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给予树教学设计

给予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10:4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给予树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给予树教学设计

第1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试卷,教师可以从解答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所达到的水平。而《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设计总体思路”六方面入手,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但“预设”的效果较难在设计中体现出成效。为此,笔者在做“轴对称与坐标变化”(北师大版)的教学设计时,尝试把“评价”融入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本设计

(一)自主学习,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

问题串:在网格中,两面小旗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于请找出对称轴,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盂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实施评价:淤本题能正确回答的请在问题后打“姨”,若不能则用红笔补充上正确答案(自评)。于准确画出对称轴,从“形”的角度认识图形间的位置关系(自评)。盂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体会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互评)。评价意义:通过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了解对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二)合作交流,做好活动记录

小组合作: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应点有什么特点?于在直角坐标系内任取一点,做出这个点关于轴对称的点,看看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盂说说你得出什么结论?榆在这个坐标系里做出小旗ABCD关于轴的对称图形,并写出对应“顶点”的坐标。虞关于轴对称的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类比推广)实施评价:淤落实小组成员均能正确描述对应点的特征,组长做好登记。于不同成员所取的点可以不一样,只要解释清楚即可。盂组员对结论的表述达成一致。榆组员能准确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点坐标。虞对主动解答的学生进行登记。最后,组长对本组的交流情况进行汇报。评价意义: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注重记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在此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拓展延伸,促进学习发展

教师引导:图形的位置变化能引起坐标变化,反之,坐标变化,图形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两个点关于轴对称;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两个点关于轴对称。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提出验证方案。实施评价:对主动表述观点和思路的同学给予肯定;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倾听和理解别人思路的情况。评价意义:了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巩固练习,评价学习成效

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练习:淤直接写出已知点关于轴的对称点坐标。于根据点的坐标变化,判断两点之间关于哪个轴对称。盂(知识技能)略。榆(数学理解)略。虞谈谈学习心得。实施评价:淤和于题为基础知识测评,多数学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对未达到要求的同学,可采取“延迟评价”,即暂不给出评价结果,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当取得更好成绩时再给予评价。盂和榆题来源于课后随堂练习,对于能完成的学生可以给予肯定。虞题反思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评价。评价意义: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做好学生反思所得的过程记录。

三、设计反思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设计轴对称与坐标变化时,笔者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抓住“轴对称”和“坐标变化”等关键字眼,尝试从“形”的角度,回顾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之后,再结合教材,从对称轴出发,引入新课。参照《课标》的“评价建议”,关注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思考结果的表达、交流程度和水平,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变化。

(二)进行多元化、有效的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内作业、过程记录等。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本着关爱学生的原则,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 “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创新 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

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学科学。教学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系统思考、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只有运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才能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

一、传统教学设计,注重知识层面,热衷于知识数量和知识体系,甚至就是大纲的压缩或翻版。

课堂实施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管“讲”了多少,不管“学”得好坏,教学设计成为课堂的“剧本”,老师机械地按照“剧本”化的“程序”轰炸学生,演绎出灌输知识的课堂“陷阱”。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的知识为本位的,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侧重的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细节化。尽管备课中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处于一个年级阶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只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怎么讲上,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的。要改变这种情况,设计教学设计时,必须从人文意识、实践意识和课程意识出发,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思索,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有生命意识的教学。

二、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设计核心,重点解决学生 “学什么”“怎么学” “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的教学设计。

它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因此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设计。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

(1)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知人”是教人的前提,“知人”才能善教。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我们的学生当中,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自身素质不同,会造成家庭气氛和成长环境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基于学生年龄、性别、能力水平、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的不同,一方面给课堂带来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各自差异的基础上,把差异特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把握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有得放矢的教育。

(2)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

树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概念,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识加以个性化的整理与描述,以自己所能解释的编码形式进行加工,再纳入到各自的认识结构的过程。一个班的学生智力和潜力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在认识水平和学习速度等方面有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寻找教育的好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在备课时,教师若从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出发进行设计,自然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发展学生各自的长处。

(3)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第3篇

陈  柱

(宿迁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摘  要: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教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教材;教学设计;学法

一、研究教材

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理解好数学,理解高中数学首先从理解教材开始.教材有着系统的知识,严谨的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凝聚了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是我们从事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才能把握好“度”,才能理解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才能促进教学智慧的产生,把握住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机会,研究教材是当好老师、展开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研究教材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要理解教材知识的背景,理解知识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懂得知识所蕴含的的科学知识、理性思维和价值观资源.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构有个整体的认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树立整体观,不仅关注本节内容的教材处理,而且还要关注本章内容的教材处理以及不同章节间的有机联系.其次要研究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使用价值.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构思和设计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典型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例题和习题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载体,例题和习题的教学是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问题解决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往往数量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使用时能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例题和习题所承载的使用功能,围绕例题和习题的设计意图进行适度的变式和拓展,让例题和习题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不竭之源.另外,研究教材还要深入理解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教育因子,教材的编写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往往较一般教师有更高明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理解和认识往往蕴藏在教材内容中,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所渗透的有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子.

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活动涉及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通俗地说,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系统详细的预设.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方法、多种媒介、时间的多少、任务的轻重等诸多教学要素,以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预期任务.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必然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到学生现有水平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上,即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余弦弦定理为例,如果直接给出余弦定理的公式,学生会感觉到突然且不易理解,如果能联系初中时学过的勾股定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三边是否还符合勾股定理?如果不符合,应该有什么样新的关系?自然地让学生由余弦定理的特殊状态过渡到一般状态.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注重提炼思想方法.以往课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为主设计教学过程,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导致满堂灌,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过程与结果并重.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本身以及和其他知识联系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更丰富的数学体验,积累数学素养和经验.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和抽象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最优化原则,有人认为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学到的就越多,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所得并非与教师的讲解的时间成正比.相反,教师过多的讲解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负面作用.教师的讲解要精,点到为止,学生学习的量要恰到好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使教学效果最优.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是教的归宿,教服务于学,教学的有效应该体现在有效学习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在教上下功夫,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的质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更有效.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影响学法指导的效果,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学法指导.

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放在学法指导的首位.要能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锻炼其学习意志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法指导的关键.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讲解、其他同学的分析而悟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构成,要教育学生“宁停三分,不抢一秒”,逐字逐句仔细审题,耐心揣摩.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规范有素的解题习惯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以本为本,在规范上下功夫,才不至于使提高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课改的深化与发展———关注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通报,200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合作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47-01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小学教育,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所以说,如何进行小学教育,成了每一个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根据我近几年的教育经验,我认为,上好每一堂课是整个小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我就自己的几点看法浅谈如下:

一、良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障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双向活动程式;而创设的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设计。通俗地讲,教学设计就是备课。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再不是单独的讲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再不能单独的按照自己理解去设计,在更多因素上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学生认识水平和教力相结合,循序渐进,相辅相成,其次,还应当深入研究教材。

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理解团队的量

所谓合作,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因此,在我们的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教学设计,适当的创设合作性学习,如《白杨》一课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讨论白杨树的精神,以及它所代替的老一辈边疆建设者忠诚职守、无私奉献边疆的大无畏的品质。还如在《晏子使楚》一课中,可以将课文内容改编成简单剧本,编排为戏剧,组织学生演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但一定要保证做到,保持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对表现好的小组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合作成功的。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变互助,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人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小组是由共同目标结合成的集体,每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家都团结一致、共同出谋划策,为小组目标的达成作出努力。良性互补的共同学习,能把一个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是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5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为此,教师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1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解读教材是专业基本功,解读教材时必须对教材本身有明确地理解及读懂教材讲什么,教学要求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什么。我在教学《斑羚飞渡》、《珍珠鸟》这一类文章时,有忽略老斑羚的牺牲精神以及人和动物和平相处却一味强调“环保”问题。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主题,以免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在领会教材意图,掌握教学思想,抓住教学起点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2明确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各种教学活动设计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经验,不少时候教学目标是迷失的,如,在教学活动课“戏剧大舞台”时,课堂从头到尾唱京剧、黄梅戏、扬剧以及表演,这样的课堂活也活了,乐也乐了,但学生最后并没有掌握戏剧的知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定位正确了,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

1.3设计活动是有效教学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训练设计的简单化。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是合作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各种探究活动。我在教授“戏剧大舞台”活动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几种戏曲,提出第一问“这是哪几种戏曲剧种?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剧种?”正当同学们讨论兴奋时接着提出第二问“能说出几个著名的戏曲故事吗?”此时学生兴致极高,课堂气氛活跃。于是又提出第三问“这些故事中人物有怎样的性格?常用些什么样的脸谱表达出来?”。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时,围绕仲永“泯然众人”这一结果,原因是什么?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再延伸: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呢?你如果是仲永,你会怎么做?最后指导讨论:“谈谈成才的因素”“你将如何面对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得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由此可见,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把课堂教学推向。

2.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实施

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实施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是策划者又是指导者,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有效地实施教学。

2.1有效讲授;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只能“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授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讲的内容、方法。讲亦有道。一是讲授内容是必要的,二是讲授方法是清晰到位有效的,三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发生的讲授是最有效的。

比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我这样讲授:“我们知道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而文题是‘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呢?文是“悲”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又伟大在何处?”我抓住文眼——“悲”和“伟大”,以“悲剧故事为什么蕴涵着伟大”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作为分析内容,成功讲授本文的主题。

2.2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发端。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把握空间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如,在教授《行道树》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用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法等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我让他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①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②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随了哪些痛苦?③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容易解答。再把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注意提问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

2.3有效倾听;有效倾听的真实含义是“有效的关注”。因为这里的倾听不仅指用耳朵,同时注重用眼睛。有效倾听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状况,心中有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首先要求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第二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及作业中的问题,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的课程价值,生成珍贵的教育资源。

2.4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于有效的反馈。首先反馈宜适时,这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同时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力求在积极的反馈中交流情感,实现精彩的互动。学生对学习越是投入课堂反馈越是积极。因此,有效反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有效实施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进行有效活动以及有效管理来达到综合的有效教学的效果。

3.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反思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同时寄寓着教师职业的人生价值。有效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是通过有效反思来实现的。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 因素

1.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现状综述

教学设计的英文表达为“instructional design”,为什么用instruction而不用teaching,原因是我们希望描述对人们的学习有直接影响的所有事件,而不是只描述由教师个人发起的那些事件(Robert M.Gagne,1999)。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只是教师如何教,关键是学生如何学。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习惯进行教学准备的活动,甚至有的时候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检查。即便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在用心搞数学教学设计,但他们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学层次为基本层次,而很少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层次的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出现了种种问题。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2.1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2.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3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能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

3.进行教学评价,确定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教学设计中,评价不应视作一个独立的事件或过程,评价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使用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这是评价过程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当学生缺乏自信时,教师要激励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与充分肯定。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和思维角度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

例如:数学教材八(下)“10. 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节中,有一讨论问题“在ABC中,AB=4cm,AC=2cm,(1)在AB上取一点D,当AD=cm时,ACD∽ABC;(2)在AC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cm时,AEB∽ABC,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这个问题对初学相似三角形识别方法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设计中可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案、学生先根据题意,D画分析、探究,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得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结束语

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对教学设计出现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要针对不同教师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唯有如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课堂才能有更多的生成,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摘 要: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纳入学习指标,注重学习中情感价值观因素的重要性,实现认知与情感价值的统一。这一理论要求教学设计与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目的,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一课为例,阐述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分析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求,并简要指出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意义学习 学生主体情境创设价值引领

姜根华,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郑雅静,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等纳入学习指标,强调学习中情感价值观因素的重要性,注重认知与情感价值合二为一。纵观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实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呈现出重认知而轻情感价值的局面。只重视学生的理智发展,片面地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忽视丁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情感,致使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得不到合理自由地表达,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对知识的纯粹记忆。在此,笔者结合“难报三春晖”一课对意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运用进行阐述,探讨思想品德课如何实现认知与情感价值的统一。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并提问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问题。

过渡语: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会忘记我们的容貌,但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爱我们。岁月给了父母忧愁,但是未使她们的爱减去半分。在这个视频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意,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爱我们如生命一般。在我们成长的这十几年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爱,请大家循着音乐静静地写下爱的清单,回想你与父母之间爱的记忆。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本堂课奠定了一个基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爱的清单”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完成这一份“爱的清单”(“我为父母做的事情”和“父母为我做的事情”)。提问:请同学们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爱的清单,并说一说写完这份清单之后,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学生单独回答)

【学生】与身边的同学互换自己的爱心清单,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渡语:这份爱的清单犹如一座爱的天平,它们只有相互对应才是温暖的,只有相互关切才是温馨的,只有相互惦念才是幸福的。关切、惦念都是爱的表达,都确证了爱的存在,人的一生就是爱与被爱的一生。让我们走进爱的历程,从平安起步。

【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上学时和放学后,学校门口挤满了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以及家长下雨天接送孩子的照片),并请学生思考问题:1.你是否有过父母接送的经历?2.曾经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你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感想?3.没有经历过的同学们,你们曾经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有家长接送?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还愿意让他们接送吗?4.父母为什么乐意不厌其烦地接送孩子,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并请学生做一个“爱的告白”:1.请你结合“爱的清单”与大家一起分享:父母为你做的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2.请你结合“爱的清单”与大家一起分享:你做的哪件事让父母最开心。

过渡语:其实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的。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太多的关怀。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期盼我们健康、平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亦有跪乳之义,我们岂能不报这深重的恩情,独立就是对父母的回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一组学生切实经历过的图片,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并让学生们明白,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回报父母的就是“开心学习,平安成长”。)

【第二板块——独立是一种回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开学第一天》(自己做一个电子相册),并提问一

反思一:父母背上扛着的仅仅是行囊吗?如果不是,在你看来还有什么?

反思二:20年前父母的背影和现在的背影一样吗?如果有变化,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反思三: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感恩。那么,我们该如何感恩父母呢?

【教师】请学生阅读学生资料包上的材料,并回答——结合“特殊的招聘会”的两个小片段,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

过渡语:父母希望我们能够独立,独立意味着我们成长了,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请记得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自己的父母。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对于年老的父母却是最温情的关爱。

【第三板块——陪伴是一种孝心】

【教师】提问:“年老的父母最需要什么,你是否知道?是房子?是钱?是保健品还是家用电器?”播放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并提问——想一想:老人说“什么都不缺”,在你看来,老人真的什么都不缺吗?老人对孩子说:“都忙点好啊!”这句话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情感。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微波炉只能加热食物,但却温暖不了老人的心;家庭影院只能不断重复着美好的画面,却无法抚慰老人孤独的心灵;老人最需要的不是房子,也不是钱,而是儿女在身边的陪伴,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家人的团圆。陪伴是最好的孝心,团圆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以上是“难报三春晖”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意义学习重在对“意义”的理解,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价值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载体,以情感价值引领为目的,在知识教授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1.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意义主体。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意义学习的前提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活动设计显主体。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即是“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①。活动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教学设计关注教学活动的学生可参与性,选取学生熟悉而典型的事例创设情境,利用简洁而巧妙的问题构建学习脉络,借助多样的方式丰富课堂。例如,在导入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完成“爱的清单”。并请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爱的清单。在这一活动设计中,每一学生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参与其中,以主体身份完成“爱的清单”,并与同桌交流感想,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指引者和学生的倾听者。

其次,目标定位重全面。实现意义学习,即培养“完整的人”,以全面的、发展的和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传统教育只强调知识与智力,忽视了对人的情感、价值、想象、灵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这一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是不完整的人。而“一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不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成分,还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想象、幻想、直觉、灵感、信仰等非理性成分”。②在制定“难报三春晖”的教学设计之前,笔者先就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进行解读,即“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例如,第三板块“陪伴是一种孝心”中,第一个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的考查,重在认知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后两个问题则上升到了精神和价值层面,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完整发展。

最后,交往互动共发展。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在第一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中,针对问题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并诉说了内心的真实感受,重温了儿时的记忆。这一过程中笔者在此体悟了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而学生在教师分享之后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以情境为载体,开启思维意义。以情境创设为载体,即是将教材知识寓于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探究情境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整合与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思维意义的价值追寻与挖掘。

首先,真实情境显意义。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使学习活动与学生个体的经验相结合。罗杰斯提出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主张“从做中学”的观点。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等理念。“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的情境都为真实发生的事例。例如,在导人部分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讲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却始终没有忘记爱自己的孩子。利用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情境导人新课,用意在于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我们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变差,但是他们对于我们的爱却不会减少。

其次,巧妙设问促理解。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设问必须要明确“谁是问题的相关者”,注重“人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确保问题的封闭性和完整性。“难报三春晖”一课的问题设置注重教学情境的关联性,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了设问的艺术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领悟教学情境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第一个板块“平安是一种期盼”中,在展示材料“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之后,从依次的设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特点:第一,设问立足于学生全体,不仅关注有过接送经历的学生,也在意没有过接送经历的学生,如此使学生都能有话可说。第二,问题层层递进。问题一是基础性的,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问题二和三则对学生进行了深层次地提问,让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对于父母接送的态度;问题四是更深层次地提问,让学生换位思考,父母为何接送孩子,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第三,问题与事例紧密结合,借助父母接送孩子这一事例设置问题,使学生敢于回答,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最后,合理编排遵规律。对父母的回报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我们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父母的回报方式以及回报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本堂课的情境选择和编排注重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尊重。此外,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利用不同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难报三春晖》一课中,笔者将整堂课分为三个板块即“平安是一种期盼”、“独立是一种回报”、“陪伴是一种孝心”,这三个板块其实就是人成长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读大学之前;第二阶段:大学阶段和成家之前;第三阶段:成家之后。在这三个板块中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3.以价值为目标,彰显情感意义。由于受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一味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教学活动视为教材知识的纯粹记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感价值的重要性,并将情感价值引领作为教学活动的落脚石。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智育课,更是一门德育课,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情感、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基于意义学习理论,为了实现情感价值对学生的引领,本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解读文本,确立价值。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文本,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价值。就“难报三春晖”一课而言,传统课堂一般将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局限于学习成绩优异,致使学生产生只有成绩好才是对父母的回报这一思想误区。事实上,我们不妨对“难报三春晖”解读为“能报三春晖”,即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对于父母的爱能够报答,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报答的方式不同。基于此,我们将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让学生明确在每一阶段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其次,诗意语言,传递价值。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优美诗意化的语言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也便于价值的传递和理解。例如,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衔接语:“其实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的。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太多的关怀。他们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期盼我们健康、平安。乌鸦尚有反哺之情,羔羊亦有跪乳之义,我们岂能不报这深重的恩情,独立就是对父母的回报。”前半段旨在说明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我们无法用一张清单列完,应该在生活中细细体会;而后半段则表达出孩子在成年后对父母的回报即独立。通过这样的诗意话语传递价值,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第9篇

蹲踞式起跑技术是小学高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必修内容,它是组织快速跑教学或者训练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蹲踞式起跑技术看似简单,其实其技术结构比较复杂,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学理知识。笔者作为基层的一名体育教师,结合十几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组织以及教法的选择运用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不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理;蹲踞式起跑;设计;创新

一、教学设计要从学情出发展开蹲踞式起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

枯燥无味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平衡能力较差,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绝对也是一次挑战。但是,小学生的兴奋阈值低,容易兴奋,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处于速度发展的敏感期。笔者通过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教学资源利用与革新教学方法进行蹲踞式起跑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从概念出发把握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本质和规律

蹲踞式起跑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师首先要厘清蹲踞式起跑技术学习的概念和动作要领,起跑技术的概念和动作要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精髓的东西,它的掌握对于学习起跑技术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本质就是降低身体中心,让身体储备尽可能大的势能,瞬间摆脱平衡转化为动能,尽量减少风阻力的干扰,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获得较大的向前反作用力和向前的速度。这就是蹲踞式起跑技术学理的高度概括。

三、基于教学设计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学理探究

学理的研究其实就是研究学生是怎么样学会蹲踞式起跑运动技术的,学生的蹲踞式起跑运动技术是如何获得的,学生在技术的学习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这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预设出教学的难点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来克服学习难点,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程序组织教学,所以归根到底学理的研究其实就是教法的研究,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1.教学设计的重难点设计要精准。教师要把握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蹲踞式起跑技术教学中,预备阶段中四肢支撑稳定有力且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从起到跑的平稳结合是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的重点,而保持低重心从起到跑小步加速平稳过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谓重点突出,就是起跑中四肢支撑稳定有力且身体重心超越起跑线,从起到跑平稳结合是蹲踞式起跑的重点内容,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组织时间分配和学生练习上有所体现,才能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教学次序井然。而对于学生学习难点的突破,教学设计中主要是通过革新教法对学习难点进行有机分解分步突破,步步预设达成目标,最终实现难点的攻克。

2.教学设计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教学组织上让学生男女生同质分组,同质前后排两名学生组成一个互帮学习小组反向学练,互帮互学,这样的教学组织简练高效安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负荷,同时也便于教师把控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原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79-02

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相应的有必要做相应改革,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有必要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进行新的探讨,并在新的教学课堂设计原则下,研究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下,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并在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创新。

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建构性学习方式原则。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原则是值得提倡的,在这种教学设计原则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比较明显的不同。新课程环境下,有关初中数学教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只限于传统的接受、记忆、练习或者模仿。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将传统的被动接受积极转变为主动创新。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新课程环境及新标准要求的。

2.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新课程环境中,教师有必要将自己以往的角色进行转换,教师将以学生学习伙伴或者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单项交流。教师的身份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也就是说,在新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也得到了转变。因此,交互性的教学设计原则是新课程环境下适应新的教学标准的数学课程教学原则。

3.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原则。笔者以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即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配合,比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概况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字处理能力等。但是,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观察发现、感官判断,并且需要应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启发学生的这些能力,这就需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情境创设的过程,因此,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原则是有必要坚持的。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

在有些学生看来,初中数学比较枯燥乏味,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以上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做了研究,以为:在课堂中实行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笔者的具体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学生小组方式。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性别、学生的智力情况等。笔者在对小组成员分配中可参考以下搭配:①优差学生均衡搭配。笔者认为,优差学生搭配的分组方式,对于初一、初二的学生来说比较有针对性。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在具体分组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应相对平衡,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整体把握。在这种分组方式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带动,给予促进,使得学困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取缔被动学习这种不良的学习方式。以上分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而且可以改变学生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值得提倡。②分层搭配的分组方式。分层搭配的分组方式,比较适合毕业班的学生。分层搭配分组方式的原则为:将学生按学习水平进行分层。也就是说,将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组为一组,将数学水平较弱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的优势发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实现互相学习、交流和比较的效果,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受帮助者,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能很好的保证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掌握。

第11篇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它的教学观

关于“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把已经存在的凌乱的、无序的东西,有规律的组建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的教学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要明确这一点,首先需要了解建构主义是如何看待知识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可能正确的解释和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反映,不论是课本还是教师都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因此,相对于“知识是被动接受的”、是“作为权威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等传统教学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即“学习不再简单地是信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通过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因而,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来看,教师准备传递多少信息量给学生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教师输出的信息量越多,学生吸收的也就越多。建构主义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强调的是教师如何通过启发、诱导等多种方式协助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上述知识的建构。因此,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及思路。

(2)在教学的中心这一问题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有所突破,相对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设计,包括教学方法的选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等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以学生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为前提来加以实施,以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的。相比而言,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学生退居其次,教师及教材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在启发、诱导、促进、监控学生的学习等方面,建构主义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与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3)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受到时空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时空和环境下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建构主义反对传统将知识简单化和教条、僵化的做法,反对要求学生死记一些条文和规则,强调通过习惯于情景化和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和知识。结合当前我国考试改革的综合化、情景化以及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等趋势可以看出,知识的情景化和具体化恰也是二者的契合点。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引入物理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并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将这种教学观落到实处。具体说来,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物理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建构认知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他们不断地与新信息进行交流和思维“撞击”,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生长出新知识,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新的认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是建构认知模式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关经验尽可能多地了解,对他们的感受多多加以体会,有针对性地激发出教学必需的知识、经验与感受来,这是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搞好物理教学设计的、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进而明确应如何重组学生的认知结构,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前后矛盾及知与不知的强烈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是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因而也是实施物理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此精心准备,巧妙设计,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课中,教师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去拉动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当几个学生用了很大的劲儿也不能将球拉开时,新的情景与旧的经验产生了矛盾,学生迷惑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此时,教师可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种处于真实物理情境的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便会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逐步进行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产生原因的知识建构。

2、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模式

通过建构,学生形成了新的认知模式。但一次建构的认知模式以及学生原有的一些认知模式往往是粗糙的、肤浅的或者是片面的,需要进一步加以加工和不断完善。对认知模式进行优化整理,就是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明确:怎样理顺知识的逻辑结构,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怎样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模式具体化、形象化、情景化;怎样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不同思维的评判和反思中,看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从而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为深刻和全面,最终达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和巩固的目的。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是建构知识的“同化”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又一重要方式,也是物理教学设计的重点。在知识的建构中,“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物理教学中,在精心设计学生认知“顺应”过程的同时,巧妙地安排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过程,往往会收到环环相扣、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给学生建构了大气压强的实验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逐步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诱导思维,那么学生关于大气压强存在的认知模式就会趋于完善和巩固了。

3、启发思维、引导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实现学生认知中的“顺应”与“同化”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很重要。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以学生的知识建构为着眼点,积极进行一系列的启发思维和引导探究活动。在学生刚接触新问题、新知识时,由于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什么时候,学生会不得其要领,应怎样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应怎样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研究;什么时候,学生的思维会走向死胡同,应如何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引;什么时候,学生之间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与见解,如何高屋建瓴地进行归纳和概括等。在建构主义教学中,交流与讨论是教师实现这种启发与引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对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等交流、讨论的形式了然于胸,又要对于如何借助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实现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设计得当。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树立平等、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既要尊重、理解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做到了平等合作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及建构知识的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例如,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中,在做完托里拆利实验后,可安排学生进行讨论:是什么东西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不掉下来?在学生的众说纷纭中,可因势利导地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联系起来。当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探索研究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两者间的关系,并及时总结概括,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一步的知识建构。

第12篇

【关键词】汉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选题定位

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但是对于中国汉字,只有亲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爱他、才能更好地表现他,所以汉字文化是孩子们必须了解的。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专题――汉字》一课,恰好能给予学生一个接触汉字,感受汉字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的机会。

二、技术优势

对于本专题,在常规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个难题:

1.汉字是表意文字,由图形发展而来,其内在艺术性、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规教学中很难得到充分展示。

2.“汉字”专题讲授需要大量资源的补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术就能使以上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色彩丰富、生动性增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汉字,亲近汉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策略目标

对于本课在设计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点:学生缺少什么?学生需要什么?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对于前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孩子们普遍缺少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中国字符号性的优秀,也因此无法意识到古人的聪明!他们需要感受到文字,经历一次愉悦的文化洗礼。对于第三个问题,我想结合我的具体设计进行介绍。

有以上三个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历史和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2.能力目标: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汉字构造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四、设计理念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以兴趣教学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了解汉字为目的。

五、教学设计

现在我来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是来具体回答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给予什么?

(一)走进汉字王国

这一环节作为本课的导入,通过播放动画《有意思的汉字》,给予学生任务性问题: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播放由汉字演绎的动画,展现了在常规教学中所难表现出的形象美,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为下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因为整个课件基调都是在童话般的氛围中开始的,那么为了配合这样的情境,将教学重点部分的三个模块,设计为“三扇大门”。并且画面中右侧的“资源导航”为这一环节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信息,使课件既可以是教师课上的讲授课件,又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自学课件。

第一模块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呢?让我们共同打开王国的第一扇大门――汉字之史。

⒈汉字起源

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那么从古至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都有哪些呢?它们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在这里提供了四种起源说,它们分别是:a.结绳说;b.八卦说;c.仓颉造字说;d.图画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课件所提供的图片和可信度的解说自主阅读,确定“汉字起源于图画”。)

⒉汉字演变

结合刚才所学,观看视频《汉字形体的演变》,提出任务性问题:你能尝试着概括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吗?大体过程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认真归纳。通过对“汉字之史”的学习,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历史的了解”。)

第二模块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学习汉字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打开王国的第二扇大门――汉字之奇。

⒈构造方式。“六书”即为: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e.转注;f.假借。其中前四个是指造字之法,后两个为用字之道。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师生共同观看视频讲解,并结合文字定义,互助学习,得出结论。)

⒉自我检测

(设计意图: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个检测游戏,通过以上的学习,检测对四种“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检即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目标中提出的“对汉字特点的了解”。)

第三模块

(设计意图: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第三扇大门――汉字之趣,让学生在游戏和生活中进一步体味、感受。从而完成情感目标中提出的“享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谢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即“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致谢汉字王国。)

⒈七嘴八舌话汉字

研究探讨:⑴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⑵你认为汉字会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吗?⑶你认为现在的书刊中常常有汉字夹字母的情况好不好?

(设计意图:在之前所学基础上进行探究,进一步认识了汉字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思维阶段,自觉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⒉ “啄木鸟行动”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⒊给我留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讨论、交流,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实破,从而也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拓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