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参观烈士陵园作文

参观烈士陵园作文

时间:2023-05-30 10:4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参观烈士陵园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参观烈士陵园作文

第1篇

参观烈士陵园” 江西省 江西省定南县实验学校三(一)班 黎晗 在一个阴沉沉的上午,老师带我们去参观“烈士陵园”。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烈士陵园”走去。

不知不觉就到了“烈士陵园”的正门。正门上面写着十四个字“定南山城好风光,革命精神大发扬”。登上台阶,看见了一尊塑像,有一个小姑娘,抱着几只和平鸽,象征着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不要战争。两侧刻着十几幅精美的图案,有:老城古塔、京九公园……

我们从正门走上去,踏上了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小路两旁矗立着苍翠的松柏。走了几分钟,我们终于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高二十多米,宽一米多。上面刻着七个鲜红的大字“革命烈士纪念碑”。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烈士墓前。在烈士墓前,我们低下头,默哀了三分钟。烈士墓有五米多高,八米多宽。墓旁的石板上刻着许多英雄的名字,有:雷锋、黎富元、黎为清……有的只有二十岁就牺牲了自己,救了别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些英雄生前勇敢地同敌人搏斗,他们那种精神多么可贵啊!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他们舍生忘死地战斗,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来报答我们的社会!

从“烈士陵园”返校途中,我内心还在赞叹那些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将来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指导教师:谢春梅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第2篇

关键词: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创新

小学少先队是由小学生组成的一个特点鲜明的特殊群体。由于小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尚不成熟,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正确的指导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在小学学生的教育和少先队员的培养中凸显其重要的意义。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应紧密结合小学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同时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需要有目的的开展。

一、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转变组织思想

在过去旧的教育观念中,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经常被强调的比较多的是活动过程,以及如何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其中主要强调教师教育的能力,综合以往经验和案例可以发现,这样的对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认知是不全面、不正确的。应该认识到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目标对象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只有小学生认识到主题教育活动本身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主题教育活动学习的必要性,使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真正实现少先队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际上只是指导方向和鼓励辅助的作用。改变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思想,利用转变后的思想可以有效的提高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例如,小学德育的少先队员观看有关道德教育视频,事先不进行任何的道德思想的灌输,但请一部分少先队员看影片,然后将感受分享给每个人,让少先队员自发地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觉得做出道德行为是光荣和自豪。教学片面的注重知识的灌输,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必须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道德模范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可以让少先队员写影片的观后感,优秀的文章应当给予奖励,并张贴到学校公告栏,在升旗仪式进行宣讲,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和提升,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形式,有效提升主题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

二、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

现阶段,小学的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中有许多传统活动形式,如参观,又如演讲。学生经历重复、雷同的主题教育活动,势必会对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都产生排斥和抵触,不利于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改善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组织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具有的发展性很强的特点,对新事物感兴趣,对旧事物往往缺乏耐心。充分意识到学生群体特点后,针对这一特点,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内容,重视主题教育活动的创新,一方面,提高创组织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结合当前先进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理论和组织形式。例如,可以在当地的养老院为每个老人分发的一些特殊印刷小红花,告诉老人将小红花给帮助他们的少先队员。然后,在小学少先队员开展的主题“照顾老人,得红花”活动。少先队员到当地养老院帮助老人,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小红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在活动结束,统计每个少先队员收集的小红花,小红花收集最多的学生,给予“帮助老人小标兵”的证书和徽章鼓励,以鼓励其他少先队员对老人的帮助行为。此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创新组织方式、组织难度不大,也不违背少先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和特征,可行性高。广泛开发的少先队员这样的创新教育活动,对少先队员教育活动的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细化组织方法

小学生的认知还不够成熟,一些不好的或不完整的组织的活动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可能产生一种厌倦情绪,并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必须注意细节,高度重视活动过程中,的方法。精心安排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环节,所细化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可以让教育活动组织者在组织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依据进行工作,不至于由于方案细节的误差而造成活动组织的不当,细化的活动组织让少先队员在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主题教育活动的魅力,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的细化,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和负责任的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烈士公墓,许多小学在组织的过程中,忽略对学生访问的效果反馈,简单组织参观,结束后布置简单的观后感作业,这样的活动组织并未反映“细化”的要求。细化“参观烈士陵园”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应当是:在访问之前,向学生宣传烈士的故事和学生交谈,让学生广泛了解和认识烈士陵园参观意义,产生敬畏情感,访问期间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讲述的关于烈士的内容和故事,讲述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访问结束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访问做一些调查,了解主题教育活动效果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主题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的缺陷,为了更好地发展在下次活动的组织工作。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相对完整、详细的进一步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重视实践过程

小学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过程中很容易落入一个误区,是重结果,轻实践。一些少先队员盲目追求评价的结果,采用机会主义的方法,把结果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过程,主题教育活动的重点是实际的道德、能力和质量并进。在这方面,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正确的理解,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活动过程和巧妙安排,重视结果更加注重实践的过程。例如,作文评选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章的修辞,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写作,高度重视文章传达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投机取巧,为了避免学生抄袭网络上的文章,促进学生做一些真正的活动而获得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达到提升教育活动的目标效果。小学少先队员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有明显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小学生群体的特点,按照基础教育主体的要求,注重创新,可行性和科学、全面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拓展   农村   作文   优势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无论是视野还是语文素养都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结尾,指导的都很详细,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体验自然风光,畅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述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的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相反!--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诉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很难体现出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  

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发振奋之情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小麦玉米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富饶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扬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苦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农活"就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 

第4篇

社会实践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首先,社会实践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力。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因此中学生语文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而社会实践因其特有的活动属性,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其次,社会实践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传统封闭式语文写作课堂环境很难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素材,老师灌输式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技巧并不能达到锻炼学生自我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体验、感受社会现象,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同时巩固和提升写作技能。再次,社会实践能锻炼学生观察、思考、语言锤炼能力。社会实践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增加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通过与他人的沟通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收集各种资料能锻炼归纳、分辨能力,将社会实践总结写出来又能锻炼写作能力,这都是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塑造和培养的能力。最后,社会实践有利于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新课程背景下对社会实践的要求能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摒除传统落后的“填鸭式”语文教育法,突出学生主体性,开发学生潜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

二、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实践

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效果新形势下要想采取积极措施利用社会实践提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以社会为写作教学课堂

与教室内被动学习知识不同,社会实践是一个主动性、探索性的写作教学课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以主体的姿态使用、检验、推敲及把握以往学到的理论知识,弥补传统教室课堂学习的不足。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圆明园、故宫等,通过亲历现场,回顾历史,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体验、感受,进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激活作文的思维。所以,积极将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发展成为中学生语文写作教学课堂定会收获颇丰。

2.以社会经历为书写素材

人在经历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的过程中总有着深刻的感受,经历便是一种成长。因此社会经历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的书写素材。比如,根据中学生告别童年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时光流逝下,并思考留下的美好感觉,引起学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搜集、背诵赞美童年的美言美句,启发学生积极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写出心灵的感悟。

3.以多媒体为教学渠道

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能打破学生传统教室课堂学习模式,为学生打开体悟视野。比如,教师在主题班会上播放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通过平凡人物、平凡感情酿就不凡人生的故事,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与激情。另外,颁奖词中一些巧妙的修辞、真挚的情感、精炼的语言都能作为训练学生写作的范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

4.以民族文化为教学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渐行渐远,加上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多数学生热衷于玫瑰情人节,却不记得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只知道端午吃粽子,却不知为何吃粽子。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文化知识很难深刻理解民族文化,而社会实践能够弥补这一缺失。以清明节为例,组织学生亲自前往烈士陵园进行祭扫,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抒发真情实感,在写作中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三、结语

第5篇

近年来,中学生因学业压力等原因导致的自杀事件屡有发生。这些现象表明: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问题。生命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必需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由此希求中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在积极的人生态度指导下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但是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我想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二、践行: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抓准突破口,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1.通过言传身教渗透生命教育,以生命意识影响学生

生命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用心灵涵养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激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浑身洋溢着乐观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激情,对于课文的解读和教学应当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教学中传递给学生。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契机,浇灌学生心灵

生命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欣赏生命的美好,享受精彩的生活,收获生命的真谛。

(1)走进文本,让学生学会珍视生命,直面逆境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挫折,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所传达的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但是,作者用瘫痪的双腿支撑起人生灿烂的天空。他所依附的坚实的地坛,就是对生命执着的眷恋与追求。

(2)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善待他人的博大情怀中受到熏陶,尊重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社领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能善待他人,尊重生命。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主人公这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让我们感悟到生命意识不仅包括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包括珍爱他人的生命。

(3)通过阅读感受,欣赏生命,获取生命的力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虽然身体残疾,却丝毫没有恐惧、悲哀,依然微笑着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像中的美景。《安妮日记》中,法西斯剥夺了安妮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都是和平与真挚的。

(4)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溶入群体,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五人墓碑记》《(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记念刘和珍君》等作品中的主人公无不是把生命自觉地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对生命的热爱。

教师要在解读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明白群我关系的重要,并重视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要活得好,活得有意义,就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现,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

三、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奠定生命底蕴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通过引入生命话题,让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对自己的生命状态的追问,可以是对周围的生存环境的理解,也可以是自然界中小生命的生长过程的探寻等,把这些有关生命问题的话题带到写作教学中来,既有效地拓展学生写作题材,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同时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中对动植物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感悟诉诸文字,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毫Φ摹凹跹埂被疃,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提升生命境界

第6篇

一、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布依族的织布、蜡染等)、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布依族的木叶、八音坐唱等)、民风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是打造环境文化。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使其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参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下五屯刘氏庄园、泥凼何应钦故居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布依族的编、织、染布等),直接参与到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有兴趣地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四、利用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由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他们听,以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节时可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讲一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再如,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又再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还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研究、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虽属农村学校,但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则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国有名人物的事迹,操场上的《五心童谣》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上那些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通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六、做到学科教学渗透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第7篇

一、完善学校管理机制,规范学校管理。

1、本学期我校重申和完善各种制度。完善值周制度、请假制度、升旗制度、奖教奖学制度、教师管理考评等制度。让教师明确岗位职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让教师各施其职、各尽其责。

2、狠抓班子建设,增强依法治校意识。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学理论、学管理、学经验。

3、立一盘棋思想,努力形成勤政务实、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领导集体。依制度规范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体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

二、抓好德育工作。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始终高唱爱国主义主主旋律,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坚持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学生在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中受到教育。仪式不但让学生认识国旗,热爱祖国,而且让学生知道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了解国旗的含义。国旗下的讲话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清明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向革命先烈表决心,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长大报效祖国的激情。

2. 努力创建育人环境。“环境决定成长,细节决定成败”。我校召开专门会议,深入讨论,精心设计。结合学校特点,对校园的文化氛围进行精心营造,文化墙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在暑期拆除破旧的生物园,填坑整平,不仅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学校的可用建筑面积,并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休憩环境。本学期在学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争取教育局支持,投资90万元,新建三层综合教学楼。这些硬件与软件的改善有力的提高了我校校园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爱校意识,为我校的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狠抓教学工作。

1、学校要赢得社会的认可,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刻也不曾放松过。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学期,狠抓了备课,通过检查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探讨、总结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组织示范课、比武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在教育局组织的“新媒体新技术”教学比武中,我校杜芳、张俊霞老师分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2、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由校长负总责,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的计划,组织、检查、指导工作,协调各年级各科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教研组具体组织教师拟定教学工作计划,组织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等。

3、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尽量安排教师到外地或兄弟学校参观、听课取经,回来后做好移植课教学;在校内组织教师分科进行说课、评课、上公开课,并请老教师做好点评和指导,收到良好的教研效果。

4、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每周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上课的进度,作业的布置及批改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

5、认真抓好期考的组织及考务工作,不出现任何差错,以达到公平竞争,利于教学质量的检查,使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取得点滴成绩。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教育督导考评结果获得检查组的好评。教师获奖达40多人次;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奖79人次;学生在文艺小人才、古诗韵律操等活动分获一、二等奖。

四、加强校园建设,孕育育人氛围。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精神风貌,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最直接的环境,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学校管理总是在已有的校园文化中进行的。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来发挥管理的计划、控制等职能,保证学校这个机器的协调运转。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规章制度来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而保证师生的行动一致。

2、学校管理要利用校园文化中的宣传标语、黑板报、广播等使师生明确学校的工作目标。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本学期,我校分年级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育人的共识,为学校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五、体卫、安全等工作得到落实。

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大局,本学期我校把“安全工作”当成第一要务,加强领导,建立领导小组。新建门卫室,安排领导每天带牌值日,坚决建立和落实各种制度,紧紧围绕上级有关单位精神,保障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利用“安全活动月”举行安全知识竞赛、演习等,增加了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大教育力度,签定安全责任状,切实做好综治创安等工作。卫生实行班级责任的强有力措施,切实落实清理卫生死角、全面消毒、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等各项工作。

六、后期工作有打算。

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 科研院所 共青团

就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而言,有何新形势?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任叠加,加班加点常态化,为了不影响中心任务的完成,共青团活动基本上都安排在业余时间。第二是各级领导普遍希望共青团围绕中心工作多开展建功成才类活动,但调研表明,团员青年多为80后一代,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青年职工普遍希望多开展放松身心的文体活动。第三是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科研和生产两种任务,有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团员青年学历层次多,需求各异。第四是在“大政工”的发展趋势之下,科研院所共青团干部人数少且普遍存在兼职现象,很难全身心投入共青团工作。

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导致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解决困难、应对挑战、适应新形势,科研院所共青团必须系统的思考研究,大胆的改革创新。本文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为例,介绍共青团主动适应新形势,在四个方面对共青团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期为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凝聚青年共识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的工作要把握根本性问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对于军工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理想育人为先导,用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核心价值观凝聚、激发青年。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工作文献资料调研学习,重点关注团中央、团省委、院团委重点推进工作,同行业、同性质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动态,以及有关青年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青年思想时代特征、共性特征。常态化开展青年之声意见征集和基层单位走访调研工作,组织召开青年人才培养研讨会、形势任务座谈会、新进职工座谈会等活动,先后完成了《三十五周岁及以下青年成长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所青年技能人才成长调研及分析》、《所技能人才技术比赛现状分析与思考》、《所科研团队体制机制建设分析》等12项院所政策研究课题,准确把握所内青年思想特有特征。及时向所党政领导反馈调查研究成果,为所相关青年人才政策、所文化建设决策等提供参考。

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结合所的发展战略和青年职业规划,凝聚青年共识。通过文化讲堂、主题辩论赛、专题座谈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创新理论学习。通过院士风采图片展、寻访我身边的抗战老兵、烈士陵园扫墓、所情教育主题报告会等活动丰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手拉手爱心助学、暖冬等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奋发向上、信念坚定,能担负起院所事业发展重任的青年。

二、加强组织阵地建设,深化改革创新

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阵地建设是开展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为了适应新形势,共青团必须勇于直面工作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绕道,迎着问题上,向着青年走。以强烈的责任感、忧患感和机遇意识,大力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推动网上网下、网内网外融合发展。

在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组织育人为保证,深化“党建带团建”,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团组织为目标,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党团共建”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政策研究,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落实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常态化开展团干部培训、青年工作策划大赛、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一团(青)一品创建评选和五四表彰等活动,落实“活力在基层”团组织主题建设工作。逐步完善《材料研究所基层团组织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制定《材料研究所团委专项活动经费管理办法》、《材料研究所团委微信公众号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着力破解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共青团活动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等难点问题。

注重互联网新媒体工作与原有工作的结合,立体化推进各项任务,重点从新媒体平台建设、阵地使用和手段创新三个方面构建新媒体工作体系。开展《团青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政策研究,不断提升团青工作科学化水平。依托所科研办公网,建立团委网站、图片资料库、文件资料库等平台,开展基层团组织管理考核和竞赛评比。依托互联网建立团青部落QQ群、团干微信群、材料研究所团委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覆盖绝大部分团员青年。

三、完善青年成长平台,突出问题导向

紧密融入科研生产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始终是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共青团必须立足单位实际、青年需求,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青年成长平台,重视活动策划、实施及反馈全过程,不断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建功成才活动品牌,促进青年学习成才、实践成才和岗位成才。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实践育人为中心,夯基础、搭平台,突出活动特色、注重活动效果。开展研学讲堂,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类专题讲座,对接院所发展战略和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文化讲堂,传承两弹精神,提高青年人文素养。开展青年讲堂,鼓励每一位青年站上讲台锻炼成长。创新各类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开展调研论文交流会、科研新秀报告会、材料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核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英语学术报告会、主题参观交流等活动。重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组织编写内培讲义,提升青年职工安全文化素养,提高新进职工培训实效。开展“青年岗位练兵”、“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活动,普及安全、质量、保密、法律法规,筑牢青年职工安全、质量、保密责任意识,服务科研生产,保障事业发展。

结合院所发展形势与任务,重点关注科研生产效率、人才潜能发挥、青年学术交流、青年团队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激发青年科协专业组、会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专业组活动、会员单位活动的蓬勃开展。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内资源,加强青工技能比赛、技术比武工作,以赛促训、以赛代培。

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聚焦青年需求

青年文化建设是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青年凝聚力的关键。推进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将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相结合,将科学目标的探索与人文情怀的塑造相结合。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弘扬青春正能量。

在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体,紧密结合青年成长需求,密切联系工作、生活实际,打造青年文化活动品牌,努力营造良好的青年文化氛围。开展科研成长经验分享、技能大赛经验分享、我的留学生活征文等活动,引发青年对自身工作的思考,强化青年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开展优秀青年团队、邓稼先青年科技奖、科研新秀、青年锐杰评选,开展微电影正能量分享会、“我身边最美的青亲”演讲比赛等活动,选树优秀典型,展示青年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营造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青年文化氛围。开展聆听书声、悦读分享读书类活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