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诗同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诗,爱它“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惊喜;爱它“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爱它“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凄怨;爱它“北风江上寒”的落寞。
孤寂的凤凰台上,李白以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道尽了他的哀思,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直是我心头的牵引。
诗总用精美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来表达一种情感一个事物。唐宋诗词之所以流传久远而长盛不衰,仍为今人所推崇备至,正是因了她的豪放而高雅,精炼而意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仿佛闻到一片盎然春景里草的清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仿佛看到了盛唐宫廷的华丽与辉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读出了李白不得志的抑郁和忧愁。诗以其至情至真高雅绚丽,震撼了我。
我爱诗,因为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里,岳飞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教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李白鼓励我们面对挫折,要有不怕困难的信心。
诗词艺术魅力无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无数诗海名家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历史的天空。
《长恨歌》、《琵琶行》、《水调歌头》,无数的佳作名篇更是文学史上引以为豪的宝贵遗产。
每一首诗里都有一个世界。今天,我们何等有幸能够享受到这笔遗产,请同学们也热爱诗词吧!去走进诗的美好境界,领略诗的无尽的魅力吧!请你尽情享受诗为你精心烹制的大餐吧!
翻开一本古朴馨香的历史书册,承现在眼前的是每一位历史名人的风采;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充实,因为他们有着无限的魅力,让我们如痴如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明月载着对朋友的思念,随着风到夜郎西。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他对朋友的思念是让人佩服,但他所创作的三千多首诗,更是让人无可言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自懂事起学的李白是第一首诗。当时,愚蠢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想起,真是把这首诗给玷污了。我愿与你同行,我敬佩的“诗仙”李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两千多年前,一位着名文学家,思想家诞生了,他所写的这句诗主要表示了像那种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的后果。他以诚信为主,教了一共有二千多名弟子。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使我们奋发向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经成为流古至今的名句,他受人崇慕。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我愿与你同行。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诗,真是让人仰慕,嫉妒。他把西湖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迫不及待想到西湖去看一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有着广阔,坦然,乐观的心扉,虽然被贬,但他不像柳宗元那样伤感,惆怅。苏轼,我愿与你同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不光是表面意思,更加的表达了很深的含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对儿子的思念。都凝聚在这件衣服上。陆游写的诗让人感动。我愿与你同行。
我愿与你们同行,共同学习。用智慧的双手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六年级:2595829568
(一)抒情方式多样诗歌语言的妙用体现在抒情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为抒情的两种方式,广泛应用于诗词之中。1.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渗透到在作品中,率直的风格有着震撼人的作用。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描写的是女子对“情郎”内心表白,表达了少女时代热烈、温善、纯真的爱情,显得真率、坦荡而动人心魄。2.间接抒情是指诗人比较间接、隐蔽的表达感情,读者只能从事物、情景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感受和体会诗人的主观意向,这是由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艺术手法形成的,含蓄的风格使其感情绵长深邃,魅力十足。间接抒情种类众多,如因事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景抒情。而借景抒情又可分为: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在此举一例说明间接抒情,如汉代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可以划分为表达技巧和修辞方法。修辞手法可以yi和nanuoong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拟、比喻、借代、夸张、对偶等。表达技巧也有多种,例如对比、象征、联想、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乐景写衷情,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等。
二、语言的局限性
自古以来人们早已认识到语言的不完善,《易•系辞上》中就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的局限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导致语言局限性的主观原因:
1.作者想要深刻的表达多种意图———情感的复杂性使语言难以胜任。
2.作者的表达意愿与此有关。有人刻意隐藏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或者突出神秘感等等。
3.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语言的使用者无法准确、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也会造成言不尽意,乃至言不及义。
4.作者的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到表达的流畅度和意义的深刻性。即便不能完美表达,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能表达的相对酌畅淋漓。如果知识储备匮乏,在表达时经常无词可用,就会产生“言不尽意”了。语言自身潜力的开发是弥补和超越语言局限性的重要途径。这包括个人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也包括整个语言体系的发展与壮大。
三、乐府诗歌的特点及《木兰诗》的瑕疵
乐府诗歌的灵活性成为其叙事性的重要依据。但是,即便如此,受到语言本身,特别是诗歌语言的限制,其叙事能力仍旧存在缺陷。
(一)乐府诗歌的特点
乐府诗是由汉武帝成立乐府官署,经乐府署采集保存之诗歌发展而来的。作为古体诗,其作品多为民间创作,可入乐,可歌唱,内容多叙事,反映时代,句法灵活,多采用长短句,对平仄和对仗没有近体诗那么多规范,对押韵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只求韵律和谐,可以换韵。其特色鲜明,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文字简单清新,弥漫在诗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
(二)《木兰诗》中的瑕疵
《木兰诗》中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显而易见织机的声音已经很生动;第二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应该是旁人的感受,其对比的艺术效果很强烈,可见叹息声之大,然而听不到机杼声,是不合逻辑的,与前文“唧唧复唧唧”形成矛盾。“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如果从艺术效果来看方便记诵,而且有韵律感,可是由于受到五言的限制,作者只好把一句话拆分成两句,不符合诗作精炼的原则。“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是明显的有悖常理,木兰之父何许人也?怎么可卷卷出现?“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在“策勋十二转”和“同行十二年”里分别再次出现,可见作者对“十二”十分偏爱。
2011年10月,浙江省诸暨市试行了“国学经典诵读项目”推广行动。此推广行动由普教科和教研室合力组织,由各校自由申报组成联盟团队。联盟学校共计23所,小学和初中分别为13所和10所。
联盟学校在自由申报和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了国学项目组导师团,到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推广联谊活动。学校在项目组的指导下组建社团,如江藻镇中的新绿社团、全堂小学的铁崖文学社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让读经诵诗活动深入人心,确有实效,联盟学校各显神通,把它和日常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一、开展“六个一”主题活动
联盟学校纷纷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开辟“经典一刻钟”;在升旗仪式上开辟“经典诵读之窗”;在早读课上开辟“经典10分钟”专栏;在每节课前进行“1分钟”诵读活动;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汇报展演。
二、构建学习环境和网络
1.营造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有的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融进传统的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十几种游戏中,游戏时的童谣改成了有节奏的国学经典名句。2.暨阳小学在校园网设置“暨小国学堂”网页。包括“国学新闻”“美德故事”“一日一句”等子栏目,学生和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查询。3.每个联盟学校图书室设立国学藏书角。在学校、各班的图书角,专门设置了国学藏书角。4.有几所联盟学校建立“经典诵读之家”,引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
三、积极组织比赛,以赛促学
学校组织的比赛有:学生经典诵读比赛;教师经典诵读比赛;亲子经典诵读比赛;我与经典同行征文比赛;我与经典同行手抄报比赛。
草塔镇中的“国学名句配英文”,滨江中学的《弟子规》诵读比赛,效果也特别显著。
四、总结推广国学诵读方法
1.晨诵颂诗
晨诵颂诗是选一首诗歌,在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
2.日常诵诗
对于日常诵诗的诗,要保证充分的诵读时间,可以变换各种形式来读:游戏对读、比如角色互读、打节奏读、个体读、小组读、唱读、问答读等。角色互读很常用,老师们在幻灯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或是在黑板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在读正确与流利的基础上,老师们还会指导学生读出它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3.亲子晚诵
在日常诵读的基础上,回家和父母一起诵一诵、玩一玩,父母和孩子就获得了一些特殊的精神密码。比如,一年级我们设置了“可以玩的国学诗”。
4.仪式诵诗
仪式诗有:情境诵诗、活动诵诗、节日诵诗、生日诵诗等。情境诵诗包括一些场景的诵诗,如送别、新同学入班、秋游等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吟诵符合场景的传统诗歌,用诗歌表达此情此景的感受。节日诵诗:比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或教师节等,选择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诵,让孩子对加深对节日的理解,也让孩子懂得用诗歌来祝福身边过节的每一个人,让孩子学会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真爱和赞美。
5.专题诗诵
联盟学校的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在常规诗诵之外,会有特色有个性展开专题式诗诵课程实践。如实验小学刘洁老师展开的“诗配画”,暨阳小学黄芳老师的“农历课程”“一花一草诗诵”、浣纱小学的柴均明老师“跟着古诗游中国”、滨江小学亚平老师的“跟着名人学古诗”。他们的专题活动持续两个月甚至一学年。
前度结局意思是在颠簸的爱情路上来回折返的周怡,获得过快乐,学习过悲伤,不停成为别人的前度,也从每一个前度身上经历成长,每一个承诺过要带周怡前往旅行的人,始终无法结伴同行,她发现自己需要选择的不是和谁去旅行,而是选择开展新的生活,最后,周怡决定一个人,踏上她期待以久的旅途。
前度剧情介绍:
刚从外地回港的陈均平(陈伟霆饰)及其现任女友阿诗(诗雅饰),在机场巧遇前女友─周怡(钟欣桐饰)。周怡与旅行作家阿树(周俊伟饰)正准备出发前往长途旅行。
却发生争执闹到分手。为这次旅行而下定决心辞职、退掉公寓的周怡,一时无家可归,幸好有她念念不忘的陈均平和其女友阿诗收留。
周怡前往二人的新居暂住,发现眼前追求物质生活的陈均平。早已不是曾经拥有梦想,一起共渡患难的陈均平。唯一不变的,是陈均平对分分合合的前女友,始终没有放下过。
短短两天内,面对新居中熟悉的一事一物,处处勾起周怡与过往前男友的回忆,30小时,回顾六年来的爱情游历。
(来源:文章屋网 )
岁月是条小河,流逝了时间,改变了容颜,唯一挟持不了的是一颗朴素的心。
回顾往昔,我已融入教育十年,任时光匆匆,于教育,我心如初。
静下来,与文字相约,我心如初!
2006年,我成了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怀着原有的阅读热情,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我开启了另一段阅读之路。五年里,教育阅读的开启,几次外出学习,让身处农村的我大开眼界,我开始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去?
2011年起,阅读不断在我的生命里生根。她像呼吸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不捧不寝,我的捧更加理性而富有逻辑:《百年孤独》等文学之捧了我的情感;《语感论》之教育家系列为我的“乡土乐”课程保驾护航;《存在与时间》等哲学之捧为我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给了我一双审视自己职业行为的眼睛。两年里,我读了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尤其是对教育家专著的阅读,给了我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2014年起,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走上了每月主题式的中西结合之捧,《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联捧……这种互文之捧,又一次开阔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教育思维。
读什么,便思考什么!我的阅读为我构造了一个合宜的大脑:我开始颠覆以往的读书笔记方式,用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读书生活,尝试沿着“浪漫――精确――综合”的路径,以“走近(整体上关注一本书的存在)――走进(用批判的态度审视,纳入书中精华)――走出(用总结的方式梳理阅读之后的所感所思所获)”的方式来抒写我的阅读诗意。
与文字相约,我清醒地认识到:不看他人的文字,便写不好自己的个性文字。不解读大师的言语密码,就码不出属于自己的言语精神。我坚信文字能改变我,我的课堂,还有我的孩子。读是穿越他人的世界;写是雕刻自己的时光。读写就是在他人的世界里穿越后回到自己的时光中和自己对话!我收获着“不跪着阅读”“写有个性”的文字情缘。
与文字相约,被文字浸润的朴素之心告诉我――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沉下去,和孩子相伴,我心如初!
情系教育,爱植乡土。我逐步意识到:语文学科可以有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凭着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特征的粗识,2013年10月7日,我在新教育在线构筑了我们师生安身立命的去处――乡土乐。自此,我在农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为旨归的“乡土乐课程”的长途跋涉。
在语文学习中,我大胆放手,在教会孩子阅读批注的同时,让其摸索着自己学习课文的方法。学生个体独立地穿越文本之后,课堂上探讨共性的问题,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作业设置上,我将生字词进行整合,将日记、周记、习作进行整合,把这些琐碎的作业统一命名为“我手写我心”,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课程研发,生命在场。本着“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舞蹈”的课程研发原则,在以乡土乐为母课程的携领下,我和孩子们在教室里走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在新教育晨诵课程的启发下,我的课程“那诗意乡土的歌”这样行走着:周二诵诗,吟诵具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诗;周三送诗,以诗的存在形式送给孩子们,并引导他们赏析;周四作诗,引导孩子们集体作诗;周五习诗,孩子们先诵读前三首诗,接着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最后自由展示个体创作,并说说创作小故事;课外寄诗,凭着记忆,我用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
几年来,我们读了200多首儿童诗,我自己写了200多首儿童诗,孩子们累计创作了近千首儿童诗。刘铜硕等10个孩子的儿童诗先后发表在《蓼风》上。
“荡舟书海”,每月一本共读书,每天中午30分钟,从人文到科普,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整本书阅读走进了我和孩子们的心里,而我正是通过这些文字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品味乡土生活”,我和孩子们走上街道,走进超市,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我们的眼睛观察,用手中的彩笔描绘,用深情的文字书写乡土生活。“跳蚤书市”,4月的世界读书日,9月的新教育阅读节,组织孩子们把好书推荐。“h方的诗”,我以留守儿童这一个教育难题为突破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
我和孩子们一起穿越童诗、童书,在各种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中行走,他们的心得到了丰盈,我的生命受到了洗涤,我们带着一颗颗朴素的心向着浪漫的诗意生活教育走去。
和孩子相伴,围绕课程,我的写作形成了一个体系:周一教育叙事;周二儿童诗;周三教学叙事;周四生活随笔;周五课程叙事;周六读书笔记;周日亲子叙事。通过不断雕刻,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单有激情不够,还要用文字为爱作证;教育只有思考不行,还应让文字记载奇迹的诞生……写是为了在写中锻炼思维,学会反思,最终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对话。
和孩子相伴,我的眼前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颗颗期盼的心,我就是立在眼与心之间的那个人!
沉潜中,携他人同行,我心如初!
一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局限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个人的反思常常会因自身的理论贫乏无法对导致自己的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走进一个个共同体,携他人同行。
2012年深入网师,在大家的启发下,我摸索着儿童课程之整本书共读的“推荐”系列课的呈现方式,并努力以“文本特征”来区别不同体裁经典著作;摸索着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的课堂构建朝向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开启了一个人的教研模式:一个月精心上一次自己的公开课,写文本解读、教材解读、框架设计、教学叙事、教后反思。这样走下来,每一次教研结束,我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叙事。
2014年我成为“种子”教师,作为年级组长,带着伙伴们开启了“共读共写共行共享”的网络学习模式。我们读了《教育的目的》《新教育之梦》等书。通过阅读和群内交流,我坚信,这些共读在唤起共鸣的同时一定会让伙伴们感受到不同于之前的生命存在方式。
2016年1月23日,我走进了王维审老师的叙事者团队。我一边关注教育故事本身的可读性,一边开启了深刻的理论探究,寻找故事背后的教育本质,在叙事主题“携一颗心做教育”的文字浪漫中不可自拔。
跟着叙事者共读,我开始运用大师的理论对接我的实践并对其审视总结,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撰写的《诗意生活着我的课程》一文入围了2016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第四次接到论坛邀请函前往温州。
怀着一颗朴素的心,走进“叙事者”之后,我发现我文字的哲思诗的气质越发呈现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而我整个人在主题的书写中越发安静、真实、纯净。
沉潜中,携他人同行,我自己也在线上线下主持了几十场的交流,每一次交流,我在梳理自己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被淘洗的生命告诉我――执着乡土,与读写思行同在,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回眸审视我的行走,似乎我已经不再是我了,但,我依旧还是那个朴素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不断渴望,对教育饱含激情,对孩子时刻依恋,一位执着乡土的小老师。
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去?诗意的生命告诉我――诗即生活,接受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寻找诗意的生活!传播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帮助诗意地生活!在乡土,探索人的诗意存在便是我教育生活的朝向。
爬犁生命,澡雪精神,净化灵魂,提升情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愿用最朴素的心编织乡土教育的诗意生活,再为自己的教育生命留一颗不改的初心。
问答
【摘 要】《木兰诗》的结尾关乎全诗的理解。它逆向设比,最后揭迷,含蓄智慧,体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其中,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释义,古今多有误读,本文以事实矫之。
【关键词】《木兰诗》 结尾艺术 雌兔 雄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87-0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一朵奇葩。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社会内涵、精妙的艺术构思、酣畅淋漓的语言、鲜明的民歌特色,千古以来一直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着一代代读者。其中,它的结尾艺术匠心独运,极具智慧。
首先,《木兰诗》的结尾体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堪称浑然天成。民歌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喜欢以人们最熟悉的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入诗,正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体现在创
o-font-kerning:1.0000pt; " >陈辉梅.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0 [4]赵炜.班主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意义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一、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支荷香――管理引航
1.创设环境展经典。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落实课时诵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学校电视台定期推荐一首(篇)古诗文。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课堂教学渗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4.创办专刊载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分低、中、高段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尝试作诗,并在专刊上发表。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诗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严格来说,我对政治只是向往,但对足球,却是狂热,很多人极尽地搜集我与政治、文学的种种,甚至连我与马尔克斯的小过节都没放过,却忽略了足球于我那刻骨铭心的故事。
少年时候的我深爱塞万提斯,因为它,我爱上了写作,不过那时候,我笔下流出来的并不是故事,而是一行行诗歌,原因很简单,邻家的哈尔娜有一次告诉我,她暗恋班上一个同学,是个会写诗的才子,这让我飞醋满天,哈尔娜当然不会明白,眼前的小伙子已经暗恋她很久,又怎么容得下别人横刀夺爱。当然,我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回到家里,很是用心地写了一首十四行诗,题目是《送给哈尔娜》,还很浪漫地选择了邮寄。
我自认为那首诗绝不比任何一首诗逊色,因为就是那十四行字,我引用了三个典故、明暗两条线,而且,每一句第一个字母组起来便是哈尔娜的全名,这是我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来的,如果哈尔娜收到信后没有一丁点感动,我一定会鄙视她,或者鄙视我自己。
可惜,哈尔娜还没来及看我的诗,便和她暗恋的才子好上了,这让我彻夜难眠,脑海里不断出现那十四行诗,我一定要为自己的爱情再努力一次,所以,在哈尔娜门口,我问那封信,原以为她还没收到,那么,如果收到了,我就恳求她再考虑一下,我绝对比那个会写诗的才子更好。但事实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样,她说看了,然后塞给我一张报纸,说男朋友的诗经常发表在这报纸上,叫我学着点。
我看了那首诗,很次、很烂,直到现在,我都不买那家报纸,就因为那首诗,我觉得这家报纸太没水平,它不仅亵渎了诗,还侮辱了我的爱情。
哈尔娜潇洒地转身,我知道,她去和才子约会了,可我又能怎么办,讨厌踢球的我,那天狠狠地踢了一场球,那是一场对诗歌、对文学发泄的球赛。
幸运的是,正因为那场球赛,或者说那次发泄,我找到了文学的真谛。球在脚下,无论我怎么玩,怎么耍花招,哪怕是连过几个后卫,那都只是运球,场外的观众只是在观看,可是,当我憋着一股闷气用力地来了一脚远射,足球破门而入的时候,观众一片狂呼,经久不息,我突然明白,得分是最重要的。
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文学是个球。踢得再好,也不如一次简单的进球,我的十四行诗并不是不好,在哈尔娜眼里,只是因为它没登报,没得分。
我发誓,自己的作品不仅要上报、要出版、还要让所有读者狂呼,只因文学也需要观众,才华更需要认可。1962年,我的作品《城市与狗》终于震惊西班牙,那一天,我面朝大海,想着十四行诗、想着哈尔娜、还有足球场的破门。
对文学,我把它当作一个球,或许这种概念会让同行笑掉大牙,但是,当他们看到我的《世界末日之战》、《绿房子》获得海明威文学奖,当西班牙最高荣誉的塞万提斯奖花落我家,我想,我该有资格谈谈文学、谈谈它与球的关系了吧!
2010年,我终于破开了文学最高的门槛,在斯德哥尔摩,拙作《中国套盒》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我要感谢很多人,但我首先要感谢的,它只是一个球。
1 诗篇匮乏:高一开始就介绍并讲授了新诗,但只有《再别康桥》《雨巷》等十多首诗歌。有限的篇目和两周教学时间,要引领学生读写过关,极为困难。
2 新诗教学机械、呆板:学习生字生词、交代时代背景、理清段落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概括诗歌主旨,这种毫无个性的教法,抹杀了诗歌的生命,浇灭了学诗的热情。在学生的眼里,学诗,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肢解诗歌。
3 学生诗情的泯灭:新诗教学的不当,升学压力的增大,社会对新诗的轻视,也让本该诗情万丈的青年学生诗情泯灭。
针对以上的新诗教学现实,我们在教学中探究了新诗的教学特别是新诗的写作教学。下面把我们的探究经验写下来,以期方家指正。
一、教师要加强新诗素养建设
引导学生写作新诗,教师必须懂得新诗常识。学习新诗常识,教师也比较困难。首先新诗和新诗理论书籍储存较少;其次同事大多为“诗盲”,有疑而不得释。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得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上蕴藏着丰富的新诗知识,可以解答许多教与学的困惑。
其次,与周边或者外省市学校的一些对新诗有研究的教师交流,大家都在一线教学,很多困惑都极具共性,有些问题或许已经作了思考并形成较好的见解,相互交流,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再次,我们还可以向当地有名的诗人、诗刊的编辑、大学的新诗教学教授请教,这些大方之家具有深厚的新诗学养,很多问题他们可以提供权威的解答。
教师“写诗为范”,体会真实而具体。学生就“亲其师,信其道”,爱上了新诗。
二、补充一些新诗常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在新诗写作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最渴求掌握的是新诗的具体写作技巧;他们希望教师多用诗例讲解,多搞“实战演练”。谈到新诗的意象,我们不能光跟学生讲什么叫意象,关键要教学生学会选择意象;新诗写作时常用的省略、跳跃和倒装,博喻与铺陈等修辞手法;诗歌如何拟题,如何分行,如何加标点,都应让学生弄个明白。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学生再来读诗或者写诗就容易多了。
教学中,我们巧妙利用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新诗理解能力:
1 换词换句说话
诗是“迂回”的语言,写女子年老色衰,郑愁予却要写“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闻一多写旧中国的腐朽,要说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因此,创作新诗时,一定要“话不直说”“话不说尽”,直说则毫无美感,说尽则了无余韵。
正因为新诗的语言是不同于日常的口语和散文的写法,所以在新诗写作教学时要训练同学“换词换句说话”。如:
(1)他等了很久。
换:他直直地站着,等成了一尊雕塑。
(2)雨后的山,看起来格外青绿。
换:山,像经过了舒适的沐浴,浑身散发着青草的香气。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同一意象用“委婉”“比喻”“讽刺”等不同的写法来写。
2 培养想像力
诗之所以让人心醉,是因为诗人往往可以将一般人最普通的感情,用最精致、最细腻的写法描摹出来。因此,新诗写作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想像力。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一般从具象到抽象:
(1)词语联想:如“圆形”
A、具象联想:乒乓球、飞盘、月亮、珍珠、月饼、呼拉圈等等。
B、抽象联想:周全、圆满、正确、循环、转圈、跳舞……
(2)词句联想:由“词”到“句”,循序渐进。
A、词的联想:如“梦”,梦莫测虚幻分离悔恨思念未来理想。
B、句的联想:如“今天的比赛很精彩”,今天的比赛很精彩竞争激烈有输有赢有哭有笑有如人生,悲喜交织。
想像力的训练是由字词句循序推移练习的,训练中,要有丰富且具创意的意象,要有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学生由此练习慢慢累积对新诗创作的经验、培养选词与描写的能力,帮助学生激活其创作精灵。
3 巧用修辞,亮丽诗句
文章写得好,修辞不可少。同样,新诗的韵味也在修辞中。新诗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顶真”“对偶”“象征”“烘托”等。下面以形容一位女子绝色为例:
A、烘托:那一头飘飘逸逸的长发,罩住浅浅淡淡的笑靥,恰是那和煦春风中摇摇曳曳的柳丝,露出羞羞涩涩的叶芽(用“柳丝”“叶芽”烘托女孩的“温柔”)。
B、比喻:你的头发,像热情澎湃的山水图画;你的眼睛,像一幅浪漫的夜景,有着黑夜的深邃与月亮的清辉。
C、排比:中国的西施,埃及的艳后,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都比不上你的美貌。
D、对偶顶真:不要用你美丽的双眸看着我的眼,我的眼会因你的美丽而失眠。
新诗创作,修辞技巧运用得当,方能真切表达思想与情感。这样的诗才能感动读者,引人共鸣。
三、关注网络诗歌,鼓励学生创作
在新课程背景下,网络也已经成了重要的课外学习资源了。如果我们忽略网络诗歌,就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当前,网络上的诗派可谓林林总总。在多元发展与探索的旗帜下,“先锋派”“后卫派”“QQ派”“梦幻派”“流浪派”“口语派”……众派在网,各显神韵。需要承认的是,网络上也有许多优美而意蕴深刻的新诗,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网络诗歌整体上呈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为此,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倍加关注新诗的发展动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要总拿传统的论诗标准来评价学生喜爱的网络诗歌,也不能让学生不顾诗性盲目涉猎。
引导学生阅读、积累一些新诗后,就要鼓动学生尝试写作新诗。要引导学生把最喜爱的物景,最刻骨的瞬间,最甜美的感觉,用一些最美妙的句子写出来,进行分行排列,就成了一首学生自己创作的最短小的新诗。经过充分的鼓励,再介绍一些分行的含义,押韵的常识等等,慢慢地,学生新诗写作就容易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日渐火热起来。
去掉神秘感,用美读和试写为切入口,让新诗写作走进高中作文教学的课堂,走进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与新诗同行。学生有了高中阶段写诗的实践,他们的人生将会多一种收获,生活也会多一些情致,文学或许也会多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烹调知识》长大了,20年的风风雨雨,20年的岁月如歌,没有等待,来不得回味,在今天,面对20岁的《烹调知识》,在众多深情的目光中,想要说得太多太多。光她告别了最后一颗晨星,便将瑰丽的色彩抹在天空,当她告别了涓涓的小溪,便将生命之河的乐曲奏响大地;从幼苗到大树,从播种到收获,从稚童到青年,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离不开读者的喜爱追捧,作者的呵护关心,编辑的用心良苦,同行的鞭策启示;更是那盛世的开放,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美食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变化多端,才将《烹调知识》打扮的分外迷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良朋益友。
细细打量20岁的《烹调知识》,可以感受到她动人的魅力。点击她的网站,便可乘着“奔腾的心”在食海中遨游;翻开扉页,将领略她的风采:卷首语――把握饮食市场的跳动肪搏,权威论述焦点、热点、亮点,是非曲直,启迪思路;烹饪自修学校――像无声的烹调大师,教艺解惑,点石成金;饮食风情――是色香味形器与人文史理学的融合,如歌如诗如画;庖丁谈艺――大师与高手,名家与主妇,同台竞技切磋,献艺品味;生活百味――轻轻松松谈吃论喝,更包含许多动人的情感;刊中报――谈美食层出不穷,论烹调风情万种,汇八面食风;食物养生――如名医坐堂,悬壶济世,吃进健康,祛病延年……
20岁,《烹调知识》已变得成熟与美丽,迈出了第一步,扎扎实实的一步,但是,对于她来说,才刚刚开始;20岁,因为年轻,有许多方面尚需努力,“民以食为天”的事业,食海无边,纵然平风,却要不停地开拓;20岁,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尚需只争朝夕,与时俱进。
20岁,《烹调知识》生日之际,笔者谨代表读者,联想至此,以贺以勉。
三晋附诗:《烹调知识》二十周年有感
并州二十秋,锅碗盆瓢弦声悠;
纸上谈烹心血呕,厨中献艺德才优。
弘扬国粹培根本,锤炼食经播广收;
承上启下精神振,继往开来更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