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文化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质量上发生着变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也由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这对增强广大农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关键字:农村 文化活动 改革开放 拉动作用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它主要表现在农民对精神文化新的要求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变化上。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广大农村,农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以口传心授的说唱、歌谣、谚语、歇后语、俗语、民间故事等文化内容,来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流畅,寓意也很深刻。而且,每到传统节日,人们便演绎着大秧歌、狮子舞、龙灯、旱船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这些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原有的需求中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政府的领导下,更加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村镇文化、广场文化迭起,每逢节日和重大庆典,都有声势浩大的群众文艺活动。例如,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乡雹神庙村的青年农民李春军、谢杖子村的陈贵波,每年春节都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组织当地农民歌手进行卡拉OK歌咏比赛,各种联欢晚会,组织排练小戏、小品、曲艺节目为农民群众演出,特别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拍、自演、自赏的电视剧《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和《腊月》,央视和省电视台都做过相关的报导。同时在农村,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既宣传了自己,扩大了影响,又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增添了农村文化的氛围,展示了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质量上发生的变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也由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农民群众从简单粗糙的田坎拍打歌舞到场面恢宏、声势浩大、编排精细的大型广场歌舞;由低俗的带有封建色彩的民间传说到有较高文化品位的评书、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不管是生日和家庭喜事的自娱自乐,还是群众踊跃参加的节日联欢、文艺调演等大型演出活动,在质量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参加的群众更广、社会性更强,影响面更宽,所以为社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特别是在文化活动的内容上从简单的单一活动变为以乡、村、户三级联动的文化活动网络。这些群众文化还不自觉地把经贸活动、科技交流等现代意识,以更新、更美的形式渗透其中,这就起到了拉动经济发展和推进文化进步的双重功能。
现在的群众文化活动又贯穿着历史的演变,传承着更美好的文化内容。如:跑黄河、耍中幡、舞狮子,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甚广,但其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太大变化,可今天我们再看这些耍中幡、舞龙、舞狮子则已是龙腾虎跃、振兴中华的内涵来展现的。由此,这种自发的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内容引入了群众文化领域,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受到积极的精神影响和思想启迪。群众文化活动的进步,也体现在它的内容还增加了外来艺术的影响,比如:以充满现代感的迪斯科为基础结合起来的老年健身操、健美运动正盛行于老年人群中,这是群众文化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成功表现,也是我国群众文化内容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舞台之外,还为科技兴农、为农村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引导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发挥了多层面的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变化,展示的不仅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精神变迁,更是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它对增强广大农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一、目的和意义
**县是江西省首府首县,近年来,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离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农村群众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演出、电影、自办文体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体现,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促进我县三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政府设立江西省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为发展我县农村文化事业以及激活我县文化市场,发展我县文化产业提供了经济保障,我们要扎实推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快全县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个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最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给最基层的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要确保每年每个乡镇有四场以上的县级文艺团体演出,每个行政村有6场以上的电影,各乡镇每年的自办全乡镇性的文体活动(包括歌咏、棋类、武术、书法、美术、摄影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比赛,农村科普知识等)2-3次。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缺乏的问题,让农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所带来的益处。促进我县农村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和谐平安小康社会,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争创“百强县”“文明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工作步骤和方法
(一)调查摸底。
对全县各乡镇文化活动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培养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有关情况。一是了解各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对近两年乡镇文化活动情况和行政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情况;二是就省政府下达的各乡镇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指标要求各乡镇作一初步安排,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进行研究,作出具体的部署并摸准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具体实施
一是县采茶剧团和县电影公司根据省财政下发的各乡镇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的额度,按40%左右用于购买演出,40%左右用于购买电影,20%左右用于乡镇自办文化体育和科技活动的原则,作出演出和放映计划,并与各乡镇取得联系,签订购买演出和电影放映的合同。原则上县采茶剧团的演出价格不高于3000元一场,县电影公司16毫米电影放映不高于250元一场;
二是县采茶剧团和县电影公司要以积极的态度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了解农村文化需求,把最优秀的文化产品提供给全县广大农村群众。通过这些作品,大力讴歌为祖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大力讴歌我县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大力讴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时代道德风尚,在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民群众中努力营造弘场井冈山精神,激励全县人展共同创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是各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要以乡镇为单位作好一年举办2-3次全乡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安排,要确保农民群众切实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三)申领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使用说明。
使用范围:江西省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是由省财政厅专项安排,该资金只能用于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它包括:
1、乡镇购买各级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县级以上(含县级)正规文艺团体(演职员工在40人以上)]到农村进行文艺演出。
2、乡镇购买各级电影公司[县级以上(含县级)]组织放映队到农村放映电影。
3、乡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内容健康的文艺演出以及展览、比赛等文体活动。
使用要求:乡镇政府在购买文艺团体演出和电影放映时,应根据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的推荐,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平等竞争、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同质同价,优先购买本市范围内演出团体的原则,向各级、各地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目前南昌市区内县级以上专业文艺团体有:南昌市歌舞剧团、南昌市京剧团、南昌市采茶剧团、南昌县采茶剧团、进贤县采茶剧团、新建县采茶剧团、安义县凤凰艺术团)和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购买演出和放映,组织开展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免费请农民参与、观看,资金使用的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购买专业演出团体演出应占总资金的40%左右,用于购买电影放映应占总资金的40%左右,用于乡镇组织综合性的文体科普活动或有特色的文体活动应占总资金的20%左右。
2、乡镇政府应用专项资金每年购买四场以上专业文艺团体的优秀节目,在乡镇所在地或有条件的行政村为农民演出。(“有条件的行政村”指具备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防雨演出舞台,观看场地面积600平方米以上的行政村)。其中一场为市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节目,另三场为县采茶剧团的戏曲或歌舞节目。县采茶剧团的节目每场价格为3000元,市采茶剧团演出价格每场不高于4000元,市歌舞团、市京剧团的综合演出每场价格不高于5000元。演出时间每场不少于2小时。
3、乡镇政府向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每个行政村每年购买六场以上电影(每场电影为一部故事片和两个科教片),其中原则上保证一场为市电影公司放映的电影,35毫米电影每场价格、为350元,16毫米电影每场价格为250元。(小兰工业园的9个行政村由莲塘镇负责在专项资金中购买电影;部分行政村较多的乡镇,购买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县电影公司应以优惠价格确保为每个行政村提供6场电影。)
4、乡镇政府应每年组织2-3次由各行政村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文化、体育、科技活动。活动应先由乡镇提出活动方案,报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批准后实施。
5、用专项资金举办的各项活动不得再另向基层农民收取任何费用。
报帐程序:1、各乡镇政府应分配的预算指标编制本乡镇年度文化活动方案(包括演出时间、地点安排,放映时间、地点安排,乡镇自办文化活动安排),报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审定并报县财政局及市文化局备案后执行。
2、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根据各乡镇文化活动方案、经费预算及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支付各乡镇文化活动的费用。
3、专业文艺演出团体须按省文化厅有关规定,先填写统一制定的报表,再凭乡镇政府演出证明、演出协议、节目单、照片及演出证到乡镇财政所审核后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申请表等,到县文化广播旅游局审核、报帐。
4、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须按省文化厅有关规定先填写统一制定的报表,再凭放映点村委会证明、放映协议及相关资料和经乡镇财政所审核后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申请表等,到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审核、报帐。
5、乡镇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由乡镇政府提出文化活动方案、经费预算,报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批准后再组织实施。活动结束后,乡镇政府须出具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活动方案、时间、地点、规模、活动的相关资料、照片、演出节目单等)材料和经乡镇财政所审核后的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申请表等,到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报帐。
结算:以乡镇为单位,按实际活动支出结算,超支不补,结余转下年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四、组织领导
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证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我县文化事业专项资金使用取得成效,县财政局、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联合组成“南昌县农村文化活动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另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办公室负责活动方案的审定,开展活动的组织协调、统计汇总,专项资金使用的审核报账等。
五、几点要求版权所有
(一)加强指导。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文化活动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向乡镇推荐、提供优秀文艺演出团体和优秀剧目;对演出、放映单位的资质审核,演出节目内容的审查认定,乡镇自办综合性文体活动节目的审查;县文化馆业务人员要扎实深入各乡镇,负责指导各乡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加强对乡镇举办的综合性的文体活动、科普活动的指导和辅导。
(二)保证质量。各级专业演出团体特别是县采茶剧团要多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政治性、思想性、娱乐性强的戏曲、歌舞作品供乡镇挑选购买,同一演出团体在同一个演出点演出2场以上时,其节目原则上不得相同;放映单位要提高放映质量,原则上尽量放映新片。除村民要求外,一个放映单位在同一村放映的影片不能相同。
(三)做好汇总。乡镇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周将本季度开展的演出、放映的场次和文化活动的次数、参加活动人数和经费使用情况分别报县广播电视旅游局和县财政局,由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汇总后,在下季度的第二周报市文化局、财政局后,再上报省文化厅、财政厅。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将乡镇上报并经审核的、用专项资金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有关资料立卷归档,以备检查。
六、奖惩制度
在每个年度末,对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得力,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获得农民群众好评的乡镇将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成绩出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具体评定条件另订);对弄虚作假,违反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乡镇,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扣减、停拨、取消补助专项资金的处罚:
1、对乡镇出具假证明、假资料、虚报领取专项资金,一经查实,将追回虚报冒领的专项资金,并停拨一年专项资金;
2、对演出放映单位利用假证明、假资料虚报领取专项资金的,要追回虚领资金,并停止半年到一年的演出放映资格。
3、乡镇购买无演出放映资格单位的演出放映,经费自负。
七、群众监督。
摘 要: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伦理观念在货币主义的冲击下也发生了转变,财富观念异化、孝道伦理衰落以及离婚潮涌现等各种伦理危机随之浮出水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重塑乡村伦理则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社会,乡村社会的伦理之所以能够维系是与集体性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伦理异化的背景下,通过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重塑乡村伦理成为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伦理危机;集体性文化活动;伦理重塑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2-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于此同时农民的伦理观念、价值归属也在社会变革的牵引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出现了各种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奇怪现象,例如孝道衰落、离婚潮涌现等等。实际上,农村地区出现伦理异化,其实质在于农民本体性价值的缺失,在货币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货币越来越成为人生的唯一价值和意义。
1 农村伦理危机的现状
1.1 财富伦理的异化
齐美尔认为,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作首要的追求目标,由此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满足,都与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在经济至上、金钱符号大行其道的社会里,货币开始成为衡量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唯一标准。在人们的财富观上则表现为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异化为“笑贫不笑”,在婚姻观则表现为离婚潮的涌现,金钱成为爱情建构的基本要素。在农村,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逐渐失去了约束力,金钱成为农村居民价值观念的核心概念。
1.2 孝道伦理的异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村,父子分家成为趋势,农村大量空巢家庭出现。空巢家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孝道衰落,养儿不能防老,父母希望尽早在财产上与子女划清界限以便为养老积蓄资本,父权开始衰落。父权衰落也同样表现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解放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结合方式被作为封建思想残余收到广泛的批判,年轻人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呈现出自主化、自由化的趋势。父权的衰落的同时,子女权利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了农村孝道伦理的衰落,子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婚姻伦理的异化
解放前,子女的婚姻大都有父母包办,解放后,国家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倡导婚姻自由。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出现了一次解除包办婚姻的离婚潮。与建国初期出现的离婚潮不同的是,当今农村出现的离婚潮其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道德的因素。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出现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现象,长期的分居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出现了感情的空白,加之道德观念不强,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有限,“婚外情”等现象随之而来。另外,大众传媒所挟的“新式”的爱情模式对农村的狂轰乱炸,也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农民的传统婚姻伦理。
2 重塑乡村伦理
传统社会,乡村生活伦理之所以能够维系和生产,是与乡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的。传统社会的诸如农村祠堂的年终聚会、花灯会等宗族性活动,其背后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农村伦理中的孝道伦理。另外,时期的各种集体文艺表演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农民通过唱歌、戏曲等载体将法律政策、道德风尚融入其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重塑乡村伦理成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集体性文化活动的重建大体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主要是:
2.1 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增加集体性文化活动
在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的主体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历程,传统社会,乡村社会的集体性文化活动是由乡村绅士组织的。建国初期,主导了公共性的文化生活。瓦解以后,乡村文化站承担起这一时期农村公共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乡镇政府服务职能的弱化,乡村内部的集体性文化活动已不多见。因此,在乡村伦理异化的背景下,想要通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以达到重塑乡村伦理的目标,政府就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2 发挥乡、村两级政府作用,重建集体性文化活动
过去农村文化建设注重为农民“送文化”,农民自主选择权不高,形成“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局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送出去的文化大餐往往不符合农民口味。税费改革和乡村体制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弱化,乡村社会的集体性活动难以达成,致使乡村文化建设失去了组织载体。在春节的闲暇时间,农村里几乎没有任何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大家都在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进一步强化其服务职能,彻底改变原乡镇文化站的投入机制、用人制度和服务方式,实行“人员竞聘、目标责任、合同管理”,进一步突出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建立起政府“花钱买服务”、“以钱养事”的新机制。
集体性文化活动的意义已经引起来人们的注意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重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障碍,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建设任重而道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政府在文化建设的运行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的完善,农村集体性文化活动必将迸射出其应有的活力并发挥其应该的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科学发展;四个坚持
在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尤其是农村群众文化,以其广泛性、民主性、新颖性、和谐性及传承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几种主要形态之一,也是我国文化新兴发展的一种形态趋向。但它既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强制意味,也不同于专业文化的曲高和寡。发于自然,源于社会,和谐生存,这就是农村群众文化的写意。由于经济的发展不稳定,政治的发展欠和谐,自然影响到群众文化的发展命运。怎样才能求得生存,在困境中绽放出精彩来呢,确实值得我们群文工作者深思。那么,走科学发展之路是我们的抉择。
一、坚持以地域传统文化为特色,走传承与创新之路
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只有根植于民族民间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才能确保农村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才能激发起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才能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才能促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二、坚持以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活动为重点,走活动“日常化”之路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特别是免费开放政策资金的辅助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村级文化室建设已全面普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设施基本得到了较好的配置,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然而,因为文化活动在开放活动中存在着开放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不落实,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后续文化经费不足等诸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村的文化活动室名存实亡,徒有虚名,文化活动阵地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村村级文化室不仅要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活动经常开展起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配好村级文化室管理人员,合理解决管理人员的工资报酬,较好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日常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所需要的,也是创办村级文化室的目的所在。
三、坚持以农村文艺人才培训为抓手,走I余团队拓展之路
农村业余文艺人才,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哪个村的文艺骨干多,哪个村的文化活动就活跃。近几年来,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立足农村基层,以举办“小品曲艺创作培训班”“书法艺术培训班”“摄影艺术培训班”“化妆知识培训班”“群文舞蹈培训班”“戏曲表演培训班”“排舞培训班”以及“村级文化员培训班”等系列培训,积极培养农村基层业余文艺人才。并对通过培训,掌握一定文艺辅导能力的骨干颁发“农村文化辅导员”证书,在基层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活动,有效地唤起了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自觉,一些很少光顾文化活动的人纷纷加入到活动中来,也较好地缓解了文化馆人员少,全区文化活动辅导不过来的困难。同时,根据各村的业余文化骨干情况,组成各种业余文艺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促进了农村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普遍开展。国情告诉我们,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还有很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国家要发展,必须农村得到发展。这样的道理相信谁都懂!所以,农村文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四、坚持以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为平台,走活动“制度化”之路
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培育“一区多品”和“一乡一品” “一村一品”的品牌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属于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大餐,既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举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人,又能促进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常态,形成制度化。制度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热情,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事关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事关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大局,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规律和方法,切实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业余文艺骨干的共同努力。文艺工作者一直走在创新之路上,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农村群众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于澄.群众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J].大众文艺,2015(19):20-26.
[2]李培新.浅谈群众文化在群众中的作用与意义[J].科技展望,2016(08):286-289.
[3]王小珊.群众文化对丰富群众生活的影响分析[J].明日风尚,2016(08):166-167.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需要认真研究基层群众的需求,探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工作中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常常出现的问题
活动开展的目的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方向或目的,文化活动缺乏发展性,不利于基层文化的传播。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其中人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水平不高。农村文化设施落后,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群众建设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可是由于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还是无法满足农村群众。要想达到社会资源共享、农村群众文化共享的局面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做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搞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不仅能将传统文化大力推广,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策划即策略与谋划,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所做的当前决策,表现为一种借助X力进行模拟操作的理。一场活动要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做好一个好的策划。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工作主要是在策划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精神文化,并不断积累知识与文化,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因而作为基层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搞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各项策划工作,确保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高效性。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构思
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文化活动开展的顺利和高效。文化管理人员要深入群众当中去,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什么?群众正在进行的文化活动有哪些?农村有哪些优势的文化资源如根雕、戏曲、剪纸等?思考成立什么业余队?组织什么样的团等。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才能确保文化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掘和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发掘与利用好地方的资源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存在的基本原则,这样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弘扬地方文化,同时能够保证活动的质量。要善于挖掘自身资源。要学会深入群众、在与群众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急群众所及,寻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地方群众最好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保证文化活动内容与方法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就能够创造出人民欢迎与满意的文化活动来。
四、精心制定基层文化活动运行方案
要确定方案的设计主体,传统的文化活动策划主要是工作站的人员全程进行,难以充分和全面考虑群众的需要,因而在确定设计主体时应充分采纳群众意见,并邀请群众参与到活动运行方案的策划与制定之中,在吸纳广大基层群众参与的同时满足其参与和理解活动的要求与创意,从而将活动开展的更加有效性;在具有良好创意的同时,还应精心制定基层文化活动运行方案这样才能确保创意得到真正的体现。精心确定方案内容:方案宗旨、时间、地点、内容、实施细则、流程、协调等,并确保这些方案内容是警告过精心策划的,必要的时候还应提前进行模拟彩排,确保文化活动演出圆满成功。
五、提高策划的创新性、科学性
要保持文化活动的策划保持创新和特色,活动的策划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在进行构思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不断的积累社会题材,同时不断的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构思出符合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创新方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进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时应注意方案的创新性,保证活动的开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避免文化发展落后经济发发展的现象发生。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策划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考虑活动开展带来的社会效应,要多多进行公益性活动的开展,提高文化活动质量的同时,促进精神建设的更好发展。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才能保证文化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在活动开展前要保证方案的详尽细致,对每一步的活动任务要做好落实工作要分为几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构思安排:首先,认真做好活动方案的策划书。一个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是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和支持,因此文化活动的策划方案要认真制定,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对开展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通过,批准后方可进行活动的组织推行。其次,活动的制定方案通过后,需要进行的是活动的内容和细节的准备工作。这个阶段是活动内容敲定的环节,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筹备的过程包括活动开展场地的选择、活动内容的彩排、化妆和舞美的安排以及后勤准备工作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的筹备,保证前期工作的完善,当准备就绪后还要安排相关人员专门负责,定期进行检查,保证突发状况的出现时能及时解决。最后,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提前进行整体的彩排演练,在整合活动过程的同时,寻找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每一个部分专门的负责人要尽到应尽的责任,保持联络的畅通,确保在活动开展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出现的问题。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以高度积极和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文化活动策划工作之中,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与水平,要充分考虑到活动开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活动的组织过程要善于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保持活动策划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狠抓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意所在,精心制定基层文化活动运行方案。切实搞好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和策划,为广大人民奉献丰厚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舒琳.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长效发展[J].中国文化报,2013(12).
[2]柏德龙.关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剧作家,2012,(01).
通过对市多年来开展“双进双建”活动的研究,在深入乡村和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双进双建”活动,必须与富民项目、惠民项目结合起来,即,把文化“种”在村屯富裕农民;把文化“种”在社区惠及市民。建设新农村,建设新本溪,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民为本。只有得到群众的喜爱和参与,“双进双建”才能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因此,探索“双进双建”富民惠民项目的载体,对于“双进双建”活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的价值。
文化进村屯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早在2007年,针对村屯文化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城乡共建”、“文化下乡”和专项资金投入等措施,引导文化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村屯文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双进双建”活动历经七年之久,村屯文化设施和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了一定的软硬件基础。
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发生了巨变。已经建成了9个高标准的乡镇文化中心,具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教育培训室以及广播电视站、图书销售等文化服务功能。免费为农村配备了40余套电影放映机,为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广播电视普及方面,4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新建文化广场86处、文化活动室99个,全市已有214个村建有文化图书室,新配置电视、电脑及影碟机等设备644台,捐赠图书14万册,农村文化设施设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乡村文化积累了雄厚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多样。例如,本溪县先后举办了“元宵节秧歌大赛及焰火晚会”、“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欢乐在农家《全县首届农民文艺汇演》、“全县农民篮球赛”、“本溪县图书节”、“本溪县农民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清河城镇和清河城村分别被授予省文化先进乡镇和省文化先进村,特别是清河城村的赵铁范农家大院远近闻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院文化”。再如,铁刹山村的农民画家群;东营坊洋湖沟的“画家村”,加之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色,那里已经成为渤海大学、鲁迅美院等十多所艺术院校的美术写生采风基地。南芬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了“重大节日有喜庆活动、日常生活有娱乐活动”的喜人局面。
发挥了文化服务乡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调研中发现,桓仁龙江工艺品公司、鑫艺宏大工艺品公司、辽宁王朝五女山冰酒酒庄、普乐堡镇的松花石和木雕工艺品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营坊画家村、铁刹山村农民画家基地、铁刹山道教文化产业园、天龙洞满族民俗村、庙后山远古文化遗址、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雍艺堂剪纸工作室等文化产业设施和文化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辽砚、木雕、铁艺、草编、剪纸和版画等民间工艺产品,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为县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主角
为什么提出“种”文化在村屯?文化进村屯,一个“送”字,就足以表明乡村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靠上级投入和多方集资化缘,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必然会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开展。
一个“送”字,也反应出农民没有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农民不仅拥有平等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利,而且拥有参与文化活动与文化创造的权利。只有尊重农民在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等方面的参与性,才能够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文化进村屯的着力点逐步转向抓繁荣文化产上,着力于乡村文化与富民项目结合上。只有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还能够享受到乡村文化繁荣的成果,必然会成为乡村文化活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乡村文化活动缺少固定的活动经费,导致文化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力不足。第二,乡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乡村虽然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但利用率较低。调研中发现,有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没有得到利用,极大制约了乡村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第三,农村文化活动单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受经费、人员素质、农村生产季节性强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往往过于简单,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第四,缺乏文化娱乐专业编创人员。“送文化”与“请文化”搞活动的方式,不仅是文化活动的成本加大,而且文化活动也因此没有条件做到经常化。文化活动的开展,题材新颖是吸引群众观赏和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创作编排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编创人员,不得不出资外聘人员进行指导,不仅增加了文化活动的成本,也会失去了持续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保障和群众积极参与的基础。因此,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对文化的自我需求,必须紧紧的围绕增收致富项目开展,必须根植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把文化“种”在村屯,文化活动才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文化“种”在村屯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势所趋。
把文化“种”在村屯的对策建议
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文化不仅要常下乡,更应该留在乡间。政府继续搭台,并且采取市场化手段运作,力求文化以乡村旅游项目和文化产业为载体,文化与经济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农民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文化艺术发展的成果。
第一,“文化进村屯”与多渠道筹集资金。文化进村屯不仅需要继续增加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继续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充分发挥其作用。更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借鸡下蛋、多渠道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式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为“文化进村屯”和“种文化在村屯”提供资金的支撑。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建设的参与与捐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自发的民办文化组织,如:电影放映队、农民歌舞剧团、舞蹈健身队等。鼓励民间业余文化队伍与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总之,要建立起文化在乡间的长效机制,实现文化不仅常下乡,还要留在乡间。
第二,“文化在村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围绕我市枫叶之都建设的工作中心,在乡村特色文化基地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旅游项目。结合“文化进村屯”活动,提高农民画家基地、版画创作基地建设水平,做好草编、根艺、版画、剪纸、核桃木制品和枫叶旅游制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制作人员的辅导培训。大力开发民间小工艺品制作业,通过采取“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小工艺品制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每个县区都应举办特色文化产品节庆活动,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为特色文化产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推动乡村文化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市场融合,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与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文化在村屯”与科普活动相结合。以科技进农户的活动,助推农民实现靠科技致富的梦想。打破以往“送文化”的单调局面,努力将文化建设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各乡镇设立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打开科技传播通道,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介、产业指导、信息服务、经验交流等方便快捷的服务。县电视台加大对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通过农村科技知识讲座,全面及时地将科技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切实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金钥匙。组织农村科技带头人和种养专业户奔赴华西村、大午城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开眼界、长见识,更新观念、提高本领,富口袋先富脑袋。
第四,“文化在村屯”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请来明星表演好看是好看,但那是要支付大价钱的,或许一年半载能请演那么一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乡们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而且民间散落着许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能人。关键是我们怎么样的去发现能人,为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例如,明山区高台子镇组建的十多个颇具特色的文化小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除了社火、舞狮、舞龙、京剧、二人转这样传统的文化项目外,还有卡拉OK、萨克斯演奏等流行艺术。一些大叔大妈通过出色的表演,逐渐成为乡亲们喜爱的“明星”。针对有的乡镇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建议首先健全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对各乡镇在文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活动开展及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县乡村积极自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自觉培育乡村文化地域特色品牌,并且以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带动沟峪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五,“文化在村屯”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相结合。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农村文化骨干网络,使农村文化骨干资源共享。不仅要送戏、送科技、送图书、送电影等下乡活动,重要是加大乡村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举办农民文艺调演、汇演,通过基层推荐演员、层层选拔优秀乡土节目参演,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依托各类文化阵地,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相继开展农民秧歌汇演、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文艺大赛、二人转演出专场、朝鲜族舞蹈等多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特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委托,笔者对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主,辅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在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其中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
一、鲍家村文化建设之现状
鲍家屯位于天镇县城东部,距县政府约4km。该村方圆2.5km,671户2713人,耕地面积6300余亩。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群众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文化建设也呈长足发展趋势。作为天镇县唯一获得2012年度山西省文化先进示范村殊荣的鲍家屯村,近年来文化建设更是蒸蒸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各级政府也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大院、农村个体放映队、民间秧歌队等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调研发现,该村已建成农村文化站2个,业余文艺团体1个、文化示范户4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4个、秧歌队1个,从事曲艺、刺绣、剪纸、演唱的民间艺人60余人。该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其文化建设的发展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文化活动缺乏创新而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破旧落后、文化娱乐形式单一、工作人员较少、村民普遍积极性不高以及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见表1)。
分析发现,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当地政府很少举办科技下乡,与农业、法律等知识相关的讲座或培训也少之又少,农民很难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群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在访谈中了解到,该村不少地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算命打卦、赌博放红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农民文化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塑造。如果不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低俗腐朽的文化就会根深蒂固。要想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坚决制止不良文化的蔓延,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文化场所得不到保证
根据调查,该村文化站名不副实,相关部门“轻文化”的守旧观念导致文化站几乎不对外开放,基本呈现无人员、无经费状态。而农家书屋场地极其简陋,现已征为他用。调查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存在毫不知情。农家书屋里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迟迟没有更新,很多书已是“面目全非”,破烂不堪,几乎无人翻阅。
结合北方农村现状,春夏秋三季农忙,文化活动只能在寒冷的冬季进行。然而,旧的农村文化室场地小、条件差,文化活动只在室外进行,严重困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民众参与度较低的一大诱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已建场所不能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充分利用已建室内场所,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三)文化设施匮乏且破坏严重
农村文化设施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设施破坏严重,资源缺乏。二是文化设施落后过时,更新慢,现代化水平低。由于投入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规模偏小,设备较简陋,文化活动的音响设备以及体育健身器材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经调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滞后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见表2)。
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物资保障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因此,该村文化设施的保护与完善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
(四)村民整体参与度不高
据统计,该村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为60余人,仅占全村人口的2.2%,除了文艺工作人员有少数男性外,表演人员几乎全部是女性,性别比例极不协调。而且由于耕作和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不高,常出现“有人演没人看”的情景。文化活动带头人和专职人员匮乏,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调查显示,村民对文化活动热情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村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擅于在众人面前展露才能,怕被人笑话;
(2)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文艺细胞,腹中无物;
(3)文化活动不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
因此,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难以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显示,农村文化活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品味不足是本村文化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喜庆活动外,看电视已成为农民获取知识、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打牌,下棋,喝酒聊天等等(见表3)。
该村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文化下乡”等仅限于春节期间开展,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都十分有限,而听科技讲座、阅读报纸杂志、农艺培训、文体表演等活动的时间则更少。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大力宣传文化活动 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以及文明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宣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让村民都认识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文化之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议政府投资安装农村有线电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截止目前,全村无一处安装有线电视,配备网络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对村民获取文化知识极为不利。
(3)着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通过文化下乡、科技培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4) 广泛宣传文化建设的方法。通过定期派发文化活动传单,张贴文化宣传海报的方式,有效推广文化活动,更为直观的将文化建设的内容呈现给群众。
(二)改善农家书屋
读书是村民学习知识、增长文化的源泉,只有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才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文盲”的数量。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2012年全村农家书屋人均藏书量仅为0.175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 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农村的“三农”图书和报刊数量偏少、实用性差、阅读率低、更新周期较长。而且农家书屋极其破旧,场地拥挤不堪,不能为村民提供一个舒心的阅读环境。该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发展, 导致了民众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合理分配已建场馆,为农家书屋留出专用场所。同时,还可通过合理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投入,扩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
(三)引入网络文化
尽管电话、电视比较普及,但宽带网络还很落后,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十分欠缺,目前农民获得政策和科技信息,电视渠道占绝大部分。调查显示,该村中, 20岁以下的农民中喜欢上网的人占到近2/3,而60岁以上的农民中则很少有人喜欢上网,说明农民现代信息科技素质还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电脑购买成本较高,经济状况一般的村民不会考虑网络需求。
(2)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技术不过关,不会正常的操作。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建设,为村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电脑,并有专人指导农民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让农民获取科技和致富信息,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让民众享受到网络信息对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要有保障,文化经费不足与农村文化贫瘠有很大关系。农村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以及官员过分追求经济目标,都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村民自筹,这方面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村文化事业本来就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体现公益性的,因此政府在充分认识的同时要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重要事务,在分配使用资金时,按照建设城乡文化的要求,确保该村的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1%切实到位。
(五)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文化活动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配备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得以繁荣的保证。然而,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人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100, 我国仅为1:1200。我国每万人农业人口中的大学生为1人, 而美国是560人。调查发现,该村科技文化人才的配比只有1:1357,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内容、形式、手段上的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主动去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为此,笔者认为,该村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民众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农村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四、结语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__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长塘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__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__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村牧区文化;问题;对策
1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是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这导致了各级政府都会把“发展经济”作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造成了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些领导甚至简单的认为,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一年举办几场下乡演出、放几次电影,组织一下比赛就可以了。因此,忽视了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阻碍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建设。由于文化活动的欠缺,文化设施的陈旧,使许多群众热衷于“打麻将、斗地主”等活动,造成“黄、赌、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牧区得到滋生,败坏了农村牧区纯朴的社会风气。
1.2 农村牧区文化需求在逐渐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如近几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文化活动在逐渐增多,而且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每次活动基本都是人满为患。同时,卡拉OK、广场舞等现代文化活动也在农村牧区广受欢迎,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文化需求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
1.3 民间文化力量已发展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自主的民间表演队伍越来越多。现在,农村牧区的文化演出市场基本都被民间表演团体所占领。这种现象对于丰富农村牧区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草台演出班子,没有经过文件部门的许可,为了吸引群众观看,往往表演一些低级节目。这显然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
1.4 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匮乏
当前农村牧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许多地方的娱乐方式还停留在看电视、打麻将等比较简单的娱乐活动上。特别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年青人外流情况严重,导致了基层文化群体人员的散失。同时许多乡镇苏木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也不端正、素质也良莠不齐。许多乡镇苏木的文化站建设更是停滞不前,设备陈旧落后,经费投入也不够,这些无法适应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如“三下乡”等,次数偏少且无法保证覆盖到偏远乡镇苏木,城市中流行的广场文化活动,由于条件限限制,也很难延伸到农村牧区。
2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搞扎实,把基层群众建设的体制搞完善,把基层群众建设的队伍搞坚强。
2.1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繁荣基层文化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人民群众为服务主体,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为基层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2.2 切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要把改善和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繁荣基层文化的前提,下大力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系统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活动有场地,娱乐有场所。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保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经常性、规范性。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各类人员都有活动的空间和场所。
2.3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水平,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日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2.4 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化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是繁荣群众文化的重要保证,必须下大力抓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为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各级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精英人才投身基层、服务基层、建功基层。
一、把文化扶贫工作列入领导的责任目标
文化的落后不仅使经济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成为滋生社会丑恶现象和犯罪的温床。当前,搞好文化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为贫困地区农村办几件好事,也不能当成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而应该当做刻不容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下大气力来抓。各级领导机关要制定文化扶贫工作计划,明确扶贫目标、手段、途径、步骤、物质保障、监督检查,以至验收认定等等,增强文化扶贫工作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和主动性。
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各个时期的任务和目标建立评价机制,将农村文化扶贫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以及农村群众的满意度等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严格评价流程,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做到奖惩分明。首先要把县级文化设施做大。重点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新华书店。其次,把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做强。给予指导和优惠性政策,增强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力。最后把贫困村的文化活动阵地做活。积极发挥当地农村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好。
二、千方百计筹集文化扶贫资金
缺少资金是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由于文化设施和活动匮乏,很多农民农闲和不打工时都以麻将打发时间,不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赌博、宗教和迷信等不良风气就会乘虚而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文化扶贫工程的硬件建设,不搞好这方面的建设,文化扶贫便成为空谈。
首先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是文化扶贫事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其次,积极向上争取到项目资金,如"村村通"、"户户通"、"送戏下乡"等工程,并且重点对农家书屋、文化馆站、文化活动中心配送相关设施设备,解决因硬件设备缺失而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
其次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扶贫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除了国家拨款建设外,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通过多渠道、多方面来进行资金筹集。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化投入。只有吸引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进行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才能增加各岗位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酬,为开展文化活动的提供资金资金保障。
三、创新开展贫困地区的文化活动
在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建设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对农村有帮助的文化特色活动,更好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使得农村群众有更多、更广的文化活动选择和参与空间。
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是发展农村文化扶贫事业最有效、最稳定、最长远的方式。可以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打造农村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形成特色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兴趣、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动力、文化建设自身资金流动的活力。
作为一个传承几千年的中原古地,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对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其中很多传统文化技艺一直影响着我们,不断给我们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要努力发掘和保护即将消失和遭到破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改造和创新,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可以选择一些乡镇先行试点,积极发展当地文化特色事业,形成当地独有的文化产品,并把有积极成效的文化活动及时推广。其次,向全社会征集农村文化活动可行性方案,选择条件允许、成熟可行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核,把可行的方案优先试点。最后,积极鼓励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自主创新,对有积极效应的文化活动,政府应极大鼓励和资助力度。
四、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扶贫事业的开展关系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优劣,决定国家在农村推行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基础,关系到农村文化扶贫工作的好坏。因此,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好,保证事有人干,农村文化扶贫事业才能稳定、持续、顺利的发展。
要发挥基层干部在文化扶贫事业上的作用,从新时期、新目标发展的需求出发,把先进意识和文化思想不断灌输到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中去,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提高农村基础干部的整体素质,带领广大村民尽快脱贫。
一、因人而异,开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因人而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针对农村老年人群开展文化活动。大部分老年人热衷于戏曲和民俗风情的表演,乡镇广播和文化站应该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经常在固定时间段选放越剧、婺剧、说书、小品、相声等特别节目。紧密结合老年农民养生保健的需求,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开展生活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兴办老年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场所,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安度晚年。
2.针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当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缺少专业生产技能,闲暇之余往往以看电视、听歌或打牌消磨时光。这个群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对“求知、求乐、求美、求健”乃至自我实现等潜在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大。因而紧密结合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大力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青壮年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倡导他们学文化、学技能,有效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针对广大学生有效开展提高性文化活动。在切实加强对农村游戏室、网吧、录像室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禁止中小学生进入的情况下,农村文化站应该紧密联系学校开办特长培训班,为农村孩子提供学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二、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1.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定要紧密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创建文明村居、文明家庭等为活动载体,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学,反对迷信,有效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社会风尚。有效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涵,开展民间文艺汇演、灯展、义务送春联字画以及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发挥民间戏曲文化优势,组织“庄户剧团”,唱“地方戏”,让群众自娱自乐。而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卡拉OK、健身操、戏曲弹唱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也要给予科学指导和大力扶持。
2.大力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度。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优势和群众的文化基础,在村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引领下,把本地的几个地方分别建成某一文化形式的活动点,如太极拳活动点、健身操活动点、戏曲表演活动点等,这也是开展村镇文化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村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比如流行歌曲卡拉OK赛、红色歌曲大家唱、民歌对唱、中老年交谊舞、广场舞、排舞、太极拳表演、武术表演、健身球、柔力球等。建设村镇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政治、经济色彩过浓,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其次,市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参与村镇广场文化活动的表演者从无数观众的掌声中和赞美声中得到愉悦,得到心里满足,觉得自己有创造美的力量,他会更加完美地表现,以此更加丰富群众文化。
农村广场文化阵地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农村文化阵地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1.以政府为主体,积极推动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广场文化中心建设作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龙头,强化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活动。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政府整理对广场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多,广场文化活动的项目也同步增加,且以递进的方式向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馆
一、乡镇文化现状
(一)乡镇缺乏基础的文化设施
现阶段,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文化设施的缺乏。基础的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由于乡镇领导一般都是抓经济建设,对文化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基础文化设施缺乏。乡镇文化站依附于政府,虽然有文化活动中心,但文化活动中心场地有限,没有专门的活动室及排练厅等,更别说剧场之类,这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造成极大不便。
(二)乡镇文化投入匮乏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然需要资金投入,但乡镇财力有限,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济建设,投入文化工作的资金很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仅靠政府投入的那点资金,难以起到根本性作用,这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新思路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作为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为了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从而为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活动室、图书室、排练厅、健身房等,并向群众免费开放使用。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加强各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包括电视、音箱、投影仪、DVD等文化设施,从而创造有利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条件。同时,作为文化工作人员,要重视对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努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如广场演出、电影放映、文艺比赛等宣传性文化活动。
(二)组建先进的文化队伍
要想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作为发展乡镇文化的主力,文化队伍的思想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镇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进行文化队伍建设的时候,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与原则。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理论思想水平,从而有效地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需要乡镇加大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积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的文化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素质高、文化好,能够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队伍,从而为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添加新动力。
(三)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要想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乡镇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要传承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还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乡镇民族特色,开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同时,要根据我国当前文化形式,积极宣传科学性的文化,在乡镇,要开展好“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和“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这两项活动,保证全年无间断有活动;还可以邀请更高层次的演出队伍,配合做好文化惠民演出,将更优秀、更具有教育意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展现在乡镇各族群众面前,使广大群众真正从演出中受到教育,得到实惠。
(四)完善乡镇文化网络
要想做好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对乡镇文化网络进行完善。作为各种文化的集结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文化的核心与关键,是将群众的各种文化以合适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体。因此,必须要进行乡镇文化网络的完善。这就需要乡镇文化站积极加强与各个业余文艺团队以及专业文化艺术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提高乡镇文化的实力。
三、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重点。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乡镇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乡镇必须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大文化的传播力度,同时对乡镇文化发展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促进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⒖嘉南祝
[1]李银霞.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开展对策及其社会效益[J].大科技,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