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NO.1南极洲
消失原因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
消失档案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含有世界上90%的冰、70%的淡水资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执行董事科林・萨马海兹曾指出,如果这里的冰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3米。目前。整个南极洲的冰体正以每年约1130亿吨至2670亿吨的速度融化,并且直接威胁到企鹅、北极熊等物种的存亡。
NO.2北极冰盖
消失原因气候变暖
消失档案
由于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已经使得北极冰盖开始融化。直接冲击当地生态环境,现存的北极生物可能会逐一面临灭绝的危机。除了失去北极这两片生态宝库,冰山的融化也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许多低洼地区的国家,如图瓦鲁、诺鲁将在数年内被海水淹没。
NO.3巴塔哥尼亚冰原
消失原因气候变暖、冰河融化
消失档案
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冰原,是除南极洲以外最大的冰雪覆盖区,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内共有47条发源于巴塔哥尼亚。然而近年来,这里的冰河出现了大面积崩塌的现象。
NO.4奥地利基茨比厄尔
消失原因气候变暖
消失档案
作为高山速降的发源地,基茨比厄尔被人们称为“阿尔卑斯山脉的珍珠”。这里也是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滑雪道的故乡,这些滑雪道分别位于阿尔卑斯山较低处的滑雪胜地。温度上升威胁着这些胜地的长期发展,2009年是1250年来它们遇到的最温暖的一年,它未来的命运随着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而成为未知数。
NO.5阿拉斯加
消失原因生态破坏、冰河融化
消失档案
跨越北极圈的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的州,有“最后处女地”的封号。终年白雪覆盖的群山、壮丽的冰河峡湾,以及多样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宜人的气候,都是吸引观光游客走访阿拉斯加的原因。
人为破坏和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阿拉斯加的生态环境。根据美国旅游部门的报告,现在每年都有数千人赶往阿拉斯加观看正在萎缩的冰河和正在解冻的冻土。
NO.6马尔代夫
消失原园地震与海啸、海平面上升
消失档案
在印度洋海域中,有着1192个珊瑚礁岛散布其中,构成了如花环一般的美丽形状――这就是马尔代夫,名字正是印地文“花环”之意,白净的沙滩、清澈的海洋、色彩丰富的珊瑚礁―一马尔代夫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热带风情,多变的海底景色,更让许多潜水迷趋之若鹜。
地球从19世纪末表面升温0.3-0.6℃,且还在持续升温中;科学家们仍无法确定海平面的升幅,但预估到2100年海平面会从0.09升至0.88米。而马尔代夫80%的陆地是低于海平面一公尺的,海平面些微的上升都是严重的威胁,许多岛屿已遭受到海水泛滥和海岸侵蚀。海平面的升幅威胁到马尔代夫的生存,这个包含近1200个小岛屿、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的印度洋国家将在100年内变得无法居住。
NO.7意大利威尼斯
消失原因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
消失档案
威尼斯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真正被称为“独一无二”的城市之一。威尼斯最精华的建筑物在200年间鲜有改变,城市里也依然回荡着人们踩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和船夫们的叫喊声。仅有的引擎声来自那些运送货物的货船和在各站搭载乘客的水上Bus。他拥有让全世界为之陶醉的水都景致,错综复杂的水道、建筑艺术极致的圣马可广场、华丽的面具嘉年华、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都是必访的迷人景点。
威尼斯与亚得里亚海仅有一道沙堤相隔,长年的水患不断冲蚀威尼斯的地基,造成地层每年下沉0.5厘米,更何况还有全球都面临的海平面上涨。如果再不加以抢救,预计威尼斯在2050年就会完全被海水淹没。
NO.8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
消失原因人为破坏、水温上升
消失档案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尔西部的太平洋中,由19座火山岛屿组成。它距厄瓜多尔大陆约1000公里,是世界最宝贵的国家公园之一,以拥有巨龟等珍奇动植物而闻名,被称为“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
与大堡礁的处境一样,水温上升令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珊瑚虫面临被“漂白”的威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今年的《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珊瑚虫第一次上榜,其中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两种珊瑚虫被列入“极危”类。
NO.9乞力马扎罗山
消失原因冰河融化
消失档案
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都覆盖着一层雪白闪亮的冰河,就像戴上一顶白色假发,是非常罕见难得的自然界奇景,游客可从肯尼血境内的安波塞利国立公园,远眺山顶上的冰河景观。
由于全球暖化,冰河与积雪已逐渐融化,预计到2020年,乞力马扎罗山就会光秃,汇集融化雪水所形成的河流将逐渐干涸,动植物也会因此死亡或迁徒他处,直接冲击国家公园的生态与观光。目前环保人士已经开始施压,希望能使工业国家减少废气排放,降低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伤害。
NO.10澳洲大堡礁
消失原因气候变化、过度开发、人为破坏。
同学们,请你们留心发现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吧!这些变化,有的令人欣喜若狂,有的令人无奈,还有的令人伤心。现在,我要把我的发现告诉大家。
很久以前,我们地球的空气清新;小河清澈见底,活泼好动的小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鸟在树上欢蹦乱跳;牧童正牵着牛上山呢!山上树木茂盛,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果树上的果实一个紧挨着一个,等着休息的人们去摘呢!当时的人们经常上山去打水,喝着甜甜的泉水,人们立刻把一天的疲倦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而现在,我们虽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空气却被工厂排出来的毒气污染了;清澈见底的小河已成了一条“垃圾河”,令人呕吐的气味扑鼻而来;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山上的树已经变成了一本本有趣的书了。天空也经常变脸,这突如其来的天气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经过这两个环境的对比,你们看出了环境的变化了吗?现在,我要大声地把人们唤醒:“别再污染环境了,快救救地球吧!”
广东惠州博罗县石湾镇铁场中心小学五年级:刘星怡
人口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迅速提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引起全球人口急剧增长。
世界人口递增的时间越来越短。工业革命时期1800年到1839年,世界人口由10亿增加到20亿,到1960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1987年7月为50亿。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比重由50年代的66.8%上升到80年代的74.9%。至2000年全球人口增加到61亿,其中85%的增加大多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而在未来的30年中,人口增加率将会减缓,到2030年时,世界人口,的总数将为80亿。人口增长率将达到历史性的低点。
从文化教育程度看目前,全球有9.6亿文盲,其中1.3亿儿童。发达许多成绩优秀的高中龄毕业生不愿选择理工等相对艰苦的专业,使得在培养艰苦岗位上所需合格人才陷于困境。发展中国家无力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失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危机。以印度为例,到1990年为止,在外谋生的科学家和熟练技术人员达41万,到2000年达54万。
从健康的角度看人口素质,许多疑难病、奇特病的增加表明人口素质的下降。如艾滋病、变异链球菌、奥罗凯病毒、登革热病毒、非典病毒等。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人类的生命。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总规模萎缩,人口老龄化。1991年,瑞典老人比重18%,英国16%,日本12%。造成的问题: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劳动力老龄化③生产率低④社会问题多。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农业人口多,出生率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引发的社会问题是,①贫穷与饥饿②失业③奇型城市化,其后果是失业加剧,人口分布奇型,出现大量工棚区。
(2)
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它们几乎吸收地面发出的所有的长波辐射,其中只有一个很窄的区段吸收很少,因此称为"窗区"。地球主要正是通过这个窗区把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间,从而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使这个70%的数值下降,留下的余热使地球变暖的。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相应升温1.5-4.5℃,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第二次评估升温1.0℃一3.5℃,海平面上升最可能值为50厘米。海平面的升高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的生存和发展。
(3)
厄尔尼诺
位于南纬4~14°的秘鲁是世界上产鱼的大国之一,这个国家的鱼粉产量占世界首位。这是由于秘鲁沿海存在着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说,在那一带海区里,除水平流动的海流外,还有不断地从海底深层向海面涌升上来的上升流,这种上升流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分带到海洋上层,滋养着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这样,临近赤道区的暖流就会入侵,引起秘鲁沿岸海域的水温升高,经初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平均5年左右发生一次,发生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可达二年。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由此引起的海面水温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在一般年份,这种现象大约隔几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向南侵犯的范围只能到达南纬几度,待到来年3月,海面水温又恢复常态,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和鸟类没有多大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各年发生的状况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年分暖水入侵的距离远些,有的年分则近些。暖水入侵强盛时,可抵达南纬十几度,这时秘鲁沿岸水温就会迅速增高,生活在这一海域里适应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就会因环境的突变而大量死亡,与此同时,以鱼为食的各种海鸟,也会因缺少食物大批死亡。
经多年观测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异常。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常发现全球一些地区或是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久旱无雨,农业歉收。科学家们把这种带有全球性的气候变异与厄尔尼诺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全球气候异常的前兆往往可以从上年或年初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状况中找到。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对厄尔尼诺现象最初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只有发生在中、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升高,通常要持续一年以上的增温现象才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4)
臭氧层变薄
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总量只占大气的百万分之0.4。在一般温度下,为气体状态,呈浅蓝色。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集中在平流层25--30公里范围内,称为臭氧层。可是如果把臭氧气体统统压缩到地面大气压力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臭氧层厚度只有薄薄的3毫米。这个薄薄的臭氧层,能够阻止太阳光中99%的紫外线,有效地保护了地球生物的生存。如果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上,人们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南极臭氧洞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超出中国面积两倍以上。最近十年北半球的臭氧总量减少了3 .6%,引起皮肤癌、白内障、免疫力下降等疾病。强烈的紫外线会使农作物、微生物产量大幅下降。甚至会危及海洋20m深处的鱼。
(5)
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
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但,现在全世界35%的土地荒漠化。
非洲的荒漠化问题在全世界最为突出;但所有大陆都存在荒漠化。在亚洲,70%的干旱耕地约100万公顷面临荒漠化。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的损失达423亿美元,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球荒漠化面积为4.56×107km2,几乎等于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的土地面积的总和。有9亿人的生命受到荒漠化摧残。
(6)
酸雨
酸雨不仅对淡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又使土壤酸化,并危害植物根系和茎叶。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植物受到危害,动物和微生物相继受到影响,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科学家曾经试验给植物浇酸水,只要水的pH值低到3以下,水稻、松树、向日葵等叶子表面就会出现坏死斑点;显微镜下观察叶子表面的毛孔和气孔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而且酸水夺去了植物体内的钙镁等物质使植物逐渐衰弱。植物叶子变黄就是因为镁不足,叶绿素难以合成的缘故。松树等针叶树所以对酸雨特别敏感,是因为针叶树全年不落叶,酸雨造成的损害会在针叶中逐年积累起来。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例如,冬小麦在pH为3.5的酸雨影响下将减产13.7%,pH为2.5时更减产34%。大豆和蔬菜也易受酸雨危害,使产量和质量(蛋白质含量)下降。在欧洲大陆的最北部北极圈附近地区,许多地区的苔藓和地衣因酸雨而消失,所以出现了“地衣沙漠”的名词。
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酸雨还使土壤中的铝、汞等十分有害的金属离子游离出来。这不仅对陆地植物,而且对水生的动植物都是十分有害的。欧洲和北美几千个湖泊鱼类灭绝成为死湖,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过去加拿大等国家曾试验在湖中和农田中加石灰中和酸性,但是湖中鱼仍不能存活,农田施用石灰有些情况下也不起作用,主要就是因为湖水和土壤中因酸化溶出的金属铝、铜、锌、镍等离子毒性并没有消失的缘故。
人类活动造成的酸雨成分中,以硫酸为最多,一般约占60%一65%,硝酸次之,约30%,盐酸约5%,此外还有有机酸约2%左右。硫酸主要是因为燃烧矿物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硫,其中最大的排放源是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等,还有家家户户的小煤炉。目前全世界人为释放的二氧化硫每年约1.6亿吨。硝酸是由氮氧化物形成的。氮氧化物气体主要是在高温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汽车发动机燃烧室中,以及矿物燃料在高温燃烧时都会放出氮氧化物。氯化氢的人工源除了使用氯化氢的工厂以外,焚烧垃圾(塑料制品中有大量的氯)和矿物燃料燃烧时也都会释放这种气体。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自然源相比数量上虽然大体相当(即各占约50%左右),但是因为自然界自我清洁能力有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
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7)
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热带雨林地处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赤道周围的三十三个国家,形成一条带子,占地球陆地面积7%,是全世界最关注的环境区域。热带雨林对地球和人类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最主要的有:
1) 它为地球半数以上的生物物种提供了栖息和生存地,因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2) 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如:巧克力、坚果、水果、胶类、咖啡、木料、橡胶、天然杀虫药、纤维和燃料;
3) 它是一座天然药库。从医疗手术中使用的麻醉剂,到避孕药丸,再到治疗高血压、白血病、帕金森病、恶性淋巴肉芽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难症和绝症的药物,热带植物给人们提供了药效很好的成分,已用于临床;
4) 它可以大量吸收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因而能够帮助减少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具有维护地球气候平衡的功能;
5) 它能大量吸收降雨,储存淡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洪水的发生;
6) 它为地球上近一亿人口提供着生活资源和生存基础。
热带雨林只分布在中美州、非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云南和海南岛有热带雨林,是珍贵的地球财富。
(8)
环境污染加剧
任何不属于空气成分的物质大量进入空气之后,空气污染就发生了,比如:燃烧释放出的黑烟。在城市和农村,空气里常常含有少量或微量的其它气体成分,比如:一氧化碳、氮和硫的氧化物、甲烷、臭氧、硫化氢、碳氢化物、氯氟烃(CFCs)以及各种悬浮颗粒物。大自然中的植被(树木、灌木和草)可以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多种空气中的污染成分和颗粒物。所以,在植物茂密的地方,空气往往很干净、清新。但是,如果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过高,植物也会受到毒害。水污染本不是人类有意制造的,只因为无知,人类才做了这毁掉自己生命之源的蠢事。水体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那是水生生物的功劳。植物可以吸收废水中的成分变成自己生长需要的营养,微生物可以在溶解氧的帮助下分解水里的污浊之物, 把它们转化成干净的二氧化碳和水。于是,大自然中的水流才得以保持清澈透明。但是,当我们把过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水体(河流或湖泊)中,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毒害了能够吸收和分解污物的水生生物时,水体污染就发生了。汽车排放的酸性物质氮氧化物会与空中的水蒸气直接形成酸雨,对城市环境和森林地区造成酸雨危害从食物到垃圾,从垃圾到肥料,从肥料再滋养食物,循环往复。这是一个十分珍贵、充满智慧的传统生活经验。当今的发达国家对垃圾处理进行了反复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仍旧是:堆肥是处理垃圾最好的办法。汽车排放的铅粒,泄漏的汽油对公路旁的农田、地下和地表水体有直接的污染作用。现在全世界有13亿人居住在未达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的城市。
1.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处于内陆山地,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降雨量丰沛;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起伏较大,河流深切。大多数矿山都位于山区,其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矿山大多位于喀斯特山区,有的缺水少土,甚至发生重度石漠化。处于这类地区的矿山,由于不合理的开采,矿坑水无序排放,并未经过治理,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体,矿山水环境形势较为严峻。贵州地貌复杂,类型多样,特别是喀斯特地貌更为突出,全省的大多数矿山都位于喀斯特地貌环境区域。全省矿山地貌环境的易损性大,特别是那些露天开采建筑材料或水泥原料的矿山,对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的破坏性极大[3]。矿山在开采和选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以及排放的毒性气体污染矿山的空气。一些含有不良地球化学元素的矿山开发,还威胁和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全省矿山的生态环境面临极大的挑战。
2.矿山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影响
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可分为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3类。现简要叙述于后。
2.1不利因素贵州高原地形复杂,沟谷切割深,高原与峡谷并存。处于这样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矿山,受不稳定地形威胁较为普遍,特别是那些由上硬下软连成叠置构造的复杂山体逆向坡之下的矿山,受上覆硬岩体崩塌的威胁频率很高。省内喀斯特地貌虽丰富多样,但极易受到损坏,从而改变矿山原有的地貌景观。省内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网络和水循环系统复杂,一旦遭到污染就会迅速扩散,造成不良的后果。贵州的土壤是以黏土矿组成的黄壤和黑壤,其吸附能力强,有毒有害元素以水体为介质进入土壤,容易遭受污染。全省的不良矿种(亚种)多。这些不良的环境地球化学矿产资源矿种(亚种),是对民众生命健康安全有威胁的不良地质体或污染源,在表生地质作用下容易风化渗解进入水介质,搬运迁移到土壤或水体中,造成污染[4]。
2.2有利因素据袁学诚等学者的研究(2009),贵州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以东的岩石圈构造,属于比较稳定的岩石圈块体,构造活动性较弱,属于构造地震的弱震区。因构造地震造成矿山地质环境巨大变化或产生毁灭性灾害的机遇很小。在矿山范围内土壤和水体污染程度较轻、且不继续加剧的情况下,土壤和水体有时会通过自身的循环和有关化学作用,减轻污染。
2.3不确定因素影响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自然因素主要是极端气候。如突如其来的暴雨或特大暴雨,以及长期干旱即转洪涝的急速变化,这对一些位于自然生态脆弱地区极易诱发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
3.矿山环境变化的人为因素
3.1不利因素——随着矿石开采量倍增,占用损毁土地加大。全省2010年至2015年的矿石量将大幅度增加,随着矿石生产量的增加,将占用和破坏更多的土地。采矿规模逐渐扩大,地质结构必遭破坏,从而打破原有矿山地质结构的平衡而诱发矿山地质灾害。随着采矿规模的扩大和矿石量的倍增,这些废弃物堆放场地占用土地面积扩大,而且废石场和尾矿库等渗透液中的有害物质(元素或化合物),将进入土壤,流入地表水体或地下水,进而污染土壤和水体。矿山开采强度加大,地貌景观遭破坏,如大量开发建筑用材和原料,将严重破坏我省最富特色的锥状喀斯特景观。随着矿山开发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采区的粉尘量也将升高,进而污染矿山及其周围的大气环境。
3.2有利因素——一是法律法规更加健全,我国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及其恢复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矿山环境将在这个良好环境中受益,矿山环境带来的压力必将得到缓解。二是矿政管理不断加强,矿山整合和矿山土地复垦力度不断加强。三是社会舆论有力监督,社会各个方面的舆论,都要求更好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构建和谐矿区。社会舆论的监督,必将促进政府管理部门更加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四是开采方式逐渐转变,根据中央产业调整政策精神,我省矿业发展的方式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实现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必将促进矿山企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有效抑制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4.变化趋势分析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一个重要内容,前述的运用范例都是将其用于现状评价中,目前鲜有将PSR模型用于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本文将PSR模型用于矿山地质环境趋势分析中,并通过运用基于PSR模型的分析,预测我省矿山地质环境变化预期的可能状态,以便事先采取相应的响应对策消除或缓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压力。
4.1分析体系的建立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较能反映事物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这些指标及其组合能恰当表达对事物定性和定量判断。遵循“代表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定性化与定量化相结合;具有现实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的分析的指标体系框架。选取相关指标37个,经过筛选,最后留存26个指标,其中压力指标10个;状态指标7个;响应指标9个。
4.2分析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根据分析指标框架,采集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压力、状态和响应历史数据和规划预测的相关数据,以此定量分析我省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趋势。(1)分析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在收集和实地调查核实的资料中采集所需指标的数据,由于采集的数据有不同的量纲,需要在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对数据越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大的指标采用下式进行量纲变换:Xij''''=(Xij—Xjmax)/(Xjmax—Xjmin)(式1)…对数据越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小的指标采用下式进行量纲变换:Xij''''=(Xjmax—Xij)/(Xjmax—Xjmin)(式2)…上式中Xij为原始数据的第i年第j项指标;Xij''''为变换后的第i年第j项无量纲指标;Xjmax为原始指标数据最大值;Xjmin为原始指标数据最小值。。。。(2)分析指标权重的确定在趋势分析中,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贡献)不同,需要给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体现其重要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个指标的权重(过程略)。各指标权重(表3)。(3)分析指标参数计算1)对指标层参数采用下式计算:Xij″=Ai×Xij''''…(式3)式中Xij″为单项指标变换值,Ai为单项指标权重。2)对准则层参数采用下式计算:Pij=∑Bi×Xij″…(式4)式中Pij为准则层单项指标预测值,Bi为单项准则层单项指标权重。3)对总趋势参数采用下式计算:Zij=∑Bi×Pij…(式5)式中Zij为总趋势预测参数。
4.3趋势分析结果及解析
贵州矿山地质环境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量的增加,地质环境的变化非常明显。压力指标从2005年的0.099上升到0.740,一直是上升的趋势。压力指标的上升,主要的贡献指标是矿产资源开发量、开发诱发的地质灾害以及造成的人员死亡和失踪,其次是开发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及财产威胁,再次就是土地资源破坏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废水排放等。状态指标从2005年的0.410上升到2010年的0.848后下降到2015年的0.482,以2005年为基础,总体上是上升,但从2010年到2015年会有明显好转,说明状态指标总体向好的方面变化,同时也说明状态的好转来至响应力度的增强。响应指标从2005年的1.00下降到2015年的0.096,主要是由于出台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法规、对重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对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综合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矿山土地恢复进展较快等。从总的趋势看,趋势值从2005年的0.491下降到2015年0.354,这个变化不算大,说明我省的矿山地质环境将会从好的方向变化,但这个变化不会太快。从表4和表5还看出,压力的减少、状态的好转,取决于响应的力度。要促进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好转,必须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整治的力度。从“十二五”期间我省矿业发展的规划看,矿业开发总量会增加,强度会加大,范围会扩大,给矿山的压力也会相应的增大,矿山环境问题很有可能会增多,甚至个别矿山问题会更突出。但是,只要政府积极从法律法规、矿政管理、舆论监督、恢复治理、科技创新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贯彻,必然会减少矿业开发给矿山环境的压力。因此,从总体上讲,我省“十二五”期间矿山地质环境一定会发生变化,且总的趋势是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的矿山恢复治理仍然艰巨。还有,难以预测由于突发性极端气候事件等不确定自然因素给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这也应予足够的重视。
5.结论
1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选择
本文选择1997~2013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省际面板数据以及全国层面的数据,个别缺失数据采用上下年均值估测得出。全文共包括三大类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标有7个基础指标,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标有5基础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响应指标有4个基础指标,一共16个指标。(1)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标。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通过当期总量除以当期期末口总数计算获得,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化肥施用浓度等于化肥施用量除以有效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与有效耕地面积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密度等于区域人口总数除以行政区域面积,原始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日生活用水数据直接自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标。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占辖区比重、万人拥有厕所等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等于水资源总量除以人口总数,其中,全国水资源总量1997~1999年数据参照国家水利部1997、1998、1999年水资源公报,2000~2013年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水资源总量1997~2003年数据来源于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3)生态环境质量响应指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等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目前,在测算环境类综合指数中,主成分分析法是非常普遍和常用的一种方法。因此,本文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如果指标系统中各子指标变化方向与系统的总体方向存在差异,即有些指标是体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正向发展,而有些指标则体现生态环境质量负向发展,如果不对指标进行相应处理,就不能判定最终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数值增大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还是降低。因此,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部分子指标进行处理。本文参考钞小静等(2011)的处理方法,对表1中所有逆指标均进行倒数化处理,从而使所有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力都是一样的。另外,各指数量纲不同可能会带来变量取值分散的影响,若直接采用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还会造成主成分向较大方差或较大数量级指标偏倚,因此做主分成分析前还对各指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2.1各级指数的统计特征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降维,从众多的原始变量中合成少数的主变量,用主变量替代原始变量。各主成分的权数(贡献率)能科学客观的对多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代表研究事物的特征。主成分分析基本步骤是: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接着,求出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和贡献率等;其次,依据相关原则提取主成分因子(一般选取前m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超过85%的指标定义为主成分);第三,计算主成分;最后依据主成分的相应权重计算综合指数。所得结果见表2。表2描述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数、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响应指数的统计特征。由表2可以发现,压力指数第一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8.105%,第一、二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91.626%;状态指数第一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2.219%,第一、二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88.483%。依据提取主成分因子的原则(累积贡献率超过85%),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采用第一、二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同理,根据这一原则,响应指数采用第一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采用第一、二、三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
2.2我国全国层面生态环境质量的测度结果根据图1可以发现:自1997年以来我国整体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基本上呈现下滑的态势,其中1997~1999年这一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下滑的幅度很小,2000~2007年这8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处于一个快速下滑的阶段,2008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有小幅度回升,2009年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而2010~2013年则基本保持平稳,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我国整体层面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这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人均工业废气排放、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人口密度等变量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人均工业废水排放、化肥施用浓度等变量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环境压力很大,而且这些压力类基础指标在计算主成分又占有较大比重,所以最后导致我国整体层面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滑趋势。从图1也可以看到,1997~1999年生态环境质量压力指数变化不大,在1999年以后,该指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一致。另外,1997~2013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指数及响应指数则基本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虽然我国在环境问题治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在于人们为了社会发展施加给生态环境太多的压力,最终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处于下滑的状态。
2.3我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测度结果表3描述代表性年份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根据表3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存在很大差异,大致呈现出4种不同的变化趋势:第一种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例如,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9个地区,它们的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在波动中上升,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转折点大概都出现在2007年左右,具体而言,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是在2008年后环境质量水平开始出现下滑,青海、宁夏是在2007年后环境质量水平开始出现下滑。由于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因此政府非常重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因此在1997~2008年之间北京、天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处于一个上升阶段,而在2008年后,缺乏外界压力和监督,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出现下滑。除北京、天津两省外,其他省份均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并不发达,因此环境压力并不大,所以出现生态环境质量上升的趋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出现饱和,许多工业产业开始向西部转移,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环境压力增大,出现生态环境下滑的趋势。第二种是呈现波动中上升的变化趋势,例如,河北、上海、福建、广东等4个地区。其中,河北在刚开始还出现略微下降的变化,2000年后才出现上升的趋势,目前上升幅度并不大,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2.115。广东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过程,而在2004年后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上海、福建则一直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良好,社会环保意识强烈,环境污染防治投资力度很大,因此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第三种是呈现波动中下降的变化趋势,例如,山西、吉林、内蒙古、新疆、辽宁、安徽、黑龙江、江西、云南、湖北、山东、湖南、河南、广西、海南等15个地区。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污染治理方面表现不均衡,比如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经济不算发达,但是作为资源大省在源源不断向外输送资源的同时,环境质量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另外,近年来,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一些中部地区经济出现快速,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严重,导致环境质量出现下滑。第四种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例如,江苏和浙江2个地区。虽然江苏和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目前是处于上升阶段,但是其上升幅度都并不大,与1997年相比,它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还是下降的。这说明,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苏和浙江已经开始真正重视环境问题,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2.4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σ系数是一种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差距简单的静态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横截面数据的分布特征,通过σ系数分析可以研究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分布情况。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通过1997~2010年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的σ系数来考察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差异问题①。σ系数越大表明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越大。由图2可以发现,1997~2013年σ系数波动呈现出“V”型变化,1997~2003年呈下降趋势,2004~2013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1997~2003年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在减小,而在2004~2013年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在增大。σ系数波动呈现出“V”型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1997~2013年我国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在提高的,例如,河北、上海、福建、广东,还有北京、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也算是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在整体上是有所提高的,而有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是在下降的,例如,山西、内蒙古、吉林、辽宁、云南、安徽、黑龙江、新疆、山东、江西、湖北、河南、广西、湖南、海南。
3结论
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其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本文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展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一个包含16个基础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面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其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在环境问题治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人们为了社会发展施加给生态环境太多的压力,最终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处于下滑的状态,即,1997~2013年我国全面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2)我国地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不相同,呈现4种变化趋势,例如,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波动中上升的变化趋势,波动中下降的变化趋势,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3)衡量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的σ系数呈现“V”型的变化形态,即,1997~2013年我国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呈现先下降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作者:吕雄鹰单位: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企业应对策略 市场营销环境 宏观及微观环境
一、企业在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变化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 多元化的策略
在企业外部市场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来说肯定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企业通常都会认真的分析市场环境并对自身的市场定位重新规划,而企业的产品也可能不得不要转移到其他市场,或是暂时的停产和停销,甚至可能还会将企业全部的资金转移到其他的行业。比如说,烟、酒等产品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国家会出台明确的法律条文来限制其销售的范围以及生产的品类,面对这种情况时,企业可能就会选择生产一些不受限制的产品,或是在这个国家不再销售此类产品,而是转向销往那些限制条件不多的地区和国家。
(二) 协调性的策略
这里的协调性策略指的就是在面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时,应运用自身的潜在力量来应对变化过程中的不利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改变策略,能够时刻保证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宏观环境的变化相一致,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三点内容:1、从整体的角度来讲,企业应不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2、企业在原有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也不应有明显的下降;3、在应用这种改变策略时,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不能受到破坏。只有做到了这三点内容,在面对宏观环境的威胁时,才能采用这种策略。
(三) 抵制性的策略
所谓的抵制性策略就是指企业力图扭转那些对自身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比如说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个企业以某种方式来督促相应的政策立法部门制定一项策略或是变更一项法律条文,从而有效的应对这种不利的影响。当然只有具备了一定社会影响和实力的企业才能采用这种策略,而采用时要注意以下的内容:1、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产生较大的影响;2、不能影响企业的声誉,从而给公众留下不良的印象;3、绝对不可以做出违法或是违规的行为。
二、企业在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变化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需要机遇的,而市场机遇也就是指企业所在的微观环境下的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状态,机遇通常都是具有时效性和偶然性,所以企业要想抓住突入其来的机遇,就应认真的研究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制定合理的并且具有针对的应对措施:
(一) 开发性策略
在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时,如果发现了消费者对于现有的产品以及服务不再满意了,那么也就是说市场的微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于产品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了。这是企业就应立即研究这种潜在的产品需求,并且研发出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产品。而这个开发的过程也许并不是段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这时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在特定的阶段将开发的信息传递给使用用户,让他们知道自身的产品需求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从而起到扩大企业影响的作用。
(二) 适应性策略
不同的消费者之间,其购买能力肯定也是有所差异的,所以相同产品的销售价格也应订在不同层次上,这样才能适应这种差异,同一款产品也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因此这就要求了企业在采用适应性策略时应更加的灵活,比如说同一款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时,可以适当的变更其外形甚至是包装形式,以体现出差异性,同时在价格较高的产品上可以添加一些装饰物,从而提升其层次感。这样当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此产品时,就会产生区别于购买一般产品的想法,也满足了他们求阔求名的消费心理。
(三) 同步性策略
一个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会以相同价格、相同类型以及相同质量的产品进入市场,那么企业肯定就无法在这个领域一家独大,这时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就应保持优势,而处于追赶地位的企业就应与同类型的企业保持步调一致。而同步性策略就是指在微观市场中与同类型的企业保持步调一致,不出风头,从而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在任何一个行业中,企业要想垄断整个市场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在市场中保持优势并求得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与大部分的企业和谐共存。
(四) 转移性策略
这种策略就是指在面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原有产品可能不再被他们所接受,这是就应将这部分产品迅速的销往其他地区,以求得继续发展。常见的情况如,我国两个不同的区域其购买力肯定是有高有低的,那么原有产品在购买力较高的地区销售一段时间后,肯定就会出现滞销,这是就应立即将其销往购买力较低的市场,保证其能够继续销售。当然,在将滞销产品转移到其他区域销售之前,应先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充分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以及市场生命周期的差异性,之后在能应用此策略进行市场营销。
一个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在时刻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了企业也要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企业应能及时的掌握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找到继续提升营销能力的突破口,不断的改进并完善现有的营销策略和竞争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始终是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地球信息科学;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
1 引言
全球环境变化是当今环境研究的热点,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应用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与气候、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全球变化,它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全球尺度,土地覆盖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这些变化影响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所以它们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景观空间异质性动态、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我们至少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数据:①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景观综合图和其它土地覆盖的间接证据;②反映近期土地变化的遥感数据。
为了整理来源于遥感和景观综合图等的有关信息,并在一个公用的空间框架中为地理、文化、政治、环境和统计数据提供输入、储存、处理、分析和显示能力,我们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为了预测地球系统的变化趋势,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包括基于变化格局外推的诊断模型和基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动态集成模型。现有的数学模型综合了景观变量和变化的近因,可以进行短中期预测。
全球变化的长期预测需要分析土地覆盖变化在不同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分析气候变化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这些分析需要综合土地利用动态的案例研究,通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对这些大量典型案例研究的对比分析,在区域尺度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一般结论。为了使这些研究从区域尺度上升到全球尺度,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空间异质性、技术创新、政策变化和城乡动态等问题[1]。
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我国已有很多研究成果[2~4],同时也已产生了许多研究方法。例如,叶笃正等提出了全球变化的预研究方法[5];张新时等改进了 holdridge 模型,并据此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6];李克让等开发了气候—森林响应动力学模型[7]。本文主要从地球信息科学的角度,讨论我们对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的一些认识。
2 数据获取
第一手数据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手数据有问题,那么下面的所有分析和预测都将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8]。早在 1960 年代初,作者之一(陈述彭)利用海南岛航空像片对包括坡度、土地利用、植被、土壤、坡向、地貌和地质多要素解译及地面实况进行了三级比例尺验证。在航空像片综合利用与农业综合制图的实验中,主张以地理的综合方法作为解决热带航空像片分析与农业制图的基本途径,即:按照地面控制考察与航空像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研究区域自然综合体的自然历史过程着手,摸清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利用航空像片,相互阐明,彼此印证。根据像片判读和量测的可能性,试制了大北部试点地区的 6 种基本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图:微地貌结构图、坡度组合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土质图和农用地形图[9]。
1978~1980 年间,中国科学院组织全国 80 多个单位,在云南腾冲地区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航空遥感试验。这次遥感试验分为 33 个专题进行,包括地质、农林、水资源、测绘制图等各个专业的解释制图工作,以及各种遥感仪器检验和波谱测试工作。在土地管理方面,根据地物波谱特性和遥感图像的亮度系数,对土壤进行聚类。通过彩色红外片的色散分析,鉴别主要森林树种,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立地因子,回归估算森林材积量和评价宜林地。利用彩色红外像片,从图像上直接解译 20 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特性,确定植被覆盖率、森林和各类植被的覆盖面积,划分植被类型,确定森林植被的郁闭度、分层和高度等数量指标,分析生态环境条件并分出优势树种。在这次试验过程中,通过地面实况观察和航空像片解译,编制了试验区的自然景观图;结合应用土壤、植被、水分等参数,通过航测地形图的数据量测,建立了腾冲地区数字地形模型[10]。
1981 年,在渡口—二滩开展的第二步试验中,以航空遥感资料为基础,从土地覆盖和环境污染着手,试验多源的数据采集与空间配准的方法,探索了信息专题化和数字化的技术途径[11]。其试验内容包括:①彩色红外正射影像地图的编制;②土地覆盖图的编码;③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
自
1970 年代末以来,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大地构造学理论与板块学说的验证,水、气动力学现象与自然历史轨迹的分析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环境科学的应用[12],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遥感应用研究[13],资源环境动态遥感与模型分析试验研究[14],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研究[15],城市遥感[16]和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17]。
遥感图像和数据是现代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18]。遥感图像是一种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源(包括各种地理要素),同时,又是一种空间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定位、定量的数据。遥感数据比地图更进一步强化了地理综合体的形象和概念,它提供了具有全息性质的交织在一起的可见景观实体影像。人地关系错综复杂,难解难分,通过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可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超越直接的形象,借助于间接的标志,从中获取极其丰富的二次信息。因此,遥感是一种运用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技术。在 20 世纪和 21 世纪之交的今天,遥感技术不再是孤立的系统,已达到了与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水平,可以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多维和动态的网络数据。
3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可划分为 4 个相互重叠的阶段[19]:1950 年代到 1970 年代中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阶段,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初期是政府资助研究和正式试验阶段,1980 年代初期到 1980 年代后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阶段,自 1980 年代后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工作台站网络化和多媒体阶段。我国自 1960 年代初期跻身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试验和发展以来,在研究方面基本上保持着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水平[20]。
从历史发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21]。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地理学的信息载体。其所以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因为它的特定性质属于空间型,以区别于其它统计型的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个数据项都按地理坐标来编码,即首先是定位,然后是各种定性、定量属性。以这些定位数据库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具备愈来愈完善的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统,则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22]。它的基本构成包括三部分,①地理基础:按经纬度、地形图格网或行政区划、流域等来建立格网的或多边形的地理坐标;②标准化和数字化:将统计数据、地图或影像加以规格化和数字化,以适应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以便于人文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对比与相关分析;③多维结构:实现三维的空间信息结构并按时间序列延续,从而具备信息存储、更新和转换的能力[23]。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多层次数据结构、多功能综合分析能力的空间型信息系统,可把全球或地球的大量自然因子和人文要素的属性,按照地理位置建成关系数据库,再加上遥感卫星的周期性大范围扫描数据以及结合经济统计的实时传输,使数据保持在经常的更新状态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理系统建立空间分析模型,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24]。
4 数学模型
建立新一代空间动态模型是全球变化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1],而总结和评价现存的有关模型是新一代模型必不可少的基础。为此,我们自 1998 年 7 月开始进行数学模型文档库建设。由于资源环境数学模型的复杂性,有关模拟系统质量的隐含和明确假设对模型用户常常并不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标准化数学模型文档库中的每一个模型包含有 6 个层次的信息,它们所包含信息的详细程度逐渐提高。即:①注册信息层:包括有关模型的整体信息,例如摘要、作者联系地址和参考文献等;②科技信息层:包含层次 1 中的所有信息以及模型的详细科技信息,例如,模型的数学方程、参数变量、隐含假设和资源环境背景等;③数学信息层:包含层次 2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数学基础;④过程信息层:包含层次 3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构建过程或论证过程;⑤程序信息层:包含层次 4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原程序;⑥案例信息层:包含层次 5 中的所有信息及模型的应用案例。
通过比较分析文档库中的模型,对现存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和尚待创建的数学模型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因此派生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模型。例如,以综合生物多样性模型[25]为核心的景观空间异质性动态模型体系,以生态系统稳定性模型[26]、连通性模型和基于植被指数的土地生产力模型为核心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模型体系,以数据挖掘模型[27]为核心的气候变化模型体系和以土地管理虚拟系统[28]为核心的人类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模型等。
5 地学信息图谱
发展和完善一种方法来反演 (backcasting) 土地利用
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过去和预测 (forec asting)其未来,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具体目标之一[1]。地学信息图谱正是迎合这一研究目标的有效可选方法之一。
地学信息图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等当代先进技术和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图谱生成过程智能化的系统理论。地学信息图谱吸收了景观综合图简洁和数学模型抽象的特点,它的发展经历了景观制图实验[29]、图谱概念的提出[30]、图谱方法的
应用[31、32]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33]的形成 4 个阶段。地学信息图谱由征兆图、诊断图和实施图组成。征兆图是信息提取模型对有关数据的运行结果,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28];诊断图可表达为各种基础图的不同组合,可反映资源环境动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34];实施图以诊断图为依据,通过改变各种边界条件,分析推理不同控制条件下的决策方案,可为进行规划实验提供依据和预案[35]。
图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方式,主要运用图型语言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表达与分析;地学信息图谱则是应用地学分析的系列多维图解来描述现状,并通过建立时空模型来重建过去和虚拟未来[33]。也就是说,地学信息图谱不仅应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开发利用,而且服务于科学预测与决策方案的虚拟。地学信息图谱具有以下 4 个重要功能:①借助图谱可以反演和模拟时空变化,即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②可利用图的形象表达能力,对复杂现象进行简洁的表达;③多维的空间信息可展示在二维地图上,从而大大减小了模型模拟的复杂性;④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图谱有助于模型构建者对空间信息及其过程的理解[35]。
6 讨论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全球环境变化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一些专家认为[36],为了解决全球环境变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最重要的方面:①优化卫星观测系统和地面监测网;②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源于野外工作、航空照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有关数据;③构建和发展地球物理与生物过程模型、优化气候模型中的生物圈参数,以分析卫星观测的时间序列数据;④发展基于卫星观测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模型的全球变化预测理论。有的专家
提出[37],重建过去的生态景观过程、模拟当前的景观动态、分析其驱动因素、发展典型案例研究支撑的地理信息系统是最有前途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方法,数字影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的集成为我们更准确全面地监测和预测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精确、详细的全球尺度空间数据,所以空间抽样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1]。例如,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敏感性以及我们现有的数据基础,我们可以首先对全球变化有重要意义的以下 4 个热点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1)黄河三角洲:它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湾口,地处 37°20′~38°10′n、118°7′~119°10′e,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它沉积矿床,已建成我国第二个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地面农业资源多种多样,拥有丰富的水沙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和广阔的滩涂,生产潜力很大。但由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旱、涝、盐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生态平衡一度遭到破坏。为了为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1985 年 10 月国土资源卫星协调小组将黄河三角洲列为试验区之一[38],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时空动态遥感数据系列。
(2)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南亚热带最大的冲积平原。自 1978 年以来,成为我国层次最高、发展最快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39]。未来的珠江三角洲将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经济区和城市密集区[40]。为了保证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即将启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1∶1 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并运用 1m 分辨率以上的各种卫星数据,建立包括 1m 分辨率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多分辨率数据库。
(3)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它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给黄河下游的海防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为了全面了解土壤侵蚀状况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985 年我国起动了“黄土高原遥感系列制图”课题。根据调查结果将黄土高原分为剧烈侵蚀区、强烈侵蚀区、高强度侵蚀区、强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和轻度侵蚀区、建立了黄土高原 1∶100000 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数据库[41]。
(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重庆
一、 引言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主题之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三大影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口的增长又对资源、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三者的良性互动才会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人通过自身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活动直接作用于资源环境,另一方面,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经济活动又会间接的影响资源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城市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科技经济中心和人口高度密集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发展迅猛,人口规模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研究重庆人口的动态变化,分析人口变化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这对于重庆市今后制定科学合理人口、资源与环境政策,减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重庆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
二、 重庆人口变化特点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城市人口也随之发展了一定变化。大量的中西部人口流入重庆市,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城市集聚效应逐渐凸显。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市人口已经跃居全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一) 人口规模急剧扩张
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重庆市人口规模急剧扩张,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人口总量扩大。截止2010年,重庆市户籍人口为3303.45万人比1980年的2664.79万人增加了638万人,增长了23.9%;而常住人口同比增长31.5%。自从198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0-1990年。这十年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对劳动力需求较少,因此外来人口流入数量较少。重庆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人口数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80年,重庆市户籍人口总数为2664.79万人,1990年增长至2920.9万人,相比1980年增长了9.6%,人口增长率较低。
2.第二阶段:1990-20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重庆逐渐成为西部重要金融经济中心,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重庆寻找工作机遇,城市流动人口有所增加,同时常住人口也上升。在这一时期,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影响重庆市人口结构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综观总体,重庆市户籍人口总量还是保持相对平稳的,常住人口数量大致也是保持平稳。截止2000年,重庆市户籍人口比1990年增加了170万,仅增加了5.8%,常住人口相对于1990年增加了158万,也增加了5.8%。
3.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2000年以后,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发展政策,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领头,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重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城市集聚效应进一步有所体现,这将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大批流入重庆市。截止2010年,重庆户籍人口为3303.45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6.9%;但户籍人口保持稳定。
(二) 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非农业人口除以户籍人口就是非农人口比例,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之后,重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城市空间大幅增加,人口规模也快速增长。随着重庆市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全市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也即城镇化比率不断上升。
在1980年重庆市的非农业人口为391.72万人,仅占到户籍人口的14.7%,城镇化率很低;在紧接着改革开放以后的20来年,城市化水平快速稳定提高。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达到1.74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重庆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3%,预计2020年重庆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
然而,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因此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过快,导致城市建设标准跟不上城市化速度,进而出现人口密度过高,过度人口城市化。最终使得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城市拥挤、道路阻塞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影响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变化与资源与环境效应分析
人口、资源与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三大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三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发展方向:
关键词:环境危机;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科技创新。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口、市场竞争等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无不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了尽量消除或减少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企业环境危机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企业要通过强化信息收集、信息反馈和信息决策,对市场趋势、竞争情况及用户意见要求等保持高度灵敏性,随时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原材料供和制造工艺技术的变化等。此外,企业还要尽可能地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以及相关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果断、及时地采用相应的对策,以免陷入被动局面。这不仅要重视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积极主动地搞好对外协调工作和公共关系,而且要适时主动的进行企业内部改革,挖掘潜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企业员工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完善企业经营机制
美国学者戴维•克兰德曾指出;“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深入调研透彻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求生存,求发展而作出的具有总体、长远的谋划。它立足于长远和宏观,考虑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项目管理则立足于一定的时期和相对微观,考虑的是有限目标、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合作等问题。实施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可以使企业在迎接挑战,开展竞争方面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方向,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三、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由于众多小企业的短期行动,模仿在他们手里变成了假冒大量劣质的小商品, 1987年杭州武林广场的一场大火烧掉5000多双温州劣质皮鞋,温州人在吸取沉痛教训之后,他们开始充分认识到了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把强化质量管理工作作为增强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一环。这要求企业一要做到更新传统的质量观念,不断丰富产品质量内涵。企业必须在不断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努力改善产品的外观形态,力求做到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制造、包装、运输、储存、销售服务等各道工序,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特殊要求,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二要不断完善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制,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始终保持优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
技术创新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能力的源泉,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所造成的冲击往往能够改变整个市场竞争的格局,如手机替代BP机等。
技术创新的成功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明显地集中在技术创新上。这要求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生产产品。企业不仅要在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而且要在产品的性能,档次上体现多层次的特征,以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还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坚持从市场的需要出发来开发产品,做到唯我独有,人有我优;要注重产品的技术性调整,致力于应用高新技术手段来改进老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如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先者欧莱雅公司,在过去10年里,用于研究和发展的费用就达2亿美元,高于它所有的竞争对手,这些研究花费使欧莱雅公司每三年更新50%的生产线,平均每年申请300项专利,通过不断向中国市场引进新的产品以加强自我竞争力。
五、强化营销管理,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营销工作是企业与市场的“接口点”,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不仅需要加强企业营销组织机构的建设,培养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营销队伍,建立完备的企业营销责任制及奖惩制度,激发销售人员在市场开拓大显身手;而且要建立反应灵敏,布局合理的营销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提高对市场的跟踪开发能力,恰到好处的利用“时间差”“空间差”来搞好市场销售工作,巩固原有的老市场,老用户;开拓新市场,新用户。随着“服务营销”时代的来临,任何企业都要不断引进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要重视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维护企业良好的信誉。如格力电器:21世纪的“另类”营销再次领跑世界,稳健发展渠道建设,在全球开设了近10000家格力专卖店,创新的营销模式奠定了格力电器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从1995年开始产销量、市场占有率、销售额连续15年居于行业前列。格力认为营销创新是企业立足市场、棋行天下的锐利武器。1994年,首创“淡季贴息返利”营销模式;1996年,首创“年终返利”营销模式;1997年,独创了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旗帜的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
六、优化企业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优化企业形象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无形的经营资源,可以创造出高度的消费信用,可以不断增强企业对人才、资金和产品销售的吸引力,也可以有利于企业取得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因此,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无价之宝。
关键词:投资;环境;变化
自2010年以来,关于中国投资环境“恶化”的言论时起彼伏。2014年前五个月,包括日本、美国、东盟、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资25.8亿美元,同比下降22.1%联想到此前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称在华552家欧盟企业对中国的信心不足,由于经济放缓以及竞争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的投资环境优势大减,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再起。
与此同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2001年以来却保持了13年的连续增长。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8.78亿美元,到 2013年,这一数值已达到了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
5.25%。其中,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57.35亿美元;此后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有增无减,均在千亿美元之上。倘若中国投资环境真的“恶化”了,逐利的国际资本是不会继续如此汹涌地涌入中国市场的。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投资环境的一些变化,“恶化论”产生的原因。
一、引资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得进入我国的外资享受了很多“超国民待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我国外汇资金日渐充裕,对外资需求的迫切性降低。同时,多年引进外资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表现在:第一,外资在华的产业投向失衡,表现为第二产业过重,第一、第三产业偏轻。2002-2012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总数达13.6万个,占全国总量的36.5%;制造业总计2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56.3%。同期,服务业累计利用外资3368.7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38%;制造业利用外资金额4906.6亿美元,占同期外资金额的55.5%。第二,外资在华投资行业偏差明显。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首选,中国的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尤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却严重不足,存在明显的行业偏差。第三,东重西轻,加剧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主要地区,外资投资中西部地区较少,截至2012年底,东部地区外商投资项目637368个,实际使用金额10984.5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外商投资项目和实际使用金额总数的比重分别83.5%、85.8%,中部地区为10.6%、8.0%,西部地区为5.9%、6.1%。这使得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第四,对外资依赖性的增强,主要表现我国贸易、生产技术以及投资形成对外资的严重依赖。以进出口贸易为例,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2367.139亿美元,其中出口1194.412亿美元,进口1172.72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9.91%、47.93%、52.10%;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6006.152亿美元,其中出口8622.288亿美元,进口7383.864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3.82%、54.65%、52.88%。从2000年到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增长8倍左右,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出口及进口总额却始终占据全国贸易总量的半壁江山。
鉴于上述情况,自2006年以来,我国开始调整引资政策,由过去的注重引资数量转向追求引资质量。2006年12月24日,《企业所得税法》正式进入立法程序,2008年1月1日实施,实现了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2008年8月1日,中国《反垄断法》开始实施,这对于促进和保障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之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掣肘了外资在华投资。
2010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规定,中国对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节能和环保产业的海外投资欢迎,但重污染和高能耗及产能过剩的产业的投资则受到限制;合格的外资公司甚至可以在华上市,发行公司债券或开展中期票据业务。这也意味着过去无条件的“外资优先”时代结束。2010年12月1日起,《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同时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这标志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正式终结。
自2004年,我国先后3次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彰显了我国注重优化利用结构,鼓励、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坚持引资从追求“数量”向“质量”转变,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投资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同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2012年1月
30日起施行。我国引资政策不再根据外资身份给予优惠政策,强调引资“三认同”原则,即产业认同、区域认同和项目认同。在“产业认同”上,主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同时严格限制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的项目;在“区域认同”上,中国已开始补充修订中西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项目认同”上,技术先进的大型项目将更受引资政策青睐。与此同时,《目录》取消部分领域对外资的股比限制,有股比要求的条目比原目录减少11条。
受上述政策调整的影响,一些外资企业特别是受政策调整影响较严重的那些外资企业,必然感到在华经营压力增大,有所不适,自然会感觉在中国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比往昔。
二、与日俱增的劳动力成本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与日俱增,让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明显感到了不小的压力。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00年的9333元上涨至2012年的46769元,十三年间增长了5倍,环比增速11%以上;其澳台投资企业人均工资,2000年的12210元上涨至2012年的44103元,增长了3.6倍,环比增速最低的是2001年的6.13%,最高的是2011年的19.88%;外商投资企业人均工资从17553元上升至55888元,增长了3.18倍,环比增速最快的年份是2007年,为17.08%,最低的是2004年,为5.87%。
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经过数年的累积,给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华外资大多数都投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其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对于推动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在华企业,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单位价值,向高端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其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所占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日益成功,发展成为全球竞争者。迅速成长起来的中资企业,不但在国内市场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而且逐渐向海外市场扩张,面向国际竞争舞台。
7月,2014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正式揭晓,中国企业的上榜数量连续第11年增加,数量达到了100家,比2013年增加了5家,比2012年增加了27家,其中不乏像华为、华信能源有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优秀的中国民营企业。
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使得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感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英国工程机械咨询有限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曾做的分析表明,尽管美国建筑设备供应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2005-2010年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了三倍,但其中国市场份额在同期从11%下滑至7%。抢走其市场份额的并非是它的死对头日本小松公司(Komatsu),而是中国本土企业。
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成为在华外资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达能乳业在上海市场,被光明、蒙牛和伊利等本土竞争对手用残酷的价格战斩于马下,被迫于2011年12月初关闭其位于上海奉贤县的工厂。这些变化,在IT、家电、化妆品等领域更加明显,曾经活跃在中国市场的诸多品牌近年来纷纷收缩在华阵线。2010年夏普空调全面撤出国美、永乐连锁卖场,彻底放弃空调旺季,仅有几家商依然维系着夏普空调在国内的销售,飞利浦将电视机业务的生产和销售出售给冠捷;2011年,松下将三洋白电部门以100亿日元出售给中国海尔集团。近5年来,外资大众护肤品市场占有率从近60%下降至45%左右,外资品牌在华的半壁江山日趋萎缩,本土大众护肤品牌则快速发展,露华浓、卡尼尔等国外日化品牌纷纷退出中国市场。
传统优势的丧失,让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巨头忧心不已,跨国公司在华高利润(15%-20%)的好日子一去不返。这也难免让外资企业会感到中国市场环境大不如从前。实际上,这种改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种进步,这会激励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所有企业不断想方设法从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四、监管环境变化
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对外资的监管日益加强,逐渐形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管系统。近年来,在华外资企业不断爆出负面消息,因其经营不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被相关部门查处。
2007年5月,环保总局检查组检测发现,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外排废水COD超标,对其进行惩罚处理:责令其按照目前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进行限产减排,确保污水排放符合要求,罚款10万元并加倍征收超标排污费。2009年,上海市检察机关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对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办事处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准逮捕决定。该案对外企人员商业贿赂以非国家工作人员追究带有范本意义。2013年年初,中国首次对境外企业价格垄断开出巨额罚单,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6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因垄断液晶面板价格,遭到国家发改委经济制裁3.53亿元人民币。此次反价格垄断调查为中国查处境外企业价格垄断提供了执法先例,释放了中国加强反垄断执法的强烈信号。
2013年的“旅行社”风波牵出了葛兰素史克在华商业贿赂案,7月公安部对葛兰素史克分高管涉嫌严重商业贿赂和涉税犯罪进行立案调查。在历经10个多月的侦办后,葛兰素史克在华涉嫌贿赂案,最终被公安部认定为涉嫌“单位行贿”“牟取非法所得数十亿元”,并于今年5月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
中国在各项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上的不断完善,在加强监管、强化市场规范等方面做的工作,对于外资企业在华加强守法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这不但不是中国在利用外资上的倒退,反而是中国在市场化建设和利用外资制度体系方面的一次完善。
参考文献:
环境是生物有机体的存在形式和物质基础。无论是生物有机体的个体还是其集合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如果没有环境,就没有一切生物有机体。因此,必须分析报业的环境因索,根据其变化制定新的策略,这样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
一、报业生存环境面临一系列深刻变化
(一)报业的国际竞争迫在眉睫
中国报业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竞争、挑战、机遇,将是中国报业面对的时代主题。从长远看,媒体市场逐步开放是一个必然趋势,而媒体市场的开放必然带来报业生存环境的极大变化。一是生产成本可望下降。国外新闻纸的大量进口将使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的降低无疑会使报业在与广播电视及第四媒体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会使报业内部的竞争加剧,因为实力雄厚、发行量大的大报会更有效的利用低成本因素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小报因其实力和发行量的限制,获得的实际利润往往与大报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说报业生产成本降低之后,将会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其竞争也就会更加激烈。二是广告市场的经营格局将被打破,广告经营额会大幅度上升。国内经济的繁荣和国外公司在华拓展市场,无疑会投人大笔的广告费,外资广告业大举进入中国。对以广告作为主要收人来源的报业来说。产生的冲击必然是巨大的。报业能否在这场竞争中立足,将关系到自身生存基础是否能够巩固。
(二)第四媒体崛起对报业带来巨大冲击
有研究者对每一种传媒从其投入商用到拥有五千万用户所耗费的时间做了一番对比,结果发现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仅用了5年。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在全球的迅速普及,打破了大众传媒界既已形成的竞争格局,报业感受到了来自新技术的强烈挑战。以至美国报业的老板们惊呼“狼来了”。另外,中国开放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网络内容提供商)领域将使得国外大ICP进入中国,加上国内的百强网站。以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同报业共同分割受众市场,争夺注意力资源,报业的生存空间将变得更加狭小。
二、报业生存的应对策略
适者生存。这是生物有机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规律。我国报业如果想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采取新的应对策略。
(一)品牌经营战略
随着国外传媒大鳄的渗透。第四媒体的崛起,我国的媒体市场将会被重新分割,报业的生存空间将变得相对狭小,而报纸所占的市场份额将决定其生死存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读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报摊,会不假思索的买一份便走。这是因为这张报纸拥有他所认可的产品利益和服务质量。可见,拥有品牌就意味着拥有一大批忠诚的消费者。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拥有它就会在激烈的竞争取得主动,占尽先机之利。我国的一些老牌报纸,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已成为“知名品牌”,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但这些报纸品牌大多是“公费市场”培养起来的,没有很好的经受过自费市场的洗礼,因而其品牌具有脆弱性,甚至可以说不是真正商品意义上的品牌。因此在市场中重新构筑自身的品牌是当务之急。那么,这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呢?第一,准确、科学的定位,在读者个性日益鲜明、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一张报纸要吸引所有读者、满足所有读者的信息需求是不现实的,报业经营时也一再证明,针对一切人的报纸等于没有读者的报纸。办报人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选择特定的读者群,选择为其服务的内容,满足其需求。第二,为读者提供特色鲜明的产品。市场竞争是一种比较级的竞争,他钟情于有特色、有个性的产品。办报人要关注自己报纸的读者群变化,不断研究读者的需要,针对形势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反应,为他们提供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是报纸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伴侣。第三。加强发行与促销,报纸只有发行到读者手中,取得读者的信赖,才能最终完成品牌的打造。否则定位再准,内容再有特色,也无济于事。要搞好发行,需要综合运用人员推销、广告宣传、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方式,吸引自己的顾客,增强读者对报纸品牌的知晓度和忠诚度。
(二)规模经营战略
为了加强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浪的能力,我国也需要打造自己的报业“航空母舰”。虽然我国已组建了若干报业集团,但他们与国外的大型媒体集团相比显得太小了。中国报业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必须通过扩张和整合,尽快扩大自己的规模,增强竞争力。一是主业扩张战略,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寻找市场空白点,开发报纸新产品,适度扩大规模,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二是行业整合战略。面对大媒体的竞争,将蛋糕做大事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报业之间的强强联合,甚至跨媒体合并。
一、ERP系统概念简述
ERP系统通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如人、财、物等)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并协调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ERP系统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将企业的业务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克服了传统企业被职能部门分割的现象,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如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运作更加流畅,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
二、ERP系统环境下会计监督面临的挑战
首先,大量的业务活动,例如生产、采购、销售等,其产生的会计凭证均直接由相应的ERP业务模块产生,财务人员不再进行相应业务的会计录入工作,集成过来的财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务部门内部的监督自律,因此,在采购、消耗和销售等环节出现了会计监督的缺位。
其次,ERP系统强调标准化管理,尤其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德国SAP开发的R3系统,其各模块设置极为明细化,例如物料管理方面,会有成千上万的物料号,会计科目方面亦是如此,这样产生的凭证就比传统会计核算情况下多出了很多倍,会计人员的稽核监督工作难度加大。
再次,ERP系统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上线之后,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业务操作流程,财务、业务充分融合,原有的会计控制机制面临着重新优化的迫切需要。
三、ERP系统环境下会计监督职能的变化
ERP系统实施后,共享的数据平台,使得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充分融合,任何业务部门的集成数据一旦出错将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会计监督必须由过去财务部门内部的监督转变为走出财务部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由事中、事后的活动转变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分析;由人工方式为主转变为以信息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经过充分调研了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以发挥新形势下的会计监督职能。
(一)责任要明确,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换,拓宽监督责任链条
ERP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由各业务部门集成而来,财务部门不可能对每一笔业务凭证形成的会计信息均进行稽核监督,必须重新明确会计信息责任。一是要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责任体系。对分散在各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要进一步明细各流程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二是打破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并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二)观念要更新,实现财务部门从事中、事后稽核到事前控制与监督的转换
在ERP环境下,会计工作应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财务部门不能只是参与其中的某一环节或被动地在事情发生之后记一个账,而是应全面、全过程参与和引导企业各类决策,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执行、跟踪和评估。财务部门可以通过ERP系统的计划管理功能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整合,预测和控制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成本和费用。并可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和自己收集的数据,运用ERP系统中管理会计功能,在事前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提高财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控制能力。
(三)管理要创新,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操作管理机制,实现业务监督
在ERP环境下,原始会计资料由业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计量,并进行系统操作。在操作完成的瞬间,这些信息就通过网络集成到财务,自动完成财务账簿登记。由于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核算的内容就是监督的内容,核算的过程就是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也应随核算工作的转移相应前移到业务部门,从源头上控制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部门应对业务部门原始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与完整性进行审核并进行检查评价,要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管理制度,实现前端业务的实时监督。
(四)制度要创新,建立适应ERP系统要求的会计业务处理制度。
除执行传统会计中各项有效的账务处理制度外,还要制定适合ERP系统运行的制度,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财务模块和业务模块。比如月末结账规定、成本费用分摊规定、数据抽取和编制报表时间规定等。与传统会计工作一样,ERP环境下,企业同样要建立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还要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五)手段要更新,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对系统运行过程进行监督。
首先要制定标准系统流程,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企业应以财务部门为主各业务部门配合,以会计法规和企业的内控制度为标准,分析各模块之间信息集成关系、各种业务流程的性质、特点和操作次序,将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费用报销等经常性业务流程予以优化并制定标准业务流程,通过ERP系统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法和完整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