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植培训

种植培训

时间:2023-05-30 10:4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种植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种植培训

第1篇

制定培训计划,组建师资队伍

为了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街道办发文,成立由街道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副主任为组长,农村成人学校校长、朱门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成校校长、朱门社区主任挂帅的培训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一系列管理制度。

学校组建了一支以教材编写专家组为班底的核心师资队伍,聘请金陵科技学院毕兆东教授和社区农业主任王寿荣作为兼职技术教员,成立了一支既符合学历和专业要求,又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厚实的实践经验的校级讲师团,保证了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大大提升了菜农的种菜技能和综合素质。

面向培训对象,充实培训内容

由于培训对象侧重基层,除了社区农业主任和少数技术人员外,有90%是直接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菜农,讲师团结合学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技术需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指导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培训计划,教材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真正将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农民手中。

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社区300多亩春季大棚茬口生产中,番茄、黄瓜和辣椒的生产面积占到70%左右。从2011年开始,聘请市区级专家技术人员对春季大棚相应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校级讲师团成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将种植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时间紧贴农时。比如,大棚番茄、黄瓜的播种期一般在二月底至三月底,培训就选择在2月中下旬,使农民在生产前就可以受到系统的培训,并向农户发放培训资料,巩固培训成果,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生产中去,减少了遗忘,提高了培训效果。在蔬菜换季时,聘请市讲师团毕教授开设换季蔬菜种植技术的讲座,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完善培训过程,满足群众需求

由于土地征收后,许多农民转为菜农,他们亟需技术,更缺乏领头雁。我们实施了“三培双带”工程,即,强化对大户、示范户、辐射户的培训,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户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以“传帮带”的形式,吸纳众多菜农参与培训,培养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培训组成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进行走访调研,了解菜农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求得在培训内容、方法上满足他们的愿望,提高培训的实效。

江宁区五朵金花之一的朱门农家,其餐饮业主蔬菜需求主要以自产为主,对他们的培训,力求做到采购蔬菜不出户,且彰显农家蔬菜特色。因此,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与试验、示范相结合,除了技术培训外,成人学校安排了4个大棚番茄、黄瓜高产高效示范点,并在播种、定植、开花坐果、果实膨大、采收贮存等关键时期组织农民进行技术观摩,巩固培训效果。另外,建立了2个试验点,开展适宜品种、适宜播期、适宜密度等试验工作,进行技术总结和探索,实现试验、示范、观摩培训的有机结合。

促进培训实效,提高农户收益

项目培训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带动了一部分农民从事运输、加工、营销、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蔬菜基地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各类绿色蔬菜有效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优质、营养、安全蔬菜的需求,蔬菜平价超市的开张,提升了本社区蔬菜的自给率,尤其是淡季供应,有效抑制蔬菜价格的涨幅。随着种植规模扩大,销售渠道还会延伸,辐射到周边蔬菜市场供应,满足更大市场需求。

两年里,我们不断推广新品种,以“干着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理念开展推广工作,推广的品种有:苏椒、杭椒等辣椒系列;765—茄子;苏青4号丝瓜;反季节蔬菜西红柿、新品种黄瓜、豇豆等。这些新品种产量高,西红柿亩产高达5000公斤以上,辣椒亩产超过1500公斤。去年冬春早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茄子、辣椒、瓜类、豆类产品比常规露地蔬菜提前上市一个月左右,而且去年四五月间蔬菜价格一路走高,给菜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挽回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不断植入新技术,如“大棚+小拱棚”冬季育苗技信,便捷、有效、省时、省力;多品种蔬菜套种技术,节省了土地资源;马铃薯免耕栽培模式运用,既解决了秋季稻草秸秆的有效利用,节约种植成本,还提高了种植效益,据测算,正常情况下马铃薯种植的效益是常规麦油的4—6倍,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种植效益的最大化。讲师团的毕教授还两次为菜农讲解如何防治病虫害,并深入现场察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训后,学员们普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三名典型学员为例:培训前,种菜大户唐金喜种植面积145亩,特色蔬菜有豇豆、茄子、丝瓜、黄瓜等,2010年,保本略亏;培训后的2011年,每亩净增500元左右,纯收入增加72500元;培训后的2012年,每亩估计增收700元左右,纯收入将增加101000元。虽然利润不多,但每年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示范户方家明,种植面积6亩,主要特色是育苗、蒿子,培训前的2010年,保本微利,每亩纯收入6000元,3亩共18000元;2011年,通过培训,降低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7000元左右,3亩共21000元;2012年,扩大种植面积至6亩,通过培训,再降生产成本,并且营销出路开阔,减少了零售时间,降低了营销成本,每亩纯收入8000元左右,6亩共收入40000多元。辐射户汪忠友,荷花社区人,种植面积2亩,特色有西红柿、辣椒和花菜,培训前,毛收入5万元,净收入3万元,共需180个工日;2011年,通过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只需150工日,毛收入6万元,净收入4万元;2012年,培训后,再减用工人次,只须130工日左右,毛收入6万多元,净收入约4.5万元。

第2篇

在二00四年里,我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自治区“1234610”工作思路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2236”工作计划,结合我镇实际,积极开展农民实用科技种养技术、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使广大农民掌握好科技种养技术,加快我镇农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得实惠。

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一年来,我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山区村的农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上马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等优势产业。

(一)玉桂、八角、中草药种植迈出良好的步伐

我镇寮田、黄沙、大锦、垌尾、山心等村群众有多年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习惯,镇党委、政府就抓住这几个村的特点。2002年3月,组织了林业站技术员、专家专门对这几个村的农民进行实地培训,给他们讲解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科学种植和如何防治病害等技术,培训了群众12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这几个村的玉桂、八角、中草药材获得好收成,实现产值80多万元,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二)速生丰产林、麻竹种植成规模

我镇抢抓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麻竹这两个新兴产业的种植。围绕农民增收的目的,多次组织村(街)支书(书记)主任和群众到广东参观。在镇党委、政府帮被带的作用下,全镇农民,利用好别人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共种植麻竹7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5000多亩。其中上奇街、思英街就种植麻竹1.5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1500多亩。目前,麻竹、速生丰产林长势良好。

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养殖业是“短、平、快”的产业,我镇多年来一直扶持和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

(一)青年农民科技种养培训效果好

2002年5月,我镇组织了镇农技站、水果站技术员,邀请水果技术专家吴仁山在上奇街委会议室举行青年农民科技种养技术培训班,给青年讲述养鸡、鸭、鱼、兔和三华李、荔枝果树管理等科学技术,专家、技术员在培训中还详细地回答青年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使青年农民掌握了实用的种养技术,为发展种养业打下了务实的基础。上奇街紫坭七组的农民就创建了“塘边养兔、养猪、塘底养鱼、山上种果、果园养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产值达20多万元。

(二)牛品种改良顺利开展

我镇积极抓好牛品种改良工作。2002年4月、7月、9月,多次组织畜牧站技术员到六田、六凡、木郎村给农民上牛品改技术课,讲述牛品改的发展前景、特点,培训农民800多人。在梧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下,我镇在牛品改中投入了资金5万多元,全镇牛品改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镇牛品改共有头。

(三)年桔、杨山桔、千金桔收益显著

第3篇

【背 景】

根河市是纯国有林区,是全国60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开发建设50多年来,一直以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其它产业比重小,极其薄弱,是“独木支撑”的资源型城市。

国家对根河林区进行生态保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保工程”前期主要是逐年削减森林采伐量,后期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非林非木产业,逐步恢复林区经济,鼓励和支持适合林区特点特色种植业。根河市委、市政府积极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出了“四业并举”的发展重点,“四业”为林木产品加工业、矿产业、特色种养业和旅游业。为了加快特色种养业的发展进程,提出了加快“三个基地”建设,发展具有林区特点的特色经济、致富于民。三个基地为“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业,以狐貂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林下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

根河市好里堡街道办事处位于根河市最南端,辖区总面积2.91平方公里,总人口3964人,行政企事业单位18个,社区居委会1个,基层党支部6个,党员154名。近年来,好里堡街道党工委按照“富民增收、和谐稳定”的总体思路,不断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探索带动党员群众致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逐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辖区政治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良好局面。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林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大量的一线工人分流、下岗进入社会,辖区内下岗工人增多,群众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收入也日渐较少,困难人口和社会闲杂人员逐渐增多,给社会增加了很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给辖区开展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之根河林区没有耕地、草场等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恶劣,第一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第二产业多为两头在外、成本高、竞争力差,发展艰难。根河地处我国北疆,属于偏远地区,第三产业也相对缓慢。如何解决这部分人就业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好里堡办事处充分利用“冷资源”优势,全面发展具有林区特点的黑木耳特色种植业,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找到了林区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致富于民。

【做 法】

(1) 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源为吸引,加大政策落实和投资力度,打造“富民社区”。党工委千方百计促进创业长足开展,多次召开创业富民专题会议,制定扶持和激励机制,落实相关文件政策精神,帮助居民协调筹措资金,让想创业、盼致富的人能动、肯动、行动。形成上下齐心、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扶贫资金10万元落户内蒙古根河市后,积极协调根河市妇联将这笔资金全部投入给种植户,用于扶助育林社区贫困妇女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其中有32户各获得3000元的资助,有2户各获得2000元的资助。此外,经过多方协调,好里堡党工委争取到了根河市扶贫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支持,建起了好里堡食用菌种植园区,在园区内种植黑木耳的群众无偿使用喷灌、雾化等林下种植黑木耳设施,帮助贫困妇女和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深受群众欢迎。

(2) 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用科技武装群众,丰富群众的钱袋子。加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针对居民群众缺乏科学种植技术的实际,采取内请外聘,上下联动,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培训,内请就是请当地小有名气的黑木耳种植土专家,外聘就是聘请市农水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黑龙江黑木耳种植技术人员到办事处举办专题培训。同时还采取了走出去,开启脑筋、实地取经;请进来,现场指导、互相交流等到多种方法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由于有了科学技术做保障,园区里生产的黑木耳,通过了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党员干部对党的政策、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党的建设有机地融合在经济建设中,使产业发展规范化、合同化,确保种植户利益得到保障,抛开一切顾虑放心种植,使食用菌产业在质上、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形成规模,走上市场,使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从而推动党建工作向前迈进。改变培训方式,种植黑木耳技术含量比较高,培训引导农户经营管理是能否取得收益的关键,2012年,他们改变培训方式,首先,在种植前期由办事处为黑木耳种植示范户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对黑木耳生长环境、日常管理等知识进行讲解。其次,采取跟踪问效,全程培训的措施,在黑木耳成长关键期的每一个阶段,在食用菌种植园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讲解种植知识,为种植户直接解决问题,使种植户学会技术规程。

有机黑木耳科技示范园区的黑木耳生产有了质的飞跃,园区32户种植户共种植有机黑木耳40万袋,产量达到3.5万斤,实现产值150万元。32户种植户脱贫致富,起到了典型带动的作用, 2012年,黑木耳种植大户达到了27户,种植黑木耳68万袋。

(3) 充分发挥“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成员作用,以利民食用菌合作社为平台,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推广新技术,努力促进地区富余人员再就业、人民增收。2010年,结合地区实际,党工委按照根河市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党工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将办事处划定为特色种养业党建功能区的要求,以“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核心产业为依托,通过典型引路,引领百姓致富。

为了使黑木耳种植业的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好里堡党工委借企业剥离办社会有利时机,争取到市农水局、科技局扶贫资金、科技资金150万元,用空闲的校舍筹建食用菌三级菌场,为种植户提供菌种信息,推广优良菌种;协助社员集中采购生产物资,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辖区种植大户、“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成员韩立明成立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好里堡“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黑木耳种植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为种植户们搭建了服务平台,从而使好里堡地区黑木耳种植走上了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的道路。同时,为了解决种植户销售难的问题,改变销售方式:以往黑木耳销售都是由种植户个人负责,致使部分种植户的黑木耳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种植热情。2011年,办事处想种植户之所想,帮助种植户办理加工手续,找销路,如果没有外地的收购大户,本地的企业也能消化掉。2012年,好里堡党工委积极与市就业局沟通,两家联手为辖区百姓提供免费菌种,对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培训。

第4篇

1、狠抓了蔬菜基地建设。一是围绕范集、小辛集等地,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基地建设,范集工业园区在原有基础上,又流转200多亩土地,用于建造日光温室。小辛集乡在恒丰蔬菜公司引导下,新建了9座现代标准化日光温室用于种植黄瓜、番茄。另外小涧、漆园等乡镇日光温室均有零星发展。二是重点做好白杨林场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该基地主要种植荷兰豆、甜豌豆、日本大叶菠菜等品种,产品通过超大集团江苏万昌食品公司加工出口日本,发展势头较好。三是马集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形势喜人,大棚、小拱棚、地膜等多种覆盖形式综合应用,实现早中晚熟配套,分期上市,亩效益在3000元以上,高的达到四五千元。四是食用菌生产效益显著,除双孢菇价格略有下降外,金针菇、平菇、大球盖菇等种植效益较为显著。五是积极扩大特色糯玉米种植基地,今年合作社自种和带动周边种植共3000余亩。六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种植蔬菜,我办先后帮助蔬菜合作社、种植大户、种田能手在马集、篱笆、范集、双涧、乐土等地共流转2000多亩种植甘蓝、大白菜。

2、认真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今年我办首次承担了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主要选择城西、双龙、东光、庞沟等四个蔬菜和食用菌生产专业示范村的200名蔬菜种植能手,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以期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培训目的,目前,累计集中培训9天,总培训2000人次,现场指导26次,总指导总2386人次。为做好培训工作,我办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奖惩分明。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培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认真开展蔬菜抗灾救灾工作。今年自然灾害频发,年初遇到了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6月份又先后遭受三次暴风、冰雹袭击,对蔬菜产业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灾情发生后,我办在杨兰臣主任的带领下,迅速组织人力第一时间深入蔬菜受灾最为严重的重点乡镇、重点村,并实行包保制度,调查核实灾情,及时上报灾情,指导农民开展蔬菜救灾,实行生产自救,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通过救灾,树立了菜办的形象,提升了菜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围绕蔬菜产业发展,我办认真组织人员实施在建项目,积极争取新建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提升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6、加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引导和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蔬菜种植能手和营销经纪人,实现市场和田头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展蔬菜品牌建设,已注册“马店”牌、“袁顺”牌等蔬菜品牌,丰禾园合作社、恒鑫合作社、有技蔬菜合作社等正在申请注册蔬菜品牌。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和任务,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住有利时机,再掀设施蔬菜生产新。以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发放和奖补为契机,进一步扩大范集、辛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秋延后蔬菜生产。

2、切实搞好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以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为抓手,加大蔬菜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提升蔬菜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3、认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5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农民;改进措施

设施农业即保护地栽培,是指具有相应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进行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绥中县基本情况

1.1全县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县的种植面积为15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91万亩,果园面积6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设施蔬菜产量为126万吨,产值16亿元,设施水果产量为0.1375万吨产值为1.315亿元,设施花卉为0.06万亩,产值为0.072亿元。

1.2农村劳动力情况

农村劳动力人数为28.6万人,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人数为20.2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15.6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数为9.4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75392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为51689人。

1.3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品种、产量及产值

绥中县生产经营的设施蔬菜主要有:黄瓜,种植面积约为10万亩,产量为55.7万吨,产值8.4亿元;茄子,种植面积约为5万亩,产量为28.5万吨,产值3.2亿元;辣椒,种植面积约为4.15万亩,产量为13.7万吨,产值1.8亿元;菜豆,种植面积约为1.8万亩,产量为4.5万吨,产值0.7亿元;番茄,种植面积约为0.9万亩,产量为3.6万吨,产值0.4亿元;其他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13.6万吨,产值1.36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水果主要有蓝莓、葡萄和桃,种植面积0.19万亩,产值1.315亿元;生产经营的设施花卉主要是百合花,种植面积约为0.06万亩,产量为360万支,产值为0.072亿元。

2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优先发展项目,专门出台了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文件。县政府“六项工程”、“四项工程”、“三项工程”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主要内容,整合全县农业培训机构和支农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扩建的设施农业基地作为重点支持项目;把用于设施农业的新型农机具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保证支农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县种植业设施农业已达到14.25万亩,而且近两年新增的主要是高效日光温室,涌现了一批工厂化育苗基地。2009年~2013年全县对设施小区办电支持资金就达到1800万元,新建高效日光温室2600个,新建育苗基地7个,占地1000亩。

3设施农业的培训情况

为了保证设施农业顺利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绥中县农发局针对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编写了全县设施农业技术培训计划,组织专、兼职教师,编写了培训教材;对基层技术员和农业大户进行了单独培训;对设施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专项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训重点是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做好跟踪服务。根据农民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还专门聘请了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授课。同时收集和整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农资市场信息,对农民产品销售和对农资的购买提供帮助。

4设施农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任务重

2013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8.6万人,从事家庭经营的有20.2万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有9.4万人。绥中县现在有农业技术人员150人,农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62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与设施农业发展相比明显偏低。

4.2农民基本素质低,参培积极性不高

全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家庭为主,绝大多数农户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种养习惯均停留在最初的传统模式上。大多以追求短期效益、眼前利益为目标,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想扩大规模,又受到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的制约。

4.3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目前从事设施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多以女性为主,文化程度偏低。全县农村现有从业劳动力以4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员为主。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80%以上。而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5对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的改进措施

第6篇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

乐居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乐居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乐居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乐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年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第7篇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重庆市涪陵区龙桥街道蔬菜种植户张波,他在创业中的进步,表明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再次参加创业培训,张波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次就尝到了培训的甜滋味,怎能不想再参加第二次呢;两次的培训感受不同,没有第二次的培训,也不会想到给自己的事业规划更大的未来。

第一次培训,开阔了思路

张波36岁,重庆涪陵区龙桥街道北拱社区人,之前一直在外地当菜贩。由于生意越来越难做,2007年他回家开始种蔬菜,凭着自己在贩菜中学到的一些种菜技术,张波颇有自信地种了20多亩地的蔬菜。果然,他种出的茄子、丝瓜等蔬菜很好销,这为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很快他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菜农。

2008年8月,涪陵区农广校牵头组织了首期示范创业培训班,龙桥街道推荐张波参加。培训课堂上,有多名专家和教授讲课,还有几位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培训课堂上除了传授如何开展蔬菜种植、行业的发展趋势、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等业务知识,还重点讲授了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比如创业计划书的编制、商务谈判技巧、工商扶持、相关法律知识等。

对张波而言,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除了那些非常实用的技术,还有老师们精辟的论述、企业家们的成功案例再现,尤其是后者让张波备受启发。培训结束后,他创业激情高涨,将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到了60多亩。

张波并不是盲目扩张,他根据专家的思路,对当地蔬菜市场作了深入了解和分析,认为涪陵市场上缺乏本地的优良蔬菜,而本地的菜农又缺乏专业技术。2009年,他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成立了名为“中坝”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吸纳菜农成为社员,将自己的优良品种、种植技术传播给他们,逐步做强蔬菜产业,带领更多的人发家致富。

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吸引了15户蔬菜种植户加入,每户种植面积都在20亩以上,合作社蔬菜总面积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张波就带领大家不断提升亩产效益。合作社成立以前的2007―2008年,蔬菜种植户每亩产值大都在4000~5000元,最高也没有超过7000元;合作社成立的当年,亩产值就攀升到了8000多元;到了2010年,亩产值突破了万元大关。

第二次培训,提升了管理能力

要是没有2008年那次创业培训,可能就没有中坝蔬菜合作社,张波的事业也可能仍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蔬菜种植效益也不会有这么大幅度的提升。但他也深深地感到,事业发展越快,自己的知识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愈显不足,觉得力不从心,他希望像第一次培训那样,能再有机会学习提高。

恰逢涪陵农广校2010年蔬菜专业示范性创业培训开班前夕,张波第一时间赶到龙桥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向中心主任付严培表达了非常想再次参加培训班的愿望,并说了一大堆想要参加的理由。

按往常的规定,张波已经参加过一次培训,不会再次纳入培训之列。但考虑到他求学心切,付主任答应了他的请求,张波有幸第二次参加了创业培训。

这次培训换了另外一批老师,既有高校的博士、教授,也有市级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还有本地的知名农业专家。学习的内容也更为丰富,除了创业知识,还有农资常识、引种知识、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等。

对于需要将蔬菜事业再上一个台阶的张波来说,第二次培训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扩大规模,如何规范化管理,如何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等培训内容,让他醍醐灌顶,事业发展的方向变得清晰起来。了解到一系列惠农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后,他发展的动力更大了。

培训中还向学员们推荐了涪陵绿杨溪农业园,这是一个方圆60平方公里,土地1.5万亩,按高标准农田要求投资建设的农业园,园区内的土地整治、道路修建、水利管网等基础建设已由政府相关部门提前做好;种植户可以入驻此农业园区,10亩地以上的种植户,每亩还可以得到100元的财政补贴……

农业园的好处很多,各方面的条件都更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张波惊喜不已:这不正是自己提升事业发展台阶的大好机会吗?要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合作社,和大家一起谋划将来。

通过实地考察后,种植户们陆续与农业园签订了合约,张波第一年就租地300亩,并打算未来2~3年内扩大到500亩的规模。他觉得这事很靠谱,因为现在他更懂蔬菜这个行当,更懂管理,更懂创业!张波心喜,没想到创业培训班学到的知识,这么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有专业技术,有管理能力,也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万事俱备就差行动。

谋划“飞得更高”

以前是想到哪就做到哪,出现问题临时抱佛脚,通过两次创业培训,张波有了风险意识,有了规划的概念,这些意识和概念帮助他在入园之前就做好了详细的计划,他的分析也头头是道。

首先考虑规避市场风险。品种选择人无我有,少选或尽量不选市场过剩品种。今年上半年,丝瓜、甜玉米等,只要抢好季节,提前半月上市,可卖个好价钱;下半年的白菜、萝卜等蔬菜,因受去年好行情的刺激,播种者增多,则不宜赶趟。

其次是找准发展方向,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培训,张波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把握,尤其对现代农业有了深入了解,他将发展方向定位于现代农业,希望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再次,搞好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不是简单的联系零售商,也需要系统的管理方法,才能将营销做扎实,业务发展才能上台阶。

手握实用技术与管理方法,看到农业园区里火热的劳作场景,张波憧憬着未来:要飞得更高!

第8篇

当然,最大的变化就是农牧民的思想方面,参加了职业技能教育的人对于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至少在思想上有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农牧民不再以打工务农就不用文化知识这样的陈旧思想,转变成了学习科技文化可以改变自身的生活面貌,让自己的收入获得一定的提高。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开拓了视野,为自己的子女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而开始奋斗和努力,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里开了养猪场,还有的自己做起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销售工作,有的开始种植了经济作物,改变了单一农作物的种植观念。外出打工的青年人还从外地引来了外地小商贩的经营理念,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是有着一定的连带作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就是一把希望之火,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的一个起步。

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法

1.培训人数少

虽然政府今年来对于农牧民职业技能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先关的工作也相继开展,但是每年参加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人还是较少,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不具备培训的资格,因为语言水平或者知识水平达不到,面对这种问题我们提高宣传力度,这一部分我们应该针对性的做出培训,或者循序渐进首先打好基础,或者提供其他农牧产业的培训工作。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是能够有效提高农牧民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在一定层度上提高农牧民普遍素质。培训人数少是制约目前农牧民职业培训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2.培训内容类型少

2012年到2014的职业培训主要围绕种植业和农牧产业,而且种植业培训单一,主要围绕蔬菜的种植,并不能有效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畜牧养殖业也并没有特殊的培训类型,而且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培训导师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和跟踪指导,这就导致,很多农牧民学了,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相关培训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也是制约培训类型的主要因素,结绝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我们首先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可以去教育部门申请,在学校设立远程教育教室,弥补我校在某些领域缺乏对应人才的不足,把农牧民远程教育加入到培训工作中来,让专家走进培训团队,提高权威性,加强培训的科学性,完善培训的类型。

3.对培训效果不够关注

培训的过程过于形式化,导致培训结果不佳,这一方面跟培训老师有直接关系,对培训老师团队提高学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培训团队的思想素质和他们的责任心,给老师们分配工作,每个老师主管几个农牧民的学习成果,经常的帮助他们,监督他们的学习进度。如何针对性的完成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可以的,看农牧民自身的资源,自身的喜好来觉得相关方向的农牧民技能培训也能强化培训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培训的后续跟踪走访工作,加强相关专门机构和部分,分工合作,来提高我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三、总结

第9篇

郭云勇所在的三岔子村是陆良县食用菌生产“专业村”,2002年,全村总户数1071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的村民有400多户。共搭建了130个大棚,栽培食用菌130余万包,产品经分级包装后直接供应浙江、山东等地的超市,三岔子村仅食用菌一项就实现年收入210万元。

三岔子村成熟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让郭云勇灵机一动,也打算在食用菌方面做文章。2002年他租用3亩地盖起了大棚,种植食用菌,可喜的是,当年就获得了1.8万元的收入,利润达到0.9万元。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因缺乏食用菌栽培技术,导致食用菌产量不高,规模越大成本费用越高,增收乏力。为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郭云勇于2004年参加了陆良县农广校举办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通过学习,他较系统地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为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培训助力生产模式升级

2004年到2008年间,陆良县两次争取到云南省省级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根据三岔子村有大量农户直接或间接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实际情况,陆良县将食用菌专业培训班安排在了三岔子村。在这两次新型农民培训中,陆良农广校先后邀请省、市、县食用菌生产的专家、教授、生产能手,对三岔子村的种植户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培训,具体内容涉及:食用菌品种的选择、菌种制备、培养苗调制与消毒、大棚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的采摘与初加工、市场营销等专题技能培训。当然郭云勇也积极参加在三岔子村举办的每期培训,通过学习,他掌握了科学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并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扩大了种植面积,实行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把一个最初仅有2个工人,固定资产不足万元,年纯收入不到万元的家庭式种植模式,发展成为拥有6亩蘑菇种植基地,固定资产近20万元,年制作、销售菌种150万包,年利润达15万元,职工30多人的规模化菌包制作、种植基地。

在陆良县农广校三年的中专学习,使郭云勇在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方面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

随着市场的发展,三岔子村蘑菇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但大多数种植户的菌包都是从外村买进的,这加大了种植的成本,郭云勇琢磨着:我应该把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种植户降低生产成本。随后他利用半年时间,设计了一台装菌包的机器,开始了菌包加工生产。在加工过程中,他加强了制度建设,从拌料、装料、熏蒸各个环节入手,制定和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在菌包生产基地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工作氛围。他以身作则,经常认真、耐心地对员工讲解菌包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求生存 信誉求发展

多年来,郭云勇始终坚持把诚信服务放在首位,把其视为基地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中不放过每一个不合格产品,为广大种植户营造了“种得放心、看着舒心、长着安心”的食用菌生产环境。他宁肯少挣一点,也要让种植户种得踏实、安全。同时,他还不定期到种植户的大棚进行技术指导,查看菌包菌丝生长情况、出菇状况,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指导农户进行喷水、消毒、灭蝇等。

郭云勇始终把诚信作为立业之本,他认为用诚实劳动获取财富,是最可靠的方法。

有一次,基地有批菌包熏蒸不熟,就运往农户大棚中种植,他知道这件事后,亲自开车到农户大棚中把不合格的菌包全部搬走。看着一包包被销毁的菌包,很多人不理解,但就是凭着这种“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的精神,郭云勇的菌包生产基地才有了一批批的回头客。

2008年4月,因为气温较高,对秀针菇的出菇率影响太大,市场货源紧缺。一位重庆商贩找到郭云勇,给出高价收购他的产品,但郭云勇婉言谢绝了,告知商贩说:“我早已跟别人签订了合同,不能随风涨,得讲诚信。”商贩听后反倒高兴地说:“明年我提前找你签订合同,因为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郭云勇始终按照这样的诚信理念做事,目前,他的食用菌基地生产的平菇、金针菇、杏孢菇、鸡松茸等多个品种,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海南、广州、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慢慢地,到三岔子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郭云勇以诚待人,从不藏私,总是毫不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农民兄弟。几年来,他无偿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1000多人次。在他的带动下,2009年,三岔子村种植食用菌达到了600多户,比2002年增200多户。面积达到1800亩,比2002年的780亩增1020亩,平均亩产值达到5400元,实现产值970万元,比2002年的210万增加了760万,占该村经济总收入2784万元的35%。

由于成绩突出,郭云勇多次被共青团曲靖市委、市农业局、市科学技术局评为“曲靖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09年荣获陆良县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自2002年以来连续八次被三岔河镇人民政府评为“优秀食用菌种植大户”。

第10篇

关键词:食用豆;生产情况;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S-3;S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79-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42 fixed edible beans farmers in Dali of Yunnan province,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edible bean in 2014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Accordingly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edible bean.

Key words: edible bean; production; economic analysis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蚕豆、豌豆和豇豆等食用豆在内的小杂粮需求不断增加,发展食用豆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大理是蚕豆、豌豆等食用豆主产区,本研究基于2014年云南省大理州242户固定观察点的食用豆调研数据,对大理州食用豆农户的生产及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食用豆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实证分析所使用的农户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为使调查问卷更加准确科学地反映大理州的实际情况,以更深入挖掘食用豆农户选择行为的实际影响因素,在对20个农户进行预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云南省大理州的祥云县、弥渡县、大理县、洱源县4个县的村子开展调研,本研究所进行的实地调研依托“国家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项目开展。研究中所有表格数据均是由调研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2 大理州食用豆生产情况

由于云南省大理州主要以一年两季的方式进行生产(少部分地区有一年三季的情况),数据搜集包括了2012年的小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和2013年的大春季节(5~9月)。为了简便起见,本研究中生产年度均指大春季节所在的年度。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食用豆品种都在当地小春季节生产。

2.1 各食用豆品种的产量和产值比较

调研显示,蚕豆是大理州各县最广泛种植的食用豆品种。但是在祥云县和弥渡县,农户除了种植蚕豆外同时还种植豌豆、豇豆和芸豆,种植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0%、10%和5%。大理州蚕豆种植平均每公顷产量[1]为3 724.58 kg,价格为每千克4.46元,豌豆每公顷产量和价格相对较高,分别为4 472.25 kg、每千克4.84元,使得豌豆的每公顷产值达到了2.16万元。统计数据显示,豇豆的每公顷产量达到了12 986.78 kg,远远超过了蚕豆和豌豆的每公顷产量。

表1比较了三种作物的年产值,其中豇豆每公顷产值达到了1.66万元,与蚕豆、豌豆的产值相差悬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由于样本中豇豆的总种植面积只有0.63 hm2,样本量在三种作物中最小,而样本规模小必然会增加统计误差,导致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降低;其次,蚕豆和另两种食用豆不同,在大理地区农户出售蚕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鲜食蔬菜出售,另一种是等豆子除去水分后晒干,按干豆出售。由于农户一般只将部分收获的蚕豆按鲜豆出售,而且出售鲜豆时往往数量小、批次多,统计难度大,所以本研究将蚕豆的收获数量统一按干豆折算,进而以干豆价格估计每公顷产值。这种方法必然导致蚕豆的每公顷产量比按鲜豆计算的每公顷产量偏低,而且考虑到干豆价格比鲜豆价格要低一半,本研究计算的蚕豆产值也会比农户的实际收入偏低。

2.2 食用豆的竞争作物在各县的分布

表2显示,在小春播种季节蚕豆是大理州4个样本县最主要的农业作物,2013年蚕豆播种面积达到了大田主要作物的70.00%。小春播种的蚕豆主要竞争作物为大蒜和油菜,二者种植面积较为相近。除了祥云县,竞争作物中大理州各县种植面积最多的是大蒜,总种植面积为3.27 hm2,达到了小春播种面积的9.20%;油菜次之,总种植面积为2.19 hm2,达到了小春播种面积的6.16%。

分县来看,除了弥渡县以外,3个县的蚕豆播种面积都远远领先于其他作物。祥云县其他竞争作物的播种面积差距不大,分别是大蒜0.70 hm2、油菜0.77 hm2,其中油菜种植面积最大,也是惟一一个油菜种植面积大于大蒜种植面积的县。弥渡县的的大蒜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基本持平,分别为1.26和1.21 hm2,大蒜略多。大理县和洱源县的播种结构类似,都是蚕豆播种面积占绝大部分,大蒜面积其次,但远远落后于蚕豆,而油菜的面积很小(表2)。

2.3 主要竞争作物的产值比较

表3显示,大理州蚕豆的每公顷产值低于其他3个竞争作物,仅为16 611.60元。从数量上来看,大蒜的每公顷产值为49 045.72元,远远高于蚕豆的每公顷产值。竞争作物中,只有油菜与蚕豆的每公顷产值接近,为22 966.20元。在调查的3个县中蚕豆的播种面积都占绝对优势,这个结果与蚕豆的产值低于竞争作物并不相符。为了深入解释农户的播种行为,需要进一步比较各种作物的生产成本和净收益[2]。

2.4 主要竞争作物的生产成本及其构成

表4显示,蚕豆和大蒜两种作物的总成本差距较大,蚕豆的总成本较低,为7 411.05元/hm2,大蒜总成本较高,为21 795.00元/hm2,蚕豆总成本远远低于大蒜的成本。从成本构成来看,蚕豆和大蒜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成本中种子和化肥费用比重最大[3],分别达到了43.78%、35.17%、51.50%和29.90%。此外,蚕豆和大蒜的化肥和农药投入比例比较稳定,分别为35.17%、9.78%、29.90%和10.00%。

化肥费用在两种作物成本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达到30.00%或更高,说明农户种植过程中化肥投入的程度普遍较高。而农药投入的比例也都达到10.00%左右,说明当地农户已经广泛使用农药,这应该与当地虫害严重有关。

2.5 主要竞争作物净收益比较

通过比较蚕豆和大蒜的产值、成本和净收益3个指标可以看出,蚕豆的每公顷净收益[4]相对较低,只有9 200.70元,大蒜每公顷净收益约是蚕豆的3倍,达到了27 250.80元。

2.6 蚕豆主要生产技术普及程度和效益分析

在大理地区,正在蚕豆农户之间推广的农业种植技术主要有3种,分别为稻茬免耕、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

2.6.1 主要农业技术的普及程度 研究首先对蚕豆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比例以及缺勤原因进行了调查。调研样本中有237个农户回答了“过去一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或得到农业技术服务?”,其中198个农户选择“是”,占84%,说明样本农户中获得技术服务的比例很高。进一步对没有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进行调查,总结出5个不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按照占比高低的顺序依次为“不需要”、“地点远”、“家里忙”、“听不懂”和“没通知到”,比例分别为29%、25%、19%、14%和13%[5]。可以得知,排名前两位的原因为“不需要”和“地点远”,占比分别为29%和25%。这说明合理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

其次对蚕豆农户了解技术的主要渠道进行调查。调研结果发现农户学习各项技术的渠道基本一致。亲朋是最主要的学习渠道,占比达一半以上;农技人员和专家则是第二大渠道,占40%左右。稻茬免耕技术的学习渠道最广泛,涉及了干部渠道(7%)、邻居(1%)和示范园区(2%),调研结果见表5。

最后,对3种主要蚕豆的种植技术普及程度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稻茬免耕、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3种技术中只有稻茬免耕应用较广泛,面积普及率达到了80%,相应的农户普及率达到了74%,而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普及率较低,其中垄作的面积普及率和农户普及率分别为25%、21%,先玉米后豆技术的面积普及率和农户普及率都为5%。

2.6.2 主要蚕豆种植技术的贡献程度 在对各项技术的贡献程度进行调研时,以不同技术情况下蚕豆每公顷产量的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经调研发现,使用稻茬免耕技术对蚕豆每公顷产量的提高有较大贡献。稻茬免耕技术的使用可使蚕豆的每公顷产量达到1 090.95 kg,而相比之下,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对每公顷产量的贡献都低于稻茬免耕技术,分别为161.10 kg和530.40 kg。

3 政策建议

3.1 提高科技宣传力度,增强科技培训效果

通过调研分析云南大理州食用豆种植户对三种种植技术的了解程度,发现除了稻茬免耕技术普及度较高,对于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而言,都各有40%和57%的农户属于不知道或不了解该技术的类型,这说明今后的科技工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促成农户选择最优的种植方法。而且调研发现,虽然当地推广站举办了食用豆种植培训讲座,但收效不甚明显,有相当一部分豆农很少甚至没有参加培训讲座。对没有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进行调查,总结出5个不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中“不需要”和“地点远”占据前两位,这说明了当地存在豆农对科技重视度不够和培训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加强食用豆生产技术的宣传力度,使民众真正地重视起来;在对食用豆豆农培训时,应注意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如合理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等,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

3.2 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食用豆的生产成本是影响食用豆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应该严格控制其生产成本。中国食用豆生产目前还是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缺乏规模化经营。应适度引导、鼓励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食用豆生产经营主体,支持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服务,进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集约生产[6],降低食用豆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让食用豆农真正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3.3 推进营养加工研究,提升食用豆消费价值

食用豆作为小杂粮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以蚕豆为例,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胆石碱和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作用的重要成分钙、锌、锰、磷脂等。应该倡导并积极研发一些独特的食用豆食品加工制作方法,提升其口味和口感,并满足消费者对食用豆的营养需求,充分发挥食用豆的价值,弥补国内食用豆市场的不足,进而鼓励食用豆的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 陈永福,刘春成.中国杂粮供求: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结构与模拟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53-62.

[2] 柴斌锋,陈玉萍,郑少锋.玉米生产者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来自三省的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7(6):34-39.

[3] 李 雪,穆月英,付.近十年我国小麦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侧重于20个小麦生产省[J].农业经济,2009(10):32-34.

[4] 李玉勤.杂粮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以山西省谷子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4-53.

第11篇

关键词:横山县;蔬菜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全县土地面积4 333 km2,总人口36.1万,其中农业人口33万,农村劳动力15.2万。横山县境内芦河以西、无定河以北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丘陵沟壑区,中部为无定河、芦河川道区。中北部区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是横山县粮食和蔬菜的集中种植区。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蔬菜需求量剧增,种植面积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横山县境内土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气候因素也能满足各类蔬菜生长的需要,因此发展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蔬菜作为横山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近3 333 hm2,年产蔬菜10万t,产值1.5亿元,其中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133 hm2,年产反季节蔬菜1万t,产值3 000万元,集中产区蔬菜的商品率达到98%。横山县种植的蔬菜种类从20世纪80年代的1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主要有番茄、茄子、辣椒、尖椒、线椒、豆角、西葫芦、黄瓜、莴笋、甘蓝、球茎甘蓝、大白菜、芹菜、韭菜、茼蒿、生菜、香菜、冬瓜、白萝卜、菠菜、油白菜、油麦菜、苦瓜、洋葱、南瓜、紫皮红葱、大蒜等,种类繁多,市场供应充足,基本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当地蔬菜在夏秋季集中上市,供应量大,价格相对便宜;冬春季仅有温室蔬菜生产,量少价高,新鲜蔬菜主要靠外地调购。因此,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大量种植早春和秋延后蔬菜,实现蔬菜的均衡生产和四季供应,让老百姓在冬春季节能吃得上菜、吃得起菜,将是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让菜农利用日光温室生产较多的优质新鲜蔬菜,通过科学种菜获得较多的收入,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方向。

1 生产营销模式

在县城和较大的集镇周围,由于新鲜蔬菜销售有市场,因此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品种相对较多;远离城镇的地方,虽然有种植蔬菜的条件,但销售困难,运输成本高,因此农民不敢也不愿种植蔬菜;在蔬菜集中产区,由于产量大,交通便利,客户纷纷上门求购,因此产销两旺。近年来,横山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上支持成片、集中、规模种植,把蔬菜真正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事业来扶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生产营销模式:

1.1 管理模式

横山县蔬菜种植管理模式多为一家一户种植经营,这种模式责任明确,利益清楚,管理相对到位,产量较高,但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较大的种植效益和规模效益。在这种模式下,菜价忽高忽低,菜量忽多忽少,对蔬菜市场价格冲击很大,量少时导致菜价畸高,量大时易形成倾销,对菜农和市场都不利。

1.2 种植模式

横山县蔬菜种植模式有集中连片型和分散种植型。种植类型有日光温室栽培、大田地膜覆盖栽培和大田传统栽培。种植方式有固定种植、粮菜间作和瓜菜间作。种植种类根据市场需求、蔬菜生长发育快慢以及气候条件来安排,一般早春露地多种植叶菜类,日光温室多种植果菜类,夏秋季多种植果菜类。在蔬菜集中产区,露地栽培多采用日光温室育苗或小拱棚育苗,然后进行地膜覆盖移栽,以利提高地温,促进蔬菜生长发育,提早上市,提高种植效益。

1.3 营销模式

横山县蔬菜营销方式少数为产销双方直接见面或以合作社形式组织销售,多数为农民直接批发给蔬菜贩子销售。产供直销型,是指产销双方直接见面合作,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有利于稳定和降低菜价。产供批发型,是指菜农将产品一次性全部批发给二级菜商,二级菜商根据进价和市场货源多少及销售情况定价,二级菜商左右市场销售价格,容易导致零售价格暴涨。集中销售型,是指以合作社形式组织销售,在蔬菜集中产区较为普遍,能够稳定蔬菜销售价格,防止哄抬或压低价格,实现蔬菜有序销售。

1.4 种植效益

种植蔬菜相对于种植粮食作物而言有较高的收入,但也存在投入多、用工多、销售难等问题。一般年份,横山县种植1棚日光温室蔬菜年收入为1.5万~2.5万元;大田种植早春叶菜667 m2收入为2 000元,种植夏秋季果菜667 m2收入为4 000元,种植秋季叶菜667 m2收入为1 500~2 000元。如果种植粮食作物,667 m2年收入为1 000元左右。因此,种植蔬菜效益可观。

2 存在的问题

横山县蔬菜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种植规模普遍偏小,销售也存在不少问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创新步子偏小,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滞后

现代蔬菜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经营蔬菜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要求较高,但是目前全县有文化的年轻菜农极少,菜农多数为老、弱人群及妇女,科技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教育培训的基础差。此外,现有的基层培训机构和人员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不高,三是培训机会少,导致科技教育培训同生产需求不相适应,培训明显滞后。

2.2 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现代蔬菜产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虽然横山县在蔬菜产业上也有创新,但同全国先进产区相比,创新步伐、技术应用和创新效益显得活力不够,并且科技同生产的结合也不够密切。

2.3 种植规模偏小

全县成片集中的蔬菜产区种植规模偏小,最大也只有20多hm2,无规模种植也就无规模效益。

2.4 技术服务人员与各农户的联系有待加强

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同生产者没有密切的利益关系,技术服务不积极,指导不到位,并且有的技术人员本身水平就不高,难以胜任工作。

2.5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抗衡大市场的挑战,生产没有统一规划,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产品雷同,价格波动较大。合作社负责人组织协调引导能力不高,社内无资金积累,社员只要求领导者服务,不给领导者报酬,久而久之便难以为继。

2.6 销售困难

夏秋季蔬菜大量上市时,时间集中,产量较大,就地销售极易出现销售困难。由于未同外地大市场建立长期有效的互惠合作关系,造成产品积压,价格暴跌,菜贱伤农。

2.7 无品牌产品

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于生产过程不按技术规程操作,无生产档案,无投入品记录,产品无质量标准,无注册商标,无统一包装和标识,因此生产的产品只能是原始的低端产品,难以进入大型超市和高端市场,只能低价销售。

2.8 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蔬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市场信息导向作用难以发挥,个体农民很难预测和把握市场的需求变化,生产上只能凭经验、凭感觉种植,年年都是老模样,季季都是老套路,导致农民种菜积极性不高,种菜效益也不高。

3 发展对策

蔬菜产业的发展应该走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示范、安全、规模为一体的现代蔬菜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社会提供大量物美价廉的优质新鲜蔬菜,保障市场的有效供给,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依靠蔬菜产业达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3.1 搞好重点产区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县乡二级业务部门和单位应搞好重点产区经常性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和操作技能,指导农民用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技术生产营销蔬菜。

3.2 依靠科技创新,广泛应用科技成果

蔬菜生产应坚持广泛应用高新科技手段,由于蔬菜生产周期短、变化快、投入大、用工多,因此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蔬菜产业,可以事半功倍,在短期内见到实效。为此,应在蔬菜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应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蔬菜增产增收。

3.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设施蔬菜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剧增,蔬菜需求量越来越大。横山县紧邻榆林城区,根据榆横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榆林将在近期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因此蔬菜需求量会更大,横山县应该成为榆林城区的蔬菜生产基地。横山县北部紧邻榆林城区的乡村,将按照优布局、提质量、抓品牌、上档次、多种菜、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建设333~667 hm2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以保障城区蔬菜供应,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3.4 创办蔬菜种植高科技示范园

在北部风沙区依托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愿意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创办1~2个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面积13 hm2以上,种植各类高档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进入榆林大型超市和高档市场,以优质高效安全的特点占领高端市场。创办高科技蔬菜示范园区,有利于较快且就近地转化和推广普及蔬菜最新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在短期内辐射带动周边菜农增产增收、增效致富。

3.5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解决蔬菜卖难问题

蔬菜销售在旺季和丰年卖难问题特别突出,蔬菜集中产区应普遍成立名副其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解决卖难的问题;要大量培养蔬菜销售经纪人,同周边大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长期稳定的互惠合作关系。政府应拨出专项经费,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蔬菜经纪人参与全国农产品展会,了解掌握外地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力争让本地蔬菜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

第12篇

凤岗县茶农张有贵的兜里揣着一张“明白卡”。上面详细列着茶田间的常见害虫以及最优化生物农药名字、配比等资料。这是在上个月的一次培训中,贵州大学的专家发给他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大学农学院、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与地方主动对接,专家“点对点”开展服务,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助推茶叶、车厘子、苹果、核桃种植等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同时推广杂交稻旱地土钵型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加强校地合作。

为茶产业提供技术培训

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带领精细化工中心专家团队赴贵州省省茶产业重点县凤岗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无公害茶田和有机茶田生产,为每位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专家团队精心制作的茶田用药“明白卡”。培训会上,宋宝安教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了农药概论、我国农药创新基本情况、农药残留与茶叶质量安全、防治茶树病虫草害已登记农药品种和即将登记的品种情况、贵州省茶产业基地农残检测情况、高工效施药技术和重要品种、绿色防控科普培训、生态茶园绿色防控、农药的用法以及杀虫过程和原理等。一位参加培训的种茶大户表示,这次培训对自己科学种茶、科学用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深化“校地企”合作,助推茶产业发展,今年5月6日,贵州大学、凤冈县人民政府和贵州贵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会上,贵州大学授予凤冈“农药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一牌,授予贵茶公司“贵州贵茶――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工作站”一牌;凤冈县委、县政府为宋宝安教授颁发“凤冈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的聘书。农学院园艺系、茶学教研室的教授、博士等6人在学院领导带领下赴毕节市纳雍县,就茶艺礼仪、苗族绿茶茶艺、彝族红茶茶艺、待客茶艺等为茶叶企业代表等50人现场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专家组一行还走进纳雍茶叶基地实地调研,与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就纳雍茶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需求、对口帮扶的区域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调研。纳雍县茶叶产业协会发来的感谢信上说,贵州大学专家“走进基层办实事”,这次培训“对纳雍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石阡县、正安县等地的茶业生产基地,同样处处都能看见贵州大学专家忙碌的身影。

助推水果产业发展

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果,水果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结合“黔科合体科特派”项目的实施,针对晴隆县马场乡现有苹果树进行技术改造,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田间现场培训等形式,培养科技骨干和科技二传手,培训果农500人次,帮助农户掌握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调控以及科学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升晴隆县农民苹果种植技术水平,建立技术培训示范基地10亩,示范带动提高800亩苹果树产量,帮助果农增收。此外,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耿广东教授等到桐梓县开展木瓜栽培技术指导,果树专家文晓鹏教授也多次赴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园区万亩车厘子基地,“手把手”地教种植户和技术员栽培车厘子。

在兴仁县巴铃镇核桃产业基地,贵州大学农学院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的“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及国家专利技术已经“开花结果”。4月26日,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率核桃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到当地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潘学军教授向当地的90多位技术员传授优质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当天下午,潘学军教授还在回龙镇核桃产业基地进行了核桃栽植、修剪及低产树高接换优的标准方法的现场示范,为种植户解答核桃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当地核桃原来产量极低,核桃品质也不佳,现在通过高接换优,产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有800多亩核桃应用了该技术。

不断创新水稻种植技术

“冯教授,我家的稻田生虫了,怎么办?”“水稻长势不好,能不能帮忙看看?”……在绥阳县风华镇银堡村,贵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专家冯跃华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员被农户团团围住,问这问那。银堡村是冯跃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农业攻关项科研项目“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基地之一。冯跃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多次到村里,针对摆盘、装土、调酸、消毒、浇水、播种、覆膜等机插育秧等技术环节,为种植户作现场实地培训,并为村民解难答疑。据了解,冯跃华教授的省农业攻关项目已在绥阳县实施2年,2013年机插水稻完成核心示范区面积38.5亩,亩产800.8 公斤,完成示范区面积516.5亩,亩产705.8公斤,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对促进水稻增产作用效果显著,彰显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