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乱文

经典乱文

时间:2023-05-30 10:4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乱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乱文

第1篇

许慎的《说文》中讲:“,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起。象形。”“”与“纠”其实为古今字之区别,字的本义都是“纠缠”,如《诗经》中:“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意思是说:用麻绳缠绕制成的鞋子,怎么能穿着它踏冰踩霜?

“纠”字的词义还包括:①结集:纠合。②督察、矫正。如纠察、纠正。

当今还有“纠纷”一词,多指“争执”、“纷扰”。

“乱”字原为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字形,上部为“爪(手)”,下部为“又(手)”,中间是(hù,古时的一种绞绳器)上的一团零乱细丝,这个字表示用手整理乱丝。②是战国时楚文的写法,右边增加了“乙”,字义未变。③是小篆的字形。④是楷书繁体字形。⑤是简化字

“乱”字的本义为“治理乱丝”,后引申为“无秩序”。“乱”字的词义还包括:①反叛:战乱。②混杂、混淆。如以假乱真。③迷惑。如“酒乱其神也”。④。⑤治理。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经”字是原来个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字形。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就学到,地球仪上南北方向的线为经线,东西方向的线为纬线。②是小篆的字形。右边没变,为了使“经线”的词义更加明确,又在左边增加了表义的“纟”,这样一来,“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③是楷书繁体字形。④是简化字。

“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与“纬”相对。《文心雕龙》中有:“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舒畅。”意思是:经线与纬线相交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后,文辞才能顺畅。后来“经纬”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如:“国中九经九纬。”“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很多的意思,如记载一定思想标准的书籍为“经典”,人体气血脉络的支干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经”还有治理国家之意,如:“以经治邦国。”“经”字的词义还包括:①常道、规范。②指古代图书目录中儒家经典部分。③测量、计度。④经过、经历。如久经考验、身经百战。⑤数目。如:“十亿谓之兆,十兆谓之经,十经谓之垓。”⑥姓。现代汉语中“经济”一词,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不能理解为“钱财”。

“幽”字本是个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字形。在下面点燃的是火,上边有两缕细丝,表示以微火烧细丝,发出幽暗的微光。②是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字形,其下部渐变为“山”形了。④是楷书的字形。

“幽”字的本义为“昏暗”,如屈原《离骚》:“路幽昧以险隘。”这是说道路昏暗不清而又十分险恶。由此引申为“隐晦深奥”,又可引申为“幽静”、“幽情”。如大家都熟悉的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字词义还包括:①深。如:“宅幽而势阻。”②隐秘、隐微。③僻静。如:“幽栖地僻经过少。”④阴间。如幽冥、幽界。⑤关闭、困禁。如:“后宫多幽女者。”⑥通“黝”。黑色。

现代汉语中的“幽默”,是英语humour的译音,意思是说某人的行为或语言生动有趣,并且有较深刻的含义,而非古语中的“幽默”。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幽默”意指“寂静无声”。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绝”字是个会意字。①是金文的字形。表示用一把刀切断“丝”,意思为断绝。②是小篆的字形。左边为“丝”,右边为“色”,且“色”的字义也是“断绝”。③是楷书繁体字形。④为简化字。

第2篇

唐赵蕤所著《反经》或称《长短经》,笔者于卷首即有所论及,这里略加申述。现今上网搜索,有关条目甚多,近年仍有不少单位在继续出版这本书,2010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即又出了双色图文珍藏版《反经》。笔者手头除原有中国档案出版社以《帝王学》命名的《反经》之外,又收集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珍藏版《反经》、三秦出版社的《长短经》,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的《读反经》等等,可见此书依然颇有人气,读者不少,值得一读。

清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时写有《反经》提要:“此书辨析事势,其言盖出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对《反经》之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得明白:“反经的‘反’字,意思就是说,天地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宇宙万物都在变”,“这种思想源流是根据《易经》来的”。所以,对“反”字不要误解了。赵蕤的“原序”说:“作法于理,其弊必乱。若至于乱,将焉救之。(制法管理,出现弊端定然生乱。出了乱子,如何得救?)是以御世理人,罕闻沿袭。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非其相反,盖以救弊也。??古之理者,其政(行政)有三:王者之政化(教化)之;霸者之政威(威摄)之;强国之政胁(强迫)之。各有所施,不可易也。管子曰:‘圣人能辅(顺应)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当(适应)时。??(我)恐儒者溺于所闻,不知王霸殊略,故叙以长短术,以经纶(国家大事)通变者,并立题六十有四,合为九卷,名曰《反经》。大旨在乎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具载诸篇,为沿袭(继承)之远图,作经济(经邦济世)之至道,非欲矫世夸欲,希声慕名(哗众取宠,博取虚名)。辄露见闻,逗(畄)机来哲(披露见解,以待后世明哲继往开来)。凡厥(其)有位,幸望详(详细知道)焉。”可知作者是写给“儒者”、“有位”者看的,其旨在“宁固根蒂,革易时弊,兴亡治乱”。纪晓岚也说:此书“虽因时制变,不免为事功之学。而大旨主于实用,非策士诡谲之谋,其言固不悖于儒者。”换言之,《反经》乃属儒家学说,意在辅助有为君臣安国治政之作。不要一听说“反”,就害怕起来,避之唯恐不及,它不是造反的“反”,是“正反相生”的“反”,这样读《反经》才有正确的态度,可以堂而皇之地去读它了。

《反经》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而《反经》乃集谋略之大成,是谋略中的经典之作。谋略,即计谋策略,指对事物预作周到考虑和应对策略,故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做人处世、生活智慧,皆可用之。

“一谋而值千金,数言而定国基”,谋略作为人类智慧,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谋略水平的高低是其人生成败的基点:谋成,则事成;谋败,则事败。《反经》虽为古时为政者的智谋全书,但其旁征博引的事实论证和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对今人同样极具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研读领悟。《长短经》与《资治通鉴》向被有为的君臣将相所阅读熟知,不过,对《资治通鉴》是公开学习,广为宣传,对《反经》则只用不说,讳莫如深罢了。实际上,《反经》有小《资治通鉴》之称,在某种意义上比《资治通鉴》更具实用价值。阅读国学经典,领会经典谋略,拥有智慧人生。今天从政者读之,多筹广略,实惠及民,或将名垂青史;生意人读之,精明老到,会春风有时;年轻人读之,博识洽闻,或创得意人生。(未完待续)

第3篇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我校历任领导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及经典诵读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展。2000年,来自台湾的陈功雄教授应邀来校为师生们做“爱与乐”的专题讲座,在他的倡导下,我校把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6年秋季,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开展起来了。根据不同学段,学校教务处安排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一至三年级以蒙学为主,主要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内容。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大学》、《中庸》、《论语》。初中主要安排《老子、庄子选》。通过晨诵、暮省、周悟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六年来,他们的学生背诵了大量的古典经文。一部部经典美文,一章章哲思妙语在孩子们的嘴里总能信手拈来,出口成诵。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媒体的关注:《厦门电视台》、《厦门晚报》、《海峡导报》等媒体先后报导了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情况,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学生不仅在诵读中学到了知识,更悟到了许多道理。教师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为可喜的是,学校把开展经典诵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事理的明断,意志品格的锻造,以及儿童心灵的滋养等,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一、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弟子规》是一本德育教育的百科书,里面蕴含的教育思想和内涵可谓深厚。通过近六年的德育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言语、行动、待人、接物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我们把《弟子规》划分为八个部分,把每一部分的教育核心用一个字提炼出来。第一部分“总叙”,整本书的纲。我把它提炼为“纲”;第二部分是“入则孝”,是教育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我们把它提炼为“孝”;第三部分“出则悌”,教育小孩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对长辈要讲究礼节,我们把它提炼为“敬”;第四部分“礼”告诫小孩待人接物要礼让谦恭,要有严谨的处世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把它提炼为“礼”;第五部分“信”,教育小孩对人要有诚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我们把它提炼为“信”;第六部分“泛爱众”,教育小孩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把它提炼为“爱”;第七部分为“亲仁”,教育小孩要亲近仁义,亲近有学识、道德、修养的人,我们把它提炼为“亲”;第八部分“余力学文”,鼓励小孩如果有多余的体力、精力、时间,就多读一些书,探求更多的知识,我们把它提炼为“学”。八个部分,八个章节,每一部分围绕教育核心进行内化和拓展教育。《弟子规》行句短,字面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内涵却很丰富,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起到识文明理的作用,我们结合弟子规德育故事的阅读和讲述进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谦逊有礼”、“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博学善思,勤奋好学”的品格教育。我们通过弟子规里的蒙文和训文来教育孩子,告诫孩子。启迪孩子可以做什么?告诫孩子不能做什么?一些孩子总喜欢看到表象就断言,老师们总会说“见未真,勿轻言……”,一些孩子喜欢揭别人的短,这时老师总会念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且莫说……”这样的教育例子很多,老师们把学生的行为与弟子规的韵文对应起来,诗与文相合,行与义相接。在童蒙养正中健品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经典诵读中引导孩子明辨事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语语》仅有一万多字,但却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可以说,《论语》里的每一句都是高度浓缩的哲思妙语,充满了智慧。学生们不仅在“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侉“中懂得了交友之道,在“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于,则寡悔。”中悟出了处世之道,更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找到了心灵之道。在安排学生诵读《论语》这部分的内容时,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诵读原文,然后对照译文体会文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再辅以大量的典故及故事进行理解和推究,探寻《论语》中德育教育素材。慎交友、讲诚信、施仁义……孔子的每一句话都给人以启迪和智慧。在熟读《论语》的基础上,提炼格言警句,然后对照译文理解其蕴含的哲理。每一个章节诵读完之后,老师们都会布置学生摘抄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格言或警句,组织学生收看《于丹心得》及阅读“孔子故事”。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一些老师针对学生交友不慎导致其学习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的现象,开展了“慎交友,择益友”的专题讨论会。根据孔子的择友标准:“友直,友凉,友多闻”展开讨论。还有的老师展开了“讲诚信话,做诚信人”的主题班会,学生从《论语》中择取了大量体现“诚信”的警句,进行分享交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就是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教育和熏陶。

三、在经典诵读中锻造孩子的品格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是对历史上无数个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后的总结。它告诉世人:任何成功的人都具有顽强的性格、超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过人的处事能力,所谓猝然临危而不惧,经得起任何考验。而这些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所以成大事者,必然会经历琐屑事情的磨难,经得起泰山压顶的考验,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才能从容应对一切,才能顶住一切困难和压力,才能坚守心中的信念和理想。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争取到上天赋予大任的机会。像这样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名句在古文经典中有很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中要特别留意具有不同教育意义的警句。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在实践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养分,获得教育和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品格教育作用的文句进行归类,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识记它。在诵读中明其意,悟其理,励其志,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在经典诵读中滋养孩子的心灵

“在这个时代,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著作,可以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 这是一位国学教授在一次学生提问中说的话。《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告诉人们:“水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水能听能记忆,那么我们身体内的水同样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灌输的东西是不善的、不正确的,身体里的水所携带的、所记忆的就是不正确的,通过玩、听故事、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去掌握大智慧经典的内容,牢牢记住,溶于血和肉里,一旦融入,就会成为遗传基因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不断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在经典中学到多少知识,汲取多少知识养料,更希望通过经典诵读,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向上向正向善的能量逐渐壮大起来,从而达到心灵和智慧的全面提升。也就是滋养孩子的心灵,纯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六年的诵读中,许多孩子在经典美文的熏陶下形成了较好的精神素养,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窥见一点民族的、传统的特质。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佳丽,如果说水土的浸染和天侯的滋润能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和气质,那我们在孩子身上,用经典的美文和智慧的妙语必定能启迪他们的心智,滋养他们的心灵!我们让孩子快乐地读,自由地读,在诵读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诵读中感受清新儒雅的文化气息,在诵读中滋养心灵。

中国古文经典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孕育着丰厚的历史底蕴,闪耀着璀璨的智慧光芒。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推广儿童经典教育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儿童经典教育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而古文经典是浓缩了人文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凝结了先贤哲人的思想和智慧。对儿童进行古文经典教育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撒下文化的种子,必然使之终身受益。并且,儿童是能够轻松愉快地诵读古文经典的。另一种是持反对和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适宜进行经典教育,更有甚者,他们认为那是封建思想的产物,是文化上的糟粕,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第4篇

关键词:国学 国学教育

一、国学经典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在国学大热的时候,很多学校都将国学经典的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国学大热,教育部门与学生家长都有深深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在做,如果有一家不做,反倒是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了。当然,也有很多学校对于国学经典的重温,是真正看到了国学经典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总之,不管如何,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潮。

有些学校在把国学经典纳入教学中后,仅是简单的教师引领诵读而已,对于经典教材的选择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该如何真正将国学经典纳入教学中这样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也就是说,国学经典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简单单的诵读而已,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其效果将倍增。诵读可以不是简单的诵读,在学生诵读经典时,我们可以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国乐加入进来,伴着高雅的古典音乐,诵着经典的诗文,不仅容易带入语境,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涵义。

对于经典的长期诵读,带来了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而对于教学方法的长期思考,也会带来学校科研课题的卓越发展。

二、国学经典在教学中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一直都是智慧与知识的象征。他们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经典的特殊使命。但其实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亦或者教学方法的采用,这些都取决于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懂也不理解,甚至都不感兴趣的事情,其实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就像孔子所说,“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很多时候,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觉悟的提高、还是情感的丰富,很多情况下都不是自己自发的,而是基于教师的优秀引导启发,才逐渐形成的。因此,将国学经典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对教师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人师者,教人育人之前,自己也要有所积淀有所理解才是正道。这就要求,在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教师的阅读量扩大,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红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淀,巧妙的将文化智慧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到最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当老师与学生一同温习经典的时候,在过程中也会和学生一样感同身受,这样不仅对孩子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变得更宽容,当师生关系融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升了,教师对于读者也有了更多热情。

三、国学经典在教学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很多时候,学生的生活态度、基本文化素养甚至是人格塑造都是直接基于基础教育的。但是让人遗憾的却是,我们整个的教育体制、思想、内容都始终在强调着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而往往忽略了原本应该放在首位的人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很少有教师会在课堂上讲、在课堂上教会我们未来该如何去做人、去生活。教学中的那些生活与工作技巧,基本不会涉及到工作的目的、生命的价值。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也同时有着很强的个性意识,但他们也有着更多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往往是小时没有陶冶好的品德与没有养好的习惯。这也就是为什么,都已经到了大学了,还会有提醒学生不应该乱扔垃圾、乱吐痰的教育标语。

而当我们回归到经典中,在国学经典中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经典中凝聚了先人们对人、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也有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表达与探索。儒家的“仁爱”思想便可唤醒学生们的良知,“见利思义”的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等等。很多教育专家也都认为,气质、品性、情操、道德等人文素养是很难考“教”来完成的,更多时候靠的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来陶冶培养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学经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经典的诵读、背诵都将濡染入心,而这也改变了一直以来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也是相当有效的。久而久之,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学生的性情、审美情趣甚至想象创作能力都将有所变化。

林清玄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在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最需要的是窗子;而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最需要的则是镜子。因为只有透过窗子,你才能够看见这个世界的明亮,唯有通过镜子你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而国学经典就是我们最需要的智慧之窗、镜,透过经典,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到滋润,精神方能有所寄托,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阅读经典的过程既是与作者感同身受的时刻,也同样是自我认识的途径。只有真正与经典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才能对国学经典进行价值上的真正审视。

四、结语

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学经典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被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使然,文化经典承载着一个名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国学经典就犹如生命之水,在教学过程中,它所带来的影响渗入到每一个细节,也让我们开始渐渐思考,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班固;儒学;崇拜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由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改撰而成。其保存了先秦至西汉的著述,它囊括了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法、天文以及医学等书籍。每种门类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这些序对当时学术的来源发展、优缺是非都作了简要的介绍,这些记载对于理解先秦至西汉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要籍;同时《汉书・艺文志》也是我们对于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它的重作用和影响,因此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重视。虽然班固《汉书・艺文志》来源是刘歆《七略》,但是班固在总序中这样说:“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颜师古注:“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可班固对于《七略》是持积极态度,肯定并继承、吸收和发展,继而写出《汉书・艺文志》。显示出《汉书・艺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固的学术思想,这不仅仅是对刘歆《七略》的总结。

一、《汉书・艺文志》的编排特点

《汉志》从类目的设置、所列著作的排列及评判诸子十家的标准均体现尊儒的思想。班固在《艺文志》的“诸子略”每一家序言,都针对各家源起、职能、优劣长短等进行了集中的阐释,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统派的立场来评论诸子学派的,《汉书》在引用儒家经典上体现的很多,但最能体现的便是《艺文志》对书籍排列顺序的变化,班固在各类典籍中,首先以儒家六艺经典,其次是诸子十家九六之书等,这些排列的重要性使后代史家也有了受《艺文志》的影响,其后的分类规范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儒学居于第一的位置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地位愈加巩固,加强了。

《汉志》以儒家“六艺”为首。又体现了其学术地位的崇高,儒家是以“六艺”为传承,诸子十家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在《六艺略》的大序中作者首先对六经的内容予以说明,序云:“六艺之文……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并非因《易》成书较早缘故而是尊儒尊经的表现,“至于殷、周之祭,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论语・述而篇》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晚而喜《易》,读之韦编三绝。常曰:‘假我数年如是,我于《易》彬彬矣。’”这里只是将《易》来突出作为一个代表,来显现在儒家占有的重要地位,班固也是借此著文来加强儒家地位。儒家经典在《汉书》中被奉为至尊。班固对儒家的六经有一个总体评价:“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前的位置,单独为一略,充分体现了班固尊孔崇儒的学术思想。

二、班固对儒学的崇拜

在班固推崇的众多学术思想里,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尊孔崇儒。推崇儒学在西汉学术中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其他各方面的学术或者思想只是儒学的补充或者延伸品。这一点充分的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的表现出来:

第一,文章开篇就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班固把儒学始祖孔子及其弟子真正放到了“独尊”的地位,同时又能表现了作者将孔子的儒家学说作为学术的正统,正是孔门及其弟子的“丧”才导致之后儒家“大义”而乱,才使诸子百家兴起;

第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赞司马迁“……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同时他又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班固在关于写作史料方面还是肯定司马迁的,但是在分析史事、评价人物的主导思想方面发生了变化。司马迁推崇儒家,但在评判儒家时,有自己的思想,不以儒家的是非为是非,不排斥其他诸子学说,而班固则是站在儒家的立场,对其他诸家学说都予以抑黜,,其原因是其受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在著录《汉书》时,将自己的推崇儒学表现的淋漓精致。

第三,班固在《诸子略》中将儒家排在先秦诸子的前面,并对儒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儒家后的小序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他明确指出了儒学思想是统治国家、政治教化的依据和工具。此外《诸子略》大序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可见作者认为诸子百家之学,虽然思想志趣千差万分,但是最后殊途同归,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最终会统一到儒学思想的体系中。上述三点都是班固对儒家的尊敬和崇拜的体现,既体现了班固的儒学世家,又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

三、班氏家族与儒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细作梳理就可发现,班氏家族尊崇儒学历史源远流长,班伯生卒年不详,班况长子。少时受《诗》于师丹。因王凤荐,汉成帝召见于宴眠殿,见其容貌甚丽,诵说有法,任为中常侍。班伯精通儒家经典,是有名的儒学之士。班也是闻名远近的儒学之士,他因才华出众被推为贤良方正,后升迁至谏大夫等官职,班学识渊博、又受到皇帝的赏赐皇家书籍,这为班彪、班固父子著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班嗣,班之子,班固的伯父,班彪之兄。喜爱学习儒学,但又十分崇尚老庄。班彪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深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完全以儒学思想为信仰原则。

这些都对班固尊儒产生了深远影响。班氏家族儒学渊源,从祖父辈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在儒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家族流传的丰厚经典为班氏家族成为汉时有名的儒学世家提供了条件。先辈崇尚儒学对班固知识结构和学术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班固撰《汉书》的先决条件。受家族文化影响,班固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知识渊博。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同时,班固是古文经学家,对于古文经学十分推崇,对于刘歆亦十分崇拜,因而在《汉书・艺文志》中秉承了刘歆尊崇古文经批判今文经的学术倾向。

综上所述,儒学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外延,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精髓是不会变的。班固出自儒学世家,肩负着传承儒学思想的使命,他在其著作中多次用“孔子曰”即圣人语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直接体现作者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传承。《汉书・艺文志》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学资料,而且对追溯当时文化源流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2]班固,颜师古.汉书[M].中华书局,1962

[3]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

第6篇

除了感人的剧情,韩剧中男女主角时尚而不失优雅的着装风格也是我们喜欢它的重要原因,要不然,《冬季恋歌》裴勇俊独家的围巾系法就不会在这个冬天里成为各家品牌争相模仿的样板了。看看宋承宪、元斌、金喜善、宋慧乔、金荷娜等人身上的行头,就不难嗅出街头最新的流行走向。就算不能亲赴韩国采购,身为标准哈韩族,韩风韩味的今冬装备重点却不得不知!

牛角大衣永恒经典

喜欢俊相和友真在公交车上初次相遇时各穿一件的牛角扣粗呢大衣吗?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恭喜,您已经掌握了本季休闲风的必备单品!其实牛角大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5年前甚至是10年前的日韩剧中就可以看到它的踪影,而铃木保、田中丽奈和裴勇俊都曾对它进行过绝佳演绎,在这个冬天,它最经典也最时尚,最平凡也最出挑,难怪具有永不过时的魅力。牛角大衣的搭配度很高,男女皆宜,配格子裙、牛仔裤、包住裤子的高靴甚至是普普通通的斜背书包都可以让你轻松哈出日韩风尚,这对囊中羞涩的学生一族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哦。

小编提示:由于《冬季恋歌》的热播,这款大衣你在市场上不难找到,不过购买时可要瞪起火眼金睛:

1、品牌不是最重要的,但款式一定要跟经典相差无几,不要选择那些用木扣代替牛角扣的或没有袖口搭攀的仿制品,那会使你的品味大打折扣。必要时带上裴哥哥的相片上街哦。

2、挺括的面料令原本比较宽松的大衣穿起来更有型,双面毛呢为上上选。

简约皮衣不退流行

酷帅有劲的皮衣该是拿出来亮相的时候了!特别是爱耍酷的男士,冬天一定要拥有一件皮衣,从宋承宪和高修为服装品牌所拍的一系列宣传照,可以清楚看出皮衣在今冬流行市场的重要性,买到一件出众的皮衣成为爱美男生本季的一大课题。由于韩国地处北纬,轻薄保暖的高领毛衣是皮衣的最佳搭档,那么怎样才能秀出个性呢?将高领毛衣全部翻开,使领高刚好托出下巴,就ok了,这可是帅哥张赫的穿法,包你暖和又出位!

小编提示:切记今年流行的皮衣款式是简约的夹克,如喜欢华丽的风格,就请在配饰上多下功夫吧!

别致配件个性风潮

当然,说到冬季就会想到应景的围巾,韩剧中各式各样长长的围巾缠缠绕绕如同男女主角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想把同一套衣服每天搭配出不同的感觉,也只有围巾做得到了!长过膝盖的针织围巾最具韩国风情,爱漂亮的金喜善在“SO,BASIC”广告中,披着长围巾配上高领毛衣,搭配牛仔裙,就是韩国美眉今冬最标准的打扮。

饰品方面,随着皮衣风行,搭配皮手环会更显粗犷男人味。而从春、夏、秋三季就很畅销的运动护腕,到了冬季仍是最IN单品。如果你是女生,高领毛衣外面戴上中性化的PP银饰再涂上黑亮的“黑眼妆”或是“魔幻妆”,包准让你招摇过市!

第7篇

关键词:大黄庶虫虫丸;金匮要略;虚劳;干血

大黄庶虫虫丸一方,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其原条文为"五劳虚极C,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然。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此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尤以妇科疾病范围为甚,但多数人对大黄庶虫虫丸应用不能真正明其理,用其正,临床一见"子宫肌瘤""腺肌症"者,滥投消法,不知其病机,致使药不对症,或一部分人忌惮其虫药之害,而不敢运用,或轻用桂枝茯苓丸,而使其延误病情,故笔者从经典原文分析此方精妙之处,与大家共勉。

1 词条探理

1.1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对五劳的理解,多从两方面论述,一者从病因论述-《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另者从病机而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而究其明理均指此五者过人体之限,如魏荔彤所述"发于情而不能止以礼仪,顺其习而不能制以惕惧,驯至劳而伤,伤而虚,虚而仍劳仍伤,遂病矣"仲景在条文前处即强调,此症非一日而成,劳伤渐积而成,故也为后者提出治法上不可"速攻速去"理论作出依据。

1.2干血内停,重在阳明。从条文完整性、连贯性来看,仲景在症状首谈"腹满不能食"以强调对脾胃的重视性,五劳、七伤患者极度消瘦,血脉推动无力而成瘀血,使其内停进而碍气,故进一步出现腹部胀满甚不能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不能食则生化无源,精微无以化生。一方面脾在双目主肉轮,诸脉皆聚于目,诸脉虚损则眼睛眶出现紫暗,亦包括目睛晕暗无神的表现,另一方面则皮肤失去濡养而呈现粗糙干枯,如磷甲之状。故"大黄庶虫虫丸"证病机全程变化可用"情志劳伤-脾胃失调-肤目失养"来概括,其阳明病变当为发病核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蓄血""干血"两者均为瘀血内停之症,前者多指伤寒误下,病情急、后者为五劳七伤杂病所致,病情缓,病程长,故细当审之而不可乱投攻药。

1.3瘀阻冲任,易留胞宫。仲景所言瘀血内停症虽在内、外、妇科临床上广泛常见,但因女性先天生理特点,故其干血表现更为突出:一者女性先天以肝为本,生理特点易劳、易忧,情致所伤"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多成此疾",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肝肾为冲任之本,瘀血常常留滞胞宫为患,轻则使其痛经难忍、经期不行,久之即可化Y积而留于体内。二者女性常常往往有节食、易怒、房劳多产等不良因素,或因肝、脾、肾三者失调,离经之血无所出,生化失源,故造成干血,后世《张氏医通》所言"子宫血积,不与气和,故新血不至。遂成干血坚癖。外连子户。津液不行"正是描述对瘀血瘀阻胞宫而所致病变特点。

2 方义解析

从仲景之法众家均知,对于干血治法谨遵"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亦当务去干血, 血行以通为顺。对于该方的配伍评价尤在泾所言最为经典:"濡以润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但仲景又是如何提出、考虑、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证治思路,笔者现归纳如下。

2.1大队攻逐,直捣瘀所。仲景在此方配伍精妙之处,笔者认为其有三点。

2.1.1干血难祛,仲景在此方予以四种虫药,且各具所长:虻虫性升入阳分破血,水蛭性下入阴分逐瘀,如《本草经》"主逐恶血淤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蛴螬去两胁下坚血,V虫破坚通络行伤,如《本草经》"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四虫合用,如此功效,正如 《兰台轨范》所言:"血干则结而不散,非草木之品所能下,必用食血之虫以化之"同时配入活血行瘀的桃仁,著称"性急性急飞窜,破脾胃关节"干漆,以增强虫药活血逐瘀、消Y散结之效。

2.1.2瘀血郁久而必化热,故仲景一方面配伍黄芩佐以大黄泻下逐瘀,清泄瘀血而泄热,可达"黄芩之苦,又所以厚肠坚胃,而不为攻下所伤耳"之效,另一方面同时配伍杏仁理气行闭,使邪有所去之路。

2.1.3干血自身耗伤阴血,且瘀久化热同伤阴之故,该方佐以干地黄、芍药养血补虚,使血脉得充,气血运行有序,仲景考虑缜密。

2.2以"蜜"为丸,意在缓攻。干血之病,久病痼疾,难以速愈合,故仲景在以蜜甘草、杏仁、芍药等益气滋阴之品以蜜为丸,兼有补虚之功,缓攻,使本方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之用,但仲景"缓中补虚"之意笔者认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2.1干血劳乃积渐而成瘀阻经脉,势固难拔,如活血化瘀药攻逐太速,必致干血不尽,治法当缓缓图之, 不可急于求成,故以炼蜜和丸,"丸者,缓也",亦峻药缓图之意也。服用方法,从小至大,逐渐加大,以求稳固健笑。

2.2.2虚劳之人,本不任攻伐,不得已而用诸虫,故乃以甘草,白蜜制约之,所谓" 王者之师,必有节制",且诸虫类药气味腥臭, 患者服用难以下咽,甘草,白蜜即为矫味剂,后者亦为赋形剂。

综上而言虽是缓病缓治,实可缓病快治。因此治法针对疾病症结特点所在-瘀血, 而投以大黄庶虫虫丸活血行瘀血,虽立足于缓,却着意于快,正是治病求本之法。

2.3攻补兼施,祛瘀生新。综合言之,本方以活血祛瘀为主,润养津血为辅。用大黄、桃仁"通其闭",干漆、虻虫、水蛭、庶虫虫"动其瘀",地黄、芍药、甘草"润其干"。全方药性峻猛,待干血行后与缓中补虚,故使其有"逐瘀消Y,活血散结,消中有补,行中有止,"之效,终使"瘀去而新生"。

3 临床释惑

在《金匾》大黄度虫丸立方原则上结合《内经》、《伤寒论》、《血证论》的理论, 应用于临床, 扩大了本方的适应症,尤其在妇科治疗能有一席之地,主要跟女子形成特殊机理有关,清朝名医程云曾言"妇人虚劳,大半内有干血…",而关于此证治法特点的应注意几个要点。

3.1Y瘕积聚,病异法同。由于至今未有医家系统总结归纳,有教材将四者归为"异名同类"之说,一般认为Y、积多属血分之病,瘕、聚多属气分之病。直到清《血证论》定位精准"Y瘕见于脐下,或见或没,为瘕"。事实上,临床上Y瘕积聚常常互相兼夹发病,莫能分辨,如叶天士所云"七Y八瘕,终属强分名目"。但从治疗上讲,其病因无外乎情志、饮食、瘀血所致,但不论究其病因,均行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不论成"Y"成"瘕",凡症见因虚劳而致"瘀血内停"者:身体宿有包块已久,皮肤粗糙、干燥,外观皮肤褐色,身体消瘦,眼睛及周围黯淡偏黑等故均可参考大黄庶虫虫丸治疗。

3.2详审病机,忌乱攻投。勿将普通虚损病当作干血劳,如清・顾松园所言"此方乃攻击之剂,因干血而设,非虚劳常用之方,若见之不真而误投,多速之弊也"。同时,临床上勿凡见瘀血内停所致"Y积"者,或盲目轻信专病专方经验即乱投大黄?虫丸与之,应从病史、症状中具体,不可忙中乱取而投药。需注意的是,女性此类患者,祥问月经史,更应排除是否妊娠,以致动胎伤太而致不良后果,重视总体变化治法,勿拘于一病证表现而妄自下断失治误治。

此外,虽临床上"桂枝茯苓丸"也具有"消Y"功能,但其中,此方消Y力量较弱,且适用于瘀血停聚不久之证。

3.3仲景之法,勿拘勿忘。瘀血内停表现千变万化,仲景在此列举表现仅为,一方面我们在遇此证时掌握仲景之意"五劳要证须用此,此方世医勿惊疑",另一方面我们不光对原文及后世注释及探讨加以学习及探讨,需结合临床自身需要,才能将仲景大黄庶虫虫丸精髓之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35.

第8篇

正如王国维治学的第三境界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总蕴含在最朴实物无华的物象当中。

“应该给孩子读哪些书?”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很难做出回答的。大的范畴来讲,当然要读经典、读优秀的名著等等。但是。在今天这个出版业极端发达的时代,所谓名著、经典何其多哉?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排除和选择,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那么伴随着这个过程当中的阅读自然也需不断进行复杂的变化。我认为以课本为蓝本,根据不同年级课本内容的变化来系统的指导孩子的阅读,不失为一个科学的举措。

其实,任何一个年级课本的编写,都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和智慧。在课文编选上既有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文质兼美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篇目,又有兼顾时代精神的文章。体裁上从低年级多选的童话、寓言、谜语、儿童诗、儿童故事等,到中高年级,历史故事、写景或抒情的散文、一般记叙文、古诗和现代诗,特别是科技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增加,充分体现了形势多样、活泼、丰富的特点。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发展思维、创新意识都极具科学意义的。纵观从小学至高中的课本,还不难发现其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排列的次第或次序。且整套课本中还把孩子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认识规律结合起来,科学地贯穿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能力训练。

所以,无论如何,将专家编纂、国家推行的课本定位为孩子的最好读本,是不会错的。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孩子,因为特殊教育背景下教师的特殊要求,而对课本望而生畏、“想说爱你不容易”,即便再优秀的文章、再著名的作家,也因其选入“课本”而变得面目可憎。到头来,致使原本唾手可得的优秀精神食粮悄然白白流走。如此,孩子的语文成绩自然不好,学习兴趣自然不浓,读书也自然方法不当。很多家长“病急乱投医”,一厢情愿的给孩子买来一大堆的读物甚至报名这样那样的辅导班。实不知,这些都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的做法,很难奏效,甚或适得其反。

运用好“课本”这个读本,首先就要从心理上正确认识他的意义,克服厌弃心理,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吟诵、品读、赏析、背诵。虽未必做到古人所说的“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是,精读、熟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充分运用好“课本”这一读本的前提下,如果能力、精力允许,好可以课本为蓝本进行拓展阅读。有些课文的作者是名家,如果喜欢这位作家的作品,就可以找其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来读:有些文章所描写的对象也出现在其他作家的笔端,不妨搜集来进行比较阅读:有些课文是名作的节选,如果喜欢可以把整部作品通读一翻,更能深入领悟所选章节的精妙……

如果,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依此来指导孩子的阅读,相信,孩子的阅读范围、阅读量、阅读积累一定会稳步提高,从而走上正确的阅读之路。

第9篇

关键词:高教版中职语文;古汉语;选文;意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31-01

高教版中职语文走进课堂,和学生见面,得到学生更广泛的接受,然而,也就是在新版的教学中,还是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稍微进行一些调整,本文从该版古汉语部分的编排和内容的选择方面略谈一二。

1古汉语在文化濡染方面有现代文不可替代的价值,充满魅力

《大纲》指出中等职业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1]文言文除了要让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掌握写作技能外,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弄明白意思后并不是很难,可对后进学生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像"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还要求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的爱护下成长,鳏寡孤独的老人及有疾病残疾的,皆能有所养。这虽然是一种社会理想,但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要求,是儒家社会伦理的主张。也是中华炎黄文化的精髓,应该世代传承。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周易》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尚书》有"天道福善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类语言及道理,是几千年几万世不变的箴言。不学文言文是很难明白同样道理的。《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样的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来引领时代,可惜,这些学生,很少能见到,更谈不上理解了。《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例子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太多既经典又通俗的道理,都是应该是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理解并遵循的,有着特别的说服力,为现代汉语所不能代替,是我们祖先给我们创造的宝贵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3]现在的企业,可以走得更远的,生产经营卓越的,无不拥有浓厚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这些文化,其中不乏崇尚"厚德栽物"、"天道酬勤"的思想。

2经典的古汉语,传承了优秀的文化

从文明的传承来看,流传下来的古诗文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内容丰富,形式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炎黄子孙,对传统文化精华都应该有所了解,也是炎黄子孙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共同的文化素质。[4]"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5]"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6]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为两大支系的文化,一并发展着,推进着,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肯定我们民族具有非常优秀的文化体系,国学的内涵博大精深,但是我们的传承一定也是出现了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几次遭受重创,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精髓:爱、包容、谦虚、隐忍、内敛、克制、责任、尊重、感恩等美德,在台湾、新加坡、韩国电视剧里也很多体现,倒是我们自己,同样是华人世界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却有慢慢消退甚至消失的趋势。到国外旅游的国人,常常因为大声喧哗,随地乱扔乱吐,唯我独尊,典型的暴发户形象而遭到外国人的厌恶,这一切,似乎就是我们国人的标志。试想,能到国外旅游的人,在国人当中,经济条件属于"上流",却屡屡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在国外长大的华人后裔,有些人愿意和台湾人交流,不愿意或少和大陆人交往,原因不言自明。

3基础差,畏惧学习古汉语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就会融入社会,他们无处不在,承担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充当各行各业一线骨干,其中不少是未来企事业的精英,也是社会主流分子,他们的教养、品质,承载的文化都会深切的影响着社会的各个群体,古汉语里包涵的优秀素养对他们的人生很重要,对社会的影响也很重要。本文没有贬低三校学生的意思,但是我们在职业学校里看到的学生,就是国人形象的一个缩影,他们虚荣、自大,成天游手好闲,抽烟,喝酒,偷窃,打架斗殴,无脏不成句。语文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严重不足,甚至空白。大多数学生表示最怕"古文",认为是"天书",也是他们的"天敌",有点基础的学习中只会死记硬背字词意义用法,试卷中文言文考题10分段,个别可以到8分,大部分可以到4、5分,一部分1、2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类的考题简直不去思考,就是简单的翻译也留着白卷。很少有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包括讲解过的。四个学时完不成《鸿门宴》的翻译(本教材去掉了该编目)。随便找《师说》、《劝学》里的句子来考试,会翻译的学生在少数。03年三校生高考作文题:"涉水浅者观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部分考生不题意,谈何写作?

4建议教材对古汉语的选文减低难度,增加宽度和广度

为降低难度的原则,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文言文大幅减少。原高教版《语文》(基础版)文言文共17篇。新大量削减了数量,也降低了难度,只选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促织》等6篇。大量缩减文言文后的教材,弱化了作为文言文特有的文字魅力和文化内涵。古汉语的选择已经很注意难度的适当,可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有的还是太难了,例屈原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来很具故事性,应该说趣味性很浓,但是在文字和思想理解上都属于文言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够不着的档次,再好的故事也因为难度而把学生拒之门外了。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加止步不前,看见满篇的文言文就把心门关上,不再去探究弄明白课文写的什么,就更谈不上感受文字魅力和思想魅力了。高教版语文教材面对的学生涵盖十几种专业,其中包含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中医方面的精髓是用文言文著述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国传统医学精髓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大医精诚》等80余部著作都是文言文,在医学专业的教材里选入他们的文章是很有必要,也是可行的。如果一个从事医学专业的学生连这些古代医学泰斗的名字都没见过,那就不是他们的错了。学习古汉语能力是医学专业必须具备的,故古汉语的篇目不是简单的删减和削减而该是优化的选择。

由此看来,古汉语选文部分值得商榷,给学生多少文言文,选择什么样的文言文就是语文教材编撰专家们斟酌的问题,让这些更多没有机会走进高等教育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他们也许一生都没有机会再接触的"古训",阅读到浅显易懂又是我们国学中基础却又具备深刻道理的文言文,吸取到古代经典文化的深沉内涵。所以三校生语文教材在注重选入现代优秀时文的同时,应该兼顾古代经典作品,原则上"选文要短而有趣,文体丰富多样,还可图文并茂。注释可以多采点、简洁化。不搞繁琐的考证,以扫清阅读障碍为主。适当点评,适量背诵。坚持三年一定大有好处。"[7]作为具备一定文化素养,提供学习古诗文,是历经千古不衰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诗文经典,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历史的见证和载体,那优美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崇高的形象不管历经多少岁月,都将垂范后世,具有持久恒定的价值。和古诗文的接触,即是和古代精神大师和语言大师交流,他将带给学生知识、文化、思想、观念、人生准则、教养、理想,对学生的终生都有有益影响。因此,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原则上,不必减少,甚至增加一些"古训"精心选择古汉语供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可以选择这些具有传统魅力同时具备现实意义,又通俗易懂的篇目。选择中关于爱国、家训、励志、义理等方面的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这些都是现代文无法比拟更无法逾越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0月20日

[2]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2009-08-11

[3]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0月20日

[4]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2009-08-11

[5]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10月20日

第10篇

关键词: 文化经典 演变 对策 思路 模式

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文化经典”试题的考查,这既是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莘莘学子在“孔孟”思想精华的熏陶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可是在高考的备考迎考中,面对繁多的“孔孟”篇章及复杂的“孔孟”思想,却陷入迷茫的境地,不知如何下手。下面是我对福建高考“文化经典”试题的演变及对策研究,力求从中寻找到高考命题的趋势与解题的规律,以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

一、考纲的两次演变

福建高考“文化经典”试题“考纲”的变化回顾:

2007年福建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首次明确提出考查“文化经典”的内容,考查的篇目为《论语》《孟子》《庄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具体的考点是:(1)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既有对“文化经典”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对“文化经典”内容的分析综合,对学生的“考”来说勉为其难,对教师的“教”来说捉襟见肘。试题难度极大,出题者的初衷很好,可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老师教学的难处。

2008年沿袭上一年度的“考纲”要求。这一项考查,虽面临广大师生的口诛笔伐,但“考纲”依然岿然不动。

2009年的福建考试大纲对“文化经典”的考查要求,终于有了较大变化。《庄子》不列入考查,并且“考纲”要求“文化经典”的考查不能将它与文言文阅读等同起来,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考点转为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思想及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概括。考生不用困扰于艰深的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难度大幅度降低。

2009年以后,“考纲”的变化不大,一直沿袭至今。这样的考试要求逐步取得了老师与学生的认同。

二、题型的演变过程

2007-2008年福建高考“文化经典”考查了翻译题和简答题,赋分10分。

2009-2010年考查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赋分6分。

2011考查了两题简答题,赋分6分。

2012考查了一题“两问”的简答题,赋分6分。

2013-2014考查了两题简答题,一题是概括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另一题是比较两则材料的不同点。赋分6分。

通过几年题型的演变,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2007年首次进行“文化经典“的考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可是2007-2008年的高考试题又与考查文言文阅读相差无几,让人大失所望。特别是翻译的考查,由于《论语》《孟子》写作年代久远,文言词汇丰富而艰深,跳跃性强,识记难度大,学生得分率极低。这样的考查,让广大师生产生了排斥心理。2009年高考“文化经典”试题来了个大变脸,由客观题加主观题组成,取消翻译题。题型的变化,难度的降低,“文化经典”试题的地位不降反升。这样能更好地强化这部分内容考试的功能。用选择题考查,其选项有提示和导读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文,降低阅读难度。用简答题的方式考查,要求考生就文段内容,比较两个语段在观点态度上的异同点,侧重思想内容的解读,不考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这与考纲的要求一脉相承。可以说,2009年之后的“文化经典”考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查,是“文化经典”试题的一个大突破。从此,“文化经典”的考查逐步走向规范,赢得了社会的不少赞誉。

三、解题的思路与模式

我观察近几年来“文化经典”试题的考查,第一小题考查两则材料的相同点,试题难度较低,所以在这里我不做详细解释说明。

第二小题,考查《论语》、《孟子》两则材料的不同点,可比较的角度很多。我从众多考题中,归纳了以下四种解题的思路与模式,现举例说明,以供参考。

(一)比较写作对象的不同

例1:(2014年高考模拟卷)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关于“孝悌”,孔子和孟子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

参考答案:孔子侧重谈在上位者力行孝悌的作用,他能带动百姓力行孝悌,进而使整个社会兴起仁德之风。孟子侧重谈社会全体成员力行孝悌的作用,他能涵养仁爱之心,进而改善社会风气,使天下太平。

思路分析:关于“孝悌”,孔子显然是针对“君子”而言的,也就是指上位者或统治者,而孟子是针对“人人”而言的,也就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同,写作的对象不同,学生答题时一定要分清楚,不能混淆。当然,也要结合文本内容进一步阐释。

(二)比较孔孟思想的不同

例子2:(2014年泉州市5月质检试卷)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先进》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之徒也。欲知舜与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

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登堂入室,成为“善”人;孟子认为自身要积极主动行善,并注意克服求“利”思想的影响,才能成为舜一样的“善”人。

思路分析:如何成为善人,孔子强调的是要多向别人学习借鉴,是针对虚心求学这个思想说的,而孟子强调的是积极行善,减少贪欲,是针对道德修养这个思想说的。两则材料强调的思想迥然不同。

(三)比较内容阐述的不同

例子3:(2014年福建高考试卷)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上面两个选段,孔子与孟子的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富与贵”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思路分析:孔子所谓的“道”是指正确的方式方法,而孟子所谓的“道”是指道义,包含道德与正义。两个“道”的意思不同,显然两个选段阐述的内容不同,孔孟的主张也不同。

(四)比较写作技巧的不同

例4:(2014年高考模拟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上》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述之。

参考答案:孔子的话是从正面引导的,采用反问句式,强调统治者要首先行正道,做表率。孟子的话是从反面说理的强调自暴自弃者,不能居仁由义,行正道的危害。

思路分析:本题是比较孔子与孟子说话的角度,其实就是考查两人说话的技巧,一个是正面说理,一个是反面说理,阐述的角度,说话的技巧虽然不同,观点却很鲜明。除此之外,这类题型还有可能比较二者写作的其他技巧,比如比较运用的比喻、对比、类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不同,以及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的不同。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议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强调广大学生要提高对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我预测,今后的高考一定会增加“孔孟”或其他“诸子百家”作品的考查。“文化经典”的考查,将不会是福建、江浙等几个自主命题省市的特色,也许全国新课标统一卷也将增加这一项内容的考查。“文化经典”的考查将会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参考文献:

[1]福建高考语文考试大纲,2015.3.

[2]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

第11篇

一、坚持命题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作为政治学科,在命题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避免政治性错误,引用资料图片要审慎,涉及人物语言要注意其政治背景;注重价值取向,追求教育价值。因而,在选取材料时,应该注意材料的正面导向性,对于负面的,容易产生不良导向的材料要尽量避免选用或者突出其应承担的后果。例如当今人们较为关注的土地暴力拆迁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材料,在试卷上应该避免出现,或者引用国务院有关的规定。

2.科学性原则

试题及答案的文字表述要力求做到科学严谨,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引用的资料图片尽量引自权威性的报纸杂志或知名网站,数据要精确,尽量不要胡编乱造。一份试卷完成后,应该仔细检查,图片、文字包括标点符号有无错误,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逻辑错误,要求表达明确,避免模棱两可或者有歧义的说法,选项、答案的设置是否合理、精确。另外,对于社会上一些存在争议的、没有明确定论的事例也要尽量回避。如陈光标的高调善行、天价医药费、药家鑫案等,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试卷上出现,则显得不够严肃。

3.基础性原则

课内基础知识是考查的重点,中考作为水平考试,不排除简单的知识点。因此在平时的命题过程中,整个一份试卷,基础题、加深题和能力题,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不能为了追求新奇而忽视基础题。而且,能力题和创新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在命题时一定要紧紧把握考试说明当中列出的知识点,在题目的设置上多下工夫,答案一定要简单明了。

4.人文性原则

一是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材料,如名人名言、优秀的诗歌等。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试卷的排版要简洁、清爽,有利于学生阅读作答,一般试卷的版面设置为宋体5号字,1.5倍行间距。其次,尽量不在语言上设置障碍,如“下列说法,材料没有体现的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或者加点以示强调,避免学生无谓的失分。另外,在试卷上还可以加上一些温馨提示,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5.时代性原则

政治学科的教学要注意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因此,在命题时,要体现这一点,选取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特别是本地区的有正面影响的热点事例,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平时注意积累和收集。除了书本中个别经典的图片、材料、事例外,一般注意在两年以内选取材料;答案的设置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增加一些富有时代特色或者体现最新的方针政策的成分。

6.实践性原则

反映现实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本地的社会实践;适当运用实践探究性题目。

7.开放性原则

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扩大试卷的开放度;正确把握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有话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注意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体现书本中的观点,不能乱说瞎说。

二、研读教材和考试说明,编制双项细目表

一份试卷要注意考点的覆盖面,避免出现重复的考点,或者偏重于哪一个单元,影响试卷的效度和信度。应该首先根据考试大纲和命题的范围编制双项细目表,如下:

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尽可能扩大整份试卷的知识覆盖面,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发挥试卷的评价功能。

三、用心研究中考试题,不断创新

第12篇

尽管素食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传统,但这一选择并非独出心裁,而是以大乘经教为依据的。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并未严格吃素,汉地自然也没有素食之风。直到梁武帝萧衍时期,经过他的大力倡导,素食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自己信佛修佛,过佛教徒的生活,吃素断酒肉,绝,遵守佛教戒律,而且大力倡导僧人素食。

梁武帝在研读经典过程中发现,大乘经典明确提出,佛子应断除肉食。梁武帝根据这些大乘经律撰写了《断酒肉文》,劝勉四众弟子勿饮酒食肉,并明令出家众必须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菩萨法,无四无量心,无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不续。”认为酒是“恶本”,酒是“魔事”,荤食是“一切众病”的病因。长期吃素食的人,荣卫流通,身体发热,气力充足,说明蔬菜等素食性不冷,并有补益作用。吃素食的人,身体强壮,头脑清醒,很少有昏沉的感觉。

梁武帝吃素决心很大,因为梁武帝的大力倡导,汉传佛教开始形成了素食的传统,并延续至今。与梁武帝萧衍一样,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也是比较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有吃素的习惯。

清朝康熙皇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8岁继承皇位,在位共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与佛教有颇深渊源,这与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影响分不开。康熙又是对医学颇有造诣的“医生天子”,他的饮食观,到今天仍能给人以启迪。康熙非常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反对随意摄取,主张合理饮食。

首先是节饮食。在康熙的生活中,表现为不追求珍馐厚味,在他的食物谱中不见马牛羊、鸡犬豕之类的厚味。他说:“养生之道,尤以饮食为要义,朕自御极以来,凡所供馔肴皆寻常品味。”他强调“适可而止”“所好之物,不可多食”。

其次是慎饮食。这是对食物的审慎,亦即对食物质量的要求。首先强调要排除饮食中杂质,尤其是水。他认为“饮食物中,水为最切”。他对各地贡来的水和巡行在外用的水,定有自己的制取方法和定夺标准,并着有《水性记》一文而载入史册。

再者为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康熙主张老年人饮食宜淡薄,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有益。他说,他之所以到老而犹健壮就是这个原因。还有就是禁烟酒。康熙本来是吃烟的,他说,幼时在养母家就吃过烟,为戒别人吃烟,首戒自己,“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烟与酒相比,他更恶旨酒,“清淡作饮馔,偏心恶旨酒”,就是他决心禁酒的写照。这是因为他认为酒有“乱人心志”和“致人以疾”的坏处。

康熙有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即进膳后,自觉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讲开心事,只说开心话,或者欣赏自己喜爱的古玩字画,他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消化。并说,“朕用膳后必说好事,或寓目于所爱珍玩器皿,如是则包含易消,于身大有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