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端午节的别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其他别称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别称简介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据《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据《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习俗挂草药,挂艾草、菖蒲、榕枝。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划龙舟,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钟馗执剑祛邪图,悬挂钟馗画。最早的钟馗画,据说出自画圣吴道子之手.
斗草,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
端午节介绍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好词摘抄:
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好句摘抄:
1、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2、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3、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4、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5、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6、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8、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9、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10、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1、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2、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13、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4、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
15、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16、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17、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18、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Boat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民间有"扒龙船"、“吃粽子”、"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垒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嚎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与神话、天文、历法、节气等密切相关,往往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端午节尤其如此。它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在我国已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世界上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防疫祛病、祈求健康、驱邪迎吉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这种节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古代的夏季同样非常湿热难熬,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为了克服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在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必然会选择传统的中医药手段来护卫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也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我把端午节概括为世界上最早的“卫生防疫节”,是源于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在该日开始利用民间手段注重防病了。
那些年 我们共同的节日记忆
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内涵,使传统节日展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历史上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缠挂各种五色索,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其活动中心内容不外乎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到了近代,端午节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变得更加突出。例如老百姓家家门口悬挂菖蒲、艾蒿驱虫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蒿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起到驱虫的作用。人们还常常将菖蒲叶片剪成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避邪。将艾蒿制成虎形,称为艾虎,也可以驱邪。
这些老传统 你还记得吗
我们再说说现已不多见的一个缠挂各种五色索、佩香囊的端午习俗。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线)编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用五色丝(线)编制象征端午文化的物品多种多样:简单的有手链、项链,复杂的可编成“缯子”或与香囊结合。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放置了许多能发出香味的中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此外,悬钟馗像,利用钟馗捉鬼,同样是端午节习俗。习俗“画额”,是指在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避毒虫,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端午要买“五毒饼”吃,其实就是吃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农历五月端午,正值樱桃大批上市,那是一年中最先成熟的水果,除了樱桃,还有酸甜的桑葚。北京人讲究端午节吃黑桑葚,据说吃了黑桑葚不招苍蝇。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无论是从起源,还是流变的角度来看,端午节都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这里仅介绍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衍生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和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食品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想救他。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竞渡之俗,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完成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以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总体来说,端午节俗传统主要是由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人伦五大要素组成。它们适应了传统社会民众共同的时间生活需要,五大要素的相互关联与互补也保证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在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传统节日复兴的今天,端午节对当代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强调龙崇拜,就是从传统节俗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依据。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端午节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
责编/何之
端午节的由来
饰香包、包粽子、插艾草………5月28日这一天,端午节到了。
在我们家,最热闹的要数包粽子了,大家一起围坐在一起,拿着绿油油的棕叶,包着各种各样的粽子。边包粽子,我问起爷爷今天为什么叫“端午节”。爷爷解释说:“端午节由来已久,它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以前,它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祭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弟弟是个急性子,爷爷还没说完他就插了嘴:“屈原是谁呀?为什么要祭祀他?”。爷爷说:“别急,你听我给你慢慢解释。传说,在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屈原居住的楚国也很强大。秦王就收买楚王身边的人来去劝他投降。屈原看不下去,就去劝说楚王,经过许多次的劝说都没有说服楚王。他自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灭亡。于是,他带着的无比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之歌。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棕子。往后每到这天,人们就会往河里投放粽子,让鱼儿不要去吃屈原的尸体。在端午节这天,有的地方还要举行龙舟比赛。据,说当人们得知是屈原大夫投江后,马上划船捞救。一直找到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人们把船只停泊在湖边的亭子周围避雨,待鱼停后,再次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寻找屈原大夫。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在五月,外界气候正是高温高湿,此时病媒细菌大量孳生,各种传染病此时正式流行的季节。人们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将新鲜艾叶挂在门楣以驱除毒气。用红布制成红鸡心的袋子,内装茶叶、米、雄黄粉,挂在小孩的胸前驱邪。还采摘艾草沐浴,称为“百草汤澡”,去除秽气。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饰香包、包粽子、插艾草、赛龙舟的风俗。
听完爷爷的解说,我的眼前仿佛看到屈原大夫带着无比的悲痛纵身投入江中,他这种爱国,为国家着想的精神随着端午节的传统将源远流长。
多多支持,以前写的。*^_^*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划龙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荷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避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健康密码1:吃粽子
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还是吃粽子。如今,平时也能吃到粽子,而且品种花样日益繁多,但两个基本组成是不变的,一个是粽叶,一个是糯米。粽叶的香和糯米的糯,给人们带来嗅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其实,粽子是有益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首先说粽子的香。无论是箬叶还是芦苇叶,都会产生一类挥发性的芳香类物质,具有活血通络、清热利尿的作用。端午节在立夏和夏至之间,远没到小暑大暑,箬叶清热解火的功效偏于温性,这种程度的清小热,很符合自然规律。
其次,糯米是温补强身、补中益气的佳品。而且,糯米黏性强,极强的吸附能力既能吸收粽叶里的有效成分,又能紧紧包裹陷料不让其营养成分流失。
此外,粽子的制作方法更显其功能性,非常科学。粽叶把可以食用的部分包裹得异常紧实,然后经过长时间蒸煮,不仅食物熟透,而且能达到近似无菌的效果,包裹在外的粽叶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微生物的进入。所以,即便在气温和湿度较高的仲夏,粽子也可以保存相对长久的时间。
Tips:粽子的健康做法和吃法
做粽子最好用蒸的方法,既要比煮的好吃,又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流失。而且,蒸的时候,蒸汽的温度更高,比单纯水煮更具穿透性。比如说,医院里的医疗手术器械,很多就是像粽子一样用布包好,然后进行高压高温蒸汽消毒的。但是家里普通的蒸锅是蒸不好粽子的,一定要用高压锅放少量水来蒸,这才是最好的做法。
加热粽子时,有人图方便用微波炉。微波炉本身是很好的烹饪用具,但是对粽子来说,由于糯米的导热性差,所以很难受热均衡,容易产生外面焦里面凉的情况。应该去掉粽叶,把粽子切成小块,最好加点水,再放进微波炉加热。但是这样很麻烦,味道也要打折扣,所以还是以蒸为宜,此时用普通蒸锅即可。
粽子虽卫生美味,但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再加上丰富的陷料,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的人不能多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吃了会感到腹胀不适。所以,吃粽子等糯米类食物时,要特别注意充分咀嚼,同时多喝茶水,帮助消化解腻。对大多数人来说,粽子不适宜当早饭和夜宵,否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健康密码2:杀蚊虫
端午时节常在仲夏,“夏”常给人以赤日炎炎的感受,其实不然。端午期间正值雨季,此时气候适宜、水量充沛,正是蚊蝇虫蛇繁殖的最旺盛期,也是从源头杀灭虫害的绝佳良机。对蚊虫具有天然杀伤力的菖蒲、艾草等恰到丰收之时,或挂或熏,可以杀死很多母虫和幼虫,能有效控制盛夏成虫的数量,不仅可大量减少蚊虫叮咬,还可避免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肆虐。
健康密码3:勤洗澡
端午节恰值皮肤病多发之季,体内寄生虫和体外蚊虫的滋生繁殖是一部分原因,而最主要的还是不注意个人卫生的缘故。
古人由于公共设施和生活条件较差,冬春寒冷季节极少洗澡。进入初夏,天气仍多阴凉,女性和体弱多病者仍不便洗澡。日积月累,皮肤瘙痒在所难免。
而端午节正有一个“浴兰节”的别称,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止住痒。“浴兰节”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让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洗澡,而是通过节日的形式正式隆重地“通知”大家,是时候可以天天洗澡了。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3、学习制作小纸粽子,练习正确运用剪刀等简单工具。
4、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了解学生对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认知状况。
(2)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活动等相关资料和情境图片。
(3)认真阅读、了解有关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爱国精神。
(4)准备制作工艺小粽子的工具和原材料。
2、学生准备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或特色活动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一项端午节的特色活动或者品尝一下粽子。
(3)准备制作工艺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简单工具。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端午节的故事
1、夏天天气炎热,但植物茂盛、瓜果飘香、蛙唱蝉鸣。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呢。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2、你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吗?请你和同学们说一说吧。
3、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讲故事。
A出示屈原图像 介绍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诗,遗留下来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最为著名……
B出示有关屈原故事的连环画。
C讲故事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端午节的活动
1你还了解端午节里的特色活动吗?赶快介绍给大家吧。
A播放赛龙舟的情景,若有学生了解有关内容可让学生自己介绍。
西湖的龙舟分为两种 .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 .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
B挂蒲草和艾叶。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两者皆可入中药 .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 .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 ,疫病增多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 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 .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
C做香包
D挂彩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E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简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棕叶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G写符念咒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邪的作用。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H挂钟馗像
在陕西南部与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这天,流传挂钟馗像的习俗。挂钟馗像,主要是为了消灾避难。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
J滚鸡蛋
在东北,端午节这天清晨,长者要将熟透了的鸡蛋,在小孩肚皮上来回不断滚动,尔后去壳让小孩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肚子痛。 冠军,雅琪队和沙冈美林队分别获得男女标准龙舟赛冠军。
2如今社会进步了,我们可以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
A还向江河里投食物吗?为什么?
B你愿意参加龙舟赛吗?
三、作业
回家学包粽子,下节课将自己的作品带来。
板书设计:
2 过传统节日——端午节
这些日子,品种繁多的粽子在各家的灶台上、餐桌上陆续出现。目睹满街的青青粽影,忽然就意识到端午节已悄然到来。老一辈人或许还包包粽子、喝喝雄黄酒、插插艾叶,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些传统概念已然不是那么清晰了,跟端午节有关的事似乎只剩下吃粽子而已。传统的端午节,变得简单而流于形式。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后,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一石激起千层浪,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让不少国人着急了。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端午节,除了粽子和偶尔的赛龙舟外,还剩下什么?
或许,正如专家所言: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事件标志着我们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某种危机。国民的反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必然的心理反弹,是一种文化自保的机制。韩国端午祭胜出,对我们而言既有危机,也会产生新的希望。至少它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危机感,这未尝不是好事。我们或许要感谢韩国人的申遗,如果不是他们的申遗,我们的端午文化传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或不懂珍惜中丢掉。如果我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端午,就不应该只停留于抱怨。
让韩国端午祭的胜出成为中国端午节新生的起点,成为传统节日复兴的新契机,这才是国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感怀端午
时代变迁,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越来越多的“泊来节”充斥着年青人的生活圈子,他们更热衷于去追求一个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却不会记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更别说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这俨然成为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走向――从“泊来节”开始。但是,传统节日还是让我们拥有怀旧的机会。
在三坊七巷中,我们碰到几位老人正安详地围坐着聊天,一位四五十岁的妇女在一旁淘米,一遍一遍,时不时地应和着老人们的话。一边叠着高高的洗净的苇叶,透出光洁的青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清美。她告诉我们,为了过端午她已经忙活了好些天,除了包粽子外,还要准备苦艾草、菖蒲、犁壁草等用来煮成汤。 “这汤不是拿来喝的,是要来泡澡的,一家人都得泡,洗了祛百毒、防百病,主要是预防皮肤过敏等。还会到中药店买一些雄黄,以米酒化开,用笔涂在门窗的框架上,这样可以防虫,尤其是祛五毒……”
在采访中,我们还碰到一位78岁的退休干部张老,他说:“端午节是我们老祖宗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能不过。我年轻的时候,过端午是很有热情的,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看赛龙舟,跟着一起叫啊喊啊的玩得非常尽兴。晚上回到家中,还有家人精心准备的包有各种馅料的粽子,很是温馨。觉得感受的不仅是一种节日的气氛,更是一种合家团圆的温情,一种民俗文化的自豪。”
一边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漠视,一边是老一辈人对传统节日的无限缅怀,让人不免感慨:端午节的未来何去何从?
受访人:善琴,35岁,公务员
我是畲族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多了大人们张罗端午节的模式,自然也就记住了。现在每到端午,都是我一人包办的。端午节前夕,初一早要在门口插上艾草,到初五中午12点过后才收下来,据说艾草可以避邪,驱蚊虫的。端午时每个小孩都会在脖子上挂一个红袋子,这个红袋子很漂亮,是大人用红线编的。然后把一个用红纸染的蛋放在这个红袋子里,寓意吉祥如意。畲族的端午节与汉族的端午节其实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艾草的处理方式。畲族的乡亲在端午这天中午12点过后收下艾草,就把艾草收了起来,等到了夏天蚊子多时,就把艾草捆成一团用来熏蚊子;有的时候,小孩子遇到肚子痛,可以拿来当草药。而汉族的做法,则是将艾草收起来,留着家里有媳妇做月子时,到满月了,熬成汤洗澡用,可以祛风湿。
今年的端午节,我会像往年那样自己包粽子吃。因为自己包的粽子比超市里买的味道更好,而且也更有过节的味道。福州的粽子种类很多,有肉棕、蜜枣的、花生的、豆沙的……而且粽子的包法福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我在财经学校念书时,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的粽子包法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可有意思了。
包粽子其实并不是很难的,就拿肉粽来说,首先把糯米加水浸泡3~4小时,然后,把粽叶洗干净,将大米滤干后,加肉、加笋干,调好味道后和米一起包好后放在锅里煮熟。香喷喷的粽子便好了。即便是过夜的粽子也可以有很好的吃法,可以将其切成片,再放到锅里炸,那也是相当美味的。
当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龙舟比赛了。以前小时候每年都会去看。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很多年没看了。今年的端午节是星期二,虽然还是没放假,但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会带儿子去看的,一同感受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喜悦。
近几年,我觉得大家对传统节日又重视起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学校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注重加强这一块,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也有不少民意代表呼吁,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可以考虑放假半天,这样市民就能更好地参与到传统节日当中了。
受访人:郑琛,29岁,媒体人
在我的理解中,正如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个团圆的日子,全家人聚在一块,一起包粽子、一起吃粽子、看龙舟比赛。然而,这种景象已经好久没出现过了。毕竟现代人所处的环境不比从前,显得有心无力。所以对于简单地过个端午节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周二,我和我老公都上班,根本就没办法聚在一起认认真真地过这个传统节日。因为上班关系,自己包粽子也就不可能了,毕竟工作上的事情非常多,时间都忙不过来了,难得有闲暇的时间就想着多陪陪儿子,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包粽子过节,还是比较不现实的,也是比较“奢侈”的。我们会把节日提前到周末,约上亲朋好友来家里过节。怎么说,一些传统的习俗我们还是会延续的,端午节毕竟是传统大节日。
受访人:许书,45岁,私企老板
远离家门多年,已经许久没有过一个像样的端午节了。对我而言,端午节似乎已经可有可无,尽管它与春节、中秋节号称中国传统三大节。因此,对于端午只剩下怀旧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很温馨。小时候过端午节,能让我提前兴奋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那时候穷,如果不是过节,平时肯定吃不到。说起粽子,不仅因为它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到端午,母亲就在头一天晚上泡好一盆糯米并洗净刚采来的苇叶。第二天一家人便围坐在葫芦瓜棚下,伴着清清的苇叶香味、就着红红白白的馅料一起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煮上3、4个钟头。当粽子煮熟的时候,小院里便弥漫着糯米和苇叶的香味,那个味道,叫人陶醉。家里和街坊邻居还会拿着一些桃枝或者艾草插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会收到大人们送的香包。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最幸福、最温馨的一天。
现在,天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做,很久没有像样地过过端午节了。不过,每到端午节时还是会想起那清清的苇叶和醉人的糯米香味。吃着从超市买回来的粽子,却已经找不回当初的味道了。
受访人:文子,28岁,网站主管
可能也只有特喜欢吃的粽子能唤起我对端午节些许的念想吧。隐约记起小学老师曾说过关于端午节的些许零散片段,只记得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身投汨罗江的殉难日。人们为了寻找屈原,为了不叫鱼儿吃了他们崇敬的诗人,大家把糯米包起来,喂给鱼儿吃。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的时候,问父亲:“这怎么吃?” “剥了叶子吃!” “那鱼也会剥叶子吗?”“鱼不吃,人吃。”“那屈原怎么办呢?” “什么乱七八糟的,快吃……”
对端午节的认知只剩下粽子、龙舟、屈原这些零散的概念,其他的一切似乎已经归零,说起来让人汗颜。
闽江畔的棕香
民间过端午,图的是热闹、喜庆。近期各种关于端午的活动也在福州许多地方开展。6月17日,距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时间,融侨的业主们便提前预热,一场由融侨会组织的“粽叶飘香”活动在融侨比赛一开始,现场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大人忙着包粽子,小孩子则在一旁打下手;手艺高超者,包粽叶、加糯米、塞馅料、系粽绳,一气呵成;新手者,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勉强包好的粽子一提起来便米归米,叶归叶。但不管粽子包得好与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一个表情――快乐!
比赛现场还请来了福州民俗专家方柄桂先生讲解端午民俗知识,诸如端午节的来源,福州的粽子文化和唱曲等,不仅给小朋友上了一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课,也让到场的家长们获益匪浅。
据悉,融侨会举办此次“粽叶飘香”包粽大赛,意在端午节为业主们送上的节日良好祝愿的同时,希望通过包粽子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让更多的业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龙舟比赛庆佳节
6月19日,端午节这一天,福州市传统龙舟锦标赛在光明港五孔闸段激情开赛了。比赛当天,光明港岸边人织如潮。一对来自长乐的老夫妻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大早就从长乐出发来福州。这是我们第一次来福州看龙舟。活动办的很好,这样才有过节的样子,应该每年都办。”
此次比赛有20支来自全市各区县的优秀龙舟队进行角逐,大家又有能一睹“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的龙舟竞渡、百舸争先的壮阔景象。
据悉,本届龙舟赛由福州市体育局、福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主办,福州市龙舟协会承办,福州知名地产公司福建融信地产协办,合力打造,为福州市民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大餐。
结语
今年,福州的端午节,尽管没有春节的隆重、没有中秋的温馨,但至少有些活动让人有了些许回味。
其实,文化也好,文明也罢,只有差异所在,没有优劣之分。厚此薄彼,是不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表现。平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直到有一天别人企图“偷”走自己的某些传统文化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该传统文化的合法继承人,才捋胳膊要捍卫“文化知识产权”,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就端午节而言,假如我们每年都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亚洲别的国家顶多是随着附和,想喧宾夺主,把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夺走,似乎不太现实吧。要想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被他国“端”走,还得首先从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做起。不然,即便他国“端”不走,我们也会“倒掉”的。
关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一、端午采艾与妇女卫生
五月五日这天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日子,五月也是夏季禁忌最多的一个月份。在早,北方人们对五月的认识是这样的:“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戒斋,处必掩身,勿躁,止生色,勿或进,薄滋味,勿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刑事勿行,以定晏阴之所成。”[1]后来,五月被视为“恶月”,在史籍中不断有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五月生,其父婴说:“五月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异苑》也称五月为死亡之月。
在中国百姓民间信仰里,五月为恶月,因此其心理状态是辟邪、厌疫。辟邪趋吉的主要方式是插艾。民谚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对采艾的最早记载要推到《诗经》,其《王风·采葛》里有“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的诗句。而负责采集的多是妇女。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在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朝鲜族在五月初五当天日出之前,人们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日后作为药或熏蚊驱虫。达斡尔族也将五月五日所采的艾蒿,插在帽子上,夹在耳朵或衣服上。纳西族端午也插艾叶、菖蒲和麦穗,以示神灵保佑住宅安宁”[2]。
艾草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药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专门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日风俗习惯的笔记体散文。谭麟在《荆楚岁时记译注》中将此书反映的内容归为七类:历史事件与人物,农事生产,防病、治病及卫生,祭祖祭神等。采艾习俗被归为防病、治病及卫生一类。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对采艾习俗记载如下:“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3]艾味苦,是一种药材,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作止血剂。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地民间谚语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从五月开始,江南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潮湿炎热,各种病菌蚊虫开始繁殖,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各种疾病的滋扰。此时,人们除了坚守一些禁忌外,也会借助外力来祈求平安度过此月。插艾和菖蒲便是其中最主要的外力。《史记·河渠书》记载有“诸夏艾安”,也就是太平无事的意思。菖蒲的形状像利剑,有抵御的意思。顾禄《清嘉录》卷五有关于菖蒲的记载,“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用。”
从医药学上说,艾蒿与菖蒲都是妇科的良药。菖蒲的根状茎可作药用,为芳香健胃剂,还有通淋的作用,可治疗淋病引起的盆腔炎、痛经、不孕等症状。艾蒿的功能在于养血、暖子宫,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胎漏下血、带下等症。这些正是端午节称作女儿节的意义所在。
二、端午食粽与生育巫术
端午食品的代表是粽子。过端午节的各民族都有食棕的习俗,粽子是由妇女做的。粽子有两种,一为“角黍”,做法是把粽叶或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一为“筒粽”,方法是在新砍的竹筒中注水,置火上烧烤成熟食。《荆楚岁时记》记载了五月食棕的风俗:“夏至节日,食棕。”[4]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屈原的。这源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其实吃粽子怀念屈原较晚,在这之前粽子已是一种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
我国地域广阔,河流纵横。在原始社会,江有江神,水有水神,河有河神,各民族各地域早就形成了对水神的崇拜。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与祭祀水神有关。《尔雅翼》卷十八“儜”字注云:“《荆楚岁时记》称,屈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若为蛟龙所窃,以五色合楝叶缚之。又以獬豸食楝,将以信其志”。獬豸是一种独角神羊,在远古风俗中有以羊占验和裁决审判一说,即所谓的“神羊决狱”。而“水成的獬豸当是上古江淮居民崇拜的江水女神奇相,淮水女神无支祁和决疑神羊獬豸的一个总合体——奇相、无支祁,也是一种独兽怪兽,在形象上易与獬豸相混”[5]。壮族端午节吃的“羊角粽”目前还明显地保存着上古祭獬豸神兽的遗风。
湖南地区的特殊风俗“吃祖婆粽”把吃粽子与祈子密切联系在一起。“吃祖婆粽”这一习俗由老年妇女主持,参加者全都是妇女,男子不能参加。首先要用艾、菖蒲煮一锅水,进行沐浴清洁身体,然后由已婚妇女上楼包粽子祭祖先。开始包粽子时,妇女必须站立,由主祭人包十二个,称“背妹粽”。它由两个枕头大的粽粑合在一起,象征神婆,也象征多子。接着包十二个角粽,这时妇女们才坐下。她们不能说“粽子”而称“祖婆”,称包粽子为“给祖婆穿衣”,煮粽子为“给祖婆烧水洗澡”,认为只有这样妇女才能多生育。宋兆麟先生认为,“在‘背妹粽’的仪式中,人们必须以艾、菖蒲汁洗浴、净身,为生育提供了条件。而‘背妹粽’正是一种交媾巫术,经过交媾的粽子才有繁殖能力。正因为如此,妇女才争吃祖婆粽,这显然是求子巫术”[6]。
此外,端午节的重要食品还有鸡蛋。大人们要在早晨小孩还没有起床之前就要把鸡蛋送到小孩嘴边,不仅仅是因为鸡蛋有强身健体的重要功效,也同卵生神话有关。在所有的时代,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生命复苏的标记。“卵和蛋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其它所有表现都从属于它。在科学的意义上,人的卵以及产生卵的卵巢和在其中发育成婴儿的子宫,甚至在更广泛意义上包含这一切的女人,是自然创造力的最好最大成就的象征”[7]。
虽然从这种意义上看,吃鸡蛋与“吃祖婆粽”一样都是在宣扬一种生育巫术,但却深刻体现了妇女祈求生育的文化因子。节日习俗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积淀化的过程,约定俗成的节日文化一旦形成,就有了女性民俗文化的特殊因子。
三、端午节戴石榴花与女儿归宁
已嫁妇女归宁之俗早已有之,它起源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社日。社日源于先秦,盛于唐宋。唐代每到社日,妇女可休息一天。唐代诗人张籍《吴楚歌》云:“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到了宋代,节日被分成春社与秋社两种,出嫁的女儿可在这两天回娘家省亲。社日这一习俗到了元代就消失了,所以明清时已鲜为人知。但是已嫁之女归宁的习俗却被沿袭下来,融入到端午节的节俗当中。也正是由于归宁习俗的注入,所以端午节又有女儿节这一别称。
归宁只是端午节众多节日活动中的一个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所包含的妇女祈子的因素却极易被人们所忽视。另外,旧时北京妇女在端午这天还头戴一朵火红的石榴花,就是因为石榴花是多子多孙的象征,是吉祥花,寓意吉祥。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孝是封建伦理的核心,而重子嗣则构成其具体内容。这种观念积淀到了传统节日的深层结构与心理主题中。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生子才能使妇女有地位,而且就妇女本体来说,她们祈望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后无子的妇女会被夫家休掉。
汉代开始有了七出之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8]自唐代开始七出正式成为法律条文。《唐律疏议》:“诸妻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者,徒一年半。《疏议》: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9]可见,“无子而出”从汉到唐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而且“无子”在唐代已经是高处七出之榜首了,可见生子对女性的重要性。妇女端午戴石榴花乃是在祈盼多子多福。
注释:
[1]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453页。
[2]刑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3][4]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文津出版社,1989年,第156-157页、174页。
[5]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2页。
[6]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90页。
[7](美)O·A·魏勒著,历频译:《性崇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264页。
[8]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十三《本命》,中华书局,2008年,第1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