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古典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古典文学审美特性中正平和古筝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历史悠久、外形典雅、音色美妙,自战国时展至今,演奏技巧相当丰富且表现力强。演奏古曲时,能将乐器本身的优势与原曲的情感结合起来,细腻、准确而又充分地表现不同风格的传统筝曲。
一、古典文学与审美特性的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此处作狭义讲。狭义上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即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
审美特性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哲学家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一书中认为:艺术模仿现实,又表现和激感;审美活动始于劳动,其主观因素表现在拟人化的特征中。所以艺术、审美的对象是人的世界,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是人的心理与外在世界的有机统一,它融合着人的情感,具有反映普遍性的特殊性。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认为文学是审美的。笔者认为筝曲的审美特性是指一首乐曲通过融入作者的创作个性的乐曲结构、演奏技巧、曲风编排等,显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审美感受的艺术特性。
二、古典文学与筝曲审美特性
中国古典文学范畴宽远,作品种类繁多。历代以来,文学作品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繁盛的局面,如儒家倡导“仁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释家强调自身修养,故而筝曲的审美特性也是多样化的,分析其审美性也当从其创作之始讲起。
1.中和之美
儒家学派自来宗尚“中正平和”。儒家乐论与诗论主张“中和”,强调礼乐的“和之美”。“和之美”原是指诗歌哀乐适度、折中,用以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之心境平和,和睦相处。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善与美的结合,《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主张以美善合一为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所谓美是指表现形式而言,善则讲的是作品内容,做到“尽善尽美”,即审美与政治教化的结合。这一文学批评理论同样适用于古筝艺术,筝曲不仅要做到“尽美”,还要做到“尽善”,所谓“尽善尽美”才能达到演奏技巧与内容、情感表达的和谐统一,营造出一种“中正平和”之美。
如筝曲《上楼》,这是河南南阳板头曲中叙事性很强的一首筝曲,取材于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剧作《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筝曲《上楼》描写的就是婢女红娘得知老夫人同意张生和莺莺的婚事后,欢天喜地上楼将喜讯告诉小姐莺莺的场景。《上楼》多采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右手大量使用勾托技法和大指托劈技法,生动地表现了红娘心中欢喜,迈着轻松愉快的步伐滴滴答答跑上楼的情景。左手辅以滑、颤增添乐曲的余韵,富有表现力。全曲节奏流畅分明,情绪欢快明亮,古筝特有的表现力将曲调与乐曲内容融为一体,使得短短的曲调能够完整无误地表现红娘的性格以及乐曲欢快的情感。
筝曲《渔舟唱晚》,曲名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众多学者认为此曲乃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根据古琴曲《归去来辞》改编而成。琴曲《归去来辞》是依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之意境创作的,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娄树华改编的《渔舟唱晚》主要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辉映下的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表现了一种适然超脱的自然风光之美。乐曲进板速度舒缓,加以左手吟、揉、滑、颤等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以舒缓、优雅的曲调生动地描绘了夕阳霞光映照湖面,渔船帆影在天色霞光满怀的湖中缓缓移动的优美场面,更显“唱晚”之意境。而后乐曲速度渐快,情绪渐起,渔人荡舟乘风而归,为原本平静清和的画面增添了缕缕生气。最后乐曲进入快板,运用了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使乐曲在行进中渐入,展现出渔舟飞近,渔人高歌、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以泛音结束全曲,曲终意在,回味无穷,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中正平和”之美。
2.悲情之美
《说文》释悲:“悲,痛也”。《尔雅》:“悲,伤也”。可见,悲的本义是伤痛、悲痛。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渗透于中国各种传统艺术样式中,包括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等。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在战国末期就已初步显现出来,《韩非子・十过》就有对音乐领域“悲情”的言论:
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
如清徵。”......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乎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
西汉文学家王褒在《洞箫赋》中写道:“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撇涕^泪。”魏晋以后,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在音乐中更为突出,嵇康在《琴赋・序》中写道:“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自古以来,不论在何种领域,悲情的作品更能令人们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在古筝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如何占豪先生改编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为创作题材,以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曲调为素材变奏创编而成;演奏技巧丰富,情绪复杂多变,表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陷害,囚禁临安狱中,在赴刑场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精忠报国却无门可投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传统筝曲《汉宫秋月》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宫女之怨,正所谓“入宫数岁,不得见御,乃积悲怨”。汉时,宫女与嫔妃之间的鸿沟并非不可逾越,宫女也能被皇上宠幸,如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原是平阳侯府之歌女,因入堂献唱被武帝相中,即召入宫中,极宠册后。然而千千万万个宫女久居深宫,却数岁不得见天颜又不能出深宫,是以悲怨甚重。筝曲《汉宫秋月》广泛运用揉颤、按音、下滑等技法,曲速缓慢,乐曲旋律深沉、哀怨。
3.雅致之美
以典雅精致为美是人们最为简单也最为主要的审美倾向之一。“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往往清新脱俗,节奏舒缓平和,音节自然流畅,意境深远优美,给人以乘微风沐青阳缓缓徐来的自然舒畅之感。
筝曲《春江花月夜》通过优美质朴的旋律,丰富多变的节奏型和演奏技法,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深刻、细腻地刻画乐曲美妙的意境,描摹动人的、画意诗情的场面。抒情悠扬、婉转如歌的优美旋律仿佛带领赏乐人去江南领略那似水缠绵、绵柔悱恻的山水月夜,身临其境而留恋不已,典雅精致而风情万种。正如长诗《春江花月夜》中所写之景、之雅、之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以歌颂佛家文化为主旨,一人诵读佛经为音乐形象的现代创作筝曲《铁马吟》,以其缓慢幽深的曲调,模仿古琴沉静广远的音色,描绘出佛堂寺中:香烟袅袅,风吹铁马,银铜撞钟,经声和谐的祥和宁静,适然超脱的平和场面。乐曲意境空灵、空静、空远,正如诗云:“山峰悄上白玉阶,古墙探出菩提叶,莲花座前香火幽,铁马轻声唤明月”。
此类典雅精致的筝曲以其自身的悠长韵味、美妙旋律,带给听众一幅尽不相同的诗情画意山水美卷。雅致可谓是古筝与生俱来的优美。
结语
正如文学与艺术不可分离,音乐审美与文学审美也是关系密切。与中国文学并进的中国民乐身上有着许多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审美气质,古筝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有的演奏技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提取精粹而创作,在民乐世界中开出一朵典雅柔美又刚劲壮美的奇花。
参考文献:
[1]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古文观止(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241.
[2]冯蕙,朱贻庭等.简明哲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33.
[3]童庆炳.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宋婕.避世逸隐之心声―――简论古琴曲“归去来辞”的意境[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古体诗并非我们通常说的古诗,它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种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唐代以前已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它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应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附:
宣州谢眺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谢眺楼:谢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建的一座楼。②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③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建安骨:建安时期诗人的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④小谢:指谢眺。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⑤览:同“揽”。
原诗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分析与欣赏: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开始两句郁闷之情喷薄而出,第三句转到饯别,四五两句以赞美建安及谢眺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最后两句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李自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心智空间;网络;映射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2—0063—04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在1985年提出“心智空间”[1]这一概念,此后他进一步提出“概念整合理论”[2]。这一理论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诗词解读更是具有独特的阐释力。目前,概念整合理论在诗词领域的研究大都从诗歌意象、诗喻等层面展开分析,较少从读者心智空间层面探究诗词情感及主题意旨。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的宏观研究已经有所成果,但运用其阐释陆游的《钗头凤》(以下简称陆词)仍有研究空间。本文旨在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网络、模型构建等,验证其对《钗头凤》的分析能提供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二、概念整合的理论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和特纳在心智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来的。概念整合是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是将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进行彼此映射的最优化选择,提取各自最契合的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福柯尼耶和特纳提出了四空间论,这四个空间为概念整合的场所,即类属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和整合空间。四个空间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运作方式衔接起来的层创结构。结构整合、心智空间都包含着映象意念,是投射链将表征、所指空间输入、超字面意义整合空间、心智空间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3]。语言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所以概念整合具有一定的背景区。“背景区”是由言语事件、言语事件参与者及周围环境构成的。每个意义表达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背景动因,之所以发话者起码能朦胧地知道如何对待概念中的角色作用,是背景区发挥的作用[4]。概念整合涉及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及第三空间的信息整合,当一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同其他信息明显不同时,这时的概念整合便会产生新创意义。空间关系可用图1加以描述: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意义成因涉及共有空间、呈现输入空间、所指输入空间及整合空间,编码意义整合模式及新的概念模式的产生都在这四个空间中进行[5]。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词语的认知阐释
《钗头凤》是南宋诗人陆游为抒发自己对唐婉的爱情眷恋而作,述说着失去爱情后的伤感、内疚、悔恨和叹惜之情。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进行认知分析,对其艺术语言的赏析能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6]!
空间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词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空间,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可以组成一个概念包,经过人的心智空间对诗词整篇解读,进行输入信息概念的选择加工整合,而此加工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概念整合是在一系列心智空间的概念整合网络中进行的。词汇的构成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其构成时往往被赋予人类的感彩,词汇意义随人类感情而迁移,迁移的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词素由于移就而失去原来的意义。“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句中“春色”,春天的颜色,这里是囊括了春天所有的景物。春天本来是没有颜色的,“色”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义是色彩,但是它和“春”组合在一起之后,通过人的感情迁移而赋予的意义,“色”非色,而是景物。“春”与“色”合并、完善、整合的新创意义就生成了“春天里的景物”。这个词的意义生成过程经历了概念化的历程(如图2)。 “景物”的意义不是“色”本身意义,而是带有人的体验的认知意义。
任何一个短语、搭配形式的形成都是在线的、动态的意义的整合,短语的意义是在整合中生成的。诗中描述的自然客观事物为源域,诗人的感情为目标域,以“物”或“景”寄托诗人情感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人的“情”与“景”的概念整合思维,并由此产生了新创意义。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感情攫取了某个外部场景或动作,并把它带进头脑里,这个漩涡把其他东西全部清除掉,只留下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鲜明的特质,最后以类似外界的原型的形式而出现[7]。“东风”是客观事物,而“恶”是人类的感情,东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春风,春风本应是和煦的,可是由“恶”来修饰,就颠覆了其原本温暖柔和的情感,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由此衍生出新创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礼教的愤懑。
比喻字面语涉及所指物是对虚像存在体而言,而不是对真实的存在体而言,真实的意义指的是同环境世界的关系,而虚像存在体涉及与真实界面不同的虚像成分的结构[8]。隐喻语言中虚像成员常常要经历整合空间运动的谓语表征而具人性化。“山盟”,山一样的盟誓,在整合空间整合而产生的实际意义的比喻机理如图3:
“山盟”字面语涉及物是对“盟”而言,而不是“山”。 具有高连通性者,总是被优先映射和理解[9]。“山”具有横亘不变、巍峨坚固等特征,而“誓言”具有虚无空洞、坚定长久等特征。“盟”空间映射到“山”的意义空间,并在此空间寻求最优选择成员,通过心智整合映射到高连通性的“横亘不变”、“坚定长久”的空间成员,得到新创意义即盟誓像山一样坚定,亘古不变。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小句的认知阐释
概念整合的中心环节是人的心智空间映射,所以映射是表征同所指成员之间存在的关系通道,这样心智空间才得以对真实信息和表征信息加以区别。如: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与“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之间是类推映射关系。当输入的“手”、“酒”、“柳”与“恶”、“愁”、“离”被映射在心智空间并连通起来时,便激活了读者心智空间中的认知图式,从一个空间概念去指另一个空间概念成员的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整合意义:手还是那样红润,酒还是那样甘醇,柳树依旧碧绿,可是这时的诗人心里满是难以言状的凄楚和愁怨。满园春色,却毫丝不能减轻他的离情别恨,使人对“手”、“酒”、“柳”后隐藏的意义多有猜测。衍生出的整合意义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加深渲染哀景的凄凉孤寂之情,突出对封建婚姻的抨击。
概念整合的本质是人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整合形式是糅合型整合。糅合型整合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关的概念整合[10]。糅合整合的基础是相似性,它将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域中的相似成员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的概念意义。糅合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首序糅合、二序糅合等。若将“红酥手”看成概念图示,“手”由“红”和“酥”修饰,经过心智空间的整合验证是合理搭配,其合理性基于两个图示间的概念可整合性,我们可以把修饰与被修饰词组看成是概念糅合型产物,如图4:。
正如特纳指出的那样:“意义来自跨越一个以上心智空间的连接。语意并不是概念容器中的存放物,而是有生命的、活跃的,具有动态性与分布性。”[11]意义不是限定在概念容器中的心理物品,而是投射、联接将多个空间进行融合的复杂运算[12]。整合概念是通过新创结构实现的,新创结构的成因在于整合空间推理,跨域映射是新创结构产生的途径,因此新创结构是概念整合的产物。诗歌的整合形式之一便是图示整合。诗中感情的升华是人的心智网络概念的整合,“情”与“景”交融整合也是诗的隐喻图像连通所致。《钗头凤》也是有“颜色”的。“红酥手,黄藤酒”和“东风恶,欢情薄”,“红”、“黄”都是暖色调,而“恶”、“薄”是冷的感情,以暖色衬托冷调,突出了冷调的悲凉凄冷。诗中光色结合,明暗对比,冷暖平衡所产生的意境效果,都是诗歌隐喻图像连通所致,读者从诗中看到的“色”实质上应该说是颜色隐喻图像连通性把所看到的景物与人的心智连通起来,也可以说是“颜色”规约了读者所想象到的景物范畴,从而凸显了诗人情感中的景物特征。因为各种的隐喻图像连通映射可以激活人的心智空间相应的图示域,为诗歌的理解提供解释力。各种的隐喻图像连通不只在诗的文本中,而且读者的心智中,隐喻图像连通引发了读者与诗人的共鸣。
五、概念整合理论对陆词语篇的认知阐释
诗词的隐喻和象似性是互动的,诗词的映像象似性引领着诗词的隐喻阅读。三个主要映射连通着诗词意义整合工作过程,这三个映射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隐喻映射,诗歌视觉文本对源域输入空间的意象映射,整合空间对诗的视觉拟象映射[13]。这首诗的概念整合理解就是通过上述三个映射所实现的,因为词语和词语之间,即域与域之间发生关系才成为系统,发生关系的动因是映射。此词上阕中,“红酥”与“手”、“黄藤”与“酒”、“东风”与“恶”、“欢情”与“薄”、“一怀”与“愁绪”都是映射连通使这些事物感情产生了关系。如以此词上阕为本,可产生下图认知模型结构图:
概念整合理论者福柯尼耶和特纳认为:整合产生了输入中所没有的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理解认知推理的理据,输入空间不同成员被有选择地映射到整合空间,使整合空间的新推理成为可能;这些新推理是自动的,所有的输入空间都是严格的心智结构[14]。整合形成的新创意义是一种创新,是对输入信息在整合框架中认知的结果。概念整合形成的新创意义不同于参与整合的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也无法从后者直接推导出来。设定《钗头凤》的上阕是输入空间Ⅰ,下阕是输入空间Ⅱ,上阕中的所有事物及其被赋予的感情与下阕所描述的事物及其感情产生映射关系,经过读者心智空间网络整合,结合诗人因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被迫与相爱之人分离的背景语境,得出的新创意义就是对已逝的感情的无限叹惋。由此可得,诗词语篇的概念整合模型构建如下图:
日本富士通电气公司每年办一个“45岁研修班”,参加学习的都是本企业老资格的职工,其中不乏部长、课长、工段长等干部。他们脱产学习一个半月,一半时间学习经济技术专业课,另一半内容是整体素质修养课,学习音乐欣赏、文化艺术和古典文学。修养课中有一门重要课程是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由日本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著名作家守屋洋先生讲授《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等。
守屋洋先生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出版过《中国古典名言录》、《诸葛亮兵法》、《三国志人物学》等100多部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著作和译作。他可谓穷毕生之精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近些年,中国在全球的经济舞台影响增大,读守屋洋先生著作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守屋洋先生还常常被请去演讲,每月总有10几次,多时甚至高达20次。
守屋洋先生的著作中,最畅销的是《新释菜根谭》。《菜根谭》在日本有几种译本,都很畅销,守屋洋先生的译作已经售出20多万册。这本书是日本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入门书籍。许多日本企业家把书中介绍的中国古人处世哲学的精辟论述当作待人处事的座右铭。一位大企业老板读了《菜根谭》后,给守屋洋先生的一封信中说,书中警世的哲理体现出中国人无穷的智慧,他对此无比钦佩。
守屋洋先生向日本企业家介绍最多的要数《论语》、《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这几本书都是日本战后长盛不衰的畅销书。日本人是把《孙子兵法》当作一本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的书来读的。当然《孙子兵法》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写的,与日本人的思维不同,因此有更大的借鉴作用。例如,孙子兵法的精髓是在战争中未雨绸缪,稳操胜券。按孙子兵法的要求一场战争只有胜利的把握达到70%-80%时才能开战,然而按日本人的习惯是有一半的把握就要打。读了孙子兵法后,他们已懂得了创造更多的条件来争取胜利。他们读的另外一本书是《论语》。孔子的一生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论语》可以说是教育人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书。日本人的个性是能伸不能屈,因此书中许多教人在逆境中如何做人的哲理,对日本企业管理人员振兴企业有许多裨益。
《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又同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一个企业就要成为这样的理想集体,为了一个统一目标―――利润,达到《论语》里讲的“和而不同”。《论语》中名言“温故而知新”在日本也很流行。日本的企业家们一旦失败就会一文不剩,他们的环境是很严峻的。在现代复杂的世界里未来是什么样子常常看不清楚,因此就要从历史上吸取教训。这就是日本人认为的温故,所以很多企业家对历史感兴趣,他们喜欢读中国战国与三国时期描写各国相争的书。
《三国演义》很重视撤退的战略,而日本是个岛国没有退路,只能破釜沉舟,搞不好就全军覆灭。因此,很多日本企业家认为,现在日本的企业已走向世界,有广阔的回旋天地,三国中的撤退、转移的战略可以为日本人学而用之。
1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均是经历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保持着生命活力,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丰厚的人生意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待定型的大学生来说,往往能起到灯塔般的指明作用。如杨守森先生在《灵魂的守护》一书中所言:“文学艺术,说到底,总是与现实人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不论文学观念与文学形式发生怎样的变革,关注现实,思考人生,抗拒邪恶,奋发向上,培育社会大众的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将是文学永恒的追求。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创造,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文化旗帜,是导引人类走向理想未来的火炬与灯塔。”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无疑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功用,值得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加以关注和重视。古典文学作品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古典文学的创作主体大多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士大夫,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封建时期的儒学教育奉为圭臬,“绅士比其他任何阶层都更加深刻地与中国文化水融,更全面地坚持中国是一切文明中心的主张。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儒家传统和价值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积极同这种传统和价值打成一片的行动上”。
2当今时代
对当今时代来说,其中固然有许多需要批判继承的内容,但更有许多内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中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内圣即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这种个人道德修为往往要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政治上的外王之道。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信、节、义、孝、悌、勤、谨、仁、礼、廉、爱,从治国安邦之官品到兴家宜室之人品,其优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学诗词文赋的方方面面,成为古典文学丰厚内蕴的根底之所在,也是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源泉之所在。其中诸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仍忠贞爱国的屈原,国家危难之际怀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情怀的曹植,“一饭未尝忘君”的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爱,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忧思。古代先贤深浓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仁民爱物之心,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古典文学教学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渗透,学生将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积极的道德力量,塑造健康明朗的人格,对于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讲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积极的影响力显然不仅限于高校素质教育阶段,更重要的是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良好品质。中国古典文学中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对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承载着先贤圣哲的思想情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意蕴是这些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古典文学作品与后世读者相沟通的情感基点。古人与今人隔着遥远的时空,社会制度相异,人文环境也不同,然而有许多人类的基本情感却是古今相通,亘古不变的,衣食住行是每个人为生存所要奔忙的,生老病老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的,求学入仕、是非荣辱、悲欢离合是每个人难以回避的人生际遇,正是因为这种种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与后世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与思想。丰子恺先生在《谈自己的画》一文中提到自己的读书感受时说:“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回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3人生意蕴
正是文学作品中古今相通的人生意蕴,触及人生根本问题的语句,激起了读者的无限情思,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世界。人们阅读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如同一个和先贤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阅读学习中寻觅到精神上的知音。当代社会,处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学习、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心理压力也成了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问题。诸如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抗击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的能力,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问题,对情绪的理性掌控能力等等,常常成为困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追求心理的平衡和生活态度的达观方面,古典文学教学在这方面应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典文学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输古典文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诠释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内蕴,把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之中,这既拓展了原著的思想意蕴,更重要的是古典文学作品中丰厚的人生意蕴与哲思,众多古典文学家在人生路途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积极生活态度,都会通过这样一种超越时空的思想情感交流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格修养。为加强古典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开相关的人文素养选修课应当是值得提倡和实施的。
作者:赵红卫 单位:潍坊学院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上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室壬杓票匦胍览涤谥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满足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结合,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理念。本文主要写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室内设计教学主要根据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就使学生在室内设计时主要采用西方设计理念来进行设计,而忽视了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难以接受西方文化的感受,这就造成了室内设计教学不能正常的发展。面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建议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写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来服务社会。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实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事实证明,只具备实践能力的人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要对实践技能进行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一贯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西方设计潮流的讲解,认为西方化、欧式化的设计风格能够完全满足中国人的需求,所以在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是主要以西方化、欧式化设计风格为主体进行设计。设计作品突出表现为时尚化、前卫化。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果,教师对学生西方化设计理念的过渡教授,使学生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学生的设计作品主要彰显西方文化,过度依赖西方先进设计,而缺少民族气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应满足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将室内设计设计出中国的味道。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作品,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后人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古典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字想象古人生活的室内环境。通过文字激发学生文学的创作灵感,从而让学生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充满民族文化,充满中国韵味。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将文化气息的文字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转化成优雅、清淡、清新的设计画面,利用古典文学作品,更多地让学生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使室内空间环境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气息,进而使学生更好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室内设计,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国文化,让学生思想上有了中国文化的设计理念,为室内设计的其他方面打下基础。
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增加学生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其产生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装饰和室内陈设,比如图腾装饰符号、动物、植物和人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图像,这些装饰符号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人在室内的陈设也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环境陈设也不同,通常在古人的大厅上将会摆一些清幽淡雅的花,再配上一些书画作品,来增加书香气息,这种虚实结合的室内设计理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境。中国古人在室内设计时,也会将一些富有精神力量的装饰设计在室内,正如我的所知道的,古人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一些信仰,一些精神寄托,比如信佛教、儒教、道教,他们一般会在室内张贴装饰图像,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思想。如果学生能学习利用古人室内装饰和陈设的艺术,并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来,那么学生的室内设计将更具有创新性,既可以让人们陶冶情操,也能让人们进入到传统文化独特的情境中。所以将中国传统装饰陈设引入室内设计教学中意义重大。
运用赋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示例教学。在中国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教学生照搬照抄,照葫芦画瓢。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入手创作,从装饰陈设人手设计,还要让同学们研究一些极具中国特色内涵的成功设计作品,让同学们学习作品的成功之处,总结出极具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作品的设计内容,设计方式,从中获取经验,增加学生的创作灵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参加一些设计展览会,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可以让同学设计的作品同展出作品作比较,让同学们能发挥优点,改正缺点。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评价展出作品,让他们说出作品应用了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的是否和符合设计原理,而且,让他们总结出自己从这件作品中学到的经验和从作品中吸取了什么创作灵感,进而有利于学生进行再次创作。所以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运用赋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示例教学,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室内设计的教学中,既顺应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风格的潮流,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精。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学生在室内设计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国际、面向世界。
多少年来,我有书没房,我的书,或散落床头,或积压箱内,尘封了,卷角了,看着心痛。人有所居,书亦该有所居。新居装璜,几乎一切从简,唯独下力气将原来设计的大客厅改成了“豪华”的书房。这回好了,一个大书房,使每一本书都各归其位。然后请一位书法家题“晚啸阁”三字,装裱成镜框悬于室内,于是书房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晚啸阁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从版本看,大到半张报纸,小到半个手掌;从厚薄看,砖头厚的,几页薄的;从出书的时间地点内容看,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应有尽有,近万册书,文学书占了八成多。
今生我只爱书。无论到哪里,甭管街头的书摊,抑或堂皇的书店,我总要过去看看。曾经有过遗憾,一时看中的书因诸种原因,常常失之交臂而不可复得,以至久久还耿耿于怀。
买书以览阅,读书以致用。有人将所读之书用于经天纬地的大业之中,而我只能用在于世无补的小文章里。当今,滚滚红尘,我犹一门心思地坐着这条文学的冷板凳,在时人眼里未免不合时宜,而在我每当心有所思、所感、所动,又不写不快。看来,读书、作文将注定成为我散淡人生中最为喜悦的人生状态。
而今有了这么一个“豪华”的书房,我的晚年将肯定会安安心心坐在这“豪华”的书房里,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作文,用我有限的人生,读这一屋子书,写我酸甜苦辣真实的本色人生。
52、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欲改变我自己身上的不良气质,我只有读书。
53、优雅的中国古典文学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有着特别的兴趣,无论时人怎么将西方作品谈论个天花乱坠,我还是觉得中国的老书无论如何比外国书更有读头。因为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的那种惊人的优雅。这种优雅不是刻意地做出来的,更不是暴发户式着意以虚假的典雅包装的,而是经过几千年中国的积淀深厚的文化文明“浸入骨髓”的泡制,经过几千年时间的优胜劣汰,才凝聚而成的。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泡制和汰洗,中国古典式的优雅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今天,我们无论读诗、读经、读史赋、读曲词、读杂剧、读笔记、读小说、读尺牍、读书评,都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古典文学里那种文质彬彬的优雅气质。
54、《古文观止》
书架上有一册旧版精装的《古文观止》,纸张蜡黄蜡黄;书后标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上海广益书局印行”,陆文昭译句,张元济给封面题的款。这本书“标点评注、言文对照”,书中有注释、有翻译,虽然繁体字难认、译文却读去通顺,比那枯涩的原文好读、易懂、有趣得多。上了中学之后,慢慢发现其价值不小:课本上选读的许多文言文,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比如《曹刿论战》、《出师表》、《桃花源记》、《师说》、《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秋声赋》、《赤壁赋》等等。那时上学还没有什么课外参考书,这本《古文观止》就成了我学古文的好帮手。厚厚的一本书,携带不便,于是就别出心裁地把它拆散了,重新装订、裱糊成了4册,便将分册带进教室。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分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连续延展的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元素的底蕴和内容都异常的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的拓展设计专业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还有助于丰富他们的审美水平[1]。随着室内设计多样化的进展,全球范围内不同元素相互糅杂,碰撞,国内的室内设计要着重加强中国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华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体系。
一、当代室内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
虽然在当前的设计领域对传统文化应用频率比较高,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却始终比较模糊。传统文化其实就是通过历史积淀与传承保留的文化综合体,包括思想、知识、风俗、价值观、道德以及制度等多个层次,此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传统文化本身存在一定沉淀与传承机制,由此才能够在时间长河中获得延续,从而保存与实现了社会内在精神特征。相对当代室内设计来说,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发展基石,而室内设计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哪种设计风格,均可以将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体现出来。因此,室内设计也是不同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不管是哪个时代的室内设计都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化为室内设计的母体,同时也是大众参照传统和历史展开存在印象的一种深加工。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的设计其实就是设计的历史。
二、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室内设计的理念落后
中国的理念的室内设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注重培养设计师的室内设计技能,轻视理论知识;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忽视文化知识。落后的理念,不仅制约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造成了设计师知识的不平衡,不利于设计师的全面发展。
(二)室内设计缺少正确的认知
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仍存在室内设计的主体认识不足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室内设计将等于甚至片面的绘画,室内设计的基本知识绘画。这种认识与绘画与室内设计的直接联系是混淆的,它是对室内设计的误解,因此,加强对室内设计理念的正确认识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不看重中国传统元素
虽然近年来的室内设计内容改革以后,中国的室内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应用的现象仍旧很严重。目前,国内外许多设计师都追捧西式的风格或室内设计的盲目追求西方元素,错认为西方的标准和风格才符合现代的审美,搁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这一现象的室内设计是不正常的,也是对中国室内设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借b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符号主要包括纹样和图案两种,将传统比喻意义和象征内涵直接体现出来,古代图腾纹饰和传统宗教纹饰符号等。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这些传统符号,能够营造一个极具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环境,对传统符号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展开抽象简约处理,通过艺术加工提炼和抽象简化处理传统形式的局部或者整体,注意传统之形可失,但传统之韵不可失,基于现代设计功能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儒、禅、道文化相融合;其次展开符号拼贴,对于传统构建展开裂解、抽象以及变相,确保其能够转化成象征意义比较独特的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拼贴,完成古今、新旧以及现代和传统的关联。最后展开移植和嫁接工作,在室内设计理念中移植中国传统儒、禅、道文化,展现一种现代化艺术形象。
(二)融合中国画元素
室内设计专业涉及到的知识极其的丰富,并不是一个结构单一的专业,室内设计必须重视室内设计专业课与周边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具体从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归纳各个学科之间审美观念的异同,提高室内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设置室内设计的内容。拿中国水墨画举例子,中国水墨画中的构图、构思讲究虚实相见、黑白对照辩证性的形式,这种思想与室内设计所重视的烘托与对比、均衡与对称等构思设计原则有着相同的审美思想、哲学特点与设计技巧。因此,在国内室内设计的任务中,设计老师要广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进设计师更多地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吸收民族的养分,并融入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展示室内设计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参考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字形式,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师可以依托这些文字来对中国古典设计的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设计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求室内设计的创新点,引导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观察和敏感性分析。把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构思和现代的室内设计原则有机结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自主的融入中国风,促进文化氛围、民族特色的交融。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室内设计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师参照一些实际的古典建筑,进行设计锻炼,为设计师提供涉及到室内布局的古典文学作品,让设计师从中寻找亮点以及有用的元素,并与当代的一些设计理念尽行结合。
四、结语
总之,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应该继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应该基于中国风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和审美发展趋势,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把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建立现代市场发展的室内设计概念,推动室内设计行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这对推动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欢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5):111-112.
父母坚持填报香港大学
2013年7月19日,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写于2010年的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系系庆那本杂志里您这篇文章,一遍遍地读,冒昧地觉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问题想和您交流,毕竟我还小,不谙世事。很希望读研读博,当老师能回到北大中文系,当您的小小学妹。”
早在刘丁宁刚上高一时,刘丽朵写的《古顽》就让她对北大中文系的生活产生了热切向往。刘丁宁主动联系刘丽朵,见面后,就和她讨论文章里描写的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生的生活。“她特别理想主义,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我们,其实也那样理想主义过。”刘丽朵认为,刘丁宁虽然年轻,追求的却是理想中的饱满精神文化。她考虑学什么专业,并不是考虑以后找什么工作,进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把物质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轻。本溪市高级中学教务处王主任透露,刘丁宁在父母坚持下填报香港大学,但她自己坚持同时填报了北京大学,只不过由于香港大学提前录取而与北大失之交臂。
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希望刘丁宁继续留在香港大学学习,不赞成其回来复读,建议她去适应香港大学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状态,坚持一两年就适应了。毕竟香港是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的大都市,接受国际文化是迟早的事情。但他也表示,理解刘丁宁的举动,也尽量为她提供一个学习环境。
只因没有理想可以坚持
刘丁宁一直向往北大。在同时报考了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情况下,由于香港大学可以提前录取,使得她与心目中理想的北大失之交臂。刘丁宁喜欢文学,填报香港大学时,选的也是文学院。刘丁宁向本科就读于北大的香港大学研究生胡光明诉苦,说自己完全听不懂广东话,最重要的是港大的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文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倾诉。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刘丁宁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不熟悉路,也不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香港大学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学生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让刘丁宁极不适应。
除了学习上的困惑外,香港湿热的气候也让来自东北的刘丁宁备受煎熬。刘丁宁去了不久,就全身长满了疹子。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修辞格 容貌 喻体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乏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刻画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其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格,利用修辞给人物添上更多神采。修辞格按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的分类,可以分为描绘类、引导类、换借类和变形类。这四类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材料上、意境上、章句上、词语上的修辞格的分类几乎一致。通过对《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容貌描写修辞手法的统计,一探古今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容貌描写中的修辞差异。
一、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常用修辞格概览
(一)描绘类修辞格
1.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最常用的修辞格就是比喻。《诗经・{风・君子偕老》用“I发如云”将乌黑浓密的头发比作乌云。《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大量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比喻手法描绘人的容貌,在辞赋和小说中最普遍。宋玉《神女赋》中用“朱唇地其若丹”来形容巫山神女。白居易《长恨歌》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比喻杨玉环的面貌和眉毛。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这些具体的修辞手段,在人貌描写中比比皆是。
2.衬托
衬托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画人貌时常用的修辞格,不直接描摹眉眼,而是以他物来衬托所言之人,从侧面说明其容貌的美丽。宋玉《神女赋・并序》赞巫山神女之美,曰:“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毛嫱和西施都是著名的美人,但神女的美丽,却能让这样两位美女相形见绌。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之人见到这位美女,便驻足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她,竟然忘记吃饭。从见者的痴迷中,可知美女姿色绝伦。
3.夸张
古代描写人物容貌,为了强调人物的美丽,也常常使用夸张手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人高一点就太高,矮一点就太矮,脸上施粉就太白了,涂上丹寇则太红。极力形容东家之女天然清丽。《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列传》中李延年赞美李夫人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回头整个城的人都会为她倾倒,再回头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达到传达李夫人的美丽的效果。唐代韦庄《秦妇吟》:“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和上例相同。
4.感叹
《神女赋・并序》叹神女之美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用“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六句,连连赞叹神女之美给人的直观感受。感叹修辞格在上古和中古并不多见。
(二)引导类修辞格
1.错综
《诗经》中描绘人貌的句子,由于受到《诗经》整体上重章叠句特点的影响,也有许多错综修辞格的出现。错综主要分为词面的错综和句子的错综。《诗经》中常出现的是词面的错综。词面的错综主要是指词的变化和更新。一般以同义词或近义词做替代。这样可以避免相同词语反复出现,避免枯燥单一的句子,给人新鲜的感觉。《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下章的“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便在词面上构成错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均形容人经历磨炼修为;或形容人文采美好,素质纯正而有修养;“如金如锡”,“金”和“锡”都比喻受过陶冶锻炼,像金、锡那样精纯;“如圭如璧”中“圭”和“璧”都比喻人治学有成就,像圭、璧那样已琢磨成器。
2.对偶
描摹人的容貌,对偶自古以来不可或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都是运用对偶,造成严整的文句格式,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排比
这两种修辞格相对来说使用的情况较少,排比是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而且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依次排列起来使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便是一例。《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也是典型的排比。
(三)变形类修辞格
这类修辞格的使用在整个古典文学世界中是很多见的,但是单独描写人物容貌时使用的情况则比较罕见。只是吉光片羽地出现在少量句子中。例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文章作者“为了节约文字或者调节节奏的需要,将两个原来要合着说的词,特意在上文中省略去下文应出现的词,并且在下文中省略掉上文中应该出现的词,而在解释的时候,仍然将两个词合在一起讲,使之参互成文、互相补充、合而见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登徒子好色赋》一例的意思是说,东家之女嫣然一笑,能够迷惑阳城和下蔡两座城市的人们,这样才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二、古今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容貌使用修辞格的变化
(一)修辞格种类减少
古代诗歌词赋中描摹人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词语章句上,都使用大量修辞格。《神女赋》和《洛神赋》等文章大量内容都在描述人的容貌,仅《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女的一段:“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仅仅一段,就有夸张、比喻、排比和互文等修辞格。
白话小说出现后,尤其是在白话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人们较重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容貌的刻画则有削减。《红楼梦》写袭人容貌,只用“细挑身材,容长脸面”。小说写人,常常直接用数字表示人物身长几尺,髯长几尺,给人以确切直观的感受。比喻、夸张、衬托等较少使用,出现较多的是对偶修辞格,修辞的重心不再放在语句意境方面。《水浒传》写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写李逵:“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写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直至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修辞格的使用就更加少见。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张爱玲《等》中写阿芳“是个大个子,也有点刨牙,面如锅底,却生着一双笑眼,又黑又亮……”不难察觉,除了比喻,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人物容貌的刻画也很少使用修辞格。
(二)多用白描手法
与古典文学作品相比,修辞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中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白描手法。鲁迅描写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老舍《骆驼祥子》描述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写克荔门婷:“顽劣的稻黄色的头发,烫得不大好,像一担柴似的堆在肩上。满脸的粉刺,尖锐的长鼻子底下有一张凹进去的小薄片嘴,但是她的小蓝眼睛是活泼的,也许她再过两年会好看些。”这样纯粹的白描手法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白描手法能够真实细致地描摹人物容貌,从而取代各类修辞手法成为现代人物容貌描写的新宠。
(三)频繁使用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物容貌的刻画,大量使用比喻,再加以其他修辞手法。经过明清之际白话文学的过渡,至五四以后,这方面修辞格的使用渐渐被白描手法取代,但是比喻修辞格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中。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女孩翠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张爱玲在《封锁》中写车上的老头子“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尽管白描手法是白话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的主流,但修辞格的使用并不会消失,白描手法细致精确刻画人物容貌,修辞格则能使人物容貌跃然纸上,两者相辅相成,使人物容貌的刻画更加准确丰满。比喻恰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大量的白描加上适当的比喻,能够为人物容貌增添更多光彩,因此,比喻这一修辞格依然是人物容貌描写的点睛之笔,可见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在描摹人物容貌上,比喻修辞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描写方式。
参考文献:
[1]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千帆.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J].南都文学,2004(24).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渗透性;其他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1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7
[本刊网址]http://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渗透性
艺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建筑学中,我们讲究对称美;在文学中,我们朗诵课文要有韵律;甚至是在数学中,我们也时常看到公式的对称。在理论层面上讲,艺术设计教育的渗透性也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去补充。这种渗透不仅仅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当今社会中,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当今社会的趋势是将数学,语文,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一,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涯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艺术教育的成分。将艺术设计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增强了其他学科的趣味性,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从而实现我们所畅想的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主动学习,乐于接受。
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也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学视野的开阔,从而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对于受教育者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施教者,积极意义也不容小觑。
二、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传统绘画专业的影响
绘画与设计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人之家》为例,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传统绘画专业的影响。吴冠中老先生于1999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品《人之家》,在实际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的题材贴近生活,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在创作手法上,不再是对事物的简单临摹与复制,而是融人了作家本身的创作情感和审美倾向,是对自然事物的再创造。吴冠中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等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作品在传统的水墨画的基础上,将画面的各个部分分解为点、线、面等基本构图元素并进行设计重组。吴冠中这位老艺术家选取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题材,却给了我们非同一般的艺术视觉,给了画面不一样的艺术灵动感。所以,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设计味”。这也是使他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艺术设计,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新的图形样式和空间形态,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发散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如今我们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而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所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对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艺术创想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们对于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生活中,一幅有创意的画或者海报,可以更加吸引人来驻足观看,在人们驻足观看的同时,即使这种创意深入人心,又能激发由此创意衍生出来的其他创意,这样,就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
(三)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理工课的影响
艺术设计与理工课程里学的东西看似牛马不相及,但细细想来,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联系的。理工课程深刻地体现了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理工课程的教学目的。理工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利用学习来的知识,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来,还要求受教育者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具有审美价值。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仅从这一点来看,理工课程中就体现着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中外教育发展史证明,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艺术设计因素的参与。在对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身上,几乎都体现着艺术家的气质。例如达・芬奇,他本身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能创作出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科学家通过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可以自由地翱翔,甚至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环境学的影响
环境学被定义为“新兴交叉边缘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学科体系构成应该是多远化和特色化的统一。所以环境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是大势所趋,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努力向其他学科吸收营养并保持自身的特色,是构建环境学的关键。
环境学里面不仅仅是包括如何将环境治理的更好,还包括对环境的美化,及现在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
现今,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的简单的室内环境设计转变为环境艺术设计,再到当前乃至今后的环境系统整合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不单单只是环境的范畴,更涉及到艺术的领域,而体现更多的,则是艺术。举个例子,在生活中,绿化越来越重要,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时,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马路上的绿化带,还是街道两旁的大树,无不体现着绿化的作用,而这种绿化,不仅仅是吸收车辆所排放的废气,还有美化城市的作用。再举个例子,现如今,我们的公园越来越漂亮,里面的设计越来越新颖别致,这都是艺术设计的作用。加入了艺术设计的成分,我们生活中的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五)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讲故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存储、提取和传递信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故事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剧本设计法”是中国古典文学同艺术设计的一次关于艺术的碰撞。
我们通常所阅读的小说,可能需要几十万字去描述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但这需要几十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能通过几幅画就可以明明白白的表达出其中的意思,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用故事去思考问题,用画来表述。
由于中国传统的观念,我们无论是在现实说话中还是在文字描述中,都喜欢含蓄,语言较为温婉,这样,才能突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可是也因为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古典文学太阳春白雪,不够直白,有时就会让人看不懂,而加入了具有艺术设计的画作,就会帮助人们理解文学其中的含义,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更加感兴趣。
(六)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影响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而在现如今的社会,跨学科发展也成为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一大趋势。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非设计专业的课程加入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也是散发其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高考模式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这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尽早摆脱思想禁锢的枷锁,及时挣脱思维定式的牢笼,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地畅想。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