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笔记

初中语文笔记

时间:2023-05-30 10:4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记笔记 注重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1

一些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然而,语文却是基础之中的基础。众所周知,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接受都要从理解开始,而只有接触语文的学习才能拥有相应的理解能力,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永远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主要侧重课堂课本知识的学习,涉及面较窄,易掌握;而初中语文则向更多方面延伸,逐渐接近社会,涉猎戏剧、影视、广告等多个方面。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日渐复杂,需要初中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更有效的进行语文学习。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古诗词鉴赏题以及阅读理解题都需要学生具有相当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着重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创设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室摆几排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学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及意义,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学生课余时间可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还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直接提高了理解能力,间接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师带头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丰富各方面文化知识。因此,要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必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率先掀起读书大潮,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多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引起学生阅读兴趣,重点强调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我平常讲课之余经常捧一卷书在教室阅读,这很快引起了学生注意,纷纷向前问我相关问题,一段时间后我欣喜的发现,班里许多学生也会在课间读书,时间久了,班里经常读书的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因此上升了。

二、养成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语速通常较快,此时学生单靠听来学习的话肯定是可以听懂的,且大部分学生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但由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记忆,学生很可能在几天后完全忘掉所学内容。因此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课堂内容比较繁琐复杂,且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单纯靠课堂记忆是无法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笔记分为很多种,课堂笔记、读书笔记、错题笔记,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比较重要。读书笔记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做的标注及感想,也可摘抄经典句段。课堂笔记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进行整理,以便课下及时复习。

课堂笔记不仅应用在初中语文上,这个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要尝试并逐渐养成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特别是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教师授课内容多且复杂,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研究快速记笔记的技巧。

(一)了解学习内容后再记笔记

初中语文教学之初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一般包括对课文结构的梳理、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作者生平的认识等等,课堂结束后,学生普遍都认为所学内容太过琐碎,不易整理。因此,要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学生提前对课堂所学课文内容浏览预习,大致将文章浏览一遍,自己先梳理一下文章结构,在晦涩难懂之处做重点标记,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对自己将要做的笔记在全局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这样有利于把笔记做到最好。

(二)记笔记要分清重难点

课堂笔记不仅需要精简还要有重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相应的难点、重点,初中语文也不例外,学生不能不顾内容的重要程度把课堂笔记乱记一通,而是要把握时机,争取记下最重要的、最难懂的知识,这样才能发挥课堂笔记的最大作用。

以上是最基本的记笔记的方法技巧,当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记笔记习惯,无论如何,教师要努力教导学生养成记语文笔记的好习惯,深入理解教师所传达的知识,同时也方便以后复习。

三、注重语文知识积累

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语文来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阅读的过程。在中考中,古诗词默写占很大分量,期中除了课本所学知识,还不乏课外古诗词,因此需要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多多接触课外古诗词,平时多积累,等到考试就不会手足无措。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以及增强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阅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做为初中语文教学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做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社会发展形势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的经验,笔者以为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一、创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中国的大环境因素,许多学生对语文并不看重,人为语文根本不用学,考试时也不考课本内容,全靠自由发挥,而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们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才有可能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当中来,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应当努力的营造阅读课堂和谐的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一去去创造,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提问采用多重阅读方法如探究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情感阅读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也要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而不是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应该紧跟老师的思路,享受阅读。在和谐轻松的阅读环境中让学生们充分等我汲取指示器,展现个性,放飞理想,享受文化作品的魅力。同时在阅读训练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意识和发现问题等我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读感,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开设一个读书会,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并且挑选出几个学生当评委进行朗读比赛,朗读要求准确无误,吐字清新,带着感情去读,老师和小评委们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从个个方面全面考虑打出一个合理的分数。最后老师对读的好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读的差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且帮助他们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在课堂,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必须的,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报刊和文章,也可以在教室办一个读书角,让学生们在自我阅读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和乐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二、寻找方法,实现阅读方法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阅读方法多种多样,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阅读教学的方法。教会学生们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让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阅读技巧。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1.比较阅读法

在课堂中运用比较阅读法可以培养学生们求同变异的思维方法方法。培养学生们鉴赏品味的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如异题同人的对比:《望岳》诗中“会当凌觉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杜甫年轻时期胸怀伟大抱负,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的雄伟之心,《新婚别》诗中“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体现了中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妻离子散的痛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体现晚年杜甫报国无门,关心人间疾苦。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杜甫一生的经历,也重温了一下中国唐代的历史。

2.提问阅读法

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的可贵。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在阅读中找到答案,学生们也可以将发现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当中做为讨论的话题,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提高了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更加的深入透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好的体验阅读的情趣,从而喜欢上阅读,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读鲁迅的代表作《呐喊》时,学生们就可以提出一下的问题:鲁迅为什么呐喊?《呐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讲述的主要内容什么?学生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课堂氛围就活跃起来,通过学生们积极的讨论和查阅各种资料明白了鲁迅的一生的经历,懂得了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为什么会呐喊,从鲁迅的文笔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学会了担当和责任,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的思维才得以扩散,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阅读的兴趣。

总之阅读方法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良好的习惯能让人一生受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自己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读,略读,精读,要灵活运用,该精读的时候不要略读,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在精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学会思考和理解。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

2.学会做笔记,做好笔记也是提高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应根据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做笔记进行总结从而得出自己一套的阅读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有重点有方法的去读,如: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的注意事项等。

3.注重诵读,诵读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之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们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注重积累,提高自己阅读能力。如《背影》就可以才用诵读。

四、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的阅读语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多积累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含量浩瀚无边,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谓“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多记忆、多背诵,像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都是要平时多记忆、多背诵的。例如许多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四书、唐宋家、古代四大名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等,还有一些成语、歇后语,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语文新课标要求要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多读、多背诵课外的诗文以及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勤做笔记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向同学们介绍的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动笔墨”就是要求读书一定要记笔记,做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日积月累,笔记本就能成为包罗万象的脑外仓库,要用时,打开它,丰富的词汇、名言警句、疑难题解等都会涌现出来,使人思路开阔,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勤做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多积累是学语文的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多阅读

“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和提高应试成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初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种种的书”首推经典名著。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新课标明确指出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我们要让学生从《三国演义》中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从《水浒传》中让学生领略到梁山好汉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从《童年》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选读当代文学,特别是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电视新闻、报纸杂志,能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更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

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就是认真研读。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是精读的效果。初中阶段是基础阶段,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泛读,实际上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一个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采用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才有可能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还要“读”与“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之,多阅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三、多练笔

所谓“练笔”就是练习写作,训练笔力。它同属“作文”范畴,但它比作文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要求上都更自由、更灵活,它是作文的基础和延伸。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练笔的要求,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措施。那么怎样练笔呢?

首先要坚持写日记,日记要天天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日记还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看书读报时的感悟,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文笔也就自然会越练越流畅,这是练笔的起始阶段。

其次要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练笔可以是自由的,学生在课堂上写的作文大都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时常感到无话可写,当然无从下笔。我们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这样便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可以说这是练笔的发展阶段。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方法 朗诵 思考 工具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50-01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基础,语文学得好不好,要先培养兴趣,有人认为语文枯燥。其实不然,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我们要做到“乐之”,就必定要经过“知之”与“好之”。知语文为何物:它不是文学的天马行空,但却是文学的基石;它不是民俗的片言只语,但却是民俗的荟萃。它讲究语言规则上的约定俗成,因而免不了字斟句酌,所以即便上海语文卷不考字词等双基知识,依然不能忽略字词,因为字词是构成阅读、作文的元素,作文里写错别字也是要扣分的;语文又讲究文学积淀的日积月累,不曾读过多少名著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不曾经常从名家手笔中吸取养分的人是无法做到下笔如神的。知道了语文为何物,就要好学语文。好学语文是要时常阅读,时常思考,时常动笔,不要因为别的科目任务繁重而放弃语文能力的训练,古人所谓“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既然好学,就把语文看成是一种寓乐于学的过程,经过一番苦读诗书,自然会知道书中自有无穷境地,双基知识学以致用,阅读过程陶冶身心,写作文时释放自我,这些都是语文的乐趣。发现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语文之路上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1 加强写作训练

写好的作文自己要重复读并改,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也可请教老师与同学帮助,要懂得自主学习。企图靠老师讲得好、讲得深、讲得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给学生“鱼”不如教会学生怎样“渔”不妨先对什么是语文学习的“渔”,它到底该由哪些东西构成,作些探讨。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要授给学生的“渔”,应是学生今日学好语文,有利于将来各方面发展并终生受用的最基本的功夫。另外应规范、清晰并力求美观。标点符号应视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达到这一要求。

2 朗读与背诵

朗读语言材料应做到正确、清晰、富有情感色彩。背诵的对象应是优秀的经典文本,而不应是眼下所盛行的教师课堂讲解笔录和习题答案之类毫无背诵价值的东西。

3 查阅工具书

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会熟练使用四本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小学低年级)、《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小学高年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初中)。这些词典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配备并学会使用。高中阶段再教授一点查阅专业性的大型工具书及文献资料的方法(但不可能人人配备,可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图书馆查阅)。一旦学生会用以后,教师就绝不能再越俎代庖。而目前的情况是,往往先由教师查好后再抄给学生,这样的做法非彻底改变不可。作为一个初中生,身边应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以上三本工具书以商务印书馆的为最好);除此之外,为便于学习文言文,如果能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学生古汉语词典》就更好了。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是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语文课本、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家庭藏书以及考试资源(考试是一段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小结,考试过后同学们要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把漏洞补上)等。

4 作笔记。语文笔记大致可分书头笔记、阅读摘记和日记三类

其中,作书头笔记是最简便、最实用又是最不可缺的功夫。阅读摘记可由“读书纲目”笔记本与卡片两者结合,前者用以记录所读书籍/文章中较有价值者的题目、出处和内容提要,后者用以摘录精采的片断、佳句、格言等。日记写录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观察与思考等。边读边记,胸有成竹。

5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学校里,语文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课本的学习。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6 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仅是个例子,课外阅读才是目的和根本。阅读应是大阅读,除书刊以外,还应包括影视广播的观看/收听。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就是上课听老师讲多记笔记,把作者的意图整懂,明白他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写作文不仅靠多读书而且还要有写作的基础,就是写议论文就要以一件事展开讨论,比如这件事的好处坏处,对社会的影响等着手写。笔者认为上补习班没用,本来上了一周的课还要补习,身体和心理都着不住,心情也就不好,上课就没有激情了。如果真要上补习班,那就是班上的尖子生,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就耐不住板凳上的折磨。

7 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

近代的学者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既是人生的信条,也是学好语文能有所成就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课上,可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细心体验和感悟人生。如此,学生作文将获得无尽的“源头活水”。

总之,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期望,热情的关怀集体成长,冷静的分析个性差异,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手法,先是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的。

参考文献

[1] 杨德山.综合构建个性化教育模式[J].常熟高专学报,2000(6).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成绩突出;思维活跃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和单调,学生只能一味地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教师也会一味地给学生填充教学书中的内容,学生也就与只会读书的机器没什么两样。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几乎不会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关注。因此,学校也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着改革,以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身整体素质。语文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为主,并为每个学生表现文学的高深内涵。所以挖掘语文中的深层内涵,也会慢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也就要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其想象力了。

二、现在语文的教学状况

以语文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则已经偏离了轨迹,以考试考点为主要教学方向,让学生死记考点和反复读背考试范围内的文章。语文的概念并不是死记考试重点和相关考点。但是长久以来的教学会磨灭了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是关键,与教师交流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文学中的高深内涵。而教师以板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是一直以笔记的方式理解,无法结合自己的理解,更不用说深入地思考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就不能一味地注重应试教育。要长远地考虑,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具有强创造力的人才才是语文教育的目标。

三、教育的改革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现今教育不容乐观,这样的语文教学并不能达到开设语文课堂的本来初衷,面对这些教学上的不足,在为之担忧的同时,努力想出解决措施才是最正确的办法,如何改革现今的课堂现状,怎样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出适应科技和经济的创新型人才?我通过自身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上需要做到的一些积极改进措施作出了以下简单的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是以指引和解答难题为主要,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学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成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愿意对优秀的文章本身进行思考,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愿意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这样的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能以一种创造的思维对待其他事物和问题。

2.营造轻松课堂气氛。课堂上,一味地以教师为主的单方面讲解效果收之甚微,那么换一种思维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课堂的主题,这样既能保证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可以发言的空间,这不仅是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同时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上的不足和独特点也能够被教师挖掘出来,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经常提出开放性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训练,这样需要教育者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够进行一定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要限制正确答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拥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当然在选择这类创造性问题时还要保证问题选择的合理性,保证问题能够由易到难,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答案通过交流的方式反馈出来,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正确指引。

4.愿意听学生的意见。在教育中,教育者要能够积极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不会固定在教师的见解框架之中,努力发现自身的思维闪光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保证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转动自己的脑筋,发挥想象力,进行问题分析和问题探究,这样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对待语文一门课上,在对待其他任何事物上都能有一颗探究之心,这也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5.教会学生多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教学者在平时的考试时不要固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而是要在考试卷上多出现一些创新题,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框架,能够发散思维和想象,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让学生学会在对待问题时不是仅以应付考试的心理而是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寻找思维突破点,而正是这种创新试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具有创造力的。

四、总结

现在的语文教学注重应试教育非常普遍,不会更多地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要对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注重开放性教学,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听取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更多地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营造出一个积极提问、师生能随时互动的学习气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多加了解文学中的内涵。这样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主的语文教学才是教育教学以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罗爱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1.46

2.范友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1.6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休闲文化 意识和情趣

一、引言

语文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和精神世界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现代人生存与发展具有恒久价值的文化形态。围绕这些文化形态,产生了诸多经典性文化产品,比如《诗经》《闲情偶寄》《围炉夜话》等等,有些内容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的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二、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高效率地完成同等的工作,这就意味着人们将有更充裕的闲暇时间。然而,如何度过休闲时光也是门艺术,这需要从小培养。休闲文化意识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且对提高孩子的情商很有帮助。若干年后孩子长大了,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会使他富有教养和内涵,让他学会过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并且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在应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时更加游刃有余。它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和良好的精神生活习惯

所谓休闲文化,即在身心放松时的一种濡染。它无疑可以让人们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中国书法信奉“字如其人”,认为文字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实是人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文学作品所流露的思想也往往是作者人格的映射。通过不同的文字,读者可以丰富自己的人格。

以诗词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大诗集为例。《诗经》里有“君子好逑”的爱慕之声,有“靡室劳矣”的弃妇之怨,有“杨柳依依”的反战之殇;《楚辞》中屈原对天地、宇宙、人生的惊世之问,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玉台新咏》里的民歌楚楚动人,“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令人遐思荡漾……这些句子皆是由人心血谱成,为今天的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再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名士风流,万载传奇;金庸的小说,快意恩仇,纵横捭阖。

上述种种,把读者的心从此处带到了彼处,从此时带到了彼时。那丰富的情怀,确实能把人培养得感情丰富。这正所谓,文字是种艺术,文字能说话。

(二)缓解精神压力,应对成人后的竞争环境

文字的终极目的是表达情感,古今中外诸多名篇皆是生命中个性的张扬与解放。如果能和文字交上朋友,当精神压力大时,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出口。如写日记、记读书笔记等习惯,确实能及时把心里的垃圾倾倒出来,并且这种方式通常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当孩子长大后,这种良好的习惯能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即使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也能较快地调整好步伐,迅速适应。

(三)父母孩子一起放松,增进亲子关系,融洽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也是一段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这时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多时候十分微妙。孩子一方面希望被父母当做成人对待,另一方面仍未摆脱幼时的稚气,还不具备独立的能力。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适当引导。我看过很多案例,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和家长缺乏沟通一度关系甚为紧张。我认为,家长可以培养孩子语文阅读的习惯,通过亲子共读,加深两代人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放松。这一时期恰恰是成人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由阅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品味,并且在放松的休闲时光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确十分必要。

三、通过语文教学增进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培养

如上所述,初中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形成的性格将对成人以后的事业乃至幸福产生深远影响。而得当的语文教学可以赋予学生这种获得良好性格和情趣的能力。或许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培养在升学的急功近利目的里扮演的不是最重要的角色,但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引导和调控学生生活的品质,或者说,看事物的眼界。这一点,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语文是一种休闲,同时,它也是一种价值观的熏陶。它在古今中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

中国古人很早就重视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的陶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提出“诗,书,礼,乐”的说法。诗即诗经,除了民风民俗之篇外,也有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之作。书为书法,在小小的竹简之上大有乾坤。书法发展到后来变为融绘画、篆刻、诗词为一门的综合审美艺术,不得不佩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包容力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礼即周礼,传说周公作礼,使华夏成礼仪之邦,其意在教导万民知礼。乐意在用乐曲汇聚人心。中国古人信奉“乐为心声”,由音乐达到洗涤灵魂的作用。古代流传下来的乐曲也不乏直指人心的天籁之声。

除此之外,历朝历代还发展出许多娱乐休闲之法。琴棋书画,玉器古玩,杂技乐舞,数不胜数。传说明代玉匠陆子冈能在细如发丝的玉簪上雕出自己的名字。玉本易碎,他不仅能驾驭,更能随心所欲,可见其造诣出神入化。这种种传奇,皆可由语文的学习得窥一斑。

(二)多元文化中的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

当今时代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时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同样重视对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的培养。以西欧古代文明为例,欧洲各国皇室很早便有欣赏音乐和观赏歌剧的习俗,并且舞会文化在中世纪的欧洲很是兴盛。其中,某些分支发展到今天已成现代舞蹈重要的流派。同时,马术、高尔夫、桌球(台球)也以高雅运动著称于世,并长期以来受到上层人士的青睐。其中,桌球从起初的一球一洞发展到今天的多球多洞,并且由起初的英式斯诺克打法发展为包括美式普尔打法、中式打法等在内的丰富体系,可以说人们的休闲情致是和时间一起进步的。

(三)现代网络时代的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

不仅古代中国和外国有丰富的休闲文化意识和情趣,今天的人们似乎享受着更加多彩的休闲生活。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的便利即在此处。比如,王家卫的电影充满文艺气息,感情刻画让人欲罢不能,常常让人一边看,一边流泪;唐七公子的网络小说俏皮中自有一股豪气,既扣人心弦,又惊叹于她高妙的文笔;MSN、人人等社交网络让交友亦成为现代人休闲的一种方式,在虚拟空间中牵起一条条沟通的纽带。的确,网络让我们的娱乐休闲更加眼花缭乱。

我认为,语文可以让学生培养起一种眼光,一种欣赏上述休闲方式的眼光,从而他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媒介,在闲暇时间真正放松身心,高雅地娱乐。以网络小说为例,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生花之作。例如,唐七公子的《华胥引》中有一段对角色跳舞的描写,“像万根烦恼丝,被十丈红尘软软地困住,却开出一朵端庄的青花。这当得起名动天下的一支舞。”这是一曲名为“青花悬想”的舞,简介的文字勾起读者的无限遐思。再如,桐华《步步惊心》里对九子夺嫡下康熙皇帝的无奈心境的描写:“那王位就像王母娘娘的一根玉簪,把他和他的孩子们隔在天河的两岸。”由此,康熙皇帝的痛心之情跃然纸上。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第7篇

1.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没必要读书),思想的浅薄,同时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很少关注名著这些话题。

3.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现在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的名目,“阅读”这个名词也多半是与“教学”连缀在一起,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

因此,我们只能转变观念,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

名著博大精深,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会让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第一,选择比较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第二,选择部分简写本来降低阅读量和阅读的难度。第三,选择文笔流畅、通俗、具有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文章,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与其任凭学生在沙滩上踯躅徘徊,临海远望,以致一无所得,不如带他们一起下海。他们一旦尝到在书海畅游的乐趣,观赏到了书海美妙的景观,又怎会轻易上岸呢?

二、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三、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生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在于名著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著,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因此,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根据中考名著的特点,学生们还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四、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人物多达千余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

五、以课文为引子,图书箱为钥匙

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的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七、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听说读写“读”为先王春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的要求、总的目标、总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现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现状、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分析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读的训练,把“读”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站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水平相当低,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好几年书了,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只知道用嘴读书,用眼睛看书,而不知道用心读书,极少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能用脑筋去想一想,用手去圈点勾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学老师头脑中,也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读书好不好无关紧要,学生只要会认就行了,考试又不考读书,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成绩,领导高兴,家长高兴,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上网浏览查询,方便快捷,写字读书更没有多大必要了。所以,针对当前现状,改变错误观念,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呢?首先从阅读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来看,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接受别人所表述的信息、内容、思想和情感,并能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无论阅读何种读物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的。再从整个阅读能力来看,它以识字音、懂词义、明句子为基础,进而还要有懂篇章、知文意、明主旨、评得失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两者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而只能光用耳朵去机械地听,糊里糊涂地听,被动地听,这样,就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说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说话,这样,就不利于说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是学习的范文,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些范文,这样,不利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于现在,而且使学生受益于终身。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对有兴趣的事特别喜欢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初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位老师印象好,对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崇拜这位老师。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尽可能地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汇,多引用一些中外名人语录名句吸引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让他们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书中可以获得乐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是很不稳固的,还必须在这同时,想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变靠老师激发而产生的读书兴趣为自觉地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更浓烈、更稳固、更持久。

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会读书了,能够读出点味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更浓烈了。比如,“抓住文眼”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读好文题是节时、高效地进行整体阅读的一条途径。因为文题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涉及事件,或交代背景,或借用人名,或标以时间,或明朗或含蓄,或以象征而别寓深意。教学文题关键就在于巧妙地适时地揭示题与文的联系,由题识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粗知全文的内容,成为学习整篇的突破口。也可以一边读文一边破题,题文结合,同步前进,还可以教完全文后再分析题目,反过来促使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再比如,阅读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不厌其烦地连用三个“黑色”有什么意义?放到全文中思考,作用有三:(一)是他才给母亲办丧事,还有哀悼的意思;(二)是表现当时家境困难,父亲老境颓唐;(三)是与全文抑郁悲凉的色调一致,为文章增添了惨淡的氛围,这三个内涵如果离开了文章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国古代有许多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书的妙处。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可分为阅读和诵读;从程度上讲可分为初读和精读;从范围上讲,可分为博览和专攻,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基本的都是认真。认真读书,要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眼睛看、口里读、手上圈圈画画、大脑可同时思考。比如,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可采用“三遍读”的方法,第一遍,初读,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尽可能地去弄懂;第二遍,速读,再从头到尾迅速地读一遍,边读边想,把全篇的意思弄明白,觉得精彩的地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标出来,做到对全文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第三遍,精读,就是一段一段反复阅读,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弄清楚。

最后,要强调的是,熟读还要精思,读思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读书必须用脑筋,必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研究了课文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总之,熟读精思,学生才能在读中长知识、长学问,在思中锻炼思维,提高觉悟,提升品位,开阔眼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就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跳出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改革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