第一次天宝战争,以唐军全军覆没,只有主帅鲜于仲通一人幸免而告终。
然而,唐军惨败的消息,却被唐朝宰相杨国忠谎报为空前的军事胜利;南诏被逼应战的事实,被歪曲为南诏勾结吐蕃,联合反抗唐王朝的谋反行为。
被蒙蔽的唐玄宗为鲜于仲通设宴庆功,攫升他为都城长安的最高长官“京兆尹”,另一方面责令杨国忠积极备战,征集士卒,调集军队,再征云南。这真是“西洱全军败没时,捷音犹自报京师。归来设宴甘泉殿,高适分明为赋诗。”
第二次天宝战争与安史之乱
唐军被歼后,吐蕃与南诏结为兄弟之邦,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南诏改元为赞普钟元年(752年),实际上变成了吐蕃的属国。
次年,唐派兵再置姚州,以贾颧为都督,发兵三万攻南诏,南诏趁其立足未稳大破姚州,贾灌被擒,唐军三万败溃。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军队再度大举进攻南诏。唐玄宗任命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为主帅,广府节度何覆光、中使萨道悬逊为副将,兵分两路,一路由北方南下,一路从安南北上,直取南诏腹地。
此次征战云南的唐朝军士,杨国忠不是就近从剑南节度征调,而是从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征集。北方人风闻云南为蛮荒之地,“瘴气”袭人,历来去者无还,因此纷纷逃避兵役。宰相杨国忠下令强制征兵,不从者铐送征兵所,闹得人心惶惶。唐代大诗人杜甫目睹当时远征云南的唐军,写下了《兵车行》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李宓率领战卒10万,负责粮草辎重运送的兵士10万,共20万大军,一路攻击前行,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六月抵达洱海之滨,从洱海东岸、龙尾关、龙首关三个方向对南诏都城太和城形成包围之势。南诏军队被唐军围困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坝子之中。
李宓采用水陆协同作战的方法,一面命令士卒日夜赶造战船,做好从洱海东岸渡海作战的准备,一面指挥军队猛攻龙尾、龙首二关。阁罗凤运筹帷幄,密令军将王乐宽袭击唐军水师。唐军造船厂被捣毁,船只全部被南诏抢获,尸横遍野,溃不成军。水军受重创,唐军水陆俱进的策略受阻。
北面,唐军深入邓川,轮流攻击龙首关。李宓亲自上阵,试图攻下龙首关,长驱直人,与何履光部配合,南北夹击太和城。南诏的精锐部队“罗苴子”坚守龙尾关,挫败了唐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时,吐蕃军队驰援南诏,抄唐军后路,出其不意攻占了邓川。南诏与吐蕃军队内外夹击,打得进攻龙首关的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七万唐兵覆没,主帅李宓于洱海畔天生桥沉江自杀。经年累月的天宝战争,以南诏胜利而告终,唐王朝一战失去了在云南经营一百多年的成果,南诏的割据局面自此形成。
当时正是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之时,全国85%的军队都在各藩镇手里,而朝廷能调动的军队只有15%,平南诏国就派出了朝廷的所有守卫京都兵力,天宝战争,导致大唐直接损失兵力超过20万,以及军队钱粮储备。安禄山等人看清了大唐中枢的虚弱,于次年发动安史之乱,朝廷无兵力反击,使安禄山率领区区15万人就攻打到了京城,这也是唐由盛转衰的节点。
40年后的“弃蕃归唐”
南诏虽然打败了大唐的军队,但却也打得国力衰微,史书记载,当时15岁以上男子皆征召入伍,由女子负责耕种。
阁罗凤虽然取得胜利,却深知依附吐蕃的害处,他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诏德化碑),讲述了这场战争的由来,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对臣属说,后世可能又归唐,当指碑给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
阁罗凤的担忧,在其死后不久就已应验。南诏与吐蕃联合后,成为大唐心腹大患,时常刀兵相向。吐蕃在南诏征收重税,险要处设立营堡,还要南诏每年出兵助防。名为兄弟,实则处处处在不平等地位。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派遣大将李晟、曲环率北方兵数千,联合当地唐兵,大破吐蕃南诏军,追击南诏军过大渡河。吐蕃南诏军数次失败,损失超过十万人。
此次战败后,吐蕃悔怒,南诏恐惧,双方关系恶化,吐蕃改封南诏国王为日东王,取消“兄弟之国”的地位,改为君臣关系。南诏国主异牟寻感到依附吐蕃的害处,决定“弃蕃归唐”。
唐贞元年间,南诏国王异牟寻向唐朝寻求和解,并派遣使臣分3路进入中原,向唐朝皇帝陈述交好之愿,此时正谋求中兴和平的大唐,立即应允。
贞元十年(794)唐德宗派遣袁滋为御史中丞,持节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并赐金印。
袁滋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在接受了这一重要出使任务后,心情究竟是澎湃还是悲壮,现已无从得知,石刻只有记录,并无抒情,因此也无从推敲,也许,是出于对这场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战争的感慨,也许是出于对出使南蛮之地是否还能安然回归的担忧,总之,在途经石门(即豆沙关)时,他停留了下来,为纪其行而刊刻。
石刻全文8行122字,阴刻楷书,末行“袁滋题”3字为篆书。其文云:“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
这,就是今天豆沙关上的石刻。
关键词: 日语谚语 女性形象 社会地位
日语中的谚语极其丰富,在日语教学中经常接触到,其中不难发现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的谚语。本文通过考察,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剖析日语谚语中的女性形象。
一、社会作用
历史上,日本社会以武士为中心,男性为战斗主力,女性则在家中相夫教子。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多,特别是儒教和佛教的女性蔑视观。中国的《礼记》早就有“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日语受此影响,也有体现“男尊女卑”思想的谚语。例如:
(1)女は三界に家なし(女子年轻从父,结婚从夫,老年从子。)
(2)女に五障三あり(女子有“五障三从”。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
(3)夫あれば忘る(如有夫,忘双亲。指女子嫁人后以照顾丈夫和孩子为主要职责。)
在日语中,有称呼丈夫为“主人”,称呼妻子为“家内”的习惯,而此习惯一直保留至今。男性承担政治和经济等“外面的事情”,女性则承担“家中的事情”。不论是武家社会还是平民百姓,女性都被儒教伦理的枷锁所束缚。例如:
(4)鬼と女とは人にえぬぞ良き(鬼和女性最好不要露面。)
(5)男は家を作り、女は家庭を作る(指鼓励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专做家务。)
通过以上的谚语可以看出,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女性则处于附属地位。
二、容貌装饰
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容貌装饰有很多的要求。对于女子来说,其美貌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与生俱来的容貌虽说无法改变,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装饰容貌,这样一来,服饰和发型就显得更加重要。另外,女子就像花瓶一样,作为一种装饰物而存在,给男子“赏心悦目”。例如:
(6)男は腰の物女は衣裳(男看刀,女看衣。)
(7)女は容(女子看发容。)
(8)女と米のは白い程良し(女子的皮肤要如米饭一样白皙。)
(9)男の目には糸をれ女の目にはをれ(男子眼细如线,女子眼大如铃。)
(10)女の小さきは三代の疵(女子矮小影响三代。)
(11)女は己を悦ぶ者のにかたちづくる(女为悦己者容。)
(12)女は氏くて玉のにる(指女子即使出生卑微,如果嫁入豪门,也可有显赫的地位。)
(13)女は着物が命から二番目(女子衣服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
(14)女房は床のの置物(妻子是装饰物。)
三、才识心地
在日语中有许多关于女性才识心地的谚语,但以贬义的居多,认为女性在才识上远远不如男性,而且心性易变,带有明显的污蔑性。例如:
(15)女の智は後へる(指女人的智慧浅显。)
(16)女の智は鼻の先(女人鼠目寸光。)
(17)女のは一里限り(女人的话只限于一里之内,指女人的话题范围狭隘。)
(18)女主は三年限り(女当家只能持续三年。)
(19)女人に人なし(女子无贤。)
(20)女は水性(女子。)
(21)女の心は猫の眼(女子之心如猫眼一样易变。)
(22)女心と冬の(女子之心如冬风,风向不定。)
四、生活状况
“初始,女性是太阳,是真正的人。如今,女是月亮,依附于他人而生,依附于他人的光芒而闪耀,犹如病人苍白的面容。”这是日本一本名叫《青》的杂志创刊号上的呐喊。确实,其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艰辛。日本的男性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要求女子裹小脚,但是他们让女子在家无偿或接近无偿劳动、做家务、养子女,而男人们却是等着饭端到嘴边,并且每天在家洗澡也是男子优先。
(23)女と俎板はければ叶わぬ(女人和俎板不可缺。)
(24)と女房はうて叶わぬ(锅盖和老婆不可少。)
(25)女の年始は三月まで(指女子因为忙于家务,过年时足不出户,直到三月才开始拜年。)
(26)女の辛いのは味噌汁まで辛い(女人艰辛。)
在日语中,“妇”写成“”,我突然联想到是不是拿着笤帚的女人就成为了“”。妇人可以说是家中的奴隶,她们起早贪黑,照顾丈夫的起居。“男人挣钱,女人持家”是日本家庭里男女分工的基本形态,在经济上依附于丈夫是日本女性家庭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
五、社会影响
中国的“安史之乱”众所周知,唐玄宗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重用安禄山,成为变乱的祸因。唐朝的这个悲剧罗曼史传入了日本。正好当时日本发生了“藤原药子之变”。①藤原药子被称为五大恶女之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妖妇”,而且此标签一直被后人贴至今日。从而,女性和政治的关系就像“倾国倾城”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一样,是颠覆国家的罪魁祸首。
(27)女は乱の基(女人是祸乱之本。)
(28)女の立ちの元(女子的流言蜚语是骚动之本。)
(29)女のには城をく(红颜倾城。)
(30)女は地の使い(女子是地域使者。)
(31)女色は骨を削る小刀(女色是削骨之刀。)
当然,日语的谚语中也有反映女性善良、伟大的一面。例如:
(32)女は国の平らげ(有女性则国泰民安。)
(33)女ならでは夜が明けぬ(有女性就有曙光。)
在此要指出的是,语言是在长期岁月的积淀中形成的民众的智慧,但其中不乏有缺乏科学根据的独断和迷信。女性不尽如上述谚语所述,而是有其自身的长处。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自和参与性,女性同男性一样承担着社会责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日益重视。本文通过大量的谚语,探讨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形象,阐明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女性的地下地位,以及女性生活的劳苦。透过日语中的谚语,我们除了能够看出女性的形象,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内容。这些将作为后续的课题,供我们继续研究。
注释:
①藤原药子之变:公元810年,平成天皇的宠妃藤原药子与其兄长藤原仲成等合谋,试图废除第52代嵯峨天皇,但事情败露,藤原仲成被处死,藤原药子被迫自杀。这场悲剧源于其无与伦比的美貌。
参考文献:
[1]金子武雄.・日本のことわざ[M].社会思想社,1969.
[2]地文子.人物日本の女性史[M].集英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