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时间:2023-05-30 10:4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道德修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道德修养

第1篇

思想道德课向以枯燥而为学生所难以喜欢,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克荣同志担任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书,是河北省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两课”教材之一,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活”起来提供了思路。

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力求把比较严肃的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启迪学生思想、增加道德思考、丰富道德联想、努力道德实践的一系列教学环节。作者致力于探索一种生动活泼的教材编写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它还单独列出了“要点揭示”、“案例分析”、“问题思考”、“阅读文献”和“实践园地”等辅助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利于使道德教育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当前,如何使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能进一步深入人心,收到更好的实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在这方面也作了很多思考,力求运用各种可接受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以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人与内心世界的矛盾为起点,展开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分析,把人生观的树立,同社会主义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境界结合起来,使人生观的教育更好地同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把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为重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把当前时代需要的道德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青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同国家、社会、集体和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强调做坚定的爱国者和坚持********的理想,突出了道德修养的主旋律,更好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要求。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形成理想人格,关键是要通过道德教育而培育自觉的道德锻炼和道德修养,把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思想道德修养》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分析了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品质的途径,突出了道德自觉、道德养成、道德实践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劝导和感召大学生身体力行国家对公民的各种道德要求,把道德教育落实到青年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养成上。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门“活”课,我们必须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改革我们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李克荣同志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无疑给我们提了个醒。(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2篇

就昨天我们上的那个思想道德修养课嘛,然后那个老师他就是说其实这个社会是真的很邪恶的,就是有很多换人的存在,很多你身边存在的那些人,其实他都是在上进的,他都是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然后去牺牲你的利益的,然后这些当时就我立马的时候想到了这一个作文库嘛,这就有想到说可能这一个管理员还有这一个负责人,那肯定就是一个特别像像人特别高大上的人嘛,毕竟他愿意去维护他们的利益,然后去给予他的这样一个倾诉的空间,然后他去给予他们稿费,这样子就毕竟也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感觉,然后当时老师她在说这个社会是很险恶的时候,自己就觉得其实还是蛮感谢的吧,感谢自己身边遇到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很善良很温柔,很高大上有品德的人。

就像可能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子,我们在校园时间里面遇到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善良的,基本上都愿意去为你付出的,但是等你踏出社会的话,这种情况就很少了,大家基本上都是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的,然后自己就觉得其实还是确实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从小到大认识到的那一些朋友,但是很高大上的品质的,虽然说有一些人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知识修养不是很高,但说自己就觉得他至少他的品质都是好的,就是没有受到社会的那种玷污,可能到时候到了社会上去,然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遭受社会的不一样程度的毒打吧,到时候可能大家就会变了样,但是希望说在只要在彼此面前就可以回到那一种最淳朴的模样,就希望说只要看到彼此就可以看到自己小时候,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还是很淳朴很善良的那种模样,然后还是可以就保持这样子的一种淳朴吧。

可能到时候就真的是踏出社会我们这一些好朋友都会成为彼此记忆里面最珍贵的宝藏,就是看到了对方就可以让自己想到,其实当初自己也是愿意去为对方付出,也是愿意为了维护对方的利益,然后去牺牲自己的利益的,就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的关于利益的问题,更多的只是维护友情,然后最近友情认为友情就是高大上的这一种感觉吧,毕竟我们现在这样子的相处状况下就是这样子的,就是愿意去呵护对方,然后愿意去为对方的问题着急愿意去着急对方的处境,这样子真的就是很感谢,说遇到了这样子的人,也希望说以后我们还是可以是好朋友。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 修养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现状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思想道德水平出现滑坡的状况、逐渐涌现了大量的不良思潮,众多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根基薄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令人担忧。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有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他们不是把困难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导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与行的分离,在学习生活上则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缺乏奉献精神。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立意识增强了,协作意识降低了。

2、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2.1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因此要善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把传统文化渗入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和心智特点相结合,抓住时代要点,以多样灵活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塑造出大学生思想素质良好的健康人格。艰苦创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我们所称道,也将在校园里发扬光大。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具备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创业中培养良好的奋斗基础。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 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 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树培养大学生正确幸福观

社会生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也不可能和社会分离。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能随着社会幸福的增长才能够的到保证。只有在个人和社会二者相互统一,才可以实现真正的自我幸福。因此,当代的大学生要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的不幸。幸福的存在模式是理想完美的,人们只有以不断的努力作为代价,才能够换取幸福。幸福是人们对现实存在的体验,只用在生活中经历过不幸的痛苦感受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经历痛苦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人间的磨难沧桑,才能够真正的懂得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逆境才能够更好生存的思想,对其未来的人生道路有深远的意义。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党把振兴民族的重任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在搞好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必须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3、结束语

要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就必须使其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要有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只有有了正确的追求和理想,才能够对先进文化知识进行自觉的学习,投入到当代的社会的实践发展中。这样才能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可靠接班人以及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宁海超.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与完善[J].商情.2011(19).

[2]王筠榕.教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7).

第4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课程首要教学目标

传统观念上思政课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标定位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本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传统思政课价值取向的影响,认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教育,这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当代中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之外,更应该大力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应该承认,思政课功能内涵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尽管有一定的契合,但还是存在区别。公民意识教育更侧重适应现代法治国家需要,而传统思政教育似乎更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取向。二者比较,无疑前者更能面向未来,外延更宽泛,也更符合国家需要。另一方面,客观地讲,思政课任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在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模糊、权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平等意识弱化等情况,公民意识整体欠佳。[3]思政课教师本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成长在传统环境中,其自身的公民意识也相对不足,距离作为教育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自身意识淡薄,自然会影响到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除要加强公民意识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真正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要有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观念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其完整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入学教育,包括适应大学生活和历史使命教育;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制度教育。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加上思政课的特殊性,过度打乱教材章节、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授课计划仍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据。但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尤其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应将公民意识强化出来,刻意突出。课程四大模块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内容。入学教育部分,可以在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部分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替代的角色,以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教育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强调要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立志成才,发愤苦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主义传统为引导,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为依托,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生观教育中,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强调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将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公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在法律教育中,从现代法治内涵入手,通过权利义务观念教育、自由平等观念教育、公平正义观念教育以及实体法权利义务的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并且可以在课程结束时安排2或4学时公民意识教育专题,既总结整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强化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保证公民意识

教育效果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导,能保证信息的足量和学习系统性,但形式较为单一。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弊端是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观念的真正养成。笔者认为,考虑到教师授课习惯、学生学习习惯、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等因素,创造出某种全新教学模式取代现有模式不太现实,但也应该在条件所及范围内,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创新,既不刻意标新立异,又不循规蹈矩,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公民意识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及认知特征,灵活地选择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要注意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还是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形成对其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正确反映,即形成公民意识。而以上知识需要教师的系统讲授。因此,讲授法作为经典教法,有其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的观念传授,需要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自主分析、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应该是获得价值认同的有效方式。可以由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由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进行引导。这种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值得尝试。实践教学由于其具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征,近年来在思政课中位置凸显。公民意识教育从根本上讲要植根于生活,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等教育的内容,如举办模拟法庭,或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或参观当地人大代表选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再如举办公德调查及公德论坛,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德现状,分析原因对策,增强公德观念和规则意识等。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从其自身角度发挥出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独特作用,对在该课程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作出探讨具有现实意义。限于水平,本文的探讨非常浅薄,期待同行能够对这一问题做出深入探讨并有所斩获。

本文作者:屈庆平工作单位:河北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5篇

【正保网校课程】为了使各位考生能顺利通过2016年自学考试,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结束后。

点击查看考前信息:2016年10月全国各地自考考场座位号查询专题

点击查看考前信息:全国2016年10月自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另外:2016年10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将于考后1个月左右(2016年11月中旬)开始查询,

第6篇

[摘要]当今职业教育,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道德修养课更甚,何故?本末倒置是也。唯有重树师严道尊,大道至简,以学为本,以教为辅,才有出路。

[关键词]师严道尊 以学为本

当今职业教育,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道德修养课更甚,何故?本末倒置是也!古人教育以学为本,以教为末,以教辅学,而今反矣。今为师者应静而思之。

纵观现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可谓是:当今教学难事多,最难不过思修课,老师辛苦学生乐,假大空论任凭说,口沫横飞不知过,修不修养我无错,改来改去实不变,花样多了评优过,要知思想数十载,道德本是千年落,一朝一夕花虽美,明日自现娇容落。停下脚步静思之,本末倒置方向错!

四书之首的《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不知本末,离道远矣,更何况本末倒置,自然不可能完成好为师之责也!

何言本末倒置?古人教育以学为本,以教为末,以教辅学。今人则以教为本,以学为末,学以和教。故本末颠倒矣!俗语亦有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强调学而不是教,教是为了让其弟子更加乐学。故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的弟子乐正子编著的古代教育学专著叫《学记》而不叫《教记》。由此也进一步说明古圣先贤对教育的根本观点是重视学习成才之法,教学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人生本来就最爱学习,否则就不能成为万物之灵。古人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以学为本,以学为先,而教只是为了呵护、强化、激励、指导学而已。《学记》中又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毋庸赘言,今为师者一定深有所感。反观我们教育改革的现状确是:改来改去教师忙,学生越来越轻狂,坐在教室安乐椅,笑看老师累断肠,不理不睬也没事,考试不过莫紧张,待到补考时候至,自然过关不用慌。正所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现今职业院校师严者少之又少,尊师者凤毛麟角,老师俨然成了一个同于其他行业的服务者。即然是服务者就要让服务对象满意,于是就有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等口号,造成了学生趾高气扬,老师卑躬屈膝。再加之诸多媒体对极个别极个别老师的不良行为的热情曝光,大肆批驳,导致民众和学生越发高高在上,老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使老师越发的成为了家有二斗两不当孩子王的职业,也使老师们越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小慎微。这样的情形,学生真的成了上帝,老师真的成了奴仆,又怎么能有严师的出现,又怎么能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出现呢?于是乎,老师步履维艰,上要应对各种检查,下要取悦于学生,外要直面媒体的以偏概全的爆料,要降伏内心地位卑微的纠结。这样,老师又怎么能严得起来呢!真是本末倒置至极,可怜我们的老师,可怜我们的教育!

痛定思痛,拨乱反正,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中华教育改革的出路所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老师更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本末清晰,敢于当严师。不再盲从于当下所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以学为本的正途,学生学到了才是根本,我们要在学上下功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知本末,道近矣。我们再看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也就有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实事求是动真格,上行下效见效果,不要执着表面事,深入修养作楷模,要行此道德为先,十善四行一心诚,致诚如神不用说,大道至简人共知,花丽狐芍骗人多,道不可言处处在,百姓日用从未说,世间万象皆民创,人民万岁伟人讲,人民又把伟人托,民能覆舟亦能载,道在其中众民乐,思想虽然在前面,实质却是表象多,心田为思非根本,无道无心空中格,心生万相即是想,无德之人妄想多,思想道德在一起,众说纷纭乐呵呵,要知思想本心想,道非常道德非,说得越多路越远,思想道德成空谈停止说教重修养,实际践行天地阔,修是修正行为意,可做可观可触摸,养是培植自成才,环境滋润硕果多,推至此地是显现,易行持久众乐乐。

思想道德修养课,核心修养不再说,说易行难众所知,实因只说不去做,返者即为道之动,德字本是行集合,思想道德并不难,知所先后自有得,从今以后师少说,抬手指给学生做,有了行为好修正,错了就改养成德,老师静观学生动,践行多了思想阔,实践真知不用说,简简单单方高效,易行师生方愿做,简单易行方高妙,思想道德修养活!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第7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育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学习做人做事。这就需要老师和学校的正确引导,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法律基础教育,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当今社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开始实施课改,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也开始加大重视,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却显现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讨论从而改正。

1.1认知度不够高:学校的老师和学校的学生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都没有很高的认知度,老师在教授的时候无所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积极性不高,导致这门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困难重重。一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目的是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锻炼判断能力。但是由于教授双方认知度不高,导致对于双方都有着一些影响。

1.1.1从老师的方面:老师在准备课程的时候由于认知度不高,导致课程准备没有动力,资料也不完善,对于实时更新的实事不能很好的把控,老师的教课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开始做的不好,结局自然也很难好。

1.1.2从学生的方面: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只是被动的填鸭,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分心思做其他业余活动。

1.2教材上的问题:一般的课本都是应试教育下统一的,更新有一个间歇性,教材无聊,学生学习无激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都是在高中课本的基础下进行学习的,学生觉得都学过,导致兴趣缺失,养成习惯后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好。排版单一,理论枯燥最后导致学习质量下降,课程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1.3集中学习影响质量: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一般采取大课形式,虽然资源得到了集中,但是相应的教学质量会有一定影响。上课的学生较多,老师不能一一的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不能了解学生的教学质量,再加上人数较多,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课堂秩序,导致对教学有影响。学生会认为,大家一起上课,证明这门课程算是公共课,不是很重要,降低了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大课,一般都在阶梯教室进行,人数众多,空间大,有的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坐的远的同学可能还看不到黑板,导致了学习质量的低下。

1.4教学方式单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大多数都采用传统方式,口头的讲解没有结合新兴的方式,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都是与时俱进的,会随着新的事件发生和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了解。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结合实际的情况,分析新闻发生的事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实例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比照本宣科要有效的多。

2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规律的把握

有效的把握教学规律,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找到适合学生和教授课程的规律,进行良好的教学。当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把握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动向,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3解决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问题的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过程中显现了一些问题,随意需要相关工作者去不断的克服和解决,找到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步。

3.1提高认知度:学校要进行一定的改变,提供相应的资源配置,安排一段时间举办讲座,增加一些课外的活动。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学习是终身事业,对于国家发生的大事进行关注,对于法律法规的完善进行充电,在课余时间研究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情带景。学生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改变自己的态度,要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3.2完善教材学习:减少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要有强大的资料库支持,对于一个问题进行深剖,可以结合实例,结合古今找到正确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可以在课后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不断的讨论,进行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学科的长久发展。

3.3研究新型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源于老师,如果老师能够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式,那就是福音,老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演讲、讲座都是比较好的方式,用活动带动学习,让他们认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能够主动参与到其中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让课堂的氛围变的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结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的学习,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造福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居桐.浅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A].《职业时空》,2009,5(9):103-104

[2]高培培.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A].《法制博览旬刊》,2013(3):299-300

第8篇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收获

通过老师讲解、视频播放、学生演讲等多样化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和所必备的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以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重点,结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因此,它在当今高校育人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

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以教育和引导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综合素质为切入点,针对在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和心理、恋爱、法律诸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较好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当代的我们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社会共同生活作为青年学生形成思想和理论认识的土壤,以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为主线,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结合与统一,勾画了我国社会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秩序的方向、内涵和样式,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在秩序领域的基本构造和性格特点。它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思想道德觉悟与法制观念结合、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结合,以达到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人"、"道德人"、"法律人"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象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

对于法律修养部分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清法律条文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内涵,要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现代社会在其构成上的特点是追求自由自主的个体和强大的国家机器并存,认识主体、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认识遵守法律规范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要能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对于法律的总体认知--法律规范是为了维护人(不仅是单一的个体,而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正义而出现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出现的。因此,它既实现人的需要,又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国家的强大力量促使主体在满足和实现自身各方面需要和利益的同时,又不去损害和妨碍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和利益的实现。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行为,都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交互行为,法律规范主体行为的目的就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从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看,此时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我们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在我们的思想、认识、观念逐步成熟和成型的大学时期,科学的理论武装可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科学地传播理论,可以让我们学会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现象。

从社会规范的层面上来看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的融合,体现的是在建设目标上追求人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思想道德修养更关注人的思想动机,法律基础更关注人的行为结果,而内在的思想动机又是影响外在的行为结果的重要主观因素。把思想道德觉悟与法制观念的增强相结合、把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对青年学生提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在行为评价标准上的反映。

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讲述中,在生动搞笑的动画中,在真实新鲜的新闻中,在血淋淋的法盲案例中,在"大家之风"的激励中,我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原则,避免空洞说教的最好办法就是追求科学性,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9篇

>>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如何上好软件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特色探讨 就业导向的高职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 把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特点,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新思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统实践教学探索 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工学结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改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大难题。在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的不利条件下,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尝试了“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提升了课程的形象。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互动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于以大学为母体的独立学院来说,必须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路线,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特别是要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办学者们不能回避且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公共基础课,同专业课或者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相比,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程“没用”。如果教师思想僵化,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就会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的轻视,还会造成思想政治认知上的偏差。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何探索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商学院的“母体”――浙江工商大学的廖曰文教授开创了“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从 2012年3月起在浙江工商大学普遍推广,并入选了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廖老师选择了杭州商学院两个班的一年级学生作为该项教学方法的试点班级;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廖老师又专门给杭州商学院基础部社科教研室全体老师开会,介绍并推广该方法。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和思考研究,杭州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专职老师在教学中都已施行该项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项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精心设计、仔细批改作业,学生认真研做作业为基础,重视互动前的知识储备、课堂中的作业交流与点评,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它共分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思路审核、学生演示、生生互动、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评委打分八个环节。通过对作业的写、思、辩、评,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互动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培养了优良学风,促进了教学相长,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作业设计:作业题出得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互动及互动的质量。因此教师提供的案例、设计的作业应符合、紧扣教学内容且具有一定的思辨价值。作业设计应尽量避免答案从教科书上可直接找到的、一眼就被看穿拟题意图的、不具备适度复杂性的且在认知上难以诱导研讨的一类题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共有八章内容,每章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如“爱国主义”这一章的作业题可以设计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应如何处理好激情爱国与理国的关系?”。而“道德”这一章的作业题可引导学生讨论“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让学生分析根源并提出对策。教师在设计作业题时应尽量多结合社会热点。

二、作业布置:上课前教师应设计好分组情况,全课程一共几道作业题,就将一个班同学分为几组,每组负责一题。杭州商学院一届学生2000名左右,思修课大多两合班上课,一道作业题两个班各有一组同学负责。两组同学就这个问题的研讨可以形成竞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可做相应调整,如“人生观”、“道德”这些章节内容丰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可探讨的问题非常多,一章只布置一题远远不够。笔者所带的班级里,这两章就各布置了两道题,每组同学负责一题,讲的内容不同,竞争性也就没那么明显。虽然和其他几章的处理不同,但花同样的时间多接触些内容,学生都是欣然接受的。

三、思路审核:作业题一般提前一周布置下去,负责这道作业题的小组最迟要在讨论课前三天将基本思路或演讲提纲发送给教师。教师认真审核,一旦发现有问题及时向学生指出,要求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数次。

四、作业演示:每组同学以PPT讲演形式展示作业完成情况。这是学生展现作业思路、重点、亮点与创新的机会,要求做到:导向正确;无科学性错误,语言文字规范、准确;书面表达清楚;能合理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屏幕显示简洁美观。为了防止照本宣科念课件,课堂缺乏生机与激情,规定讲演者必须离开讲台,且须基本脱稿,否则要被扣分。

五、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欣赏、质疑、交锋的过程。作业者要接受同学的提问并作出回答,若冷场,没同学与之互动,会影响评委的给分。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参与互动并且表现较好的同学,可适当在平时成绩中进行加分。因为有这一激励机制,同学们还是比较踊跃的,结合演讲内容准备了不少问题。所以往往都是两组同学要讲整整三节课,因为提问多、讨论多。生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最为精彩纷呈的,因为在打分表里,课堂气氛占到20%,所以各组同学对这个环节比较重视,不再是被动地等着别的同学提问,而是在自己演讲的过程中主动设计问题问台下的听众,甚至专门走到台下同学中去点名回答;还有的小组专门准备了同学当“托儿”,就是防止冷场的情况发生。有些小组配合作业题和演讲内容,本组同学精心准备小品,如“扶不扶”的场景再现;因男生只顾着打游戏不肯陪女友逛街,两人在男生寝室里吵架等等。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这一环节是学生最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能引起其他同学共鸣的一个环节。演个小品、放个短小精悍的小视频、或者和台下同学来一小段精彩的问答,课堂气氛一下就搞活了,大家在笑声中聆听、思考、学习,谁还会说“思修课就一定是沉闷的呢?”

六、教师点评:教师应对每组同学的表现和当场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点评要有针对性,要起引领作用。该表扬的要表扬,得到鼓励会增加自信;表现不好的,该批评也要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今后注意改正。当然批评更要注意方式方法,点到即止,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打击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甚至是对思修课的整体印象。

七、师生互动:能否进行观点、情感的相互交流,关键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欣赏学生的批判精神。讨论中会出现不少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教师不会也不该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仅是以共同思考者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会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此外教师要随时准备着“救场”,因为难免有些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气氛调动不够,就是一位同学干巴巴地在台上讲,讲完了也无人提问。也就是说难免会出现“冷场”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站出来,同学没问题,老师是一定有问题的。问着问着,一些同学的思维就启发了;问着问着,原本不够深入的问题就深入了。

八、评分打分:设立评委制:如第一小组同学上台讲演,第二小组同学可作为评委,以此类推。上课时评委同学应坐在最前排,在老师点评的基础上,根据评分标准在评分表上进行无记名打分。

评委打分标准:课件内容占40分:导向正确;无科学性错误,语言文字规范、准确;书面表达清楚。课件形式占20分:能合理运用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屏幕显示简洁美观。演讲占20分:基本做到脱稿,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占20分:互动对话环节气氛热烈。加分项目。在生生互动环节,有50%以上的评委认为某位同学所提问题有价值或对问题有独到的创新性见解的,可以适当加分。

计分;两组评委及教师在打分表上打的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分数当场公布。该成绩就是每位组员的成绩,教师不再对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进行再评分。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方法优势明显: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效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为做好这次作业,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资料,要与本组同学数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思路,还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每个作业题看似简单,但都要经历八个环节的考验。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本组同学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有演讲、主持、PPT制作、写作等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作业要在课堂上现场演示,还要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以及现场的打分。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压力才能有动力,学生思想上才会重视,才会去认真准备,才能保证了互动的质量。这种方式比单纯地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 有利于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促进教学相长。在今天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整体氛围下,许多高校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上,显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看似复杂,只是“万事开头难”。一旦学生熟悉了教学节奏后,按部就班,教学管理也就变得井然有序。此外,每章的讨论题不同,负责的同学不同,一学期下来,师生可以始终保持新鲜感,节省了大家的精力。 “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还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共八章,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等。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拓展知识面。如今的大学生见多识广,自主意识强,不会轻信权威。而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而不同的专业背景决定着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元化。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对各种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的认知进行精准的把握和深刻的点评,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方法在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施行了一个学期,广受好评。有的学生以前听师兄师姐介绍说“思修课很沉闷很无聊”,思想上便先入为主。但是一个学期课上下来,完全颠覆了过去对思修课的看法。“原来思修课还可以这样上!”、“很喜欢老师这种聊天式的教学方法!”、“思修课很能启发思维”、“我觉得思修课很有意思”……这些评价都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也反映出一些之前考虑不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各章作业题的设计还需仔细推敲,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让学生有很大思考和讨论空间的案例或问题。学生评委打分差异很大,主观因素太强,缺乏一个基本客观的评分标准。此外,虽然“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的教师都已开始尝试“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但每个老师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并未完全统一,从而教学效果、学生的评价也有较大差异等。第一次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在所难免。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值得坚持下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黄芳: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女),浙江大学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i魏彩霞《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探索与实践》,王来法主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1》,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358页。

第10篇

一、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至关重要。一方面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教师应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育人实效;另一方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必须注意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修养方法,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和行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应坚持课内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进行学习,寓教于课堂讲授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充分体现教育方法、途径的综合性特点。尤其要重视社会参与性,要开辟多种渠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服务等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使用图、文、声三维传递信息,使教学更加快捷方便,直观真切,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在过去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重视课堂讲授的艺术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结合、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结合,落实教学的实践环节等方面却显薄弱。因此,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的含义

从词源看,“方法”的英文是“method”,德文是“methode”,该词源于希腊文“methodos”,其意为“某种事物的‘引申’”,“某种事物的内在逻辑与结构的‘追踪’”。什么是方法?概括地说,方法是指向特定目标、受特定内容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称之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总称。具体讲,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之间起着中介桥梁作用。教学内容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择。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增长和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为了把越来越多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需要有现代化的、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一个体系,具有层次性。首先是一般方法,即哲学方法;其二是普通教学法,适用于各科教学的通用方法;其三是各种分科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法就属于分科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和自己与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评价、对照、内省,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动机,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进而形成良好品德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一个大类,既是辅助课堂讲授的重要方法,又是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修养的重要方法。

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的教育学依据

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实施实践教学法是由该课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目的决定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深刻地指出:方法与教材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它应该贯穿于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超越传统注入式教学的“主—客体”对立的狭义认识论框架,克服单一的教师主体观的缺陷,树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的主体互动观念,将教师和学生置于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主体交往的地位,注重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发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心理环境等等都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这一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思想的革命,推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确立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即教育教学应培养全体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同时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实现教育的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表现为教师创设的道德实践情景必须针对学生实际,要不断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准学生关注的热点,存在的疑点、难点,把教学要求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把自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使学生由“知识容器”变成追求真知、道德和情操的能动主体,学生不只是做笔记、死记硬背,而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作出判断,形成观点,在这一系列主动行为中,学生逐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寻求知识。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时,“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体现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评价,对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根本信任。结构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反复强调,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客体,而且是认识的主体,因而教育者最好不要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为任何人不论是认识一个图式还是掌握一个概念,不论是解决一个疑难问题或是发明创造一个东西,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他看来,人的认识过程正是通过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才得以向环境学习、适应及至改造环境的,因此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还体现“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现代德育走向。当前各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共同走向是贴近生活,回归生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生带进现实世界,激励学生努力去交往、创造、劳动;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敢于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获得个人德行的完美。学生的生活领域很广泛,面临的生活问题很丰富,也很具体。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义务,但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性不够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也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

实践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日常道德实践生活中丰富道德生活经验,发展良好的道德判断力。让学生参与、体验、评价课堂内外的“真实的道德情景”,启发和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积极性,挖掘自我教育的心理潜能,把自我意识的发展转化为自我教育的条件,完成学生个人品德的内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法还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屈莲华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92-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肩负着端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可以明确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授这门课时,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又要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与此同时,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宏观性,在部分学生看来可能显得空洞乏味,对此,要对该门课程做出一定程度的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乐于去学。就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际而言,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一 存在的问题

1.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完全孤立,互不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顾名思义,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之所以将两个内容放在一起,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然而实际中,无论是课本编写还是教学内容安排,都没有实现这两个部分的有机融合。这样将两个部分融入一门课程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用书编排方面,思路模糊,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为随意,更不用提在书本编排上将两部分有机整合。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有意识地将这两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结合,但显得很生硬,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两部分的融合应该不是生硬地凑在一起,而是对内容进行合理的交叉整合,使原本孤立的部分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互相补充。

2.任课老师讲学方式、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不同,有的擅长思想道德领域,有的擅长法律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有所侧重,在教学上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发展。而有的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未对教材知识做出取舍,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明重点与非重点,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是走形式,缺乏实效。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新颖和生动。虽然这些方法的采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过于强调方式,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论多么新颖、多么生动,它们终究只是教学媒介,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过于强调这些媒介反而会本末倒置,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3.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上偏宏观性、理论性。单纯地传授理论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必须要联系实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一些老师往往拘泥于课本,缺乏与实际的联系,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也对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判断、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缺乏任何实际的指导效果,甚至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 解决的对策

1.要将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不仅是对课程用书编排者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书本编排者而言,要充分比较两个部分之间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在编排中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将两部分的知识孤立开来,而是要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体系,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于这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上,要挑选那些两方面知识都具备的教师,对于一部分存在的薄弱之处,应该由其他在该部分擅长的老师提供帮助或者学校组织相关培训,弥补不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应对书本的知识点有全面的熟悉和了解,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知识仔细讲解、一般知识进行基本的讲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追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新颖和生动的同时要兼顾教学效果。如在举办辩论赛、演讲赛的同时,要将知识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即能让学生提升兴趣,又能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果。

3.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热情很高,甚至远远超过了政治理论课。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答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割裂开来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进而对这门课程厌烦、抵触。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多联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理论知识、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 从学生视角入手,以广东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受到大学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出三方面原因,即社会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重视的观念先入为主和教材教法缺陷,同时借鉴哈佛公开课和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思修课,从学风建设、教材修改、学生主体、实践课堂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多角度举例说明,尝试提出改进思修课现状的可行性建议。

[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公开课;学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41?04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项目]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高校与世界名校接轨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组研究成果之一(1184612037)[作者简介] 林慧华(1979-),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创新项目指导老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学;蔡丹霞(1992-)、李丽莹(1993-)、黄嘉敏(1992-)皆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生,其中蔡丹霞和黄嘉敏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成员.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是一门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自2006年在全国高校实施以来,教育部一直非常关注思修课在学生中取得的效果,每年都要组织高校教师进行思修课的培训。这6 年来,思修教材编写组致力于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思修课的教材内容已经过3 次修改(2007 年、2008 年和2010 年)[1]。

为了了解广东高校学生对思修课的看法,笔者对广东高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3 份。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思修课普遍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50.41%的问卷填写者上思修课时走神,43.09%对于思修课没有任何兴趣,62.60%所在班级课堂沉闷,很少人听讲。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该课程,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何思修课屡屡遇冷呢?

近年来,思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成为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热点。吴倬归纳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教学目标[2]。王建新提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人格的感召力、行为的亲和力、知识的吸引力、视觉的冲击力和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3]。李大健倡导“生活化教学”[4]。刘博指出,思修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一定生活情景下的价值建构过程,所以,教学语言、内容、情景、方法和评价都应该“生活化”[5]。周军认为,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心态分析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交流讨论的教学形式是思修课程建设应注重的[6]。吴琼等把实践教学的形式分为三种:感受式(如参观展览、法院旁听等)、体验式(如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话剧或小品表演等)和践履式(志愿服务、主题宣传等)[7]。贺俊燕探讨思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8]。谢玉进则引入国外名校公开课对思修课的启示,提出“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精心设置议题,吸引学生关注”[9]。韩建磊等研究思修课的考评体系,提出“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方式多样化、考评标准细则化及考评结果表述方式多样化”[10]。张云莲强调思修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11]。林楠认为,要提升思修课的实效性,应在授课中践行“生命意识的唤醒,日常生活的回归和心灵世界的启迪”三大教育理念[12]。至于“思修课”成败的关键,陈大文引用教育部长周济发言强调:“课开得好不好,学生喜欢不喜欢,关键在教师”[13]。

以往研究大多从学者或者老师的角度给出建议,几乎没有大学生参与研究。因此,我们项目组决定从学生的视角探索思修课遇冷的原因及其改进方式,尝试提出能被一线教师和学生接受的可行性建议,着重解决如何将思修课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瓶颈”问题,让思修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二、课程遇冷及其原因

近年来,学生普遍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课堂反应平淡、课后更没有发掘思修课的价值。从学生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思修课遇冷有以下原因:

(一)国际化、信息化与个性化的影响

触屏时代,大学生不断接受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多重冲击,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对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领悟的思修课反应冷淡,甚至认为思修课中的某些观点是过时的。此外,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增加。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只关注与自己日后工作有关的学科,考取各种迎合企业需求的证书,认为上思修课是浪费时间。

(二)不重视的观念先入为主

1. 师兄师姐的“引导”

大学强调自主学习,老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很少,师兄师姐的引导更为占先。大部分学生尚未开始上思修课,就已经从师兄师姐口中听到“思修课不重要,不用认真听课”等负面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忽视思修课重要性的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一开始上思修课就有抵触情绪。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把对思修课不重视的观念传递下去,形成恶性循环。

2. 考核方式的单一

大部分学生在思修课的第一节课就了解到,思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开卷考试。小道消息说到时“重点满天飞”,所以,大部分学生觉得临考翻翻重点就可以了,从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思修课本身的内涵与价值。

(三)教材教法缺陷导致学生厌倦

1. 内容重复,过于理论化

思修课的内容和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接触到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部分重叠。赵兴宏等对东北大学1689 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97.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重复,其中认为大量重复的学生18.9%[14]。重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认为以前学过了,没有新意,不需要再学。

此外,思修课本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道德、法律等。但实际内容却让大多数同学大跌眼镜。比如: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目录中的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境界”非常“对口”,但通篇都是讲理论,没有贴近大学生活的案例,缺乏时代气息。

2. 教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思修课主要是单向灌输,或辅以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很多教师只求“多、快、省”,只告诉“是什么”,不说清楚“为什么”,而且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上课没有兴趣和动力,考完试很快就将课程内容忘掉了。这样学生又怎么可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呢?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了让思修课程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思修课教学:

(一)学校大力支持,把思修课融入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把思修课融入学风建设,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把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食堂、课室、宿舍楼、校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可组织与其相关的各类比赛、活动,例如,党史知识竞赛、红歌比赛、模拟法庭、讲座、辩论赛等,让学生领悟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于现代人职业生涯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六届时事案例分析大赛值得借鉴。在这场赛事中,“三国杀”“非诚勿扰”、现场秀等时尚元素都被糅合起来,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学习并运用思修课上学到的理论,就日本核辐射、重庆的户籍制度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它被誉为是“最享受的理论学习”[15]。这种针对学生群体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来开展活动的做法,无疑会得到学生的青睐。

(二)修改现有教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43.09%的受访者认为改进思修课要先改进教材。对于哪个最适合思修课的教学模式,79.67%的受访者选择案例分析法。受访者认为,当前思修课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只是死板地讲理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没能到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所以大家对该课程热情不高。

因此,思修教材的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国家设置思修课,目的是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16]。但是由于教材内容太过于理论化,学生不喜欢,这样不仅达不到思修课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使得思修课口碑愈下、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思修教材提出以下修改建议:

1. 引用研究数据

在思修教材中,用数据“说话”,可以使内容更真实可信。例如,在讲解自制力的时候,可以引用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每次让一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给他一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能坚持15 分钟不吃的话,会再给一颗作为奖励。研究人员后续跟踪调查,10 年后,发现“能够坚持15 分钟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长大以后,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优秀”[17]。这样的数据,有理有据,也更有趣。

2. 添加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弥补思修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使学生产生的疲倦感。例如,在讲解“信念”的时候,结合奥运健将的例子,如刘翔2008 年伤退和2012 年摔倒,及其决定2016 年继续奋战的故事,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在讲解《劳动法》的时候,可以用毕业生因简历造假被炒或者是由于不懂法,乱签合同被骗等案例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代入感,使思修教材 “接地气”、有血有肉、有感召力。

(三)运用“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根据我们对广东几所高校的调查,作为必修课的思修课堂上,同学们都急着去“霸位”,座位越靠后越好,方便上课做自己的事情。

针对思修课普遍遇冷的现状,我们在寻找解决办法时,不得不提到上海复旦大学陈果博士的思修课,以及哈佛大学公开课中的公正课和幸福课。陈果的思修课在网上非常受欢迎,被广大观众称为真正的“心灵鸡汤”。她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深厚的哲学积淀,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展开灵魂的对话。哈佛公正课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哈佛幸福课则主要探索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虽然中国与美国的政治体系不一样,意识形态大有不同,但是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方面仍有相通之处。据我们的调查,有50.83%的问卷填写者希望通过思修课学到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等内容。

无论国内国外,这些都是学生渴望探讨的。当然,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要兼顾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批判继承、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对思修课的关注度,更好地实现思修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可做以下尝试:

1.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

(1)“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道德两难,指的是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18]。它们挑战思维和道德极限,让人进退维谷;同时,它们也使大学生活跃思维,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探究,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假设你是参议院的主席,而你的哥哥是个通缉犯。警察找上你,希望你配合他们的工作,说出你哥哥在哪。这时你会选择亲情向警察撒谎,还是会选择对社会的责任和忠诚配合警察呢?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桑德尔式的“两难”问题。再比如,“你是一名忠诚的公司雇员,工作努力且回报丰厚。但有一天你发现公司为了赚取更多利益,在生产的食品里加入有害添加剂。这时你会怎么做?”[9]。贴近学生生活、设置道德两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还可以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发现其实思修课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主动去学习。

(2)以教师切身经历引发学生共鸣。哈佛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幸福课》的讲师泰勒几乎每节课都会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讲解“不现实的信念”的时候,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轻的时候追求一名女子无果的故事。其中,他母亲对其不切实际的鼓励话语、他对自身不够清醒的了解、他当时的心理、追求那女生时的言行举止,及后来尴尬的情境,都说得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泰勒老师过后再对相关概念进行讲解时,学生就很容易会心会意[20]。复旦大学思修课教师陈果也经常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她会将自己在加拿大留学时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在混杂着众多国旗中寻找属于自己心灵安慰的五星红旗这种真切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时,爱国主义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学生与教师在这种经历分享和心灵交汇中,最容易产生共鸣[21]。

2. 课堂上尝试进行游戏和竞赛

思修课要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还可以采用当下大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形式,譬如课堂游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加课堂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可借鉴比较火的“百万富翁”或 “开心辞典”的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1)每次课下课后,学生提前到学习委员处报名参加下次课游戏,每节课报名10 人左右,全班轮流参与;

(2)老师在课堂出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有关的题目,全班同学也可以分小组轮流出题;

(3)每次课报名者首先回答思修老师一道题,以快而准为原则,再筛选出5 名学生参加决赛;

(4)参赛者答对一题后再回答下一道题,答对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一旦答错,参赛者必须退出比赛,只能得到之前拿到的分数。10 道题封顶;

(5)参赛者遇到难题时可以使用两个“锦囊”:求助现场一名学生;或30 秒内在思修课本找到答案。每个“锦囊”只能使用一次;

(6)全班同学轮流参与游戏,所得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如此一来,学生为了能够赢得比赛,便会认真听讲,同时预习课本知识,在“游戏”中领悟到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用处和意义,从而形成学习和运用的良性循环。

3. 课后拓展,开设思修课论坛

由于思修课的课时设置是每周一次,所以任课老师在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接触。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工具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们建议设一个思修课论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上面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情景(时事热点、校园案例、两难困境、个人困惑等)。网上讨论也可以作为课程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帖、寻求帮助,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相关的最新文章,课下“充电”。由此,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思修课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地实现。

(四)改变单一考核机制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思修课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般通过出勤、论文打分,期末则开卷考试。由于“论文基本上是走过场,老师不会仔细改”,考试也很容易,大多数学生平时就不会费心去学。因此,我们建议,思修课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例如,可以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只占总评的20%或30%,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估,还可以试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的三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得分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

(1)课堂参与:如课堂辩论、讨论、提问、参与竞赛等方面的得分。

(2)小组展示:如案例分析、主题展示、话剧表演等活动的得分。

(3)网上论坛:如发起议题、参与讨论、分享咨讯等贡献分。

(4)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做义工得分。

四、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近年来,思修课遇冷,传统教材内容和教学、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面对教学“瓶颈”,思修课课程改进迫在眉睫。我们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更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践、改变单一考核机制等方式,为思修课注入新的活力,让思修课走出理论的“象牙塔”,深入学生世界,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的“灯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19.

[2] 吴倬.论“两课”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6):11-13.

[3] 王建新.促进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道德教育内容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69-72.

[4] 李大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活化教学体系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3):33-36.

[5] 刘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教育评论,2011(5):93-95.

[6] 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43-44.

[7] 吴琼,仇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3-35.

[8] 贺俊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0(5):143-145.

[9] 谢玉进.国外名校公开课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48-49.

[10] 韩建磊,袁艺红.高校思政课学生成绩考评体系构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8):66-68.

[11] 张云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浅议[J].清华大学学报,2010(5):116-120.

[12] 林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三点体会[J].教育探索,2011(5):61-62.

[13] 陈大文.正确处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若干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7(8):42-47.

[14] 赵兴宏,张振芝,李光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衔接探析[J].课程教育,2012(1):70-74.

[15] 程墨,肖珊.机器猫出现在课堂上 武大思政教育显时尚范儿[EB/OL]. 中国教育报,jyb.cn/Teaching/jysx/201106/t20110622_438508.html,2011-06-22/2014-02-27.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7] 梁唯.让孩子更从容地成长[J].中国出版,2012(22):77.

[18] 赵慧.“道德两难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11):7-8.

[19] Michael J.Sandel.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Do[EB/OL].v.163.com/movie/2010/11/B/J/M6GOB7TT6_M6GOBOPBJ.html,2012-12-09/2014-02-27.

[20] TalBen Shahar. Positive Psychology (Lecture One & Six).[EB/OL].v.163.com/movie/2006/1/Q/E/M6HV755O6 _M6I40FTQE.html,2012-12-09/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