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介绍一种事物

介绍一种事物

时间:2023-05-30 10:4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介绍一种事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介绍一种事物

第1篇

1、我的写字台上,有盏精致的小台灯。台灯有一尺多高,看上去真是玲珑雅致,美观大方。 这是爸爸出差时买回来的。它的灯座是绿色的,接近灯座凸起的地方,凿了一个圆洞,电线就从这儿穿进去。灯头,灯杆粗细适中,色彩调和雅致,造型雍容大方。

2、灯杆上雕刻着两条鱼,上面的一条鱼,眼睛望着远处,像是在看着什么东西,思考着什么问题;下面一条鱼,眼睛望着它的伙伴,好像在问:“你看见什么,能告诉我吗?”小台灯发出美妙的、柔和的绿色光线。灯罩边上有如用绸子扎过的花边,罩面上有四幅优美的图画,其中一幅是翠竹。竹节粗壮,叶绿枝繁,让人一看顿时觉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3、其他三幅是花鸟画,这些花姿态美丽,鲜艳夺目,为台灯增添了不少色彩。 这盏小台灯静静地蹲在写字台上,为我们照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说明文;对象;顺序;方法;语言

说明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也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它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那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同学们怎么样才能把它写好呢?我根据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把它归纳为“四抓”。

一、抓说明对象

所谓抓对象,就是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个性)。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在介绍赵州桥时不但介绍了他的地理位置、雄伟的外观,而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它的构造原理以及它的历史价值。这样就把赵州桥的特征介绍的比较全面,也使读者对这座古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可如何才能掌握事物的这些特征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而且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事物的特征。

二、抓说明顺序

我们平时做什么事情都要求有条理,当然写说明文也不例外。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作者要清楚说明具体事物时是按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内到外还是由主到次的顺序写,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样才能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种说明顺序交叉使用的现象。如《中国石拱桥》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文章先谈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这样写既介绍了我国石拱桥的特征又符合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此可见我们在考虑运用何种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说明文写的更好。

三、抓说明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做事情总喜欢讲究方法,因为方法得当可以使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文章也不例外。在写说明文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而且它也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比如要说明石拱桥的外形,作者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通过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的眼前就能呈现出石拱桥的形状了。再如,要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就说“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几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通过列数据就很好的证明了它的古老与坚固。再如在写卢沟桥的狮子时,作者写道“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就通过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把这些石狮子写的栩栩如生,同时也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要写好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得当运用确实很重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要根据要求灵活的运用。

四、抓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通俗。

语言准确: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说明文的语言要不得半点的夸张,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词语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在写赵州桥的修建年代时就写“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因为赵州桥建造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虽用了“左右”但是更体现出他在尊重事实,给我们的信息也反而更准确。

再如,作者在写道我们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时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文字中虽用了表示约数的“大约,可能”,但是反而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3篇

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等。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与作用,首先要了解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根据材料下定义,既能考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做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都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典例分析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平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子”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可作鞣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节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

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3.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

4.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自2009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第1题,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解答时要研读第一段文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句话分别介绍的内容。参考答案:解释什么是红树林,介绍其生长环境,说明其得名原因。

第2题,此题要求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仔细阅读第二段,可以发现这段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写的,进而思考在这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红树林的“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叶片上有排盐孔;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以“胎生”方式繁殖;有密集的支柱根。

第4篇

【关键词】英语 修辞 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修辞作为英语的艺术魅力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初中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若能恰当运用,将修辞穿插于教学中,必能引人入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几个较为常见的修辞现象介绍如下:

一、Simile明喻

是常用like或as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两种基本不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表达方式为A像B。如: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就像一只歌唱的小鸟。

2.This dictionary is as broad as the sea.这本词典像海洋一样博大宽广。

二、Metaphor隐喻

和明喻是不同的,是一种进行隐藏比较的修辞手段。隐喻又称为暗喻,是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表达方式为A是B。如:

1.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She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

三、Synecdoche提喻

也称举隅法,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如:

1.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纪的牛顿。(以个体代整个类,即以Newton表示scientist科学家)

2.Outside, there is a sea of faces. 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以人体的局部代全体,即以faces表示people)

四、Pun双关

是指用同音异义或多义的词,一语双关,使语言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如:

1.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brave man.其中的grave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严肃的”(形容词),一个是“坟墓”(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除非他躺到坟墓里,才能严肃起来。

2.The pray for you today and prey on you tomorrow.其中的pray(祈祷)和prey(捕食),发音相同,外形相似。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今天为你祈祷,明天就会加害于你。

五、Personification拟人

这种修辞手法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使之人格化,加强了生动趣味性。如:

1.The wind singing to wake up the sleeping earth.风儿轻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Autumn a steady pace slowly came to us.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六、Hyperbole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过激的言词,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达到强调的效果。如:

1.My blood froze. 我的血液都凝固了。

2.Thank you a thousand. 千恩万谢。

七、Onomatopoeia拟声

是模仿自然界中非语言的声音,其发音和所描写的事物声音相似,使语音显得生动,富有表现力。如:

1.Her heart went pit?鄄a?鄄pat. 她的心扑通扑通地跳。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空空如也,咕噜咕噜地叫。

八、Rhetorical repetition叠言

这种修辞手法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将相同的结构,相同意义的词组成的句子重叠使用,以增强语气和气量。如:

1.It must be created by the blood and the work of all of us who believe in the future, who believe in man and his glorious man?鄄made destiny. 它必须用我们这些对于未来、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自己创造的伟大命运具有信心的人的鲜血和汗水去创造。

2.Because good technique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means more quickly?鄄cured patients, less pain, less discomfort, less death, less disease and less deformity. 因为优良的医疗技术和外科手术意味着更快地治疗病人,更少痛苦,更少死亡,更少疾病和更少残废。

九、Irony讽刺

是指是含蓄的褒义词来表示其反面的意义,从而达到使本义更加幽默,更加讽刺的效果。如:

Well, of course, I knew that gentlemen like you carry only large notes. 啊,当然,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票子。(店员这句话意在讽刺这位穿着破烂的顾客:像你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大票子呢?名为“gentlemen”,实则“large notes”而已)

其实英语的修辞方法还有很多,以上所介绍的九种在初中英语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学中虽不要求讲得很深,但给学生作较为浅显的介绍,将修辞所带来的幽默诙谐用于活跃课堂氛围,对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茅云飞.初中英语修辞教学的探讨[J].华章,2001(7):181.

第5篇

关键词:事理说明文 逻辑顺序

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如何写好事理说明文呢?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事理的说明对象

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中国石拱桥》,从题目可以看出,它要介绍的对象是中国的石拱桥,并不需要我们阐明什么深刻道理,只需将它们的特点说明即可,是事物说明文。而《奇妙的克隆》从标题可以知道,文章必须给我们讲解清楚克隆技术的本质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将带来的影响几个问题。它向我们阐明的是一种事理,是事理说明文。

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即解说的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即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即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二、掌握说明的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材料,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所以在写事理说明文时,我们必须将文章思路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保持一致,才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结构顺序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组织全文的。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三、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1.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无动于衷?”(《生物入侵者》)这里的数据具体说明了“生物入侵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2.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大自然的语言》第五段从反面举例子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1962年北京的物候比1961年迟10天左右,但农业生产仍是按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3.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逐类加以说明,叫分类别。如《大自然的语言》,在讲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就从纬度、经度、高下等方面进行分类说明。

4.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奇妙的克隆》中“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1、2段就对中外科学实验进行了比较,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5.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如“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运动。”(《恐龙无处不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使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第6篇

比喻,增加语言形象美

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使事物形象、生动起来。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更细致,如一位同学写的片段:

“弟弟的手可真怪,瞧,刚刚还像胶笋般白嫩,一转眼,就成了几根小炭棒,”

用“胶笋”来比喻“弟弟的手”,写出了小手的白嫩,用“炭棒”来比喻“弟弟的手”,突出小手的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弟弟的可爱,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拟人,散发话言灵性美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这样一来,本来不具生命或不具思想的物就如同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语言也会更具灵性美。

那拟人手法如何运片于作文当巾呢?其实很简单,就像电话故事、动画片一样,石头能说话,小树会争论,花儿会比美……只要你把事物!与作人,给它说话、吃饭、唱歌的本领,ij=:它们也有喜怒和哀乐,拟人手法就用了, 如有个同学写他家的小乌龟:

“早上,我去看小乌龟,只见它蹬了蹬小腿,又伸了伸脖子,做起了健美操,一边做一边打着哈欠,惬意极了”

读完这个片段,你是不是觉得这只边打哈欠边做操的小乌龟可爱至极呢?这就要归功于拟人手法的运用。

排比,彰显语言结构美

所谓排比,即用三个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一位同学的作文这样写道:

“我喜欢笑,因为我很幸福,若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会说:‘幸福是爸爸严厉的目光,幸福是妈妈温柔的叮嘱:幸福是老师谆谆的教诲,幸福是我现在的拥有。

这个排比句,写出了作者对幸福的理解,读来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彰显语言的结构美。

第7篇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说明文,那么,什么是说明文呢?我们又该怎么写好说明文呢?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科学的说明。说明文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说明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接受,而枯燥乏味、条理不清的文章,怎么能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呢?所以,写说明文除基本要求如准确、简明外,还要讲究生动形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少同学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写说明文应该不带任何感彩。其实不然,如果你能把说明对象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去对待,你介绍它,就犹如介绍你的一个朋友一样,你说,这样去写文章,你还会感到困难吗?

所以,我们要写好说明文,必须首先从感情上入手。对说明对象赋予自己强烈的情感,这样,读者读来就会感觉亲切,仿佛是在听一位陌生朋友的自我介绍。其次,就是要把自己拟物化,即自己在写说明文时不要把自己当作常规的“人”,而要把自己当作被说明的对象的“物”,并以物为角色,体会一下它们的特征有些什么优势,体会一下它们假设要自我介绍该如何找到突破口。最后,我们还需要讲究说明的“艺术”,如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等。在教材中,我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不少说明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说明的语言上进行挖掘,比如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记叙、描写和抒情,其实也可以用在写说明文上。当然,说明中的生动形象与记叙、抒情中的生动形象是有原则区别的,记叙文的生动形象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通过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而说明文的生动形象只是为了把说明对象描述得更通俗、更浅显、更容易懂。我们要在文章中体现我们的思想感情,但表达思想感情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目的是让读者看得更明白,更爱看。

初学说明文写作的同学往往比较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对说明对象的特性把握不准确,说明目的不明确,缺乏对事物需要说明的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思考。具体表现是,对事物的某方面进行说明的时候,文章没有紧紧围绕该方面的特征来写,致使这方面的特征不清晰,不突出。二是对事物的特征说明不清楚,主要体现在说明顺序不清晰,说明方法不恰当。有的同学在说明事物特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会不讲究说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说,或者事物的一个方面还没说清楚又去说另一个方面,结果使得哪一个方面也没有说清楚。想要写好说明文,同学们要牢记五点:第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第二,要选好说明角度;第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第四,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第五,运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

第8篇

1.辨析说明对象及特征

(2012・甘肃兰州) 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下”“左”“右”,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⑤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⑥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

⑦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

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以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以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有:①看标题;②看首尾段;③看关键词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④逐段分析内容,然后归纳小结。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①能识别同伴脸孔的纸巢蜂。②能认识同伴、分辨方向、适应环境的昆虫。

本文介绍了纸巢蜂、厚结猛蚁、蜜蜂、黄獠蚁等昆虫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具体介绍某一种昆虫的特性,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应是“昆虫”。错例中对这类昆虫的特征的概括并不准确,错例①只是概括了纸巢蜂的特别之处,错例②虽然说出了文中列举昆虫的具体特征,但是并没有概括出这类昆虫的一般特征。另外作为标题也不够简洁。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我们可以根据最后一段得知昆虫并不是愚蠢和低劣的这一事理,从而得出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有智力或学习倾向”。

①昆虫并不弱智。 ②昆虫是有智力的。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012・河南)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④在低海拔地区,尽管条件优越,但岳桦竞争不过云杉、冷杉等,只呈零星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岳桦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并在海拔1700米、2100米处形成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岳桦林带,几乎为纯林。当海拔高于2100米,由于受风、雪等因素的影响,岳桦以斑块状分布于高山苔原带。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

(5)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了……的……特点。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8)引资料:增强文章说服力。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一般是:本句(段)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举例子和列数字,具体形象,科学准确。

首先,说明方法判断有误,选段列举云杉、冷杉等例子是为了与岳桦进行比较,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其次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①作比较。把岳桦与云杉、冷杉等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②列数字。用“1700米、2100米”准确地说明适合岳桦生长的海拔高度。③摹状貌。用“斑块状”形象地说明岳桦在高山苔原带的分布状态。(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3.把握说明文的顺序

(2012・四川成都)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有条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地依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多用来说明建筑物。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多用逻辑顺序。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先说明了椅子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再说明了椅子的出现对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的影响。段落之间有着内在的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只是分层概括了段意,没有说出具体的说明顺序。

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

4.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012・重庆)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为其基本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解释字面意思,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如“××”词修饰或限制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其次要说明这类词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等。

有时作者为了让说明文更能吸引读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解答时要扣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或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1)“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败家”一词表达生动形象。

只写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笼而统之,缺少对词语的解释和作用的分析,没有结合原句具体分析。

(1)“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的风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败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氧抗坏血酸。

5.探究材料链接题

(2012・浙江衢州)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案例中王阿姨的做法有哪些错误。

【案例回放】王阿姨出现了头痛、发烧等症状,经医生检查,她患的是流行性感冒,因为家里还有阿莫西林和头孢氨苄胶囊,她就自行服用了这些药。

④就患者而言,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病症有效,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严遵医嘱:不能同时服用几种抗生素类药物;不能随意改变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引发肠胃不适,间隔太久则药物对细菌的抵抗力会减弱。

【链接材料】

感冒是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还有更复杂的。病毒是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的80%是由病毒引起的,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

材料链接题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经典考题,材料内容通常是对原文内容的补充、印证、拓展。判断材料与原文的关系时,首先要准确概括材料内容,然后在原文中寻找与之照应的句子和内容,建立材料与文章之间的联系。

①缺乏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②没能严遵医嘱。

第9篇

内容摘要:下定义和作诠释是说明类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本文从内容、格式、语言等三个方面,对其作了详细区别,以帮助学生切实辨别与使用。

关键词:说明 下定义 作诠释 内容 格式 语言

说明文是与记叙文、议论文并列的三大文体之一,也是中学阶段重点学习的文体之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下定义和作诠释是说明类文章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可以说不了解这两种说明方法,就无法学好说明文。但是下定义和作诠释又偏偏有不少相似之处,所以在阅读与写作中常常有人会把它们认错或用错。因此,教学中,应认真仔细地加以区别,以帮助学生切实辨别下定义与作诠释。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所谓作诠释,就是从一个侧面就概念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要区别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内容上区别。下定义是一种严谨的说明方法,它必须对概念的全部内涵加以揭示,以保障读者对该概念有个完整准确的把握;而作诠释则是一种相对灵活的说明方法,它一般只是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让读者对该概念有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即可。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中对“书目”这个概念,进行了这样的说明:“书目是一种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这段话从内容、编排方式、用途和性质四方面对书目的全部内涵作了揭示,非常严谨全面,用的是下定义的方法,读者根据这个定义对“书目”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如果只需对书目部分内涵加以揭示,那就可以从许多方面去说明,如可以说“书目是一种工具书”,还可以说“书目是用以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况的”等等,这都只是作诠释,让读者从某个方面去了解“书目”这个概念。

二.从格式上区别。下定义比较严格固定,作诠释比较灵活随意。下定义常用的格式是“甲是(什么样的)乙”。其中“甲”是被定义的种概念,“乙”则是能包容“甲”这一类事物的一个属概念,包括种差和邻近属概念。所谓“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所谓“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例如,民歌是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在这个定义中,“诗歌”是邻近属概念。“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的、劳动人民创作的”是民歌和其他诗歌的本质差别,即种差。再如“书目(甲)是(什么样)的工具书(乙)”,“泥石流(甲)是(什么样的)流动浆体(乙)”。要使“是”的前后对等,“乙”前一定要有限制性语言,以揭示甲的特征,将甲与其他同属乙的事物区别开。如前文对“书目”下定义,一定要指出“书目”是什么样的工具书。作诠释,则没有这么严格的格式要求,它只是根据写文章的需要,对概念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说明即可,至于句式特点因文而异,机动灵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定义不能比喻,虽然比喻也 构成了“甲是(什么样的)乙”的格式。因为定义应该提示概念的内涵,用比喻涌过到这个目的。如“书目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知识就是力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虽然都构成了下定义的格式,而且很形象,但“钥匙”“力量”“工程师”都是喻体,而不是邻近属概念,不能反映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因此不属于下定义。

三.从语言上区别。下定义必须简练概括,作诠释可以详细具体。有时根据需要,在作诠释时也可能涉及概念的全部内涵,但其语言表述一定比下定义详尽、通俗,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对“泥石流”作诠释:“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这里用了96个字,如若改用下定义法,只用40多字就够了。

至于何时用下定义,何时用作诠释,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注意文体。在一般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中,要对一个概念(事物)作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介绍,一般用下定义的方法;而在一般文体中则只需用作诠释的方法。因科学考察报告《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属于记叙性说明文,所以文中对“流石流”的解说选用了作诠释的方法,而没有用下定义的方法。其次要看客观需要。如果文中只需说明或强调某事物的某种特征,则只需作诠释而不需下定义而旁及该事物的其他特征。如果文中需要对事物作具体、形象的介绍,也不必为下定义的格式所限,只管作诠释便是。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

第10篇

一、锁定说明对象

说明文从说明对象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建筑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生物、序言。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说明要点包括名称、方位、规模、布局、结构、历史变革、价值等;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的说明要点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特征、性质、发展变化、益害或用途等;生物的说明要点是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特征、饲养或培育、益害等;序言的说明要点是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的评价等。应当说明的是文章对各个要点的说明并不是等量齐观的。文章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一个事物或事理的说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理解“说明对象”的概念既应该宏观把握,又应该微观分析。

《鲤鱼》一课介绍了鲤鱼的体形特点、外部结构、辅助运动器官鳍的作用、辅助呼吸器官鳔的作用、感觉器官眼、耳的功用,另外还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鲤鱼的生活习性和繁衍生长的状况,随后介绍了判断鲤鱼年龄的简便的方法,最后以鲤鱼有触须和变色的异常性,推测了人们把它当作神物的原因。文章的说明对象是鲤鱼,“体形特点”、“外部结构”等这些说明要点与“鲤鱼”这一说明对象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说明对象不仅要研究整体的说明对象,更应该注重说明要点,这是作为“小”的说明对象出现的,对“小”的说明对象的说明才构成了对整个事物的完整介绍。例如,法国法布尔《蟋蟀》一文第八自然段“蟋蟀的右鞘翅除了裹住侧面的皱襞外,几乎全部覆盖在左鞘翅上,这与我们所见到的绿蚱蜢、螽斯、距螽以及它们的近亲完全相反。“蟋蟀是右撇子”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既不是蟋蟀,也不足右鞘翅,更不是左鞘翅,而是皱襞。

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第五自然段,“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树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的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这部分的说明对象分别是装饰花纹、花圈、碑顶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锁定说明对象是分析说明对象特征的基础,这里涉及到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和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特征的问题。《松鼠》中说明对象是松鼠,它的总体特征是漂亮、驯良、乖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首先,文章写作的要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总体特征而展开的;其次,总体特征不是这一事物区别另外一个事物的标志。广州纪念碑同样巍峨,同样雄伟,同样庄严,而邻居家的看家狗也同样漂亮,同样驯良,同样乖巧。一模一样的建筑物的区别可能只是位置和建造的时间不同。因此,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分析文章“小”的说明对象入手。例如:“碑身四周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这里的说明对象是“纪念碑周围的汉白玉栏杆”,它的特征是“美观朴素,洁白耀眼”。在这里,作者用“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同所要说明的对象作比较,这表明“天安门前的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也有“美观朴素,洁白耀眼”的特点。分析一个事物以及一个事物的特征,它体现在每一个组成整个说明对象的“小”的说明对象的“小”的特征上面,这些“小”的特征的总和体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清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判断说明顺序的基础

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指说明对象的空间发生了转移和变化。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逻辑是人们的思维规律,以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规律为序,就是逻辑顺序。比如袜子通常情况下是穿在脚上的,假如有人偏偏戴在头上,人们便觉得别扭。这就是不符合逻辑。周建人的《蜘蛛》一文以一则“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引出说明对象。然后用六个自然段介绍了蜘蛛的捕食、身体结构、生活中对蛛丝的利用、科研中对蛛丝的利用,最后简略介绍了不织网的蜘蛛。首先,我们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即织网的蜘蛛和不织网的蜘蛛,前者是作者重点介绍的,后者是作者次要介绍的。所以文章从整体上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其次,前半部分的捕食与织网、身体结构以及人们对蛛丝的利用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捕食是现象,身体结构是本质,这里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介绍捕食的呢?作者分了五种情况,所根据的是蜘蛛捕食对象的难易程度,顺序井然。

四、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是检验说明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清楚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和各式各样的说明方法的唯一目的就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对说明文语言和说明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的唯一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说清楚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现在文章的语句是怎样运用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的。如果站在语法的角度上,就是着重分析句子结构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三者又以定语和状语为主。例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最大”一词准确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规模大。“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亲自起草、亲笔书写的碑文……”,“亲自”和“亲笔”二词准确地强调了碑文的价值高。

第11篇

与记叙文有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顺序相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都采用了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以具体事例或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分析逻辑顺序:

一、由一般到特殊(具体)。如从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概括)、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说到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具体)。

二、由整体到局部。如介绍赵州桥时先说“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这是整体的介绍,再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为局部的说明。

三、由先到后。如由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说起,依次说到建于公元605年左右的赵州桥、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的卢沟桥及建于1961年的长江大桥。这同时又是按时间顺序来说明的。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分析空间顺序:

本文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并依次作了介绍,顺带说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说完“前朝”,然后继续向北,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

本文空间顺序的特点鲜明:

一、描写建筑物时观察点不同。(1)移步换景,就是随着观察者的走动变换描写的对象。如作者按参观所走的路线,由外入内,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从南到北,以中间带两边,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2)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固定的位置朝不同的方向看。如:“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

二、介绍行踪变化时善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如“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

三、交代各个建筑物位置时运用方位词。如“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等。

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可采用时间顺序。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空间顺序。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延伸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大家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能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

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第12篇

一谈到说明文,师生都感到郁闷不堪。因为说明文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流光溢彩的具体画面,没有触动心灵的个人情愫。有的只是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云里雾里的天文数字,毫无生气与活力的平实言语。所以,遇到说明文单元,教师们总是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通过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结构、类别、关系、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使读者了解某一实物或明了某一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提到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点,毫无文学性可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样就导致学生在答题时许多地方都不规范,处处扣分也很难避免。借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谈几点自我的教学见解,与大方之家共勉。

1.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理论知识

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目的;3、说明文的分类;4、说明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7、说明对象及其特征;8、说明文结构;9、中心句与支撑句。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说明文和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中所涉题型有效进行说明文阅读实际训练

说明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性还是相当强的,只要把答题方法的共性告诉学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我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归纳答题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题技巧的共性总结出来,印发给学生进行读记,学生读记好后,再配合一些题目训练一下就好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举一些我给学生印发的答题共性:

2.1 说明顺序是说明文考试的知识点之一,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例如《核舟记》,在开头总说之后,便依中舱、船头、船背一个个部位次第说来,头绪清晰。《看云识天气》则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万紫千红的花》,说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虫的关系,花和人们的关系,这种先后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语言》,按“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按照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缩微图书。

2.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3 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2.4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只要把握以上几点,学生会认真参与到说明文课堂里来的,从而提高自己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