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动物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我们进行语言文化学习的经典材料。学习古诗文既可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能为批判和继承文化遗产打基础,又能补充和丰富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是我们读书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那么学习古诗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这里着重说的是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怎样做好背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读准字音,对古诗文中的生字,要通过查工具书来解决。对于多音多义字,要弄清该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唐・白居易《卖炭翁》中的“骑”读jì,指骑马的人。“车六七百乘”,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乘”读shèng,量词,古代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再如“一食或进一粟一石”,唐・韩愈《马说》中的“石”,读dàn,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对于通假字,要弄清与哪个字相通,就读哪个字的音。如“凤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见”通“现”,呈现,露出来之意,读xiàn。“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中的“说”通“悦”,高兴、愉快之意,读yuè。又如“食之不能尽其材”,唐・韩愈《马说》中的“食”通“饲”,喂养之意,读sì;“材”通“才”,才能本领之意,读cái。关于生僻宇读音,必须弄明白读音和意义。如“荆有云梦,犀兕糜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鳖鼋鼍为天下富”,《墨子・公输》中的“犀兕糜鹿”泛指野生动物,依次读、xī、mi、u ;“鱼鳖鼋鼍”泛指水中动物,依次读yu、bie、yuan、tuo等等。
第二,要读好停顿。古诗文的停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按意义停顿,弄懂句子的意思是读好停顿的关键。如“安陵君受地干先王而守之”(《战国策・魏策・唐睢不辱使命》)句意是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愿意终生守住它。正确的停顿节奏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再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唐・韩愈《马说》)句意是况且要让它同普通的马等同不能达到。正确的停顿划分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另外,文言中常有虚词放在句首起领起作用,如“夫、盖”等,读时要稍作停顿,不能与后面的连续,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明・魏学伊《核舟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战国策・魏策・唐睢不辱使命》)。二是按音节停顿,即一个文言句子中有几个音节就有几处停顿。(注: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音单位,其中包含一个比较响亮的中心。)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岐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等。
第三,要读出语气和感情。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诵读时要进入角色,揣摩语意,读出感情和气势。如“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输》),应读出质问、责备、催促的语气,体现墨子善于巧言,战胜公输盘的气势。再如“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唐睢不辱使命》),应读出骄横、狂妄,咄咄逼人的语气,表现出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同时,这样朗读,还能再现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下面以魏・郦道元的《三峡》为例加以说明。该文的情调前后变化颇多,写出则气势磅礴,直抒胸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口”;写夏水则汹涌直下,倏忽万变――“沿溯阻绝”、“乘奔御凤”;写春冬则款款缓言,悠扬停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秋日则寒气袭人,哀意十足――“林寒涧肃”、“哀转久绝”。据此,在诵读时,一定要把这种情调上的变化读出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意。
当然,学习古诗文还有串讲、评点、练习等方式方法,但比较起来,诵读显得最有效。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文章的有效途径,是积累语言的传世法宝,是几千年来学习语文的优良传统。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我们一定要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文意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而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书,伴我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东西;但其中书是最美好的。它可以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有多少人渴望读书学知识,因为他们明书的力量是无穷的,书是最好的良药,它是我们的朋友,可以陪伴我们终生。
从古至今,名著、古诗、童话一直是人们家喻户晓;孙悟空的机智,白雪公主的善良,古诗中的情意一直让人们看不厌;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故事,童话、名著,它们实在太精彩了,不管是恶毒的还是善良的,到了故事的末尾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小,《十万个为什么》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里面都为你解答了关于大自然的问题,让你明白大自然的神秘,让你更能体会大自然的亲近。你知道为什么说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就不能生存了吗?那我告诉你吧,是因为:植物通过自己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能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分解出大量的氧气,合成氧水化合物,加工转化成为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这些物质是人和动物,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不能须臾离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些你知道吗?
渐渐地大了,我便喜欢上了动漫,其中《名侦探柯南》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柯南本来叫工藤新一,原来是有名的高中侦探;有一次因为被黑衣男子在交易被他看见,为了封住柯南的嘴,给他灌了一种药,等他醒来时已身子经缩小了。他为了不被别人认出他,就改名为江户川柯南并还上小学。柯南寄宿在了毛利事务所,一边帮助毛利小五郎,一边寻找黑衣男子的下落......
柯南虽然是漫画中的虚拟人物,但他的精神:机智勇敢,敢于拼搏,坚强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我,生活中它就像个引我前进的航标,让我学会了坚强,机智勇敢,敢于拼搏。
书中竟有黄金屋,书中竟有言如玉,我坚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苦口良药。
周登举
秋天,收获的季节,开学之初,带着我对语文主题性学习中的种种困惑和不解,有幸和教体局的领导以及兄弟乡镇的同仁们赴河南林州参加语文主题学习,时至今日,思绪仍盘桓其间,就学习感受,做以下盘点。
一、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语文主题性学习,它强调的是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好语文,简单地说就是用课堂上1/3的时间来学教材,其余2/3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阅读。
观摩了林州二小二年级常虹老师执教的《诗意的秋》,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一年的时间,孩子们就积累了三百多首古诗。有关教学中的古诗,孩子们随口吟来。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组长引领,老师只是适时点拨,课内完成了大量古诗的阅读,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后来听了常虹老师的介绍,才相信这是真的。还有胡东风老师《生活启示录》,整节课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学习方法,然后把学习方法再运用到本单元其他课文中。林州八小董佩霞执教的《人和动物和谐之美》,重点展示了"整体预习"的流程。
通过三节课的观摩以及和老师的交流,使我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首先,语文主题学习是"课内海量阅读、课内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语文主题学习改变了以往的一课一学,变成了单元教学,把每单元所有课文整合在一起,通过整体预习、基础阅读、拓展阅读、读写结合等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总课时量和原先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是把内容进行了组合,增加了课内阅读量。第三、自主学习小组的建立和组长的培养非常重要。任何事都是相通的,语文自主学习和学校管理一样,要有一部分得力的助手。在建立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情况,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均衡搭配小组成员,这样才能使各小组在自主学习时,齐头并进,相互竞争;使组内互相配合,共同进步。
二、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管理机制。
走进林州二小,映入眼帘的是那浓浓的书香气息,墙裙上、楼梯间、以及地面上,到处张贴了老师、学生的书法作品,就连每个楼层的标语,都是学生自主创作的。经过了解,二小的郭爱德校长本身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并且是林州书法协会的会长之一。每天学校都安排20分钟的书法练习时间,师生共同练习,在学校门侧,有一面教师粉笔字练习墙,教师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先在墙上写粉笔字,每天都由带班教干进行更新,周五例会前十分钟教师先练一张字,收起来由校长亲自批阅,评出等级,并进行奖励。老师们积极性很高,2011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刚开始时,全校才有13个班级进行试验,校长没有强迫老师进行试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奖励,而是采取自愿的原则。发展到现在,全校40多个班级都参与了实验,全部是老师自愿的。今年,全校到全国各地讲学的教师就有13位,老师们通过赴全国各地讲学,成就了名师。每个老师都把课改当做自己的事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特色,有的老师爱好古诗,班级就形成了古诗的特色,吟、颂、唱、作;有的老师喜欢成语,班级就形成了成语特色……全校师生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幸福,看不出一点的职业倦怠。孩子们的课间操、路队不是非常的整齐划一,但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喊着口号,迈着轻松的步伐,充满着快乐。
三、开发传统的地域文化,构建校本德育特色。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文》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运用的第6、7两个小题就涉及到古诗词。
第6题是这样安排设计的,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坡”。
D.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与悲观。
第7题又是这样安排,根据提示填空。(①~⑥题必做,⑦⑧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 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⑤ __________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达相近。
由此可见,古诗词命题方向大体是①考查学生对教材、自读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机械性的默写,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题,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写,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时不能机械记忆,还要注意理解诗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写类题中又有(一)对接式默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写,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专题式默写,如“在反映战争的古代诗歌中,有的写征战沙场,有的写思念家乡。请各位写出喜欢的一句。”(四)是语境式默写,如“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五)是运用式默写,如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种乐观的态度,不少于50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归类,巧妙记忆。把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进行梳理,研读古诗词的情感特点,可分为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等。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分为忧国伤时:杜甫、杜牧;建功立业: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贺、苏辛、文天祥、龚自珍;思乡怀人:李煜、李商隐、晏殊、王湾、马致远。惜别友情:王勃、岑参、李白、刘禹锡;表达爱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白居易、韩愈、常建、王维、刘禹锡等;还可从形象(意象|意境)又分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洒脱(李白)、豪放雄壮(苏辛)、忧国忧民(杜甫、杜牧)、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陶渊明)、儿女情长。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象,所以称作意象。常见意象归纳: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植物:——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动物:杜鹃鸟-①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② 赏心悦目、优美潇洒如: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苏轼:“潇潇暮雨 子规啼。”常见的意象还有:杨柳(喻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情思),松树(喻高洁坚贞)梧桐 (喻凄凉悲伤),冰雪(喻忠贞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蝉——高洁,莲花——不染,松柏:坚贞、孤傲,鹧鸪——离愁别绪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意境: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通过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交织成一幅萧索、衰残、凄凉的图景,抒发了有家难归时那种孤寂、悲伤的感情。(借助意象展开联想,可以体味诗人情感。)
还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诗词按照主旨分类,形成条块分割,构建系统印象。
(一)建功立业篇:如曹操《龟虽寿》;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惜别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忧国伤时篇:杜甫《登岳阳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四)、寄情山水、田园篇:陶渊明《饮酒》(其五);陆游《游山西诗》;(五)、思乡怀人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苏轼《水调歌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飞来峰》;苏轼《浣溪沙》赵翼《论诗》。
通过对初中六册课本的古诗词进行全面梳理归类以后,还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以课本为中心切实搞好古诗词教学
特别要在背诵、默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2.重点落实每一首诗词的名句
无论哪个层次的考试,名句都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必须在全面把握诗词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来落实。
3.七、八年级的考试一般以各年级的教材为主
4.九年级既要集中落实九年级的教材,又要兼顾七八年级的教材,同时有选择有针对的向课外拓展延伸
5.训练促巩固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阅读与写作同样是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的缩影,其不同的是进行阅读学习时,学生体会作者利用文字展现社会现象的美感;而进行写作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利用文字表达其思维下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为题,进行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习作训练 整合 课文 策略
【引 言】
众所周知,学习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举一反三式的学习方法,而加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就是利用阅读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使阅读教学服务于习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选择的阅读篇目都是著名的篇目,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渗透策略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与关键。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学意义的。
一、利用阅读精彩段落加强习作训练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写作风格与修辞手段的阅读段落,利用这些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时,可以利用文章结构分析与文章内容条理分析的机会,对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与优势进行简要的分析,让学生以此为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仿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中精彩段落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阅读进行写作的抄袭,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借鉴的方法。
比如说在讲解《鲜花和星星》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朗读,在阅读讲解过后,询问学生最喜欢的段落,推举出大家公认的精彩段落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比较感兴趣,恰好,这个段落中灵活地运用了拟人、夸张与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与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对此段落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仿写时利用这些具有优势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与写作水平。
二、利用阅读空白结尾加强习作训练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小学生所接触到的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描述形象。故事情节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定,而一些文章的故事情节存在许多不固定之处,这就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联想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所必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以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改变与发展。
比如说在学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文章中涉及到啄木鸟、水牛、蜜蜂这些动物关于最快乐的事的见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合理的延展,比如说小青蛙在路上遇到老鹰,老鹰最快乐的事是在天空飞翔,遇到小狗,小狗最快乐的事是找到骨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更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也会因此而更努力与其它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利用这样的发问式的写作形式来陈述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个人物――我的爸爸的时候,学生可以以阅读为根据进行排比式习作训练,“我的爸爸最喜欢看报,他认为报纸上有许多有用的信息,我的爸爸最讨厌做家务,因为他觉得做家务很麻烦”等等。这样的续写与改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联想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阅读单一角度加强习作训练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普遍认为古文与古诗是最难学习的一部分。阅读时,也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教师可以将古诗的学习与习作训练联系起来,在解读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文体进行改变,将古诗中的道理与观点用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这不仅是对古诗的有效利用,更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深度加深,也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困难的前提之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其核心就是讲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一个道理。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习作练习时,将这首古诗的文体变为现代文,用白话文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重新描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说“节约”“珍惜”等等,使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之时对阅读内容加以利用,加深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性能。
【结 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也依赖于阅读教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小学语文中如何利用阅读教学对学一进行习作训练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以此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训练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视,切实加强语文学科特性的打造,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外阅读;影响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6-0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理解,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它还要求我们要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阅读对于语文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现在国人的整体阅读量是令人堪忧的,有报道指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也许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是越来越不喜欢看书。青少年学生这一块也是如此,随着很多电子产品的出现,真正喜欢看书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阅读到底有多重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识字能力
课外阅读在识字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小学的前期,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刚刚学习汉字。我们知道识字和阅读不可分,不能脱离阅读谈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识字。在阅读中自然识字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运用中巩固所学。但仅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是学生巩固识字效果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增加识字量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之后,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遇过很多不认识的字,但是这些字关乎故事的情节,关乎后面的结局,所以他们会很愿意很自觉的去学习这些生字,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帮助他们提高识字的能力。
2.丰富文化知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些文化包含了上至天文,关于宇宙的奥秘,下至地理,关于地球上的各种风云变幻,还有我国从先秦到清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唐朝的诗歌,宋代的词,明清的小说等等。我们从课外的书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祖国的灿烂文化,还能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 课外阅读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天上为什么会有晴雨风雪,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宇宙飞船为什么能上太空,还能读到中外名著,莎士比亚的戏剧,雨果的小说,中国的四大名著。小学生从课外的书籍中能够汲取营养,不断的发展自己,丰富文化知识。
3.语言表达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更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现在很多的学生一开始写作文就头疼,半个小时写不出几个字来,原因就是肚子里没墨水,知识不够丰富。当学生大量的接触课外的书籍时,他们的知识就会越来越来丰富,他们能够写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写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不会为写不出作文而烦恼了。随着课外阅读量的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为他们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不断地更新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更加有自信,去表达,去发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大量健康优美的人类文化洋溢在学生的心田,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拓展视野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来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语文课外阅读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是取之不尽的,它无处不在,它无时不有,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外阅读延伸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特别在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有更现实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读诗使人灵秀,那些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古诗,给我们带来多少遐想、多少美的感受。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中外游记,可以领略世界各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读童话故事,可以感受到世界还有一个美丽的可爱的童话世界,那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都能发生许多的新奇的事,故事情节总是那么吸引人。读科普书,我们可以客观的去认识这个世界,世界上的各种奥秘,你都可以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当学生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的视野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他们的视野也会越来越宽广。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5.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的世界神奇而变换,想象的空间广阔而辽远,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人生体验不同,认识层次不同都会引起想象的结果不同。想象之美在于他的灵动、飘逸和倏忽。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思维天马行空,一个人能够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源于对知识的积累,你的阅读量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了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乎意料,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阅读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s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课外阅读对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闻,拓展了视野,还能让你拥有丰富想象力。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阅读吧!在阅读中成长,你的人生将更加多姿多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设计的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学习兴趣贯穿全文。例如,作文课《写一种有趣的动物》,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饶有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象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小鸭、小鸡、小猫、小狗等,并结合第二单元所学的关于动物特点的介绍谈谈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所展示的小动物:小鸭子,以小鸭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身边的动物,让他们先观察再谈谈其外貌特征。然后把学生所说的与幻灯片中展示的小鸭的外形作比较,得出结论:介绍外形特征时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介绍小动物,从而介绍动物的头、四肢、脚、尾巴、毛等身体特征。再次由学生思考小鸭子的生活习性(游泳、吃饭、睡觉等)得出结论:动物的生活习性应包括天性、饮食、睡觉、性格、脾气、生活环境等。最后,学生通过小鸭子等动物的范文学习来积累词语句子,从而完成自己的写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小鸭子的印象深刻,写小鸭子的比较多,但同时也有写其他动物的,效果比较好。我在班上对优秀作文进行表扬并予以点评。这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效果是极佳的。又如,在教学《寓言两则》的第二则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时,我向学生展示鹬蚌相争过程的五幅图片,让学生在不知觉中说出这几幅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试着把这几幅图片连在一起说,他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出寓言内容,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它的寓意。
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导思维途径与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有目的地思考,为他们指明思考的方向。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前面纷繁复杂地介绍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得玉米丢玉米,得桃子丢桃子,得西瓜丢西瓜,后面写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教师设计了一个目标,明确地提问:“小猴子在下山路上为什么一无所得?”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认真思考:是因为小猴子见什么丢什么,这些东西一个比一个对小猴子有吸引力,小猴子因为喜新厌旧终究一无所得。
三、突破学生的重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要障碍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用学生不常见的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如《古诗两首》中的《早发白帝城》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图形结合理解诗意及诗人的感情。学生可以感受诗人李白从白帝城至千里之外江陵的行船速度之快以及诗人感受沿途美景的愉快心情。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容易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某一重点和难点。
四、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能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把学生亲眼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得形象逼真。如果课堂导语用得好,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祖国的宝岛――台湾吗?你们有没有从电视上看过呢?”同学们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时机,简介日月潭,接着板书题目《日月潭》,再通过配乐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氛围中。
五、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意象图式 语域 《静夜思》 古诗英译
1.引言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人的身体经验和感知交往反复呈现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式。国外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将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诗歌研究中,国内关于意象图式与古诗研究的文献却很少。栾义敏(2012)[1]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王维诗歌及英译文进行了分析,为解读王维诗歌及其译文提供了新的视角。刘娟华(2011)[2]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杜牧《泊秦淮》的两个译文,发现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图式的解码过程。吴欣欣(2009)[3]将意象图式理论引入《诗词》的译文分析研究中,探究意象图式理论在意象传递过程中的成因,得出该理论对《诗词》英译文分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结论。
其实,中国古诗中存在大量的意象图式,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分析研究古诗,能更形象地表现诗词的意蕴。古诗主要凭借意象构成意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所创造的能为人感知的艺术形象。因此,意象是古诗的灵魂,意象的传递是古诗英译的关键。下面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从语域、静态与动态本质和意象图式的转变三方面,解读分析古诗《静夜思》及其英译文的意象美,为中国古诗的翻译和欣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意象图式理论与古诗翻译
2.1意象图式理论
不同学者给意象图式下了不同的定义,李福印(2007)[4]总结了意象图式的三个定义:
(1)An image schema is a recurring,dynamic pattern of our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and motor programs that gives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to our experience.(Johnson 1987)(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2)Image schemas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dynamic analog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 and movements in space.(Gibbs & Colston 1995)(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
(3)Briefly,an image schema is a condensed redescription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for the purpose of mapping spatial structure onto conceptual structure.(Oakley 2004)(简单来说,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2.2古诗翻译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语言精练,意义深远,意象微妙,形式优美。正因为这些魅力,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将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欣赏,也有不少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讨如何成功地翻译古诗。其中,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古诗的翻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所运用到的理论是意象图式理论中的语域、静态与动态本质和意象图式的转变,所选择的古诗《静夜思》颇具代表性,其英译文的选词造句非常值得广大学者探讨与研究。
3.《静夜思》不同译文的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仙”――李白创作的五言绝句,以下是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了明静醉人的秋夜意境,表达了远客思乡之情。古今中外很多译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但译文的形式及传达的意义和意境却风格迥异。本文主要选取翁显良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和许渊冲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3.1翁显良译文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转引自《陕西译讯》,2000(3):6)
3.2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译文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5]
3.3许渊冲译文
A Tranquil Night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6]
4.意象图式视阈下《静夜思》不同译文的解析
4.1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
“语域是刻画语义单位的特点或描写概念的特征的认知语境”(Langacker 1987:147)[7]。例如,我们定义“手指”的时候,要提及“手”;定义“手”的时候,要提及“胳膊”。因此,“手”是“手指”的语域;“胳膊”是“手”的语域。最终,“空间”、“时间”、“运动”是“身体”的语域。Langacker将语域分为位置性质的语域和结构性质的语域两种。Clausner(1999)[8]在意象图式内找到了结构性质的概念及位置性质的概念,所以Clausner认为意象图式是一种语域,是语域的一个下层范畴(李福印,2008:193)。[9]
根据Langacker的语域分类,在“床前明月光”的英译文中,翁译和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都以介词“on”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其中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以介词“of”表示结构性质的概念,而在此句中仅仅用一个形容词“Abed”就诠释了“床前”这个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三者都将“床”与“明月光”这两个意象通过语域联系在一起。
在“疑是地上霜”这一句的英译文中,三者的翻译风格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例如,翁只是言简意赅地用“Hoarfrost”(霜)这个名词加“?”,就表达诗人貌似看见地上一片白皑皑的浓霜这种迷离恍惚的心情,可谓巧夺天工之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并且此句与原诗在神韵方面达成了一致。Witter Bynner使用一般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疑惑之心,虽改变了原诗的陈述语气,但翻译成疑问句更能体现诗人强烈的迷茫之情。许译中则利用介词“aground”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因此,从“语域”这个角度来说,只有许译达到了标准;从“语气”角度来看,只有许译与原诗达到一致,但其他两者都各具特色,意蕴深远。
“举头望明月”,此英译文中的语域主要凭借介词的空间作用表现出来。例如,翁译和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的介词“to”,许译中的介词“up”,都表示动词的方向,将“头”与“明月”巧妙地联系。但两个“to”之后所接的内容不同,前者接的是名词,比较客观和直观;后者是动词,比较主观并具有能动性。许译综合了前两者的优势,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物直接结合,利用动词词组“looking up”作为方式状语,引导出诗人抬头所发现的事物,显得非常精简又不失原诗的意蕴。
“低头思故乡”的英译文文体形式不同,所表现的意象图式迥异。翁采用散文体的长句,利用三个介词“to”,“on”,“for”表示位置性质的语域,具体阐明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Witter Bynner的诗体与原文风格相近,译文中的介词“back”和“of”构成一个虚拟空间的语域,通过动词“thought”,使“I”与“home”构成具有位置性质的语域。许译也采用诗体,前半句用“Bowing”暗示了位置性质的语域;后半句利用介词“in”构成了宾语前置,进一步凸显诗人静谧而又深远的思乡之情。
总体来说,许译在“语域”这方面更具表现力,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译文与原诗中的意象图式,并从中体会意象在传递过程中所表现的意蕴。
4.2意象图式的静态与动态本质
意象图式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例如,我们从A点向B点运动时,我们以一种动态的形式经历“路径”意象图式。我们走过的从A点连接B点的道路就是静态的“路径”意象图式(李福印,2008:194)。[9]
三个译文所表现的意象图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许译和Witter Bynner的译文中都出现动词的现在分词,例如,“lifting”,“sinking”,“looking”,“bowing”,这些V-ing虽是动作的进行时态,却隐含了动作静止时的状态。还有“thought”,“found”,“drowned”这些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动作的静止状态,却暗含动作渐渐变化的动态趋势。这两者动词的形式与内容动静结合,充分表达了意象图式的静态与动态本质。
许译采取与原诗形式和风格极其相似的翻译手法,不仅再现了原诗的形美和意美,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译文中的动词“looking”,“bowing”动态表示诗人与明月互动并自然而然地陷入沉思时的静止状态,形容词“abed”,“aground”静态却指引诗人思考事物方向的动态之意,这两者的结合可谓表现意象图式静态与动态本质的典型。
4.3意象图式的转变
意象图式的转变指的是人们在利用意象图式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注意焦点的变化。Lakoff (1987 a:443)[10]曾提出以下意象图式的转变:(1)路径焦点转为终点焦点(Path-focus-to-end-focus);(2)众多个体转为团块(或者可数到不可数,即部分到整体)(Multiplex-to-mass);(3)射体轨道(Trajectory),以下主要运用这三个转变解析《静夜思》的英译文。
4.3.1路径焦点转为终点焦点(Path-focus-to-end-focus)
想象移动物体走过的路径,之后将注意力集中在物体停止的地方(李福印,2008:195)[9]。
翁译的最后一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当“mind”,“eyes”,“heart”与“splash”沿着“long past scenes”移动时,焦点“mind”,“eyes”,“splash”会随之集中在“home”上。
Witter Bynner译文的后两句中,读者可以想象“my head”沿着“looking”移动时,焦点“my head”会随之集中在“moonlight”上;也可以想象“I”沿着“sinking back”移动时,焦点“I”会随之集中于“home”之中。
许译的后两句中,读者可以想象“I”沿着“looking up”移动时,焦点“I”会随之集中在“the bright moon”之中,也可以想象“I”沿着“bowing”移动时,焦点“I”会随之集中在“homesickness”之中。
4.3.2众多个体转为团块(或者可数到不可数,即部分到整体)(Multiplex-to-mass)
想象某一地点有一群物体,他们逐渐开始向四周移动,直到每一个物体都成为单一的独立的物体。(李福印,2008:195)[9]
《静夜思》整体体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的意象图式转变,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意象,先开始各自向某一个方向移动,最后都消失在沉思之中。三个英译文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都同样反映此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文与原文的意境保持了相对一致。
具体来说,翁译的最后一句中由“scenes long past”到“mind”,再由“my eyes”到“the splash of white”,最后由“my heart”到“home”,充分体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具有生动的画面感。Witter Bynner译文中由“gleam”到“my bed”,再由“my head”到“moonlight”,最后由“I”到“home”,整体表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与原文所表达的意象图式的转变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一致。许译的全文由“I”,“light”,“frost”和“moon”到“homesickness”,整体体现了“众多个体转为团块”,与原文所表达的意象图式的转变在内容、形式及意境上都达到了一致。
4.3.3射体轨道(Trajectory)
在头脑中跟随一个不断移动的物体(李福印,2008:195)[9]。其英译文在这方面虽表示同一个射体轨道,但表现形式各有千秋。翁译:“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Witter Bynner译文:“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许译:“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读者可以在头脑中跟随诗人一起在清秋之夜静静地凝望着月亮,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自然而然地陷入沉思之中。
5.结语
本文利用意象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语域,静态与动态本质,以及意象图式的转变,对古诗《静夜思》的三个译文进行了解析,发现翁译和Witter Bynner译文在“语域”方面具有优势,并在意境上与原文比较一致;Witter Bynner译文在“静态与动态本质”上略胜一筹,并在形式上与原文相一致,而许译则更直接形象地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形美”、“意美”,同时也更贴近作者所要表达的月夜思乡之情。再则,依据意象图式理论分析古诗,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变得更直观,一方面有助于对古诗构建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旦感情与意象充分结合,就更能体现出汉语古诗精髓之所在。由此可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这一理论分析中国古诗,可为古诗的翻译和欣赏开辟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栾义敏.王维诗歌及英译的意象图式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8):12-8.
[2]刘娟华.图式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研究――以杜牧《泊秦淮》两个英译本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7-5.
[3]吴欣欣.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诗词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4]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20-24.
[5]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中华书局,2002(3).
[6]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7]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Clausner,Timothy and William Croft.Domains and image schemas.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9,10(1):1-31.
[9]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3-195.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
为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新课程理念,从小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继启动“写字工程”之后,太康县城关镇建南小学决定启动“读书工程”。
建南小学启动“读书工程”,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文化积累、发展语文素养,激发师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为目标,开办“读书节”,评选“读书之星”,构建语文“大课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启动“读书工程”,要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大量阅读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一:建南小学“读书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为活动主题,全面落实教研室有关“读书工程”的各项指标,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二、组织领导
加强读书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读书工作领导小组。
张纯才任组长,师亚军任副组长,
组员由各年级入段领导和各班主任组成,即王艳清、安美玲、李雪梅、郭福宪、陈雅雪、游艳、郑玉玲、司素英和各班班主任。
班内学习小组要求由学生自由组合,力求兴趣相近,特长互补,一般每组3--6人并选出组长,取上组名。
三、实施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丰富文化知识内容,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我校的教学特色。
2、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促进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写能力,促进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
四、实施内容
1、以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为载体,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开学初详细安排好各年级组每周一诗的具体内容。并定期检测考核。
2、根据学校提供的各年级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指定阅读书目或选读书目,做好大阅读活动。
3、开展每周一节的好书推荐课、阅读欣赏课或读书汇报课,每周利用早读的3-5分钟背诵一首古诗。早读可以分为“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4、开展“晨诵、午读、暮省”阅读活动。“晨诵”即:结合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读的复合课程;“午读”即:阅读各年级段的指定阅读书目。每天中午利用1:50至2:20的时间安排全校学生读书;“暮省”即:亲子或师生通过共写读书笔记、日记、书信等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学生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
5、各年级段的不同阅读表达形式。一二年级主要是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三四年级利用“采蜜簿”按照教研组统一的格式进行词语积累、赏析优美句子等;五六年级也采用“采蜜簿”进行撰写心得体会
6.开放学生阅览室,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有序地安排班级进入图书室借书阅读。
7、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活动。如:我读我诵--诗、词、美文朗诵,我读我讲--讲故事,我读我记--读书摘记、卡片展评,我读我画--读文配画,可以是凸显感受的单幅画,也可以是展示情节的连环画,我读我感--读后感,我读我编--编手抄报,编班级同学或自己的美文集,我读我荐--新书介绍、火暴推荐等,以增强学生读书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8、举办第三届“读书节”的评比活动。每年级评选出优胜班级一个,每班评选出20名“读书之星”。
四、实施措施
1、首先解决学生书源问题,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动员学生每天节约一角钱,购买各年级的指定书目和选读书目,每位学生每月至少读完一本指定书目和一本选读书目,参加学校组织的“捐一读百”的读书活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制定读书计划。班级依据学校的读书计划制定本班的读书计划,如:包括组员分工、每次活动内容、预期活动成果、成果展示方式等。班内各小组再根据班内具体安排随时制定每次读书活动计划,如:小组名、组长、研究主题、指导者、汇报形式等。
3、 明确读书内容。各班在统揽学校规定的分年级读书目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每周的读书内容,做到读有所向,忙而不乱,事半功倍。
4、强化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好“采蜜簿”的使用工作。
5、细化评价,加强考核。学校将注重过程管理和督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对教师组织开展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督促考查,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评价,淡化课外阅读的结果评价,把是不是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激发了读书热情、形成了优良品质作为评价标准。
附二:“读书工程”各项指标要求
1、“读书”按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分年级极规定阅读总量,推荐优秀阅读书目。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推荐阅读书目附后)
2、“诵读”以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为目的,深入开展古诗文素养活动,诵读、古诗、词、文。小学阶段每生背诵古诗记号不少于70篇。
3、“阅报”阅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报刊。积极提倡学生订阅儿童报刊,做到一人一报刊,每天阅读10分钟。
4、每班读书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个。
·读书交流会
·读书知识竞赛
·读书演讲(朗诵)比赛
·古诗文背诵比赛
·读书笔记(剪报、手抄报)展评
5、认真进行阅读考级
根据推荐书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定阅读考级级等,设立五个等级,由考评小组针对所读书目提出问题,进行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重点测试其读书能力,通过这种考级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果。
6、读书笔记:重感悟、重积累是语文课标的显著特点。阅读积累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三年级以上学生建立读书积累本,使学生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学会做四种类型的读书笔记500-800字,篇数不限,根据阅读内容自己掌握字数。教师每周一次时学生的积累本进行检查,达标者在其笔记的扉面盖一个五角星,根据积攒的五角星个数评价其效果。
附三:各年级组学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
一年级必读书目:《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
一年级选读书目:《三字经》、《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故事》、《365夜故事》、《中外神话故事》、《益智故事》、《中外神童故事》、《宝宝成长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百家姓》、《 睡前十分钟故事》。
二年级必读书目: 《小猪唏哩呼噜》、《小布头奇遇记》、《伊索寓言》、《经典成语故事》、西游记《拼音版》。
二年级选读书目:《骑鹅旅行记》(瑞典·拉格格夫)、《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洛迪)、《十万个为什么》、《笨笨猪》杨红樱著、《丁丁历险记》(小开本全22册)(比利时)埃尔热 、《中外神童故事》。
三年级必读书目:《爱的教育》 《长袜子皮皮》 《夏洛的网》《犟龟》、《木偶奇遇记》
三年级选读书目:《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或《森林大熊》(绘本)、皮皮鲁外传、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笨狼的故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国童话》黄蓓佳、《世界之谜少年科幻小说系列》杨鹏 、《小兵张嗄》系列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长腿叔叔》。
四年级必读书目:《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昆虫记》、《三毛流浪记全集》、《时代广场的蟋蟀》。
四年级选读书目:《纳尼亚王国传奇》(7册)《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鲁滨逊漂流记》、《十万个为什么》、《奇妙的动物王国》、《少儿百问百答 》、《魔法师的帽子》、《雷锋的故事》、《中外名人故事》、《成语故事》、《错别字的故事》、《歇后妙语》、《椋鸠十动物小说系列》(套)(日本)。
五年级必读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国演义》、《水浒传》、《草房子》曹文轩、《女生日记》和《男生日记》杨红樱、《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秦文君、《我要做好孩子》黄蓓佳。
五年级选读书目:《福尔摩斯探案集》、《上下五千年》 、《冰心散文选》、《哈里·波特》、《资治通鉴故事》、《少年维特的烦恼》、《珍妮姑娘》、《岳飞传》、《女儿的故事》梅子涵 、《少女的红发卡》程玮、《小王子》(法国)圣埃克苏佩里、《希腊神话》(德国)施瓦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童年》(俄)高尔基、《海底两万里》、《中外经典科普故事》伍钚编。
情感方面,孩子通过领悟课文内容,用朗读或者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领悟课文之后,学生要能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态度。最后,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必须通过不断的文学积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便是语文课要给孩子们传达的语文知识体系。但是,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过程和程度方面都是不一致的。尤其面对低段的孩子,如果只是单纯地直接灌输,孩子所学的一切都将是固化的、死板的。如果能把语文课变成一种体验,一份享受。孩子们乐在其中不说,还能用最快的速度把知识牢记于心。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必然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及可塑性,让孩子在开拓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语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多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低段的语文教学有识字、课文两大块。
我就以自己在教授二年级语文下册时的教学实例,来阐述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及可塑性。
在教授识字单元的时候,把简单的词语进行扩充。学习识字1时,补充中国传统风俗特色,让孩子学习字词的同时,也能扩充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我鼓励孩子大量搜集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神话、民间故事,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孩子课外积极积累、查阅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这样一来,识字单元不仅仅是单调枯燥字词记忆,而具有极大的有极大的拓展空间,让孩子收获更加丰富多彩。
识字2在了解桂林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与桂林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老师连词成串,教会孩子如何把景色写得连贯、生动。识字3、识字4、识字7、识字8,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手绘象形字,感受中国古文字在造字法上的玄妙之处,从而进一步结合形音意理解字义。识字5是一堂让男生们疯狂的课,我们课堂仿佛变成了军械库,一种种武器装备的图片呈现在孩子眼前,男生兴奋地介绍着他们所熟知的内容,女生若有所思,啧啧称赞。
学习识字6时,我们把教室变成了一座动物园在学会各种动物之后,请孩子们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介绍生活习性等等课外知识,让孩子在体验中学,在学习中玩。
识字单元的拓展性大,课文一样具有很强的再创造性。
在古诗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以读代讲,先创设情境,讲解诗歌创作背景,再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甚至可以打破课堂常规,让孩子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感受韵律。这一遍又一遍诵读之后,再让孩子理解诗意,就显得轻松得多。在多次阅读后,诗歌大意孩子亦可以领略,只需在重点词上再做点播即可。
在《蚕姑娘》一课的教学中,以鼓励孩子的亲身体验为主,带领孩子观看不同时期的蚕的图片,了解蚕脱皮结茧的情状,总结蚕生长发育的过程,从而记住课文所描写的蚕姑娘变蛾姑娘的过程。最后,带领孩子一起观看视频,强化过程。课后,鼓励孩子养蚕,并学习写观察日记,做到文本学习不止停留在文本,还有持续的延伸。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容易调动的。这是语文多样性及可塑性得以延展的基础。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在讲完孟郊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之后,我与学生都领会了母亲对孩子的一份爱,也体会到孟郊对母亲的深爱。但是,从现在孩子的思想、生活环境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完全理解母亲无私的爱并能受之鼓舞和感动,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还有一定难度。对于孩子们来说,充满色彩的、生动的事物最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他们,只是干巴巴讲课文可能之在短时间内保证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时,多媒体设备就成了最好的辅助工具。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母亲的视频。图片配有深情的音乐,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了围绕在身边无处不在的母爱。在音乐的渲染下,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呆住了,很多同学眼中噙泪。视频刚一结束,我便问: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场景,但是妈妈每天对我们的接送,平日里的嘘寒问暖,我生病时的焦急煎熬,这不正是母亲对我们浓浓的爱吗?来,让我们抬起书,再读一次《游子吟》。这一次,同学们读得激情满满。就这样,我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便能充分去领略课文的风采,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可塑性,在课本学习的同时,适当的拓展极有必要,与课本相关的同步拓展阅读是份好材料,可以帮助孩子提起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又举一反三,易于理解。同时还补充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让孩子在晨读、闲暇之时有所诵。并且利用上课之余给孩子介绍名家名篇,扩充孩子的知识面。
给语文插上翅膀,让语文富有无限的可塑性和可创造性,让语文学习不再停留于单纯的文本,可以无限延展,以得到语文教学利益的最大化实现。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联以及与对联知识有关的习题,在不同级别考试的试题中有关对联知识的考题也频频出现,这也是历史和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国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应试能力,平日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加强对联知识的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例联来推荐背诵。这是学习对联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材料,才能进而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七年级可选一些五言及五言以下的,八年级可选一些与教材要求配套的,九年级可选一些与中考紧密相连的。或者低年级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如“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等;高年级选一些富含人生哲理或技巧较高的,如“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响水池中池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计划,合理推荐。
第二,要教育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学习进行对联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习兴趣。我国的古诗词中,名联名句举不胜举,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可谓是文质兼美,又是初中学生所熟知的。联系这些名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对联知识的兴趣,又可反过来促进古诗词的诵读,可收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把对联知识学死,用活。同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只有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一些基本的东西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日后应用时有章可循。如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要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平仄,上下两联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等知识,作为知识的学习,丝毫不能马虎。尤其是学习之初,包括老师推荐背诵的例联,也必须符合这些规则的要求,以达到强化知识学习的目的。例如,可以以像“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春联为例;也可以以像“庭小有竹春长在,山静无人水自流”等名胜联为例,总之,只要是工整对仗即可。
前面已说过,对联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其间精品对联层出不穷,我们在运用对联知识赏析现成对联的时候,却不要拘泥于所学知识,死守教条,那样容易走入死胡同。我们知道,对联对联,应该既对又联,但是像我们说的无情对,就只对不联,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一把天蓝伞,六味地黄丸”、“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等,对得工整,但意义不相关联;还有像经常出现的流水对或者也有人称为串对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在强调联的时候,往往对的工整性有所淡化。这还是经常出现的一些大类,何况还有借对、错对等等特殊情况,所以说在赏析对联时一定要用活对联知识。另外,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可能要试作一些对联,更要活用对联知识,不能墨守成规,甚至因文害意。像近期我们学习的一些教育理念中有“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句,有些学校看中它的教育作用,直接用它当标语或者作为校训,我们读后总会觉的好像不完整,意味不够,就不如给它对上一句“理想最终会实现”。尽管是仄声收尾,但仍能增强力度,消除突兀感,强化教育效果。
第四,要教育学生把对联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办关于春联的手抄报,平时可以搞一些主题性的积累或者背诵活动比赛,甚至可以由老师出上联,学生合作对出下联等。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提高要求,可以布置他们在闲暇时(等车、车上、入睡前……)进行联想训练,如由鲁迅少年时对的名对“独角兽,比目鱼”,我们还可以想到哪些有特点的动物?要求学生经常思考,定期整理向老师汇报;还可以结合古诗句进行训练,如由岳飞塑像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可以想到决定将尸体留在朝鲜时写下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还可以想到沙天香在《战歌》中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甚至还可以要求学生自拟上联,对出下联。经过较长时期的训练,学生会对出水平较高的对联。并且这个训练过程,本身就能让人把无聊的时光变得充实,使一颗烦躁的心变得沉静,从而增加知识,提升个人的品位。
第五,教师个人要把对联知识教好,还必须不断加强对联知识的学习。以前我们强调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在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具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像古代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要读,流行读物《增广贤文》、《重订增广》也要读;现代的《诗词格律》等专著要读,网络流行语也要掌握;网上阅读更是必不可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对联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共同成长。
当然,对联是宝库,对联是海洋,对联是人生中生活情趣的源泉之一,也是知识的源泉之一。要想真正把对联教学做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愿意尝试,也愿意学习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因为我们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学生。转贴于
一、课内阅读的复习方法
1.落实背诵和默写。把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检查、相互检查,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或中心词句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默写一定要落实在笔头上,可以经常性进行一些小型的突击性、趣味性地默写比赛。这样背诵与默写能使学生基本做到人人过关。
2.把握每个单元的阅读重点。在复习时,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些模糊,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回忆一下课本的单元、课文和重点训练项目。根据单元重点把典型的课例再温习一遍,特别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们要做到完全学透、吃透。如字词的理解、段落的分层、段落大意的归纳、结构的掌握、中心思想的领会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3.善于利用教材阅读复习。要以课文复习为主,并做适当的扩展,以达到举一反三,坚决摒弃抛开课文搞复习的做法。以课文为主,一是通过复习,加强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课文的熟记,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二是通过复习,把方法转化为比较熟练的技能。复习课文要防止炒冷饭,要给学生以新鲜感。因此,在方法上,一是可迁移重点训练项目,二是要变换课文类型的训练。如把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和学习表达方法;把精读课文变为略读课文,复习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阅读训练要侧重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的能力、探究重点字词句的能力和从内容中进行延伸的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复习,提高阅读速度。
二、课外阅读的复习方法
1.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于平时的教学积累中,小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单单重视阅读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那样的话学生所得的知识无疑是偏狭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如古诗、歇后语和成语等。
2.复习时进行简要归纳
(1)关于古诗词的诵读,要善于帮助归类。在复习时可进行归纳,如把以前学过的诗句按描写四季景色的,反映作者思念家乡的,抒发作者豪情壮志的等进行分类。又如让学生搜集数字开头的成语、有关动物的成语等等。
(2)根据单元重点选择典型材料——导中有练,练中有导。为了配合单元的阅读重点,巩固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较为典型的阅读材料。
3.鼓励自主复习,形成复习能力。《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促进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于阅读实践活动之中,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引导:
(1)从自主复习中引导感知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文或短文,读一读、想一想,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思考,梳理学习的过程,从中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2)从自主交流中引导领会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对概括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体会文章思想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和班级的合作讨论、交流,增强学生获取有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信息量,并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归纳、梳理,对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帮助学生领会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
三、做语文阅读题的一些方法
1.我先让学生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大致内容之后,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可以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也可以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2.找到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须要使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找到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