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篇散文精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使我活得更精彩,使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读书,给我带了莫大的乐趣,每当翻开书,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感觉:读书,真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 编写
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 选编
成语故事——李新武 编写
论语通译——徐志刚 译注
孟子选注——李炳英 选注
庄子选译——陆永品 译注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西厢记——王实甫
骆驼祥子——老舍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
谈美书简——朱光潜
边城——沈从文
茶馆——老舍
朝花夕拾——鲁迅
尘埃落定——阿来
繁星·春水——冰心
芙蓉镇——古华
鲁迅杂文精选
呐喊——鲁迅
女神——郭沫若
家——巴金
雷雨——
子夜——茅盾
伊索寓言精选——(古希腊)伊索
安徒生童话精选——(丹麦)安徒生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格林童话精选——(德)格林兄弟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俄)克雷洛夫
鲁滨孙飘流记——(英)笛福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匹克威克外传——(印)泰戈尔
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童年——(苏联)高尔基
读书方法有哪些制定读书计划: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时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拿破仑曾说:“成功不是站在自信的一方,而是站在有计划的一方。”计划能使自己明确目标,循序渐进,提高效率,增强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计划主要包括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及阅读量。
1.阅读内容
内容上,建议以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其他。
首先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入手,因为这样的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能使读者处于思想者、英雄、伟人的状态中,从而汲取精神营养,如比尔·盖茨小时候就极为热衷于阅读人物传记;
其次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系统的读、读系统的” 中外之“书中之书”。
2.阅读时间
时间上,建议分散和集中相结合:
分散就是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读上一段亦或一两句,古人就有“三上(宋代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三余(三国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读书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届评奖过程中,一些在小读者心目中有着较大知名度的作品,因有关单位未及时申报参评而未能入围,不免留有遗憾;也有一些曾获过奖的作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而梅开二度,在本届评奖中再度获奖。我认为这是正常的,本届评奖虽有“遗珠”之憾,但无“混珠”之嫌。纵观初评入围与终评决出的作品,整体上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审美追求。坚持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旗帜,始终将目标锁定在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努力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提供时代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作品,加强儿童文学题材内容、文体类型的多样化建设,这是目前我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我国正从儿童文学大国向儿童文学强国迈进。
第一,坚持导向性:以善为美,以爱为旗,打造良好的人性基础。
纵观本届评奖,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自觉地将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尽管当下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态环境有这样那样的混乱、陷阱、不尽人意,尽管有暴力、恶俗、垃圾充斥视觉感官,但只要一进入儿童文学领域,孩子们整体上获得的是安全、淡定、向上,获得的是人性善与人间爱的滋润和陶冶。新世纪儿童文学坚持把导人向上、引人向善、养成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夯实人之为人的人性基础坚定地写在自己的文学旗帜上,用曹文轩的话说就是“追随永恒”。
黄蓓佳的《你是我的宝贝》、李建树的《真情少年》(此为初评入围作品,以下凡同类作品均以“初评入围”表明)两部长篇小说之所以感人肺腑、一读难忘,就因为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作家对人性美的礼赞、刻绘与追随。黄蓓佳一直抗拒世俗对童心的侵害,通过智障孩子贝贝水晶般纯洁的眼睛,不仅写出了善良者的人性温度与冷血者的人性丑陋,更将人性的光芒指向如何让每一个生命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李建树笔下的少年张军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背残疾同学林树上学、谋生,这决非出于“施恩”与“做好事”,而是基于两个少年之间彼此的欣赏、性格的投缘和对未来的共同追求,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真情与人性点燃的真作品。
儿童文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人类崇高精神的诗化。金波的《蓝雪花》、冯海的《早安天使》(初评入围)两部长篇抒情童话讲述的都是关于牺牲、舍己、苦难、宽容的主题,童年的梦幻与现实的真情交相辉映,演绎着人间大爱的活剧。属于同样暖人心扉的作品还有彭学军调动童年记忆与湘西风情写就的长篇小说《腰门》、满涛抒写残疾孩子自强自励的长篇小说《一条会飞翔的鱼》(初评入围),以及张秋生的童话《爸爸狗和儿子猫》(初评入围)、安武林的童话《核桃鼠和他的伙伴们》(初评入围)等。
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的艺术特征之一,在于人类愿望特别是儿童愿望的表达和满足。我们在李东华的长篇童话《猪笨笨的幸福时光》中看到了一种可爱的愿望表达与满足。天真笨拙的“猪笨笨”形笨实不笨,猪笨笨在猪妈妈满腔挚爱的呵护下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作家倡扬了一种脚踏实地、自信满满、质朴诚实的人生价值观,透显出对普通孩子满怀爱意的成长期待。一样的美丽愿望,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和成长经历,在众多作家笔下,化成了绚丽的人性光芒与生气盎然的艺术文本。我们在汤素兰的长篇童话《奇迹花园》、周静的长篇童话《跟着音符回家》(初评入围),吴然的散文集《踩新路》、党兴昶的散文集《北方的家》(初评入围),傅天琳的儿童诗集《星期天山就长高了》(初评入围)、萧萍的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白冰的幼儿文学《狐狸鸟》、保冬妮的幼儿文学《元霄灯》(初评入围),汤汤的短篇佳作《到你心里躲一躲》、孙雪晴的短篇佳作《我和妈妈的粥》(初评入围)等作品中,都能细致入微地体验到爱的温度和善的滋润,使千百万小读者获得一种高贵的、甜蜜的、诗意的,但也是沉甸甸的精神享受。而商泽军的长篇抒情诗集《飞翔的中国》(初评入围),则以宏大叙事的笔力与激越奔放的情感旋律,抒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儿童炽烈的爱与赤诚的情,这是大气之作、催人奋进之作,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补钙之作。
第二,坚持多样性: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不断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审美空间。
新世纪儿童文学的一个可贵品质就是不满足、不守成,不断为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审美空间而探索、跋涉。曹文轩是其中突出的“这一个”。这些年他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身,由纯美小说创作转向幻想文学,多卷本《大王书》的第一部《黄琉璃》正是曹文轩力图扭转当今国内幻想文学“有幻想无文学”窘境的探索之作。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在美丑对照的原则下,书写永恒的善恶对决主题;并一改以西方巫术幻想为中心的时尚思维,使小说在充满普适性的原始想象和哲理奥义的同时,又深具中国特有的审美意蕴和诸多东方文化元素。虽然这部作品在可读性方面尚需加强,但却为探讨汉语言幻想文学叙事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新鲜经验。张之路的科幻小说《小猪大侠莫跑跑・绝境逢生》也是一部富有创新气息之作,作品以“转基因计划”与“极限穿越器”的科学元素,传达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正义的永恒话题。此外,翌平的长篇小说《少年摔跤王》书写的特殊竞技题材与勇于进取、矢志不渝的少年形象,董宏猷的长篇小说《“好大胆”与“好小胆”》(初评入围)对幼儿心理的娴熟把握以及对幼儿题材小说的艺术建构,葛冰的《神龟“曹操”》(初评入围)、萧袤的《吐火者的后代》(初评入围)对童话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开掘,吴然、樊发稼、党兴昶的儿童散文《踩新路》、《小溪与湖泊》(初评入围)、《北方的家》(初评入围)所体现的对标准、优美的汉语书写的追求,萧萍、王立春的儿童诗《狂欢节,女王一岁了》、《写给老菜园子的信》(初评入围)所透显的诗人的超凡想象与描摹奇特意象的才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现实主义精神在魔幻、惊悚、刺激元素风行的当下文坛,依然被坚定地定格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美学坐标上。秦文君的长篇小说《云裳》(初评入围)、杨红樱的长篇童话《那个黑色的下午》《一头灵魂出窍的猪》(未申报),均以儿童视角直接表现地震灾难,以儿童文学的叙事艺术阐释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生活。邱易东的报告文学《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王巨成的长篇小说《穿过忧伤的花季》、曾小春的短篇小说集《公元前的桃花》、胡继风的短篇佳作《想去天堂的孩子》(初评入围),紧贴现实的中国土地,揭示农村儿童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与他们一起歌哭嬉笑,有苦难,有困惑,有憧憬,有希望,也有温暖与阳光。
关于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近年还涌现了一批“70后”、“80后”创作的抗战题材作品。薛涛的长篇小说《满山打鬼子》,充满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将一位集顽蛮的孩子气与英雄主义于一身的少年满山刻绘得栩栩如生,是近年抗战题材颇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毛芦芦以江南水乡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柳哑子》(参评)、殷健灵以上海“孤岛”为背景的长篇小说《1937・少年夏之秋》(参评)、童喜喜以为背景的长篇童话《影之翼》(未申报),均是值得关注的同类题材作品。虽然早已远离了我们,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凤凰涅的民族精神永远鲜活地流贯在儿童文学的艺术版图中,成为激励民族下一代精神成长的动力。
动物小说与大自然题材的作品在本届评奖中十分引人瞩目。黑鹤的《狼獾河》,夹带着一股雄浑、悲壮的东北丛林之风,并突显出鄂温克族人独特的生存流光,在对丛林、人、动物三者复杂关系的细腻刻绘中,不断探索着天人和谐的共存意境,力图以文学的形式留下正在远去的那一段独特的民族文化剪影。沈石溪的《中华龙鸟》(初评入围)、牧铃的《艰难的归程》(初评入围)、金曾豪的《义犬》(初评入围),均是近年动物小说的可圈可点之作。位梦华的科学纪实作品《独闯北极》,以大手笔表现北极的独特风韵,作者集科学家、探险家、作家于一身,以其故事全部出自作者亲历、亲见、亲闻的真实性与感染力,让我们惊奇地看到了爱斯基摩人与北极一样的厚实、辽远与梦幻。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初评入围)也是一部值得称道的大自然题材作品。以上这些作品,指向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地球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指向关于力量、意志、挫折、磨砺等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的根本性命题,因而是少年儿童的重要精神钙质。发展繁荣包括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少年科学文艺在内的生态文学创作,已经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重要趋向。
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张锦贻的获奖论文《改革开放30年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中,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艺术成就与民族化特色,以及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独特的精神之美、诗性之美。这篇具有历史穿越感和质感的论文,是张锦贻的心血之作,而她扎根内蒙古、毕生献身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事业的精神也让儿童文学界深深敬佩和感动。
第三,坚持儿童性:儿童本位,服务到位,营造多层次的儿童文学艺术格局。
儿童文学说到底是服务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是一种基于童心的特殊写作。坚持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充分关注并兼顾少年、童年、幼年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因而不同层次、不同题材内容的儿童文学与少儿出版的“多元共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艺术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原先“两头大、中间小”的艺术窘境(即服务中学生年龄段的少年文学与服务幼儿园小朋友的幼年文学发展较好,而处于中间核心层次的服务小学生年龄段的童年文学则长期薄弱),已有很大改变,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童年文学,正在日益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主体,我认为这是符合儿童文学的艺术本质与其特殊性的。近几年,小学生校园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十分红火,涌现了杨红樱、汤素兰、郑春华、伍美珍、郁雨君、郝月梅、商晓娜、赵静、葛竞、周志勇、王勇英、徐玲等一大批深受孩子们欢迎、拥有广泛“粉丝”的小学生校园小说作家。这一创作现象在本届评奖中自然也有充分反映,郑春华的长篇小说《非常小子马鸣加精选本》,正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性文本。这部作品全方位地观照小学生马鸣加的校园生活,细致入微地刻绘马鸣加性格中的真挚、急切、简单和虔诚,也有因无知、粗率、自私和小心眼而产生的笑意。马鸣加的成长故事具有充分的艺术真实性与感染力,既有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因而这是一个立得住、传得开的艺术形象,自然与一般的“类型化”写作区别了开来。
早在上世纪的199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在你的风景里》出版后,我曾在《文艺报》撰文有过评论:“剑冰向我们展开了散文诗的一片新的风景线,人生、时代、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并非如何灿烂辉煌,或作猎奇地炫示。诗人以其慧眼,以诗人的敏感,触手所及之处,随手拈来一块块平常‘卵石’,经其智性光辉的烛照,诗化手法的点染,便成为一章章精巧灵动的散文诗篇。其出色之处,首先在于他善于炼意,以诗人的敏感发现‘诗因’,经其智性之熔铸,形成坚实、精炼、深刻和新鲜的理性内核,由于抓得准、思想密集度高,肯于舍弃枝叶,便成就了集子中那些玲珑剔透的短章。”我将这段“旧话”一字不改地抄录在这里,用以介绍他的新作,似乎依然适宜。若有不足,可从下面结合一些作品的言说中得到补充。
剑冰不赞成“惟抒情”,或以单一的抒情性来界定散文诗,尤其反对矫情和题材的狭窄上的固化,这一点和我的见解一致。他也不主张以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界定散文诗,这当然也是对的,集子里的《三星堆》、《水墨周庄》等,虽然较长,却都是很漂亮的散文诗,而非散文。以诗性之有无为主要标准来区分散文和散文诗,或是最主要的尺度吧,当然还有其他,限得过死不好,完全没有界限也不行,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提及,一是觉得他集子里如上述两题的成功似可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二是剑冰散文诗最精彩、最出色、最拿手的,我以为还是那些高度提炼的精短篇章。
譬如《敲门吧》,本来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他却十分自然地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赋予了多重的人生启迪。难能的是毫无概念化的诗歌气味,而是诗情洋溢的形象化生动活泼的语言警句:“所有的门都在向你开着,/只要你舍得勇气去敲。”这写得何其通俗,却又何其深奥!
再譬如《美丽》,这是被人们用烂了的一个词语,本相抽象,他却掇拾了许多形象的片段,将她写得有声有色。“美丽点亮了目光”,这只能是散文诗的语言。我以为,他既不是诗的,也不是散文的,而恰恰是典型的散文诗语言。为什么?不必解释,只可以意会,真正懂得散文诗文体与语言特色的人是会同意的。这样的语言充满在他的一些佳作中,比如这一章中的:“一定有一种歌声,象腾格尔或才旦卓玛,隐约在正面之中”,“一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爱情的种子,悄悄地伴随着微风”等等。
《远方的那夜》更属精炼之最。不过是中秋夜怀人幽思的瞬间捕捉,深沉的心理活动完全从宁静的夜色中折射出来,使一个人们常能触及的抒情谣曲,独具异彩,不落俗套。其空间感的辽阔,艺术张力的间距,和高度简洁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出的越少,表达得越多,留给读者以想象去补充的余地便越大。这一短章几乎每字每句都颇堪玩味。
“那枚中秋”的“枚”字,用得新颖别致,一下提升到仿佛专供欣赏玩味的艺术境界,而不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节日了。不写月光,却写:“水样的夜,没有波纹”,更加冷隽而宁静地抓住了月色的精灵。“忆念的鳞片”将抽象的“思”具象化了,“掠过”使之轻盈如画,有了动感,而“如烟斜柳”更是深得汉语神韵的妙笔。烟与柳都是纤细而飘忽的,复又“斜”似往事之影,人之影,抑或忆念者的眼神呢?因是“柳”,遂有“拂扫着远方的眼睛”这一想象的延伸。“柳”本是“伤别”的意象,在这里,更是一语多义,将平常的思恋写得有声有色。然后笔锋一转,轻轻一跃,归结到“在我的夜空,十五是月蚀”这个月“蚀”的意象,堪称一绝,是什么“蚀”了这一枚中秋圆月呢?是远地相思,思而难见,无限惆怅,尽在其中了。
集子里像这样特别精美的短章还有许多,如《河之语》、《回望电梯》、《秋之恋》、《德天瀑布》、《读晨》、《龙门石窟》等等,难以一一抄笔了。但我还想提一下《无言的雪》,写雪的篇目有好几章,都写得很好,我尤其欣赏这一章,她充满了剑冰散文诗中灵动机智的思路和语言,读起来感到特别舒坦。既有心灵沟通的那种会意的愉悦,又有一种得来仿佛全不费功夫的诗美享受。譬如:
转贴于 “站在雪中,用心与这雪的世界对话,所有的表达都是冷然的。”
这已经是很精微的表达,笔锋一转,又写出更耐人寻味的一句:“火热在冷然之后醒来”。这正是剑冰式的机智,冷然与深刻冷隽与深刻的代表,也体现了散文诗特有的跳跃式流动的妙处。
写山水风光,所谓“旅游诗”之类人们常见,剑冰的集子里也有,但不同于某些人那种近似导游说明的劣质品,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不是名胜古迹赋予诗以光辉,而是诗赋予这些名胜古迹以光辉。譬如《凤凰古城》、《水墨周庄》、《三星堆》、《胡杨》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譬如《胡杨》,他赋予了这种树以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不死的英雄的魂魄、气度与胆略,却又完全不是抽象概念的,而是掷地有声的诗性光辉。这是一只伸在沙尘中让人“惊恐万状”的“手”,这个惊恐万状是创造性的语言,将原属“贬义”的词性,散发出光芒万丈的雄伟高度。为这一形象作了突出补充的,是它“注定成为荒凉的一部分”,“让荒凉有了立体感”的这一创造性的阐述,胡杨成为荒凉的一个诗意的化身:“就象鹰之于蓝天,鲸之于海洋,只有大漠才能配胡杨”,真是达到了淋漓尽致的诗美高度。
《水墨周庄》和《三星堆》都比较长,难以展开来介绍了,我想说的是,她们与散文的质的区别值得认真分析和体味。虽长,却不是散文的铺叙方式,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章引,切割性地组合,实际上已近于组诗式的结构。其中有些段落独立出来,也是很好的散文诗,譬如《三星堆》的六、九两节,特别是“六”,即“有一池荷花款款而开”那一节,完全可以作为一章优美的散文诗短章而存在。
更重要的恐是语言。散文诗语言的诗性美与音乐节奏感是重要特色,必须坚持。在剑冰的这两个“长篇”中,语言都很出色。如: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使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
“高速公路将这块古老划出了一道伤痕”;
“那些小路是时间的化石”;
“有鸟在原上飞起,叫不出名字的鸟,起起落落,一些鸟曾在钢的铸件上栖落过,享受过一个王国的仰拜”。
“鸟不灭,时光不灭”。
【关键词】英国文学 教学改革 方法
任何伟大的作家,其思想境界、对生活的认识和智慧以及对语言的驾御能力往往都在常人之上,其书写总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任何单一的阅读方式根本无法进入有效的解读。同时,对复杂的、包容万象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思考时,尤其是以跨文化的视野对不同文化区域的英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时,其学习规律必然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平面走向立体。英国文学教学模式呈综合、立体的复数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平面的教学模式,使英国文学课最终走出了边缘化的窘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文学教学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材的选择。
1 注重文史结合
从教学内容上说,英国文学既包含了英国文学的总体发展脉络、特征及各个时期不同作家与作品的概况,还包括各个时期每个重要作家不同的创作成果,即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而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正确处理好“史”和“作品”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将“史”与“作品”有机结合起来。正所谓“史”与“作品”不分家,英国文学课程应是《英国文学史》与《英国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的综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英国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做到“史”与“作品”的有机结合,以“史”为纲,才能做到条理清晰,以“作品”为支撑点,内容才会丰富,教和学才能落到实处。倘若学生心中对文学史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则会越学越糊涂。对“史”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之,若只讲文学史而不讲具体作品,学生最终只能记住几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充其量只对部分作品的故事梗概有粗略了解。离开了对具体作品的阅读分析,文学无法起到陶冶情操的功用。
2 注重课程的实践环节
学习文学课程,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造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的一环。除了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课外作业是学生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通过收集资料,经过自己分析、思考后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应尽力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文学选读课的作业),可以建立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戏剧诗社,散文诗社,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还可以直接要求学生翻译诗歌,创作诗歌、短篇小说、自传,续写故事、给故事中的人物写信等,以及撰写有关各种体裁的评论性的文章,并进行相应的点评,点评时要以表扬为主,帮助学生建立学生的成就感。
3 注重完整阅读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国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因此要求学生读文学作品,必须让他们从整体上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要开拓信息视野,充分利用英特网的信息资源,获得丰富而新鲜的英国文学信息营养,并将这些网上信息连同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时,就可以把VCD光盘上的有关情节与教师的教案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充分利用电教资料,让学生观看名著名片,加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许多杰出作家的代表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这些VCD光盘。而且我系语音室也有大量的收藏,只有充分利用了有声有色的电教资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影片之前,要做一些要求并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让他们清楚看本片时要注意看些什么,边看边思考什么。这样,使学生在走进视听室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不至于浮光掠影地只顾看故事情节。比如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要求学生注意该剧的语言艺术,特别注意欣赏该剧第二幕第二景“凯普莱特的花园”;《哈姆雷特》时要求学生注意哈姆雷特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形象时内心独白手法的运用。
5 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不能仅仅止步于单词句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了应试,而应该学习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和文明,从而提高素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对英国文学课程的研究与改革是每位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以上几点建议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所有这些,必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成为英国文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大纲[S].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发展趋势
一、引言
《圣经.创世纪》中第十一章巴别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这只是圣经故事,但告诉我们语言的不同确实是人们交流的极大障碍,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打破语言障碍的途径和办法。翻译则能克服语言障碍,使得不同语言人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谭载喜在他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提到我国的翻译史时说: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得不通过象寄之才(即翻译人员)以“达其意,通其欲”。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信息的激增,国际社会交流愈加频繁,机器翻译已成为克服交流时所产生的语言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机器翻译的定义
计算机翻译通常叫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或MT),即全自动高质量机器翻译(FullyAutomaticHighQualityMachineTranslation,简称FAHQMT或MT),就是人类利用计算机进行自然语言间的相互翻译,利用软件实现从一种自然语言文本到另一种自然语言文本的翻译。
三、机器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利用机械装置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其中之一是如何用机械手段来分析自然语言。17世纪,人们首次提出使用机械字典克服语言障碍的设想。1903年,古图拉特(Couturat)和洛(Leau)在《通用语言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德国学者里格(W.Rieger)首次使用了“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这个术语。195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机器翻译会议,标志着机器翻译正式迈出了第一步。1978年在中科院计算机所的一台64K容量的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20个标题的机器翻译测试。1987年在日本箱根举行了第一届机器翻译峰会(MTSummit),并决定以后每两年轮流在亚、欧、美定期举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微机的普及,相继出现了多种翻译软件,例如金山公司的词霸系列,实达铭泰的东方快车系列,Trados翻译软件等。到目前为止,由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应用,机器翻译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不过,机器翻译的水平距理想的“全自动高质量(FAHQ)”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四、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
4.1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核心是歧义的处理。在词汇的层面上,词汇的歧义主要是一词多义,如英语单词“note”可以指“笔记”、“短信”、“注释”、“纸币”等。以下是词汇歧义的例子:
原文:Thank-younotesareheart-warming.机器译文:感谢笔记温暖人心。人工译文:感谢信温暖人心。在结构层面上,常见的结构歧义有and(和)结构,如nicegirlsandboys,它既可表示“好女孩和男孩”,也可表示“好女孩和好男孩”,这种歧义只有人工翻译才能消除,计算机无法识别此歧义,可见歧义的处理是影响机器翻译质量的关键。
4.2人类翻译目标集中于目标语言,如果有必要的话,译者会采用灵活的方式以使翻译传情达意,有的时候会使用意译的方法,这是机器翻译所无法达到的。以文学翻译为例,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即作者对在读者思想感情上产生艺术作用的全部意图……”。即使对于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翻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于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机器。笔者曾让机器翻译了下面句:以下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爱默森长篇散文Beauty中的原句。原文:"ButthisbeautyofNaturewhichisseenandfeltasbeauty,istheleastpart."—BeautyRalphWaldoEmerson机器译文:但是这哪个看见并且作为美丽感到的自然的美丽,是最小部分。夏济安译文:可是凡是耳目所能辨认出来的美,只是自然之美的最低部分。以下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早期创作的一则优秀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的原句。原文:"Ihauleddownmycolorsandsurrendered."—RunningForGovernorMarkTwain机器译文:我沿着我的颜色拖并且投降。张有松译文:我偃旗息鼓,甘拜下风。以上机器译文荒唐可笑。由于机器没有思维、推理、判断能力,缺乏人工译者的综合知识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等,无法对原文产生全面的了解,做的只是机械转码,无法突破思维障碍。要获得地道完整的译文,必须对机器译文进行人工修改、加工。
五、机器翻译的发展趋势
机器翻译的质量虽然不能和人工翻译相提并论,但有许多优势是人工翻译所不具备的。我国著名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专家董振东说:“美国要开发一种口语翻译机,专门用来审讯与美国人语言不通的俘虏。如果用人来做翻译,由于语言不通,即使翻译被收买,对美国人信口胡说,美国人也不会知道,而机器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机器现在有没有发明出来,能到什么翻译水平还不得而知,但这至少是一个相当好的发展领域。”因此,发挥机器翻译的自身优势是决定机器翻译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机器翻译的发展趋势是解决人工智能的技术问题。“假设要从人工智能上有所突破,那只能在神经网络和模糊计算上寻找出路。”为了探索人工智能,使电脑模仿人脑,进行更多的智力劳动,模糊计算便应运而生。神经网络和模糊计算都是通过对人脑的结构和推理方式的模拟来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只有人脑才能和人脑相比”——这看似废话,对于机器翻译来说,却是技术上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口。:
六、结语
目前,机器翻译的水平较5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要彻底克服语言障碍,使MT投入实际应用,还需数学家、计算机专家、人工智能专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认知学家、逻辑学家等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从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上有所突破,相信机器翻译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参考文献
年关将近的那些日子,不管是在上班的路上,还是在大街上,在商场里,在会场中,一遇到认得的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基本上都是:今年你在哪儿过年啊?打算什么时候回家?特别是在腊月二十七八那几天,上班的人越来越少,但单位所在的那个大院里,总还会遇到那么几个还在上班的熟人,他们都会问张黎明:你还没回家过年啊!张黎明支支吾吾的不知说什么好,嗯嗯啊啊的应付过了,心里那滋味真是不好受。
在这种特殊的日子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问候,显得有些残酷,仿佛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些没有家的人,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没有家,就意味着没有亲人,没有亲情的温暖,没有归属感。没有家,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成了一个灵魂找不到着陆点的流浪者,成了浩渺无边的大海上漂浮的浮木,找不着停泊靠岸的港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家,其实是指生命出发的那个地方,因此,回家,更多的意义在于回到生命的出发点。
初二一大早,张黎明起床作了简单洗漱后,来到床边,跟还在熟睡中的老婆说了声“我回家去了”,也不知道她听见没有,也没等她说点什么,就挎着一个小包转身出门走了,包里什么也没有。年前,父亲来了一趟县城,需要给家里买的年货他都买好让父亲带回去了。
张黎明本来是打算连个小包都不用带的,就这样光着身子回家,但又觉得,既然是过年,都回家了,还是卖一条把好点的烟回去,散给村里的乡亲们抽。自己常年不在家,家里的老父老母,一年四季全靠村里的左邻右舍照应,家里有个什么大事小事,都是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里里外外的帮着料理。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些零钱,过年回家,肯定是要打打牌、搓搓麻将的,这样才有过年的气氛,大家玩着才高兴。尽管,张黎明平时是不粘赌博那玩意儿的,但回家还是要陪大伙儿玩耍玩耍的,反正乡亲们玩的赌注也不大,重在娱乐。
来到车站,张黎明看到车站里开往昆明、成都等地的班车都也全部开班了,县城驶往乡下的中巴车都也全部发车了。车站里,时间虽然还早,也就是八点过一点吧,但来坐车和送人来坐车的人却不少了。候车室里,有的父母在不厌其烦地叮嘱那些半大不小的小年轻人,路上要小心看好自己的包包,到了那边要及时跟家里打电话;有的年轻男女在椅子上互相依偎着,难分难舍,不断的在说,去了那边之后,一天要给我打一个电话。尽管如此,整个车站还是显得比平时人少的时候还冷清,可能是这种场景跟过年这样的节日气氛显得有些不协调吧?有什么办法呢,大多数人都要为生活四处奔波,像过年的这样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恐怕更多的只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象征仪式了,不少人匆匆回家完成这个仪式之后,就又马不停蹄地匆匆的走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内涵在匆忙的脚步声中慢慢的消逝了,逐渐被一些形式的和表象的东西所替代。
张黎明在停车场转了一下,找到了开往乡下老家的中巴车。张黎明踮起脚跟从车窗口往车厢里张望,里面人头晃动,好像已是座无虚席了。押车的老板娘认得张黎明,以前他在乡下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坐她家的车往来于县城与乡村之间,老板娘见他挎着一个包在往车里张望,知道他要回老家去了,就叫张黎明赶紧上车,等会儿没座位了,她说她去帮他买车票。
张黎明径直上了车,发现整个车厢里确实已经要坐满了,只有最后一排还有两个位置空着,张黎明就在最后一排找了位置坐下来。车厢里,背篓、口袋之类的东西堆满了过道,猪脚杆、盒装酒、糖果糕点等等之类的拜年礼物装满了一个个背篓和口袋,还有些放在怀里抱着。整个车厢里,大人孩子都穿着新的或者干净的衣服,嘻嘻哈哈的谈笑着,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在讨论着外公外婆家去年的那些小伙伴不知还在不在,或者是哪个舅舅去年给了多少压岁钱,今年估计要给多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期待。
置身于这样的一个环境,看到车里那些高高兴兴地走亲戚的人们,看到那些在乡下老家熟悉的拜年礼物,张黎明觉得特别亲切,仿佛自己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了。张黎明郁闷的心情慢慢的舒展开来,车还没有开动,但坐个把小时的班车后,再走个把小时的山路,就可以回家了,回到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身边,回到那些熟悉的父老乡亲们身边,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村子里。想起这些,张黎明的心里踏实多了。
张黎明已经有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他和妻子刚结婚那年是回家过的年。后来,他们的孩子出生了,老婆说他乡下老家地处高寒地区,带着孩子回去过年多有不便,弄出个高烧感冒之类的就麻烦了。张黎明觉得老婆说的也有道理,老家气候寒冷,房屋到处都透风,煮饭烤火都是烧的柴火,不比县城的钢筋水泥房子封闭得好,而且还是用的电烤炉或蜂窝煤,还有尿片啊、奶粉啊、衣服啊之类的,大包小包的带回去也确实麻烦。乡下的老父老母倒也开明,理解现在的孩子的比他们当年养的那些孩子金贵,喂的是高级奶粉,从一出生就要给孩子补锌补钙的,一点小小的感冒就要惊动先人,全家老少爷们和老少娘们围着孩子团团转,鞍前马后的侍候着。如今这孩子,无疑成了众星拱月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
去年,孩子两岁多了,能在地上跑来跑去的玩耍了,张黎明便在心理准备着带老婆孩子回家过年的事,也好让孩子回老家看看她那八十高龄曾祖父和曾祖母,恐怕孩子能够见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那么大的年纪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说走就走了,能多见一面算一面吧!好几次,张黎明平时一个人回到乡下老家,爷爷奶奶见就他一个人回来,就唠叨说咋不把孩子带回去让他们看看,说他们岁数大了,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天。听到爷爷奶奶这么一说,张黎明心里越发难过,不停地在心里责怪自己,恨不得自己扇自己几个耳光,让自己这个不孝的孙子长点孝心。
谁知,就在张黎明忙着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那天老婆下班回来突然宣布:这个春节单位安排她值班。张黎明愣了愣,然后以商量的口气跟老婆说,该可以跟领导说说情,调整一下值班时间,哪怕能调出三天时间也好,我们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孩子出生到现在,两岁多了还没回过乡下老家呢!老婆说,恐怕不行,去年春节领导说安排我值班,我就以要跟你回乡下老家过年为借口赖掉了,今年不好再说了,要回去你自己回去吧,或者你自己带着孩子去吧,只是不要把宝贝女儿跟我冻坏了。
听老婆这么一说,张黎明有些无奈和心酸,心里甚至有点鬼火冒,很想发一通火以泄心头之愤,但张黎明还是忍不住了。俗话说,忍气家不败,两口子好好的过日子才是正道!再说,大过年的,这么一吵,闹得大家心里都不痛快,这年过起就更没意思了。要是被乡下的老父老母知道了自己为回乡下老家过年的事吵架的话,他们的心里也肯定不好受的!张黎明那乡下的老父老母,从来就没有强求过他们硬要回家过年,都是说你们忙不赢就别回来了,等孩子大点了再回来。当然,张黎明也想过自己一个人或者自己带着孩子回乡下过年的事,但经过左思右想之后,他又觉得这样做不太恰当:自己一个人回去,村里人会怎么想呢?父母会怎么想呢?大家都说过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他怎么不带老婆孩子一起回家呢……于是,这个无聊的年就又只有在县城过了,但张黎明却在心里暗下决心,明年再怎么说也是要回乡下老家过年的了,如果老婆不去他就自己带着孩子去。
中巴车驶入了张黎明的家乡的地盘。沿途的公路上,不时能够看到带着孩子的中年夫妇,也有手挽着手甜甜蜜蜜的年轻夫妇,他们背上背着猪脚杆,肩上挎着大包小包的糕饼和酒水,有说有笑的在公路上走着。远处的村庄里,放在屋檐下的音响里播放着一些流行歌曲,伴随着时不时响起的几声鞭炮声,使冷冷的空气覆盖下的村庄溢满了浓浓的年味和生活的气息。
“嘟嘟嘟”、“嘟嘟嘟”,手机的短信铃声把正凝视着车窗外沉思的张黎明唤醒过来。他打开手机,看到一位同学发来的一首诗:他乡灯笼红,故里年更浓。尺回家路,犹如山万重。标题是:正月初二回家探母。原来,这位同学也正在回家的路上,去看望乡下的母亲,于是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说是发给张黎明请他帮忙看看,该可以拿去发表。他凝视着手机屏幕上的几句诗出了神,仿佛这几句诗就是这位同学专门为张黎明此时此刻的心情量身定做的。张黎明想,也许,作为情感动物的人,回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吧!良久,张黎明才跟这位同学回短信:同感,同感,我也正在回乡下老家的路上。
不觉,中巴车到终点站了。在老家山脚下的村街上下了车,张黎明没有作任何停留,就沿着通往山顶老家那条熟悉的山路爬坡了。越是离家越近,张黎明回家的心情越是迫切了,心里越是觉得实在了。
前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刚吃完年夜饭正准备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远在浙江打工的妹妹给张黎明打来电话,说母亲先前在电话中跟她说,母亲的胃病又犯了,感冒了咳嗽吐痰还有血丝。妹妹问张黎明该知道母亲生病的事。他说,刚才还在跟母亲打电话,咋就一直没听母亲讲呢!妹妹说,你离家近点,该回家陪父母过年的,六七十岁的人了,我们一个都不在他们身边,有点不像话吧!张黎明“嗯”了一声,然后就是长久的沉默。妹妹说,你该经常回家看看爸爸妈妈他们,反正也不远,花不了你多少时间。张黎明还是“嗯”了一声,然后还是长久的沉默。妹妹说,等我找到点钱了,过一年把就回来在老家带孩子读书,就可以照顾爸妈他们了,你现在多回去看看他们吧!张黎明心里一阵一阵的发酸,还伴随着轻微阵痛。
张黎明毫无底气地跟妹妹说,本来他今年是准备回老家陪爸妈一起过年的,但他一个人回去好像又不太恰当,怕父母没见到孙女和儿媳又会产生什么想法,就打算等过十五的时候再回去了。妹妹说,她们不去你一个人回去要不得吗?你已经三年没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了!张黎明忙说,是是是,我明天就回家,明天就回家。张黎明的心里越发的难受了,不觉已是泪眼朦胧了。
父亲年前来县城的时候,张黎明准备把父亲留下来就在县城过年的,但父亲却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可你们想想,我要是留在你们这点,家里就你妈跟你那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你说这能行吗?张黎明想想也是,这样确实不行,父亲不在,家里怎么过年呢?当然,这事张黎明是不好跟妹妹说的。
挂了电话,老婆问张黎明,咋的了,刚才哪个跟你打电话?张黎明说没什么,然后用衣袖擦了擦眼睛,就一直盯着电视屏幕,心里一直在想着乡下父亲母亲他们过年的事,还有母亲对张黎明一直隐瞒的病情。
爬到半坡头,张黎明拿出电话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好给他们一个惊喜,但打了好几次都没人接听!张黎明想,也许母亲走哪家唠叨龙门阵去了,手机没带在身上,父亲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接电话的!张黎明心理还是觉得有些不踏实,大过年的走哪点也不会把手机丢在家里吧?于是又接连打了好几次,还是没人接听。张黎明甚至以为,是不是母亲生气了,不想接他的电话,懒得理他。
记得大年三十那天,要吃团年饭的时候,张黎明给乡下的母亲打电话,问他们的年夜饭该准备好了。电话中,张黎明听到了母亲那头传来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知道有些人家开始吃团年饭了。张黎明问母亲,乡下今年过年该热闹?村里出去的年轻人有哪些回来了?母亲不冷不热地说了句,都回来了,热闹得很,就是我家的一个都没回来。然后,母亲那头就没见动静了,张黎明一时语塞,不知说啥好。最后,还是母亲打破了沉默。母亲说,你们好好的过年吧,老子要准备吃饭了!
这两年在县城过年,张黎明觉得这城里的年是越来越没感觉了,除了从接连不断的鞭炮声中感觉到这个日子有点特别之外,其他也跟平常日子没什么两样,无非是饭桌上的菜呀什么的丰富一点而已。那些真正关于过年的一些活动,在城里已经或者正在退出过年的舞台。
在乡下,从小到大,每年过年的时候,张黎明都围着爷爷学着打那些有关金银铜铁的钱纸,帮着做一些既好玩又轻巧的传统活儿。等母亲把猪头猪尾煮熟了,张黎明就跟着爷爷或者父亲,拿着香蜡钱纸,准备好酒水,端着猪头猪尾等敬菩萨用的刀头,灶神菩萨、土地菩萨、山神菩萨等,挨着一个一个的去祭祀,还要磕头作揖。吃年饭之前,是要祭祀列祖列宗的,在未举行完祭祀之前,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能动筷子,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敬。祭祀的时候,要恭恭敬敬的为列祖列宗在八仙桌上摆好过年吃的菜,碗里盛好饭,把筷子端端正正的桥在碗口上,专门用一个杯子或者碗为他们倒上酒水。在祖先们吃年饭的时候,要在香火前、饭桌下、大门口等地烧钱纸,长钱散钱都有,还要烧几根麻线,等列祖列宗些吃完年饭后,用麻线串起这些金银铜铁钱提着走。张黎明在跟着做这一系列祭祀活动的时候,心里都是非常虔诚和明净的,磕头作揖的时候感觉老祖宗正高高在上地注视着自己,先人的目光窥视着他的内心深处,一览无余。
后来,张黎明上了大学,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少了,但他对过年时举行的这些仪式却越来越虔诚了,并且还专门向爷爷和父亲请教有关这些仪式的各个环节及意义。张黎明以为,如果现在不向他们认真请教的话,将他们乘鹤西去了,成了让后人祭祀的先人后,谁来做这些祭祀活动呢?谁来教后人做这些祭祀活动呢?一个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人是多么的可怕啊!他们将找不到自己的根系,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最终要往那点去,生命的来龙去脉没有了脉络,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就要到家了,张黎明再一次拨响了母亲的手机号码,还是没人接听,只听到铃声一直响到最后,电话那头说“你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候再拨。”张黎明抬头朝着家的方向仰望,屋前那片熟悉的竹林已经能够看见了,家就在竹林的背后,看得见隐约的轮廓了。
就在张黎明朝着家的方向仰望的时候,张黎明甚至不知道,就在路边不远处的一块地里,有两位老人手握着锄把,佝偻着腰杆站在那儿,目光注视着张黎明已有好一会儿了。两位老人一直没有说话,就站在地里,目光注视着张黎明。那目光,温暖、慈祥,有些惊喜,有些失望,同时还有那么一点尴尬和别扭。当张黎明发现站立在地里的两位老人时,不觉吃了一惊,一时之间哑然失语了。他注视着两位老人良久,良久,还是没法开口说话。
还是母亲先开口说的话。
母亲说,你咋不打个电话回来呢,你一个人来啊,咋不把妞妞带回来耍两天呢?
张黎明早上出门的时候,两岁多的女儿就追着要跟爸爸去乡下老家看奶奶的,但张黎明没有带女儿走,他担心老家太冷,要是孩子真有个感冒高烧什么的还不是他的事,老婆正月初五就要去昆明进修了。
张黎明想了想,跟母亲说,早上我走的时候妞妞硬是要跟我回来,说是要来帮她奶奶打猪草,我说不要她来她就哭了。
母亲说,你看你这娃儿,咋不把她带回来呢?
父亲说,人家嫌麻烦吧,你看这一坡上来还要背呢!父亲说完,还“嘿嘿嘿”的冷笑了两声。
母亲说,你怕背,你打个电话我来街上接你们嘛,你不背我来背嘛!
张黎明这下真找不到说的了,也不知还能跟父亲母亲说什么。反正,自己就一个人回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母亲说,算了,下次带来吧,赶紧回家去,看你爷爷在家没有,家里有火的。
父亲说,我们怕要把这点洋芋栽完才回来,你去看看哪些人在打牌,去跟他们整几把吧!
张黎明抬起头往寒风中的乡野望了望,目力所及的范围内,除了父亲母亲之外,乡野的土地上再也看不到一个劳作的身影了。
父亲母亲继续在寒冷的风中挥舞着打坑的锄头,在寒冷而静寂的乡土上,划出一道道不规则的、孤独的弧线。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诸子百家、儒释道、地域文化等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并不是国学的全部,我们不能把这两者等同起来。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是流动与变化着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是流动与变化着并与其他文化传统相交织的。但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学渗透到全社会上下,适应、调节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习、教育过程以及私人修养与性情陶冶之中,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极具草根性。儒学实际是我国走上现代化的基础与铺垫,它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儒释道是互补的,经学、儒学是国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我们不必把国学讲成儒学,以儒学取代国学,但也不必排斥、贬低儒学,一定要认识到传统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型的社会。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国学: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内容。第二是学术与技艺层面,即传统文化各门类各方面,尤其是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要通过微观精细的研究,抢救、整理与继承绝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第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层面。按梁启超的说法,《论语》《孟子》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今天我们提倡国学,有助于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塑造国民的理想人格。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国魂与族魂的层面。提倡国学与吸纳西学并不矛盾。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方文化之真,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构建新的中华文明。世界上任何成功的现代化,都不是失去民族性的现代化。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脱离本土文化传统的成功现代化的范例。
学习国学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融会的过程,以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孔子提倡诗书礼乐之教。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让弟子优游、涵养、陶冶于诗书礼乐教化之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国文、国学中有很多内容及教育方式,属于博雅教育及君子人格培育的范畴,中国传统文人很看重个体人格的生存品味与质量,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
当前,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已成为国人的普遍需求。实际上,任何民族、国家的成员对自己的文化或宗教传统都有了解的义务,同时这也是一种权利。反过来我们可以说,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或宗教传统是自家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五四”以来,特别是“”以来,我国一些知识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祖宗文明全部作为负面的糟粕、批判的对象,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现代化的障碍,因此,体制内的教育中不仅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而且还灌输了很多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矮化或妖魔化中国文化的看法,使之成为几代人的“共识”。这很危险,其危险性是使我们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社会伦理的基本共识及终极信念与关怀。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中,知性教育偏胜,德性教育不足。人性、性情的教育应重于知识教育,两者应结合起来。政治教育不能代替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与性情教育,也代替不了。
国学教育是有神圣性的,虽然可以且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但是国民需要通过庄严的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传统。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我国传统的教育,自蒙学阶段开始,特别重视培育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古人说的“蒙以养正”,或“正蒙”,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这是说,由有德的家长与教师对儿童发蒙,教他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传统文化宝库中有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及一些家训、家礼、家书等读物,剔除其时代局限与糟粕,可以作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教材。
国学经典中不乏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与故事,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可以作为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材。毫无疑问,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掌握好母语(汉语、方言,各族群语言),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常识。
二、中小学的国学教育
近来,浙江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小学“国学基本教材”,邀请我做总顾问。本套教材的书目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选读》《幼学琼林》《诗词格律》《唐诗选读》《宋词选读》《论语(上、下)》《孟子(上、下)》《大学中庸》《诗经选读》《左传选读》《史记选读(上、下)》《诸子文选(上、下)》《颜氏家训》《汉魏六朝文选》《唐宋文选》《礼记选读》《楚辞选读》等。每册有指导性的概述,有经典原文,有对原文的注释与新译(赏析),并配上文史链接(延伸阅读)、思考讨论等,图文并茂,准确生动,具有可读性与系统性。这是现行中小学选修的一套国学读本。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仍处于自发的状态,体制不顺,相当困难,各类教材也良莠不齐。
如前所述,我认为国学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亷耻)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我建议学习台湾地区的经验,在高中阶段增设一门必修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内容就是“四书”)。这门课是中国文化课,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语文课。抗战胜利后至今,台湾地区的这门课程对中华文化认同与民众的文明教养起了重大的作用。大陆旅游者发现,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是禀性善良、有人情味、懂礼让、讲友善的人。这与民间小传统的文化宗教的活力及作用,与代代相传的家教家风,与不中断的国学教育,特别与中学必修“四书”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是打通了的。国学具有平民化与草根性的特点。我国民间流传着的谚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透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及家训、族规、乡约、谱牒、善书,通过大众口耳相传的韵语故事、俚曲戏文、常言俗话,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
南宋以后在我国与东亚的民间社会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朱熹《家训》说:“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说:“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朱子说此乃日用常行之道,人不可一日无也。应当说,这些内容来源于诗书礼乐之教、孔孟之道,又十分贴近民间大众。其中蕴含着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长期以来成为老百姓的生活哲学。
王应麟的《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把孔子、孟子、荀子关于人性的看法以简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儒家强调性善,又强调人性的养育与训练。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的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内容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几部分。这些纲目都来自《论语》。《弟子规》中对孩童举止方面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孩童站立时昂首挺胸,双腿站直,见到长辈主动行礼问好,开门关门轻手轻脚,不用力甩门等。这些规范都是文明人起码应有的,是尊重他人而又自尊的体现。又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都有助于文明社会的建构,是文明人的生活习惯,也是今天社会公德的基础。
南开中学的前身天津私立中学堂成立于1904年10月,老校长严范孙亲笔写下“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四十字箴言来自蒙学,又是该校对学生的容貌、行止的基本要求。该校设整容镜,师生进校时都要照镜正容色。后来张伯苓先生治校,坚持了这些做法。
先生在留德期间撰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至1921年间共印行了十六版,他还为赴法华工写了《华工学校讲义》,两书在民国间影响甚大,今人合为《国民修养二种》一书。蔡先生在民国初年为中学生与赴法劳工写教科书,重视社会基层的公民教育。蔡先生的用心颇值得我们重视,他从孝敬父母谈起,创造性地转化本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家道德资源来为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与公民教育服务。
现今南京夫子庙小学的校训是:亲仁、尚礼、志学、善艺。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对孩童、少年的教育,首先是培养健康的心性情才,从日常生活习惯,从待人接物开始,学会自重与尊重别人。
我们今天强调成人教育,因为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需的一些素养,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这不是大学教育才有的问题,而是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就该关注的。
国学当中有很多修身成德、培养君子人格的内容。中国古典的教育,其实就是博雅教育。传统的教育并不是道德说教,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而是春风化雨似的,让学生在点滴中有所收获并自己体验,如诗教、礼教、乐教等。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家长、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教师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多在性情教育上下功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交流,洞察他们的情感,并作正确的引导。
广大青少年要趁着现在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其中的意思以后可以慢慢领悟。南宋思想家陈亮说:“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故君子之道,不以其已能者为足,而尝以其未能者为歉,一日课一日之功,月异而岁不同,孜孜矻矻,死而后已。”这即是为己之学,是终身自我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对中小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巩固国本的需要,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担当。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靠语文教育,但语文教育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语文教育都是影响深远的。语文教育不仅仅只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承载着引导价值观的责任。
南怀瑾先生说过,小学语文课,一、二年级主要学《千字文》,三、四年级主要学《幼学琼林》,五、六年级主要学《古文观止》,整个小学应穿插学习、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诗经》等。初中语文主要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在《论语》《老子》。南先生此说,值得借鉴。
现在湖北省统一使用的鄂版语文教材,小学每册约8首古诗,16条古今中外名言,没有古文。初中每册约10至12首古诗,8篇左右古文(寓言故事或唐宋家短篇等)。现行鄂版教材较之过去,有了许多优点,但仍然偏于政治思想教育,作文训练散乱不成系统,课后习题也尚待改善,较之人教社和东北的语文教材要逊色一点。但以上无论哪一家的语文教材,在如下方面都嫌不足:没有充分自觉地重视、强调学生对母语及母语的代表——经典文献的学习,对古汉语的语言及其反映的思维特征的把握,对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及民族智慧传承的重要性。当然,这是以高标准来要求的。另外,现行语文课文中现代散文较多,欧化式的汉语较多。我们的孩子从社会与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方或泛西方化的语言、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语文教育应当有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自觉与自信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