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维生素d3

维生素d3

时间:2023-05-30 10:44:41

第1篇

维生素D为固醇类衍生物,具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它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钙,增强骨骼韧性和密度,预防骨质疏松,此外还能预防很多慢性病像癌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自体免疫等疾病[1-3]。人体所需钙量因年龄、生理及病理等不同而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维生素D3是维生素D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实验室前期制备了维生素D3和钙的复方制剂,为了控制该制剂中维生素D3的质量,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D3的含量。

1仪器与试药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KQ5200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RJ-TGL-16C_式高速离心机(无锡市瑞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复方钙片(本院自制);维生素D3对照品(1000611-20060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乙醇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Venusil MPC18(4.6×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65 nm;柱温:25℃;进样量:20 μl。

2.2溶液的制备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5 mg的维生素D3对照品置于250 ml的棕色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使成为20 μg/ml的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该对照品溶液3 ml置于5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得1.2 μg/ml的对照品溶液。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20片放入研钵中研细成粉末,取粉末适量,精密称定后放入50 ml锥形瓶中,加入10ml乙醇,称重,浸润10 min后超声20 min,补足减失的重量。将溶液转移至离心管,放置离心机中以4000 r/min离心5 min。取离心后的上清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3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照复方钙片的制备工艺制备不含维生素D3的空白片,取该片适量放入研钵中研成粉末,以下操作同2.2.2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得阴性对照品溶液。

2.3系统适应性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对照品溶液各20 μl,按2.1项下的色谱条件进样,记录色谱图,见图1。结果显示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且被测成分与相邻杂质峰分离良好。

2.4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吸取20 μg/ml对照品溶液0.3 ml、0.5 ml、0.8 ml、1.0 ml、1.2 ml、1.5 ml至10 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定容至刻度,摇匀,按2.1项下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以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X),绘制标准曲线,得维生素D3的回归方程为Y=66.16 X-1.910,r=0.9995。结果表明维生素D3在0.6~3.0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结果显示峰面积的RSD为0.50%,表明精密度良好。

2.6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样品,精密称取6份,按2.2.2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成溶液,进样,结果显示峰面积的RSD为1.89%,表明重现性良好。

2.7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棕色瓶中室温放置0 h、2 h、5 h、7 h、8 h后进样,测定峰面积。结果显示峰面积的RSD为0.64%。表明供试品溶液在8 h内有良好的稳定性。

2.8回收率实验 按处方比例称取原料药,将维生素D3分高、中、低三个剂量加入到空白辅料中。然后按供试品溶液的提取方法提取维生素D3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62%,RSD为2.02%,见表1。

2.9样品含量测定将三批复合钙片进行研磨成粉,取适量精密称定,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处理。平行操作三份,见表2。

3讨论

为了确定辅料是否影响维生素D3的吸收,本实验制备了不含维生素D3的阴性样品溶液,在265 nm波长下检测,进样后观察,在与对照品保留时间相同的位置无吸收峰出现,见图1 C。因此本实验选择265 nm作为测定波长,与历士旺等[4]选择波长不同。

依据参考文献[5],本实验考察了甲醇:水(95:5)作为流动相时的色谱系统,出峰时间较长,后调节甲醇的比例,发现改用甲醇作为流动相时,在15 min以内出峰,且峰形较好。

本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考察了提取溶剂(甲醇、乙醇、氯仿)、超声时间(10 min、15 min、20 min、30 min)、提取次数(一次、两次、三次)对维生素D3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醇、超声时间20 min、提取次数为一次时维生素D3的峰面积达到最大值。

本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复合钙片中维生素D3的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时超玲,李社莉.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1型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J].医学综述,2014,20(11):2028-2030.

[2]周静,王晋平,周孝德,等.骨化三醇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中的作用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24):116-119.

[3]Sarah Hewer,Robyn Lucas,Ingrid van der Mei,et al.Vitamin D and multiple scler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3,20,634-641.

第2篇

关键词:溶血;ELISA;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Vitamin D,VD)是胆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转换生成的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调节机体钙、磷代谢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维生素D又被发现与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25羟维生素D3(25-OH Vitamin D3,25-OHD3)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主要循环活性形式。临床上常常检测血液中25-OHD3水平,用于评估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诊断儿童VD缺乏以及调整口服维生素D的用量等。目前检测25-OHD3主要方法有色谱法、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ELISA检测25-OHD3由于操作简单、标本用量少、成本低廉以及实用范围广而成为临床上检测25-OHD3最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标本溶血对ELISA法检测25-OHD3水平的影响,以评价溶血标本25-OHD3结果的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5年7月~10月儿童保健科、儿科门诊及住院检测25-OHD3的儿童42例,年龄为2岁~6岁,男童15例,女童27例,剔除脂血和黄疸标本。

1.2试剂与仪器 25-OHD3检测ELISA试剂盒为广州菲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B15307;游离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瑞尔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洗板机和酶标仪均由雷杜公司提供;真空采血管和抗凝剂有湖北金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1.3标本采集与处理 真空采血法采集研究对象肘静脉血,EDTA-K2抗凝,摇匀,分成两管,一管用于制备溶血标本,然后以4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浆标本置于-20℃冷藏,避免反复冻融。

1.4方法

1.4.1溶血标本的制作 将分出的一管EDTA-K2抗凝血,利用物理震荡方法制备溶血标本。

1.4.2将正常标本和制作的溶血标本离心,取血浆用于检测。

1.4.3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检测溶血标本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1.4.4按照ELISA试剂盒操作步骤同时检测正常标本和溶血标本血浆25-OHD3,每个样本均做平行孔,取均值。高值和低值质控均在控。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配对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

2.1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血浆25-OHD 3水平的差异 溶血标本血浆25-OHD3水平(57.6±22.3)nmol/L明显低于正常标本(65.4±19.1)nmol/L,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t=23.134,P

2.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与25-OHD 3偏倚的相关性 偏倚Bias=(正常标本血浆25-OHD 3-溶血标本血浆25-OHD 3)/正常标本血浆25-OHD3×100%。将溶血标本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与偏倚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92,P

图1 游离血红蛋白与25-OHD3偏倚的相关性

3讨论

维生素D在体内经肝脏和肾脏代谢后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后者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是该磷代谢的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促进钙的吸收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研究表明,维生素D在缺钙、佝偻病发生之前数月就已经开始缺乏,因此,定期测定体25-OHD3是预防佝偻病发生的重要措施。Belderbos ME等研究表明[1],低脐带血25-OHD3的婴儿在1年之内更加容易发生病毒性的呼吸道感染。曲辉等也发现[2],体内维生素D不足的儿童更加容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不难推测,定期测定婴儿与儿童血浆中25-OHD3,及时补充及处理,对提高儿童免疫功能及预防呼吸道感染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测定25-OHD3的方法主要有色谱法和免疫学方法。临床上用的较多的是ELISA测定25-OHD3。ELISA是结合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催化的敏感性建立起来的便捷、经济的免疫学方法,操作简便,实用范围广,但是影响因素较多。不少学者已报道[3-5],溶血可干扰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艾滋抗体的检测,造成假阳性的结果。本研究中,溶血标本血浆25-OHD3明显低于正常标本,而且在一定的溶血程度范围内,检测受干扰的程度与标本中游离血红蛋白呈正相关,说明溶血越厉害,25-OHD3检测值越低。这可用游离血红蛋白吸附于反应孔来解释:本研究检测25-OHD3采用的是竞争法,颜色越深,25-OHD3值越低,因此,当游离血红蛋白吸附于反应孔时,催化TMB产生颜色反应,导致颜色加深,结果是导致检测结果降低。因此,我们在临床检测25-OHD3的工作中,如碰到溶血标本,应该通知临床重抽标本,对于没法重抽的"让步检验"标本,应与临床进行沟通,告知溶血对结果的影响,以免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elderbos ME,Houben ML,Wilbrink B,et al.Cord blood 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onchiolitis[J].Pediatrics,2011,127(6):e1513-e1520.

[2]曲辉,康凯,付姝丽,等.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22):1738-1739.

[3]何星,黄小明.溶血标本在ELISA二步法中对HBsAg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900-902.

第3篇

[摘 要]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性腹泻易感性与维生素D3水平关系,为RV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儿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5例RV感染性腹泻患儿纳入感染组,对照组招募100名健康儿童志愿者。检测两组受试儿童粪便RV,血清1-25羟维生素D3[1-25(OH)D3],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水平及免疫球蛋白G(IgG)、IgA、IgM,分析RV腹泻易感性与维生素D3的关系。结果:感染组1-25(OH)D3、IgG、IgA、IgM低于对照组,其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易感性;维生素D3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4-056-03

DOI:10.11876/mimt201704023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儿童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仅次于肺炎外导致儿童死亡的又一原因,患儿以大量水样便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症状,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00万儿童死于严重腹泻[1]。机体感染RV所致免疫病理学异常是引发感染性腹泻相关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且与患儿病情严重度有着密切关联[2]。最新研究发现,维生素D3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肺炎、风湿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但目前临床关于维生素D3与RV感染性腹泻易感性的研究缺乏。为弥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对125例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与100名健康儿童志愿者进行了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儿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参照第八版《儿科学》中相关标准确诊[4]的125例RV感染性腹泻患儿为感染组,粪便RV阳性,且入院前未接受激素、抗病毒或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招募100名健康儿童志愿者,入组前筛查RV病毒,无RV感染方可入组。受试儿童均排除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患儿;既往有感染、佝偻病等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慢性病病史患儿。感染组125例患儿中,男79例(63.20%),女46例(36.80%),年龄4个月~8岁,平均(4.06±1.27)岁;对照组100例患儿中,男63例(63.00%),女37例(37.00%),年龄5个月~8岁,平均(3.99±1.15)岁。两组受试儿童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研究已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儿童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指标

此次研究检测指标包括粪便RV及血清指标:(1)粪便RV:取受试儿童粪便,以乳胶法检测粪便RV感染情况[5],RV抗原检测试剂盒购自芬兰Orion诊断公司;(2)血清指标:无菌采集受试儿童晨起空腹肘静脉血6 mL,分装于3个2 mL试管内,分别用于血清1-25羟维生素D3[1-25(OH)D3],

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水平及免疫球蛋白G(IgG)、IgA、IgM检测,其中,1-25(OH)D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6],试剂盒购自美国Rapidbio公司;IL-2、IL-4检测使用ELISA法,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IgG、IgA、IgM检测采用透射比浊法[7],试剂盒购自美国Roche公司。

1.3 分析方法

比较两组受试儿童粪便RV及血清指标检测结果的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以自变量的形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感染性腹泻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检验1-25(OH)D3等指标对RV感染性腹泻易感性的影响。此外,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1-25(OH)D3与其他血清指标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性别、RV阳性率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影响RV感染性腹泻易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Cox回归方程,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以P

2 结果

感染组1-25(OH)D3、IgG、IgA、IgM低于对照组,其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 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25(OH)D3、IgG、IgA、IgM降低及IL-2升高是导致RV感染性腹泻易感性上升的危险因素(P

2.2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1-25(OH)D3与IL-2呈负相关(r=-0.426,P

3 论

RV是引起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传染性极强,除粪-口途径外,还存在呼吸道传播途径,报道表明,6个月~3岁婴幼儿RV感染率极高,这与该年龄段婴幼儿机体免疫、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而来自母体的抗体已明显下降有关[8]。由于RV感染性腹泻尚无特殊治疗药物,临床多强调以RV疫苗预防腹泻发生,但仍有部分家庭未按免疫频次要求接种或无RV疫苗接种史,导致我国儿童RV感染性腹泻发生率居高不下[9-10]。

在本次研究中,血清指说墓鄄炜梢苑⑾郑感染组患儿血清IL-2明显升高,IgG、IgA、IgM显著下降,说明患儿处于免疫功能失调状态,这是由于RV侵犯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可刺激其大量分泌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激活可引发NF-κB通路活化,上调IL-2表达水平,作为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炎症因子,IL-2水平升高不仅意味着自身免疫受限,还可造成局部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系统破坏[11-12]。初始CD4+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IL-4作用下可分化为Th2细胞,发挥抑制炎症应答作用,但本研究感染组患儿血清IL-4水平未见升高,考虑与患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无法有效发挥抗病毒效应有关[13]。感染组患儿IgG、IgA、IgM均明显下降,说明RA感染性腹泻患儿普遍处于体液免疫抑制状态,RV感染所致T细胞功能紊乱、B细胞分化增殖抑制及免疫球蛋白分泌下降可能是导致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14]。

最新研究发现,作为一种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维生素D3不仅可调控机体钙磷平衡,还具有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作用,可参与免疫调节,并在保证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正常功能环节扮演重要角色[15]。有学者将维生素D3用于RV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治疗,发现维生素D3对于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16],说明维生素D3可能与RV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显示,维生素D3水平下降可造成儿童RV感染性腹泻易感性上升,且相关性分析显示维生素D3与IL-2、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具有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为:1)维生素D3具有维持肠黏膜完整性、增强防御素表达作用,而维生素D3水平下降可造成肠黏膜屏障通透性上升、固有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性腹泻易感性[17];2)维生素D3还可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其水平下降可造成T淋巴细胞激活、炎症因子释放,并造成体液免疫抑制,进而影响肠道功能、引起腹泻症状[18]。

维生素D3缺乏可造成儿童免疫功能失调,增加RV感染性腹泻易感性,其原因考虑与Th1细胞因子激活与体液免疫抑制有关,由于口服维生素D3不受肠道营养不良、病原菌侵害等因素影响,且不会造成肝肾负担,补充维生素D3有望成为RV感染性腹泻的新型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马慧, 黄敬孚, 林书祥,等. 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1):52-53.

[2] 高健, 张鸿彦, 张国利, 等. 2014年哈尔滨地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探析[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6, 50(2): 159-161.

[3] Bucak I H, Ozturk A B, Almis H, et al.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vitamin D and rotaviral diarrhea?[J]. Pediatr Int, 2016, 4(58): 270-273.

[4] Badillo-Godinez O, Gutierrez-Xicotencatl L, Plett-Torres T, et al. Targeting of rotavirus VP6 to DEC-205 induces protection against the infection in mice[J]. Vaccine, 2015, 33(35): 4228-4237.

[5] Scharf R J, DeBoer M D, Guerrant R L.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sequelae of childhood infectious diarrhea[J]. Curr Infect Dis Rep, 2014, 16(6): 1-7.

[6] Das J K, Salam R A, Bhutta Z A. Global burden of childhood diarrhea and interventions[J]. Curr Infect Dis Rep, 2014, 27(5): 451-458.

[7] 陆爱英, 阳茂春. 两种不同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的比较[C]// 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 2009.

[8] De V B, Vesikari T, Linhares A C, et al. A rotavirus vaccine for prophylaxis of infants against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J].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4, 23(10 Suppl):S179-82.

[9] Kandasamy S, Chattha K S, Vlasova A N, et al. Prenatal vitamin A deficiency impairs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to pentavalent rotavirus vaccine (RotaTeq?) in a neonatal gnotobiotic pig model[J]. Vaccine, 2014, 32(7): 816-824.

[10] 徐子乾. 轮状病毒疫苗[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7, 13(6):611-613.

[11] Maffey L, Vega C G, Parreno V, et al. Controlling Rotavirus-associated diarrhea: Could single-domain antibody fragments make the difference?[J]. Rev Argent Microbiol, 2015, 47(4): 368-379.

[12] O’Ryan G M, Ashkenazi-Hoffnung L, O’Ryan-Soriano M A, et al. Management of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for children living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14, 12(5): 621-632.

[13] 熊田甜, R智超, 陈兵, 等. 2010―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 27(5): 37-39.

[14] Velázquez R F, Linhares A C, Mu?oz S,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icensed rotavirus vacci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J]. BMC Pediatr, 2017, 17(1): 14.

[15] Kawashima H, Ishii C, Ioi H, et al. Transaminase in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J].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2012, 54(1):86-88.

[16] Zhao Y, Yu B, Mao X, et al. Dietary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immune responses of pigs challenged with rotavirus potentially through the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 signalling pathway[J]. Br J Nutr, 2014, 112(3): 381-389.

[17] Guarino A, Ashkenazi S, Gendrel D, et al. 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Europe: update 2014[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4, 59(1): 132-152.

[18] Taniuchi M, Platts-Mills J A, Begum S, et al. Impact of enterovirus and other enteric pathogens on oral polio and rotavirus vaccine performance in Bangladeshi infants[J]. Vaccine, 2016, 34(27): 3068-3075.

第4篇

目的 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连续多次小剂量链脲菌素(the multiple low dose streptozotocin,MLDS)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初探。方法 MLDS腹腔注射制备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血糖水平持续高于16.7mmol/L为成模标准。实验共分三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预防组。采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各组血糖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胰岛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胰岛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xL表达。结果 MLDS诱发的1型糖尿病模型在第四周基本建成。MLDS使小鼠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下降,Bax上调、Bcl-xL下调。预防组血糖水平下降,血清胰岛素升高,Bax下调、Bcl-xL上调,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与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1,25-(OH)2D3可有效预防MLDS诱导的1型糖尿病的发生,其效应可能与1,25-(OH)2D3调节Bax和Bcl-xL蛋白表达平衡有关。

【关键词】 1,25-二羟维生素D3;链脲菌素;1型糖尿病;Bax;Bcl-x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1,25-dihydroxyvitamin D3 to type 1 diabetes by streptozotocin-induced in KM mice.Methods Experimental type 1 diabetes mice model with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which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than 16.7mmol/L were produced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MLDS.There are three groups in this studay,which were normal control group,diabetes group,and 1,25-dihydroxyvitamin D3 prevention group.Blood glucose level was monitored using a one-touch blood glucose meter.Radioimmunnity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insulin level.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of bax and bcl-xL in islets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Results MLDS-induced type 1 diabetes mice model was finished in the fourth week.Blood glucose level and bax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in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MLDS,but serum insulin level and bcl-xL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decreased.1,25-dihydroxyvitamin D3 prevented diabetes induced by MLDS in KM mice.The blood glucose level decreased,the serum insulin level increased.Bcl-xL protein expression was up regulated,bax protein expression was down regula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1,25-dihydroxyvitamin D3 preven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Conclusion 1,25-dihydroxyvitamin D3 treatment could prevent type 1 diabetes through regulating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bax and bcl-xL.

Key words:1,25-dihydroxyvitamin D3;Streptozotocin;Type 1 diabetes mellitus;Bax;Bcl-xL

1型糖尿病是由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使免疫调节失衡,β细胞免疫耐受丧失而遭受免疫攻击。大量研究发现β细胞凋亡过度可能启动β细胞自身免疫过程。细胞凋亡与Bcl-2原癌基因家族关系密切,Bcl-2家族分为两大类型:促凋亡基因,主要包括Bax、Bcl-xS、Bid和Bad;抑凋亡基因,主要包括Bcl-2和Bcl-xL。

1,25-(OH)2D3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高度活性形式,其经典的生物学作用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近年研究发现1,25-(OH)2D3与1型糖尿病关系密切。1,25-(OH)2D3可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表达和抑制胰岛非特异性炎症而延缓或阻止NOD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但1,25-(OH)2D3对Bcl-2家族中的Bcl-xL在胰岛细胞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STZ、1,25-(OH)2D3(sigma);血糖试纸(美国强生公司);胰岛素放免试剂盒(中国原子能放射研究所);兔多克隆抗体Bax(Santa)、Bcl-xL(武汉博士德);免疫组化SP-9003试剂盒、DAB(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动物用雄性昆明小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0~25g。

1.2 方法

模型的建立 随机选取40只体重在20~25g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连续5d腹腔注射STZ(40 mg·kg-1),分别于注射STZ的第1、2、3、4、6周末各测一次血糖,以血糖水平持续高于16.7 mmol/L为判断成模的标准。造模期间死亡动物不计入统计范围。

1.2.1 动物分组 正常对照组,连续5d腹腔注射与糖尿病组等容量柠檬酸盐缓冲液;糖尿病组,成模小鼠隔日腹腔注射与1,25-(OH)2D3组等容量花生油,共15次;预防组,先隔日腹腔注射1,25-(OH)2D3(5μg·kg-1),共15次,然后再连续5d腹腔注射STZ(40 mg·kg-1)。

1.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各组小鼠断尾取血便携式血糖仪检测血糖水平;实验结束后采集血清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采集胰腺标本免疫组化法观察胰岛细胞Bax和Bcl-xL蛋白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SPSS10.0软件处理。结果以±s表示。同组内处理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若结果有意义再进行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的SNK-q检验(Bax、Bcl-xL阳性率经平方根转化后再进行统计分析)。糖尿病发病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有极显著性。

2 结果

2.1 各组血糖水平观察

预防组和糖尿病组注射STZ后血糖水平均增高(P<0.01)。但预防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见表1。表1 1,25-(OH)2D3对各组小鼠血糖水平影响

2.2 1,25-(OH)2D3对小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注射STZ后1,2,3周预防组发病率均低于糖尿病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第4、6周预防组发病率明显低于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2.3 血清胰岛素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12.13±3.11mU/ml)相比,糖尿病组血清胰岛素含量(3.86±1.65mU/ml)显著下降(P<0.01);预防组血清胰岛素含量(8.86±3.99mU/ml)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

2.4 Bax、Bcl-xL在小鼠胰岛细胞中的表达

胰岛细胞Bax和Bcl-xL阳性表达率见表3。二者均在胞浆表达。糖尿病组Bax(封3 Fig.3)高表达,Bcl-xL(封3 Fig.4)低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封3 Fig.1、Fig.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组Bax(封3 Fig.5)低表达,Bcl-xL(封3 Fig.6)高表达,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2 1,25-(OH)2D3对MLDS诱导小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表3 Bax、Bcl-xL在小鼠胰岛细胞中的表达

3 讨论

3.1 STZ致糖尿病的可能机制

STZ是由致癌物质MNU衍生的一种2-脱氧-右旋-葡萄糖,选择性破坏β细胞,它可以直接导致DNA的甲基化;还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和NO发挥间接损伤作用[1]。

1型糖尿病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使免疫调节失衡。胰岛β细胞凋亡过度可能启动自身免疫,导致β细胞免疫耐受丧失而遭受免疫攻击,发生1型糖尿病。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连续多次小剂量STZ注射可使胰岛细胞高表达Bax,低表达Bcl-xL。Bax和Bcl-xL为Bcl-2基因家族重要成员,该家族成员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密切。Bax自身可以二聚化形成同源二聚体或与Bcl-xL形成异源二聚体,当所有细胞中50%Bax与Bcl-xL形成异源二聚体时可抵抗凋亡的发生,而当80%Bax自身形成同源二聚体时细胞发生凋亡。Bcl-xL(Bcl-x long)是由Bcl-x基因转录后经过两种不同的剪切方式翻译后形成的,其翻译产物还包括Bcl-xS(Bcl-x short),Bcl-xL表现为抗凋亡作用,Bcl-xS表现为促凋亡作用。TNF-α处理的β细胞钙结合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促发β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Bcl-2下调,Bax上调[2]。T3和hGH可以通过提高Bcl-xL/Bax表达比例对抗IFN-γ、TNF-α、IL-1β和STZ的β细胞毒性作用[3、4]。小鼠胰岛β细胞过表达Bcl-xL超过正常3倍时可抵抗多种致凋亡因素的β细胞损伤效应[5],说明Bax和Bcl-xL在胰岛β细胞凋亡中确实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连续多次小剂量STZ注射可能部分通过增强Bax和抑制Bcl-xL蛋白表达而促进胰岛细胞凋亡,诱发β细胞的自身免疫,进而促进1型糖尿病的发生。

3.2 1,25-(OH)2D3对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1,25-(OH)2D3是维生素D3在体内的高度活性形式,通过与体内特异性受体(VD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VDR分布非常广泛,胰岛细胞上也有VDR分布,提示维生素D对机体具有广泛作用,经典生物学作用是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近年大量研究发现1,25-(OH)2D3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糖尿病流行病学国际合作调查22个国家的5千万名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发现,年平均温度较低地区日照短,人群血清1,25-(OH)2D3水平较低,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1,25-(OH)2D3和25-(OH)1D3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且1,25-(OH)2D3水平与患者代谢控制状态、年龄、性别、季节无相关性[6]。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也与1型糖尿病风险度增加相关[7]。规律的补充维生素D(≥2 000 U/d)时,1型糖尿病的风险减少约80%[8]。但关于维生素D3通过何种机制发挥防治1型糖尿病的作用还未完全搞清楚。

我们发现预防性应用1,25-(OH)2D3后可部分纠正由STZ诱导的胰岛细胞Bax和Bcl-xL蛋白表达失衡,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x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Bax/Bcl-xL比例,大大减轻β细胞损伤。国内研究也发现,1,25-(OH)2D3可减轻NOD鼠胰岛炎,并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轻β细胞凋亡[9],延缓或减轻由凋亡启动的自身免疫。同时,将编码Bax的cDNA与编码GADA的质粒疫苗融合植入胰岛细胞可预防1型糖尿病的发生,此疫苗可诱导CD4+CD25-的体外免疫抑制效应,通过细胞接触诱发免疫抑制对抗机体对胰岛细胞的免疫攻击[10]。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1,25-(OH)2D3可能通过调节Bax和Bcl-xL蛋白表达对抗STZ致β细胞凋亡作用,进而阻断凋亡启动的自身免疫。很多学者认为凋亡可能是胰岛移植过程中导致β细胞丢失的主要方式[11],提示胰岛细胞移植前,用1,25-(OH)2D3预处理可能有助于减轻β细胞凋亡,提高移植成功率,对有效治疗1型糖尿病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1,25-(OH)2D3可有效预防连续多次小剂量STZ诱导的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1,25-(OH)2D3及其类似物作为潜在的预防1型糖尿病的药物,可能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Bedoya FJ,Solano F,Lucas M.N-Monomethyl-arginine and Nicotinamide Prevent Streptozotocin-induced Double Strand DNA Break Formation in Pancreatic Rat Islets[J].Experientia,1996,52(4):344-347.

[2]Parkash J,Chaudhry MA,Photen WB.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Changes in Insulin-producing Beta-cells[J].Anat Rec A Discov Mol Cell Evol Biol,2005,286(2):982-993.

[3]Verga Falzacappa C,Panacchia L,Bucci B,et al.3,5,3'-triiodthyronine(T3)Is a Survival Factor for Pancreatic Beta-cells Undergoing Apoptosis[J].J Cell Physiol,2006,206(2):309-321.

[4]Jensen J,Galsgaard ED,Karlaen AE,et al.STAT5 Activation by Human GH Protects Insulin-producing Cells against Interlekin-1Beta,Interferon-gamm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Apoptosis Independent of Nitric Oxide Production[J].J Endocrinol,2005,187(1):25-36.

[5]Zhou YP,Pena JC,Roe MW,et al.Overexpression of Bcl-xL in β Cells Prevents Cell Death but Impairs Mitochondrial Signal for Insulin Secretion[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0,278(2):E340-351.

[6]Pozzilli P,Manfrini S,Grino A,et al.Low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3 and 1,25-dihydroxyvitamin D3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1 Diabetes[J].Horm Metab Res,2005,37(11):680-683.

[7]Akerblom HK,Vaarala O,Hyoty H,et al.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1 Diabetes[J].AM J Med Genet,2002,115(1):18-29.

[8]Hypponen E,Laara E,Reunanen A,et al.Intake of Vitamin D and Risk of Type 1 Diabetes:a Birth-cohort Study[J].Lancet,2001,358(9 292):1 500-1 503.

[9]常念欢,王丽娜,张志利.1,25-(OH)2维生素D3对NOD小鼠的免疫干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6):490-493.

第5篇

【关键词】维生素D;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合成

Introduction of Vitamin D

YANG Chun-hua.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ongzhou 425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the structure,resource and the metabolism of Vitamin D.It proceeds to present the physiology function,application and the synthesis.So as the readers can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Vitamin D.

【Key words】Vitamin D; Biochemistry supersession; Physiology function; Synthesis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研究发现,多晒太阳或食用紫外光照射过的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可以抗软骨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并命名人体内抗软骨病的活性组分为维生素D。现我们已知维生素D是人和家畜、家禽生长、繁育、维持生命和保持健康的必不可少的营养必需物质。目前维生素D的各种生理功能的研究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热点。

1 维生素D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是固醇类衍生物。现已知的维生素D有多种,比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D3,它们的结构很相似,只是侧链有差别。结构式为:

维生素D是无色晶体,溶于脂肪,脂溶剂及有机溶媒中,化学性质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则逐渐分解。维生素D水溶液中由于有溶解氧而不稳定,双键还原后使其生物效应明显降低[1]。因此,维生素D一般应存于无光,无酸,无氧或氮气的低温环境中。

2 维生素D的来源

维生素D都是由相应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来的。维生素D原是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维生素D原B环中5,7位为双键,可吸收270~300 nm波长的光量子,从而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而最终形成维生素D。如果维生素D原为麦角固醇,则光照产物是维生素D2,如果维生素D原是7-脱氢胆固醇,则光照产物是维生素D3。维生素D2又名麦角钙化醇,主要由植物中合成,酵母,麦角,覃类等含量较多。维生素D3又名胆钙化醇,大多数高等动物的表皮和皮肤组织中都含7-脱氢胆固醇,只要阳光或紫外光照射下经光化学反应可转化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主要存在于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脱脂牛奶、鱼肝油、乳酪、坚果和海产品中。两种维生素D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人体的维生素主要由人体自身合成和动物性食物中获得。

3 维生素D的生化代谢

人们发现维生素D本身并没有生理功能,只有转变为它的活性形式才能成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有: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24,25-二羟维生素D3等,其中以1,25-二羟维生素D3为主要形式。膳食中的维生素D3在胆汁的作用下,在小肠乳化被吸收入血。从膳食和皮肤两条途径获得的维生素D3与血浆α-球蛋白结合被转运至肝脏后,首先在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经25-羟化酶作用,变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再在肾脏中混合功能氧化酶-1α羟化酶作用,变成1,25-二羟维生素D3,其活性比25-羟维生素D3高500~1000倍[2]。然后在DBP转运蛋白的载运下,经血液到达小肠、骨等靶器官中与靶器官的核受体(VDRn)或膜受体(VDRm)结合,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4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

4.1 调节钙、磷代谢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和骨质钙化,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作用于小肠黏膜细胞的细胞核,促进运钙蛋白的生物合成。运钙蛋白和钙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从而加速了钙的吸收。维生素D促进磷的吸收,可能是通过促进钙的吸收间接产生作用的。因此,活性维生素D对钙、磷代谢的总效果为升高血钙和血磷,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有利于钙和磷以骨盐的形式沉积在骨组织上促进骨组织钙化。

4.2 促进骨骼生长 维生素D3可以通过增加小肠的钙磷吸收而促进骨的钙化。即使小肠吸收不增加,仍可促进骨盐沉积,可能是维生素D3使Ca2+通过成骨细胞膜进入骨组织的结果。VD3的缺乏是引起佝偻病的原因,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幼儿,由于骨质钙化不足易使骨骼生长不良。单纯增加食物中钙质,如果维生素D3不足,仍然不能满足骨骼钙化的要求。但1,25-二羟维生素D3对骨组织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物剂量的1,25-二羟维生素D3能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增加成骨细胞数目,超过生理剂量则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

4.3 对细胞生长分化的调节 1,25-二羟维生素D3对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以及皮肤细胞的生长分化均有调节作用。如骨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新鲜细胞经1,25-二羟维生素D3处理后,白细胞的增殖作用被抑制并使之诱导分化。1,25-二羟维生素D3还可使正常人髓样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这可能是其调节免疫功能的一个环节。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其他肿瘤细胞也有明显的抗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如1,25-二羟维生素D3可使种植于小鼠内的肉瘤细胞体积缩小,使小鼠体内结肠癌和黑色素瘤种植物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原发性乳腺癌、肺癌、结肠癌、骨髓肿瘤细胞等均有抑制作用。此外,1,25-二羟维生素D3还能加速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而后者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效应。1,25-二羟维生素D3可明显抑制表皮角化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分化,故推测1,25-二羟维生素D3对某些皮肤过度扩生性疾病可能有治疗作用[3]。

4.4 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免疫调节剂。当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1,25-二羟维生素D3主要是增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免疫功能,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增加时,它抑制激活的T和B淋巴细胞增殖,从而维持免疫平衡。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功能调节的机制主要有:①通过1,25-二羟维生素D3受体介导;②通过抑制原单核细胞增殖而间接刺激单核细胞增殖,促进单核细胞向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转化[4]。在防治自身免疫性脑机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Ⅰ型糖尿病和炎性肠病等有一定疗效。

5 维生素D的应用和生产

5.1 维生素D的应用 随着人类对维生素D的生理活性的研究的深入,维生素D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现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3个方面。做为药物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甲状腺机能减退、银屑病等病症;做为食品饮料添加剂,它可添加于牛奶、乳制品、饮料、饼干、糖果中,用于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作为家禽和家畜的饲料添加剂,可增加肉、蛋、奶的产量,提高其营养价值。

5.2 维生素D的合成 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生产维生素D,其中以瑞士的罗氏公司产量最大。我国每年对维生素D的需求在10吨以上,因此,维生素D的开发生产对国内饲料工业以及医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麦角固醇经光照可得VD2,7-去氢胆固醇经光照得VD3。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从有机合成光化学角度开展了全面研究。光化学合成VD2的原料麦角固醇主要来自酵母发酵,从生产青霉素等药物的废菌丝或植物油、香菇等产品中提取。北京化工大学从青霉素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收率达50%,并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的低压汞灯作为紫外光源,对麦角固醇生产维生素D2进行了连续式光反应器的工业化规模放大实验,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无水乙醇作为溶剂,麦角固醇初始浓度为1.0~1.2 g/L,停留时间控制在26~28 min。此时,麦角固醇转化率为60%,目的产物选择性得率为65%。此工艺具有副产物少,产率高,便于操作等优点[5]。

迄今为止,维生素D3的合成与生产都是从胆固醇出发,首先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将胆固醇转化成7-去氢胆固醇,后者再经光照发生开环反应,生成预维生素D3,它再经受热,异构化为维生素D3。光化学合成维生素D3的原料7-去氢胆固醇主要由动物体提取的胆固醇合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发了一条从胆固醇合成7-去氢胆固醇的新路线。该路线应用了可回收利用的氧化反应催化剂,氧化剂用的是空气,该催化剂可选择性催化氧化使酰化胆固醇生成7-酮基酰化胆固醇,再经相应的还原、脱除等反应制备7-DHC。反应过程中不会有难于除去的杂质生成;天然胆固醇中含有的杂质会在合成处理的过程中自然除去。另外,摒弃了传统的溴化和脱除溴化氢的方法制备7-DHC,也避免了使用重金属化合物为氧化剂或氧化反应催化剂,完全杜绝了重原子溴对光化学反应的不良影响。因此,该路线合成的产率高达55%;产品质量好,纯度高于95%(传统的合成方法,产率约为40%左右,且含有影响光化学反应的杂质,纯度为90%)[6]。

6 结束语

随着对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人类对它的需求也会更多,大规模的使用维生素D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在完善现有合成技术同时,努力开发和研究新的维生素D合成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维生素D制剂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中南药学,2003,1(1):98.

[2] 雄礼鹏.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1,12(4):163.

[3] 刘桂萍.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研究进展.生物学教学,1994,4:5.

[4] 何彩萍.维生素D的生物效应与疾病.重庆医学,1995,24(1):57.

第6篇

【关键词】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缺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4-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多系统或器官病变且血清中出现多种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病对象是适育期女性,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以死亡。这种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但是与患者遗传因素、性激素、免疫学及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维生素D是影响病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维生素D的代谢状况近年来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维生素D的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健康志愿者的维生素D水平加以比较,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患(SLE)者50名,男性患者11名,女性患者39名,平均年龄在40.6岁,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2013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其中男性志愿者9名,女性志愿者41名,平均年龄在42.3岁,做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纳入观察组的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学会关于系统性红斑狼(SLE)的诊断标准;②在近一年内患者无应用皮质激素、羟氯喹、维生素D及类似药物,以避免影响到患者自身的维生素D代谢;③经过患者同意,并且签订自愿实验同意书。

纳入对照组的标准:①所有志愿者均为体检健康的正常人员,无尖锐湿疣、体癣等其他皮肤性疾病,无严重性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疾病等;②在一个月内未使用过皮质激素、羟氯喹、维生素D及类似药物,以避免影响到志愿者自身的维生素D代谢;③经志愿者同意,并且签订自愿试验同意书。

1.3方法

两组人员在抽血前均须空腹,然后采用静脉抽血的方法对两组人员分别抽取5mL血液样本,然后对血液样本在正常室温下进行抗凝、分离,提取分离后的血清样本放入-80℃的储存室保存,以备检测。首先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水平并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用ELISA检测法检测血清中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然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人员的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测定过程按照试剂纸盒的详细使用说明严格进行操作,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记录。维生素D水平标准参照Hamza等标准,即5-羟基维生素D3(25-OH-D3)高于30ng/mL为充足水平,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在10ng/mL-30ng/mL之间为相对不足,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数据低于10ng/mL为缺乏水平。最后对两组人员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的平均水平及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对两组人员的维生素不足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原理

2结果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是无法治愈的,但是可以控制。此病的病因尚未确定,但是随着医学专家对此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病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暂时证明此病可能与遗传、环境、雌激素、免疫等因素有关系。

其中维生素D可能是其中一个潜在的重要环境因素。近年来人们对维生素D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已证实其在免疫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与甲状旁腺激素、肾脏、肠相互合作,维持人体体内正常需要的钙磷的平衡、骨的形成及再吸收。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与阳光照射后与皮肤的合成,仅有一小部分是来源于食物。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因为光过敏、使用防晒剂、应用糖皮质激素、骨化三醇等导致人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引起代谢紊乱。此外有研究表明,1,25-(OH)2-D3能作用于树突状细胞,使其成熟发生障碍,并且对促使其成熟的刺激反应钝化,因此不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而因为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免疫亢奋,这在许多免疫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是很重要的作用机制,因此维生素D与统性红斑狼疮(SLE)有一定密切的关系,在为在临床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维生素D的水平在统性红斑狼疮(SLE)中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补充维生素D是必要的。但是对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尚未规定,需要进一步研究。统性红斑狼疮(SLE)除了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用药治疗外,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听从医生指导,严格配合医生用药,避免阳光照射,在心理方面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雄燕,武丽君,杨明辉,刘宁涛,廖涛,唐中,曾小峰,袁国华.维生素D受体Fok I基因多态性对SLE患者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影响[J].ISSN 1007 -8738细胞与分子兔疫学杂志,2011,27(8):901-905.

第7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目的 对比阿仑膦酸钠维D3与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8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各70 mg/周;同时两组患者均口服钙剂600 mg/d;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β-Crosslaps和TP1NP变化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骨密度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β-Crosslaps、TP1NP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两者下降更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6.19%,明显低于治疗组92.86%(P<0.05);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均安全有效,但阿仑膦酸钠维D3疗效更好。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维D3;阿仑膦酸钠;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R5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135-02

Alendronate Sodium and Vitamin D3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lendronate Contrast

XIAO Foyi ZHANG Qi LIN Dongh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Ningde City,Ningde,Fujian Province,35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Bi Alun alendronate and vitamin D3 treatment with alendronate for osteoporosis results.Methods 8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oral alendronate and vitamin D3 tablets and alendronate tablets, each 70 mg / week; while patients were oral calcium 600 mg / d; continuous treatment for six months.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bone turnover markers β-Crosslaps and TP1NP changes and clinical effect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but the treatment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5); control group, serum β-Crosslaps,TP1NP were decreased, but both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5);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76.19%,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treatment group, 92.86% (P<0.05); the two groups were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Of the two drugs to treat osteoporosis are safe and effective, but better efficacy of alendronate and vitamin D3.

[Key words]Alendronate dimension D3; Alendronate; Osteoporosis; BMD

[作者简介]肖佛义(1981-),男,福建宁德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慢性病诊治与健康管理。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引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该研究旨在对比阿仑膦酸钠维D3与阿仑膦酸钠治疗OP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骨密度低于同种族、性别健康成人骨峰值平均数2.5个标准差(SD)(T<-2.5),可确诊为骨质疏松症[3];同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病、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慢性消化道疾病、半年内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4月该院门诊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2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53~78岁,平均(62.5±4.9 )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52~76岁,平均(61.3±4.8)岁。对比两组患者骨密度、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晨起空腹口服阿仑膦酸钠维D3片(商品名:福美加)70 mg和阿仑膦酸钠片(商品名:福善美)70 mg,1次1周,嘱30min内不得进食与平卧;同时,两组均口服钙剂(商品名: 钙尔奇D),600 mg/d;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β-Crosslaps和TP1NP变化以及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患者骨密度进行测定,以及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β-Crosslaps和TP1NP。疼痛分级标准为 0级:无疼痛;1级:感到疼痛但不影响生活;2级:可忍受但疼痛部分影响生活;3级:无法忍受疼痛且影响生活。疗效判断:患者疼痛缓解或疼痛减轻2级以上,且骨密度明显增加为显效;患者疼痛减轻1级,且骨密度有所增加为有效;患者疼痛无好转,且骨密度无增加为无效。总有效为前二者合计。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c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值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6.775,P=0.000;t=2.179,P=0.032),治疗组升高更显著,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转换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的β-Crosslaps、TP1N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144,P=0.035;t=4.098,P=0.000;t=2.357,

P=0.021;t=4.431,P=0.000),治疗组两者下降更显著,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c2=

4.459,P=0.03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缺乏运动、饮食方式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渐升高,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应得到临床重视。

OP的治疗原则为缓解疼痛、提高骨量,改善功能,预防骨折,药物治疗是OP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4]。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增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是公认的一线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5]。阿仑膦酸钠作为第3代双膦酸盐类,既可增强肌力又能增加骨密度,是目前效果最强的骨吸收抑制剂[6],而阿仑膦酸钠维D3是阿仑膦酸钠和维生素D3的复合制剂,除阿仑膦酸钠的作用以外,维生素D3在体内可转化为1,25-(OH)2D3,能增加肠道对钙磷的重吸收,同时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作用[7]。

该研究对比阿仑膦酸钠维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观察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以及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变化。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患者骨密度值均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清β-Crosslaps、TP1NP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P<0.05);在药物不良反应上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适。可见,两种药物均能显著增加患者骨密度并缓解疼痛,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但阿仑膦酸钠维D3疗效更好,这应与其在阿仑膦酸钠的基础上加入复合制剂维生素D3有关。刘煊文[8]在探讨不同剂量阿仑膦酸钠维D3片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中指出,5 mg/d、10 mg/d和20 mg/d阿仑膦酸钠维D3片均可以获得满意效果,这进一步说明了阿仑膦酸钠维D3片在骨质疏松症中具有确切疗效。

综上,两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均安全有效,但阿仑膦酸钠维D3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忠厚.骨矿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2]闫凤民,张永光,王志强,等.阿仑膦酸钠治疗男性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5):718-719.

[3]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Diagnosis,prophylaxis,and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Am J Med,1993,94(6): 646-650.

[4]李井山,张石龙.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药物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732-4735.

[5]BARON R.Osteoporosis in 2011:Osteoporosis therapy-dawn of the post-bisphosphonate era[J].Nat Rev Endocrinol,2011(8):76-78.

[6]常晓芬,温广华.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治疗及骨折的预防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6):494-496.

[7]张新玉,魏丽.不同药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观察及生活质量和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6):517-522.

第8篇

【关键词】 高磷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中国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55-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磷代谢紊乱,出现高血磷症,高血磷刺激甲状旁腺大量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维生素D代谢障碍及肾性骨病等严重危害。近来研究发现高血磷能增加转移性钙化的发生,钙磷可沉积在心血管、肾等软组织,诱发冠状动脉、颈动脉及心脏瓣膜钙化等病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2]。合理调节磷代谢是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1 发病机制

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同时也是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作用的靶器官,它是体内调节钙磷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甲状旁腺激素、1, 25-(OH)2D3、降钙素,三者共同调节机体的钙磷平衡。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而活性维生素D3即 1, 25-(OH)2 D3的最终形成有赖于肾脏分泌的1-α羟化酶。随着肾单位的不断破坏,"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磷的排泄减少,使血磷增高,出现高磷血症。高磷血症是钙磷代谢紊乱和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始作佣者,活性维生素D3缺乏推波助浪,最终导致低钙血症即钙磷紊乱和继发性甲旁亢以及肾性骨病:

1.1血磷浓度增高,其所形成的磷酸盐和钙离子结合成磷酸钙,沉积于组织,使血钙浓度降低。此外,血磷浓度增高会抑制肾近曲小管产生活性维生素D3,使肾衰时产生骨化三醇不足的情况加重。

1.2活性维生素D3(1, 25-双羟维生素D3,钙三醇)生成减少, 主要是肾脏1α-羟化酶缺乏或活性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有:①在CRF时,肾单位严重破坏,肾脏1α-羟化酶明显减少甚至缺乏,不能生成有活性的双羟维生素D3;② CRF存在酸中毒时,通过在近端小管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抑制1α-羟化酶的活性,影响钙三醇的生成;③长期的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抑制了近端小管细胞的1α-羟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钙三醇的生成。因此,在CRF时,低钙和高磷血症与钙三醇生成障碍的关系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1.3维生素 D受体(VDR)表达减少或抵抗,有些尿毒症钙磷代谢紊乱的患者使用钙三醇的效果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VDR的表达减少,特别是甲状旁腺腺体发生结节增生时,但也有可能是受体后水平对钙三醇的抵抗所致。Olmos等[3]对11例严重肾衰竭、6例轻中度患者和23例健康妇女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钙三醇的吸收进行研究发现:患者组和健康组的解离常数相同,但与健康组相比,严重肾衰竭患者血单核细胞上VDR浓度显著下降,而轻中度肾衰竭患者的VDR无改变。研究还发现,VDR与血清钙三醇和PTH水平无关,而与血肌酐水平呈负相关。用二种不同的口服钙三醇方法(5例患者给予0.5mg/d,共一个月;4例给予2mg/d,共7天)治疗,VDR浓度均未改变。实验[4]表明,钙三醇抵抗与活性维生素D3紊乱的基因组有关。而维生素D基因组的紊乱是由于尿毒症低分子物质扰乱了维生素D受体-配体复合物和维生素D调节基因上游的维生素D反应因素的相互作用。

1.4钙受体的表达减少 这是与甲状旁腺增生相关联的。1993年,Brown从牛甲状旁腺克隆并描述一钙敏感性受体蛋白。该受体是一带有8个跨膜节段的G蛋白依赖性的热代谢受体,位于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和甲状腺C细胞,它在体内的分布很广,包括在肾脏和骨中表达。它对钙的亲和力很低,但能调节钙浓度在生理范围内。钙受体能被钙、镁(可解释在高镁血症时PTH分泌的急性抑制)、铝、新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激活。Brown等[5]研究显示在尿毒症鼠增生的甲状旁腺中,钙受体的表达是减少的。

1.5矫枉失衡 低钙血症是使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PTH)增加的主要因素,从而使血中PTH浓度升高。PTH令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尿磷排出增加,从而降低血磷。动员骨钙入血,维持血钙浓度。这种调节机制在肾衰早期尚能使血钙、血磷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机体的代偿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在肾衰的中晚期,即便是代偿能力到了极限,也难以将钙、磷维持在正常范围了,从而出现高磷血症、低钙血症。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甲状旁腺处于高分泌状态,使甲状旁腺素浓度大大高于正常,导致肾性骨病。

2临床表现

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通常不引起临床表现,但肾性骨病却会给机体带来严重后果。肾性骨病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化三醇缺乏、营养不良、铝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包括纤维囊性骨炎、肾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肾性骨硬化症,可引起骨痛、行走不便和自发性骨折。

3治疗进展

3.1治疗基础疾病和使慢性肾衰竭恶化的因素:有些引起肾衰的基础疾病在治疗后具有可逆性,可望使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功能的改善,可加强磷的排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甲状旁腺的压力,使甲旁亢有所改善。

3.2饮食治疗:主要是限制磷的摄入,使每日磷的摄入控制在700~900mg/d。

3.3药物治疗:(1)磷结合剂的使用 具体有:① 氢氧化铝凝胶 是早期使用的磷结合剂,因长期使用可发生铝中毒,引起痴呆、贫血、骨病等,现已少用或基本不用[6]。②钙剂 可在肠道结合磷酸盐,直接升高血钙,抑制PTH的分泌,可纠酸却无铝中毒的危险。但需要钙磷乘积小于65时使用,当钙磷乘积大于65时使用易致高钙血症。钙剂包括碳酸钙、醋酸钙等。有研究表明,在治疗CRF高磷血症时,醋酸钙与碳酸钙相比,效果更好,低剂量就能控制高磷血症,且致高钙血症的危险性更低。③ Sevelamer hydrochloride、Renagel等新型的无钙、无铝结合剂[7]。Hervas等[9]对血透患者使用Sevelamer和醋酸钙进行了随机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均能使血磷下降,另外Sevelamer可改善脂质代谢,故可能对CRF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益。Renagel可降低血磷、游离的PTH、钙磷乘积、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骨醇,不影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使用安全,耐受性好。(2)维生素D代谢产物的使用 ① 钙三醇(活性维生素D3、1, 25-双羟维生素D3)的使用,给药途径有静脉、口服和其他的给药方式,何种给药途径为佳,目前尚无定论。治疗继发性甲旁亢时,PTH>200pg/ml,为活性维生素D3治疗的开始,并且使血钙维持在2.50~2.88mmol/L,服用磷结合剂使血磷<2.10mmol/L,钙、磷乘积不大于70,当出现高钙、高磷血症和钙磷乘积大于70时,应暂停治疗,纠正这些参数,待正常后重新治疗,剂量减半(10)。静脉用药用于病情顽固者,轻中度甲旁亢(PTH为200~600pg/ml),0.5~1ug,每周三次;中重度(PTH为600~1200pg/ml),初始剂量1.0ug,以后改为2~4ug,每周三次。极重度(PTH>1200pg/ml),控制非常困难,活性维生素D3一般都在4~6ug,每周三次。治疗终点为100pg/ml。这种治疗效果显著,可使PTH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下降,骨密度增加,增大的甲状旁腺缩小。口服给药通常初始剂量为0.25ug/d,2周后增致0.5ug/d,这种疗法对骨代谢异常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早期骨代谢异常而不够诊断肾性骨病时。其它的给药途径有:腹膜内给药,适用腹膜透析的病人,与口服方式比较,腹膜投药PTH下降更明显,碱性磷酸酶下降,骨损伤得到改善[11]。皮下注射,2ug/次,3次/周,以同样的剂量静脉注射对比皮下注射,发现没有静脉注射时产生的高峰,但在60分钟时与静脉曲线相同,持续时间相同,因此这种方法用于轻-中度甲旁亢、慢性肾衰早期和肾移植后[12]。② 胆骨化醇的使用 ,近来有研究表明,使血浆25-羟维生素D3升高到50nmol/L以上,每天用1000U的胆骨化醇已足够。剂量更大会有维生素D中毒的危险,致高钙血症、肾钙质沉着及使透析前患者肾功能恶化。③阿法骨化醇(1α-羟维生素D3),常规剂量0.50~2.00ug/d,从临床研究[13]看,阿法骨化醇确能纠正患者的低钙高磷。④ 其它维生素D3的类似物,如22-oxacalcitriol 研究表明其引起高钙血症较钙三醇少。它可减少肾大部分切除鼠的甲状旁腺内的PTH前蛋白的mRNA浓度,亦可降低正常鼠和尿毒症鼠的PTH浓度,在体外可改善维生素D缺乏鼠的矿物化[14]。Paracalcitol(19-nor-1α-25-羟维生素D3) 在一双盲、以安慰剂作对照、剂量随机化的多中心实验中,Martin等[15]指出,用安慰剂的患者中8%出现PTH下降30%以上,而用Paracalcitol者中68%的患者PTH下降30%以上。

3.4手术治疗: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其手术指征为:①存在比正常范围高8倍的iPTH浓度,而对药物治疗抵抗的高钙、高磷血症。②生物学问题,如骨折、四头肌腱撕裂、儿童骺脱离。③钙化防御[16],这是一绝对的适应症。④近年来已提议当甲状旁腺重量超过1g,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6~8周后iPTH浓度仍不下降时,应考虑行甲状旁腺切除术。⑤合并严重甲旁亢的患者等待肾移植时。因肾移植后,甲状旁腺的增生不易逆转。研究表明,肾移植后4%的患者平均在37个月后需行甲状旁腺切除术[17]。详细的手术步骤可参考标准的教科书。当前尚未明确甲状旁腺全切和大部切除哪一种术式更可取。甲状旁腺全切术对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有缺点:肾移植后需长期依赖活性维生素D的治疗,术后iPTH浓度下降,常伴低钙血症,易出现手足抽搐征。对低钙血症和(或)手足抽搐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清钙浓度并给予静脉补钙。为避免肠道中钙磷沉积应在两餐之间摄入钙盐。为激活肠道钙的转运,予活性维生素D3。剂量的多少由低钙血症的程度决定。严重病例每天共需6ug的钙三醇。活性维生素D的剂量最后需逐渐减少,并定期监测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的浓度。

3.5甲状旁腺内钙三醇或乙醇注射: ①乙醇注射 超声引导下甲状旁腺内乙醇注射是1992年由Giangrande等提出。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可使增生的甲状旁腺组织硬化,体积缩小,因而对钙三醇治疗的敏感性提高。虽然Fletcher等[18]报道此方法的效果不可预测且远期效果较甲状旁腺切除术差,但此方法在日本已普及。日本学者予选择性的经皮乙醇注射(PETT)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通过乙醇选择性地破坏疑有结节增生的腺体。②钙三醇注射 选择性地获得甲状旁腺内更高的钙三醇浓度而不增加循环中钙三醇的水平,其抑制PTH合成和分泌的作用更强。

3.6透析治疗:磷的除去与每次血透持续的时间和血透间期直接有关,为更好地控制血磷,每周需血透3次,每次持续时间需在4h以上。

3.7钙模拟剂:[19] 可有效地且有选择地激活甲状旁腺的钙受体。研究发现其不直接和钙受体的钙结合位点发生作用,却引起立体异构的改变,可能通过在跨膜区的相互作用致钙的亲和力提高,同时使剂量反应曲线左移。简单地说,它们"误导"了甲状旁腺,以致甲状旁腺好像在高钙的环境中起作用。Wada等[20,21]研究了钙膜拟剂NPSR-568对CRF鼠的作用,结果显示钙模拟剂NPSR-568不仅使循环中iPTH的浓度迅速下降,而且抑制了甲状旁腺细胞的增生。因骨细胞也有钙受体和其他的钙敏感蛋白,故钙模拟剂可阻断或逆转尿毒症鼠的纤维性骨炎。目前钙模拟剂是否将替代活性维生素D3制品尚不能肯定。如果钙模拟剂有促进低钙的倾向,为了克服肠道钙吸收障碍和保持正常血钙,可能必须补充活性维生素D3。

3.8 1α-羟化酶的肾外表达与CRF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1α-羟化酶不仅在肾脏表达,而且在许多肾外组织表达。Monkawa等[22]证实1α-羟化酶在巨噬细胞上游表达。既然1α-羟化酶在巨噬细胞上有表达,当CRF时,肾内的1α-羟化酶活性下降或缺失致活性维生素D3的合成降低甚至缺乏,可否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如用卡介苗),使其上的1α-羟化酶活性增高,从而提高25-羟维生素D3向1, 25-双羟维生素D3的转化,以减少或取代活性维生素D3治疗。但这仅是一新的思路,其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证实

参考文献

[1] Block G A, Hulbert-Shearon T E, Levin N W, et a1. Association of serum phosphorus and calcium x phosphate product With mortality risk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 a national study [J]. Am J Kidney Dis, 1998, 31(4): 607-617.

[2] Block G A, Port F K. Re-evaluation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hyperphesphatemia and hyperparathyroidism indialysis pati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a change in management [J]. Am J Kidney Dis, 2000, 35(6): 1226?1237.

[3] Olmos J M, Martinez J D, Francisco A L,et al.1,25-DihydroxyvitaminD3 receptor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renal insufficiency [J]. 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1998, 20(8):699-707.

[4] Patel S R,Ke H Q, Vanholder R, et al. inhibition of calcitriol receptor binding to vitamin D response elements by uremic toxins [J].J clin Invest,1995,96(1):50-59.

[5] Brown A J, Ritter C S,Finch J L, et al. Decreased calcium-sensing receptor expression in hyperplastic parathyroid glands of uremic rats: role of dietary phosphate [J]. kidney Int.1999,55(4):1284-1292.

[6] Savica V, Calo L A, Monardo P, et a1. Phosphate binder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phosphataemia in end-stageRenal disease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6, 21(8): 2065-2068.

[7] Malluche H H, Mawad H. Management of hyperphosphataemia of chonic kidney disease: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future direction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2,17(7):1170-1175.

[8] Ramsdell R. Renagel: a new and different phosphate binder [J]. ANNA J,1999,26(3):346-347.

[9] Hervas J G,Prados D, Cerezo S.Treatment of hyperphosphatemia with sevelamer hydrochloride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A comparison with calcium acetate [J]. Kidney Int suppl,2003,(85):69-72.

[10] Caltgara F ,Grangranult A, Allana P, et al.The PTH calcium relationship curve on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sm, an index of sensitivity and suppressibility of parathroid glands. 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6,1 suppl :5-136.

[11] Istdro B S, Beatriz D K, Tomas RB,et al.Intermittent calcitriol therapy in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a comparison between oral and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kidney Int,1998,54:907.

[12] Torregrosa J V, Camplstol J M, Mas M. et al. Usefulness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subcutaneous calcitriol in the treatment of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6.11[suppl 3]:54

[13] Frazao J M, Chesney R W, Coburn J W. Intermittent oral 1 alphahydroxyvitamin D2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1 alpha D2 Study Group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8,13(suppl 3):68-72.

[14] Halstead L R,Weinstein R S, Cheng S L, et al. Comparison of 22-oxacalcitriol and 1,25-(OH)2D3 on bone metaboism in yong X-linked hypophosphatemic male mice [J].Am J physiol,1996,270(1 Pt 1):E141-147.

[15] Martin K J, Gonzalez E A,Gellens M, et al. 19-nor-1α-25-dihydroxyvitamin D2 (paricalcitol) safely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levels of 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 in patients on hemodialysis [J]. J Am Soc Nephol, (1998,918): 1427-1432.

[16] Budisavljevic M N, Cheek D, Plot D W. Calciphylaxis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J]. J Am Soc Nephrol, 1996,7(7):978-982.

[17] Schmid T, Muller P, Spelsberg F. parathyroidectomy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long-term outcome[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7,12(11):2393-2396

[18] Fletcher S, kanagasundaram N S,Rayer H C,et al.Assessment of ultrasound guide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and parathyroidectomy in patients with tertiary hyperparathyroidism [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8,13(12):3111-3117.

[19] Schmig M, Ritz E. Management of disturbed calcium metabolism in uraemic patients:3 Potential perspectives calcimimetic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0,15(Supple 5):30-31.

[20] Wada M, Furuya Y, Sakiyama J, et al. The caBlock G A, Hulbert-Shearon T E, Levin N W, et a1. Association of serum phosphorus and calcium x phosphate product With mortality risk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 a national study [J]. Am J Kidney Dis, 1998, 31(4): 607-617.

第9篇

【关键词】 小儿佝偻病; 发病相关因素; 临床诊疗

中图分类号 R59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14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79

佝偻病属小儿普遍多发的营养不良性病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造成骨骼发育不良,继而诱发该病症。虽然自80年代起,国家便强化了婴儿食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工业化的兴起,近年来,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有了显著上升[1]。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210例小儿佝偻病患者为对象,探究该病症的发病因素及临床诊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210例小儿患者,均经确诊为小儿佝偻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乙组、丙组,每组各70例。甲组中男30例,女

40例,年龄0~3岁,平均(1.5±0.5)岁;乙组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0~3岁,平均(1.6±0.5)岁;丙组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0~3岁,平均(1.4±0.6)岁,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向患者发放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喂养方式等一般资料;孕次、孕周、产次及分娩方式等;家属健康状况;居住环境。

1.2.2 实验室检查 取患儿外周静脉血,检测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等指标。

1.2.3 治疗方法 210例小儿佝偻病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甲组70例予以维生素D3口服,乙组70例予以维生素D3肌肉注射,丙组70例予以鱼肝油与维生素AD滴剂口服。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皆恢复正常,行X线片检查表明钙预备带增厚;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皆接近正常,行X线片检查,表明有修复效果;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并无改善,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各项指标并未恢复[2]。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小儿佝偻病与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属健康情况的关系

小儿佝偻病发病与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属健康情况有密切关系,乙组患儿中大部分采用母乳方式喂养,居住在平房,家属无慢性病史,发病率明显较低,与甲组和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维生素D3肌肉注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而维生素D3口服以及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口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2.9%,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治疗方法患儿血钙、血磷、血清25(OH)D3以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各组患儿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且乙组患儿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

3 讨论

佝偻病属我国婴幼儿的常见营养性不良病症,在南方地区,年龄不低于1岁的婴幼儿佝偻病发病率在20%~30%,而北方地区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患病率可能更高一些,一般来说会达到20%~45%[3]。佝偻病属直接危害到儿童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其既属于营养缺乏性病症,又是代谢性病症,直接制约到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虽然佝偻病很少会直接危害到患儿生命,但是一旦发生显著症状,则会直接造成患儿机体抵抗力下降,另外,如果不能尽早实现对小儿佝偻病的诊断、预防,久而久之使骨骼畸形,还会引发其他病症,一旦症状显著,由于机体抵抗能力已经下降、免疫功能不高,会直接诱发伴有肺炎、腹泻、贫血等诸多病症[4]。因此,加强对小儿佝偻病的宣教及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佝偻病的发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临床上在此过程中的表现一般有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于X线片结果中可见,有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以及密度加厚[5]。另外,由于小儿佝偻病患儿骨钙化不足,使其BALP活性增加,这些也都被认定为是小儿佝偻病的较关键特异指标。与患儿体征及一些辅助检查相结合,想要做到对佝偻病的诊断并没有多大困难,而做好预防工作才是更为重要[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小儿佝偻病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喂养方式、居住环境以及家庭成员健康情况有着紧密联系,且婴儿于1岁内的患病率较高。且已有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光照的婴儿发病率要明显低于不进行或少进行户外活动、光照的婴儿,这是由于若充足接受日光照射,可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供应,由此,晒太阳及加强户外活动,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有效举措[7]。

另外,有学者认为,小儿佝偻病的发生与感染与慢性疾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感染性病症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治疗佝偻病[8]。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母乳喂养小儿与人工以及混合喂养的小儿相比,佝偻病发病率低;就血清钙、磷及ALP各项指标来说,仅仅只能将人体近期维生素D3的营养水应出来,无法做到反应人体长期钙营养状况,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BALP测定应称之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对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的患儿存在明确疗效评价指标,可有效避免上述诸多药物的滥用,由于BALP对佝偻病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加之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性强等应用优点,与佝偻病诊断标准相结合,有促进早期发现、诊断,进行有目的性的治疗,有效避免钙、维生素中毒。

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维生素D3肌肉注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而维生素D3口服以及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口服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6%、82.9%;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结来说,采用维生素D3肌肉注射对小儿佝偻病具有确切疗效,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除了要强调药物预防之外,还应结合喂养、环境及父母健康状况等因素。

参考文献

[1]詹志晖,欧立平,黄楚君,等.小儿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临床疗效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1):2329-2330.

[2]王学荣.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及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探析[J].医药前沿,2014,17(32):164-165.

[3]赵俊玲.小儿佝偻病与贫血及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1):117-118.

[4]刘晓光.120例小儿佝偻病的预防及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4):126-127.

[5]崔煜环,薛均来,胡亮,等.浅谈小儿佝偻病的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188-189.

[6]梁荣梅.本地区小儿佝偻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0):94.

[7]刘亚莉,张苏,秦桂琼,等.小儿佝偻病与营养不良关系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9):1108-1109.

第10篇

维生素D针剂须正确使用

星期一上午,有位年轻妈妈抱着孩子走进儿科专家诊室,问道:“王医生,我的儿子才1岁零3个月,近段时间他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晚上也不肯入睡,有时还呕吐,不知是咋回事?”我仔细打量着孩子,问道:“孩子以前患过佝偻病吗?”“是的,孩子从小就缺钙,出汗多,睡眠不好。当他10个月大时到医院看病,医生就诊断为佝偻病,吃过不少鱼肝油滴剂和糖钙片,效果依然不佳。上个月初医生给他打了一支维生素D3针剂,剂量为30万国际单位,孩子缺钙症状有所好转。前不久,我又带孩子去复诊,那位医生又给孩子再肌肉注射了一支同样剂量维D针剂。”这时我心里明白了,让孩子去抽血化验,结果显示血钙明显增高,证明孩子所表现的症状是维生素D急性中毒引起的。于是我开出处方,立即停止用维生素D和钙剂,口服强地松(激素的一种)。3周后,孩子就医时所述症状就基本消失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儿科发病率高的“四大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在出生后第1年最常见,一般要缺乏维生素D数个月才会有明显症状。为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按规定量给孩子吃些鱼肝油是有必要的。近年来国内调查显示,在基层医院有滥用维生素D3的趋势,必须引起人们重视。事实上,让孩子吃鱼肝油最好不要再打维生素D针剂,以免因维生素D过量或急性中毒。儿保专家指出,选用维生素针剂要注意以下几点:

应用对象

限于佝偻病活动期患儿。病孩常表现摇头、夜啼、睡眠不安、肌张力低下、颅骨软化或方颅、肋骨串珠、可有伴“X”型或“O”型腿。化验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AKP)增高。腕骨X线拍片有异常改变。

突击疗法及剂量

一次肌注维生素D3,20万国际单位比较安全,在用此药产前5天必须补足钙剂,可以有效地防治低钙抽搐。大约两个月后口服预防量(即每日2000~4000国际单位或罗钙全0.5~2微克),同时应复查血钙和血清碱性磷酸(AKP)及进行X线检查,个别严重者在3个月内可同量注射一次。但大剂量维生素D3在矫正已出现的骨骼畸形方面没有特殊作用。

毒副作用

据测定维生素D3中毒阈剂量为3.2万国际单位/公斤体重,致死量为30万国际单位/公斤体重/周。维生素D3摄入过量,会致机体对钙的吸收过多,造成“高钙血症”,从而引起孩子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呕吐、头痛、多尿、四肢疼痛、肌肉无力、贫血、腹泻脱水以及嗜睡等急性中毒症状,家长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第11篇

【关键词】 钙;成年人;健康

Analysis of 662 cas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otal serum calcium level in people from 30 to 49 years old

YUAN Jun-Jun,LIU Zeng-Xiang.The 5th Hospital of Sun-Yet-Sen Medical school,Guangdong,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total serum calcium level in people from 30 to 49 years old. Methods All of 662 perso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male (30-39),male (40-49);female (30-39),female (40-49).Total serum calcium level were measur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Results 66% of the cases had calcium deficiency more or less.The difference of total serum calcium level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alcium; Adult; Health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是维持体内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其生理学功能对生命非常重要。如果长期缺乏,可影响免疫功能,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为了解30~49岁成年人全血钙含量的情况,本科对662例钙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来本院健康体检中662例成年人,年龄30~49岁。其中男444例,女218例。按年龄段分为4组:男30~39岁(192例)、40~49岁(252例),女30~39岁(75例)、40~49岁(143例)。

1.2 标本采集 抽1~2 ml静脉血于EDTA•K2试管中,用40 μl吸管吸取40 μl,放入装有1.2 ml专用稀释液的离心管中,置0~4C冰箱待测。

1.3 检测仪器 北京博辉BH-5100微量元素检测仪器。

1.4 参考值 钙的正常值取值范围引用《生物医学微量元素数据手册》为标准,钙1.55~2.10 mmol/L,在标准范围底线下者为偏低或缺乏。

1.5 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性别间比较采用效正χ2检验,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组间比较采用双侧U检验(当U=2.58时 P=0.01做判断)。当P

2 结果

662例成年人中缺钙者437例,缺钙率为66%,同年龄组男女之间全血钙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男女30~39岁组间比较U=4.176 P

表1

662例成年人全血钙含量结果

年龄性别检测例数钙含量(mmol/L,x±s)缺钙例数缺钙率(%)

30~39岁男1921.475±0.1414173

40~49岁男2521.460±0.1618373

30~39岁女751.546±0.134256

40~49岁女1431.555±0.147150

总计66243766

3 讨论

作者单位: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体检中心

本资料显示:30~49岁成年人全血钙缺钙率在66%。同

年龄组不同性别成年人全血钙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全血钙含量明显低于女性(P

3.1 影响全血钙偏低的相关因素

3.1.1 钙摄入不足 成年人骨吸收大于生成,钙吸收率只有20%,钙在骨中含量逐渐下降,每年大约0.7%。成人每日需钙800 mg。如长期偏食低钙饮食。

3.1.2 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代谢 维生素D是类固醇衍生物,来源于饮食或皮肤,人体可由胆固醇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变成维生素D。它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肝脏羟化形成25-OH-D3,然后至肾皮质,在1a-羟化酶作用下生成能调节钙代谢的1,25-(OH)2-D3。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的靶细胞是小肠黏膜、肾及肾小管,主要作用是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骨的正常生长;调节血压和胰岛素的生成、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调节细胞生成[2]。1,25-(OH)2-D3,是调节内环境稳定的物质,包括负反馈调节,当血清25-OH-D3浓度降低时,血清 1,25-(OH)2-D3浓度也会降低,而钙的吸收可能也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将导致甲状旁腺素的增加,而它能刺激1,25-(OH)2-D3的生成。

3.1.3 肝肾功能不良影响钙的代谢 肝在吸收、储存、运输和代谢维生素中起重要作用。当肝功能不良时,肝将影响维生素D转化25-OH-D3,使1,25-(OH)2-D3的生成不足,从而导致肠钙吸收减少。肾功能发生失衡1,25-(OH)2-D3的生成不足,肾小管对钙吸收减少,能引起血钙浓度的变化。

3.1.4 影响钙吸收与排泄的因素:钙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段。钙的排泄80%通过粪便排出,20%通过尿液排出,少量由汗液排出。钙吸收受饮食中草酸与植酸的影响,粮食的植酸较多,某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等含草酸较多,可使钙的吸收率降低。食物纤维干扰钙吸收。脂肪消化不良,可使未被吸收的脂肪酸与钙形成钙皂,而影响钙吸收。高磷饮食促进粪钙丢失。高温作业者每天从汗中丢失钙高达1 g左右。

3.1.5 过量蛋白质的摄入可影响钙代谢 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在代谢后产生内源性酸。饮食中消耗酸性原料量与产生酸量之间存在很强关联。在日常基本生活中,西方社会的成人每天大约可产生1 mEq酸[3]。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肾功能和排酸能力下降,进而造成体液偏酸性[4]。酸性环境能增强破骨细胞活性,钙会从骨中丢失,引起高尿钙症。食物中的蛋白质加剧尿钙的丢失,每1 g蛋白质能使尿钙的含量增加1 mg,钙需要量与蛋白质摄入量有关。

3.1.6 饮料对钙的影响 茶、咖啡、可乐或可可粉中含有丰富的咖啡因,咖啡因可促进尿钙的分泌,它是引起人类骨量丢失的危险因素之一。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中代谢,乙醇在醇脱氢酶催化下,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毒性,所以持续摄入乙醇,会损害肝脏,影响钙的代谢,降低钙的吸收。这可能是男性全血钙含量明显低于女性因素。

3.2 缺钙的危害

3.2.1 成人软骨病,表现为骨骼和肌肉疼痛不适;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等,降低了生活质量,将威胁着老年时期的健康。长期血钙浓度偏低,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造成破骨活动增强,引起矿化骨的破坏,从而使骨质疏松加重。体内钙和维生素D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牙周疾病的进展和牙齿脱落的风险,牙周疾病是成年人牙槽骨吸收的最常见原因。细菌可侵入牙龈沟里产生炎性介质,造成牙槽骨吸收加重和牙槽骨形成减少以及牙龈韧带的破坏,牙齿发生脱落的危险随之增加。

3.2.2 维生素D缺乏是增加罹患许多慢性病的危害,其中包括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当缺乏维生素D时,1,25-(OH)2-D3生成减少。脑、心、胃、胰腺、前列腺、、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T、B和皮肤均都含有核心维生素D受体(VDR), 1,25-(OH)2-D3能够有效抑制含有VDR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增生[5]。1,25-(OH)2-D3可以有效调节肾脏生成肾素,调节血压水平。当1,25-(OH)2-D3减少, 罹患高血压、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和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增加罹患1型糖尿病、结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6]。

3.3 预防和治疗

3.3.1 药物预防和治疗 笔者推荐应在成人的早期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以提高25-OH-D3水平。每日补钙800 mg, 800 IU的维生素D。提倡适度晒太阳(每周2~3次,每次5~10 min),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

3.3.2 食物预防和治疗 低钙摄入量是低质量饮食的标准之一。饮用牛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获得全面营养素的方法,每天饮用牛奶能降低高血压、代谢性综合征的发生率,并可缓解咖啡因。多食含维生素D和钙、磷的食物如:猪肝、牛奶、橙子、豆类、海带和蛋黄。避免摄入过量蛋白质食物,减少产生内源性酸。摄入充分的具有骨吸收抑制性食物元素,是一种保护骨骼健康的很好选择,如大蒜、韭菜、黄瓜、莴苣、芹菜、西芹、大豆、洋葱、饮适量的红葡萄酒等。严格控制白酒饮量。

3.3.3 肝肾功能不良者,应积极治疗 如重度脂肪肝、各型肝炎者应积极护肝、积极治疗。肾功能不良者,积极改善,促进代谢,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4 结论

钙是维持体内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所必需。全血钙偏低或缺乏是一种潜在的隐匿性疾患,它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应制定一种教育计划,使医疗保健人员和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到缺钙的危险和后果。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年轻人尤为重要,因为长期缺钙会使他们罹患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增加,其中包括骨软骨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而这将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一生。

参 考 文 献

[1] 蔡东联.实用营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

[2] Bischoff,H.A.,Stahelin,H.B.,Dick,W,et al.(2003).Effetcts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on fall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one Mineral Res,2003,18:343-351.

[3] Kurtz,l.,Maher,T.,Hulter,H.N.,Schambelan ,M.,and Sebastian,A.Effect of diet on plasma acid-base composition in normal humans.Kidney Int,1983,24:670-680.

[4] Frassetto,L.A.,Todd,K.M.,Morris,Jr.,R.C.,and Sebastian,A.Estimation of net endogenous noncarbonic acid production in humans from diet potassium and protein contents.Am.J.Clin.Nutr,1998,68:576-583.

第12篇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营养指导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61-02

营养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物质基础,决定着国民健康状况,也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合理营养制度将使人们终身受益,指导合理选择食物与饮食搭配尤其对孕产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下一代人的生命健康。维生素D是身体的一种很重要的营养素,它能提高机体对钙磷的吸收,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检测孕妇体内25―羟基维生素D,一方面是可以了解孕妇的营养状况;另一方面妇产科医师可以根据检测结果给予其营养指导,让孕妇合理营养; 同时为上级部门制定妇女保健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于是将这一年来266名孕妇的25―羟基维生素D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 统计对象:

在2012年一年中,在我单位参加孕期保健的接受检测25―羟基维生素D的266名孕妇。

2 统计方法:

将这一年来的25―羟基维生素D登记本上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统计平均值,不同维生素D含量的人群柱状分布图等等,这些数据真实可信,核对无误后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

3 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 检测结果参考值及其含义:

5、25-羟基维生素D2、25-羟基维生素D3以及25-羟基维生素D(D2+D3)的统计情况及平均值详见表一;不同25-羟基维生素D(D2+D3)的发生率及人群柱状分布图详见表二和表三:

5 分析

5.1 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基因组研究》杂志上报告说,维生素D可以影响299个基因活性,这些基因已经被证实与一系列疾病有关,如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I型糖尿病和肠癌等。1 根据266例孕妇的维生素D含量,算出其平均值为20.22 ng/ml, 说明我所孕检孕妇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整体不足。

5.2 25-羟基维生素D2含量

5.3 首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孕妇的维生素D营养保健指导工作,要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从孕前、孕期宣教开始,制订孕妇补充维生素D宣传小册子、制作宣传版面,通过孕妇学校、面对面,电话咨询或者孕期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强调合理营养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孕妇多晒太阳、额外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维生素D在孕妇体内的生理作用,介绍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如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维生素D3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内源生成),介绍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等等。

5.4 其次妇产科医师根据每个孕妇的缺乏维生素D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宣教,让孕妇本人了解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要从思想上重视补充维生素D等同于重视补钙补铁补充叶酸。

5.5 最后需要家庭的支持,特别需要老公的鼓励、支持,最好尽量陪同多晒晒太阳,让皮肤直接接受太阳的照射,这样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同时一日三餐就餐时气氛要和谐温馨,鼓励均衡营养,为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