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季课文一年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积累;成长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81-02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中就有一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每个“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积月累”这个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模仿中积累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现摘录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喜欢《四季》这首诗吗?
生(响亮地):喜欢。
师:我们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
[孩子们很有感情地读,有的还加上动作表演着。]
师:你们想当小诗人吗?
生(向往地):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诗人”。
生(一生怯怯地):怎么当啊?
于是,我作了引导。
生1:老师,我来。(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草芽绿绿,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师:小诗人第一。
生2:桃花粉红,他对人们说:“我是春天。”
师:小诗人第二。
生3:黄叶飘飘,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秋天。”
师:小诗人第三。
[这时,课堂上举起了如林的小手。]
师:看来,我们一(2)班要成为小诗人班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编一首新的《四季》诗。比一比,看哪组合作得最认真、编得最好。行吗?
[我随即投影]:瞧,我是小诗人!
四季
他对说:他对说:
“我是春天。”“我是秋天。”
他对说:他对说:
“我就是夏天。”“我就是冬天。”
一(2)班小诗人:
[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很投入地当起他们的小诗人来,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
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一首首象模象样的新《四季》诗,从孩子们富有灵性的小嘴里清泉般地流淌出来。”
二、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茅盾告诉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在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可是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
在农村,有一些老师说:“农村信息闭塞,学生见闻受到限制,缺少课外读物,所以作文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不多。”其实不然,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农村的优势,挖掘作文源泉。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在训练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所看、所见、所做、所感,如四季的景色、饲养的家禽、田间的庄稼、使用的家具、参与的农活、山中的花草树木,自然中的鸟兽鱼虫、来往的亲戚朋友……身边的人、事、物无处不有,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用心感受,仔细观察,撷取生活中生动的写作材料,不能仅做个生活的旁观者,白白浪费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三、在活动中积累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成长,会让我们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风”活动。我先示范说在哪儿找到了风: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旗杆上。你瞧,国旗笑红了脸。然后,让学生模仿汇报自己在哪儿找到了风,最后写下来。学生写得挺有味道的。如田振江小朋友写道:
找风
风在哪儿?
找到了,找到了,
风在空中。
你瞧(qiáo),
风筝正在舞蹈(wǔdǎo)呢!
风在哪儿?
找到了,找到了,
风在林间。
你听,
“沙沙沙”树叶正在唱歌呢!
风在哪儿?
找到了,找到了,
风在河里。
你看,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一年有四季,它们是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学生看图说图。
【评析】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诗文描绘的境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观察和说话的兴趣。
二、学文识字
1.导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一首儿歌写了这些季节特有的美景。(揭题)
2.提示方法。在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困难,比如有的字不认识了,那该怎么办呀?(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范读:要求一边听教师读,一边找出说话的是谁,用“_”标出来。
【评析】对一年级学生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提示学生借助拼音帮助识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低段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找一找,划一划的动笔动脑活动巧妙地让学生从耳听、眼看、脑思、手画中全方位感知一年四季中不同的季节特征。
4.学生汇报。(感情朗读儿歌)
5.学习生字。①尖尖的草芽想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跟这些草芽打个招呼吗?(学习生字“对”“说”“是”)②圆圆的荷叶夸你们太棒了,她也送来了生字宝宝。快看看我们接到的是谁。(学习生字“叶”“圆”“夏”)③谷穗也赶来了,我们快给他让座吧。(学习生字“秋”)④顽皮的雪人跑得满头大汗,让我们一起为他擦擦。(学习生字“雪”“肚”“冬”“就”)
【评析】把读词悄悄地变了一下身,学生们的朗读声可爱极了,原来读词语也可以变得有情趣呀。让学生在“打招呼”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读准了词语的音,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巧妙地把学习生字融入到情感教育之中,学生接生字宝宝,给谷穗让座,为小雪人擦汗,让课堂充满了人文性。
6.复习巩固。①快看看,老师把拼音藏起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②咱们来爬楼梯读,一个词比一个词的声音大些。③咱们再下楼梯读,一个词比一个词的声音小些。④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读课文)
【评析】多种形式让学生读,从读有拼音的生字再到读无拼音的生字、上下楼梯读,最后回归诗文中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识字经历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把词卡从低到高粘贴,就像音乐中的音阶一样,让学生视觉上有个新鲜感,模仿唱音阶的方法,在变化中享受读词的快乐。
三、游戏学句
1.热身运动。我们来玩游戏好不好?在玩游戏之前得先做个热身运动。(生读课文)
2.游戏“排排坐”。①第一关:教师出示一个句子的乱句卡:“我、春天、是”学生排一排,齐读。②第二关。教师出示三个句子的乱句卡:我、冬天、是、我、我、夏天、秋天、是、就是。学生交流之后派学生代表排一排,齐读排列好的三句话。
3.游戏“捉迷藏”。①在学生排好的句子中抽掉写有“我”的词卡:谁是春天?②在学生排好的句子中抽掉写有“秋天”的词卡:我是什么?③指导观察以上句子,发现什么了?(都是“是”字句)④说话练习。你知道哪个季节里还有什么,能用上“是”字句来表达吗?
【评析】热身运动和游戏都是变换形式让学生读儿歌,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与文本对话。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就得花样百出。同时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认识“是”字句这种常见的句子结构,接着让学生说熟悉的季节中有代表性的事物,用“是”字句来表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遣词造句的语言能力就在这“认”“悟”“用”中悄悄形成了。
四、指导书写
1.读儿歌:七月荷叶圆,荷花别样红;九月谷穗弯,无花果儿香。(学生跟读)
班班通的使用实现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使用“班班通”上课,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班班通 高效 识字 阅读 口语交际 写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乘着教育现代化的春风,我校多个班级开通了“班班通”。“班班通”的普及,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空气,课堂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使用“班班通”上课,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以自己使用班班通的亲身经历,从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话教学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运用班班通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而言,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班班通的使用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明确、具体。如在“日、月、鸟、火”等象形字的教学中,我先出示给学生一组实物图,再由实物图到象形字,然后到现代汉字简化字,以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生动有趣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课文《菜园里》这一课时,我将各种蔬菜以图片的形式搬到了屏幕上,再配以亲切的解说和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新鲜的蔬菜天地,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认识蔬菜的同时也认识了生字。
我还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班班通创设情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把街上店面的招牌拍成照片,把各种包装袋的商标拍下来等方法,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识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并且乐于识字、善于识字,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运用班班通,辅助阅读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阅读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又一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可以创设情境,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学习《《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播放了《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那欢快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便水到渠成了。在学习古诗《村居》中,单凭学生朗读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难想象诗中描绘的生机勃勃、烟雾迷蒙的意境,此时,我使用班班通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有更直观、更具体的认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学习《王二小》时,由于文章描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生活年代距离有些远,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文中王二小那种为了掩护八路军和乡亲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特意搜集了有关的一些资料,还让学生观看了影片《王二小》,让他们从画面与声音中去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舍生忘死。整节课,学生们都很投入,在学完课文后,我还看到几个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课后还有很多同学都围到我的面前跟我说:“老师,我觉得王二小很勇敢,他还那么小,就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说:“我们觉得他很可怜。”还有的说:“我们要像王二小学习,要像他那样勇敢!”等等,听到他们说的这些话,我感到很欣慰。
三、运用班班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十分重要,既可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和习惯。上好“口语交际”的关键是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鼓励学生说、问、评。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利用班班通可辅助我们更好的创设情境,让我们的口语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续编故事》:“小白兔在路上散步,小松鼠匆匆忙忙赶来……”由于课本上口语交际内容只有一张图片,加之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想象力贫乏,因此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于是我制作了动画片,将“兔妈妈生病了”“小松鼠家着火了”“松鼠过生日”“前面有小动物落水”等内容以动画的方式一一播放给学生们看。看着活生生的画面,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他们的发言十分精彩,讲得绘声绘色。
四、运用班班通,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教学中,要自觉落实《课标》要求,尤其要强化低年级作文训练的意识,落实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做到有内容,语句连贯、完整。
在培养学生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班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在学习完《四季》后,笔者利用课件播放四季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再让学生根据课件看图编诗,并把自己的诗读出来,写下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的美丽,又培养学生了说话写话的能力。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写得精彩极了。有的学生写道:“ 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有的写道:“西瓜圆圆,他对小熊说:‘我是秋天。’” 再如学完《画家乡》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的语言去写写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景物,自己最喜欢干什么,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学会运用到写话训练中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时,也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将图画内容放大,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要求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用比较流畅的语言说出来,教师再适当地加上巧妙的点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说和写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总之,利用班班通进行语文教学,实现了教学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班班通”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就文取材;即兴动笔;练笔交流
一、借助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心有所想”
快乐学习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和谐、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先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达到正确与错误、肯定与否定、美与丑的认知,达到“想”的效果,用课堂提问敦促学生“说”,并逐步完成语言积累的过程,最终实现“明确表达”的效果。
二、即兴动笔,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1.把握契机,让学生“笔随心动”
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对教材深有感触的瞬间――此时是让学生动笔记录自己“所言”的最好机会。三年级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内,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不同文章不同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体验,正是学生今后进行作文的良好素材。如果弃置不用,那么这些素材将会被学生渐渐遗忘。
例如,三年级上册《掌声》讲述了小女孩“英子”的故事,因为小儿麻痹症,她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平时总是有意躲避大家的目光。可不知情的新老师的无意之举――要求英子上讲台讲故事,给英子出了难题。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约而同响起的两次掌声彻底改变了英子。
于是我提议:咱们给英子写封信好吗?告诉她你是否也曾有过和她同样害怕的经历?告诉她你心里最想说的话,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好!”
平时发言次数最少的董×给英子的信里有这样的几句话,让我动容:“英子,你好!我和你有一个相似的地方,我的身体也不好,每天都需要打针,我总觉得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我没有他们健康,但今天读了你的故事,我真的很佩服你的勇敢,你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勇敢地讲完一个精彩的故事。我就不行了,每次上课当老师提问时,其实我是知道答案的,老师还鼓励我,可是我的手就是很难举起来,心里很怕自己说错了会丢脸。学了你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学着勇敢一些才可以。”很多学生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对英子后来不懈努力学习精神的钦佩,还有对给予英子莫大鼓舞的同学的赞赏,更多的孩子则是联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曾有过的与英子相似的心路历程,让“写”变成了自己(体悟到的)真情流露的需求。学生在自己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吸取课文精华,用仿写指导“表达”
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写作的台阶,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这个“教具”,寻找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点,恰当地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例如,《翠鸟》一课有段描写:“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淡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对翠鸟外貌颜色特征的描写十分具体、形象、逼真,我结合这点设计了小练笔:仿照本段写法,具体描写了一种小动物的外形,让读过的人都喜欢上它。朱×同学写道“小白兔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它有两只长长的耳朵,里面有很多细而密的血管。它一双像红宝石一样的眼珠下边,长着一个灵巧的小嘴。它全身长着毛茸茸的兔毛,尾巴像一个小毛球一样。”我把部分学生的练笔读给大家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精彩内容的领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富饶的西沙群岛》关于写西沙群岛海底鱼群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将西沙群岛海底,鱼的数量与种类之多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给我呈现的是课间十分钟活动、大商场人头攒动、动物园的小动物等等场景。《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四季风景的一段文字,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特征描写得精彩细致。学生给我描述的是校园的角落、家乡呼伦贝尔四季等不同的景致。
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彩处,有意识地让正处于作文起始阶段的学生“依样画葫芦”仿写其实很必要。培养了学生动笔的兴趣,也为今后高年级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练笔交流,开阔思路
每次小练笔写完后,我会先请同桌两人相互过目,再由四人小组推荐,哪怕是其中有一句妙言,也可以推荐出来展示,这样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也增强了学生的满足感。
一、用心看
用心看,就是指同学们应该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养成一种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
1.观察自然景观
同学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要留意房前屋后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晨曦中,观察一下树木花草的各种姿态,静静地倾听花开的声音;阳光下,飞过一只美丽的蜻蜓,吸引了你的目光,悄悄跟过去,仔细地看一看那对透明的大翅膀……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了解大自然蕴藏的秘密,生活中可以拿来与别人分享的话题越来越多。
2.留心校园变化
只要留心观察,同学们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校园生活已跟大家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同学们就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因为大家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那么,怎样用自己敏锐的心把校园的美景描绘出来呢?一个二年级的同学在描绘“秋天的校园”时这样说——
秋天的校园仍旧光彩照人,树依旧是那么绿;花儿好像不知道深秋已经来了,依旧竞相开放,用它那芳香吸引着一只只蜜蜂;蝴蝶依旧在校园里翩翩起舞,用它那美丽的身影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在指导观察时,教师要让同学们明白: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
二、大胆说
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口语交际情境,配以多种形式的口语训练,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下一步的写话打下基础。
1.依据文本说
教科书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极好材料。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然后简单解释一下,之后再完整、连贯地进行口语训练:“我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早晨,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上课时我们要专心听讲”“下课后,我和大家一起玩”。在教学汉语拼音“ɑ、o、e”时,可以这样训练:“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小女孩在做什么”“花公鸡在干什么”……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地说,让人听懂,做到言之有序。
随着学生词汇的增加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提升难度。如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习了《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老师这儿有三个词语——北京、天安门、故宫,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看看谁说得最好。”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倍增,都想在大伙儿面前露一手。有的说“我爱北京天安门”;有的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的说“北京有美丽的故宫”;还有的说“我和爸爸去过北京”……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形式多样的“说”,学生巩固了生字词,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2.借助课件说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好动,喜欢那些会动的、新鲜的事物,而我们课文里的插图或口语交际画面的景物、人物虽然鲜艳夺目,但都是静止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事先做好课件,让画面动起来,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一、转盘识字法
在一年级下册的两篇识字课文里,都用到了转盘识字法。这样的识字方式比较适合形声字。如“请”“清”“情”“晴”“睛”“蜻”这几个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青”,给“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不同的汉字,而且这些偏旁都能表示这个字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识字,学生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
因此,在二年级的课文《月亮湾》中,出现了一个生字“绕”,我就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汉字“晓”“浇”,另外又补充了“烧”“挠”两个字做成了一个识字转盘,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区别这些汉字,学生看着这些字的形旁基本能了解“绕”是缠在一起的意思;“晓”是表示天亮了;“浇”表示一个动作,给花、菜浇水都要用到水,所以这个字有“氵”;“烧”要用火,所以以“火”为形旁;“挠”表示一个动作,挠痒要用手,所以以“扌”为形旁。利用这样的转盘识字法,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厚,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
二、编口诀识字法
口诀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因此用编口诀来识字也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识字方法。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中的生字“松”时,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这样的口诀:公公站在木头旁。又如在教学第三册《识字5》中“翠竹”一词中的“翠”,因为这个字的笔画比较多,我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个字时,一个喜欢下棋的学生说:“小卒子头上插了一根羽毛”。他的识记好办法得到了大家的掌声。
在学习《锄禾》这首诗的时候,里面出现了生字“辛”,我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来理解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和不易,在此基础上理解“辛”,我说:“农民伯伯在地里劳动,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假如你是这位农民,你的感受如何?”学生们都说“很累,很辛苦”。我让学生根据我刚才说的那句口诀再来看这个字,学生很快就把它记住了。
三、猜字谜识字法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时候我就根据汉字的特点出一些字谜或者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来猜。既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一上课就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一边有水一边干。学生们听了谜语后,很快就都用手指在课桌上比划起来,几秒钟以后,有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知道了答案,便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道出了谜底“汗”。我接着问学生们:“一年四季,你什么时候出的汗最多?”学生都说:“夏天。”于是,我很自然地就导出了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夏天真热”。
在一次默写词语时,我发现好几个学生把“看”字下面的“目”写成了“日”。在订正默写本之前,我让学生根据我的动作猜猜我在模仿谁。我把手放在额前,做了一个向远处眺望的动作。还没等我做完,学生们就说:“是孙悟空,是孙悟空。”我说:“孙悟空在干什么?”学生都说在看很远的地方。我接着说:“那你们看看我的手,我手下面是什么?”学生们说:“是眼睛。”“‘眼睛’就是‘目’,所以‘看’字下面应该是‘目’字。”以后再写这个字时学生再也没有出过错。
四、利用生活识字法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中有很多现成的资源也可以为我们学习汉字所用。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5》中“贝壳”一词中的“贝”时,我们教室里的一对叫“宝宝”和“贝贝”的双胞胎就很兴奋,贝贝说:“‘贝壳’的‘贝’就是我的‘贝’呀!”大家一听果然是这样,学生们轻轻松松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我们苏教版的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插图运用 方法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识字是一年级教材的重点,因而,在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运用插图就可收到这种效果。如《操场上》这篇课文,本课需要认识的字有14个,认字前,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同学们都在进行哪些活动,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图中这些活动名称的字是哪些呀?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后,再让他们借助拼音读生字,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字词与插图中相应的活动项目连一连,就把识字与事物联系了起来,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巩固了识字的效果。再如,象形字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难以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基于此,我借助文中的插图,让学生从观察图到观察象形字,再到简化字,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增加了记忆的强度。
尽管我们反对对语言文字作支离破碎的理解,但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必须在学文中进行语言文字理解的训练。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少,因而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秋姑娘的信》时,文中“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指什么?如不结合插图,学生很可能只会联系生活里的衣服及平时的经验去理解。但是学生看图后,就明白了“裹上冬衣”指的就是在小树树干上用稻草或草绳一圈一圈的围起来给小树保暖。再如《四季》中,“雪人大肚子一挺”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通过看图中雪人的样子,便自然地做出了“挺” 的动作,这个句子便不难理解了。
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他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的是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观察、再观察”,这是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座右铭,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第三个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好》时,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两幅插图,弄清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图意,然后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先观察图中的景象,再观察图中的人物,并启发学生把看到的内容按照观察的顺序在脑海里排列起来,最后再让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姿势、神态等,不仅让人物会讲话,而且让草坪会讲话,让水会讲话,把观察引向深入,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比如一年级的绘本《小壁虎借尾巴》,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教《云房子》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人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云朵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小鸟们还会造出什么样的云房子呢?你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小鸟们造的其他云房子吗?”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
生1写道:“有的像大灯笼那样高高地挂着,有的像小蝴蝶那样轻轻地飞着;有的长长的火车,有的宽宽的大轮船;
生2写道:“有的像大蘑菇那样直直地撑着,有的像大白马那样威武地走着”……
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必须充分发挥它潜在的重要作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无声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坎特威茨Kantowitz 等著,杨治良 等译.实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利用游戏的形式,快乐识字
爱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枯燥无味的识字过程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学生喜欢的游戏引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识字的情绪,激发了自主识字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打牌识字、找找朋友、改名换姓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玩乐方式,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打牌游戏。首先让学生把学过的汉字在家长的帮助下做成字卡,然后同桌轮流出一张“牌”让对方认,如果同桌认识,则“牌”归同桌;反之,则仍归自己收起来。最后看看谁把对方的“牌”都能赢过来。又如,和学生共同创设“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的角色。我们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到“汉字王国”去和“字宝宝”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当教学《四季》一课时,在欣赏了四季的美景后,我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年四季里藏着好多‘字宝宝’,谁能找到它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了!”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字宝宝”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课文中寻找生字并认读起来。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有效地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再如,利用合体字的规律进行“找找朋友”的游戏。教师把合体字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如“玩耍”的“玩”字,先拆分成“王字旁”和“元”发下去。游戏开始,拿偏旁字卡的同学站起来说:“我是王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然后走到讲台前,另一个同学拿着卡片,边说也边往讲台走:“我是个‘元’字,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字卡对在一起,齐说:“玩,玩耍的玩。”许多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中,渐渐掌握了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学生利用这一识字规律,又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自做“识字课本”,培养学生生活中识字
识字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而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却很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教材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生活中识字。让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牌、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刊杂志都成为儿童识字的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体会收集、整理、编排的创造过程。
三、独立识字,培养学生发现规律
识字教学不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识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并掌握识字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另外,我认为应当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就会更积极地去“探索新知”,如平时学生还会用一些演示法、比较法、编儿歌、编字谜等方法识字。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多媒体课件识字,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认识“船”,有游动的小船;认识“星”,马上换成闪烁的星星。还有“转盘”“摘苹果”的游戏,学生也很感兴趣。“摘苹果”的游戏,则是让学生复习生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苹果,读对了,苹果就从树上掉下来;读错了,苹果不动。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较好。另外,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演变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演示它的发展变化,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如象形字“矛”和“盾”,多媒体出示图片和象形字,也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不仅记住了汉字,还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生动有趣。
五、引导学生无意识字,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仅特别爱听故事、还爱讲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讲故事时练习使用,把识字教学寓于有意无意之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随手把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字形又不怎么复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对一些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还适时适度地作一些比较。在学生看书的时候,教师不忘提醒学生注意看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它在故事中组成了什么新词,看到后把它告诉同学或老师。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意的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所以,本人认为了解摸清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有意义的。其特点是:
1.父母外出打工多,留守学生多,父母与学校、学生交流机会少,督促机会少。
2.有些父母对学生学习不重视,认为读书无用,可读可不读,没有什么影响。
3.有些父母是有心无力,为了生计奔波,没有精力辅导孩子。
4.农村学生见识窄,课外阅读刊物没有,上网没有,受家庭经济影响。
5.学生的老一辈大多是文化较低,没有监管、辅导能力,缺少语言沟通和积累。
6.学生第一次练习试写日记,存在畏惧、害怕、不敢写的心理障碍。
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师首先要摒弃这种认为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而放弃指导学习写作的错误观点。农村学生经过学前班、一年级的学习,口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学会了拼音、识了不少的字,能够阅读课文,这就为二年级写入门日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从二年级开始,本人就指导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要让他们从写单词到要写成句子、写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完整的一句话、或一件事,这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做到的。除了要有一个好的指导方法外,还要学生们多写、多练,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把入门日记写好。那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入门日记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留守学生需要老师特别的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清除他们心中的障碍是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这对于见闻少、语言积累少的农村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二、引导学生入好门
学生开始学写日记,却不知从何下笔,所以最初的指导要非常具体。本人收集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日记读给学生听。为了便于看懂、写得出来,选读的日记应该是简短的,开始是从模仿做起,找一些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把所说的话写出来。要完成这一个过度阶段,我们就要从模仿典型图案开始练习写,逐步把别人的东西融会变为写出自己的。总之一开始就是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二句话写出来。例如:一位学生写道:“今天放学回到家,我去河边洗菜,回来后,妈妈很高兴。”尽管就这些,但是是他独立写的,就应该肯定。对于刚入门学写日记的学生来说,这种按照自然顺序写的日记,正是最基础训练。
三、培养兴趣,指导筛选题材
兴趣,题材是我们写好日记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题材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也就是包括个人的生活、学习。为此,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有针对性提示习作题目、内容、变样地以实物、谜语、故事、图画、情境出现,激发学生写日记兴趣。其次在讲解学生日记时,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给予充分的肯定。
2.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每个人每天经历的事情很多,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好事、有坏事、也有稀奇的、更有平常的,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用好。
3.从四季景物变化中捕捉。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的风景让人赞叹,然而学生对此都是感受不多、不深。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我就注意抓住四季特点,指导学生观察,感受四季不同之美。
4.从天气变化来捕捉。风霜雨雪、闪电白云,也是写日记的好素材。春雨、雷雨、阵雨就各不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提高洞察力。我常抓住瞬间,指导学生细细体会、大胆想象。
5.从活动中捕捉。告诉学生,不仅是班级活动、学校活动都可以写入日记,同学自己的活动天天都有、天天不同,也都是写日记的内容。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捕捉好素材。
四、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多写,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对农村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多读、多练、多写,而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不强,往往是粗线条的浮于表面的观察。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更贴近自然,有很多美的题材可以写,学生缺乏的只是生活的观察力。这就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锐触觉。为此,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
1.按顺序观察。如:按时间、空间顺序观察从外到里,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先到后等。
2.对比观察。比较才能明白、理解。如春雨和雷阵雨的不同,白云与乌云的不同,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观察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可长,无话可短,关键是要留心观察,有随时记录的意识,从最简单的开始,鼓励学生多练多写。
关键词:农村小学 小学生课内外阅读 培养兴趣
随着课改的深入,各小学也正逐步开展课外阅读,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娱乐工具只有电视,家长没有让小孩子上学前读书的意识,上学前学生读书是个空白。上学后,虽然老师也强调要他们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阅读环境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其次,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室,由于师资比较缺乏也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教师也不能提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有没有课外阅读兴趣将决定一个人获取智慧的能力,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课外阅读的兴趣应该从小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培养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一年级学生运用入学前学会的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为有效。
一年级一至六周是拼音教学,农村学生识字量很少,没有办法进行阅读教学。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学前都学了一些儿歌,于是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同学们一同在操场上进行“当小老师”的游戏。刚开始我让大家在同学面前背诵自己知道的儿歌,没有同学大胆站出来背诵,我给他们做示范,并鼓励胆子大些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教儿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儿童都很崇拜老师,为了自己能当小老师,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儿歌。到第六周拼音学完了,学生已经能读一些简单的拼音读本,我也发现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做起了小老师的游戏,并且对这游戏乐此不疲。
一学期下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几十首儿歌。其次,把游戏、表演、比赛、绘画、唱歌等多种形式带进课堂,吸引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参与,让每位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养成课后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
二、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在教学中,我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让全班同学分享他们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平时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如: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活动、词语接龙、认字擂台赛、我说的比你好等活动,活动后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多读书。
三、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堂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最佳平台。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可以把孩子们带入到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也可以把孩子引入到起伏跌宕的情境中,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如学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在战争中和小英雄们的事迹。并让学生们去找一找时期英雄的故事。小朋友就找来了《在花山》、《难忘的泼水节》、《邓妈妈补睡衣》、《小英雄雨来》等文章,学生能读的让他们自己读来读,学生不能读的老师给他们读。学了古诗《春晓》后,我进行了“我会背古诗”的活动,鼓励学生课外寻找阅读的快乐。
四、通过教师引导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我的选择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孩子们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老师有声有色地跟学生一起读 《七个小矮人》,并做简要的解释,学生马上就会捧着 《七个小矮人》读起来,比老师还快走一步。
五、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而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外地打工,空闲时间或者看电视,或者打牌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
1.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季节的课文,就大量地扩充关于不同季节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一年四季的认识也深刻了。
秋风习习,秋高气爽,兴华学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校级公开课听评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各位授课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呈现了一节节各具特色,不拘一格的课堂,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在迷人的画面中,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解读文本,感受文本传达的情意,真是大有收获!现将本次活动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
一、课件制作精心,紧扣文本主题,那精彩的画面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活泼,有的优美,有的惨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听陈薇老师的《巨人的花园》时,开首的几张唯美至极的四季图画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课文中描述的魅力花园中;在听陈清华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最后出示的有关灾难来临时,父亲如何救护子女的惨烈场景,再加上老师深情款款的解说,让在场的每一位无不潸然泪下!在听刘健老师的《鲸》时,几张有关青岛极地海洋馆的海洋生物的图片那么直观那么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孩子们对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有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让人潸然泪下。比如张文静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张老师的语言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整堂课都使人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浓浓气氛当中,让人留恋,让人回味!在出示伯牙来到故地不见知音时的短歌一首, 老师至情至深的朗读再加上凄美的音乐,仿佛我们也来到了这片天地,让人不免心怀感伤,悲从心来。再比如全自珍老师的《桂花雨》,整节课有浓浓的花香,有迷人的美景,有优美的诗歌,,有醉人的音乐,有生动形象的煽情语言,还有浓浓的思乡情,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爱的熏陶。
三、游戏的穿插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同时也放松了孩子们疲惫紧张的神经。这在一年级的课堂中表现极为突出。
另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房老师的一堂读书交流会,她站在一个相当高的理论高度,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新型的别具特色的意义深远的公开课,有读书益处的传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还有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其说给孩子上了一堂好课,不如说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宝贵机会,真是太棒了!
当然再好的课也有它自身的缺点,我们在听完每一节后都会做认真地评课,扬长避短,多多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争取让各自的教学水平有更快的提高,感谢这些辛勤而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提供这么多学习的机会!我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小学生“作文难,难作文,一见作文头就痛”成了他们的同感。笔者跟四年级学生聊天时,部分同学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但就是怕写作文。”思考学生的问题,发现习作难的学生无外乎读书少,积累素材有限,观察不细致,想象不丰富,练习起步迟等。
做好素材积累要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做好素材的积累,就要从读书开始。多读多练是写好作文的“诀窍”。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
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按孩子们的年龄阶段提供适合学龄儿童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读书中开阔视野,汲取习作素材。而作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同时,老师依据课本教学要求,按照课文后面要求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学生掌握了优美的好词佳句,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笔者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对身体发育成长有利的课外读物,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刊读物,如《小龙人报》《小学生拼音报》《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书读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进行读、背,记在心中,加强体会,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实践证明,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就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使作文如行云流水。
写作的源头是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在哪里呢?观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既要能观察,还要会观察。一是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事和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星空、风、云、雷、电等景象的变化;鸟、狗、猫、虫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向往观察事物的激情。二是选择不同视角,探寻独到特征。既要看到别人能发现之处,想到别人能想到之处,又要看到别人发现不到之处,想别人想不到之处。三是把握全面,重点细节。观察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观察,把握事物特征,使观察生活化、具体化。四是小结发现,张扬个性。在学生分散观察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观察结果。相互交流、补充细节,组织多次观察。这样举一反三的观察得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学校》习作时,笔者先提出了观察要求:观察有序,突出特点。抓住重点的1至2个观察点详细看、不同的位置看;粗略看其余的观察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的空间位置,按观察顺序的重点交流校门、教学楼、花园、操场等几个观察点,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做有次序的简单记录,达成“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校的写作便成为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内容具体,叙述有条理、有详略、有重点。
习作训练要提前做铺垫
语文教材编写要求“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才写”。于是,有的教师认为作文应该从三年级抓起。在任教三年级语文课后,笔者深深感到:在小学低段就不能忽视作文的教学,我们要早起步、低起点。其实,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习作的最基本的训练,比如,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够把简单的几幅图编成一个情节基本完整的故事讲出来,甚至能够写出来。要求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开始,使得学生慢慢的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一些简单的技巧和写作的格式,为以后作文习作提前做准备。早起步,早练习,早见闻,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可以写日记、周记),让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提前享受习作进步的乐趣,发挥多读、早练、多写等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并多鼓励。学生年龄小,上进心、荣誉感非常强,教师的鼓励更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点燃他们这一心理火炬,多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就能提高。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充分肯定。在习作发展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习作成果,如此学生的习作才会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