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90-01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设情境、讲故事、找答案、发异议、定方向等办法,引起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使他们认真细致的思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憾。然后在播放轻音乐《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讲诉我们农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迹,再,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黄河的倾诉,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意识。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我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时间,我终于在《陔余丛杂》中查到:躬足“条目”: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
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开展农村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可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农村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古诗赏析、办手抄报等。这类活动能使学生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引发他们的新观点,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又如举办主题班会、辩论会、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在这些活动中,因可随意交流、辩论,氛围宽松,常使学生的思想闪现“火花”,甚至超越教师。这类活动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关键词 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模式 情境式课堂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er how to transition from the role of imparting knowledge to students who innovative training director,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inspire students to create enthusiasm, this is a matter for each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facing. This article uphold the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rough teaching, in-depth training to explor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of thinking and culture methods, in order to real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teaching mode; situational classroom; task-driven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在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创新思维训练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院平台课,并不特定的针对某一专业,以拓展学生思维、开发想象力为教学目的,通过各类有针对性的思维练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作为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专业教师,笔者教授本门课程已经三年有余,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根据南广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
1 创新思维训练需掌握教学“新思维”
南广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相对一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书本知识的热度不高,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轻视理论,老师讲理论的东西不爱听;对相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感兴趣、上课爱开小差等等。尽管如此,但他们也有一些显著的优点:性格活泼、爱思考、爱动手实践。面对有如此认知特点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爱思考爱动手实践的特点也恰恰为本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1.1 教学模式的新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附着于认知结构的表层,束缚了学生的认识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鉴于此,构建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本课程教学实践当中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1.2 教学方案设计的新思路
要想真正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就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案当中注重设计方法。首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效参与,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在课堂设置的各个环节都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互动。
其次,课上练习和课下延伸训练的有机结合。教师除了课上的一些训练以外,还要在课下给学生安排部分自学内容,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创新要领的教学目的。
最后,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要有创新思维方法的引导外还要依靠实践的培养。教师的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激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例如,围绕“创新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这一话题,鼓励学生以“低碳环保、旧物利用”为主题,设计一系列的创意成果。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比起单纯的理论加案例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3 多种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笔者认为,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教学的趣味性。风趣与幽默的恰当应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轻松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是笔者认为效果不错的几种教学方法:
1.3.1 富有吸引力的新课导入
可以说教师能否在上课的前5分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将直接决定未来两节课的成败,这样富有吸引力的新课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富有悬念的提问导入新课。例如脑筋急转弯、心理测验等。
以互动性强的游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逆向思维的时候,首先组织全班同学花5分钟一起来玩一个跟逆向思维相关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问问题第二个人回答,回答完要出一个问题。但是请注意,回答的时候要反着说。所问问题必须是大家都知道正确答案的。如果在5秒内回答不上来或者答错,就要受到惩罚。例如:
问:你是女孩子吗?
如果是女孩子,答:哦不,我是个帅哥。
如果是个男生,答:是的,我是个国色天香的美女。
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以图片、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尽管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一些图片、影视片段、照片等信息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教师可以把上课内容跟图片、影视片段等多媒体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1.3.2 创设情境式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将枯燥乏味的创新理论与过去或未来学生可以设想的情境联系起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掌握目标知识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式课堂的具体做法是根据课堂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让学生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讲到发散思维的特征之三“独创性”时,设计一个课堂情境模拟如下:
英国某中学校长心爱的小狗被一个淘气的学生打死了。如果你是校长,怎么教育他?
分别请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扮演校长、一个扮演学生,请他们来想办法,学生在这样的方式当中想象力便得到了加强。
2 “新思维”在创新思维训练教学当中的具体实践
2.1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变灌输式为探究式教育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兴趣是学习―思索的首要前提,离开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在兴趣的诱惑下,让学生对创意内容有浓厚的探究意愿。具体做法是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会给全班同学布置第一个学习任务:用10分钟的课堂陈述与全班同学分享你认为有创意的东西并阐释个人对创意的见解。利用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寻找答案。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于是在这个分享创意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兴趣也跟着培养了起来。
在大量的课上课下训练实践当中领悟创新的真谛。这是一门训练课程,所以大量的课上课下作业是避免不了的,教师要做的任务就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话题,让他们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而是从中体会到一种实实在在学习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了四种主要的创意方法以后,要求他们以“土豆”为原型,设计一系列跟土豆相关的创意成果。土豆作为生活当中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变成课堂上同学们的创意对象,这本身就比较能吸引他们的眼球。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创意方法,几乎每组同学都有非凡的创意表现:有的完成了土豆雕刻创意、有的自编自排了土豆歌土豆舞、有的以土豆为主题改编了《新闻联播》、有的以土豆为元素完成了一系列的公益广告作品……
2.2 构建参与式课堂,变静态式教学为动态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动态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创新思维训练课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游戏、课堂情境模拟等方式与学生参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一偏向的认识得到多方位的拓展,而这与创新思维寻求“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主旨也是不谋而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
课下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为了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有许多作业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从最初的选题到创意设计及完成的全过程,都需要很好的沟通和互动。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体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要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就必须在课堂评价体系中做足功夫,把学生的课堂整体表现纳入到课堂评价体系范围内。笔者主要是在课堂任务、任务点评、评比激励三个环节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开放性,完成手法可以是多元的。学生的创作灵感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任务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观念的表达。结合课程内容,学生需要完成四次大的任务。
任务讲评:教师非唯一主角,各小组轮流上台阐述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底下小组给予评价,教师最后总结点评,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及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形成探究、协作式的教与学的开放氛围。
评比激励:学生最后的期末成绩由四次任务的分数之和构成。每次任务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平时成绩各有10分、6分、3分的额外加分,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摘要: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向教育者提出素质教育“的课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何谓创新呢?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克服思维定势,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不循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语文学习中,创新思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动机
创新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望湖楼醉书》一课教学中,针对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启发学生用运用表现黑云翻滚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有的同学用双手流动的手势;有的用衣襟表演……;这样比比划划引发了学生更广泛的联想,加深了对文章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有学习苏轼《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它抽象、富有哲理的特点,我采用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诗意。我伸出手,把并拢的五指慢慢转动,表达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体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这种方法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获胜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争论,形成了不同意见:(1)认为东吴获胜这是历史事实;(2)认为曹操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建立,但对于六年级孩子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的角度。
三、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需要”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要求尊重他们。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后我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 ,为什么?”很多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机智勇敢。还有的同学说喜欢廉颇。只有一个同学 说:“我喜欢赵王”。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蔺相如本是一位小官,但赵王看有才华,大胆使用他,每次取得斗争胜利,赵王都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马上给予肯定:“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动脑筋。”学生听到这样的赞赏,心里十分高兴。调动了发言学生和全班同学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充满了信心。
综上所述,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逐步形成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
一、悦纳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前提
教师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 宽松、 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教师真正地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从心里悦纳教师,悦纳自己,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感觉身心愉快,乐于接受外来信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
在学习比较线段大小时,教师提出:今天请你们一起来和老师比比身高,你们愿意吗?很快与学生拉近距离,为心灵的交流打下基础。接着又提出:谁的身体要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甲说:“老师的身高要高,我是通过目测得到的,教师明显比我高”。学生乙说:“老师的身高要高,我是通过测量知道的,我有168厘米,老师有170厘米。”学生丙说:“我的身高要高,我和老师的身高差不多,但在一次活动时,我和您站在一起进行比较,我才知道我比老师高一点。”学生丁说:“老师的身高要高,老师在上课站在黑板旁时,我记下最高点的位置,下课后,我站到黑板旁发现没有到达老师的最高点。”这种知心式地交流,学生没有压力,才会放开思维的闸门。老师用亲切语言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寻找到答案。学生表现为思维灵活,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作好了准备。
二、好奇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基础
学生的好奇心来自于学生活动前,发展于学生活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学生以后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去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行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开辟通道。
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教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圆,任意确定两个点,标出该段孤,作出该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再量一量角的大小。让学生重复几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的心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做好了准备,同时让学生产生这样做究竟有什么作用的想法。这时教师提出:这两个角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从而得到圆周角定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规律,只要我们善于动手、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等量关系?教师再提出:圆周角的两边与该弧所对的弦组成一个三角形与圆心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学生通过画图观察、交流,找到三种位置关系:一是圆心在三角形内,二是圆心在三角形外部,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圆心在三角形一边上,从而引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亲自重复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寻找到已知规律,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为寻找到未知规律打下基础。
三、持久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保证
持久心理表现为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是否有毅力,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在新的课程中提出自主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应用已知的条件、思考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独特见解,使数学创新思维地训练得以确实进行。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出示一题:请你在同一标系中画出:y=x+2、y=x-2、y=-x+2、y=-x+2四条直线,然后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画图基础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两步进行:一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①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怎样?②是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是什么?③是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面积的怎么求等等。二是让学生再观察、思考、操作,得出结论和探索的方法:①是通过观察、列表等方法获得解析式的系数的正负性与函数图象通过象限的关系,②是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得到两直线平行或相交的条件,③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求得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困难、障碍,获取创新成果与方法。学生在反复地强化训练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创新思维训练提供精神支持。
四、成功心理是进行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动力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目标,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天天有小进步,月月有大进步,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增添学习的自信心,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高,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创新的意识不断涌现,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关键词】广告设计 创新思维 激发与推演
一、广告创意
是什么因素让一则广告既有冲击力又令人难以忘怀?绝大多数的广告人大概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创意。奥格威在他著名的“神灯”法则里有这样一条戒律:若你的广告的基础不是上乘的创意,它必遭失败。可见,创新思维在广告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广告创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核心是思维的超越性以及突变。一些经典的广告之所以成功,其思维的革新与跳跃是关键。广告创意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
二、广告设计创新思维训练
广告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是指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将创新思维方法与相应的广告主题相结合而开展的创新思维训练。该训练以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使学生的广告设计符合跨媒介发展、多媒体融合的趋向。
三、广告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几种方法
创新思维是广告创意表现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创新思维决定着创造力行为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激发创意灵感。
(一)头脑风暴训练,感受团队协作
这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原创能力和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意识。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所长,以三人结构创建广告创意小组,围绕广告主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开始阶段不要对任何想法提出批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发言,每一名团队成员都要试着聆听或思考他人的想法。在实施时,鼓励狂热和夸张的想法,允许根据别人的构想联想另一种构想等,欢迎自由思考、各抒己见,在提出许多创意以后,进行分类筛选,最后提出有价值的创意方案。
在训练过程中,当一个又一个创意设想涌现时,先提出的设想必然会对后面的设想产生刺激诱发作用,就像燃放鞭炮一样,点燃一个就会引起一连串的爆响。这种连绵突发性的特点必然会对广告创意产生强烈的激发作用。
(二)发散性思维导图训练,学会多角度灵活设想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取得一个或多个设想或猜想的思维模式,即辐射性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是把思维对象的相关信息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汇集到一起的创意图表。该训练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用形象推动思考。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创意关键词,然后以此作为联想。用一个词写上或用一个图画上,并用线连接,以此向周围发展,触发更多的创意关键词,最终从中筛选出有用的广告创意。在该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快速思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思维高速运转起来,在创意涌出的瞬间捕捉设计灵感。
发散性思维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广告创意更具广阔性。“强烈的目标意识”和“多角度灵活设想”是发散性思维最重要的两点。“强烈的目标意识”对创意产生激发力和牵引力;“多角度灵活设想”则对创意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一个对象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多出设计方案。不能对学生的任何创意或构思提出批判指责,甚至是对离题的设计也不要限制。
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梳理学生们大脑中凌乱的想法,聚焦主题,使主题在孤立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一幅清晰的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在创意过程中既想到细节,又想到整体。发散性思维导图训练是解决广告创意难的一个有效方式,可以逐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趣味性图形设计训练,寓教于乐
有趣的东西能给人带来愉悦,富有趣味性的广告内容也能让受众感兴趣,只有引起受众的浓厚兴趣,广告诉求的核心信息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关注和记忆。图形给人的视觉印象要优于文字,将趣味性融入到广告设计图形表现中,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阅读兴趣。
趣味性图形设计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设计潜力。在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考虑并挖掘了广告表达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开始创造。
(四)体验用户需要训练,从受众的角度去感知
好的创意产生需要对广告主题有深入的了解。对广告主题琢磨得越多,分析得越透彻,思考得越全面,产生的创意就越能打动人心。体验用户需要更能激发广告设计创新思维。
Who——为谁设计?(确定广告诉求的目标受众);
Why——为什么设计?(因为某种功能或特点可以给目标受众带来利益);
What——设计什么?(针对产品的个性,确定诉求利益点);
Where——什么地点?(目标受众最容易接受广告信息的场所、媒介类型);
When——什么时间?(目标受众适合接受广告信息的时段);
How——怎么设计?(广告创意及其视觉化表现)。
让每个学生分析所掌握的所有广告信息,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从受众的角度去体验。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自身对这项产品或服务的经验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这对提出切合实际的广告创意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语
创意是广告设计的灵魂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告设计对从业者的创造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是非常关键和十分必要的。
(注:本文为刘微主持的辽宁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广告设计课程“团队协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阶段性成果;辽宁科技大学考试改革项目《广告策划设计》课程考试改革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中羽.设计解决[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
[2]黄军.激发与推演[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12).
[3]徐光辉.设计创意思维诱发点剖析[J].美苑(鲁迅美术学院学报),总第(126)期.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利用兴趣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积极性和自信
兴趣是人们乐于探求知识,渴望认识事物,勇于追求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初中阶段的数学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其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也是非常广泛而灵活的。因此除了在课堂的授课中将课本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多的为学生在教学中与课堂外组织和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常思考的问题作为题材,进行有效灵活的教学。鼓励、培养和肯定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运用的能力和思想,使他们在逐渐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灵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自身的创新创造潜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自己产生信心。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训练
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各种定势思维的干扰,根据储存的信息,触发联想,敏捷思辨,科学推断,得出独创性的结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能力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下面笔者就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创新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以积累知识为目标,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只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和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教育旨在培养深造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不仅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本领,而且授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使其思维空间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研究、探索和开发新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有效途径。
二、搞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行主动创造的助推器。学生只有对高中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习表现出强大的学习热情,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热情,学生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搞好课堂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1.以问题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智力的窗口,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参与的主观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一系列富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2.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表现出来,能够用图片、文字、图像、音频与视频将文字所蕴含的信息表现出来,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可以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利于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来看待问题,使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与整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文本产生多元化的体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三、注重实践,发挥高中语文运用功能
高中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
1.处处皆语文。生活中与人交谈需要用语言来交流,通信、便条、总结汇报、请示报告、说明介绍、祝福卡、对联等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高中语文带入生活中,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用流畅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创新能力。
2.多方参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1)创作型。有写周记、学习反思、小作文片段训练、主题诗歌创作、大作文、练字比赛、出黑板报等活动布置都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2)表现型。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己,在比较中强化语文的特长才能,在表现中培养创新能力。如针对每个学生表现的方式不同,我设计诗歌单元的课本朗诵表演实践活动;选取教材中可以表演的场景片段进行情境表演;设计活动课让学生自己设计小品、诗朗诵、配画、集体朗诵、个人演讲、唱歌;设计座谈会进行主题话语的讨论和交流。总之,用多种思路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形式来通过高中语文这一载体达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进而,我将整个节目组合起来,穿插整个高中语文系统的教学,让高中语文活起来火起来。
(3)交往型。这也是体现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方式。学会交往必须具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上面提到的生活当中的语文实践。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几乎所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大部分人的创新思维处在未觉醒的状态,所以需要唤醒。而中小学是开发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其次是培养儿童的问题意思和鲜明的创新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那么,怎样才能唤醒儿童的创新思维呢?为此,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简单谈谈。
一、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人们的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往往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巴浦洛夫对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经过潜心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秘密;牛顿对苹果落地却不往天上飞的现象感到疑惑,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瓦特对水沸腾时壶盖跳动现象的好奇,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对时间和空间十分好奇,导致了相对论的创立。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设有悬念的演示实验,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谜语,促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揭开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奥秘,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机制。
如在小学四年级科学《摩擦起电》一课时,我用塑料袋在衣服上磨几下,往黑板上一贴,塑料袋就紧紧地粘在黑板上,既没有浆糊,也没有水,塑料袋为什么能牢牢地粘在黑板上?这一现象激发了儿童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进而学生主动的、自主地开展了研究、探讨,去揭示其中的奥秘。
二、培养儿童强烈的问题意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思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则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问题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问题也就越多,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问题,新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问,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迫切地需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多少可能性?有多少种办法等。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使旧的问题在不断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源源不断的产生。
如在讲授小学四年级科学《空气》一课时,我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将一团卫生纸放入空杯子里,将杯子倒扣在一盆水中,然后让学生思考,杯中的卫生纸会不会浸水弄湿?学生热烈讨论后,许多学生认为:空杯子放入水中,一定会进水,所以卫生纸会弄湿。当我将空杯子从盆中取出,拿出卫生纸发现卫生纸是干的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空杯子里是不是有一种物质将杯子填满了,所以水进不去了?这种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具有哪些性质?这种物质具有哪些用途?这种物质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让这种物质现身?等等。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一下子爆发出来,内在的动力驱动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
究。
三、培养儿童鲜明的创新个性
巴尔扎克曾说过:天才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顽强的意志。常言道: “要想成其事,必先成其人”,大凡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虽不属于智力和思维,但它与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形成,却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事业心,胆小,保守,缺乏主见的人,能在事业上做出创新。
从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看,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勇敢和冒险的精神,独立性,自信心,顽强的创新意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几个方面。纵观中外一些科学家能够取得科学成就都得益于他们鲜明的创新个性。富兰克林能够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利用风筝做了一次接引“天电”的实验,从而揭开了雷电之谜;炸药大王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几次死里逃生,可他不畏艰险,继续研究,最终发明了炸药;巴斯特为了研制狂犬疫苗,不顾生命危险,用吸管从疯狗嘴中抽取唾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做灯丝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不言放弃。
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抓住教育契机,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远大理想,独立自信,具有顽强的意志,勇敢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人生路上做好创新的精神准备。
四、利用科学课对儿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有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外界的刺激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这140亿个细胞中的80%是在15岁以前形成的,到18岁则已经形成90%以上,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脑细胞生成了。
1. 创新与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1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1.2 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 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1.3 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1.4 图像性。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 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2.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 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2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 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 鼓励创见。例如, 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 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 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 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 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2.3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 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 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2.4 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 综合一一再分析一一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 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2.5 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 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 变成一幅简图,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讨论
通过加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 以及读图填图、图文转化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3.1 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写出该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 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要注意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问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新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越容易进发出来。
3.3 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进程。
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有观念变了,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有一些还设计得很好,但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且往往忙于下结论。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优化教学过程, 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 而让学生充分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4 要注意课堂举例尽可能多地适用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学得怎么样,归根结底是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能力怎么样,所以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创新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点要求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高中的数学问题,无论多么复杂抽象,首先让学生学会观察。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地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明确教学目的和方向。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大胆质疑,特别是提出问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就可采用此法。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导学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于知识传授,老师机械的教,学生被动的学,不利于甚至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试想在高考中我们能讲过的题会有几道呢?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以课前预习课上小组讨论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当中进行互动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通过典型的例题,层层深入,一题多问。“问题”的设计必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去发现、去分析研究,并不是简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历史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呢?
1. 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教师自身水平也亟待提高 首先,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其次,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2. 历史学科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途径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极积的作用。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课堂外可采取学术专题讲座;专题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