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结算货币

结算货币

时间:2023-05-30 10:44: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结算货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结算货币

第1篇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金融发展水平、货币特质、产品的差异性、交易成本。当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发生相对变化时,其货币在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满足市场参与者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本国货币更好地发挥货币的职能,提高本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一方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倾向于选择本币作为贸易中的结算货币。而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反应在其产品的差异性方面,差异性越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大。货币随着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会产生网络效应,网络效应存在外部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较低的交易成本反过来又可以强化现有货币的交易网络。由于旧货币具有网络优势,新货币只有在拥有大于旧货币网络效应的非网络优势时才有可能替代旧货币。

    二、实证分析

    1.变量及数据选择。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变量见表1;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本文选取样本数据是20个国家在1996—2005年期间的数据。

    2.回归分析。为了解决“临界点现象”(tippingphenomenon),这里对pcp和lcp进行Logistic转换的得到lgpcp和lglcp,并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pcp和lcp进行Logistic转换的公式分别为:lgpcp=ln[pcp/(1-pcp)],lglcp=ln[lcp/(1-lcp)])。

    三、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作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大力鼓励人民币在香港离岸市场的使用,允许各种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在香港进行发行和交易,努力扩大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防止企业的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效应,使研发企业获得的收益与其成本相匹配,从而对企业的研发投资有激励效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培养素质更高的知识产权法官,并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和知识的宣传。3.实市场多元化战略。为保持我国出口的发展,中国企业应积极开拓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中可直接使用人民币,并允许这些国家使用人民币进口中国的产品,以扩大人民币的势力范围。

第2篇

[关键词]跨境收支:结算币种:跨境人民币

一、广东跨境收支结算币种结构及特点

(一)币种结构分析

1.2007年1月~2010年3月广东地区跨境收支结算货币基本情况概述。(1)跨境收入结算币种。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份,广东省地区跨境收入12474亿美元,其中,以美元结算收入9817亿美元,占总结算收入的78.70%;港币结算收入2216亿美元,占总结算收入的17.76%1人民币结算收入37亿美元,占总结算收入的0.3%。(2)跨境支出结算币种。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份广东省地区跨境支出7554亿美元,其中,以美元结算支出6316亿美元,占总结算支出的83.61%;港币结算支出753亿美元,占总结算支出的9.97%;人民币结算支出12亿美元,占总结算支出的0.15%。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0年3月,以美元和港币结算收入占总结算收入的96.46%,结算支出占总结算支出的93.58%,结算收支占总结算收支的95.37,凸显了广东省以美元和港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高度垄断的特点。

2.2007年~2010年3月广东地区跨境收支各结算货币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1)美元的发展趋势。2007年1月~3月到2008年1月~3月,广东省地区跨境收支美元结算占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从2008年1月~3月开始,广东省地区跨境收支以美元结算的占比开始逐步上升。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美元恐慌”。2008年1月~3月,广东省以美元结算的跨境收支共计11789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此时以美元结算的占比却从2007年1月~3月的79.31%下降到了2008年同期的78.65%,下降了0.66个百分点,降幅为0.83%。(2)港币的发展趋势。2007年1月~3月,广东省地区以港币结算的跨境收支占总收支额的17.75%,此后逐年呈现了同期下降的特点,2008年同期港币收支结算占比为16.89%,同比下降4.85%;2009年同期港币收支结算占比为13.31%,同比下降21.20%;2010年同期港币收支结算占比为12.74%,同比下降4.28%。从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广东地区港币结算量累计下降28.23%,下降明显。(3)人民币的发展趋势。2007年1月~3月,广东省地区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收支共计3.83亿美元,占总收支额的0.03%,占比很低;2008年同期人民币收支结算共计41.34亿美元,占总收支额的0.28%,同比上升979.37%,虽然占比依然较小,但是同比增长较大;2009年同期人民币收支结算共计24.62亿美元,占比为0.2%,同比下降28.57%;2010年同期人民币收支结算共计99.77亿美元,占比为0.57%,同比上升185%,人民币2010年1月~3月的结算水平已经超过了同期的澳大利亚元和其他货币。

(二)交易国家和地区

1,美元的国家(地区)分布。以美元为结算币种的国别/地区分布相对平衡,香港地区的占比为36.84%、中国台湾地区的占比为19.12%、美国的占比为11.85%,这一分布特点主要是由广东地区的贸易伙伴分布决定的:广东地区与港、澳、台地区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2.港币的国家(地区)分布。港币的结算分布91.50%集中在香港地区,呈现了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与港币的流通范围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相关的,毕竟港币不是像美元那样能够在全世界被普遍接受。

3.人民币的国家(地区)分布。人民币的分布与港币的分布较相似,94.86%分布在香港地区。还有4.04%分布在其他国家一栏,可以看出,人民币主要流通在香港和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并且香港地区占主要部分。

二、影响跨境结算币种选择的因素分析

1.从国际赁币体系方面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逐渐受到日元、欧元等新兴货币的挑战,为了维护美元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对新兴货币的围堵一直没有停止过。国际贸易中,美元仍然充当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国际资本的流动绝大部分还是以美元为主,为了使得国际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人们不得不使用美元。2007年开始逐步爆发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迅速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也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全球贸易往来。西欧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危机带来的努力改革世界货币体系的时机,努力加强和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希望本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增长。

2.从贸易因素方面分析。首先广东省地区的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以香港、澳门、东南亚和西欧国家为主,主要贸易国家的通用货币决定了广东地区的结算货币的种类以及分布;其次广东地区的出口企业很多属于纺织、金融制品、渔产品等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利润微薄,产品没有竞争力,自然议价能力不强,更是不大可能要求对方以人民币等我们指定的货币进行结算。

3.从人员流动情况方面分析。广东地区在外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香港、东南亚和美国等地区,之外务工人员所获得的收益基本上都是以美元和港币形式汇入国内;另一方面美元和港币等国际热钱隐藏在该项目下流入我国也是广东地区服务贸易以美元和港币为主的另一个原因。

4.从资本项目管制方面分析。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方面,可针对已有的表二的数据进一步分析。首先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广东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港澳台投资为主,投资资本金的汇入往往是以港币和美元的形式汇入;其次证券投资方面。广东地区投资客持有港币到香港投资证券是港币占该项目主要结算货币的主要原因。

三、政策建议

1.优化币种结构。当前广东地区货币结算结构的不利影响,当前广东地区以美元和港币为主的结算货币结构不利于广东地区企业规避汇率美元和港币等货币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加上广东地区很多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又处在广东地区努力进行产业升级的特殊时代,资金投入压力大,承受汇率波动能力小。如果广东地区的出口企业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收支结算,就不存在汇率风险。所以,应该建设好人民币国际流动的制度安排,逐步建立人民币流出和流入的法律法规、外汇制度、银行安排等一系列循环安排,使人民币既能够流出,又能够流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问题

从一定角度而言,货币问题不仅意味着经济问题,同时也蕴含着严肃的政治问题。货币发展问题同时也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中国在国际分工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变迁的历史发展,验证了一国货币竞争力是与其经济主体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当的,货币的竞争史就是货币发行国之间实力较量的历史。目前,人民币国际支付、计价、结算和储备体系中从零到有取得了进展,但比例仍旧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取得话语权的能力相匹配的。

我们面临的现实危机是:我国在对外贸易和金融交易主要以美元、欧元为主要结算货币、在外汇储备中采用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为主要形式。为此,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过程中国家和企业一直承担着巨大的、难以避免的汇率风险;在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过程中出口贸易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只有在国际结算中逐渐增加人民币的结算比例,寻找到人民币在货币多元化的趋势中逐步取得一定地位的务实策略和推进重心,才能为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提供现实可能性,本文先从理论上探讨实施货币跨境结算的基础,接着探讨人民币应用于跨境结算已具备的条件,再分析人民币应用于跨境结算的制约因素和障碍,最后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从理论上探讨实施货币跨境结算的基础

1.在国际贸易中,居民和非居民对某种货币有着自发的、大规模的本能需求。

2.货币发行国的汇率和通货膨胀率较为稳定。

3.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较为开放,发展比较成熟。

4.货币发行国的交易网络设置广泛、方便快捷。

5.在国际贸易中,货币发行国贸易主体有着强势的稳定地位。

6.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比较深远。

7.货币发行国的货币供给可以满足国际结算的需要,其国家储备也能满足国际结算形成的本币海外债权的清偿。

二、人民币应用于跨境结算已具备的条件

1.在对外贸易中,本国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愿望极其强烈,他们对人民币应由于跨境结算有着很大的信心。另外,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非本国居民也有着一定的需求,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比较适宜。

2.我国政府与国外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以此保障国外有一定的人民币供给。

3.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促进作用,我国金融市场已进入发达、成熟发展阶段,开放度也不断加大。

4.在对外贸易规模方面,我国已列入世界前三,国际政治影响力也持续扩大。

三、人民币应用于跨境结算的制约因素和障碍

1.在国际贸易中,非本国居民对人民币产生的自发需求还不够强大。

2.从长远角度来看,人民币仍有着不稳定因素。

3.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受到制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还不够高,与高度、全面市场化仍有着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我国人民币的资本项目远远没有放开,人民币境外投资的选择面不够广泛;另外,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政策支持,发展规模有限、速度缓慢;四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实力缺乏,我们都知道我国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国内,在国外设立的分支结构不多,从而导致银行从业人员缺乏国际眼光,国际业务经验不足,创新和服务水平非常有限,银行服务质量不高;五是金融监管薄弱,相关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存在利益相关,监管缺乏透明度。

4.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我国交易网络不够快捷。

5.虽然外贸企业是我国贸易的主体,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明显。

6.由于受到交易网络的制约,我国人民币的输出和回流渠道不够通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金的合理配置。

7.中国企业不具备结算货币的选择权。一是国际分工地位低,以制造业为例,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倾向于使用本国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作为低端生产企业,中国企业想要在世界大国中争取国际贸易计价结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二是出口商品的可替代性较强,如今,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中,中国企业仅仅是作为“加工企业”出现,他们没有掌握具有足够“含金量”的核心技术,在国际谈判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更不用谈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权了;三是在所有企业中,外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过高。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外币资金才是资本金的源泉。利润汇回也必须是外币资金。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他们投资中国企业,仅仅是为了满足全球化运营的需要,必然选择对其计价结算有利于其关联交易的开展和全球资金的协调管理,而舍弃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的计价结算。

8.结算货币历史惯性的制约。由于历史惯性的作用,当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币种之后,交易成本、交易习惯等因素的存在,会使得新兴币种想要在短时间内取代原有的结算货币,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从现状来看,世界贸易位于贸易总额第一位的是欧洲,对外贸易中使用的计价结算货币主要是欧元;在拉丁美洲一体化的浪潮席卷中,以及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元处于垄断地位。

四、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策略

(一)借鉴美元取代英镑作为国际结算职能的经验

一是建立广泛的交易网络,以货币结算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克服长期贸易顺差的制约因素,通过大量的服务、资本输出,成为服务贸易国和债权国;三是克服现有国际结算货币的“惯性”制约因素,推行区域化―人民币化,从周边国家结盟开始,逐渐融入世界货币体系。

(二)借鉴欧元国际结算经验

一是通过建立在经济共同体基础上的经贸联盟,跨越了贸易规模的因素制约;二是解决美元“惯性”因素制约。欧盟在成立之初就推行统一的货币和汇率政策,通过政府干预、金融系统调整和公众告知等方式,强制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所有交易只能使用欧元;三是建立了协同的支付和清算体系,解决了货币网络因素制约。欧元区设有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有关欧元的支付和清算体系在欧共体条约中做了重要约定,具有法律效力,适用于所有的欧元区成员,解决了清算渠道和支付平台问题。

(三)借鉴日元国际结算经验

一是加强我国部分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出口方面予以一定的垄断权,如果贸易地位得到巩固,本币贸易地位必定会有坚固的基础。二是加强法律修订,有关方要完善《外汇和外贸法》,不断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通过离岸市场的巩固来加强人民币的输出和回流,提高人民币的利用率;三是建立健全我国贸易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加强交易网络建设,使之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降低人民币结算交易成本;四是构建政府融资信用担保机制,帮助企业规避人民币结算风险,提高他们使用本币的信心;五是创新金融工作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本币结算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外汇风险。

(四)从政府层面,探讨对策

一是,通过努力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出口产品的实力。如保持人民币的稳定币值,或者稳步升值的空间,可以增强国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的信心。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跨境结算使得我国的汇率政策受到一定制约,如果人民币贬值,将面临国际压力。对内对外都有不好的影响。只能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自身质量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不败之地。

二是,国家可以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重点扶持具有研发能力和高端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支持和鼓励中资企业大力发展境外业务,以此逐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海尔”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个中国品牌在国际之林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另外,还要鼓励对国外周边国家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本币结算协议,以此进一步增强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进而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综合国力。

三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得还不够完善,所以导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与外汇市场的整体规模还不够庞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品种创新相对不足,种类较为匮乏,这就造成人民币衍生产品定价权有可能被侵占。所以,我国政府应该主动增强人民币自主定价权的力度,在市场参与范围内赋予货币经纪公司更大的灵活性。

四是,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所以综合考虑人民币区域化和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现实需要,实行内外分离性的离岸金融市场是我国的一种可行选择。

五是,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将跨境资金流动最大限度地纳入银行渠道。双边银行合作对人民币境外结算的规范发展起重要作用,发展多种方便快捷的资金汇兑方式及工具,以疏导为主,将跨境人民币的流通纳入正轨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准确地获得人民币境外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信息,观察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变化,又可以有效削弱地下经济的力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人民币出境和回流。

(五)从银行层面探讨对策

一是,银行可考虑开设人民币跨境结算专用账户,建设符合国际贸易需求的人民币结算网络,借鉴美国和欧盟的国际清算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清算体系,健全人民币跨境清算制度,简化人民币跨境贸易资金管理,便于人民币跨境流通监测。

二是,加强行业内沟通和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银行的合作,整合各银行独立的结算体系,设计完成统一的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以降低清算成本和提高清算效率,形成全球统一的企业授信制度,方便跨境企业的授信需要。

三是,提高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开展相关产品创新特别是人民币离岸业务、外汇市场人民币相关的衍生产品,如期权产品、期货产品等金融工具的开发和创新。

(六)从直接参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主体的外贸企业层面探讨对策

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在行业竞争的同时,加强国内行业合作,以增强对外贸易谈判能力,主动了解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积极开展与贸易伙伴的沟通。

综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体现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障碍,应分别从政府、商业银行及结算企业三个角度分别制定对策。政府应发挥推动作用,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结算服务能力,更好地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服务;结算企业应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强化其结算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黄继承.关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外汇管理政策影响的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09(10).

[2]周先平.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研究述评――兼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J].国外社会科学,2010(07).

第4篇

跨境人民币结算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又开展了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后来,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至全国,结算业务也从经常项目扩展至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全面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现状

(一)结算规模方面

随着试点地区、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银行结算业务量不断增长。2009年7月,我国开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试点地区仅为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业务范围仅为跨境贸易结算。截至2009年末,银行为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仅为35.8亿元。

2010 年6 月,国务院批准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 个省(市、区),将境外地域范围由港澳和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业务范围从经常项目扩展至资本项目,全面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到2012年底,我国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已达2.94 万亿元,共办理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2840.2 亿元;2013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扩大,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 万亿元,共办理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5337.4 亿元。

(二)结算结构方面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跨境贸易结算所占份额较大,跨境投资结算所占份额较小。2011—2013年,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跨境贸易结算分别占95%、91%和90%,大大超过跨境投资结算的规模。这说明我国人民币跨境流动大部分是由贸易需求导致的。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结算所占份额较大,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所占份额较小。2013 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 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3.02 万亿元,占65%;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1.61 万亿元,占35%。货物贸易结算与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所呈现的不对称性,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在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中,外商直接投资结算所占份额较大,对外直接投资结算所占份额较小。2013 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业务5337.4 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4481.3 亿元,占84%;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856.1 亿元,占16%。这种比例失衡说明人民币通过资本项目“走出去”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支付安排方面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办初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可以通过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进行人民币资金的跨境结算和清算,后来又逐步形成了NRA(非居民账户)模式。在实际结算中,清算行模式和行模式使用较多,而NRA模式使用较少。

清算行模式是境外参加银行在获得授权的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境外参加银行经由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与境内银行(结算银行或银行)完成跨境人民币资金的划拨。目前,除港澳台地区外,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德意志联邦银行、英格兰银行等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签署了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跨境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也促进了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

行模式是境外参加银行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境外参加银行通过境内银行与境内结算银行完成跨境人民币资金的划拨。我国境内银行与境外参加银行的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12 年末,境内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592 个,账户余额2852.0 亿元;境外企业在境内共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6197 个,账户余额500.2 亿元。

(四)货币互换方面

货币互换协议是指两国货币互相直接交换。为便利我国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韩国中央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累计总规模达2.6万亿元。通过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为人民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作为结算货币打下了基础,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从长远看,它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较小,收付比例不平衡

虽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额度增长较快,但由于我国进出口总额数量庞大,人民币结算额度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借贷总额为31.86万亿元,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26万亿元;同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63 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为3.02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经常项目总额的比重仅为14.5%,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11.96%。这说明采用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对外贸易明显偏少。根据SWIFT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报告,2014年5月,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在第七位,市场占有率仅为1.47%。这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以来,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直呈现收小于支的状况。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结构上看,2013年收付比已下降至1:1.46,2014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历史最低的1:2。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民币升值预期,跨境套利套汇,境外人民币存量不足等,但从长远看,如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不平衡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我国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上缺乏主导权

在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与贸易双方的汇兑成本、汇率风险等利益问题密切相关。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在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在生产分工和收益分配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上缺乏主导权。

在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大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生产的多为初级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从而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缺乏与外商谈判的资本,在选择结算货币时相对被动。在进口方面,我国企业主要进口外商垄断的资源类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谈判主动权主要在外商,外商习惯用本国货币或者传统的强势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因为我国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上缺乏主导权,从而影响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推进。

(三)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和境外投资渠道不多

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资金还不能自由流入流出,通过贸易流到境外的人民币资金不能够顺畅回流到境内。除贸易支付外,人民币回流境内虽然还有多种渠道,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只限于境外央行、境外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三类境外机构,RQFII和FDI在政策和规模上都有所限制。

目前离岸人民币业务非常单一,主要是人民币存贷款及债券买卖。因此,境外人民币只能投资于境外人民币存款、债券。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衍生品非常少,不能为外商提供充足的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服务。由于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不畅以及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不多,削弱了外商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影响了外商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从而制约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向纵深发展。

(四)缺乏统一的综合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便捷的国际支付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美元之所以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居于首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支付清算体系。美国的CHIPS(清算所同业支付系统)是世界上一流的支付清算系统,全球95%以上的跨国美元清算都通过CHIPS进行。

我国现有的跨境支付系统同美国高效的国际清算体系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跨境人民币清算模式主要有三种:行模式、清算行模式和NRA模式。但这三种清算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论是行模式还是清算行模式,都要涉及三方银行:境外参加银行、境内结算银行以及银行或清算银行,都要依赖国际上SWIFT系统和国内的HVPS(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由于国际通用的SWIFT报文与国内银行间采用的HVPS的报文无法兼容,必须要进行转换,这就影响了清算信息在境内外银行间的快速传递,造成支付效率低下。

三、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对策

(一)提升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和比例,改善收付结构的不平衡

虽然一国货币在国际结算中的接受度在根本上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但政府的积极推动也会加快这一进程。在国际上,政府应通过与更多国家进行货币互换来增加境外人民币存量,同时在政府对外采购、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出口信贷等我方有货币选择权的业务中要尽量使用人民币。在国内,政府应对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企业给予退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和比例的扩大也需要银行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银行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受益者和服务者,应高度重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银行不仅应向企业宣传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好处,为企业提供有关人民币结算的知识培训,还要简化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办理流程,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权

根据货币选择理论,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强,使用本币结算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企业要想在对外贸易中掌握结算货币的选择权,其根本措施就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一,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改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完成产品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第二,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企业要为外商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的服务,提供量身定做的特有差异产品;企业要实施品牌差异化,促使外商形成对本企业自主品牌产品的稳定偏好。

(三)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和境外投资渠道

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最有效的措施是逐步放开资本项目,乃至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当前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增加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一是结合实际情况,谨慎而有序地进行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二是积极推动“小QFII”建设,允许外资机构直接将境外留存的人民币投资于A股市场;三是逐步放宽RQFII和FDI在政策和规模上的限制;四是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推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

拓宽境外人民币境外投资渠道的主要措施是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丰富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品种。要继续发展香港、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拓展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其它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基础上,丰富境外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种类,创新基于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存款、融资产品,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更为广阔的投资渠道。

(四)建设统一的综合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建设国际支付清算系统的经验,对现有的人民币清算渠道和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统一的综合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满足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需要,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鉴于现有的清算系统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支付清算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开发独立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从而整合现有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支付清算效率。考虑到国际清算跨越不同的国家和时区,CIPS应支持中、英文的自动互译和转换,全天24小时运行,以覆盖全球主要国家。

另外,可以借鉴美国CHIPS和FEDWIRE(联邦资金转帐系统)两大清算系统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经验,让CIPS和现有的HVPS并行运行,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清算水平和清算效率。CIPS的目标侧重于人民币的跨境清算,而HVPS更多地支持人民币的国内清算,两个系统之间互相独立,但也互联互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相互支持,提供备份。

参考文献:

[1]邢庆伟.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现状及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3,(7).

第5篇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我国国内居民与非居民进行跨境贸易交易时,贸易合同以人民币进行结算,居民向非居民收取或支付人民币,并且允许非居民持有人民币存款账户以便进行国际结算,其本质就是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自2009年7月6日我国第一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始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较为迅速,2011年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2.08万亿,比试点之初的35.8亿翻了近6倍,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更是达到了2.9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41.3%。试点企业也从试点之初的365家增加到2010年年底的6.7万家,2012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等六部委的《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更是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广至所有进出口企业。但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进出口贸易结算失衡。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是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失衡,即进口支付人民币少、出口收入人民币多或者进口支付人民币多、出口收入人民币少的情况。我国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收入人民币少,进口贸易支付人民币多的状况。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结算金额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着严重非对称性,在两万多亿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中,只有略高于一成比例的为出口贸易结算,而余下近九成为进口贸易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全部贸易结算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2.5%升至2011年的5%-6%,而2012年已经超过10%,渣打银行预计到2015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将达到等值1万亿美元的规模,年复合增长率67%;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5%至20%。中国银行2013年7月12日《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白皮书(2013年度)》,通过对境内外近3000家客户的调研显示,境内外客户对人民币国际化继续保持积极预期,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有所提升。超过一半的客户认为未来5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会达到20%—30%,61%的境外受访客户打算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结算占比。但是如果不改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现状,随着人民币结算贸易总体规模的不断增长,必将带来更大的进出口结算失衡。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初始阶段“进口大、出口小”的特征尽管符合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客观规律,即货币发行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向全球提供流动性,但从长远看,如果当前人民币贸易结算失衡状况没有改变,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膨胀、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等。以2011年上半年为例,这个时期我国经常项目出口大于进口即顺差金额为984亿美元,人民币结算收入与支付差额相当于顺差额的59.9%。如果除去价格、汇率等非交易价值影响外汇储备增加量为1369亿美元,人民币结算收入与支付差额相当于这个数值的43.1%,这样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原因导致国内储备量增长达到近590亿美元,这无疑将加大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压力和提高外汇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再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4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再加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导致我国国内消费物价指数持续走高。为打压消费物价指数,应对通货膨胀,我国紧缩人民币流动性,从2010年1月起我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效率已经部分地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所冲销。因为据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大约能够回笼人民币流动性为3500亿元。假设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金额为2万亿元,其中九成为进口结算,一成为出口结算,那么就有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效用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所冲销。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原因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市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同是造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最主要原因。从我国商务部统计的对外贸易国别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出口最大的市场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除欧盟外,东盟、日本、韩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占据很大一部分。而美欧等发达国家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意愿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人民币意愿较高。2012年西联公司旗下的西联商业支付部门针对1000多家允许采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我国大陆试点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表明,美欧等发达市场的公司更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美国企业的不愿意度最高(占42%),欧洲企业(占23%)其次,而日本企业(占8%)和澳大利亚企业其次的不愿意度最低(占2%)。一般来说,要使贸易对象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最主要是人民币持有者能够用人民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我国一般有能力满足,但对于发达贸易对象国所需的很多商品和服务的要求,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和环保型产品,还不能满足,美欧贸易对象尤其如此。因此,在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美欧等贸易伙伴。由于美欧是我国最大出口市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又在我国进口来源中所占比例较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局面也就自然形成了。

(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导致企业议价能力低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一笔贸易采用何种货币计价一般由进出口双方事先协商约定,可以是出口方所在国家的货币,也可以是进口方所在国家的货币,甚至可以是第三国货币。但是由于从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到贸易合同的履行要经历很多环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后到货款的收付一般时间较长,在此期间一旦计价货币的汇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出口双方的经济利益必然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如何选择计价货币对双方都显得格外重要。而到底由谁来选择计价货币这就关系到贸易双方企业的议价能力,企业的议价能力高,自然就有选择计价货币的权利。虽然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我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但是在全球生产网络上,我国还处于低价值链环节,无论是在生产分工还是收益分配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差异性不强,且面临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东盟激烈的竞争,企业议价能力非常有限,因而在计价货币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关于贸易计价货币的选择,自然大多参照贸易对象国所指定的货币,再加上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自然较小。如我国出口加工贸易产品,一般附加值较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偏小,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属于买方市场,替代性强,需求价格弹性大,买方议价权高,多采用进口方指定的交易货币结算。

(三)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

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主要计价及结算货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美国金融体系整体陷入信用和债务危机,造成美元汇率处于动荡之中,流动性骤然紧缺。与此同时,欧元、日元也大受影响,出现大幅波动。而与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全球“货币锚”的剧烈动荡相比,人民币表现坚挺(如图1),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广受国外机构和企业欢迎。2010年6月我国实行汇改,自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新进入双边波动的升值通道。重启汇改三年来,人民币年均升值3%,这个预期可能还会持续若干年。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使得境外企业和居民有较大的动力持有人民币长头寸。

对于企业来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而将负债美元化,所以在我国出口贸易结算中,境外机构和企业即使拥有人民币,也不愿意用于支付,而希望选择其它的外币去支付,让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享受升值收益,这样我国出口就大多采用外币而不是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收入少。同理,在进口贸易中,境外机构和企业则更愿意接受人民币结算,反对外币结算,收入人民币,获取升值收益,我国进口贸易就大多采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付出多。因此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四)跨境套利存在

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是指在无真实贸易背景或融资需求背景下,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来获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跨境套利操作会进一步促使人民币结算失衡,这主要是因为与内地相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香港存在着溢价。即使外国出口商不想持有人民币,外国出口商也可以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中获取人民币,然后拿着人民币以更具吸引力的离岸汇率将其兑换成美元,从而在两个市场间进行套利。以最常使用的信用证套利为例:进口商提出申请之后,银行给其开具30万美元远期人民币信用证;转交香港银行,由其审证核押后再交给境外受益人,即该进口商的境外关联体;关联体以此信用证作担保,在香港银行即期借入30万美元;关联体随即在香港银行做一笔“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的远期合约。通过此过程,进口商获30万美元融资,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获取利差收益。实际上,在此过程中,内地银行、香港银行、进出口商均获益,最终央行为套利承担成本。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境内企业一般会向我国境内银行申请保付加签或者远期信用证等银行信用担保。关联企业在向境内出口之后, 就会利用应收境内的人民币债权, 特别是银行担保信用,在境外申请低息美元贴现, 到期利用无本金交割远期(NDF)汇率卖出人民币归还美元贷款,获得汇率和利率的双重套利。因此,人民币跨境结算套利的存在使得外国出口商更青睐于用人民币结算,收入人民币,加大了我国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比率,也使得外国进口商不愿意支付人民币,减少了我国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率,从而造成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

(五)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缓慢

离岸金融中心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制条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参与的、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进行资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目前我国主要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中国香港、英国、新加波、法国、中国台湾等,但总体来说,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缓慢。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是我国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0 年内地与香港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到内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七成以上,2012年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逾2.6万亿元人民币,年上升37%,占内地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总额的九成以上,大量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流入香港。截至2012年底,香港人民币客户存款及存款证余额分别为6030亿元及1173亿元,恒生银行曾预计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在2015年会超过美元存款,成为香港存款第二大主要货币。尽管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仍小,流动性不足。

对除香港企业之外的其他境外企业而言,获得人民币贸易信贷以及用富余的人民币投资都比较难。再加上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借贷利率较高,造成人民币融资业务规模较小,有融资意愿的企业宁愿选择以港元或者美元借贷而不愿意采用人民币借贷。而境外进口企业由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转换成本较高以及获得人民币融资比较困难使得我国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开展较为缓慢,这样我国出口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比率较低。

(六)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

一般说来境外人民币来源有居民境外消费、贸易交易、金融交易等,金融交易有对境外发行人民币国债、提供远期购售汇、发展银行间借贷市场,还可以进行股票投资等等。当前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有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内地居民境外消费的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港澳、东盟国家和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由于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跨境套利等人民币需求量大,境外人民币处于供远小于求的局面,加上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需要人民币时不能用其它的货币进行兑换,在境外也没有形成自由的人民币买卖市场,人民币自由流通性较差,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得不到满足,这给境外进口企业用人民币支付贸易造成困难。这样势必造成我国出口贸易采用美元、欧元等流通性较强的外币,方便了国外进口商支付,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率。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应对策略

基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现状。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并不等于限制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而是在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同时,进一步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国家可以采取相关政策支持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如在出口退税政策上可以将人民币结算与外汇结算实行差别待遇,在现有外汇结算的出口退税率下,适度提高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退税率,鼓励出口商采用人民币进行进出口贸易结算的积极性;在出口信贷方面将出口信贷的贴现率与出口结算的货币币种联系起来,对采用外币出口结算和采用人民币出口结算两种不同做法实施不同的贴息率,对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信贷予以较高的贴息,对出口信贷采用外汇结算的实施较低的贴息,这样选择人民币作为出口结算货币的出口商可以享受更多的政府贴息,从而刺激出口商采用人民币出口结算,提高人民币出口结算的积极性,最终改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现状。

第二,优化出口商品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企业的定价权。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差异性程度,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优化升级外贸结构, 促进市场多元化等措施优化出口商品贸易结构,提高本国出口企业的议价权。如在规模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上,可以提高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完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和促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措施,从而获得更大范围的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议价权。

第6篇

关键词 人民币结算;产品结构;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11-0060-04

一、引 言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不再只是发展目标,而是处在不断推进的路程中。回顾各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先在本国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货币,再逐渐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和流通货币这样的历程。因此,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步骤。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启动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据央行统计,到2011年7月末,人民币跨境结算累计达1.63万亿。伴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环节的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根据2010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环节比例显示,201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为5,063亿元,其中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2011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2011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收1,430.3亿元,实付5,244.7亿元,实付高于实收的差额为3,814.4亿元。

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失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余永定(2011)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失衡,是少量中国出口企业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而大量中国进口企业则丧失了人民币升值的获利机会。梅新育(2011)认为人民币跨境结算进出口失衡造成人民币国际化预期收益不能全部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差额导致2011年上半年国内储备增长589.4亿美元,占同期储备增量的43.1%。

当前,对于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有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造成境外企业倾向于持有人民币获取升值收益,是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主要因素;也有研究认为当前境外人民币的总量不足,境外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人民币市场,因而境外企业难以获取人民币造成我国产品出口环节难以以人民币结算。本文借助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相关理论成果,通过对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与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分析,阐释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失衡问题。

二、产品差异性对结算货币影响的经典文献

Mckinnon(1979)的研究成果表明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出口商的价格支配能力影响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Mckinnon将出口产品分为异质性制成品与同质性产品,出口产品异质性强,则出口商在贸易合同谈判中居于支配地位,一般以出口国货币计价;同质性初级产品出口商则在市场中居于价格接受者地位,基于“信息传递的经济性”,倾向于以低交易成本的单一货币进行计价结算[1]。

Krugaman(1980)发现那些差异性不强,具有很强替代性的产品,出口商倾向与竞争者选择同样的结算货币,以此规避汇率波动对对价格的影响;同质性的国际贸易商品在计价结算中,遵循一物一价定律,倾向于采用具有规模效应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这可以解释当前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商品多是采用美元定价[2]。

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利用新开放经济模型分析出口商的最优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产品差异性越强,则其对贸易国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低,因而也更易于以出口国货币进行结算[3]。

Oi,Otani和Shirota(2004)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出口产品的结算货币进行研究发现,在日本出口的产品中,产品差异化较强的自动化等产品在出口贸易中采用日元计价结算的比例明显较高[4]。

Goldberg和Tille(2006)综合比较了产品特性、交易成本以及国际贸易规模对结算货币的影响,认为产品特性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规模及外汇市场的买卖差价所起作用相对次要[5]。

综上,产品差异性是影响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因素,差异性较强产品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在选择结算货币时具有优先权,通常采用出口国货币或者其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进行结算;大宗商品如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的等计价结算多采用统一的国际货币,当前一般是美元。

三、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近30年来,我国名义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成为主导,且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行业结构已经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转向了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稳步上升。其中资源密集型的出口比例从10.22%降到5.4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从51.69%下降到41.75%,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从2000年的38.00%提升到2008年的52.70%。从出口产品的技术分类来看,虽然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制成品(LT)是我国出口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2008年开始技术密集型已经成为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日益上升,在中国出口中占据半壁江山,标志着我国名义出口商品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6]。

我国进口产品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资源性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20.76%提升到2008年的31.91%,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例还将延续增加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0年为54.26%,之后还有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年下降到49.61%,不过仅凭2008这一年份的情况还难以得出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比重下降的判断,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我国进口产品中依然占据重要份额;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4.24%下降到18.09%。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

Schott,Rodrik (2006)在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后认为,中国出口的产品与一般发展中国家有很大不同,不仅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和比重很大,而且出口产品中有大量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

如果从名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我国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已经占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而在进口环节,我国进口的技术密集型一种较为稳定,只是在2008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下降。在2008年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首次超过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商品结构,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加,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增强,在国际贸易合同谈判中的地位提高,有利于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为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7]。

四、我国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分析

根据表2,中等技术产品与高科技产品占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的很大比重,到2008年,中等技术产品MT与高科技产品HT在出口产品份额中分别占24.48%、32.98%,两者累计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从数据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因而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也应该有相当话语权。

但是,进一步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待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还很难居于优势地位。

当前中国出口的中等技术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实际上仍然处于低端层次,真正体现一国技术实力与较强产品竞争力的产品比重很低。比如出口的中等技术产品中MT3的比重较高,MT1、MT2的比重较小。而MT3产品差异性较小,我国仅仅完成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MT1、MT2产品的异质性强,无论是在研发还是生产上都对生产厂家的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更能体现一个国际的技术水平。再如我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中HT1产品出口比例较高,HT2产品出口的比例较低;而HT1产品几乎都是产品终端加工装配环节放在中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HT2产品才是真正代表一国高科技水平,反应现实的高科技产品竞争力。到2008年,真正体现一国技术实力和差异性较强的MT1、MT2分别只占出口总额的2.51%、5.78%,HT2占出口总额的3.01%。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在国际贸易中谈判中的话语权有很大的局限性。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资源性产品进口猛增,当前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资源性产品占了相当比重,到2008年,资源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增加,资源性产品进口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比重一种较为稳定,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虽然在2008年有所下降,但比重依然较大,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左右。如果对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技术结构做深入分析,发现产品差异性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技术HT2产品的进口呈现扩大趋势,到2006 年HT2 类产品的逆差已达到36. 4 亿美元;体现一国技术深度的中等技术MT2类产品的贸易,我国也长期存在逆差[8]。所以,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依然较高,产品在中国市场依然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还是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名义进出口产品结构中出口较多技术产品的结论与我国进出口产品技术结构分析的结果不相符合,造成这两者不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所承担的角色。我国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这其实就是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发展为“产品内分工”,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不同层次上由不同国家分工,每个国家和地区专门从事产品生产过程的特定环节。发达国家毫无疑问占据了产品分工的的高端, 技术研发、品牌运营以及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等在发达国家进行,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居于产品分工的的低端,只是完成劳动密集型等低端工序。国际分工的变化,导致了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在这样的国际分工状况下,表面上看发展中国家从出口原材料为主,变为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大增,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在其出口工业制成品中只是完成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并不高[9]。中国当前就处于这种情况,我国目前主要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有很多是生产工序能够广泛分割, 并将加工装配环节放在中国的电子、通信设备类高技术产品[10]。我国出口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很多只是参与了加工装配这些劳动密集型环节,将大量的具有资本技术密集形态的进口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出口,比如,2009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中间货物进口的比重为66.51%,其中零部件进口为64.96%,这种生产分工名义上提高了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在资本技术上的比较优势(龙国旗,2010)。

综上分析,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高,我国当前实际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有限,产品差异性也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出口产品的差异性总体不强,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依然居于不利地位。

五、结 论

根据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在当前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下,出口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差异性不强,议价能力有限,因而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弱势地位,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必然较小;而进口商品多是资源性产品及技术类产品,在贸易合同谈判中具有优势地位,出口商可以选择利益最大化的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因次,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进口商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意愿必然较强,这当然就会导致人民币结算进出口失衡情况的发生。所以,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人民币跨境结算失衡的重要因素。

当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存在资本管制,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人民币对外投资也处于试点阶段,境外人民币的存量有限。纵观其他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不管是美元、英镑、马克还是日元,在货币国际化的最初阶段都是通过对外贸易结算、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信贷等渠道从母国大规模向海外投放本币,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例外。人民币通过贸易项下输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途径。人民币结算失衡进一步促进了境外金融市场人民币数量的积累,客观上发挥了增加海外人民币存量的作用。只有境外有足够的人民币存量,形成有规模、交易频繁、交易与避险工具丰富的的人民币市场,才有可能进入支付软币(美元、欧元)而收入硬币(人民币)阶段。因此,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人民币结算失衡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现阶段我们必须付出的成本,这些负面效应也是处于我国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Ronald McKinnon. Money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 Convertible Currency System[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 Paul Krugman.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12:513-

526.

[3] Bacchetta,Philippe,and Eric van Wincoop.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9039,2002.

[4] Hiroyuki Oi,Akira Otani and Toyoichiro Shirota. The Choice of Invoice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de: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J].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2004,22:27-63.

[5] Linda Goldberg and Cedric Tille.Vehicle Currency Use in Interna-

tional Trade[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177-

192.

[6] 魏 浩.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 国际经贸探索,2008(6):79.

[7] 李 超. 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J]. 金融研究,2010(7):7.

[8] 齐俊妍. 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J]. 世界经济研究,2008(9):43.

[9] 魏 浩.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高端人才战略[J].财贸经济,2010(10):96.

[10] 董有德,王 开. 国际贸易结算币种内生选择机制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2):67.

The Analysis of Renminbi Cross-border Settlement Imbalance

Based on the Import & Export Products Structure

Liu Q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 101149,China)

第7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4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47-02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美元、欧元等主要计价结算货币的汇率的稳定性造成冲击,使诸多国家的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着巨大的结算风险。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升值,人民币国际化已被提上日程。

2009年4月,我国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于7月1日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与试点的企业在与香港、澳门、东盟各国进行贸易时可以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及港澳地区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已成为所谓“硬通货”,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推出不仅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内时间范围扩大至20个,境外结算地区由港澳及东盟国家扩展至所有国家。201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国内范围扩大至全国,但出口仍限于试点企业。2012年2月颁布的《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了对出口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企业的限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全面放开。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现状

1.整体规模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启,各银行纷纷迎来结算首单,但初期整体规模不容乐观。截至2009年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仅409笔,总金额为35.8亿元。2010年6月,随着试点范围和贸易结算范围的扩大以及各项试点配套政策的日益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迅速增长,于该年年底达到3414.3亿元人民币,出口试点企业的数量也从试点初期的365家扩大到67724家。随后的两年,结算试点范围全部放开且取消了出口试点企业的限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13年年全年结算金额高达4.63万亿元,同比增长57%。然而,虽然总体规模相当可观,但与我国庞大的贸易总额相比,所占比例仅1/5左右。对比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美元,有80%以上的对外贸易额使用美元进行支付。

2.收付比例

试点开展初期,出口仍受试点企业的限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收付失衡状况。2010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当年五千多万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中有超过90%来源于进口付款。此外,境外企业对人民币支付较为陌生,再加上对人民币升值存在较高的预期,都希望持有人民币而使用存在贬值趋势的货币进行结算,造成跨境人民币收付失衡的局面。随着试点企业的放开和人民币结算接受度的提高,这种失衡状况有所改善,2013年该项比例上升至1:1.46,但要真正实现收付均衡,达到缓解巨额外汇储备的目标尚需时日。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

1.强大的综合国力

在信用本位制形成以后,货币的兑换关系受到一国经济规模和运行状况的影响,在货币兑换过程中,各国更倾向于接受和使用经济状况表现突出的国家的货币。综合国力是一国货币购买力和信誉的保证,也是一国国内市场稳定性的保障,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高境外对该国货币的使用意愿。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经济实力,进入21世纪后高速的经济增长使我国已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目前已跨入经济转型阶段,但2013年GDP7.7%的增速相比其他经济体,仍然很高。

2.贸易发展水平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呈现出进口付款多、出口收款少的失衡局面。除了因为我国具有使用本币进行进口支付的先天优势以及出口试点放开较晚以外,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偏低,出口企业货币选择权不够强。首先,在国际分工方面我国仍处于弱势地位,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牢牢占据国际分工的顶端。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位于世界前列,但美国、欧盟仍然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在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方面难以掌握主导权。其次,在出口产品的结构方面,虽然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据绝对优势,但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替代性较强。根据Krugaman(1980)的研究,在高度替代的行业,出口商为避免汇率引起价格波动,倾向于与竞争者使用同种货币。由此可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结算货币的选择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从出口企业经营主体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外商投资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便于在全球进行统一的资金管理,更倾向于使用国际通用货币进行结算。我国在这样的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附属地位,进而阻碍了人民币在出口结算中的使用。

3.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

贸易和投资商一般会倾向于选择币值稳定、波动幅度小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以规避风险、减低成本。同时,汇率变动的趋势走向也是选择结算货币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进入稳步升值的阶段。在跨境贸易结算中,境外出口企业会因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而选择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大量持有人民币;而境外进口企业却不愿意选择人民币而倾向于有贬值趋势的货币进行支付。这也是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失衡的原因之一。但整体而言,人民币稳定升值仍有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毕竟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意味着境外对人民币的认可程度的提升。

第8篇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发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在金融危机后,针对我国外贸下滑的状况,推出的一项政策举措,自2009年7月在5个城市(上海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对部分境外地域(我国港澳地区和东盟十国)的人民币结算的试点。

2010年6月17日,这一政策扩大到20个省市执行,增加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试点;广东省的试点范围由4个城市扩大到全省,同时还增加了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结算试点企业数量。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尽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措施实施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却是巨大的。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对外贸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人民币已经成为我国与一些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结算的重要货币之一。对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些年来,随着与这些国家贸易量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已经得到了这些国家的民间认可。据2010年汇丰贸易景气度调查显示,在香港和马来西亚,分别有超过半数(56%)和接近半数(49%)的受访贸易企业表示未来六个月里会考虑在跨境贸易中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其他一些亚洲主要市场也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表示将采用人民币,新加坡的这一比例达17%,印尼为10%,东南亚市场的平均比例达21%。为适应这种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签署了有关边贸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协定。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了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了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了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了1000亿元正式协议;4月2日与阿根廷央行签署了700亿元正式协议; 以及2010年6月与冰岛央行签署了35亿元正式协议;7月23日,与新加坡签署了1500亿的正式协议。截至目前,协议总额已达8035亿元人民币。这有助于推动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增强我国的话语权。

(2)货币的国际化一般须经过国际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蓄货币几个阶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作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和欧元的汇率都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人民币的稳定地位和坚挺趋势使人民币的国际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币在满足贸易结算的基础上,已部分实现储备功能。目前,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民币结算量不断地扩大的同时,与南美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人民币结算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这为人民币由区域结算货币向国际结算货币发展,最终成为国际货币跨出了第一步。

(3)人民币代替其他货币成为结算货币,进一步拉近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有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许多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外汇紧缺,从而影响其外贸的支付能力,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机后,传统国际市场萎缩造成的外贸损失,并为开拓新的市场也创造了条件。

(4)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的发展面临着挑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起步,占中国国际贸易总额不到1%,而且接受的国家也很有限,主要以周边贸易国家为主,欧盟、美国、中东市场等与我国企业有大宗贸易往来的地区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还比较低。其次,从现有已签订使用人民币互换的各国来看,他们的目的各有不同:有方便双方贸易结算的,如印尼、阿根廷;有解决国家国际收支危机的,如马来西亚、白俄罗斯;也有国家为本国在华企业融资需要,如韩国。这些大都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结算人民币的规模不大,时间也较短,今后的持续发展还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再次,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任何波动都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制定并实施确保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外贸企业的微观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受到影响严重下滑的背景下出台的政策,目的是解决微观层面的国际结算问题,调动激励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因而受益最大的是企业。

1. 有利于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定价风险。这是企业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得到的直接利益。因为现行我国外贸企业与国外贸易企业大多采用美元、欧元计价和结算,企业从订立合同到合同履行、结算收汇完成,相对周期较长,在整个贸易过程中,企业始终要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商品定价时的汇率与支付收汇时的汇率变化趋势往往难以准确预测,由此带来的风险损失只能由双方企业承担。近几年美元、欧元的剧烈波动,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特别是我国企业主要出口的是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产品,利润较低,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定价和盈利,以纺织品为例,业内推算,人民币增值1%,利润率下降4%―6%。采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上述损失。同时在排除了汇率变动的影响之后,可更清晰、准确地掌握商品的实际定价,把握出口的收益和进口的成本。

2. 有利于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在采用美元、欧元结算时,国内外企业往往需要承担结算、汇兑、保值等运营成本。一般贸易结算须经过本币――美元――本币两次兑换,除两次汇兑的汇率损失外,在购汇、结汇时还要支付银行手续费,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一次兑换和相应的费用。

与此同时,对于中长期数额较大的合同,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实现保值,常常需要通过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因此要承担相应的外向衍生产品交易费用,如果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则企业可在避免汇率风险的同时消除了为规避汇率风险而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结算成本。据有关资料统计,对出口企业来说,用人民币结算大致可以节约3%~5%左右的结算成本。

3. 有利于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施,提高了境外机构人民币获取和运用渠道,使境内企业利用海外资本更加便利,降低筹集资本的成本,提高投融资的效率,促进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其次,有利于加强国内企业与贸易伙伴,特别是周边贸易国家的企业的贸易关系,同时也为企业新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4. 有利于企业简化交易程序,提高经营效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简化一些结算环节和手续,使用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债管理额度,省去了购汇和结汇的核销环节。

第9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本币互换

一、人民币国际化

(一)含义与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价格计量、结算及价值贮藏等作用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主要的意义:第一,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本国及境外)成为通货;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二)进程与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开始于2009年,当局推出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工程,中国和外国的很多企业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试点工程在2010年6月和2011年8月经过两次推广,所有的国内、国外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清算。

到目前为止,2013年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例快速增长到16.3%,而试点工程刚开始时,这个数据几乎为零。

(三)背景与成因。

试点工程并不是人民币国家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的唯一原因。试点计划给了进出口方选择结算货币的自由,但并不能确保他们选择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事实上,一种货币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充当结算工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付者的可用性和接受方的接受程度。海外进口商如果想在结算中使用人民币,需要通过信用贸易或汇兑获得人民币;另一方面,一个中方进口商只有在对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时才可能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和试点工程相配合,中国当局还实施了其他配套措施以增加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外国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在这点上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这给人民币离岸基金的可用性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及显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本币互换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人民币结算为互换协议搭建了一个做通贸易的平台,促进货币互换做实。

在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中,与外国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签署双边本币互换,中国央行可以向境外机构与居民提供人民币流动性,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从而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面将对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二、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

(一)本币互换的运作机制。

按照参与主体不同,货币互换可以在商业机构间进行,也可以在中央银行间进行。一般而言,央行之间的互换机制是比较简单的,比如A、B两国央行之间要进行双边本币互换,首先是在对方账户系统中互开账户,而后A央行在B央行账户上以A国货币贷记一笔,同时B央行也相应地在A央行的账户上以 B国货币贷记一笔。这样,就实现了A央行将自己的货币借给 B央行的,同时 B央行也将本币借给A央行。中央银行是通过互换提供流动性支持,体现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意愿,并以此增强市场信心,促进地区金融稳定。因此,央行之间的互换被广泛应用在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中,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货币的流动性短缺危机。

(二)国际间本币互换的实践。

最早的央行间货币互换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十国集团创建的互惠性货币互换协议。1962年5月,美联储与法国央行签署了第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联储利用货币互换资金购入其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维护其他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和保持美元币值稳定。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互换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各国为了应对危机,组建了基于多种货币的各种互换网络,分别为美联储网络、欧元网络(包括丹麦、瑞典与挪威向冰岛提供欧元的协议)、瑞士法郎网络与亚洲和拉美网络。

(三)中国本币互换的实践。

亚洲的央行货币互换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危机之后,亚洲各国认识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利用自身力量促进地区金融稳定。2000年5月6日,东盟“10+3”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泰国清迈召开会议,达成《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倡议(简称《清迈倡议》),各国间签署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1年,我国人民银行在《清迈倡议》框架下同泰国银行签署了金额为2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对外签署中央银行间的货币互换协议。随后,又同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国家中央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由于清迈倡议下动用货币互换条件比较严格,相关货币互换至今没有实际动用过。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业务始于十多年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探讨自身的货币互换。2005年,人民银行与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笔为期1年、总金额达6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业务。当然,这属于国内机构间的货币互换。

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加快了货币互换的步伐。人民银行先后与多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见表1)。中国也逐步扩大双边互换协议的范围,现已扩展至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体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充当结算工具等。

第10篇

一、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为外贸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一)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迅速开展

国务院于2010年4月28日批准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地区,大连市正式进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时代。从自身来看,大连的对外贸易结构为大连市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连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一大批在产业链中居重要地位的企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迄今为止,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共有3347家,包括大连科力尔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大连中岛精管有限公司等。数据显示,大连市目前可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的银行达34家,占总量的91.9%。已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近800家,累计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6.5亿元。与大连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42个。截至2012年末,大连市已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353.47亿元。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219.35亿元,跨境人民币资本交易金额134.12亿元。已开展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包括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及经常转移、海外代付、股东贷款、股权转让等10余种业务类型。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区域已覆盖伊朗、香港、日本、美国等34个国家和地区。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大连市自2011年5月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历了从大震动到基本平稳的过程,且从2011年7月份开始稳步上升。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外贸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1.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贸易风险。以前,国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但随着汇率的波动,企业的实际营业收入也会出现相应的波动,给企业实际贸易额和收益带来不确定性。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后,由于人民币是企业的本币,如果合同计价与企业生产经营中所用的货币相一致,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提高贸易决策的有效性,防范汇率风险。中燃航运(大连)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受益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企业。2012年,人民币汇率呈现明显的双向波动,汇率走势难以预测,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难度明显加大,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在招商银行大连分行的帮助下,该企业积极与境外交易对手协商,主动将出口收入由过去的美元结算改为人民币结算,此举每月为企业节约汇兑成本达几万元。

2. 降低兑换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使用美元及第三方货币结算,存在着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二次兑换成本,而改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节省二次兑换成本。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比以外币结算的交易成本平均低2至3个百分点。根据辖内银行测算,大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企业节约成本约3000万元,跨境人民币资本交易节约成本约3.3亿元,合计节约成本超过2%。跨境人民币业务成为大连市企业融资新渠道,为企业走出国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3. 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规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大连的开展,中行特地制定并执行《大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办法》中对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程序进行了规定:即试点企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办理报关时无需向海关提供外汇核销单,并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办理货物退(免)税时无需向税务部门提供核销单。这极大地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

4. 降低企业费用,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交易费用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因此,为控制汇率风险,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或财务支出。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由于选择本币作为结算货币,企业无需再使用各类汇率避险工具,可大大减少这类支出,降低财务成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5. 方便企业开拓周边国家出口市场。大连地理位置毗邻日、韩等国,可以说地理优势明显,且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中东、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其中东盟和中国香港占比近20%,这种贸易结构恰恰符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应用范围,可以说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在大连的开展为大连市外贸企业开拓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提供了历史新机遇。

二、大连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存在的障碍

(一)大连企业人民币结算动力不足、意愿不强

获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格的企业在大连共有3347家,然而真正实施以人民币结算的企业仅仅只有近300家,所占比例不到10%。企业人民币结算动力不足、意愿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民币结算的好处,另一方面源自于大连独特的贸易结构。据统计,大连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0%,这一贸易结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人民币结算在大连的开展。加工贸易中,企业进口来源和出口目标常常是同一个主体,因此往往根据进出口金额进行抵扣,只支付差额。尤其是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几乎是完全支付差额(加工费)的结算方式。由于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低,因此对应的差额比较小,采用人民币结算无利可图,或者利益极低。

(二)对手企业对于人民币接受程度不高

大连交易对手一般以日本、欧美、加拿大客户为主,大部分的客户使用人民币结算意愿不强,一方面源自于客户觉得用人民币结算过程麻烦,而汇差利润又不太大。例如大连一日本客户,由于境外人民币业务网点的限制,对方若想采用人民币结算,需驱车几十公里到东京都千代田区有乐町的一家银行才能办理。欧美和加拿大的客户同样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看升不看贬的情况下,外国客户都不会愿意用人民币结算。

(三)出口产品层次低、可替代性强,企业议价能力有限

大连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少,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可替代性强。以服装产品为例,大连服装企业这几年受到印尼、泰国、马来、新加坡等新兴国家冲击,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在商品议价以及货币结算方面往往没有决定发言权,一提出人民币结算,欧美日客商往往不同意。再加上现在国际市场主要是买方市场,为了能够留住客户,只能以方便客户为主。

(四)金融服务支持不到位

大连市目前可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的银行达34家,占总量的91.9%,但大部分可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商业银行还仅仅停留在办理业务的阶段,相关金融服务支持不到位,比如清算的网络不开阔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还需要发挥金融服务的独特作用,让企业获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的便利,或通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感受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实惠。但大连各大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还不到位,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大连企业利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路径优化

第一,提高企业人民币结算积极性。要想提高企业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先必须让企业认识到使用人民币结算是有利可图的。这需要政府联合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比如组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培训班或者讲座。其次,调整大连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二,扩大客商对人民币结算的认同度。交易对手是否认同人民币结算直接决定了人民币结算能否实现,既然欧美等国家或地区很难接受人民币结算,大连企业就应该以容易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大连坐落在辽东半岛最南端,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中东、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其中东盟和中国香港占比近20%,且大连地理位置上与日韩等毗邻,从中我们发现大连的主要贸易伙伴基本上都是属于中国周边地区或者较易接受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因此大连企业可以首先从日本、中东、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区的贸易伙伴中寻找人民币结算突破口。

第三,采用适当的货币结算策略。在对外贸易交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企业需要采用适当的货币结算策略。当需要从国外进行采购及进口的时候,更多的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采用人民币结算国外客商乐于接受。当作为出口方时,如果我方出口的商品属于供大于求或者附加价值较低的商品时,我方在决定计价货币上可以说话语权很小,如果对方选择的结算货币币值稳定或坚挺,则我方可以接受对方建议;如果对方选定的结算货币币值波动较大,会给我方带来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我方可以考虑在其他方面进行适当的让步,以换取以人民币结算。如果我方出口的商品属于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或高科技产品,此时由于我方在交易中地位相对较高,谈判能力较强,在此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选择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大连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低、可替代性强,这大大降低了大连外贸企业谈判能力,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权基本旁落。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人民币结算的根本出路。首先,企业应增加更新产品机械设备预算;其次,引进高科技人才,增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由可替代性强变为很难替代甚至不可替代;最后,做好产品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比如通过国际及国外先进认证体系,ISO9000及ISO14000认证。

第五,全面提高银行的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银行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直接决定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展的成败,因此,必须全面提升银行的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一是银行应持续组织培训活动,针对银行一线业务人员举办培训和竞赛,以竞赛形式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如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于2012年10月18日-19日举办了大连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培训和技能竞赛。二是银行应不断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的资产管理方案,增强交易对手人民币结算意愿,消除客户对人民币风险预期,假如境外交易对手持有人民币头寸,只要金融机构配置一些人民币优质资产,就可以成为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商务谈判中的筹码。三是提供专业化的银行结算服务,将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币结算服务扩大到人民币结算服务里面来,既要提供一些专业化的银行结算服务,同时也要建立网上结算服务,推进快捷便利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参考文献:

[1]朱启松. 外贸企业如何利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J].对外经贸实务.2010,(09).

[2]杨森.“后危机”时代人民币主动国际化政策研究[J].世贸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05).

第11篇

深圳

珠海和东莞这五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地区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中国银监会又联合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天津、内蒙古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

可以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它对中外各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境内进出口企业,在汇率波动频繁的国际市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可以锁定进口成本和出口收入,进而避免了汇率风险,其次,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不仅便利了境内企业,境内进出口企业也不需要到银行进行结售汇,规避了汇兑损失,降低了成本:同时,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行,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大大增加其业务范围,如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等结算业务。人民币汇兑业务,提供贸易融资及出口买方信贷产品以及未来很大可能的提供人民币衍生产品等,中资银行的业务空、司会得到大幅度拓宽,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再者,中国是贸易大国,外资银行因其服务能力强、境内外分支机构多等优势更受境外企业青睐,人民币结算有利于外资银行进步扩大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外企业业务量,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最后,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减少银行的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因人民币升值而导致的美元外汇贬值损失,也减轻了国际外汇储备分配失衡的程度。

五方面仍需完善

虽然经过年多的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企业和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也更加强烈,然而毕竟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仍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

资本账户管制严格,人民币并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 的可自由兑换

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但管制仍然较多,如在货币市场工具,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商业信贷

金融信贷以及个人资本流动等多方面。即使开放的部分也主要是针对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对非居民的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等主要投资渠道依然管制严格,限制了非居民将境外人民币调入境内投资的意愿。这些都对境外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形成阻碍。

另外,境外企业通过人民币结算得到的人民币收入,若是不兑换成外汇,其性质就转换为资本和金融账户,此时的境外人民币是否还能够自由兑换成外币以及境外人民币回流于境内用于直接投资时,能否享受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等,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挑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在货币政策方面,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结算会形成境外人民币债权,当这种债权达到定规模时,在我国获得铸币税好处的同时,也会形成一些问题。除了这种海外持有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中央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信誉、宏观调控能力以及金融监管的效力等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国际热钱涌入境内,而这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巨大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此时货币供给量也难以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因为境外人民币资金会随着境内外两个市场利率变化而流动。

而在金融监管问题上,境外人民币的大量流通为国际游资提供了新的投机机会,投机的外资“逢高退出,获利回吐”,会对尚未发展成熟、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的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对外汇的监管和政策也有待改进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收付和结售汇为基础的。当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时,企业收汇出汇都使用人民币,这就造成人民币来源上出现混淆,尤其是在多次转汇后的支付渠道容易与国内支付发生混淆,因而,如何界定境外企业持有的是人民币而非其他来源成为问题。

其次,我国现行的本外币账户实行分别管理,通过贸易结算形成的人民币究竟应该归为一般人民币账户还是等同于外汇结算账户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另外,随着企业收付汇都是人民币,出口收汇核销的操作需要重新调整,关于出口退税操作依据和凭证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方面也需要重新制定规则。而实行人民币结算也加大了政府对跨境资金管理的难度。境外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不高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出口产品大都为低附加值产品,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中下游。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中,我国企业并不具备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权。而对于境外企业来说,货币历史惯性的存在使其更倾向于使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另外重要的是。由于境外企业对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缺乏了解、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的存在,人民币结算对于境外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前离岸市场人民币贸易信贷余额规模大约只有几十亿元,也很难与存在于离岸市场的相应的庞大美元存量相匹敌。

国内外清算结算渠道尚未通畅

当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通过国际结算的主渠道(信用证,托收和汇款方式)进行结算时,对银行的国际结算以及国内清算渠道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我国现有的银行结算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统一的支付清算网络系统,各银行的电子汇兑系统自成一个体系,跨行结算清算不能解决;现有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和制度安排缺乏灵活性:人民币清算系统和清算制度未达到国际要求,同时在清算规则清算行准入清算账户开立、清算时间和清算效率等方面,也不能满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清算要求。

企业态度和离岸市场决定发展前景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态度以及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状况。

(一)企业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今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可以看出,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需求旺盛并且日趋高涨。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来,这其中涵盖了中央企业、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等。商业银行的所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对于跨境人民币结算均能适用。同时,与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境外机构银行结算账户配套的产品陆续登陆,人民币投融资,担保、清算现钞配送、人民币衍生产品也都在快速发展。这些金融产品为非居民所持有的人民币

提供了宽泛的投资渠道。

(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初步形成

随着各种政策的颁布与推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初具雏形。2010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银香港签署新修订的《香港银行人民业务的清算协议》

(以下简称《清算协议》),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补充合作备忘录》扫除了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主要政策障碍。根据《清算协议》,允许证券和基金公司开设人民币账户,这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开发人民币产品,募集人民币资金奠定了基础。境外企业在开户、转账和兑换等业务的放开,有利于人民币在境外沉淀下来,促进香港人民币’资金池”的形成。至2011年3月底,香港大约已有4000亿的人民币存款规模,800亿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虽然仅占在岸市场的0.5%和0.4%不到,但其增长势头猛烈,发展潜力巨大,预计两年内人民币存款规模将发展到27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4月29日,香港首只人民币PO汇贤产业信托在港交所上市,虽然出现破发,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不看好人民币,因为严格的房产调控政策、较低的预测股息率,近期走势疲软的香港股市以及投资者所持观望的谨慎态度等都是导致其破发的重要原因。

另方面,为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在迅速增长的人民币存款基础上,大力发展人民币资金交易。贷款业务和证券市场,并积极开发各种具有避险功能和保值增值功能的金融衍生品,如人民币期货、期权、远期互换以及其他更加复杂的交易品种。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人民币境外融资等。通过扩大货币互换规模满足境外企业的部分人民币需求,打通离岸与在岸两个市场的人民币资金流通,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如鼓励开放小QF¨项目、人民币FD等),形成人民币结算资金在境内外市场间的循环流通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对策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元出现流动紧缩及贬值压力。美元是全球贸易中第三方结算的最主要货币,因而导致了全球贸易由于美元紧缩而急剧萎缩。在此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开始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2009年7月2日,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对外公布。

2011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的流通性问题。中国经济强劲稳定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从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上来看,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性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港澳台是跨境流通人民币数量最大的地区,因此以香港为例分析人民币流通性。在香港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在港具有良好的流通性。然而,在港人民币的供给不足成为人民币流通的桎梏。按照相关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统计,以粤港地区为例,2008年粤港贸易额约为17,007亿人民币,如不考虑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两地的贸易增量,并假设两地贸易结算中仅10%使用人民币结算,那么仅贸易结算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就达1,700亿人民币左右。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底,相关人民币存款余额仅为530.2亿元。可见,人民币存款无法匹配巨大的贸易结算规模,这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二)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之一。国内贸易商绝大多数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的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与境外对手相比普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作为商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占优势地位的自然是境外进口商。事实上,即便是我国进口商品,谈判的优势地位也经常在境外。然而,境外进口商在贸易结算货币使用上,大多倾向于用美元或进口国货币结算,对人民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仍存在疑虑,某些国家如韩国、阿根廷、巴西、俄罗斯等国通常缺少美元储备。其政府也希望本国出口商收到美元。因此,境外交易对手不愿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障碍。

(三)国内外清算渠道问题。清算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人民币跨境清算的渠道有两条:一是通过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二是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境外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资金跨境结算和清算。目前,国内可供实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物理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携带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二是依托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经由广州、深圳城市处理中心进行清算;三是依托银联网络进行跨境结算。

在国内外清算渠道方面,当人民币像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一样通过国际结算的主要渠道(信用证、托收、汇款)进行清算时,对于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国内清算渠道都有相应的要求。然而,我国并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当前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安排仅供满足小额货币兑换和消费性跨境支付的需要,金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难以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民币计算。清算渠道的狭窄制约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四)外汇管理方面的问题。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大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的跨境收支为条件来设计的,许多监管工作是基于企业收支外汇并发生结售汇来开展的。我国现行的进出口核销制度是以企业出口贸易必须收到外汇、进口贸易必须支付外汇而设计的。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是人民币、进口付汇也是人民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如何界定资金来源是否来自境外,与进出口核销相关的出口退税依据等成为重要问题。

三、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几点对策

(一)增加用于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要解决人民币的流通性不足问题,就必须增加贸易结算的人民币供应量。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供应的主要方式是货币互换。从2008年底以来,我国相继与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巴西、香港、阿根廷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深入发展,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结算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扩大人民币互换协议的规模,由近及远的推进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

在货币互换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办法来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供应量。如允许境外银行为我国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允许境外合格机构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逐步放松人民币与港元的兑换限制,等等。

(二)提高贸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要提高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就需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这就要求有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为之提供完善的服务。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与此同时,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活跃跨境贸易,利用货币互换提供的流动性来吸引跨境贸易对手选择人民币结算。对大宗原材料进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

(三)完善国内清算体系。第一,调整我国商业现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不断完善商业银行本币结算行方式。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按本外币分为两大系统,国际结算属于国际业务系统,不能做本币业务。人民币作为跨境结算需要对现行的系统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业务开展需要。还可以鼓励与境外银行建立关系,为人民币提供存放、结算服务机制和渠道,引导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参与国际贸易;第二,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尽早将上海建成人民币清算和交易中心。这将为境外拥有人民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资本项目下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投资工具,从而强有力地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

(四)加强监管调控与统计监测。从宏观管理层面看,应调整监管的着力点,将长期以来以外汇以及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随着国内金融体系逐渐完备,人民币结算必然有一个好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东荣.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问题与思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闫海洲.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风险[J].社会观察,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